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中文工具书《古训会汇编》出版

大型中文工具书《古训会汇编》出版

一、大型汉语工具书《故训汇纂》出版(论文文献综述)

姜晰中(KANG SUK JOONG)[1](2021)在《商代甲骨文中兵器类字字形义整理与研究 ——以戈、戌、钺、或、戊为例》文中研究表明论文以商代甲骨文、商代记名金文、考古发掘器物等的形体为主要材料进行分析,研究对象为商代甲骨文中构成“戈”“戌”“钺”“或”“戊”等五个字的单字符。对相关字符穷尽式收集,同时进行分类,以期确定字符的演变轨迹与最原始形体,此过程中利用殷墟甲骨文分期分类理论。其次根据最原始形体穷尽式收集历来学者对每个字符的字形义分析观点。将每个单字符与同时期的商代记名金文进行对照同时分析,找出两者之间的字形特征,以期选出单字符所取象的器物。利用推勘法考察以每个字符来单独成字的商代甲骨文中的实际用法。与西周金文、传世文献中的用法进行历史上的比较,历史的角度考察字义的引申情况和字形义的关系。我们这次研究中发现,字与字符之间关系比较复杂。如:“戈”字符的繁体均用为“玉戈”,与繁体同类组的简体也用为“玉戈”;五种字符构成“戌”字;四种字符(“钺”“(?)”“(?)”“(?)”)构成“钺”字,但其实该四种字符都取象一种斧钺等等。而且商代甲骨文中以上五个字的字符裹用为本义的只有“戈”字符,其他的大部分用为其假借义。

刘丹[2](2021)在《《故训汇纂》注项失误研究 ——以口部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故训汇纂》作爲一部故训纂集专书,凭藉内容丰富、体例科学、检索方便的特点嘉惠学林十八年,逐渐成爲了汉语言文字工作者常备的工具书。白璧微瑕,《故训汇纂》征引繁复,在注项处理方面难免存在失误。然而,以往学者对其失误的研究侧重於引证内容的失误而忽略体例失误,并且在失误的分类上略有瑕疵。本文将内容失误和体例失误并重,并以《故训汇纂·凡例》和《〈故训汇纂〉主要书目和引书格式》爲标准,运用校勘学中的理校法、本校法等方法对《故训汇纂·口部》的注项进行研究,以期爲辞书编纂与修订工作提供可资参考的材料。本文指出《故训汇纂·口部》的注项在内容方面存在)文、脱文、衍文、倒文,截取、删略不当,标点使用不当和引证脱节的问题。在体例方面,《故训汇纂·口部》的注项存在书例引证不全面,改用异体字和通假字,注项排序不恰当和称引格式不统一的问题。对此,我们谨慎分析致误原因:缺乏对文献材料的分析、依赖二手材料、校审工作不足、体例制定不完善等。虽然以上失误从个别条目上看仅仅针对《故训汇纂》,然而其失误类型和致误原因却是现代社会辞书编纂的共性问题。比如现代社会辞书编纂在材料范围扩大、理论更新的同时,存在对文献材料分析不足和校审不精的问题,这一现象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杨晨露[3](2021)在《《郑玄辞典》所收《周礼注》(天官至春官部分)语词训释校补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以唐文《郑玄辞典》所收録的《周礼注》(天官至春官部分)语词训释内容作爲研究对象,将《郑玄辞典》中所收録的郑玄训释内容与《周礼注》原文作比对,以求校正《郑玄辞典》已收《周礼注》语词训释内容,补充应收却失收的相关语词训释内容。此外,将大型辞书《故训汇纂》列爲研究材料,以作爲旁证。将《郑玄辞典》和《故训汇纂》两书中所收録的《周礼注》(天官至春官部分)语词训释内容进行对比,以了解二书的收録得失情况。文章完成了以下几个任务:一、校正《郑玄辞典》已收入的《周礼注》(天官至春官部分)语词训释材料(568条),将其整理归类爲十种错误类型,分别爲:脱文(76条)、衍文(25条)、)文(202条)、训释内容收録不全(79条)、断句不同産生)误(37条)、语序不当(15条)、篇名有误(70条)、所引作者张冠李戴(33条)、词目有误(5条)、标点符号有误(26条)。二、统计校补《郑玄辞典》失收的《周礼注(天官至春官部分)》语词训释材料(1623条)。并据收録情况不同分爲三类:(一)词目和义项均未收録(824条);(二)仅收録词目,未收録义项(646条);(三)义项已收録,但漏收该义项的部分文献用例(153条)。三、将《郑玄辞典》与《故训汇纂》有关《周礼注》(天官至春官部分)语词训释条目收録情况进行对比,分别总结爲以下四种不同情况:(一)《郑玄辞典》收録《周礼注》某条语词训释条目,而《故训汇纂》未收(72条);(二)《故训汇纂》收録《周礼注》某条语词训释条目,而《郑玄辞典》未收録;(三)《故训汇纂》与《郑玄辞典》均未收録《周礼注》语词训释内容(278条);(四)《故训汇纂》与《郑玄辞典》均收録《周礼注》某条语词训释内容,但收録情况不同。

