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绿房子》的立体结构与立体现实(论文文献综述)
苏爱青[1](2017)在《论略萨小说的狂欢化》文中指出学术界关于巴尔加斯·略萨的研究,小说尤其长篇小说是核心部分。从内容到形式,涉及人物形象、思想主题、作品风格、叙述技巧、叙事结构。这的确十分符合巴尔加斯·略萨作为“结构美学开拓者”和“现实主义践行者”的身份。但正如歌德的名言“说不尽的莎士比亚”一样,研究略萨这位在创作中频出新招的拉美“爆炸文学”主将,亦具有多个维度的可能性与价值。如近年来出现了从文化人类学、伦理学、心理学、女性主义、后殖民主义等视角研究巴尔加斯·略萨小说的成果。但鲜有从巴赫金狂欢诗学理论的视角出发的研究,这为笔者提供了一个写作的空间。略萨的小说具有鲜明的狂欢化特征。首先,略萨笔下的人物大多具有“狂人”气质,他们在行为、语言、思想和情感等方面每每脱离常轨,成为不合时宜的怪人。与“狂人”形象密不可分的,是略萨小说中狂欢化的人物塑造手法。与传统小说擅长静态的外貌描写和心理刻画不同,略萨的小说喜用狂欢化的对话和情节,以此来诠释人物的狂欢化特征。其次,略萨运用了多种狂欢化的艺术手法来表现人物形象、反映现实生活。从小说的人物塑造手法到小说的语言、体裁再到时空模式无不体现着作家狂欢化艺术思维的雕琢。再次,略萨小说中的狂欢并不是荒诞不经的闹剧。狂欢的背后,渗透着作者对弱势群体的深切同情,对黑暗现实的无情鞭挞,对自由民主的热切渴慕。最后,略萨小说的狂欢化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其一,这是略萨本人生活经历的积淀。无论是自由不拘的狂欢式生活,还是压抑痛苦的独裁式生活,都培养了作家狂欢化的艺术思维,为他的创作提供了狂欢化的素材。其二,充斥着暴力、混乱和非理性的拉美社会现实也使得他的创作带上了狂欢化的色彩。其三,拉丁美洲、美国乃至欧洲文学史上优秀的狂欢化文学作品亦是其小说具有狂欢化特征一个重要因素。
龚海林[2](2015)在《拉美文学中房子意象的多重意蕴 ——以《毕司沃斯先生的房子》、《绿房子》、《百年孤独》为例》文中提出20世纪60年代的拉美文学人爆炸之后,一片“文学新大陆”展现在了世人眼前,奇幻的流派风格和发散着浓郁地域文化特征的作品引发了世界文坛的热切关注。拉美文学同样为国内读者所钟爱,也受到理论界的一致赞许,研究者众多,研究成果丰硕。本文在已有研究资料的了解梳理中,选取了一个独特的书写角度——房子意象来进行文化心理分析研究,主要依托奈保尔的《毕司沃斯先生的房子》、略萨的《绿房子》和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试图立体地探讨房子意象所负载的拉美历史、文化、经济、风俗人情等深层内涵,进而彰显在拉美特定的文化混杂生存境遇中“房了”对流散族群的情感价值。《毕司沃斯先生的房子》写了一个小人物毕司沃斯先生一生对房子的追求,体现出他对独立人格的追求、对属于自己的家的渴望、对于自我权利的追求。《绿房子》写了安塞尔莫先生一生对“绿房子”这一事业的追求,反映了他的精神诉求和个人价值实现的渴望,但外来文化与本地文化的冲突对于“绿房子”的冲击显而易见,于是安塞尔莫先生作为两种文化冲突的牺牲品,最终和他的“绿房子”一起被摧毁。《百年孤独》写了马贡多的建造者,布恩蒂亚家族的成员,建造一所所有形无形的房子,把自己与外界隔离开来,将自己的心房紧闭,在固执与孤独中生活了一百年,最终从地球上消失。笔者认为,房子意象有这样几重意蕴,首先代表着一种自我价值建构,对于个人来说,房了是家的标志,彰显着自我价值和自我权力,对于家族和民族来说,房子也是家族的物质载体,家族和民族文化的自我价值建构和自我权力表现。其次,房子意象代表了一种身份归属,不仅是家族的,而且是民族文化的。房子意象,不仅是个体精神诉求的物质外化,也可以是一个家族、一个民族精神意蕴的物质表现。当殖民者渐渐撤出拉美之后,文化的强人影响力依然使本十的文化发展步履维艰。于是拉美的众多仁人志士都试图通过重构文学模式的方式来树立本土特色,以此保持自身的独特性。房子意象的深层解读,从个体的方面讲反映了个体人的精神诉求、事业理想、孤独梦想等,从民族与文化的方面讲反映了拉美人民对民族文化独立性的渴望。
