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蛋白酶-D的生物学特性及其与乳腺癌预后的关系

组织蛋白酶-D的生物学特性及其与乳腺癌预后的关系

一、组织蛋白酶-D的生物学特性及其与乳腺癌预后的关系(论文文献综述)

张秋雷[1](2020)在《肿瘤相关性巨噬细胞在三阴性乳腺癌中的促增殖作用和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及目的:三阴性乳腺癌(triple-negative breast cancer,TNBC)患者不能从内分泌治疗和靶向治疗中获益,与其他乳腺癌亚型相比,TNBC患者的复发率更高,预后更差。因此,寻找新的治疗靶点至关重要。随着癌症研究的进展,肿瘤微环境(tumor microenvironme nt,TME)的重要作用引起了广泛关注。其中,肿瘤相关性巨噬细胞(tumor-associated macrophages,TAMs)是乳腺癌微环境中浸润程度最高的免疫细胞之一,并且TAMs密度与TNBC患者的生存预后密切相关。然而,TAMs在TNBC中的作用及其促癌机制并未被完全阐明。本研究以TNBC小鼠模型为基础,探索TAMs促进TNBC增殖的潜在机制和以TAMs为靶点的治疗策略。研究方法:1、于雌性BALB/c小鼠乳腺脂肪垫注射4T1细胞建立TNBC模型,流式细胞术检测TAMs表型。提取BALB/c小鼠骨髓细胞在体外分化诱导成为与TAMs表型相同的巨噬细胞。2、细胞增殖实验检测TAMs上清液或TAMs共培养条件下,4T1细胞的增殖能力。将4T1细胞与TAMs混合注射于小鼠乳腺脂肪垫,观察外源性TAMs对肿瘤体积和重量的影响。3、建立TAMs与4T1细胞的共培养系统,对4T1细胞进行高通量测序,寻找发生显着改变的信号通路。RT-PCR检测4T1细胞与TAMs的共培养环境中与目标通路相关的生长因子(EGF,HB-EGF,TGF-α,TGF-β3,PDGFB,IGF-1)基因表达量。根据测序结果选择目标通路的抑制剂干预4T1细胞,免疫印迹实验和流式细胞技术检测药物的抑制效应,细胞增殖实验检测药物对4T1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4、局部注射氯磷酸盐脂质体清除TAMs,动物实验观察其对肿瘤体积和重量的影响;免疫荧光染色检测肿瘤组织内CD206+TAMs以及促增殖通路蛋白的表达量。5、清除TAMs联合目标通路抑制剂干预TNBC小鼠模型,动物实验观察肿瘤体积和重量变化。流式细胞术检测肿瘤组织内TAMs、CD4+/CD8+T淋巴细胞比例,免疫荧光检测目标通路的活化程度。实验结果:1、TNBC小鼠模型中TAMs表型以:CD11b+F4/80+CD206+为主。提取BALB/c小鼠骨髓细胞给予细胞因子M-CSF和IL-4干预,获得与TAMs表型相同的巨噬细胞,流式细胞术验证其纯度>98%。2、TAMs上清液或TAMs共培养条件均能够显着促进4T1细胞增殖。动物实验显示:与对照组肿瘤相比,注射外源性TAMs显着增加肿瘤的体积及重量。3、对TAMs共培养处理后的4T1细胞进行高通量测序分析发现:4T1细胞的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MAPK)通路发生显着改变,免疫印迹实验和流式细胞检测均证实MAPK通路明显激活。共培养环境中4T1细胞和TAMs产生的MAPK通路上游生长因子(EGF,HB-EGF,TGF-α,TGF-β3,PDGF-B,IGF-1)基因表达量显着升高。MAPK通路抑制剂司美替尼(Selumetinib)能够有效抑制TAMs介导的促4T1细胞增殖作用。4、局部注射氯磷酸盐脂质体清除TAMs能够显着抑制肿瘤生长,增加肿瘤浸润性CD4+/CD8+T淋巴细胞比例。肿瘤切片免疫荧光检查提示:清除TAMs抑制MAPK通路激活。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在乳腺癌标本中,代表TAMs和MAPK通路的关键基因的表达量呈正相关。5、与单一治疗方案相比,清除TAMs联合司美替尼治疗能够更加有效抑制肿瘤生长和MAPK通路激活。结论:1、TNBC小鼠模型中TAMs主要为M2型巨噬细胞,TAMs能够显着促进TNBC增殖。2、TAMs通过MAPK通路促进4T1细胞增殖,使用司美替尼靶向抑制MAPK通路能够有效抑制TAMs介导的促增殖作用。3、清除TAMs能够显着增加肿瘤浸润性CD4+/CD8+T淋巴细胞比例,抑制MAPK通路激活。3、与单一治疗方案相比,清除TAMs联合MAPK通路抑制剂能够获得更好疗效。