孙泽仙,汪启明[4](2020)在《赵振铎先生学术年表长编》文中研究说明赵振铎为我国当代着名语言学家、辞书学家,一生勤勉,笔耕不辍,论着等身。整理赵振铎先生的学术发展脉络、研究其学术思想及治学方法,可为当代中国语言学、辞书学发展提供参考资源及理论借鉴。

王贇[5](2020)在《高中教材《氓》注释研究 ——以苏教版和人教版为例》文中提出《氓》选自我国最早的一部现实主义诗歌总集《诗经》当中,而《诗经》诞生的年代相较于大部分文学作品而言都更为久远,因此字句也就更为晦涩难懂,学生更需要借助课下注释来读懂本诗,进而把握诗歌所传达的情感。因此,研究《氓》这一篇目的注释内容就显得尤为必要。当前学术界有关古诗文注释的研究成果已经较为丰富,然而单独把《氓》作为研究对象的却寥寥无几。关于《氓》的研究,大多数人仍然停留在教学设计或个别字词的音形义层面,对不同版本教材注释内容不同的比较研究就更为稀少。因此,在本文中笔者将以人教版和苏教版教材间的差异为切入点对《氓》的课下注释进行研究,旨在为教材的编写和本文的教学活动提供一定的建议。论文共分为三章。第一章首先论证比较分析两种版本教材《氓》选篇课下注释的必要性。接着从注释的数量与内容两个方面对比分析两版教材课下注释的不同,比较后发现:两版教材注释大体一致,但也有一版作注而另一版未作注、同一注释对象作注内容不同等现象。第二章为论文重点章节,侧重从注音、字词释义两个角度探讨人教版、苏教版《氓》一文注释存在的问题。在注音方面,《氓》一文注释存在不当注而注、未解释读音变化发生的原因等问题。在字词释义方面,则存在注释术语混用、注释存在分歧、注释存在偏误等。此外还对注释存在这些问题的原因进行了系统地分析。第三章针对存在的诸多问题分别从“教材编写”、“教师教学”、“学生学习”三个方面提出相对应的解决策略。在教材编写方面,编写者应该明确统一的注释标准、限定清晰的注释内容、听取专家和师生的意见及建议;在教学方面,教师要培养自身批判性思维、利用差异推进学生合作探究、指导学生自主学会利用大型工具书等;在学习方面,学生要加强文言知识的积累、自主扩大课外阅读数量。结语部分总结了本文研究的成果与不足,表明了今后继续努力的方向。

金瑞[6](2019)在《《汉语大字典》水部字研究》文中提出《汉语大字典》是在现代辞书编纂理论指导下编写出来的一部新型字典,从1975年计划编写到1990年八卷本全部出齐,用时15年。第一版出版後,从1999年开始正式修订,到2010年第二版由四川出版集团、四川辞书出版社与湖北长江出版集团、崇文书局共同出版,又用时10年,卷轶浩繁,体量巨大,堪称我国语文辞书编纂的标志性典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辞书编纂的学术水准和文化软实力。本文以《汉语大字典》水部字为研究对象,结合前贤时彦的相关研究成果,在词典学、文字学、训诂学、词汇学等相关理论的指导下首次对《大字典》水部字整部字从收字、注音、释义、书证等方面进行全面考察。主要从两大角度入手,一是从辞书编纂和词典学角度入手,将《汉语大字典》和《汉语大词典》等(必要的时候还有《辞源》《近代汉语词典》)大型语文辞书整部字进行综合比较,试图较为先行地发现两部辞书在收字释义和书证等方面的问题并进而探讨大型语文辞书编纂和修订方面的相关问题。二是以《大字典》本身为语言文字材料,梳理了所有水部字,从词汇学角度对其中存在的典型的语义类聚范畴进行个案描写。本文主要由以下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系统梳理了近三十年来《汉语大字典》的研究情况。关於这两版的研究成果,大致可以分为两个类型。一是专着,专着以《汉语大字典》疑难字的考释方面居多;二是论文,又可以分为字典编排、本体研究及非纯语言文字角度等三个方面。其中本体研究是核心内容和主体内容,又可以细分为声训注音商榷,字头、字形的收录和古文字字形商补,释义的指瑕和训释方式的研究,书证的辨误,字际关系的考证,疑难字的考释,《异体字表》研究,综合性训诂等。第二部分全面比较了两版《汉语大字典》。通过比较,可知第二版《大字典》较第一版在各个方面都有较大完善。首先是收字有所增加。就整部字典而言,由原来的54678个字头增加到60370个。具体到水部字,增加了 59个类推简化字字头和133个新收字。其次是字形处理得更规范统一。释义方面,第二版秉着词义具有概括性、历史性、社会性、准确性等要求对词义进行了完善。有的增加义项,包括增加新按语和增加条目互见;还有对专名义项进行及时更新,包括行政区划的名称更新和科学名词的定义的更新等;还有吸收学界新的研究成果後对旧有义项进行重新编辑等;当然也删减了某些不恰当的义项。例证方面,针对第一版存在的书证欠妥、书证有误、引文失误、引书格式不统一等疏漏,新版主要对其中的硬伤、明显存在的疏误问题进行了修订,同时也删掉了一些不准确不恰当的书证,更方便读者理解。第三部分全面比较了《汉语大字典》和《汉语大词典》所收水部字。《汉语大字典》(第二版)“水(氵)”部字共收录字头2148个(包含简化字、类推简化字),《汉语大词典》“水(氵)”部字共有字头904个(第五卷并第六卷续)。我们从收字、音项、义项、书证各方面对二典进行了全面对比,发现其中还是存在大量的不一致性,包括音项设置不同、义项设置不同、义项分合不同、方言标注不同、字际关系的沟通不同、相同义项归在不同的音项下等问题。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体例要求不同之外,有的是因为编者的疏漏,有的是因为对书证及古注的文本理解不同,还有的则是无法避免的学术分歧和尚不能搞清的问题。第四部分主要从词汇学的角度对水部字进行范畴分类辨析。这些水部字基本上都显示出与“水”有关的词义属性。其中又可以按具体的词义分为表示江河湖海或地名专称的名词;表示水流的通称或水流的停聚处的名词;表示与水相连的陆地或水边的相关事物的名词;表示具体的某种液体的名词;表示与天气有关的气象或气候的名词;表示与水相关的动作(主要是他动,与水自流状态相区别)的动词;表示描摹水的形状和态貌的形容词;表示模拟与水相关的声音的拟声词以及其他等等。这每一类大的范畴中又可再细分出许多子范畴的小类。对这些范畴内的单字进行辨析不仅有助於我们对水部字的整体范畴有宏观上的认识,还能帮助我们厘清水部字内部的单字个体之间的联系和差异,反过来也将对《汉语大字典》收字、释义、义项编排逻辑、字际关系沟通等方面起到补充和指导作用。

