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小企业开展国际贸易的几个问题

关于中小企业开展国际贸易的几个问题

一、关于中小企业开展国际贸易的几个问题(论文文献综述)

梁绮慧[1](2021)在《我国跨境电商企业出口绩效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互联网与外贸的结合,催生了蓬勃兴起的跨境电子商务。作为互联网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新型贸易模式,跨境电子商务使得消费者与商家能够随时随地在网上进行交易,彻底改变了传统的线下贸易方式。对新兴经济体而言,出口一直是我国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市场竞争的重要途径,出口绩效的研究受到广泛的关注。我国跨境电子商务发展十分迅速,虽然这种模式为企业带来了诸多益处,但是也加剧了市场竞争。在此背景下,如何减少跨境电商企业的交易成本,如何吸引消费者的关注从而转化更多的流量,如何实现跨境电商企业快速和持续发展,这是每一个跨境电商企业都必须考虑的问题。作为跨境电子商务活动的微观主体,我国跨境电商企业出口绩效的影响因素有哪些是亟待研究的关键问题,本文将据此展开分析并对跨境电商企业在具体实践中提出了指导性建议。本文的理论基础主要基于交易成本理论和先行优势理论,在以往的研究中这两类理论的主体研究对象主要以传统制造业企业和传统贸易类企业为主,鲜有文献将跨境电商企业作为主要研究对象。然而在跨境电商蓬勃发展的今天,有必要重新审视这两个理论的新发展与新应用。通过分析跨境电商代运营企业、跨境物流企业以及跨境电商平台获取的数据,本文研究了跨境电商企业出口的交易成本,包括平台佣金、营销成本、服务成本等对企业出口绩效的影响,然后对交易成本中的物流运输成本做了进一步的分析,从消费者跨境物流信息偏好的视角切入,探讨跨境电商企业通过选择物流运输方式减少交易成本的可行性路径。最后,从先行优势的视角研究跨境电商企业在平台上出口绩效的动态变化,研究同行竞争、在位时长对跨境电商企业出口绩效的影响,并通过分析跨境电商企业入驻平台的时长,探究年轻企业和成熟企业的产品策略选择对跨境电商企业出口绩效的影响,拓展先行优势理论在跨境电商领域研究中的应用。在国际贸易中,花费的交易成本主要包括供需双方信息搜寻、合同签订、物流运输、售后服务等方面的成本。通过分析跨境电商代运营企业的后台数据,从跨境电商与原有传统商业模式最为突出的不同点“交易成本”入手,探究跨境电商交易成本的构成、投入及成效,发现不同类型的成本对于跨境电商企业最终出口绩效具有不同的贡献。首先,跨境电商平台服务可以提高客户满意度,对跨境电商企业出口绩效有明显提升作用。其次,跨境电商的兴起因降低生产交换的信息搜寻成本而创造了更多的贸易量,扩大广告营销和提供优质服务是跨境电商企业增加销售量的一大途径,提高供应链管理效率有助于减少交易成本。此外,出口企业提高产品价格加成率,可以依靠跨境电子商务平台实现高收益、可持续出口。基于大数据分析消费者偏好和定位目标市场是推动跨境电子商务发展的关键动力。通过研究各国消费者对跨境物流信息的偏好程度,分析交易成本对我国跨境电商企业出口的间接影响。研究发现,商品运费占商品销售额的占比较高,并且近年有不断上升的趋势,虽然挂号物流运费高于平邮物流运费,但是仍有很多消费者会选择挂号方式。其次,不同国家消费者对跨境物流信息的偏好程度存在差异。在理论分析中,基于消费者效用函数,发现消费者购买商品数量与商品运送过程中的不确定性有关,且消费者对跨境物流的信息偏好程度随商品重量的增加而增加,随挂号服务费价格的增加而递减。最后,实证分析印证了消费者跨境物流信息偏好主要受商品重量、物流运费以及消费者所处经济社会环境的影响,确认较高的商品价值、低廉的运输成本、互联互通的信息共享机制是决定消费者物流信息偏好的关键。随着跨境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线上购物为全球的卖家和消费者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跨境电商平台的出现和崛起更加剧了这一红利。通过研究跨境电商平台上的商家数据,发现跨境电商企业的出口绩效随入驻平台的时长增加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倒U型”变化趋势。行业竞争对跨境电商的出口存在直接影响,随着行业竞争的减少,跨境电商企业在平台上的出口绩效会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倒U型”变化趋势,而且行业竞争通过影响企业的先行优势对跨境电商出口有间接的影响,表现为行业竞争对于企业出口的影响随着企业入驻时长的增加而逐渐减弱。此外,产品定价低和多样性少的企业出口绩效受到行业竞争的影响程度更大,适度的竞争会延长跨境电商企业的先行优势。在跨境电商企业成立初期,良好的声誉和爆品推广对于跨境电商企业提高出口销量尤其重要,优质的商家服务、多样化的产品选择均会促进跨境电商企业出口,而偏高的商品价格则不利于跨境电商提高出口销量。与传统国际贸易相比,电子商务使得企业与消费者可以从国际互联网庞大的信息资料中及时获得所需信息,消费者可在全球任意地点、任意时间从网上得到相关企业的各种相关信息。为跟上这一趋势,许多中小商家开始进入跨境电商市场开始新的探索,本文以国际营销战略理论为基本分析框架,建立起不同产品策略与企业出口绩效关系的理论分析,实证研究平台上跨境电商企业不同产品策略选择对于企业出口绩效的影响。研究发现爆品策略与新品策略均有助于跨境电商提高出口绩效,随着企业入驻时间的增长,爆品策略的促进作用逐渐减弱,新品策略的促进作用逐渐增强。后进入企业选择爆品策略的效果最好,而先进入企业更适合选择新品策略。此外,消费者往往会更加关注自己感兴趣的商品,因此提高商品的多样性有利于增加潜在顾客。同时,增加店铺声誉有利于提高跨境电商企业的出口绩效。本文为文献中关于跨境电商企业在新进入市场时如何制定策略提供了新的经验证据,研究结果表明产品策略与跨境电商企业出口绩效之间存在一定的互动关系,为后入企业与在位企业制定不同的产品策略提供了相应启示。

卢岩[2](2020)在《地方政府采购限制竞争行为的法律规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早在2002年《政府采购法》颁布之时,立法者就以禁止性规范的方式对于限制外地经营者进入本地市场、在采购活动中设置歧视性条件等限制竞争行为予以了否定。随后出台的《反垄断法》也将此类行为纳入其中。2015年颁布的《政府采购法实施条例》更是以列举的方式将众多地方政府采购限制竞争行为逐一明确。近年来,随着公平竞争审查制度的构建以及优化营商环境政策的实施,政府采购领域,尤其是地方政府采购活动中的限制竞争行为再次受到关注。2019年颁布的《招标投标法实施条例》《制止滥用行政权力排除、限制竞争行为暂行规定》以及2020年推出的《政府购买服务管理办法》都把这一问题作为规制重点,对其重视程度由此可见。并可以据此认为,地方政府采购限制竞争行为的法律规制是理论研究及其执法实践活动中的重点问题。政府采购是以政府及其所属部门为代表的国家机关以及直接、间接接受政府控制的特定企事业单位、团体组织等,为实现政府职能或公共服务的需要,按照法律规定的方式和程序,使用财政性资金和财政性资金相配套的单位自筹资金在市场上采购货物、工程和服务的行为。依据主体范围的不同,政府采购可以分为中央政府采购与地方政府采购。二者的主要差异在于使用资金的来源不同,即中央政府采购使用的中央财政资金,所统筹的是全国性事务,地方政府采购使用的是地方财政资金,所针对的是地方性事务。由此导致二者在限制竞争时的表现存在较大不同,地方政府在采购时表现出强烈的本地采购倾向。地方政府采购限制竞争行为是指在地方政府采购过程中,采购人等凭借行政权力实施的排除、限制竞争的行为。它因采购主体的行政性、采购资金的公共性等特征而满足一般行政违法行为的构成要件,又因破坏了采购市场中特有的竞争秩序而成为行政垄断行为。地方政府采购限制竞争行为呈现出制度性地方保护主义倾向,有时具有歧视性抽象采购政策的指引,或表现对于采购程序规则的违反,或表现为对于采购实质规范的破坏,在本质上一种行政权力的异化。这种异化既可能源自行政权力的对于采购活动的不当介入,也可能是由采购人与供应商的恶意串通所致。其具体限制问题的表象在于规避公开招标、设立歧视性条款、构筑信息壁垒、倾向性评标、指定交易等个案中的限制竞争,而表象的背后则是地方利益集团、财政分权等深层的制度缺陷问题。地方政府采购限制竞争行为也是对市场竞争秩序的直接破坏,割裂采购市场的统一性,背离财政资金的使用要求,导致提高采购效率、实现物有所值等经济性目标的落空,造成促进中小企业发展、保护环境等政策性价值目标的扭曲,更使得宏观经济调控、维护社会和谐发展等重大采购目标难以实现。此外,它还损害了包括外地经营者和本地居民在内的多方主体利益,并加剧了采购中的腐败问题。由此,需要以规制的手段对于其施以某种控制、约束和指引。而法律作为一种既定、统一、普适且具有强制力的社会行为准则无疑是最好的选择。法律规制是基于法律规范对行为实施的控制、约束和引导。地方政府采购限制竞争行为的法律规制作为一种规范性规制,是以正义、国家干预、公平竞争、政府采购市场规制、激励性规制等法学与经济学理论为基础,根据《政府采购法》《反垄断法》等法律制度以及公平竞争审查、优化营商环境等政策中的相关规定为制度、政策基础,对于政府采购活动整个过程进行的规范和控制,而法律规制的重点在于地方政府采购限制竞争行为。为了实现更好的规制效果,法律规制自身也在不断演进之中,并已从立法之初的笼统、模糊与概括到如今的系统、准确与规范,相对完整的规制体系业已初步建立并日臻完善,逐步形成了抽象采购政策与具体实施行为的规制、具体实施行为中的控权规制与执法规制等事前、事中、事后的规制,以及以《政府采购法》为主导,兼有《反垄断法》《预算法》《招投标法》《政府采购法实施条例》等的规制模式。并具体表现以公平竞争审查制度消除含有抽象采购政策中的反竞争因素;以采购程序制度、信息披露制度、内部控制制度、专家评审制度等从事前规制的角度防止具体采购活动之中行政权力的异化,以质疑、投诉与后续执法制度等从事中与事后规制的角度对于个案中的违法行为予以纠正、救济。地方政府采购限制竞争行为的严重性由此可见。然而,现行制度设计下的法律规制仍存在一些问题:法律竞合依然存在,《反垄断法》对于管辖权的让渡存在立法疏漏,导致其与《政府采购法》仍存冲突,且反垄断执法机构在实践中亦偶有越界之嫌;界定标准有待完善,程序规范对于实质违法的界定存在干扰,以“滥用行政权力”为构成的行为要件有时难以界定;责任设置有所失衡,财产责任只及于单位而不涉及个人,致使行为与责任缺乏对等,个人违法单位担责等现象时有发生;规制模式尚显不足,始终无法走出自纠式规制的困境;竞争模式存在局限,强调市场的开放性而忽略了对地方利益的合理保护,国有企业与私有企业地位不平等的问题有待深入解决,集中采购机构代理市场也亟待开放。因此,应对地方政府采购限制竞争行为的法律规制予以完善。对于地方政府采购限制竞争行为法律规制的完善,应以公平正义、秩序与调控的价值理念为指引,并融合国际法律的规制理念,构建国际与国内的双层法律规制制度体系,协调国内法律的适用冲突。在此基础上,采取控制式规制与激励式规制二元并立的规制模式。控制式规制是最传统的法律规制模式,也是现行法律制度在对地方政府采购限制竞争行为进行规制时所采取的主要手段,对其适用需要首先对相关制度予以完善。这种完善应沿着“主体——行为——结果”的基本逻辑进路展开,并表现为:就规制的主体而言,应赋予反垄断执法机构介入权,使其能够在财政部门拒绝依法履行职权时实现补充救济;就规制的行为而言,应实施结果导向型的行为界定标准,避免程序对于行为界定的干扰,并在必要时对于行为结果进行竞争分析;就规制的结果而言,应强化法律责任,以增加政治问责和实行“双罚制”的方式加强对采购人员的追责,同时,增设违反公平竞争审查制度以及内控制度的相关责任,以提高违法成本的方式对相关人员形成威慑和有效制裁。而激励式规制乃是控制式规制的重要补充,其侧重于通过奖励、扶持等刺激与鼓励手段,调动被规制者实施某些行为的积极性。对于地方政府采购限制竞争行为而言,激励式规制是一条全新进路,其制度的构建应包括:增加地方政府采购绩效激励制度,改变过去唯“GDP”论的官员政绩考核标准,将竞争秩序的影响因素纳入法治建设成效参考因子,以此削弱其与采购中的本地利益的联系;利用赋予特殊保护性采购合法性的方式抑制政府采购中的地方保护问题;建立集中采购竞争机制,削弱集中采购竞争机构与地方利益之间的联系;完善社会监督机制,调动舆论监督和第三方机构监督的积极性。对于地方政府采购限制竞争行为法律规制的研究既有理论价值,又充满现实意义。在理论上,弥补了当前理论研究中的空白,且对于公平竞争审查、政府采购、行政垄断等相关理论的研究亦有裨益。在实践中,除了可以更好地实现规制外,还能为《政府采购法》《反垄断法》等法律的修订提供思路。

