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CagA~+ Hp感染与消化性溃疡(论文文献综述)
延喜胜,雷磊,王剑[1](2022)在《幽门螺杆菌毒力基因分型与消化性溃疡患者早期肾损伤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不同毒力基因分型与消化性溃疡患者早期肾损伤的相关性。方法选取504例消化性溃疡患者,根据是否出现Hp感染分为Hp(-)组和Hp(+)组;另选取100名健康体检者作为健康对照组。分析不同组别肾功能指标变化情况,探讨Hp毒力基因、炎症因子、免疫应答因子与早期肾脏病变的关系。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消化性溃疡患者早期肾损伤的影响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各项指标诊断消化性溃疡患者早期肾损伤的效能。结果 Hp(+)组尿视黄醇结合蛋白(RBP)、尿β2-微球蛋白(β2-MG)、尿α1-微球蛋白(α1-MG)、尿转铁蛋白(TF)、胱抑素C(CysC)、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免疫球蛋白(Ig)A1、蚕豆凝集素(VVL)-IgA1结合力与Hp(-)组、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Hp(+)组早期肾损伤患者cagA+vacA检出率高于无肾损伤患者(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病程、α1-MG、RBP、Cys C、hs-CRP、IgA1、VVL-IgA1结合力、cagA+vacA阳性表达为Hp感染消化性溃疡患者早期肾损伤的影响因素。IgA1和VVL-IgA1结合力诊断Hp感染消化性溃疡患者早期肾损伤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92和0.773。cagA+vacA阳性Hp感染伴早期肾损伤患者与非cagA+vacA阳性患者比较,α1-MG、RBP、Cys C、hs-CRP、VVL-IgA1结合力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部分Hp感染消化性溃疡患者存在早期肾损伤,cagA和vacA共表达患者早期肾损伤更明显,其原因可能与炎症反应、机体免疫应答有关。
张富花[2](2020)在《武威队列幽门螺杆菌感染流行病学研究》文中指出胃癌在世界范围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高,危害严重。位于中国西北部的甘肃省武威市为胃癌高发区。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为Ⅰ类致癌因子。本研究利用大规模自然人群建立的武威队列,开展了人群Hp感染状况及主要毒力因子的基线调查研究。第一部分武威队列幽门螺杆菌感染及相关因素分析目的利用建立的武威市大规模(25000人)自然人群队列开展横断面基线调查,探讨当地人群Hp的感染状况及其相关危险因素以及Hp感染与胃及胃外疾病发生的相关性。为探询武威市人群胃癌及其他上消化道疾病高发的原因,帮助制定防控策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武威队列为研究对象,采用14C呼气试验测定队列人群中Hp的感染状况,胃镜检查诊断胃部疾病,并根据需要取胃黏膜活检标本进行组织病理学诊断,分析Hp在不同胃疾病中的感染率。开展武威队列的问卷调查,包括人口及社会学、饮食习惯、生活方式及胃肠外疾病病史等。统计学分析不同人口学、生活方式、饮食习惯与Hp感染的关系、以及人群常见胃外疾病与Hp感染的相关性。结果1.武威队列中最终有21291人完成了14C呼气试验,其中21265人行胃镜检查,9479人取活检进行了组织病理学检查。Hp感染率为52.95%(11275/21291),其中男性的感染率是52.79%(5290/10021),女性的感染率是53.11%(5985/11270),(P=0.644)。Hp感染阳性人群的平均年龄(50.10±7.47岁)显着低于阴性人群(51.04±7.85岁)(P<0.001)。2.Hp的感染率在<40岁、40~、50~岁,以及60~岁以上人群中的感染率依次为56.53%、55.12%、52.56%、46.83%,呈现出随年龄增长逐渐降低的趋势(P<0.001)。有配偶人群Hp的感染率(53.19%)显着高于无配偶人群(47.99%)(P=0.002);农民人群中Hp的感染率(53.42%)显着高于非农民人群(46.18%)(P=0.002);文盲中Hp的感染率(49.25%)显着低于接受了小学(51.83%)和初中及以上教育程度人群(55.26%)(P<0.001);家庭年收入在10000-19999元的人群Hp感染率(55.59%)显着高于家庭年收入为20000-29999元人群(52.79%)和收入超过30000元的人群(49.66%)(P<0.001)。Hp感染率在不同BMI人群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队列中每年进食蔬菜和水果大于6个月人群Hp的感染率(51.15%)显着低于少于1个月(55.36%)、1~个月(55.54%)和4~个月(53.62%)的人群(P<0.001);进食速度快的人群Hp感染率(51.35%)显着低于进食速度慢的人群(53.39%)(P=0.014);Hp在睡眠正常人群中的感染率(53.53%)显着高于轻度失眠(49.20%)、中度失眠(50.50%)及重度失眠(46.67%)的人群(P=0.001)。Hp感染率在是否吸烟、饮酒及进食烫食习惯、进食油炸饮食及不同体力活动人群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每增加10岁,Hp感染的风险降低12%(OR:0.88,95%CI:0.84-0.91);家庭年收入增加到30000元以上,Hp感染的风险可以降低6%(OR:0.94,95%CI:0.91-0.96);每年进食新鲜蔬菜和水果6个月以上,Hp感染的风险可以降低6%(OR:0.94,95%CI:0.91-0.97);具有快速进食习惯者Hp感染的风险降低8%(OR:0.92,95%CI:0.86-0.98)。和文盲相比,接受小学教育、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Hp感染的风险增加1.11倍(OR:1.11,95%CI:1.07-1.16);从事农业生产者Hp感染的风险增加1.39倍(OR:1.39,95%CI:1.24-1.57)。5.Hp在胃镜诊断的不同胃疾病中的感染率分别是:非萎缩性胃炎46.59%、慢性萎缩性胃炎55.29%、胃溃疡69.55%、十二指肠球部溃疡60.76%、复合型溃疡76.36%、胃息肉53.69%、十二指肠炎55.16%、胃癌49.32%、胃黄色素瘤72.06%、急性胃炎41.51%、黏膜下病变47.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在不同组织病理学诊断中的Hp感染率分别是:非萎缩性胃炎44.31%、萎缩性胃炎54.28%、肠化生56.58%、低级别上皮内瘤变58.53%、胃癌47.7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6.武威队列人群有胆囊炎/胆囊结石、高血压、哮喘病史者Hp的感染率显着低于无这些病史的人群(50.13%vs 53.37%)(48.73%vs 53.67%)(47.49%vs53.05%)(P<0.05)。Hp的感染率在是否有糖尿病、高脂血症、心肌梗塞、贫血及病毒性肝炎等病史人群间无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1.武威队列人群Hp感染率为52.95%,呈随年龄增高而降低的趋势。Hp感染在40岁前已经达到高峰,和胃癌低发区相比高峰提前,这可能与当地胃癌的高发有关。2.年龄的增加、家庭年收入的提高、足量进食蔬菜和水果的天数增加、快速进食的习惯是降低武威市人群Hp感染的独立风险因素,农民以及接受了小学以及初中以上教育是增加Hp感染的风险因素。3.Hp感染与武威市人群胃部疾病的发生有关,尤其是与胃黏膜癌前病变程度的加重密切相关。4.Hp感染与武威市人群胆囊炎/胆囊结石、高血压及哮喘的发生呈负相关。第二部分武威队列Hp主要毒力蛋白血清抗体、血清学分型与胃疾病、胃癌前病变的相关性研究尿素酶(Ure)、细胞毒素相关基因蛋白(CagA)、空泡细胞毒素(Vac A)、热休克蛋白60(Hsp60)是幽门螺杆菌(Hp)产生的重要毒力因子。硝基还原酶(Rdx A)与Hp对甲硝唑的敏感性密切相关,上述因子的表达对Hp的致病性和药物敏感性具有重要意义。