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晕侦察卫星图像及其制图应用

电晕侦察卫星图像及其制图应用

一、科罗纳侦察卫星影像及其地图制图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袁梦[1](2018)在《空间人文视角下的水景观变迁场所描述与感知研究 ——以天津大学卫津路校区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在城市化和全球化的历史进程中,城市的趋同已是不争的事实。城市所独有的地理特征、城市肌理以及漫长历史时空之中所发展而来的城市文化正以无法想象的速度消失。位于华北平原海河五大支流汇流处的天津城是一个因水而生、因漕运而兴的历史文化名城,拥有大面积的湿地资源,在城市发展的进程中,这一特殊的自然环境已参与并深入到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对天津的居民、行为习惯、城市形态、社会文化都有着不可替代的影响作用。本案的研究对象——天津大学卫津路校区,是天津城市化过程的缩影,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与特殊的校园群体,使其极具研究价值与研究意义。而近十几年来,庞大数据量和计算能力的发展催生了“数字人文(Digital Humanities)”的理念与方法,逐渐成为世界各地的研究热点。随着历史学家和其他人文学者逐渐认识到空间并不是一个静态的场所,而是文化发展的媒介,“空间人文(Spatial Humanities)”也逐渐成为近年来“数字人文”领域对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发生“空间转向”(Spatial Turn)后的产物,其不仅仅是对文本等非量化数据的数字化过程,更重要的是其在空间中的表现与语境。数字时代一切皆可“量化”,为传统的研究方法带来新的机遇。在建筑、城市、景观等领域,场所(Place)的营造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数据来源的革新与计算分析能力的增强,全面高效的反应现实,引发思维变革,更客观地让数据“发声”而不是单纯依靠研究者的判断,使得空间人文的研究方法恰好能够克服传统的经验模式场所感知被认为主观、可信度低的弊端,并保持相较于其他感知模式敏感性高且能完整的了解景观发展的绝对优势。本研究立足于天津历史文化背景与特殊的湿地自然地理背景,利用空间人文的研究方法在小尺度范围内进行尝试。以天津大学卫津路校区及周边为研究对象,利用近百年来天津大比例尺历史地图和卫津路校区建设以来的高精度遥感影像,配合校史、城市史文献与影像资料,并结合出版和访谈收集的口述史,来还原卫津路校区水环境的百年历史变迁过程,空间演变特征与物理环境表现。通过对特定场所调研与跟踪行人路径来记录校园行为,将当代校园行为与历史行为对比,当代热点场所与历史热点场所对比,以此来探索校园景观的时空变迁,并讨论在这一进程中,社区场所(Place)感知的变化与异同,为校园及区域环境感知与场所感的空间分析与环境心理研究提供基础。

路兵,蒋雪中[2](2013)在《滩涂围垦对崇明东滩演化影响的遥感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崇明东滩在流域、海域来沙供应下面积不断扩大,从20世纪60年代起,其东部岸线向海推进大约10km,超过150km2的新生滩涂被围垦。本研究探讨这种筑堤围垦对崇明东滩演化产生的影响。收集了1965年—2011年间的5景Corona影像、40景Landsat影像和1景SPOT影像,利用影像水边线和对应潮情水位信息得到不同年份的崇明东滩+2m线位置,分析其延伸速率和方向的变化;对比影像及解译信息研究滩面植被、潮沟系统和团结沙的演化特点。结果显示,泥沙供应充足时海堤建设对潮滩的淤涨具有促进作用,这种作用在建堤初期表现更为明显;随着长江流域来沙的持续减少,崇明东滩+2m线的淤涨速度出现明显下降。海堤建设高程较低时可以改变东滩的淤涨方向,自然状态下向东、东北偏移的趋势减缓,近期转为向东南淤涨。海堤外潮流的反射和潮沟系统的发育对植被有较大的破坏,导致堤外集水盆地的形成和扩张,并最终退化为大面积光滩,这种退化过程随着多次筑堤重复出现。团结沙的并岸过程对北港北沙的演化具有参照意义。

