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植被及其利用》专着中未记载的植物群落类型

《新疆植被及其利用》专着中未记载的植物群落类型

一、《新疆植被及其利用》专着中未曾记载的植物群落类型(论文文献综述)

刘贵玺[1](2021)在《科兹洛夫《蒙古、安多和死城哈喇浩特》所载生物种类及其地方性知识的整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彼得·库兹米奇·科兹洛夫(ПетрКузьмичКозлов,1863-1935)是着名的中亚考察家,是20世纪初俄国探险考察领域的领军人物。他曾8次来华,开展7次考察活动,组织3次大规模综合科学考察。1907-1909年,他第2次率队对中国北部和西部开展大规模综合科学考察活动,这是他考察生涯中最重要的一次考察。《蒙古、安多和死城哈喇浩特》正是此次考察的考察记,其中记载了考察的整个过程、途中见闻、考察所获等信息。其内容涉及考古学、西夏学、民族学、地质学、生物学等多个学科领域,为了解百余年前我国西北地区的自然和人文提供了宝贵的参考资料,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蒙古、安多和死城哈喇浩特》中记载的大量生物学信息,为西北地区生物区系组成、物种多样性及其分布历史的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资料,为生物学史和中国少数民族科技史研究贡献了新的史料。目前,关于科兹洛夫及这部考察记,在人文学科已有不少研究成果。相比之下,在生物学方面学界对其关注却微乎其微,也未见与之相关的生物学专门论着的报道。鉴于此,本文在对科兹洛夫及科学成就总结的基础上,以两个俄文版《蒙古、安多和死城哈喇浩特》(1923版,1948版)为蓝本,以其中的生物种类及其地方性知识为主要研究对象进行整理、考证和研究。以填补对科兹洛夫及其考察记无生物学专门研究的空白,为民族生物学调查研究探索新思路,为生物学史研究尝试新方法,为中国少数民族科技史研究发掘新史料、开辟新视角。本文共5章,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首先阐述了西方人来华考察的历史概况,科兹洛夫来华考察的时代背景及其在考察探险领域的地位和影响力。其次,从三方面综述了学界相关研究。一是对科兹洛夫考察队考察成果的研究,主要是对他带回大量文物、文献、生物标本、矿石样本和科考数据等的研究。这类研究成果最多,也最为充分。二是对科兹洛夫其人的研究,主要是对科兹洛夫生平和考察工作的传记性研究。这类研究以俄国学者为主力,成果较多;我国对此研究相对薄弱,成果很少且相对扼要。三是,对《蒙古、安多和死城哈喇浩特》的研究。未见专门对该着作的研究报道,仅对该书的汉语翻译情况作了介绍和评述,肯定了汉译本的价值和贡献,也指出了专业术语翻译欠准的问题。此外,本章还阐明了本文的研究缘由、内容、方法、意义和拟解决的问题等。第二章,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科兹洛夫的生平进行了概述,揭示了他的命运、成就与来华考察的内在联系。同时,从考古发掘、民族学和社会学、地理学和地质学、生物学、生态学这几方面对他的科学工作做了总结。并且从版本、撰写特点和主要内容三个方面对《蒙古、安多和死城哈喇浩特》进行了概括性介绍:对比了两个俄文版的差异,分析了该着作的撰写特点,明确了地名的今昔对应,绘制了科兹洛夫考察路线图,梳理了科兹洛夫的考察日程,概述了该着作中记载的考察成果,指出了所载生物学内容的局限性和不足。第三章,对《蒙古、安多和死城哈喇浩特》中记载的植物种类及其分布、生境等800余条信息按区域分段进行整理、逐一比对和考证,形成名录。结果显示,其中共记载植物73科,268属,422种,7亚种,13变种。同时,还以考察记中所载贺兰山植物为个案进行了讨论。通过对贺兰山植物种类(54科、140属、186种)、植被类型及其分布等相关信息进行分析,并与当今状况进行百年前后的对比,得出以下结论:1.考察记中所载植物信息本身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2.考证出的植物名录及其分布信息具有较强的实用价值;3.科兹洛夫及其考察队具备扎实的植物学基础和较高的专业素养,并在植物采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4.为植物多样性、植物区系等的历史研究提供参考;5.这部考察记具有很高的植物学研究价值和史料价值。第四章,对《蒙古、安多和死城哈喇浩特》中记载的动物种类及其生境、分布等约1000条信息按区域分段进行整理、逐一比对和考证,形成名录。结果显示,其中共记载脊椎动物181属,258种,53亚种;节肢动物及软体动物137属,162种。物种多寡按纲排列依次为鸟纲、昆虫纲、哺乳纲、爬行纲、两栖纲和辐鳍鱼纲。通过动物种类及其分布考证结果,以及百年前后状况的对比分析,可知:1.该考察记具有很强的动物学专业性,其中所载动物学信息对动物区系历史研究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2.科兹洛夫具备非常深厚的动物分类学功底;3.动物种类的历史分布状况,为生态环境变迁的研究提供了可靠证据;4.对科学文献的征引和物种生境以及标本采集相关信息的详细记述,不但提升了该考察记的科学专业性和学术价值,而且还增强了它的史实性和史料价值。第五章,对《蒙古、安多和死城哈喇浩特》中记载的蒙古族关于植物、动物的地方性传统知识分别进行梳理和分析,开展民族生物学研究。结果表明,该考察记中共记载植物的蒙古名10个、动物的蒙古名20个,蒙古族对9种植物的6类用途和对10种动物的7类用途,以及对2种动物的保护与防范措施。这些地方性知识共涉及植物15种,隶属12科15属;动物23种,隶属14科21属。研究结果揭示:1.蒙古族对植物和动物的命名除专有名词知识的传承外,还有一套比较特有的命名规则,而且蒙古族对植物和动物的命名规则具有很高的一致性;2.蒙古族民间的植物和动物分类水平较高,可能存在一套特殊的分类体系,有待进一步系统研究;3.蒙古族的生物学地方性知识与其文化之间存在相互影响和彼此依存的关系;4.不同地区蒙古族的生物学地方性知识既存在广泛的统一性,又存在一定的差异性;5.考察记所载生物学地方性知识不但很高的文化价值、史料价值,而且也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实用价值;6.不但近代科学考察文献资料中生物学地方性知识的发掘和研究应当受到足够的重视,而且与之相关的保护和传承等工作更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最后,在结语部分对全文进行了分析和总结。首先,将科兹洛夫及其考察记《蒙古、安多和死城哈喇浩特》置于当时的时代背景下,从以下三个视角进行了分析:1.从所载生物学信息看科兹洛夫对后世影响,及其考察记的学术价值;2.讨论了科兹洛夫及其所获成果对生物学相关研究领域所作的贡献;3.分析了当时社会背景、科兹洛夫与《蒙古、安多和死城哈喇浩特》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其次,阐明了本文中各项研究的价值,及其对相关学科领域研究的现实意义,并尝试提出了一些观点。最后,还指出了本文的研究缺憾和不足,提出了需进一步研究的若干问题,明确了来深入系统研究的方向。

