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南方互联电网AGC联合控制策略配合的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龚梦[1](2020)在《考虑风电功率输出不确定性的电力系统AGC策略研究》文中认为自动发电控制(Automatic Generation Control,AGC)作为电力系统二次调频的重要手段,一直受到各方面的重视。随着新能源产业发展规模不断扩大,风电渗透率不断提高,风能的间歇性、随机性等特征对电网频率控制带来的不利影响已引起广泛关注。工程试验数据及相关研究表明,风力发电功率对系统容量的占比越高,对电力系统频率特性的影响越明显。本文从风电功率输出变化对AGC系统参数的影响出发,提出一种补偿型模型预测控制(Model Predictive Control,MPC)策略,以应对风电功率输出的不确定性对传统AGC的负面影响。具体内容如下:(1)在AGC调频基本原理基础上,阐述了AGC各单元传递函数模型和仿真模型构建机理,形成区域互联电力系统AGC模型;并对区域之间功率交换特性、基本控制方式以及系统中的约束进行描述。(2)考虑到AGC参数对系统控制性能的决定作用,重点考察电力系统单位调节功率和电力系统惯性时间常数的变化对系统控制性能指标的影响。定义风电动态渗透率为风电实时输出功率与系统容量的比值,分析其对电力系统单位调节功率以及惯性时间常数的影响机理,进而获得风电动态渗透率变化对AGC参数设定及控制性能影响的对应关系。(3)以MPC作为基础控制策略应用于含风电电力系统的AGC模型中,从预测模型、滚动优化和反馈校正等方面,阐述了MPC的基本原理和控制机制,并通过Matlab/Simulik构建两区域电力系统AGC模型,仿真验证了MPC作为控制器进行自动发电控制的有效性。(4)在MPC基础上,结合风电功率输出不确定性对AGC系统参数设定的影响,提出补偿型MPC控制策略,构建传统MPC与补偿环节的串联结构形式,并针对电力系统在不同风电动态渗透率下的频率特性,采用粒子群算法(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PSO)对补偿环节参数进行优化,通过补偿环节参数随渗透率改变的动态调整机制的设计,使控制器能够适应风电功率输出的不确定性变化。(5)在Matlab/Simulik环境下进行仿真验证,通过模拟风机连锁故障、风电机组和常规机组的进入和撤出等导致风电动态渗透率发生改变时,所提方法对系统频率控制的可行性与有效性。
彭勃[2](2020)在《提升风电主动调频能力的风-储协同运行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全球范围内风电渗透率的持续提升,风电机组对传统机组的替代也进一步深入。然而,风电机组通过电力电子变流器并网,其转子与电网频率解耦,并不具备传统同步机组的频率响应能力。在高风电渗透率的区域电网中,大量风电机组对传统机组的替代使该区域电网的总惯量降低,电力系统的调频备用容量与频率稳定性被削弱。因此,如何利用风机自身的调频潜力提升系统频率稳定性需要深入研究。此外,在可再生能源大量接入以及传统机组调频能力存在局限性的背景下,储能系统因其快速功率跟踪能力被认为适用于电力系统的调频控制。然而,其昂贵的投资与运行成本限制了其单独参与调频的可能性。综上,研究如何通过风、储的特性互补,将二者有机结合,构建风-储联合系统的主动频率响应机制,使风电机组具备主动参与电网调频控制的可靠调频能力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在对国内外现有相关研究工作全面总结的基础上,本文结合模糊逻辑算法、模型预测控制理论、电力系统频率控制理论以及变速风电机组控制原理,针对电网调频控制的不同阶段与场景,构建了具备多场景适应性与可靠性的风-储联合系统主动参与电力系统调频控制的技术方案,以提升高风电渗透率电力系统中风电机组的主动调频能力。本文所开展的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在变速风电机组参与系统惯性频率响应的控制方法层面上,首先,本文对变速风电机组的风力机和转子侧变流器的运行原理进行了详细推导和理论分析,构建了其数学模型,对双馈感应型风电机组有功功率的矢量控制方法进行了论述,为风电机组有功控制环节的改进以及参与系统调频的控制策略提供了理论依据。其次,在此基础上,对基于动态功率追踪的风机惯性响应控制策略进行了研究,在双馈风电机组的有功控制环节中附加惯性响应控制模块,该控制模块根据系统调频需求而对风机功率追踪曲线进行动态修正,构建了风电机组与系统频率波动特征值之间的动态响应机制,使风电机组能够利用其转子动能进行快速频率响应。最后,通过仿真,验证了该控制策略对于提升风电机组惯性响应能力的可行性,为后续风-储联合调频研究的开展奠定了理论基础。2)在风-储联合系统参与电网短期频率响应的控制层面,提出了基于风速分区的风-储短期频率响应控制策略。首先,该控制策略聚焦于变速风电机组的有功控制环节,构建了基于模糊逻辑控制的风-储协同运行机制,通过动态决策风-储系统的短期频率响应有功参考值和风力机转子动能的调频参与系数,建立了风电机组与系统频率的耦合关系以及风、储间的动态配合机制。其次,根据不同风速下的风电机组运行特性,进行风速分区,针对不同的风速区间构建了适应该区间转速-功率特点的运行策略。最后,通过仿真,验证了该控制策略的有效性,不仅有效提了升风-储系统的短期频率响应能力及其对复杂风况的适应性,还缓解了风电机组转速恢复过程中的频率二次跌落问题,改善了高风电渗透率电力系统的频率稳定性。3)在风-储联合系统长期参与电网调频的运行与优化配置层面,提出了考虑风机动态备用水平的风-储频率响应运行与优化配置策略。首先,构建了风-储频率响应的协同运行模型,构建了考虑风机备用水平的调频需求动态分配框架,根据风机实时减载水平以及储能的荷电状态,建立了风-储联合系统的实时频率响应评估体系。基于此,在风-储系统内部进行系统调频需求的动态分配,实现了二者的灵活配合。其次,基于协同运行策略,构建了储能容量与各时段风机备用水平的优化配置模型。从风场运营者角度出发,考虑了储能设备的投资与运行成本,风机减载运行的机会成本以及辅助服务市场的调频收益,以风-储系统的全年运行成本最小为目标进行优化。最后,通过改进的粒子群算法优化求解储能容量与不同时段的风机备用水平,通过与其他运行控制策略的对比,验证了本文所提控制与优化配置策略的有效性,使风-储系统在具备长期参与系统频率响应能力的同时,提升了联合系统参与调频的经济性。4)在多区域互联电力系统AGC层面,提出了基于分布式模型预测控制的风-储系统主动参与多区域互联电网AGC的优化控制策略。首先,基于分布式MPC框架,在互联系统的各子区域中构建了含风-储系统与传统火电机组的AGC联合响应模型,该模型根据当前互联系统的频率特征以及不同类型机组的出力特性,对子区域MPC控制器的优化控制变量进行动态修正。其次,提出了基于模糊逻辑的动态AGC需求分配策略,根据风电场与储能的实时运行状态,在风-储系统内部灵活分配AGC调节需求,从而使风-储系统具备适应时变风速的可靠AGC响应能力。最后,各子区域MPC控制器在每个优化控制间隔与相邻区域交换控制状态与预测信息,并进行滚动优化,在互联系统层面上提升了风-储系统的AGC优化控制效果。算例仿真表明,所提控制策略能够充分利用各区域风-储系统的频率响应潜力,弥补了传统机组的调频特性的不足,提升了多区域互联系统的AGC控制效果。