路兵[3](2012)在《人类活动影响下长江河口变化的遥感研究》文中认为近四十年来,长江口在自然演化的基础上受到了人类活动的严重影响,本文利用这个时期内的遥感影像探讨河口区的演化过程,研究其与流域、河口区人类活动的关系。在流域中,由于水利工程建设、水土保持等因素的作用,到达河口的泥沙总量出现了显着的下降。由于实测悬沙浓度数据受到样本空间性和时间性上的限制,使得基于单点测量的河口地区悬沙浓度变化趋势不能确定(金缪等,2006;何超,2007)。而最大浑浊带与悬沙浓度息息相关,并且面积广阔,变化相对较缓,利用卫星影像可以进行长时期、大范围的对比研究。应用1979-2008年的Landsat影像提取了不同季节、不同潮情下河口最大浑浊带的范围,对比了长时间序列内其平均面积的变化,分布状态与运动规律,以此来指示长江口部分区域悬沙浓度的变化情况,对长江口泥沙输运的探讨具有一定意义。研究发现,随着流域来沙量的减少,河口最大浑浊带的平均面积也出现了明显的下降,减少的部分主要分布在口内;河口区内的泥沙交换对最大浑浊带的形成至关重要,而且由于流域来沙可能继续下降,泥沙再悬浮的影响将更加关键;河口最大浑浊带范围具有明显的季节、潮情变化,受不同水道不同水文条件的影响而呈现出复杂的特点。长江口的演化在受到流域人类活动影响的同时,河口地区的滩涂围垦、大型工程等也产生了明显的作用。以崇明东滩为例,研究历史上的多次围垦对崇明东滩的演化产生了怎样的作用。利用遥感影像提取崇明东滩水边线,通过周边潮位站潮情信息获取水边线的高程,相同年份、不同高程的水边线插值出当年的+2m线,通过+2m线的对比探讨围垦的海堤建设前后东滩演化的特点。研究发现,在泥沙供应充足的情况下,海堤建设对潮滩的延伸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这种作用在建堤后三年内作用较为明显,并且延伸速率与流域来沙和堤外潮滩面积也有较大关系;东滩的延伸方向不同部位受到不同水沙条件的影响,自然状态下多向东、东北方向延伸,98大堤圈围高程较低,改变了潮流流路,受此影响东滩近期向东南方向延伸。利用夏季获取的Landsat影像对比了东滩滩面建堤前后的景观变化,发现建堤后,受堤外反射流影响,部分区域有大面积植被退化为光滩的现象,这个过程随着历史上的多次海堤建设也重复出现,近期东滩南侧大部分区域已退化为光滩并导致滩面后退,如何保滩护岸并不影响生态环境值得深入研究。崇明东滩演化过程中团结沙靠岸起到非常大的影响作用,遥感影像记录了团结沙的发育演化和并岸过程,这对北港北沙的演变具有参照意义。随着长江流域人类活动影响的不断加深,如三峡的运营,金沙江干流梯级水库开发,南水北调工程的实施,退耕还林工程等,从流域输送到河口的泥沙量会进一步减少;上海市土地供给有限,在保证生态平衡的前提下,长江口的滩涂围垦也会继续进行;而长江河口中的大型工程,如长江口人工岛也在筹划之中。因此在当前,研究长江口水体、潮滩在流域、河口的人类活动影响下产生了怎样的响应,河口区将形成怎样的新格局,对长江河口的资源环境保护与发展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

