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铁涛教授2例

邓铁涛教授2例

一、邓铁涛教授验案2则(论文文献综述)

李令康[1](2020)在《基于《伤寒杂病论》相关方证的双心疾病辨证论治规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双心医学,即心理心脏病学(psychocardiacology),是心身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心理疾患与心脏病的深层联系,也包括情绪与心血管系统之间的关联。基于中医学“形神一体”的观念,以及“心主血脉”、“心藏神”的藏象理论,所谓“双心”本是一个整体,中医一直在实践着“双心”同治。近年来,中医在双心医学领域的开展了一定的临床实践和理论阐释工作。目前中医对双心疾病病机主要有营卫不和、肝失疏泄、五脏互损几种认识,治疗上以脏腑辨证为主,但尚缺乏深入和系统的理论体系构建。本研究通过研究《伤寒杂病论》中的双心疾病相关方证,为运用经方治疗双心疾病开拓思路,对临床预防、诊断和治疗此类疾病提供有益的借鉴。本研究第一部分论述了双心疾病的内涵与中医学对心脏与心神关系的认识。第二部分对双心疾病在《伤寒杂病论》中相关病症进行系统梳理,整理出心神病症伴发心胸病症的双心疾病相关证候,分析其证候规律和病机特点。第三部分是对《伤寒杂病论》中基于原方主治的双心疾病相关方证的研究。第四部分是对现代拓展应用的双心疾病相关方证研究,通过文献检索《伤寒杂病论》方治疗双心疾病、常见心血管疾病与精神心理疾病的临床研究类文献,从中筛选出治疗双心疾病的潜在有效方剂。在讨论部分,着重总结和提炼双心疾病的病机和证治规律。本研究所得结论如下:1.《伤寒杂病论》中的双心疾病相关证候有:胸中窒,烦;胸满,默默,心烦;胸满,烦惊,谵语;悸;烦,悸;惊,悸;心痛,烦;胸中痛,喜太息。2.基于原方主治的双心疾病相关方证有:桂枝甘草汤证、栀子豉汤证、小柴胡汤证、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证、柴胡桂枝干姜汤证、小建中汤证、炙甘草汤证、四逆散证。现代拓展应用的双心疾病相关方证有:桂枝汤证、黄芪桂枝五物汤证、当归四逆汤证、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证、桂枝加龙骨牡蛎汤证、大柴胡汤证、柴胡桂枝汤证、人参汤/理中丸证、四逆汤证、真武汤证、半夏泻心汤证、半夏厚朴汤证、黄连阿胶汤证、乌梅丸证、桂枝茯苓丸证。3.双心疾病是人体脏腑气血功能失常在“心主血脉”和“心藏神”两方面的反映,发病过程符合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规律。其病机可归纳为四类:(1)营卫不和,心气受损;(2)枢机不利,气滞心胸;(3)本经自病,心君受邪;(4)痰瘀内阻,使道不通。4.治法上,双心疾病初期注重调和营卫;发展期注重解郁疏机,顾护中焦;深入期一方面注重扶助真阳,交通心肾;另一方面扶正驱邪,利水、活血、化痰以恢复使道、经脉之通畅。本研究的创新性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首次系统梳理《伤寒杂病论》中双心疾病相关病症、方证,阐明了证候特征与证治规律。首次系统挖掘现代临床运用《伤寒杂病论》方治疗双心疾病的潜在有效方剂,为运用经方治疗本病开拓了思路。基于《伤寒杂病论》相关方证研究双心疾病发展过程中的中医病机演变,对临床预防、诊断和治疗此类疾病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方珣[2](2020)在《现代岭南名医头痛医案收集整理及数据挖掘研究》文中认为目的:通过整理现代岭南名中医诊治头痛的经验,分析岭南地区头痛发病特点、诊断、用药规律,探讨与之相关的病因、病机、证候类型,从整体上把握现代岭南头痛证治的规律,为今后岭南地区头痛的辨证诊治提供临床依据。方法:1.文献收集:收集现代岭南名中医医案,纳入标准是:本课题以20世纪60年代以来由广东省人民政府公布的历次获“广东省名老中医”称号者,以及由国务院两部一局确定的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为研究对象。通过到图书馆、文献馆实地采集,期刊文献数据库搜索下载等形式,对现代岭南名老中医治疗头痛现存医案进行收集整理。2.文献整理:将文献收集的全部资料按照类别进行整理区分,并通过excel软件把整理完成的相关资料输入进表格。运用SPSS21.0及运用R(3.6.1)语言中的arules扩展包进行Apriori关联规则分析,对所收集整理的数据进行频数分析、因子分析、系统聚类分析及Apriori关联规则分析,对头痛证治规律进行系统研究,结合专业知识分析岭南名医治疗头痛临证思路、用药规律等内涵。结果:1.医案收集整理结果:本课题共收集涉及头痛医案的岭南名老中医62人,头痛相关着作28册,文献98篇,经初步整理,总计收集医案164例,有效处方282条。2.头痛医案数据挖掘结果:头痛医案中出现症状总计86种,症状出现的总频数为1256次。其中频数≥5的症状有27种,共计频数为898次,累计频率为71.5%。