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战略制定的“魔方”——战略管理六大误区(论文文献综述)
王维邦[1](2021)在《Z银行零售业务数字化竞争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十九大报告提出“建设现代经济体系”的战略目标,现代经济体系中现代金融发挥更大的动能作用,中国是以商业银行为主体的金融体系,零售业务是商业银行持续稳健发展的“助推器”和“稳定器”,已成为国内商业银行竞争的主阵地。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数字化金融科技崛起,金融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传统经济向数字经济转型强劲,推动金融业的经营管理及其支持体系必须主动适应这种新趋势、新要求。Z银行经过十多年的零售业务发展,在当地同业竞争中处于龙头位置,但在全地区21家金融机构,104家网点竞争态势上看,竞争优势红利用尽、业务流失状况频现、发展瓶颈凸显等问题开始困扰Z银行,同时面临平台建设与客户发展、客户有效性和产品覆盖、客户总量结构、零售业务机制手段等诸多不适应。本文通过对Z银行所处外部环境、内部资源能力全面分析,利用PEST、五力、SWOT模型进行全面解读,从宏观环境看,随着科技的进一步发展,Z银行面临重重考验,市场多渠道、跨业竞争更加明显,从竞争环境看,同业竞争加剧市场内卷化,供应商、购买者议价能力较高,替代品、潜在进入者威胁虽有趋缓趋势,但势头强劲。基于综合分析,确定了Z银行应选择实施经营视角、经营主线、数字力工程的差异化竞争战略,并通过数字力工程建设、矩阵式营销策略保障支撑战略实施,最终实现Z银行零售业务实现在数字化时代保持稳健、可持续、良性循环发展。
丁雅雅[2](2020)在《基于大数据技术的JH电信精准营销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现在的社会早已进入大数据时代,而大数据背后巨大的商业价值远远不可估量,只有掌握了大数据,才能在新时代的市场竞争中获得优势、脱颖而出。因此,JH电信利用大数据进行精准营销既是时代的大势所趋,也是企业转型的根本要求。在运营商“提速降费”和大幅削减营销成本的背景下,本文以大数据技术、用户画像技术、精准营销等有关概念和理论为基础,联系JH电信的实际发展情况和特点,以实证研究为手段,通过分析JH电信的大数据应用情况,重点研究JH电信大数据精准营销的实施和策略。本文综合运用PEST、SWOT方法分析了JH电信业务现状在大数据应用方面存在的优势和不足,重点聚焦于JH电信大数据应用的策略,通过具体案例进行可行性分析和有效性验证。本文归纳出JH电信在传统营销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如传统模式单一、缺乏精准营销体系、企业信息化程度低、渠道布局笼统等,在此基础上提出完善用户标签、精准渠道布局、增加用户触点、提升用户体验等基于大数据的营销策略,从产品服务上提升用户感知、促进企业内结构调整。最后,通过几个JH电信大数据营销的实际案例进行效果验证,为JH电信在未来继续开展大数据精准营销工作奠定了一些基础。
黄熠[3](2020)在《短视频平台商业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截至2019年底,短视频行业月活跃用户已经达到9.2亿。随着创业者的不断涌入,大量融资进入短视频市场,短视频在内容生产、营销和变现上已经初现产业化规模,“短视频+”全行业格局正在逐步形成,成熟的商业模式将成为短视频平台发展壮大的重要推动力。本文以魏朱商业模式理论和商业画布理论为基础,以短视频平台为研究对象,根据短视频行业发展特征提炼出了短视频平台商业模式五大要素,包括价值定位、核心资源、关键业务、交易关系和盈利模式,并以这五大要素为基本框架构建了短视频平台要素模型,从这五个维度对社交类短视频平台和垂直类短视频平台商业模式进行研究分析。同时,本文也结合短视频产业链中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价值关联构建了短视频平台业务模型,通过对不同类型短视频平台在业务模型中的不同表现了解短视频行业产业链变化趋势和特征。本文研究发现,当前短视频行业呈现平台定位社交化和垂直化、产业链参与主体多元化特点。各平台发展呈现出以下趋势:在内容定位上,社交类平台资讯综合化、垂直类平台内容专业化;在业务架构上,平台资源通过业务模型实现高度整合,各利益相关者交易关系复杂有序。另外,两类短视频平台盈利模式都呈现多元趋势,社交类短视频平台和垂直类短视频平台盈利模式都以广告收入、电商收入、用户付费、IP运营为主。此外,短视频平台目前也面临着许多问题:尾部短视频平台定位不明确,内容同质化严重;部分平台审核机制尚未完善,“擦边球”信息频频出现;盈利模式尚未成熟,多数平台尚未实现盈利;关键业务中利益相关者资源分散;部分用户之间原创内容存在版权争议。本文提出短视频平台商业模式优化思路如下:重视用户需求,找准平台市场定位;整合产业链资源,降低平台运营成本;开拓用户付费途径,提升平台有偿服务空间。同时,对于传统媒体在短视频生态中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得出以下结论:传统媒体“中心化”的传播模式被以短视频为代表的社会化媒介所打破,同时新的媒介技术为传统媒体带来了新的机遇。传统媒体应该重视短视频渠道建设,吸取短视频平台发展经验,把握传统媒体优势的同时积极整合资源,打通多媒体渠道,结合实际构建短视频新闻客户端商业模式。
陈凌云[4](2018)在《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文化创意产业和创意经济的兴起,以及现代博物馆经历的“公众教育服务转向”的内在变革,双向驱动博物馆积极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以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并更好地达成教育传播目的。近年来,我国博物馆文化创意产业迎来了新机遇,呈现出良好发展态势,但由于长期以来体制机制的束缚,面临观念、人才、资金、市场、设计水平等多重瓶颈因素的制约,尚未构建起完整高效的文化创意产业链,亦无法满足创意经济背景下博物馆亟待改革转型的内生需求。与博物馆开发文化创意产品的应用实践相比,国内的理论研究相对滞后。因此,现阶段对“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开发”这一博物馆界和文化产业界的前沿热点议题进行系统研究,有较强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尝试综合运用艺术营销学、艺术创意学和博物馆管理学的理论方法,结合实地调研和案例剖析,围绕以下问题展开分析:作为非营利性公益文化机构的博物馆如何定位并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博物馆文化创意产业的多样业态和主流形式为何?