王京[4](2009)在《基于RS和GIS的海河流域湿地时空变化及驱动力分析》文中研究指明湿地是地球上最富生物多样性的生态系统之一,是位于陆地与水生生态系统之间的过渡地带,兼有陆地与水生两种生态系统的某些特征。湿地是近代史上遭受人类活动破坏最为严重的生态系统,其生物多样性日渐减少,功能也不断退化,因此开展湿地时空变化研究对于湿地保护和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研究区为海河流域,位于中国北方华北地区,目前面临着湿地面积的严重萎缩、湿地污染、生态服务功能下降等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本文利用研究区1980年代、1990年代、2000年和2008年四期Landsat MSS/TM/ETM+遥感影像数据,利用人机交互方式对研究区19802008年湿地进行专题信息提取,用动态度对研究区湿地动态变化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以北三河流域和白洋淀湿地为典型湿地,对它们分别进行分析。(1)确定了海河流域的湿地定义和湿地分类体系,为本流域湿地的长期治理奠定了基础。并将面向对象分类方法应用到白洋淀湿地土地覆被分类中,大大减少了人工修改的工作量,提高了分类精度和可靠性。(2)分析1980年代、1990年代、2000年和2008年四期的湿地变化,得出了海河流域湿地的分布规律和将近三十多年来的变化趋势。1990年之前湿地增加,1980年和1990年湿地面积分别为8851.75 km2和10090.48 km2,1990年后湿地呈显着减少趋势,到2000年,湿地面积为9205.95 km2,2008年湿地面积下降到8830.24 km2。(3)以北三河流域典型区为例,计算景观格局指数,分析了此研究区的景观空间格局变化特征。在2000年以前,湿地受人类活动干扰较小,2000年以后由于人类活动干扰强度加大,湿地逐渐向退化了的湿地类型占支配地位的退化方向发展。(4)利用面向对象的分类方法对白洋淀湿地进行分类并计算湿地面积,用转移矩阵分析白洋淀湿地土地覆被相互转化特征,结果表明:湿地面积呈减少趋势,1964年为407.3 km2,2002年缩减到274.63 km2。湿地水面起伏变化大,1964年水面较宽,为346.75 km2;到1974的10年间,减少到94.65 km2,1983年和2002年水面继续变窄,水面面积分别为67.27 km2和46.86 km2。(5)对比分析了自然因素包括气温、降水、湿度、地下水,和人为因素包括人口、社会、治理工程等对研究区湿地变化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研究时段内,引起研究区湿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区域气候的变化,其次是社会经济的变化。

