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茄白薯皮的生产

番茄白薯皮的生产

一、番茄-怀山药果丹皮的制作(论文文献综述)

刘燕[1](2019)在《山药粉及其交联淀粉的制备与表征》文中提出山药含有丰富的营养成分及药用成分,是一种高价值的药食同源食物。山药收获季节集中,储存和运输困难,直接影响了山药的应用,因而可以把山药制粉或提取其中的淀粉,应用到食品行业中。目前,山药制粉时通常会进行去皮处理,既产生大量废渣,又损失山药皮中的营养成分和生物活性成分。此外,从山药中提取出的原淀粉的加工适性存在一些缺陷,需要对其进行改性处理,以满足加工需要,扩宽其应用范围。因此,本文以山药为原料,制备了不去皮山药粉,对提取的原淀粉进行了交联处理,制备出交联淀粉,并对山药粉及其交联淀粉进行了系统表征,取得了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以山药为原料,考察了去皮工序对于山药粉的制备及其理化性质和生物活性的影响。首先,制备出去皮山药粉和不去皮山药粉;考察了山药粉的理化性质与结构特性;使用分光光度法测定总黄酮含量、总可溶性多酚含量、还原力和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结果表明,不去皮山药粉的得率较低为21.37%;不去皮处理提高了水结合能力(194.53 g/100g)、膨胀力与溶解度;同时提高了山药粉中的总黄酮(0.22 mg RE/g)和总可溶性多酚(2.8 mg GA/g)含量以及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EC50值43.86 mg/mL)和还原力(0.56 VC/g);两种山药粉的形态特征和晶体结构相差不大。2.以山药为原料,利用水提法、碱法、碱浸醇提法提取淀粉,并对所提取的淀粉进行了质量评价。对三种方法提取的淀粉进行了得率与纯度的分析;并根据食品淀粉的国家标准,测定了淀粉的产品指标。结果显示,碱法的淀粉得率较高为15.9%;水提法的纯度较高为98.73%;碱法所提取的水分含量、污染物铅的含量、菌落总数以及霉菌与酵母菌数量分别为7.6%、0.03 mg/kg、2.3 lg CFU/g、2 lg CFU/g,大肠菌群均未检出。从产品指标综合考虑,碱法是一种提取山药淀粉的较优方法。3.以山药淀粉为原料,通过磷酸化淀粉,制备了交联淀粉并对其进行了系统表征。以抗性淀粉含量为指标,采用响应面方法,优化磷酸酯淀粉的制备工艺。测定了所制备的交联淀粉的加工特性、稳定性、体外消化性、糊化特性以及结构特性。结果显示,制备交联淀粉的最佳工艺条件为:40%的淀粉乳调pH值为10,加入10%的三偏磷酸钠/三聚磷酸钠(99:1),48℃反应3.3 h。从交联淀粉的表征看,交联淀粉的溶解度、膨胀力、透光率均小于原淀粉;其稳定性有所提高;粘度值急剧下降,糊化温度提高到86.43℃,糊化焓值△H也增大为15.1;与原淀粉相比,交联淀粉颗粒形态发生了变化,颗粒之间出现了包裹现象。本研究对去皮山药粉与未去皮山药粉进行了系统比较,从而,可以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山药粉应用于不同的食品中。提取了山药淀粉,制备了交联淀粉,并对两者进行了系统比较,可以提高其在食品加工领域的应用价值。这些研究结果有助于开辟山药资源利用新途径,提高了山药的加工附加值。

