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在社会团体中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论文文献综述)
张钰,李向勇[1](2021)在《党支部职责百年历史演变的深层动因及现实启示》文中研究表明在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建设历程中,党支部职责的定位历经多次演变。通过整理百年来党支部职责的演变历程,我们可以总结出影响党支部职责演变的深层动因:政治任务的演变是根本依据;指导思想的变化是方向指引;组织体系的调整是系统需要;党的建设的背景是环境制约。深刻剖析党支部职责的演变给我们的启示是:围绕党的中心任务设定党支部职责的具体内容;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是党支部职责定位的前提;统筹协调和分类指导相结合是党支部职责定位的抓手;顺应外在环境变革是充分发挥党支部职责的关键。
郝宇青,曹越[2](2021)在《提升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新时代一项重大政治议题》文中研究指明提升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是党的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新时代中国政治生活中一项重大的政治议题。就提升基层党组织组织力的战略意义而言,它是全面从严治党战略向基层延伸的需要,是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的需要,是基层社会"组织再造"的需要。本文对国企、农村、机关、高校、城市社区、"两新"组织等不同类型的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现状,特别是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梳理,分析了产生问题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改进对策。
吴奕新[3](2021)在《深圳社会组织党建工作的实践与思考》文中研究指明深圳社会组织党建工作不懈抓基层、打基础,积极推进社会组织党建工作,并在社会组织党的建设工作实践中不断改革探索、不断总结经验、不断创新发展,社会组织党建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当前深圳在继续推进社会组织党建实践中面临的新情况和新问题,从"先行先试"到"先行示范",深圳深化社会组织党建工作,特别要加强社会组织党建理论研究,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创新发展深圳社会组织党建工作,创新社会组织党建引领和强化社会组织党建基础保障等。
郑雅晴[4](2021)在《基层党组织引领城市社区治理路径研究 ——以南京市仙林街道为例》文中研究说明
陶星松[5](2021)在《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基层党组织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以龙下登村为例》文中研究表明
刘璐[6](2021)在《合村并居社区党建工作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基于滨州市沾化区利国乡的实践》文中研究表明
王琼[7](2021)在《基于社会协商视角的基层党建融合式嵌入问题探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社会协商是党建融入社会治理的关键环节,也是坚持党的领导的重要体现和治国理政的重要创新形式,"嵌入"则被视为这一引领逻辑的重要诠释范畴。文章通过将社会协商视为"融合式嵌入"的客观关系构成,明确党组织体系推动社会治理转型的嵌入逻辑要求,结合基于地方性经验的典型模式分析,探讨基层党组织通过创设良好的政治环境和提供稳定化沟通机制与平台等方式运行社会协商,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协商民主治理形态的路径这一问题,既有效提升了社会协商的民主价值,推动形成社会治理多元格局,又为党防范和化解脱离群众风险、巩固和加强执政地位提供了重要理论视角。