周勍[3](2020)在《中国跨境电商政策的影响效应研究 ——基于国内视角》文中研究指明2013年来,中国的跨境电商快速发展,成为中国外贸发展重要的推动力。据海关总署数据显示,2019年,通过中国海关验放的跨境电商零售进出口规模已达1862.1亿元人民币,同比增幅达到38.3%,连续5年年均增幅超过30%,远超过同期一般贸易的增长速度。跨境电商不仅降低了国际贸易的门槛,为广大中小企业拓展国际市场提供了机会,更大大提升了国际贸易的效率。为鼓励跨境电商发展,中国政府自2012年起,相继出台了大量支持和监管政策。除了国务院出台的宏观指导政策外,国务院各部门在税收、通关监管、商品检验检疫、收付汇、营造发展环境等方面也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切实推动了传统外贸和生产企业向互联网化转型,有效帮助了中小微企业开拓国际市场。但是中国跨境电商政策体系是否完善?对跨境电商的发展有什么作用和影响?是否有利于跨境电商持续健康发展?事实上,2013年来中国跨境电商经历了高速发展,但也受政策影响遭遇了急刹车。另外,在杭州等地设立国家级跨境电商综合试点后,跨境电商的试点范围已经遍布全国。这些试点运行是否达到预期目标?试点政策在跨境电商整体运行体系中作用如何?这一系列问题一直没有被系统地研究。本文的研究目的,就是对中国跨境电商政策体系的建立、现状和运行机制进行系统、深入地比较分析,总结政策体系的作用和影响,进而为不断完善中国的跨境电商政策体系,服务产业创新发展提供参考建议。本文共分成七部分。具体内容如下:第一章是引言、研究方法和文献综述。本章主要介绍了研究意义、研究内容和框架、文献综述及研究方法。其中,研究方法上,主要采取的是文献研究法、归纳法、实地调研法、问卷调查法和实证研究法等。在研究阶段上,又分为初步研究阶段和深入研究阶段两部分。文献综述分为关于政策评估工作的研究、关于中国跨境电商发展现状的总体研究、关于国外跨境电商发展现状的研究、关于跨境电商模式的研究、关于中国跨境电商政策环境开展的研究、关于改进国内跨境电商发展环境的研究,并对现有研究不足进行归纳总结。第二章是跨境电商政策相关概念和理论。阐述了跨境电商的基础概念、模式及特点,跨境电商的作用和影响,包括积极作用以及对传统贸易的影响,列举和分析了跨境电商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本章还重点介绍了跨境电商政策法规的范畴和各主要政策类型。最后,还列举了本研究相关的主要理论,包括普惠贸易理论、部分法经济学理论、竞争优势理论和平台理论等。第三章是中国跨境电商政策环境初步分析。研究分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商务法》和中国政府对跨境电商发展的基本导向和要求,重点分析了各级政府出台相关政策的背景以及对跨境电商发展的影响,包括各类试点政策、税收政策、监管政策、外贸综合服务政策等。本章还对中国跨境电商政策体系存在的突出问题和不足作了分析,并对国外跨境电商政策环境作了介绍,包括国外跨境电商体系基本情况和对中国跨境电商的具体影响等。第四章是中国跨境电商政策的影响机理和样本研究。重点研究了跨境电商政策的影响机理,包括传导机理和要素分析,以及样本分析的意义和方法。本章还以国务院、国务院部门和地方综合试验区三个维度,分别选取2013年-2019年16份国务院文件、2009年-2019年45份部门文件和2010年-2019年21份杭州市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相关文件为样本进行研究,分析评估跨境电商政策与行业发展“内容-功能”的匹配度分析,进而研究总结出现行政策体系的运行规律和存在的突出问题。第五章是中国跨境电商政策对企业创新发展影响的实证研究。本章基于面向302家跨境电商企业开展的“跨境电商政策与企业创新发展问卷调查”,通过搜集企业对4大类22个问题的答卷信息,系统地了解跨境电商企业经营情况、政策诉求、模式创新与政策关系、政策制订和调整与对企业创新关系。本章还介绍了研究设计的目的和动因、问卷总体设计的原则和方案具体设计,以及问卷发放和回收等研究过程等。第六章是跨境电商试点对城市经济影响的实证研究。本章设计了以耦合模型为核心的研究方法,基于此,对试点城市跨境电商产业与区域经济耦合互动关系进行研究。本章以2016年-2019年中国海关统计数据作为面板数据,通过耦合度模型分析,研究13个城市跨境电商系统与城市经济系统的耦合互动关系。第七章是主要结论、政策建议与未来展望。对全文主要结论和观点进行总结,并针对研究的不足之处提出下一步工作建议。本文总结出中国跨境电商政策环境、中国跨境电商政策作用和影响、中国跨境电商政策对企业创新影响和中国跨境电商政策与区域经济耦合互动四方面结论,以及如何完善跨境电商政策体系、地方如何实现同跨境电商持续发展及政府如何促进跨境电商企业创新发展等三方面建议。同时,指出本研究的创新点以及不足之处,并对下一步研究做出展望。本文共得出了四方面结论:首先,关于中国跨境电商政策环境的结论。一是中国跨境电商政策体系已经初步建立。二是中国跨境电商政策对行业发展确实起到规范和促进效果。三是中国各地、各级政府在跨境电商政策体系上有协同,仍存在一定问题。四是部分跨境电商政策作用不明显、不清晰,需进一步完善。其次,关于中国跨境电商政策作用和影响机理的结论。一是中国各级政府出台的跨境电商政策在传导机制上,保持的较为顺畅。二是试点政策存在缺乏长期规划的问题,容易造成区域间发展不均衡。三是部门政策过于聚焦,缺少平衡性。四是试点的直接优惠政策对企业更具有吸引力,对行业发展是否有利仍有待评估。五是各部门对于跨境电商定位和理解还不统一,应提高科学化和理论化认识。再次,关于中国跨境电商政策对企业创新影响的结论。一是跨境电商平台企业对政策更为关注。二是政府的监管政策和试点政策与企业创新发展的关联度更高。三是企业创新目标和创新方式都与政策呈显着相关,特别是试点政策对企业创新方式和创新目标以及路径形成效用的正向影响最为显着。四是企业对政策调整的期望值较高,希望政府根据行业和形势变化定期调整政策。最后,关于中国跨境电商政策与区域经济耦合互动的结论。一是试点城市跨境电商与经济系统的耦合互动分化不明显,各试点城市跨境电商与地方经济发展水平协同性大致相当;但在跨境电商与经济系统的协调互动方面表现差异较大,即跨境电商与地方经济内在关联方面有很大差异。二是试点城市“跨境电商与经济”系统耦合协调程度不稳定,即各城市在研究年份这种内在联系水平波动较大,试点城市跨境电商与经济系统的协调发展关系不理想。本文的建议有三方面:关于完善跨境电商政策体系的建议,一是进一步强化顶层设计,赋予跨境电商特有的政策功能,二是加强部门协同,共同解决产业发展问题,三是加强国际交流,借鉴国外政策经验。关于地方跨境电商持续发展的建议,一要因地制宜地发展跨境电商,二要正确处理政策优惠与发展的关系,三要提高和增强政策试点的效果。关于政府促进企业创新发展的建议,一是政府要有针对性地做好政策规划,二是提高企业政策制订的参与感,三是定期调整政策,更好实现政策目标,四是企业要增进与政府的互动协同,及时向政府部门反馈对政策的需求,积极提出合理化建议。本文最重要的贡献在于本文可能是首次对中国跨境电商政策体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系统地研究,指出了跨境电商政策的结构、传导机制,对企业和地方经济的影响,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比较系统地梳理,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工作建议。本文提出,关于中国跨境电商面临的最突出问题是政府、学界和企业对跨境电商的边界和基本定义缺乏统一认识,导致各方预期的政策目标存在错位。此外,可能首次比较系统地提出如何完善跨境电商统计的工作建议。