目的:通过对武威队列Hp感染者血清Ure、CagA、Vac A、Hsp60和Rdx A抗体的检测,明确当地Hp上述因子的血清抗体的阳性状况及血清分型;明确Ure、CagA、Vac A、Hsp60和Rdx A血清抗体结果与胃疾病及胃癌前病变的关系,为当地Hp的精准治疗及胃癌防治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抽取武威队列中1162例14C-UBT阳性者的血清,用免疫斑点法检测Ure、CagA、Vac A、Hsp60和Rdx A抗体,分析当地Hp感染血清分型。结合对目标人群的问卷调查、胃镜检查和胃活检组织病理学诊断结果,分析Hp感染者血清抗体及血清分型与人口社会学因素之间的相关性、与不同胃疾病及胃癌前病变的关系,并进行风险评估。结果:1.Hp感染者血清中Ure、CagA、Vac A、Hsp60和Rdx A的抗体阳性率依次为100%、89.50%、85.97%、9.90%和18.24%。Ⅰ型Hp感染占90.10%,Ⅱ型占9.90%。2.CagA、Vac A和Rdx A抗体阳性者的平均年龄均低于阴性者(P<0.05),女性的Vac A和Rdx A抗体阳性率(88.25%和22.06%)高于男性(83.59%和13.93%),不吸烟者Rdx A抗体阳性率(18.66%)高于吸烟者(13.11%)(P<0.05)。其他人口社会学因素间血清Hp抗体的阳性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胃镜检查有胃息肉者CagA抗体阳性率和Ⅰ型Hp感染率分别是82.14%和83.93%,显着低于慢性非萎缩性胃炎(92.05%)(P<0.05)。CagA抗体阳性者胃息肉的风险降低48%(OR:0.52,95%CI:0.28-0.97)、Ⅰ型Hp感染者胃息肉的风险降低47%(OR:0.43,95%CI:0.24-0.85);萎缩性胃炎者Hp Hsp60抗体阳性率(10.59%)显着高于慢性非萎缩性胃炎(6.53%),Hsp60抗体阳性者胃镜下萎缩性胃炎的风险增加1.66倍(OR:1.66,95%CI:1.01-2.73)。其他Hp血清抗体阳性率在不同的胃疾病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非萎缩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肠化生和低级别上皮内瘤变人群血清CagA抗体的阳性率分别为65.38%、86.06%、90.15%和92.41%,血清CagA抗体阳性者增加萎缩性胃炎、肠化生、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的风险分别为3.09倍(OR:3.09,95%CI:1.22-7.82)、4.70倍(OR:4.70,95%CI:1.73-12.8)及6.50倍(OR:6.50,95%CI:2.38-17.8)。Ⅰ型Hp感染率在非萎缩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肠化生和低级别上皮内瘤变人群中依次为80.77%、87.27%、90.15%和92.41%,呈升高趋势,感染者患萎缩性胃炎、肠化生、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的风险逐渐增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Hp血清抗体的阳性率在胃癌前病变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武威市人群中流行的Hp以高致病Ⅰ型菌株感染为主,与萎缩性胃炎、肠化生、低级别上皮内瘤变以及胃癌的发生密切相关。2.武威市人群感染CagA阳性的Hp显着增加了胃癌前病变的发生风险。CagA抗体阳性、Ⅰ型Hp感染可一定程度上降低胃息肉发生的风险;Hp Hsp60的表达增加萎缩性胃炎发生的风险。3.武威市人群感染Hp者CagA、Vac A和Rdx A与年龄有一定的关系。女性和不吸烟者中Rdx A抗体阳性率高,提示这些人对甲硝唑敏感性高。
王瑞昕[3](2020)在《荆花胃康胶丸联合标准四联疗法对Hp相关性慢性胃炎患者的疗效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目的及背景:幽门螺杆菌相关性慢性胃炎是临床中的常见疾病,幽门螺杆菌作为其致病因子,长期持续性感染可以进一步进展为胃黏膜萎缩、肠化,甚至不典型增生。根除Hp作为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慢性胃炎的根本手段,可以缓解患者各种不适症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逆转胃黏膜组织病理学的变化,一直是临床研究中的热点问题。但是由于在我国抗生素耐药的大背景下,根除幽门螺杆菌的治疗方案每每因为逐渐减低的根除率而不断推陈出新。根据最新的第五次全国幽门螺杆菌处理共识意见,目前的临床中多采取两种抗生素的四联疗法,但众多研究结果显示,幽门螺杆菌的根除率并不能始终维持在一个90%以上的满意水平。且随着疗程中药物使用剂量和周期的不断延长,不良反应也逐渐增多,幽门螺杆菌耐药性逐渐增强,Hp根除过程中的瓶颈问题日益显现。中医药疗法由于具有独特的辨证论治优势,在许多临床和基础研究中都显示出了良好的前景,具体体现在中药可以改善幽门螺杆菌相关性慢性胃炎患者的临床症状,减轻其不良反应,提高Hp根除率等。荆花胃康胶丸作为临床中的常用中成药,具有对多种消化系统疾病治疗效果好,便于服用,患者接受度高等众多优势。故本文拟通过评价荆花胃康胶丸联合标准四联疗法对于幽门螺杆菌相关性慢性胃炎患者(脾胃湿热证)的治疗效果,探索荆花胃康胶丸对于该类患者治疗过程中的优势环节,为临床中更为针对性地选择选择用药提供参考。研究方法:本研究为实用型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按照纳排标准选取2019年5月至2020年1月就诊于北京中医医院门诊部的幽门螺杆菌相关性慢性胃炎且经中医辨证为脾胃湿热证的患者共77例,采用随机数字生成软件产生的分配方法,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8例和治疗组39例。对照组给予奥美拉唑钠肠溶片+枸橼酸铋钾胶囊+阿莫西林胶囊+克拉霉素片的四联疗法14天,治疗组给予荆花胃康胶丸联合铋剂四联疗法14天。在治疗结束后采用13C呼气试验、中医症状评价量表评价两组完成研究的70例患者的幽门螺杆菌根除率、临床症状缓解程度和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其中临床症状缓解程度包括中医证候积分和单项症状积分。研究结果:本研究共入组70例患者,对照组35例,治疗组35例。1.主诉情况分析:在70例脾胃湿热证的幽门螺杆菌相关性慢性胃炎患者中,以上腹胀、上腹痛、口臭为三大主症出现的频率最高。2.幽门螺杆菌根除率:两组患者经ITT分析和PP分析,对照组和治疗组幽门螺杆菌根除率无明显差异。在痞满组的40例幽门螺杆菌相关性慢性胃炎脾胃湿热证的患者中,治疗组的幽门螺杆菌根除率高于对照组。3.证候疗效:治疗组在治疗后的证候积分显着低于治疗前证候积分(P<0.05),治疗后治疗组的证候积分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治疗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临床痊愈率、显效率、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4.单项症状疗效:治疗组在治疗后上腹胀、口臭的症状积分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治疗组对于上腹胀、纳差及口苦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5.不良反应发生率:对照组和治疗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明显差异。结论:本研究结果显示,在常规四联疗法中加用荆花胃康胶丸具有一定的增效作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幽门螺杆菌根除率,并可显着提高患者的临床症状缓解程度,尤其是在改善上腹胀、纳差及口苦、口臭症状方面疗效明显。提示在临床中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慢性胃炎脾胃湿热证,中医诊断为痞满的患者,尤其是伴随上腹胀、纳差及口苦、口臭症状的患者,在结合整体情况的前提下,可以选择辅以荆花胃康胶丸以期提高临床疗效。