视觉消费时代,在文化资本理论和教育传播学视域下如何界定“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的概念内涵和价值构成?博物馆文化创意产业价值链的关键战略环节和主要发展模式是什么?如何分别在艺术创意学、艺术营销学视角下看待目前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在研发设计环节和市场营销环节存在的问题?如何从整体上突破我国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开发面临的瓶颈,进而构建完整高效的文化创意产业链?针对上述问题,本文首先分析了博物馆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宏观社会背景和内外驱动因素,阐述博物馆与互联网技术跨界融合后催生的多种新兴文化创意产业业态,指出其中的主流形式仍是开发文化创意产品。其次,界定了“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这一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认为其具有以经济价值、教育价值、审美价值和情感价值为核心的复杂而多样的价值系统。继而,运用“价值链”和“微笑曲线”理论,从博物馆文化创意产业链构建的角度,重点剖析了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的艺术授权模式,及其核心战略环节“研发设计”“营销推广”。在艺术创意学视角下,借鉴优秀设计案例,提出了博物馆设计文化创意产品应遵循的九条原则、五个设计方法和三大设计流程;在艺术营销学和博物馆整体营销理论框架下,讨论营销推广文化创意产品需要使用的市场定位、分类定价、渠道开拓、品牌推广四大策略。最后,集中分析了制约我国博物馆文化创意产业深入发展的四个方面的十个问题,并探讨如何从政府营造有利政策环境、博物馆开展内部体制机制改革、吸纳社会力量深度参与、构建完善产业链等各个层面破解发展瓶颈,将博物馆资源和优质产业资源对接,建立差异化的博物馆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模式。
李鸿磊,柳谊生[5](2016)在《商业模式理论发展及价值研究述评》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对国内外现有商业模式的相关文献进行了梳理,并根据研究者研究目的和学科背景的不同对相关文献进行了系统分类。此外,本文在现有理论成果的基础上,对商业模式价值评估的方法和思路做了初步探讨。通过本文,可以了解国内外商业模式相关理论的演进脉络,更充分地利用国内外已有商业模式理论成果,指导我国企业管理者和研究者在企业商业模式创新和理论研究方面做出更多的贡献。
李曦[6](2014)在《旅游目的地新媒体整合营销传播研究 ——以天津为例》文中认为旅游目的地营销是旅游目的地获取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在整个旅游目的地营销体系中,营销传播是旅游目的地营销组织能够最大程度施加影响的营销组合要素,一直以来受到旅游业发达国家的高度重视,是旅游目的地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取生存和发展的必然选择。随着信息传播技术的变革与发展,以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也给包括旅游业在内的世界各种产业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在旅游目的地已经开始新媒体整合营销传播探索与实践的同时,相关的理论研究明显滞后,不能较好地反映现实条件下旅游目的地营销传播理应遵循的规律。亟需从理论高度总结规律与模式,加强前瞻性研究,提出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从而指导实践。本研究属于跨学科的应用研究,涉及经济学、传播学、心理学、社会学以及信息技术等多种相关学科。本研究主要分为三部分:导论部分首先提出本研究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方法,以及本研究的基本框架;第二部分是研究的主体,从理论探索和应用性研究分别展开研究。理论探索部分,本文主要围绕与旅游目的地新媒体整合营销传播研究关系较为密切的整合营销传播和目的地营销相关的文献进行回顾与评述,在界定旅游目的地和目的地营销的概念、新媒体和新媒体营销概念的基础上,回归到整合营销传播本体概念,同时考虑旅游目的地营销本身的特点,及平衡概念界定的理论性导向和指导实践的操作性导向,提出并界定了旅游目的地新媒体整合营销传播概念,并在此基础上展开研究。首先,以旅游目的地营销所处的新媒体背景为立足点,通过对新媒体营销主要形式进行梳理、分类和阐释,基于权威机构有关报告和数据和笔者对新媒体空间中的数据挖掘,结合对我国各省级旅游管理部门的问卷调查,对我国旅游目的地新媒体营销方式及其实施效果进行分析和评价;同时,对新媒体环境下旅游目的地信息展开专题研究,辨析旅游目的地营销信息与旅游者生成信息——旅游目的地口碑的区别及两者在目的地营销传播体系中的作用。随后,本文在对新媒体环境下旅游者的特征和行为研究的基础上,解构新媒体环境下旅游者旅游前、旅游中和旅游后三个阶段的行为,提出了新媒体环境下旅游者三阶段行为模式。最后,基于理论与现实基础,探讨旅游目的地新媒体整合营销传播模式的构成要素,并构建了以旅游者为导向的旅游目的地新媒体整合营销传播的模型。应用性研究部分以天津市为例,从天津旅游营销传播的实施现状及新媒体在其营销传播中的运用情况,分析天津实施旅游目的地新媒体整合营销传播的现实问题,并提出天津旅游目的地新媒体整合营销传播的方案设计。第三部分是全文的结论,对本研究的结论和创新点进行总结,并提出本文存在的不足和研究展望。本研究主要采用质性分析法,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包括文献研究和现实观察相结合研究法、归纳与演绎研究法、定性研究法和案例研究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归纳总结与演绎推理并重。本研究的主要创新点:一是提出并界定旅游目的地新媒体整合营销传播概念;二是解构新媒体环境下旅游者行为并构建旅游者行为模式;三是构建旅游目的地新媒体整合营销传播模式。本研究的不足之处在于:一是尚未寻得旅游目的地将新媒体整合营销传播的思想和理念应用于实践的完整、全面的案例,因此对于本研究所构建的旅游目的地新媒体整合营销传播模式的合理性缺乏全面的验证,该理论框架的实践操作性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和完善;二是对于社会媒体在营销传播方面的绩效测量一直是当今营销研究领域尚未得到解决的普遍性难题,本研究仅从理念上提出大数据的参考测量方法,但未能形成系统的绩效测量指标体系。当前,大数据已经引起学界和业界的广泛关注,但是对旅游大数据的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期待在今后的研究工作中不断进行相关的理论探索与实践积累,以求在旅游目的地营销研究中有所创新突破并日臻完善。