主要临床症状表现为头痛、头晕、头重、耳鸣、失眠、恶心呕吐、烦躁、纳差、颈项不适(胀、痛、紧缩)等。出现舌象为28种,出现的总频数为98次。其中,舌淡频数最高,占17.61%,其次为苔白、舌红、舌暗、苔腻、苔黄、苔薄、胖舌、苔厚(频数≥10)。医案中共出现脉象11种,出现的总频数为188次。其中,脉弦最高,占36.2%,其次为脉细、脉数、脉滑、脉沉、脉缓、脉浮、脉弱(频数>5)。医案中出现证型有22种,出现的总频数为349次。本证中,以肝阳上亢频数最高,占23.78%,其次为风寒头痛、瘀血头痛、痰湿内阻、风邪上扰、肝火上炎、风热头痛、气滞血瘀、痰瘀互结、少阳头痛(频数≥10)。共用药物119味,累计用药次数3191次。川芎的使用频数实际最高,为122;排在第二位的是白芍,为99;第三位是茯苓,频数为91。对频数前38味药物进行因子分析,可取得10类药物组合。经聚类分析,得到具有平肝潜阳、祛风止痛、活血化瘀、益气升阳、化痰祛浊、健脾补气、疏肝解郁等作用的7类处方组合。经关联规则分析,发现头痛医案中方证对应的规律,如肝阳上亢证常用天麻、钩藤、白芍、黄芩、草决明等药,寓含天麻钩藤饮之意,旨在平肝潜阳;风寒头痛常用川芎、白芷、防风、羌活、蔓荆子等药,类似清上蠲痛汤组方,为祛风散寒止痛常用组方;瘀血头痛常用桃仁、红花、川芎、地龙、赤芍等药,为血府逐瘀汤组方;益气升阳用葛根、北芪、白术,类似黄芪葛根汤组成;痰湿内阻常用半夏、白术、竹茹,类似温胆汤,体现了治疗痰湿的基本组方;健脾补气常用茯苓、党参、黄芪、白术,类似四君子汤;疏肝解郁常用白芍、柴胡、枳壳、泽泻组成,类似柴胡疏肝散。这些常用药物和方剂体现了岭南医家的基本思维特点,也反映了岭南地区头痛常见的基本证型。结论:1.岭南地区头痛发病病位在肝为主,病邪以实为主,证型以肝阳上亢为主,依次为风寒头痛、瘀血头痛、痰湿内阻、风邪上扰、肝火上炎、风热头痛、气滞血瘀、痰瘀互结、痰热互结。2.针对头痛的治法主要有平肝潜阳、祛风止痛、活血化瘀、益气升阳、化痰祛浊、健脾补气、疏肝解郁。3.数据挖掘结果提示本病常用组方为:天麻钩藤饮、清上蠲痛汤、血府逐瘀汤、黄芪葛根汤、四君子汤、温胆汤、柴胡疏肝散、逍遥丸。

吴珊[3](2020)在《从热论治老年性痴呆诊疗经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总结胡镜清研究员从热论治老年性痴呆的诊疗经验,为未来构建老年性痴呆“热化”病机诊疗方案提供支撑。方法:研究分“文献学习-实践解析-融汇新知”三阶段。第一阶段,通过系统学习名老中医治疗老年性痴呆文献,挖掘其用药规律。第二阶段,通过收集2016年7月2019年9月胡镜清研究员在老年病科门诊诊治的老年性痴呆患者病历资料,筛选符合纳入标准者的病例资料进行数据提取与整理,采用“古今医案云平台”对治疗使用的药物、药对、四气五味进行频数统计与关联分析,解析胡镜清研究员基于“热化”病机治疗老年性痴呆的实践经验。第三阶段,通过对比分析与理论研究,提炼胡镜清研究员从热论治老年性痴呆的诊疗规律。结果:文献学习阶段:共纳入71位名老中医,146则老年性痴呆医案,273首处方,涉及274种药物。中医证诊断方面,排名前四者为:痰湿证168次(61.54%)、肾虚证160次(58.61%)、血瘀证151次(55.31%)、热证43次(15.75%)。药物使用方面,使用频率前三者分别为石菖蒲(69.60%)、远志(58.24%)、丹参(48.72%)。根据中医证诊断进行分层分析,结果显示,名老中医常用补益肾精药物为熟地黄(58.13%)、山茱萸(44.37%)、枸杞子(33.75%)、益智仁(31.25%)、菟丝子(27.50%);常用化痰药物为石菖蒲(76.79%)、远志(58.33%)、半夏(37.50%)、胆南星(26.19%)、陈皮(25%);常用活血化瘀药物为丹参(62.91%)、川芎(41.72%)、当归(33.77%)、赤芍(25.83%)、桃仁(25.17%);常用清热药物为丹参(51.16)、黄连(48.84%)、生地黄(44.19%)、郁金(34.88%)、栀子(27.91%)。实践解析阶段:(1)共纳入胡镜清研究员治疗的老年性痴呆患者病例31例(合计150诊次)。其中男性10人,女性21人,平均年龄为74.77±10.30岁,平均诊次5次,平均病程3.2年,最长19年,最短6个月。(2)老年性痴呆“肾虚髓减”者106次(70.67%),“热化”病机主要为“痰热蒙窍”73次(48.67%),“瘀热搏结”69次(46%),“火热炽盛”22次(14.67%)。其中,66诊次(44%)患者同时存在2种病机,以“痰热蒙窍,瘀热搏结”最多见,占18.67%;26诊次(17.3%)患者同时存在3种病机,以“痰热蒙窍,瘀热搏结,肾虚髓减”最多见,占14%。(3)150首胡镜清研究员治疗老年性痴呆处方中共含有132种药物,其中使用频率前三者分别为茯苓(82.67%)、黄连(72.00%)、生地黄(63.33%)。同现频次排名前三的药物组合分别为“黄连-茯苓”“石菖蒲-茯苓”“生地黄-茯苓”。关联药物置信度排名前三位者分别是“黄连→茯苓”“茯苓→黄连”“石菖蒲→茯苓”。药物功效排名前三位为润肠通便(219次)、清热凉血(162次)、利水渗湿(162次)。(4)“肾虚髓减”者106诊次,药物频次排名前五者依次为山茱萸(65.09%)、生地黄(60.38%)、熟地黄(42.45%)、山药(34.91%)、肉苁蓉(26.42%)。