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EVD上市 前路迷茫(论文文献综述)
武翰章[1](2021)在《中国股票市场投资者失望厌恶资产定价研究》文中认为自投资者预期效用理论创立后,以理性人为前提假设的传统金融学发展迅猛,一系列经典理论如均值方差模型、资本资产定价模型、有效市场理论以及Fama&French三因子模型等对学术界和实业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随着相关研究的持续深入,大量与预期效用理论相悖的市场异象被发现。为了解释这些金融异象,学者们开始结合人类心理学,从非理性人的视角展开分析。由此,行为金融学应运而生。行为金融理论更加贴近实际的假设,使得其在解决资本市场中的各种难题时取得了成功。投资者非理性行为是行为金融学框架的支柱和核心,行为金融理论研究的不断丰富促使着更多潜在的投资者非理性心理被挖掘出来。而在众多研究中,一种特殊的投资者非理性心理——失望厌恶正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失望厌恶是指当投资者的行为结果低于预期时,其会产生的失望情绪,而这种失望情绪无疑会干扰投资者的决策选择,最终对股票价格波动造成影响。那么,投资者失望厌恶心理究竟如何影响股票收益呢?特别是在我国资产市场发展较晚、非理性程度较高的散户占主体的背景下,研究该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从递归效用函数出发,依托投资者失望厌恶理论,构建失望厌恶投资者效用函数,并结合财富约束条件求解失望厌恶随机折现因子表达式,利用消费市场变量和股票市场变量分别推导出基于消费市场的失望厌恶资产定价模型和基于股票市场的失望厌恶资产定价模型。在此基础上,结合中国资本市场数据,实证考察投资者失望厌恶心理与股票收益的关系。主要得到以下结论:首先,利用基于消费市场的失望厌恶资产定价模型估计投资者偏好参数,结果显示,投资者失望厌恶参数k接近于1,表明投资者符合一般失望厌恶特征。使用规模—账市比投资组合、规模—动量投资组合、规模—盈利投资组合以及规模—投资投资组合分别检验基于消费市场的一般失望厌恶资产定价模型(CDA模型)与EZ模型的横截面表现、基于股票市场的一般失望厌恶资产定价模型(SDA模型)与CAPM模型的横截面表现,结果显示,在解释股票收益方面,CDA模型优于EZ模型,SDA模型优于CAPM模型,同时从失望厌恶资产定价模型内部来看,SDA模型优于CDA模型。通过消费数据和股票数据刻画投资者失望事件,结果显示,在经济增速放缓、消费增长下降以及股市收益为负期间,更容易出现投资者失望事件,并且基于股票市场的投资者失望事件比基于消费市场的投资者失望事件更为常见,这反映了我国股票市场波动较大的现状。其次,鉴于SDA模型在横截面上的良好表现,为进一步探究失望厌恶资产定价模型在我国资本市场上的适用性,将SDA模型与经典资产定价模型、不对称风险偏好资产定价模型进行比较,结果显示,在解释股票横截面收益方面,SDA模型的表现不如Fama-French三因子模型、Carhart四因子模型和Fama-French五因子模型,但在时间序列方面,SDA模型能够为一些股票投资组合提供更小的定价误差;同时,上行、下行Beta模型和损失厌恶资产定价模型都可以被视为SDA3模型的特例,SDA模型的表现优于上行、下行Beta模型和损失厌恶资产定价模型,表明不对称风险偏好资产定价模型的拟合效果与其参考点位置的设定有关。将研究的关注点落脚到金融市场异象,发现我国股票市场存在误定价现象;就股票财务指标收益异象而言,现金流市值比异象、营业利润异象、净营运资产异象、总资产增长异象以及盈利价格比异象显着存在;就股票特征指标收益异象而言,偏度异象、峰度异象、特质波动率异象、短期反转异象、中期反转异象以及长期反转异象显着存在。而在考虑投资者失望厌恶心理后,股票市场误定价消失,营业利润异象、净营运资产异象和盈利价格比异象消失,短期反转异象、中期反转异象和长期反转异象消失,其揭示了投资者失望厌恶心理与部分金融市场异象的内在联系。将流动性因素加入失望厌恶资产定价模型中,结果显示,下跌因子对股票收益的负向影响仍然显着,并且流动性与股票收益正相关。最后,为增强SDA模型研究的全面性,探究SDA模型在不同市场环境下的表现。利用离散程度更大的个股数据,从市场信息效率、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市场行情和投资者情绪四个维度描述市场环境,结果显示,在解释股票收益方面,SDA模型在市场信息效率较低的股票中表现更加优异,高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会增强投资者失望厌恶在资产定价中扮演的角色,投资者失望厌恶心理在熊市行情中发挥更大的作用,SDA模型在低投资者情绪组的拟合程度R2更高、均方根误差RMSE更小,这印证了投资者的心理和决策行为受市场环境影响的说法。本文的创新之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揭示了投资者失望厌恶心理的资产定价效应。以往文献集中于分析投资者失望厌恶心理与投资组合选择、期货套期保值的关系,本文则考察投资者失望厌恶心理对股票收益的影响。将国外投资者失望厌恶理论与中国资本市场相结合,探究投资者失望厌恶心理在股价波动中发挥的作用,有助于深入认识投资者失望厌恶心理。