黄爱武[5](2009)在《战后美国国家安全法律制度研究》文中指出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为了保护国家安全,积极应对“冷战”的对抗和威胁,实现世界霸主的地位,从1947年开始,陆续颁布了包括《国家安全法》在内的一系列国家安全法律,建立了包括中央情报局在内的16家国家安全情报机构,逐渐构筑起完善且卓有成效的现代国家安全体制。多年来,我国理论界对美国的其它法律制度研究的学术成果非常多,也很全面,取得了丰硕成果,也对我国的法制建设起到了很好的借鉴和参考作用。但我国对美国国家安全法律制度的研究成果却很少,基本上处于空白状态。本论文对这一领域进行了探索和尝试,比较全面系统地梳理和探究了美国建国以来特别是“二战”后颁布的各项国家安全法律,总结了美国国家安全法制建设的内在规律和特点,丰富和充实了我国对美国国家安全法律制度研究的成果,弥补了这一领域研究的薄弱和不足。全文重点揭示了战后到2009年,62年来美国国家安全立法史、美国现代国家安全情报体制和机构的法律职能及其演变过程以及美国国家安全法律监督制度的发展与完善。论文所追求的理论价值和创新点在于:一是从法律史的角度,对战后美国所颁布的四十部多部国家安全法律采取分阶段、分类别的方式,进行了梳理和归纳,发现和找寻美国国家安全立法过程中如何处理特殊“立法矛盾”的价值取向和调和艺术。这几对“立法矛盾”主要是法律的公开性和国家安全工作秘密性的矛盾,公民权利和国家安全工作特殊权力的矛盾,发现了美国国家安全立法妥当解决与平衡上述矛盾的“技巧”和“良方”,即隐蔽秘密的国家安全情报工作必须也可以通过公开的法律进行调控,并实现二者的有机结合和平衡;二是通过鸟瞰和透视美国现代国家安全情报体制和机构法定职能的发展及演变过程,对美国通过立法调整和规范国家安全机关活动的做法进行了剖析,洞察美国当政者如何运用法律设置和管理国家安全体制和机构,改革和完善国家安全机构及其职能的“初衷”和“用意”,研究发现美国既依靠“情报界”这头“捣蛋的大象”维护国家安全,又运用法律规范和约束国家安全机构不致侵害公民的合法权利,立法的价值取向是美国的国家安全和公民的权利同等重要。这些研究弥补了我国学术界从政治、外交等角度研究美国国家安全体制的文章过多、从法律的角度研究过少的缺失;三是通过剖析美国国家安全法律监督制度的发展和完善过程,揭开了美国总统、国会、法院对国家安全机关既依靠又制衡的斗争史,查找和分析了美国三权分立平衡的宪政法律制度的利弊。全稿33万字,其中正文26万字,美国《1947年国家安全法》全文翻译7万字(不含英文条文字数)。除导言外,论文共分六章。第一章主要梳理和归纳了战后美国国家安全立法发展史。首先对美国建国至二战时期的国家安全立法进行了简要回顾,为研究战后的国家安全立法做好铺垫。对战后美国国家安全立法研究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冷战”时期美国国家安全法律的发展,这一时期是美国国家安全立法的高峰时期,论文采用分类法,将构建体制、划分职能、保护情报人员身份等国家安全立法归并为9大类并进行了分析;第二阶段是冷战后美国国家安全法律的完善;第三阶段是“9·11”后美国国家安全法律的改革。本章最后采用列表方式将战后美国国家安全立法进行了梳理。第二章对战后美国国家安全法律制度进行评述,与第一章构成了本文研究的第一部分。美国国家安全法律主要的表现形式是成文法、总统行政命令和判例法,主要以成文法为主、判例法为辅。美国国家安全立法追求平衡的价值取向,注重灵活运用立法技术,实现法律的公开性和国家安全工作的隐蔽性有机结合。尤其是在对待美国国家安全工作权力与公民权利的矛盾关系方面,立法妥当地进行了协调和平衡。通过立法界定国家安全信息公开与公民知情权的界线,协调国家安全技术侦察权力的使用与公民隐私权保护的关系和矛盾,运用判例法强调公民言论自由权对国家安全优先权的减让。上述的协调和平衡,是美国国家安全法律对宪法精神的直接体现,也是与美国行政法、刑法等的有机衔接和互为补充。第三章研究战后美国国家安全体制的构建与演变。战后美国逐渐建立起决策、指挥、执行、咨询和监督完善的国家安全情报运行体制,并经历了不断改革和发展的过程。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是这一体制的核心,剖析其职能演变和发展过程,可以一窥美国国家安全体制从建立到完善的全貌。第四章对战后美国成立的16家国家安全成员机构逐一进行了解剖、揭示了美国国家安全机构的类型、法定职能及其嬗变。第五章在第三章和第四章的基础上,对战后美国国家安全法律如何规制国家安全工作进行了研究。美国依法构建了战后国家安全体制,并确立总统为该体制的最高领导人,国家情报主任依法享有指挥权和协调权。战后美国国家安全法律对美国国家安全机构的设立、职权、内部管理、与其他政府部门和企业间的关系、以及国家安全工作人员的权利与义务都进行了详尽的规定。将国家安全机关秘密搜查和监视权、技术侦察权、隐蔽行动权纳入法治轨道,要求依法开展情报、反间谍等国家安全工作,同时对美国国家安全工作提供充分的法律保障。第六章论述战后美国国家安全工作法律监督。战后美国国家安全立法确立了监督的原则、明确了监督机构职能、规定了监督的权利和义务、划分了公开与保密的法律监督界线。本章主要论述战后美国国家安全的法律监督,即总统、法院和国会对国家安全的监督。战后美国总统主要通过颁布行政命令、设立专门调查委员会对国家安全工作进行法律监督,总统授权的洛克菲勒委员会和墨菲委员会在国家安全监督发挥过重要的作用;战后美国法院对国家安全工作监督经历了一个由保守到积极的过程,相关判例清晰地刻画了法院对国家安全监督轨迹的变化历程;战后美国国会是国家安全监督的主要力量,国会通过立法、行使预算和人事批准权、专门调查等方式开展国家安全法律监督。通过对参议院邱奇委员会、众议院派克委员会、以及参、众两院常设特别情报委员会的解剖,探寻了战后美国国会国家安全法律监督模式从雏形到发育再到成型的历史过程。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美国国会不断进行国家安全法律监督机制的改革与完善,但国家安全活动“保密性”和法律监督“公开性”的矛盾,国会监督部门和情报界之间相互猜忌的斗争和内耗,情报是顺应政治需要还是忠于客观事实的困惑,导致国会国家安全监督的艰难和效力不彰,也暴露了美国宪政体制的缺陷和无奈。通过对相关文字资料的整理和归纳,绘制了“战后美国国家安全立法一览表”、“战后美国国家安全体制结构图”、“中央情报局历任局长一览表”、“联邦调查局历任局长一览表”以及最新的“奥巴马总统国家安全机构负责人一览表”等图表并附于论文的相关章节之中,起到直观明了总结、说明美国国家安全法律制度之作用。另外所收集的40多部美国国家安全法律英文条文内容,在论文中多有提及和引用,其中的《1947年国家安全法》是美国建立现代国家安全体制的基本法和开端,至今仍对美国国家安全工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实在不忍割爱,加上在收集本论文资料过程中,尚没有看到完整的中文翻译条文,于是将美国国家情报主任办公室2007年发布的最新英文版本的条文全部翻译成中文,采取中英文对照的排版方式,附录于论文之后,作为论文的组成部分。