(5)基于“热化”病机用药规律结果显示,“痰热蒙窍”者73诊次,药物频次排名前五者依次为黄连(83.56%)、石菖蒲(82.19%)、半夏(79.45%)、陈皮(68.49%)、远志(50.68%)。“瘀热搏结”者69诊次,药物频次排名前五者依次为桃仁(82.61%)、红花(72.46%)、当归(56.62%)、川芎(47.83%)、赤芍(26.09%)。“火热炽盛”者22诊次,药物频次排名前五者依次为连翘(90.91%)、金银花(86.36%)、甘草(63.64%)、黄连(63.64%)、玄参(59.09%)。(5)对比分析结果显示,对于老年性痴呆肾虚证患者,名老中医与胡镜清研究员都常用熟地黄、山茱萸、山药、淫羊藿等补肾填精药,除此之外名老中医还常用益智仁、菟丝子、制何首乌等辛温暖肾药物,胡镜清研究员则更喜用生地黄、女贞子、知母、黄柏等滋阴清热之品。对于痰湿证患者,名老中医与胡镜清研究员都常用石菖蒲、远志、半夏、陈皮。痰湿化热者,名老中医用胆南星,胡镜清研究员则常用半夏或陈皮配伍黄连以清热燥湿,顽痰所致狂躁者用青礞石涤荡顽痰。对于血瘀证患者,名老中医与胡镜清研究员都常用川芎、赤芍、桃仁。除此之外,名老中医更偏爱用丹参,胡镜清研究员常用桃仁、红花配伍赤芍、牡丹皮以活血凉血,瘀热重者常用血府逐瘀汤佐以牛黄或水牛角以清热凉血散瘀,或嘱另服安宫牛黄丸每日1丸。对于热证患者,除苦寒之黄连外,名老中医还常用丹参、生地黄、郁金、栀子、牡丹皮,胡镜清研究员则喜用金银花、连翘、玄参、人工牛黄、虎杖以清热解毒。结论:名老中医继承并融汇前人对“善忘”“呆病”病因病机的认识,治疗老年性痴呆多以“虚”“痰”“瘀”为切入点,其中“肾虚”为本,“痰”“瘀”为标。治本以温补为主,治标则以化痰开窍、祛瘀通脉为主,标本兼治,补虚泻实。胡镜清研究员注重阴虚致热、痰瘀化热等“热化”病机转变,拓展完善老年性痴呆的病机辨识要点为“虚、痰、瘀、热”。认为“虚”“痰”“瘀”不仅是老年性痴呆发病的基础,更是化热之源。治疗上,对于肾阴虚致热者应滋阴清热,不可纯补无泻;痰湿易郁结化热,清热化痰应与燥湿化痰并重;瘀血常与热邪搏结,注意清热凉血散瘀;热邪甚重继而蕴结生火,急予清热泻火法攻之。

郑文洁[4](2019)在《广州中医药大学馆藏广东省中医献方普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2016年我国首部中医药法强调“支持对民间中医药技术方法的整理、研究和利用。国家鼓励组织和个人捐献有科学研究和临床应用价值的中医药文献、秘方、验方、诊疗方法和技术。”上世纪五十年代的中医药献方具有民间中医药技术方法的特色,开展本研究不仅有助于整理挖掘运用名老中医的经验,也是贯彻中医药法的举措。笔者通过走访本校图书馆,利用校图书馆检索系统和读秀系统检索,对馆藏献方专着及中医期刊内广东省献方进行收集整理研究。目的:重整医学家底,填补当代医学史里献方运动广东板块的空缺,完善岭南医学史。同时对医学宝库进行挖掘,为现今临床运用提供借鉴与参考。献方运动中不少名老中医首次将秘方验方公开,对名老中医的经验传承的追本溯源也有一定帮助。方法:综合利用文献普查法、数据库检索法、历史文献研究法、统计分析法对九本广东省中医药献方与八种中医药杂志所载广东省献方进行综合研究,形成以下成果。成果:1.发现了九本献方专着:《广东省医药卫生技术革命经验交流展览会·中医药验方汇编上编》《广东省医药卫生技术革命经验交流展览会·中医药验方汇编下编》《广东省中医验方选集》《广东省各县市中医验方交流汇编第一集》《广州市中医验方选第一集》《中医验方汇集(五九年第一辑)》《中医验方汇编第一集》《广州市荔湾区中医工作展览会资料汇编·常用草药验方集解》《广州中医学院教职工献方特辑》和八种中医期刊所载广东省献方。2.整理了九本献方专着献方3254首,八种中医期刊中广东省献方7首。3.辑录体例6万余字(61957)。4.绘制献方统计图61幅,统计表70张。5.完成了九本献方专着的分类统计,其中内科分为11大类,包含疾病113种。内科献方总数1510方,所包含传染病514方,消化系统疾病348方,泌尿系统疾病200方,呼吸系统疾病143方,肢体经络病72方,其他内科疾病68方,神经系统疾病64方,内分泌和代谢性疾病38方,血液系统疾病24方,循环系统疾病22方,泌尿男性疾病17方。外科分为7大类,包含疾病34种。外科献方总数453方,所包含外科感染212方,其他外科疾病151方,腹外疝31方,肛门直肠疾病27方,肿瘤21方,泌尿男性疾病9方,骨关节结核2方。妇产科分为7大类,包含疾病29种。妇产科献方总数317方,月经病96方,产后病77方,妇科杂病76方,妊娠病31方,带下病18方,前阴病10方,乳汁喂养类9方。儿科分为16大类,包含疾病39种。儿科献方总数292方,所包含消化系统疾病88方,传染病62方,神经系统疾病44方,皮肤病26方,发热24方,咽喉口腔病方12方,新生儿病9方,呼吸系统疾病6方,内分泌和代谢性疾病4方,泌尿系统疾病4方,其他儿科疾病3方,腹外疝3方,耳疾2方,眼疾2方,鼻病1方。骨伤科分为6大类,包含疾病8种。骨伤科献方总数189方,所包含跌打伤96方,骨折38方,枪弹伤23方,外伤20方,刀伤10方,内伤2方。皮肤科分为8大类,包含疾病21种。