陈浩[3](2020)在《规模化储能应用于电网调频的容量配置及控制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以风电、光伏为代表的可再生能源具有低惯性、高随机性特性,大规模并网运行会对电网的频率稳定性带来巨大压力。尤其是含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的电网面对严重扰动时,传统调频机组因响应速度慢、调节精度差等特点将难以满足调频需求,调频能力问题已成为电网消纳可再生能源的主要制约因素之一。目前通过引入具有调节速度快、精度高、瞬时吞吐能力大的储能系统作为新型调频资源,可缓解可再生能源并网瓶颈。本文以储能参与调频辅助服务并改善电网频率为目标,围绕储能系统参与调频的容量配置、市场机制、调度策略和储能能量管理策略展开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针对电源侧储能,研究了不同电源结构的区域电网储能调频容量配置方法。首先,基于水电、火电两种传统电源和储能系统的调频模型,建立了储能参与调频的互联电网仿真模型。然后,计及水电机组季节性丰枯调频工况影响,提出了水-火-储联合系统调频指令分配方法;最后,基于互联电网控制性能标准,提出了考虑调频性能贡献度指标和调频改善度指标的储能容量配置方法。(2)针对电网侧储能,提出了电网侧储能调频辅助服务市场机制及调度控制策略。首先,建立了包含储能调频辅助服务控制器的调度体系架构;设计了储能参与调频的市场机制,实现了储能调频任务的解耦,并建立了辅助服务市场准入条件、报价调整方案、组织出清时序。然后,提出了考虑寿命衰减的储能动态成本模型,并依据调频工况特性对其成本模型做出简化,设计了考虑储能容量均衡的动态竞价策略;提出了采用等边际报价的调频储能调度策略。最后,仿真结果表明采用所提出的模型和策略,可实现减小调频资源总运行成本,延长储能电站提供调频辅助服务时间的目的,有利于以市场化手段激励各储能电站可靠、稳定提供调频服务。(3)针对前述两种接入模式的储能,提出了计及电网-储能能流状态的储能系统内部能量管理方法。首先,调研获取华北某省储能辅助火电机组调频电厂的监测数据及省电力调控中心针对该机组的调频性能指标数据,采用K-means聚类算法分析储能与电网各自的能流状态,并做出相关性分析;然后,通过辨识影响调频性能指标优劣的特征状态,制定了计及能流状态的电站内部储能单元的能量管理方法;最后,通过仿真算例验证该能量管理方法具有减少储能总折返次数,均衡各储能单元荷电状态的作用。
胡达珵[4](2020)在《面向源荷互动的储能AGC优化控制策略》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大规模可再生能源并网,其波动性和功率解耦特性导致可再生能源机组无法提供足够的调频备用容量。传统火电机组由于启动时间长、机组爬坡速度慢的原因,无法对可再生能源大规模接入引发的频率问题进行快速、实时的跟踪调节,对电网的频率造成极大的困扰。储能系统具有精确跟踪、快速响应、双向调节等特点,是一种维持频率稳定的有效手段。由于储能系统不同荷电状态的可调节功率不同,在荷电状态到达极限值的情况下使得功率调节量不足,导致频率无法完全恢复。考虑到储能的出力特性,在负荷侧调用柔性负荷来进行辅助调节。因此,从源荷互动的角度研究储能系统、柔性负荷参与电网AGC调频的协调优化控制,在研究大规模可再生能源并网的电力系统调频中具有重大意义。本文首先研究了高比例新能源并网的电网频率特性,基于频率实测数据对电力系统的频率基本响应情况进行分析。利用频率数据分析新能源并网对电网带来的频率冲击,通过平抑电网用户侧一天的频率波动来进行调频需求分析,探究了高比例新能源渗透对系统频率造成的影响。其次研究了各辅助调频资源参与AGC调频的仿真模型和控制策略。搭建了火电机组、储能系统和柔性负荷参与调频的两区域互联电网仿真系统,研究不同的频率调节资源参与调频对频率的改善情况。根据电源侧调节特性和负荷侧调节特性的不同来进行协调控制,基于频率偏差分区设计了计及源荷互动特性的储能AGC调频控制策略,为分析储能类型与调频效能评价的关系提供理论基础。然后设计了电池储能系统辅助调频的经济性分析方法,研究了辅助综合系统调频的电池储能效用评估体系。建立了储能辅助调频的收益、成本及惩罚模型,分析了满足收支平衡的调频补偿机制。制定了计及柔性负荷特性的电池储能选型打分评价体系,基于储能应用的调频效能指标、储能技术指标和调频经济性指标来对磷酸铁锂电池、钛酸锂电池、钠硫电池和全钒液流电池这四种常用的储能类型进行综合评分。最后搭建了综合调频系统可视化实验平台。为方便研究应用于高比例新能源渗透电网的电池储能辅助调频特性,利用MATLAB中的GUI组件设计能够实现面向用户对象、仿真分析可视化的综合调频系统规划平台。通过仿真实验分析,验证了可视化实验平台工作的有效性。
丁捷[5](2020)在《电力储能经济性分析与综合评价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能源的高效清洁利用是当今世界广泛关注的课题之一。电力行业的节能减排是能源高效清洁利用的重要途径。电力储能技术是提高电力系统运行效率、安全性、经济性和可再生能源的利用率的关键技术。建立科学合理的电力储能经济性评价体系和综合评价方法能够明确电力储能建设的价值流向,促进电力储能发挥其多功能特性,使电力储能在经济生产中更好的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本文针对目前电力储能经济性分析和评价方法研究存在的问题,从电力储能容量型价值和功率型价值两方面进行理论分析,并开展评价方法研究。根据全生产流程模拟基本方法和中国电力体制特点建立了综合考虑电力储能辅助服务性能的经济调度模型,采用该模型进一步提出了评估电网级储能真实价值分布的综合分析方法。采用成本-效益法开展了面向中国电力体制的电力储能经济性评价研究,提出一种新的电力储能补偿机制——价值驱动的电价补偿机制。