一、谈初中物理新授课的引入(论文文献综述)
张婉钰[1](2021)在《高中数学复习课教学目标设计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文中指出数学复习课是完善认知结构、促进思想方法的形成、促进能力的提升的重要课型。研究构建高中数学复习课教学目标设计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一方面为复习课教学目标设计量化评价提供标准,另一方面为教师进行教学目标设计提供帮助。研究问题为:(1)合理的高中数学复习课教学目标设计评价指标体系是什么?(2)基于研究中评价指标体系的高中数学复习课教学目标设计评价模型是什么?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的基本步骤为:首先通过文献分析法对已有教学目标设计及其评价的相关研究进行梳理,初步构建指标体系;然后运用Tableau软件和NVivo11软件对高中数学优秀复习课教学目标样本进行分析,筛选、整理、分析出评价指标体系的结构要素;运用德菲尔法,修订完善指标体系,确定指标体系权重系数,得出指标体系的评价模型;最后,进行信效度检验。研究结论为:(1)“高中数学复习课教学目标设计评价指标体系”,共设3个一级指标(目标设置、目标实施、目标达成)和9个二级指标(课标要求、学生基础、知识结构、学生主体、达成途径、综合应用、知识技能、思想方法、素养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内容效度、信度良好,具有有效性和可靠性,可以作为评价高中阶段数学复习课教学目标设计的测评工具使用。(2)高中数学复习课教学目标设计评价模型为:I=0.095T1+0.089T2+0.049T3+0.188T4+0.100T5+0.178T6+0.112T7+0.071T8+0.118T9(其中,I表示总分,T1-T9依次表示各二级指标的得分)高中数学复习课教学目标设计建议:目标设置符合《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要求,符合学生基础,注重知识体系的构建;以学生为主体;达成途径详细具体,注重知识的综合应用;清晰可测,表述出学生在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方法、学生素养能力的学习要求。
唐晓庆[2](2021)在《基于STEM教育理念的初中物理课程设计与实施》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全球化信息时代的到来,未来社会对综合性人才提出更高的要求。各国为了培养出更为卓越的综合性人才力求引进先进的教育理念。STEM教育理念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STEM教育注重学习与现实世界的联系、注重跨学科综合能力、注重学习的过程。本文基于STEM教育理念,结合义务教育阶段物理学科特点,探索STEM教育理念与义务教育阶段物理学科教学相结合的可行性,为物理学科学习提供一条可操作性的新途径,为义务教育阶段物理学科课程开发提供新的视角,并辅以实际案例进行了相关探索。在研究过程中,得出了具有积极意义的研究成果,为下一步更深入的推广展开提供了有效支持。本论文主要分为如下五个部分:第一、阐述了STEM教育理念融入义务教育阶段物理课程的研究背景及意义,在对国内外现有的研究进行梳理总结的基础上分析STEM教育理念引入义务教育阶段物理教学的可行性。明确研究的问题及方法。第二、是从理论分析的角度分析STEM教育理念与物理学科相结合的必要性。阐述了STEM物理课程的设计原则及影响因素。第三、开发调研学情的问卷、梳理中考试题及教材内容,为确立主题提供客观依据。第四、根据学情及教学目标选取两个物理教学案例进行设计与实施,教学目标的设定、真实情境选择、设计实验方案、研究准备、具体实施、数据分析、论文撰写以及总结等方面探讨了STEM教育理念融入义务教育阶段物理课程学习的过程与方法。第五、结论。对整个研究进行了梳理和总结。由于时间有限,在案例实施过程中还存在部分问题没有深入探讨解决,我们将在以后的教学中进一步落实。
秦秀梅[3](2021)在《高中物理例题教学现状与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应运而生。新课标要求通过物理课程培养学生物理学科核心素养。在物理教学中,例题教学是不可或缺的环节。物理例题教学,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有效路径。高效的物理例题教学,既能为物理教师和学生减负,又能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本文通过文献研究,对高中物理例题教学进行文献综述;在文献研究基础上,对物理例题教学进行了概述,界定本文研究的是高中物理新授课中的例题教学;参考“LICC范式”,结合物理学科教学特点,构建了高中物理例题教学课堂观察量表,再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观察了高一新授课的30个案例;以相关文献为基础,结合研究内容,设计并实施了教师和学生的调查问卷;设计访谈提纲,对5位高中物理教师进行深度访谈;总结三种调查方式的结果,得出高中物理例题教学的现状;最后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高中物理例题教学的优化策略。高中物理例题教学现状如下:(1)在新授课中使用例题进行教学的频次高,大多数课的例题数量在两个以上,例题教学时长占一节课的五分之一,均反映出绝大多数教师都认同例题教学的重要性。(2)物理例题教学在问题解决过程中能促进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达成。教师认为新授课中的例题教学在对学生形成物理观念和科学思维方面的达成度较高。(3)教师根据学情和教学内容选择例题,新授课中的例题的主要来源为:39.58%来自教辅,31.25%来自教材。(4)在物理例题教学中,教师注重引导学生运用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等内容,促进物理观念的形成;教师注重引导学生理解情境、建构模型,发展学生的科学思维。(5)学生在物理例题的学习过程中,能在教师指导下基于事实经验建构物理模型、运用推理论证等方法解决问题,课堂参与度高。此外,高中物理例题教学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在学习例题中,学生将学习重点放在解题思路的模仿上,未能认识到例题所含的物理思维;学生对与例题相似的习题的关联意识较差,学习迁移能力不够,学生缺乏独立思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中心比较突出,学生中心不够;物理例题教学过程缺乏教学评价;物理例题教学的育人功能不突出。针对高中物理例题教学的不足,提出了优化策略:注重学生的例题认知,引导学生的学习行为;转变教学目标,注重对学生物理核心素养的培养;改变教学方法,保证学生主体性;进行课堂教学评价,提升教学效果。