皮肤科献方总数134方,所包含细菌性皮肤病40方,真菌性皮肤病36方,皮炎31方,其他皮肤病8方,荨麻疹类皮肤病7方,动物性皮肤病5方,病毒性皮肤病4方,性病3方。五官科分为4大类,包含疾病25种。五官科献方总数359方,所包含咽喉口腔病182方,眼疾95方,鼻病47方,耳疾35方。6.发现献方十则以上23人,共献方526方,占比16.16%。献方最多前十位者为关济民106、何中和34、赵思竞33、邬碧泉32、赵裕才30、邓鹤芝27、李庭芬25、覃振安20、赵芳伯20、陶葆荪18。十人献方达345方,占比10.6%。7.总结出献方人两大特点:(1)不乏着名医家、生草药家以单人献方为主(2)单位献方(不记名,以单位名义献方)其次,联合献方(多人献方或多单位献方联合)最少。8.发现广州中医学院教职工献方质量较高。9.中医献方运动产生的背景与领导人的号召,建国初期卫生条件差,医药资源不足有关。10.统计发现传染病献方占比15.8%,是所有病种中数量最多的。而其中痢疾、肺结核、麻疹最多。痢疾献方129则,占所有献方的3.96%。结论:献方以传染病方最多,原因有三:首先建国初期卫生条件差,医药资源分布不均;其次岭南地区向来因独特的气候环境温病疫症横生。献方人以临床名家为多,其中有41位广东省名老中医献方共计355则,关济民献方最多,达106方,涉及24个病种。广东省献方具有疗效好,善用岭南草药等特点。

代君[5](2019)在《“心痞证”文献、验案数据库的建立与挖掘及痰瘀互结证型的中医方药临床干预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整理“心痞证”已有研究及相关进展,完成“心痞证”的文献及验案整理,并建立相应数据库;运用数据挖掘技术,统计整理“心痞证”的常见证型及名老中医常用药物;选取1种心痞证常见证型确立自拟方剂及膏方并依据临床试验结果评价其疗效。方法:1.“心痞证”数据库建立挖掘部分,以“胸痹”、“痞满”、“膏方”等为关键词,运用“AND”或“OR”等关联词,查阅符合条件的文献及古今名老中医涉及“胸痹”等心系疾病及“痞满”的验案,建立相应数据库,选用频数统计及Apriori算法完成“心痞证”的常见证型及名老中医常用药物。2.临床干预研究部分采用随机分布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心痞证痰瘀互结证型患者90例随机分成3组,汤剂组(30例)在常规西药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心痞1号方汤剂治疗,膏方组(30例)在常规西药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心痞1号方膏方治疗,对照组(30例)常规西药治疗,15天1疗程,连续服用30天。观察汤剂组、膏方组与对照组入组当日与治疗30天后的临床症候总疗效、中医症候积分、心绞痛疗效、心绞痛积分等指标变化情况。结果:1.纳入“心痞证”验案300例,其中痰瘀互结证93例,痰浊闭阻证71例,气虚血瘀证52例,气滞血瘀证47例,气阴两虚证19例,湿阻心阳证18例,痰瘀互结证中置信度最高的药物组合为半夏-茯苓(66%);痰浊闭阻证中置信度最高的药物组合为半夏-瓜蒌(54%);气虚血瘀证中置信度最高的药物为丹参-黄芪(43%);气滞血瘀证中置信度最高的药物组合为红花-川芎(75%);气阴两虚证中置信度最高的药物组合为丹参-麦冬(100%);湿阻心阳证中置信度最高的药物组合为半夏-丹参(56%)。2.心痞1号方治疗心痞证痰瘀互结证型临床治疗结果显示汤剂组临床证候疗效总有效率为90.00%,膏方组总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0.00%,汤剂组和膏方组分别与对照组比较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5),汤剂组和膏方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67)。结论:“心痞证”常见证型为痰瘀互结证、痰浊闭阻证、气虚血瘀证、气滞血瘀证、气阴两虚证、湿阻心阳证;名老中医治疗痰瘀互结证常用半夏配伍茯苓,治疗痰浊闭阻证常用半夏配伍瓜萎,治疗气虚血瘀证常用丹参配伍黄芪;治疗气滞血瘀证常用红花配伍川芎;治疗气阴两虚证常用麦冬配伍丹参;治疗湿阻心阳证常用半夏配伍丹参;心痞1号方是治疗心痞证痰瘀互结证型有效方剂,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刘洋[6](2019)在《基于属性偏序方法的现代岭南名中医脾胃病证治规律研究》文中指出目的:现代岭南名中医具有许多宝贵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特别是岭南名中医治疗脾胃病的理论与临床均具有一定的特色,是中医药在传承过程中的宝贵财富。岭南名中医运用中医药治疗脾胃疾病的学术思想、辨证思路和临床经验多以医案的形式存在医案书本和各种期刊中,其中蕴涵着海量的信息。随着中医现代化的开展,运用数据挖掘手段揭示中医药隐含的信息已成为总结、传承名老中医经验的重要手段。本文以各大出版社出版的医案书籍、大型网络数据库中有关岭南名中医脾胃病医案文献作为数据收集来源,从中提取出中医脾胃病医案信息,并将其规范化。