张婧琦[3](2015)在《巴尔加斯·略萨小说创作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10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是响彻拉丁美洲的秘鲁着名作家。略萨一生着述颇丰,体裁繁多,但其影响最为深远的还是长篇小说。略萨小说以其变幻莫测的结构和制图般现实的描绘闻名于世,所以有“结构现实主义创作大师”之称。本文在总结和归纳前人经验的基础上从创作倾向、创作技巧和语言魅力等三个方面探索略萨小说的艺术特色。在创作倾向上,一方面,略萨小说继承了拉美现实主义传统,加之本土地域特色与特殊历史时期的影响,人文与历史元素在略萨作品中相得益彰,因此他笔端多触及军事独裁、种族歧视、宗教压迫、阶级矛盾等题材,形成一幅幅压抑、沉闷、灰暗的图景,意在呈现最为真实的拉丁美洲。另一方面,略萨的很多作品都是他个人传奇经历的写照,他率性的成长历程是其取之不竭的灵感源泉。在创作技巧方面,略萨创造性的构建了自己独具特色的“立体性”叙事结构,他的作品颠覆了传统小说的线性和平面结构模式,进而采用立体的、跳跃式的、镜头感极强的结构叙事手法。在叙事中,他通过变换人称和打破时空界限形成斗转星移的效果,从而立体的多维度的反映社会现实。略萨对小说的结构情有独钟,他融合了欧美各文学流派的现代技巧建构了“连通管”、“中国套盒”、“对话波”等小说结构模式,为小说增添了可读性和表现力。此外,在语言使用方面,略萨小说语言高超的描摹能力使小说更具说服力和真实感,他塑造的多个系列人物形象构成其作品中的特有符号,呈现出独特的语言魅力。
李小雪[4](2014)在《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小说中女性形象研究》文中提出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是当代文坛最具权威的拉美作家之一,他的创作以结构的新颖见长,被许多评论家称为结构主义大师,2010年瑞典皇家文学院颁发给他诺贝尔文学奖,以表彰他“对权力结构的制图般的描绘和对个人反抗的精致描写”。综观他长篇小说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淡去“中心”男性人物形象后,作品中剥落出的女性形象也颇为丰富,极具表现力和张力。本文主要从女性视角的角度出发,运用西方女性主义文学理论以及心理精神分析学的理论解读巴尔加斯·略萨小说中女性形象。通过对小说中女性形象细致入微地分析,试图探讨巴尔加斯·略萨的女性观和爱情观,从各个方面揭示出女性生存状况从而挖掘出值得人们深思和作家想要表达的关于女性生存困惑及情感。主要分以下几部分:引言,主要梳理了国内外对巴尔加斯·略萨作品研究的选题的目的与意义,以及本论文的研究角度与其创新价值。第一部分,对巴尔加斯·略萨长篇小说中的女性人物形象进行了详细的分类,主要分为三大类,具有奴性意识的传统女性形象,被践踏的特殊群体,富有反抗色彩的叛逆女性形象,重点描绘了小说中女性形象的生存际遇,揭示出底层妇女的悲惨现状。第二部分,通过对女性形象的深刻剖析,探讨了巴尔加斯·略萨的女性观和爱情观。一方面巴尔加斯·略萨批判了男权社会对妇女的压迫,另一方面作者高度赞扬了具有女性主体意识的叛逆女性,同时,对处在军事暴力、独裁统治下的妓女们给予了深切同情。在对待爱情上,主张精神与心灵契合,提倡性爱自由,展示飘忽不定的爱情。第三部分描述作者对女性问题的高度关注离不开当时动荡不安的社会环境以及作家本人复杂的家庭和他的自身生活经历以及情感因素,与作家创作理念和男权主义视角限制因素息息相关。通过对略萨小说中女性形象的研究,充分展示了略萨对女性命运地关注和人生道路的探索,而作者的这些思考恰恰对于审视当下社会女性问题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朱丽颖[5](2014)在《疏离与融入 ——霍米·巴巴后殖民理论视野中的《绿房子》解读》文中研究表明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2010年度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世界小说大师,被誉为“结构写实主义大师”和拉美“文学大爆炸”主将之一。