刘雯[2](2014)在《铁棍山药微型块茎形成的形态解剖及生理生化变化研究》文中认为怀山药(Dioscorea opposita)是薯蓣科薯蓣属的一种缠绕草质藤本植物,是我国着名的“四大怀药”之一,铁棍山药是怀山药中的极品,但由于长期进行营养繁殖,导致产量下降,品种退化,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开展了铁棍山药脱毒快繁及应用技术研究,研究中发现脱毒微型块茎较脱毒试管苗在应用方面具有更大的优势,脱毒微型块茎不仅具有脱毒苗所具备的优点,能够避免田间病原菌的侵染,而且它的体积小,便于储存、运输和播种。在前期研究中,我们对铁棍山药微型块茎的离体诱导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并建立了一步震荡诱导法,在此基础上,我们进一步研究了微型块茎形成的形态解剖和生理生化变化规律,结果如下:1.微型块茎形成的形态学变化。在黑暗震荡培养中,微型块茎形成的整个周期为42d,可划分为7个阶段,分别为:外植体时期(0d),出芽期(7d),芽伸长期(14d),芽增殖期(21d),块茎形成期(28d),块茎膨大期(35d)和块茎成熟期(42d)。作为对照,黑暗静置培养过程中没有块茎的形成,仅有芽的生长。2.微型块茎形成的解剖学变化。微型块茎发生于茎段的叶腋处,由茎段叶腋表皮下的细胞进行平周和垂周分裂,形成一团分生组织的芽原基,在外观上能看到球形小块茎形成的时候,内部也已分化出顶芽。幼嫩的块茎最外层为表皮,表皮以内为排列紧密的数层薄壁细胞,中部的薄壁细胞富含淀粉及蛋白质颗粒。成熟的块茎最外层为木栓质表皮,其内为周皮,中部薄壁细胞的数量增多,细胞增大,形成了成熟块茎所具有的形态和体积。3.微型块茎形成的主要有机物及其相关酶活的变化。在微型块茎形成的过程中,可溶性糖、果糖和葡萄糖含量均在形成期达到最大值;蔗糖和淀粉含量则成逐渐升高的趋势,均在成熟期达到最大值;可溶性蛋白含量在21d时较高;蔗糖合成酶(SS)分解方向活性与蔗糖磷酸合成酶(SPS)活性变化一致,均在膨大期达到最高值,SS合成活性在42d达到最大值,且与蔗糖的积累量呈显着正相关。腺苷二磷酸葡萄糖焦磷酸化酶(AGPase)在膨大期活性最高,淀粉合成酶(SSS)在形成期活性最高,且两者在活性最高的时候均与淀粉的积累量呈显着正相关。表明蔗糖、淀粉等物质的积累以及SPS、SSS等活性的变化在微型块茎形成发育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4.微型块茎形成的内源激素变化。采用液相色谱-电喷雾串联质谱法(LC-ESI-MS/MS)测定微型块茎形成过程中内源IAA、ABA、JA、ZR、Z的含量,结果表明,IAA、ZR和Z的含量均在28d时达到最大值,且都在21d之后有非常明显的升高趋势,但IAA含量在21d之前都处于相对平稳的状态,ZR含量在21d前是先升高后降低的,而Z的含量从0d到21d则呈现缓慢升高的趋势,IAA和ZR的含量均在28d后开始下降35d之后达到平稳状态,而Z含量28d之后持续下降。ABA含量从0d开始逐渐升高,至28d达到最大值;JA含量则从0d开始下降,中间略有升高,28d时达到了最小值,随后逐渐升高,42d时达到最大值。除JA外,IAA、ABA、ZR和Z都表现出与块茎的诱导形成呈正相关,研究内源激素的变化规律为通过调控激素的水平来实现微型块茎更高效更快速的诱导奠定了基础。

杨李[3](2013)在《山药花生露的加工工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山药和花生在我国种植广泛,近几年来产量迅速提高,为了保证山药和花生产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提高其产后附加值,对其加工制品的研究和开发势在必行。山药和花生加工产品的研发,对丰富我国食品市场的花色品种,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山药为主要原料、以适量花生为辅料,对山药花生露的生产工艺进行了研究,探讨了护色条件、酶解条件、乳化剂与稳定剂的不同添加量对产品质量的影响,确定了护色、酶解、产品稳定性的适宜条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及各因素的多重比较的分析,以PPO活性吸光值为指标,确定了护色剂最适组合为Vc浓度为0.3%、柠檬酸浓度为0.4%,氯化钙浓度为0.7%,测定的PPO活性的吸光值为0.129。2.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及各因素的多重比较的分析,以可溶性固形物得率为指标,确定最佳的酶作用温度55℃、酶作用pH值8.0、酶作用时间15min、酶的添加量0.10mg/mL,所得的可溶性固形物得率为29.723%。3.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及各因素的多重比较的分析,以稳定系数为指标,确定乳化剂的添加量为:0.05%的吐温40,0.05%的三聚甘油脂肪酸酯,0.07%的单甘酯,测得稳定系数R为0.801。4.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及各因素的多重比较的分析,以离心沉淀率为指标,确定稳定剂的添加量:CMC添加量为0.06%,海藻酸钠添加量为0.04%,卡拉胶的添加量为0.06%,测得离心沉淀率为2.412%。5.通过测定山药花生饮品的离心沉淀率,选择均质压力50MPa,均质温度为65℃,并采用二次均质,作为最佳的均质条件。6.通过感官评定,试验确定蔗糖添加量为6%。7.研究了121℃、15min灭菌后,产品的感官指标、理化及微生物指标。