同时借助基于属性偏序结构图理论对数据进行形式背景构建和可视化展现,对结构图中显示的现代岭南名中医辨证、用药规律进行总结和分析。从而为学习、继承岭南名中医辨证、用药思路提供借鉴和方法,并为临床脾胃病的诊治提供新的依据。方法:本文收集建国以来公开出版名中医医案书籍、大型网络期刊数据库中有关岭南名中医脾胃病医案文献。通过医案的筛选和整理,将符合纳入标准的医案图片化电子化保存。进行规范化处理,将规范化的医案信息构建成医案数据形式背景。然后以医案为对象,以患者的年龄、症状、舌象、脉象、证型、方剂组成等为属性,建立偏序结构形式背景数据和属性偏序结构图,将医案数据中的复杂信息可视化展现出来。最后通过分析形式背景数据和属性偏序结构图进行经验总结和规律知识发现,并总结现代岭南名中医诊治脾胃病的规律和思路。结果:共收集到现代岭南名中医辨证治疗脾胃病医案409份,有明确西医病理诊断的医案206份。并通过属性偏序图的方法将复杂的医案数据信息可视化展现(完整属性偏序图见附录1-附录17),下面选取属性偏序图展现的部分关键信息予以罗列。1.症状分布胃痛优先度较高的症状有:纳差,反酸,嗳气,胃脘胀痛,口干。其中纳差与反酸,纳差与嗳气,纳差与胃脘胀痛,反酸与嗳气,反酸与胃脘胀痛,反酸与胃脘痛,嗳气与胃脘胀痛,口干与口苦常合并出现;泄泻优先度较高的症状有:大便溏,大便次数增多,纳差。其中大便溏与纳差,大便溏与胃胀常合并出现;便秘医案中优先度较高的症状有:大便秘结,大便干,排便艰难,纳差,腹胀,口干等,其中便秘与大便干,大便干与纳差,排便艰难与口干常合并出现;慢性胃炎医案优先度较高的症状:纳差,胃脘胀痛,嗳气,反酸,口干,其中胃脘胀痛与纳差,纳差与嗳气,胃脘胀痛与嗳气,胃脘胀痛与反酸,嗳气与反酸,嗳气与口干,口干与大便干常合并出现;消化性溃疡医案文献优先度较高的症状:反酸、胃脘痛、纳差、口干、口淡,其中反酸与嗳气,反酸与纳差,纳差与嗳气常合并出现。2.舌象分布胃痛优先度较高的舌象:苔白,舌淡,舌红,舌暗,苔黄腻,其中舌暗,苔黄腻为主要病理舌象。舌淡与舌暗,舌淡与苔腻,舌红与苔黄,舌红与苔黄腻,舌淡红与苔腻为常合并出现;泄泻优先度较高的舌象:苔白,舌淡,舌红,苔黄,苔薄,苔黄腻,舌暗出现的几率最大,其中舌暗,苔黄腻为主要病理舌象。舌淡与苔白,舌红与苔黄常合并出现;便秘优先度较高的舌象:舌红,苔黄,舌淡。其中舌红与苔黄是便秘最常见的舌象组合;慢性胃炎优先度较高的舌象:苔白,舌淡,舌红,舌暗,苔黄腻,其中舌暗,苔黄腻为主要病理舌象。舌淡与舌暗,舌淡与苔腻,舌红与苔黄,舌红与苔黄腻,舌淡红与苔腻为最常见的舌象组合。消化性溃疡优先度较高的舌象:舌淡,苔白,舌红优先度最高。舌淡苔白,舌淡苔薄白,苔薄白为常见舌象组合。3.脉象分布胃痛优先度较高的脉象:脉弦,脉细,脉弱,其中脉弦与脉细常合并出现。泄泻优先度较高的脉象:脉弦,脉细,脉沉,其中脉弦与脉细,脉细与脉沉常合并出现;便秘优先度较高舌脉象:脉弦,脉细,脉弦细常合并出现;慢性胃炎优先度较高的脉象:脉弦,脉细,其中脉弦与脉细常合并出现。消化性溃疡优先度较高的脉象:脉弦,脉细,其中脉弦细常合并出现。4.证型分布胃痛共涉及证型16种,肝郁证,气虚证,湿热证优先度较大,其中肝郁与气虚,肝郁与湿热,气阴两虚常合并出现;泄泻所涉及证型17种,阳虚证,湿热证,气虚证,湿滞证和肝郁证五种证型优先度较大;便秘涉及9种证型,其中气虚证,阴虚证,实热证,气滞证等证型优先度较大;慢性胃炎涉及证型16种,肝郁证,气虚证,湿热证优先度较大,肝郁气虚,肝郁与湿热,气阴两虚常两证合并出现。消化性溃疡医案文献中,涉及证型10种,气虚证,阳虚证,肝郁证优先度最大。5.用药规律分析胃痛共涉及242味中药,其中优先度较高的中药有:白术,甘草,党参,茯苓,半夏,郁金,延胡索,柴胡,厚朴,白芍。药对中优先度较高的有:白术与党参,白术与茯苓,党参与半夏,茯苓与半夏,半夏与郁金,郁金与延胡索,其中白术与党参药对优先度最高;三药合用中优先度较高的有:白术,茯苓,党参三药组合,茯苓,半夏,郁金三药组合。泄泻共涉及143种中药,白术,茯苓,党参,甘草,木香,黄连,肉桂,半夏优先度较高,而常用药对中优先度较高的:白术与茯苓,白术与陈皮,白术与党参。三药合用优先度较高的有:白术,茯苓,陈皮三药,白术,茯苓,党参三药;便秘医案中共涉及91种中药,优先度较高的:火麻仁,枳实,厚朴,黄芪,当归,郁李仁,木香,生地黄,大黄。药对中优先度较高的有:火麻仁与枳实,火麻仁与厚朴,枳实与厚朴。三药合用中火麻仁,枳实,厚朴优先度较高。慢性胃炎共涉及172种中药:白术,茯苓,党参,柴胡,半夏,陈皮,白芍优先度较高。白术和茯苓,白术和党参,白术和白芍为优先度较高的药对;白术,茯苓等,党参三药,白术,茯苓,柴胡三药,茯苓,党参,半夏三药组合优先度较高;消化性溃疡共涉及125种中药,白术,党参,茯苓,甘草,半夏,郁金优先度较高,白术和茯苓药对,白术和党参药对是优先度较高;白术,茯苓,党参三药组合优先度较高。结论:通过对形成的医案属性偏序图中的信息进行详细分析、讨论,总结出现代岭南名中医在诊治脾胃疾病时秉承了祖国医学脾胃学说的思想和理念,并具有鲜明的现代特色和岭南地区特色,值得学习和借鉴:1.病证结合,标本兼治。坚持辨证为主,病证结合,发挥中医辨证优势的基础上注意利用现代医学辨病以确诊,坚持“西医辨病,中医辨证”互为辅助的诊治原则。积极利用现代医学技术不断创新和发展。