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层政府在村委会选举中的失范问题(论文文献综述)
陈怡璇[1](2020)在《村委会换届选举过程的规范化探索 ——以宝丰县第九次村委会换届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党的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指出农村农业农民的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农村村民委员会的换届选举已然成为村民自治中的重要环节,其选举制度的建立是农村基层民主的核心,也是村民自治理论体系的重要内容。规范村委会换届工作不仅是改革开放40周年的时代要求,同时也是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的迫切需要,更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之举。村民委员会在村民自治过程中至关重要,是实现村民自治的重要基层组织,基层群众自治的顺利运行是各界学者长期以来的研究热点与方向。本文立足河南省宝丰县14个乡镇的实际情况,通过实地参与调研的方式对宝丰县数十个具有典型特征的村委会换届选举过程进行全程观察,在推选村民选举委员会、提名候选人、召开村民大会投票等关键环节进行了重点探究。结果发现,在河南省第九届农村村委会换届进行之时,各层级换届工作有序推进,县、镇、村三级部门都对选举工作非常重视,不仅贯彻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并在选举程序、选人机制以及换届选举工作的创新与优化方面都取得了显着成效。然而,各地之间在遵循全省统一换届基本法的基础上,在村委会换届的程序化、民主化、制度化三个进程中还存在一定的差异,影响了换届过程的统一和规范,具体体现在换届时间不科学、村民角色认知模糊、行政实践操作偏离政策设计初衷、换届过程中县民政部和组织部存在分歧等现实难题。因此,本文认为,提高新时代背景下村委会换届选举的规范化水平,要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具体可以采取以下三种方法:以“自治活力”为主线,激发内源动力;以“法治秩序”为底线,优化选举制度;以“德治精神”为红线,规范村民行为。最终找寻村委会换届选举科学规范的途径,从而为推动村民自治规范化发展提供助力。
李元勋[2](2019)在《中国农村村民自治研究》文中认为脱胎于“政社合一”人民公社体制的村民自治,是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推进国家民主化进程的时代背景下萌发起来的,是一种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国家力量介入高位推动的中国特色的基层直接民主形式,是乡村治理的主体框架和核心内容及有效方式,是基层群众自治在农村的民主实践和伟大创举。改革开放之初,这种发韧于农村的由村民创造的民主改革实践,逐步在全国范围内得以推广。国家逐步通过立法形式对这种民主形式进行了制度化设计,形成了一套科学、完备的村民自治法律体系,使之上升为制度化的基层民主形式和在法制化、制度化的轨道上运行。同时又从法律层面上保障了亿万农民的合法权益,真正实现了村民当家作主。村民自治作为一种治理方式不可能一成不变,它是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现实状况的变迁作出与时俱进的调整,因此在不同历史时期,村民自治的实现形式甚至文字表述都会发生某些变化。20世纪末至本世纪初实现了从村民自治向乡村治理话语体系的转变。进入21世纪后,随着新农村建设和农村社区建设的推进,十八大后要求探索基层协商民主的实践形式,特别是中共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健全“自治、德治、法治”合一的乡村治理体系便成为重要的政策话语,实现了从自治到共治的转变。通过对改革开放40年来农村基层民主发展与具体实践的梳理和研究,总结概括出了农村基层民主发展的成效与基本经验。本论文共包括六个部分,由绪论和正文五章组成。绪论部分主要介绍了本论文的研究缘起及意义,核心概念的界定,相关文献综述,研究方法、重点、难点和可能创新之处,并梳理了本论文的理论渊源。第一章是村民自治的萌生。本章对村民自治产生前的乡村治理作了梳理与分析;对其产生的背景作了深度剖析,这些背景主要包括宽松的政治环境、包产到户的推行、社会结构和文化基础的变化等因素。梳理了村民自治兴起的过程,从建立第一个村委会到在全国的普及,村民自治组织在广大农村得以全面建立。第二章是村民自治的发展。本章对村民自治活动的发动和村民自治的发展作了论述,这一时期是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试行)的颁布为起点的,主要是开始建章立制,推进村民自治达标示范活动,与村民自治相关的一些规章制度得以完善、村务公开的广泛开展和选举模式的创新。第三章是村民自治的深化。1998年《村组法》正式颁布实施,村民自治实践全面推行,进行了世纪之交“真枪实弹”的选举;在新农村建设战略提出背景下,村民自治面临新挑战,农村社区建设不断开展与推进,村民自治制度建设逐步规范和选举方式方法不断创新。第四章是村民自治的提升。在这一时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提出,以村民自治为主体框架和核心内容的乡村治理作为国家治理体系的基石和实践场域,开启了对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开始了对村民自治有效实现形式的探索。中共十八大首次提出“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要求广大基层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基层民主协商,各地在这一精神的指导下开始了对基层民主协商的探索与实践。