朱贤强[4](2020)在《跨境电子商务对中国进出口贸易的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以来,在国际国内不利贸易条件的影响下,国际上发达国家整体经济增长缓慢导致需求萎缩,其他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新兴国家的贸易优势凸显,国内劳动力成本、环境成本不断提高,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压力加大,我国对外贸易增速明显下滑。与此同时,跨境电子商务交易规模却快速上升,被业界称为“外贸新引擎”。跨境电子商务作为新生事物,目前缺乏系统研究,为此,深入分析跨境电子商务与进出口贸易的关系理论基础、实践中跨境电子商务与进出口贸易的具体关系,总结分析跨境电子商务的发展趋势,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论文综合比较学术界、有关政策制度和业界实践关于跨境电子商务的概念,提出跨境电子商务的内涵是一个生态体系,具体是指分属不同关境企业或个人,利用互联网平台完成贸易的撮合,继而完成资金结算、货物和服务的交割的一种国际贸易方式。论文基于经典国际贸易理论,总结归纳出跨境电子商务与进出口贸易的内在关系,即跨境电子商务能够拓展进出口贸易的深度和广度、改变进出口贸易的格局、提升进出口贸易效率,从而提出跨境电子商务能够促进进出口贸易的假设。论文分别整理有关国家层面、城市(地区)层面和企业层面的有关数据,采用引力模型、双重差分等模型和方法,实证分析研究跨境电子商务和进出口贸易的关系,得出进出口贸易双方跨境电子商务发展水平越高,越能刺激两国双边贸易的增长、加快发展跨境电子商务能够有效扩大本地区(城市)的进出口贸易、企业应用跨境电子商务能够有效提高进出口绩效等结论。论文全面总结分析了我国和世界主要国家跨境电子商务(电子商务)发展的特征和趋势,认为跨境电子商务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将对进出口贸易产生更加深远的影响。论文基于我国企业应用跨境电子商务面临的障碍性因素,及跨境电子商务行业发展的有关问题,提出以下政策建议,(1)着力完善满足跨境电子商务发展需求的基础设施建设,培育电子商务增长动力。(2)稳步推进适应跨境电子商务发展规律的管理模式改革,提升贸易便利化水平。(3)积极推动形成适应跨境电子商务发展的国际贸易规则,构建电子商务国际框架。

谭飞[5](2019)在《基于收入分配公平视角的税制结构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收入分配问题不仅事关社会公平,更是社会经济发展和政治稳定的基石。自由市场并不必然带来公平的收入分配,即使是完善的市场机制也可能会产生难以接受的巨大收入差距。改革开放四十余年来,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国内生产总值从1978年的3645亿元提升至2018年的90万亿元,跃居世界第二,人均可支配收入从343元提升至28228元。按照世界银行的标准,我国已经达到中高收入国家水平,创造了经济发展奇迹,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同时,居民收入的差距也在不断扩大,成为了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严重隐患。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改革开放后,我国居民收入基尼系数一直呈上升趋势,2008年达到创纪录的0.491。尽管近十年来收入分配差距呈微弱的下降趋势,但基本维持在0.46以上的高警戒水平,居民收入差距持续分化引起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也激起了广大人民群众对社会公平的不满,成为当前公共政策领域研究的重点和难点。要建立科学、合理、公平的收入分配机制,税收制度大有可为,而税制结构的完善又是重中之重。通过税制结构的优化有利于改善收入分配,有利于减少贫困,有利于改善不同收入等级的差距,同时还能把资源配置得更加合理,减轻经济发展对环境带来的压力。然而,目前我国以货劳税为主体的税制结构调节收入分配差距的效果却不尽人意,原因在于我国经济转型速度太快,而税制结构调整的步伐较慢,这使得间接税和直接税占我国税收的比例失调。具体表现在税种设置不合理、税系结构不合理、地方税体系建设不成型。进入新时代以来,共同富裕的理念不断强化,有学者认为如果要让社会更加和谐、公平、公正,必须缩小不同家庭间的收入差距,也就是说政府要想办法优化收入分配,调整税制结构,进一步推动我国实现高质量发展,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亟需解决的重大理论课题,也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本文从实现收入分配公平的视角出发,使用规范和实证相结合的分析方法,探讨了税制结构调节收入分配的作用机理,对比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税制结构演变趋势并总结了经验教训,提出了推动我国现阶段税制结构优化和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建议,希望能达到改善我国收入分配现状,促进社会经济和谐稳定发展的目标。为全面系统地研究如何构建有利于实现收入分配公平的税制结构,本论文共分为八章,主要内容如下:第1章主要阐述了论文的选题背景,具有哪些理论与实践意义,用了什么样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指出了本文的创新与不足之处,梳理了国内外的相关研究文献,并作简要评述。第2章主要阐述了收入分配、税制结构及税制结构优化的基本理论,并从理论上分析了税制结构对居民收入分配和要素收入分配的影响,搭建了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础。第3章详细介绍了我国自1994年分税制改革以来,尤其是2005年以来我国税制结构的演进及规律,并从收入分配视角分析了我国税制结构的现状。第4章主要运用多元回归模型对我国当前的所得税、财产税、货劳税对要素收入份额进行了实证分析,并分区域探讨要素收入分配的差异。第5章实证分析了我国税制结构对居民收入分配的整体效应,同时运用非参数可加模型探讨了我国税制结构对不同区域居民收入分配影响的差异性,为税制结构的优化提供更为精准的实证支撑。第6章分析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税制结构的现状,总结了世界主要国家的税制结构演变的基本规律及收入分配效应。根据税制结构国际比较经验和税制结构对居民收入分配、要素收入分配的实证分析结果,分析了当前我国税制结构存在的问题,为下一步政策建议打下坚实基础。第7章根据理论和实证分析结果,提出了促进收入分配公平的税制结构优化的总体思路和改革建议。第8章对研究内容进行梳理和总结,并就未来的研究方向和税制结构的优化进行了展望。通过对实证和理论分析,我国当前的税制结构整体不利于实现收入分配的公平,现行各税类和税种在调节居民收入分配的效果上确实与理论预期存在较大的落差,主要结论如下:第一,货劳税内部不同税种的收入调节作用有正有负,但对收入格局的整体影响为负。其中,增值税对要素收入分配和居民收入分配均表现出明显的累退性,消费税和营业税在初次分配和再次分配中表现不一,但整体不利于收入分配的改善。第二,企业所得税不管是对居民收入分配还是对要素收入分配都表现出一定的累进性,即在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环节影响积极,有利于改善收入分配;个人所得税则表现出一定的累退性,尽管在不同区域间存在差异性,但总体上不利于收入分配的改善。2019年1月开始执行新修订的《个人所得税法》,其收入分配效果还有待观察。第三,财产税和其他类税尽管不同程度地表现出有利于收入分配差距缩小的调节效果,但受课税范围、规模所限,调节功能基本缺失。基于以上三点主要结论,本文提出优化税制结构的主要对策有:第一,降低货劳税比重,构建与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货劳税体系。降低货劳税比重是当前实现减税降费,降低企业运行成本,激发企业创新活力的主要方向。要继续简并降低增值税税率,完善抵扣链条,避免重复征税影响减税降费的效果。要加大消费税改革,扩大消费税的征收范围,优化税率,适当提高奢侈品消费和资源耗费型消费行为的税率,加强对非生活必需品消费税的征管力度。第二,逐步提升所得税比重,强化其收入分配功能。在个人所得税方面,应尽快完善分类与综合相结合的征收制度,加大对资本性收入的课税力度,适当降低劳动所得课税税率,减少税率等级,维持工资薪金课税的最高边际税率,逐步扩大专项支出抵扣范围和力度,加强个人所得税的收入分配调节功能。企业所得税方面,应主要着眼于扩大承担大量就业的中小企业的成本费用扣除项目、范围与比例,加大投资抵免的范围与力度,减轻企业的税收负担,激发企业创新创业活力。第三,完善财产税,适时推出房地产税。要按照“立法先行、充分授权、逐步推进”的基本方略适时推出房地产税,同时探索如何加大对社会存量财富的征税力度,提高财产税在国家税收收入中的占比。本论文试图在国内外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对我国税制结构的收入分配效应进行理论和实证分析,其可能的创新点有:第一,本文同时探讨了税制结构对要素收入分配和居民收入分配的影响,并分析了税制结构对区域收入分配影响的异质性。本文利用2003年至2016年国内30个省份的数据,不但研究不同税种在不同地区对居民收入分配的影响,还尝试探讨了税制结构对要素收入分配的影响,进一步丰富了我国税制结构收入分配效应的研究成果。第二,本文在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的基础上,引入非参数可加模型创新性地开展了税制结构对我国的收入分配效果非线性的实证分析,一改诸多学者使用线性模型分析收入分配过程中税制结构作用的做法,研究工具和方法具有一定的创新性。由于收入分配问题的复杂性和收入数据的隐蔽性,官方公布的可查的统计数据十分有限,对税收政策的收入分配效果进行分析和评价不可避免会遇到各种困难,本文存在以下不足:第一,因缺少足够的微观收入数据和税收数据,文中实证分析没有直接落实到个人或家庭层面,最后的结论是建立在宏观数据基础之上,使得研究价值受到了一定的影响,离预定目标还有一定距离。第二,本文的研究范围还需进一步拓展,使用的研究工具和方法还不够丰富、成熟。本文主要从税制结构对居民整体收入分配的影响方面进行探讨,尽管也分区域进行了分析,但没有从城乡差距、行业差距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范围不够全面。本文主要使用了非线性模型,但未能充分探讨该模型测算结果的可靠性,分析结果有待进一步验证,研究结论和政策建议的可操作性还需要进一步加强。第三,由于数据收集难度较大,本文对各税种的研究还不够细致、全面。本文主要分析了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等五种主要税种对收入分配的影响,对其他税种较少涉及。另外,由于写作时限的原因,缺乏近年来“营改增”、个人所得税改革对收入分配效果的研究。这些问题有待在今后的研究中进一步深入和完善。