以国内六个电力区域的现行调度机制为例,研究了电力储能在两部制电价、分时电价和价值驱动电价下的储能经济性。采用理论推导的形式分析了影响储能经济收益的关键因素。基于蒙特卡洛方法对技术和经济性参数的不确定性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燃料成本、启动成本和电力传输成本是电力生产成本的主要部分。电力储能的节点位置选择对电力系统总生产成本影响甚小。电力储能的主要作用体现在减小电网损失、火电机组频繁启停和火电机组燃料消耗等方面。在两部制电价体制下,当储能电站规模较小时,储能系统效率和充放电价比是影响储能经济性的主要因素。若电力储能的规模增大,补偿系数的影响将增加。在分时电价体制下,储能电站的收益与峰谷电价差以及储能自身运行方式紧密相关。在价值驱动的电力体制下,燃料单价、启动成本和风电渗透率对储能经济性的影响尤为显着。其中风电渗透率对储能经济性的影响明显大于燃料单价和启动成本对经济性的影响。参数不确定性引起的电力储能净现值波动在某些条件下甚至超过了政策引起的净现值差异。建立了压缩空气储能调频模型,并分析了压缩空气储能的调频性能。基于现代控制理论,根据电网调频仿真的要求,采用相对微增量方法,构建了A-CAES分部件状态空间模型。从设计工况、变工况和状态空间模型组合三个层面建立了A-CAES膨胀过程和压缩过程的数学模型。建立了区域电网调频仿真模型,给出了面向区域电网调频的A-CAES变换向比控制方法(TDR策略),分析了A-CAES在区域电网中的调频性能和经济收益。案例研究结果显示,A-CAES的加入对电力系统调频有益,采用TDR控制策略的A-CAES的调频效果优于PID策略控制的调频效果。在国内现有调频补偿体制下,A-CAES参与电力系统调频的收益可观,额定释能功率200 MW、额定充能功率150 MW、最大容量1000 MWh的A-CAES电站采用山西省调频补偿机制的收益高于采用南方电网调频补偿机制的收益。A-CAES在减少火电循环运行成本方面的价值有限。提出电力储能电站建设和运营的多主体综合评价方法。从各电网主体对储能电站的评价指标入手,提出了两种权衡电网主体主观评价的电力储能电站建设的综合评价准则,分析了两种评价准则的实施特性。采用专家赋权法和熵技术赋权法对各主体评价指标依次赋权,获得了储能电站建设的最终评价准则数。研究结果表明,在本文案例条件下,对单独的电网主体而言,储能电站建设和运营均有益。以电网主体为对象的评价准则较以收益/损失为对象的评价准则更易于实施,但以收益/损失为对象的评价准则能够明细各利益主体间的收益/损失流向,弱化专家赋权的主观随意性。采用熵技术赋权法时,以电网主体为对象的评价准则较以收益/损失为对象的评价准则更能区分不同专家的赋权差异。当倾向某一主体赋权时,随着最大权系数或收益权系数的增大,倾向全社会、风电和用户的最终评价准则数与倾向火电和电网的最终评价数的差异将增大,最终评价准则数保留了单主体评价指标的大小特性。
杨仁杰[6](2020)在《含风力发电的电力系统频率调节及AGC协调控制方法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温室效应的恶化加之传统化石能源的过度开采,发展以风力发电为代表的新能源迫在眉睫。然而由于自然界风力变化强随机性导致风电场输出功率不断变化,加深网源建设矛盾,弃风现象严重。大规模风电并网将会对电力系统中频率、电压稳定带来不利影响,单独依靠常规调频机组的有功备用难以有效平抑风功率波动,因此有必要采用自动发电控制把风电场纳入电力系统调频控制从而保证电力系统稳定运行。首先,依据风电机组减载水平划分风速区间段,通过分析转子动能控制以及功率备用控制的调频适应性,设计了一种基于风速分段以及考虑调频适应性的综合调频方案,充分发挥转子动能的在频率暂态过程中的快速响应能力以及有功备用控制对系统有功支撑持久性,通过接入风机的改进3机9节点电网仿真验证该方案的有效性。其次,分析双馈风力发电机的机械特性,兼顾风电并网运行的经济性提出一种高风速工况下风电机组限功率运行参与电网二次调频以及平抑中低风速工况下的风功率波动的控制策略。改进传统的桨距角控制使得高风速风电机组能够灵活响应电网的调度指令。在4机2区域系统中搭建了含有风电场的AGC控制模型优先调度风力发电,仿真验证了所提出的控制方案的有效性。说明了风电机组可以快速灵活的响应系统的调度指令,减少联络线交换功率窜动以及频率变化,提高风电消纳能力和电力系统稳定性。最后,搭建了含风储的互联电力系统AGC模型,验证风储参与电力系统调频的必要性,通过改进的灰狼优化算法对其控制器参数进行优化重新配置各调频电源的有功出力。仿真结果表明,通过灰狼优化算法可以实现含风储互联电力系统的AGC优化控制,改善系统动态性能,保证电力系统的稳定与经济运行。
吴罗兰[7](2020)在《计及多维度频率控制性能评价标准的最优频率控制策略研究》文中认为作为维持电力系统频率稳定的重要手段,AGC(automatic generation control,AGC)控制策略性能的优劣将直接影响到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为应对大规模风电并网对电力系统频率的影响,《风电场接入电力系统技术规定》明确要求:风电场应具备参与电力系统调频的能力。2016年中国电科院风电一次调频能力试验的完成,标志着我国已全面掌握风电一次调频技术。然而大规模风电并网虽能提供频率响应,但并不能增加系统惯性,使得AGC控制对电网一次调频越来越敏感,现有AGC控制策略在指令生成时忽略系统一次调频影响,造成系统超调或欠调现象时有发生。此外,大规模风电并网使得系统短期净负荷和频率幅值波动加剧,长期CPS(control performance standard,CPS)频率控制性能评价指标无法对AGC控制策略的短期频率控制效果进行准确评价,仍然沿用长期指标来指导短期AGC控制会造成AGC控制策略区域过于乐观,直接影响频率控制的安全。基于此,本文以大规模风电并网的低惯性电力系统为研究对象,在AGC调频控制策略中考虑风电场与常规机组一次调频影响,深入研究了多维度频率控制性能评价标准下的最优AGC控制策略问题。1)针对含大规模风电的低惯性电力系统,构建了计及大规模风电场一次调频特性的负荷频率控制模型。本文首先分析了风电场的一次调频特性。基于备用功率控制和转子动能控制的协同作用,提出了一种风速分段运行状态下的风电场一次调频控制方法。进而建立了考虑风电场和常规机组一次调频的负荷频率控制模型。算例仿真验证了风电场的频率响应能力。2)针对传统最优AGC控制策略未计及风电场一次调频能力的问题,提出了一种计及风电场和常规机组一次调频特性的最优AGC控制策略。首先,提出了最优AGC控制策略的AGC机组调度指令下发的改进计算方法。为了清晰的体现系统的频率调整能力,简化计算,确定了一次调频与AGC协同出力的线性表达式。基于此构建了以系统的调频经济性最优为目标的最优AGC控制策略。仿真算例结果表明本文所提最优AGC控制策略能有效提升系统二次调频准确性、降低系统二次调频控制成本。3)为提高系统短期的频率控制性能,提出了一种计及多维度协同评价的最优AGC控制策略。首先,分析了短期BAAL评价标准频率安全评价机理。然后对BAAL和CPS1评价标准进行对比分析,验证了多维度评价标准协同评价的必要性。最后,建立了BAAL和CPS1协同评价的最优AGC控制策略。利用MATLAB/SIMULINK建立了多维度协同评价下计及风电一次调频的最优AGC控制模型进行仿真,论证了多维度协同评价的优越性。