《绿房子》是他的第二部长篇小说,小说于1967年问世,立即获得秘鲁全国小说奖、西班牙文学评论奖和委内瑞拉政府用着名作家罗慕洛·加列戈斯命名的国际文学奖。由于目前国内对略萨的《绿房子》这本书主要从其叙事结构方面进行分析,很少人涉及他的殖民思想或者文本的社会意义方面。本课题的研究则试图从思想精神方面把握略萨的创作,从文本出发,遵循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原则,将作者创作放入文化的背景下进行考察。并且借鉴霍米·巴巴的观点详尽地阐述了略萨的后殖民主义思想。本文的写作分为五个部分:导论部分分为三小节。第一节“研究现状”,主要分析本研究本专题在国内外的研究情况。第二节“选题意义与论文的主要内容”,主要讨论本论文写作的创新点及意义。第三节“霍米·巴巴相关理论阐释”主要对巴巴的理论观点进行一个梳理,使文章结构更加清晰。第一章“自我想象中的他者形象”主要是从霍米·巴巴讨论的他者问题入手,紧扣文本,找出实例,以具体人物来论证略萨对他者问题上与众不同的矛盾情怀。第二章“碰撞与交流——文化的混杂”这一章进一步从《绿房子》的文本内容和叙事模式两方面中的人物、语言、身份转变等进行阐述、分析、论证略萨的“混杂”思想。表达了略萨力图通过文化混杂,打破东西方的界限的意识。第三章“建构和谐的‘第三空间’”主要从略萨自身的特殊身份、中西宗教文化上,和两性分歧上分析略萨对第三空间的建构意图以及现实意义。结论部分主要是总结和概括略萨的后殖民主义思想,从东西文化差异冲突到文化交融再到和谐状态完成了他的“第三空间”建构的过程,进一步展现了一个和谐的文化共荣社会。
李长君[6](2013)在《论略萨小说的结构现实主义特征》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是一位具有秘鲁和西班牙双重国籍的作家,一生着述颇丰,尤其是在小说创作方面,注重思想内容的现实性和尖锐性,对小说结构进行大胆创新和改革,将深刻复杂的社会主题与新颖多变的小说结构相融合,被誉为“结构现实主义大师”,并获得2010年诺贝尔文学奖。作为拉美结构现实主义的代表人物,略萨十分注重小说内容与形式的统一,通过变革小说的结构,力图呈现客观现实的“立体感”。这种立体感一方面来自略萨小说内容主题方面呈现出的立体世界,一方面来自其小说艺术技巧的立体结构。本文试图从略萨的创作道路、小说的主题意蕴与叙事技巧等方面进行归纳阐述,分析探讨略萨在文学的真实性与形式的艺术性方面所做的成功尝试,深入理解结构现实主义小说在内容“立体”与结构“立体”方面的统一。本文的引言部分主要介绍了略萨长篇小说的国内出版译着情况、梳理了略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确立本文的研究价值和创新之处。论文主体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运用传记研究法追溯略萨的创作道路,了解其传奇的人生经历在文学创作中的作用以及福楼拜与萨特等欧美作家对他的影响,理解结构现实主义的缘起和主要特征。第二部分在立足于文本分析的基础上,结合社会历史研究法探讨略萨结构现实主义小说的创作主题,从批判军事独裁、关注下层民众和反思印第安文明生存现状三个主题中理解作家立体展现拉美社会现实的创作意图。第三部分运用叙事学理论,从叙事时间、叙事视角和叙事结构三方面分析略萨小说的立体叙事特色,并简要探析略萨对绘画、电影、音乐技术的跨学科借鉴。最后在结语部分指出,略萨的文学艺术成就和文学主张对我国在多媒体阅读环境下的文学创新和改革具有十分有益的借鉴作用。