杨子桧[2](2019)在《CCL2/CCR2分子轴在涎腺腺样囊性癌嗜神经侵袭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涎腺腺样囊性癌(salivary adenoid cystic carcinoma,SACC)是最常见的涎腺恶性肿瘤之一。嗜神经侵袭(perineural invasion,PNI)是SACC的一个显着生物学特征。由于SACC易侵犯神经并沿神经浸润及远处转移,使手术范围难以掌握,加上SACC对化疗不敏感,导致SACC治疗难度较大,患者预后较差。研究表明,在神经以及多种恶性肿瘤中高表达并分泌C-C模体趋化因子配体2(C-C motif chemokine ligand 2,CCL2)。CCL2又称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onocyte chemotactic protein-1,MCP-1),可通过激活其受体:C-C模体趋化因子受体2(C-C motif chemokine receptor2,CCR2),由CCL2/CCR2分子轴促进肿瘤细胞的侵袭及转移等过程。CCL2还可通过CCL2/CCR2分子轴募集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umor-associated macrophages,TAMs),促进肿瘤的进展。然而,CCL2/CCR2分子轴以及TAMs在SACC嗜神经侵袭中的作用及机制尚未明了,有待深入研究。本实验包括以下四个部分:1.CCL2/CCR2分子轴在涎腺腺样囊性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目的:探究CCL2、CCR2、CD68以及CD163在SACC患者组织标本中的表达或者分布,并分析其与SACC嗜神经侵袭间的关系。方法:取71例SACC病理标本及50例正常涎腺组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鉴定并分析CCL2、CCR2、CD68以及CD163的表达;使用透射电镜观察并分析TAMs在SACC中的分布;采用流行病学方法分析CCL2、CCR2、CD68以及CD163的表达与SACC嗜神经侵袭、TNM分期、患者生存等的相关性。结果:CCL2、CCR2、CD68以及CD163在SACC组织中的表达显着高于正常涎腺组织;在SACC组织中,CCL2、CCR2的表达与CD68、CD163的表达水平显着相关;透射电镜下可见SACC组织中TAMs的浸润;CCL2、CCR2、CD68以及CD163的高表达与SACC的嗜神经侵袭、TNM分期以及患者不良预后显着相关。结论:CCL2、CCR2在SACC组织中高表达,可能与TAMs的募集密切相关;CCL2/CCR2分子轴及TAMs可能在SACC的嗜神经侵袭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2.CCL2/CCR2分子轴介导肿瘤-神经相互作用促进涎腺腺样囊性癌嗜神经侵袭的机制研究目的:探究CCL2、CCR2在肿瘤细胞-背根神经节(dorsal root ganglion,DRG)共培养体系中的表达,利用药物拮抗剂和RNA干扰(RNA interference,RNAi)技术探究CCL2/CCR2分子轴是否介导肿瘤-神经相互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取新生BALB/c小鼠DRG及SACC细胞系SACC-83与SACC-LM,构建肿瘤细胞-DRG共培养体系;采用ELISA、荧光实时定量PCR(q RT-PCR)及Western Blot分析共培养体系条件培养基与肿瘤细胞CCL2或CCR2的表达;采用CCR2 sh RNA慢病毒转染系统构建稳定下调CCR2的SACC-83细胞株;采用q RT-PCR、Western Blot、CCK8、Transwell迁移/侵袭实验探究不同浓度CCL2条件下,SACC-83细胞与DRG共培养,或者CCR2沉默条件下,SACC-83细胞p-ERK1/2、ERK1/2、MMP-2与MMP-9的表达以及增殖、迁徙、侵袭能力的变化;取新生BALB/c小鼠DRG及SACC-83细胞系构建体外SACC细胞嗜神经侵袭模型。采用药物拮抗剂或者慢病毒转染RNAi技术探究阻断CCL2/CCR2分子轴对SACC细胞嗜神经侵袭能力的影响。结果:DRG高表达CCL2,激活SACC-83细胞或者SACC-LM细胞CCR2的表达;CCL2/CCR2分子轴可激活SACC-83细胞ERK1/2信号通路,并调控MMP-2、MMP-9的表达,促进SACC-83细胞的迁移及侵袭能力;通过药物拮抗剂或者慢病毒转染RNAi技术阻断CCL2/CCR2分子轴均可显着抑制SACC-83细胞的嗜神经侵袭。结论:神经可能通过分泌CCL2,由CCL2/CCR2分子轴激活肿瘤细胞ERK1/2信号通路,及MMP-2、MMP-9的表达,促进SACC的嗜神经侵袭。3.CCL2/CCR2分子轴募集肿瘤相关巨噬细胞促进涎腺腺样囊性癌侵袭能力的机制研究目的:探究CCL2/CCR2分子轴是否参与调控SACC细胞及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AMs)间的相互作用及可能机制,明确TAMs对SACC细胞增殖、侵袭能力的影响及可能机制。方法:使用佛波酯(phorbol 12-myristate 13-acetate,PMA,100 n M,24 h)诱导THP-1细胞分化为巨噬细胞,并构建SACC-83细胞与巨噬细胞的Transwell共培养体系,以探究SACC细胞与TAMs的相互作用;采用ELISA、q RT-PCR及Western Blot实验分析共培养体系条件培养基CCL2的表达,以及肿瘤细胞与巨噬细胞CCL2或CCR2的表达;采用慢病毒转染RNAi技术构建稳定下调CCL2的SACC-83细胞株;采用q RT-PCR以及Western Blot实验探究SACC-83细胞CCL2沉默条件下,共培养的巨噬细胞CCR2的表达情况;采用Transwell迁移实验分析SACC-83细胞条件培养基对巨噬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使用CCR2特异性阻滞剂RS504393(50 ng/m L)抑制巨噬细胞CCR2的表达,分析阻断CCL2/CCR2分子轴后SACC-83细胞条件培养基对巨噬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使用SACC-83细胞条件培养基诱导巨噬细胞48 h,得到TAMs;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TAMs表面标志物CD163与CD206的表达变化,采用q RT-PCR及Western Blot实验分析TAMs的TNF-α、IL-1β、Arg1、IL-10以及GDNF分子的表达变化;使用RS504393(50 ng/m L)抑制TAMs的CCR2表达,分析阻断CCL2/CCR2分子轴后TAMs的CD163、CD206、TNF-α、IL-1β、Arg1、IL-10以及GDNF的表达变化;使用TAMs条件培养基诱导SACC-83细胞,48 h后采用Western Blot检测SACC-83细胞p-RET及RET的表达变化;在TAMs条件培养基中加入GDNF中和抗体(GDNF neutralizing antibody,GDNF Nab,2μg/m L)去除GDNF,或者对巨噬细胞应用RS504393(50 ng/m L),然后诱导SACC-83细胞,48 h后检测SACC-83细胞p-RET及RET的表达变化;采用CCK8、划痕以及Transwell迁移/侵袭实验分析TAMs条件培养基对SACC-83细胞增殖、迁移以及侵袭能力的影响;对SACC-83细胞应用RET抑制剂pyrazolo-pyrimidine-1(PYP1,5μM),或者对巨噬细胞应用RS504393(50 ng/m L),探究阻断GDNF受体RET,或者阻断CCL2/CCR2分子轴后,TAMs条件培养基对SACC-83细胞增殖、迁移以及侵袭能力的影响。结果:SACC-83细胞来源CCL2可激活TAMs的CCR2的表达;SACC-83细胞通过CCL2/CCR2分子轴促进TAMs的CD163、CD206、Arg-1、IL-10以及GDNF的表达,然而抑制TNF-α以及IL-1β的表达;TAMs通过GDNF/RET通路促进SACC-83细胞的增殖、迁移以及侵袭能力。结论:SACC细胞可能通过CCL2/CCR2分子轴募集TAMs,促进SACC细胞的侵袭。其机制可能是:SACC细胞通过CCL2/CCR2分子轴诱导TAMs的“M2表型转化”,并促进TAMs的GDNF的表达;同时,TAMs通过GDNF/RET通路促进SACC细胞的增殖、迁移及侵袭能力。4.CCR2阻滞剂抑制涎腺腺样囊性癌嗜神经侵袭的动物实验研究目的:探究通过对荷瘤裸鼠应用CCR2阻断剂以阻断CCL2/CCR2分子轴,能否抑制SACC的嗜神经侵袭。方法:在靠近裸鼠坐骨神经处接种SACC-83细胞以建立SACC嗜裸鼠坐骨神经侵袭模型;肿瘤细胞接种后1周,裸鼠经口用药RS504393(30 mg/kg),3天用药一次,连续用药4周,肿瘤细胞接种满5周后处死动物。分析用药后肿瘤体积、坐骨神经功能障碍及神经肿胀程度。结果:裸鼠应用CCR2阻断剂后可显着抑制肿瘤的体积、坐骨神经功能障碍以及神经肿胀程度。结论:应用CCR2阻断剂可抑制SACC嗜神经侵袭,可能为治疗SACC的嗜神经侵袭提供新的策略。

