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可吸收内固定治疗膝关节骨折观察

国产可吸收内固定治疗膝关节骨折观察

一、国产可吸收内固定物治疗膝关节内骨折的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李春江,王保苍,王斌,冯晓娜,尹佳丽,史伟,于泽洋,张荐,周立健[1](2021)在《免激惹张力带技术治疗髌骨下极骨折》文中提出目的探讨免激惹张力带技术治疗髌骨下极骨折的可行性及治疗效果。方法收集2009年4月至2019年12月采用免激惹张力带技术治疗76例髌骨下极骨折患者资料, 其中男42例, 女34例;年龄(35.48±18.12)岁(范围17~66岁);左侧45例, 右侧31例。致伤原因:摔伤46例, 自行车伤16例, 车祸伤14例。受伤至手术时间0.25~5 d, 平均3.2 d。开放性骨折18例, 累及关节面骨折64例, 粉碎性骨折52例。开放性骨折患者首先清创, 所有病例均采用免激惹张力带技术固定。观察术中骨折复位、术后骨折愈合及内固定状态, 根据跛行程度、支撑物使用情况、有无关节绞锁感、关节不稳定情况、疼痛、肿胀度、楼梯攀爬及下蹲等情况评价膝关节功能。结果 76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 且均获得随访, 随访时间(18.24±6.18)个月(范围12~24个月)。术中及术后均无钢丝断裂;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 无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复查X线片显示术后无再骨折、骨折移位, 内固定取出前无克氏针滑移, 仅1例由于卡扣原因致钢丝松弛(未影响骨折愈合)。所有骨折均愈合良好, 平均7.5周骨折线基本消失。术后12个月根据Lysholm膝关节评分标准对患者进行膝关节功能评定, 76例评分为(95.40±4.60)分(范围82~100)分:优54例, 良21例, 可1例, 优良率98.7%。根据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76例评分为(0.09±2.05)分(范围0~3)分, 其中4例有轻度疼痛感觉, 平均得分0.09分。结论免激惹张力带技术治疗髌骨下极骨折疗效满意, 内固定物对周围组织刺激引起的疼痛感低, 临床可以推广应用。

苏子龙[2](2021)在《髌骨横形骨折内固定治疗的生物力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的:研究克氏针张力带、半螺纹空心螺钉、全螺纹空心螺钉、半螺纹空心螺钉张力带、全螺纹空心螺钉张力带治疗髌骨横形骨折的生物力学特性。研究方法:共使用30枚膝关节标本进行生物力学研究,所有的髌骨均模拟标准化的髌骨横形骨折(AO-34-C1)建立模型。随机分为5组,每组6枚标本。A组为克氏针张力带固定,B组为半螺纹空心螺钉固定,C组为全螺纹空心螺钉固定,D组为半螺纹空心螺钉张力带固定,E组为全螺纹空心螺钉张力带固定。将膝关节标本屈曲90度后固定在测试模具上,连接电子万能试验机进行静态牵拉试验,当髌骨骨折断端移位超过2mm时判定为髌骨内固定失效,测得各组可承受的极限载荷及稳定性数据。结果:当髌骨横形骨折失效时,A组可承受的极限载荷为640.00±8.16N,B组为676.67±16.99N,C组为688.33±26.09N,D组为781.67±13.44N,E组为905.00±17.08N。除B组和C组间不具备统计学差异外(P>0.05),其余各组间均存在显着的统计学差异(P<0.01)。0-600N载荷施加的过程中,A组稳定性大于B组(P<0.01)和C组(P<0.05),小于E组(P<0.01),与D组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B组稳定性小于C组(P<0.05)。D组稳定性和E组相近,仅在300N和600N时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传统克氏针张力带仍然是固定髌骨横行骨折的有效方法。半螺纹空心螺钉和全螺纹空心螺钉虽可承受较大载荷但稳定性差,单独使用风险较高。半螺纹空心螺钉张力带可承受较大载荷和稳定性,与克氏针张力带接近,是一个可接受的方法。全螺纹空心螺钉张力带抗载荷能力高且稳定性好,可作为克氏针张力带的替代方法。