喻贵银[6](2005)在《影像的魔力》文中提出

陈刚[7](2003)在《机动遥感卫星接收系统发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介绍了国内外遥感卫星地面接收系统相关产品的发展现状及趋势 ,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的机动式遥感卫星地面接收系统。该系统的应用将为国防现代化及国民经济带来显着的社会及经济效益。

蓝荣钦,林丽霞[8](2000)在《科罗纳侦察卫星影像及其地图制图应用》文中指出科罗纳 (Corona)是美国 60年代开发的成像侦察卫星 ,其影像的分辨率达到 2米。科罗纳影像资料在美国地面要素制图方面掀起了一场革命 ,它所收集的材料成为美国编制全世界地图的基础。本文较全面地论述了科罗纳影像用于苏联和美国本土制图的例子 ,描述了为制图活动建立大地测量控制网时所面临的困难。科罗纳项目对美国制图组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刺激它深入开发新技术和调整机构设置。了解科罗纳在制图方面的应用 ,能使人学到非常有用的相关知识 ,并深入理解如何利用当前的商用卫星影像 ,有效解决制图、环境及其它科学问题。

二、科罗纳侦察卫星影像及其地图制图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科罗纳侦察卫星影像及其地图制图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空间人文视角下的水景观变迁场所描述与感知研究 ——以天津大学卫津路校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问题
        1.2.1 历史沿革
        1.2.2 研究方法背景
        1.2.3 研究问题
    1.3 研究框架与创新点
        1.3.1 研究技术路线
        1.3.2 创新点
第2章 文献回顾
    2.1 空间人文与景观史研究
    2.2 空间人文研究方法在景观史与城市史中的前沿探究
        2.2.1 文本与档案的标注与再现
        2.2.2 景观与空间的认知描述
        2.2.3 景观中所表达的社会与权力的分析
    2.3 空间人文可视化方法
    2.4 小结
第3章 研究方法
    3.1 景观感知理论基础
        3.1.1 景观感知
        3.1.2 场所精神
    3.2 数据收集方法
        3.2.1 历史图件数据
        3.2.2 历史属性数据
        3.2.3 当代图件数据
        3.2.4 当代属性数据
    3.3 数据处理方法
        3.3.1 地理矫正与配准
        3.3.2 路径筛选与数据清洗
        3.3.3 访谈信息整理与映射
    3.4 空间分析方法
    3.5 数据可视化平台发布
    3.6 小结
第4章 时空数据分析与可视化表达
    4.1 水景观场所变迁
    4.2 时空场所热点
        4.2.1 历史热点场所
        4.2.2 当代热点场所
    4.3 时空行为轨迹
        4.3.1 历史路径空间分析
        4.3.2 当代路径空间分析
    4.4 小结
第5章 讨论与历史解释
    5.1 共鸣性基础景观模块的人工化转变
    5.2 行为轨迹与热点场所分布的轴线化转变
    5.3 场所感知的趋同和环保意识的丧失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遗憾与不足
    6.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2)滩涂围垦对崇明东滩演化影响的遥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引言
2研究区概况
3数据与方法
4结果与讨论
    4.1淤涨速率变化
    4.2淤涨方向的变化
    4.3滩面发育特点
        4.3.1植被覆盖区变化
        4.3.2潮沟系统的发育
        4.3.3团结沙并岸及北港北沙演变
5结论
1 INTRODUCTION
2 STUDY AREA
3 SATELLITE IMAGERY AND METHODS
4 RESULTS ANDDISCUSSION
    4.1 Variations in extension rate of flat
    4.2 Variations in extension direction
    4.3 Development of the beach surface
        4.3.1 Evolution of the vegetation cover
        4.3.2 Evolution of the tidal creek system
        4.3.3Development of the Tuanjiesha sandbank and the sandbankin the north channel
5 CONCLUSIONS

(3)人类活动影响下长江河口变化的遥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文章结构与内容
第二章 研究区域概况与数据处理
    2.1 长江河口概况
    2.2 流域及河口的人类活动
    2.3 遥感影像数据
    2.4 数据处理
第三章 流域来沙减少对长江河口最大浑浊带的影响
    3.1 长江河口最大浑浊带
    3.2 遥感影像中浑浊带范围的提取
    3.3 最大浑浊带面积提取结果
    3.4 长江口最大浑浊带的分布变化与运动特征
    3.5 小结
第四章 滩涂围垦对崇明岛发育的影响
    4.1 崇明岛发育背景
    4.2 遥感影像及处理方法
    4.3 围垦对东滩演化的影响探讨
        4.3.1 海堤对东滩延伸速率与方向的影响
        4.3.2 围垦后堤外滩面发育特点
        4.3.3 团结沙靠岸分析及对北港北沙的研究意义
    4.4 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研究结论
    5.2 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论文发表情况
    项目资助
后记