同时,将失望厌恶资产定价模型与多种资产定价模型进行横截面表现比较,为有关资产定价模型选择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提供新的参考。第二,构建了投资者失望状态的判断标准。以往文献聚焦于投资者失望厌恶定性分析,本文则定量刻画投资者失望事件。利用消费数据和股票数据计算投资者失望事件触发阈值,进而描述我国投资者失望厌恶状况,有助于结合宏观经济背景和股票市场背景理解投资者决策过程中失望情绪的产生缘由。同时,投资者失望事件的明确识别,破除了失望厌恶度量困难的应用壁垒,有效地促进投资者失望厌恶概念应用于其他实证研究领域。第三,补充了金融市场异象的解释视角。以往文献多基于其他投资者非理性心理解析金融市场异象形成原因,例如:过度自信、从众行为以及损失厌恶等,本文则基于投资者失望厌恶心理探究其与金融市场异象的关系。使用我国资本市场数据检验部分金融市场异象的存在性,依托投资者失望厌恶资产定价模型解释金融市场异象收益,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异象发生的内在机制。同时,失望厌恶心理下金融市场异象的消失,彰显出挖掘投资者非理性心理的重要性。第四,展现了投资者失望厌恶心理对股票收益影响的差异性。区别于已有的单一研究,本文进行投资者失望厌恶心理资产定价效应的情景分析。将投资者失望厌恶资产定价模型与资本市场外部环境结合,剖析不同市场信息效率、不同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不同市场行情以及不同投资者情绪下投资者失望厌恶心理的差别,有助于洞察投资者失望厌恶心理在不同市场环境下的表现特征。同时,对比不同市场环境下投资者失望厌恶资产定价模型的定价效果,使得有关投资者失望厌恶资产定价的研究更具系统性。
肖赛玥[2](2021)在《国企“单位文艺”的生成及功能变迁研究 ——以S市112厂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考察典型单位制元素的生成与发展历程是单位制变迁研究持续关注的核心议题。在传统单位制社会,职工群众以“单位人”的身份工作、生活在各个单位组织之中。单位组织开展的文艺活动是职工业余文化生活的主要形式,加之党政部门和企事业单位需要借助文艺形式向职工群众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宣传和生产动员,“单位文艺”成为单位组织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要素。在社会结构转型和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时代背景下,单位制面临着转型或消解的趋势,与单位组织相依存的“单位文艺”同样面临命运抉择。单位制变迁的总体趋向是为适应社会发展逐步褪去单位组织的社会服务属性,回归以生产为主的企业属性,学界称之为“单位去社会化”。依据这一演变逻辑,文艺作为非生产、管理属性的元素,似乎难以摆脱被剔除的命运。然而,笔者通过实证考察发现文艺在当下的单位组织中仍有其发挥价值的空间。据此,本研究以在单位制变迁进程中依旧保留传统单位制组织形态的大型国有企业为研究对象。将“单位文艺”作为单位制变迁历程中,单位组织内部的保留性元素加以考察。通过不同历史时期“单位文艺”的生成与功能变迁历程的探究,解析单位制变迁背景下单位组织为适应社会发展变化所进行的积极探索。受研究对象的历时性和复杂性因素影响,本研究主要采取质性研究方法,以S市112厂为研究个案,对112厂“单位文艺”的生成与发展历程展开实证考察。研究对“单位文艺”价值的考量是围绕“单位文艺”的功能变迁展开的,主要包括三个层次:首先是从历史维度对“单位文艺”的缘起与生成进行溯源,为“单位文艺”工具化属性的形成探寻历史源流;其次以“单位文艺”生成的历史轨迹作为逻辑主线展开研究。遵循结构功能主义分析范式,依据“单位文艺”的生成历程与功能预设、功能实现、功能延展和功能转向的对应关系,将“单位文艺”的功能变迁嵌入到“单位文艺”的生成与发展的时间序列之中。从不同历史时期的“单位文艺”的艺术图景中探究“单位文艺”如何助力单位组织实现动员机制的有效实施;再次是结合“单位人”对“单位文艺”的记忆表达和功能认知,探讨“单位文艺”的功能实效。基于文艺是潜移默化地产生影响的特性,笔者引入时间维度从即时性、阶段性和积累性三个层次探讨“单位文艺”的功能实效,并着重从积累性实效层面考察“单位文艺”对“单位意识”形塑起到的正向作用。研究结尾,笔者尝试运用本土实践经验与经典理论进行对话。借鉴布尔迪厄的文艺生成理论对“单位文艺”的生成结构中“文艺场域”与“权力场域”的结构关系进行分析。依据文艺生成结构与社会结构的变化探究“单位文艺”的功能变迁的时代推动因素。本研究将“单位文艺人”视为“文艺生产场”中的行动者,通过分析“单位文艺人”的“习性”的产生,以及“习性”对“单位文艺人”的行动的影响,探讨“单位文艺人”作为行动者在“单位文艺”的生成及功能变迁过程中的作用。本研究将“单位文艺”定位为单位体系中,助力单位组织动员机制有效实施的协作要素。研究发现:(1)“单位文艺”的功能定位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对文艺的价值禀赋一脉相承。在历次朝代更迭、社会变革的进程中,文艺在思想启蒙、教化民众方面发挥的功能促使中国政治精英、文化精英形成了一种价值认同与文化自觉。