在脾胃疾病治疗上,着眼于辨证求本的原则,面对岭南脾胃病虚实夹杂,本虚标实的特点。以补脾安胃为基础,并同时运用化痰、活血、祛湿等方法时,以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2.三因制宜,四诊合参。岭南名中医治疗脾胃病时重视岭南气候、地理环境对人群体质的影响,善于利用符合岭南地域特点治法和道地药材进行诊疗,治法上重视顾护脾胃,同时重视湿邪和湿热等病因对人体的影响。因脾胃病多虚实夹杂,在具体诊断时重视四诊合参,详细诊察病情,力求诊断准确。3.顾护脾胃,多法齐用。在治法上,现代岭南名中医治疗脾胃病多从脾论治,以补虚为主,补虚固本。对于虚实夹杂者,健脾养胃法与活血化瘀清热祛湿等多种方法并用,以顾护脾胃为本,同时又注重清热药、祛湿药、活血药的应用。4.调理肝气,重视情志。在治疗方面重视调肝理气、疏通气机,同时兼顾脾胃,补肝的同时注重解郁。在用药调理疏肝健脾的同时,也重视舒畅情志中药的运用,并佐以心理疗法、饮食、睡眠、运动等辅助疗法。5.寒热并调,升降得宜。现代岭南名中医治疗脾胃病时重视辨清寒热虚实,用药用量恰当,以调节寒热。辨证治疗上,重视气机的调理,使升清和降浊同步,一升一降,升降平衡,气机调畅。6.道地用药,效廉而优。现代岭南名中医在治疗脾胃病遣方用药过程中常就地取材,运用取药方便、价格合理、效果显着的道地中药。不但丰富了脾胃病的治疗手段,同时提升了疗效,使岭南脾胃病治疗更具鲜明的地区特色。

黄子天[7](2016)在《国医大师邓铁涛学术经验传承研究》文中认为目的: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的传承研究一直受当代中医学界重视。2009年,在表彰首届国医大师之后,对国医大师的传承研究再次成为中医药界的研究热点。名老中医是中医学的一种特殊现象,一位名老中医往往能够培养出一批新的名医,并在周围地域相对集中,从而形成“名医圈”现象。当代以名老中医为核心的学术团队成为新型学术流派的雏形逐渐形成。对国医大师学术传承脉络及学术演变进行整理研究亟需开展。目前对国医大师邓铁涛及其学术团队的研究角度多样,但邓铁涛学术传承谱系及其学术经验演变的研究则显不足。本研究对邓铁涛及其学术团队的学术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客观呈现其学术传承领域;选择其主要的学术领域作为研究对象,探讨其传承情况及学术演变;选择最具特色的领域对其具体内涵做深入阐述;梳理邓铁涛学术经验传承谱系;探讨其学术传承特点。通过这些研究,存史纪实,彰显邓铁涛及其学术团队的学术成就,为未来传承、发扬邓铁涛教授学术经验提供借鉴与启示。方法:1、文献调研法:包括文献的查找,资料的收集、鉴别、整理、汇编等,形成整个研究工作的基础研究素材。2、理论评述法:综合运用归类分析、归纳演绎、传统阐释、相关对比等方法,以《中医杂志》、《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中华医史杂志》、《中医文献杂志》关于理论凝练研究方法为行业标杆,按照其行文规范的要求,对邓铁涛教授及其传承人的学术经验进行凝练对比。3、人物访谈法:通过采访相关学者,获得鲜活的历史资料,弥补单纯文献资料的不足。4、数据统计法:采用频数统计、数据挖掘等方法,分析相关方药以发现方药的内在联系。结果:研究分四部分:一为邓铁涛及其学术团队学术资料的收集整理,二为邓铁涛学术经验传承研究,三为邓铁涛诊治重症肌无力学术经验传承研究,四为邓铁涛学术经验传承谱系及传承特点。1、拟定资料纳入、排除标准,共收集到邓铁涛论文248篇,书着42部,第一作者署名非“邓铁涛”、但经广州中医药大学邓铁涛研究所或邓铁涛本人认定是邓铁涛亲撰的书着1部,与邓铁涛相关的其他资料18部;整理邓铁涛学术团队名单共60人及其师从邓铁涛的时间与方式,拟定资料纳入、排除标准,收集其学术资料,较为客观地展现其各自学术领域。根据资料认为,邓铁涛学术团队在五脏相关学说、脾胃学说、中国医学史、岭南医学、中医诊断学、神经肌肉病诊治、心血管病诊治7个领域形成了较为稳定的学术团队并延续至今,故以之为研究对象,探讨邓铁涛在这7个领域学术经验的传承情况及学术演变。2、探讨邓铁涛学术团队在五脏相关学说、脾胃学说、中国医学史、岭南医学、中医诊断学、神经肌肉病诊治、心血管病诊治7个领域的学术传承与演变,关注的重点是学术研究的传承演变而非学术人物的师承关系。对于五脏相关学说,邓铁涛提出了若干原创性的学术观点及研究设想,构建了五脏相关学说的基本理论框架。邓铁涛的学生们在这个框架下进行了多维度的研究,充实了实质性的学术内容,并一定程度上论证了其真实性及学术性。五脏相关学说是一种对中医五行学说的修订,是为了解决当代临床实际问题所提出的一种方案,也是对中医五行学说的现代语言表达。对于脾胃学说,邓铁涛在梳理历代关于脾胃学说的基础上,侧重从临床实践的角度阐述对脾胃学说的理解。这些实践充实了脾胃学说在现代临床各科的适应范围。运用脾胃学说指导消化内科的临床诊疗与科研,是邓铁涛关于脾胃学说学术思想目前的主要传承载体与存在形式。劳绍贤是邓铁涛学术团队中一个独立的分支,是目前邓铁涛学术团队中从事脾胃学说研究的主要代表。对于中国医学史,邓铁涛强调唯物史观与临床实践的导向性,对中医近代史的研究最为重视。临床史观的提出是邓铁涛与其学生在中国医学史研究领域提出的独具特色的治史观念,是其在中国医学史研究领域最具代表性的学术特点。