(4)基于RS和GIS的海河流域湿地时空变化及驱动力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湿地遥感研究进展
        1.2.1 国外湿地遥感研究进展
        1.2.2 国内湿地遥感研究进展
    1.3 湿地遥感在本研究中的应用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2 研究区概况
    2.1 自然地理概况
        2.1.1 地貌特征和植被状况
        2.1.2 气候和水文特征
    2.2 社会经济概况
    2.3 海河流域湿地现状
3 数据及其预处理
    3.1 数据介绍
        3.1.1 Landsat MSS,TM,ETM+影像
        3.1.2 KH 影像
        3.1.3 SPOT 影像
        3.1.4 辅助数据
    3.2 遥感数据预处理
        3.2.1 几何校正
        3.2.2 数据融合
        3.2.3 影像裁剪
4 专题信息提取
    4.1 海河流域解译标志的建立
    4.2 海河流域湿地分类系统
    4.3 研究区湿地分类提取流程
5 精度验证
    5.1 湿地分类类型精度检验
        5.1.1 利用已有的湖泊数据检验
        5.1.2 利用已有的沼泽数据进行检验
        5.1.3 利用SPOT 对典型区检验
        5.1.4 抽样检验
    5.2 面积精度检验
    5.3 小结
6 海河流域湿地时空过程变化分析
    6.1 流域湿地分布基本情况
    6.2 湿地变化趋势分析
        6.2.1 湿地类型面积变化量、变化率
        6.2.2 单一湿地景观类型动态度
        6.2.3 湿地动态变化分析
7 典型湿地研究
    7.1 北三河流域景观格局分析
        7.1.1 区域概况
        7.1.2 景观格局介绍
        7.1.3 景观格局的指标及其计算方法
        7.1.4 结果与分析
    7.2 白洋淀湿地土地覆被变化分析
        7.2.1 研究区地理背景与数据预处理
        7.2.2 白洋淀湿地覆被图像识别分类与制图
        7.2.3 土地覆被变化结果与分析
        7.2.4 白洋淀土地覆被变化的原因分析
8 海河流域湿地变化驱动力分析及对策
    8.1 流域湿地变化驱动力分析
        8.1.1 温度
        8.1.2 降水量
        8.1.3 湿度
        8.1.4 流域水利工程建设
        8.1.5 人口
        8.1.6 粮食与肉类
        8.1.7 地下水资源
    8.2 湿地保护及恢复对策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5)战后美国国家安全法律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对象和范围
    二、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三、研究状况及文献综述
    四、资料收集和研究方法
第一章 战后美国国家安全立法的发展与完善
    第一节 建国至二战时期美国国家安全立法回顾(1776年——1946年)
        一、建国初期国家安全立法
        二、“一战”期间国家安全立法
        三、“二战”期间美国国家安全立法
    第二节 "冷战"时期美国国家安全法律的发展(1947年——1991年)
        一、构建美国国家安全体制的立法
        二、设立美国国家安全机构的立法
        三、划分美国国家安全机构职能的立法
        四、监督美国国家安全工作的立法
        五、保护美国情报人员身份的立法
        六、加强美国国家安全保密工作的立法
        七、防范和惩治危害美国国家安全行为的立法
        八、制定美国开展技术侦察的立法
        九、镇压美国共产党的立法
    第三节 冷战后至"9·11"前美国国家安全法律的完善(1992年——2001年)
        一、调整美国国家安全机构和职能的立法
        二、加强美国国家安全教育的立法
        三、新增美国打击经济间谍的立法
        四、贝武予美国国家安全机构新手段的立法
    第四节 "9·11"后美国国家安全法律的改革(2001年至2008年)
        一、构建新的美国国家安全情报体制的立法
        二、建立新的美国国家安全机构的立法
        三、应对美国新形势,打击恐怖主义的立法
        四、加强美国入境安全与管理的立法
        五、完善美国外商投资国家安全审查立法
第二章 战后美国国家安全法律制度评述