一方面是对文艺的工具属性的价值认同。能够发挥政治服务、社会服务功能的文艺形态往往比纯粹的审美性的文艺形态更被推崇。政治精英把文教当作统治中不可或缺的治理工具,文化精英则将文教当作一种应然的使命。另一方面是形成文化自觉。中国的政治精英和文化精英善于汲取国内外不同历史时期和历史情境中的文艺工作经验,逐步构建出具有本土特色的文艺生成结构和运行逻辑。上述两点共识不仅是推进“单位文艺”的功能变迁的历史动因,也是中国文艺价值史观中亘古未变的核心命题。(2)从“文艺生产场”的场域结构来看,“文艺场域”与“权力场域”之间的结构依附关系促使“单位文艺”从生成伊始便走向组织化、制度化的文艺运行轨道。对资源与秩序具有绝对支配和管理权的权力主体从官方角度对“单位文艺”的功能建构过程进行把控,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单位文艺”的思想宣传、文化教育、生产动员等诸项功能的有效实施。“文艺场域”中“单位文艺人”作为能动的行动者,一方面通过意识形态导向的内化与再生产促进“单位文艺”的功能识别,另一方面则通过对意识形态导向的“过滤”和“化解”,形成“去功能化”的“单位文艺”记忆表达。(3)“单位文艺”的功能实效是随着时间的累积而逐渐呈现的。依据“单位文艺”发挥实效的时间长短可分为即时性实效、阶段性实效和积累性实效三个层次。研究发现,“单位文艺”对形塑“单位意识”中的积极要素具有正向作用。随着时间的积淀,以“单位意识”形塑为典型实效的积累性实效是单位制变迁进程中,“单位文艺”能够成为从传统单位制时期过渡到后单位制时期的保留元素的核心价值所在。组织架构和管理体制的调整促使以组织空间为单位共同体依存形式的共同体格局趋向松动或瓦解,而思想意识层面的精神共同体依旧存在,集体主义荣辱观与使命感等积极“单位意识”不仅是传统单位制时期的宝贵财富,在新时期同样具有重塑国企单位组织社会价值的现实意义。
应琛[3](2021)在《盲盒进化论》文中研究指明越来越多人开始思考,被玩坏的盲盒经济,究竟该何去何从?Molly、囡茜、DIMOO、LABUBU、Lu Lu猪……"TA们是谁?"也许你的脑中已经闪过了无数个问号。但有一群人,他们会眼前一亮,大声喊出口号:"为开隐藏款,不惜倾家荡产!""为你痴,为你狂,为你扛扛撞大墙!"没错,TA们正是时下盲盒界的爆款IP。
刘培哲[4](2021)在《中国股票市场监管效率的评价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庄晶[5](2021)在《采矿业环境信息披露对财务绩效的影响研究 ——以兖州煤业为例》文中研究表明
谷苗苗[6](2021)在《新媒介与当代青年亚文化的生产实践》文中研究表明
应琛[7](2020)在《科学之光照亮前路》文中指出我们的未来究竟应该继续乘着科学与理性的翅膀高飞,还是在迷茫与纠结中沉沦?相信大多数人选择前者。2020年对于地球上的每一个人来说,也许都有着不一样的意义。全球经历新冠肺炎疫情,突然按下暂停键的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时刻,关于如何看待科学的话题重新成为热点。我们的未来究竟应该继续乘着科学与理性的翅膀高飞,还是在迷茫与纠结中沉沦?相信大多数人选择前者。
许瑞雪[8](2020)在《中公教育借壳亚夏汽车经济后果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股权分置改革的深入,股票发行制度得到完善,证券市场的融资自由度得到极大提高。资本市场的专有市场资源一直是公司竞争的目标,而借壳上市被称为IPO的“替代品”,可以扩展未上市公司的上市路径,使其成为在IPO之外进行上市的更简单方法。在中国的经济贸易演化过程中,借壳上市不仅有利于优化公司资本结构,推动中国的资产运营效率,还促进了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实现来满足市场的需求,运营模式在不断发展以维持资本市场的秩序。尽管借壳上市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整合公司的资源,同时可以优化公司的配置从而促进公司的发展并达到目标,但是在现阶段一些公司仍因为各种原因,例如资本结构不明确,内部公司结构复杂或公司管理不善等,仍然会遭受借壳失败的困扰导致上市后公司业绩不佳,甚至持续亏损使公司无法继续经营。本文选择的案例为最近上市的教育股龙头板块中公教育借壳事件。其中买壳方中公教育是教育行业的领头军,本次借壳上市也成为了教育板块的首例成功借壳上市案例,因此本案例的选择十分具有典型性。本文将运用案例研究法,市场分析法,财务指标分析法以及对比分析法对公司的借壳动因以及借壳上市后的经济后果进行研究分析,旨在通过不同方法的对比分析指出中公教育借壳上市后发展中可能存在的问题以及双方合并后的优势所在,并针对本文选取的案例和其他借壳上市交易提出有价值的建议。针对上述问题,本文从四个部分逐步论述评价体系的构建:第一部分,引言;第二部分,双方公司概况及买卖壳动因;第三部分,借壳上市后经济后果研究。在以上的部分分析了经济后果及财务动因后,得出结论和启示,从而分别对机构投资者,市场监管机构提出改进建议。本文从分析得出,中公教育借壳上市后经济表现较好,短期内市场反应良好,股东财富得到大幅提升,长期指标中虽有些指标低于行业水平,但未来发展能力较强。从顾客维度和成长维度也表明,中公教育本次并购进一步扩大了自身价值。但借壳上市后的整合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且由于行业的因素中公教育有着其自身的缺陷,如偿债能力和营运能力不佳,以及扩张速度过快可能造成一定程度的财务问题。为避免企业在后期整合发展过程中遭受进一步的损失,本文针对整合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针对其他准备借壳上市的公司,本文也具备一定的参考价值。