宋辰光[3](2021)在《应用3D打印技术在关节镜下治疗ACL胫骨止点撕脱骨折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介绍3D打印辅助镜下ACL胫骨撕脱骨折固定的手术技术和初步临床结果。方法:选自吉林省人民医院2015年12月至2019年12月诊治的ACL胫骨撕脱骨折行手术固定的患者40例,并随机分为两组,两组在年龄、性别等组成尚差异无显着性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给予关节镜下直接给予ACL胫骨止点撕脱骨折治疗,观察组术中按照术前应用3D打印软件处理、制模、运用导向器进行体外的设计及预演直接定位骨道位置,并在关节镜下用肩关节缝合器与韧带编织线对撕脱骨块进行复位固定。两组患者手术均由同一术者实施,术后处理均使用相同方法。结果:两组患者术后患者前抽屉试验和Lachman试验均为阴性,观察组术中出血量(59.35±6.1)ml、手术操作时间(46.7±6.5)min、开始膝关节功能锻炼时间(39.3±2.5)d、骨折愈合时间(2.3±0.4)m,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6个月膝关节Lysholm评分(89.37±4.25)分,高于对照组,P<0.05。说明观察组综合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结论:3D打印辅助镜下ACL胫骨撕脱骨折固定具有创伤小、精准性高、骨折块解剖复位固定牢靠、操作时间及骨折愈合时间短等特点,患者术后关节功能恢复良好。

吴华成,陈逵,李斌,彭磊[4](2021)在《可吸收内固定物治疗关节部位骨折的应用及膝关节功能评估分析》文中指出目的:探讨可吸收内固定物治疗关节部位骨折的应用及膝关节功能评估。方法:2017年1月-2019年12月收治关节部位骨折患者45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金属内固定治疗;研究组采用可吸收内固定物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可吸收内固定物治疗关节部位骨折的应用效果显着,有利于提高患者术后膝关节功能的改善程度,提高手术的总体治疗效果,避免患者受到二次手术的伤害。

彭龙海[5](2020)在《经骨隧道与锚钉缝合法治疗髌骨下极骨折的回顾性队列研究》文中认为导语:髌骨下极骨折由于远端骨折块小或呈粉碎性的固有弱点而导致有效固定骨折变得困难,针对髌骨下极骨折临床上可供使用的疗效确切的固定技术较少,且大部分都属于金属内固定物,使用金属内固定装置往往要二次手术取出植入物,硬质内固定材料相关的不适和皮肤刺激以及金属内固定物失败问题往往影响了其临床疗效、降低了患者以及临床医师对其的接受度,有关文献报道了应用缝合固定法治疗髌骨下极骨折,以其特有的优点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并获得了认可,缝合法治疗髌骨下极骨折有经骨隧道缝合(transosseous tunnel suture,TTS)和锚钉缝合(anchor suture,AS)两种常用技术,这两种技术各有自己的优势和缺点,但目前并无有关文献对此两种方法的临床疗效做过对比研究,两者谁更有优势目前还没有结论。本研究的目的就是对比分析这两种手术技术处理髌骨下极骨折的临床疗效。希望能给临床实践带来一定的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6月至2018年4月在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创伤组接受治疗的35例髌骨下极骨折患者,其中14例采用TTS技术治疗,21例接受AS固定治疗。对年龄、性别、损伤方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切口长度、总费用进行汇总评估。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Bostman和Lysholm评分和膝关节运动范围(range of motion,ROM)评价术后功能结果。术后进行定期随访并记录术后并发症相关数据,最后对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加以对照分析。结果:TTS组和AS组随访时间分别为22.6±9.7个月和18.7±5.9个月(P>0.05)。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手术侧、住院时间、损伤方式和手术时间无显着性差异(P>0.05)。在AS组中,手术切口长度相对较小,手术时间较短,但住院费用较高(P<0.01)。两组间VAS、Bostman和Lysholm评分或ROM无显着性差异(P>0.05)。TTS组未出现明显术后并发症。只有一个AS组的病人出现了浅表的切口愈合不良。结论:在治疗髌骨下极骨折方面,TTS和AS两种技术拥有相似的令人满意的临床疗效,并且这两种技术的并发症发生率都很低。TTS技术通过节省锚钉,具有明显成本效益的优点,而AS技术手术时间较少,切口长度较短,手术创伤小。因此,TTS和AS技术都有各自的优势,能为髌骨下极骨折患者提供安全有效的个性化选择。