张筱青[2](2021)在《广东及邻区晚三叠世植物群及其古环境意义》文中研究指明距今约 201.3Ma 的三叠纪一侏罗纪之交(Triassic-Jurassic Boundary,TJB)是一次重大转折期,期间发生了包括生物集群灭绝及演替、全球性海退、野火事件等重大地质事件,从而导致同时期全球古气候、古生态、古环境产生了巨大变化。相较于海相而言,对于海陆交互相晚三叠世—早侏罗世之交重大生物事件的研究仍很薄弱。晚三叠世时期,位于我国华南的广东地区发育了一套良好的海陆交互相地层,包括中部地区的小坪组以及北部地区的艮口群(红卫坑组、小水组、头木冲组序列),植物群十分发育,化石类型繁多,对于了解华南板块三叠纪末期古植被、古气候与古生态环境变化提供了重要材料。本论文通过对广东广州、佛山、韶关乐昌、湘粤交界郴州狗牙洞、韶关新丰等多处剖面和化石点的植物大化石研究,共鉴定植物化石47属106种(含未定种),其中有节类4属9种,真蕨类13属32种,种子蕨类5属9种,本内苏铁类11属33种,苏铁类4属8种,银杏类4属6种,松柏类3属5种,分类不明的植物3属4种。其中我们建立新种Williamsonia trifasciatis sp.nov.。另外基于角质层显微结构研究,修订了乐昌毛羽叶Ptilophyllum lechangense Wangemend.Zhang,确立了小水厚羊齿 Pachypterisxiaoshuiensis(Feng)Zhang comb.nov.新组合,并将大网羽叶属Anthrophyopsis的植物分类位置自苏铁类转移至本内苏铁类中。广州小坪组化石植物分子与我国其他地区及其他国家经典的晚三叠世植物群进行比较,可以推断小坪组植物群地质时代是晚三叠世卡尼期(Carnian)—瑞替期(Rhaetian)。另外,根据比较粤中与粤北不同化石点的植物组合,结合海相动物化石的研究,进一步厘定各个化石点与层位的时代,自下而上可以划分出四个植物带:Pachypteris-Lindleycaldus带、Pterophyllum顶峰带、Clathropteris-Otozamites带、Danaeopsis首现带。根据植物组合及亲缘关系,在晚三叠世时期广东地区整体分布于热带—亚热带的温暖、湿润气候区。Pachypteris-Lindleycaldus带为三角洲平原上的高地植物群落;Pterophyllum顶峰带属于泥炭沼泽—三角洲平原环境中的低地—湿生植物群落;Clathropteris-Otozamites带属于泥炭沼泽—三角洲平原环境中的低地—湿生植物群落之中的相对高地;Danaeopsis首现带属于三角洲平原上的低地植物群落。另外,依据动植物化石,推测晚三叠时期卡尼期中晚期至瑞替期华南板块的南端呈现韶关地区粤北海湾、广州半岛和佛山地区粤西海湾的古地形。经过对广州大涡村剖面岩石中惰质组中的火焚丝炭反射率的研究,我们得到当时的森林火灾燃烧温度为489.884℃—528℃之间,这表明在广东晚三叠世卡尼期早期,发生了零星的野火活动,均为林下植被凋落物下方的有机材料、凋落物、草本植物和灌木植物燃烧引起的地面火至地表火,没有大规模的野火活动发生。另外,本文通过对晚三叠世卡尼期早期剖面,特别是郴州狗牙洞剖面和广州大涡村剖面植物化石类型来探究植物群与当时卡尼期潮湿事件的响应。除此外,我们也尝试了通过有机碳同位素曲线与研究较为充分的地区进行对比。

邓小进[3](2021)在《准噶尔盆地地表反照率时空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分析》文中认为地表反照率微小变化影响着地表辐射收支与能量平衡,从而对区域及全球气候产生影响。准噶尔盆地位于中亚腹地,典型的荒漠环境是干旱区气候变化的指示剂。在气候变化过程中,其独特的下垫面性质能敏感反映出区域气候变化的干湿及冷暖过程,因此,研究准噶尔盆地地表反照率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对正确认识准噶尔盆地陆面特征、改善生态环境和气候监测有着不可替代的区域特征及科学意义,为客观评价全球气候变化下干旱区陆面变化及其正负反馈响应机制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本文以准噶尔盆地为研究对象,通过利用MODIS卫星遥感数据MOD09A1产品反演短波、近红外、可见光地表反照率,结合气象数据、植被NDVI、土地利用类型数据,分析准噶尔盆地2001—2018年地表反照率、气温、降水、NDVI的时空变化特征和土地利用类型引起地表反照率的变化,然后对不同波段地表反照率与气温、降水和NDVI进行相关关系分析,并探讨地表反照率与影响因子的时空响应状况。本文主要结论如下:(1)准噶尔盆地短波、近红外、可见光地表反照率具有明显的空间地域差异,整体呈现东北高、西南低的分布规律,多年平均地表反照率值满足近红外>短波>可见光;准噶尔盆地3种不同波段地表反照率年际变化速率空间分布整体均表现“西南缘和东北缘增加,北缘及东南缘减少”的变化趋势;不同波段地表反照率标准差主要集中分布在0.015~0.030范围之间,满足可见光>短波>近红外,且冬季地表反照率的标准差值最高,夏季最低;地表反照率变化与地表覆盖类型的季节变化密切相关。(2)准噶尔盆地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在不同波段地表反照率具有明显的差异特征,除了湖泊和水库坑塘类型外,其他一级和二级土地利用类型的地表反照率值均满足近红外>短波>可见光这一特征;2010—2018年3个波段的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地表反照率年际变化趋势,在整体上稍显着于2000—2010年,且在2010—2018年间短波波段的一级土地利用类型均通过了0.05的显着性检验;准噶尔盆地18年来土地利用类型地表反照率年际变化速率呈微弱的增长趋势,年际速率变化较小,整体保持稳定,研究结果将为研究区地表分光辐射及能量平衡研究奠定基础。(3)准噶尔盆地2001—2018年短波、近红外和可见光波段的地表反照率整体上与气温均呈现负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依次为-0.44、-0.42和-0.45;与降水均呈现微弱的正相关,相关系数依次为0.25、0.19和0.27;与NDVI均呈现负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0.35、-0.32和-0.39;气温、降水及NDVI与不同波段地表反照率的相关系数值均满足:可见光>短波>近红外。其中气温与地表反照率的相关系数绝对值最高,是影响地表反照率变化最重要的影响因子,其次为NDVI,降水量最低;总体而言,气温是影响准噶尔盆地地表反照率变化的主导因子。

