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在数学教学中转变差生之管见(论文文献综述)
张梦娜[1](2017)在《高中学生数学语言转换能力调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数学概念、定义、定理是用数学语言来表述的,而且大部分概念、定义、定理都会用三种数学语言表述。教师课堂上需要用数学语言来交流,学生解题的过程就是进行数学语言转换的过程,所以数学语言转换在数学学习中至关重要。学生解题过程中,读不懂题目的原因往往是不理解相应的数学语言或是不会将相应的数学语言进行转换。由于高中数学知识点增多、教师数学语言不规范、教师对学生数学语言转换能力缺少培养策略原因,使得学生的数学语言转换能力偏低。该研究以玉溪市第一中学高一、高二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将数学语言转换能力分为6个维度,结合SOLO分类理论,对“高中学生数学语言转换能力水平”进行调查研究。采用文献法、调查法、访谈法和课堂观察法为研究工具,主要研究以下三个问题:高中学生的数学语言转换能力水平?影响高中学生数学语言转换能力的因素有哪些?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转换能力?通过调查得到以下结论:从总体上来说,高中学生的数学语言转换能力水平并不高,在6个一级维度上,学生的图形语言转换成符号语言的能力最好,其次是文字语言与符号语言的互换能力;学生的文字语言转换成图形语言,符号语言转换成图形语言的能力最差;男生和女生在每个维度的数学语言语言转换能力并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差异;高二年级学生在各个维度的语言转换能力都高于高一年级学生。有5个维度高二年级的语言转换能力高出高一年级十多个百分点。学生的数学语言转换能力与学生的数学成绩存在显着性的正相关关系。说明提高学生的数学语言转换能力可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基于以上的调查结论,论文将结合数学学科特点、教师的教学方式、高中学生的学习习惯三个方面,分析影响高中学生数学语言转换能力水平的因素,并提出了三点教学策略,给出了三个典型的教学案例设计,以便一线数学教师参考和借鉴。
马俊富[2](2015)在《抓好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数学教学之管见》文中指出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抓好小学数学教学,笔者的见解是:其一,注重心灵沟通,促进师生感情;其二,转变教学理念,把握课改目标;其三,突出双向互动,进行趣味教学。
谢玉碧[3](2014)在《音乐类中学数学课堂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 ——以川音附中为例》文中研究指明针对我国目前“音乐艺术热”的普遍现象,音乐艺术生(以下简称音艺生)的文化素质教育,尤其是数学文化素质教育,成为一个较大的难题。如何提高音艺生的文化素质,特别是数学文化素质,成为音乐艺术类专业学校数学老师最为关心最想解决的问题。笔者长期从事音乐艺术生的数学教育工作,同时,定期参加普通中学的数学教研活动,通过参观、学习普通中学的数学课堂教学后进行比对,发现两类课堂的数学教与学存在差别,特别是数学学习差异明显。由此萌发了以川音附中为例对音乐类学校数学教学现状及对策进行研究的念头。笔者初步通过观察法、校史资料研究等方法,发现音艺生与普高生在文化学习方面,尤其是数学学习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越发认为有研究的必要。随后就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研究:首先,对川音附中数学课堂教学的现状作了谈话式的初步调查,然后编制问卷进行详细的调查,对调查数据进行分析整理,最后再通过访谈法的方式,对调查结果的真实性进行了一些验证和补充。最终得出了两个结论:(1)音艺生与普高生在数学学习上存在较大差异:①在数学学习观念态度和方法上存在很大差异;②在数学学习难度的要求上存在差异;③在数学学习时间多少的分配上存在着较大差异;(2)影响音艺生数学课堂教学效果的因素及存在的主要问题:①教学时间有限,学生的基础知识不达标;②课堂引入方式不能吸引学生注意力,学生缺乏数学学习兴趣;③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不强,不能进行足够的总结与反思,学习后劲不足;④学生课后作业完成情况较差,不能对当堂学习内容进行迁移和消化;⑤教师对学生课堂学习及课后巩固的跟踪力度不够,造成学生数学学习上的松懈和懒散。其次,根据调查结果,结合学校教学实际情况(以川音附中为例),在实践研究中,笔者采取了以下措施:(1)通过对学情的深入分析,正视音艺生与普高生之间存在的数学学习差异,真正做到因材施教;(2)通过对音乐类中学数学课堂学习目标和教学目标进行研究,在实践教学中合理定位;(3)通过加强课前教学的准备(教师的教学准备以及学生的学习准备),提高课堂45分钟教与学的效率;(4)通过课堂教学引入方式的创新(情感教育、课堂教学引入等方式)来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积极性,同时让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得以持久“保鲜”;(5)通过培养和提升学生归纳概括能力,增强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6)通过对学生课内外作业进行“面批面改”的方式,加强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过手”和掌握;(7)通过对学生课堂学习及课后反馈进行跟踪分析,增强学生的总结与反思能力,提高实践研究的教学效果。