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强化工艺纪律检查工作 促进电器产品质量提高(论文文献综述)
教育部[1](2020)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文中指出教材[2020]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中小学课程体系,我部组织对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进行了修订。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以及思想政治、语文、
周叙[2](2020)在《FS电器制造公司经营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全球金融危机后期全球经济恢复缓慢,世界各个国家实施各种积极经济政策来刺激各自国的家经济发展。其中工业经济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所以通过推动工业经济发展来发展国家经济是普遍国家的共同政治决策。2013年德国首次提出“工业4.0”的发展理念后接着在2015年宣布“工业4.0”战略,希望能通过引领全球第四次工业革命来为国家和全球的经济发展创造一个“新机会”,同时引起世界各国积极的响应。2016年中国宣布《中国制造2025》国家战略,提出通过大数据、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等应用技术发展先进制造业的意见,也爆发了中国企业借助新技术创新应用的热潮。但是在谋求结合创新技术的应用为出发点,不管是发展数字化生产还是智能化管理,这都要对应的企业通过调整其经营战略方能适用外部环境的发展变化。FS电器制造公司成立于2002年,属于MD集团MD电风扇事业部管辖下的生产子公司,是一家以生产风扇电机为主的制造企业。2011年,集团总公司推动以“降本增效、效益驱动、全球化经营”为三大经营主轴的全面战略转型建设方案,而MD电风扇事业部的总成本领先战略和集团总公司的转型升级方案曾经匹配,但经营到现在发现有些方案已适应不了外部环境的变化和满足不了部分子公司保持市场可持续竞争优势的要求,所以2019年FS电器制造公司根据集团总公司转型升级方案开始对公司的经营战略进行调整。本论文以FS电器制造公司为研究对象,研究公司如何通过调整经营战略来迎合外部环境的变化,保障经营战略调整方案实施的过程。首先通过对外部环境分析(先通过PEST分析方法对宏观环境进行分析,接着对市场环境分析、再通过波特五力分析模型对行业竞争结构分析后,最后对行业的竞争合作环境分析),得出影响企业的发展机会和生存威胁;其次通过对公司内部环境进行分析(包括:进行资源分析、公司能力分析、价值链分析、企业核心专长分析),得出经营优势能力和经营劣势能力;再次通过经营战略制定(先SWOT分析矩阵对其进行综合分析,接着通过战略制定,后战略选择),决定以低成本领先战略为FS电器制造公司经营战略的调整方案;最后通过战略实施的措施,保障了公司低成本领先战略的实施。根据低成本领先战略,以“632”系统平台为核心,通过数字化生产和智能化管理来实现“降本增效、效益驱动”的低成本精益管理模型,同时也适应了外部环境的变化和满足公司保持市场可持续竞争优势的要求。本论文研究成果不但能为制造企业寻求如何通过调整经营战略来保持市场可持续竞争优势的方案提供参考,亦能为企业未来实现转型升级的实践具有借鉴意义。
郭满满[3](2019)在《HZ烟厂卷烟机组生产运行管理综合评价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工业技术不断发展的当代,越来越多的生产制造企业由过去的以人力为主的生产加工方式逐步转为较高水平的机械加工方式,在转变生产方式的同时,也需要对生产运行管理做出合理有据的评价。作为卷烟生产制造企业,由于卷烟设备复杂多样,现有的设备生产运行管理评价方式相对陈旧落后,所以有必要进一步的改善,提出一种综合性的评价模型来针对卷烟设备日常的生产运行管理进行评价,这样更有利于优化卷烟设备日常生产运行管理模式,提升卷烟设备日常生产运行管理水平,完善卷烟设备日常管理的综合性评价,并为以后卷烟设备生产运行管理及设备维修提供可靠的依据。本文选取HZ卷烟厂卷包车间卷烟设备日常生产运行管理情况进行调研,分析了卷烟机组生产运行管理的现状及关键因素,通过对关键因素进行全面分析,在考虑卷烟机组生产运行管理评价体系构建思路的基础之上,得出影响卷烟机组生产运行管理的关键指标,运用AHP和BP神经网络相结合的方式构建了卷烟机组生产运行管理综合评价模型;接着运用AHP建立卷烟机组生产运行管理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确定各指标的权重,并以AHP所得出的数据为样本,运用BP神经网络对卷烟机组生产运行管理进行了综合评价;最后引入灵敏度分析法对评价结果进行了分析讨论,提出改进对策,包括完善人员与组织管理制度,提高制度与标准的执行力,提高物料管理水平以及规范设备运行监管,建立设备生产运行管理奖惩体系。
山东省市场监督管理局[4](2019)在《山东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关于印发《山东省市场监督管理行政处罚裁量基准(试行)》的通知》文中提出SDPR-2019-0330009鲁市监法规字[2019]8号各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省局各处室、直属单位:《山东省市场监督管理行政处罚裁量基准(试行)》已经2019年11月17日省局局务会研究通过,现予印发,请结合《山东省市场监督管理局行使行政处罚裁量权适用规则(试行)》(鲁市监法规字[2019]1号),认真遵照执行。《山东省市场监督管理行政处罚裁量基准(试行)》自2019年12月20日起施行,有效期至2021年12月19日。本基准生效前制定的有关市场监督管理(药品、医疗器械、化妆品监督管理除外)的行政处罚裁量基准,同时废止。