查飞能[7](2019)在《商周青铜器自名疏证》文中研究说明商周青铜器自名是时人对青铜器的命名,由专名和修饰语组成,用于说明青铜器名称、用途及性质等。青铜器研究肇始汉唐,至宋代成为专门学问,尤以定名为主,而青铜器自名是定名的基础。然青铜器功用扩大、器类关系、地域文化、古人分类思想及礼制等均对时人命名青铜器产生重要影响,以致商周青铜器自名数量庞大、称谓复杂,既有纷繁多样、写法奇特的专名,又有丰富的修饰语以限定用途与性质。纵观以往成就,商周青铜器自名研究已有较丰富成果,既有综合性研究,也有专题性研究,更有疑难问题的长期性研究。但学界相关研究运用的自名资料却并不多,缺乏系统性与全面性,绝大多数自名之字尚未得到关注。为深入发掘商周青铜器自名在古器物学、古文字学、历史学、文献学等方面的研究价值,本文全面分类统计与整理商周各类青铜器自名,进而展开系统疏证,藉此发挥金文出土文献的史料价值。全文主体分上、下编两部分。上编是商周青铜器自名专名疏证,主要是逐一对商周各类青铜器自名专名进行分类整理与疏证,对一些疑难文字作出分析与考释。本部分由商周青铜容器、乐器、兵器及杂器共4类青铜器自名专名疏证组成,容器包括食器、酒器、水器及杂容器共4类。第一,商周青铜容器自名专名疏证,由常见容器共名、食器、酒器、水器、杂容器等5部分组成。常见容器共名分动词、名词名物化的共名和异器同铭导致的共名2种情况。食器有鼎、高、(?)、簋、盨、簠、敦(盏)、豆、铺、盂、盆共11种;酒器有爵、尊、觚、壶、卣、罍、锣、(?)、缶、瓿、罐、同、杯、卮共14种;水器有盘、盉、匜、鉴共4种;杂容器有盛饭器、食器盖、炉盘、杂饮器、杂量器共5种。第二,商周青铜乐器自名专名疏证,由钟、缚、铃、铎、钲、籴共6类组成。第三,商周青铜兵器自名专名疏证,由戈、戟、矛、剑、铍、斧钺、杂兵共7类组成。第四,商周青铜杂器自名专名疏证,由衡器、符节、车马器、器座、钩类器、门锩、匕、俎等组成。自名专名疏证之时尤其注意多角度解读自名文字,探究疑难自名,以补证旧说、提出新说。文中或结合传世文献与出土文献互证,或结合青铜器器型特征解释,或结合青铜器器类之间的组合、更替、相生、派生关系对自名产生的影响进行探讨,或注重古文字音韵通假方面的证据,或注意礼仪、祭祀意义的动词、名词名物化成为自名现象,对商周青铜器自名专名进行系统疏证。举凡重要的自名专名疏证有:鼎自名方、合、填、甾、枳、鬻、(?)(鲧鼎),簋自名(?)(簋)、衡、即((?))、(?)、(?),盨自名(?)(盨)簋、(?)、诌、匜,豆自名(?)、(?)、敦、钲,盆自名益,壶自名(?)((?))、(?)(镬)、盏、牟,匜自名(?)、(?),镈自名(?)、,钲自名(?),(?)自名(?),戟自名(?)、(?)、(?)、(?),戈自名镐、(?),斧钺自名(?)、就,剑自名锃、(?)。下编是商周青铜器自名修饰语疏证,是上编的重要组成部分。先依据商周青铜容器、乐器、兵器及杂器的主要用途及性质对商周青铜器自名修饰语展开全面分类与整理,然后逐一对各类自名修饰语进行综合疏证,考释疑难杂字,以此加深对商周青铜器性质、用途的进一步认识。第一,商周青铜容器自名修饰语疏证,本章由特征类、祭祀类、荐献类、膳饮类、宴飨类、盥洗类、置用地类及其他共8类自名修饰语组成。特征类是反映青铜器性质、盛装、形制及大小与数量的限定性语言。祭祀类是用各种祭祀或祭祀方式之字来表明青铜器用于某种祭祀。荐献类是用具有荐献义的字来限定青铜器用于进献、馈食场合。膳饮类又分粢盛、膳牲、制作膳食、备置膳食、酒饮等5类自名修饰语,主要是反映日常膳饮的字词。宴飨类是用与宴飨或具有宴飨之义的字以体现青铜器用途。盥洗类主要是限定青铜器净洗用途的修饰语。置用地类包括宫室、庖厨及其他使用地等限定性字词以体现青铜器使用场合、摆放位置。其他一类是不宜归入以上七类的自名修饰语。第二,商周青铜乐器自名修饰语疏证,由声律与其他两类组成。声律类是乐器重要自名修饰语,起着说明乐器声音或声音特征与演奏乐律的作用。其他一类包括演奏方式、性质与用途等限定性修饰语。第三,商周青铜兵器自名修饰语疏证,由特征类、使用对象类、击杀持执类及其他共4类自名修饰语组成。特征类是限定兵器性质、长短、大小与数量的修饰语。使用对象类分基层士兵、军制单位两种情况。击杀持执类包含兵器击杀用途与持执方式2类修饰语。其他一类包括兵器制作工库、置用地、使用、者精神意志等修饰语。第四,商周青铜杂器自名修饰语疏证,包括材质、数量、置用地等,因量少而附于文末。自名修饰语疏证之时,对一些疑难杂字亦基于各类青铜器性质、用途进行重新解读和多角度分析,如会、(?)、叀、造/佶、(?)、簟(寻)、御、锣、(?)(孰—熟)、(?)((?)—熟)、(?)、曲(区)—(?)、(?)、米宫、行、(?)、林/大林等。