在进入新时代和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背景下,针对“三农”问题,党中央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决策,开启了对“三治合一”的乡村治理模式的探索和实践。第五章是村民自治的成效和历史经验。从总体上来看,农村基层民主建设经过40年的发展,成效显着,制度化、规范化不断加强,各项民主机制体制逐步完善,农民的各项民主权利基本得以实现。通过考察村民自治40年的进程得出了最基本的经验:就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理有机结合,始终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尊重农民首创精神,与时俱进、不断探索,坚持问题导向,循序渐进推动制度革新,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基层民主发展道路。
练秀萍[3](2019)在《村委会选举中村民投票行为影响因素与规范研究 ——以韶关市乐园镇第七届村委会换届选举为例》文中研究指明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正式实施以来,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成为农村基层民主自治最主要的表现形式。而村民在选举过程中的投票行为作为村民重要的政治参与形式之一和选举参与最直接的方式,影响着换届选举的结果和质量,其反映的公民参与投票行为是否有序以及经济发展程度、政府支持力度对村民投票行为的影响亦已成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进程的一个社会问题。在已有的研究成果中,大多针对公民参与中的村民自治行为,但专门针对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中的村民投票行为影响因素的研究还不是十分广泛和深入。另外,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是当前我国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中最为基础和重要的环节,在选举中,投票环节十分重要,因为它作为村民参与村委会选举最直接的方式,是其表达偏好、行使权利最重要的渠道。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在村委会投票选举过程中所充斥着的种种不良现象,如村民公民意识不强、社会关系错综复杂、政府干预过多、选举程序不够规范等问题,其中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中村民投票行为不够规范的现象一直存在,并严重影响着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质量和进程。因此,本文试以韶关市乐园镇为例,在文献理论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对该镇第七届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工作情况的问卷调查、研究和村民实地访谈的数据分析,总结我国现阶段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中影响村民投票行为的因素,针对以上农民参与投票影响因素及所面临的问题,提出政府加强村民投票参与及规范投票行为的思路和对策。
张宇[4](2018)在《城中村环境治理政策执行错位研究 ——以上海市C镇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基层治理在实现从一元主导到多元互动的转变,这是一条渐进式、结构性的改革路径。基层政府与社会组织及其他基层治理主体之间在基层治理工作中应该是一种“合作式”而非“对抗式”的结构关系,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十七次、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针对基层治理所作出的重要论述,均表明了这一内在逻辑。然而在实际的基层政策执行中,各治理主体之间的互动关系更为复杂,并不能用“合作式”或“对抗式”纯粹地进行概括。在各参与主体的共同作用下,治理政策在基层出现执行错位现象。目前,上海市重点聚焦“五违四必”环境综合整治,基于上海市城中村的多元化结构,环境治理政策在城中村的执行涉及到的不同治理主体更为复杂。本文以上海市C镇为例,将政策执行主体分为基层政府、村委会、企业和村民三大类,通过分析他们在政策执行中的行为表现,挖掘基层政策执行错位的内在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机制。本文的导论部分阐述选题的原因,梳理和明确研究涉及的相关概念和主要理论,基于目前的环境治理政策执行研究更侧重于宏观层面的政策工具分析的研究现状,论述了本文立足城中村基层的研究意义;通过罗列执行偏差方面的现有文献,说明本文以“执行错位”一词来表示环境政策在城中村执行出现偏差的必要性;城中村方面的研究综述主要用于说明城中村社会结构的多元化,因其复杂的社会基础,城中村层面客观存在政策偏差现象。本文的第一章描述了C镇环境治理政策执行现状,归纳出其中存在的执行错位现象。分别在执行目标、执行内容和对象上表现为将工业用地减量视作污染减量、以拆违工作替代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和以本地村民为主要执行对象的执行错位现象。第二章是对城中村环境治理政策执行错位的结构分析,本章逐一分析案列中政策执行主体的行动取向,以及执行主体之间的互动表现。第三章基于政策执行的多主体结构,分析致使政策执行主体出现行为取向偏差的因素,挖掘环境治理政策执行错位的原因。发现导致城中村环境治理政策执行错位的原因除城中村固有的社会矛盾这一客观因素外,还存在城中村基层存在政府绩效评估片面、村委会自治职能未实现和村民群众公共权力意识缺乏的问题。第四章针对环境治理政策执行错位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机制。