陈小坚[7](2013)在《中国城镇化背景下宝德地产营销战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中国城镇化进程的发展,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国内的房地产业也得到了如火如荼的发展。尤其近十几年来,房地产业发展势头更为迅猛,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宝德地产成立于2007年,作为具有上市公司背景的投资公司---深圳市宝德投资控股有限公司(旗下拥有宝德科技(HK8236)、中青宝(SZ300052)两家上市公司)的全资控股子公司,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在起步晚、品牌知名度不够的情况下,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找到自己的核心竞争能力和独特优势,赢得自己的市场份额,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必须要有自己清晰的企业经营定位和营销战略思路。本文通过城镇化背景下我国房地产市场环境分析,在企业内外部调研的基础上,总结出企业的竞争优势和劣势,以及面临的机会和威胁。并在宝德地产的SWOT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宝德地产的企业总体战略目标,以及基于总体战略的营销战略,同时通过宝德地产首个住宅项目---宝德时代华府营销案例的研究,对宝德地产经典代表项目营销战略的实施进行了系统地阐述和介绍,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宝德地产的营销战略的保障措施,在对企业营销战略进行有益探索的同时,也为其他地产企业营销战略的实施提供了可借鉴之处。笔者认为,通过宝德地产营销战略的研究,将有助于提高企业在新的市场环境下做出正确的决策,提升其营销管理水平,为实现企业未来十年的战略目标赢得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张坤晶[8](2014)在《信息革命与社会主义的新特征研究 ——兼论“信息社会主义”的可能性》文中指出信息革命与社会主义的新特征研究,以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发展的社会形态理论作为理论基础,研究信息革命对当代社会主义的发展将会带来的新特征,找出当前中国的探索与实践和信息化的社会主义新特征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对当前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寻找和探索出新的发展方向,凸显信息化的社会主义比信息资本主义更具优越性,并进一步对“信息社会主义”进行理论探讨,研究信息社会主义的可能性。本研究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在于,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前沿问题研究进一步深化,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未来走向进一步探索,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研究的进一步拓展,对信息资本主义的未来走向进一步探讨。全文采用总分总的研究思路展开:首先,对本研究的理论渊源“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发展的社会形态理论”进行总的追溯和梳理;从社会形态理论到社会主义社会形态理论,再到社会主义社会形态理论的不断发展,再到社会主义发展的多种原因分析,再到技术原因,再到信息革命及其带来的信息化,再到信息化的社会主义。其次,从技术形态、经济形态、政治和文化形态四个视角,分别展开对信息化的社会主义新特征研究;在技术形态部分,研究社会主义的生产力新特征。论述信息生产力逐渐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现实生产力,根据信息生产力的特征分析它与社会主义信息化之间的关系,分析论证信息生产力将助推信息化的社会主义产生。重点研究在社会主义“内部”,信息化社会主义的生产力新特征,对比它和非信息生产力形态联系在一起的社会主义在生产力层面的区别,以及信息化社会主义的技术新特征和生态新特征。在经济形态部分,研究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新特征;从生产关系视域研究信息化社会主义的新特征分别是什么,再在此基础上对比研究信息化社会主义与信息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是什么,进一步论述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更适合信息生产力的全面发展,并分析论证社会主义可以克服“信息悖论”问题的优越性所在。重点研究在社会主义“外部”,信息化的社会主义区别于非社会主义的信息社会形态在哪里。在上层建筑部分,研究社会主义的政治与文化新特征。分别对政治与文化新特征进行分析研究,重点研究它们与非社会主义的政治和文化形态的区别点和原因。再次,从当前中国的探索与实践层面来总的研究中国在技术形态、经济形态、政治和文化形态所呈现出的发展现状与信息化的社会主义新特征之间的联系与区别。重点研究中国在四种形态中与信息化社会主义新特征之间的差距在哪,并尝试提出相应的解决路径,为中国未来的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提供理论指导。最后,对信息革命给社会主义所带来这些新特征,是否可以汇集形成“信息社会主义”的概念,等与之相关的社会形态若干未尽问题进行理论探讨,尝试性地对此概念可能引发的相关问题进行解答,来论证“信息社会主义”的可能性。通过对比研究,分析出了当前中国的社会主义探索与实践中与信息化的社会主义新特征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一方面,凸显了信息化的社会主义比信息资本主义更具优越性;另一方面,分析指出了当前中国信息化建设探索与实践的现状和本研究所指出的社会主义新特征之间的差距具体地表现在哪几个方面,并尝试性地提出了对未来中国信息化发展的建议。