崔承君[7](2013)在《论略萨小说的“介入”诗学》文中认为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是秘鲁的着名作家,以其突出的文学成就被誉为拉丁美洲文学“大爆炸”的四大主将之一。2010年略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表彰他对人类文学做出的贡献。略萨的作品有小说、散文、戏剧和评论等,其中以长篇小说的成就最为瞩目。略萨的“介入”诗学在理论上受到萨特介入文学理论的影响,同时也融入了自己的思考。“介入”、“虚构”和“反抗”是他一直强调的关键词,这三者可以说是相辅相成的。文学以虚构的方式介入现实,从而达到反抗的目的。介入文学是一种行动方式,不论是作者还是读者,都可以通过文学的方式来改造世界。在实践方面,略萨受到美国作家威廉·福克纳的影响,擅长运用时空浓缩和人物视角转换等手法,试图构建一个总体性的小说世界。文学对现实的介入是一种总体性的介入,作家应该有一种担当全世界的介入情怀。略萨的大部分作品都反映了反独裁的主题,而暴力、情欲和反抗则是独裁与反独裁的三个主要元素。略萨的小说以结构新颖、技巧多样着称,而他也从来没有放弃对形式的探索。在写作中,略萨注重文字风格与内容的契合,追求一种总体小说的效果,并且喜欢使用连通管手法。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结合让作品成功地介入了现实,但同时作家也有意识地保持与现实的距离。运用想象与虚构让小说与现实保持距离,以流亡作家的身份审视和反思祖国,从不放弃对现实的批判和超越,这是略萨与现实保持距离的方式。略萨的介入诗学为世界文学注入了活力,并且在信息化社会为文学的未来指出了一个方向。
禹媛媛[8](2013)在《巴尔加斯·略萨小说创作特点研究 ——以《城市与狗》、《绿房子》、《酒吧长谈》为例》文中研究表明2010年度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秘鲁-西班牙作家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①,是拉丁美洲20世纪60年代“文学爆炸”的主将之一,被誉为“结构现实主义”大师。他一生创作颇丰,其中以长篇小说最为重要。他的成名作《城市与狗》、代表作《绿房子》以及《酒吧长谈》,均对世界文坛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自20世纪70年代末巴尔加斯·略萨被赵德明先生介绍到中国之后,国内对他的研究就一直没有中断过,巴尔加斯·略萨的主要作品几乎都被译成了中文,研究巴尔加斯·略萨及其作品的专着,尤其是学术论文,数量颇多。笔者旨在前人对巴尔加斯·略萨理论研究的基础之上,运用相关理论,以其小说作品《城市与狗》、《绿房子》、《酒吧长谈》为例,对巴尔加斯·略萨的小说创作特点进行研究。研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即巴尔加斯·略萨小说创作的现实性特点和结构特点。巴尔加斯·略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授奖辞是“对权力结构给予了制图般精细的描绘,对个体的抵抗、反抗和失败进行了激烈的叙述”,因而对其小说创作的现实性特点的研究将主要从巴尔加斯·略萨小说创作中对社会权力现实的描绘以及对个体生存现实的叙述等方面展开。对巴尔加斯·略萨小说创作的结构特点的研究主要包括结构现实主义的内涵、结构现实主义的特点、结构现实主义特点的表现手法三个方面。此外,笔者还将研究巴尔加斯·略萨的小说创作对我国作家、读者阅读以及世界文学的价值与影响。通过以上对巴尔加斯·略萨小说创作特点的研究,笔者希望能对巴尔加斯·略萨及其小说创作特点有一个更为全面和深入的了解,以期进一步深化对巴尔加斯·略萨的理论研究。
邱芬[9](2013)在《谎言中的真实 ——巴尔加斯·略萨结构现实主义初探》文中提出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拥有秘鲁与西班牙双重国籍的着名文学家,2010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努力探索文学表现现实世界的方式,发展并完善了结构现实主义的写作方法,成为结构现实主义的代表人物。他的第二部长篇小说《绿房子》正因为娴熟地运用了此种创作方法,获得了世界文坛的高度评价。本篇论文分为三个部分。在第一章中,笔者以《绿房子》的文本作为研究对象,分别讨论了略萨在《绿房子》中使用的叙述视角的丰富多样,叙述时空的自由切换,人物称谓的变换,以及对电影、戏剧、绘画等其他艺术类别表现手法的借鉴,还有对叙事节奏与双关的巧妙运用等艺术手法。