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WTO与湖南经济超越发展战略

论WTO与湖南经济超越发展战略

一、论WTO与湖南经济超越发展战略(论文文献综述)

吴邦洁[1](2020)在《姚安光禄镇旅游综合体空间协同规划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国旅游业正处于传统观光型旅游向深度体验式旅游的转型阶段,旅游业的快速发展衍生出了旅游综合体这一新兴的产业模式,如何实现旅游产业间的要素聚集、自我组织以及协同发展来满足当代旅游产业发展是亟需解答的命题。本文以姚安光禄镇旅游综合体为例,从协同理论的角度出发,结合规划学、建筑学的理论对旅游综合体的空间进行跨学科综合研究。通过对旅游综合体空间各功能的聚集,组织,共生关系的研究,探讨旅游综合体空间营造与协同理论的相互关系,强化旅游综合体规划的协同理论、完善协同运营机制、推进协同创新,从而达到节约用地,提高资源利用率,加强产业协同性,从而更好的促进旅游综合体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本文首先对旅游综合体以及协同理论进行了基础性的研究,确定了相关概念、基本特征、研究路线,梳理国内外相关理论,解析旅游综合体空间属性特征;然后,对旅游综合体的空间类型进行分析,引入协同理念的三大特征:要素聚集、自组织、协同共生,并通过国内外的案例进一步夯实理论基础;其次,对姚安光禄镇的旅游综合体的现状进行分析,对当地自生的旅游要素进行筛选以及对外部旅游要素进行选择,通过自我组织的运行机制进行协同运营,以期望能达到理想的旅游条件;再次,通过对姚安光禄镇旅游综合体的空间规划实例研究,运用协同的理论对旅游要素、旅游主体、空间功能、交通流线、公共环境等进行分析,明确了相应的规划策略;最后,对旅游综合体的协同效应和保障体系进行阐述,确保最终旅游综合体的规划实施得到落实和保证。

王毓伟[2](2020)在《长沙府的崛起:清代湖南地方权势的转移与集中》文中研究表明清代长沙府由人烟稀少的重建之地,崛起为湖南乃至全国性的重镇,与湖南各府州政治、文化、经济等权势的转移与集中紧密相关。清初,在各类人祸、天灾侵袭下,湖南全境残破不堪。康熙二十年(1681),吴三桂之乱被彻底平定后,湖南迎来和平、稳定的环境,各项事业逐渐向前发展。清廷有意将长沙府打造为湖南中心,但当时湖广合闱,地方权势分散,与常德府、岳州府相比,长沙府实力与地位并无明显优势,在湖南的地位尚未被认可。雍正元年(1723)湖广分闱,分闱实则彻底分省。随着“湖南省”的建立和发展,区域中心亦得到确立。两湖分闱后长沙城的省会位置确立,连带整个长沙府地位得到凸显,在全省形成权势位置。随着清代一口通商政策的强化,长沙府处于南北商贸的重要位置。从广州放洋四海的货物多经长沙府各县转运,尤其以湘潭为商贸中心,这使得长沙府整体经济优势不断得到巩固和加强。湖南地方权势逐渐转移、集中至长沙府,形成了以长沙府为全省中心;以衡州府为湘中南中心;以常德府为湘北中心;以辰州府为湘西中心的层级中心体系。嘉道时期,湖南地方权势在各府州的分布继续发生着变化。各府州经济皆有所发展,经济权势的分布格局变化较小;尽管长沙府籍高官在全国政坛中愈发具有影响力,数量亦领先于全省,但还未联盟成政治派系,故政治权势只是进一步向着长沙府集中;而无论是科举人才数量,还是学界、教育界名流数量,长沙府都冠绝全省,文化权势呈现出高度集中于长沙府的面貌。这是嘉道时期湖南地方权势转移的最大特点。在嘉道时期湖南地方权势变化的过程中,一个以经世致用为旨归、又联系紧密的长沙府权势群体也诞生。咸同光宣时期,整个湖南迎来发展大机遇,凭借“出人意料”的军功,成为清朝版图中最为耀眼的省份之一。在“边省”到“国家不可一日无湖南”的转变过程中,长沙府扮演了重要角色,逐渐发展为晚清的政治、文化重镇。然长沙府的经济在甲午战争之前,在全省未“一府独大”。甲午战后,长沙府开始重视西方机器工业,不再盲目排洋,逐步建立起近代化工商业体系。长沙府本就是湖南农业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加之工商业的快速发展,湖南的经济优势迅速集中到长沙府。至此,长沙府实现了从政治、文化型区域向综合型区域的转变,在湖南乃至全国都极具影响力。

曾世宏,邹凭佑[3](2019)在《湖南经济增长动能转换评估与对策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基于湖南省1992-2017年数据,将TFP分解为技术进步、技术效率和规模效应,测度了湖南经济增长的动力来源,运用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构建了经济增长动能指数,从需求侧、供给侧和结构转换视角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来分析湖南新旧动能转换所处的状态。结果表明: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虽有波动,但依然占据主导地位;长期来看TFP对经济增长呈正向贡献,但贡献不足;技术进步对TFP增长的贡献有所下降。因此,湖南经济需要以培育新需求、注重创新和打造更为均衡的产业结构来重构需求动力、要素动力和结构动力,从而加快新旧动能的转换。

刘友金,周健,刘天琦[4](2018)在《从“弯道超车”到“换道超车”——新时代湖南跨越发展的路径转换》文中指出"弯道超车"发展战略是2008年湖南省委省政府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立足于当时国际背景、经济格局、竞争环境及湖南省情提出的。十年过去了,继续实施该战略的条件已经发生变化,新一轮产业革命已经来临,如何利用好这一难得的历史机遇,转换发展思路、创新发展路径,是当前湖南经济发展急需解决的理论问题和现实难题。基于此,湖南应从新产业革命的视角,结合本省发展实际,转向"换道超车"战略,为新时代湖南经济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提供对策思路。