郑晓琴[4](2021)在《高中物理课堂提高学生主体参与的教学策略研究 ——基于三种典型课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明确指出普通高中的培养目标是进一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着力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使学生具有理想信念和社会责任感,具有科学文化素养和终身学习能力,具有自主发展能力和沟通合作能力。这些培养目标无不体现了高中教育对教育教学活动中学生主体性的呼唤。尽管近年来也涌现出了不少关于提高学生课堂主体参与的教学策略的相关研究,然而所提出的策略却多是理念性的策略,对一线教师的实践指导意义不够强。本研究首先对高中物理课堂提高学生主体参与的教学策略相关的“主体与主体性”、“参与与主体参与”、“教学策略”等几个相关重要概念进行了界定,并通过问卷调查与资深教师访谈对高中物理课堂学生主体参与的现状作出调查,明确了从学生和教师两个层面上的高中物理课堂学生主体参与的现状:(1)学生层面上在高中物理课堂中行为参与和思维参与等维度的主体性不足、存在较明显的主体性需求的现状;(2)教师层面上尽管近年来教育行业工作者始终将学生在教学与课堂中的主体性奉为教育实践最重要的理念之一,然而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缺乏针对性的具体可行的教学策略,甚至有部分教师对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性的理解片面地拘于课堂活动的显性参与。本研究从调查所得的高中物理课堂学生主体参与现状出发,通过文献研究、资深教师访谈、听课学习等研究方法,整理归纳了新授课、讲评课、复习课这三种高中物理基本课型的一般教学环节,并基于三种课型的各个教学环节分别构建了相对应的高中物理课堂提高学生主体参与的教学策略。同时,通过教学实验对本研究所构建的高中物理课堂提高学生主体参与的教学策略的有效性进行了实验验证,实验结果证明本研究所构建的策略对于提升高中学生的物理成绩以及学习主动性和自信心等课堂主体性特征均有一定的积极效果。除此之外,本研究还就研究的创新之处与不足之处分别进行了论述,并就本研究未来继续展开的方向作了展望。尊重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性是教育改革的起点和依据。传统的高中物理课堂教学策略缺少培养和发挥学生在课堂学习中主体性的作用,一线教师缺少可直接参考的教学策略。本研究所构建的高中物理课堂提高学生主体参与的教学策略具有可操作性强的特点,便于供广大一线的高中物理教师以备课参考,构建更高质量的高中物理课堂,进而培养和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性,帮助学生更好学习和掌握物理知识、提升物理核心素养的同时,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有充分自我意识的全面发展的人,促进普通高中培养目标高效达成。
沈梅玲[5](2021)在《思维导图在初中物理电学教学中的实践研究》文中提出2014年,教育部提出,以立德树人为本质要求,改革课堂,全面深入强化育人方式,符合现代教育思想,为国家培养创新人才。2016年又提出发展核心素养,以落实立德树人的任务。于是江苏省项目小组初步构建了初中物理学科核心素养与关键能力的结构框架,其中突出了思维和创新的重要性。初中学业水平测试是义务教育阶段的最终考试。而电学内容是初中学业水平物理测试中占比较大的一部分,也是学生平时学习中的一大难题。如何解决学生在学习电学内容时出现的问题,是本论文研究的内容。思维导图结合了图片与文字,将思维可视化,层次分明,有效实用。选取一个中心主题,然后以这个主题为中心向外发散,去补充相关的知识点,层层递进,构成一个框架体系。对于电学新授课、复习课中知识体系的构建以及习题课中的解题思路的呈现有一定的作用。所以笔者在了解了思维导图之后,决定将思维导图应用于电学内容的教学中,以解决学生在学习电学内容时出现的问题。本论文分为五大部分。第一部分是笔者根据教材内容的启示以及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学生在学习电学内容时出现的实际问题,明确了本论文研究的目的、意义,阐述了研究的内容、方法。笔者利用文献法了解国内外关于思维导图在电学教学中的研究现状,并提出了本论文的不同之处。第二部分是论述了本论文中的初中物理电学、思维导图的相关内容,还介绍了有关思维导图的五大理论基础。笔者还根据自己任教学校的实际情况,选择了适合教学的思维导图绘制软件。第三部分是根据学生的实际问题,笔者借助思维导图这一学习工具,结合思维导图在课堂中的应用原则,在电学新授课、习题课和复习课中分别提出了合理有效的、与之相对应的教学策略,以便层层递进地进行教学。第四部分是利用笔者所教的HA市某中学九年级两个班的学生进行电学部分的教学实践研究。关于电学部分的内容,笔者都是将思维导图应用于每一节电学内容的新授课、习题课和复习课的各个环节中进行系统的实践教学。从中选取《欧姆定律》这节的新授课、习题课和复习课为例,呈现教学过程。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将思维导图与三种不同类型的课相结合,由教师主导,让学生主动去发现、探索,不断地提升和拓展思维能力。笔者对实验班和对照班的学生进行电学部分的考试,分析对比成绩,证实了在电学教学中结合思维导图使用是有一定效果的。通过对调查问卷结果的详细分析,肯定了使用思维导图在电学教学中的效果。第五部分是笔者总结了本论文的实践研究,其中有对本研究的肯定,有对本研究的深刻的自省,也有对进一步提升的期待。
冯皓[6](2021)在《基于思维导图的教学方法在高中物理课程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充分关注物理学科对提高学生核心素养的独特作用,强调对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的培养。思维导图是一种能够将思维可视化表达与呈现的工具,运用大脑的联想、发散性思维等方式,思维导图可以有效地提高工作和学习的效率,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和应用。鉴于此,笔者尝试将思维导图引入高中物理教学,并以一些多媒体技术将物理课堂进行可视化地呈现,希望能够运用基于思维导图的方式,逐步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同时,为高效课堂的推进以及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一点新的思路。本文主要研究了高中物理教学中思维导图的应用原则与策略、思维导图在高中物理课堂的教学实践、以及思维导图的有效性分析三个方面。首先,通过查阅分析国内外大量相关文献,了解思维导图物理教学的研究现状,熟悉思维导图的基本原理和制作方法,明确高中物理的学科特点。其次,通过阅读文献和教学实践,具体阐述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应用思维导图的原则与策略,并且运用上述策略进行新授课、实验课、习题课、复习课的教学实践。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笔者尝试运用ppt、phyphox、Algodoo、NOBOOK物理实验室等加以辅助,相关的教学案例在第四章予以列举分析。再次,为了研究思维导图的使用效果,笔者对学生使用思维导图前后思维能力的变化进行了测评和分析,并且在学生和老师中展开问卷调查和访谈,得到了较为满意的答案。最后,对此次研究进行总结与反思。希望本研究能促进物理教师以及广大教育工作者对思维导图的了解,也希望研究结果能够对物理教学改革有所启发。