温瑶[5](2019)在《TS公司精益生产应用研究》文中指出TS公司作为铁路装备制造企业,面对优质的市场,不断提升自身能力,为轨道交通产业做强做优,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面对不断壮大的企业,精益生产显得刻不容缓。TS公司从2018年引进精益生产以来虽有效提高了管理竞争力,提升了效率、效益和品质,但整体运营效果并不理想,生产计划基本都是靠人海战术、月度攻坚、拖班延时完成,这都暴露了TS公司在生产技术准备、物料供应、生产均衡上都还存在诸多问题。本文以精益生产的理论为指导,研究公司在精益生产实施现场管理方面以及物流配送方面存在的问题,力求完善总组装车间精益线和精益物流建设。以公司总组装车间为对象,结合TS公司的精益实施情况,采取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方法,深入研究并梳理TS公司现行精益理论。通过实地调研法、专家研讨法、数据对比分析,利用鱼骨图分析TS公司精益生产的具体问题,利用从至表法设计研究物流配送合理路径,利用PDCA闭环管理控制精益生产质量管控。收集客观、主观数据,在精益思维的基础上,结合经验和数据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方案。论文还对具体实施过程中的保障措施进行了研究,从组织机构,文化建设,制度保障三个方面保障方案的实施。希望通过对当前企业精益生产的现状进行分析,找出企业面临的主要问题,并加以研究,从而寻找解决改善TS公司精益生产的难题,推动企业实现精益管理,摆脱企业目前的实施困境,指导企业发展。论文的研究结论还对其他企业的精益生产,精益管理实施具有一定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鲍颖焱[6](2019)在《中国证券监管权配置、运行及监督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证券市场是经济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对证券市场的监管也是顺应历史需要而产生的。各国政府以及国际证券监管组织都已经阐明了证券监管的基本价值理念。实践中,关于证券监管本身的正当性分析更多被现实发展经验所取代。尽管各国法律制度具有可复制性,但没有因此减少证券监管法学研究的必要性。因为证券市场的发达程度并没有随着相关证券法律制度的移植而一同转移。即使在全球监管趋同的情况下,证券监管制度的运行效果仍取决于本国的国情。在证券监管研究领域,金融学研究起步较早,主要对金融监管制度的体系、内容、方法等进行研究。但金融监管制度本身却属于法律规则体系。通过研究法律制度的运行实效来探讨法治变革的具体方向,是法学研究的重要方法。在证券监管制度中,国家作为最终的责任主体,拥有监督、管理证券市场中经济活动的权力,也对此负有义务。被监管对象享有合法参与证券市场活动的权利。证券监管者拥有的权力该如何行使,是否存在限制或者剥夺被监管对象权利的情形,是证券市场法治化、市场化进程中必须解决的根本问题。证券市场作为国家重要的金融市场之一,关系到国家整体经济的健康和稳定。证券市场的治理也必须符合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方向和要求。第一章是关于证券监管权的一般理论。第一节介绍了证券监管的定义和历史。我国法制和实践语境中的证券监管,既包括政府行为,也包括自律管理组织的行为。国外对于监管的解释更广义。现代意义上的证券监管制度出现在证券市场发达的美国,美国国会在罗斯福新政中通过立法建立了SEC,以期加强对证券市场的规范。证券监管制度随着市场发展在数次经济危机中进一步体系化。围绕证券监管有众多的理论假说和研究,这些争议代表着或放松或加强监管的立场。无论是放松监管,还是加强监管,都涉及国家权力的行使,最终表现有关证券监管权的法律问题,因为权力才是证券监管体制的核心。第二节介绍了本文研究对象——证券监管权。证券监管权是在有关证券的经济活动中来源于国家的具有强制作用的影响力,具有权力主体与权力内容上的综合性。阐明证券监管权设定的因由以及权力制约与权力保障的内在关系,作为研究证券监管权的基础。第三节探讨了证券监管权的性质及特征,证券监管权是一个包括多权能的综合性权力。围绕证券监管权形成了证券监管体制,从属于金融监管体制,自身也存在诸多的权力主体。制度安排中,需要具有深化普遍联系的系统思维,形成统筹协调的意识,也要求证券监管权的配置、运行、监督的各个环节体现政府、市场、社会多元主体共同治理的理念,从而实现更好的监管。第二章是关于证券监管权的配置问题。第一节是阐述证券监管权配置的理论。证券监管权的配置始终要从两个维度考虑:一是权力如何在政府、社会与市场关系中确定边界,即表现为政府证券监管权与自律管理权之间的分配;二是权力如何在政府主体之间排布,即政府证券监管权在国家金融监管体制内的安排,包括与其他行业金融监管权之间或统或分的横向配置关系,也包括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在金融事权上的纵向配置关系。第二节是借鉴国外经验。金融监管体制主要分为统一化监管体制和多元化监管体制,世界各国的证券监管体制分为机构型、功能型以及目标型三类,不同程度适应了社会分工。早期社会功能分化体现为具体产品形式的差异,分业监管体制因此曾占据主流;当社会分工深入体现为产品的功能差异时,功能监管体制更适应现实需要,目标监管则更加反映了证券监管者的主观价值追求。功能型和目标型都比分业型更强调加深现有机构之间的协作,金融监管体制呈现由分业向统一发展的趋势。不同国家证券市场发展的历史决定了政府监管与市场主体自治之间的基本关系,各国因此形成了不同的分配策略。第三节是以中国证监会系统为中心展开分析我国证券监管权力配置的现状,总结了目前存在的问题。主要是:(1)政府与市场关系处理不当。(2)政府证券监管权横向配置不当。(3)政府证券监管权的纵向配置不当。对此提出针对性的建议:(1)科学处理政府、社会与市场的关系。(2)统筹政府证券监管权的横向配置。(3)协调政府证券监管权的纵向配置。第三章是关于证券监管权的运行问题。第一节是对证券监管权运行的介绍。确定证券监管权运行指的是证券监管者行使权力对市场主体等被监管对象产生的作用。政府证券监管权分为准立法、行政、准司法权,每一种权力都有自己运行的原则。第二节是结合证券监管权运行机制的域外经验进行中外比较。我国证券监管权的主要运行机制有:(1)检查机制,(2)稽查机制;(3)行政处罚及复议机制;(4)自律管理机制(以上海证券交易所为例)。通过比较中外证券监管权运行机制,发现政府证券监管权和自律管理权监管功能上逐步统一,发生了形式上和实质上的融合。各国证券监管权所受的制约是不同的;证券监管权行使的公开程度不同,所受制约不同;各国对公民权利的保障程度也不同。第三节是整理我国证券监管权运行的现状、总结问题,并提出建议。我国证券监管权的现状包括,规则制定权的内容时常越位;行政许可权收缩集中;监管措施实施权繁杂、与行政处罚效果作用重复、行政复议作用不明显等等现象。除此之外,政府证券监管者还采用其他经济行政管理手段,实际上扩大了自己的权力。自律管理权运用较少,但在相关新规出台后,可能会改变这一情况。政府证券监管权存在的问题主要是运动式、选择性监管;以及工作机制不合理,无法发挥作用。自律管理权存在的问题则是权力运行的法律责任不明确,与之有关的争议未被纳入行政诉讼,导致自律管理权运行内部化,难以直接观察,也缺乏制约。第四章是关于对证券监管权的监督问题。第一节是对证券监管权的监督的一般理论。监督证券监管权的意义在于肯定和保护证券监管权的运行,防止证券监管权的滥用。我国现行的监督体系分为三大类:政府内部监督、国家机关外部监督以及社会监督。本文主要研究具有强制力的国家机关监督,即权力机关、纪检监察机关以及司法机关的监督活动。第二节是具体介绍权力机关和纪检监察机关监督,提出相关建议。