刘冶[8](2021)在《临沧市社会组织培育发展中的政府作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社会组织的发展要置身于新发展格局中,转变发展方式,对社会组织的培育要以新理念为主导,培育高水平、高质量的社会组织。在日益壮大的社会组织大军中,地方社会组织所占比重越来越大,对地方乃至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对地方社会组织的研究,不仅可以探索社会组织培育的新模式,而且可以形成基层社会组织发展的新经验。基于此,本文选取临沧市为研究对象,采取文献研究、实地访谈、比较分析和案例分析等方法,运用社会治理理论和服务型政府理论,对临沧市社会组织培育发展中的政府作用进行研究。文章首先介绍了选题背景、研究意义和国内外研究现状,然后对相关概念进行了阐述。接着对临沧市政府培育社会组织进行实证研究,分析临沧市政府在社会组织培育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最后,在借鉴国内外其他地区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临沧市政府培育社会组织的对策建议。通过研究发现,临沧市政府培育社会组织发展,首先要厘清政府在社会组织培育中的角色定位,其次要完善政府培育社会组织的政策体系,通过创新政府培育社会组织的管理体制,从而进一步加大对社会组织的引导和扶持力度,这样社会组织才能够获得高质量的发展。
康雯嘉[9](2021)在《城市基层社会“嵌合式治理”研究 ——以C市N区街道改革为中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着迈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程,我国的城乡社会管理体制发生了剧烈变迁。城市基层社会运行机制的转换,以及基层善治何以可能是社会学研究的前沿问题。改革以降,我国城市基层社会治理格局最为重要的变化在于,国家在改革调适传统自上而下的纵向“条线”式管理体系的同时,逐渐实现重心下移,向以“街居体系”为中轴,多元主体纵横嵌入的“重层性”治理格局演化。在打造社会治理共同体的命题下,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弥合国家与社会间结构性张力,建构“共建共治共享”的关系模式实为我国新时期社会建设的中心任务和理论旨归。本研究运用社会学研究的质性方法,对C市N区多个街道展开持续深度的田野调查,结合社会学理论话语与实证资料,将伴随新时期街道改革和社区建设而生成的新型基层社会治理结构界定为“嵌合式治理”。质言之,城市基层社会“嵌合式治理”是指在街道主导下,以社区为平台,在“街居复合性主体”(街道党工委/办事处、社区两委)与“多元社会力量”(社会组织、驻区单位、物业公司、志愿者、居民等)之间,通过彼此持续密切的嵌入和互动,生成的一种立体交叉、相互形塑的关系构型和协同合作的治理模式。它突破了国家单统的“条线”式治理传统,其实质是基层社会治理领域以“公+共”为特质的本土新公共性营造。研究发现,将研究视野限囿于社区微观场域,难以解释和揭示基层社会治理的真实运作逻辑。实际上,城市基层社会治理演展受到政府派出机关“街道办”的深刻形塑,因而本文将城市基层社会治理的研究视域转向对街居复合结构的整体观照。本文以“嵌合式治理”为研究框架,重点研讨具有内在逻辑关联的理论命题,并以系统性的实证研究,丰富“嵌合式治理”的理论内涵与实践维度。本文将“嵌合式治理”的研究置于我国新时期基层社会治理结构转换与街道改革的背景下,通过实证方法对嵌合式治理,及其所内含的嵌合关系的建立、嵌合结构与运行机制、嵌合内蕴动力、应急状态下的动员式嵌合展开整体性研究。其一,嵌合关系的建立研究。从嵌合关系的建立机制上看,街居主体与多元社会力量嵌合关系的构建需要满足多种基本条件,即国家主动让渡社会空间与主导链接、社会主体治理与服务的专业性、嵌入性主体的自带资源与社会资本、社会组织对政府的主动依附。研究发现嵌合关系的建立依循不同路径展开,街道自主购买社会服务、上级政府资源链接与指派、街道搭建嵌合平台构成了嵌合关系建立的主要路径。可见,嵌合关系的建立主要由基层治理行政体以购买服务的方式所主导,但此并非力图构造国家对社会的吸纳、收编和控制关系,而是以政社互嵌与合作为价值导向的。其实质是在由国家主导建构“社会治理共同体”的过程中,实现基层社会活力的“复兴”与“再造”。其二,嵌合治理的结构与行动研究。嵌合治理的实质是国家与社会在治理体系中结构关系搭建和行动关系运转的一种机制提炼。本文依托“结构——行动”的社会学研究范式和理论资源,对嵌合治理的场域关系及其动态运行机制展开研讨。广泛嵌入于我国基层治理体系中的不同类型社会力量,与街居主体嵌合而成的治理结构与实践形态存在极其复杂的面向,需要我们针对性辨析。本研究发现,展开于城市基层社会领域的嵌合式治理在结构与行动上是相互形塑、耦合、协变的,政社的关系结构影响国家与社会的行动选择与进展,政社治理行动不断突破既有限域,拓展出政社嵌合的新式结构。一言以蔽之,嵌合式治理既更新、构建了社会,也更新、构建了国家。其三,嵌合治理的内蕴动力研究。以行政权威和资源作为动力机制构造基层治理嵌合结构并展开治理行动,仍存在局限性,因此,我们需要将政党维度带入嵌合治理动力结构中加以分析。