李名洋[5](2018)在《推进村委会换届选举的规范化研究》文中提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组织法》构建了一种以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等为基本内容的村民自治制度。在这一自治制度中,村委会是村民进行自治的一种组织,村民通过选举产生村委会并赋予其合法性,表达了选举中村民的集体意愿。可以说,村委会换届选举体现了民主在价值层面和程序层面的统一,为乡村民主治理提供了极具实践意义的制度安排。不可否认,村民自治制度经过三十多年的实践发展,已经取得一定成效。农民群众在民主实践活动中,培养了民主习惯,提高了民主素质,农村的社会风气也有所好转。但我们也仍需看到,村民自治制度发展到今天仍然还不够完善,比如村委会换届选举中依然存在操纵选举、贿选等选举失范行为。换届选举的失范行为阻碍着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扰乱了农村地区的和谐、稳定与发展。因此,本文将从民主化、法制化和程序化三个层面探讨如何进一步推进村委会换届选举规范化。论文内容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主要论述了村委会换届选举的基本含义及其民主性质,并从民主化、法制化和程序化三个方面阐述了规范化的理论内涵。第二部分主要论述了村委会换届选举中的失范问题及其成因。通过对失范问题的描述及成因分析,为探讨如何进一步推进村委会换届选举规范化提供必要的背景和前提。第三部分论述的是如何进一步推进村委会换届选举的民主化。民主化是前提,通过进一步增强村民民主意识、夯实民主选举的基础,从而提升农村政治生活的民主化氛围,为民主选举的开展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第四部分论述的是如何进一步推进村委会换届选举的法制化。法制化是保障,通过进一步完善立法工作、加大司法介入的力度从而发挥法律的约束作用,为选举的各个环节提供保障。第五部分论述的是如何进一步推进村委会换届选举的程序化。程序化是方法,通过进一步细化完善选举的各环节,如细化选举委员会成员资格、完善选民登记制度、完善候选人产生机制、规范选举大会现场等使选举程序更为有序规范,从而为选举的展开提供一个切实可行的方法。
王瑞娟[6](2017)在《乡村社会资本对村委会选举的影响研究 ——以山西省S村为个案》文中指出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农村发生了深刻的变革,村民委员会应运而生。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村民委员会取得了较大成果,但是也出现了很多的问题,导致我国农村地区民主政治的发展相对滞后。针对村委会选举出现的诸多问题,国内部分学者从制度的角度进行了研究,而本文以社会资本理论为依托,着重考察非制度因素对村委会选举的影响。这为村委会选举的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具有很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的个案选择地为山西省S村,在了解了S村的村委会选举过程中的诸多问题后,将社会资本的具体因素与其相结合,分析了乡村社会资本对村委会选举的影响。本文通过一定的调研,选取了在S村表现突出的四个因素进行分析,分别是互惠,社会声望,信任和家族势力,文章则是依托这四要素进行论述的。本文第一章介绍了相关概念和理论。第二章论述了S村社会资本对村委会选举的双重影响,作出如下结论:村民间的互惠能够提高村民的自主参与性;良好的社会声望便于选出德才兼备的村干部;村民间的普遍不信任降低了选民参与的效能感;农村家族势力的存在致使选举形式化。第三章讨论了促进乡村社会资本和村委会选举协调发展的路径,一方面从理性看待乡村社会资本带来的双重影响的角度考虑;另一方面依托二者的相互关系,从增加社会资本和规范选举制度方面来谈,促使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刘琳[7](2016)在《双轨制下村民自治“体制化内卷”与乡村治理 ——基于镇村关系的分析》文中研究说明产生于上世纪80年代初的村民自治是中国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一项伟大成果。它的推行,使农村社会治理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国家对农村社会不再直接管理,而是赋予其自我管理的权力,由农村村民自己管理自己的事务。在三十年的风雨历程中,村民自治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对中国农村甚至整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全面进步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然而,自从村民自治推行以来,学者关于村民自治有关问题的争论一直没有停止过。村民自治的实施状况也可以在现实中寻找到答案,毫无疑问制度文本和实践操作中通常存在较大的差距。理论上村级组织作为村民自治制度的产物理应承担起村庄社会“当家人”的角色,主要应当维护村庄利益。而在村民自治制度实施过程中,村级组织作为村民自治的权力核心,同时也是村庄资源的掌控者与分配者,由于乡村资源不对称性、村两委之间的矛盾与冲突等原因,村级组织无论从角色层面还是从功能层面都存在着“体制化内卷”现象。本文认为,在村民自治制度下,乡镇政府和村民委员会为代表的村级组织之间并未实现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反而在现实中演变成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村民委员会为代表的村级组织被以乡镇政府为代表的官僚体制所影响并吸纳成为自己的附属机构。本文以“国家与社会关系”为基本理论视角,以某村庄为实证案例,通过对该村庄村级组织的角色及功能的演变进行描述,来分析村民自治体制化内卷的现象。运用文献法和实地调查法,从村庄内部和外部因素两方面做全面剖析,试图探索村民自治体制化内卷的原因以及它的逻辑演变路径,进而对村民自治体制化内卷对乡村治理产生的影响进行思考。