金金[4](2011)在《山药制粉加工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山药含有丰富的营养成分及药用成分,是一种高价值的药食同源物。新鲜山药不易储藏,收获季节集中,对山药进行加工开发具有重要意义。山药粉制品因食用方便而备受消费者青睐。目前关于山药粉制品加工技术缺乏,本文在前人研究基础上探寻新的山药制粉加工技术。采用预煮熟化工艺进行熟全粉制备,在煮制30min时使山药块茎中的淀粉达到完全糊化的状态,然后将其加工成山药熟全粉。对比熟全粉与生全粉的品质,结果表明:熟全粉不仅保存了良好的色泽,而且在冲调品质方面优于生全粉,具体表现为:熟全粉较生全粉的分散时间缩短了48.7%;分散稳定时间增加了1.62倍;黏度提高了1.75倍;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探讨了熟全粉较生全粉储藏稳定性改变很小。不同干燥方式对制备熟全粉的影响结果表明:冷冻真空干燥较真空干燥分散稳定时间提高了45.2%,较热风干燥分散稳定时间提高了74.3%;而真空干燥较热风干燥分散稳定时间提高了20.1%,冷冻真空干燥较其余二者的黏度均提高了将近22.5%。综合考虑,真空干燥方式为最佳。但干燥方式的改变对熟全粉溶解度的改善并不理想。鉴于山药打浆后可以将高营养的粘液质上清液与下层沉淀物明显分离,所以据此特点对其分离后的上下两部分分别制粉。上层清液进行粘液质粉的制备,其加工工艺的预处理条件为:在沸水浴中保温25min后采用果胶酶酶解,以求降低黏度方便后续加工操作。其中果胶酶酶解条件为:酶解温度50℃,酶解时间40min,加酶量为粘液质质量的0.1%(w/w)。酶解结束后将其旋蒸浓缩至固形物含量为10-14%(w/w)左右,再加入粘液质固形物含量的30%(w/w)的麦芽糊精量,均质后采用喷雾干燥制粉。对山药浆离心所得沉淀物采用直接干燥法制粉,结果表明此法制得的粉品质很差。对其采用酶解工艺制粉,沉淀物中加入去离子水至料液比为1:4.5(w/w),预糊化时间为10min,过胶体磨后得酶解原料液;采用α-淀粉酶对原料液进行酶解,酶解条件为:酶解温度75℃,酶解时间90min,加酶量为原料液中沉淀物质量的0.2%(w/w)。酶解结束后将其旋蒸浓缩至固形物含量为20%(w/w)左右,然后进行喷雾干燥制粉。上述三种山药制粉工艺路线都是可行的,所得粉都有着各自良好品质。山药熟全粉、粘液质粉、沉淀物酶解粉均有着良好的冲调及溶解品质。其中三者的黏度依次为15.4mpa·s、159.2mpa·s、23.6mpa·s,三者的溶解度依次为18.42%、96.50%、83.27%。

张先,张莹祺,赵金伟,李范洙[5](2010)在《香菇番茄复合果丹皮的研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了提高香菇柄的利用率,用香菇柄粉与番茄研制了香菇番茄复合果丹皮,其最佳配方为:以番茄浆为原料,香菇柄粉、蔗糖、柠檬酸、果胶的添加量分别为1.0%、20.0%、0.6%、0.6%。其制品的特点为颜色鲜红,有香菇鲜味,酸甜适口,胡萝卜素含量为3.52mg/100g。