然后,针对以上提出的一些措施,在教学实践中,从课前、课中、课后三个方面进行教学策略探讨研究,并在教学实践中找到一些解决音艺生数学学习困难的方法,或找到减轻音艺生数学学习压力的途径,或寻求提高音艺生数学学习兴趣持久性的方式。最后,我做了一些音乐类中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实践探索,并用两个案例分析说明我教学实践情况及效果等。第一个案例是“车轮为什么是圆形的?”,从情景引入入手,吸引学生的好奇心和注意力,实践证明通过合适问题情境引入能够激发音乐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第二个案例是“含绝对值的不等式的解法”,从学生的实际学情出发,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逐步引导,研究证明通过对学生归纳概括能力的培养、加强对学生课堂学习及课后反馈进行跟踪分析,能够提升音乐类学生的数学学习效率。
唐绪龙[4](2012)在《中小学“分科分层不分班”教学研究》文中指出分层教学是为尊重学生差异,实施因材施教,追求每个层次学生均能在教学中有所提高,从而实现教好每个学生的教育理念。分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适应我国当前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途径之一。分层教学是对传统“班级授课制”教学的一种优化,在班级授课制基础上实现的一种教学创新。其价值在于克服了传统“班级授课制”教学的强调统一要求,学生客观差异被忽视的弊端。本研究立足于文献研究,对国内外已有分层教学形式进行综合考察,以批判思维进行扬长避短,从而提出“分科分层不分班”的分层教学实施模式。在固定班级中,依据学生已取得的学业成绩基础上综合考虑学生的学习接受能力和兴趣、爱好、态度等非智力因素,以学科为类别基础将学生分为A、B、C三个不同层次,实现不同学科、不同层次的多类型、多层次学生分层网状结构。“分科分层不分班”教学不仅能够弱化分层带来的“标签效应”对学生心理负担的影响,而且还能够利用合理的座位编排方式实现学生小群体内“优优”、“差差”之间的协作学习和优生对差生进行指导,培养学生之间互助、协、作等品质。“分科分层不分班”教学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要求每科教师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在“下要保底,上不封顶”的思想指导下,实行不同层次的教学要求;在教学内容上,分成超纲、立足大纲和适当降低难度三个层次,对不同层次学生分别实施;在教学方法上,针对不同层次学生分别采取探究、发现、体验、情感和课后单独辅导的教学方式;在教学评价上,呼吁“分层评价”机制的构建,对不同层次学生设计不同的评价标准,在减少总结性评价,倡导多用形成性评价,更多的关注学生学习过程。
李春兰[5](2010)在《中国中小学数学教育思想史研究(1902-1952)》文中认为1902年,中国新学制的颁布,开辟了中国中小学数学教育现代化的道路。虽然从明末开始,西方的数学着作陆续传入中国,对中国的数学发展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为推动中国数学的现代化,产生了积极影响,但是却没能够改变中国传统的数学教育。新学制的颁布,使中国两千多年以来的传统数学教育思想发生了革命性变革。这种革命性变革的历史背景、国内外社会环境和文化教育环境、所产生的历史性影响、现代数学教育的中国化过程及其动力等究竟如何呢?本文主要以这些问题为切入点,文献研究方法为主,其他研究方法为辅,从以下几个方面系统地考察了1902-1952年间近50年的中国数学教育思想发展历史经纬。一、在中国传统数学教育发展史的概述中,通过对中国传统数学经典着作《九章算术》来论述中国传统数学教育思想、教育目的等文化特征;通过《周髀算经》中荣方与陈子的对话以及南宋数学家和数学教育家杨辉的“习算纲目”中有关内容的介绍来阐述中国传统数学教学思想方法,与此同时亦阐明了中国传统数学教育的优点和缺点;借助学堂章程、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中的数学教育目的及教学法,论述1902-1952年中国中小学数学教育思想。二、在对中国新学制下的数学教育制度产生的社会背景和教育背景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从以下几个方面论述了日本数学教育及其思想对中国数学教育近代化的影响。1.经过各种思想观念的碰撞后,中国引进和模仿日本数学教育制度。2.明确了王国维翻译的藤泽利喜太郎《算术条目及教授法》在中国数学教育史上的地位,并指出了《算术条目及教授法》是中国人首次接触到的数学教育理论着作,首次领会“数学是锻炼思维的体操”、以及数学的理论形态和实用形态等思想。3.清末、民国时期,日本的数学教育从制度、教科书、教学法等全方位地影响中国的数学教育思想。这里详述了日本着名数学教育家小仓金之助的《算学教育的根本问题》中的数学的学术形态和教育形态、学校数学的融合主义、数学教育中的科学精神等数学教育思想。在此基础上,通过刘亦珩在“北平师范大学全国暑期理科教师讲习班”上的系列讲座和数学家陈建功的数学教育论着,深入地阐述了小仓金之助的数学教育思想对中国的影响。阐明了刘亦珩和陈建功的数学教育思想与小仓金之助的数学教育思想的内在联系,进一步说明了日本数学教育思想对中国影响的程度。4.在论述日本数学教育对中国的影响时,阐述了赫尔巴特教授法思想经日本传入中国的经过,并且着重论述了赫尔巴特的数学认识论、数学教育思想及其对中国数学教育的影响。