张少峰[7](2021)在《“先行组织者”策略促进比值定义类物理概念教与学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物理概念是学习者进入物理世界的第一道风景线,然而物理概念数量和种类均众多,访谈中,中学一线教育者普遍认为物理概念教育者难教学习者难学。目前概念教学中有一个较普遍的现状:教育者重练习不重概念形成,学习者多背、记、做少理解,故构建良好的情境帮助学习者建立准确的物理概念成为概念教学之关键。比值定义类概念占中学学段物理概念很大一部分,其用来定义新物理概念的“比值”往往蕴涵着比例、比率、变化率、流量、疏密度、通量和梯度等生活常识。建立情境化的先行组织者,在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原有认知结构)与新比值定义类概念建立之间实现友好衔接,可有效促进学习者主动思考并准确建立新概念(完善新认知结构)。研究首先通过文献研究法把握比值定义法和先行组织者的理论基础和发展现状;然后从比值定义类概念的新课讲述、习题课、复习课三方面,在先行组织者策略的指导下分别设计教学案例并进行实证研究。其中新课讲授环节设置“电动势”和“磁感应强度”两个案例,以“调和平均数”为先行组织者进行习题的讲解,以y/x与△y/△x为先行组织者(比值定义原型)进行复习归纳。该过程中主要采取实验法、问卷调查法。研究案例均在上海市某市重点高中前测结果中成绩不存在显着性差异的高二等级考平行班A班和C班实施,运用先行组织者策略进行进行课堂教学,交叉实验,分别在实验班采取常规教学策略(避免出现霍桑效应),试验结束后,对两班进行后测和延时测(除后测卷以外其他作业和考试中涉及对应比值定义的习题的跟踪统计),最后与学习者及一线教育者进行访谈。本过程主要采取访谈法和统计分析法。最终获得如下结论:1、在比值定义类概念的新课讲授过程中,先行组织者给学习者们提供了一个真实且可以感受的情境,起到了化虚为实的效果;为学习新的比值定义类概念提供了思路,打通了新旧知识之间沟通的渠道,促进了学习者们的主动思考,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思索。2、先行组织者策略应用于“比值定义类概念习题课”的案例测试结果和访谈结果显示,学习者们普遍反响积极和认可,认为该策略能够帮自己更高效的梳理题型,提高解题速度;3、在概念复习课中,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可以有效帮助学习者对比值定义类概念、物理意义、图像求值等方面进行分类总结,提高复习效率。
喻歆航[8](2021)在《基于问题的学习在高一物理课堂的教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1世纪是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社会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高。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学校教育,然而在传统教学思想和升学压力的影响下,高中物理课堂的教学仍然采用“教师讲授,学生听讲”的传统教学模式,这种模式下的学生自主探究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都无法得到有效的发展,因此学校教育面临着严峻的考验。为了有效解决这个问题,本文尝试将“基于问题的学习”模式引入到高一物理课堂教学中,让学生通过对问题的探究与解决,学习问题背后的物理知识,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物理学习效率。本文主要研究的是如何将“基于问题的学习”模式应用在高一物理课堂教学中。首先通过查阅文献了解“基于问题的学习”相关的理论与研究现状;其次根据当前高一物理课堂中应用问题教学时所存在的问题提出研究重点,即探索基于问题的学习在高一物理课堂的教学模式;建立基于问题的学习在高一物理课堂的教学评价体系;探究基于问题的学习对高一学生学习物理的影响。通过研究,旨在能在一定程度上发展基于问题的学习模式,寻找出高一物理课堂教学中基于问题的学习与传统教学的最佳结合方式,为今后高中物理教师采用这一教学模式提供具体的指导,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学习效率,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通过分发学生问卷和教师问卷调查基于问题的学习在高一物理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情况,并对问卷结果进行统计与分析,得出结论。从学生调查问卷结果可知当前高一学生物理问题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无法构建有效问题系统,解决问题能力差,小组讨论表面化形式化,课堂效率不高等。从教师调查问卷结果可知当前物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不能有效引导学生,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难以兼顾创新思维的培养,填鸭式教学为主体导致课堂效率低下等。针对调查所反映出的问题,从教学准备、课堂实施、课后反思三方面给出基于问题的学习在高一物理课堂教学中应用的优化策略。在优化策略的基础上建构基于问题的学习在高一物理课堂教学的模式,并对各个环节进行具体阐述。建构了基于问题的学习在高一物理课堂的教学模式后,将高一物理课堂教学课型分为概念课、规律课、实验课、复习课这4种常见课型,分析四种课型的不同特点以及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特点,将构建的模式分别应用在四种课型中,再进行不断总结和反思,提出相应的改进策略,以期基于问题的学习在高一物理课堂的实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通过研究可见基于问题的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同时也对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升有较大的作用。