邓铁涛的学生对中医近代史、海外中医药史、中医药博物馆建设等方面的研究不断深入,成果众多。对于岭南医学,目前岭南医学作为全国地域性医学流派研究中的重要一派而颇受重视,得益于邓铁涛及其学生长期的研究作为其基础。邓铁涛的学生始终坚持以传统医史文献方法研究岭南医学,成为目前从医史文献角度研究岭南医学的主要学术团队,其研究成果是运用临床调研、实验研究探讨岭南医学的理论基础。对于中医诊断学,邓铁涛主编的《中医诊断学》奠定了现代中医诊断学的学科范式,邓铁涛的学生在中医诊断学的研究中,一方面对中医诊断学若干受忽视的专题进行了系统研究,另一方面,对邓铁涛多部中医诊断学专着进行修订再版。对于神经肌肉病诊治,从学术理论看,形成了五脏相关学说指导神经肌肉病诊治的鲜明学术特点。从临床实践看,邓铁涛及其学生对重症肌无力、重症肌无力危象的救治的临床影响力辐射全国。在中医诊治神经肌肉病这一领域,邓铁涛及其学生具备形成一个中医学术流派的条件。对于心血管病诊治,从学术理论看,形成了五脏相关学说指导心血管病诊治及重视气虚痰瘀两方面鲜明学术特点。从临床实践看,邓铁涛及其学生在应对不断变化的临床疾病谱的同时,不断加深及拓展五脏相关学说与气虚痰瘀的临床普适性,体现了名老中医学术观点与时俱进的演变历程。在中医诊治心血管内科这一领域,邓铁涛及其学生具备形成一个中医学术流派的条件。基于上述研究认为,邓铁涛学术团队在师徒共同的临床及科研实践中实现了学术的延续与进步。3、整理邓铁涛及其学生诊治重症肌无力经验,展示其学术团队临床现状。邓铁涛对重症肌无力病机的认识为脾胃虚损、五脏相关,当以补脾益气为治疗大法,制强肌健力饮以统治。邓铁涛的学生延续邓铁涛学术风格,在各自长期的临床实践中又形成各自特点。这些积累体现了邓铁涛诊治重症肌无力学术经验在传承之中有新的发展。其团队具备辐射全省乃至全国的临床影响力并在不断增强。收集整理全国名老中医治疗重症肌无力验案,形成44名全国名老中医133则治疗重症肌无力医案汇编,通过对其方药进行频数统计、聚类分析,认为虽然各种理论表述不同,但本质上来看,重症肌无力中医病机属脾肾亏虚、治法以补中益气、用药重用黄芪,这些观点是名老中医对重症肌无力的主流认识。实地调研国内中医界诊治重症肌无力的主要团队并收集其资料,包括上海李庚和、北京黄坤强、浙江裘昌林、河北乞国艳,简介其学术经验与临床现状,认为这些团队在整合医疗资源、中西医结合诊治重症肌无力经验的中医理论总结提升及人才梯队的组建等方面各具优势与特点。通过对比,认为邓铁涛治疗重症肌无力的特色有三:一,运用五脏相关学说指导重症肌无力诊治;二,运用岭南草药进行治疗;三,对重症肌无力危象的中西医结合抢救积累了大量宝贵经验。目前国内中医界诊治重症肌无力的团队的经验与现状也值得邓铁涛及其学术团队借鉴。4、梳理以邓铁涛为核心的中医学学术谱系。共梳理三代,三代依次为邓铁涛授业老师、邓铁涛、邓铁涛的学生,其中第三代又分为合作传承人、代表性传承人、主要传承人三类。学术谱系的建构,对于学派形成、学术研究的延续、学术人才的培养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总结邓铁涛学术团队的传承特点有五:坚信中医,热爱中医;理论临床,兼修并重;执着学术,搭建平台;包容学生,爱护学生;教学相长,后继有人。结论:邓铁涛学术团队在师徒共同的临床及科研实践中实现了学术的延续与进步。邓铁涛在各项研究中往往起着引领作用,开辟多个研究领域,指明研究方向并构建研究的基本框架,而具体的研究内容则多由邓铁涛的学生完成。就研究的深度与广度而言,邓铁涛的学生较邓铁涛均有突破,并使多个研究方向成为当今学界的热点研究问题,也产生良好的临床效应。目前邓铁涛学术团队仍需进一步做好学术的传承,使五脏相关学说、脾胃学说、中国医学史、岭南医学、中医诊断学、神经肌肉病诊治、心血管病诊治等研究领域后继有人,并能在各研究领域继续有所提高。除了在各研究领域继续有所提高之外,应对邓铁涛最独树一帜的学术领域——五脏相关学说及神经肌肉病诊治——进行重点研究。

谭志洪[8](2016)在《国医大师诊治心律失常文献整理与研究》文中提出目的:心律失常是临床上极为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和并发症,其危害在于它不仅能加重原有心脏疾病,而且还会导致患者突然死亡,严重威胁人类健康。中医文献虽无此病名记载,但当代国医大师继承前贤学术精华,在诊疗心律失常方面的成就显着。因此,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就在于梳理中医对心律失常相关病证的认识,系统整理国医大师诊治本病的理论渊源、辨证思路与处方用药特色,希冀能对本病更深入地认识,为临床工作者提供文献参考。方法:按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卫生计生委(原国家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先后联合发布的关于表彰国医大师的两部文件精神,确定本课题研究涉及的国医大师名单。参考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年出版的《实用内科学》(第14版)关于心律失常的心电图诊断标准,依托图书馆纸质文献与数据库资源,检索国医大师学术论文及其临床医案,并确保纳入医案全部符合心律失常诊断标准。