索南邓登[4](2020)在《青藏高原濒危藏药资源致危因素及可持续利用路径研究 ——以掌裂兰为例》文中认为近年来,随着藏医药学及其产业强劲发展,有限的藏药材资源以惊人的速度被消耗,越来越多的藏药材面临濒临灭绝的严峻现状。开展野生藏药药用植物资源的濒危状况研究并进行系统管理,是藏医药可持续利用的重要前提。论文以野生濒危藏药材掌裂兰植物为典型案例,沿着―致危因素识别-濒危资源评价-可持续利用‖的研究路径,采用文献梳理、理论研究、实地调研、调查问卷、统计分析等方法,探讨了掌裂兰植物致危因素的内在逻辑关系,构建了濒危藏药生态适宜平衡模型,以此为基础,构建濒危藏药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及影响濒危藏药药用植物可持续利用路径模型。论文主要工作包括:第一,针对藏药资源的自然致危因素和适宜性问题,对青藏高原区域内掌裂兰分布点和样地进行生境特征、植物区系、群落结构、物种多样性和种间关系等调查。研究发现,掌裂兰具有种群规模小、个体数量少、地理分布狭窄,喜潮湿环境,抗寒旱能力弱等特征。提取掌裂兰分布区生态因子进行空间叠加分析,研究发现青海省内掌裂兰适宜区总面积达30 700km2,其中河南县、泽库县、久治县和班玛县为主要适宜地,面积约为12 454 km2。构建了生态适宜面积平衡模型,为中藏药产业发展和规划种植奠定了基础,对藏药资源调查和管理的新方法和新手段进行了实证检验。第二,针对掌裂兰致危性的人为因素问题,通过实地调研、深度访谈,全面分析青海、西藏、甘肃等地主要医疗机构资源的需求状况,提出保护意识淡薄、过度采挖、过度放牧、草地鼠害和旅游等活动为主要的致危因素。第三,依据药用植物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方法,从濒危性、遗传多样性、植物价值、管理利用等方面,构建了濒危藏药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包括4个准则层指标、18个评价指标层和14个评价因素层。最后,基于致危自然及人为因素识别、评价体系、系统管理的过程对可持续利用能力提升的研究假设,通过353份调查问卷,使用回归分析和结构方程模型检验关键因素和作用路径,提出应建立专项濒危藏药植物园,开展就地保护与种质资源库,加强濒危藏药药用植物资源生境调查,开展适宜种植区和规范化人工种植,建立濒危藏药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提高公众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加强濒危藏药资源的实时动态监测与市场监管。以政府为治理主体,对致危因素进行综合治理,是解决濒危藏药资源危机的路径。本文针对构建濒危藏药资源综合治理体系,提升濒危藏药资源可持续利用治理能力提出了政策建议。

邱涛[5](2020)在《四川藏区药用民族植物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研究四川藏区药用民族植物区系特征,结合壤塘县、丹巴县民族植物学调查研究结果,阐明四川藏区藏族药用民族植物开发利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探讨四川藏区特色资源物种的使用价值及应用前景,为四川藏区藏族医药及民族经济的发展提供参考资料。方法:(1)采用民族植物学文献研究法,收集藏医药专着中植物药信息,核对修订后,梳理在四川藏区有分布的藏药材,结合植物区系分析方法,总结归纳其基本特征。(2)采用民族植物学中的沉浸式调查结合人物访谈、问卷调查、野外考察等方法,以阿坝州壤塘县(牧区、草原藏族、安多文化、觉囊派)和甘孜州丹巴县(农区、高山峡谷藏族、嘉绒文化、多宗教融合)为研究区域,以药用植物为重点研究对象,实地调研民间对当地野生植物的采集、加工方法、使用方式、主要功效、习俗禁忌等,对比分析四川藏区不同区域民族植物的传统使用知识及民族药发展的异同。结果:(1)分布于四川藏区的常用藏药材有140科440属1448种。单科含属量中菊科(40属)最多,单属含种量中紫堇属(35种)最多,入药部位以地上部分或全草类药最多(725种)。(2)四川藏区分布藏药中种子植物共393属1340种,可划分到15个分布区类型。其中以北温带广布型最多,有120属653种;中亚分布型最少,仅6属16种。(3)四川藏区藏药材集中分布于海拔2000-4500m的寒温性针叶林、亚高山灌丛、草地等植被类型中,为四川藏区藏药的主产生境,药材形态与环境高度适应,呈现植株矮小、根系发达等特点。(4)壤塘县觉囊文化区常用乡土植物有27科38种(含菌类6科6种):食用乡土植物12科13种,食用部位为嫩枝叶,兼食花、果实、根、茎乃至全株;药用或药食两用乡土植物13科16种,泡酒、泡水居多,兼有熬汤食疗,保健预防为主;装饰用乡土植物4科4种;建筑用材或薪柴乡土植物4科4种;宗教民俗1科1种。(5)丹巴县常用民族植物共计51科90种:其中药用植物26科39种,以菊科为主;食用植物17科24种,多为蔷薇科;药食两用植物17科22种,以伞形科居多。常用药用植物主要分布在海拔1700-3000 m左右的草地、灌丛及林缘、高山流石滩、杂木林地及河岸沟边等;常用食用植物主要分布于海拔1700-3500 m左右的路旁田间、林地;药食两用植物多分布于海拔2000-4000 m的林缘、路旁及灌丛中。结论:(1)四川藏区药用民族植物品种丰富,以菊科、伞形科等科类为主,植物区系成分带有明显的温带性质,集中分布于海拔2000-3500m左右的寒温性针叶林、亚高山灌丛或高寒草甸草原。(2)四川藏区药用民族植物具有适用面广、功能多样和极具民族特色等特点,具有较大的利用价值和开发价值,但目前也出现受外来文化冲击,使得民族医药知识出现趋同,需引起重视。(3)四川藏区药用民族植物在不同区域及不同生境中丰富度不一致,且各地药用民族植物的使用品种、使用量和使用方式等因地形地貌及受到其他民族文化影响存在差异,开发利用时需因地制宜,合理规划。(4)四川藏区已出现药用民族植物传统使用知识丢失、资源短缺等现象,加快开展四川藏区药用民族植物传统使用知识的收集整理、民族植物学研究和以丹巴等为代表的生境多样、农业基础良好的区域进行野生抚育、仿野生栽培和生态种植等这类环境友好的可持续模式的种植工作等,以保护四川藏区文化多样性及物种多样性。