李成[9](2021)在《信息加工理论的认知策略在高一物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高一物理知识作为整个高中物理知识的基础和对初中物理知识的承接与深化,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因而对高一物理教学也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增进学生对所学新知识的理解和巩固记忆,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特别关注的问题。本论文旨在通过将精细加工策略和复述策略应用到高一物理教学中,并按照学生对知识的信息加工过程来进行教学设计,促进学生对物理知识的深刻理解和提高记忆的保持量,提高学生解决物理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改善物理教学的质量。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在参考大量中外文献的基础上,结合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在新授课中存在学习困难的成因和学生对精细加工策略与复述策略的认识与应用情况,以两种认知策略的研究现状和信息加工学习理论的模型为主要指导,分析出高一学生在学习物理时信息加工的难点成因,主要包括学生自身方面、教师教学方面和应用解题方面三个因素。2、通过对高一物理教师对精细加工策略与复述策略的认识和应用情况的访谈了解到,目前教师为解决学生在信息加工环节所遇到的困难,主要采取的方式包括:(1)创设学习情境;(2)对教学内容“化整为零;(3)建立对比或类比。在应用复述策略方面,教师主要以及时练习和集中复习的形式帮助学生对所学新知识进行理解记忆。3、本研究应用精细加工策略和复述策略进行了高一物理的教学案例设计,并针对不同阶段如何体现两种认知策略的应用进行了说明。通过设置两个班级作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展开教学实践,统计和分析相关数据,结果表明,精细加工策略和复述策略有效促进了学生对新知识的深入理解和提高了学生的记忆保持量。4、根据信息加工难点的成因和教学实验结论提出了一些教学建议。关于精细加工策略和复述策略在教学中的应用,以往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数学和英语等学科方面。因此,该研究为两种认知策略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张明华[10](2021)在《“概念建构”视角下初中生物科学探究栏目的实施现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初中生物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倡导探究性学习是课程的一项基本理念,而科学探究活动是学生展开探究性学习的主要方式。人教版初中生物教材中设置了多种多样的科学探究栏目,这对于顺利开展探究活动,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具有很好的指引作用。本研究选取概念建构的视角,深入探讨当前人教版初中生物教材中科学探究栏目的实施状况。本研究选取访谈法与课堂观察法,以山东省某地区三所学校的初一、初二年级生物教师和学生为调查对象,对五位教师和十三位学生进行深度访谈,对三位教师的九节课进行课堂观察,以深入了解教师对科学探究栏目和概念建构的认识程度、教材的使用情况以及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教师对教材中科学探究栏目的改进意见。研究发现影响栏目实施的因素主要有教师的教学理念、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教学设施的匮乏以及生物课总课时等。研究得出以下几条结论:(1)以概念建构为基础,有助于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2)教师对栏目以“概念建构”为过程的分类较为陌生;(3)侧重“引入概念”和“形成概念”栏目的使用;(4)“拓展应用概念”和“巩固概念”栏目的实施中学生主体地位体现薄弱;(5)教学方法和策略的使用单一化,概念形成过程被忽视。针对“概念建构”视角下科学探究栏目的实施现状和影响栏目实施的因素提出以下几点建议:第一、教材编写者要均衡栏目数量,注重栏目内容的选择;第二、学校需为概念建构和栏目的教学提供充足的保障;第三、教师要尊重学生主体地位,调动学生概念建构的积极性;第四、教师需转变教学理念,避免“灌输式”教育。
二、谈初中物理新授课的引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谈初中物理新授课的引入(论文提纲范文)
(1)高中数学复习课教学目标设计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核心概念界定 |
1.3 研究意义 |
1.4 研究思路 |
1.5 研究方法 |
1.6 研究重点、难点及创新点 |
1.7 论文结构 |
第二章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
2.1 文献综述 |
2.2 理论基础 |
第三章 研究设计 |
3.1 研究工具的构建 |
3.2 研究方法的选择与数据处理 |
第四章 高中数学复习课教学目标设计评价指标体系的初建 |
4.1 一级指标的设立依据 |
4.2 二级指标的设立依据 |
4.3 全国高中数学优秀复习课展示教学目标的质性分析 |
4.4 高中数学复习课教学目标设计评价指标体系的初建 |
第五章 高中数学复习课教学目标设计评价指标体系的修订完善及评价模型的构建 |
5.1 基于专家咨询的评价指标的筛选修订 |
5.2 指标体系评价模型的构建 |
第六章 高中数学复习课教学目标设计评价指标体系的检验 |
6.1 信度检验 |
6.2 内容效度检验 |
6.3 研究结果 |
第七章 讨论、结论与建议 |
7.1 讨论 |
7.2 结论 |
7.3 应用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高中数学复习课教学目标设计评价指标体系的修订意见问卷 |
附录2 高中数学复习课教学目标设计评价指标体系指标权重确定问卷 |
附录3 高中数学复习课教学目标设计评价指标体系信度检验 |
附录4 高中数学复习课教学目标设计评价指标体系内容效度检验 |
附录5 高中数学复习课教学目标设计评价指标体系使用指南 |
致谢 |
(2)基于STEM教育理念的初中物理课程设计与实施(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引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三)研究现状 |