    第一节 战后美国国家安全法律渊源
        一、美国的法律渊源
        二、战后美国国家安全法律主要表现形式
    第二节 战后美国国家安全法律制度突出方面
        一、以制定法为主、判例法为辅
        二、法律的公开性和国家安全工作的隐蔽性有机结合
        三、注重配合形势需要、灵活运用立法技术
    第三节 战后美国国家安全工作权力与公民权利的法律协调
        一、国家安全信息公开与公民知情权的法律协调
        二、国家安全技术侦察权力与公民隐私权的法律协调
        三、国家安全优先权与公民言论自由权的法律协调
    第四节 战后美国国家安全法律与其它法律的衔接
        一、战后美国国家安全法律直接体现了美国宪法精神
        二、战后美国国家安全法律是行政法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战后美国国家安全法与刑法互为补充
第三章 战后美国国家安全体制构建与演变
    第一节 战后美国国家安全体制概况
        一、战后美国国家安全情报的运行体制
        二、战后美国国家安全情报体制的预算
    第二节 战后美国国家安全体制的发展与完善
        一、冷战期间美国国家安全体制的发展
        二、冷战后美国国家安全体制的擅变
        三、“9·11”后美国国家安全体制的完善
    第三节 战后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的职能及其演变
        一、战后美国建立国家安全委员会的原因
        二、战后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的组成及其职能
        三、战后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的演变
        四、战后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评述
第四章 战后美国国家安全机构法定职能及其调整
    第一节 战后美国国家安全机构概况
        一、战后美国国家安全情报机构的类型
        二、战后美国国家安全机构法定职能
    第二节 战后美国国家安全机构法律职能及其演变
        一、美国国家级国家安全情报机构法律职能及其演变
        二、美国政府部门国家安全情报机构法律职能及其演变
        三、美国国家安全军事情报机构法律职能及其演变
第五章 战后美国国家安全工作法律规制
    第一节 战后美国国家安全体制的法律构建
        一、依法确立美国国家安全体制最高领导人
        二、依法设置美国国家安全体制的组织形式
        三、依法明确美国中央情报主任的定位
    第二节 战后美国国家安全机构的法律调整
        一、依法设立美国国家安全机构
        二、依法赋予美国国家安全机构职权
        三、依法管理美国国家安全机构内部事务
        四、依法赋予和约束美国国家安全机关人员的权利
        五、依法确定国家安全机构与其它政府部门和企业间的关系
    第三节 战后美国国家安全业务的法律规制和保障
        一、对美国国家安全工作手段的法律规制
        二、对美国国家安全活动的法律规制
        三、对国家安全工作的法律保障
第六章 战后美国国家安全工作的法律监督
    第一节 战后美国国家安全法律监督机制
        一、战后美国国家安全监督相关法律及其作用
        二、战后美国国家安全法律监督的对象和形式
    第二节 战后美国总统对国家安全工作的法律监督
        一、战后美国总统对国家安全工作法律监督的方式
        二、洛克菲勒委员会和墨菲委员会在国家安全监督中的角色和作用
    第三节 战后美国法院对国家安全工作的法律监督
        一、战后美国法院国家安全法律监督保守性表现
        二、战后美国法院国家安全法律监督意识的觉醒
        三、战后美国法院国家安全法律监督作用的发挥
    第四节 战后美国国会对国家安全工作的法律监督
        一、战后美国国会国家安全法律监督机制建立的历史背景
        二、战后美国国会国家安全法律监督的主要途径
        三、战后美国国会国家安全法律监督模式的形成
        四、战后美国国会国家安全法律监督的改革与发展
    第五节 战后美国国家安全法律监督机制评析
        一、国家安全活动“保密性”和监督“公开性”的矛盾
        二、美国国会监督部门和情报界之间缺乏互信的矛盾
        三、情报顺应政治需要和忠于客观事实的矛盾
关于翻译和附录美国《1947年国家安全法》的说明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后记