党组织在中国社会系统中具有“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中枢性作用,它能够将基层区域内多元主体和资源激活调动起来,使之参与到服务群众的结构体系当中。在街道改革的背景下,以街道党工委协同社区党委为核心的城市基层党组织系统深刻影响着基层治理构型与运行机制,政党的组织嵌入、体制吸纳、政治资源、价值引领成为嵌合治理的不可或缺亦不可替代的内蕴动力。其四,应急状态下的动员式嵌合与联动研究。常态的嵌合式治理机制在面临突发性公共危机时,难以“一键切换”至新式形态并对问题予以妥善破解,因而探寻应急状态下的非常态嵌合治理逻辑及其行动是嵌合治理研究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新冠疫情爆发与基层抗疫展开的非常时期,街居主体采取应急动员的方式将大量居民吸纳进疫情防控体系,构筑起应急状态下的嵌合治理机制。非常态的嵌合治理不是在原本基层社会治理体系之外的另起炉灶,而是生长和镶嵌其中的机制创新。我们需要努力建构起常态与非常态嵌合治理机制间的关联性和转换方式,形成顺应基层社会运行逻辑的新常态化嵌合治理机制。文章认为,与行政吸纳、依附合作等表征国家与社会关系的理论概念不同,以建构“共建共治共享”的关系模式为旨归的嵌合式治理的重要价值在于,国家与社会在持续互嵌、协动、形塑的过程中“磨合”出更加有助于治理行动开展的政社关系结构,而此结构又将进一步促进治理行动的发展和升级。特别是街居与多元社会力量在彼此嵌入的基础上,耦合而成了一个全新的“治理嵌合体”,其超越了嵌入主体治理权力、资源、功能的简单相加与复合,生产出新的治理和服务功能。质言之,嵌合式治理为基层治理创新提供了可能的理论思路和实践方向。但我们仍需注意,嵌合式治理仅是开其端绪,仍处于复杂的调适过程,并呈现出一些局限,如外部社会主体的嵌入,可能造成作为在地性组织的街居主体空心化;街道主导嵌合关系的建立并深度调控嵌合行动,会挤压社会自主运作空间,并造成社区与社会组织的双向排斥;商业性变量的引入存在营利取向遮蔽服务公益性的风险;常态性与非常态性嵌合治理机制面临衔接和转换的复杂难题,等。这需要我们持续不懈地营造基层社会治理“新公共性”,并赋予嵌合治理新意涵、演展其新形态,推动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葛英儒[10](2021)在《中国共产党政治建设制度体系构建研究》文中指出政党的第一属性是政治性,政党自我建设的核心和关键是政治建设。中国共产党是按照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的基本理论、政治原则以及严明纪律组织起来的先进政党。在历史变迁和实践发展中,中国共产党政治建设从自发到自觉、从表面到深层、从理论到实践,逐渐形成了相应的基本规范和制度体系,不断呈现出系统性、工程性、集成性的鲜明特征。在不断加强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历史进行中,政治建设的规范化、程序化和制度化水平实现了新发展、新跃进。因此,“党的政治建设制度体系构建”命题的提出是基于历史基础和现实需要而形成,是一个科学的党建研究命题。党的政治建设的制度体系,是新时代落实党的建设总要求和不断提升党的政治建设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的重要保障,是党的政治自觉和制度自信的充分彰显,是管党治党的长效机制。党的政治建设制度体系构建是一项宏大工程,也是一项长期工程。全党必须从各个方面考量促进党的建设“政治要素”和“制度要素”的共生共长、融合协同,致力于为党的政治建设构建坚实制度保障,并顺利推进建设“系统完备、科学有效的政治规范体系”。本研究遵循“概念阐释—思想资鉴—历史考察—问题分析—逻辑解析—内容构建—实践展开”的研究思路,既进行历史性的考察,也开展共时性的分析,深入分析和探索党的政治建设制度体系的历史、理论和实践问题,实现对党的政治建设制度体系构建这一新命题、新课题的进一步思考和解答,从制度层面不断强化党的政治建设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党的政治建设制度体系是围绕党的政治建设的基本原则、主要方面和实践要求建立起来的一系列制度规范,并具有体系化的结构特质。这一制度体系既是从党的政治建设本身出发进行的制度设计,经过历史积累和演进形成了制度基础,又是从科学建构的维度出发形成制度保障,是现实可操作性的实践方案,具有权威性、统领性和稳定性的基本特点。党的政治建设制度体系作为党的制度体系的主体制度系统,在管党治党中发挥着强制约束功能、持久维护功能、正向激励功能和文化涵育功能。因此,党的政治建设制度体系构建的命题意义重大。从理论上看,马克思主义政党政治建设的理论与实践、国外执政党治党理政的制度实践和中国古代治国理政的政治智慧也为制度体系构建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借鉴。