刘应君[5](2018)在《湖湘文化创新的价值原则与路径选择》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优秀的文化要与时俱进才能适应时代需求,并为时代的发展作出贡献,湖湘文化的发展也是如此。湖湘文化创新中应坚持统放结合、与时俱进、兼收并蓄、雅俗共赏的基本原则,应自觉防止文化保守主义、文化虚无主义、文化折中主义和文化民族主义倾向。新的历史时期创新湖湘文化需要更新文化理念,健全文化心态;利用现代技术,创新文化业态;重塑湖南形象,打造文化品牌;发展教育事业,培养人才群体;坚持兼容开放,实现整合超越。

杨灿[6](2019)在《基于生态赤字的湖南省绿色发展研究》文中认为生态和发展一直以来是学术界关心的重要问题,绿色发展研究的就是生态和发展之间的关系。不适当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以及经济行为的负外部性必将带来环境恶化和资源枯竭的恶果。当人类通过过度使用,甚至透支自然资源来追求利益的最大化时,就会导致生态赤字。生态赤字问题,实际上就是经济发展与生态治理的平衡问题。对区域自然系统生态赤字演变和发展趋势的研究其实也是对区域绿色发展实践和成效的检验。以中部典型省份湖南省为例,定量化研究其生态系统对社会经济系统的支撑能力,寻找与湖南省生态赤字的产生和加剧密切相关的驱动因素,有助于深入认识湖南省的绿色发展现状和变化趋势,建构和维持合理的经济和产业结构,从而为湖南省的绿色发展和生态安全提供决策依据,为其他中部省份的绿色发展和绿色崛起提供有益的借鉴。生态足迹是影响生态赤字的主要能动因素。在应用能值分析和本地生态足迹方法对传统生态足迹模型进行改进的基础上,以湖南省2000-2015年的相关统计数据为依据,对湖南省的生态赤字现状进行测算,在此基础上对湖南省生态赤字的历史演变过程和生态承载力区域差异,以及湖南省能源消费碳足迹的变化过程进行分析和评价。基于湖南省人口增长、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变化、技术进步与能源结构调整,以及居民消费的相关数据,利用偏最小二乘回归模型(PLS)进行统计与分析,找出对湖南省生态足迹影响最大的驱动力因素,并判断其与具体产业的对接关系,从而揭示湖南省生态赤字演变的轨迹和原因。基于上述研究,提出湖南省绿色发展的动力机制,以及具体推进对策。主要结论和观点如下:(1)2000-2015年,除2002年为生态盈余,湖南省其余各年均为生态赤字,人均能值生态足迹与人均能值生态承载力呈现背向发展的趋势。湖南省的社会经济发展对自然资源和环境的压力逐年增大,湖南省自然系统处于不可持续发展状态。研究时段里,湖南省各类型生物生产性土地的生态足迹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其中耕地和化石能源地足迹所占比例始终最大。湖南省对自然生态的压力主要来自于耕地和能源消费,此二者是湖南省生态足迹的主导控制因子。湖南省生态赤字的增加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耕地、化石能源用地和建筑用地生态足迹的增加造成的,它们之间供需的不平衡直接影响到湖南省未来能否持续健康发展。(2)湖南省耕地能值生态足迹逐年增大,但增长缓慢。增速最快的是林地、建筑用地和化石能源用地。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湖南省居民生活消费对生物资源的生态需求整体下降,对能源资源的生态需求逐年增加。湖南省的快速工业化进程是以消耗大量能源为代价的。同时,湖南农业可利用资源的存量锐减,农村生态承载力下降,资源环境压力渐大。作为一个农业大省,湖南需要大量的农业资源。能源和农业问题是湖南省实现绿色发展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3)湖南省的万元GDP生态足迹呈现不间断的逐年减小趋势,至2015年达到研究时段内的最低值(6.36 hm2)。这表明近些年来,湖南省资源和能源的利用效率逐年提高,经济发展在不断从资源粗放型向资源节约型转变,表现为经济与环境的逐步协调共赢,湖南省因经济发展造成的生态代价在逐步显着减小。(4)湖南省各区域土地利用空间格局的差异明显,生态承载力也因此水平不一。除大湘西区外,长株潭城市群区、环洞庭湖区、湘中南区都出现了生态赤字。生态压力指数小于1的只有大湘西区,数值为0.60,其他区域的生态压力指数都大于1,面临较为严重的生态压力。尤其是长株潭城市群区,有着最为显着的生态压力。(5)湖南省的能源消费总量逐年增长,且增速较快,反映了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带来的能源消费的同步增长。各种类能源的消费量有较大的差异。其中,原煤的消费量在能源消费总量中占最大份额,达到74.06%,在能源消费结构中居于绝对主导地位。原油和天然气等在总的能源资源中占比较小,湖南省的能源消费结构具有鲜明的“高碳”刚性特征。各类能源消费导致的碳排放中,原煤占绝对优势,原油是第二大碳源。作为新能源的天然气占比极低。未来湖南省低碳减排的任务依然艰巨。随着经济的增长,湖南省碳足迹强度持续减小,表明能源利用率在不断提高。(6)根据生态足迹增长与其社会经济驱动力之间的驱动机制模型,分析得出:能源消费和城镇化率的增加是生态足迹增长的主要驱动力;人口和产业结构变化是生态足迹变化的重要驱动力,富裕程度和消费水平是引起生态足迹变化的重要因素,全社会固定投资和进出口总额也会对生态足迹的变化产生一定影响。(7)现阶段,要降低湖南省的生态赤字,缓和现有的人地矛盾,同时保证不降低人民的生活水平,必须尽快转变该省人民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要优化能源消费结构,推广能源技术创新,促进资源高效利用;合理控制人口增长,倡导绿色消费,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经济发展兼顾生态保护,改善城乡人居环境,提升土地生态承载力;优化产业结构,构建绿色产业体系,促进产业生态化发展;坚持协调发展,发挥区域比较优势,构建平衡发展新格局;健全综合考核机制,完善湖南省绿色发展的环境规制。