黄耀明[8](2018)在《古籍用字考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长期以来,学界对古代汉语教材、注释、字典中的术语“通”的含义颇多争论,许多学者认爲“通”指通假字,但又有不少学者认爲它还包括同源字、古今字、异体字等多种字际关系。“通”究竟指哪些用字关系?它的内部各个字际关系如何进行科学的界定?这都是该文要研究的问题。对它所涉及的通假字、古今字、异体字等字际关系的划分和科学的界定不仅有助於读者閲读古书古注、字典解释,而且有助於构建科学的文字训诂学的术语体系,对汉语言文字学的教学和研究都有重要意义。以古籍注释用语“通”所反映的关系爲切入点,侧重探讨相关的字际关系术语,包括通假字、同源字、古今字等等。首先认爲古注中的“通”包括通假和通用两大类。又总结出学界分析字际关系的九个维度:字形、字音、字义、用字、源流、时间、地域、方向、数量等。用这九个维度结合学史对通假和通用的源头、定义、辨识三个方面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力求把这三个方面论析清楚。通过探求文字学意义上“通假”“通用”的源头和本义、梳理清代之後百年来学界对的定义和辨识观点,提出了通假字和通用字的新定义、新的辨识方法,并对通用字的下位概念进行界定,辨识了几十对通假字、通用字。文章从通假、通用两大部分得出如下结论:一、在“通假”部分,分探源、界定、辨识三个方面进行探究。首先,在“通假”探源方面,认爲文字学意义上的“通假”源头是南宋晁公武的《郡斋读书志》(通借)。如果局限於“通假”二字,则最早见於明代方以智的《通雅》。其文字学意义上“通假”的本义是:在书写时,本来有该用的字却没有写出,於是临时借用另一个形义不同的字来代替它,用後即还,不影响二字在通常情况下的使用。作者认爲通假原本就是狭义的概念。其次,在“通假”界定方面,从认定通假字的角度提出的新定义:在上古文献具体句子中,甲字字义(含本义、引申义)与句意及文意不合,且同时代存在一个音同音近而与甲字字形不同、字义不同的乙字(多爲本字、正字)符合文意,在其他大多数语句中二字是非借用的用法。我们就把甲字叫做通假字,乙字叫做本字,二字的这种临时借用关系就是通假。又从九个维度论视角针对其内涵提出简明的定义:通假字是形不同、义无关、音同或音近的字的共时借用现象。强调通假字的本质特征是同音借用。最後,在“通假”辨识方面,提出识别通假字的10条新标准:范围标准、假定标准、字音标准、字形标准、字义标准、文意标准、语法标准、实例辞书标准、本字标准、论证标准。着重探讨了其字音标准,认爲通假字语音标准的范围应该比学界普遍使用的王力同源字语音标准的范围更大。王力的同源字语音标准并不能完全适合通假字的字音判定。并认爲应该在王力标准基础上,增加一些有密切音理的声类、韵部关系,如来见、明晓等远纽关系和之歌、脂职等远韵关系。依据新的识别标准,辨明了“麟之定”中通假字“定”的“本字”的错误,证实了“定”的本字是“顁”,新识了“刀—鐎”等14对传世文献和出土文献中的通假字(狭义)。二、在“通用”部分,分探源、界定、辨识三个方面进行探究,首先,在“通用”探源方面,认爲“通用”的源头是:三国时期韦昭《国语注》和南朝梁萧子显《南齐书》。以此爲基础,探求文字学意义上“通用”本义爲:(一组字在某意义上)互换使用。其次,在“通用”界定方面,提出新的通用字定义:通用字是部分字义相同或相近而互换使用的一组字。此就内涵而言,强调通用字的本质特征是同义换用,字音异同不限。就外延讲,通用字包括互相换用的同源字、古今字、异体字、繁简字、同义字、同音字,但不包括通假字、不换用的假借字、不换用的同音字。并以九个维度论界定了通用字的7个下位概念:互用同源字、互用古今字、互用异体字、互用繁简字、互用假借字、互用同义字、互用同音字。最後,在“通用”辨识方面,提出新的通用字识别标准共5条:字义标准、时间标准、字用标准、实例标准、文意标准。并根据这些新标准识别了包括“信”“伸”在内的传世文献、出土文献中通用字共11对。总之,以往学者所论通假字和通用字之源头不确。通假字侧重从字音维度界定,是同音字(音近字)之间的临时替代;而通用字侧重从字义维度界定,是同义字(隐含的同义)的互换使用。通假字的识别应该采用该文提出的10条标准,通用字的识别应该采用该文提出的5条标准。