童文兵[9](2011)在《酒店企业绩效管理体系建设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酒店业得到了快速和健康的发展,但同时也不得不面临越来越激烈甚至残酷的竞争环境,酒店业竞争逐步转到酒店管理的竞争。因此,酒店业如何建立绩效管理体系成为酒店管理的重要问题,此问题也引起众多管理者和企业管理研究者的关注和重视。本文以当前酒店业绩效管理体系的建设为研究内容,在认真研究企业战略管理理论、需求激励理论和管理过程理论的基础上,探讨了酒店绩效管理体系建设的必要性;运用PEST分析、五力分析模型和SWOT分析方法,对酒店业的现状和经营环境进行分析,指出我国酒店业在绩效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本文借鉴目标管理法、关键指标法和平衡计分卡法等的思路和方法,以酒店业部门作为绩效管理的研究对象,建立了酒店业绩效管理体系;在此基础上,本文对FY大酒店绩效管理体系建设的探索、完善和实施过程进行了具体研究,进一步论证建立酒店业绩效管理体系对酒店业经营的推动作用是有效的、巨大的。本文创新之处在于明确界定研究内容和对象,建立更为科学的绩效管理体系。
施育华[10](2011)在《国内真人秀节目整合营销模式研究》文中指出摘要:2005年以来,国内真人秀节目迅速发展,规模和数量都在不断扩大,开始形成商业化运作模式,创造了巨大的经济价值。但与此同时,节目高度同质化、炒作手段低俗化、选手出路尴尬等弊病使其广受非议,收视率屡屡下滑,发展陷入困境。研究和构建一套完善的营销模式,提高其营销管理水平就显得意义重大。本文将国内外真人秀节目营销现状进行对比,在对国内真人秀节目进行PEST分析和五力模型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国内真人秀节目的营销模式选择—整合营销。真人秀节目整合营销模式的实施方法和途径应当分两步走,首先进行整合营销定位,即对国内真人秀节目进行价值链分析,得出国内真人秀节目的价值链模型;然后制定整合营销方案,即对真人秀节目的各种营销策略进行组合,根据卡麦锡的营销组合原理和营销学中的品牌延伸理论提出了产品、价格、促销、渠道、品牌延伸这五大策略的整合,并给出具体的实施方案。文章创造性地运用营销学、经济学、企业战略管理学的相关理论,采用对比分析、案例分析、归纳演绎等方法对国内真人秀节目的营销模式进行研究,以整合营销思想为核心构建了国内真人秀节目的营销模型。希望对国内真人秀节目的营销管理实践和营销理论研究有一定的价值。在论文框架上,本文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论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方法和论文整体框架;第二部分介绍与论文相关的营销学、企业战略管理学、经济学理论以及国内外真人秀节目营销模式的研究现状;第三部分介绍真人秀节目在国内外的兴起情况和种类,并对其营销现状进行对比;第四部分对国内真人秀节目进行PEST分析和五力模型分析,得出整合营销的营销模式选择;第五部分介绍国内真人秀节目的整合营销实施方案;第六部分介绍论文的结论、创新点及研究展望。
二、战略制定的“魔方”——战略管理六大误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战略制定的“魔方”——战略管理六大误区(论文提纲范文)
(1)Z银行零售业务数字化竞争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方法 |
1.3 相关理论阐述 |
1.3.1 企业战略管理 |
1.3.2 相关理论模型 |
第二章 Z银行零售业务数字化发展瓶颈分析 |
2.1 Z银行零售业务数字化发展情况 |
2.2 Z银行零售业务数字化发展瓶颈分析 |
2.2.1 平台建设与客户发展不适应 |
2.2.2 客户有效性和产品覆盖不适应 |
2.2.3 客户总量结构的不适应 |
2.2.4 零售业务机制手段不适应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Z银行零售业务数字化战略环境分析 |
3.1 宏观环境分析 |
3.1.1 政策环境分析 |
3.1.2 经济环境分析 |
3.1.3 社会环境分析 |
3.1.4 技术环境分析 |
3.2 竞争环境分析 |
3.2.1 供应商的议价能力 |
3.2.2 购买者的议价能力 |
3.2.3 替代品威胁 |
3.2.4 潜在进入者威胁 |
3.2.5 现有竞争者竞争能力 |
3.3 Z银行零售业务数字化机会和威胁 |
3.3.1 Z银行零售业务数字化的机会 |
3.3.2 Z银行零售业务数字化的威胁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Z银行零售业务数字化战略内部环境分析 |
4.1 Z银行零售业务数字化能力 |
4.2 Z银行零售业务数字化优势分析 |
4.2.1 数字化品牌优势 |
4.2.2 数字化服务优势 |
4.2.3 人力资源优势 |
4.2.4 企业文化优势 |
4.3 Z银行零售业务数字化劣势分析 |
4.3.1 数字化经营劣势 |
4.3.2 精细化经营劣势 |
4.3.3 要素配置经营劣势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Z银行零售业务数字化竞争战略选择 |
5.1 Z银行零售业务数字化SWOT分析 |
5.2 Z银行零售业务数字化竞争战略选择 |
5.3 Z银行零售业务数字化竞争战略内涵 |
5.3.1 经营视角差异化 |
5.3.2 经营主线差异化 |
5.3.3 数字力工程差异化 |
5.4 Z银行零售业务数字化竞争战略目标 |
第六章 Z银行零售业务数字化竞争战略实施 |
6.1 数字力工程建设 |
6.1.1 数据工具 |
6.1.2 数字应用人才队伍 |
6.2 矩阵式经营策略 |
6.2.1 生命周期角度,交叉产品覆盖度“6”和账务性交易活跃维度 |
6.2.2 用户是否持有手机银行和信用卡等敏感产品维度 |
6.2.3 用户平台偏好及经营主体维度 |
第七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基于大数据技术的JH电信精准营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目的 |
1.4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文献综述与相关理论基础 |
2.1 市场营销理论 |
2.2 精准营销理论 |
2.3 PEST分析和SWOT分析 |
2.4 企业市场战略理论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JH电信营销概况 |
3.1 JH电信历史与现状分析 |
3.1.1 JH电信PEST分析 |
3.1.2 JH电信SWOT分析 |
3.2 JH电信营销存在的问题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JH电信大数据战略和营销策略 |
4.1 JH电信大数据战略 |
4.1.1 技术跟进 |
4.1.2 组织转型 |
4.1.3 资源整合 |
4.2 JH电信大数据精准营销策略 |
4.2.1 完善用户标签 |
4.2.2 增加用户触点 |
4.2.3 提升用户体验 |
4.2.4 精准渠道布局 |
4.3 其他营销方式应用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大数据战略实施及精准营销案例 |
5.1 JH电信大数据战略实施 |
5.1.1 建设电信大数据平台 |