(四)研究内容 |
(五)研究思路与方法 |
二、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一)概念界定 |
(二)理论基础 |
三、理论探讨 |
(一)跨学科学习过程中动手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
(二)基于STEM教育理念的初中物理课程的设计原则 |
(三)基于STEM教育理念的初中物理课程的设计与实施的影响因素 |
(四)基于STEM教育理念的初中物理课程设计与实施的可行性 |
四、中学生物理学习现状调查 |
(一)研究的总体设计 |
(二)问卷维度设计 |
(三)调查实施 |
五、基于STEM教育理念的中学物理课程设计依据 |
(一)在教学中STEM课堂类型的操作步骤 |
(二)课程主题选择依据 |
(三)确定课程主题 |
六、基于STEM教育理念的中学物理课程设计 |
(一)新授课《天平的构造及使用》课程内容设计 |
(二)初高中衔接课《弹珠的运行轨迹》课程内容设计 |
七、基于STEM教育理念的初中物理课程实施 |
(一)《天平的构造及使用》课程的实施 |
(二)《弹珠的运行轨迹》课程的实施 |
八、结论 |
(一)研究结论 |
(二)研究建议 |
(三)研究不足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中学生物理学习现状的调查 |
附录二 《天平的构造及使用》前测问卷 |
附录三 《弹珠的运行轨迹》前测问卷 |
附录四 《天平的构造及使用》访谈问卷 |
附录五 《弹珠的运行轨迹》后测问卷 |
致谢 |
(3)高中物理例题教学现状与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修订)》的要求 |
1.1.2 例题教学的重要性 |
1.2 文献综述 |
1.2.1 例题教学的研究 |
1.2.2 高中物理例题教学的研究 |
1.2.3 研究现状评述 |
1.3 研究意义 |
1.4 研究思路 |
1.5 研究方法 |
2 相关理论概述 |
2.1 理论基础 |
2.1.1 范例教学理论 |
2.1.2 样例学习理论 |
2.1.3 迁移理论 |
2.2 概念界定 |
2.2.1 物理例题 |
2.2.2 物理例题教学 |
2.3 物理例题的来源 |
2.4 物理例题教学的功能 |
2.4.1 知识功能 |
2.4.2 示范功能 |
2.4.3 育人功能 |
3 高中物理例题教学现状调查分析 |
3.1 课堂观察 |
3.1.1 制定课堂观察量表的原则 |
3.1.2 高中物理例题教学课堂观察量表的编制依据 |
3.1.3 高中物理例题教学课堂观察量表 |
3.1.4 课堂观察结果分析 |
3.2 问卷调查 |
3.2.1 研究对象 |
3.2.2 调查问卷的设计 |
3.2.3 问卷的信度、效度 |
3.2.4 问卷的发放、回收 |
3.2.5 教师卷调查结果分析 |
3.2.6 学生卷调查结果分析 |
3.3 访谈 |
3.3.1 教师访谈的实施 |
3.3.2 教师访谈结果的分析 |
3.4 小结 |
4 高中物理例题教学的优化策略 |
4.1 注重学生的例题认知,引导学生的学习行为 |
4.2 转变教学目标,注重对学生物理核心素养的培养 |
4.3 改变教学方法,保证学生主体性 |
4.4 进行课堂教学评价,提升教学效果 |
5 总结与展望 |
5.1 研究总结 |
5.2 研究不足 |
5.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高中物理例题教学课堂观察量表记录样本 |
附录2:高中物理例题教学现状调查问卷(教师卷) |
附录3:高中物理例题学习现状调查问卷(学生卷) |
附录4:高中物理例题教学现状调查教师访谈提纲 |
致谢 |
(4)高中物理课堂提高学生主体参与的教学策略研究 ——基于三种典型课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 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相关研究的现状 |
1.3.2 国内相关研究的现状 |
1.4 研究内容、方法与设计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研究设计 |
第2 章 理论综述 |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2.1.1 主体与主体性 |
2.1.2 参与与主体参与 |
2.1.3 教学策略 |
2.2 高中物理课堂提高学生主体参与的教学策略的理论基础 |
2.2.1 相关的理论基础 |
2.2.2 现有的策略参考 |
第3 章 高中物理课堂学生主体参与现状的调查 |
3.1 学生课堂主体参与的现状与需求 |
3.1.1 调查设计 |
3.1.2 调查实施 |
3.1.3 调查结果分析 |
3.2 教师课堂主体参与的认识与现状 |
3.2.1 调查设计 |
3.2.2 调查实施 |
3.2.3 调查结果分析 |
3.3 高中物理课堂学生主体参与现状的调查结论 |
第4 章 高中物理课堂提高学生主体参与的教学策略研究 |
4.1 高中物理教学的不同课型 |
4.1.1 新授课 |
4.1.2 讲评课 |
4.1.3 复习课 |
4.2 基于不同教学环节的学生主体参与提高策略 |
4.2.1 新授课教学策略 |
4.2.2 讲评课的教学策略 |
4.2.3 复习课的教学策略 |
第5 章 基于高中物理课堂提高学生主体参与教学策略的实验研究 |
5.1 实验目的与方法 |
5.1.1 实验目的 |
5.1.2 实验方法 |
5.2 教学课例 |
5.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5.3.1 前测结果与分析 |
5.3.2 后测结果与分析 |
第6 章 结论 |
6.1 研究结论 |
6.2 实验结果的几点启示 |
6.2.1 对教育研究的启示 |
6.2.2 对教学实践的启示 |
6.3 研究的创新及不足 |
6.3.1 研究的创新之处 |
6.3.2 研究的不足之处 |
6.4 今后的研究方向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5)思维导图在初中物理电学教学中的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言 |
1.1 研究背景 |
1.1.1 教材内容的启示 |
1.1.2 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 |
1.1.3 教学中出现的实际问题 |
1.1.4 思维导图的启发 |
1.2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分析 |
1.2.1 国外的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的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的与研究的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 |