在伟大的百年历程中,中国共产党坚定不移推进自身政治建设及其制度构建,不仅形成了深厚的优良传统,也塑造了科学的制度体系。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新时期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不同历史阶段,既有新的制度生成,也有对已有制度的创新发展。整体来看,主要围绕民主集中、组织领导、政治纪律、政治生活、监督检查、干部管理等方面对党的政治建设制度体系进行构建和发展。应该说,既往一切制度努力为党的政治建设制度体系的形成和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同时也要看到,党的政治建设制度体系构建还面临着一些现实性的问题,仍需要以严肃、审慎的态度加以应对。党的政治建设制度体系构建既不是漫无目的的试错,也不是先入为主的试对,而是要始终遵循内在规律、围绕具体内容、结合具体实际进行有效梳理、整合和演绎,必须始终坚定方向、坚持原则、筑牢基础,进一步破解现实发展困境和引领实践方向。在内容上,本研究从政治信仰制度、政治领导制度、政治生活制度、政治文化制度、政治能力提升制度等方面对党的政治建设制度体系进行构建和描述,将党的政治建设制度体系的具体制度系统完整呈现出来,不断完善制度体系的框架和内容。在实践上,注重从组织领导、思想引领、动态优化、条件创设等方面综合协力地推进和实施,确保制度体系构建能够顺利推进和达到更高水平,为加强党的政治建设提供坚实保障。
二、在社会团体中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在社会团体中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论文提纲范文)
(1)党支部职责百年历史演变的深层动因及现实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一、党支部职责的百年演变历程 |
(一)党支部基本职责的演变 |
(二)不同类型党支部职责的演变 |
二、百年来党支部职责演变的深层动因 |
(一)政治任务的演变是根本依据 |
(二)指导思想的变化是方向指引 |
(三)组织体系的调整是系统需要 |
(四)党的建设的背景是环境制约 |
三、党支部职责定位的现实启示 |
(一)围绕党的中心任务设定党支部职责的具体内容 |
(二)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是党支部职责定位的前提 |
(三)统筹协调和分类指导相结合是党支部职责定位的抓手 |
(四)顺应外在环境变革是充分发挥党支部职责的关键 |
(2)提升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新时代一项重大政治议题(论文提纲范文)
一、新时代提升基层党组织组织力的战略意义 |
(一)全面从严治党战略向基层延伸的需要 |
(二)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的需要 |
(三)基层社会“组织再造”的需要 |
二、基层党组织组织力的现状及问题 |
(一)基层党组织组织力的现状 |
1. 国企党建:重业务轻党建现象突出 |
2. 农村党建:带头人队伍“后继乏人” |
3. 机关党建:“灯下黑”问题严重 |
4. 高校党建:“四个意识”观念淡薄 |
5. 城市社区党建:职能定位不明确 |
6.“两新”组织党建:有效覆盖率偏低 |
(二)当前我国基层党组织组织力存在的问题 |
1. 基层党组织政治领导力弱化 |
2. 基层党组织有效覆盖率偏低 |
3. 基层党组织群众凝聚力不足 |
4. 基层党组织发展推动力不够 |
5. 基层党组织自我革新力虚化 |
三、基层党组织组织力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内部原因 |
1. 思想建设不到位 |
2. 组织设置及相应的配套设施和制度不健全 |
3. 组织本领不充分 |
4. 组织行为不科学 |
(二)外部原因 |
1. 社会结构变迁对基层党组织的冲击 |
2. 经济环境因素对基层党组织的冲击 |
3. 价值多样性对基层党组织的冲击 |
4. 新媒体技术手段对基层党组织的冲击 |
四、提升基层党组织组织力的对策 |
(一)深化政治建设,提升政治领导力 |
(二)尽心服务群众,提升动员凝聚力 |
(三)强化队伍建设,提高贯彻执行力 |
(四)增强忧患意识,保持自我革新力 |
(3)深圳社会组织党建工作的实践与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深圳社会组织党建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
(一)坚持党对社会组织的领导,建立健全社会组织党建工作领导机构和组织架构 |
(二)积极推进社会组织党的建设 |
(三)实施“书记项目”,市委书记亲自抓党建工作 |