杨元妍[7](2017)在《生态视角下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直接关涉教师的自我认知与教师作为生态主体,在社会文化、政治、经济的影响下与学校和其他个体之间的关系,影响着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教师专业发展研究的目的在于促进教师个人的发展、专业发展和与他人之间发展,实现教师自我主体精神和自我价值的回归,创建和谐的教师自组织关系,教师合作文化以及教师的可持续发展,从而能有助于营造出和谐、稳定、平衡的校园文化氛围,建立一支适应高校发展的教师队伍。然而,从实践角度来看,目前存在着教师专业发展“生态失衡”的现象,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学术圈孤立导致专业知识超耐度失衡、生态承载力薄弱导致专业技能存在花盆效应以及道德层次不均导致师德境界参差不齐。因而,从生态视角研究教师专业发展,就是在生态的系统联系观、竞争发展观和平衡共生观三个维度下探讨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师德境界三个要素之间的关系,对于实现教师在开放的生境中互利共生、达成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就具有显着的理论和实践价值。通过运用生态平衡的理论研究教师与人、教师与环境、教师与社会和谐发展的新秩序,也成为了当前高等教育领域的重大课题。本研究综合运用文献法、调查法、数据法和案例分析法,把高校教师专业发展作为研究对象,将教师可持续发展、终身发展和全面综合的发展理念贯穿其中,以共生和谐为目标,突出教师专业发展的多元价值,以积极培养教师内在素养和以提高教师全面发展为目标,由此建构有特色的,能适应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专业发展理论。论文认为,根据生态的系统性、整体性、平衡性、共生性、创新性、发展性等特点,可以将教师专业发展的三个要素即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师德境界置于系统联系、竞争发展、平衡共生三个观察维度来探讨三个要素之间的联系和内涵。论文认为,在教师专业发展的生态系统环境中,如果有较大的生态位差异,则他们的竞争就会小;反之,则竞争程度则越大。从另一个层面上来看,在生态竞争的环境中,越能保持住彼此的联系,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生态因子彼此能够保持密切的联系、并在整个学术系统中找到适合自己生存和发展的生态环境,从而激发教师内在自我发展的动力,对于促进教师持续的专业发展具有重要影响。论文通过对5所院校20名不同职称、不同年龄的教师进行访谈后发现,竞争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动力,教师的可持续发展是专业发展的外动力。教师专业发展的动力机制就是对于教师专业发展三个要素来说,彼此之间互相作用并能够有效实现组织目标。教师在专业发展过程中,实现在发展过程中各种功能、结构和条件达到完善的目的,也是能保证在内外部环境作用下彼此之间能够相互作用。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需要遵循正负动力的演变、动力盈亏的联动以及动力增减的变异等运作规律。论文通过对5所院校600名教师的问卷调查结果分析,认为平衡共生是教师专业生态发展的目标诉求,在教育外部环境、教育系统的内部环境各方面都处在一个彼此互相交织的网络之中,教师专业发展离不开周围的生态环境和物质以及能量的支持,这需要充分有效利用学校资源、社会资源和家庭资源,打造有利于教师专业发展平台,从而实现教师作为“社会人”的外延价值和以自我需要满足完善生命内涵的内生价值的平衡,实现教师与学校、与社会共赢、共存和共荣的目的。论文探讨了高校教师专业生态发展的现状,提出了以开展专业对话促进专业知识提升、以找寻职业价值感促进职业伦理提升和以构筑生态自我促进师德境界提升三方面来促进高校教师专业生态发展的三要素观点,构建了以“三三四”为模型的评价体系,即从社会、高校和教师个人为角度的静态模型、以系统联系、竞争发展、平衡共生为指标的动态三元评价模型和利用平衡记分卡创建的四维评价模型。本文的创新点体现在:1.从“系统联系观、竞争发展观和平衡共生观”三个观测点出发,探讨生态视角下教师专业发展的特征。2.构建了高校教师专业生态发展的“三三四”评价模型。即从社会、高校和教师个人三方面、以系统联系、竞争发展、平衡共生为指标的动态三元评价模型和用平衡记分卡实现的四维评价模型。

张吉陵[8](2016)在《基于党台定位下的湖南经视新闻生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论文以湖南经视为研究个案,考察其创办二十年来的发展路径以及新闻生产的转型发展过程,从新闻学、社会学的视角出发,结合参与式观察法、文献分析法等研究方法,深入湖南经视新闻中心组织内部进行研究,重点阐述其转型为党台后的新闻生产创新实践及传播效果。论文首先阐述了选择湖南经视进行个案研究的理由,梳理了中外新闻生产的文献。第二章阐述了湖南经视新闻生产如何跨越20年征程。第三、四、五章着重阐述了湖南经视向"党台"这一战略定位转型后的新闻生产创新实践和传播效果。定位为党台后,湖南经视积极探索主流新闻升级。首先,按照党委部署完成了新闻生产品牌战略和新闻生产价值目标的转变,力求办成湖南的CCTV-1,做有力量的新闻;新闻生产运作模式转变为"品牌带动节目矩阵",并成功打造了四个不同特色的新闻节目带;新闻生产内容以深度报道精准对接全省中心工作,科学规划布局重大宣传和立足社会主流,兼顾差异化路线进行创新;新闻生产形式上积极探索"新闻+"的嫁接式创新,使新闻报道与活动策划、本土特色等相结合;新闻传播渠道上积极引入新技术,探索与网络平台的对接。转型后,湖南经视通过主流宣传、新闻宣传、舆论监督、新闻评论的新闻矩阵组合,不断提升着整个频道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同时也深刻地感受到主流宣传与收视率不成正比的忧虑,自制自播的传统新闻生产机制和本省有限的市场空间共同导致的增长瓶颈。未来,如何把握"党台"定位下主流宣传与舆论监督的关系,如何进一步创新新闻表达和生产机制,如何在影响力、好评度和收视率上保持均衡发展等,仍需在实践中不断探索。