韩峰[6](2020)在《3枚空心加压螺钉固定髌骨横行骨折的效果分析及KLF11抑制髌股关节炎发生机制的研究》文中提出第一部分3枚空心加压螺钉治疗髌骨横行骨折的生物力学分析目的:探讨3枚空心螺钉倒三角形3维结构固定髌骨横行骨折生物力学稳定性。方法:随机从中国医科大学解剖教研室供的31具人体标本中取出15具膝关节髌骨标本,随机数字分为A、B两组。将髌骨制成简单横断骨折模型,分别对模型行AO克氏针张力带固定术(A组6例)及倒品字3枚空心钉固定术(B组9例)。将内固定可靠的骨折模型固定于生物力学机后分别在伸直位及膝关节屈曲90度位置对股四头肌进行牵拉,模拟膝关节屈伸运动,采用1/5Hz频率加载150±125N正弦力,分别记录髌骨骨折分离2mm及内固定失败时的循环次数及最后完成10000次循环试验停止,并将数据汇总分组后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完成1000循环时,A组(N=6)骨折分离间隙为0.77±0.59mm,B组(N=9)骨折分离间隙为0.31±0.69mm,B组仍远小于A组(P=0.012,P<0.05),经过10000循环后A组均已失效,通过率0%,而B组固定方式仍然8例固定有效,骨折间分离间隙为0.69±0.42mm,通过率89%,表现出更好的力学性质(P=0.000,P<0.05),两组间的差异具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结论:利用3枚空心加压螺钉三维固定髌骨横行骨折与传统AO张力带克氏针进行生物力学比较,在抗疲劳性实验及多次循环后骨折端稳定性方面明显好于张力带组。第二部分3枚空心加压螺钉微创治疗髌骨横行骨折的临床效果分析目的:探讨3枚空心螺钉倒三角形3维结构固定髌骨横行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自2016年9月1日至2019年1月31日,在我院收住的,排除相关并发症的46例需行手术治疗的髌骨横形骨折患者进行临床试验研究,患者年龄平均为43.5岁(19-67岁),其中男性30例。随机平均分为两组,A组23例采用AO克氏针张力带固定治疗,B组23例采用改良经皮3枚空心螺钉固定法,术后对骨折愈合时间、并发症发生率进行比较,并且在术后1个月对两组的VSA评分进行比较,术后6个月采用Bostman髌骨损伤疗效评分标准对46例髌骨横形骨折患者的膝关节功能进行评价。结果:本实验所取得的数据统计学检验符合正态性分布。A、B两组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及骨折愈合时间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A组2例发生术后并发症,B组无并发症发生,患者术后1个月的VSA评分比较A组为0.78±0.23,B组为1.27±0.34,P<0.05,两组间具有统计学差异,术后6个月的Bostman评分比较,B组的Bostman评分明显高于A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3枚空心加压螺钉三维固定髌骨横行骨折与传统AO张力带克氏针进行比较,在术后疼痛及术后功能方面,经皮空心加压螺钉内固定的效果都明显好于张力带组。第三部分髌骨骨折后KLF11抑制髌股关节炎发生的实验研究目的:探讨Kruppel样因子11(KLF11)对髌股关节炎及骨关节炎(OA)氧化应激、细胞凋亡和内质网应激(ERS)的影响及其发生机制。方法:用人软骨细胞,通过过度表达KLF11和使用OA诱导因子IL-1β,通过Western blot分析、RT-PCR、免疫细胞荧光染色、细胞活力测定、细胞内ROS测定、SOD活力测定等方法研究KLF11对髌骨软骨细胞氧化应激、凋亡和ERS的影响。用p38 MAPK信号通路激动剂P79350研究KLF11对p38MAPK信号通路的影响。结果:髌骨关节软骨组织和IL-1β诱导的软骨细胞表达KLF11,随着IL-1β浓度的增加,Ⅱ型胶原和KLF11的表达逐渐减少。随着IL-1β刺激时间的延长,Ⅱ型胶原和KLF11的表达也逐渐减少,随着IL-1β的刺激,KLF11的表达降低,而KLF11的过度表达可减轻IL-1β对软骨细胞氧化应激和凋亡的影响,KLF11的过度表达显着降低了 CHOP、ATF-6和GRP-78的表达,提示KLF11可以抑制软骨细胞内质网反应,而激活p38MAPK信号通路减轻KLF11对软骨细胞氧化应激、凋亡和ERS的抑制作用。结论:KLF11抑制IL-1β诱导的软骨细胞氧化应激、凋亡和ERS。此外,KLF11还降低了 p38MAPK信号通路的活性,而p38MAPK激动剂P79350则减弱了 KLF11的作用。这表明KLF11对软骨细胞的保护作用是通过抑制p38MAPK信号通路来实现的。