第二章就略萨在《绿房子》中使用的诸多非现实主义手法进行更深一步的剖析,通过对比传统的现实主义、浪漫主义与现代主义写作手法,提出略萨在他的结构现实主义中使用的非现实主义手法与风格并不会影响到文本的“真实性”,它反而能更好地揭示现实世界中真实与谎言并存的事实,并把它反映到小说中去。虚构作品非但不是谎言,反而是更能保存真实、保存真情的可靠方式。第三章是从拉丁美洲的现实、略萨的个人喜好与经历以及众作家对略萨文学创作的影响几个角度分析了结构现实主义产生与获得发展的原因。略萨在《绿房子》中丰富了结构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完善了其表现手段,通过文学的虚构方式向我们展现了虚构艺术并非等于无用的谎言,虚构文学作品更是对人类世界的存在与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的。
邵惠滨[10](2013)在《论福克纳对略萨小说创作技巧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略萨在小说创作技巧方面的表现非常突出,这也是他能够蜚声国际文坛的重要原因之一。但他在创作技巧上的造诣并非与生俱来,其渊源可以追溯到许多作家,尤其是现代、后现代主义的小说家们。其中对他影响最深刻的作家之一便是美国作家福克纳。论文综合运用影响研究和平行研究的相关理论,采用异同比较法、实证法和文本细读等研究方法,对福克纳影响略萨小说创作技巧的途径、内容做出论证和研究,认为略萨在立体结构、隐藏材料等小说创作技巧方面都深受福克纳的影响。福克纳影响略萨小说创作技巧的途径主要有两方面:阅读和欧洲游学经历。略萨从少年时代就与阅读结下了不解之缘,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阅读“给人感觉就像阳光前来照亮了我的青年、少年时代”。略萨初次接触福克纳的作品是在大学时代,福克纳在小说中所使用的各种创作技巧给略萨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略萨在欧洲游学期间(20世纪60年代)恰好是西方文学中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盛行的时期,也是从那时开始,略萨开始了小说技巧方面的研究和实验,这为他以后熟练地使用各种小说创作技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进一步加强了福克纳对略萨的影响。略萨在小说结构方面的技巧直接来源于福克纳。论文通过对略萨和福克纳的小说进行比较,同时结合相关材料,论证了略萨小说中的立体结构技巧是受到福克纳的影响。在两位作家的作品中,都有多视角叙事的运用,但略萨要比福克纳使用得更加纯熟、大胆、频繁;两位作家在小说的时空结构上也表现出了极大的相似性,尤其是在时间技巧、蒙太奇时空结构、连通管术等方面。略萨继承了福克纳的立体结构技巧并加以创新和发展,整体结构也更为庞大,很好地发挥了立体结构在表达小说主题和内容上的作用,这都离不开福克纳作为“开拓者”的贡献。略萨常用的另一种小说创作技巧就是隐藏材料,可以细分为省略情节和隐喻两种技巧,经过论证,这些也都是从福克纳那里继承而来。省略情节这一技巧可以追溯到福克纳的《圣殿》。尽管福克纳对略萨小说创作技巧的影响是明显而深刻的,但我们更应该看到略萨在继承福克纳衣钵的基础上所做出的发展和创新,这是略萨区别于福克纳之处,也是他的价值所在。当然,对略萨的小说创作造成影响的,绝不仅仅只有福克纳一个作家,确切的说应该是一群作家,如海明威、萨特、雨果等等。略萨的成功是站在了众多巨人的肩膀之上。但在小说创作技巧方面,福克纳的影响是较为深远的。
二、《绿房子》的立体结构与立体现实(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绿房子》的立体结构与立体现实(论文提纲范文)
(1)论略萨小说的狂欢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0.1 巴尔加斯·略萨的生平与创作 |
0.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0.3 巴赫金狂欢诗学理论概述 |