苏思远[3](2016)在《组织蛋白酶D基因沉默诱导HeLa细胞老化的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组织蛋白酶D(Cath D)是在细胞中广泛分布的一种溶酶体内的蛋白水解酶,该蛋白对于维持细胞内稳态起到了重要作用。一方面,Cath D可以通过水解其他蛋白,如蛋白酶原、纤维连接蛋白等,发挥其生物学功能。另一方面,被释放到胞浆中的Cath D会引发细胞凋亡相关蛋白的水解,从而引发凋亡。近些年来,该蛋白在肿瘤的发生发展中起到的作用引起了人们的日益关注。与癌旁/正常组织相比,该蛋白经常在肿瘤组织中过表达,而且Cath D的过表达可以显着增强癌症细胞的侵袭性。尽管关于Cath D与肿瘤发生的报道很多,但这样的报道绝大多数都是关联性的,其背后的分子机制尚不完全清楚。我们认为其分子机制的缺失主要是由两方面引起的,一是大多数Cath D在肿瘤细胞中的功能研究都利用了其过表达的模型。由于Cath D在肿瘤细胞中本底表达量已经较相对正常细胞有所提高,利用这样的研究模型观察到的细胞表型以及信号通路的改变可能并不大。二是直到目前为止,针对Cath D引起的全局性蛋白质改变的研究仍然很缺乏,大多数的研究仅仅局限于少数几条特异的蛋白或信号通路上。因此对Cath D基因沉默引发的全面蛋白质组变化进行表征会加深对Cath D在癌症细胞中功能的理解。本实验室前期在HeLa细胞中利用基因沉默的手段建立了Cath D稳定低表达的细胞株,HeLa-CR,并对该细胞株表型进行了初步的测定,发现细胞老化水平显着提高,并伴随着细胞周期在G2-M期的阻滞。为了对Cath D引起的蛋白质组变化进行多维度的观察,对HeLa-CR细胞的胞浆、溶酶体和细胞核三个亚细胞组分进行了基于氨基酸体内标记法(SILAC,Stable Isotope Labeling with Amino Acid)的定量蛋白质组学分析。发现Cath D的基因沉默造成二十余个注释为溶酶体定位的蛋白质在溶酶体组分中丰度下降,而相应的在胞浆中的丰度上升,提示HeLa-CR的溶酶体状态可能受到了影响。另一方面,氧化还原蛋白的丰度在HeLa-CR的胞浆中显着下调,提示细胞内氧化还原稳态受到了干扰。基于上述亚细胞组分的定量蛋白质组学结果以及细胞溶酶体状态以及氧化还原稳态与细胞老化之间的关联性,Cath D基因沉默有可能会升高溶酶体膜通透性以及ROS水平,进而诱导细胞老化。进一步的验证分析证实了这一点,并且发现ROS在Cath D基因沉默诱导细胞老化的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另外在HeLa-CR细胞中,尽管ROS水平升高,但抗氧化转录因子NRF2活性是相对降低的,并且利用实验揭示这一现象的产生的原因:长期氧化压力可以抑制NRF2的转录活性以及抗氧化蛋白的丰度。结合前人关于Cath D在肿瘤组织中高表达的发现,我们的研究结果提示了Cath D在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起到了维持组织内环境稳态,防止细胞老化的作用。

徐君萍[4](2015)在《ER、PR、her-2和Ki-67表达与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疗效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背景:为了区别于术后辅助化疗在临床上目前新辅助化疗也称为术前化疗,新辅助化疗因其治疗效果显着而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目前在乳腺癌的综合治疗中应用广泛。术前新辅助化疗最常用的化疗方案之一为TAC(多西紫杉醇+表柔比星+环磷酰胺)方案。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Ki67表达及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是乳腺癌诊疗过程中常见的免疫组化标记,对于乳腺癌患者的诊断、治疗及监测病情变化具有辅助判断的价值。近几年来国内外研究很多关注于免疫组化标记物的表达程度与新辅助化疗疗效与之间的关系,目前有不少研究专门针对ER、PR、HER2、Ki67表达程度和新辅助化疗疗效之间关系,其相关性受到关注。目的:研究乳腺癌ER、PR、HER2、Ki67表达程度与新辅助化疗疗效之间的相关性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乳山市人民医院乳腺癌患者45例,术前应用TAC(多西紫杉醇、表柔比星、环磷酰胺)方案进行化疗,通过免疫组化法测定新辅助化疗前后ER、PR、HER-2和Ki67的表达程度,肿瘤评效按照RECIST1.0标准(附录1),采用χ2检验对ER、PR、HER-2和Ki67的表达程度和临床疗效之间的关系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分析,设定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果:45例患者中通过免疫组化法测定ER表达阴性患者新辅助化疗有效率为83.3%,高于ER表达阳性患者化疗有效率59.2%(P<0.05),PR表达阴性患者新辅助化疗有效率为84.2%,高于PR表达阳性患者化疗有效率57.6%(P<0.05),HER-2非过表达者化疗有效率为68.9%;HER-2过度表达者化疗有效68.7%(P>0.05),Ki67高表达患者化疗有效率为72.41%,Ki67低表达患者化疗有效率为68.7%(P<0.05)。结论:本次研究发现,新辅助化疗疗效随着ER、PR、HER-2和Ki67表达程度的不同而有明显的不同,新辅助化疗后ER、PR、和Ki67表达阴性患者疗效评估好,对患者进行手术后的辅助化疗有指导意义,而HER-2表达水平与患者进行新辅助化疗疗效无明显关联,而与患者疾病的总体预后有关,患者HER-2低表达预后好于高表达患者。