房岩[7](2019)在《关节镜辅助下治疗踝穴骨折的疗效分析》文中指出目的:通过探讨总结关节镜辅助下踝关节骨折的手术治疗,提高对踝关节骨折的重视和认识,完善关节复位的方法,尤其是关节镜在关节软骨面的复位技术,以期临床推广应用,改善患者疗效。方法:选择由延边大学关节外科完成的关节镜辅助治疗踝部骨折病例5例,分别编号为A、B、C、D、E。其中男4例,女1例,年龄15-59岁,平均年龄47±16.55岁。5例病例中运动伤3例,车祸伤2例,涉及左踝关节4例,右踝关节1例。所有病例在术中均进行踝关节腔内部探查、处理以及镜下监视复位。均于术后12个月内进行随访检查:使用VAS评分在手术后第1、3和5天进行疼痛感觉评分;使用AFOAS踝关节评分进行术后的第2周和第3、6、12个月的踝关节评分;使用Baird-Jackson踝关节评分进行术后第2周和第3、6和12个月的踝关节评分;使用Iowa踝关节功能评分进行术后第2周和第3、6和12个月的踝关节评分;使用Valderrabano-Hintermann评价方法在末次随访时对踝关节功能进行评判。使用Povacz踝关节韧带评分于术后第2周和第3、6和12个月对踝关节的韧带情况进行评价;使用Good踝关节韧带评分在末次随访时对踝关节韧带进行评判。对上述评分的数据及指标详细记录,并根据相关标准和分级做出分析和讨论。结果:1.本组病例术后第1、3、5天VAS评分均呈明显下降趋势,且末次评分均<2分;AFOAS踝关节功能评分、Baird-Jackson踝关节功能评分及Iowa踝关节功能评分在术后随访过程中均呈明显上升趋势,且3种踝关节功能评分的末次结果均为优,末次随访时Valderrabano-Hintermann评价结果为优。2.Povacz踝关节韧带评分在术后随访过程中呈明显上升趋势,且末次评分≥25分,为优;末次随访时Good踝关节韧带评价结果为优。3.术中关节镜下检查新发现病损结果:病例A,发现距腓前韧带有松弛的表现。处理,使用电频离子刀予以韧带紧缩处理;病例B,发现距腓前韧带充血损伤,且内踝软骨面可见I度损伤。处理,予以韧带修复、紧缩,对软骨面进行离子修复;病例C,探查到内侧三角韧带部分撕裂损伤和距骨软骨面出现因挫伤而破裂的小碎片。处理,予以修复韧带和摘除游离碎软骨片,以防远期脱落形成游离体;病例D,滑膜充血、韧带挫伤较重,软骨破坏广泛。处理,予以关节腔清理、关节修复;病例E,内侧三角韧带损伤,下胫腓联合分离。处理,在予以修复三角韧带和重建下胫腓关节后,镜下再次确认了三角韧带的张力和下胫腓的间隙大小。结论:应用关节镜辅助治疗踝关节骨折,可直视下予以关节面内侧的骨折进行复位、固定,能最大程度恢复关节内侧软骨面的连续性、平整性以及其自然生理弧度,有利于骨折的愈合,和踝关节功能恢复。同时还可以应用关节镜的微创、放大作用,更全面地检查关节内其它部位的损伤情况,及时诊断及时处理,减轻了患者的医疗负担,并能为预后提供指导依据。