古丽妮尕尔·穆太力普[6](2020)在《新疆曲尾藓科(Dicranaceae)植物的分类与区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曲尾藓科(Dicranaceae)隶属于藓类植物门(Bryophyta)、藓纲(Musci)、真藓亚纲(Bryidae)、曲尾藓目(Dicranales)、它是曲尾藓亚目(Dicraninnales)里的一个较大的科,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本次研究通过对1987~2019年间采自新疆各地区的1300余份曲尾藓科植物标本进行分类学、分支系统学以及区系研究,为新疆苔藓植物乃至新疆植物研究提供基础资料以及其保护和利用提供科学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对标本分类鉴定,共记录新疆曲尾藓科植物10属、28种。(2)基于45个形态学特征,对曲尾藓科植物28种进行了分支系统发育分析。利用PAUP软件确定曲尾藓科植物分类的重要形态特征,建立系统发育树,并形态学矩阵进行了MP法分析。结果表明:外类群独立地构成一个分支,28种构成10类分支。亲缘关系近的聚成同类分支,每个属单独构成一个分支,其中卷毛藓属的Bootstrap值大于90,这说明该分支可靠,与经典分类学结果相一致。(3)对曲尾藓属(Dicranum Hedw.)植物中不同的10个种利用光学显微镜(LM)和扫描电镜(SEM)观察其孢子和蒴齿的形态特征。结果显示:曲尾藓属10种植物的孢蒴均为圆柱形;孢子有球形、近球形、椭圆形或三角状卵形,颜色为黄色、棕色或黄褐色,近极面向内凹,纹饰为疣状、颗粒状或芽孢状;曲尾藓10种属植物的蒴齿多为披针形,但也有阔披针形,颜色为杏黄色、深红色、褐黄色或红褐色,纹饰为条状或疣状,具穿孔成网状结构,一些种无穿孔成平滑结构,表面具细疣。该研究为曲尾藓属属下类群划分提供分类依据,为苔藓植物系统分类、演化提供重要的参考价值。(4)对新疆曲尾藓科植物的区系地理成分、垂直分布以及其群落类型的研究结果如下:(1)区系地理成分可划分为5大类,分别为北温带分布成分、东亚-北美分布成分、东亚成分、旧世界温带分布成分和世界广布成分,分别占总数的80%、12%、4%、4%;(2)垂直分布同样可划分为5大类,分别是山地草原带(7属、20种)、山地森林带(9属、25种)、亚高山草甸带(7属、20种)、高山草甸带(7属、17种)和高山垫状植被带(5属、10种);(3)群落类型可分为4大类,土生群落(8属、24种)、石生群落(7属、21种)、木生群落(8属、24种)和水生群落(6属,10种)。

王国宏,方精云,郭柯,谢宗强,唐志尧,沈泽昊,王仁卿,王襄平,王德利,强胜,于丹,彭少麟,达良俊,刘庆,梁存柱[7](2020)在《《中国植被志》研编内容与规范》文中提出植被志是基于植被(或植物群落)调查资料,全面记叙植被的外貌、物种组成、结构和功能,以及地理分布和生境条件等特征,并对同类植被进行归纳和总结的志书。《中国植被志》是第一部对中国植被进行全面记述的志书,预计完成约48卷110册。在借鉴《中国植被》(1980)(简称"80方案")植被分类基本原则的基础上,《中国植被志》将对中国植被分类系统的高级分类单位(植被型组、植被型和植被亚型)进行归纳和总结,对中级和低级分类单位(群系组、群系、亚群系,群丛组、群丛)进行详细描述。植被高级分类单位的描述具有概括性质,是在中国植被分类系统中级和低级分类单位描述的基础上,对其在全球和中国境内的地理分布、自然环境、群落外貌、植被类型及多样性、优势种或共优势种、生物多样性保育价值以及资源现状等进行概述,并对"80方案"相关内容进行修订和拓展,将提供对中国植被基本特征客观、准确的记述。在植被中级和低级分类单位中,群系组描述的内容包括地理分布、自然环境、群落外貌、植被类型以及价值与保育等内容;群系描述的主要内容包括地理分布、自然环境、生态特征、物种组成、群落结构、群丛组和群丛的分类与描述、优势种的生物学特性、生物量与生产力、植被动态与演替以及价值与保育等方面。作为植被志研编的核心内容,群丛组和群丛的分类与描述主要基于植被调查资料,采用数量分类方法,根据群落结构和物种组成的差异划分出不同的植被类型,并对其基本特征进行定量描述和归纳。其中,群落的层片结构、特定植被分类单元的特征种或特征种组的筛选与甄别是植被类型划分的关键环节;而群落外貌,群落结构,物种组成,各类物种的生长习性、生境的偏适性等是群丛组和群丛描述与归纳的重点内容。该文提出了中国植被中级和低级分类单位的命名方案,其特点在于植被类型的科学名称中同时体现了植被分类单元特征种或优势种的名称及其所属的高级植被分类单位(植被型组或植被型)的名称,兼顾了植被名称的规范性与实用性。《中国植被志》的研编工作由文献整编、群落调查、数据分析与整理、文本撰写等环节组成。该文对植被样方的调查与收集,文献收集与整编,气候、土壤、地形等相关数据的来源及其整理方法,植被分类方法,植被命名,植被分类单元描述的内容,植被志章节编写大纲、体裁及撰写等多个规范进行了详细的阐述或示例。

李金,徐海量,王勇辉,赵新风,高生峰[8](2019)在《叶尔羌河下游河岸胡杨种群长势与植物多样性对淹灌的响应评估》文中认为通过定量研究叶尔羌河下游河岸胡杨(Populus euphratica)种群长势与植物多样性对淹灌的响应,为优化叶尔羌河流域水资源管理与生态保护实践提供理论依据。于2016—2018年3次调查叶尔羌河下游植被数据,采用Pielou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Simpson指数和重要值等指标分析植被对淹灌的响应。结果表明,淹灌2 a后,叶尔羌河下游河岸胡杨Simpson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和Pielou指数分别增加124. 8%、119. 6%和246. 9%,且新增喜湿和一年生草本植物等12种,植被盖度为42. 5%,增幅达112. 5%。研究区胡杨林为中老龄,胡杨长势没有恶化,中等级以上胡杨林增加3. 9%,胡杨平均枝下高下降7. 7%。随着距生态闸口距离的增加,植物密度和多样性均有减小趋势,但距生态闸口距离450 m处植物多样性和植物密度较高,与150、300和600 m处差异显着(P<0. 05),在150和300 m处优势种为苦豆子和芦苇等一年生草本和喜湿植物,在450 m范围外优势种则为胡杨、柽柳和耐旱多年生草本。2 a的淹灌工程遏制了胡杨林退化趋势,植物多样性和植被盖度显着提高,同时荒漠河岸林植物群落在450 m范围内更新能力得到增强,生物多样性得到保护。为维持目前生态好转趋势,应继续实施淹灌工程。