权力机关重点对政府证券监管权中的规则制定权发挥作用,而纪检监察机关则发挥全面专门监督的作用,对政府证券监管权以及自律管理权都进行监督。第三节是重点分析了司法机关监督。针对证券监管权的监督只有狭义的司法监督,也是狭义的司法审查,即通过审理行政诉讼案件进行监督。司法机关在个案审查中发现了证券监管权运行不公开、不合理、不合法的种种情形,但大多数情况下都没有及时通过判决将其纠正,目前司法监督功能实际上较弱。这种情况也体现在与证券活动有关的其他司法领域。但是,以苏嘉鸿案件为示范,显示出对于个案的深入审理往往能够真正指出证券监管权运行的问题原因,并树立正确运行的规则,是较好的能够普遍促进证券市场法治化的方式。应当全面加强司法者的能力建设,构建金融法院,并以司法审查为主导建立“三审合一”审判机制,逐步强化司法监督的作用。最后,从证券监管的法治化方向看来,权力配置的合理化问题、权利义务平衡问题、权力制约和权利保障问题都是要继续深入研究的问题。只要权力、权利主体都能积极参与多元治理,就能促进证券市场法治化、市场化发展的实现。
赵晓奔[7](2019)在《制度、技术创新与产业协同演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产业协同演化研究是产业组织理论和演化经济学的一个前沿课题。本文尝试结合产业组织学、演化经济学、制度经济学、复杂系统理论等相关学科理论,对制度、技术创新与产业协同演化进行研究,以期提供能够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首先,从理论上分析制度、技术创新和产业之间的协同演化。三者之间的协同演化是通过“企业家精神”建立反馈环进行协同演化的:制度激励企业家迸发出企业家精神,企业家精神推动技术创新,进而驱动产业发展,而制度变迁由地方政府竞争引致而起。这其中包含制度与企业家精神、企业家精神与技术创新、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三个环节,其中企业家精神发挥桥梁纽带作用,把制度、技术创新、产业三者之间的关系耦合起来。本文提出地方政府竞争影响制度变迁的机制。地方政府之间开展竞争,为了赢得优势,地方政府必须加强学习,从而在现有存量知识的基础上改善知识结构并获得新的知识和技能。地方政府竞争行为主要通过四条途径型塑制度变迁。一是意识形态。中国40年的改革开放史,就是思想观念不断突破、调适的过程,伴随着思想观念的变化是制度变迁,从经济和政治方面相应地进行大刀阔斧地改革。思想观念是否及时转变,转变得快还是慢,是地方政府竞争的主要内容。二是政治企业家的知识和偏好。地方政府之间的竞争很大程度取决于官员素质和能力之争,有能力的官员能感知到并实现发展机会,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没有能力的,就会丧失机遇,一旦失去机遇就可能延误一代甚至几代的发展。显然,政治企业家的学习对地方政府之间的竞争具有重要意义。三是“地方政府类公司化”的管理模式。地方政府最为突出的类公司特征是地方政府官员具有了类似于“企业家”的决策权力。“地方政府类公司化”揭示了地方政府活动的主要内容和方式,是影响制度变迁的重要途径。四是地方政府治理水平。一个地方的制度创新水平与这个地方的治理水平大有关系。地方政府改进治理水平的过程,也就是一些规范社会运作和维护公共秩序的制度变迁过程。鉴于地方政府官员的能力水平,加之地域文化影响,使每个地方的政府治理水平表现出较大的差异性。其次,采用模拟仿真、案例分析、实证研究三种方法进行研究。从复杂自适应系统的角度构建制度、技术创新与产业协同演化的概念模型。该模型由产业环境行为和企业行为构成一个人工生命环境,企业在一定产业环境中运行。潜在企业根据市场竞争情况决定是否进入市场,在位企业根据盈利、资本存量、市场份额等情况决定是否退出。产业环境行为包括政府支持、区域企业家精神、市场总需求,企业行为包括创新、产品竞争、市场退出、建立新企业。根据概念模型和参数赋值,运用MATLAB对模型进行模拟仿真。设定20个时期进行模拟实验,模拟模型运行的结果与理论分析基本吻合。一是制度、技术创新和产业规模均随时间的变化不断增长。二是发现居民对创业创新的认知和新增企业数量对企业家精神的生成和演化影响较大,新增企业家数量体现市场竞争激烈程度。这说明市场竞争激烈程度对企业家精神具有深刻的影响。三是制度与技术创新、技术创新与产业、制度与企业家精神之间均具有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制度、技术创新、企业家精神与产业之间协同演化。以温州电气产业发展为例对制度、技术创新和产业协同演化进行分析。实践证明,推动温州电气产业演化的动力是制度和技术的协同演化,而制度与技术的协同演化是通过激发企业家精神来推动的。地方政府的制度供给在温州电气产业演化过程起到了关键性作用。政府官员的知识和偏好型塑了温州电气产业发展所必需的制度变迁方向。设定计量模型,构建了制度质量方程、技术创新方程、企业家精神方程、产出规模方程。研究结果表明,制度滞后一期对制度质量产生负向显着影响,产业规模、技术创新、企业家精神对制度质量都产生正向显着影响;企业家精神、制度质量、市场结构对技术创新产生正向显着影响;制度质量、二阶制度质量对企业家精神产生正向显着影响;二阶资本投入、人力资本、制度质量、二阶制度质量、一阶企业家精神都对产出规模有正向显着影响。通过实证分析,验证了制度、技术创新与产业协同演化机制。再次,本文在四个方面进行了创新尝试。一是根据复杂自适应系统理论,以企业和产业互动演化为框架,设计产业发展人工生命环境,构建制度、技术创新与产业协同演化概念模型,并运用MATLAB进行仿真模拟。这是本文的主要创新。二是建立制度与企业家精神、企业家精神与技术创新、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三个反馈环,并构建能力—机会—企业家精神生命周期矩阵图,分析企业家精神在制度、技术创新协同演化过程中的“催化剂”作用。三是构建地方政府竞争—学习—制度变迁分析框架,提出中国政治体制下地方政府通过意识形态、政治企业家知识和偏好、地方政府公司类公司化、地方政府治理水平等途径型塑制度变迁。四是构建制度质量方程、技术创新方程、企业家精神方程、产出规模方程,设定计量分析模型。第四,提出了四点简要政策建议。一要建立健全决策科学、运行规范、执行有效的现代政府治理体系。二要把改善营商环境作为制度竞争的核心。三要营造积极进取、开放包容的社会文化。四要引进高端创新要素。