陈涛,李甫罡,刘淼,卢峰,王钢,郭晓兰,罗志刚[4](2020)在《消化性溃疡患者中幽门螺杆菌感染与细胞因子水平关系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探讨消化性溃疡患者中幽门螺旋杆菌(Hp)感染与血清细胞因子水平变化的关系。方法选取简阳市人民医院2018年1月至2019年4月收治确诊的消化性溃疡患者94例,作为观察组;同时期来该院体检经胃镜检查未发现消化性溃疡的健康者28例,作为对照组。并根据14碳尿素呼气试验、免疫印迹法将消化性溃疡患者分为Hp感染阳性患者及Hp感染阴性患者、Ⅰ型Hp感染患者与Ⅱ型Hp感染患者,对各组之间血清细胞因子水平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血清白细胞介素(IL)-2、IL-4、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γ-干扰素(IFN-γ)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消化性溃疡患者中,Hp阳性患者血清IL-2、IL-4、IL-6、TNF-α、IFN-γ的水平明显高于Hp阴性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消化性溃疡Hp阳性患者中,Ⅰ型Hp感染患者血清IL-2、IL-4、IL-6、TNF-α、IFN-γ水平明显高于Ⅱ型Hp感染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消化性溃疡患者血清细胞因子水平明显升高,在Hp感染尤其是Ⅰ型Hp感染患者中升高更加明显,提示细胞因子水平改变可能参与到消化性溃疡的发病机制中。
龚琳[5](2017)在《Hp相关胃病中医证候与COX-2-899基基因多态性及mRNA表达相关性》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研究针对Hp相关胃病,从宿主因素入手,分析宏观中医不同证型及微观COX-2-899G>C单核苷酸基因多态性和COX-2 mRNA转录水平表达与胃黏膜不同阶段病理类型的关联,试图一定程度揭示患者个体差异的实质,以期为胃癌癌前疾病以及胃癌的预判和演变起一定的警示作用。同时,中医证候作为辨证论治的核心,生物学实质尚待进一步探讨,本研究以Hp相关胃病为基础,试图寻找此类疾病中医不同证候的客观生物学依据。方法:一、病例来源:本研究标本为课题组成员于2014年9月至2017年1月在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内窥镜室及胃肠外科收集且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及健康志愿者共451例。将临床病理标本分为正常组(病理未见明显异常)37例,炎症组151例,萎缩组(萎缩不伴肠化、异型增生组)58例,混合组(萎缩伴肠化、轻或中异型增生组)142例,重度异型增生组25例和胃癌组38例。同时对451例受试者进行辨证分型,包括脾胃湿热证139例,肝胃不和证152例,脾气虚证100例,瘀血内阻证37例及无证型(无临床表现,舌脉、气味、声音未见明显异常)23例。上述标本中180例进行COX-2基因表达检测实验,其中包括14例胃癌标本,并分别收集对应癌旁及远端组织各14例。二、胃黏膜标本采集:镜下未见病变者分别于胃窦距幽门口 2-3cm处大、小弯各钳取2块组织,共4块。发现病变时,在距离病灶2-3cmm处钳取4块组织。胃癌标本分别选取癌组织、癌旁组织及癌远端组织各4块。上述4块组织其中1块行快速尿素酶检测Hp感染,1块放入4%多聚甲醛液中固定,石蜡包埋切片行HE病理切片染色及Hp美蓝染色检测,2块分别放入装有RNA保存液的冻存管中,立即投入-80℃低温冰箱保存,用于COX-2-899基因多态及其mRNA的检测。三、Hp检测:采用快速尿素酶及胃黏膜切片美蓝染色法。显微镜下观察美蓝染色切片Hp感染。根据Hp诊断标准判断Hp感染情况。四、胃黏膜组织学评定:采用HE染色法,参照新悉尼病理诊断标准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各组胃黏膜形态学变化,包括胃黏膜炎症、炎症活动程度、腺体萎缩、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及胃癌改变。五、基因多态性检测:提取胃黏膜组织DNA,然后进行PCR扩增目标产物,电泳跑胶鉴定合格后采用直接测序法检测各组胃黏膜COX-2-899位点基因多态性。六、COX-2 mRNA表达:提取胃黏膜组织总RNA,逆转录成cDNA,针对COX-2设计引物序列,以ActinB为内参,进行荧光定量PCR实验。结果以2-△△Ct值计算COX-2基因表达情况。成果:一、一般资料(一)性别分布:本研究纳入样本性别分布无显着差异。(二)年龄分布:胃癌组平均年龄54岁,重度异型增生组平均年龄49岁,混合组平均年龄48岁,萎缩组平均年龄45岁,炎症组平均年龄44岁,正常组平均年龄41岁,年龄在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三)病程分布:在病程方面,炎症组(3.6年)、萎缩组(4.5年)、混合组(5.0年)病程与正常组(1.3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但三者相互之间无显着差异(P>0.05)。胃癌组、重度异型增生组与正常组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二、Hp感染与不同病理组别关系(一)Hp感染率:可见萎缩组>混合组>异型增生组>胃癌组=炎症组>正常组。与正常组比较,其余组Hp感染率分布有统计学差异,p<0.0033;与炎症组比较,萎缩组、混合组Hp感染率分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033。(二)Hp感染程度:重度异型增生组Hp感染程度最为严重,其次为萎缩组、胃癌组、混合组、炎症组、正常组。Hp感染程度在其余各组分布均高于正常组,且具有统计学差异;并且与炎症组比较,萎缩组、混合组及重度异型增生组Hp感染程度分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三、中医证候与不同病理组别关系与正常组比较,其余各组中医证候分布组间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正常组在无证型中分布最高;炎症组、萎缩组、混合组、重度异型增生组及胃癌组在脾胃湿热证、肝胃不和证及脾气虚证中的比例均高于正常组(p<0.001)。瘀血内阻证中,胃癌组、萎缩组及混合组均高于正常组(P<0.001);其余各组间比较,中医证候分布无统计学差异(p>0.0033),但胃癌组分布于瘀血内阻证的比率高于其他病理组,炎症组分布于脾胃湿热证的比率高于其他病理组,混合组分布于肝胃不和证的比率高于其他病理组,重度异型增生组分布于脾气虚证的比率高于其他病理组。四、COX-2-899 G>C基因多态性与不同病理组别的关联(一)不同病理组别在COX-2-899 G>C基因型及等位基因的分布GG基因型分布频率呈胃癌组>重度异型增生组>正常组>萎缩组>混合组>炎症组,P>0.05(P=0.879);而G等位基因在各组分布频率为炎症组>胃癌组>重度异型增生组>正常组>萎缩组>混合组;C等位基因则在各组分布为混合组>萎缩组>正常组>重度异型增生组>胃癌组>炎症组,两等位基因在各组间分布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P=0.403)。(二)G、C等位基因与各组病理危险因素分析携带G等位基因发展为重度异型增生组及胃癌组可能是正常组的1倍,携带C等位基因发展为炎症组、混合组风险是正常组的近2倍,发展为萎缩组的风险是正常组的1倍,但OR分析无统计学差异(P>0.05)。(三)COX-2-899 G>C与不同性别病理组别的关联在女性中,等位基因分布有统计学差异(P<0.01),与正常组比较,携带C等位基因发生萎缩组及重度异型增生组的OR值分别是0.132(P=0.032)及0.067(P=0.015)。(四)COX-2-899G>C与Hp感染不同病理组别的关联Hp阴性组不同基因型病理的分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41),其中GG基因型分布呈重度异型增生组=萎缩组=混合组>正常组>炎症组>胃癌组,CC基因型则见胃癌组>炎症组>正常组>重度异型增生组=萎缩组=混合组。五、COX-2 mRNA表达与不同病理组别关系(一)COX-2 mRNA与不同组别不同病理组COX-2 mRNA表达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可见萎缩组>炎症组>正常组>混合组>异型增生组>胃癌组的趋势。(二)COX-2 mRNA与不同基因型不同基因型COX-2 mRNA表达无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可见COX-2 mRNA表达呈GG基因组>GC基因组>CC基因组的趋势。