王蔚[8](2016)在《我国村民选举制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村民选举是我国村民自治的重要内容与基本形式,是村民自治在我国得以实行的前提与基础。198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正式颁布实施以来,全国各地区农村基层积极响应党的号召,热烈开展民主实践活动,农村基层的民主建设得到进一步发展。但是不可否认,我国农村基层民主建设仍处于初期阶段,村民选举制度仍存在许多问题,需要不断的完善。本文分五个部分对我国村民选举制度进行探讨:第一个部分为绪论,主要介绍了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状况、以及研究的主要内容。第二部分主要介绍村民选举的历史沿革、村民选举的内涵、村民选举的基本原则与主要程序以及村民选举的重要意义。第三部分主要介绍了我国村民选举中的各种问题,村民选举意识的淡薄,政治素质低下,乡镇政府对村委会的干预,家族势力对村民选举的干涉等若干问题。第四部分介绍了产生村民选举问题的原因,主要从政治、经济、法律、社会文化等方面分析问题原因,产生村民选举问题的原因主要有,经济方面因素主要有农村经济落后,村民受经济利于驱使,法律方面因素主要相关法律制度不健全,社会文化方面因素主要有封建意识浓厚,农村基层民主文明不高等原因,第五部分主要介绍了解决村民选举问题的对策,同样从政治、经济、法律、社会文化等方面分析对策,主要有提高村民文化素质,促进农村基层经济建设,完善监督罢免机制,转变政府职能等方面村民选举制度对我国农村基层的民主建设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我国民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只要我们坚定信念,实事求是,农村基层民主文明建设一定能不断推进与发展。
杨守涛[9](2015)在《村(社区)“两委”换届选举问题:范畴与内容》文中指出虽然作为村和社区民主自治重要内容的"两委"换届选举在20多年的历史发展中不断完善,但依旧面临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这些问题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范畴,即"两委"换届选举支撑基础问题、"两委"换届选举组织实施问题、"两委"换届选举活动参与问题。其中,支撑基础问题主要包括制度供给、体制运行、人力资源、成本承担问题他;组织实施问题主要包括选前准备、具体实施、选后巩固问题;活动参与问题则主要体现为参与积极性有待提高、参与规范性有待加强、参与公正性有待增进。
陈恩清[10](2014)在《温州市村委会选举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认为选举制度是民主政治制度的重要体现,实行村委会选举制度是我国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关键环节。作为当前中国最广泛、最基层、最直接的民主政治活动——村委会选举,深刻地改变了农村治理结构,有效地推动了我国农村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建设发展,较好地维护村民的合法权益。特别是1998年村委会组织法实施后,中国大力推进村委会选举工作,农村的民主选举进入实质性发展阶段,村委会选举逐步有序推进。在全国各地,一批德才兼备、能力较强、经验丰富的优秀人才通过选举进入村委会班子。民主选举对村庄政治产生了基础性的影响,村民自治作为一项基本性的制度架构开始发挥基础性作用。温州的村委会选举,如同全国各地一样,历经了一个从诞生培育、逐步推进到正在走向有序实践的发展过程,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形成了温州村民自治十分独特的一些景象。本文以温州村委会选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作为研究对象,运用大量事实,深入剖析温州村委会选举存在问题。从政府、选民情况和特殊地域文化和宗族宗派观念等方面深入剖析根源。笔者认为,针对实际情况,提出规范村委会选举程序、整合部门资源、转变政府选举中职能定位、实施“红色细胞工程”和权威助选战略等对策,为温州市村委会选举做一些有益的探索。
二、基层政府在村委会选举中的失范问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基层政府在村委会选举中的失范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1)村委会换届选举过程的规范化探索 ——以宝丰县第九次村委会换届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前言 |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
1、研究背景 |
2、研究意义 |
(二)文献综述 |
1、国外研究综述 |
2、国内研究综述 |
(三)研究思路 |
(四)理论工具与研究方法 |
1、理论工具 |
2、研究方法 |
(五)重点、难点、创新点 |
二、村委会换届选举相关概念及过程概述 |
(一)相关概念 |
1、自治和基层群众自治 |
2、选举和村民委员会选举 |
3、“三治融合”理念 |
(二)村委会换届选举过程规范化的内涵 |
(三)第九届村委会换届选举过程概述 |
1、前期准备阶段 |
2、宣传动员阶段 |
3、研究部署阶段 |
4、确定人选阶段 |
5、投票选举阶段 |
6、后续交接阶段 |
三、宝丰县第九次村委会换届选举基本情况 |
(一)宝丰县第九次村委会换届结果基本概述 |
(二)宝丰县村委会换届过程规范化的发展 |