付秀莹[9](2020)在《他乡》文中认为这么多年了。这么多年了,我一直不愿意回忆往事。比起往事,如果一定要,我更愿意谈论现在。现在,我的生活似乎不算太坏。至少表面上如此。我不知道,有多少人的生活能够经得起深究,或者追问。那谁说过,难得糊涂。不是吗?上篇一我是什么时候开始爱上喝酒这件事的呢?好像是,来北京之后。帝都太大了,大到
唐博文[10](2019)在《用于电力市场化的绿色金融模式构建与路径实现及其实证分析》文中研究说明能源基础设施建设是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尤其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快速增长的能源消费与庞大的工业投资,促使了进一步发展能源基础设施的强烈需求。加之我国“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以及城镇化加速带来的公用设施供需压力,导致了我国经济发展对资金需求不断增加,以政府为主要投资者的基础设施发展模式,已经无法适用于未来的规模化与市场化的经济发展战略。因此,我国政府在各个行业广泛推广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PPP)、电力资产证券化以及合同能源管理等绿色金融模式,并出台了一系列辅助这些金融模式工作开展的文件与通知。然而,虽然这些绿色金融模式受到政府高度重视与社会广泛关注,却鲜有PPP项目、电力资产证券化项目以及合同能源管理项目成功运营,导致了类似项目的实行缺乏案例提供指导性和借鉴性。PPP项目的融资困难与各类风险预防一直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即使政府大力支持与鼓励社会资本积极投资基础设施建设与加入项目运营,但由于缺乏具体的合作管理体系与风险评估机制,社会资本投资者们大多处于观望的态度。以我国工业园区局域电网为例,它作为一种新型的能源基础设施被我国政府广泛推行,它是包含工业供电、负荷与电网集成为一体并维持电力平衡与用电独立的局域电网,因为资金需求庞大,运营方式复杂,此类项目对于投资者、合作模式与融资方式等各方面要求苛刻与严格。因此,有必要讨论政府和社会资本的具体合作细节及收益分配方法,探讨影响PPP项目的各类风险因素,尝试PPP项目、资产证券化以及合同能源管理的有机结合,建立综合各类绿色金融模式的市场融资框架,并最终在能源领域中从政府、社会资本投资者以及电力用户的角度与层面提出PPP模式、电力资产证券化与合同能源管理为一体的项目模式,并提供详细的政策建议和经济性评估,为实现这些电力市场中绿色金融模式的推广提供科学的市场策略。本文的主要工作和取得的创新成果如下:(1)研究了PPP模式在我国的应用特点与发展问题,阐述了政府与社会资本在PPP项目中的职能,对各行业PPP模式的开展程度与效果进行了分析,展现了目前PPP项目的投资环境,明确了在政府建设资金缺乏的背景下PPP模式的主要功能与优势。同时,阐述了“一带一路”战略对PPP模式基础设施建设的需求以及电力行业PPP模式的发展机遇和重要性。此外,总结并详细解读现有相关PPP能源项目的政策,为PPP能源项目的推广提供了政策分析与建议。通过案例分析法,对国内外经典的PPP能源项目进行分析,归纳致使这些项目失败的主要风险因素,为推动我国PPP能源项目提出了风险管理与规避方案。通过对PPP项目中政府与社会资本的协调配合和互补的努力程度,并采用对单次、多次与无限次博弈三种场景进行分析,确定实现最大收益的利益分配系数,实现了PPP项目合作者们双赢的结果。(2)提出了售电公司基于资产证券化为融资手段的工业园区局域电网市场融资框架。通过对德国电力市场发展与市场化手段的分析,明确了市场运行机制和合理框架的重要性,并借鉴其市场化理念推行具备我国自有特色的电力行业市场化建设。因此,本文研究分析了绿色金融在我国的推行程度,以及相关中央与各地的具体政策实施,通过分级方式明确了现有绿色金融各地的发展阶段,为开展推行电力资产证券化提供了背景解析。通过统计数据,指出了多地售电公司的成立与规划不符合市场需求而导致的市场过度竞争的问题。(3)售电公司作为电力行业市场化改革的重要角色,如何实现其可持续性发展以及市场内的合理竞争是行业内关注的焦点。因此,为了实现建设健康与具备可持续性发展的电力市场,本文研究了售电公司的发展方向与模式,提出了售电公司通过资产证券化融资,并投资参与工业园区局域电网建设与用电管理,并行使合同能源管理公司提高能效的功能,从而实现售电公司的多元化与可持续性发展,加速工业园区局域电网建设,以及推进电力行业市场化的进程。此外,提出了基于资本资产定价模型与加权资本成本模型的净现值法对工业园区局域电网项目进行投资收益评估,确定该融资方式的实用性与可能性。(4)研究了合同能源管理在我国的应用现状,确定了其在节能减排效果评估方面所存在的不足和问题。