强睿[9](2018)在《《汉语大字典》(第二版)月部字释义考正》文中研究表明《汉语大字典》(以下简称《大字典》)是我国最具权威性的现代语文字典之一,为今人閲读文献和相关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然而,由於编纂工程浩大,卷帙繁多,加上客观条件的限制,难免还存在一些不足。本文以《大字典》月部字为考察对象,对释义部分进行勘误补阙,以期为进一步完善字典略尽绵薄之力。本文共分为四章。第一章为绪论,主要介绍了论文的选题背景和研究对象,围绕《大字典》在收字及字形、注音、释义、引证、体例等方面的研究进行了述评,重点梳理了月部字的研究现状,介绍了论文的研究目标和研究方法。第二章为义项商补,主要对月部字在义项设置方面存在的疏失进行探讨。第一节补充了字典失收的义项,展现了这些义项的产生时代和具体用例。第二节对误设义项的问题展开研究,围绕孤证义项以及例证存在争议两种情况进行辨析。第三章为训释指瑕,主要针对月部字释义不准确和释义不明晰这两个问题进行讨论。第一节对释义概括不全面、注疏训释失误等情况进行了考辨。第二节对释义表述不明晰的义项进行了梳理,围绕其中艰深晦涩之处补充阐释,为释义的完善提出了建议。第四章为引证商订,从五个方面梳理字典引证方面存在的问题。第一节辨析字典中争议较大的引证,对各家观点加以评述,为引证的甄别、取舍提供参考。第二节匡订字典中与释义不匹配的例证,并重新归类。第三节收列不同时代的典型用例,对缺少例证的义项进行补苴。第四节针对始见书年代迟後的字义进行探究,找到出现年代更早的例证,以期更好地反映字义的源流情况。第五节对引用文献进行校勘,校正引证中的讹文、脱文、衍文等,以期进一步提升《大字典》的权威性、准确性。

陈世铙[10](2017)在《背离事实的“商榷”——对《也谈<故训汇纂>与<经籍籑诂>》的回应》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一本书或一篇文章问世之后,能在学界引起反响是件好事。谈好谈坏、见仁见智的说法都应该理解与包容。作者或编者不必因为批评或有失分寸,或稍离事实而去一一回应。但李开金、易竹贤《也谈〈故训汇纂〉与〈经籍诂〉》一文(1)(以下简称"李文"),却把"脱离历史实际去苛责阮元和他主编的《经籍诂》,甚至否定《经籍诂》的开创之功"这样一顶无中生有的大帽子扣到我们的头上。而且为了"坐实"这种

二、大型汉语工具书《故训汇纂》出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大型汉语工具书《故训汇纂》出版(论文提纲范文)

(1)商代甲骨文中兵器类字字形义整理与研究 ——以戈、戌、钺、或、戊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引书简称
凡例
一、绪论
    (一) 选题缘由
    (二) 研究方法与研究对象
        1. 研究方法
        2. 研究对象
    (三) 字形义研究概况
    (四) 相关术语介绍
        1. 商代甲骨文
        2. 商代记名金文
        3. 字形义
        4. 字符
    (五) 理论框架介绍
二、甲骨文中兵器字字形义整理与研究
    (一) “戈”字
        1. 商代甲骨文中“戈”字符
        2. 前人对“戈”字符字形义的认识
        3. 商代记名金文中的“戈”字符
        4. 考古发掘器物中的“戈”字符
        5. 商代甲骨文中“戈”字符单独成字时的用法
        6. 与商代甲骨文“戈”字符容易混淆的形体
        7. 西周金文以及传世文献中的“戈”字用法
        8. 小结
    (二) “戌”字
        1. 商代甲骨文中“戌”字符
        2. 前人对“戌”字符字形义的认识
        3. 商代记名金文中的“戌”字符
        4. 考古发掘器物中的“戌”字符
        5. 商代甲骨文中“戌”字符单独成字时的用法
        6. “戌”相关字符
        7. 西周金文以及传世文献中的“戌”字用法
        8. 小结
    (三) “钺”字
        1. 商代甲骨文中“钺”字符
        2. 前人对“钺”字符字形义的认识
        3. 商代记名金文中的“钺”字符
        4. 考古发掘器物中的“钺”字符
        5. 商代甲骨文中的“钺”字符单独成字时的用法
        6. “钺”相关字符
        7. 西周金文以及传世文献中的“钺”字用法
        8. 小结
    (四) “或”字
        1. 商代甲骨文中“或”字符
        2. 前人对“或”字符字形义的认识
        3. 商代记名金文中的“或”字符
        4. 考古发掘器物中的“或”字符
        5. 商代甲骨文中的“或”字符单独成字时的用法
        6. 西周金文以及传世文献中的“或”字用法
        7. 小结
    (五) “戊”字
        1. 商代甲骨文中“戊”字符
        2. 前人对“戊”字符字形义的认识
        3. 商代记名金文中的“戊”字符
        4. 考古发掘器物中的“戊”字符
        5. 商代甲骨文中的“戊”字符单独成字时的用法
        6. 西周金文以及传世文献中的“戊”字用法
        7. 小结
三、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附录4