侯艳芳[5](2012)在《食管鳞癌中多肿瘤标记物表达的临床意义》文中提出背景恶性肿瘤是目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我国恶性肿瘤的发病人数约占全球20%,死亡人数约占全球24%。而食管癌(Esophageal carcinoma, EC)是世界上六大恶性肿瘤之一,其主要的流行病学特征是显着的地区分布差异,高低发区EC的发病率最大可相差500倍。河南省林州市是世界EC发病率及死亡率最高的地区之一,包括与其相邻的辉县及安阳等地。EC预后极差,中晚期病人的5年生存率仅为10%左右。大多的EC病人在临床确诊后平均生存时间不到一年,死亡率相当高。尽管近年来对EC进行了多学科的综合性研究,并提出EC的发生发展是一个多阶段多因素参与的复杂过程,但是,高发区的EC发病率及死亡率仍未得到明显的改善,到目前为止仍然是这些地区肿瘤相关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阐明EC多阶段演变的分子机制,筛选及鉴定与EC癌变关系密切的预警分子,寻找高敏感、高特异的诊断标志物,寻找与鉴定新的治疗靶点,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并为EC高发区高危人群提供重要的筛查、早期诊断、预后及治疗监测的生物标志物,以期降低EC发病率及病死率。我们课题组利用系统的蛋白质组学技术,包括二维电泳、稳定同位素标记(SILAC、iTRAQ)、二维液相色谱、ESI串联质谱、MALDI-TOF-TOF质谱等技术,全面鉴定了食管癌鳞癌(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ESCC)蛋白差异表达谱。目前,我们已经鉴定了156个与ESCC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的差异表达的蛋白质分子,如MIF(Macrophage migration inhibitory factor)、prohibitin、HSP27(Heat shock protein27)、annexin A2、GRP94(Glucoseregulated protein)、stratifin、CD(Cathepsin D)等。热休克蛋白HSP27是小分子热休克蛋白(Small heatshock protein,sHSP)亚家族中的主要成员之一,它的主要生物学功能是在各种应激因素下避免细胞受到损伤,并参与细胞的增殖分化、诱导细胞凋亡。近年的研究发现HSP广泛的参与了肿瘤细胞的细胞周期调控、增殖及凋亡、分化,并与肿瘤免疫、多药耐药等有密切关系。在多种肿瘤中HSP27高表达与肿瘤预后有关,但在不同的肿瘤中生物学功能及临床意义不同。GRP94是分子量为94的葡萄糖调节蛋白(Glucoseregulated protein, GRPs),是HSP90家族的成员,作为分子伴侣之一,其主要功能是协助蛋白折叠、伸展、组装和表达,抑制错误折叠蛋白的分泌。GRP94与肿瘤细胞的分化和侵袭有关,还可以促使肿瘤细胞的增殖、转移、耐药性获得等,在肿瘤治疗及预后中具重要意义。巨噬细胞游走抑制因子MIF是在T淋巴细胞中发现的一种可溶性、多功能细胞因子,与免疫细胞的活化有关,具有抑制巨噬细胞移动的功能,还可促进肿瘤细胞的分离及移动,有利于肿瘤细胞的组织侵袭过程,且表达水平与患者的预后关系密切。CD(组织蛋白酶D)是一种天冬氨酸肽链内切酶,包括前体(Pro-cathepsin D, pCD,MW52kDa)、中间体(MW48kDa)以及成熟体(MW,34kDa)。CD的生理功能是在溶酶体的酸性环境中降解蛋白质,但在病理状态下,CD可降解细胞外基质及基底膜,促进恶性肿瘤的侵袭和迁移等生物学过程。近年的研究发现,CD的高表达与肿瘤早期复发相关,并提示预后不良。本研究首先应用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技术验证了上述蛋白质分子CD、pCD、MIF、GRP94、 HSP27在ESCC及癌旁组织中的差异表达;然后应用免疫组化(Immunohistochemistry, IHC)技术探讨了HSP27、GRP94、MIF在具有5年生存期随访资料ESCC蜡块组织标本中的表达规律和特征,进而分析HSP27、GRP94、MIF表达与ESCC临床病理资料的相关性及在预后中的作用,为食管癌的分子诊断及预后评估的分子标志物的筛选及鉴定提供实验证据。目的通过研究CD、pCD、MIF、GRP94、HSP27等多个肿瘤标志物在各TNM分期的ESCC组织的表达特征及规律,确定其与ESCC患者临床病理资料相关性,评价多个肿瘤标志物在ESCC术后风险预警作用;进一步明确食管鳞癌多阶段、多分子演进的分子机制,为建立高危人群筛查、早期诊断和预后评估的生物指标及手段奠定良好的工作基础。方法1. Western blot检测CD、pCD、MIF、GRP94、HSP27等蛋白质分子在ESCC及癌旁手术切除标本组织中的差异表达;2. IHC检测HSP27、GRP94和MIF在各TNM分期的ESCC组织的表达特征及规律,分析其与ESCC患者临床病理资料相关性及ESCC术后风险预警作用。结果1. Western blot验证了CD、pCD、MIF、GRP94在ESCC组织中表达明显升高,而HSP27的表达降低;2. ESCC组织中GRP94的高表达与分化程度呈正相关(P=0.002),MIF、GRP94的表达增高与淋巴结转移(P=0.047,P=0.016)、TNM分期(P=0.008,P=0.002)、ESCC患者术后5年生存期缩短(P=0.01,P=0.001)呈正相关;3. HSP27的表达与淋巴结转移(P=0.004)、TNM分期(P=0.008)、ESCC患者术后5年生存期缩短(P=0.007)呈负相关;4. Cox多因素分析表明:MIF、GRP94是ESCC术后风险评估中独立因素(P=0.026,P=0.007)。结论1. CD、pCD、MIF、GRP94、HSP27可能是食管癌变多阶段演进过程中的重要变化分子;2. MIF、GRP94、HSP27的表达状态与ESCC的恶性生物学行为相关,是ESCC预后风险评估新的分子标志物。

马思泉[6](2011)在《组织蛋白D和E-钙黏附蛋白与乳腺癌患者预后的关系》文中提出目的探讨E-Ca、Ca-D在乳腺癌预后中的作用及相互关系。方法对106例浸润性乳腺癌患者的肿瘤组织石蜡切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技术标记E-Ca、Ca-D。结果肿瘤间质内Ca-D表达强度与复发呈正相关。E-Ca表达在导管癌内表达强于小叶癌。乳腺癌组织中nm23-H1蛋白表达明显降低,与生存期呈正相关,与复发期呈负相关(P<0.05)。MVD在复发组高于对照组。结论①Ca-D、MVD、nm23-H1在乳腺癌组织内共同参与癌组织的浸润和转移,可作为预后的判断指标。②E-Ca作为预后判断不理想,但可以作为差分化小叶癌和导管癌的鉴别诊断依据。

谭业儒,姜浩,甘润良[7](2010)在《组蛋白酶D与恶性肿瘤的相关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组蛋白酶D是绝大多数真核细胞溶酶体内的主要成分之一,在正常生理条件下,参与细胞的生长调控,然而,当机体细胞微环境发生异常改变时,它能降解细胞间质、促进细胞分裂增殖和血管生成等功能。近年来,普遍认为,其表达失调与恶性肿瘤的复发和转移密切相关,且可能是肿瘤预后判断的一个生物标记,本文主要就其与恶性肿瘤的相关性进展加以综述。