综合节能减排技术评价所需考量的科学性、实用性、系统性和可比性等等各方标准,建立了基于技术性能、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影响四个方面构建的指标体系,并确定了各指标定义及测算方法,同时通过指标间相关性分析遴选出9个二级指标(综合节能、单位产量节能量、技术成熟度、节能效益、万元投资节能能力、单位GDP电力消耗率、节能服务应用覆盖率、CO2和污染物排放量)。之后,通过德尔菲专家咨询法,综合定性与定量两方面的结果确定各指标权重,从而建立完整的合同能源管理节能减排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通过调研数据展示合同能源管理在节能减排上的优异改良效果。(5)研究了电力行业PPP项目的应用及其风险与投资收益评估。同时,建立了PPP模式电力项目的合同能源管理及其资产证券化的市场框架,对该市场框架下合同能源管理的三种类型(节能量保证模式、节能效益分享模式和能源费用托管模式)的收益进行分析与对比,并对某电力项目进行了实证分析,为PPP模式的合同能源管理合作双方提供了双赢方案。对PPP项目中合同能源管理的资产证券化进行建模以及案例分析。最后,对项目投资回报以及破产风险进行评估,并提供了实证分析。
二、EVD上市 前路迷茫(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EVD上市 前路迷茫(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股票市场投资者失望厌恶资产定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1.1 理论背景 |
1.1.2 现实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创新 |
1.5 基本结构与技术路线 |
第2章 相关理论与研究现状 |
2.1 效用理论回顾 |
2.1.1 预期效用理论 |
2.1.2 非预期效用理论 |
2.2 失望厌恶理论发展 |
2.2.1 后悔理论 |
2.2.2 失望理论 |
2.2.3 失望厌恶理论 |
2.3 资产收益可预测性分析 |
2.3.1 市场层面指标 |
2.3.2 公司层面指标 |
2.3.3 技术层面指标 |
2.4 不对称风险偏好资产定价分析 |
2.4.1 下行风险资产定价概括 |
2.4.2 损失厌恶资产定价概括 |
2.4.3 失望厌恶资产定价概括 |
2.5 文献述评 |
第3章 失望厌恶资产定价理论模型研究 |
3.1 基准模型设定 |
3.2 失望厌恶随机折现因子求解 |
3.3 失望厌恶资产定价模型推导 |
3.3.1 基于消费市场的广义失望厌恶资产定价模型 |
3.3.2 基于股票市场的广义失望厌恶资产定价模型 |
3.4 失望厌恶资产定价模型比较 |
3.4.1 两类失望厌恶资产定价模型差异性 |
3.4.2 基于消费市场的失望厌恶资产定价模型优缺点 |
3.4.3 基于股票市场的失望厌恶资产定价模型优缺点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失望厌恶与股票收益实证研究 |
4.1 研究设计 |
4.1.1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
4.1.2 变量定义 |
4.1.3 估计方法 |
4.1.4 描述性统计 |
4.1.5 平稳性检验 |
4.2 投资者偏好参数估计与模型选择 |
4.2.1 投资者偏好参数估计 |
4.2.2 失望厌恶模型选择 |
4.3 失望厌恶与股票收益分析 |
4.3.1 基于消费市场的失望厌恶与股票收益 |
4.3.2 基于股票市场的失望厌恶与股票收益 |
4.3.3 两类失望厌恶资产定价模型效果比较 |
4.4 投资者失望事件分析 |
4.4.1 基于消费市场的投资者失望状态 |
4.4.2 基于股票市场的投资者失望状态 |
4.4.3 宏观经济环境与股票市场环境关联性 |
4.5 稳健性检验 |
4.5.1 排除弱定价因子问题 |
4.5.2 更换投资者失望阈值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失望厌恶资产定价模型适用性研究 |
5.1 失望厌恶模型与其他模型比较 |
5.1.1 失望厌恶模型与经典模型比较 |
5.1.2 失望厌恶模型与不对称风险偏好模型比较 |
5.2 失望厌恶与金融市场异象分析 |
5.2.1 失望厌恶与市场误定价 |
5.2.2 失望厌恶与股票财务指标异象 |
5.2.3 失望厌恶与股票特征指标异象 |
5.3 考虑流动性因素的失望厌恶与股票收益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不同市场环境的失望厌恶资产定价模型研究 |
6.1 不同市场信息效率下失望厌恶定价效应分析 |
6.1.1 市场信息效率度量 |
6.1.2 市场信息效率的非对称影响 |
6.1.3 稳健性检验 |
6.2 不同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下失望厌恶定价效应分析 |
6.2.1 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度量 |
6.2.2 经济政策不确定性的非对称影响 |