(三)COX-2 mRNA与不同证型COX-2 mRNA表达呈无证型组>脾胃湿热证组>瘀血内阻证组>肝胃不和证组>脾气虚证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四)Hp感染与COX-2 mRNA表达情况Hp阴性COX-2 mRNA表达量高于Hp阳性组,未见显着差异,P>0.05(五)胃癌、癌旁、远端组织COX-2 mRNA表达COX-2 mRNA表达呈胃癌组>远端组>癌旁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0.507);COX-2 mRNA 表达见 GG 基因型>C Carry 基因型,P>0.05(P=0.458);COX-2 mRNA表达呈炎症组ca>胃癌组ca>萎缩组ca>重度异型增生组ca,混合组ca,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O.05(P=0.669)。六、胃病Hp感染、胃黏膜病理、COX-2-899基因多态性与中医证候关系(一)Hp感染与中医证候Hp感染率呈脾胃湿热证>瘀血内阻证>脾气虚证>肝胃不和证>无证型组。无证型组与其余各组比较,Hp感染率分布有统计学差异(P<0.005),但各组间比较无显着统计学差异。Hp感染程度呈瘀血内阻证>脾气虚证>脾胃湿热证>肝胃不和证>无证型组的趋势。相比无证型组,其余各组感染程度均有显着差异(P<0.005),但余各组间无显着统计学差异。(二)胃黏膜炎症与中医证候胃黏膜炎症程度呈瘀血内阻证>肝胃不和证>脾胃湿热证>脾气虚证>无证型组。与无证型组相比较,其与各组炎症程度均有显着差异(P<0.05),但余各组间无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Hp相关胃病胃黏膜炎症活动度方面,呈脾气虚证>瘀血内阻证>肝胃不和证>脾胃湿热证>无证型组,各组间分布无统计学差异(P=0.107)。(三)胃黏膜癌前病变与中医证候胃黏膜萎缩呈肝胃不和证>瘀血内阻证>脾胃湿热证>脾气虚证>无证型组。脾胃湿热证组、瘀血内阻证组、肝胃不和证组与无证型组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但脾气虚证组与其无显着统计学差异;胃黏膜肠上皮化生呈瘀血内阻证>肝胃不和证>脾气虚证>脾胃湿热证>无证型组,瘀血内阻证与无证型组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其余各组与之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胃黏膜异型增生呈瘀血内阻证>肝胃不和证>脾气虚证>脾胃湿热证>无证型组,脾气虚证与无证型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其余各组与之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四)COX-2-899 G>C基因多态与中医证候携带G等位基因发生瘀血内阻证风险是发生无证型的1倍。携带C等位基因发生脾胃湿热证、肝胃不和证风险是无证型的3倍,发生脾气虚证风险是无证型的2倍,分布无显着差异。结论:1.Hp相关胃病脾胃湿热证部分生物学实质可能与Hp感染胃黏膜,激活NF-κB信号通路,诱导COX-2表达,引起胃黏膜炎症有关,但对无Hp感染患者形成脾胃湿热证的实质仍需进一步探究;Hp相关胃病瘀血内阻证的生物学基础可能与Hp感染后引起严重胃黏膜癌前病变有关,但具体分子生物学指标有待进一步分析。2.携带C等位基因且表现为脾胃湿热证、肝胃不和证可能是胃癌发生的低危因素;携带G等位基因,Hp感染且表现为瘀血内阻证者是胃癌或严重的癌前病变的高危因素。3.胃癌前疾病转变为胃癌后,Hp感染率及感染程度都较前有所降低,伴随重要炎症指标COX-2 mRNA表达亦降低,提示胃癌变后炎症反应可能不是主导矛盾,其他复杂机制或许参与其中。4.由实证至虚证COX-2mRNA表达降低,提示COX-2可能参与“邪毒”Hp致病,机体抵御外邪的发生过程。5.中老年是胃癌及胃癌前病变的危险因素,提示该类人群可定期进行消化道肿瘤筛查。Hp感染是正常胃黏膜发展为病变胃黏膜的危险因素。胃癌前病变的发生与Hp感染率及感染程度存在一定联系。
孟楠[6](2017)在《TIPE3与HP感染相关胃十二指肠疾病关系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TIPE3在幽门螺杆菌引起的胃十二指肠疾病中的表达情况及TIPE3与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毒力蛋白CagA在胃十二指肠相关疾病中相关关系的研究。方法:本研究病例来自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期间在泰安市中心医院就诊的经胃镜确诊的患者,同时经14C呼气实验证实为Hp阳性的患者90例,包括胃十二指肠炎症组45例和胃癌45例;其中,男性62名和女性28名,年龄为38-76岁,平均年龄为59.2±14.2岁,收集患者病历资料及病理标本。分别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Real-TimePCR方法和Western-Blot法对45例胃癌组织和45例胃十二指肠炎症组织中的TIPE3与CagA进行检测,分析两者的表达特点,探讨两者在Hp感染相关胃十二指肠炎症与胃癌发生与发展中的作用。结果:1.TIPE3在胃癌组织和胃十二指肠炎症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2.22%和48.89%,表达的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2.CagA在胃癌组织和胃十二指肠炎症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7.78%和33.33%,表达的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3.胃癌组织中TIPE3mRNA和CagAmRNA的表达量高于胃十二指肠炎症组织,表达的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4.胃癌组织中TIPE3蛋白和CagA蛋白的表达高于胃十二指肠炎症组织的表达。结论:在Hp感染相关疾病中,胃癌组织中TIPE3和CagA的表达水平高于胃十二指肠炎症组织中的表达水平。TIPE3和幽门螺杆菌毒力蛋白CagA协同作用,可能在Hp感染相关的胃癌和胃十二指肠炎症的发生与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陈昫[7](2015)在《Hp相关胃病患者胃黏膜IL-1β-511、TNF-α-308基因多态性与不同中医证候关联的研究》文中提出目的:通过对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pylori,Hp)相关胃病患者不同病种、中医证候的病理组织学、炎症相关细胞因子IL-1β-511、TNF-α-308基因多态性检测以及Hp相关胃病患者胃黏膜转录组的定性分析,以健康受试者为对照,从中医证候着手,探讨Hp相关胃病的发病机理及演变过程,研究结果对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具有一定的预测性,以进一步完善对Hp相关胃病由良性至恶性变化发展机制的现代研究。方法:一、病例来源:本论文纳入的慢性胃炎及消化性溃疡病例均由课题组成员在2012年9月至2014年10月于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内窥镜室收集且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其中慢性胃炎患者186例(包括慢性浅表性胃炎73例,慢性浅表性胃炎伴糜烂87例,慢性萎缩性胃炎2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伴糜烂6例),消化性溃疡患者61例(包括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及胃溃疡)。胃癌病例来源于(2014年5月至2014年10月)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胃肠外科手术切除标本,共24例。所有纳入病例根据其中医证素辨证要点及证候诊断标准,诊断为脾胃湿热证组88例(其中Hp阳性75例;Hp阴性13例)、脾气虚证组78例(Hp阳性59例;Hp阴性19例)、肝胃不和证组81例(Hp阳性59例;Hp阴性22例)和瘀血内阻证组24例(Hp阳性20例;Hp阴性4例);同时招募健康受试者20例为正常对照组,均签署知情文件。二、胃黏膜标本采集:符合纳入标准受试者均行电子胃镜检查,分别于胃窦距幽门口 2-3cm处大、小弯及前后壁各钳取1块组织,共4块,其中1块即刻行快速尿素酶检测Hp,1块放入4%多聚甲醛液中固定,备病理和组织Hp感染检测,另2块投入装有DNA/RNAlater的冻存管后立即放入液氮中并运输至-60℃低温冰箱保存,备一代直接测序和二代Hiseq测序检测;胃癌标本则对手术切除的癌肿组织、癌旁2-3cm组织各剪取3块组织,癌肿远端组织剪取4块组织,共10块。