(2)《故训汇纂》注项失误研究 ——以口部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凡例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故训汇纂》简介
    1.2 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1.4.1 研究方法
        1.4.2 创新点
第二章 《故训汇纂·口部》注项内容失误分析
    2.1 文字失误
        2.1.1 讹文
        2.1.2 脱文
        2.1.3 衍文
        2.1.4 倒文
    2.2 截略失误
        2.2.1 故训截略失误
        2.2.2 书例截略失误
    2.3 标点失误
        2.3.1 标点类型使用错误
        2.3.2 标点当用而未用
        2.3.3 标点不当用而用
    2.4 引证脱节
        2.4.1 引证的被训词脱节
        2.4.2 引证的例句脱节
        2.4.3 引证的书篇脱节
        2.4.4 引证的作者脱节
第三章 《故训汇纂·口部》注项体例失误分析
    3.1 引证书例不全面
        3.1.1 缺引整个书例内容
        3.1.2 缺引书例部分内容
    3.2 引证改字不合理
        3.2.1 改用异体字
        3.2.2 改用通假字
    3.3 注项排序不恰当
        3.3.1 单音词注项排序不恰当
        3.3.2 复音词注项排序不恰当
    3.4 称引格式不统一
        3.4.1 故训称引不统一
        3.4.2 出处称引不统一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3)《郑玄辞典》所收《周礼注》(天官至春官部分)语词训释校补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凡例
绪论
    一、《郑玄辞典》的研究现状
        (一)研究对象和选题意义
        (二)研究现状
    二、预期目标及方法
        (一)研究目标
        (二)研究方法
    三、文章条目收録标准
    四、创新及困难
第一章 《郑玄辞典》已收《周礼注》语词训释研究
    一、脱文
        (一)经文脱文
        (二)郑注脱文
        (三)义项脱文
    二、衍文
        (一)经文衍文
        (二)郑注衍文
        (三)义项衍文
    三、(?)文
        (一)经文(?)文
        (二)郑注(?)文
        (三)义项(?)文
    四、训释内容收録不全
        (一)漏收部分训条
        (二)截取释义不当而导致注释收録不完整
    五、断句不同産生(?)误
        (一)经文断句有误
        (二)断句不当而导致收録不完整
        (三)断句不当而导致误收了多余的内容
        (四)郑注断句有误
    六、语序不当
    七、篇名有误
    八、所引作者张冠李戴
    九、词头有误
    十、标点符号错误
    小结
第二章 《郑玄辞典》未收入《周礼注》语词训释研究
    一、词目和义项均未收録
    二、仅收録词目,未收録义项
    三、义项已收録,但漏收该义项的部分文献用例
    小结
第三章 《郑玄辞典》与《故训汇纂》有关《周礼注》语词训释条目收録情况的对比
    一、 《郑玄辞典》收録《周礼注》某条语词训释条目,而《故训汇纂》未收録
        (一)仅收録词目,未收録义项
        (二)词目和义项均未收録
        (三)义项已收録,但漏收该义项的部分文献用例
    二、 《故训汇纂》收録《周礼注》某条语词训释条目,而《郑玄辞典》未收録
        (一)仅收録词目,未收録义项
        (二)词目和义项均未收録
        (三)义项已收録,但漏收该义项的部分文献用例
        (四)附:《郑玄辞典》失收的语词训释条目,在《故训汇纂》中收録有误
    三、 《故训汇纂》与《郑玄辞典》均未收入《周礼注》语词训释内容
        (一)两书未收録的情况相同
        (二)两书未收録的情况不同
    四、 《故训汇纂》与《郑玄辞典》均收録《周礼注》某条语词训释条目,但收録情况不同
        (一)《郑玄辞典》收録无误,而《故训汇纂》收録有误
        (二)《郑玄辞典》与《故训汇纂》收録皆有误
        (三)《故训汇纂》收録无误,而《郑玄辞典》收録有误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5)高中教材《氓》注释研究 ——以苏教版和人教版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及意义
    二、研究对象
    三、研究现状
    四、研究方法
第一章 《氓》选篇注释的比较与分析—以苏教版和人教版为例
    第一节 不同版本教材对比研究的必要性
    第二节 苏教版和人教版《氓》选篇基本情况
        一、原文内容及注释数量比较
        二、苏教版及人教版《氓》注释内容比较
第二章 高中教材《氓》注释存疑分析—以苏教版和人教版为例
    第一节 字音注释
        一、注音情况
        二、注音存在的问题
    第二节 字词义注释
        一、注释术语问题
        二、注释存在争议
        三、注释存在偏误
        四、不当注而注
    第三节 《氓》注释存疑的原因分析
        一、古诗文自身的特殊性
        二、缺乏统一的注释标准
        三、对学情的错误预估
        四、教材的倾向性不同
第三章 高中教材古诗文注释问题的解决策略
    第一节 关于教材编写的解决策略
        一、明确统一的注释标准
        二、限定清晰的注释内容
        三、定期听取专家和师生的意见
        四、建立严格的校对体系
    第二节 关于教师教学的解决策略
        一、培养自身的批判性思维
        二、利用差异开展探究学习
        三、指导学生自主利用工具书
    第三节 关于学生学习的解决策略
        一、主动积累文言知识
        二、提高课外阅读量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校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6)《汉语大字典》水部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二节 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
    第三节 研究的创新性及难点
第一章 近三十年来《汉语大字典》研究回顾
    第一节 关於第一版《汉语大字典》
    第二节 关於第二版《汉语大字典》
    小结
第二章 《汉语大字典》水部字一二版不同
    第一节 字头变化
        一 增加字头
        二 删除的字头
        三 次序调整
    第二节 注音变化
        一 删减多余反切
        二 纠正声调疏误
        三 标注新义今读
        四 重置音项
        五 补全读音
        六 待商榷问题
    第三节 释义变化
        一 增加新内容
        二 删减义项
        三 分设义项
        四 更新义项
        五 调整义项顺序
        六 沟通字际关系
        七 音项和义项相配合
        八 改动较大
        九 待商榷问题
    第四节 书证变化
        一 规范书证
        二 增加书证
        三 删减书证
        四 调整书证顺序
        五 义项和书证相搭配
        六 待商榷问题
    小结
第三章 《汉语大字典》与《汉语大词典》水部字比较研究
    第一节 音项设置不同
        一 《大字典》比《大词典》多音项
        二 《大词典》比《大字典》多音项
    第二节 义项设置不同
    第三节 义项分合不同
    第四节 同一个义项归在不同音项下
    第五节 差异巨大
    小结——兼谈大型语文辞书编纂的几个问题
        一 要注意收字完备
        二 要注意书证准确问题
        三 要注意利用方言材料
        四 要注意吸收近代汉语研究成果
第四章 《汉语大字典》水部字代表性范畴类聚研究
    第一节 动词类代表性范畴词义比较研究
        一 “洗涤”类
        二 “涉渡”类
        三 “浇灌”类
        四 “淘滤”类
        五 “沉没”类
        六 “漂浮”类
        七 “泼洒”类
    第二节 名词类代表性范畴词义比较研究
    第三节 个案研究
        个案一 汉语“浇灌”义词汇类聚辨析及其发展演变研究
        个案二 动词“注”的灌注义发展及其成因
        个案三 “潮”义大观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大字典》《大词典》方言标注不同
附录二 《大字典》《大词典》字际关系沟通不同
附录三 《大字典》水部字代表性词义范畴类聚
致谢