0.4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思路 |
第1章 略萨小说中的狂欢化的表现 |
1.1 狂欢化的人物 |
1.2 狂欢化的语言 |
1.3 狂欢化的体裁 |
1.4 狂欢化的时空 |
第2章 略萨小说狂欢化的价值追求 |
2.1 加冕与脱冕:颠覆社会权力 |
2.2 追寻与欲望:张扬自由个性 |
2.3 反思与审视:剖析种族问题与政治革命 |
第3章 略萨小说狂欢化的渊源 |
3.1 个人经历的积淀 |
3.2 拉美现实的影响 |
3.3 文学传统的熏陶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2)拉美文学中房子意象的多重意蕴 ——以《毕司沃斯先生的房子》、《绿房子》、《百年孤独》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研究现状 |
(二) 选题目的及意义 |
一、拉美文学中的房子意象 |
(一) 当代拉美文学环境 |
(二) 拉美文学与房子意象 |
二、作品中房子意象的书写 |
(一) 《毕司沃斯先生的房子》 |
(二) 《绿房子》 |
(三) 《百年孤独》 |
三、房子意象与自我价值建构 |
(一) 房子意象的自我情感寄托 |
(二) 房子意象的自我价值建构 |
(三) 房子意象的自我权力表征 |
四、房子意象与身份归属 |
(一) 房子意象的个人身份归属 |
(二) 房子意象的民族身份归属 |
(三) 房子意象的民族权力归属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3)巴尔加斯·略萨小说创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学是一团火”:略萨的小说创作倾向 |
第一节 在宏观历史视域下叙写神秘美洲 |
一、极具特色的地域描写 |
二、种族歧视与阶级矛盾的全景透视 |
三、军事统治的“介入”的专制与堕落 |
第二节 在个人率性成长中书写怪异传记 |
一、“童年经验”与创作动机 |
二、主题的来源与个人传记 |
三、小说的取材与真实性 |
第二章 “让写作方式成为作品的主角”:略萨的小说创作技巧 |
第一节“天赋禀异的叙述者” |
一、叙述者的特征及类型 |
二、空间视角的跳跃与变换 |
三、时间视角的交替与无序 |
第二节 立体性结构的继承与创新 |
一、“同心圆”——不同的视角 |
二、“中国套盒”——故事的延续 |
三、“连通管”——共同的探询 |
第三节 超越现实的小说技法 |
一、“隐藏材料”与悬念 |
二、意识流 |
第三章 “给虚构以生命”:略萨小说创作的语言魅力 |
第一节 由内而外的描摹 |
一、模仿人物语言 |
二、还原语境 |
三、描摹电影镜头 |
第二节 抽象符号刻画的生动形象 |
一、替罪羊式的军官形象 |
二 动物形象的塑造 |
结论 |
注释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4)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小说中女性形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1 引言 |
1.1 研究现状 |
1.2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
2 略萨小说中女性形象谱系 |
2.1 具有奴性意识的传统女性 |
2.2 被践踏的特殊群体——妓女形象 |
2.2.1 为生活所迫的善良妓女 |
2.2.2 身陷欲望、追求金钱的妓女 |
2.2.3 老鸨角色 |
2.3 富有反抗色彩的叛逆女性 |
2.3.1 敢于追求幸福的女性 |
2.3.2 有革命意识进步女青年 |
2.3.3 悍妇形象 |
3 略萨对女性的深度审视 |
3.1 巴尔加斯·略萨女性观 |
3.1.1 批判男权文化对妇女的压迫 |
3.1.2 女性主体意识的彰显 |
3.1.3 对妓女的宽容理解和同情 |
3.2 巴尔加斯·略萨爱情观 |
3.2.1 恋母情结 |
3.2.2 性爱自由 |
3.2.3 爱情的飘忽不定 |
4 略萨小说中女性形象塑造的动因 |