刘镇煌[8](2019)在《缝线结合外排锚钉固定与双排桥式固定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的生物力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研究缝线结合外排钉固定与双排桥式固定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的生物力学。方法:以12具新鲜猪的膝关节作为实验样本,参照Meyers分型,在胫骨的前交叉韧带止点处截骨模拟标准的Ⅲ型骨折,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2组,每组各6具膝关节。A组为缝线结合FootPrint外排锚钉组,B组为锚钉双排桥式固定。每组在MTS Bionix 858370.02液压伺服测试系统正常进行,检测出峰值载荷和失效载荷及屈服载荷,将实验数据导入到Origin Pro Portable和Excel中进行原始数据的分析处理,进行了测试曲线分析,并选取了 SPSS17.0软件,多组间比较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以探究缝线结合FootPrint外排锚钉及锚钉双排桥式固定技术生物力学特性。结果:所有的研究对象都通过了循环测试,并在随后的加载过程中失效。实验结果显示,峰值载荷:A 组(612.60± 121.59)N,B 组(580.19±119.79)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失效载荷:A组(258.86±90.42)N,B组(158.47±67.71)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屈服载荷:A组(603.41 ±117.14)N,B组(573.57±113.24)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缝线结合外排锚钉固定与双排桥式固定治疗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都具有良好生物力学特性,都能达到骨折固定的标准,且两者生物力学在统计学上无明显差异。

方家洁[9](2019)在《关节镜辅助下不同内固定方式治疗儿童胫骨髁间嵴骨折的疗效对比》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比较微创关节镜辅助下空心螺钉、可吸收软骨钉、克氏针内固定治疗儿童胫骨髁间嵴骨折的临床疗效和各自优缺点,为临床治疗提供帮助。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1月至2018年9月期间,我院收治34例采用关节镜微创手术下骨折复位及治疗的胫骨髁间嵴骨折患儿的治疗情况。其中15例采用空心螺钉内固定(空心螺钉组),6例采用可吸收软骨钉固定(可吸收软骨钉组),13例采用克氏针固定(克氏针组)。术后采取长腿石膏或支具固定4-6周,定期门诊复查及电话随访,根据Lysholm评分、膝关节屈伸活动度、膝关节稳定性评定疗效。结果:关节镜空心螺钉组平均手术时间为83±36min,软骨钉组为118±21min,克氏针组为82±38min。空心螺钉组术中出血量为2.47±1.06ml,可吸收软骨钉组术中出血量为2.67±1.21ml,克氏针组术中出血量为2.54±1.13ml。全部患儿术后切口均一期愈合,术后3个月内均获得骨性愈合。末次随访时3组患儿前抽屉试验、Lachman试验均呈阴性。关节镜克氏针组有1例发生关节僵硬,其余患者膝关节活动度正常。末次随访时空心钉组、可吸收软骨钉组、克氏针组Lysholm评分分别为97.6±3.53分、98±2.74分和97.9±2.59分。结论:关节镜辅助下微创治疗儿童胫骨髁间骨折可获得较好疗效,固定方式多样,经分析后我们认为关节镜微创辅助下空心螺钉内固定治疗儿童髁间嵴骨折具有操作简单、固定可靠、创伤小、关节功能恢复快等优点,值得在儿童骨科中推广应用。

骆玉明[10](2019)在《两种张力带内固定在治疗髌骨骨折中的临床疗效分析》文中指出目的:探讨对比改良AO张力带与空心拉力螺钉张力带两种内固定在治疗髌骨骨折中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收集2016年12月至2018年3月我院53例闭合移位性髌骨骨折患者,48例得到最终随访,其中横行骨折42例,粉碎性骨折6例,分组采用切开复位改良AO张力带与空心拉力螺钉张力带内固定对其治疗。A治疗组采用改良AO张力带,治疗髌骨骨折28例,横行24例,粉碎性4例,男17例,女11例,年龄2472岁,平均(45.86±12.09)岁,左侧19例,右侧9例。B治疗组采用空心拉力螺钉张力带,治疗髌骨骨折20例,横行18例,粉碎性2例,男12例,女8例,年龄2569岁,平均(45.98±13.22)岁,左侧13例,右侧7例。术后指导患者进行适当的肢体功能康复训练,出院后定期随访,随访期间采用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标准进行膝关节功能评价来判断疗效[1]。结果:48例患者最终随访时间为6-15个月,平均12.32个月。末次随访改良AO张力带固定组优秀18例,良5例,优良率82.14%;空心拉力螺钉张力带内固定组优秀12例,良4例,优良率80.00%;用卡方检验得出两组患者末次随访Lysholm膝关节功能优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对改良AO张力带与空心拉力螺钉张力带对髌骨骨折的疗效对比,可知两种张力带对髌骨骨折均有肯定的疗效。改良AO张力带较空心拉力螺钉张力带有操作简单,手术时间短,费用低廉等优点,是髌骨骨折治疗最为有效的张力带内固定之一。