5.1.2 开展组织重整 |
5.1.3 深化产品联动 |
5.1.4 优化用户体系 |
5.1.5 坚持渠道为核 |
5.2 JH电信精准营销案例 |
5.2.1 存量用户流量包营销 |
5.2.2 春节返乡用户营销 |
5.2.3 商圈门店选址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主要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研究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短视频平台商业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研究背景 |
二 研究综述 |
(一)商业模式研究概述 |
(二)商业模式构成要素研究 |
(三)传媒商业模式研究概述 |
(四)国内短视频研究概述 |
三 研究问题 |
四 研究思路 |
五 研究方法 |
第一章 短视频平台商业模式概述 |
第一节 短视频平台发展概述 |
一 短视频平台诞生的技术背景 |
二 短视频平台发展的政策推动 |
三 短视频平台市场的资本运作 |
四 短视频平台的业务类型分化 |
第二节 短视频平台商业模式模型建构 |
一 商业模式的内涵 |
二 商业模式的要素 |
三 短视频平台商业模式分析模型 |
第二章 社交类短视频平台商业模式分析 |
第一节 社交类短视频平台商业模式要素特征 |
一 社交类短视频平台的价值定位确立 |
二 社交类短视频平台的核心资源运用 |
三 社交类短视频平台的关键业务建构 |
四 社交类短视频平台的交易关系分析 |
五 社交类短视频平台的盈利模式开发 |
第二节 社交类短视频平台商业模式的创新启示 |
一 深刻洞察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社交需求与机遇 |
二 精心培养短视频社交生产合作体系 |
第三章 垂直类短视频平台商业模式分析 |
第一节 垂直类短视频平台商业模式要素特征 |
一 垂直类短视频平台的价值定位确立 |
二 垂直类短视频平台的核心资源发掘 |
三 垂直类短视频平台的关键业务开发 |
四 垂直类短视频平台的交易关系剖析 |
五 垂直类短视频平台的盈利模式开发 |
第二节 垂直类短视频平台商业模式的创新启示 |
一 短视频渠道的垂直专业服务拓展 |
二 “短视频+”思维下的延伸产品深度开发 |
三 灵活分成机制下“平民英雄”的潜力激活 |
第四章 短视频语境下的传媒发展趋势探讨 |
第一节 市场、技术对短视频平台商业模式的影响 |
一 市场竞争驱动短视频商业模式优化 |
二 技术更迭推动短视频应用场景扩展与商业模式创新 |
第二节 短视频语境下传统媒体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
一 传统媒体内容、渠道在短视频语境中面临全方位挑战 |
二 传统媒体“传者中心”与短视频“去中心化”的深层冲突 |
三 传统媒体在短视频语境中的发展机遇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
一、选题缘起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研究现状述评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第三节 研究对象、方法和主要内容 |
一、研究对象 |
二、研究方法 |
三、主体框架结构 |
第一章 博物馆文化创意产业的驱动发展因素和产业形态 |
第一节 创意经济全面兴起驱动博物馆谋求自身变革 |
一、“创意经济”理论渊源及其演变 |
二、博物馆在创意经济中的功能与定位 |
第二节 “公众教育服务转向”驱动博物馆扩大资金来源和文化传播力 |
一、“新博物馆学”理念推动现代博物馆功能转型 |
二、博物馆作为“非营利机构”的性质和目标辨析 |
三、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是博物馆的重要筹资渠道 |
第三节 博物馆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进程和多元业态 |
一、欧美博物馆在整体营销策略框架下发展文化创意产业 |
二、我国博物馆文化创意产业在探索中坎坷前行 |
三、跨界融合推动博物馆文化创意产业业态创新 |
第二章 “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的内涵、特点和价值分析 |
第一节 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的内涵界定 |
一、“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相似概念辨析 |
二、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的内涵与外延 |
第二节 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的分类和特点 |
第三节 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的价值构成分析 |
一、符号消费理论视角下的经济价值 |
二、基于心理学和传播学理论的教育价值 |
三、视觉文化背景下的日常审美价值 |
四、文化资本理论视域下的情感价值 |
第三章 基于“价值链”理论的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开发模式 |
第一节 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的基本开发模式 |
一、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的五种基本模式 |
二、中外博物馆开发文化创意产品的模式异同 |
第二节 博物馆艺术授权模式的发展应用 |
一、博物馆直接授权 |
二、博物馆委托授权 |
三、博物馆混合授权 |
第三节 博物馆艺术授权的影响要素 |
一、影响博物馆艺术授权能力的因素评估 |
二、联合品牌策略对博物馆艺术授权的影响 |
三、知识产权争议对博物馆艺术授权的影响 |
四、资源免费共享对博物馆艺术授权的影响 |
第四章 艺术创意学视域下的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设计策略 |
第一节 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的设计原则 |
一、精品设计原则提升产品使用舒适度和便利性 |
二、深度设计原则有效传达博物馆文化信息 |
三、审美设计原则提供消费者美感体验与艺术涵养 |
四、亲民设计原则使产品走进大众日常生活 |
五、情感设计原则给予消费者愉悦和感动 |
六、新奇设计原则激发眼球效应和消费欲望 |
七、特色设计原则打破产品同质化困境 |
八、系列设计原则打造明星展品和博物馆品牌 |
九、分众设计原则精准定位营销市场 |
第二节 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的设计方法 |