李洋[6](2019)在《全球化背景下国有企业改革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对国有企业改革的讨论旨在破除全球化时代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对国有体制发展前景的质疑。“公有制必然不如私有制”的论调是站不住脚的。把国有企业的存在和发展视为中国经济的枷锁是很危险的,也是不公正的。本文通过对我国国有经济发展历史的回顾,以及与全世界范围内其他经济体国有企业成功案例的对比分析,寻找出我国坚持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做强做大国有企业的理论依据和实践路径。国有企业不仅存在于具有社会主义传统的欧洲国家,连私有化至上的美国也并非没有国有企业。学界常有观点认为西方国有经济的比例比中国低很多,但是以新加坡为例的不少完全市场经济体也拥有着很高的国有经济比例。这些国家的国有企业可以说涉及国民经济的方方面面,但为何也能够实现经济成功呢?这些都是简单支持私有化的理论无法解释的问题。所以说,草率的把所有的经济问题归咎于国有体制是不负责任的。回顾历史,那些不立足本国国情就接受了新自由主义经济理论,试图通过激进的私有化实现经济发展的失败案例比比皆是。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拉美国家、菲律宾等经济体陷入长久的“中等收入陷阱”就是例证。而这些国家也基本失去了实现工业化的机会。反观同时期有着更高国有企业比例的新兴工业化国家(如韩国等)却完成了脱贫和赶超。国有企业存在的很多问题是与所有制无直接关系的。很多国有企业存在的问题在私有企业,尤其是在股权分散的大型私有企业里一个都不会少。如此可见,简单的改变企业的所有制对于解决这些问题并没有帮助。从西方成功的国有企业经验中可以看到,如果能够在国有企业中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减少政府对企业的干预,按照市场规则有效治理国有企业,所有这些问题都能够得到很好的管控和规避,完全不会比私有企业做的差。从对法国国有经济的分析中我们看到,在承认国有企业贡献和地位的同时,法国政府不推行激进私有化,而是通过积极改革保持企业竞争力,使其成为国家核心技术的掌握者。德国的国有企业也在战后恢复经济,实现国家工业化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而且在经历了几轮私有化后,近年来德国在电力等行业开始出现重新国有化的呼声。而北欧国家的国有企业则是支撑其高福利经济的重要部分,且在创新能力上走在世界前列。亚洲的新加坡和韩国则更加是利用国有企业实现经济腾飞,完成工业化的典型案例。甚至在完全信奉私有化的美国也有着数量可观的国有企业,除了在公共事业部门外,也不乏涉足军工、金融、地产等行业。这些都说明了国有企业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国有企业改革虽不是新问题,但目前大部分研究都只停留在企业微观治理的层面,并没有从全球化内外联动的视角,以及历史发展规律的角度直面指出坚定做大做强国有经济的理论基础和信心来源。只有跳出西方经济学范式的框架,从例证分析的角度才能更好找到我国国有企业发展的方向。本文在绪论中阐述了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研究动态及论文研究方法、基本框架与创新点;第一章对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历程进行了回顾,客观总结了国有企业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做出的历史贡献。同时回顾了西方新自由主义经济学诞生及推广的原因和过程,阐明了这一趋势对我国经济在逐渐融入全球体系后的影响。为了解释这一影响,本文在第一章第二节阐述了工业化与现代化的关系。第二章首先总结和分析了质疑国有企业运行效率的一些理论,包括“委托-代理”“搭便车”“预算软约束”等问题,揭示了这些问题的存在与否与企业的产权归属公有或私有并无关联。随后,本文对推行私有化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陷阱”进行了梳理。最后,本章指出了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和私有化改革在本质上的不同之处。在第三章,本文通过对法国、德国、北欧国家、美国等经济体的国有企业发展历史的分析和对比,总结出我国国有企业改革值得借鉴的地方。第四章则主要分析了与中国更为接近的韩国、新加坡等经济体的国有经济成分和私有化改革的尝试,试图找到可供我国采用的改革路径。本文的第五章、第六章和第七章就当前全球化形势下我国的国有企业改革面临的挑战和可能的应对举措进行了研究和分析。第八章则是对全文的总结,以及对未来国有企业发展的展望。

陈浩[7](2019)在《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研究》文中提出本文研究的是:如何构建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即如何通过借鉴国外经验和高水平贸易规则,构建具有世界最高开放形态的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使其成为引领经济全球化和中国改革开放的新引擎。本文的理论价值在于:界定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的概念,明确货物、资本、人员自由流动的原则,通过要素禀赋、全球价值链等理论找到自由贸易港能够聚集国内外优质要素的经济学寓意。本文的应用价值在于:通过与自由贸易试验区、其他海关特殊区域的比较以及对中国香港、迪拜、新加坡、汉堡、利物浦等成熟自由贸易港经验和世界高水平自由贸易协定的梳理,探索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差异化发展的模式,重点提出海南建设服务贸易型自由贸易港的路径,探索金融、大宗商品、内陆等不同类型自由贸易港模式。本文为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建设提供可靠的理论基础和现实指导。本文沿着“提出问题——理论研究——提出观点--经验借鉴——实践探索—归纳观点”的思路开展研究。研究内容共由七章构成:第一章是“导论”,介绍了论文选题背景、国内外研究基础、研究思路和方法以及可能的创新点和不足等内容。本章内容属于提出问题部分。第二章是“自由贸易港理论基础”,通过要素禀赋理论、“守夜人”、“凯恩斯主义”、“市场失灵与政府失灵”、公共产品等基础理论和交易成本、经济成长阶段、政府管制理论、全球价值链、新制度经济学等方面试图探讨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建设的经济学基础。本章内容属于理论研究部分。第三章是“自由贸易港分析”,界定自由贸易港主要特点和“中国特色”的具体体现,以及与自由贸易试验区和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的区别。本章内容属于提出观点部分。第四章是“全球着名自由贸易港的成熟经验”,通过梳理汉堡、利物浦等“转口贸易型”自由贸易港和中国中国香港、迪拜、新加坡等“综合服务型”自由贸易港的发展历程,为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建设提供借鉴。第五章是“国际高水平自由贸易协定和制度经验分析”,介绍TPP、CPTPP、欧盟海关一体化、欧日经济伙伴协定和中国智利自贸升级协定相关情况,为中国自由贸易港建设树立国际标准,争取建设成为世界最高水平的开放形态。第四和第五章的内容属于经验借鉴。第六章是“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建设路径”,从推动消费、服务业、营商环境、金融开放、房地产、人员流动等方面重点探讨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特点,并浅谈其他内陆型、战略型和特殊功能型自由贸易港的构想设计。本章内容属于实践探索部分。第七章是“结论与讨论”,归纳本文研究形成的结论性观点,探讨本文研究需要进一步完善之处,对该领域研究提出构想。本章内容属于归纳观点部分。本文认为:建设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意义重大。一是建设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推动、亲自部署的重大国家战略,是新时代下我国建设开放型经济体制的创新举措,也是我国改革进程的必然。二是从中国中国香港、新加坡等先进经验来看,自由贸易港是全球开放程度最高、货物服务人员高度自由流动的地区,但也存在发展腹地狭窄、本地产业薄弱、政府角色弱化等缺陷。三是从经济学上讲,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建设要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通过完善市场机制,打破行业垄断和准入壁垒,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提高企业对市场需求变化的反应能力;同时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通过政策、规划和法治引导市场行为,避免市场失灵。此外,还要发挥制度设计优势,提高改革效应。四是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要特色化发展,既要借鉴中国中国香港、新加坡、迪拜等自由贸易港成熟经验,又要支持海南根据自身特色建设服务型自由贸易港,因地制宜推动制度创新实现最高水平的开放。本文创新点一是提出如何发挥自由贸易港的“中国特色”。主要特点包括制度设计更为灵活、以经济体制和社会治理制度创新为核心、注重发挥中国共产党各级党组织和党员的先进性作用、坚持政府积极作用加强风险防控体系建设、发扬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以及服务和融入国家重大战略等;二是通过分析逆全球化的原因,提出全球价值链既体现经济价值,又兼顾社会价值。所以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既要围绕全球价值链的发展趋势,通过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创造全球最优的营商环境,为中国企业乃至全球企业深度参与国际价值链提供制度保障,提升经济活动的效率,也要推动社会管理体制改革,打破全球市场的单一化分割,破除行政垄断和资本垄断,推动全球价值链向着普惠、共享的方向改革,体现制度优越性保障公平;三是梳理TPP等国际高水平自由贸易协定的相关内容,提出中国自由贸易港要对标国际规则和标准,不仅要实现货物、资本、人员便利化流动,更要推动信息化革命带来的全球数据自由流动,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薛涵予[8](2019)在《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金融思想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金融思想,既汲取了马克思列宁主义金融思想的精华,也继承了自中国革命时期至党的十八大前中国共产党的金融思想,同时结合现代金融理论,根据新时代世情、国情、党情的变化,与时俱进地创新和发展了中国共产党的金融思想。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不断地将它运用到具体的金融工作当中。实践证明,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金融思想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是推动新时代中国金融业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金融思想,将原理和现实相结合,使真理和价值相统一,以为民服务为根本宗旨,强调稳中求进,守正创新。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金融思想,以经济为本源,以改革促发展,以市场为机制,以人民为中心,以开放为重点,以治理为手段,以安全为底线,以中国共产党为主体。它以原则,方法,对象,目标等构成了一套完整的指导体系,它融合传统和现代,协调主体和客体,兼顾国内和国际,突出重点和难点。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金融思想,主要欲解决金融安全和效率问题。为抵御金融风险,我国金融必须服务实体经济,始终将人民利益摆在第一位,加强对外开放与合作,完善监管与法治;为提高金融效率,我国金融必须深化体制改革,让市场为配置资源起决定性作用,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本文试图通过对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金融思想相关内容的阐述和论证,展现一个完整的思想形成过程,并且详细说明根据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金融思想,需要采取哪些有效的措施,指导我国金融工作,解决实际金融问题。我认为,当代世界面临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形势极其复杂,中国处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代,国内推行着“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金融工作面临着重大的风险与挑战。在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金融体制也亟待全面深化改革,此时研究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金融思想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陶银海[9](2019)在《我国新能源产业发展的资本市场支持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当今世界能源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发展新能源产业既是世界能源发展的必然趋势,同时也是我国全面深化能源领域改革,实现经济转型升级的必然要求。近十年以来,我国新能源产业取得超常规速度的发展主要得益于财政补贴的强力支持。然而,随着我国新能源产业总体进入发展壮大阶段,政府扶植政策造成的财政负担沉重、补贴效果降低、融资力度不足等问题也随之而来,仅仅依靠政府财政补助和企业自身财力支持已经不能满足新能源产业发展的需求。在这样的背景下,深化新能源行业投融资体制改革,确立能源企业投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以资本市场为主导的多渠道金融体系的融资作用以及与产业政策的协同作用,是破解当前新能源企业融资难问题的核心所在,亦是促进新能源产业由政府主导型融资机制向市场主导型融资机制逐渐转变的诉求所在。尽管国家已经开始重视资本市场在新能源产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但由于当前我国资本市场本身并不健全和完善,资本市场的资源配置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资本市场对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支持机制尚未取得很满意的成效,从而导致新能源企业普遍受制于较为严峻的融资约束问题。本文基于经典产业生命周期理论和产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规律,推演并绘制出了新能源产业的产业生命周期曲线和成本曲线图,同时还基于产业优化选择过程的演进象限图,进一步推演并绘制出新能源产业的业态演进象限图。借助新能源产业的产业生命周期曲线、成本曲线图以及新能源产业的业态演进象限图,深入分析了新能源产业业态演进过程中各阶段资本嵌入以及可能存在的空间溢出效应,并总结提炼出新能源产业发展不同阶段的投融资特征与经营状况,从而提出了“一种可能包含空间溢出效应的非对称‘一轴两制’式资本市场支持机制”。在此之后,本文基于传统的计量分析和新近流行的空间计量分析等研究方法,结合2009-2017年中国162个新能源上市公司的相关数据,考察了中国资本市场与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关系,以期阐释中国资本市场对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支持效应。最终形成的主要研究结论有以下几点:第一,新能源产业不同于传统产业和一般高新技术新兴产业,新能源产业对于资本需求的门槛更高,所需的资金数量更大,投资周期更长,投资风险极高,而且对于资本的需求贯穿于整个产业生命周期,这就导致新能源产业发展周期的各阶段资本嵌入方式和资金来源差异化明显,需要差异化的资本市场支持模式和手段来与之相匹配。然而当前我国以信贷市场为主导的间接融资体系对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非常有限,尚未形成一套基于新能源产业生命周期和产业发展特征的,有效服务于新能源等高新技术产业,特别是服务于中小高新技术初创企业的现代资本市场支持体系。第二,我国目前以信贷市场为主导的间接融资体系非常不完善,基于传统的计量分析和新近流行的空间计量分析等研究方法的实证结果进一步验证了这一点:在传统的计量模型分析和选择净资产收益率作为被解释变量来考察中国资本市场发展与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关系时,银行信用融资对中国新能源产业发展产生了负向影响效应,但不显着;债券融资对中国新能源产业发展产生了正向影响,但也不显着;股权融资对中国新能源产业发展则产生了显着的负向影响效应。在传统的计量模型分析和选择总资产收益率作为被解释变量来考察中国资本市场发展与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关系时,银行信用融资、债券融资均对中国新能源产业发展产生了正向影响效应,且均不显着;股权融资却对中国新能源产业发展则产生了显着的负向影响效应。第三,从全局Moran指数的计算结果来看,162个新能源上市公司之间的空间溢出效应在2010-2012年以及2015年为正,而在2009年、2013年、2014年以及2016-2017年均为负,这意味着新能源上市公司之间可能存在空间溢出效应,但这种效应并不十分稳定;局部Moran指数图也证实了这一结论,大部分年限大部分新能源上市公司之间的局部空间溢出效应为0,但也有少部分年限和少部分新能源上市公司间存在空间溢出效应,不过这种空间溢出效应有正有负。第四,在选择净资产收益率作为被解释变量且采用空间自回归模型、空间杜宾模型和空间误差模型等3种经典的空间计量模型时,银行信用融资对中国新能源产业发展产生了负向影响效应,但不显着;债券融资对中国新能源产业发展产生了正向影响效应,且也不显着;股权融资对中国新能源产业发展产生了显着的负向影响。总的来说,基于传统计量模型分析和空间计量模型的分析结果,中国资本市场对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实证研究与理论预期相去甚远,中国资本市场尚未能对新能源产业发展产生明显的促进和支持作用,还需要在未来较长一段时间内采取积极的主动的资本市场支持政策或者措施,来促进中国新能源产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韩志新[10](2019)在《WM公司的国际营销策略研究》文中认为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小微企业的进出口贸易额总量已经超过了所有大中企业的贸易额的总和。众多的小微企业已然成为了我国国际贸易的主要力量,也为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做出突出的贡献。伴随网络技术的发展,电子信息技术的进步,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跨境电商成为一种新型的商业模式,在进出口贸易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受到了学者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据2019年5月商务部的《中国电子商务报告(2018)》中,统计了2018年我国电子商务的总交易额达到了31.63万亿元,同比增长了14.5%。其中跨境电商进出口商品总额1347亿元,同比增长50%。其中出口561.2亿元,同比增长67%。可见小微企业要发展出口贸易,开展国际营销,跨境电商是最重要的渠道之一。但由于小微企业自身发展的水平和局限性,在国际营销方面,特别是跨境电商营销方面也面临的巨大问题。本文首先详细介绍了论文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回顾了论文研究所需要的营销方面的理论,然后描述了目前WM公司开展国际营销的情况,总结了其主要特点和存在的相关问题,然后对企业所处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的进行了研究分析,运用了SWOT分析工具,对WM公司的国际营销目前所面临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进行了总结罗列,接着利用STP理论对WM公司的目标市场进行了重新选择和重新定位,最后参考4P理论重新设计了WM公司的国际营销策略,并制定了相关的保障措施,来帮助营销策略能顺利实施。本文希望通过WM公司的实例分析,为小微企业在当前形势下如何开展国际营销,开拓全球市场提供一点有益的借鉴。