其中癌肿远端任一块组织采用快速尿素酶试验检测Hp的感染情况;其余处理同前。三、Hp检测、胃黏膜组织学评估:采用快速尿素酶和美兰染色两种方法,确定Hp感染及评估Hp感染程度;采用HE染色法,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各胃黏膜组织样本炎症程度、活动性、肠化生、萎缩、异型增生以及癌变的情况。四、基因多态性检测:提取胃黏膜组织DNA,进行PCR扩增并质量鉴定后,采用一代直接测序法对其产物进行IL-1β-511、TNF-α-308基因多态性检测。五、转录组学定性分析:提取胃黏膜组织RNA,逆转录成cDNA后,进行PCR扩增并质量鉴定,采用二代HiSeq测序法对Hp相关胃病患者证候及相关体质、病种进行转录组定性差异的分析。结果:一、一般资料:本研究病例之脾胃湿热证、脾气虚证、肝胃不和证及瘀血内阻证各组的平均发病年龄均大于正常对照组;瘀血内阻证、肝胃不和证与脾胃湿热证男性发病率均高于脾气虚证(P<0.05),其余证候在年龄、病程、性别以及病种性别分布方面无显着性差异(P>0.05)。二、Hp相关胃病病种证候分布:慢性胃炎证候分布呈现肝胃不和>脾胃湿热=脾气虚>瘀血内阻证的趋势;消化性溃疡证候呈现脾胃湿热>脾气虚>肝胃不和>瘀血内阻证的趋势;胃癌呈现脾胃湿热>瘀血内阻>脾气虚>肝胃不和的趋势(P>0.05)。三、Hp相关胃病不同病种、证候Hp感染率及感染程度:胃癌及消化性溃疡Hp感染率及感染程度均高于慢性胃炎(P<0.05);胃癌Hp感染率及感染程度呈现高于消化性溃疡的趋势,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证候方面,Hp感染率呈现出脾胃湿热证>瘀血内阻证>脾气虚证>肝胃不和证的趋势;Hp感染程度则呈现出瘀血内阻证>脾胃湿热证>脾气虚证>肝胃不和证的趋势,但其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四、Hp相关胃病不同证候、病种病理组织学比较:胃黏膜Hp感染与胃黏膜慢性炎症程度、炎症活动度、萎缩程度以及异型增生程度呈正相关(P<0.05);而与黏膜的肠化生无显着相关性(P>0.05)。胃黏膜炎症程度、萎缩、肠化生以及异型增生程度均呈现出胃癌>消化性溃疡>慢性胃炎的趋势;胃黏膜的炎症活动度则呈现出消化性溃疡>胃癌>慢性胃炎(P<0.05)。证候方面,胃黏膜炎症和萎缩程度呈现肝胃不和证最重的趋势;炎症活动度呈现为脾气虚证最重的趋势;异型增生的发生程度则呈现瘀血内阻证最重的趋势,但其间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胃黏膜肠化生程度呈现出脾胃湿热>瘀血内阻>肝胃不和>脾气虚的趋势(P<0.05)。五、Hp相关胃病不同病种、证候症状分析:不同Hp相关胃病病种与胃痛、胃胀、舌苔情况呈正相关(P<0.05);Hp相关胃病证候与胃痛、胃胀、肢体困重呈正相关,而与舌象呈负相关(P<0.05),均与腹胀、食欲、暖气反酸、脉象等临床症状无显着相关性(P>0.05)。六、Hp感染与IL-1β-511、TNF-α-308基因多态性关联:Hp感染在Hp相关胃病患者胃黏膜IL-1ββ-511基因型及其频率分布方面呈现CT杂合>TT纯合>CC纯合基因型的趋势;在TNF-α-308基因型方面呈现GG纯合>AG杂合基因型的趋势,且AG杂合基因型的频率尚呈现Hp阳性>Hp阴性的趋势;Hp感染程度在IL-1ββ-511、TNF-α-308基因型分布方面无显着性差异(P>0.05)。就等位基因而言,IL-1β-511T等位基因频率呈现出Hp阳性>Hp阴性的趋势;TNF-α-308 G等位基因频率呈现出Hp阳性>Hp阴性的趋势;但Hp感染程度在IL-1β-511、TNF-α-308等位基因频率分布方面无显着性差异(P>0.05)。七、Hp相关胃病病种与IL-1β-511、TNF-α-308基因多态性关联:IL-1β-511 CC和TT纯合、CT杂合三种基因型均呈现出慢性浅表性胃炎>消化性溃疡>慢性萎缩性胃炎>胃癌的趋势;其中C等位基因在慢性浅表性胃炎组中出现频率高于其余病种组,而T等位基因则在消化性溃疡、慢性萎缩性胃炎、胃癌组中出现频率高于慢性浅表性胃炎组的趋势,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不同病种TNF-αα-308均以GG纯合基因型为主要形式存在,其基因型及等位基因分布频率无显着性规律及差异(P>0.05)。八、Hp相关胃病证候与IL-1β-511、TNF-α-308基因多态性关联·· IL-1β-511TT纯合基因型及其频率呈现脾胃湿热证>肝胃不和证>脾气虚证>瘀血内阻证的趋势。TNF-α-308 GG纯合基因型呈现脾胃湿热证>脾气虚证>肝胃不和证>瘀血内阻证的趋势,AG杂合基因型呈现肝胃不和证>脾气虚证>脾胃湿热证>瘀血内阻证的趋势(P>0.05)。IL-1β-511的C等位基因呈现脾气虚证>肝胃不和证>瘀血内阻证>脾胃湿热证的趋势;除瘀血内阻组外,脾胃湿热组、脾气虚组及肝胃不和组的TNF-α-308A等位基因频率均较正常对照组呈上升趋势,G等位基因频率呈下降趋势(P>0.05)。九、Hp感染情况差异性基因及功能分析:Hp感染阳性组较阴性组共同存在显着性差异基因3706个,参与上调的显着性差异基因2697个,包括胃泌素、核糖体蛋白S4、封闭蛋白2、趋化因.子配体15、胃动素等,参与下调的显着性差异基因有1009个,功能涉及蛋白合成与代谢、信号的传导、细胞骨架等,定位于NF-κB、MAPK、Toll样受体、Wnt等信号通路。十、Hp相关胃病不同病种差异基因及功能分析:Hp相关胃病不同病种间存在差异基因的表达,胃癌患者较正常受试者参与上调的显着性差异基因1759个,排列第一的为胃泌素、其次是防御因子-α-6、趋化因子配体15、趋化因子配体18等;参与下调的显着性差异基因有2208个,包括TNF-α、IL-1β、胃蛋白酶原5、胃蛋白酶原3等。胃癌患者较慢性胃炎患者最后得出参与上调的显着性差异基因4264个,包括IL-1β、IL-8、TNF-α等,参与下调的显着性差异基因有337个,包括防御基因4(DEFB4A)、环化核苷酸调控阳离子通道蛋白亚型(HCN4)等;癌肿组织较癌旁组织参与上调的显着性差异基因348个,参与下调的显着性差异基因有292个,这些差异基因主要涉及蛋白的转导活性、物质代谢、酶催化作用的调控等功能,参与p53、Wnt、NF-κB等信号通路。十一、Hp相关胃病不同证候(体质)差异基因及功能分析:将脾胃湿热证胃癌患者、瘀血内阻证胃癌患者及脾气虚证胃癌患者分别与正常对照组进行测序对比分析,结果提示证候间以及相应的虚实体质间差异性基因的功能主要涉及蛋白的转导活性、物质代谢、酶催化作用以及生物功能调控等方面的差异。结论:本研究对Hp相关胃病受试者胃黏膜病理组织学和炎症因子基因多态性进行探讨,并进行了二代高通量的测序定性分析,得出如下结论:1.炎症因子IL-1β-511T等位基因和TNF-α-308AG杂合基因型可能是Hp感染的易感基因,与Hp相关胃病患者脾胃湿热证及肝胃不和证的发生相关;而作为“外邪”之一的Hp感染机体后,可与具有类似于“内邪”作用之炎症因子IL-1β、TNF-α协同致病而加重患者胃黏膜的炎症反应,并可能进一步引发胃黏膜萎缩、肠化生、异型增生甚至癌变之从良性→ 恶性病理改变的发生。研究从基因多态性角度对中医证候及其相关体质与Hp相关胃病恶性演变可能起一定的预警作用,同时也一定程度印证了课题组前期炎症因子IL-1β、TNF-α在Hp相关胃病胃黏膜mRNA及蛋白水平表达的相关研究结果。2.进一步测序的定性分析提示,Hp感染的差异基因涉及蛋白质合成与代谢、信号传导以及细胞骨架一系列功能,Hp相关胃病由良性-→恶性的病理演变主要与炎症因子如IL-1β、TNF-α过度表达、细胞结构组成和异常增殖相关,涉及多基因的异常表达以及炎症相关等多个信号通路的激活;且Hp相关胃病脾胃湿热、肝胃不和、脾气虚和瘀血内阻不同中医证候及其易感体质也多涉及到细胞迁移、粘附,糖、脂以及蛋白质代谢、合成基因差异的改变等又从不同角度对中医证候及其相关体质的疾病易感性进行了初步诠释,从而对Hp感染及其相关疾病的发展、转变过程提供了一定的实验依据。
张亚琼,章月桃[8](2013)在《幽门螺杆菌的毒力因子分型及与胃肿瘤的相关性分析》文中指出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的各型毒力因子与胃肿瘤发生发展的相关性。方法以生物芯片技术,PCR技术及Southern杂交和Western免疫印迹法等对Hp的各型毒力因子的基因进行分型,根据不同基因型毒力因子在胃肿瘤中的生物学作用,分析它们与肿瘤的发展可能的相关性。结果世界各地开展了大量关于Hp基因多态性与胃癌发生的研究,然而尚未有哪个毒力基因或其亚型作为明确的胃癌危险因素被证实,且不同的研究报道的结果并不完全一致,许多问题仍存在争议,对这些致癌基因的作用机制及其与胃癌的关系有待进一步研究。胃癌的发生是一个多病因多阶段的过程,Hp作为胃癌的I类致癌因子,其致癌机理是一个多因素、多阶段、多基因变异参与的过程,除了考虑为地区人种遗传基因的变异及环境因素的不同外,还应考虑不同地区幽门螺杆菌的感染率及基因亚型分布的差异为可能因素。结论有关Hp毒力基因及其致恶变方面研究进展很快,基础研究方面的突破,特别是对可塑区的研究技术上的突破,将大大推动临床根除Hp及Hp相关性胃腺癌和胃MALT淋巴瘤的预防及治疗。