刘丽燕,蔡新斌,江晓珩,布早拉木,买尔燕古丽·阿不都热合曼,田润炜[9](2016)在《甘家湖梭梭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植被类型和特征》文中研究指明在甘家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荒漠植被典型分布区域均匀布设样方,进行全面的植物资源调查。结果显示:保护区有维管束植物448种,植被类型包括7个植被型组,7个植被型,14个植被亚型,40个主要的植物群系,这对于荒漠干旱区来说算是比较丰富的。

王志芳[10](2016)在《天山东部野生植物多样性及植被研究》文中指出于2015年1月至2016年4月期间,对天山东部地区野生植物进行文献资料查询和实地调查,研究区域内野生植物区系地理成分、区系组成、科属的分布区类型、植被类型、特有种及珍稀濒危植物等内容,旨在为本研究区内野生植物多样性保护提供相关可靠的科学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天山东部区域共有野生维管束植物87科385属975种(变种),蕨类植物5科5属12种,裸子植物3科4属13种,被子植物79科376属950种。(2)植物科的地理成分以温带分布类型为主,其次是世界分布类型,若除去世界广布科,温带成分所占比例更高,高达72.54%;属的分布类型以温带分布为主,占不含世界分布属总属数的62.80%。科和属的分布区类型都反映出该区域植物的分布与本地区所处的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带相宜。(3)天山东部中国特有植物16科34属47种。各类珍稀濒危野生植物50种,其中,IUCN物种红色名录(2010)收录9种;《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2010)收录5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1999)收录7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2007)收录37种。(4)天山地形复杂,土壤类型多样,气候垂直差异明显,植被类型丰富。自然植被可划分成8个植被型71个群系。天山北坡以山地森林草甸带为基带,天山南坡通常缺乏山地森林草甸带。山地植被带谱皆以荒漠植被为基带。

二、《新疆植被及其利用》专着中未曾记载的植物群落类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新疆植被及其利用》专着中未曾记载的植物群落类型(论文提纲范文)

(1)科兹洛夫《蒙古、安多和死城哈喇浩特》所载生物种类及其地方性知识的整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 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和选题缘由
        1.1.1 课题背景
        1.1.2 选题缘由
    1.2 研究概况
        1.2.1 对科兹洛夫考察队所收集成果的研究
        1.2.2 对科兹洛夫的研究
        1.2.3 对《蒙古、安多和死城哈喇浩特》的研究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
        1.4.1 科兹洛夫及《蒙古、安多和死城哈喇浩特》
        1.4.2 植物、动物种类的确定与分析
        1.4.3 植物、动物地方性知识的研究
    1.5 解决的问题
    1.6 研究方法
    1.7 创新之处
第2 章 科兹洛夫及《蒙古、安多和死城哈喇浩特》
    2.1 科兹洛夫传略
        2.1.1 探险萌芽
        2.1.2 命运转折
        2.1.3 踏上征途
        2.1.4 崭露头角
        2.1.5 中坚力量
        2.1.6 蜚声世界
        2.1.7 首谒达赖喇嘛
        2.1.8 发现黑城遗址——哈喇浩特
        2.1.9 守卫保护区
        2.1.10 发掘匈奴汉墓——诺彦乌拉
        2.1.11 晚年归隐
    2.2 科兹洛夫在华考察的成果
        2.2.1 考古发掘
        2.2.2 民族学和社会学调查
        2.2.3 地理学和地质学勘测
        2.2.4 生物学采集与研究
        2.2.5 生态学考察
    2.3 《蒙古、安多和死城哈喇浩特》简介
        2.3.1 版本
        2.3.2 撰写特点
        2.3.3 内容简介
    2.4 小结
第3章 《蒙古、安多和死城哈喇浩特》中的植物种类
    3.1 蒙古国考察段的植物种类
        3.1.1 蒙古国北部和中部的植物种类
        3.1.2 古尔班赛罕山及其附近的植物种类
    3.2 中国考察段的植物种类
        3.2.1 内蒙古地区的植物种类
        3.2.2 甘青地区的植物种类
    3.3 所载植物种类及其分布的价值和意义
第4章 《蒙古、安多和死城哈喇浩特》中的动物种类
    4.1 蒙古国考察段动物种类
        4.1.1 蒙古国北部和中部的动物种类
        4.1.2 古尔班赛罕山及其附近的动物种类
    4.2 中国考察段动物种类
        4.2.1 内蒙古地区的动物种类
        4.2.2 甘青地区的动物种类
    4.3 所载动物种类及其分布的价值和意义
第5 章 蒙古族关于植物、动物的地方性知识
    5.1 研究区域和民族
        5.1.1 研究区域
        5.1.2 研究民族
    5.2 蒙古族关于植物的地方性知识
        5.2.1 蒙古族对植物的命名
        5.2.2 蒙古族对植物的利用
        5.2.3 蒙古族对植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保护
        5.2.4 结论
    5.3 蒙古族关于动物的地方性知识
        5.3.1 蒙古族对动物的命名
        5.3.2 蒙古族对动物的利用
        5.3.3 蒙古族对动物的防范与保护
        5.3.4 结论
    5.4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1 中文文献
    2 外文文献
附录
    附录1:科兹洛夫大事年谱
    附录2:科兹洛夫所记植物学名与当今学名对照表
    附录3:科兹洛夫所记脊椎动物学名与当今学名对照
    附录4:科兹洛夫所记昆虫及其他动物名称与当今学名对照表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2)广东及邻区晚三叠世植物群及其古环境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伴生动物化石研究及地层时代划分对比
        1.2.2 植物大化石研究
    1.3 研究工作概述
第2章 地质概况
    2.1 区域地质概况
    2.2 剖面及地层概况
第3章 研究材料与方法
    3.1 研究材料
    3.2 研究方法
第4章 植物化石系统古生物学
    4.1 植物化石属种多样性
    4.2 代表性化石属种系统描述
        4.2.1 有节类植物
        4.2.2 真蕨类植物
        4.2.3 种子蕨类植物
        4.2.4 苏铁类植物
        4.2.5 银杏类植物
        4.2.6 松柏类植物
第5章 植物化石组合特征及地质时代
    5.1 粤中广州花都小坪组植物群地质时代讨论
    5.2 粤中广州花都小坪组植物群与国内外相关植物群对比
    5.3 植物化石地质地理分布
第6章 植物群落演替与古气候、古环境意义
    6.1 植物群揭示的古气候特征
    6.2 植物群落演替与古生态环境
第7章 野火事件及意义
    7.1 煤岩显微组分划分
    7.2 丝炭惰质组与古森林野火
    7.3 惰质组反射率的测定
    7.4 惰质组反射率与森林野火类型
    7.5 广州花都小坪组大涡村剖面惰质组与火灾类型
第8章 卡尼期气候事件
    8.1 植物群与卡尼期气候事件
    8.2 稳定同位素特征
第9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一: 答辩申请人简历
附录二: 科研成果
图版及图版说明