一、元素提取式设计 |
二、功能融合式设计 |
三、意境传达式设计 |
四、情景复原式设计 |
五、互动体验式设计 |
第三节 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的设计流程 |
一、需求分析是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的开发基础 |
二、确定设计目标并开展博物馆评估 |
三、市场评估是检验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开发效果的重要手段 |
第五章 艺术营销理论视域下的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营销策略 |
第一节 博物馆营销文化创意产品的市场定位策略 |
第二节 博物馆营销文化创意产品的分类定价策略 |
一、博物馆开发文化创意产品的分类方法 |
二、博物馆营销文化创意产品的定价策略 |
第三节 博物馆营销文化创意产品的渠道开拓策略 |
一、博物馆商店的多重经济属性和成功运营要素 |
二、新媒体时代中外博物馆网络营销的优势与不足 |
第四节 博物馆营销文化创意产品的品牌推广策略 |
第六章 我国博物馆开发文化创意产品存在的问题和对策研究 |
第一节 我国博物馆开发文化创意产品存在的问题 |
一、观念、体制、资金、人才的多重制约 |
二、研发设计水平和授权模式亟需升级 |
三、营销渠道和消费市场尚待开拓 |
四、政策执行难、发展不平衡问题突出 |
第二节 博物馆探索差异化模式为产业发展破除观念和体制障碍 |
一、北京故宫博物院的多元化经营开发模式 |
二、中国国家博物馆的文创平台授权开发模式 |
三、南京博物院的文创商店联盟模式 |
四、观复博物馆的特色文创产业开发模式 |
第三节 政府出台支持政策为产业升级营造良好环境 |
一、协调顶层设计,因地制宜出台地方实施细则 |
二、制定专项资金扶持、税收优惠、人才激励措施 |
三、完善博物馆经营管理、知识产权保护、考核评估规定 |
四、新时期推动博物馆文创产业实现跨界融合发展 |
第四节 社会平台搭建为产业优化提供全面支撑 |
一、专业化培训搭建博物馆文创交流分享平台 |
二、文化博览会打造博物馆文创交易展示平台 |
三、创意设计大赛集聚博物馆文创人才资源 |
结语 |
附表1 |
附表2 |
附表3 |
附表4 |
附表5 |
参考文献 |
博士期间发表论文 |
博士期间参与科研项目 |
后记 |
(6)旅游目的地新媒体整合营销传播研究 ——以天津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框架 |
第二章 研究综述与概念界定 |
第一节 整合营销传播的研究述评 |
一、整合营销传播理论渊源 |
二、整合营销传播理论发展阶段 |
三、整合营销传播研究评述 |
第二节 旅游目的地营销的研究评述 |
一、旅游目的地营销的主要研究议题 |
二、旅游目的地营销研究评述 |
第三节 旅游目的地新媒体整合营销传播概念的逻辑推导 |
一、整合营销传播的本体概念及其相关概念 |
二、旅游目的地与旅游目的地营销的概念界定 |
三、新媒体概念界定与新媒体营销概念澄清 |
四、旅游目的地新媒体整合营销传播的概念界定与解析 |
第三章 旅游目的地营销的新媒体转型 |
第一节 旅游目的地营销的新媒体背景 |
一、新媒体的发展历程 |
二、新媒体的主要特征与分类 |
三、新媒体营销的主要方式 |
第二节 旅游目的地营销的新媒体实践 |
一、新媒体营销方式契合旅游目的地产品特性 |
二、新媒体营销方式在旅游目的地营销中的运用 |
第三节 我国旅游目的地新媒体营销现状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步骤与结果 |
三、研究结论 |
第四章 旅游目的地信息辨析 |
第一节 旅游目的地营销信息 |
一、旅游目的地营销信息的传播主体 |
二、旅游目的地营销信息的沟通目标 |
三、旅游目的地营销信息的主题定位 |
四、旅游目的地营销信息内容的旅游者导向 |
第二节 旅游者生成内容——旅游目的地口碑 |
一、口碑及其传播模式演进 |
二、新媒体环境下旅游目的地口碑的特点 |
三、旅游目的地电子口碑传播的核心要素 |
四、旅游目的地电子口碑的正向激励策略 |
第五章 新媒体环境下的旅游者行为模式 |
第一节 构建新媒体环境下旅游者行为模式的理论基础 |
一、旅游者行为研究的主要议题 |
二、旅游者行为影响因素相关理论 |
三、典型的旅游者行为模型 |
四、新媒体背景下的消费者行为模式 |
第二节 新媒体环境下旅游者行为模式研究的现实基础 |
一、基于新媒体环境的旅游者特征分析 |
二、新媒体环境下旅游者的行为特征 |
第三节 新媒体环境下旅游者的信息处理行为 |
一、新媒体环境下旅游者信息搜索行为模式转变 |
二、基于新媒体的旅游者信息自创和传播行为 |
第四节 新媒体环境下旅游者行为模式构建 |
一、构建新媒体环境下旅游者行为模式的重要意义 |
二、新媒体环境下旅游者行为解构 |
三、构建新媒体环境下旅游者行为模式 |
第六章 旅游目的地新媒体整合营销传播模式 |
第一节 旅游目的地新媒体整合营销传播模式构建的基础 |
一、旅游目的地新媒体整合营销传播模式构建的理论基础 |
二、旅游目的地新媒体整合营销传播模式构建的现实基础 |
第二节 旅游目的地新媒体整合营销传播模式建构 |
一、旅游目的地新媒体整合营销传播模式的要素分析 |
二、构建旅游者导向的旅游目的地新媒体整合营销传播模型 |
第七章 旅游目的地新媒体整合营销传播的方案设计——以天津为例 |
第一节 天津开展旅游营销传播的实施背景 |
一、天津旅游业发展概况 |
二、天津旅游市场概况 |
第二节 天津开展旅游营销传播的现状与问题 |
一、天津旅游营销传播主题定位 |
二、天津旅游营销传播工具组合 |
三、天津旅游营销传播媒体组合 |
四、天津旅游营销传播的新媒体运用 |
五、天津旅游“口碑”的新媒体空间传播 |
第三节 天津旅游新媒体整合营销传播方案设计 |
一、基本原则 |
二、营销主体 |
三、战略制定 |
四、品牌接触 |
五、信息聚合 |
六、效果评估 |
第八章 总结 |
第一节 主要研究结论 |
一、旅游目的地新媒体整合营销传播概念界定与内涵阐释 |
二、新媒体营销概念澄清 |
三、新媒体环境下旅游者三阶段行为模式构建 |
四、旅游目的地新媒体整合营销传播模式与模型构建 |
五、旅游目的地新媒体整合营销传播方案设计 |
第二节 主要创新点 |
一、提出并界定旅游目的地新媒体整合营销传播概念 |
二、解构新媒体环境下旅游者行为并构建旅游者行为模式 |
三、构建旅游目的地新媒体整合营销传播理论模式 |
第三节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7)中国城镇化背景下宝德地产营销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的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3 研究方法及论文框架 |
第二章 相关理论及文献综述 |
2.1 相关理论概述 |
2.2 文献综述 |
第三章 中国城镇化进程对房地产的影响分析 |
3.1 中国城镇化的发展阶段 |