程明[9](2011)在《Hp相关胃病脾胃湿热证与胃粘膜LA、Hp DNA量及舌苔HSP70、NF-κB、IL-8表达的关系》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通过对Hp相关胃病脾胃湿热证受试者胃粘膜病理改变、LA、Hp DNA量及舌苔HSP70、NF-κB、IL-8 mRNA表达的检测,以脾气虚证、正常人为对照,从不同角度分析脾胃湿热证与胃内菌群关系、舌苔内源性保护因子、转录调控因子、炎症细胞趋化因子表达的相关性,初步探讨Hp相关胃病脾胃湿热证发病机理,为进一步加强中医证型的现代研究提供一定实验依据。选择临床辨证属中医脾胃湿热证和脾气虚证的Hp相关胃病患者,其中脾胃湿热证68例(热重于湿Hp阳性13例,湿重于热Hp阳性13例,湿热并重Hp阳性13例,脾胃湿热Hp阴性29例),脾气虚证28例(脾气虚Hp阳性13例,脾气虚Hp阴性15例),招募正常志愿者14例作为正常对照组。各组受试对象均完成临床观察表,由专人询问,对症状进行评定计分并填写表格。各组受试对象均于清晨含服麻醉药前刮取舌苔,并均于电子胃镜下钳取胃窦粘膜组织,胃镜下和常规病理HE染色法观察胃粘膜炎症情况;采用美蓝染色和快速尿素酶试验检测Hp感染,二项结果均阳性诊断为Hp阳性,二项结果均阴性诊断为Hp阴性,阴一阳不列入本实验;各组受试对象进行临床资料分析;采用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各组胃粘膜LA、Hp DNA量及舌苔HSP70、NF-κB、IL-8 mRNA表达情况。一、一般情况各组的一般情况(性别、年龄、病程、病种)之间未见显着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二、脾胃湿热证主要临床症状分析脾胃湿热证Hp阳性组主要临床症状积分高于Hp阴性组,但两组之间无显着性差异(p>0.05)。三、Hp感染率及感染程度本研究病例脾胃湿热证Hp感染率高于脾气虚证,而脾气虚证Hp感染程度重于脾胃湿热证,但两组在Hp感染率和程度之间差异均无显着性(p>0.05)。四、不同证型间胃粘膜炎症程度和活动性的比较(一)脾胃湿热证、脾气虚证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病理组织学检查显示见固有层炎症细胞浸润,并见淋巴滤泡、局部粘膜下出血、肠化、腺体萎缩、异型增生。(二)脾气虚证炎症程度和活动性重于脾胃湿热证;脾胃湿热证Hp阳性各业型间炎症程度和活动性呈湿重于热亚型较重的趋势,但各组间差异无显着性(p>0.05)。(三)Hp感染程度与胃粘膜炎症程度和活动性呈正相关(p<0.01)。五、不同Hp感染程度间胃粘膜LA、Hp DNA量及舌苔HSP70、NF-κB、IL-8 mRNA表达的比较(一)Hp感染组胃粘膜LA DNA量及舌苔HSP70、IL-8 mRNA表达高于非感染组。(二)Hp感染组舌苔NF-κB mRNA表达低于非感染组。(三)胃粘膜LA、Hp DNA量及舌苔HSP70、NF-κB、IL-8 mRNA表达均呈Hp重度感染高于Hp轻度感染组趋势。六、不同病种间胃粘膜LA、Hp DNA量及舌苔HSP70、NF-κB、IL-8 mRNA表达的比较(一)本研究病例消化性溃疡及慢性胃炎患者胃粘膜LA、Hp DNA量及舌苔IL-8 mRNA表达均高于正常对照组,但差异无显着性(p>0.05)。(二)消化性溃疡及慢性胃炎患者舌苔NF-κB mRNA表达均低于正常对照组,且消化性溃疡低于慢性胃炎患者,但其间差异无显着性(p>0.05)。(三)舌苔HSP70 mRNA表达呈慢性胃炎>正常对照>消化性溃疡的趋势,但其间差异无显着性(p>0.05)。七、不同中医证型间胃粘膜LA、Hp DNA量及舌苔HSP70、NF-κB、IL-8 mRNA表达的比较(一)脾胃湿热证、脾气虚证组胃粘膜LA、Hp DNA量及舌苔IL-8 mRNA表达高于正常对照组,且脾胃湿热证高于脾气虚证。(二)脾胃湿热证舌苔HSP70 mRNA表达低于脾气虚证及正常对照组。(三)脾胃湿热证、脾气虚证组舌苔NF-κB mRNA表达低于正常对照组,脾胃湿热证高于脾气虚证组。八、同一证型不同亚型间胃粘膜LA、Hp DNA量及舌苔HSP70、NF-κB、IL-8 mRNA表达的比较脾胃湿热证Hp阳性胃粘膜LA、Hp DNA量及舌苔HSP70、NF-κB、IL-8 mRNA表达均呈湿重于热亚型较重的趋势。本研究采用快速尿素酶、美蓝染色、常规HE病理染色、荧光定量PCR技术探讨胃粘膜LA、Hp及舌苔HSP70、NF-κB、IL-8与Hp相关胃病脾胃湿热证发病的关系,初步得出如下结论:一、Hp侵袭机体后可能导致胃内有益菌LA量及舌苔HSP70、NF-κB、IL-8表达改变,间接体现“舌为脾之外候”理论。二、胃粘膜LA DNA量及舌苔HSP70、NF-κB、IL-8 mRNA表达与Hp感染、感染程度相关,提示可能与Hp侵袭机体后导致胃内环境改变、有益菌LA量发生增减;而舌苔粘膜保护因子HSP70及炎症相关因子NF-κB、IL-8 mRNA表达变化可能间接呈现胃粘膜炎症反应情况。三、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的发生、炎症程度和活动性与Hp感染率及感染程度相关,并可能存在胃内LA量增加而发挥杀菌、抑制炎症反应作用,而舌苔炎症因子IL-8与胃粘膜有相同增加表达趋势,HSP70、NF-κB则与胃粘膜呈相反趋势或表达极少:以上是否说明舌苔IL-8表达可能间接反映胃粘膜炎症损伤情况,同时存在除HSP70、NF-κB以外其它因子或通路调控IL-8表达,也可能与舌苔Hp较少或无法定植、局部菌群关系复杂及炎症通路相互作用有关。四、脾胃湿热证存在Hp感染、胃粘膜炎性损伤及LA、Hp DN A量增加、舌苔IL-8炎症因子表达增高趋势,以上均与Hp感染程度呈正相关,提示Hp感染致LA-Hp菌群关系及舌苔HSP70、NF-κB、IL-8表达改变引起的胃粘膜炎症反应状态与脾胃湿热证“湿邪困脾、正邪交争,阴阳失衡,运化失司、水湿内生、阻遏气机、湿热熏蒸”的发病机理相似;而其临床症状积分与Hp感染未见明显相关性,初步认为Hp可能是脾胃湿热证发病的重要条件,LA及粘膜保护因子、转录因子、炎症因子可能是发病的内部因素并决定“不同虚实证候”的形成,当LA-Hp菌群关系及粘膜保护因子、转录因子、炎症因子表达发生改变则发病。五、脾胃湿热证Hp感染湿重于热亚型的胃粘膜Hp DNA量、舌苔粘膜保护因子HSP70及炎症相关因子NF-κB、IL-8 mRNA表达均高于热重于湿、湿热并重亚型。提示脾胃湿热证发病以“湿邪”特性及致病性为主,并体现“湿易困脾”、“脾为生痰(湿)之源”的中医理论。
张德亭,黄品川[10](2008)在《幽门螺杆菌研究进展》文中提出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pylori,HP)由Warren和Marshell于1983年从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患者胃黏膜中分离而得,原称幽门弯曲菌,1989年Goodwin等根据生物学活性、超微结构、核酸杂交试验结果将其归于螺杆菌属。本菌约67%的菌株产生细胞空泡毒素(VacA)和细胞毒素相关蛋白A(CagA)。产
二、CagA~+ Hp感染与消化性溃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CagA~+ Hp感染与消化性溃疡(论文提纲范文)
(1)幽门螺杆菌毒力基因分型与消化性溃疡患者早期肾损伤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方法 |
1.2.1 一般资料 |
1.2.2 实验室指标检测 |
1.2.3 Hp基因分型检测 |
1.3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Hp(+)组、Hp(-)组及健康对照组一般资料比较 |
2.2 Hp不同毒力基因表达情况 |
2.3 早期肾损伤与Hp感染及毒力基因的关系 |
2.3.1 Hp(+)组与Hp(-)组早期肾损伤发生 |
2.3.2 Hp(+)患者早期肾损伤组与无肾损伤组Hp毒力基因比较 |
2.3.3 Hp(+)患者早期肾损伤组与无肾损伤组各项指标的比较 |
2.4 Hp(+)消化性溃疡患者早期肾损伤影响因素分析 |
2.5 各项指标诊断Hp感染消化性溃疡患者早期肾损伤的效能 |
2.6 Hp不同毒力基因分型患者肾功能指标和炎症指标比较 |
3 讨论 |
(2)武威队列幽门螺杆菌感染流行病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武威队列幽门螺杆菌感染及相关因素分析 |
第一章 前言 |
1.1 幽门螺杆菌的基本生物学特性 |
1.2 螺旋菌及幽门螺杆菌的研究历史 |
1.3 Hp的感染与致病性 |
1.3.1 Hp的流行病学 |
1.3.2 Hp在人群中的感染状况 |
1.3.3 Hp感染的风险因素 |
1.3.4 Hp感染与胃肠外疾病 |
1.3.5 Hp的致病性 |
1.4 Hp的诊断 |
1.5 Hp感染的防治 |