耿翠芝[8](2009)在《与乳腺癌相关的肿瘤标志物研究现状及评价》文中提出

王素梅[9](2008)在《组织蛋白酶及其组织抑制剂与卵巢癌浸润转移关系的研究》文中指出卵巢恶性肿瘤是最常见的女性恶性肿瘤之一,5年存活率低,侵袭和转移是卵巢恶性肿瘤重要的生物学特征,是引起卵巢恶性肿瘤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组织蛋白酶通过降解细胞外基质(ECM),从而在肿瘤的侵袭和转移中起关键性的作用。组织蛋白酶抑制剂可抑制组织蛋白酶的活性,组织蛋白酶及其抑制剂的平衡失调可促进肿瘤的侵袭和转移。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组织蛋白酶及其抑制剂在卵巢恶性肿瘤中的表达及与卵巢恶性肿瘤侵袭转移的关系,探讨血清中组织蛋白酶L(CTSL)及其组织抑制剂(CC)对卵巢恶性肿瘤的诊断意义,并通过体外实验进一步探讨CTSL与卵巢恶性肿瘤侵袭转移的关系,从而寻找卵巢恶性肿瘤基因治疗的方法。组织蛋白酶及其组织抑制剂在卵巢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价值目的:探讨组织蛋白酶及其组织抑制剂在卵巢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价值。方法:应用RT-PCR方法检测47例卵巢恶性肿瘤患者,20例卵巢良性肿瘤患者,21例正常卵巢组织中CTSB、CTSL、CTSD、CC的mRNA表达,进行阳性率和半定量的比较,并分析其与卵巢恶性肿瘤临床病理的关系。结果:CTSB、CTSL、CC在卵巢恶性肿瘤组织中的半定量明显高于卵巢良性肿瘤和正常卵巢组织(p<0.05);CTSD在三组之间的表达无统计学意义(p>0.05);CTSB的表达与腹水量和组织学类型有关(p<0.05);CTSL的表达与临床分期、病理分级、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CC的表达与病理分级、肝转移和大网膜转移有关(p<0.05);CTSD的表达与肝转移和腹水量的多少有关(p<0.05);单因素生存分析CTSL阳性率与患者的预后相关(p<0.05),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CTSL阳性率是卵巢恶性肿瘤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卵巢恶性肿瘤中CTSB、CTSL、CC表达增高,并与卵巢恶性肿瘤转移有关,有可能成为卵巢恶性肿瘤预测转移和预后的指标。血清CTSL及CC含量测定在卵巢恶性肿瘤中的临床价值目的:探讨CTSL及CC在卵巢恶性肿瘤患者血清中的含量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ELISA方法检测64例卵巢恶性肿瘤、23例卵巢良性肿瘤及20例正常对照血清中CTSL及CC的含量,并对其中17例初诊卵巢恶性肿瘤手术患者进行术前、术后血清CTSL和CC含量的动态观察,将结果与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并进行单因素生存分析及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结果:卵巢恶性肿瘤患者血清中CTSL及CC的含量显着高于良性组及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一患者术前、术后血清CTSL的含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复发患者的血清中CTSL及CC含量高于未复发患者(p<0.05);在卵巢恶性肿瘤患者术前血清中,CTSL的含量与肿瘤的临床分期、病理分级、淋巴结转移及残余灶的大小有关(p<0.05);CC的含量与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血清CTSL、CC与卵巢恶性肿瘤的侵袭转移有关。血清CTSL对卵巢恶性肿瘤诊断的敏感性为72.7%,特异性为76.7%,阳性预测值为70.58%和阴性预测值为76.7%,准确率75.0%。单因素生存分析CTSL的含量与患者的预后相关(p<0.05),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显示残余灶大小是卵巢恶性肿瘤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血清CTSL含量在卵巢恶性肿瘤中异常升高,血清CTSL水平有可能作为诊断卵巢恶性肿瘤,判断有无复发及转移的生物学指标。CTSL基因真核表达质粒的构建与鉴定目的:构建CTSL基因的真核表达质粒并进行表达鉴定。方法:采用RT-PCR技术从人卵巢恶性肿瘤组织总RNA中逆转录CTSL基因的ORF全长,克隆到PMD18-T载体上;亚克隆至pcDNA3.1质粒,重组阳性克隆进行酶切及测序鉴定,重组质粒瞬时转染HO8910细胞,RT-PCR和Western-blot检测CTSL基因mRNA和蛋白表达。结果:RT-PCR扩增CTSL ORF全长,成功克隆入PMD18-T载体,亚克隆至pcDNA3.1质粒,重组阳性克隆经双酶切及测序鉴定证实CTSL基因已正向插入pcDNA3.1质粒。RT-PCR和Western-blot结果证实CTSL基因能够在HO8910细胞中正确表达。结论:成功构建了CTSL基因的真核表达质粒,为下一步探讨CTSL基因在卵巢癌细胞中的作用提供了实验基础。CTSL基因介导的卵巢上皮癌细胞系侵袭转移的体外实验研究目的:通过体外实验研究CTSL基因与卵巢恶性肿瘤侵袭转移的关系。方法:CTSL基因的真核表达质粒转染卵巢癌细胞HO8910,G418筛选,获得稳定转染细胞克隆,采用RT-PCR和Western-blot技术证实CTSL基因转染成功。通过测定细胞生长曲线、克隆形成实验、细胞生长周期、细胞侵袭实验、细胞迁移实验和细胞黏附实验等了解CTSL基因转染后对卵巢癌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结果:通过筛选建立了稳定转染细胞系HO8910-CTSL和HO8910-pcDNA3.1。细胞生物学实验显示:CTSL基因可促进卵巢癌细胞的侵袭转移,但是对卵巢癌细胞的增殖、细胞周期和黏附性影响不大。结论:体外实验进一步证明CTSL基因与卵巢恶性肿瘤的侵袭转移有关。CTSL基因siRNA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与鉴定目的:构建CTSL基因的siRNA真核表达载体并鉴定。方法:根据GenBank数据库提供的CTSL基因核苷酸序列,设计并化学合成4对双链小干扰RNA(small interfering RNA,siRNA),瞬时转染卵巢癌细胞系A2780细胞,通过RT-PCR检测其对CTSL基因的沉默效果,从中筛选一对沉默效果最好的siRNA序列。并根据psilencer4.1载体插入片段设计要求,设计带有BamH1、HindⅢ粘性末端且能表达shRNA的寡核苷酸碱基对序列,退火后与psilencer4.1-CMV neo载体定向连接,测序进行鉴定,并通过RT-PCR验证其干扰效果。结果:成功构建CTSL的siRNA表达载体psilencer4.1-CMV neo-CTSL,经DNA测序证实与设计完全一致,并通过RT-PCR证明psilencer4.1-CMV neo-CTSL载体可沉默该基因。结论:成功构建了CTSL基因的siRNA真核表达载体,为下一步探讨CTSL基因对肿瘤细胞的作用奠定了基础。RNAi抑制CTSL介导的卵巢上皮癌细胞系侵袭转移的体外实验研究目的:研究RNA干扰CTSL基因对卵巢癌细胞侵袭转移的影响。方法:CTSL基因的siRNA表达载体转染卵巢癌细胞A2780,G418筛选,获得稳定转染细胞克隆,采用RT-PCR和Western-blot技术证实CTSL基因干扰成功。通过测定转染细胞的生长曲线、克隆形成实验、细胞生长周期、细胞侵袭实验、细胞迁移实验和细胞黏附实验等了解CTSL基因干扰对卵巢癌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结果:通过筛选建立了稳定转染细胞系A2780-CTSL、A2780-Control、A2780-psilencer,RT-PCR和Western-blot技术证实其能够沉默CTSL基因表达。细胞生物学实验显示:沉默CTSL基因后可以抑制卵巢癌细胞的侵袭转移,但对卵巢癌细胞的增殖、细胞周期和黏附性影响不大。结论:RNA干扰CTSL基因可以抑制卵巢癌细胞的侵袭转移,有可能成为卵巢恶性肿瘤基因治疗的新方法。