(3)准噶尔盆地地表反照率时空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地表反照率的遥感反演算法研究
        1.2.2 地表反照率长时间序列时空变化格局研究进展
        1.2.3 地表反照率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1.3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第2章 数据制备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自然概况
    2.2 数据制备
        2.2.1 地表反照率数据
        2.2.2 植被NDVI数据
        2.2.3 气象数据
        2.2.4 土地利用数据
        2.2.5 地形数据
        2.2.6 野外调查数据
    2.3 研究方法
        2.3.1 地表反照率数据反演
        2.3.2 平均值法
        2.3.3 年际变化趋势分析
        2.3.4 异常变化分析
        2.3.5 相关性分析
第3章 准噶尔盆地地表反照率时空分布格局及动态变化
    3.1 地表反照率多年平均特征
        3.1.1 全年变化特征
        3.1.2 季节变化特征
        3.1.3 精度验证
    3.2 地表反照率年际变化特征
        3.2.1 全年变化特征
        3.2.2 季节变化特征
    3.3 地表反照率变化特征
        3.3.1 全年变化特征
        3.3.2 季节变化特征
    3.4 小结
第4章 准噶尔盆地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地表反照率时空分布及变化特征
    4.1 未变化土地利用类型分布格局
        4.1.1 土地利用变化
        4.1.2 空间变化特征
    4.2 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地表反照率空间分布及变化
    4.3 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地表反照率变化
        4.3.1 2000—2010年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地表反照率变化
        4.3.2 2010—2018年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地表反照率变化
        4.3.3 不同波段二级土地利用类型地表反照率变化特征
    4.4 小结
第5章 准噶尔盆地地表反照率变化影响因素分析
    5.1 气温对不同波段地表反照率的影响分析
        5.1.1 气温空间变化特征
        5.1.2 气温与不同波段地表反照率的相关性分析
    5.2 降水对不同波段地表反照率的影响分析
        5.2.1 降水空间变化特征
        5.2.2 降水与地表反照率的相关性分析
    5.3 植被指数NDVI对不同波段地表反照率的影响分析
        5.3.1 NDVI时空分布及其变化特征
        5.3.2 NDVI与地表反照率的空间相关分析
        5.3.3 NDVI与地表反照率的时间相关分析
    5.4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6.1 结论
    6.2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4)青藏高原濒危藏药资源致危因素及可持续利用路径研究 ——以掌裂兰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方法
        1.3.2 技术路线图
    1.4 研究创新与不足
        1.4.1 主要创新点
        1.4.2 研究不足
第2章 相关理论基础与研究综述
    2.1 相关理论基础
        2.1.1 可持续发展概念及理论
        2.1.2 公共自然资源理论
        2.1.3 中药资源生态学理论
        2.1.4 风险管理过程研究
        2.1.5 计划行为概念及相关理论
        2.1.6 藏药资源可持续利用系统分析
    2.2 研究综述
        2.2.1 中藏药资源可持续发展研究现状
        2.2.2 濒危藏药资源灭绝风险等级
        2.2.3 濒危藏药资源管理现状
        2.2.4 濒危藏药资源立法与保护现状
第3章 濒危藏药掌裂兰自然致危因素识别与分析
    3.1 濒危藏药掌裂兰生物学特性及濒危现状
        3.1.1 濒危藏药掌裂兰生物学特性
        3.1.2 濒危藏药掌裂兰研究现状
    3.2 濒危藏药掌裂兰植物区系分析
        3.2.1 濒危藏药植物区系分析
        3.2.2 濒危藏药兰科植物区系分析
        3.2.3 濒危藏药掌裂兰植物区系分析
    3.3 濒危藏药掌裂兰生态适宜性区划分析
        3.3.1 濒危藏药掌裂兰适宜区
        3.3.2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3.3.3 结果与分析
        3.3.4 小结
    3.4 掌裂兰植物群落结构及优势种群特征分析
        3.4.1 濒危藏药掌裂兰分布区
        3.4.2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3.4.3 结果与分析
        3.4.4 小结
    3.5 生境对掌裂兰致危因子分析
        3.5.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3.5.2 结果与分析
        3.5.3 小结
    3.6 气候、土壤与对掌裂兰适宜性分析
        3.6.1 气候、土壤与适宜面积平衡论
        3.6.2 构建气候、土壤与适宜面积平衡模型
        3.6.3 气候、土壤与适宜面积模型问题分析
        3.6.4 结果与分析
        3.6.5 小结
第4章 濒危藏药掌裂兰人为致危因素识别与分析
    4.1 开发利用对掌裂兰的致危因素分析
        4.1.1 濒危藏药掌裂兰利用状况
        4.1.2 收录国家、省部级法规标准情况
        4.1.3 收录藏医药典籍情况
        4.1.4 濒危藏药掌裂兰的市场流通情况
    4.2 濒危藏药资源危机产生的人为因素分析
        4.2.1 濒危藏药资源保护行为认知分析
        4.2.2 长期过度采挖造成药用植物生境破坏
        4.2.3 长期过度放牧造成药用植物资源生境退化
        4.2.4 草地鼠害对濒危藏药适生生境的破坏
        4.2.5 旅游活动造成药用植物资源环境污染
    4.3 小结
第5章 濒危藏药掌裂兰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
    5.1 构建评估指标体系
        5.1.1 指标体系
        5.1.2 评估指标体系的方法
        5.1.3 野生药用植物濒危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
        5.1.4 野生药用植物遗传价值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
        5.1.5 野生药用植物价值评价指标
        5.1.6 管理利用因素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
        5.1.7 评测说明
    5.2 权重分配及计算
        5.2.1 权重分配
        5.2.2 权重确定及计算
    5.3 综合评价结果
        5.3.1 野生药用植物濒危系数评价结果
        5.3.2 野生药用植物遗传系数评价结果
        5.3.3 野生药用植物价值系数评价结果
        5.3.4 野生濒危藏药管理利用系数评价结果
        5.3.5 各项准则层得分比较
    5.4 小结
第6章 濒危藏药可持续利用路径分析
    6.1 路径假设和概念模型
        6.1.1 路径假设
        6.1.2 概念模型
    6.2 问卷设计和样本初测
        6.2.1 问卷设计
        6.2.2 样本数据预测
    6.3 正式问卷数据分析
        6.3.1 描述性统计分析
        6.3.2 信效度检验
        6.3.3 实证分析
        6.3.4 结构方程模型检验
    6.4 濒危藏药可持续利用优化路径
        6.4.1 利用动态监测系统,彻查濒危藏药资源量
        6.4.2 开展濒危藏药资源替代品研究
        6.4.3 建立专项濒危藏药植物园
        6.4.4 开展就地保护与种质资源库
        6.4.5 公众参与濒危藏药资源保护
        6.4.6 加强立法,更新开发利用观念
        6.4.7 建立濒危藏药生态采集模式
    6.5 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5)四川藏区药用民族植物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四川藏区药用植物区系特征
    研究区域概况
    研究方法
    结果与分析
    讨论
    小结
壤塘县(安多文化区)药用民族植物学的初步研究
    研究区域概况
    研究方法
    结果与分析
    讨论
    小结
丹巴县(嘉绒文化区)药用民族植物学的初步研究
    研究区域概况
    研究方法
    结果与分析
    讨论
    小结
讨论与结论
    讨论
    主要结论
    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四川藏区藏药植物名录
    附录2 民族植物学调查工作记录
四川藏区药用民族植物学研究 综述
    民族植物学
        民族植物学的起源及在中国的发展
        民族植物学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藏区及藏族民族植物学研究
        藏区概况
        藏族医药与藏族民族植物学研究现状
    民族植物学与藏族医药
        藏族医药的巨大潜力与药用植物的资源现状
        藏药的发展现状
        民族植物学与藏药
    综述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6)新疆曲尾藓科(Dicranaceae)植物的分类与区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曲尾藓科研究历史及进展
        1.1.1 曲尾藓科简介
        1.1.2 国外对曲尾藓科分类研究历史与现状
        1.1.3 国内对曲尾藓科分类研究历史与现状
        1.1.4 疆内对曲尾藓科分类研究历史与进展
    1.2 分支系统学研究进展
    1.3 新疆曲尾藓科植物分类研究的科学问题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曲尾藓科植物的分类学研究
    2.1 研究材料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的收集和查阅
        2.2.2 标本的整理和鉴定
    2.3 曲尾藓科植物的形态特征
        2.3.1 植物体
        2.3.2 叶
    2.4 新疆曲尾藓科分属、种检索表及属、种特征
        2.4.1 曲柄藓属
        2.4.2 裂齿藓属
        2.4.3 小曲尾藓属
        2.4.4 青毛藓属
        2.4.5 卷毛藓属
        2.4.6 曲尾藓属
        2.4.7 曲背藓属
        2.4.8 拟白发藓属
        2.4.9 合睫藓属
        2.4.10 长蒴藓属
    2.5 总结
第三章 新疆曲尾藓科植物的分支分类学研究
    3.1 外类群的选择
    3.2 形态性状的选取与编码
    3.3 建立数据矩阵及数据处理
    3.4 结果与分析
        3.4.1 简约性分析
        3.4.2 MP法分析
第四章 曲尾藓属10种植物蒴齿和孢子的形态观察
    4.1 研究材料
    4.2 研究方法
    4.3 结果与分析
        4.3.1 短叶曲尾藓
        4.3.2 长叶曲尾藓
        4.3.3 折叶曲尾藓
        4.3.4 格陵兰曲尾藓
        4.3.5 无褶曲尾藓
        4.3.6 多蒴曲尾藓
        4.3.7 细叶曲尾藓
        4.3.8 波叶曲尾藓
        4.3.9 曲尾藓
        4.3.10 绿色曲尾藓
第五章 曲尾藓科植物区系地理成分分析
    5.1 新疆曲尾藓科植物的区系地理成分
        5.1.1 世界广布成分(Cosmopolitan)
        5.1.2 北温带成分(North temperate elements)
        5.1.3 东亚-北美成分(Asia-North American elements)
        5.1.4 东亚成分(East Asia elements)
        5.1.5 旧世界温带成分(Old World temperate elements)
    5.2 新疆曲尾藓科植物的垂直分布
        5.2.1 山地草原带
        5.2.2 山地森林带
        5.2.3 亚高山草甸带
        5.2.4 高山草甸带
        5.2.5 高山垫状植被带
    5.3 新疆曲尾藓科植物的群落分析
        5.3.1 土生群落(Geophytia)
        5.3.2 石生群落(Petrophytia)
        5.3.3 木生群落(Epixylophytia)
        5.3.4 水生群落(Hydrophytia)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新疆曲尾藓科植物的物种组成
    6.2 新疆曲尾藓科植物分支分析
    6.3 蒴齿和孢子结构及纹饰特点
    6.4 新疆曲尾藓科植物的区系特点
    6.5 新疆曲尾藓科植物的垂直分布
    6.6 新疆曲尾藓科植物的群落分析
    6.7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7)《中国植被志》研编内容与规范(论文提纲范文)