闫何贵枝,王克文,刘艳红[8](2020)在《计及小干扰稳定约束的互联系统AGC最优经济控制策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了在保证互联系统小干扰稳定的前提下提高系统调频的经济性,提出了基于双层模型控制结构的多区域互联系统自动发电控制(automatic generation control,AGC)最优经济调频控制策略。首先上层控制基于全网层面,以消除系统频率偏差为首要目的,建立了多区域AGC协调控制优化模型,并采用非线性规划算法求解该优化模型。然后下层控制中充分考虑系统的动态稳定性,建立了计及小干扰稳定约束的AGC指令最优分配模型,并提出了基于改进策略的优化算法求解该模型。最后,通过修改后的IEEE-30节点配电网算例对所提策略的有效性进行验证。结果表明,该策略在提高互联系统调频经济性的同时,使得系统满足小干扰稳定的要求;所提出的算法改进策略改善了算法的收敛性,并且在保证计算精度的前提下提高了优化速度。
杨荣照[9](2019)在《云南电网AGC稳定性分析及控制策略优化》文中研究说明云南电网异步运行后,转动惯量下降,本地负荷阻尼水平下降,水电比例大、火电比例小,在水电调速器死区内,频率变化对负荷扰动非常敏感,单步100MW的功率调节可能引起0.1Hz的波动,同时还面临着千万千瓦级调峰和大扰动后快速恢复频率的挑战。研究制定适用于云南高比例水电大规模送出系统的AGC协调控制策略,在保持频率稳定性的基础上实现千万千瓦级调峰的顺利进行和大扰动后频率快速恢复的调节需求,具有重大现实意义。本文首先从异步联网前后云南电网自身频率特性变化入手,系统梳理了电网频率特性变化与一、二次调频以及直流频率限制器(frequency limit controller,FLC)等调频手段间的关系。从实际运行案例中深入分析AGC控制在主站侧、电厂侧以及机组侧存在的问题。其次,针对试运行期间出现的由AGC主导的振荡周期为40-60秒的频率振荡现象,建立包含AGC控制环节的分段线性化频率稳定性分析模型,研究了运行方式以及AGC控制参数对频率波动的影响,进一步研究揭示一次调频与AGC在振荡过程中的相互影响,提出高比例水电大规模送出系统的B参数整定方法。最后,结合云南电网实际运行情况,提出高比例水电大规模送出系统的AGC控制协调策略。在主站侧层面,探讨四种控制策略的优缺点,提出改进的FFC+FFC策略;在电厂侧层面,改造SCHER频率反向小步长返回基点模式,在守住联络线功率的同时,防止大步长返回基点对电网频率产生新的冲击;在机组侧层面,完善脉冲调节方式机组一次调频与AGC协调控制问题,降低AGC将一次调频动作量复归的影响。实际运行表明,本文提出的AGC协调控制策略在有效抑制频率振荡的同时,兼顾大扰动下AGC的快速调节性能,云南电网0.1Hz频率合格率显着提高,频率质量达到了较高的水平。
赵嵩[10](2019)在《电池储能AGC控制性能评价标准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面向AGC机组的控制性能评价标准,能够衡量发电机组对频率调节所做贡献,可为规范发电机组的调节行为提供依据。新能源并网使电力系统调频资源供需关系变得紧张,电池储能具备较为优良的调节特性,使得其在未来电网运行中有望成为重要的自动发电控制(Automatic Generation Control,AGC)辅助服务提供者。电池储能的调节特性与常规机组存在差别,若将现有AGC机组评价标准直接沿用于电池储能,则存在对调节性能要求低,较少考虑荷电状态、电池寿命等问题,导致既不能充分发挥电池储能的技术优势,亦没有兼顾电池储能自身的经济效益。通过对电池储能在调节特性、寿命特性以及荷电状态等方面与常规机组所存在差别的深入分析,明确了现有机组评价标准沿用于电池储能所存在的适用性问题。为充分发挥电池储能调节性优势和调动其参与调节的积极性,提出了“提高调节速度要求、放宽调节精度要求、允许适当反向调节”的评价标准设计目标。为便于所设计标准与现有机组标准的对接,参照现有机组评价标准指标结构,设计考虑电池寿命的电池储能AGC控制性能评价标准,引导电池储能遵循调控要求。根据各类电池储能技术特点,提出了评价指标中相关性能指标数值的设定依据,从而增强所提标准对各类电池储能的适用性。利用时域系统仿真,和所提出的一种改进基于荷电状态的电池容量寿命损耗计算方法,对所提出标准的评价效果进行了仿真。仿真结果的分析表明,所提出评价标准对不同的控制性能有明显的区分度,依据该标准运行,不仅能够提升系统整体调频能力从而改善系统频率质量,还可降低电池储能寿命损耗并有利于其维持调节能力,进而调动其参与AGC服务的积极性。
二、南方互联电网AGC联合控制策略配合的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南方互联电网AGC联合控制策略配合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考虑风电功率输出不确定性的电力系统AGC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
1.2 AGC的发展与研究现状 |
1.2.1 国内外AGC的发展 |
1.2.2 AGC控制方法 |
1.3 风电发展及其对传统AGC的影响 |
1.3.1 风电发展现状以及未来发展趋势 |
1.3.2 含风电电力系统AGC研究现状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自动发电控制系统原理及构成 |
2.1 AGC基本原理 |
2.1.1 一次调频 |
2.1.2 二次调频 |
2.1.3 三次调频 |
2.2 AGC系统模型 |
2.2.1 各单元模型分析 |
2.2.2 区域互联AGC系统模型 |
2.3 AGC控制方式 |
2.4 系统约束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风电输出变化对AGC系统参数的影响 |