6.2.3 稳健性检验 |
6.3 不同市场行情下失望厌恶定价效应分析 |
6.3.1 市场行情度量 |
6.3.2 市场行情的非对称影响 |
6.3.3 稳健性检验 |
6.4 不同投资者情绪下失望厌恶定价效应分析 |
6.4.1 投资者情绪度量 |
6.4.2 投资者情绪的非对称影响 |
6.4.3 稳健性检验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建议 |
7.2.1 政府监管角度 |
7.2.2 投资者决策角度 |
7.3 研究展望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其它科研情况 |
(2)国企“单位文艺”的生成及功能变迁研究 ——以S市112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缘起与问题提出 |
1.1.1 研究缘起 |
1.1.2 问题提出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
1.2.3 研究述评 |
1.3 概念界定 |
1.3.1 单位文艺 |
1.3.2 单位文艺组织 |
1.3.3 单位文艺人 |
1.4 理论基础 |
1.4.1 结构功能主义 |
1.4.2 艺术场域理论与文艺生成理论 |
1.5 研究设计 |
1.5.1 研究对象 |
1.5.2 研究方法 |
1.5.3 田野过程介绍 |
1.6 研究框架与篇章结构 |
1.6.1 研究框架 |
1.6.2 篇章结构 |
1.6.3 阶段划分依据 |
1.7 研究意义 |
1.7.1 理论意义 |
1.7.2 现实意义 |
第2章 “单位文艺”溯源 |
2.1 中国传统文教思想与文艺社会功能说 |
2.1.1 为治世而兴诗教 |
2.1.2 “文以载道”理念的形成与沿用 |
2.2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文教思想的传承与文艺使命的延展 |
2.2.1 从“文以载道”到“文以化人” |
2.2.2 文艺跃升为革命战斗的武器 |
2.3 苏联模式中的文艺工作经验 |
2.3.1 文艺是革命机器的“齿轮和螺丝钉” |
2.3.2 开辟工人阶级的学校和乐园 |
2.3.3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本土化探索 |
小结 |
第3 章 生成期:“单位文艺”的早期萌生 |
3.1 “单位文艺”早期生成的历史语境 |
3.1.1 “单位文艺”形成的宏观社会语境 |
3.1.2 “单位文艺”形成的地域环境 |
3.2 “单位文艺”的生成动因与功能预期 |
3.2.1 国家层面:价值理念的形塑与传播工具 |
3.2.2 单位层面:助力单位组织动员机制有效实施 |
3.2.3 个人层面:满足多元精神文化诉求的主要路径 |
3.3 “单位文艺”的早期文艺景观与功能实现 |
3.3.1 爱国主义教育与爱国情感抒发 |
3.3.2 弘扬集体主义劳动精神 |
3.4 “单位文艺组织”的早期雏形 |
3.4.1 “自发原生型”业余文艺团体 |
3.4.2 “路径依赖型”业余文艺团体 |
3.4.3 “模式借鉴型”文艺活动阵地 |
3.4.4 “辅助拓展型”文艺活动空间 |
小结 |
第4 章 过渡期:“单位文艺”的震荡式过渡 |
4.1 过渡期的“别样文艺景观” |
4.1.1 “大跃进”时期的“文艺跃进” |
4.1.2 “文革”时期的“模式化”文艺生产 |
4.1.3 绑缚“政治胞衣”的“单位文艺” |
4.2 过渡期的常态化“单位文艺”实践 |
4.2.1 “单位文艺”的检阅与提升 |
4.2.2 文化主管部门与权威大众媒体联合树立舆论导向 |
4.2.3 单位组织自有媒体助力“单位文艺”的传播与推广 |
4.3 功能预设与功能实效的偏差 |
4.3.1 不同利益主体对“单位文艺”的功能预期的博弈 |
4.3.2 个体对功能实效的感知与内化的偏差 |
小结 |
第5 章 成长期:“单位文艺”的蓬勃发展盛景 |
5.1 改革开放初期:“单位文艺”的发展新契机 |
5.1.1 文艺政策制度调整 |
5.1.2 单位组织体制变革 |
5.2 成长期:“单位文艺”的发展态势 |
5.2.1 文艺活动常态化与文艺形态多样化 |
5.2.2 文艺活动组织规模日趋扩大 |
5.2.3 发挥“典型单位制”区域的引领与示范作用 |
5.3 “单位文艺”的功能延展:单位组织文化的系统构筑 |
5.3.1 自制影视剧——单位组织文化的影像呈现 |
5.3.2 厂歌、厂旗和厂徽——单位组织文化的识别符号 |
5.3.3 厂庆文艺活动——单位组织历史的文艺呈现 |
5.3.4 文艺公关——维系单位组织公共关系的纽带 |
小结 |
第6章 转型与发展期:“单位文艺”发展中的挑战与自我调适 |
6.1 转型期“单位文艺”发展中的现实挑战 |
6.1.1 国企单位组织的角色转换 |
6.1.2 代际更迭导致“单位文艺组织”的凝聚力下降 |
6.1.3 文化多元化与“单位文艺”的效用困境 |
6.2 多元功能诉求促成“单位文艺”的功能转向 |
6.2.1 国家层面:重塑国有企业的社会责任担当 |
6.2.2 单位层面:“内聚外展”双向驱利力下的功能延展 |
6.2.3 个人层面:搭建情感融入与情感记忆的桥梁 |
6.3 “单位文艺”的自我调适与功能的演变进路 |
6.3.1 “单位文艺”的自我调适 |
6.3.2 “单位文艺”功能的演变进路 |