二、关于中小企业开展国际贸易的几个问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关于中小企业开展国际贸易的几个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跨境电商企业出口绩效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与研究思路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思路
    1.3 研究方法
        1.3.1 文献梳理与归纳方法
        1.3.2 数理建模与推演方法
        1.3.3 管理统计与分析方法
        1.3.4 计量建模与估计方法
    1.4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1.4.1 可能的创新
        1.4.2 不足之处
2 文献综述
    2.1 有关企业出口绩效内涵及其衡量的研究评述
        2.1.1 有关企业出口绩效内涵的研究评述
        2.1.2 有关企业出口绩效衡量的研究评述
    2.2 有关企业出口绩效影响因素的研究评述
        2.2.1 有关企业内部特征与管理的研究评述
        2.2.2 有关企业所在国市场环境的研究评述
        2.2.3 有关出口目的国市场环境的研究评述
    2.3 有关跨境电商企业出口的研究评述
        2.3.1 有关跨境电商平台的研究评述
        2.3.2 有关跨境电商企业出口影响效应的研究评述
        2.3.3 有关跨境电商企业出口影响因素的研究评述
    2.4 本章小结
3 影响我国跨境电商企业出口绩效的分析框架
    3.1 问题的提出
    3.2 影响我国跨境电商企业出口绩效的因素
        3.2.1 影响我国跨境电商企业出口绩效的有利因素
        3.2.2 影响我国跨境电商企业出口绩效的不利因素
    3.3 交易成本对我国跨境电商企业出口绩效的影响
    3.4 先行优势对我国跨境电商企业出口绩效的影响
    3.5 我国跨境电商企业出口绩效影响因素:一个分析框架
    3.6 本章小结
4 交易成本对我国跨境电商企业出口绩效的直接影响
    4.1 问题的提出
    4.2 理论分析与假说提出
    4.3 数据、变量及特征性事实
        4.3.1 数据来源
        4.3.2 描述性统计
        4.3.3 特征性事实
    4.4 计量模型与实证结果
        4.4.1 计量模型设定
        4.4.2 基准回归结果
        4.4.3 稳健性检验
        4.4.4 进一步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交易成本对我国跨境电商企业出口绩效的间接影响:基于物流方式视角
    5.1 问题的提出
    5.2 理论模型及假说提出
    5.3 数据来源与指标构建
        5.3.1 数据来源
        5.3.2 数据描述
        5.3.3 指标构建与计算结果
    5.4 计量模型与实证结果
        5.4.1 计量模型与变量选取
        5.4.2 基准回归结果
        5.4.3 稳健性检验
        5.4.4 内生性讨论与处理
    5.5 本章小结
6 先行优势对我国跨境电商企业出口绩效的直接影响
    6.1 问题的提出
    6.2 理论分析与假说提出
    6.3 数据、变量及描述性统计
        6.3.1 数据来源
        6.3.2 变量构造及估计
        6.3.3 描述性统计
    6.4 计量模型与实证结果
        6.4.1 计量模型设定
        6.4.2 基准回归结果
        6.4.3 稳健性检验
        6.4.4 内生性讨论与处理
        6.4.5 异质性分析
    6.5 本章小结
7 先行优势对我国跨境电商企业出口绩效的间接影响:基于产品策略视角
    7.1 问题的提出
    7.2 理论基础与假说提出
    7.3 数据、变量及特征性事实
        7.3.1 数据来源
        7.3.2 变量选择
        7.3.3 描述性统计
        7.3.4 特征性事实
    7.4 计量模型与实证结果
        7.4.1 计量模型设定
        7.4.2 基准回归结果
        7.4.3 分组回归结果
        7.4.4 稳健性检验
    7.5 本章小结
8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政策建议
    8.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2)地方政府采购限制竞争行为的法律规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方法
        1.3.1 比较分析法
        1.3.2 价值分析法
        1.3.3 实证研究法
    1.4 国内外相关研究的文献综述
        1.4.1 国内研究的文献综述
        1.4.2 国外研究的文献综述
    1.5 本文结构安排
    1.6 创新与不足
        1.6.1 创新
        1.6.2 不足
第2章 地方政府采购限制竞争行为的一般界定
    2.1 地方政府采购限制竞争行为相关概念界定
        2.1.1 政府采购概念理论解析
        2.1.2 地方政府采购概念厘定
        2.1.3 限制竞争行为概念辨析
        2.1.4 地方政府采购限制竞争行为概念界定
    2.2 地方政府采购限制竞争行为的垄断性分析
        2.2.1 地方政府采购两类相关限制竞争行为分析
        2.2.2 地方政府采购限制竞争行为的市场表现
        2.2.3 地方政府采购限制竞争行为的垄断特征
    2.3 地方政府采购限制竞争行为的具体判断
        2.3.1 地方政府采购限制竞争行为的主体要件
        2.3.2 地方政府采购限制竞争行为的行为要件
        2.3.3 地方政府采购限制竞争行为的结果要件
    2.4 地方政府采购限制竞争行为法律规制考量
        2.4.1 规制与法律规制内涵
        2.4.2 地方政府采购限制竞争行为的法律规制意义
第3章 地方政府采购限制竞争行为的实证研究
    3.1 地方政府采购限制竞争行为的案例研究
        3.1.1 案件概览
        3.1.2 案例评析
    3.2 地方政府采购限制竞争行为的问题归纳
        3.2.1 制度缺陷问题
        3.2.2 具体限制问题
    3.3 地方政府采购限制竞争行为的危害分析
        3.3.1 采购目标虚置
        3.3.2 采购市场失衡
        3.3.3 多方主体利益受损
        3.3.4 腐败问题突显
    3.4 地方政府采购限制竞争行为的问题成因
        3.4.1 行政权力的不当介入
        3.4.2 不正当竞争现象的存在
    3.5 实证小结
第4章 地方政府采购限制竞争行为的规制依据
    4.1 理论依据
        4.1.1 法学理论依据
        4.1.2 经济学理论依据
    4.2 制度依据
        4.2.1 《招标投标法》对市场的规范
        4.2.2 《政府采购法》对公平竞争的维护
        4.2.3 《反垄断法》的反行政垄断理念
        4.2.4 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及优化营商环境政策中的相关规定
第5章 地方政府采购限制竞争行为的法律规制研判
    5.1 地方政府采购限制竞争行为法律规制方案
        5.1.1 公平竞争审查制度
        5.1.2 采购程序制度
        5.1.3 信息披露制度
        5.1.4 内部控制制度
        5.1.5 专家评审制度
        5.1.6 质疑、投诉与后续执法制度
    5.2 地方政府采购限制竞争行为法律规制难点
        5.2.1 法律适用竞合
        5.2.2 界定标准掣肘
        5.2.3 自纠式规制不足
        5.2.4 责任设置失衡
        5.2.5 竞争模式局限
第6章 地方政府采购限制竞争行为法律规制的完善
    6.1 地方政府采购限制竞争行为法律规制的价值取向
        6.1.1 公平正义的价值取向
        6.1.2 秩序与调控的工具取向
    6.2 地方政府采购限制竞争行为法律规制的制度选择
        6.2.1 国际法层面:以非歧视原则为导向
        6.2.2 国内法层面:明确法律适用的优先规则
    6.3 地方政府采购限制竞争行为控制式规制模式的改善
        6.3.1 赋予反垄断执法机构介入权
        6.3.2 实施结果导向型法律标准
        6.3.3 强化法律责任
    6.4 地方政府采购限制竞争行为激励式规制模式的构筑
        6.4.1 增加地方政府采购绩效激励制度
        6.4.2 给予特殊保护性采购合法性
        6.4.3 建立集中采购机构竞争机制
        6.4.4 完善社会监督机制
研究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3)中国跨境电商政策的影响效应研究 ——基于国内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研究方法和文献综述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的理论意义
        1.1.3 研究的现实意义
    1.2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2.1 研究内容
        1.2.2 技术路线
    1.3 论文框架
    1.4 研究方法
        1.4.1 研究方法特殊性
        1.4.2 主要研究形式
        1.4.3 初步研究阶段开展的研究工作
        1.4.4 深入研究阶段开展的研究工作
    1.5 文献综述
        1.5.1 关于政策评估的研究
        1.5.2 关于中国跨境电商发展现状的总体研究
        1.5.3 关于国外跨境电商发展现状的研究
        1.5.4 关于中国跨境电商政策环境的研究
        1.5.5 关于跨境电商模式的研究
        1.5.6 关于改进国内跨境电商发展效率的研究
        1.5.7 关于现有文献的不足之处
第2章 跨境电商政策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2.1 基本概念
        2.1.1 跨境电商定义
        2.1.2 跨境电商模式研究
        2.1.3 “货物与个人物品”——两类平行监管模式
        2.1.4 关于B2B与B2C的差异
        2.1.5 B2B和B2C模式三个维度比较
    2.2 跨境电商的作用和影响研究
        2.2.1 跨境电商的积极作用
        2.2.2 对传统贸易的影响
    2.3 跨境电商行业存在的突出问题研究
        2.3.1 行业环境问题研究
        2.3.2 跨境电商物流问题研究
    2.4 跨境电商政策法规
        2.4.1 税收政策
        2.4.2 海关监管政策
        2.4.3 国家试点政策
        2.4.4 其他政策
        2.4.5 电子商务法
    2.5 相关理论
        2.5.1 普惠贸易理论
        2.5.2 平台理论
        2.5.3 法经济学理论
        2.5.4 长尾效应理论
        2.5.5 竞争优势理论
        2.5.6 营销理论
第3章 中国跨境电商政策体系的初步分析
    3.1 《电子商务法》
        3.1.1 中国的电子商务法律环境演变
        3.1.2 《电子商务法》对跨境电商的积极影响
        3.1.3 中国跨境电商法律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3.2 关于国家对跨境电商总体政策的研究
        3.2.1 国务院的总体要求
        3.2.2 国家级政策
    3.3 关于具体政策法规的研究
        3.3.1 进口税收政策
        3.3.2 出口税收政策
        3.3.3 监管政策
        3.3.4 外贸综合服务政策
        3.3.5 各级试点政策
        3.3.6 资金支持政策
        3.3.7 其他政策
    3.4 关于中国跨境电商政策环境存在缺失问题的研究
        3.4.1 关于统计问题的研究
        3.4.2 关于各地各部门协同和监管标准不统一问题的研究
        3.4.3 关于企业税收征管问题的研究
    3.5 关于国外跨境电商政策环境研究
        3.5.1 关于国际规则研究
        3.5.2 关于欧美监管体系的研究
        3.5.3 关于各国规则制度的研究
        3.5.4 关于国际环境影响
    3.6 本章结论
第4章 中国跨境电商政策的影响机理和样本研究
    4.1 跨境电商政策的影响机理
        4.1.1 跨境电商政策的传导机理
        4.1.2 影响机理的要素分析
    4.2 样本研究的意义和方法
        4.2.1 开展政策样本研究的意义
        4.2.2 开展政策样本研究的目标
        4.2.3 研究方法:范围选取和方法设计
    4.3 跨境电商政策影响的样本分析
        4.3.1 政策样本分析
        4.3.2 关于政策“内容-功能”研究
    4.4 本章结论
第5章 跨境电商政策对企业创新发展影响的实证研究
    5.1 研究设计
        5.1.1 关于问卷调查的动因和目的
        5.1.2 调查问卷的总体设计
        5.1.3 调查问卷的设计过程
        5.1.4 调查问卷的具体内容
    5.2 问卷研究过程
        5.2.1 问卷的发放和搜集
        5.2.2 问卷的处理
    5.3 问卷研究分析和结果
        5.3.1 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
        5.3.2 被调查跨境电商企业的政策诉求
        5.3.3 企业创新模式的跨境电商政策选择
        5.3.4 跨境电商政策制定和调整与企业创新的关系
    5.4 结论与建议
        5.4.1 结论
        5.4.2 建议
    5.5 研究的不足
第6章 跨境电商试点对城市经济影响的实证研究
    6.1 实证研究对象的选取和说明
        6.1.1 研究对象的选择
        6.1.2 面板数据的选取
    6.2 关于设立综合试验区对地区经济发展影响的现有研究
    6.3 关于综合试验区发展现状研究
        6.3.1 试点城市跨境电商交易规模情况
        6.3.2 试点城市跨境电商B2B和B2C模式发展情况
        6.3.3 试点城市跨境电商零售进出口发展情况研究
    6.4 试点城市跨境电商产业与区域经济耦合互动的模型设计
        6.4.1 基本理论
        6.4.2 研究框架设计
        6.4.3 试点城市跨境电商与经济系统的耦合模型
        6.4.4 试点城市跨境电商与经济系统的协调模型
    6.5 试点城市跨境电商与区域经济耦合互动实证分析
        6.5.1 系统序参量指标体系的构建
        6.5.2 试点城市层面耦合协调结果分析
    6.6 结论与建议
        6.6.1 结论
        6.6.2 建议
    6.7 研究的不足
第7章 研究结论、政策建议与未来展望
    7.1 研究结论
        7.1.1 关于中国跨境电商政策环境的结论
        7.1.2 关于中国跨境电商政策作用和影响机理的结论
        7.1.3 关于中国跨境电商政策对企业创新影响的结论
        7.1.4 关于中国跨境电商政策与区域经济耦合互动的结论
    7.2 政策建议
        7.2.1 关于完善跨境电商政策体系的建议
        7.2.2 关于地方跨境电商持续发展的建议
        7.2.3 关于政府促进企业创新发展的建议
    7.3 不足与展望
        7.3.1 创新点
        7.3.2 不足
        7.3.3 未来研究展望
附录A 国务院及相关部门部分重点跨境电商政策
附录B 支持中国(杭州)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政策
附录C 跨境电商政策与企业创新发展调查问卷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4)跨境电子商务对中国进出口贸易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选题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结构
    1.4 跨境电子商务的概念界定
    1.5 可能的创新点与不足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经典贸易理论关于电子商务和跨境电商的解释
        2.1.1 比较优势理论关于跨境电商的解释
        2.1.2 规模经济理论关于跨境电商的解释
        2.1.3 其他相关经济理论关于跨境电商的解释
    2.2 关于跨境电商影响进出口贸易机制的研究综述
        2.2.1 跨境电商的发展降低了国际贸易交易成本
        2.2.2 跨境电商的发展缩短了国家间的地理距离和文化距离
    2.3 关于跨境电商影响进出口贸易的实证研究综述
        2.3.1 关于跨境电商对于国家进出口贸易的影响研究
        2.3.2 关于跨境电商对于城市进出口贸易的影响研究
        2.3.3 关于跨境电商对于微观企业进出口贸易的影响研究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跨境电商影响进出口贸易的理论基础与机制分析
    3.1 跨境电商影响进出口贸易的理论基础
        3.1.1 基于传统贸易理论分析跨境电商对进出口贸易的影响
        3.1.2 基于新贸易理论分析跨境电商对进出口贸易的影响
        3.1.3 基于新-新贸易理论分析跨境电商对进出口贸易的影响
    3.2 跨境电商影响进出口贸易的机制分析
        3.2.1 跨境电商拓展进出口贸易的深度和广度
        3.2.2 跨境电商改变进出口贸易的格局
        3.2.3 跨境电商提升进出口贸易效率
    3.3 跨境电商对提升服务贸易竞争力的影响
        3.3.1 跨境电商扩大服务贸易规模和效益
        3.3.2 跨境电商优化服务贸易结构、削弱服务贸易壁垒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跨境电商的主要特点和发展趋势
    4.1 全球电子商务及跨境电商发展特点
        4.1.1 全球电子商务及跨境电子商务交易规模持续快速增长
        4.1.2 电子商务和跨境电商的发展与信息技术进步密切相关
    4.2 主要国家的跨境电商发展特点
        4.2.1 美国电子商务市场较为成熟,集聚了跨境电商龙头企业
        4.2.2 欧洲跨境电商市场起步较早、发展较为成熟
        4.2.3 日本电子商务和跨境电商发展前景广阔
        4.2.4 俄罗斯电子商务和跨境电商发展逐步加快
        4.2.5 东南亚国家跨境电商发展潜力较大
    4.3 我国跨境电商交易规模快速上升,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4.3.1 我国电子商务呈现爆发式增长
        4.3.2 我国跨境电商近年来集中发展
    4.4 我国跨境电商发展的主要特点
        4.4.1 跨境电商交易规模增速远高于传统进出口贸易
        4.4.2 跨境电商出口为主,进口增速更快
        4.4.3 跨境电商B2B模式为主,B2C占比不断提高
        4.4.4 我国跨境电商主要贸易伙伴的新特征
        4.4.5 我国跨境电商主要贸易品类的新特征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跨境电商影响中国进出口贸易的实证分析
    5.1 电子商务对于进出口贸易的影响
        5.1.1 相关文献梳理
        5.1.2 模型构建
        5.1.3 实证分析
    5.2 跨境电商对于我国进出口贸易的影响
        5.2.1 模型构建
        5.2.2 样本选择与数据说明
        5.2.3 实证检验及结果分析
        5.2.4 稳健型检验
    5.3 跨境电商对我国进出口贸易影响的机制
        5.3.1 理论分析
        5.3.2 模型和数据
        5.3.3 实证检验及结果分析
        5.3.4 稳健型检验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跨境电商对中国城市进出口贸易的影响
    6.1 我国实施跨境电商政策措施概况
        6.1.1 “4.8新政”前的政策以支持激励为主
        6.1.2 “4.8新政”后政策以规范监管为主
    6.2 跨境电商政策对我国有关试点城市进出口贸易的影响
        6.2.1 基本统计描述与平行性检验
        6.2.2 计量方程与实证分析结果
        6.2.3 稳健性检验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跨境电商对中国企业进出口绩效的影响
    7.1 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企业应用跨境电商的障碍性因素
        7.1.1 概述
        7.1.2 发达国家企业发展跨境电商面临的障碍因素
        7.1.3 新兴经济体企业发展跨境电商面临的障碍性因素
        7.1.4 我国企业发展跨境电商面临的障碍性因素
    7.2 我国外贸企业应用跨境电商现状
        7.2.1 我国外贸企业应用跨境电商尚处于初步发展阶段,但应用前景看好
        7.2.2 我国应用跨境电商的外贸企业多为中小民营企业
        7.2.3 应用跨境电商的企业出口目标市场以欧美发达国家为主
        7.2.4 应用跨境电商的企业出口产品类型多元
        7.2.5 以借助国内非自营平台为主
    7.3 我国企业应用跨境电商的影响因素
        7.3.1 企业的所有制形式
        7.3.2 企业规模(职工人数)
        7.3.3 目标市场
    7.4 跨境电商对企业出口绩效的影响
        7.4.1 理论模型分析
        7.4.2 实证分析—跨境电商与企业绩效的相关性分析
    7.5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及政策建议
    8.1 主要结论
    8.2 主要政策建议
        8.2.1 完善适应跨境电商发展需求的基础设施建设,培育增长新动力
        8.2.2 推进适应跨境电商发展规律的管理模式改革,提升贸易便利化水平
        8.2.3 推动形成适应跨境电商发展的国际贸易规则,构建电子商务国际框架..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5)基于收入分配公平视角的税制结构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的背景
        1.1.2 研究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税收调节收入分配的功能与作用
        1.2.2 税制结构对居民收入分配的影响
        1.2.3 税制结构对要素收入分配的影响
        1.2.4 税制结构的选择与优化
    1.3 研究述评
    1.4 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1.4.1 研究目标
        1.4.2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图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图
    1.6 创新与不足之处
        1.6.1 创新之处
        1.6.2 不足之处
第2章 收入分配与税制结构的理论基础
    2.1 收入分配理论
        2.1.1 马克思主义分配公平理论
        2.1.2 福利经济学的收入分配理论
        2.1.3 新剑桥学派的收入分配理论
        2.1.4 皮凯蒂的收入分配理论
    2.2 税制结构理论
        2.2.1 税收分类理论
        2.2.2 税制结构模式选择理论
    2.3 税制结构调节要素收入分配的理论基础
        2.3.1 货劳税的要素收入分配效应
        2.3.2 所得税的要素收入分配效应
        2.3.3 财产税的要素收入分配效应
    2.4 税制结构调节居民收入分配的理论基础
        2.4.1 货劳税对居民收入分配的影响
        2.4.2 财产税对居民收入分配的影响
        2.4.3 所得税对居民收入分配的影响
第3章 我国税制结构的演进与现状
    3.1 我国税制改革历程
        3.1.1 计划经济时期
        3.1.2 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时期
        3.1.3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
    3.2 我国税制结构的演进
        3.2.1 货劳税的结构变化
        3.2.2 所得税的结构变化
        3.2.3 财产税的结构变化
    3.3 我国税制结构的现状
        3.3.1 货劳税内部结构
        3.3.2 所得税内部结构
        3.3.3 财产税内部结构
        3.3.4 直接税、间接税结构
第4章 税制结构对要素收入分配的影响
    4.1 模型构建的理论基础
    4.2 模型构建、变量选择和数据处理
        4.2.1 模型构建
        4.2.2 变量选择
        4.2.3 数据来源与处理
    4.3 相关检验及估计方法
    4.4 税制结构对劳动收入分配影响的实证结果分析
        4.4.1 解释变量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
        4.4.2 控制变量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
    4.5 税制结构对资本收入分配影响的实证结果分析
        4.5.1 解释变量对资本收入份额的影响
        4.5.2 控制变量对资本收入份额的影响
    4.6 税制结构对区域要素收入分配的影响
        4.6.1 货劳税的影响
        4.6.2 所得税的影响
        4.6.3 财产税的影响
    4.7 实证小结
第5章 税制结构对居民收入分配的影响
    5.1 税制结构对居民收入分配的总体效应分析
        5.1.1 模型设计
        5.1.2 变量设定
        5.1.3 数据处理
        5.1.4 实证结果与分析
    5.2 税制结构对区域居民收入分配影响的实证分析
        5.2.1 非参数可加模型构建的理论基础
        5.2.2 模型构建、变量设定与检验
        5.2.3 实证结果及分析
    5.3 实证小结
第6章 税制结构的国际比较与我国税制结构的问题
    6.1 发达国家的税制结构比较
        6.1.1 发达国家税制结构的演进与现状
        6.1.2 发达国家税制结构的收入分配效应比较
    6.2 发展中国家的税制结构比较
        6.2.1 发展中国家税制结构的现状
        6.2.2 发展中国家税制结构的收入分配效应比较
    6.3 我国税制结构现存的问题
        6.3.1 税制结构未能更好促进收入分配公平
        6.3.2 税制结构未能充分发挥经济稳定与发展职能
第7章 促进收入分配公平的税制结构优化路径
    7.1 税制结构优化的总体思路
        7.1.1 以“公平优先、兼顾效率”为税制结构优化的基本理念
        7.1.2 以打造均衡的“双主体”为税制结构优化的基本方向
        7.1.3 以构建合理的要素收入分配和区域收入分配机制为着力点
    7.2 税制结构优化的具体措施
        7.2.1 货劳税的调整与完善
        7.2.2 所得税的调整与完善
        7.2.3 财产税的调整与完善
    7.3 推进其他配套措施的完善
        7.3.1 建立第三方信息披露制度
        7.3.2 加强税收信用制度建设,完善个人收入信息体系
        7.3.3 利用大数据技术提升税收征管能力和法治化水平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6)全球化背景下国有企业改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相关理论及研究动态
        一、经济全球化相关理论综述
        二、“华盛顿共识”的含义及影响
        三、国有企业私有化的相关理论综述
        四、发达国家(地区)国有企业改革相关理论及案例综述
    第三节 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一、研究方法
        二、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国有企业改革历史回顾及全球化对国有企业改革的影响
    第一节 国有企业改革的历史回顾
        一、改革开放后国有企业改革的路径分析
        二、国有企业改革的历史贡献
    第二节 全球化对国有企业改革的影响
        一、新自由主义推广下的经济全球化
        二、全球化对不同阶段国有企业改革的影响
        三、西方国家的“逆全球化”倾向及其影响
第二章 国有企业改革的认识误区
    第一节 “国企病”不专属于国有企业
        一、委托-代理问题
        二、搭便车问题
        三、软预算约束问题
    第二节 国有企业私有化的“陷阱”
        一、陷阱一:行业的选择
        二、陷阱二:企业的定价
        三、陷阱三:合适的收购者
        四、陷阱四:腐败的问题
    第三节 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不等同于私有化
        一、“混合所有制”概念的提出
        二、“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实践
    第四节 发展国有企业不代表“民营经济离场”
        一、发展民营经济的现实依据
        二、发展民营经济的理论依据
        三、发展民营经济的历史依据
第三章 欧美国有企业的发展历史与借鉴意义
    第一节 法国:社会主义文化土壤下走出的全球性国有企业
        一、法国国有企业的发展历程
        二、法国的国有企业改革
        三、法国对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借鉴意义
    第二节 德国国有企业:经济国家主义的有效实践
        一、工业化中功不可没的德国国有企业
        二、德国的国有企业改革
        三、德国对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借鉴意义
    第三节 芬兰国有企业:推进国有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楷模
        一、“红色政权”下的芬兰国有企业
        二、芬兰国有企业的公司治理和改革
        三、芬兰对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借鉴意义
    第四节 美国国有企业:美国“无国企”的真相
        一、美国国有企业的分类及特点
        二、美国对国有企业的管理
        三、美国经验对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借鉴和思考
第四章 亚洲国有企业的发展历史与借鉴意义
    第一节 韩国:经济起飞依靠集权政府下的国有企业
        一、韩国国有企业的发展历程
        二、韩国的国有企业治理与改革
        三、集权政府下的经济起飞
        四、韩国国有企业私有化改革的反思
    第二节 新加坡:国有企业治理的成功案例
        一、新加坡国有企业的发展历程
        二、新加坡的国有企业治理模式
        三、淡马锡模式的成功和借鉴意义
第五章 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实践及评估
    第一节 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实践
        一、《指导意见》的改革思路
        二、经济全球化与国有企业的改革实践
    第二节 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不足
        一、管资产到管资本的转型问题
        二、实行有效监督的问题
        三、选人用人的问题
        四、混合所有制改革的难点
        五、党的领导与现代企业治理有机统一
第六章 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国有企业改革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第一节 “前全球化”时代的国有企业改革
        一、“前全球化”时代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目标
        二、“前全球化”时代国有企业改革的历史实践
    第二节 全球化时代国有企业改革面临的挑战
        一、全球化带来新挑战的原因
        二、全球化给我国国有企业带来的新挑战
    第三节 全球化时代国有企业改革的机遇
        一、政策机遇
        二、改革叠加期机遇
        三、“逆全球化”倒逼机遇
第七章 全球化背景下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对策建议
    第一节 国有企业适应全球化趋势改革的基本路径
        一、党的领导
        二、法人治理结构
        三、混合所有制改革
        四、国有企业走出去
        五、国有企业道路自信
    第二节 应对全球化挑战的主要改革对策
        一、应对政府经济管理功能相对弱化的改革对策
        二、应对生产要素不对等流动的改革对策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