二、国产可吸收内固定物治疗膝关节内骨折的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国产可吸收内固定物治疗膝关节内骨折的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2)髌骨横形骨折内固定治疗的生物力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第1章 绪论
第2章 综述
    2.1 髌骨解剖与功能
        2.1.1 髌骨的解剖
        2.1.2 髌骨的功能
    2.2 髌骨骨折
        2.2.1 发病原因和流行病学
        2.2.2 诊断和临床表现
        2.2.3 骨折分型
    2.3 治疗
        2.3.1 治疗原则
        2.3.2 保守治疗
        2.3.3 手术治疗
        2.3.4 改良的张力带固定技术治疗髌骨骨折
        2.3.5 缝合线固定技术治疗髌骨骨折
        2.3.6 空心螺钉固定技术治疗髌骨骨折
        2.3.7 锁定板固定方法治疗髌骨骨折
        2.3.8 其他新固定方法治疗髌骨骨折
    2.4 本实验研究目的
第3章 力学实验
    3.1 实验材料和设备
        3.1.1 实验材料
        3.1.2 实验设备
    3.2 标本准备
    3.3 髌骨横形骨折手术固定方法
        3.3.1 AO克氏针张力带固定组
        3.3.2 半螺纹空心螺钉和全螺纹空心螺钉固定组
        3.3.3 半螺纹空心螺钉张力带和全螺纹空心螺钉张力带固定组
    3.4 力学实验方法
    3.5 统计学方法
第4章 实验结果
    4.1 五种内固定方法失效时所能承受的极限载荷
    4.2 五种内固定方法骨折断端位移与载荷之间关系
    4.3 五种内固定方法的失效原因
第5章 讨论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学习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3)应用3D打印技术在关节镜下治疗ACL胫骨止点撕脱骨折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引言
文献综述
    1.3D打印的理念
    2.关节镜技术的研究进展
    3.ACL胫骨止点撕脱骨折的研究进展
    4.治疗
    5.术后管理
    6 体会与展望
实验研究
    1 临床资料
    2 诊断依据
    3 病例标准
    4 实验方法
    5 术后处理
    6 疗效评定
    7 统计方法
结果
讨论
    1 体外模型的制备过程
    2 常见固定方式的优缺点
    3 术中缝合技术的具体讲解
    4 手术体会与注意事项
    5 立题依据
    6 本课题对于ACL胫骨止点撕脱骨折的认识与总结
    7 不足之处
结论
本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 膝关节Lysholm评分表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介

(4)可吸收内固定物治疗关节部位骨折的应用及膝关节功能评估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5)经骨隧道与锚钉缝合法治疗髌骨下极骨折的回顾性队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2.1 一般资料
    2.2 纳入与排除标准
        2.2.1 纳入标准
        2.2.2 排除标准
    2.3 手术方式与围手术期管理
        2.3.1 术前准备
        2.3.2 麻醉和相关准备
        2.3.3 TTS技术治疗髌骨下极骨折
        2.3.4 AS技术治疗髌骨下极骨折
    2.4 术后处理及康复
    2.5 术后评估
    2.6 统计分析
第3章 结果
第4章 讨论
第5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综述
    参考文献