1、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坚持高比例“一肩挑” |
2、全方位做好宣传工作,村民民主意识提高 |
3、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换届环境风清气正 |
4、换届过程全程纪录,实行岗位目标责任制 |
5、科学设立选举会场,规范换届投票程序 |
四、村委会换届选举过程的失范问题——以宝丰县为例 |
(一)村委会选举过程程序化的问题 |
1、实际选举天数不足以进行完整的选举程序 |
2、换届选举时间正逢农忙时节 |
(二)村委会选举过程民主化的问题 |
1、村民对自身角色认知模糊 |
2、村委会干部先“内定”后民选 |
(三)村委会选举过程制度化的问题 |
1、村民上访谋生与不敢上访两种情况并存 |
2、行政实践操作偏离制度设计初衷 |
3、县民政部和组织部在选举中存在分歧 |
五、村委会换届选举过程的失范原因探析 |
(一)基层状况了解不全面,阻碍程序化进程 |
(二)村民参与意识薄弱,放缓民主化进程 |
(三)相关制度运行低效,影响制度化进程 |
六、推进村委会换届选举过程规范化的思考和对策 |
(一)以“自治活力”为主线,激发内源动力 |
1、改良选举规则,保障村民积极参与 |
2、确立户代表制,减少投票盲目跟风 |
(二)以“法治秩序”为底线,优化选举制度 |
1、摒弃统一规则,鼓励选举办法多样化 |
2、吸纳体制外精英,打破农村政治利益集团 |
3、创新“技术手段”,合法实现组织意图 |
4、加快“制度调试”,优化制度环境 |
(三)以“德治精神”为红线,规范村民行为 |
1、着力提高村民综合素质 |
2、开展道德评选表彰活动 |
3、充分利用“一约四会” |
(四)以“三治融合”为抓手,推进规范化选举 |
结语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致谢 |
(2)中国农村村民自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起及研究价值 |
二、概念界定 |
三、相关研究综述 |
四、研究方法 |
五、研究的重点、难点和可能创新之处 |
六、本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一章 村民自治的萌生 |
一、1949-1978 年乡村治理的简要回顾 |
(一)农民协会和乡—村政权组织 |
(二)合作化时期的乡村治理 |
(三)人民公社体制下的乡村治理 |
二、村民自治产生的背景 |
(一)宽松的政治环境 |
(二)包产到户的推行 |
(三)农村管理出现组织真空与公共权力缺位 |
(四)社会结构和文化基础的变化 |
三、村民自治组织的逐步建立 |
(一)人民公社体制改革与第一个村委会的成立 |
(二)由点到面建立村民委员会 |
(三)民主选举的初步探索:“海选” |
第二章 村民自治的发展 |
一、村民自治制度化的初步探索 |
(一)《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试行)》的颁布 |
(二)“莱西会议”促进村级组织的健全 |
(三)初步建章立制 |
(四)民主选举的进一步探索 |
二、开展村民自治达标示范活动 |
(一)推进达标示范活动的急迫性 |
(二)开展达标示范活动的进程 |
(三)村民自治达标示范活动的成效 |
三、村民自治制度化的推进 |
(一)村民代表会议制度的完善 |
(二)村务公开的广泛开展 |
(三)选举模式的创新 |
第三章 村民自治的深化 |
一、村民自治的全面实践 |
(一)《村组法》正式颁布实施 |
(二)世纪之交“真枪实弹”的选举 |
(三)依法罢免民选村官 |
(四)民主选举中暴露的问题 |
二、制度化建设的逐步完善 |
(一)从国家到地方对制度的逐步规范 |
(二)民主选举的进一步规范与超越 |
(三)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的推进与创新 |
三、新农村建设战略下的村民自治实践 |
(一)新农村建设背景下村民自治的挑战 |
(二)农村社区建设的开展 |
(三)农村社区建设的实践成效 |
第四章 村民自治的提升 |
一、基层协商民主的探索 |
(一)乡村治理现代化对协商民主的诉求 |
(二)基层协商民主理论的提出 |
(三)基层协商民主的实践 |
二、探索村民自治有效实现形式 |
(一)探索村民自治有效实现形式的背景 |
(二)村民自治有效实现形式的实践 |
(三)探索村民自治有效实现形式的成效 |
三、“自治、德治、法治”合一的乡村治理探索 |
(一)治理有效提出的背景 |
(二)打造共治共享的乡村治理格局 |
(三)“三治合一”治理模式的实践 |
第五章 村民自治的成效与历史经验 |
一、村民自治的成效 |
(一)丰富了社会主义民主形式、推动着中国政治发展 |
(二)村民自治的法制保障不断完善 |
(三)民主实践不断规范 |
(四)村民民主参与意识、法制观念增强 |
二、村民自治的历史经验 |
(一)党的领导是村民自治发展最根本的政治保障 |
(二)依法治理是村民自治发展的法理基础 |
(三)充分尊重农民首创精神和主体地位 |
(四)顺应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是村民自治发展的动力 |
(五)推进村民自治始终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博士期间学术成果 |
(3)村委会选举中村民投票行为影响因素与规范研究 ——以韶关市乐园镇第七届村委会换届选举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缘旨与意义 |
1.1.1 选题缘旨 |
1.1.2 理论意义 |
1.1.3 实际应用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基本思路与主要内容 |
1.4 主要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 |
第二章 相关理论阐释 |
2.1 核心概念界定 |
2.1.1 公民参与 |
2.1.2 村民委员会 |
2.1.3 村委会换届选举 |
2.1.4 投票 |
2.2 公民参与理论 |
2.2.1 公民参与的主体维度 |