华立新[10](2008)在《Survivin、MMP-9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临床病理意义》文中研究表明目的:乳腺癌(breast cancer)是一种严重威胁妇女生命健康的恶性肿瘤,近年来,随着其发病率迅速上升,乳腺癌已成为威胁广大妇女身体健康的主要疾病。乳腺癌的乳腺癌的预后研究始终是医学界研究的热点,准确判断乳腺癌预后对治疗有重要意义。近来的研究显示,Survivin、基质金属蛋白酶9(metalloproteinases-9,MMP-9)在乳腺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有重要作用,有一定预后价值。本研究拟通过对这两项指标的综合研究,探讨Survivin、MMP-9在乳腺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以及它们在乳腺癌中预后价值。方法:通过分析60例乳腺癌临床病理的特点,并进行回顾性临床随访,结合免疫组化检测蛋白表达的研究,初步探讨Survivin、MMP-9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临床病理意义。结果: 60例乳腺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Survivin表达阳性率为61.67%(37/60),MMP-9表达阳性率为55%(33/60),P53表达阳性率为53.33%(31/60), ER的表达阳性率为35%(21/60),PR表达阳性率为73.33% (44/60)。60例乳腺癌中Survivin及MMP-9阳性表达均分别明显高于乳腺纤维腺瘤的相应表达25% (5/20 ) (P<0.05),20% (4/20)(P<0.01)。乳腺癌中Survivin、MMP-9的表达均与临床分期有关(P<0.05),但两者无协同表达作用。Survivin和MMP-9的阳性表达均与患者年龄、肿瘤大小、组织学类型无关。Survivin的表达还与生存年限有关,与乳腺癌患者的预后呈负相关。MMP-9的表达还与腋淋巴结转移有关。结论: (1) Survivin在乳腺癌中的阳性表达明显高于其在乳腺良性肿瘤中的表达。Survivin在乳腺癌组织中表达上调,可能在乳腺癌发生和发展中起重要作用。乳腺癌中Survivin表达与临床分期有关,并在临床分期为Ⅱ期时阳性表达率最高。Survivin与患者生存率呈负相关,是影响乳腺癌预后的独立因素。腋窝淋巴结转移数目也与乳腺癌的预后呈负相关,是影响乳腺癌预后的独立因素。Survivin和腋窝淋巴结转移数目间无协同表达作用。(2) MMP-9在乳腺癌中的阳性表达明显高于其在乳腺良性肿瘤中的表达。MMP-9在乳腺癌组织中表达上调,可能在乳腺癌发生和发展中起重要作用。乳腺癌中MMP-9的阳性表达与腋淋巴结转移状态有协同表达。目前的研究还不能证实MMP-9是乳腺癌预后因素。(3) Survivin、MMP-9在乳腺癌中无协同表达作用。

二、组织蛋白酶-D的生物学特性及其与乳腺癌预后的关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组织蛋白酶-D的生物学特性及其与乳腺癌预后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1)肿瘤相关性巨噬细胞在三阴性乳腺癌中的促增殖作用和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肿瘤相关性巨噬细胞在三阴性乳腺癌中的分子标志及其促增殖作用
    前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第二部分肿瘤相关性巨噬细胞促进三阴性乳腺癌增殖的机制研究
    前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第三部分 清除肿瘤相关性巨噬细胞联合阻断MAPK通路抑制小鼠三阴性乳腺癌生长
    前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综述 肿瘤相关性巨噬细胞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论文目录
致谢

(2)CCL2/CCR2分子轴在涎腺腺样囊性癌嗜神经侵袭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文献回顾
第一部分 CCL2/CCR2 分子轴在涎腺腺样囊性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附图
    附表
第二部分 CCL2/CCR2 分子轴介导肿瘤-神经相互作用促进涎腺腺样囊性癌嗜神经侵袭的机制研究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附图
第三部分 CCL2/CCR2 分子轴募集肿瘤相关巨噬细胞促进涎腺腺样囊性癌侵袭能力的机制研究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附图
第四部分 CCR2 阻滞剂抑制涎腺腺样囊性癌嗜神经侵袭的动物实验研究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附图
小结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和研究成果
致谢