林木[8](2019)在《中国共产党对沈阳城市的接管和改造研究(1948-1952)》文中研究指明解放战争时期,东北城市先后解放,中国共产党陆续接管和改造这些城市。作为中国共产党城市工作的初次探索,其不仅是巩固革命成果与支援前线战争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实现党的工作重心转移与建立民主政权的关键问题,因而意义重大。沈阳作为东北最大城市,具有政治色彩浓厚、工业经济发达与地理位置优越等优势,自近代以来一直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而代表性强。因此,论文研究1948-1952年中国共产党对沈阳城市的接管和改造有重要的学术价值,理论上有助于丰富和完善马克思主义城市思想与中国共产党城市工作思想,总结和归纳中国共产党接管和改造城市的一般规律;实践上有助于提高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城市治理能力与水平,解决新时代中国城市发展面临的新问题与新挑战。论文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和观点,综合运用历史学、城市学、政治学与经济学等理论及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分析、文献研究、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与多学科交叉等研究方法,系统研究中国共产党接管和改造沈阳城市。首先,追溯了中国共产党接管和改造沈阳城市的理论基础与经验借鉴;其次,考察了中国共产党接管和改造沈阳城市的历史背景与条件准备,并梳理其具体过程;最后,阐述了中国共产党接管和改造沈阳城市的成效与经验,并总结其历史作用与现实启示。沈阳城市的接管和改造是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成功范例。中国共产党一方面坚持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城市思想,另一方面结合沈阳具体实际,批判继承已有东北城市接管经验,并吸收借鉴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即近代沈阳城市管理经验和苏美城市管理经验。在此基础上,中国共产党克服重重困难,按照“各按系统、自上而下、原封不动、先接后分”的原则,对沈阳政权、经济、文化、市政和社会系统分别进行接管和改造,并取得显着成效,为人民带来福祉,证明其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不仅能打破旧世界,还能创造新世界。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取得如此大的成就,其成功经验就在于制定并执行正确的城市政策,派遣纪律严明且训练有素的城市干部,妥善处理城市各阶级阶层之间的关系以及接管城市与经济建设同时并举。沈阳城市接管和改造的顺利完成,为支援解放战争及抗美援朝战争贡献力量,为实现沈阳由消费型向生产型城市转变奠定基础,为推动东北工业化与城市化发展创造前提,更为接管和改造全国其他城市提供范例;对当前推进中国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同样给以启迪。
曹桂元,马月争,王玉琢,周景春[9](2017)在《建立广义工艺纪律检查长效机制 全面提升科研生产过程管控水平》文中指出本文对十六所三年来工艺纪律检查工作的方法及实施效果进行了总结,从领导重视、检查策划、检查机制、落实整改等方面进行经验介绍。所(厂)结合产品、专业特点及管理的实际情况,采取抓现场管理、夯实基础、强化意识等有效措施,建立了广义工艺纪律检查长效机制,实施科研生产全流程工艺纪律检查,提升了工艺纪律检查的效能,有力推进了科研生产过程管控能力的提升。
沈斌[10](2017)在《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体系的开发与实施 ——以江西技师学院数控机床装配与维修专业为例》文中认为当前我国正处于从机械制造大国向机械制造强国转变的关键时期,数控设备的市场占有率得到极大提高,市场对数控设备的维护保养及维修服务的需求也越来越高。数控机床装配与维修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如何将典型工作任务转化为一体化课程,实现行动领域与学习领域相融通,培养出符合一线工作岗位要求的数控维修人才已成为职业院校在构建课程体系时首先需要考虑改革和创新的重要内容。本研究围绕我国新型工业化对数控维修技能人才的要求,建立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校企合作为基础、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的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体系,创新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教学模式,提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为探索中国特色的技工教育改革与发展之路做出一定贡献。本论文针对数控机床装配与维修专业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体系改革,通过对数控机床装配与维修专业的市场调研,阐述了数控机床装配与维修专业的发展趋势以及市场对该专业的人才需求,明确了专业定位、建设内容以及发展方向,为课程体系改革提供依据。分析了数控机床装配与维修专业人才所从事的工作岗位以及岗位工作内容与职责,并参照国家职业标准,按照数控机床装配与维修专业技能人才综合职业能力要求,明确了人才培养方向和层次。通过召开数控维修行业实践专家访谈会,对数控装调维修工的工作内容进行分析,提取了数控机床装配与维修专业的典型工作任务,再将实典型工作任务转化为一体化课程,依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职业成长规律,序化学习领域,构建基于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体系。进而开发出课程标准及相关教学资源,最终创建符合现代职业教育以及市场发展要求的技工院校数控机床装配与维修专业的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教学模式。并对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体系实施情况加以反思与总结,希望为技工院校相关专业的课程体系改革提供一点参考。
二、强化工艺纪律检查工作 促进电器产品质量提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强化工艺纪律检查工作 促进电器产品质量提高(论文提纲范文)
(2)FS电器制造公司经营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行业背景 |
1.1.2 公司背景 |
1.1.3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宏观环境分析 |