3.2 中国城镇化模式 |
3.3 城镇化对我国房地产的影响分析 |
第四章 城镇化背景下房地产市场环境分析 |
4.1 城镇化背景下房地产宏观政策分析 |
4.2 房地产行业竞争态势分析 |
第五章 宝德地产 SWOT 分析及营销战略制定 |
5.1 企业概况 |
5.2 宝德地产 SWOT 分析 |
5.3 城镇化背景下宝德地产的营销战略 |
第六章 实例分析:宝德时代华府营销战略实施 |
6.1 项目所在城市及房地产市场状况介绍 |
6.2 项目及主要竞争对手介绍 |
6.3 项目营销战略实施 |
6.4 项目营销战略实施的保障措施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信息革命与社会主义的新特征研究 ——兼论“信息社会主义”的可能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绪论 |
一、 研究的问题和意义 |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简述 |
三、 研究方法 |
四、 内容框架 |
五、 研究目标、研究的难点与主要创新点 |
第一章 理论渊源: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发展的社会形态理论 |
一、 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理论 |
(一) “社会形态”概念的科学界定 |
(二) 社会形态理论的多种表述 |
二、 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理论的发展 |
(一) 社会主义社会形态理论 |
(二) 新民主主义社会形态理论 |
(三)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形态理论 |
三、 信息革命与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 |
(一) 信息革命与技术社会形态的转变 |
(二) 信息革命对资本主义的影响 |
(三) 信息革命对社会主义的影响 |
四、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技术形态:信息化社会主义的生产力新特征 |
一、 信息生产力 |
(一) 信息生产力演化的进程 |
(二) 信息生产力的内涵与特征 |
(三) 信息生产力的现实意义 |
二、 信息生产力与信息化的社会主义 |
(一) 信息生产力:社会主义信息化的基本动力 |
(二) 信息生产力助推信息化的社会主义产生 |
三、 “内部视域”中的社会主义新特征 |
(一) 区别于“农业时代社会主义”的特征 |
(二) 区别于“工业时代的社会主义”的特征 |
(三) 信息化社会主义的技术新特征 |
(四) 信息化社会主义的生态新特征 |
四、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经济形态:信息化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新特征 |
一、 信息化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新特征 |
(一) 生产资料完全公有制 |
(二) 非结构化生产关系 |
(三) 非物质生产关系 |
二、 区别于信息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 |
(一) 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根本区别同样存在 |
(二) 社会主义的本质决定信息鸿沟可跨越 |
(三) 信息财富的社会化更有利于共同富裕 |
三、 信息悖论与社会制度问题 |
(一) 信息时代与信息悖论的突显 |
(二) 信息悖论与社会制度的深刻关联 |
(三) 解决信息悖论的制度路径 |
四、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上层建筑:信息化社会主义的政治与文化新特征 |
一、 信息化社会主义的政治形态新特征 |
(一)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方便与高效 |
(二) 社会管理的信息化与规范化 |
(三) 坚决抵制“信息霸权主义”的政治立场 |
二、 信息化社会主义的文化形态新特征 |
(一) 网络文化的社会主义道德规范 |
(二) 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 |
(三) 进一步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 |
(四) 进一步提升“文化软实力” |
三、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信息化的社会主义:当前中国的探索与实践 |
一、 当前中国的技术形态 |
(一) 中国的信息生产力得到不断解放和发展 |
(二) 信息生产力持续改善中国的发展方式 |
(三) 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随信息技术的发展持续提高 |
(四) 走中国特色信息化道路,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
(五) 当前中国的技术形态离信息化社会主义还任重道远 |
二、 当前中国的经济形态 |
(一) 信息鸿沟逐渐缩小与人均财富不断增加 |
(二) 中国离信息化的社会主义经济形态还较远 |
三、 当前中国的政治和文化形态 |
(一) 发展人民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
(二) 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
(三) 信息环境下的学术交流日趋自由和开放 |
(四) 中国的政治和文化形态与信息化社会主义的差距 |
四、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理论探讨:“信息社会主义”的可能性——社会形态的若干未尽问题 |
一、 “信息化的社会主义”是否能简称为“信息社会主义”? |
二、 信息社会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关系是什么? |
三、 技术社会形态与经济社会形态的“复合”是否具有普遍性? |
四、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9)酒店企业绩效管理体系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言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绩效管理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绩效管理研究进展 |