2.2.2 公民参与的环境维度 |
2.2.3 公民参与的程序维度 |
2.3 选举投票行为的相关理论 |
第三章 韶关市乐园镇第七届村委会换届选举中的村民参与状况 |
3.1 韶关市乐园镇第七届村委会换届选举概况 |
3.1.1 韶关市乐园镇的基本情况 |
3.1.2 韶关市乐园镇第七届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的流程 |
3.1.3 韶关市乐园镇第七届村委会换届选举结果统计情况 |
3.2 韶关市乐园镇第七届村委会换届选举中的投票行为观察与统计 |
3.2.1 村民投票参与度 |
3.2.2 村民参与投票能力 |
3.2.3 村民投票行为秩序 |
第四章 韶关市乐园镇第七届村委会换届选举中影响投票行为的因素分析 |
4.1 村民的文化素质、公民意识、政治素养对其投票行为的影响 |
4.1.1 文化素质高低影响投票规范性 |
4.1.2 公民意识强弱影响投票自主性 |
4.1.3 政治素养高低影响投票积极性 |
4.2 农村经济发展、社会利益关系对村民投票行为的影响 |
4.2.1 农村经济发展的快慢影响村民投票动机 |
4.2.2 宗亲势力影响村民投票动力 |
4.3 投票选举制度性建设对村民投票行为质量的影响 |
4.3.1 制度供给不足导致部分村民难以参与投票 |
4.3.2 投票程序繁杂导致村民难以规范投票行为 |
4.3.3 政府干预因素导致村民难以达到投票预期 |
第五章 村委会选举中规范村民投票行为的思路和对策 |
5.1 培育主体意识,提高村民投票参与能力 |
5.1.1 加强村民教育,提高村民政治素质 |
5.1.2 健全法制建设,增强村民政治功效感 |
5.1.3 宣传公民意识,发展村庄公民文化 |
5.2 优化利益格局,营造良好村民投票参与环境 |
5.2.1 促进经济发展,为村民投票参与提供物质基础 |
5.2.2 减少政府干预,打造民主自由的政治参与环境 |
5.2.3 打击无理族规,提高村民参与投票的自主性 |
5.3 完善制度建设,规范村民投票参与程序 |
5.3.1 加强选举监督,确保阳光选举 |
5.3.2 规范行政指导规则,明确各方角色职能 |
5.3.3 健全投票选举制度,优化村民投票程序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情况调查问卷 |
致谢 |
(4)城中村环境治理政策执行错位研究 ——以上海市C镇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第一节 选题缘由 |
一、选题背景 |
二、问题提出 |
第二节 研究综述 |
一、环境政策执行的研究述评 |
二、执行错位的相关综述 |
三、“城中村”的研究综述 |
第三节 研究方法 |
一、研究目的 |
二、实地调研 |
三、理论基础 |
第一章 C镇环境治理政策执行的错位表现 |
第一节 污染减量化等同于工业用地减量化 |
第二节 将拆违工作作为政策执行重心 |
第三节 以本地村民为主要政策执行对象 |
第二章 城中村环境治理政策执行错位的结构分析 |
第一节 C镇环境治理政策执行主体 |
一、基层政府层面 |
二、村委会层面 |
三、城中村群众层面 |
第二节 政策执行的多主体结构 |
一、基层政府和村委会之间的互动 |
二、村委会和村民群众之间的互动 |
第三章 环境治理政策执行错位的原因分析 |
第一节 基层政府层面 |
第二节 村委会层面 |
第三节 村民层面 |
第四节 多元主体互动层面 |
第四章 环境治理政策执行错位的解决机制 |
第一节 基层政府层面 |
第二节 村委会层面 |
第三节 城中村群众层面 |
第四节 多元主体互动层面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5)推进村委会换届选举的规范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背景 |
二、研究现状 |
(一) 国内研究现状 |
(二) 国外研究现状 |
三、创新之处 |
四、研究意义 |
(一) 理论价值 |
(二) 现实意义 |
五、研究方法 |
(一) 文献法 |
(二) 案例分析法 |
(三) 系统分析法 |
第1章 村委会换届选举的规范化 |
1.1 农村基层民主与村委会换届选举制度 |
1.2 村委会换届选举规范化的理论内涵 |
1.2.1 村委会换届选举民主化 |
1.2.2 村委会换届选举法制化 |
1.2.3 村委会换届选举的程序化 |
1.3 选举的民主化、法制化、程序化与规范化的关系 |
1.3.1 选举的民主化与法制化 |
1.3.2 选举的程序化 |
第2章 村委会换届选举失范问题及成因 |
2.1 失范问题的表现 |
2.1.1 选举中的程序不规范 |
2.1.2 农村家族势力把控选举 |
2.1.3 贿选 |
2.2 失范问题的成因 |
2.2.1 农村基层选举制度依然存在缺陷 |
2.2.2 村民民主法律意识仍然欠缺 |
2.2.3 监督机制仍不健全 |
第3章 推进村委会换届选举的民主化 |
3.1 进一步坚持民主选举原则 |
3.1.1 普遍选举原则 |
3.1.2 秘密写票原则 |
3.1.3 公开选举原则 |
3.2 进一步作好民主选举宣传和教育工作 |
3.2.1 发挥新媒介的宣传和引导作用 |
3.2.2 开展多形式的现场宣传活动 |
3.3 进一步夯实民主选举的基础 |
3.3.1 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持续增加农民收入 |
3.3.2 加强农村教育,培育新型农民 |
3.3.3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第4章 推进村委会换届选举的法制化 |
4.1 完善村委会换届选举的相关立法 |
4.1.1 制定统一完备的村民委员会选举法 |
4.1.2 健全完善村委会换届选举的法律规范体系 |
4.2 完善司法救济制度 |
4.3 加大惩戒失范行为的力度 |
4.3.1 加大财产性的惩罚力度 |
4.3.2 适当引入刑罚处罚 |
第5章 推进村委会换届选举的程序化 |
5.1 选举的组织工作 |
5.1.1 进一步规范村民选举委员会成员人选 |
5.1.2 制定切实可行的选举方案 |
5.1.3 完善选民登记制度 |
5.2 选举的进行过程 |