1.2.2 波特五力分析模型 |
1.2.3 SWOT分析模型 |
1.2.4 竞争优势 |
1.2.5 家电行业相关研究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主要方法 |
第二章 外部环境分析 |
2.1 宏观环境分析 |
2.1.1 政治环境分析 |
2.1.2 经济环境分析 |
2.1.3 社会环境分析 |
2.1.4 技术环境分析 |
2.2 市场环境分析 |
2.2.1 市场结构分析 |
2.2.2 市场需求分析 |
2.2.3 消费方式的变化 |
2.2.4 商业模式分析 |
2.3 行业竞争结构分析 |
2.3.1 潜在进入者的威胁 |
2.3.2 供应商讨价还价的权力 |
2.3.3 顾客讨价还价的权力 |
2.3.4 替代产品的威胁 |
2.3.5 行业内部竞争分析 |
2.4 竞争合作环境分析 |
2.5 机会和威胁分析 |
2.5.1 机会 |
2.5.2 威胁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内部环境分析 |
3.1 公司发展历程 |
3.2 资源分析 |
3.2.1 有形资源分析 |
3.2.2 无形资源分析 |
3.3 公司能力分析 |
3.3.1 公司运营能力 |
3.3.2 生产管理能力 |
3.3.3 生产成本控制能力 |
3.3.4 信息化管理能力 |
3.4 价值链分析 |
3.4.1 价值链活动分析 |
3.4.2 公司价值流分析 |
3.5 企业核心专长分析 |
3.6 优势和劣势分析 |
3.6.1 优势 |
3.6.2 劣势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经营战略制定 |
4.1 SWOT分析 |
4.1.1 SWOT分析模型 |
4.1.2 SWOT分析矩阵 |
4.2 战略制定 |
4.2.1 愿景和使命 |
4.2.2 战略目标 |
4.3 战略选择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战略实施措施 |
5.1 调整组织结构 |
5.1.1 内部控制模式 |
5.1.2 组织结构 |
5.2 生产管理措施 |
5.2.1 生产组织管理 |
5.2.2 全面质量管理(TQM) |
5.2.3 精益生产管理 |
5.2.4 生产现场管理 |
5.2.5 生产数字化管理 |
5.3 供应链管理 |
5.4 人力资源管理 |
5.5 风险管理 |
5.6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3)HZ烟厂卷烟机组生产运行管理综合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卷烟设备管理评价的研究现状 |
1.2.2 设备运行评价模型的研究现状 |
1.2.3 设备生产运行管理评价的研究现状 |
1.2.4 BP神经网络应用研究现状 |
1.2.5 文献综述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2 卷烟机组生产运行管理的现状及关键因素分析 |
2.1 卷烟机组生产运行概况 |
2.1.1 卷烟机组生产运行管理架构 |
2.1.2 设备组成概况 |
2.2 卷烟机组生产运行管理现状 |
2.2.1 设备管理岗位及职责 |
2.2.2 制度与标准管理 |
2.2.3 设备监测数据管理 |
2.2.4 物资材料消耗管理 |
2.3 卷烟机组生产运行管理关键因素分析 |
2.3.1 关键因素分析 |
2.3.2 关键因素分析结果 |
2.4 本章小结 |
3 卷烟机组生产运行管理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3.1 卷烟机组生产运行管理评价体系的构建思路 |
3.1.1 卷烟机组生产运行管理评价原则 |
3.1.2 卷烟机组生产运行管理评价指标选择考虑的因素 |
3.2 评价指标的确定方法与步骤 |
3.2.1 指标的确定方法 |
3.2.2 指标确定的步骤 |
3.3 卷烟机组生产运行管理综合评价指标的确定 |
3.3.1 设备管理 |
3.3.2 人员管理 |
3.3.3 物料管理 |
3.3.4 制度与标准管理 |
3.3.5 环境管理 |
3.4 本章小结 |
4 卷烟机组生产运行管理综合评价模型 |
4.1 层次分析法 |
4.1.1 层次分析法介绍 |
4.1.2 层次分析法详细步骤 |
4.2 BP神经网络 |
4.2.1 BP神经网络结构 |
4.2.2 BP神经网络的基本原理 |
4.2.3 BP网络的学习算法步骤 |
4.3 建立AHP和BP神经网络综合评价模型 |
4.4 本章小结 |
5 AHP和BP神经网络在卷烟机组生产运行管理综合评价中的应用 |
5.1 层次分析法建立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和确定权重 |
5.1.1 建立卷烟机组生产运行管理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
5.1.2 确定权重 |
5.2 数据的来源与处理方法 |
5.3 BP神经网络各参数的确定 |
5.3.1 BP网络层数的确定 |
5.3.2 各层神经元个数的确定 |
5.3.3 神经元激活函数的确定 |
5.3.4 学习率的确定 |
5.4 BP神经网络模型的训练与测试 |
5.4.1 BP神经网络的训练 |
5.4.2 BP神经网络模型测试结果 |
5.4.3 评分等级的划分 |
5.5 BP神经网络综合评价的应用 |
5.6 BP神经网络关键指标灵敏度检验 |
5.6.1 灵敏度检验 |
5.6.2 存在问题分析 |
5.7 本章小结 |
6 卷烟机组生产运行管理改进对策 |
6.1 规范设备运行监管,建立设备生产运行管理奖惩体系 |
6.2 完善人员与组织管理制度 |
6.3 提高物料管理水平 |
6.4 提高制度与标准的执行力 |
6.5 提高生产现场环境管理水平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A 综合评价初选指标筛选调查问卷 |
附录B 综合评价指标重要度调查问卷 |
(5)TS公司精益生产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思路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基本理论 |
1.3.3 研究方法 |
1.3.4 研究思路及基本结构 |
第2章 TS公司精益生产现状及分析 |
2.1 TS公司简介 |
2.2 TS公司精益生产概况 |
2.2.1 TS公司精益生产现状 |
2.2.2 TS公司精益生产基本理念 |
2.3 TS公司精益生产主要问题分析 |
2.3.1 精益线、精益生产部门建设未落地 |
2.3.2 物流配送方案不合理 |