3.1 风电接入对电力系统单位调节功率的影响 |
3.2 风电接入对电力系统惯性时间常数的影响 |
3.2.1 电力系统惯性时间常数 |
3.2.2 风电对电力系统惯性时间常数的影响 |
3.3 风电输出对AGC参数的影响分析 |
3.3.1 机组调差系数变化模型 |
3.3.2 负荷阻尼系数变化模型 |
3.3.3 频率偏差系数变化模型 |
3.4 仿真分析 |
3.4.1 风电动态渗透率对电力系统的影响 |
3.4.2 AGC参数对系统频率调整的影响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模型预测控制的互联电力系统AGC方法 |
4.1 模型预测控制 |
4.1.1 基本原理 |
4.1.2 控制系统模型 |
4.2 含MPC的两区域AGC系统模型构建 |
4.3 基于MPC的 AGC系统设计与仿真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于补偿型MPC的 AGC系统设计 |
5.1 补偿型MPC设计 |
5.1.1 补偿机理 |
5.1.2 参数优化 |
5.2 基于补偿型MPC的两区域AGC系统模型构建 |
5.3 仿真分析 |
5.3.1 固定渗透率的静态负荷响应 |
5.3.2 渗透率动态变化时的随机负荷响应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工作总结 |
6.2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2)提升风电主动调频能力的风-储协同运行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课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风电机组参与电力系统调频研究现状 |
1.2.2 储能系统参与电力系统调频研究现状 |
1.2.3 风-储联合系统参与电力系统调频研究现状 |
1.2.4 研究现状总结 |
1.3 论文主要工作 |
第二章 风电机组参与调频的模型及控制方法 |
2.1 引言 |
2.2 风电机组的模型与控制原理 |
2.2.1 DFIG风机的数学模型 |
2.2.2 DFIG风机转子侧变流器控制原理 |
2.3 DFIG风机的惯性频率响应控制策略 |
2.3.1 DFIG风机的惯性响应控制架构 |
2.3.2 DFIG风机的虚拟惯量评估 |
2.3.3 基于动态功率追踪的DFIG风机惯性频率响应控制策略 |
2.3.4 仿真验证与结果分析 |
2.4 本章总结 |
第三章 基于风速分区的风-储联合系统短期频率响应控制策略 |
3.1 引言 |
3.2 风-储系统的虚拟惯量及短期频率响应能力评估 |
3.3 基于模糊逻辑与风速分区的风-储协同控制策略设计与实现 |
3.3.1 风速分区方法 |
3.3.2 基于风速分区的模糊逻辑控制器设计 |
3.3.3 风电机组运行控制策略 |
3.3.4 储能系统运行控制策略 |
3.3.5 储能系统的有功功率与容量需求分析 |
3.3.6 适用于短期调频的风-储系统协同控制流程 |
3.4 算例及仿真 |
3.4.1 仿真系统介绍 |
3.4.2 单风-储系统不同风速下的仿真结果 |
3.4.3 多风-储系统不同风速下的仿真结果 |
3.5 本章总结 |
第四章 风-储联合系统参与调频的协同运行与优化配置策略 |
4.1 引言 |
4.2 风-储联合系统构架 |
4.3 基于运行状态的风-储联合系统动态频率响应控制策略 |
4.3.1 基于风、储运行状态的模糊控制器设计 |
4.3.2 储能系统能量管理策略 |
4.4 风-储联合系统的储能容量与风机备用水平优化模型 |
4.4.1 目标函数 |
4.4.2 约束条件 |
4.4.3 求解算法 |
4.5 算例分析 |
4.5.1 仿真参数设定 |
4.5.2 仿真结果分析 |
4.6 本章总结 |
第五章 基于DMPC与风-储协同运行的多区域互联电网AGC优化控制策略 |
5.1 引言 |
5.2 整合风-储联合系统的的多区域互联系统AGC模型 |
5.2.1 多区域互联系统模型 |
5.2.2 整合风-储联合系统的子区域AGC响应模型 |
5.3 基于DMPC与风-储协同运行的互联系统AGC优化控制策略 |
5.3.1 子区域风-储系统的协同控制策略 |
5.3.2 DMPC优化控制算法 |
5.3.3 优化控制整体流程 |
5.4 算例仿真 |
5.4.1 仿真系统及参数介绍 |
5.4.2 仿真结果分析 |
5.5 本章总结 |
第六章 总结及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后续工作及展望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科研论文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3)规模化储能应用于电网调频的容量配置及控制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
1.2 储能技术及辅助服务市场的研究现状 |
1.2.1 储能技术发展现状 |
1.2.2 国内外调频辅助服务市场研究现状 |
1.3 规模化储能在调频辅助服务市场的研究现状 |
1.3.1 储能的容量配置研究现状 |
1.3.2 储能的控制策略研究现状 |
1.4 规模化储能系统在山西电网的研究应用现状 |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基于调频贡献与性能改善的电源侧储能容量配置方法 |
2.1 区域电网调频系统模型 |
2.1.1 水火系统调频模型 |
2.1.2 储能系统调频模型 |
2.1.3 含储能系统两区域互联系统负荷频率控制模型 |
2.2 计及调频工况的电网调频指令分配 |
2.2.1 考虑季节性影响的水电机组可调容量建模 |
2.2.2 储能可调容量建模 |
2.2.3 电网调频指令分解流程 |
2.3 基于调频贡献与性能改善指标的区域电网储能容量配置 |
2.3.1 区域电网储能调频贡献度指标 |
2.3.2 区域电网储能调频性能改善度指标 |
2.3.3 基于储能贡献度与性能改善度的区域电网储能调频容量配置 |
2.4 算例分析 |
2.4.1 储能调频贡献情况分析 |
2.4.2 储能调频性能情况分析 |
2.4.3 基于贡献度与性能改善度的储能调频容量配置 |
2.5 本章小结 |
2.5.1 应用及验证情况 |
2.5.2 总结与展望 |
第三章 电网侧调频储能辅助服务市场机制及调度策略研究 |