5.2.1 规范候选人的提名 |
5.2.2 进一步规范选举大会现场 |
5.2.3 改进委托投票制度 |
5.3 选举的监督创新 |
5.3.1 充分挖掘农村内部监督力量 |
5.3.2 创新监督形式 |
5.3.3 做好落选及离任村干部工作 |
结语 |
致谢 |
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成果 |
参考文献 |
(6)乡村社会资本对村委会选举的影响研究 ——以山西省S村为个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
二、相关研究综述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四、个案研究地的选取 |
第一章 相关概念和理论分析 |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
一.乡村社会资本 |
二、村民自治 |
三、村民委员会选举 |
第二节 理论分析 |
一、社会资本理论 |
二、乡村社会资本的表现 |
三、乡村社会资本的特点 |
第二章 S村社会资本对村委会选举的影响分析 |
第一节 S村社会资本对村委会选举的积极影响 |
一、村民间的互惠能够提高村民的自主参与性 |
二、良好的社会声望便于选出德才兼备的村干部 |
第二节 S村社会资本对村委会选举的消极影响 |
一、村民间的普遍不信任降低了选民参与的效能感 |
二、农村家族势力的存在致使选举形式化 |
第三章 乡村社会资本和村委会选举协调发展的路径选择 |
第一节 理性看待乡村社会资本对村委会选举的双重影响 |
一、促进互惠信任的积极作用 |
二、遏制家族势力的消极作用 |
第二节 乡村社会资本与村委会选举协调发展的其他路径 |
一、培育农民的公民意识,自觉参与民主选举 |
二、培育社团组织,促进乡村社会资本的积累 |
三、培育新的政治文化环境,发挥农民的主动性 |
四、促进村委会选举的规范化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7)双轨制下村民自治“体制化内卷”与乡村治理 ——基于镇村关系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村民自治发展与困境研究 |
1.2.2 村民自治中的乡村关系研究 |
1.2.3 村庄两委组织研究 |
1.2.4 村干部角色行为研究 |
1.3 理论基础与核心概念 |
1.3.1 国家与社会关系理论 |
1.3.2 核心概念的界定 |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4.1 研究类型 |
1.4.2 研究方法 |
第2章 村民自治制度的创立及其争论 |
2.1 村民自治制度形成的背景 |
2.2 争论 |
2.2.1 一种争论——赞成派 |
2.2.2 另一种争论——怀疑派 |
第3章 村民自治体制化内卷现象分析——以X镇Y村为例 |
3.1 X镇Y村整体概述 |
3.2 X镇Y村体制化内卷的现象之一:村级组织角色的演变 |
3.2.1 理想文本中村级组织的角色 |
3.2.2 现实村庄中村级组织的角色 |
3.2.3 理想文本与现实村庄中村级组织角色的差异性 |
3.3 X镇Y村体制化内卷的现象之二:村级组织功能的演变 |
3.3.1 理想文本中村级组织的功能 |
3.3.2 现实村庄中村级组织的功能 |
3.3.3 理想文本与现实村庄中村级组织功能的差异性 |
第4章 双轨制下村民自治体制化内卷原因分析 |
4.1 内部原因 |
4.1.1 乡村之间资源的不对称性 |
4.1.2 村两委之间的矛盾与冲突 |
4.1.3 村干部“赢利型经纪”角色 |
4.2 外部原因 |
4.2.1 “乡政村治”的治理模式 |
4.2.2 制度供给不足 |
4.2.3 压力型体制的影响 |
第5章 双轨制下村民自治体制化内卷的演变路径 |
5.1 村民自治体制化内卷的前提 |
5.2 村民自治体制化内卷的动力 |
5.2.1 乡镇政府的资源占有与利益需求 |
5.2.2 村委会的资源占有与利益需求 |
5.2.3 乡村之间资源与权力的交换 |
5.3 村民自治体制化内卷的演变 |
5.3.1 乡镇党委的政治动员与宣传 |
5.3.2 乡镇政府控制下的选举 |
5.3.3 政府绩效考核和评比 |
5.3.4 公共资源配置 |
5.3.5 村财镇管 |
第6章 村民自治体制化内卷对乡村治理影响 |
6.1 村民自治空间有限 |
6.2 乡村关系紧张和冲突 |
6.3 村级组织行政化倾向突出 |
6.4 村民参与公共事务的态度冷漠 |
第7章 结论与讨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卷内备考表 |
(8)我国村民选举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村民选举制度概述 |
第一节 村民选举制度的历史沿革 |
一、村民选举制度的萌芽阶段 |
二、村民选举制度的生成阶段 |
三、村民选举制度的发展与进步 |
第二节 村民选举的内涵 |
第三节 村民选举的基本原则 |
一、普遍性原则 |
二、平等性原则 |
三、直接选举原则 |
四、差额选举原则 |
五、秘密选举原则 |
第四节 村民选举的主要程序 |
一、建立选举机构 |
二、选举前的动员活动 |
三、选民登记 |
四、提名候选人 |
五、竞选 |
六、村民投票 |
七、计票以及选举结果的确认 |
第五节 村民选举的重要意义 |
一、村民选举对我国农村民主进程的意义 |
二、村民选举对我国法治的意义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我国村民选举存在的问题及后果 |
第一节 村民选举意识薄弱,政治素质不高 |
第二节 家族势力影响、干涉村民选举 |
第三节 乡镇政府对村民选举的影响 |
第四节 违法选举现象严重 |
一、程序违法 |
二、贿选现象严重 |
三、破坏选举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村民选举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一节 经济方面因素 |
一、受经济发展的制约 |
二、受经济利益的驱使 |