赵功玲,王双涛[6](2004)在《番茄-怀山药果丹皮的制作》文中提出

二、番茄-怀山药果丹皮的制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番茄-怀山药果丹皮的制作(论文提纲范文)

(1)山药粉及其交联淀粉的制备与表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目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山药的相关研究进展
        1.2.2 山药粉的相关研究进展
        1.2.3 淀粉的相关研究进展
        1.2.4 改性淀粉的相关研究进展
        1.2.5 交联淀粉的相关研究进展
    1.3 存在的主要问题
    1.4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原料
    2.2 主要试剂
    2.3 主要仪器与设备
    2.4 实验方法
        2.4.1 山药粉的制备
        2.4.2 山药粉的理化性质的测定
        2.4.3 山药粉中生物活性物质含量测定
        2.4.4 山药粉的抗氧化性测定
        2.4.5 山药淀粉的提取与质量评价
        2.4.6 山药交联淀粉制备的单因素实验
        2.4.7 响应面法优化试验设计
        2.4.8 交联淀粉的结合磷含量以及交联度的测定
        2.4.9 山药交联淀粉的加工特性
        2.4.10 山药交联淀粉的稳定性测定
        2.4.11 山药交联淀粉的糊化特性测定
        2.4.12 山药粉与交联淀粉体外消化性的测定
        2.4.13 山药粉与交联淀粉的结构特性研究
        2.4.14 数据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山药粉的制备与表征
        3.1.1 山药粉的制备
        3.1.2 山药粉的理化性质分析
        3.1.3 山药粉的结构特性研究
        3.1.4 山药粉中生物活性物质含量分析
        3.1.5 山药粉的抗氧化性研究
    3.2 山药淀粉的提取及其质量评价
        3.2.1 山药淀粉的提取
        3.2.2 山药淀粉的质量评价
    3.3 山药交联淀粉的制备及其表征
        3.3.1 山药交联淀粉制备的单因素试验
        3.3.2 山药交联淀粉制备的响应面试验
        3.3.3 山药交联淀粉的结合磷含量与交联度
        3.3.4 山药交联淀粉的加工特性
        3.3.5 山药交联淀粉的稳定性
        3.3.6 山药交联淀粉的体外消化性
        3.3.7 山药交联淀粉的糊化特性
        3.3.8 山药交联淀粉的结构特征
4 讨论
    4.1 去皮对山药粉的抗氧化性的影响
    4.2 交联处理对淀粉的理化性质的影响
    4.3 交联处理对淀粉的结构特征的影响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附件
致谢

(2)铁棍山药微型块茎形成的形态解剖及生理生化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1 前言
    1.1 怀山药概况及研究进展
        1.1.1 怀山药概况
        1.1.2 怀山药研究进展
    1.2 微型块茎研究进展
        1.2.1 微型块茎诱导形成影响因素的研究
        1.2.2 微型块茎诱导形成的形态解剖学研究
        1.2.3 微型块茎诱导形成的内源激素变化的研究
    1.3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目的及意义
2 材料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试验方法
        2.2.1 微型块茎的诱导
        2.2.2 微型块茎形成的形态解剖学研究
        2.2.3 微型块茎形成的主要有机物及相关酶活性测定
        2.2.4 微型块茎形成的内源激素测定
    2.3 数据统计及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微型块茎形成的形态解剖学研究
        3.1.1 微型块茎形成的形态学观察
        3.1.2 微型块茎形成的解剖学观察
    3.2 微型块茎形成的主要有机物及相关酶活性变化
        3.2.1 微型块茎形成过程中糖代谢主要产物含量的变化
        3.2.2 微型块茎形成过程中糖代谢相关酶活性的变化
        3.2.3 微型块茎形成过程中 SS 和 SPS 活性与蔗糖含量的相关性分析
        3.2.4 微型块茎形成过程中淀粉含量的变化
        3.2.5 微型块茎形成过程中淀粉合成相关酶活性的测定
        3.2.6 微型块茎形成过程中 AGPase 和 SSS 活性与淀粉含量的相关性分析
        3.2.7 微型块茎形成过程中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变化
    3.3 微型块茎形成过程中内源激素的变化
        3.3.1 微型块茎形成过程中 IAA 含量变化
        3.3.2 微型块茎形成过程中 ABA 含量变化
        3.3.3 微型块茎形成过程中 JA 含量变化
        3.3.4 微型块茎形成过程中 ZR 含量变化
        3.3.5 微型块茎形成过程中 Z 含量变化
4 讨论
    4.1 微型块茎的形态发生与发育
    4.2 蔗糖合成相关酶活性与微型块茎发生发育的关系
    4.3 淀粉合成相关酶活性与微型块茎发生发育的关系
    4.4 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变化与微型块茎发生发育的关系
    4.5 微型块茎膨大的生理机制
    4.6 微型块茎形成过程中内源激素含量的变化
5 结论
图版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及参加的项目