1.2.2 国内绩效管理研究现状 |
1.3 研究的方法 |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及写作框架 |
1.4.1 文章的研究内容 |
1.4.2 文章的写作框架 |
1.5 本文的创新 |
第2章 关于绩效管理理论及相关理论研究 |
2.1 绩效管理理论概述 |
2.1.1 绩效管理的内涵 |
2.1.2 绩效管理的特性 |
2.1.3 绩效管理系统 |
2.1.4 绩效管理的基本流程 |
2.2 绩效管理与企业战略管理 |
2.2.1 企业战略管理 |
2.2.2 实施战略管理的意义 |
2.2.3 企业战略的层次 |
2.2.4 企业战略管理的任务 |
2.2.5 战略管理的过程 |
2.3 绩效管理与需求激励理论 |
2.3.1 两个重要的概念 |
2.3.2 激励理论 |
2.4 绩效管理与管理过程理论 |
第3章 酒店业经营发展和绩效管理现状及问题分析 |
3.1 酒店业发展的现状及主要问题分析 |
3.1.1 酒店业发展的现状 |
3.1.2 酒店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3.1.3 酒店业PEST分析 |
3.1.4 酒店行业竞争分析 |
3.1.5 酒店业的swot分析 |
3.2 酒店绩效管理现状分析 |
3.2.1 酒店业绩效管理现状 |
3.2.2 酒店企业绩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
3.2.3 酒店企业绩效管理中问题分析 |
3.3 实施酒店业变革的原因分析及考虑因素 |
3.3.1 实施酒店业变革的原因分析 |
3.3.2 酒店业在市场中取胜必须考虑因素 |
第4章 酒店企业绩效管理体系的建设架构 |
4.1 酒店企业建立绩效管理体系的必要性 |
4.2 酒店总体绩效管理目标 |
4.2.1 酒店企业管理战略目标 |
4.2.2 酒店企业绩效管理结构的设想 |
4.3 酒店企业建立绩效管理思路与方法 |
4.3.1 目标管理法(MBO) |
4.3.2 关键指标法(KPI) |
4.3.3 平衡计分卡(BSC) |
4.3.4 三种方法的比较 |
4.4 酒店企业组织机构 |
4.4.1 酒店的组织机构及体系 |
4.4.2 酒店企业机构及重要职能 |
4.5 酒店业绩效管理指标设置 |
4.5.1 酒店业绩效管理指标设置的目标和原则 |
4.5.2 酒店业绩效管理指标类型的设计 |
第5章 绩效管理实施及措施 |
5.1 绩效管理培训 |
5.2 绩效管理考核 |
5.3 绩效管理实施 |
5.4 绩效反馈 |
5.5 绩效管理实施保障措施 |
5.6 绩效管理的完善 |
第6章 FY大酒店案例研究 |
6.1 FY大酒店简介 |
6.2 FY大酒店绩效管理制度的改进过程 |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10)国内真人秀节目整合营销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方法 |
1.4 论文整体框架 |
2 相关理论和文献综述 |
2.1 市场营销模式相关理论 |
2.1.1 营销模式的定义和分类 |
2.1.2 4P营销组合理论 |
2.1.3 整合营销理论 |
2.1.4 品牌延伸理论 |
2.2 其他相关理论 |
2.2.1 PEST模型 |
2.2.2 波特五力模型 |
2.2.3 价值链理论 |
2.2.4 完全垄断市场和寡头垄断市场 |
2.3 国内外真人秀节目营销模式研究现状 |
2.3.1 国外真人秀节目营销模式研究现状 |
2.3.2 国内真人秀节目营销模式研究现状 |
3 国内外真人秀节目的发展历程和营销现状 |
3.1 真人秀节目的定义及特点 |
3.2 国外真人秀节目发展历程 |
3.2.1 国外真人秀节目的兴起 |
3.2.2 国外真人秀节目的种类 |
3.3 国内真人秀节目发展历程 |
3.3.1 国内真人秀节目的兴起 |
3.3.2 国内真人秀节目的种类 |
3.4 国内外真人秀节目营销现状对比 |
3.4.1 制作和发行机制 |
3.4.2 节目内容和模式 |
3.4.3 广告形式 |
3.4.4 品牌延伸 |
3.5 本章小结 |
4 国内真人秀节目的营销模式分析 |
4.1 国内真人秀节目的PEST分析 |
4.1.1 政治环境 |
4.1.2 经济环境 |
4.1.3 社会文化环境 |
4.1.4 科学技术环境 |
4.2 国内真人秀节目的五力模型分析 |
4.2.1 供应商 |
4.2.2 行业竞争者 |
4.2.3 潜在竞争者 |
4.2.4 替代品 |
4.2.5 购买者 |
4.3 国内真人秀节目的营销模式选择 |
4.3.1 整合营销 |
4.3.2 整合营销模式的实施方法和途径 |
4.4 可借鉴的经验 |
4.4.1 《美国偶像》中的整合营销模式 |
4.4.2 《学徒》中的整合营销模式 |
4.5 本章小结 |
5 国内真人秀节目整合营销模式的实施方案 |
5.1 产品策略 |
5.1.1 市场细分要到位 |
5.1.2 节目立意要创新 |
5.1.3 赛制安排要巧妙 |
5.1.4 节目包装要一流 |
5.2 价格策略 |
5.2.1 广告购买方式多元化 |
5.2.2 广告植入方式焦点化 |
5.3 促销策略 |
5.3.1 迅速展开病毒营销 |
5.3.2 合理运用事件营销 |
5.4 渠道策略 |
5.4.1 充分利用传统媒体 |
5.4.2 充分融合新媒体 |
5.5 品牌延伸策略 |
5.5.1 拓展节目衍生产品 |
5.5.2 建立专业经纪公司 |
5.5.3 建立经纪人培养体制 |
5.6 本章小结 |
6 结语 |
6.1 结论 |
6.2 创新点 |
6.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四、战略制定的“魔方”——战略管理六大误区(论文参考文献)
- [1]Z银行零售业务数字化竞争战略研究[D]. 王维邦. 内蒙古大学, 2021
- [2]基于大数据技术的JH电信精准营销研究[D]. 丁雅雅. 南京邮电大学, 2020(02)
- [3]短视频平台商业模式研究[D]. 黄熠.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7)
- [4]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研究[D]. 陈凌云. 上海大学, 2018(02)
- [5]商业模式理论发展及价值研究述评[J]. 李鸿磊,柳谊生. 经济管理, 2016(09)
- [6]旅游目的地新媒体整合营销传播研究 ——以天津为例[D]. 李曦. 南开大学, 2014(04)
- [7]中国城镇化背景下宝德地产营销战略研究[D]. 陈小坚. 天津大学, 2013(01)
- [8]信息革命与社会主义的新特征研究 ——兼论“信息社会主义”的可能性[D]. 张坤晶. 华南理工大学, 2014(12)
- [9]酒店企业绩效管理体系建设研究[D]. 童文兵. 南昌大学, 2011(04)
- [10]国内真人秀节目整合营销模式研究[D]. 施育华. 北京交通大学, 20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