第二节 法律方面因素 |
第三节 社会文化方面因素 |
一、封建家族意识严重 |
二、农村人口文化素质偏低 |
三、农村民主氛围不浓厚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完善村民选举制度的对策 |
第一节 提高公民文化素质,培养村民民主意识 |
第二节 增强基层组织管理,加快乡镇政府职能的转变 |
第三节 完善村民选举程序、监督和罢免机制 |
一、完善村民选举程序,保证选举程序的公开性 |
二、完善监督、罢免机制 |
第四节 大力发展农村经济,为实现农村民主法制建设提供物质基础 |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村(社区)“两委”换届选举问题:范畴与内容(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支撑基础问题 |
(一) 制度供给问题 |
(二) 体制运行问题 |
(三) 人力资源问题 |
(四) 成本承担问题 |
(五) 其他相关问题 |
三、组织实施问题 |
(一) 选前准备问题 |
1. 选举工作机构方面的问题。 |
2. 选举培训与宣传方面的问题。 |
3. 选前审计方面的问题。 |
(二) 具体实施问题 |
1. 不当干预问题。 |
2. 程序不规范问题。 |
(三) 选后巩固问题 |
1. 选举违法或突发事件处理不力的问题。 |
2. 新老成员工作交接的问题。 |
3. 选后培训、班子建设、当选者监督方面的问题。 |
四、活动参与问题 |
(一) 参与积极性有待提高 |
1. 被选举权行使意义上的参与不积极。 |
2. 选举权行使意义上的参与不积极。 |
(二) 参与规范性有待加强 |
1. 现任“两委”委员对选举的干扰。 |
2. 候选人参与不规范。 |
3. 选民参与不规范。 |
4. 其他势力对选举的影响。 |
(三) 参与公正性有待增进 |
1. 女性村民或居民的参与问题。 |
2. 外出务工者的参与问题。 |
3. 城中村流动人口的参与问题。 |
五、结语 |
(10)温州市村委会选举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 |
1.6 特色与创新之处 |
第2章 村委会选举概述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村委会及主要职责 |
2.1.2 村委会选举 |
2.2 有关村委会选举的主要理论 |
2.2.1 新制度主义理论 |
2.2.2 公共选择理论 |
2.2.3 博弈理论和利益相关者理论 |
2.3 村委会选举的发展历程 |
2.4 村委会选举的意义 |
2.5 政府在村委会选举中的基本职责 |
第3章 温州市村委会选举现状 |
3.1 温州村委会选举做法 |
3.1.1 严格组织把关 |
3.1.2 开展重点村集中整治 |
3.1.3 开展村级选举“清风”行动 |
3.1.4 做好村级组织选举宣传工作 |
3.2 温州市村委会选举成效 |
3.2.1 提高了村委会选举成功率 |
3.2.2 集中整治了一批后进村 |
3.2.3 打击了一批黑恶势力 |
3.2.4 营造了一个较好的选举氛围 |
第4章 温州市村委会选举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
4.1 温州市村委会选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4.1.1 农村优秀人员当选难 |
4.1.2 情况复杂村组织选举难 |
4.1.3 贿选拉票行为屡禁不止 |
4.1.4 选举暴力干扰事件频发 |
4.1.5 选举中信访问题有所增多 |
4.2 温州市村委会选举问题的成因分析 |
4.2.1 选举法律法规政策不完善、不明确 |
4.2.2 选举机构的协同不够和选举工作人员的不胜任 |
4.2.3 选民与竞选者博弈性、逐利性、非理性 |
4.2.4 特殊地域文化和宗族宗派观念的冲击 |
第5章 温州市村委会选举的对策 |
5.1 规范选举程序 |
5.2 整合选举资源 |
5.3 形成严打高压态势 |
5.4 强化政府监督、引导功能 |
5.5 实施“红色细胞工程” |
5.6 实施权威助选战略 |
5.7 强化宣传引导 |
结束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四、基层政府在村委会选举中的失范问题(论文参考文献)
- [1]村委会换届选举过程的规范化探索 ——以宝丰县第九次村委会换届为例[D]. 陈怡璇. 郑州大学, 2020(03)
- [2]中国农村村民自治研究[D]. 李元勋. 中共中央党校, 2019(04)
- [3]村委会选举中村民投票行为影响因素与规范研究 ——以韶关市乐园镇第七届村委会换届选举为例[D]. 练秀萍. 兰州大学, 2019(08)
- [4]城中村环境治理政策执行错位研究 ——以上海市C镇为例[D]. 张宇. 华东政法大学, 2018(02)
- [5]推进村委会换届选举的规范化研究[D]. 李名洋. 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 2018(01)
- [6]乡村社会资本对村委会选举的影响研究 ——以山西省S村为个案[D]. 王瑞娟. 湖南师范大学, 2017(06)
- [7]双轨制下村民自治“体制化内卷”与乡村治理 ——基于镇村关系的分析[D]. 刘琳. 华东理工大学, 2016(05)
- [8]我国村民选举制度研究[D]. 王蔚. 黑龙江大学, 2016(03)
- [9]村(社区)“两委”换届选举问题:范畴与内容[J]. 杨守涛. 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5(02)
- [10]温州市村委会选举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 陈恩清. 安徽大学, 2014(08)
标签:村民自治论文; 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论文; 村委会换届选举论文; 治理理论论文; 制度理论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