(四)加强党务队伍建设,扎实推进社会组织党建工作 |
(五)以党建促会建,强化社会组织管理 |
(六)创新组织设置,提高社会组织党建工作双覆盖 |
(七)规范社会组织党建制度,筑牢社会组织党建基础 |
(八)深入开展主题教育,发挥共产党人先锋模范作用 |
(九)助力脱贫攻坚,将党建和扶贫攻坚深度融合 |
(十)坚持党的引领,着力动员社会组织抗击疫情 |
二、深圳社会组织党建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 |
(一)党组织在社会组织中的覆盖率有待进一步提高 |
(二)党的基层组织对党员管理缺乏硬约束 |
(三)党的基层党组织对党务工作不够熟悉 |
(四)社会组织中的党组织缺乏一定的支持 |
(五)党领导社会组织的方式方法与途径有待探寻 |
(六)社会组织党建理论指引和扶持力度有待加强 |
三、推进深圳社会组织党建工作的思考 |
(一)着力加强社会组织党建理论的创新研究 |
(二)着力分类指导,发挥党对社会组织的引领作用 |
(三)加强社会组织党建实践思路创新 |
(四)创新基层党务工作者学习培训机制 |
(五)强化与创新社会组织党建工作基础保障 |
(六)强化与创新社会组织党组织干部队伍建设 |
(七)创新党建的政治引领机制 |
(八)积极探索发展基层党组织的各项为民活动 |
(7)基于社会协商视角的基层党建融合式嵌入问题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一、党建与社会治理的融合式嵌入问题 |
二、社会协商作为嵌入的客观关系构成分析 |
1. 社会协商构成了社会治理的重要场域 |
2. 社会协商是社会治理现代转型的重要途径 |
3. 社会协商是党组织系统引领社会治理的必经之路 |
三、党组织体系推动社会治理转型的嵌入逻辑要求 |
1. 党的基层组织系统为社会协商提供重要平台,提升社会治理的主体协作程度 |
2. 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引领社会协商促进社会治理从“管控”走向“治理”,提升社会治理效能 |
3. 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为社会协商主体间的互动提供良好的政治环境和程序化的工作机制 |
四、基于地方性经验的嵌入式融合典型模式 |
1. 基层党组织通过引领基层政府完善服务,优化营商环境 |
2. 重点推进市场主体和商业社会组织党建的实体化运行,为党和政府与外部社会组织、地方性商业社会组织之间的沟通提供路径 |
3. 基层党建引领工会组织建设,在职工群体与企业单位之间创设常规化沟通平台,促进企业转型发展与现代企业制度建立 |
五、结论与展望 |
(8)临沧市社会组织培育发展中的政府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一、国外研究动态 |
二、国内研究动态 |
三、国内外文献评述 |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四节 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
一、创新点 |
二、不足之处 |
第二章 临沧市社会组织培育发展中政府作用的概念及理论基础 |
第一节 临沧市社会组织培育发展中政府作用的概念 |
一、社会组织的概念 |
二、社会组织培育的概念 |
三、政府作用的概念 |
第二节 临沧市社会组织培育发展中政府作用的相关理论基础 |
一、社会治理理论 |
二、服务型政府理论 |
第三章 临沧市社会组织培育发展中政府作用的实证研究 |
第一节 临沧市社会组织发展基本现状 |
一、临沧市发展基本概况 |
二、临沧市社会组织发展基本概况 |
第二节 临沧市政府培育社会组织的主要做法 |
一、党建引领社会组织培育工作 |
二、行业协会商会脱钩规范发展 |
三、加大力度培育社区社会组织发展 |
四、创造培育社会组织发展的合法氛围 |
五、加强社会组织名称管理和分类登记管理 |
第三节 临沧市政府培育社会组织的成效 |
一、社会组织逐步成长,促进经济文化发展 |
二、多元化社会治理格局初步构建 |
三、促进乡村振兴战略稳步实施 |
四、维护边境稳定,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
五、开展与国外相关组织间的友好交流与合作 |
第四章 临沧市社会组织培育发展中政府作用发挥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一节 临沧市社会组织培育发展中政府作用发挥存在的主要问题 |
一、政府作用发挥的“越位” |
二、政府作用发挥的“缺位” |
三、政府作用发挥的“错位” |
第二节 临沧市社会组织培育发展中政府作用发挥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政府作用难以发挥的政策原因 |
二、政府作用难以发挥的职能原因 |