(3)组织蛋白酶D基因沉默诱导HeLa细胞老化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专业词汇中英文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组织蛋白酶D的生物学意义
    1.2 组织蛋白酶D的基因表达以及翻译后加工
        1.2.1. 组织蛋白酶D的mRNA合成
        1.2.2 组织蛋白酶D的蛋白合成、转运以及成熟
        1.2.3 组织蛋白酶D在癌症细胞中的合成增加以及蛋白加工改变
    1.3 组织蛋白酶D的生物学功能
    1.4 组织蛋白酶D在肿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1.4.1 组织蛋白酶D参与细胞凋亡的调节
        1.4.2 组织蛋白酶D影响细胞老化及衰老
        1.4.3 组织蛋白酶D的丰度与肿瘤发生发展
    1.5 定量蛋白质组技术在生物学中的应用
        1.5.1 定量蛋白质组分析方法
        1.5.2 亚细胞组分蛋白质组学分析
        1.5.3 分析组织蛋白酶D基因沉默诱导的改变时选用蛋白质组学方法的考虑
第二章 组织蛋白酶D基因沉默引起HeLa细胞蛋白质组变化
    2.1 引言
    2.2 材料和方法
        2.2.1 实验材料
        2.2.2 主要试剂
        2.2.3 主要仪器
        2.2.4 实验方法
    2.3 实验结果
        2.3.1 确认Cath D基因沉默诱导HeLa细胞老化
        2.3.2 HeLa细胞亚细胞组分定量蛋白质组的质控和定性分析
        2.3.3 HeLa细胞亚细胞组分蛋白质组的定量分析
        2.3.4 亚细胞组分中差异蛋白质的功能分析以及提示
    2.4 小结
第三章 组织蛋白酶D基因沉默引发溶酶体通透性和氧化压力增加
    3.1 引言
    3.2 材料和方法
        3.2.1 实验材料
        3.2.2 实验试剂
        3.2.3 实验仪器
        3.2.4 实验方法
    3.3 实验结果
        3.3.1 组织蛋白酶D基因沉默引发的HeLa细胞氧化压力升高与细胞老化相关
        3.3.2 组织蛋白酶D基因沉默导致溶酶体状态异常
        3.3.3 Cath D基因沉默降低了HeLa细胞线粒体膜电势
        3.3.4 组织蛋白酶D基因沉默引起的溶酶体通透性上升、氧化压力上升以及细胞老化事件遵循一定的顺序
    3.4 小结
第四章 组织蛋白酶D基因沉默引发NRF2转录活性下降
    4.1 引言
    4.2 材料和方法
        4.2.1 实验材料
        4.2.2 实验试剂
        4.2.3 实验仪器
        4.2.4 实验方法
    4.3 实验结果
        4.3.1 Cath D基因沉默诱导NRF2的靶基因对应蛋白质丰度在胞浆整体下降
        4.3.2 组织蛋白酶D基因沉默抑制NRF2的转录活性,进而诱发细胞老化
        4.3.3 长期的氧化压力抑制NRF2转录活性,可能是Cath D基因沉默导致抗氧化蛋白丰度下降的原因
    4.4 小结
第五章 讨论
    5.1 定量亚细胞组分蛋白质组学是一个强有力的为生物学问题提供解决的线索的工具
    5.2 组织蛋白酶D基因沉默诱导溶酶体通透性增加:原因以及后果
    5.3 组织蛋白酶D基因沉默诱导ROS累积,进而诱发细胞老化
    5.4 NRF2与细胞老化以及ROS之间的关系
    5.5 本研究尚未阐明的部分
基本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4)ER、PR、her-2和Ki-67表达与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疗效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排除标准
    1.3 治疗方案
    1.4 疗效评价
    1.5 主要试剂与方法
    1.6 结果判读标准
    1.7 统计学处理
第二章 结果
    2.1 患者的一般情况
        2.1.1 免疫组化在新辅助化疗前的表达
        2.1.2 新辅助化疗后疗效
    2.2 免疫组化表达水平与化疗疗效
第三章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临床检测乳腺癌肿瘤标志物的应用价值
    综述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附录
致谢

(5)食管鳞癌中多肿瘤标记物表达的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2 材料、试剂与仪器
    2.1 Western blot 蛋白电泳材料及试剂
    2.2 免疫组化所需试剂、材料(对象)
        2.2.1 实验对象及处理
        2.2.2 试剂
    2.3 主要仪器
3 方法
    3.1 Western blot
        3.1.1 食管鳞癌及癌旁组织标本处理并提取蛋白
        3.1.2 BCA 法测定各组织总蛋白浓度
        3.1.3 蛋白质凝胶电泳
    3.2 免疫组化
4 结果
    4.1 Western blot 结果
    4.2 IHC 结果
        4.2.1 GRP94 在食管鳞癌中的表达特征
        4.2.2 MIF 在食管鳞癌中的表达特征
        4.2.3 HSP27 在食管鳞癌中的表达特征
    4.3 Cox 模型多因素分析
5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组织蛋白酶 D 与恶性肿瘤的侵袭、转移及预后关系的研究进展
    1. cath-D 的生物学特点
        1.1 分子结构与理化性质
        1.2 合成、转运和定位
        1.3 cath-D 的生物学作用
    2. cath-D 的检测方法
        2.1 定性的检测方法
        2.2 定量的检测方法
    3. cath-D 在恶性肿瘤中表达的机制
    4. cath-D 和肿瘤的分期及分级的相互关系
    5. cath-D 表达与各种恶性肿瘤的关系
        5.1 cath-D 与乳腺癌
        5.2 cath-D 与宫颈癌
        5.3 cath-D 与消化道肿瘤
        5.4 cath-D 与肺癌
    6. cath-D 的其它相关因素
        6.1 cath-D 与 ER、PR 的关系
        6.2 cath-D 与 cath-B 和 cath-L 对恶性肿瘤的影响
        6.3 cath-D 与 P53 的关系
        6.4 cath-D 与 VEGF、c-erbB-2 及 CD15 等因子对肿瘤的影响
    7. cath-D 在恶性肿瘤中的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6)组织蛋白D和E-钙黏附蛋白与乳腺癌患者预后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分组
    1.3 染色方法及结果判断标准
    1.4 结果判断
    1.5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
    2.2 E-Ca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2.2.1 E-Ca蛋白在乳腺组织中的表达
        2.2.2 E-Ca蛋白表达相关因素
    2.3 Ca-D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2.3.1 Ca-D在乳腺癌组织内的表达
        2.3.2 Ca-D在乳腺癌组织不同部位表达相关因素
    2.4 乳腺癌组织中MVD的临床意义
        2.4.1 MVD与生存状态的关系
        2.4.2 MVD与生存期的关系
    2.5 nm23-H1在乳腺组织中的表达及其生物学意义
        2.5.1 nm23-H1蛋白在乳腺组织内的表达
        2.5.2 nm23-H1蛋白表达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
        2.5.3 nm23-H1蛋白表达与生存状态的关系
        2.5.4 nm23-H1蛋白表达与生存期的关系
        2.5.5 nm23-H1和肿瘤实质内Ca-D的关系
3 讨论
    3.1 E-钙黏附蛋白和微血管密度与乳腺癌患者预后的关系
    3.2 组织蛋白酶D和nm23-H1

(7)组蛋白酶D与恶性肿瘤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1 组蛋白酶D结构
2 组蛋白酶D的功能
    2.1 蛋白水解作用
    2.2 促进细胞的有丝分裂和增殖
    2.3 介导凋亡
    2.4 促进血管生成
3 CD在恶性肿瘤中的表达与意义
    3.1 头颈部肿瘤中
        3.1.1 在鼻咽癌中
        3.1.2 在其他头颈肿瘤中
    3.2 胸腔肿瘤中
        3.2.1 在乳腺癌中Rodriguez J等[22]
        3.2.2 在肺癌中Lou X等[31]
    3.3 消化道肿瘤中
        3.3.1 在食管癌中
        3.3.2 在胃癌中
        3.3.3 在结直肠癌中
        3.3.4 在其他消化道肿瘤中
    3.4 泌尿系肿瘤中
        3.4.1 在肾细胞癌中
        3.4.2 在其他泌尿系肿瘤中
    3.5 妇科肿瘤中
        3.5.1 在子宫内膜癌中
        3.5.2 在其他妇科肿瘤中
    3.6 其他恶性肿瘤中
4 问题与展望