小结 |
第7章 “单位文艺”的评价 |
7.1 “单位文艺”的民间记忆与功能解读 |
7.1.1 “单位文艺人”对“单位文艺”的功能解读 |
7.1.2 “非单位文艺人”对“单位文艺”的功能解读 |
7.2 引入时间维度解析“单位文艺”的功能实效 |
7.2.1 即时性实效 |
7.2.2 阶段性实效 |
7.2.3 积累性实效 |
7.3 “单位文艺”与“单位意识”的形塑 |
7.3.1 “单位意识”的内涵与形塑过程 |
7.3.2 “单位文艺”的运行特质 |
7.3.3 “单位文艺”的形塑策略 |
小结 |
第8章 结论与讨论 |
8.1 “文艺生产场”的运行逻辑与“单位文艺”的功能变迁 |
8.1.1 结构的附属:“权力场域”中的“单位文艺” |
8.1.2 “文艺场域”的内部结构 |
8.1.3 作为行动者的“单位文艺人” |
8.2 “单位文艺”的未来发展趋向 |
8.2.1 “单位文艺”的“回潮”现象 |
8.2.2 “单位文艺”发展的合理性与持续性 |
8.2.3 “单位文艺”发展的适用性与局限性 |
8.3 研究存在的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单位文艺爱好者访谈提纲 |
附录2:单位文艺管理人员的访谈提纲 |
附录3:受访者基本信息表 |
在读博士期间学术研究成果 |
致谢 |
(3)盲盒进化论(论文提纲范文)
“不确定的游戏” |
IP+创意,才是核心竞争力 |
从“变质”到“失火”? |
(7)科学之光照亮前路(论文提纲范文)
以科学战胜疫情 |
以科学引领创新 |
以科学创造价值 |
(8)中公教育借壳亚夏汽车经济后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方法与内容 |
1.2.1 研究方法 |
1.2.2 研究内容 |
1.3 理论基础和文献综述 |
1.3.1 理论基础 |
1.3.2 文献综述 |
第2章 中公教育借壳案例及动因介绍 |
2.1 中公教育借壳上市基本介绍 |
2.2 中公教育借壳上市实施背景及财务动因 |
2.2.1 买壳方背景 |
2.2.2 买壳方借壳动因分析 |
2.3 壳公司亚夏汽车财务状况及售壳动因 |
2.3.1 壳公司背景 |
2.3.2 基于财务状况的售壳动因分析 |
2.4 借壳模式及借壳完成后公司概况 |
2.4.1 借壳上市的主要运作模式 |
2.4.2 借壳完成后公司概况 |
第3章 中公教育借壳亚夏汽车经济后果分析 |
3.1 基于事件研究法的市场反应分析 |
3.1.1 市场反应分析 |
3.1.2 显着性检验 |
3.2 基于财务分析法的经济后果分析 |
3.2.1 盈利能力分析 |
3.2.2 偿债能力分析 |
3.2.3 营运能力分析 |
3.2.4 成长能力分析 |
3.2.5 中公教育业绩完成情况 |
3.3 基于非财务指标的经济后果分析 |
3.3.1 顾客维度 |
3.3.2 内部流程维度 |
3.3.3 学习与成长维度 |
第四章 启示与建议 |
4.1 基于借壳上市的启示 |
4.1.1 基于借壳方视角的启示 |
4.1.2 对机构投资者及市场监管部门的启示 |
4.2 对中公教育借壳上市后建议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他乡(论文提纲范文)
上篇 |
一 |
二 |
三 |
四 |
彼此 |
五 |
六 |
七 |
八 |
跌宕 |
九 |
十 |
十一 |
十二 |
十三 |
下篇 |
十四 |
十五 |
十六 |
十七 |
十八 |
十九 |
二十 |
二十一 |
二十二 |
二十三 |
二十四 |
谁起了反叛之心 |
二十五 |
二十六 |
二十七 |
二十八 |
二十九 |
三十 |
三十一 |
三十二 |
人生若只如初见 |
三十三 |
断章,或者浮云 |
三十四 |
亲爱的某 |
(10)用于电力市场化的绿色金融模式构建与路径实现及其实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的意义 |
1.1.2 电力市场化需要PPP模式 |
1.1.3 资产证券化与合同能源管理是落实PPP电力项目的有效手段 |
1.1.4 PPP模式能满足我国“一带一路”与节能减排的战略需求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需要解决问题 |
1.2.1 PPP模式的研究现状 |
1.2.2 资产证券化与合同能源管理的研究现状 |
1.2.3 售电公司可持续性发展现状 |
1.2.4 电力行业实施各类金融手段需要解决的关键科学与技术问题 |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论文结构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1.3.2 拟采用的技术路线 |
1.3.3 论文结构安排 |
2 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的机制与内涵 |
2.1 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的内涵 |
2.1.1 缓解政府建设资金缺乏的压力 |
2.1.2 PPP模式是“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需求 |