三、政府作用难以发挥的管理原因 |
第五章 国内外社会组织培育发展中政府作用的经验借鉴 |
第一节 国外政府培育社会组织的实践做法 |
一、纽约市非营利组织培育创新 |
二、伦敦市政府购买非营利组织服务 |
三、柏林市平台型基金会互联网转型 |
第二节 国内各级政府培育社会组织的实践做法 |
一、宁波市培育社会组织实践做法 |
二、北京市培育社会组织实践做法 |
三、深圳市培育社会组织实践做法 |
第三节 国内外政府培育社会组织的经验启示 |
一、税收政策优惠 |
二、政府购买服务和财政支持 |
三、重视对社会组织的人才培育 |
四、加强社会组织党建工作 |
五、健全社会组织监管机制 |
第六章 临沧市政府培育社会组织发展的对策建议 |
第一节 厘清政府在社会组织培育中的角色定位 |
一、转变政府培育社会组织的理念 |
二、增强政府与社会组织的联系和互动 |
第二节 完善政府培育社会组织的政策体系 |
一、降低社会组织的准入门槛 |
二、完善社会组织的登记制度 |
三、提升政策制定的科学性和执行的公平性 |
第三节 创新政府培育社会组织的管理体制 |
一、加强对社会组织的评估管理工作 |
二、加强对社会组织的监督管理工作 |
三、引导社会组织建立合理的内部治理结构 |
四、营造良好的社会组织发展环境 |
五、创新社会组织的党建工作 |
第四节 加大对社会组织的引导和扶持力度 |
一、确立以项目为导向的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机制 |
二、加大对社会组织的资金扶持力度 |
三、强化社会组织的人才资源建设 |
四、完善社会组织孵化基地建设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访谈目录 |
致谢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9)城市基层社会“嵌合式治理”研究 ——以C市N区街道改革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问题 |
1.1.1 城市基层治理结构的宏观转向 |
1.1.2 论域及框架锚定 |
1.1.3 研究意义与价值 |
1.2 文献述评 |
1.2.1 基层社会治理相关研究 |
1.2.2 街道改革相关问题研究 |
1.2.3 嵌入与互嵌的相关问题研究 |
1.2.4 既有研究的反思与进路 |
1.3 核心概念界定及其理论视角 |
1.3.1 “嵌合”概念和理论的追索 |
1.3.2 “嵌合式治理”的界定 |
1.3.3 理论比较视野中的“嵌合式治理” |
1.4 资料来源与研究方法 |
1.4.1 资料来源 |
1.4.2 研究方法 |
第2章 社会转型背景下街道办事处制度变迁 |
2.1 单位制时期:主辅并行的条线式治理结构 |
2.1.1 主线:国家——单位——个人 |
2.1.2 辅线:国家——街居——个人 |
2.1.3 主辅并行式条线结构的制度后果 |
2.2 改革开放至九十年代末:街居治理条线核心化 |
2.2.1 “主线”的弱化 |
2.2.2 “辅线”的核心化 |
2.2.3 城市基层治理“辅线核心化”的实质与限度 |
2.3 新时期街道改革主要模式与分析 |
2.3.1 撤销街道办的初步尝试及其评价 |
2.3.2 治理重心下移与街道服务管理多重改革探索 |
2.3.3 治理视域下街道改革的总体趋向 |
2.4 C市N区的街道服务管理模式创新 |
2.4.1 C市N区街道改革的地域性变量及其制约 |
2.4.2 嵌合式治理:C市N区街道改革主导面向 |
第3章 基层治理嵌合关系的建立 |
3.1 嵌合关系建立的条件 |
3.1.1 国家主动让渡社会空间与主导链接 |
3.1.2 社会主体治理与服务的专业性 |
3.1.3 嵌入性主体的自带资源与社会资本 |
3.1.4 非对等关系中社会组织对政府的主动依附 |
3.2 嵌合关系建立的主要路径 |
3.2.1 街道自主购买社会服务 |
3.2.2 上级政府资源链接与指派 |
3.2.3 街道搭建嵌合平台 |
3.3 嵌合关系建立的实证分析 |
3.3.1 嵌合关系的载体铺设 |
3.3.2 委托枢纽型组织联结嵌合关系 |
3.3.3 政府购买服务项目运作中的嵌合关系 |
3.3.4 建立“治理嵌合体”争取上级政府资源 |
3.4 嵌合关系建立的逻辑及其限制 |
3.4.1 面向“治理共同体”的嵌合结构功能 |
3.4.2 嵌合关系建立的社区“被动化”及其吊诡 |
3.4.3 非竞争性购买关系的建立及其变异 |
第4章 嵌合治理的结构与行动 |
4.1 嵌合治理的“结构——行动”范式 |
4.1.1 “结构——行动”理论分析视角 |
4.1.2 “结构——行动”范式的嵌合治理研究适用性 |
4.2 治理嵌合体构塑及其行动的实证展开 |
4.2.1 案例呈现与治理嵌合体的构塑 |
4.2.2 社区服务的三重空间嵌合 |
4.2.3 常态服务与项目制叠加的嵌合行动 |
4.2.4 疫情防控与线上服务转移 |
4.3 嵌合治理结构与行动的分析讨论 |
4.3.1 治理结构与行动的相互形塑与良性互构 |