3.1 规模化储能参与调频的调度运行机制 |
3.1.1 电网侧储能调频模制约因素分析 |
3.1.2 储能电站参与调频的调度体系框架 |
3.1.3 储能电站参与调频的辅助服务市场设计 |
3.2 储能调频动态成本及竞价模型设计 |
3.2.1 考虑寿命衰减的储能动态成本模型及简化 |
3.2.2 基于容量均衡因子的储能竞价策略 |
3.3 基于等边际报价的调频储能调度策略 |
3.4 算例分析 |
3.4.1 数据说明 |
3.4.2 调频储能等边际报价调度策略分析 |
3.4.3 动态容量均衡因子对储能竞价影响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3.5.1 应用及验证情况 |
3.5.2 总结与展望 |
第四章 基于网-储能流状态感知的调频储能能量管理策略 |
4.1 储能调频的应用模式介绍 |
4.1.1 电源侧储能调频应用模式 |
4.1.2 电网侧储能调频应用模式 |
4.2 兆瓦级储能承担调频指令效果分析 |
4.3 基于K-means聚类的储能调频特征参量挖掘 |
4.3.1 K-means聚类算法介绍 |
4.3.2 基于聚类算法的储能调频特征参量挖掘 |
4.4 基于能流状态一致的储能能量管理策略 |
4.5 算例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4.6.1 应用及验证情况 |
4.6.2 总结与展望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4)面向源荷互动的储能AGC优化控制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大规模新能源并网关键技术研究现状 |
1.2.2 需求侧资源参与调频控制策略研究现状 |
1.2.3 储能系统参与调频控制策略研究现状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新能源接入时电网频率特性及调频需求分析 |
2.1 系统频率特性分析 |
2.1.1 电力系统调频基本原理 |
2.1.2 负荷频率特性模型 |
2.2 系统频率基本响应情况 |
2.2.1 频率的平均值与极值 |
2.2.2 频率的均方根值与标准差 |
2.3 高比例新能源渗透下频率波动性分析 |
2.3.1 频率的分布情况 |
2.3.2 频率的越限情况 |
2.3.3 频率的变化率 |
2.4 高比例新能源渗透下调频需求分析 |
2.4.1 调频功率需求分析 |
2.4.2 调频容量需求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计及源荷互动的AGC系统联合调频控制策略 |
3.1 两区域互联电网调频模型 |
3.1.1 系统频率响应模型 |
3.1.2 电池储能系统等效模型 |
3.1.3 柔性负荷简化模型 |
3.2 计及源荷互动的综合系统调频控制策略 |
3.2.1 电池储能系统动作深度 |
3.2.2 柔性负荷可控出力 |
3.2.3 源荷互动的协调控制设计 |
3.2.4 综合系统控制策略流程 |
3.2.5 系统性能分析指标 |
3.3 仿真验证 |
3.3.1 算例条件 |
3.3.2 阶跃扰动工况 |
3.3.3 连续波动工况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辅助综合系统调频的电池储能系统效用分析 |
4.1 电池储能辅助调频的经济效益模型 |
4.1.1 综合系统调频收益模型 |
4.1.2 综合系统调频成本模型 |
4.2 电池储能工况适用性对比分析指标 |
4.2.1 调频效能指标 |
4.2.2 储能系统技术指标 |
4.2.3 储能系统经济性指标 |
4.2.4 综合评价指标 |
4.3 辅助电网的电池储能调频效能分析 |
4.3.1 应用于调频的储能类型 |
4.3.2 阶跃扰动工况调频效能分析 |
4.3.3 连续波动工况调频效能分析 |
4.4 辅助调频的电池储能经济性及适用性评估 |
4.4.1 电池储能调频经济性分析 |
4.4.2 电池储能系统选型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综合调频系统可视化实验平台 |
5.1 系统规划平台设计 |
5.1.1 平台设计思路 |
5.1.2 各子平台功能设计 |
5.2 可视化实验平台仿真 |
5.2.1 电网频率特性分析子平台 |
5.2.2 调频控制策略仿真子平台 |
5.2.3 各类型储能效用分析子平台 |
5.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致谢 |
(5)电力储能经济性分析与综合评价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表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
1.2 研究现状与趋势 |
1.2.1 电力储能经济性研究方法 |
1.2.2 电力储能容量型收益研究 |
1.2.3 电力储能功率型收益研究 |
1.2.4 电力储能评价方法研究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电力储能容量型价值研究 |
2.1 概述 |
2.2 发电机组运行能力模型 |
2.3 电力生产成本构成 |
2.3.1 发电机组基本运行成本 |
2.3.2 发电机组辅助服务成本 |
2.3.3 环境保护成本 |
2.3.4 电力传输损失成本 |
2.4 储能容量型价值分析 |
2.4.1 经济调度测试模型 |
2.4.2 储能价值分析 |
2.4.3 典型案例分析 |
2.5 国内储能技术经济性分析 |
2.5.1 国内电力市场中储能的收益机制 |
2.5.2 基于蒙特卡洛方法的不确定性分析 |
2.5.3 储能技术经济性特性分析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电力储能功率型价值研究 |
3.1 概述 |
3.2 关键部件 |
3.2.1 管道与阀门 |
3.2.2 回热器与再热器 |
3.2.3 膨胀机与压缩机 |
3.2.4 储气室 |
3.2.5 测量与控制系统 |
3.3 关键过程 |
3.3.1 设计工况 |
3.3.2 变工况 |
3.3.3 关键过程模型组合 |
3.4 考虑电力储能调频的区域电网AGC仿真模型 |
3.4.1 面向电力系统调频的多机组仿真系统 |
3.4.2 面向电力系统调频的储能控制方法 |
3.4.3 储能调频特性分析 |
3.5 储能调频性能评价与经济性分析 |