2.1.3 政府在PPP模式中的职能 |
2.1.4 社会资本成为投资管理的参与者 |
2.1.5 我国PPP项目的投资环境与行业分布 |
2.2 电力行业中PPP模式的基础设施建设内容 |
2.2.1 PPP电力项目政策总结与解读 |
2.2.2 电力行业PPP模式的发展机遇 |
2.2.3 工业园区局域电网的建设 |
2.3 PPP模式电力项目的风险与政策应对 |
2.3.1 PPP电力项目失败案例总结 |
2.3.2 PPP电力项目各类风险的政策解决方案 |
2.3.3 PPP电力项目成功案例分析 |
2.4 PPP模式下的利益分配博弈分析 |
2.4.1 单次博弈分析 |
2.4.2 多次博弈分析 |
2.4.3 无限次博弈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3 资产证券化在电力行业的合作路径选择 |
3.1 德国电力行业市场化的启迪 |
3.2 资产证券化发展在电力行业的发展路径 |
3.2.1 我国绿色债券的投资环境分析 |
3.2.2 资产证券化形式与应用领域 |
3.2.3 电力行业中的证券化手段 |
3.3 我国售电公司资产证券化框架设计 |
3.3.1 我国售电公司发展进程 |
3.3.2 电力行业资产证券化过程 |
3.3.3 售电公司通过资产证券化融资发展的市场框架构建 |
3.3.4 售电公司的金融模型与评估方法 |
3.4 本章小结 |
4 合同能源管理的节能减排低碳技术模糊综合评价 |
4.1 合同能源管理在我国的应用情况 |
4.1.1 我国电力行业的节能减排需求 |
4.1.2 合同能源管理节能减排效果评价存在的问题 |
4.2 合同能源管理节能减排的使用 |
4.3 合同能源管理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4.3.1 节能技术评价标准需满足的基本要求 |
4.3.2 评价指标的遴选与优化 |
4.3.3 评价指标定义及测算方法 |
4.3.4 评价指标相关性分析 |
4.3.5 定性模糊指标的量化处理 |
4.3.6 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4.3.7 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用于设备状态评价 |
4.4 本章小结 |
5 PPP电力项目的投资回报与风险评估 |
5.1 PPP电力项目中合同能源管理的模式选择 |
5.1.1 节能量保证模式 |
5.1.2 节能效益分享模式 |
5.1.3 能源费用托管模式 |
5.1.4 合同能源管理效益评估模型 |
5.1.5 实证案例分析 |
5.2 PPP电力项目合同能源管理的资产证券化投资回报分析 |
5.2.1 项目实施路径 |
5.2.2 项目投资回报建模与分析 |
5.2.3 实证案例分析 |
5.3 PPP电力项目的投资风险评估 |
5.3.1 电力项目的投资回报分析 |
5.3.2 电力项目投资公司的破产风险评估 |
5.3.3 实证案例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6 研究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后续研究工作的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符号或变量文字含义说明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和参与的科研情况 |
A.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B.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奖励 |
C.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致谢 |
四、EVD上市 前路迷茫(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股票市场投资者失望厌恶资产定价研究[D]. 武翰章. 山西财经大学, 2021
- [2]国企“单位文艺”的生成及功能变迁研究 ——以S市112厂为例[D]. 肖赛玥. 吉林大学, 2021(01)
- [3]盲盒进化论[J]. 应琛. 新民周刊, 2021(28)
- [4]中国股票市场监管效率的评价研究[D]. 刘培哲. 内蒙古财经大学, 2021
- [5]采矿业环境信息披露对财务绩效的影响研究 ——以兖州煤业为例[D]. 庄晶. 东华理工大学, 2021
- [6]新媒介与当代青年亚文化的生产实践[D]. 谷苗苗.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1
- [7]科学之光照亮前路[J]. 应琛. 新民周刊, 2020(40)
- [8]中公教育借壳亚夏汽车经济后果研究[D]. 许瑞雪. 吉林大学, 2020(08)
- [9]他乡[J]. 付秀莹. 当代(长篇小说选刊), 2020(02)
- [10]用于电力市场化的绿色金融模式构建与路径实现及其实证分析[D]. 唐博文. 武汉大学,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