李佩文[9](2016)在《马克思主义生态观视域下湖南省生态文明建设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生态问题,既是学术界关注的重大课题,也是政府亟待解决的难题。湖南在当前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面临着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在中国的实践,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美丽中国”的必然要求,更是指导湖南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选择。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是指马克思主义关于生态问题的基本观点和整体理解,是围绕人与自然、社会、自身关系等问题,从哲学角度所概括、思考而形成的一种理论体系,其主要观点包括人与自然内在统一的生态自然观、调节人与自然之间物质变换的生态经济观、人同自然和解的生态伦理观、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社会观。本文首先对以上四个方面的观点进行系统分析,指出人与自然问题的最终解决是实现共产主义。随后从湖南的实际情况出发,运用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来指导湖南的生态文明建设,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实现湖南可持续发展,并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湖南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接着指出当前湖南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问题是缺乏正确价值理念的指导、良好的物质基础以及健全的制度保障,最后以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为理论基础指出湖南省的生态文明建设必须要构建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开展生态道德建设,培育生态公民;进行民生改革,建设生态民生。

张秀芳[10](2016)在《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中湖南区域竞争力提升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国家“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和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战略的推进使得长江中游城市群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第四极,提升了长江中游城市群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建设既要求湖南、湖北、江西三省的联合发展,也要求三省正确认识区域的核心竞争力和竞争优势,协调产业定位、功能定位,实现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协调发展,加快中部地区崛起。在区域合作不断推进的背景下,区域间的竞争变得越来越激烈。我们必须思考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得竞争优势、提升区域竞争力。湖南应精准对接国家战略,充分发挥“一带一部”的区位优势,完善区域空间布局,整合优化配置资源,逐步形成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为经济发展提供新动力。文章通过研究长江经济带的发展要求,分析湖南省经济、产业、基础设施、对外开放水平等方面现状,把握湖南在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中的地位。将区域竞争力的理论与湖南的实际相结合,选取湖南经济、产业、基础设施、可持续发展、对外开放水平等七大要素,共51个指标,构建适合湖南实际情况的的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因子分析法选取公因子,以公因子对变量的方差贡献率确定权重,计算加权因子综合得分,最后根据得分大小对区域竞争力进行排序。通过与长江经济带沿线省份特别是湖北、江西两省的对比,发现湖南在区域竞争中存在产业结构不合理、区域发展不均衡、开放水平偏低、生态文明建设任务艰巨等问题。湖南要提升区域竞争力必须促进经济发展、扩大消费需求;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传统工业转型升级;注重科技创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改善金融行业发展环境;充分利用交通优势发展现代物流、促进医疗卫生体制机制改革;重视环境保护和教育资源投入等。

二、论WTO与湖南经济超越发展战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WTO与湖南经济超越发展战略(论文提纲范文)

(1)姚安光禄镇旅游综合体空间协同规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意义
    1.3 研究对象与内容
        1.3.1 旅游综合体空间
        1.3.2 协同理论
        1.3.3 协同规划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问题
        1.4.2 研究方法
    1.5 国内外相关理论
        1.5.1 国外协同相关理论研究
        1.5.2 国内协同相关理论研究
    1.6 论文结构框架
第二章 旅游综合体空间协同理论基础
    2.1 旅游综合体空间类型
        2.1.1 依据空间结构分类
        2.1.2 依据交通组织分类
        2.1.3 依据旅游功能分类
    2.2 协同视角的引入
        2.2.1 协同演化过程——要素聚集、自组织、协同共生
        2.2.2 旅游综合体空间协同关系
        2.2.3 旅游综合体空间协同作用
    2.3 旅游综合体空间协同发展案例研究
        2.3.1 杭州西溪湿地
        2.3.2 深圳华侨城
        2.3.3 新加坡圣淘沙岛
    2.4 旅游综合体空间设计协同要点
        2.4.1 旅游综合体协同设计原则
        2.4.2 旅游综合体空间结构建立
        2.4.3 旅游综合体空间功能组织
        2.4.4 旅游综合体交通流线
        2.4.5 旅游综合体环境打造
    2.5 小结
第三章 姚安光禄镇旅游综合体现状分析
    3.1 姚安光禄镇现状概况
        3.1.1 姚安光禄镇地理概述
        3.1.2 旅游综合体规划背景
        3.1.3 光禄镇旅游要素筛选
    3.2 姚安光禄镇旅游综合体空间现状矛盾
        3.2.1 空间开发与资源保护的矛盾
        3.2.2 空间功能布局组织混乱
        3.2.3 不同空间使用率差异巨大
        3.2.4 空间环境表达单一
    3.3 姚安光禄镇旅游综合体旅游要素
        3.3.1 旅游要素筛选原则
        3.3.2 根据项目用地情况筛选
        3.3.3 旅游要素筛选
        3.3.4 旅游要素传承与创新
    3.4 小结
第四章 协同共生的旅游综合体空间规划
    4.1 旅游综合体的定位
    4.2 旅游综合体空间要素聚集
        4.2.1 山地竖向空间
        4.2.2 山地交通流线
        4.2.3 旅游空间功能
        4.2.4 景观空间节点
    4.3 旅游主体间的自组织策略
        4.3.1 合理规模降低自然资源消耗
        4.3.2 多元化旅游路线
        4.3.3 扁平化的管理方式
    4.4 旅游综合体空间功能组织规划
        4.4.1 协同共生的空间功能组织
        4.4.2 互斥的空间协同组织
        4.4.3 相对独立的空间布局
    4.5 旅游综合体空间交通流线规划
        4.5.1 旅游综合体交通系统建立
        4.5.2 网络状交通游览路线
        4.5.3 客运、货运路线统一规划
        4.5.4 协同中的交通管理措施
    4.6 旅游综合体公共环境营造
        4.6.1 依使用者需求打造人性化景观
        4.6.2 共享的配套设施环境
        4.6.3 依主题塑造的多样空间景观
        4.6.4 旅游综合体中的协同灯光控制
    4.7 小结
第五章 旅游综合体空间协同运营与保障机制
    5.1 旅游综合体主体协同运营机制
        5.1.1 参与主体间的协同作用
        5.1.2 参与主体协同演化过程
    5.2 旅游综合体协同效应与保障体系
        5.2.1 协同发展,互补资源优势
        5.2.2 协同管理,提高运营效率
        5.2.3 政策法律保障协同规划
        5.2.4 协同管理多规合一
    5.3 小结
第六章 结论
    6.1 总结与归纳
        6.1.1 旅游综合体空间协同规划的设计策略
        6.1.2 旅游综合体空间协同规划的发展规律
    6.2 反思与回顾
    6.3 论文的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图片索引