1.5.1 文献研究法 |
1.5.2 行动研究法 |
1.5.3 问卷调查法 |
第2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概述 |
2.1 初中物理电学的概述 |
2.2 思维导图的相关概述 |
2.2.1 思维导图 |
2.2.2 思维导图的特点及用途 |
2.2.3 思维导图的绘制方法 |
2.3 思维导图的理论基础 |
2.3.1 脑科学理论 |
2.3.2 多元智力理论 |
2.3.3 建构主义理论 |
2.3.4 信息加工理论 |
2.3.5 知识可视化理论 |
2.4 思维导图的应用原则 |
2.4.1 思维导图的设计原则 |
2.4.2 思维导图与物理课堂融合的原则 |
第3章 思维导图在初中物理电学教学中实践的策略 |
3.1 思维导图在初中物理电学教学中实践的策略 |
3.1.1 思维导图在初中物理电学新授课中实践的策略 |
3.1.2 思维导图在初中物理电学习题课中实践的策略 |
3.1.3 思维导图在初中物理电学复习课中实践的策略 |
第4章 思维导图在初中物理电学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
4.1 研究设计 |
4.1.1 研究对象 |
4.1.2 研究时间 |
4.2 思维导图在初中物理电学教学中的实践 |
4.2.1 思维导图在初中物理电学新授课中的实践案例 |
4.2.2 思维导图在初中物理电学习题课中的实践案例 |
4.2.3 思维导图在初中物理电学复习课中的实践案例 |
4.3 本研究的效果分析 |
4.3.1 后测成绩分析 |
4.3.2 问卷调查统计 |
4.3.2.1 问卷的内容 |
4.3.2.2 问卷的信度分析 |
4.3.2.3 问卷调查的结果及分析 |
第5章 回顾与展望 |
5.1 回顾 |
5.2 自省 |
5.3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附录4 |
附录5 将思维导图应用于课堂教学的效果调査问卷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致谢 |
(6)基于思维导图的教学方法在高中物理课程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
1.2.1 国外研究概况 |
1.2.2 国内研究概况 |
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3.1 研究的目的 |
1.3.2 研究的意义 |
1.4 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
1.4.1 研究的内容 |
1.4.2 研究的方法 |
2 课题的理论综述 |
2.1 思维导图概述 |
2.1.1 思维导图的概念 |
2.1.2 思维导图的特征 |
2.1.3 思维导图的绘制 |
2.1.4 思维导图的功能 |
2.2 课题的理论基础 |
2.2.1 建构主义理论 |
2.2.2 脑科学理论 |
2.2.3 思维可视化理论 |
2.3 思维导图与概念图的区别 |
3 思维导图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原则与策略 |
3.1 高中物理的学科特点 |
3.1.1 知识量大 |
3.1.2 系统性强 |
3.1.3 灵活多变 |
3.1.4 综合考察 |
3.2 思维导图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原则 |
3.2.1 科学性原则 |
3.2.2 概括性原则 |
3.2.3 有效性原则 |
3.3 思维导图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实施策略 |
3.3.1 在新授课中应用思维导图 |
3.3.2 在实验课中应用思维导图 |
3.3.3 在习题课中应用思维导图 |
3.3.4 在复习课中应用思维导图 |
4 基于思维导图的高中物理教学案例 |
4.1 基于思维导图的教学流程 |
4.2 思维导图在高中物理新授课教学中的应用 |
4.2.1 高中物理新授课的特点 |
4.2.2 高中物理新授课的应用案例 |
4.3 思维导图在高中物理实验课教学中的应用 |
4.3.1 高中物理实验课的特点 |
4.3.2 高中物理实验课的准备 |
4.4 思维导图在高中物理习题课教学中的应用 |
4.4.1 思维导图在习题教学中的作用 |
4.4.2 高中物理习题课的应用案例 |
4.5 思维导图在高中物理复习课教学中的应用 |
4.5.1 思维导图在复习课教学中的作用 |
4.5.2 高中物理复习课的应用案例 |
5 教学实践与分析 |
5.1 实践过程 |
5.2 结果分析 |
5.2.1 学生成绩对比分析 |
5.2.2 学生调查问卷分析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总结 |
6.2 研究中存在的不足 |
6.3 后续研究的展望和计划 |
参考文献 |
附录: 《威廉斯创造力自陈量表》 |
致谢 |
(7)“先行组织者”策略促进比值定义类物理概念教与学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问题的提出 |
1.1 研究动机与可行性分析 |
1.2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 研究目标与意义 |
第2章 理论基础 |
2.1 先行组织者的理论概述 |
2.1.1 先行组织者的概念 |
2.1.2 先行组织者的理论发展过程 |
2.1.3 先行组织者的心理学理论基础 |
2.1.4 先行组织者的类型与呈现形式 |
2.1.5 先行组织者的作用 |
2.2 比值定义法概述 |
2.2.1 比值定义法的定义 |
2.2.2 比值定义法的特征 |
2.2.3 比值定义法的类型 |
2.2.4 比值定义法与控制变量法 |
第3章 “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下的比值定类物理概念的教学设计案例 |
3.1 先行组织者教学设计原则和策略 |
3.1.1 教学设计原则 |
3.1.2 教学策略的过程和对应的教学活动 |
3.2 “先行组织者”策略用于比值定义类概念新课讲授 |
3.2.1 案例一: “电动势”教学设计 |
3.2.2 案例二: “磁感应强度”的教学设计 |
3.3 “先行组织者”策略用于比值定义类概念习题课 |
3.3.1 案例三: 以“调和平均数”为先行组织者进行习题解答 |
3.4 “先行组织者”策略用于比值定义类概念总复习课 |
3.4.1 中学阶段物理学科比值定义类概念汇总与分析 |
3.4.2 案例四: 以y/x与△y/△x为先行组织者(比值定义原型)进行复习归纳 |
第4章 “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下的比值定类物理概念教学设计的应用研究 |