(7)商周青铜器自名疏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相关学术史回顾
    三、基本疏证思路与方法
    四、材料来源与疏证规范
上编 商周青铜器自名专名疏证
    第一章 商周青铜容器自名专名疏证
        第一节 商周青铜容器自名共名疏证
        第二节 商周青铜食器自名专名疏证
        第三节 商周青铜酒器自名专名疏证
        第四节 商周青铜水器自名专名疏证
        第五节 商周青铜杂容器自名专名疏证
        第六节 小结
    第二章 商周青铜乐器自名专名疏证
        第一节 商周青铜钟镈铃自名专名疏证
        第二节 商周青铜铎钲自名专名疏证
        第三节 商周青铜鑃自名专名疏证
        第四节 小结
    第三章 商周青铜兵器自名专名疏证
        第一节 商周青铜戈戟矛自名专名疏证
        第二节 商周青铜剑铍自名专名疏证
        第三节 商周青铜杂兵自名专名疏证
        第四节 小结
    第四章 商周青铜杂器自名专名疏证
        第一节 商周青铜衡器自名专名疏证
        第二节 商周青铜杂用器自名专名疏证
        第三节 小结
下编 商周青铜器自名修饰语疏证
    第五章 商周青铜容器自名修饰语疏证
        第一节 特征类自名修饰语疏证
        第二节 祭祀类自名修饰语疏证
        第三节 荐献类自名修饰语疏证
        第四节 膳饮类自名修饰语疏证
        第五节 宴飨类自名修饰语疏证
        第六节 盥洗类自名修饰语疏证
        第七节 置用地类自名修饰语疏证
        第八节 其他自名修饰语疏证
        第九节 小结
    第六章 商周青铜乐器自名修饰语疏证
        第一节 声律类自名修饰语疏证
        第二节 其他自名修饰语疏证
        第三节 小结
    第七章 商周青铜兵器自名修饰语疏证
        第一节 特征类自名修饰语疏证
        第二节 使用对象类自名修饰语疏证
        第三节 击杀秉持类自名修饰语疏证
        第四节 其他自名修饰语疏证
        第五节 小结
附录 商周青铜杂器自名修饰语疏证
结语
参考文献
读博期间学术成果
致谢