1.6 本项目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1.1 筛查人群选择 |
2.1.2 参加者的权益保护 |
2.1.3 人群排除标准 |
2.2 研究方法 |
2.2.1 问卷调查 |
2.2.2 ~(14)C-UBT检测方法 |
2.2.3 胃镜检查 |
2.2.4 组织病理学检查 |
2.3 变量定义 |
2.4 统计学方法 |
第三章 结果 |
3.1 武威队列Hp流行病学研究人群构成情况 |
3.2 武威队列人群Hp感染状况 |
3.3 武威队列人群不同人口经济学因素与Hp感染 |
3.4 武威队列人群生活方式暴露因素与Hp感染 |
3.5 武威队列人群Hp感染风险因素的单因素分析 |
3.6 武威队列人群Hp感染风险因素的多因素分析 |
3.7 武威队列不同胃疾病及胃癌前病变间Hp感染的关系 |
3.8 武威队列Hp感染与既往消化性溃疡及家族消化道肿瘤病史的关系 |
3.9 武威队列人群Hp感染与胃外疾病的关系 |
第四章 讨论 |
第五章 结论 |
第二部分 武威队列Hp主要毒力蛋白血清抗体、血清学分型与胃疾病、胃癌前病变的相关性研究 |
第一章 前言 |
1.1 Hp的重要毒力及耐药因子 |
1.1.1 细胞毒素相关基因A蛋白 |
1.1.2 空泡细胞毒素A |
1.1.3 尿素酶 |
1.1.4 热休克蛋白60 |
1.1.5 硝基还原酶 |
1.2 本项目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2.1 研究人群 |
2.2 参加者的权益保护 |
2.3 主要的仪器设备和试剂耗材 |
2.4 研究方法 |
2.4.1 问卷调查 |
2.4.2 血标本收集和保存 |
2.4.3 ~(14)C-UBT检测 |
2.4.4 胃镜检查 |
2.4.5 组织病理学检查 |
2.4.6 免疫斑点检测法 |
2.4.7 统计学方法 |
第三章 结果 |
3.1 Hp感染者Ure、CagA、VacA、Hsp60及RdxA血清抗体检测结果与Hp感染分型 |
3.2 Hp感染者血清CagA、VacA、Hsp60及RdxA抗体结果及不同血清分型与人口及社会因素比较 |
3.3 不同胃疾病Hp感染分型及血清CagA、VacA、Hsp60及RdxA抗体在结果比较 |
3.3.1 1154例Hp感染者胃镜检查结果 |
3.3.2 不同胃疾病中Ⅰ型、Ⅱ型Hp感染状况分析 |
3.3.3 不同胃疾病中血清Hp CagA、VacA、Hsp60及RdxA抗体结果分析 |
3.3.4 武威队列Hp感染分型及血清CagA、VacA、Hsp60及RdxA抗体对不同胃疾病的风险评估 |
3.4 武威队列胃癌及胃癌前病Hp感染分型及血清CagA、VacA、Hsp60、RdxA抗体结果分析 |
3.4.1 Hp感染分型及血清CagA、VacA、Hsp60及RdxA抗体阳性间胃癌及胃癌前病病理检查结果 |
3.4.2 胃癌及癌前病变Hp感染分型及血清CagA、VacA、Hsp60、RdxA抗体结果 |
3.4.3 Hp感染分型及血清CagA、VacA、Hsp60及RdxA抗体检测结果与胃癌前病变的风险评估 |
第四章 讨论 |
第五章 结论 |
第三部分 全文总结与展望 |
3.1 全文总结 |
3.2 本研究的优势 |
3.3 本研究的局限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缩略词表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3)荆花胃康胶丸联合标准四联疗法对Hp相关性慢性胃炎患者的疗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章 文献综述—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研究现状 |
1.幽门螺杆菌的致病机理 |
2.幽门螺杆菌与消化系统疾病的关系 |
3.幽门螺杆菌根除适应症的变迁 |
4.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治疗进展 |
5.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前言 |
第一节 选题依据 |
1.1 幽门螺杆菌感染和耐药率高 |
1.2 幽门螺杆菌治疗方案在探索中发展 |
1.3 运用中西医结合理论对幽门螺杆菌相关性慢性胃炎的认识 |
1.4 荆花胃康胶丸在Hp相关性慢性胃炎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
1.5 小结 |
第二节 材料与方法 |
2.1 研究方案 |
2.2 病例来源 |
2.3 诊断标准 |
2.4 研究对象 |
2.5 伦理学审查及质量监控 |
2.6 随机分组方案 |
2.7 治疗方案 |
2.8 合并用药 |
2.9 观察指标和观察节点 |
2.10 疗效评价方式 |
2.11 统计方法 |
2.12 技术路线图 |
第三节 研究结果 |
3.1 一般情况 |
3.2 患者基本情况 |
3.3 两组患者主诉情况 |
3.4 两组患者幽门螺杆菌根除率比较 |
3.5 痞满和胃脘痛组患者幽门螺杆菌根除率比较 |
3.6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
3.7 两组患者治疗后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
3.8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单项症状积分比较 |
3.9 两组患者治疗后单项症状疗效比较 |
3.10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比较 |
第四节 讨论 |
4.1 幽门螺杆菌相关性慢性胃炎的人口学特征 |
4.2 幽门螺杆菌相关性慢性胃炎的中医诊断学特征 |
4.3 荆花胃康胶丸对幽门螺杆菌相关性慢性胃炎患者Hp根除率的影响 |
4.4 荆花胃康胶丸对改善幽门螺杆菌相关性慢性胃炎患者脾胃湿热证候的影响 |
4.5 荆花胃康胶丸对改善幽门螺杆菌相关性慢性胃炎患者单项症状的影响 |
4.6 荆花胃康胶丸的不良反应评价 |
4.7 小结 |
第五节 结论 |
第六节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成果 |
(4)消化性溃疡患者中幽门螺杆菌感染与细胞因子水平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 |
1.3 观察指标及检测方法 |
1.4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观察组与对照组细胞因子水平比较 |
2.2 消化性溃疡患者中Hp阳性与Hp阴性患者细胞因子水平比较 |
2.3 消化性溃疡患者中Ⅰ型Hp感染与Ⅱ型Hp感染患者细胞因子比较 |
3 讨论 |
(5)Hp相关胃病中医证候与COX-2-899基基因多态性及mRNA表达相关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第一节 幽门螺杆菌与胃病研究概况 |
一、幽门螺杆菌概况 |
二、幽门螺杆菌毒性及其致病机理 |
三、幽门螺杆菌相关胃病 |
第二节 环氧合酶2与Hp相关胃病研究概况 |
一、环氧合酶2概况 |
二、环氧合酶2与慢性胃炎 |
三、环氧合酶2与消化性溃疡 |
四、环氧合酶2与胃癌及癌前疾病 |
第三节 胃病与单核苷酸基因多态性的关联 |
一、单核苷酸基因多态性概况 |
二、SNP与Hp相关胃病 |
第四节 Hp相关胃病中医证候的研究概况 |
一、Hp相关胃病的中医认识 |
二、Hp相关胃病与中医证候的关联 |
三、Hp相关胃病COX-2及其基因多态性与中医证候 |
第五节 回顾与展望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第一节 Hp相关胃病不同病理阶段与Hp、中医证候的关系 |
一、临床资料 |
二、研究对象及方法 |
三、结果 |
四、讨论 |
第二节 Hp相关胃病不同病理阶段与COX-2-899基因多态性关联 |
一、临床资料 |
二、研究对象及方法 |
三、结果 |
四、讨论 |
第三节 Hp相关胃病不同病理阶段与COX-2 mRNA表达的关联 |
一、临床资料 |
二、研究对象及方法 |
三、结果 |
四、讨论 |
第四节 Hp相关胃病中医证候与胃黏膜病理、COX-2-899基因多态性及mRNA表达关联 |
一、临床资料 |
二、研究对象及方法 |
三、结果 |
四、讨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附件 |
致谢 |
详细摘要 |