4.3.2 作为在地性组织的街居主体空心化 |
4.3.3 商业营利取向遮蔽服务公益性 |
4.3.4 街道主导下社区与社会组织的双向排斥 |
第5章 嵌合治理的内蕴动力 |
5.1 嵌合治理的动力结构分析 |
5.1.1 国家——社会的复合动力结构及其局限 |
5.1.2 以“政党维度”分析嵌合治理动力结构 |
5.2 以政党力量为内核的嵌合治理动力 |
5.2.1 典型单位制转型与社区衰败 |
5.2.2 街道行政主导的旧城改造及其限度 |
5.2.3 以政党资源为内蕴动力的嵌合治理 |
5.3 政党组织社会的理论思索 |
5.3.1 街居党组织促动嵌合治理的何以可能 |
5.3.2 以街道作为嵌合治理运作单位的恰切性 |
5.3.3 党建引领嵌合治理的长效机制问题 |
第6章 应急状态下的动员式嵌合与联动 |
6.1 社会动员的理论谱系与中国动员传统 |
6.1.1 社会动员理论回溯及其界定 |
6.1.2 我国社会动员传统与应急动员 |
6.2 新冠疫情防控背景下基层动员式嵌合机制 |
6.2.1 社区网格化治理逻辑与局限 |
6.2.2 社区网格的非常态治理与联动 |
6.2.3 应急动员式嵌合治理的实质与超越 |
6.3 街道主导性应急动员的限度与进路 |
6.3.1 应急动员倒逼行政力强化 |
6.3.2 基层“政绩竞赛”与嵌合悬浮化 |
6.3.3 超越网格联动机制的全能化迷思 |
6.3.4 应急动员的嵌合治理向常态化转型 |
第7章 结论与进一步讨论 |
7.1 嵌合式治理与基层社会“新公共性”营造 |
7.2 社会互构论视域下的嵌合式治理及其评价 |
7.2.1 嵌合式治理的多维性与联通性 |
7.2.2 基层社会治理的街道定位与功能再探讨 |
7.2.3 对嵌合式治理双向性与非均衡性的体认 |
7.3 城市基层社会走向“善治”的路径探索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致谢 |
(10)中国共产党政治建设制度体系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四、研究创新与研究不足 |
第一章 中国共产党政治建设制度体系概述 |
一、党的政治建设制度体系的概念辨析 |
(一)制度、制度化与制度体系 |
(二)党的政治建设与制度建设 |
(三)党的政治建设制度体系及其构建的内涵 |
二、党的政治建设制度体系的特点、功能和构建意义 |
(一)党的政治建设制度体系的主要特点 |
(二)党的政治建设制度体系的功能作用 |
(三)党的政治建设制度体系的构建意义 |
三、党的政治建设制度体系构建的理论渊源与借鉴 |
(一)马克思主义政党政治建设理论的指导 |
(二)国外执政党治党理政制度实践的借鉴 |
(三)中国古代治国理政政治智慧的滋养 |
第二章 中国共产党政治建设制度体系构建的历史考察 |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政治建设的制度初构 |
(一)党内权力运行中集中领导制度的建立 |
(二)党员权利实现中党内民主制度的确立 |
(三)党的政治活动中政治纪律规矩的形成 |
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的政治建设的制度发展 |
(一)党的领导制度的深入发展 |
(二)干部学习制度的系统建设 |
(三)党的纪律制度的持续加强 |
三、改革开放新时期党的政治建设的制度变革 |
(一)党内政治生活等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
(二)党的民主集中制的正确坚持和发展 |
(三)党员和党组织政治标准的严格规定 |
(四)党的监督制度及纪律检查体制的改进 |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的制度创新 |
(一)党的领导制度体系的坚持和完善 |
(二)党内政治生活制度的重塑和强化 |
(三)党内法规制度体系的健全和执行 |
(四)党的选人用人体制的完善和优化 |
第三章 中国共产党政治建设制度体系构建的问题审思 |
一、党的政治建设制度体系构建的权威问题 |
(一)党的政治建设权威主体边界模糊 |
(二)党的政治建设权威运行过程失范 |
(三)党的政治建设制度权威意识欠强 |
二、党的政治建设制度体系构建的动力问题 |
(一)党员参与制度创新实践不够充分 |
(二)落后分子对于制度建设形成阻滞 |
(三)基层党建基础工作推进存在短板 |
三、党的政治建设制度体系构建的要素问题 |
(一)政治建设制度系统发展程度不尽相同 |
(二)政治建设制度体系内部衔接不够通畅 |
(三)政治建设制度相应配套机制尚不健全 |
四、党的政治建设制度体系构建的条件问题 |
(一)党的政治建设制度供给的现实困境 |
(二)党内政治生活非制度化行为的侵扰 |
(三)党的政治建设外部环境的多维影响 |
第四章 中国共产党政治建设制度体系构建的基本遵循 |
一、坚定党的政治建设制度体系构建的方向 |