三、在民国时期,美国数学教育思想对中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论述:1.John Dewey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及其对中国的影响。2.通过Arthur Schultze的《中等学校算学教授法》、D.E.Smith的《初等算学教学法》、George Polya的《怎样解题》等论着在中国的翻译传播来论述美国数学教育思想对中国的影响。3.借助俞子夷和廖世承等教育家在较发达的上海、南京等地区分别进行的由美国传入的设计教学法、道尔顿制等教学法的教学实验,来说明美国的教学法对中国的影响。四、以数学教育目的、数学教科书和教学法的发展为视角,论述了中国使西方数学教育中国化的曲折历程。1.中国中小学所使用的数学教科书经历了翻译、编译、自编的过程,同时也有一些中小学直接使用外文原版数学教科书。在这种情形下,传统思想和现代思想之间展开了激烈的斗争。2.中国的现代数学教育理论的引进是从王国维翻译藤泽利喜太郎的《算术条目及教授法》开始的,从那时起,中国人开始逐步地翻译、编译和编写普通教学法、各科教学法、单科教学法和专门教学法等方面的论着。数学教学法经过这样的途径实现了数学教育思想中国化和自主创新的目标。3.通过对着名数学教育家吴在渊、余介石等人编写的数学教科书和相关论着的简单介绍,较系统、深入地论述中国数学教育工作者对西方数学教育的中国化的紧迫感和思想认识。中国数学教育史的研究虽然亦有关于数学教科书发展史的研究,但这些研究很少涉及到思想方面的内容。另外,以往的研究基本上都是宏观或微观上的教育制度(学堂章程、课程标准)方面的研究。那么,中国近现代数学教育研究是从何时开始的,如何发展的,以及其特点如何,还没有人给予过系统深入的研究。本研究的创新之处可概括为以下四点:第一,首次从数学教育思想史的视角来研究1902—1952年间中国的数学教育史。对中国数学教育的特点、形式和成果等方面进行系统研究,并以史学史(或学术史)为研究视角,从理论上进行阐述。第二,通过挖掘、研究第一手资料,探寻中国数学教育思想产生的根源,即思想根源和文化根源,进而概括出中国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数学教育思想为什么会有其不同的发展状况以及其历史特点有哪些。第三,系统研究了国外数学教育思想的中国化过程,主要从中国化的广度和深度上进行研究,这对中国今后的数学教育改革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从中国化角度研究数学教育思想史这也尚属首次。第四,阐明了一些数学名词术语的演变情况及一些鲜为人知的历史问题。
李春兰[6](2007)在《中国近现代数学教育研究史之研究 ——以数学教学法研究史为中心》文中研究指明中国的数学教育源远流长。从清末新学制诞生以来,随着数学教育的发展,数学教学法研究从无到有,从译到着,逐渐臻于完善,经历了清末民国时期的开创、探索的艰难历程。该时期的数学教学法研究是值得珍视的阶段。本文采取文献研究方法,在简要回顾中国数学教育史的基础上,对清末和民国时期的数学教学法研究史进行了系统研究。具体内容如下:一、在概述中国数学教育发展史的基础上,以中国古代数学教育史上数学教学法的重要文献——宋代着名数学家和数学教育家杨辉的“习算纲目”为典型实例,论述了中国古代的数学教学法思想和解决问题的数学思想方法。二、在论述清代末期新学制产生的政治、教育、数学发展等历史背景的基础上,从4个方面详细阐述了清末数学教学法研究与发展的历史及其特点:1.1902年颁布的《钦定学堂章程》和1904年颁布的《奏定学堂章程》中的数学教学法要求;2.商务印书馆等图书出版企业对数学教学法发展所做出的贡献;3.通过日本着名数学家和数学教育家藤泽利喜太郎的《算术条目及教授法》(王国维翻译)和日本与中国的数学教育制度的比较,详细阐述了日本数学教学法对中国产生的深刻影响;同时,通过论述经日本传入中国的赫尔巴特五段教学法的历史及其影响,并更进一步分析研究了赫尔巴特的数学教学思想方法。4.清末数学教学法的特点有:以小学数学教学法研究为主,主要模仿日本,只有文献研究、没有出现数学教学法的实验研究等。三、在简要回顾民国数学教育制度发展史的基础上,从以下4个方面论述了数学教学法研究的历史:1.数学教学目标中的教学法要求及其特点。同时亦论及从清末民初的“教授法”到1919年的“教学法”之说法的经过及其意义。2.以钟鲁斋的《中学各科教学法》中的数学教学法的研究成果为线索,研究民国时期中学数学教学原则及其实施策略;3.以具有代表性的期刊《教育杂志》、《中等算学月刊》、《教与学》等为线索,分别深入探讨了小学数学教学法研究、中学数学教学法研究和外国数学教学法的传入,从而总结出民国时期数学教学法的四个特点。4.详细论述了数学教育研究者们围绕混合数学教学法是否合理等问题的争论。四、俞子夷是中国着名的教育家,他的数学教学法研究跨越了清末、民国和新中国成立后一直到20世纪60年代,对中国小学数学教学法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在简要介绍俞子夷生平的基础上,详细论述了他的普通教学法的科学观和艺术观、数学教学法思想、研究方法及其对我们当今数学教育的启示。另外,在论文末尾附了《中国近代数学教育史年表》、《数学教学法研究文献附表》和对着名数学教育家张奠宙教授作的访谈录。
杨薇[7](2000)在《在数学教学中转变差生之管见》文中认为