2.3.3 精益工具应用不深入 |
2.3.4 精益生产基础工作待加强 |
第3章 TS公司总组装精益线建设分析设计 |
3.1 TS公司精益生产推行目标及原则 |
3.2 TS公司总组装精益线现状 |
3.3 总组装精益线设计方案总体规划 |
3.4 生产规划模块分析 |
3.5 质量模块分析设计 |
3.6 全员生产维护模块分析设计 |
第4章 TS公司物流配送改善方案设计 |
4.1 仓储管理设计 |
4.2 配送管理设计 |
4.3 物料拆包原则 |
4.4 资源配置设计 |
4.5 储运一体化工装应用 |
4.6 物流改善分析 |
第5章 TS公司精益生产实施及保障措施 |
5.1 组织机构保障 |
5.2 构建精益管理文化 |
5.2.1 提升精益意识 |
5.2.2 加强人员培养 |
5.3 保障制度建设 |
结论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6)中国证券监管权配置、运行及监督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言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研究价值及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四、研究思路及框架 |
五、本文可能的创新之处 |
第一章 证券监管权的一般理论 |
第一节 证券监管的意义 |
一、证券监管的由来 |
二、证券监管的正当性 |
第二节 证券监管权的界定 |
一、证券监管权的解释 |
二、证券监管权的本原 |
第三节 证券监管权与证券监管体制 |
一、证券监管权的内容 |
二、证券监管体制的系统 |
小结 |
第二章 证券监管权的配置问题 |
第一节 证券监管权配置的一般理论 |
一、证券监管权配置的界定 |
二、证券监管权配置的相关理论 |
三、证券监管权配置的具体原则 |
第二节 境外证券监管权配置的经验 |
一、金融监管体制分类比较 |
二、政府证券监管权的配置 |
三、证券监管权的分配 |
第三节 我国证券监管权配置的问题及对策 |
一、我国证券监管权配置的内容 |
二、我国证券监管权配置存在的问题 |
三、关于我国证券监管权配置的建议 |
小结 |
第三章 证券监管权的运行问题 |
第一节 证券监管权运行的一般理论 |
一、证券监管权运行的界定 |
二、证券监管权运行的分类以及原则 |
第二节 证券监管权运行机制的比较 |
一、证券监管权运行机制的国外经验 |
二、我国证券监管权的运行机制 |
三、证券监管权运行机制之比较 |
第三节 我国证券监管权运行的现状、问题及建议 |
一、我国证券监管权运行现状 |
二、证券监管权运行的问题及建议 |
小结 |
第四章 对证券监管权的监督问题 |
第一节 对证券监管权监督的一般理论 |
一、对证券监管权监督的界定 |
二、对证券监管权监督的体系 |
三、对证券监管权监督的原则 |
第二节 权力机关监督和纪检监察机关监督 |
一、权力机关监督 |
二、纪检监察机关监督 |
第三节 司法机关监督 |
一、司法机关监督的界定 |
二、司法机关关注个案监督 |
三、证券司法的总体表现及对策 |
小结 |
余论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后记 |
(7)制度、技术创新与产业协同演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1.1.1 理论背景 |
1.1.2 现实背景 |
1.1.3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 |
1.3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1.4 本文主要创新之处和不足 |
第2章 制度、技术创新和产业演化相关理论综述 |
2.1 制度的一般理论 |
2.1.1 制度的基本概念 |
2.1.2 制度的分类 |
2.1.3 制度的功能 |
2.1.4 制度变迁 |
2.2 技术创新一般理论 |
2.2.1 技术创新与企业规模关系 |
2.2.2 技术创新与市场结构关系 |
2.2.3 技术创新与外商直接投资(FDI)的关系 |
2.2.4 技术创新与公共政策 |
2.2.5 技术创新与人力资本的关系 |
2.3 产业演化一般理论 |
2.3.1 演化经济学的起源 |
2.3.2 现代演化经济学 |
2.3.3 协同演化 |
第3章 制度、技术创新与产业之间的协同演化分析 |
3.1 地方政府引致制度变迁分析 |
3.1.1 地方政府竞争理论 |
3.1.2 改革开放以来地方政府竞争模式演化 |
3.1.3 地方政府竞争和制度变迁 |
3.1.4 地方政府竞争的有效形式是制度质量的竞争 |
3.2 技术创新影响因素分析 |
3.2.1 技术创新系统内部因素分析 |
3.2.2 技术创新系统外部因素分析 |
3.3 产业演化生命周期和产业演化机制分析 |
3.3.1 产业演化生命周期 |
3.3.2 产业演化机制 |
3.4 制度、技术创新与产业协同演化分析 |
3.4.1 制度与技术创新的协同演化 |
3.4.2 技术创新与产业的协同演化 |
3.4.3 制度与产业的协同演化 |
第4章 制度、技术创新与产业协同演化概念模型及仿真 |
4.1 现代演化经济学的有关理论支持 |
4.1.1 自组织理论 |
4.1.2 复杂适应系统理论 |
4.2 产业演化基本模型 |
4.2.1 NW模型 |
4.2.2 WKD模型 |
4.2.3 历史友好模型 |
4.3 制度、技术创新与产业协同演化概念模型 |
4.3.1 产业环境主体的行为分析 |
4.3.2 企业主体的行为分析 |
4.4 模拟模型仿真 |
4.4.1 模拟平台MATLAB简介 |
4.4.2 模拟程序流程框架 |
4.4.3 模拟参数设置 |
4.4.4 模拟实验与仿真结果分析 |
第5章 案例分析:温州电气产业的演化 |
5.1 温州电气产业的发展历程 |
5.1.1 第一阶段(20 世纪70 年代):萌芽阶段 |
5.1.2 第二阶段(20 世纪80 年代初-90 年代初):初创阶段 |
5.1.3 第三阶段(20 世纪90 年代初-本世纪初):成长阶段 |
5.1.4 第四阶段(本世纪初至今):转型发展阶段 |
5.2 温州电气产业协同演化分析 |
5.2.1 制度供给与温州电气产业发展 |
5.2.2 技术创新与温州电气产业发展 |
5.2.3 制度、技术创新与电气产业协同发展的分析 |
5.2.4 计量分析 |
第6章 结论与研究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简要政策建议 |
6.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模型仿真程序代码 |
致谢 |
(8)中国共产党对沈阳城市的接管和改造研究(1948-1952)(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