4.1 试验总体设计 |
4.1.1 实验目的 |
4.1.2 实验假设 |
4.1.3 实验过程设计 |
4.1.4 被试选择 |
4.1.5 实验变量 |
4.2 案例一“‘电动势’教学设计”的应用与研究 |
4.2.1 实验初测 |
4.2.2 实验后测和延时测 |
4.2.3 实验结果与统计分析 |
4.3 案例二: “‘磁感应强度’教学设计”的应用与研究 |
4.3.1 实验初测 |
4.3.2 实验后测和延时测 |
4.3.3 实验结果与统计分析 |
4.4 案例三“以‘调和平均数’进行习题解”的应用与研究 |
4.4.1 实验初测 |
4.4.2 实验后测 |
4.4.3 实验结果与统计分析 |
第5章 研究结果和总结 |
5.1 研究结果讨论 |
5.1.1 新授课中,先行组织者策略扮演“脚手架”角色 |
5.1.2 习题课中,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帮助实现举一反三 |
5.1.3 复习课中,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提供适当的“观念固定点” |
5.1.4 先行组织者策略突出科学方法,有利于培养创新思维 |
5.2 建议 |
5.2.1 比值定义类概念教学中可将先行组织者策略“常态化” |
5.2.2 兼顾学习者和比值定义概念本身来“定制”先行组织者 |
5.2.3 多采用具有“真实情境”的先行组织者 |
5.3 总结与展望 |
5.3.1 研究中的优点 |
5.3.2 研究中的不足 |
5.3.3 研究的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电动势教案 |
附录2: 磁感应强度教案 |
附录3: 调和平均数教案 |
附录4: 以y/x与Δy/Δx为先行组织者进行复习归纳教案 |
致谢 |
(8)基于问题的学习在高一物理课堂的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历史及现状 |
1.2.1 国外研究及现状 |
1.2.2 国内研究历史及现状 |
1.2.3 相关文献综述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基于问题的学习教学模式概述 |
2.1 基于问题的学习的内涵 |
2.1.1 基于问题的学习的定义 |
2.1.2 基于问题的学习的特点 |
2.1.3 几种教学方法的比较 |
2.2 基于问题的学习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
2.2.1 建构主义理论 |
2.2.2 人本主义理论 |
2.2.3 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 |
2.2.4 基于问题的学习与新课程理念 |
2.3 基于问题的学习教学模式与高一物理的契合性 |
第三章 基于问题的学习在高一物理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现状调查分析 |
3.1 研究对象 |
3.2 问卷调查 |
3.2.1 学生问卷 |
3.2.2 教师问卷 |
3.2.3 问卷效度 |
3.2.4 问卷发放与回收 |
3.2.5 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
第四章 基于问题的学习教学模式在高一物理课堂教学中的优化策略及模式建构 |
4.1 课前准备策略 |
4.1.1 钻研备课,全面预设问题 |
4.1.2 整体着手,构建问题系统 |
4.1.3 结合信息技术,提高课堂效率 |
4.2 课堂实施策略 |
4.2.1 引导学生构建问题系统 |
4.2.2 适当加入,提高小组合作效率 |
4.2.3 灵活运用推进性问题 |
4.2.4 灵活多变,巧妙处理课堂意外 |
4.2.5 建立评价标准,正确进行评价 |
4.3 课后反馈策略 |
4.3.1 提高自身素质,从容应对学生问题 |
4.3.2 加强合作交流,共同进步 |
4.3.3 更新教学理念,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
4.4 基于问题的学习物理教学模式在高一物理课堂教学中的建构 |
4.4.1 基于问题的学习物理教学模式的建构 |
4.4.2 基于问题的学习物理教学模式各环节的设计 |
4.5 基于问题的学习在高一物理课堂教学的评价体系 |
4.5.1 教学评价的指导思想 |
4.5.2 教学评价遵循的原则 |
4.5.3 教学评价的方式 |
4.5.4 教学内容的评价 |
第五章 基于问题的学习教学模式在高一物理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
5.1 基于问题的学习的概念教学 |
5.1.1 高一物理概念的教学 |
5.1.2 基于问题的学习的概念教学设计 |
5.1.3 设计总结与反思 |
5.2 基于问题的学习的规律教学 |
5.2.1 高一物理规律的教学 |
5.2.2 基于问题的学习的规律教学设计 |
5.2.3 设计总结与反思 |
5.3 基于问题的学习的实验教学 |
5.3.1 导入新课,问题串体现问题情境 |
5.3.2 知识建立,问题串突出问题本质 |
5.3.3 学生实验,问题串强调重点 |
5.3.4 设计总结与反思 |
5.4 基于问题的学习的复习教学 |
5.4.1 常规复习课模式的分析 |
5.4.2 基于问题的学习的复习课设计 |
5.4.3 设计总结与反思 |
第六章 研究总结 |
6.1 研究成果 |
6.1.1 了解基于问题的学习在高一物理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情况及问题 |
6.1.2 提出基于问题的学习在高一物理课堂教学中应用的优化策略 |
6.1.3 建立基于问题的学习在高一物理教学的应用模式 |
6.1.4 分析了基于问题的学习教学模式在高一物理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
6.1.5 构建了基于问题的学习教学模式在高一物理课堂教学中的多元评价体系 |
6.2 研究反思 |
6.3 研究成功与不足 |
6.3.1 研究的成功之处 |
6.3.2 研究的不足 |
6.4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基于问题的学习在高一物理课堂的教学研究”调查问卷(学生) |
附录B “基于问题的学习在高一物理课堂的教学研究”调查问卷(教师) |
致谢 |
(9)信息加工理论的认知策略在高一物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1.1 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
1.1.2 高中物理教学现状分析 |
1.1.3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1 信息加工理论及认知策略的研究 |
1.4.2 精细加工策略的研究 |