周江红[8](2011)在《提高高一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实践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高一新生由于数学学习内容增多,难度加大,课时又紧,部分学生上课跟不上教师节奏,学习兴趣降低,成绩明显后退。因此,如何提高高一数学课堂教学效率是数学教师普遍关注的问题。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能帮助学生摆脱题海战术的困扰,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开拓其思维,增强其信心。同时,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也利于教师加强理论学习,在学习中探索,在探索中实践,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总结,在总结中提高,在提高中成长。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提高高一数学教学效率进行了实践研究:一、通过中外效率研究综述来说明研究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性,并运用有效教育的基础理论,对教学效率的提高、教学反思、心理疏导的作用等进行了分析。二、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到初三学生的学习习惯和高一新生的学习现状,并做了数据分析,为教学实践提供了依据。三、通过高中第一堂数学课,让学生明确高中数学学习的任务,了解初高中数学衔接存在的困难及应对措施,并进行了学法的指导;接下来就新授课,习题课,复习课和试卷分析课等不同教学课型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进行了实践分析;最后针对学生在预习、解题与课后复习中出现的问题,结合课堂教学的实践研究,从如何预习,审题,有效提问,解题,组题、编题,板书,反思总结,使用现代信息技术等方面,提出了较合理的教学策略与措施。四、通过教学访谈,成绩分析的方式进行了教学效果的总结,并指出研究的不足和笔者的期盼。
王文[9](2011)在《人文价值教育与小学汉语拼音教学整合的行动研究》文中提出语文课程的基本性质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那么,作为小学语文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汉语拼音教学中也应该体现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然而,在以往的许多汉语拼音教学中,教师往往只注重学生的发音方法和拼读技巧,不注重思想感情等方面的教育,使汉语拼音教学处于相对抽象和枯燥的状态,难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这就在无形中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了学习效率,同时也丧失了对学生开展其他教育的良好时机。如何在汉语拼音教学中渗透人文性,让学生真正乐于学习并学好汉语拼音是笔者在对人文价值教育进行学习的过程中一直思考的问题,并由此尝试将人文价值教育与小学汉语拼音教学进行整合的行动研究。本研究运用人文价值教育既有的几种教学方法——“静思”、“音乐及歌曲”、“故事或轶事”、“励志小语”和“团体活动”,将人文价值教育提倡并推行的理念与小学汉语拼音教学进行有机整合,由此在逐步改变以往小学汉语拼音教学重工具性而轻人文性的倾向上做出一定的尝试和努力。本论文共包括六部分内容:第一部分绪论,包括研究缘起、研究背景、研究问题、研究的意义与价值、研究的理论基础;第二部分首先对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然后就汉语拼音教学的已有研究成果及人文价值教育与课程整合的研究成果做出了详细综述;第三部分进一步明确了本论文的研究方法——行动研究,并对整个研究进行了设计,主要包括研究对象的选择、研究工具的设计、研究的信度、效度和推广度、研究的伦理问题;第四部分通过对小学汉语拼音教学问题的发现与分析进而探讨和拟定了具体的行动研究方案;第五部分行动研究方案的实施,包括人文价值教育与小学汉语拼音教学整合的教学设计,人文价值教育与小学汉语拼音教学整合的教学实施,后访谈与后测,资料的整理与分析;第六部分为研究结论,对人文价值教育与小学汉语拼音教学整合的方法及实施效果做出了总结,以期能够得更多一线教育工作者的认同和推广。
钱丽丽[10](2009)在《职业高中基础课程改革下数学作业有效性的研究》文中指出数学作业作为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巩固课堂知识,形成学生各种技能技巧、提高学生素养的基本途径。因此,数学作业有效与否,直接关系到学生数学学习的好坏,影响着教学目标的实现。本课题的研究以职业高中(以下简称职高)基础课程改革为背景,指出数学课程改革在积极推进和落实的同时,学生中的作业问题却仍未得到解决,甚至是更加突出,这说明现行的作业模式与课程改革的要求有很多不相适应,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作业有效性的发挥。影响学生作业有效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本文主要从教师的角度出发,通过对本校学生和教师在作业方面的研究和分析,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探讨教师在作业的布置、批改和讲评三个方面如何提高学生作业的有效性,从而提高数学教育教学质量。
二、在数学教学中转变差生之管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在数学教学中转变差生之管见(论文提纲范文)
(1)高中学生数学语言转换能力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术语与符号说明 |
第1章 绪言 |
1.1 研究的背景 |
1.1.1 数学语言转换在概念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