(7)机动遥感卫星接收系统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引 言
2 国外遥感技术发展现状及趋势
3 国内遥感技术现状
    3.1 国家级资源宏观信息服务体系
    3.2 灾害遥感监测评估业务运行系统
    3.3 卫星应用领域
4 机动遥感卫星地面接收系统
    4.1 系统主要功能、组成及工作流程
        4.1.1 系统主要功能
        4.1.2 系统组成
        4.1.3 系统工作流程
    4.2 主要特点
        4.2.1 系统的机动能力
        4.2.2 过顶工作能力
5 与国外同类产品技术对比分析
6 结束语

四、科罗纳侦察卫星影像及其地图制图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空间人文视角下的水景观变迁场所描述与感知研究 ——以天津大学卫津路校区为例[D]. 袁梦. 天津大学, 2018(04)
  • [2]滩涂围垦对崇明东滩演化影响的遥感研究[J]. 路兵,蒋雪中. 遥感学报, 2013(02)
  • [3]人类活动影响下长江河口变化的遥感研究[D]. 路兵. 华东师范大学, 2012(12)
  • [4]基于RS和GIS的海河流域湿地时空变化及驱动力分析[D]. 王京.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2009(02)
  • [5]战后美国国家安全法律制度研究[D]. 黄爱武. 华东政法大学, 2009(03)
  • [6]影像的魔力[J]. 喻贵银. 中国测绘, 2005(01)
  • [7]机动遥感卫星接收系统发展[J]. 陈刚. 现代雷达, 2003(06)
  • [8]科罗纳侦察卫星影像及其地图制图应用[J]. 蓝荣钦,林丽霞. 信息工程大学学报, 2000(04)

标签:;  ;  ;  ;  ;  

电晕侦察卫星图像及其制图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