(7)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文献研究述评
        一、国外关于自由港的研究
        二、国内关于自由贸易港的研究
        三、研究综述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框架
        三、研究方法
    第四节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之处
        一、可能的创新
        二、不足之处
第二章 自由贸易港理论分析
    第一节 自由贸易理论基础
        一、要素禀赋理论
        二、“守夜人”和“凯恩斯主义”
        三、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理论
        四、公共产品理论
    第二节 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理论拓展
        一、交易成本理论
        二、经济成长阶段理论
        三、全球价值链理论
        四、政府规制理论
        五、制度与市场理论
第三章 自由贸易港分析
    第一节 主要特点
        一、货物、资本、人员自由流动(“一线放开”)
        二、坚持政府积极作用,加强风险防控体系建设(“二线管住”)
        三、服务和融入国家重大战略
    第二节 自由贸易港与自由贸易试验区的联系和区别
        一、自由贸易试验区发展情况
        二、共性特点
        三、两者的区别
    第三节 自由贸易港与其他海关特殊区域的不同
        一、保税区
        二、出口加工区
        三、保税物流园区
        四、跨境工业园区
        五、保税港区
        六、综合保税区
第四章 全球成熟自由贸易港的经验
    第一节 汉堡、利物浦等“转口贸易型”自由贸易港
        一、汉堡自由贸易港
        二、利物浦自由贸易港
        三、经验启示
    第二节 中国中国香港、新加坡等“综合型”自由贸易港
        一、新加坡自由贸易港
        二、中国香港自由贸易港
        三、阿联酋和迪拜自由贸易港
        四、俄罗斯符拉迪沃斯托克自由港
第五章 国际高水平自由贸易协定和制度经验分析
    第一节 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与CPTPP
        一、TPP
        二、CPTPP
    第二节 欧盟贸易便利化制度
    第三节 欧日伙伴关系协定
    第四节 中国和智利自贸升级协定
第六章 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建设路径
    第一节 海南服务贸易型自由贸易港
        一、建设意义
        二、建设特点
        三、建设路径
    第二节 战略型自由贸易港
        一、陆上丝绸之路经济带自由贸易港(陕西)
        二、京津冀自由贸易港
    第三节 特殊功能自由贸易港
        一、上海金融自由贸易港
        二、舟山国际油品自由贸易港
第八章 结论与启示
    一 研究结论
    二 研究展望
    三 有待深入的几个问题
参考文献
后记
在校期间学术成果