(2)长沙府的崛起:清代湖南地方权势的转移与集中(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2 学术史回顾
        1.2.1 关于长沙府政区沿革与地理变迁的研究
        1.2.2 以城市及其管理为对象的个案研究
        1.2.3 涉及长沙府的专题史研究
    1.3 研究方法、思路与内容
    1.4 资料说明
第2章 由乱至治:顺康时期湖南的重建与府州均势
    2.1 官职设置与政情演变
    2.2 移民、重建与经济态势
    2.3 湖广合闱与教育困境
    2.4 小结
第3章 分化发展:雍乾时期湖南地方权势重组与层级中心的形成
    3.1 湖广分闱与湖南府州科举的分化
    3.2 两湖分省与层级政治中心的形成
    3.3 农商业发展与经济中心的成型
    3.4 小结
第4章 英杰崛起:嘉道时期湖南人才的聚集与权势群体的出现
    4.1 嘉道“中衰”与湖湘力量的壮大
    4.2 岳麓书院与人才聚集
    4.3 关系网络与长沙府权势群体的形成
    4.4 小结
第5章 “一府独大”:咸同光宣时期长沙府的“经营天下”与重镇转型
    5.1 军功显要、维新志士与长沙府政治权势的强盛
    5.2 多重动因与长沙府科举的辉煌
    5.3 开埠通商与长沙府的经济近代化
    5.4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A:清代湖南文武进士名册
附录B: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持的项目、发表的论文和参加的学术论坛清单
致谢

(3)湖南经济增长动能转换评估与对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与文献综述
二、方法设计与数据说明
    (一)经济增长动能指数构建的理论基础
    (二)指标构建
    (三)数据来源
三、实证结果与分析
    (一) 湖南经济增长动能转换(1992—2017年)的总体描述
        第一阶段(1992—1998年)为改革开放深化阶段。
        第二阶段(1999—2007年)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形成阶段。
        第三阶段(2008—2017年)为金融危机后到供给侧改革时期。
    (二)湖南TFP增长及其分解
        1.湖南TFP增长情况分析
        第一阶段(1993—1998年),TFP增长率波动较为明显。
        第二阶段(1999—2008年),TFP呈现一个平稳发展的趋势。
        第三阶段(2009—2017年),TFP的增长呈现先下降后缓慢上升的趋势。
        2.湖南TFP增长的分解情况
    (三)湖南经济增长新旧动能转换指数评估
        1.需求侧动能
        (1)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均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居民的消费支出也在不断上升。
        (2)对于湖南省而言,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一直占主导地位,这从投资的需求动能指数的曲线变化中也可以看出。
        (3)进出口贸易对于经济增长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2.供给侧动能
        3. 结构转换动能
四、结论与对策建议
    (一)结论
    (二)对策建议
        1. 培育以新型消费、新型投资和优质出口为重点的新需求,重构需求动力
        2.以创新为核心,推动要素升级和优化配置,重构要素动力
        3.打造更为均衡的产业结构,重构结构动力

(4)从“弯道超车”到“换道超车”——新时代湖南跨越发展的路径转换(论文提纲范文)

一、“换道超车”与“弯道超车”是两种不同的跨越发展战略
    (一) “弯道超车”战略的形成
    (二) “换道超车”战略的提出
    (三) “换道超车”战略与“弯道超车”战略的差异
二、“换道超车”是新时代跨越发展的可行路径
    (一) “换道超车”的理论依据
    (二) “换道超车”的现实背景
    (三) “换道超车”的成功案例
三、湖南从“弯道超车”到“换道超车”战略转换的意义及对策建议
    (一) 意义:湖南发展战略的再选择
    (二) 湖南从“弯道超车”向“换道超车”战略转型的对策
        1. 构筑创新人才集聚高地
        2. 推进高新技术研发与成果转化
        3. 培育区域性价值链领军企业