(3)山药花生露的加工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引言
    1.1 山药的概述
        1.1.1 山药的起源及分布
        1.1.2 山药中的主要营养成分
        1.1.3 山药的营养作用及活性研究
    1.2 山药的加工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1.2.1 山药加工产品的研究现状
        1.2.2 山药加工中存在的问题
    1.3 花生的概述
        1.3.1 花生的种植现状和市场分析
        1.3.2 花生蛋白主要的功能性质
    1.4 研究目的及研究内容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内容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原料与试剂
    2.2 主要实验仪器与设备
    2.3 试验方法
        2.3.1 工艺流程
        2.3.2 操作要点
        2.3.3 山药花生露的加工工艺的研究
        2.3.4 山药花生露糖添加量的研究
        2.3.5 各项指标测定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护色效果的研究
        3.1.1 不同的 Vc 浓度对护色效果的影响
        3.1.2 不同浓度柠檬酸对护色效果的影响
        3.1.3 不同的氯化钙浓度对护色效果的影响
        3.1.4 护色条件的优化
    3.2 α-淀粉酶的酶解条件的研究
        3.2.1 不同温度对酶解效果的影响
        3.2.2 不同 pH 值对酶解效果的影响
        3.2.3 不同的酶解时间对酶解效果的影响
        3.2.4 不同的酶浓度对酶解效果的影响
        3.2.5 酶解条件的优化
    3.3 不同浓度的乳化剂对乳化效果的影响
        3.3.1 不同浓度的吐温 40 对乳化效果的影响
        3.3.2 不同浓度的三聚甘油脂肪酸对乳化效果的影响
        3.3.3 不同浓度的单甘脂对乳化效果的影响
        3.3.4 乳化剂的协同对乳化效果的影响
    3.4 不同浓度的稳定剂对稳定效果的影响
        3.4.1 不同稳定剂浓度对稳定效果的影响
        3.4.2 稳定剂协同对稳定效果的影响
    3.5 均质工艺对产品的稳定性影响
        3.5.1 均质压力对产品稳定性的影响
        3.5.2 均质温度对产品稳定性的影响
        3.5.3 均质次数对产品稳定性的影响
    3.6 产品蔗糖添加量的研究
    3.7 灭菌条件对产品质量的影响
        3.7.1 产品感官指标的评定结果
        3.7.2 产品理化及微生物指标的测定结果
4. 讨论
    4.1 护色工艺
    4.2 酶解工艺
    4.3 乳化剂对乳化效果的研究
    4.4 稳定剂对稳定效果的研究
    4.5 均质工艺
5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致谢