3.5.1 储能调频评价指标与收益政策 |
3.5.2 储能调频性能评价 |
3.5.3 储能收益和价值评估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储能电站的多主体综合评价方法 |
4.1 概述 |
4.2 储能电站的主体评价 |
4.2.1 发电企业主体评价 |
4.2.2 电网公司主体评价 |
4.2.3 电力用户主体评价 |
4.2.4 全社会主体评价 |
4.3 综合评价准则 |
4.4 典型案例分析 |
4.4.1 收益项 |
4.4.2 损失项 |
4.4.3 综合评价分析 |
4.4.4 敏感性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研究结论 |
5.2 主要创新点 |
5.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6)含风力发电的电力系统频率调节及AGC协调控制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选题意义 |
1.2 风电参与电网调频的研究现状 |
1.2.1 风电机组层面研究现状 |
1.2.2 风电场层面研究现状 |
1.2.3 含风电系统层面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工作和章节安排 |
第2章 双馈风机模型及其参与电力系统调频原理 |
2.1 引言 |
2.2 双馈风力发电机组运行控制基本原理 |
2.2.1 双馈风电机组的物理结构与运行原理 |
2.2.2 风轮机空气动力学模型 |
2.2.3 最大功率追踪控制 |
2.2.4 DFIG的运行区域以及有功功率参考值的计算 |
2.3 双馈风电机组参与电网调频的控制方法 |
2.3.1 转子动能控制 |
2.3.2 有功备用控制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风速分段的DFIG机组综合调频控制研究 |
3.1 引言 |
3.2 DFIG转子动能控制原理 |
3.3 DFIG有功备用控制原理 |
3.4 基于减载水平的分区综合调频控制方案 |
3.4.1 基于减载水平的不同风速工况分区 |
3.4.2 DFIG机组调频控制方法的适用范围 |
3.4.3 基于转子动能与功率备用协调控制的综合调频控制方案 |
3.5 仿真分析 |
3.5.1 低风速工况下的仿真分析 |
3.5.2 中风速工况下的仿真分析 |
3.5.3 高风速工况下的仿真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改进桨距角控制的DFIG参与电网AGC研究 |
4.1 引言 |
4.2 自动发电控制 |
4.2.1 自动发电控制的基本原理以及运行方式 |
4.2.2 自动发电控制运行方式分类 |
4.3 基于改进桨距角控制的DFIG机组参与AGC控制方案 |
4.4 计及风力发电的区域互联电网AGC模型 |
4.4.1 含风力发电的电力系统频率二次调节原理 |
4.4.2 计及风力发电的电力系统AGC控制策略 |
4.5 算例仿真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于灰狼算法的含风储互联电网AGC优化控制 |
5.1 引言 |
5.2 含风储两区域互联电网模型 |
5.2.1 电池储能系统模型 |
5.2.2 计及风储的两区域互联电网的模型建立 |
5.3 灰狼优化算法 |
5.3.1 灰狼优化算法启发 |
5.3.2 灰狼优化算法原理 |
5.3.3 改进灰狼优化算法及其算法流程 |
5.3.4 灰狼算法运用于含风储互联电网AGC优化 |
5.4 仿真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 |
(7)计及多维度频率控制性能评价标准的最优频率控制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选题的依据与意义 |
国内外文献资料综述 |
1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风电场参与系统频率控制研究现状 |
1.3 电力系统AGC控制策略研究现状 |
1.4 控制性能评价标准研究及应用现状 |
1.5 论文的主要工作及章节安排 |
2 计及风电场一次调频的负荷频率控制模型 |
2.1 风电场调频响应控制方法分析 |
2.2 风电场一次调频控制响应模型 |
2.3 计及风电场一次调频的负荷频率控制模型 |
2.4 算例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3 计及风电场与常规机组一次调频特性的最优AGC控制策略研究 |
3.1 风电场参与系统一次调频的最优AGC控制策略 |
3.2 一次调频与AGC协同出力的线性表达 |
3.3 风电场参与系统一次调频的最优AGC控制策略的数学模型 |
3.4 算例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4 多维度协同评价下计及风电一次调频的最优AGC控制策略研究 |
4.1 互联电网频率性能评价标准 |
4.2 多维度协同频率性能评价标准 |
4.3 多维度协同评价的最优AGC控制策略 |
4.4 算例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5 结论与展望 |
5.1 论文总结 |
5.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部分学术论着 |
致谢 |
(8)计及小干扰稳定约束的互联系统AGC最优经济控制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0引言 |
1 多区域互联系统AGC控制策略分析 |
1.1 多区域AGC联合调频实现方式 |
1.2 基于AGC控制的互联系统小干扰稳定分析 |
2 计及小干扰稳定约束的互联系统AGC最优联合控制策略 |
2.1 控制策略实施流程 |
2.2 考虑联络线安全约束的区域AGC协调控制优化模型 |
2.2.1 目标函数 |
2.2.2 约束条件 |
2.3 考虑小干扰稳定约束的AGC指令最优分配模型 |
2.3.1 目标函数 |
2.3.2 约束条件 |
3 基于改进策略的优化算法 |
4 系统仿真分析 |
4.1 优化计算结果分析 |
4.1.1 经济性对比 |
4.1.2 小干扰稳定性能对比 |
4.1.3 综合对比分析 |
4.2 算法改进策略效果比较 |
5 结论 |
附录A |
附录B |