1.4.3 复述策略的研究 |
第二章 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2.1.1 认知策略 |
2.1.2 精细加工策略 |
2.1.3 复述策略 |
2.2 信息加工心理学的研究 |
2.2.1 信息加工心理学概述 |
2.2.2 记忆的相关研究 |
2.3 信息加工学习理论 |
2.3.1 学习的信息加工模式 |
2.3.2 学习阶段与教学事件 |
2.4 物理学习与信息加工的联系 |
第三章 高一物理信息加工难点和认知策略应用的调査研究 |
3.1 调查研究的目的 |
3.2 调查研究的方法 |
3.3 调查研究的对象 |
3.4 学生调查结果分析 |
3.5 教师访谈结果分析 |
3.5.1 物理必修一课本前三章存在的教学难点 |
3.5.2 精细加工策略和复述策略在高一物理新授课中的应用 |
3.5.3 对教学中应用和推广两种认知策略的看法和建议 |
第四章 高一物理信息加工难点的成因分析 |
4.1 学生自身方面 |
4.1.1 感性认识不足 |
4.1.2 物理前概念的存在 |
4.1.3 数学知识的缺乏或干扰 |
4.1.4 对知识的遗忘或理解不透彻 |
4.2 教师教学方面 |
4.2.1 教师课堂呈现的信息量过多 |
4.2.2 物理教学中存在“二八颠倒”的现象 |
4.2.3 教师自身专业素养的不足 |
4.3 应用解题方面 |
4.3.1 题目呈现信息的方式复杂 |
4.3.2 思维定势的影响 |
第五章 基于信息加工理论的认知策略的教学案例设计 |
5.1 加速度 |
5.2 自由落体运动 |
5.3 力的合成 |
第六章 信息加工理论的认知策略在物理教学中的实验研究 |
6.1 实验对象 |
6.2 实验程序 |
6.3 实验假设 |
6.4 变量的选择和控制 |
6.5 实验材料 |
6.6 实验步骤 |
6.7 实验过程 |
6.8 实验数据分析 |
6.8.1 加速度 |
6.8.2 自由落体运动 |
6.8.3 力的合成 |
第七章 总结和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1.1 调查研究的结论 |
7.1.2 实践研究的结论 |
7.2 教学建议 |
7.2.1 在学生自身方面 |
7.2.2 在教师教学方面 |
7.2.3 在应用解题方面 |
7.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高一物理学习情况调查问卷 |
附录 B 如何在高一物理新授课中应用认知策略的访谈提纲 |
附录 C 教学实验测试题 |
致谢 |
(10)“概念建构”视角下初中生物科学探究栏目的实施现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选题缘由 |
1.概念建构是获得探究能力的重要过程 |
2.21世纪要求培养具有科学素质的人才 |
3.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要具有科学探究的能力 |
4.科学探究活动可以有效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
(二)概念界定 |
1.科学探究 |
2.科学探究栏目 |
3.概念建构 |
(三)国内外研究概况 |
1.国外研究概况 |
2.国内研究概况 |
(四)研究问题以及意义 |
1.研究问题 |
2.研究意义 |
(五)研究方法 |
1.访谈法 |
2.课堂观察法 |
一、“概念建构”视角下人教版初中生物教材科学探究栏目分析 |
(一)人教版初中生物教材科学探究栏目类型分析 |
(二)人教版初中生物教材科学探究栏目数量分析 |
二、“概念建构”视角下人教版初中生物科学探究栏目实施现状 |
(一)教师对栏目和以概念建构为过程教学的认识程度 |
1.教师对生物教材中科学探究栏目的认可度 |
2.教师对以概念建构为过程教学的认可度 |
(二)各栏目在课堂教学中所占的比重 |
(三)“概念建构”视角下科学探究栏目的教学方法使用 |
(四)“概念建构”视角下科学探究栏目的教学策略使用 |
(五)小结 |
三、“概念建构”视角下科学探究栏目实施的影响因素 |
(一)教师对概念建构缺乏整体理解 |
(二)教师主观因素影响备课的关注点 |
(三)教学场地和材料限制栏目实施的范围 |
(四)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影响栏目实施的速度 |
(五)生物课总课时影响栏目实施的深度 |
四、结论与建议 |
(一)结论 |
1.以概念建构为基础,有助于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 |
2.教师对栏目以“概念建构”为过程的分类较为陌生 |
3.侧重“引入概念”和“形成概念”栏目的使用 |
4. “应用拓展概念”和“巩固概念”栏目实施中学生主体地位体现薄弱 |
5.栏目教学方法和策略的使用单一化,概念形成过程被忽视 |
(二)建议 |
1.教材编写者要均衡栏目数量,注重栏目内容的选择 |
2.学校需为概念建构和栏目的教学提供充足的保障 |
3.教师应尊重学生主体地位,调动学生概念建构的积极性 |
4.教师需转变教学理念,避免“灌输式”教育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四、谈初中物理新授课的引入(论文参考文献)
- [1]高中数学复习课教学目标设计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D]. 张婉钰. 天津师范大学, 2021(09)
- [2]基于STEM教育理念的初中物理课程设计与实施[D]. 唐晓庆. 东北师范大学, 2021(12)
- [3]高中物理例题教学现状与策略研究[D]. 秦秀梅. 湖南师范大学, 2021
- [4]高中物理课堂提高学生主体参与的教学策略研究 ——基于三种典型课型[D]. 郑晓琴.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5]思维导图在初中物理电学教学中的实践研究[D]. 沈梅玲. 扬州大学, 2021(09)
- [6]基于思维导图的教学方法在高中物理课程中的应用[D]. 冯皓. 华中师范大学, 2021(02)
- [7]“先行组织者”策略促进比值定义类物理概念教与学的研究[D]. 张少峰.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8)
- [8]基于问题的学习在高一物理课堂的教学研究[D]. 喻歆航.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9]信息加工理论的认知策略在高一物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李成.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10]“概念建构”视角下初中生物科学探究栏目的实施现状研究[D]. 张明华. 曲阜师范大学, 202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