1.1.2 数学语言转换在数学解题中的重要作用 |
1.1.3 数学语言能力培养需要 |
1.1.4 符合课标要求 |
1.2 核心名词界定 |
1.3 研究的内容和意义 |
1.3.1 研究的内容 |
1.3.2 研究的意义 |
1.4 研究的思路 |
1.4.1 研究计划 |
1.4.2 研究的技术路 |
1.5 论文结构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文献收集的途径 |
2.2 数学语言相关概念 |
2.2.1 数学语言的概念研究 |
2.2.2 数学语言的分类研究 |
2.2.3 小结 |
2.3 国内外对数学语言转换能力研究综述 |
2.3.1 数学语言能力与数学语言转换能力内涵研究 |
2.3.2 数学语言转换的实质 |
2.3.3 数学语言转换研究现状 |
2.4 文献评述 |
2.5 小结 |
第3章 研究设计 |
3.1 研究的目的 |
3.2 研究对象的选取 |
3.3 研究的方法 |
3.3.1 文献法 |
3.3.2 问卷调查法 |
3.3.3 访谈法 |
3.3.4 案例分析法 |
3.4 研究工具的说明 |
3.4.1 测试卷的设计 |
3.5 数据的整理和分析 |
3.5.1 调查数据的编码 |
3.5.2 调查数据的分析 |
3.6 研究的伦理 |
3.7 小结 |
第4章 研究的理论基础 |
4.1 认知同化理论 |
4.2 建构主义 |
4.3 SOLO分类评价理论 |
4.4 数学语言转换能力水平的划分及评价标准的界定 |
4.5 小结 |
第5章 数据统计与分析 |
5.1 高中学生数学语言转换能力水平的调查结果分析 |
5.1.1 文字语言转换成符号语言能力的水平 |
5.1.2 符号语言转换成文字语言能力的水平 |
5.1.3 文字语言转换成图形语言能力的水平 |
5.1.4 图形语言转换成文字语言能力的水平 |
5.1.5 图形语言转换成符号语言能力的水平 |
5.1.6 符号语言转换成图形语言能力的水平 |
5.2 高中学生数学语言转换能力水平的总体分析 |
5.2.1 不同性别学生数学语言转换能力水平比较分析 |
5.2.2 不同年级学生的数学语言转换能力水平的比较分析 |
5.2.3 数学语言转换能力与学生成绩的相关性 |
5.3 教师访谈 |
5.4 调查的主要结论 |
5.5 影响高中生数学语言转换能力的因素 |
5.5.1 高中数学学科的特点 |
5.5.2 教师的教学方式 |
5.5.3 学生的学习习惯 |
5.6 高中生数学语言转换能力培养策略 |
5.6.1 在解题教学中,多角度分析解题思路 |
5.6.2 概念教学中实现三种语言的互化 |
5.6.3 教师应做好示范并注重学生图形语言的发展 |
5.7 小结 |
第6章 数学语言转换的案例研究 |
6.1 数学语言转换在概念教学中的运用 |
6.1.1 “函数单调性”的教学设计 |
6.1.2 “正弦定理”的教学设计 |
6.2 解题教学中的数学语言转换 |
第7章 结论与思考 |
7.1 研究的主要结论 |
7.2 研究的不足与反思 |
7.3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A:高中学生数学语言转换能力测试卷 |
附录B:对高中教师的访谈提纲 |
附录C:学生测试卷原始数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3)音乐类中学数学课堂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 ——以川音附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问题提出的背景 |
1.2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3 研究的意义 |
1.4 研究的方法 |
2 音乐类中学数学课堂教学现状的问卷调查与访谈分析 |
2.1 问卷调查与分析 |
2.2 访谈与分析 |
2.3 问卷调查及访谈分析得出的两个结论 |
2.4 分析得出音乐类中学数学课堂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
3 音乐类中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对策研究 |
3.1 课前准备策略 |
3.2 课中教学过程实施策略 |
3.3 课后巩固和反思策略 |
4 音乐类中学数学课堂教学的两个实践案例及分析 |
4.1 “车轮为什么是圆形的?”教学案例及分析 |
4.2 “含绝对值的不等式的解法”教学案例及分析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附录二 |
附录三 |
致谢 |
(4)中小学“分科分层不分班”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问题的提出 |
(一) 选题依据 |
1、班级授课制的实践欠缺 |
2、关于分层教学的学理研究不够 |
3、走向分层是大势所趋 |
(二) 研究意义 |
(三) 相关概念界定 |
1、班级授课制 |
2、分层教学 |
3、走班制 |
4. “分科分层不分班”教学 |
(四) 研究方法 |
1、文献分析法 |
2、比较研究法 |
二、文献综述 |
(一) 国内分层教学历史演进 |
1. 分层教学研究历程 |
3. 分层教学实践研究 |
4. 分层教学的实践反思 |
(二) 国外分层教学研究 |
三、分层教学的理论基础 |
(一) 孔子的“因材施教”思想 |
(二) 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
(三) 多元智能理论 |
四、“分科分层不分班”教学的理论架构 |
(一) “分科分层不分班”教学的概念 |
(二) “分科分层不分班”教学的特点 |
1. 分层科学性 |
2. 因层施教性 |
3. 双向流动性 |
4. 分层伦理性 |
(三) “分科分层不分班”教学之价值分析 |