1植物群落调查的内容与规范及历史样方数据的整理规范
    1.1群落清查中的重要概念
    1.2样地的布设原则
    1.3群落清查的内容与方法
        1.3.1群落调查表
        1.3.2样地选择与样方设置
        1.3.3群落调查
    1.4历史样方数据的整理规范
2文献收集与整编规范
3气候、土壤、地形等相关数据来源与规范
4植被分类方法与规范
    4.1总则
        4.1.1植被分类中的一些重要概念
        4.1.2植被中级和低级单位分类方案
    4.2数据预处理
    4.3分类方法
    4.4分类结果
        4.4.1群落分类简表
        4.4.2群落环境和结构信息表
        4.4.3植被分类检索表
5植被命名规范
    5.1国际植被命名方法概述
    5.2《中国植被志》植被类型命名总则
    5.3群系组的命名
    5.4群系、亚群系的命名
    5.5群丛组的命名
    5.6群丛的命名
    5.7植被类型的编码规范
    5.8植被命名和编码的优先原则
6植被分类单元描述的内容与规范
7植被志章节编写大纲、体裁及撰写规范
8结语
附件Appendix
    附件I《中国植被志》卷册编写大纲及撰写规范Appendix I An outline and protocls for the compilation of Vegegraphy of China
        一、《中国植被志》卷册编写大纲
        二、《中国植被志》撰写规范
        第1章全球(群系组名称,如云杉林、落叶松林等)概述
        1.1地理分布
        1.1.1水平分布
        1.1.2垂直分布
        1.1.3起源与散布
        1.2自然环境
        1.2.1地貌
        1.2.2气候
        1.2.3土壤
        1.3植被类型及特征
        1.4价值与保育
        第2章中国(群系组名称,如云杉林、落叶松林等)概述
        2.1研究历史回顾
        2.2地理分布
        2.2.1水平分布
        2.2.2垂直分布
        2.2.3起源与散布
        2.3自然环境
        2.3.1地貌
        2.3.2气候
        2.3.3土壤
        2.4物种组成
        2.4.1科属种
        2.4.2区系成分
        2.4.3生活型
        2.5群落结构
        2.5.1水平结构
        2.5.2垂直结构
        2.6植被类型及特征
        2.7植被动态与演替
        2.8价值与保育
        第3章群系名称
        第3章鱼鳞云杉林Picea jezoensis var.microsperma Forest Alliance
        3.1地理分布
        3.1.1水平分布
        3.1.2垂直分布
        3.2自然环境
        3.2.1地貌
        3.2.2气候
        3.2.3土壤
        3.3生态特征
        3.4物种组成
        3.4.1科属种
        3.4.2区系成分
        3.4.3生活型
        3.5群落结构
        3.5.1水平结构
        3.5.2垂直结构
        3.6群丛组、群丛的分类与描述
        3.6.1群丛组的描述规范
        3.6.2群丛的描述规范
        3.7优势种的生物学特性*
        3.8生物量与生产力*
        3.9植被动态与演替
        3.10价值与保育
        三、《中国植被志》图表文字编辑规范
        1插图
        2表格
        3名称
        4年代
        5数字
        6计量单位
        7参考文献规范