(6)TIPE3与HP感染相关胃十二指肠疾病关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符号说明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附图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7)Hp相关胃病患者胃黏膜IL-1β-511、TNF-α-308基因多态性与不同中医证候关联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第一节 幽门螺杆菌研究进展 |
一、Hp生物学特性 |
二、Hp致病机制 |
三、Hp检测 |
四、Hp与相关疾病 |
第二节 IL-1β研究进展 |
一、IL-1β与Hp相关胃病 |
二、IL-1β与心血管系统疾病 |
三、IL-1β与呼吸系统疾病 |
四、IL-1β与其他疾病 |
第三节 TNF-α研究进展 |
一、TNF-α与Hp相关胃病 |
二、TNF-α与心血管系统疾病 |
三、TNF-α与呼吸系统疾病 |
四、TNF-α与其他疾病 |
第四节 证素辨证研究进展 |
第五节 回顾与展望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第一节 Hp相关胃病Hp感染、病理改变与证候、病种的关系 |
一、临床资料 |
二、研究对象及方法 |
三、结果 |
四、讨论 |
第二节 Hp相关胃病患者胃黏膜IL-1β-511基因多态性与证候、病种相关性分析 |
一、临床资料 |
二、研究对象及方法 |
三、结果 |
四、讨论 |
第三节 Hp相关胃病患者胃黏膜TNF-α-308基因多态性与证候、病种的相关性分析 |
一、临床资料 |
二、研究对象及方法 |
三、结果 |
四、讨论 |
第四节 Hp相关胃病不同病种、证候转录组学定性分析 |
一、临床资料 |
二、研究对象及方法 |
三、结果 |
四、讨论 |
结语 |
一、研究结论 |
二、创新性 |
三、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8)幽门螺杆菌的毒力因子分型及与胃肿瘤的相关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CagA (cytotoxin associated gene) 基因 |
2 VacA (vacuolating cytotoxin) 基因 |
3 iceA (induced by contact with epithelium) 基因 |
4 新近发现的毒力基因 |
4.1 oipA (outer inflammatory protein) 基因 |
4.2 babA (blood adhesion binding antigen) 基因 |
4.3 hrgA基因 |
4.4 Hp的可塑区基因 |
5 Hp亚型与毒力关系 |
5.1 Hp分型 |
5.2 Cag致病岛 |
5.3 VacA的多态性研究 |
6 Hp其他因子 |
6.1 尿激酶 |
6.2 抑酸蛋白 |
6.3 Hp的超氧化物歧化酶、脂多糖 (Lps) 等维持因子 |
7 Hp毒力因子的致病机制 |
7.1 Hp诱导胃黏膜产生细胞因子 |
7.2 CagA (+) Hp与细胞增殖和凋亡 |
7.3 Hp的炎症反应直接致胃黏膜损伤 |
(9)Hp相关胃病脾胃湿热证与胃粘膜LA、Hp DNA量及舌苔HSP70、NF-κB、IL-8表达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一、脾胃湿热证研究进展 |
(一) 脾胃湿热证理论源流 |
(二) 脾胃湿热证现代研究 |
(三) 总结 |
二、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脾胃湿热证的现代研究进展 |
(一) 幽门螺杆菌概述 |
(二) 幽门螺杆菌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的关系 |
(三) 幽门螺杆菌与脾胃湿热证形成的关系 |
三、乳酸杆菌与Hp相关胃病脾胃湿热证的现代研究进展 |
(一)乳酸杆菌、幽门螺旋杆菌共同构成胃肠道微生态系统 |
(二) 乳酸杆菌概述 |
(三) 乳酸杆菌对幽门螺杆菌的抑杀作用 |
(四) 乳酸杆菌微生态制剂对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的治疗作用 |
(五) 乳酸杆菌与Hp相关胃病脾胃湿热证的关系 |
四、IL-8的研究概况及其与Hp相关胃病脾胃湿热证的关系 |
(一) IL-8概述 |
(二) IL-8的生物学作用 |
(三) IL-8与幽门螺旋杆菌及炎症反应的关系 |
(四) IL-8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的关系 |
(五) IL-8与Hp相关胃病脾胃湿热证的关系 |
五、HSP70的研究概况及其与Hp相关胃病脾胃湿热证的关系 |
(一) HSP70概述 |
(二) HSP70与幽门螺旋杆菌及炎症反应的关系 |
(三) HSP70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的关系 |
(四) HSP70与Hp相关胃病脾胃湿热证的关系 |
六、NF-κB的研究概况及其与Hp相关胃病脾胃湿热证的关系 |
(一) NF-κB概述 |
(二) NF-κB对细胞因子的调控作用 |
(三) NF-κ B与炎症反应的关系 |
(四) NF-κ B与幽门螺旋杆菌的关系 |
(五) NF-κ B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的关系 |
(六) NF-κB与Hp相关胃病脾胃湿热证的关系 |
七、舌苔中Hp、LA及HSP70、NF-κB、IL-8的研究 |
(一) 舌苔在脾胃湿热证中的研究意义 |
(二) 舌苔中幽门螺杆菌、乳酸杆菌的研究 |
(三) 舌苔中HSP70、NF-κB、IL-8的研究 |
八、荧光定量PCR技术 |
(一) 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 |
(二) TaqMan荧光定量PCR |
(三) 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在医学领域的应用价值 |
九、回顾与评价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一、Hp相关胃病脾胃湿热证与Hp感染的关系 |
(一) 临床资料 |
(二) 研究方法与材料 |
(三) 结果 |
(四) 讨论 |
二、Hp相关慢性胃病脾胃湿热证与胃粘膜LA、Hp DNA量的关系 |
(一) 临床资料 |
(二) 研究方法与材料 |
(三) 结果 |
(四) 讨论 |
三、Hp相关胃病脾胃湿热证与舌苔IL-8、HSP70、NF-κB mRNA表达关系 |
(一) 临床资料 |
(二) 研究方法 |
(三) 结果 |
(四) 讨论 |
结语 |
一、结论 |
二、创新点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四、CagA~+ Hp感染与消化性溃疡(论文参考文献)
- [1]幽门螺杆菌毒力基因分型与消化性溃疡患者早期肾损伤相关性研究[J]. 延喜胜,雷磊,王剑. 检验医学, 2022(01)
- [2]武威队列幽门螺杆菌感染流行病学研究[D]. 张富花. 兰州大学, 2020(04)
- [3]荆花胃康胶丸联合标准四联疗法对Hp相关性慢性胃炎患者的疗效研究[D]. 王瑞昕.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4]消化性溃疡患者中幽门螺杆菌感染与细胞因子水平关系研究[J]. 陈涛,李甫罡,刘淼,卢峰,王钢,郭晓兰,罗志刚.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2020(07)
- [5]Hp相关胃病中医证候与COX-2-899基基因多态性及mRNA表达相关性[D]. 龚琳.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7(05)
- [6]TIPE3与HP感染相关胃十二指肠疾病关系的研究[D]. 孟楠. 泰山医学院, 2017(06)
- [7]Hp相关胃病患者胃黏膜IL-1β-511、TNF-α-308基因多态性与不同中医证候关联的研究[D]. 陈昫.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5(05)
- [8]幽门螺杆菌的毒力因子分型及与胃肿瘤的相关性分析[J]. 张亚琼,章月桃. 黑龙江医学, 2013(06)
- [9]Hp相关胃病脾胃湿热证与胃粘膜LA、Hp DNA量及舌苔HSP70、NF-κB、IL-8表达的关系[D]. 程明.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1(05)
- [10]幽门螺杆菌研究进展[A]. 张德亭,黄品川. 2008年浙江省检验医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 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