(5)湖湘文化创新的价值原则与路径选择(论文提纲范文)

1 湖湘文化创新的价值原则
    1.1 统放结合
    1.2 与时俱进
    1.3 兼收并蓄
    1.4 雅俗共赏
2 湖湘文化创新应防止几种倾向
    2.1 防止文化保守主义倾向
    2.2 防止文化虚无主义倾向
    2.3 防止文化折衷主义倾向
    2.4 防止文化民族主义倾向
3 湖湘文化创新的路径选择
    3.1 更新文化理念, 健全文化心态
    3.2 利用现代科技, 创新文化业态
    3.3 重塑湖南形象, 打造文化品牌
    3.4 发展教育事业, 培养人才群体
    3.5 坚持兼容开放, 实现整合超越

(6)基于生态赤字的湖南省绿色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研究述评
        1.3.1 生态赤字(足迹)研究进展
        1.3.2 能值生态足迹方法研究进展
        1.3.3 绿色发展研究进展
        1.3.4 研究述评
    1.4 研究思路、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主要研究内容
        1.4.3 研究方法
        1.4.4 技术路线
2 研究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生态赤字
        2.1.2 绿色发展
    2.2 理论基础
        2.2.1 生态承载力理论
        2.2.2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3 生态资源价值理论
        2.2.4 生态经济学理论
        2.2.5 生态承载力与绿色发展的相互关系及作用机制
    2.3 研究区概况
        2.3.1 地理位置和行政区划
        2.3.2 自然资源状况
        2.3.3 社会经济状况
    2.4 数据来源
3 湖南省生态赤字(盈余)现状(2015)
    3.1 能值生态足迹理论与计算方法
        3.1.1 能值生态足迹理论
        3.1.2 能值生态足迹改进模型
    3.2 湖南省生态赤字(盈余)测算与分析(2015)
        3.2.1 2015年湖南省能值生态足迹的测算与分析
        3.2.2 2015年湖南省能值生态承载力的测算与分析
        3.2.3 2015年湖南省生态赤字(盈余)的测算与分析
    3.3 本章小结
4 湖南省生态赤字(盈余)演变与趋势分析研究(2000-2015)
    4.1 湖南省能值生态足迹演变分析
    4.2 湖南省能值生态承载力演变分析
    4.3 湖南省生态盈余(赤字)演变与趋势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湖南省生态赤字(盈余)区域差异比较研究
    5.1 研究区域划分
    5.2 区域能值生态承载力差异比较分析
    5.3 区域能值生态足迹差异比较分析
    5.4 区域生态赤字(盈余)差异比较分析
    5.5 区域生态压力指数差异比较分析
    5.6 本章小结
6 湖南省能源消费碳足迹研究
    6.1 计算方法
        6.1.1 碳足迹计算方法
        6.1.2 碳排放强度计算方法
    6.2 湖南省能源消费碳足迹动态研究
        6.2.1 湖南省分品种能源消费分析
        6.2.2 湖南省能源消费碳排放的时序分析
        6.2.3 湖南省能源消费碳足迹的时序分析
        6.2.4 湖南省碳排放强度的动态分析
    6.3 本章小结
7 湖南省生态足迹驱动力因素分析
    7.1 驱动分析方法介绍
        7.1.1 偏最小二乘回归模型简介
        7.1.2 偏最小二乘回归模型的建模方法
    7.2 生态足迹驱动力因素的分析
        7.2.1 驱动因子的筛选与模型的建立
        7.2.2 分析与讨论
    7.3 生态足迹与各影响因素的时序演变分析
    7.4 本章小结
8 湖南省绿色发展的动力机制与推进对策
    8.1 湖南省绿色发展的动力机制
        8.1.1 制定科学的评价体系,健全绿色发展的综合考核机制
        8.1.2 推进市场化环境保护机制,完善绿色发展的环境规制
        8.1.3 支持面向绿色发展的产品和服务,健全绿色金融机制
        8.1.4 倡导绿色消费,完善绿色生活方式的舆论引领和制度保障
        8.1.5 加大科技研发力度,强化绿色人才的培养与科技创新机制
        8.1.6 加强专家咨询和公众参与,完善绿色发展的信息公开制度
    8.2 湖南省绿色发展的推进对策
        8.2.1 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创新能源技术,促进资源高效利用
        8.2.2 合理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8.2.3 强化生态治理和生态保护,提升土地生态承载力
        8.2.4 构建绿色产业体系,促进产业生态化发展
        8.2.5 坚持协调发展,构建平衡发展新格局
    8.3 本章小结
9 结论与展望
    9.1 研究结论
    9.2 研究创新与不足之处
        9.2.1 创新之处
        9.2.2 研究不足
    9.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_1 湖南省生物资源消费项目实物量(2000-2015)
附录A_2 湖南省可更新资源消费项目实物量(2000-2015)
附录A_3 湖南省碳排放相关数据(2000-2015)
附录A_4 湖南省各项社会经济指标(2000-2015)
附录B_1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项目和课题
附录B_2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7)生态视角下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问题的背景
        1.1.1 教师专业发展需要理论上的创新
        1.1.2 教师专业发展需要实践上的完善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关于教育生态学的研究
        1.3.2 关于教师专业发展机制的研究
        1.3.3 关于教师专业发展特征的研究
        1.3.4 关于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生态因子的研究
        1.3.5 文献评价
    1.4 研究方法
        1.4.1 文献法
        1.4.2 调查法
        1.4.3 数据分析法
        1.4.4 案例分析法
    1.5 研究思路
    1.6 研究的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1.6.1 研究的重点
        1.6.2 研究的难点
        1.6.3 研究的创新点
2 核心概念的界定及理论基础