4.1 作者人生经历影响 |
4.1.1 家庭环境和情感生活影响 |
4.1.2 作者游历经验 |
4.1.3 学校教育和西方文学家影响 |
4.2 略萨文学介入理论影响 |
4.3 男权主义视角影响 |
4.3.1 受传统的男权中心文化影响 |
4.3.2 男性建构的话语 |
4.3.3 对男性的反观 |
5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
(5)疏离与融入 ——霍米·巴巴后殖民理论视野中的《绿房子》解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致谢 |
目录 |
导论 |
一、研究现状 |
二、霍米·巴巴后殖民理论阐释 |
1、“他者”理论简述 |
2、“混杂性” |
3、第三空间 |
三、选题意义与论文的主要内容 |
第一章 自我想象中的“他者”形象 |
一、地理他者的建构 |
二、殖民者自我视阈下的土着他者 |
1、原始模样的阿瓜鲁纳人 |
2、好斗的汪毕萨人 |
三、修女:殖民主体的他者建构 |
第二章 碰撞与交流——文化的混杂 |
一、东西方人物的混杂 |
1、东方的代表:伏屋——由老实向坏人的扭曲转变 |
2、社会的反抗者——胡姆 |
3、西方的代表:传教所的嬷嬷和镇长胡利奥列阿基德 |
二、身份转变的混杂 |
1、沉默的阿德连聂威斯 |
2、为爱而生的拉丽达 |
3、混杂在文明与野蛮中的“杂交人”:鲍妮法西娅 |
三、“混杂”的语言特征:后现代叙事手段的混杂 |
第三章 建构和谐的“第三空间” |
一、漂泊于“第三空间”:略萨的两难文化抉择 |
二、中西宗教文化分歧上的融合 |
1、加西亚神父与安塞尔莫的释怀 |
2、鲍妮法西娅与修女嬷嬷之间的原谅 |
三、跨族婚姻——两性分歧的消解 |
1、鲍妮法西娅与警长利杜马的婚姻 |
2、因爱诱奸盲女 |
结语 |
注释 |
主要参考书目 |
(6)论略萨小说的结构现实主义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略萨与结构现实主义 |
第一节 略萨的创作之路 |
(一) 略萨的传奇人生与双重文化身份 |
(二) 拉美文学传统与西方现代文学技巧的碰撞 |
第二节 结构现实主义的缘起与基本特征 |
第二章 拉美现实的真实展现 |
第一节 反抗主题的自由书写 |
(一) 政治专制和军事独裁 |
(二) 宗教的欺骗性和伪善性 |
第二节 芸芸众生的全景展现 |
第三节 印第安文明的现代审视 |
第三章 立体化的叙事艺术 |
第一节 立体叙事与结构狂欢 |
(一) 交错多变的叙事时间 |
(二) 多元转换的叙事视角 |
(三) 多姿多彩的叙事结构 |
第二节 绘画、电影、音乐元素的跨学科借鉴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论略萨小说的“介入”诗学(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作家作品的研究概况 |
第二节 介入文学的思想来源 |
第一章 文学介入政治:“反独裁”的一贯主题 |
第一节 暴力 |
第二节 情欲 |
第三节 反抗 |
第二章 小说介入行动:作家与小说的现实关系 |
第一节 语言风格的多样尝试 |
第二节 “总体小说”的宏大效果 |
第三节 “连通管”的平行结构 |
第三章 介入与距离:略萨小说诗学的一种思考 |
第一节 撒谎者:“小说是在撒谎” |
第二节 流亡者:“我从来不能写眼前的事情” |
第三节 反抗者:我写作是因为这是一种与不幸作斗争的方式 |
结语 |
注释 |
参考文献 |
在校发表论文情况 |
后记 |
(8)巴尔加斯·略萨小说创作特点研究 ——以《城市与狗》、《绿房子》、《酒吧长谈》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引言 |
(一) 巴尔加斯·略萨的生平与创作 |
(二) 国内外对巴尔加斯·略萨的研究现状 |
(三) 研究对象的选择 |
一、巴尔加斯·略萨小说创作的现实性特点 |
(一) 对社会权力现实的描绘 |
(二) 对个体生存现实的叙述 |
(三) 对巴尔加斯·略萨小说创作现实性特点的一点思考 |
二、巴尔加斯·略萨小说创作的结构特点 |