1、“分科分层不分班”之于教学目标 |
2、“分科分层不分班”之于学生心理 |
3、“分科分层不分班”之于教学方法 |
五、“分科分层不分班”教学的实践运作 |
(一) “分科分层不分班”教学在中小学教学中的适应性分析 |
1、学生的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发展状态适合分层教学 |
2、分层教学符合中小学教学特点 |
3、分层教学理念符合社会对于中小学教学期望 |
(二) 怎样进行分层 |
1. 班级授课制仍为基本组织形式 |
2. 以学科为基石对学生进行分层 |
3. 实施学生分层,但不按层次分班 |
4. 不同学科、不同层次 |
5. 学生分层、编组方式 |
6. 学生分层后座位编排方式探讨 |
(三) 分层教学设计 |
1、A层次学生的教学策略 |
2、B层次学生的教学策略 |
3、C层次学生的教学策略 |
(四) 分层教学评价 |
1、分层教学呼吁教学评价的改变 |
2、学生差异到差异教学对待,倡导差异评价 |
3、“分科分层不分班”评价标准的设计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5)中国中小学数学教育思想史研究(1902-1952)(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 研究问题 |
1.3 文献综述 |
1.3.1 通史性研究 |
1.3.2 断代史研究 |
1.3.3 专门史的研究 |
1.3.4 学术史的研究 |
1.4 研究方法与思路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思路 |
1.5 创新之处 |
1.6 论文框架 |
第2章 中国数学教育思想发展概述 |
2.1 1862年之前中国数学教育思想概述 |
2.1.1 中国数学教育发展概述 |
2.1.2 数学教科书的特点——以《九章算术》为例 |
2.1.3 数学教学法——以杨辉的"习算纲目"为例 |
2.1.4 数学家关于数学实用价值的论述 |
2.1.5 1862年之前的中国数学教育思想 |
2.2 1862-1901年中国数学教育思想概述 |
2.2.1 西学东渐与中国近代数学教育 |
2.2.2 1862-1901年中国的数学教育思想 |
2.3 1902-1952年中国数学教育思想概述 |
2.3.1 数学教育目标和数学教学法 |
2.3.2 1902-1952年中国的数学教育思想 |
第3章 日本数学教育思想对中国的影响 |
3.1 中国近代数学教育诞生的历史背景 |
3.1.1 社会背景 |
3.1.2 教育背景 |
3.1.3 清末商务印书馆翻译日本教科书鲜为人知的历史背景 |
3.2 藤泽利喜太郎的数学教育思想对中国的影响 |
3.2.1 藤泽利喜太郎的生平简介 |
3.2.2 藤泽利喜太郎的数学教育思想和数学认识论 |
3.2.3 藤泽利喜太郎对中国数学教育的影响 |
3.3 赫尔巴特学派的教育思想的传入及其对中国数学教育的影响 |
3.3.1 赫尔巴特生平简介 |
3.3.2 赫尔巴特学派的五段教学法 |
3.3.3 赫尔巴特的数学教学思想 |
3.3.4 赫尔巴特学派的五段教学法对中国的影响 |
3.4 小仓金之助的数学教育思想对中国的影响 |
3.4.1 小仓金之助的生平简介 |
3.4.2 小仓金之助的数学教育思想 |
3.4.3 小仓金之助与藤泽利喜太郎的数学教育思想关系 |
3.4.4 小仓金之助的数学教育思想对中国的影响 |
3.5 小结 |
第4章 美国数学教育思想对中国的影响 |
4.1 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对中国数学教育的影响 |
4.1.1 杜威生平简介 |
4.1.2 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 |
4.1.3 杜威对数学与数学教育的认识 |
4.1.4 杜威对中国数学教育的影响 |
4.1.5 实用主义在中国数学教学中被实施的实际情况 |
4.2 史密斯的数学教学思想及其在中国的传播 |
4.2.1 史密斯生平简介 |
4.2.2 史密斯的数学教学思想在中国的传播 |
4.2.3 史密斯的代数教科书编写原则在中国的流传 |
4.3 波利亚的数学教育思想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
4.3.1 波利亚生平简介 |
4.3.2 波利亚的数学教育思想 |
4.3.3 波利亚对中国数学教育的影响——以《怎样解题》为例 |
4.4 美国的教学法及其他数学教学法着作对中国数学教育的影响 |
4.4.1 设计教学法的传入及其影响 |
4.4.2 道尔顿制的传入及其影响 |
4.4.3 中学数学教学法专着的传入 |
4.5 小结 |
第5章 数学教育思想的中国化 |
5.1 数学教育思想中国化的意义 |
5.2 数学教育目的的中国化 |
5.3 数学教科书的中国化 |
5.3.1 外文数学教科书在中国的直接使用 |
5.3.2 数学教科书中国化的历程 |
5.3.3 数学教科书编写原则的探讨 |
5.4 数学教学思想方法的中国化 |
5.4.1 50年来中国数学教学法的变迁 |
5.4.2 举例分析数学教学法论着 |
5.4.3 20世纪初至50年代中国数学教学法研究的特点 |
第6章 结束语 |
6.1 中国数学教育思想的演变过程 |
6.2 启示与借鉴 |
6.2.1 数学教育制度的制定要具备一定的灵活性 |
6.2.2 数学教科书编写的时代性与多元性 |
6.2.3 数学教学法的非单一性 |
6.3 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附录:中国数学教育史年表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6)中国近现代数学教育研究史之研究 ——以数学教学法研究史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一) 本课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 国内研究情况 |