(8)叶尔羌河下游河岸胡杨种群长势与植物多样性对淹灌的响应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区概况
2 研究方法
    2.1 补水方案的实施
    2.2 典型断面及样点布设
    2.3 监测指标选取和测量
    2.4 计算方法
        2.4.1 生物多样性指数
        2.4.2 重要值
3 结果与分析
    3.1 淹灌前后胡杨林植物群落特征
        3.1.1 淹灌前后物种变化
        3.1.2 淹灌前后胡杨林长势对比
        3.1.3 淹灌前后植被群落变化
    3.2 距生态闸口距离对荒漠河岸林植物群落特征的影响
        3.2.1 距生态闸口距离对胡杨长势的影响
        3.2.2 距生态闸口距离对生物多样性特征的影响
        3.2.3 距生态闸口距离对物种重要值的影响
4 讨论
5 结论

(9)甘家湖梭梭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植被类型和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
    1.2 研究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植被类型
    2.2 保护区主要群系分布特点和物种组成
        2.2.1 梭梭群系 (Form.Haloxylon ammoden-dron)
        2.2.2 白梭梭群系 (Form.Haloxylon persicum)
        2.2.3 梭梭、白梭梭群系 (Form.Haloxylon am-modendron+Haloxylon persicum)
        2.2.4 膜翅麻黄群系 (Form.Ephedra przewal-skii)
        2.2.5 琵琶柴群系 (Form.Reaumuria soongori-ca)
        2.2.6 驼绒藜群系 (Form.Ceratoides latens)
        2.2.7 盐生假木贼群系 (Form.Anabasis salsa)
        2.2.8 盐穗木群系 (Form.Halostachys caspica)
        2.2.9 胡杨群系 (Form.populus euphratica)
        2.2.1 0 多枝柽柳群系 (Form.Tamarix ramosis-sima)
        2.2.1 1 铃铛刺群系 (Form.Tamarix hlspida)
        2.2.1 2 假苇拂子茅群系 (Form.Nitraria sibiri-ca)
        2.2.1 3 芨芨草群系 (Form.Achnatherum splen-dens)
        2.2.14芦苇群系 (Form.Phragmites australis)
        2.2.1 5 盐角草群系 (Form.Typha minima)
    2.3 植被分布特点
        2.3.1 植物种类较丰富, 但植被类型单一
        2.3.2 荒漠植被、盐生植被、沙生植被充分发育
        2.3.3 环境恶劣, 植被结构简单, 生态系统脆弱
3 讨论

(10)天山东部野生植物多样性及植被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案及技术路线
第2章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2.1 物种多样性及丰富度研究
    2.2 特有种及珍稀濒危植物研究
    2.3 植物地理区系特征分析
    2.4 自然植被分类及分布规律
第3章 研究区自然概况
    3.1 地理区位
    3.2 地形地貌
    3.3 气候条件
    3.4 土壤类型
第4章 天山东部地区野生植物多样性
    4.1 研究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野生种子植物区系地理成分分析
    5.1 研究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天山东部自然植被类型及分布
    6.1 研究方法
    6.2 结果与分析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天山东部地区野生维管束植物名录
致谢
作者简介

四、《新疆植被及其利用》专着中未曾记载的植物群落类型(论文参考文献)

  • [1]科兹洛夫《蒙古、安多和死城哈喇浩特》所载生物种类及其地方性知识的整理研究[D]. 刘贵玺.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1(09)
  • [2]广东及邻区晚三叠世植物群及其古环境意义[D]. 张筱青.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1
  • [3]准噶尔盆地地表反照率时空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分析[D]. 邓小进. 新疆农业大学, 2021
  • [4]青藏高原濒危藏药资源致危因素及可持续利用路径研究 ——以掌裂兰为例[D]. 索南邓登. 天津大学, 2020(01)
  • [5]四川藏区药用民族植物学研究[D]. 邱涛. 西南医科大学, 2020
  • [6]新疆曲尾藓科(Dicranaceae)植物的分类与区系研究[D]. 古丽妮尕尔·穆太力普. 新疆大学, 2020(07)
  • [7]《中国植被志》研编内容与规范[J]. 王国宏,方精云,郭柯,谢宗强,唐志尧,沈泽昊,王仁卿,王襄平,王德利,强胜,于丹,彭少麟,达良俊,刘庆,梁存柱. 植物生态学报, 2020(02)
  • [8]叶尔羌河下游河岸胡杨种群长势与植物多样性对淹灌的响应评估[J]. 李金,徐海量,王勇辉,赵新风,高生峰.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19(07)
  • [9]甘家湖梭梭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植被类型和特征[J]. 刘丽燕,蔡新斌,江晓珩,布早拉木,买尔燕古丽·阿不都热合曼,田润炜. 防护林科技, 2016(06)
  • [10]天山东部野生植物多样性及植被研究[D]. 王志芳. 新疆农业大学, 2016(03)

标签:;  ;  ;  ;  ;  

《新疆植被及其利用》专着中未记载的植物群落类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