(8)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金融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与意义
        (一)研究的缘由
        (二)研究的理论意义
        (三)研究的实际意义
    二、研究现状与综述
        (一)研究现状
        (二)研究综述
    三、研究目标、研究内容
        (一)研究目标
        (二)研究内容
        (三)解决的关键性问题
    四、研究方法
        (一)文献分析法
        (二)逻辑推理论证法
        (三)定性分析法
        (四)比较分析法
    五、研究重点和创新点
        (一)本文的研究重点
        (二)本文研究的创新点
第一章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金融思想形成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马克思列宁主义经典作家的金融思想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金融思想的根本依据
        一、马克思的金融思想
        二、恩格斯的金融思想
        三、列宁的金融思想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金融思想的历史发展构成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金融思想的历史资源
        一、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金融思想(1925-1949)
        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的金融思想(1949-1978)
        三、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共产党的金融思想(1978—1992)
        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时期中国共产党的的金融思想(1992-2002)
        五、进入二十一世纪初期中国共产党的金融思想(2002 年—2012 年)
    第三节 现代金融理论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金融思想重要的理论借鉴
        一、货币基础理论
        二、信用理论
        三、利息与利率理论
        四、货币均衡论
        五、货币政策理论
        六、开放金融理论
        七、金融危机理论
        八、金融创新理论
第二章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金融思想形成的实践基础
    第一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金融工作
        一、大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金融工作(1925-1927 年)
        二、井冈山斗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金融工作(1928-1934 年)
        三、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的金融工作(1937-1945 年)
        四、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金融工作(1945-1949 年)
    第二节 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党的金融工作
        一、国民经济恢复时期(1949-1952 年)党的金融工作
        二、社会主义改造至改革开放前(1953-1978 年)党的金融工作
    第三节 改革开放至十八大以前党的金融工作
        一、金融体制的初步改革和金融业务的初步改组
        二、金融体系的加强和巩固
        三、金融行业进一步发展和壮大
    第四节 十八大以来党的主要金融工作
        一、深化金融市场化改革
        二、深化金融体制改革
        三、加大金融开放程度
第三章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金融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
    第一节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金融思想形成的国内背景
        一、经济结构亟待转型升级
        二、金融业“脱实向虚”问题日益严重
        三、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面临三大攻坚战
        四、为实现金融强国梦需做好战略规划
    第二节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金融思想形成的国际背景
        一、20 世纪80 年代以来的国际金融危机
        二、美元霸权局面仍然持续
        三、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加速
        四、国际金融体系现状未发生根本性变化
第四章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金融思想
    第一节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关于我国金融工作的重要论述
        一、关于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论述
        二、关于发展普惠金融的论述
        三、关于发展绿色金融的论述
        四、关于发展科技金融的论述
        五、关于金融安全的论述
        六、关于深化金融改革的论述
        七、关于国际金融的论述
        八、关于必须加强党对金融工作的领导的论述
    第二节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金融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金融要服务于实体经济的思想
        二、全面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的思想
        三、正确处理市场调节和政府宏观调控的关系的思想
        四、积极发展普惠金融的思想
        五、扩大金融对外开放的思想
        六、完善全球金融治理的思想
        七、维护金融安全的思想
        八、必须加强党对金融工作的领导的思想
    第三节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金融思想主要内容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
第五章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金融思想的基本特征和重要价值
    第一节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金融思想的基本特征
        一、金融宏观与微观相配合
        二、金融以经济为基础,以政治为导向
        三、金融以实体经济为主,虚拟经济为辅
        四、金融改革与开放相结合
        五、金融供给与需求相平衡
    第二节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金融思想的重要价值
        一、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金融思想的理论价值
        二、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金融思想的实践价值
结束语
参考文献
博士期间的有关研究积累和研究成果
致谢