(8)古籍用字考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引言
    第一节 论字际关系的九个维度及其分析模型
    第二节 研究对象及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意义、方法及思路
上编 “通假”考论
    第一章 “通假”探源研究
        第一节 “通假”探源史论
        一、“通假”源头的研究
        二、“通假”本义的研究
        第二节 “通假”探源新论
        一、据 “通假”探源
        二、据 “通借”探源
        第三节 “通假”的词义流变
        一、字学意义上“通假”含义的流变
        二、宽泛意义上“通假”含义的流变
        小结
    第二章 “通假”界定研究
        第一节 “通假”定义研究史论
        一、“通假”定义认定方法
        二、清代之後“通假”定义述论
        三、广、狭义“通假”定义的对比与取舍
        第二节 “通假”定义新论
        一、“通假”范围考论
        二、“通假”定义新订
        小结
    第三章 通假字辨识研究
        第一节 通假字识别研究史论
        一、识别总论
        二、识别分论
        第二节 通假字辨识标准新说
        第三节 通假字的字音标准新探
        一、声母标准探讨
        二、韵母标准探讨
        第四节 通假字辨识例说
        一、通假字辨误与证实例说
        二、通假字新识例说
        三、出土文献异文通假字辨识浅探
        小结
    上编 总结
下编 “通用”考论
    第一章 “通用”探源研究
        第一节 “通用”探源史论
        一、“通用”源头的研究
        二、“通用”本义的研究
        第二节 “通用”探源新论
        一、“通用”源头新探
        二、“通用”本义新探
        小结
    第二章 “通用”界定研究
        第一节 “通用”定义研究史论
        一、就 “通用”论通用之内涵
        二、就 “通假”论通用之外延
        第二节 “通用”定义新论
        第三节 “通用字”下位概念略论
        一、互用同源字的界定
        二、互用古今字的界定
        三、互用异体字的界定
        四、互用繁简字的界定
        五、互用假借字的界定
        六、互用同音字的界定
        七、互用同义字的界定
        小结
    第三章 通用字辨识研究
        第一节 通用字识别研究史论
        一、一维说
        二、二维说
        三、三维说
        四、四维说
        五、五维说
        六、六维说
        七、七维说
        第二节 通用字辨识标准新说
        第三节 通用字辨识例说
        一、传世文献通用字辨识例说
        二、出土文献异文通用字辨识浅探
        小结
        下编 总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録1
    附録2
    附録3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9)《汉语大字典》(第二版)月部字释义考正(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研究对象
    第二节 《汉语大字典》的总体研究概况
    第三节 《汉语大字典》月部字的研究现状
    第四节 研究目标与研究方法
第二章 义项商补
    第一节 义项缺漏
    第二节 义项误设
第三章 训释指瑕
    第一节 释义不准确
    第二节 释义不明晰
第四章 引证商订
    第一节 引证有争议
    第二节 引证与释义不合
    第三节 例证缺失
    第四节 例证迟後
    第五节 引文讹误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 论文字目索引
致谢

(10)背离事实的“商榷”——对《也谈<故训汇纂>与<经籍籑诂>》的回应(论文提纲范文)

一、关于《经籍\诂》的“列目书”
二、关于《经籍纂诂》与《故训汇纂》的比较
三、关于对《经籍纂诂》的评价问题
四、关于“复古主义”和“掠美”之嫌
五、李文《大锅饭与掌勺人》之用意
附记:

四、大型汉语工具书《故训汇纂》出版(论文参考文献)

  • [1]商代甲骨文中兵器类字字形义整理与研究 ——以戈、戌、钺、或、戊为例[D]. 姜晰中(KANG SUK JOONG).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21(10)
  • [2]《故训汇纂》注项失误研究 ——以口部为例[D]. 刘丹. 河北大学, 2021(02)
  • [3]《郑玄辞典》所收《周礼注》(天官至春官部分)语词训释校补及研究[D]. 杨晨露. 天津师范大学, 2021(10)
  • [4]赵振铎先生学术年表长编[J]. 孙泽仙,汪启明. 汉字汉语研究, 2020(04)
  • [5]高中教材《氓》注释研究 ——以苏教版和人教版为例[D]. 王贇. 喀什大学, 2020(07)
  • [6]《汉语大字典》水部字研究[D]. 金瑞. 上海师范大学, 2019(03)
  • [7]商周青铜器自名疏证[D]. 查飞能. 西南大学, 2019(01)
  • [8]古籍用字考论[D]. 黄耀明. 陕西师范大学, 2018(12)
  • [9]《汉语大字典》(第二版)月部字释义考正[D]. 强睿. 南京大学, 2018(10)
  • [10]背离事实的“商榷”——对《也谈<故训汇纂>与<经籍籑诂>》的回应[J]. 陈世铙. 中国典籍与文化, 2017(03)

标签:;  ;  ;  ;  

大型中文工具书《古训会汇编》出版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