1.1.1 选题依据 |
1.1.2 选题意义 |
1.2 核心概念阐释 |
1.2.1 城市接管 |
1.2.2 城市改造 |
1.2.3 城市管理 |
1.2.4 城市治理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国内外研究述评 |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4.1 研究内容与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2 中国共产党对沈阳城市接管和改造的理论基础及经验借鉴 |
2.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城市思想 |
2.1.1 马克思恩格斯的城市思想 |
2.1.2 列宁的城市思想 |
2.2 中国共产党主要领导人的城市工作思想 |
2.2.1 毛泽东的城市工作思想 |
2.2.2 陈云的城市工作思想 |
2.3 中国共产党东北的城市接管经验 |
2.3.1 哈尔滨的城市接管经验 |
2.3.2 长春的城市接管经验 |
2.4 国内外的城市管理经验 |
2.4.1 近代沈阳的城市管理经验 |
2.4.2 苏联与美国的城市管理经验 |
3 中国共产党对沈阳城市接管和改造的背景及条件 |
3.1 战后国际国内形势发生深刻变化 |
3.1.1 美苏对峙格局形成及其在中国的博弈 |
3.1.2 国民党财政经济危机与军事政治失败 |
3.1.3 共产党革命力量壮大与方针政策正确 |
3.2 中国共产党在东北地区掌握战争主动权 |
3.2.1 国共军事力量对比发生改变 |
3.2.2 夏秋冬季攻势取得胜利 |
3.2.3 辽沈战役加速推进沈阳解放 |
3.2.4 战争中重视对沈阳的保护 |
3.3 沈阳地下党组织采取有效行动 |
3.3.1 调查与搜集有关沈阳的情报资料 |
3.3.2 宣传中国共产党接管和改造沈阳的方针政策 |
3.3.3 组织沈阳各界群众开展护城运动 |
3.3.4 保护沈阳党员进步分子与策反国民党军政人员 |
3.4 沈阳军事管制委员会正式成立 |
3.4.1 明确沈阳军事管制的目的与军管会的使命 |
3.4.2 设置沈阳军管会的组织机构及其人员 |
3.4.3 调配与培训沈阳军管会所需的干部队伍 |
4 中国共产党对沈阳城市接管和改造的具体实践 |
4.1 沈阳政权系统的接管和改造 |
4.1.1 解散反动党团与实行公开建党 |
4.1.2 打碎旧政权机构与召开各界人民代表会议 |
4.1.3 留用旧职人员与整顿公职人员思想纪律 |
4.1.4 搜集军队遗留资财与加强军工军需生产 |
4.2 沈阳经济系统的接管和改造 |
4.2.1 没收官僚资本工业企业与建立国营工业企业 |
4.2.2 没收官僚资本财政金融机构与稳定金融市场 |
4.2.3 保护与引导私营工商业向有益于国计民生方向发展 |
4.3 沈阳文化教育卫生系统的接管和改造 |
4.3.1 恢复进步报纸广播与加强职工文艺活动 |
4.3.2 调整合并学校与实施课程教学改革 |
4.3.3 整治环境卫生与开展妇幼保健工作 |
4.4 沈阳市政系统的接管和改造 |
4.4.1 抢修煤气电力与自来水系统 |
4.4.2 抢修邮电通讯系统 |
4.4.3 修复铁路交通运输网 |
4.5 沈阳社会秩序的接管和改造 |
4.5.1 遣散散兵游勇与收容游民乞丐 |
4.5.2 开展锄奸肃特斗争与打击盗匪抢劫 |
4.5.3 取缔封建会道门与整顿宗教界活动 |
4.5.4 封闭妓院与禁绝烟毒 |
5 中国共产党对沈阳城市接管和改造的成效及经验 |
5.1 沈阳城市接管和改造的成效 |
5.1.1 政权相对稳定党政领导加强 |
5.1.2 经济加快恢复国家财政好转 |
5.1.3 文教卫发生变革人民素质提升 |
5.1.4 市政设施改善社会风气净化 |
5.2 沈阳城市接管和改造的成功经验 |
5.2.1 制定并执行正确的城市政策 |
5.2.2 派遣纪律严明且训练有素的城市干部 |
5.2.3 接管城市与经济建设同时并举 |
5.2.4 妥善处理城市各阶级阶层之间的关系 |
5.3 沈阳城市接管和改造的不足之处及其原因分析 |
5.3.1 思想认识存在偏差 |
5.3.2 接管人员与机动兵力准备不足 |
5.3.3 城市工作方法过粗 |
6 中国共产党对沈阳城市接管和改造的作用及启示 |
6.1 沈阳城市接管和改造的历史作用 |
6.1.1 为支援解放战争及抗美援朝战争贡献力量 |
6.1.2 为实现沈阳由消费型向生产型城市转变奠定基础 |
6.1.3 为推动东北工业化与城市化发展创造前提 |
6.1.4 为接管和改造全国其他城市提供范例 |
6.2 沈阳城市接管和改造的现实启示 |
6.2.1 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提升城市治理民主化水平 |
6.2.2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提升城市治理科学化水平 |
6.2.3 运用大众传播媒介提升城市治理信息化水平 |
6.2.4 完善相关法律制度提升城市治理法治化水平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创新点 |
7.3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10)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体系的开发与实施 ——以江西技师学院数控机床装配与维修专业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实施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模式的意义 |
1.4.1 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模式 |
1.4.2 有利于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 |
1.5 概念界定 |
1.5.1 工学结合一体化 |
1.5.2 课程体系 |
1.5.3 课程体系开发 |
1.5.4 实践专家 |
1.5.5 代表性工作任务 |
1.5.6 典型工作任务 |
1.6 理论基础 |
1.6.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1.6.2 行动导向学习理论 |
1.6.3 情境学习理论 |
1.7 研究思路 |
1.8 研究方法 |
第2章 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体系开发的指导思想与步骤 |
2.1 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体系开发的指导思想 |