(4)山药制粉加工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立题依据及意义
        1.1.1 立题依据
        1.1.2 立题意义
    1.2 国内外对山药制粉相关技术的研究进展及存在问题
        1.2.1 山药加工产品的研究现状
        1.2.2 山药制粉加工的研究现状
        1.2.3 山药制粉加工的存在问题
    1.3 研究目的及研究内容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内容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与仪器
        2.1.1 试验材料与试剂
        2.1.2 试验仪器与设备
    2.2 试验方法
        2.2.1 山药熟全粉制备工艺试验流程
        2.2.2 煮制时间对山药吸热焓值的影响
        2.2.3 山药熟全粉与生全粉的品质比较
        2.2.4 不同干燥方式对制备熟全粉的品质影响
        2.2.5 山药分离制备粉试验流程
        2.2.6 山药浆分离条件的确定
        2.2.7 粘液质制粉工艺研究
        2.2.8 山药浆分离沉淀物制粉工艺研究
        2.2.9 三种制粉工艺路线所得三种粉的品质比较
        2.2.10 测定方法
3 结果与讨论
    3.1 新鲜山药基本成分分析
    3.2 山药熟全粉制备工艺研究
        3.2.1 煮制时间对山药吸热焓值的影响
        3.2.2 山药熟全粉与生全粉的品质比较
        3.2.3 不同干燥方式对制备熟全粉的品质影响
    3.3 山药浆分离条件的确定
    3.4 粘液质制粉工艺研究
        3.4.1 粘液质热处理的工艺参数确定
        3.4.2 粘液质酶解的酶种类确定
        3.4.3 粘液质果胶酶酶解的工艺参数确定
        3.4.4 不同麦芽糊精添加百分比对粘液质制粉的影响
        3.4.5 不同干燥方式对粘液质制粉的影响
    3.5 山药浆分离沉淀物制粉工艺研究
        3.5.1 直接干燥法对沉淀物制粉的影响
        3.5.2 酶解法对沉淀物制粉工艺研究
    3.6 三种制粉工艺路线所得三种粉的品质比较
主要结论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5)香菇番茄复合果丹皮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1.2 仪器
    1.3 方法
        1.3.1 工艺流程
        1.3.2 操作要点
        1.3.2. 1 原料的预处理
        1.3.2. 2 调配及浓缩
        1.3.2. 3 刮片及烘干
        1.3.2. 4 揭起及包装
        1.3.3 感官评价方法及标准
        1.3.4 理化指标测定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香菇柄粉添加量对制品感官品质的影响
    2.2 蔗糖添加量对制品感官品质的影响
    2.3 柠檬酸添加量对制品感官品质的影响
    2.4 香菇番茄复合果丹皮最佳配方的确定
    2.5 产品理化指标
3 小结

(6)番茄-怀山药果丹皮的制作(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及仪器设备
    1.1 主要原材料
    1.2 主要仪器设备
2 加工工艺
    2.1 工艺流程
    2.2 工艺要点
        2.2.1 番茄的选择:
        2.2.2 番茄的整理:
        2.2.3 番茄的磨浆及离心:
        2.2.4 怀山药粉的设备:
        2.2.4.2制备怀山药粉的工艺要点:
        2.2.5 煮制:
        2.2.6 摊盘:
        2.2.7 烘烤:
    2.3 番茄-怀山药果丹皮质量评价标准(见表1)
3 试验结果与分析
    3.1 单因素对产品质量的影响
        3.1.1 白砂糖添加量对产品质量的影响
        3.1.2 柠檬酸加入量对产品质量的影响
        3.1.3 山药粉的添加量对产品质量的影响
    3.2 多因素对产品质量的影响
4 结论与讨论
    4.1 产品最佳配方为果泥500g,白砂糖150g,柠檬酸5g、山药粉10g。
    4.2 成品中转化糖浓度高,粘度就大,这样不但影响产品的口感,而且增加揭皮工序的难度。
    4.3 番茄-怀山药果丹皮酸甜适口,色泽鲜红。

四、番茄-怀山药果丹皮的制作(论文参考文献)

  • [1]山药粉及其交联淀粉的制备与表征[D]. 刘燕. 河北农业大学, 2019(01)
  • [2]铁棍山药微型块茎形成的形态解剖及生理生化变化研究[D]. 刘雯. 河南师范大学, 2014(01)
  • [3]山药花生露的加工工艺研究[D]. 杨李. 河北农业大学, 2013(03)
  • [4]山药制粉加工技术研究[D]. 金金. 江南大学, 2011(08)
  • [5]香菇番茄复合果丹皮的研制[J]. 张先,张莹祺,赵金伟,李范洙. 食用菌, 2010(02)
  • [6]番茄-怀山药果丹皮的制作[J]. 赵功玲,王双涛. 食品研究与开发, 2004(06)

标签:;  ;  ;  ;  ;  

番茄白薯皮的生产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