(8)与乳腺癌相关的肿瘤标志物研究现状及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 肿瘤标志物的概念和分类
2 肿瘤标志物的选择及临床应用
3 与乳腺癌有关的肿瘤标志物及其研究进展
    3.1 雌激素受体和孕激素受体 (ER/PR)
    3.2 HER-/neu (c-erbB-)
    3.3 乳腺癌抗原15-3 (CA 15-3)
    3.4 BR 27.29 (CA 27.29)
    3.5 癌胚抗原 (carcino-embryonic antigen, CEA)
    3.6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3.7 组织蛋白酶D
    3.8 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剂及其受体和抑制剂
4 结语

(9)组织蛋白酶及其组织抑制剂与卵巢癌浸润转移关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卵巢癌浸润转移与临床研究现况(文献综述)
    1. 卵巢癌浸润转移的临床特点
        1.1 局部蔓延
        1.2 腹腔种植
        1.3 淋巴转移
        1.4 血行转移
    2. 卵巢癌浸润转移的主要途径与预后
        2.1 腹腔种植转移
        2.2 腹膜后淋巴结转移
        2.3 血行转移
        2.4 卵巢癌转移的预后
    3. 卵巢癌浸润转移的主要步骤及分子机理
        3.1 卵巢癌浸润转移的主要步骤
        3.2 卵巢癌浸润转移的分子机理
    4. 卵巢癌浸润转移与临床病理的关系
        4.1 与临床分期的关系
        4.2 与组织学类型的关系
        4.3 与病理分级的关系
    5. 卵巢癌浸润转移的诊断现况
        5.1 影像学诊断
        5.2 分子生物学诊断
    6. 卵巢癌浸润转移的治疗现况
        6.1 卵巢癌浸润转移的手术治疗
        6.2 卵巢癌浸润转移的化学治疗
        6.3 卵巢癌浸润转移的生物治疗
    7 组织蛋白酶及抑制物与卵巢癌浸润转移关系研究现况
        7.1 组织蛋白酶及抑制物的结构
        7.2 组织蛋白酶及其抑制剂的生物学特性
        7.3 组织蛋白酶及其抑制剂与肿瘤浸润转移的关系
        7.4 卵巢肿瘤组织中组织蛋白酶及抑制物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7.5 卵巢肿瘤患者外周组织蛋白酶及抑制物的含量测定及其临床意义
        7.6 蛋白酶及抑制物在卵巢癌浸润转移中的作用机理
        7.7 针对蛋白酶及抑制物的靶向治疗研究
    8. 组织蛋白酶及其抑制剂与卵巢癌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本研究的目的
第二章 组织蛋白酶及其组织抑制剂在卵巢组织中的mRNA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前言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第三章 血清CTSL及CC含量测定在卵巢恶性肿瘤中的临床价值
    前言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第四章 CTSL基因真核表达质粒的构建与鉴定
    前言
    1. CTSL基因的克隆及原核表达质粒的构建与鉴定
        1.1 材料和方法
        1.2 结果
    2. CTSL基因的真核表达质粒的构建与鉴定
        2.1 材料和方法
        2.2 结果
    3. 讨论
第五章 CTSL基因介导的卵巢上皮癌细胞系浸润转移的体外实验研究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第六章 CTSL基因RNA干扰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
    前言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第七章 RNAi抑制CTSL介导的卵巢上皮癌细胞系浸润转移的体外实验研究
    前言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全文小结
参考文献
学习期间发表论文

(10)Survivin、MMP-9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临床病理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语表
前言
材料与方法
    1 材料
        1.1 临床资料
        1.2 临床分期
        1.3 淋巴结转移
        1.4 组织学类型
        1.5 治疗
        1.6 免疫组化应用的各类抗体
         1.7 实验试剂与主要试剂配制方法
        1.8 试验所需的主要仪器设备
    2. 研究方法
        2.1 临床病理学研究方法
        2.2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
        2.3 统计学方法
结果
    1. 随访结果
    2. 乳腺癌病理学观察
    3.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
        3.1 乳腺癌 Survivin 的表达
        3.2 乳腺癌组织中 MMP-9 的表达
        3.3 乳腺癌Survivin、MMP-9 间的协同表达关系
        3.4 乳腺癌乳腺癌各因素间的协同表达关系
讨论
    1. Survivin 与乳腺癌
    2 MMP-9 在乳腺癌中的表达
    3. COX 回归模型分析乳腺癌的预后因素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附录
作者简历
致谢
导师评阅表

四、组织蛋白酶-D的生物学特性及其与乳腺癌预后的关系(论文参考文献)

  • [1]肿瘤相关性巨噬细胞在三阴性乳腺癌中的促增殖作用和机制研究[D]. 张秋雷. 华中科技大学, 2020(02)
  • [2]CCL2/CCR2分子轴在涎腺腺样囊性癌嗜神经侵袭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 杨子桧. 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军医大学, 2019(06)
  • [3]组织蛋白酶D基因沉默诱导HeLa细胞老化的机制研究[D]. 苏思远. 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 2016(11)
  • [4]ER、PR、her-2和Ki-67表达与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疗效的相关性研究[D]. 徐君萍. 青岛大学, 2015(02)
  • [5]食管鳞癌中多肿瘤标记物表达的临床意义[D]. 侯艳芳. 河南大学, 2012(10)
  • [6]组织蛋白D和E-钙黏附蛋白与乳腺癌患者预后的关系[J]. 马思泉. 中国医药科学, 2011(17)
  • [7]组蛋白酶D与恶性肿瘤的相关性研究[J]. 谭业儒,姜浩,甘润良.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2010(14)
  • [8]与乳腺癌相关的肿瘤标志物研究现状及评价[J]. 耿翠芝. 中华乳腺病杂志(电子版), 2009(01)
  • [9]组织蛋白酶及其组织抑制剂与卵巢癌浸润转移关系的研究[D]. 王素梅. 广西医科大学, 2008(10)
  • [10]Survivin、MMP-9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临床病理意义[D]. 华立新. 石河子大学, 2008(01)

标签:;  ;  ;  ;  ;  

组织蛋白酶-D的生物学特性及其与乳腺癌预后的关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