(9)我国新能源产业发展的资本市场支持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资本市场对新能源产业发展、技术创新的作用
        1.2.2 新能源产业资本市场融资效率方面的研究
        1.2.3 新能源产业发展中资本市场支持体系的构建
        1.2.4 其他国家资本市场支持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借鉴
        1.2.5 研究评述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框架
    1.5 可能的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1.5.1 可能的创新点
        1.5.2 不足之处
第二章 新能源产业及资本市场相关概念界定和理论分析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新能源的科学内涵和范围界定
        2.1.2 新能源产业的概念界定
        2.1.3 资本市场内涵与外延的界定
    2.2 资本市场支持新能源产业发展的相关理论基础
        2.2.1 资本市场理论
        2.2.2 产业发展理论
        2.2.3 产业结构理论
        2.2.4 企业理论
第三章 我国新能源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3.1 我国新能源产业发展现状
        3.1.1 新能源产业已经从起步阶段进入发展壮大阶段
        3.1.2 风能产业基本走向成熟,前沿技术领域开发依然落后
        3.1.3 太阳能产业发展态势迅猛,关键技术存在依赖性
        3.1.4 核电产业发展稳中求进,发展趋向规范化和成熟化
        3.1.5 智能电网投资幅度增加明显,智能化程度不断提升
        3.1.6 生物质能及其他新能源产业发电水平较低,未来发展潜力巨大
    3.2 我国新能源产业发展存在问题
        3.2.1 新能源弃风弃光问题
        3.2.2 新能源补贴相关问题
        3.2.3 新能源核心技术缺乏问题
第四章 我国新能源产业资本市场支持现状及存在问题
    4.1 我国新能源产业资本市场支持现状
        4.1.1 资本市场对新能源产业发展总体支持力度不足
        4.1.2 银行信贷是当前最重要融资渠道,但存在明显对象歧视
        4.1.3 证券市场支持形式和力度不断增加,但准入门槛依然较高
        4.1.4 风险资本对新能源项目投资热情高涨,但运行与管理尚不规范
        4.1.5 民间资本支持取得一定成效,但缺乏市场选择空间
    4.2 我国新能源产业资本市场支持存在问题
        4.2.1 产业风险过大致使资本不敢轻易进入
        4.2.2 资本市场体系不健全导致中小企业融资受阻
        4.2.3 资本市场内部缺乏融资协调性
第五章 资本市场支持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机理研究
    5.1 资本市场支持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动因分析
        5.1.1 以新能源产业带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需要资本市场支持与保障
        5.1.2 补贴资金吃紧敦促新能源产业寻求多元化资本支持
        5.1.3 新能源产业融资特征与资本市场层次体系设计理念契合
        5.1.4 资本市场为适应产业发展而自我完善的内在要求
    5.2 新能源产业的业态演进过程及资本嵌入
        5.2.1 新能源产业的业态演进过程
        5.2.2 新能源产业发展周期的各阶段资本嵌入
        5.2.3 资本嵌入过程中可能存在的空间溢出效应
    5.3 资本市场支持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机制建构
第六章 资本市场支持中国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实证分析
    6.1 模型及假设
    6.2 数据及预处理
    6.3 模型参数估计结果及稳健性
        6.3.1 模型参数估计结果及阐释
        6.3.2 模型估计结果稳健性的初步考察
    6.4 嵌入空间计量分析后模型的稳健性考察
        6.4.1 三种经典的空间计量模型设定
        6.4.2 空间权重矩阵的设定及被解释变量的空间自相关性
        6.4.3 空间计量模型参数估计结果及阐释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
    7.1 主要研究结论
    7.2 政策建议
        7.2.1 深化资本市场改革,发挥制度创新对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支持作用
        7.2.2 坚持企业主体地位,构建与产业政策配套的资本市场长效支持机制
        7.2.3 加大对风险投资的支持和保障力度,丰富风险资本介入模式
        7.2.4 重视资本市场信息技术应用与新能源结合,构建信息化支持机制
    7.3 结语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10)WM公司的国际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内容和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第二章 相关理论概述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一、小微企业
        二、国际营销
        三、跨境电商
    第二节 相关理论
        一、STP营销战略理论
        二、4Ps国际市场营销组合策略
第三章 WM公司的国际营销现状及问题分析
    第一节 WM公司现状
        一、WM公司简介
        二、WM公司产品介绍
    第二节 WM公司的国际营销现状
        一、产品品种
        二、定价方法
        三、营销渠道
        四、推广方式
    第三节 WM公司的国际营销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产品品管体系不健全
        二、价格体系不完善
        三、营销渠道狭窄
        四、促销方式单一
第四章 WM公司的国际营销环境分析
    第一节 WM公司的外部环境分析
        一、宏观环境PEST分析
        二、行业竞争状况分析
    第二节 WM公司的内部环境分析
        一、公司资源能力
        二、产品的竞争力
        三、国际市场营销能力
    第三节 WM公司的SWOT分析
        一、优势分析
        二、劣势分析
        三、机会分析
        四、威胁分析
        五、WM公司的SWOT分析及其战略
第五章 WM公司国际营销策略的制定及保障措施
    第一节 WM公司的国际营销STP市场细分策略
        一、市场细分
        二、目标市场选择
        三、目标市场定位
    第二节 WM公司的国际营销策略
        一、产品策略(Product Strategy)
        二、价格策略(Price Strategy)
        三、渠道策略(Place Strategy)
        四、促销策略(Promotion Strategy)
    第三节 WM公司国际营销策略的实施保障措施
        一、健全公司制度,提高管理水平
        二、提高企业创新能力,增强企业竞争力
        三、引进优秀人才,建设营销团队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局限性与展望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四、关于中小企业开展国际贸易的几个问题(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跨境电商企业出口绩效影响因素研究[D]. 梁绮慧. 浙江大学, 2021
  • [2]地方政府采购限制竞争行为的法律规制研究[D]. 卢岩. 辽宁大学, 2020(07)
  • [3]中国跨境电商政策的影响效应研究 ——基于国内视角[D]. 周勍.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20(01)
  • [4]跨境电子商务对中国进出口贸易的影响研究[D]. 朱贤强.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20(01)
  • [5]基于收入分配公平视角的税制结构优化研究[D]. 谭飞. 江西财经大学, 2019(07)
  • [6]全球化背景下国有企业改革研究[D]. 李洋. 中共中央党校, 2019(04)
  • [7]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研究[D]. 陈浩. 中共中央党校, 2019(04)
  • [8]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金融思想研究[D]. 薛涵予. 兰州大学, 2019(02)
  • [9]我国新能源产业发展的资本市场支持机制研究[D]. 陶银海. 兰州大学, 2019(02)
  • [10]WM公司的国际营销策略研究[D]. 韩志新. 安徽财经大学, 2019(08)

标签:;  ;  ;  ;  ;  

关于中小企业开展国际贸易的几个问题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