    2.1 核心概念
        2.1.1 教育生态
        2.1.2 教师专业发展
        2.1.3 生态平衡
    2.2 理论基础
        2.2.1 理论背景
        2.2.2 代表人物和代表观点
        2.2.3 总结
3 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生态失衡的主要表现
    3.1 高校教师专业发展三个评价维度
        3.1.1 系统联系的维度
        3.1.2 竞争发展的维度
        3.1.3 平衡共生的维度
        3.1.4 三个维度之间的关系
    3.2 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生态失衡”现状
        3.2.1 学术圈孤立导致专业知识超耐度失衡
        3.2.2 生态承载力薄弱导致专业技能花盆效应
        3.2.3 道德层次不均导致师德境界参差不齐
4 生态视角下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特征
    4.1 系统联系: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机理
        4.1.1 专业知识在高校教师专业发展作用机理
        4.1.2 专业技能在高校教师专业发展作用机理
        4.1.3 师德境界在高校教师专业发展作用机理
        4.1.4 高校教师专业发展三要素内在联系和相互影响
        4.1.5 系统联系观下教师专业发展生态的基本特征
        4.1.6 环境变量对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调节效应
        4.1.7 系统联系下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生态位模型建构
    4.2 竞争发展: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动力机制
        4.2.1 高校教师专业发展内动力:发展
        4.2.2 高校教师专业发展外动力:竞争
        4.2.3 专业发展三要素在竞争动力机制下的运作手段
        4.2.4 教师专业发展三要素的动力机制的特征
    4.3 平衡共生: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目标诉求
        4.3.1 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外在规约
        4.3.2 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目标诉求的价值取向
        4.3.3 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目标诉求的实现方式
    4.4 构建高校教师专业发展评价“三三四”模型
        4.4.1 以社会、高校和教师为评价方的静态模型
        4.4.2 以三个维度为指标的动态评价模型
        4.4.3 以平衡记分卡为工具的四维评价模型
5 推进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策略
    5.1 开展专业对话促进专业知识的提升
        5.1.1 加强管理制度的建设,适应教师专业发展需要
        5.1.2 改善发展评价方式,推动教师自我发展意识
        5.1.3 引进合作共赢理念,突破教师专业发展孤立感
    5.2 以找寻职业价值感促进专业技能的提升
        5.2.1 优化教师专业发展的生态圈,推进各类生态环境联系
        5.2.2 激发教师生态职业意识,找寻教师自我价值感
        5.2.3 营造良好的校园生态氛围,激发内在驱动力
    5.3 以构筑生态自我促进师德境界的提升
        5.3.1 明确高校教师角色涵义,推进教师建立生态自我
        5.3.2 改变道德参差不齐现状,打造全方位的职业形象
6 研究结论
    6.1 研究的主要成果
    6.2 研究的局限
    6.3 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参考文献
附件一:调查问卷
附件二:访谈问卷
附件三: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8)基于党台定位下的湖南经视新闻生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及其意义
        1.1.1 研究缘起
        1.1.2 研究意义
    1.2 湖南经视新闻生产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第2章 湖南经视及其新闻生产的发展轨迹
    2.1 湖南经视成立的背景与动因
        2.1.1 顺应当时的改革开放大潮
        2.1.2 打破板结的体制和陈旧的机制
    2.2 湖南经视不同发展历程的新闻生产特点
        2.2.1 先锋征程期的新闻生产:回归新闻本意
        2.2.2 纵横开阖期的新闻生产:突破常规定式
        2.2.3 创新突破期的新闻生产:体制机制创新
        2.2.4 探索新路期的新闻生产:主流新闻升级
第3章 湖南经视新闻生产的战略定位转型
    3.1 新闻生产品牌战略的转变:办成"湖南的CCTV-1"
    3.2 新闻生产价值目标之变:做有力量的新闻
        3.2.1 以经济宣传为中心集聚发展正能量的主阵地
        3.2.2 创新正面宣传讲好湖南故事的主力军
        3.2.3 权威信息发布构建全方位宣传的主通道
        3.2.4 凝聚党心民心沟通政风民意的主桥梁
    3.3 新闻生产运作模式之变:品牌带动节目矩阵
        3.3.1 "编辑+自采"模式的午间新闻节目带
        3.3.2 "时政+民生"模式的傍晚新闻节目带
        3.3.3 "监督+深度"模式的晚间新闻节目带
        3.3.4 "新闻+评论"模式的后晚间新闻节目带
第4章 湖南经视新闻生产的创新
    4.1 新闻内容创新
        4.1.1 深度报道精准对接全省中心工作
        4.1.2 科学规划布局重大宣传报道任务
        4.1.3 立足主流兼顾差异化路线求发展
    4.2 形式创新
        4.2.1 活动策划与新闻报道相得益彰
        4.2.2 不断刷新"新闻+"的嫁接式创新
        4.2.3 特别直播与连线节目的创新
    4.3 渠道创新
        4.3.1 积极占领电视技术发展制高点
        4.3.2 积极探索传统电视频道与网络平台有机衔接
第5章 湖南经视新闻生产的传播效果
    5.1 依托主题活动提高媒体传播力
    5.2 策划年度报道提高媒体引导力
    5.3 肩扛社会责任提高媒体影响力
    5.4 贴近民生百态提高媒体公信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A 发表的学术论文清单
致谢