2. 国外研究情况 |
(二)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和创新之处 |
一、中国古代数学教育发生发展的历史经纬 |
(一) 中国古代数学教育概述 |
1. 古代数学教育的形成与发展 |
2. 中国古代数学教育目的、教学内容、教育制度 |
3. 过渡阶段的中国数学教育 |
(二) 古代数学教育中的教学法 |
1. 杨辉简介 |
2. “习算纲目”的数学教学思想方法 |
3. 杨辉的数学思想方法在数学教学中的体现 |
二、清末数学教育及数学教学法研究 |
(一) 新学制下的数学教育 |
1. 新学制产生的历史背景 |
2. 在新学制下中国数学教育的诞生 |
(二) 日本对中国数学教育的影响 |
1. 日本对中国新学制的影响 |
2. 日本的数学教育对中国数学教学法的影响 |
3. 小结 |
(三) 清末数学教学法之研究 |
1. 与数学教学研究相关的杂志 |
2. 新教学法的传入——赫尔巴特教学法经日本传入中国 |
3. 清末数学教学法研究之发展及其特点 |
三、民国时期的数学教学法研究 |
(一) 数学教育制度及数学教学法的要求 |
1. 民国初年的数学教育 |
2. 1922 -1949 年中小学数学教学目的之变迁 |
3. 民国时期课程标准中的数学教学法要求 |
4. 数学教学原则 |
(二) 民国时期数学教学法研究及其特点 |
1. 数学教育研究文献概况 |
2. 民国时期数学教学法研究的考察 |
3. 民国时期数学教学法研究的特点 |
(三) 混合数学教学法研究 |
1. 混合数学的诞生 |
2. 混合数学教学在中国的实施 |
3. 关于混合数学教学原则 |
4. 关于混合数学教授法的争论 |
5. 小结 |
四、俞子夷对中国数学教学法研究的贡献 |
(一) 俞子夷的生平简介 |
(二) 俞子夷的普通教学法的科学观和艺术观 |
(三) 俞子夷的数学教学法论着及其影响 |
(四) 俞子夷的各种教学实验研究 |
(五) 俞子夷“清算”中国教育上的“旧账”以及回顾中国小学数学教学法的发展 |
(六) 俞子夷的教育研究思想观点及其影响 |
注释 |
参考文献 |
附录1:中国近代数学教育史年表 |
附录2:数学教学法研究附表 |
附录3:访谈我国着名数学教育家张奠宙先生 |
致谢 |
(8)提高高一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1章 引言 |
1.1 问题提出 |
1.2 研究的综述 |
第2章 高效教学的理论基础 |
2.1 课题主要概念 |
2.1.1 效率、教学效率、高效教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
2.1.2 教学反思与反思性教育实践 |
2.1.3 沟通与幽默 |
2.2 高效教学的理论基础 |
2.2.1 人本心理学的心理疏导理论 |
2.2.2 认知心理学的知识迁移理论 |
2.2.3 情境认知理论 |
2.2.4 建构主义理论 |
2.3 高效教学的要素分析 |
2.3.1 注重思维的教学 |
2.3.2 注重数学教学中的理解问题 |
2.3.3 注意帮助学生构建良好的认知结构 |
第3章 高一新生的学习现状分析 |
3.1 初三学生数学学习习惯的调查 |
3.1.1 问卷的设计 |
3.1.2 调查的实施 |
3.1.3 数据及结果分析 |
3.2 中学生数学学习现状调查 |
3.2.1 问卷的设计 |
3.2.2 调查的实施 |
3.2.3 数据及结果分析 |
第4章 提高高一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策略 |
4.1 提高第一堂数学课的教学策略 |
4.1.1 初高中衔接的困难原因分析 |
4.1.2 利用高一第一堂数学课提高数学教学效率 |
4.2 提高新授课教学效率的策略 |
4.2.1 重视对学生预习的指导 |
4.2.2 备课 |
4.2.3 课堂的组织策略 |
4.3 提高习题课的教学效率的策略 |
4.3.1 习题课效果现状 |
4.3.2 习题课堂效率低的原因分析 |
4.3.3 改进措施 |
4.4 高一数学复习的策略与措施 |
4.4.1 选题策略 |
4.4.2 练习策略 |
4.4.3 讲解策略 |
4.4.4 归类讲解,形成体系 |
4.5 试卷分析课的策略 |
4.5.1 认识策略 |
4.5.2 备课策略 |
4.5.3 讲评策略 |
4.5.4 表扬策略 |
4.5.5 解答题的分析策略 |
第5章 提高数学教学效率的实践效果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初三学生数学学习习惯的调查问卷 |
附录2:中学生数学学习现状调查 |
附录3:访谈问题 |
致谢 |
(9)人文价值教育与小学汉语拼音教学整合的行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缘起 |
第二节 研究背景 |
一、理论背景 |
二、实践背景 |
第三节 研究问题 |
第四节 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
一、研究的意义 |
二、研究的价值 |
第五节 研究的理论基础 |
一、罗杰斯的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及意义 |
二、施瓦布的实践性课程开发理论及意义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相关概念的界定 |
一、人文价值教育 |
二、汉语拼音 |
三、整合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一、汉语拼音教学文献综述 |
二、人文价值教育与课程整合的文献综述 |