(一)维护党中央权威性的核心指向 |
(二)保持党组织有效性的突出指向 |
(三)增强党员个体先进性的具体指向 |
二、坚持党的政治建设制度体系构建的原则 |
(一)坚持政治强化与科学规范相统一 |
(二)坚持整体推进与系统建构相统一 |
(三)坚持教育引导与刚性约束相统一 |
(四)坚持现实针对与战略设计相统一 |
三、筑牢党的政治建设制度体系构建的基础 |
(一)发扬旗帜鲜明讲政治的优良传统和作风 |
(二)把握党的建设总体布局的政治形态跃升 |
(三)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不断成熟定型 |
第五章 中国共产党政治建设制度体系构建的主要内容 |
一、巩固政治信仰制度 |
(一)坚持用党的科学理论武装头脑的制度 |
(二)坚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制度 |
(三)坚持党的政治路线和思想路线的制度 |
二、强化政治领导制度 |
(一)落实“两个维护”的制度 |
(二)健全党中央对重大工作领导的体制机制 |
(三)坚持党组织在同级组织中领导核心地位的制度 |
三、完善政治生活制度 |
(一)完善党的组织生活和民主生活的制度 |
(二)严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的制度 |
(三)坚持正确干部选拔和任用使用的制度 |
(四)密切联系人民群众和服务群众的制度 |
(五)强化权力运行制约和民主监督的制度 |
四、建立政治文化制度 |
(一)建立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制度 |
(二)建立坚持和发扬优秀文化传统的制度 |
(三)建立自觉抵制不良文化影响的制度 |
五、健全政治能力提升制度 |
(一)健全提升广大党员维护党的团结统一能力的制度 |
(二)健全提升党员干部把握大局和防范风险能力的制度 |
(三)健全提升各级各类组织政治属性政治功能的制度 |
第六章 中国共产党政治建设制度体系构建的实践推进 |
一、加强政治建设制度体系构建的组织领导 |
(一)坚持党的中央组织顶层设计 |
(二)强化各级各类组织政治责任 |
(三)激发广大基层党员积极参与 |
二、强化政治建设制度体系构建的思想引领 |
(一)坚持科学理论的正确指导 |
(二)加强制度体系的宣传教育 |
(三)注重制度执行的意识培育 |
三、推进政治建设制度体系构建的动态优化 |
(一)科学评估制度体系的基本要素 |
(二)及时回应政治建设的制度诉求 |
(三)有序推进制度体系的结构调适 |
四、创设政治建设制度体系构建的有利条件 |
(一)营造制度改革创新的良好氛围 |
(二)积极破解不良制度因素的困扰 |
(三)有效推进与法律体系衔接联动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
致谢 |
四、在社会团体中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论文参考文献)
- [1]党支部职责百年历史演变的深层动因及现实启示[J]. 张钰,李向勇. 大连干部学刊, 2021(11)
- [2]提升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新时代一项重大政治议题[J]. 郝宇青,曹越. 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学报, 2021(05)
- [3]深圳社会组织党建工作的实践与思考[J]. 吴奕新. 特区实践与理论, 2021(04)
- [4]基层党组织引领城市社区治理路径研究 ——以南京市仙林街道为例[D]. 郑雅晴.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5]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基层党组织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以龙下登村为例[D]. 陶星松. 大理大学, 2021
- [6]合村并居社区党建工作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基于滨州市沾化区利国乡的实践[D]. 刘璐. 山东师范大学, 2021
- [7]基于社会协商视角的基层党建融合式嵌入问题探讨[J]. 王琼. 改革与开放, 2021(11)
- [8]临沧市社会组织培育发展中的政府作用研究[D]. 刘冶. 云南财经大学, 2021(09)
- [9]城市基层社会“嵌合式治理”研究 ——以C市N区街道改革为中心[D]. 康雯嘉. 吉林大学, 2021(01)
- [10]中国共产党政治建设制度体系构建研究[D]. 葛英儒. 兰州大学, 202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