(一) 结构现实主义的内涵 |
(二) 结构现实主义的特点 |
(三) 结构现实主义特点的表现手法 |
三、巴尔加斯·略萨小说创作特点的价值与影响 |
(一) 对我国作家的价值与影响 |
(二) 对读者阅读的价值与影响 |
(三) 对世界文学的价值与影响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读硕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致谢 |
(9)谎言中的真实 ——巴尔加斯·略萨结构现实主义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眼花缭乱的结构现实主义 |
1.1 叙述视角的跳跃 |
1.2 时间的亦真亦幻 |
1.2.1 过去、现在与未来 |
1.2.2 伪时间与真时间 |
1.3 流动空间中的人格塑造 |
1.4 时空的跳跃与转移 |
1.5 非现实主义手法的运用 |
1.5.1 人物的不确定性 |
1.5.2 电影、戏剧与绘画艺术手法的借鉴与融会贯通 |
1.5.3 节奏与双关 |
第二章 谎言与真实 |
2.1 谎言中的真实 |
2.2 真实中的谎言 |
2.3 永远处在真实与谎言之中 |
第三章 略萨结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源起 |
3.1 拉美特殊的现实为略萨的结构现实主义提供了合适的土壤 |
3.2 略萨个人的偏好与生活经历对结构现实主义的影响 |
3.2.1 对现实题材的着迷以及对文学表现形式创新的坚持 |
3.2.2 从梦幻到现实的早年经历 |
3.3 作家对略萨的影响 |
3.3.1 新小说作家的影响 |
3.3.2 福克纳、博尔赫斯和马尔克斯的影响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10)论福克纳对略萨小说创作技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关于略萨 |
第一节 生平简介 |
第二节 国内外关于略萨的研究综述 |
第三节 略萨与福克纳 |
第二章 影响途径 |
第一节 阅读 |
第二节 欧洲游学经历 |
一 学业生涯 |
二 文学思潮 |
第三章 立体结构 |
第一节 多视角叙事 |
第二节 时空结构 |
一 时间技巧 |
二 蒙太奇时空结构 |
第三节 连通管术 |
第四章 隐藏材料 |
第一节 省略情节 |
第二节 隐喻 |
结语 |
第一节 形式与内容的关系 |
第二节 站在众多巨人肩膀上的作家 |
参考文献 |
致谢词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附件 |
四、《绿房子》的立体结构与立体现实(论文参考文献)
- [1]论略萨小说的狂欢化[D]. 苏爱青. 湘潭大学, 2017(02)
- [2]拉美文学中房子意象的多重意蕴 ——以《毕司沃斯先生的房子》、《绿房子》、《百年孤独》为例[D]. 龚海林. 西北民族大学, 2015(03)
- [3]巴尔加斯·略萨小说创作研究[D]. 张婧琦. 齐齐哈尔大学, 2015(05)
- [4]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小说中女性形象研究[D]. 李小雪. 山西师范大学, 2014(08)
- [5]疏离与融入 ——霍米·巴巴后殖民理论视野中的《绿房子》解读[D]. 朱丽颖. 四川外国语大学, 2014(09)
- [6]论略萨小说的结构现实主义特征[D]. 李长君. 西安外国语大学, 2013(06)
- [7]论略萨小说的“介入”诗学[D]. 崔承君. 暨南大学, 2013(01)
- [8]巴尔加斯·略萨小说创作特点研究 ——以《城市与狗》、《绿房子》、《酒吧长谈》为例[D]. 禹媛媛. 广西师范学院, 2013(S2)
- [9]谎言中的真实 ——巴尔加斯·略萨结构现实主义初探[D]. 邱芬. 青岛大学, 2013(S1)
- [10]论福克纳对略萨小说创作技巧的影响[D]. 邵惠滨. 山东大学, 201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