2.1.1 以人为本的思想 |
2.1.2 设计导向的职业教育思想 |
2.1.3 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教学思想 |
2.2 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体系开发的步骤 |
2.2.1 人才需求及工作岗位调研 |
2.2.2 召开实践专家访谈会 |
2.2.3 分析典型工作任务,将行动领域转化为学习领域 |
2.2.4 构建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体系 |
2.2.5 制定一体化课程标准 |
2.2.6 设计学习情境 |
2.2.7 确定教学方法与考核评价方法 |
2.3 江西技师学院数控机床装配与维修专业(高级工)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体系和内容 |
2.3.1 江西技师学院数控机床装配与维修专业(高级工)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体系 |
2.3.2 江西技师学院数控机床装配与维修专业(高级工)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课业设计方案 |
2.3.3 数控机床装配与维修专业(高级工)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工作页 |
第3章 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与实施 |
3.1 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 |
3.1.1 师资队伍建设 |
3.1.2 教学资源建设 |
3.1.3 教学监控与评价体系建设 |
3.2 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体系的实施 |
3.2.1 进行企业调研,选择合作企业 |
3.2.2 签订合作协议,明确校企职责 |
3.2.3 加强师资建设,引进企业力量 |
3.2.4 校企共享资源,共建实训基地 |
3.2.5 制定评价方案,实施多元评价 |
3.2.6 校企共同育人,共商教学安排 |
3.2.7 完善运行机制,实现互利双赢 |
第4章 数控机床装配与维修专业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模式实践效果 |
4.1 课程体系改革初见成效 |
4.1.1 课程体系实现工学一体 |
4.1.2 师资队伍能力有所提升 |
4.1.3 学习兴趣提升,学生能力提高 |
4.1.4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运行机制建设成保障 |
4.1.5 区域经济发展贡献提升 |
4.1.6 技能培训服务范围扩大 |
4.1.7 改革见成效,示范辐射广 |
4.2 课程体系改革的特色 |
4.2.1 对接岗位要求和职业标准,构建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体系 |
4.2.2 依托校企合作,开发一体化学材 |
4.2.3 教学模式实现一体化、数字化、企业化 |
4.2.4 多方式多途径建设教学资源库 |
4.2.5 三方评价,形成多维度多元化教学评价体系 |
4.2.6 增、改、扩建校内实训场所 |
4.3 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 |
4.3.1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还需在发展中完善 |
4.3.2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运行机制建设还需不断深入 |
4.3.3 社会服务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还需进一步加强 |
4.4 对开发与实施情况的反思 |
4.4.1 教师对课程体系改革工作不积极 |
4.4.2 企业参与热情不高 |
4.4.3 缺乏法律层面保障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企业相关部门负责人访谈提纲 |
附录 B 用人单位人才需求状况的调查问卷 |
附录 C 企业人才需求状况的调查问卷 |
附录 D 企业人才需求状况的调查问卷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所获荣誉 |
致谢 |
四、强化工艺纪律检查工作 促进电器产品质量提高(论文参考文献)
- [1]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J]. 教育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 2020(06)
- [2]FS电器制造公司经营战略研究[D]. 周叙.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3]HZ烟厂卷烟机组生产运行管理综合评价研究[D]. 郭满满. 西安科技大学, 2019(01)
- [4]山东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关于印发《山东省市场监督管理行政处罚裁量基准(试行)》的通知[J]. 山东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山东省人民政府公报, 2019(33)
- [5]TS公司精益生产应用研究[D]. 温瑶. 西南交通大学, 2019(07)
- [6]中国证券监管权配置、运行及监督问题研究[D]. 鲍颖焱. 华东政法大学, 2019(02)
- [7]制度、技术创新与产业协同演化研究[D]. 赵晓奔. 江西财经大学, 2019(01)
- [8]中国共产党对沈阳城市的接管和改造研究(1948-1952)[D]. 林木. 大连理工大学, 2019(01)
- [9]建立广义工艺纪律检查长效机制 全面提升科研生产过程管控水平[A]. 曹桂元,马月争,王玉琢,周景春. 质量管理体系评估最佳实践论文集, 2017
- [10]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体系的开发与实施 ——以江西技师学院数控机床装配与维修专业为例[D]. 沈斌.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201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