(9)云南电网AGC稳定性分析及控制策略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1.2.1 云南异步送端电网频率控制研究现状 |
1.2.2 AGC控制策略研究现状 |
1.2.3 现有研究工作的不足 |
1.3 本文工作安排 |
第二章 云南电网调频特性及AGC建模分析 |
2.1 异步前后云南电网调频特性的变化 |
2.1.1 云南电网运行特性变化 |
2.1.2 云南电网调频架构变化 |
2.2 云南电网AGC控制过程及原理 |
2.2.1 主站侧AGC控制 |
2.2.2 电厂侧AGC控制 |
2.2.3 机组侧AGC控制 |
2.3 云南电网AGC调频问题分析 |
2.3.1 主站侧AGC调频问题分析 |
2.3.2 电厂侧AGC调频问题分析 |
2.3.3 机组侧AGC调频问题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AGC主导的频率超低频振荡机理分析 |
3.1 云南电网频率响应特性变化及超低频振荡现象 |
3.1.1 云南电网频率响应特性变化 |
3.1.2 超低频振现象的特征 |
3.2 包含AGC控制的频率稳定性分析模型 |
3.2.1 多机系统发电机转子运动方程 |
3.2.2 水轮机模型 |
3.2.3 调速器模型 |
3.2.4 AGC控制系统模型 |
3.2.5 全系统分段线性化模型 |
3.3 超低频振荡的小干扰分析 |
3.3.1 全系统状态方程 |
3.3.2 运行方式变化对系统稳定性的影响 |
3.3.3 AGC参数对系统稳定性的影响 |
3.3.4 AGC与一次调频间的相互影响 |
3.3.5 频率偏差系数B的整定方法 |
3.4 基于PSD-FDS时域仿真复现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云南电网AGC控制策略优化 |
4.1 AGC协调控制策略要求 |
4.2 主站侧AGC控制策略优化 |
4.2.1 控制区间联络线功率变化理论分析 |
4.2.2 主站侧AGC控制模式设计及仿真分析 |
4.2.3 ACE计算方式讨论 |
4.3 电厂侧AGC控制策略优化 |
4.4 机组侧AGC控制策略优化 |
4.5 AGC协调控制策略时域仿真校验 |
4.6 实际运行效果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本文主要结论 |
5.2 进一步研究工作的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10)电池储能AGC控制性能评价标准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电池储能参与AGC控制性能评价的必要性 |
1.2 国内外现行评价标准与研究现状 |
1.2.1 国内外现行AGC控制性能评价标准 |
1.2.2 AGC控制性能评价标准理论研究进展 |
1.3 现有评价标准应用于电池储能存在的问题 |
1.3.1 电池储能与常规机组的区别 |
1.3.2 现有评价标准存在的问题 |
1.4 本文主要工作 |
2 自动发电控制性能评价 |
2.1 自动发电控制基本原理 |
2.1.1 自动发电控制系统构成 |
2.1.2 自动发电控制调频原理 |
2.1.3 互联电网频率控制 |
2.1.4 自动发电控制与经济调度 |
2.2 AGC控制性能评价 |
2.2.1 控制区AGC控制性能评价 |
2.2.2 AGC机组控制性能评价 |
2.3 本章小结 |
3 电池储能AGC控制性能评价标准设计原理 |
3.1 电池储能参与AGC的调节特性 |
3.1.1 电池储能的调节特性 |
3.1.2 电池储能的寿命特性 |
3.1.3 荷电状态对电池储能的调节能力约束 |
3.2 现有AGC机组控制性能评价标准适用性分析 |
3.2.1 电池储能与常规机组参与AGC的差异性 |
3.2.2 已有AGC机组控制性能评价标准应用于电池储能存在的问题分析 |
3.3 电池储能AGC控制性能评价标准设计原则 |
3.4 本章小结 |
4 电池储能AGC控制性能评价标准 |
4.1 评价标准设计思想 |
4.1.1 放宽控制性能对电池储能影响 |
4.1.2 提高调节速度对电池储能影响 |
4.2 电池储能AGC控制性能评价标准 |
4.2.1 评价标准的指标构成 |
4.2.2 评价标准指标设计 |
4.3 面向不同种类电池储能的指标参数设定 |
4.3.1 各类电池储能技术特点差异分析 |
4.3.2 相关评价指标整定依据 |
4.4 本章小结 |
5 仿真算例与结果分析 |
5.1 仿真内容设计 |
5.2 仿真系统搭建和寿命计算 |
5.2.1 仿真系统搭建 |
5.2.2 基于荷电状态的容量寿命损耗计算方法及验证 |
5.3 评价标准对不同控制性能区分度 |
5.4 评价标准对系统频率及电池储能影响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四、南方互联电网AGC联合控制策略配合的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考虑风电功率输出不确定性的电力系统AGC策略研究[D]. 龚梦. 湖北工业大学, 2020(08)
- [2]提升风电主动调频能力的风-储协同运行策略研究[D]. 彭勃. 山东大学, 2020(09)
- [3]规模化储能应用于电网调频的容量配置及控制策略研究[D]. 陈浩. 太原理工大学, 2020(07)
- [4]面向源荷互动的储能AGC优化控制策略[D]. 胡达珵. 东北电力大学, 2020
- [5]电力储能经济性分析与综合评价方法研究[D]. 丁捷.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 2020(08)
- [6]含风力发电的电力系统频率调节及AGC协调控制方法研究[D]. 杨仁杰. 西南交通大学, 2020(07)
- [7]计及多维度频率控制性能评价标准的最优频率控制策略研究[D]. 吴罗兰. 三峡大学, 2020
- [8]计及小干扰稳定约束的互联系统AGC最优经济控制策略[J]. 闫何贵枝,王克文,刘艳红. 高电压技术, 2020(04)
- [9]云南电网AGC稳定性分析及控制策略优化[D]. 杨荣照.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1)
- [10]电池储能AGC控制性能评价标准的研究[D]. 赵嵩. 大连理工大学, 201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