(6)3枚空心加压螺钉固定髌骨横行骨折的效果分析及KLF11抑制髌股关节炎发生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3枚空心加压螺钉治疗髌骨横行骨折的生物力学分析
    前言
    研究内容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3枚空心加压螺钉微创治疗髌骨横行骨折的临床效果评价
    前言
    研究内容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髌骨骨折后KLF11抑制髌股关节炎发生的实验研究
    前言
    研究内容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总结
综述 髌骨骨折治疗的认识及发展过程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7)关节镜辅助下治疗踝穴骨折的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材料和方法
    2.1 临床资料
        2.1.1 一般资料
        2.1.2 诊断标准
        2.1.3 纳入标准
        2.1.4 排除标准
        2.1.5 分型标准
        2.1.6 主要仪器和设备
    2.2 手术方法
        2.2.1 术前病房准备
        2.2.2 术前手术室准备
        2.2.3 踝关节镜下辅助复位固定术
        2.2.4 术后处理
    2.3 术后随访
    2.4 观察指标
第三章 结果
    3.1 5例病例术中关节镜下诊疗情况
    3.2 踝关节功能评分
        3.2.1 5例病例术后踝关节VAS评分
        3.2.2 5例病例术后踝关节AFOAS评分
        3.2.3 5例病例术后踝关节Barid-Jackson评分
        3.2.4 5例病例术后踝关节Iowa评分
        3.2.5 5例病例术后Valderrabano-Hintermann评
    3.3 踝关节韧带评分
        3.3.1 5例病例术后踝关节韧带Povacz评分
        3.3.2 5例病例术后踝关节韧带Good评分
第四章 讨论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8)缝线结合外排锚钉固定与双排桥式固定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的生物力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骨折流行病学
    1.2 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病因及骨折分型
    1.3 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大体解剖
    1.4 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骨折内固定方式研究现状
    1.5 研究锚钉双排桥式固定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的临床意义
第二章 资料与方法
    2.1 资料
        2.1.1 标本的准备
        2.1.2 设备及所需的材料
        2.1.3 标本固定的步骤
    2.2 测量方法
        2.2.1 生物力学测试
        2.2.2 数据处理
第三章 结果
    3.1 实验数据
第四章 讨论
    4.1 标本模型的制作
    4.2 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不同内固定研究进展
    4.3 本次实验方式及生物力学结果分析
    4.4 锚钉双排桥式固定机制、优点与缺点
    4.5 实验不足之处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9)关节镜辅助下不同内固定方式治疗儿童胫骨髁间嵴骨折的疗效对比(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手术器械及内固定材料
    1.3 手术方法
    1.4 术后处理
    1.5 疗效评价
    1.6 结果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3 讨论
    3.1 手术方式的的选择
    3.2 内固定材料的选择
4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10)两种张力带内固定在治疗髌骨骨折中的临床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内容与方法
    1.研究对象
        1.1 纳入标准
        1.2 排除标准
        1.3 剔除标准
        1.4 临床治疗采集
    2.资料与方法
        2.1 一般资料
        2.2 手术方法
        2.3 术后处理
        2.4 观察指标
        2.5 疗效评估
        2.6 统计学分析
        2.7 伦理问题
结果
    1.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
    2.两组手术时间比较
    3.比较出院时两治疗组患者膝关节的主动屈曲度
    4.两组出院时膝关节VAS疼痛评分
    5.两组术后并发症的比较
    6.比较两治疗组临床骨折愈合的时间
    7.比较末次随访时两治疗组的关节功能(采用Lysholm膝关节评分)
    8.两组末次随访时对疗效满意度比较
讨论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
导师评阅表

四、国产可吸收内固定物治疗膝关节内骨折的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免激惹张力带技术治疗髌骨下极骨折[J]. 李春江,王保苍,王斌,冯晓娜,尹佳丽,史伟,于泽洋,张荐,周立健. 中华骨科杂志, 2021(24)
  • [2]髌骨横形骨折内固定治疗的生物力学研究[D]. 苏子龙. 吉林大学, 2021(01)
  • [3]应用3D打印技术在关节镜下治疗ACL胫骨止点撕脱骨折的临床研究[D]. 宋辰光.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4]可吸收内固定物治疗关节部位骨折的应用及膝关节功能评估分析[J]. 吴华成,陈逵,李斌,彭磊. 中国社区医师, 2021(02)
  • [5]经骨隧道与锚钉缝合法治疗髌骨下极骨折的回顾性队列研究[D]. 彭龙海. 南昌大学, 2020(08)
  • [6]3枚空心加压螺钉固定髌骨横行骨折的效果分析及KLF11抑制髌股关节炎发生机制的研究[D]. 韩峰. 苏州大学, 2020(06)
  • [7]关节镜辅助下治疗踝穴骨折的疗效分析[D]. 房岩. 延边大学, 2019(01)
  • [8]缝线结合外排锚钉固定与双排桥式固定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的生物力学研究[D]. 刘镇煌. 厦门大学, 2019(01)
  • [9]关节镜辅助下不同内固定方式治疗儿童胫骨髁间嵴骨折的疗效对比[D]. 方家洁. 重庆医科大学, 2019(01)
  • [10]两种张力带内固定在治疗髌骨骨折中的临床疗效分析[D]. 骆玉明. 新疆医科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国产可吸收内固定治疗膝关节骨折观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