(9)马克思主义生态观视域下湖南省生态文明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1.1.1 选题依据
        1.1.2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创新点
第2章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基本内涵
    2.1 人与自然内在统一的生态自然观
        2.1.1 自然对人的先在性
        2.1.2 自然对人的制约和人对自然的适应
    2.2 调节人与自然之间物质变换的生态经济观
        2.2.1 自然生产力与社会生产力的统一
        2.2.2 人与自然之间物质变换的合理循环
    2.3 人同自然和解的生态伦理观
        2.3.1 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
        2.3.2 实现人同自然的和解
    2.4 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社会观
        2.4.1 资本逻辑是造成人与自然对立的真正社会根源
        2.4.2 共产主义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矛盾的真正解决
第3章 湖南省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及问题根源分析
    3.1 湖南省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分析
        3.1.1 湖南省自然条件
        3.1.2 湖南省社会条件
        3.1.3 湖南省生态文明建设所取得的成绩
    3.2 湖南省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问题及根源
        3.2.1 缺乏正确价值理念的指导
        3.2.2 缺乏良好的物质基础
        3.2.3 建设缺乏健全的制度保障
第4章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视域下湖南省生态文明建设的对策
    4.1 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
    4.2 正确处理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
    4.3 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湖南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
    4.4 构建系统完整的湖南省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4.5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4.6 开展生态道德建设,培育生态公民
    4.7 进行民生改革,建设生态公民
第5章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10)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中湖南区域竞争力提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述评
    1.3 研究方法及主要内容
        1.3.1 论文的研究方法
        1.3.2 论文的主要内容
    1.4 论文的思路
    1.5 论文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 基本概念及相关理论
    2.1 基本概念
        2.1.1 城市群
        2.1.2 长江中游城市群
        2.1.3 区域竞争力
    2.2 相关理论
        2.2.1 区域竞争力提升的相关理论
        2.2.2 区域竞争力评价
第三章 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中湖南区域竞争力现状及问题
    3.1 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要求
    3.2 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中湖南区域竞争力现状
        3.2.1 经济发展水平
        3.2.2 产业结构
        3.2.3 基础设施
        3.2.4 对外开放水平
        3.2.5 科研实力
    3.3 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中湖南区域竞争力提升存在的问题
        3.3.1 产业结构不合理
        3.3.2 区域发展不均衡
        3.3.3 城乡差距较大
        3.3.4 开放水平偏低
        3.3.5 生态文明建设任务艰巨
第四章 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中湖南区域竞争力评价的实证分析
    4.1 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4.1.1 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4.1.2 评价指标体系
        4.1.3 数据选取
        4.1.4 评价方法
    4.2 湖南省区域竞争力的实证分析
        4.2.1 经济竞争力
        4.2.2 产业竞争力
        4.2.3 科技竞争力
        4.2.4 金融竞争力
        4.2.5 基础设施竞争力
        4.2.6 可持续发展竞争力
        4.2.7 开放竞争力
        4.2.8 区域综合竞争力
    4.3 湖南省区域竞争力综合评价
第五章 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中湖南区域竞争力提升的对策建议
    5.1 改善供需结构提升经济竞争力
        5.1.1 改善供需结构
        5.1.2 强化环长株潭城市群的辐射带动效应
        5.1.3 构建城市群生态经济增长极
        5.1.4 创新投融资模式
    5.2 优化产业结构提升湖南产业竞争力
        5.2.1 依托一湖四水优化产业布局
        5.2.2 利用“互联网+”创建优势产业
        5.2.3 立足现有优势推进产业集群化发展
        5.2.4 抓住发展机遇承接沿海产业转移
    5.3 实现区域互联互通提升对外开放竞争力
        5.3.1 完善交通基础设施构建对外通道
        5.3.2 加强信息网络设施建设
        5.3.3 改革通关体制
        5.3.4 优化进出口结构
    5.4 城乡统筹发展提升城镇化水平
        5.4.1 加快城乡一体化基础设施建设缩小城乡差距
        5.4.2 推动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城乡统筹发展
        5.4.3 发展特色优势集镇提升农村经济实力
        5.4.4 优化城市空间结构提升城市承载能力
    5.5 注重创新提升科技竞争力
        5.5.1 加强创新人才培养
        5.5.2 建设创新平台
        5.5.3 优化成果转化机制
    5.6 强化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可持续发展竞争力
        5.6.1 构建生态文明制度框架
        5.6.2 调整能源结构
        5.6.3 推动区域环境污染与防治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附录B 区域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附录C 2014 年长江经济带各省竞争力指标数据
详细摘要
文献综述
长沙理工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中期检查表

四、论WTO与湖南经济超越发展战略(论文参考文献)

  • [1]姚安光禄镇旅游综合体空间协同规划研究[D]. 吴邦洁. 昆明理工大学, 2020(05)
  • [2]长沙府的崛起:清代湖南地方权势的转移与集中[D]. 王毓伟. 湖南科技大学, 2020(06)
  • [3]湖南经济增长动能转换评估与对策分析[J]. 曾世宏,邹凭佑.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 2019(05)
  • [4]从“弯道超车”到“换道超车”——新时代湖南跨越发展的路径转换[J]. 刘友金,周健,刘天琦. 湖湘论坛, 2018(06)
  • [5]湖湘文化创新的价值原则与路径选择[J]. 刘应君. 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8(05)
  • [6]基于生态赤字的湖南省绿色发展研究[D]. 杨灿.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9(12)
  • [7]生态视角下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研究[D]. 杨元妍. 武汉大学, 2017(06)
  • [8]基于党台定位下的湖南经视新闻生产研究[D]. 张吉陵. 湖南大学, 2016(06)
  • [9]马克思主义生态观视域下湖南省生态文明建设研究[D]. 李佩文. 湖南农业大学, 2016(08)
  • [10]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中湖南区域竞争力提升研究[D]. 张秀芳. 长沙理工大学, 2016(04)

标签:;  ;  ;  ;  ;  

论WTO与湖南经济超越发展战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