第三章 研究方法与设计 |
第一节 研究方法的确定 |
一、“行动研究法”的确定 |
二、研究数据收集的方法 |
第二节 研究设计 |
一、研究对象的选择 |
二、研究工具的设计 |
三、研究的信度、效度和推广度 |
四、研究的伦理问题 |
第四章 行动研究方案的制定 |
第一节 小学汉语拼音教学问题的发现与分析 |
一、研究对象概况 |
二、对教师的前访谈及分析 |
三、对学生的前访谈及分析 |
第二节 行动研究方案的讨论和制定 |
一、行动研究的目标 |
二、行动研究的主要内容 |
三、行动研究的实施过程 |
四、行动研究的预期成果 |
五、行动研究小组成员说明 |
第五章 行动研究方案的实施 |
第一节 人文价值教育与小学汉语 |
拼音教学整合的教学设计 |
一、对所用教材的分析 |
二、组内交流和讨论 |
三、教学设计 |
第二节 人文价值教育与小学汉语 |
拼音教学整合的教学实施 |
一、教学实施阶段1 |
二、教学实施阶段2 |
第三节 后访谈与测试 |
一、后访谈 |
二、测试 |
第四节 资料的整理与分析 |
一、课堂观察资料的整理与分析 |
二、访谈资料的整理与分析 |
三、测试资料的整理与分析 |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反思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历 |
(10)职业高中基础课程改革下数学作业有效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问题的提出 |
1.1 职高基础课程改革的背景 |
1.2 学生数学作业背景 |
1.3 研究现状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4 课题研究的意义 |
1.4.1 课程改革的需要 |
1.4.2 树立正确的数学学习观 |
1.4.3 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完成工作的能力和习惯 |
1.4.4 给职高数学教师一点参考 |
第二章 概念的界定与理论综述 |
2.1 概念的界定 |
2.1.1 作业和数学作业 |
2.1.2 有效教学 |
2.1.3 职高 |
2.2 理论综述 |
2.2.1 波利亚的数学解题理论 |
2.2.2 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 |
第三章 研究的方法与过程 |
3.1 研究的对象 |
3.2 研究的方法 |
3.2.1 问卷调查研究法 |
3.2.2 访谈研究法 |
3.2.3 经验总结研究法 |
3.2.4 文献研究法 |
3.3 研究的过程 |
3.3.1 学生完成数学作业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
3.3.2 教师布置、批改、讲评作业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
3.3.3 影响学生数学作业有效性的成因分析 |
第四章 促进学生作业有效性的方法与策略研究 |
4.1 作业布置的研究 |
4.1.1 布置自主性作业 |
4.1.2 布置基础性作业 |
4.1.3 布置多样性作业 |
4.1.4 布置循序渐进性作业 |
4.2 作业批改的研究 |
4.2.1 作业批改的几个注意点 |
4.2.2 作业批改的几点尝试 |
4.3 作业讲评的研究 |
4.3.1 作业讲评的几个原则 |
4.3.2 作业讲评的几个尝试 |
第五章 无锡职业教育中心校对提高作业有效性的实践研究 |
5.1 建立数学习题库,实现资源共享 |
5.2 因材施教,试行分层作业 |
5.3 数学作业抽查制度化 |
第六章 结论与不足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论文期间发表的论文 |
附录 |
附录一 《职业高中基础课程改革下数学作业有效性的研究》——学生问卷调查 |
附录二 《职业高中基础课程改革下数学作业有效性的研究》——教师问卷调查 |
致谢 |
四、在数学教学中转变差生之管见(论文参考文献)
- [1]高中学生数学语言转换能力调查研究[D]. 张梦娜. 云南师范大学, 2017(01)
- [2]抓好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数学教学之管见[J]. 马俊富. 生活教育, 2015(12)
- [3]音乐类中学数学课堂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 ——以川音附中为例[D]. 谢玉碧. 四川师范大学, 2014(01)
- [4]中小学“分科分层不分班”教学研究[D]. 唐绪龙. 天津师范大学, 2012(02)
- [5]中国中小学数学教育思想史研究(1902-1952)[D]. 李春兰.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0(12)
- [6]中国近现代数学教育研究史之研究 ——以数学教学法研究史为中心[D]. 李春兰.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07(03)
- [7]在数学教学中转变差生之管见[J]. 杨薇. 三明师专学报, 2000(01)
- [8]提高高一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实践研究[D]. 周江红. 湖南师范大学, 2011(07)
- [9]人文价值教育与小学汉语拼音教学整合的行动研究[D]. 王文. 青海师范大学, 2011(06)
- [10]职业高中基础课程改革下数学作业有效性的研究[D]. 钱丽丽. 苏州大学, 2009(S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