运用中医传统理论与文献研究方法,对占有的资料进行分析、归纳、总结,梳理心律失常的中医相关病名及其源流,注重提炼每位国医大师诊治该病的经验,以大师医案为基础,并结合中医心血管尤其是心律失常的临床实践,探讨中医治疗本病的临床分型,并以数理统计分析总结大师治疗该病的用药特点。成果:立足上述研究方法最终形成学位论文,国医大师诊治心律失常文献整理与研究共分为四章:第一章通过调研相关资料,确定国医大师相关验案涉及到的心律失常类型。以国医大师对心律失常相关病证的中医病名认识为线索,梳理了心律失常相关的中医病名沿革、病因病机和辨证施治原则。第二章整理并总结了邓铁涛、李今庸等24位国医大师诊治心律失常的学术思想,以所选各位国医大师个人为线索,较为全面地总结了每位大师辨治心律失常的理论渊源、诊断特色、辨证技巧、处方特色和用药体会。第三章深入研究符合诊断标准的国医大师验案,依据各位大师对每则医案的辨证分型诊断,将所选医案总结为9大证型,每个证型下列各位大师的不同验案,为临床辨证分型治疗该病提供有益参考。第四章对所选大师医案涉及的药物进行统计分析,以药物使用的频次高低排序为线索,深入分析相关药物的类别、性味、归经及其炮制方法,探讨国医大师诊治心律失常用药特点。结论:国医大师在诊治心律失常方面取得的成就,是当今中医心血管理论与临床发展的重要学术标杆。研究和整理各位大师辨治心律失常的学术精华,不仅为本病的防治提供了诊断思路、辨证方法、处方技巧及用药经验等方面的文献参考,有利于临床工作者积累间接经验、提高诊疗水平,而且为教学和科研工作拓展思路也提供了文献支撑,更是传承和弘扬中医药学术理论的重要方法。

王婷婷[9](2012)在《国医大师经方方药应用规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研究建立在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中医理论基础研究专项:以量一效关系为主的经典名方相关基础研究子课题——基于文献及临床经验挖掘的中医方药剂量理论研究(课题编号:2010CB530604)基础之上,以文献研究为基础,建立国医大师经方应用数据库,运用现代医学统计方法,以更为直观的图表的形式表现,提取数据,得出与国医大师常用的经方及其相关的数据信息,揭示国医大师在临床应用经方方证的规律。提取这些共同的策略,有助于更好的学习和继承张仲景的学术思想,提高中医药临床的疗效。研究目的:1.建立国医大师经方应用数据库,描述国医大师应用经方情况的概括。2.利用数据统计挖掘技术,总结国医大师运用经方的过程中的用药特色,包括擅长用某种药物的机理,以及其用量;在临证中常用的药对,以及常治疗的疾病。总结依法用药、善用药对,发挥特色用药,相似药物应用等特点。3.利用数据统计挖掘技术,总结国医大师经方用药用量规律。研究对象:本次设计以首届国医大师已发表的临床应用经方治疗疾病的病案为研究对象。首届国医大师共30位,共纳入班秀文、邓铁涛等21位国医大师。病案纳入标准:①文章原文中明确说明此次应用的方剂是经方或者是在经方基础上稍作加减应用者;②文章中以经方原方原比例应用者。最终纳入到国医大师应用经方治疗疾病的病案数据库中270例。研究方法:1、收集已发表的病案,作者搜索文献以中国知网为来源,发表时间定为1980年-2012年,并且收集整理了部分1998年-2010年出版的书籍中,标明是国医大师应用经方治疗疾病的病案进行总结分析研究。2、建立国医大师应用经方病案数据库。将纳入的国医大师按照姓氏拼音顺序编号,已收集的国医大师经方病案依次编号并录入excel表格中,使方名、医家、适应症、分科、出处、药味数、药方、总药量、是否超药典用量、是否原方使用等等信息形成可分析的数据。3、本次研究采用描述性研究的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抽提出来的数据进一步分析探讨,再分类归纳,采用聚类分析的方法,将具有相同特点或关键词的信息进行聚类,通过分析它们的共同点抽提出规律。并采用Excel表格数据处理功能及基本统计学方法来处理经方出现频次、剂量,最终总结出一部分基于国医大师经方病案研究的经方用量策略。研究结果:1、经方遣方规律:在此次研究纳入的各科病案270诊次中,出现频率最高的经方前12位依次为小柴胡汤、甘麦大枣汤、桂枝汤、麻黄附子细辛汤、桂枝茯苓丸、小建中汤、小青龙汤、真武汤、附子汤、黄连阿胶汤、炙甘草汤、苓桂术甘汤,合计37.38%。纳入《伤寒论》的方剂55首,占《伤寒论》总方剂数的47.83%,占此次研究总方剂数的55.56%,纳入《金匮要略》的方剂44首,占《金匮要略》总方剂数的23.91%,占此次研究总方剂数的44.44%。原方应用经方的27诊次,占总病案数的10%,合方应用经方的47诊次,占总病案数的14.71%,其他196例均为在经方的基础上加减应用,或者依经方之方义取其中几味药另组新方,占72.59%。此次研究中,本次的病案涉及内外妇儿各个方面,其中内科病案206诊次,妇科病案46诊次,分别占总病案数的76.2%和17.04%,而外科和儿科所占比例相对较小。2、经方用药规律:此次研究中,对于国医大师应用经方药物的进行了描述性研究,发现国医大师具有依法用药、善用药对,发挥特色用药,相似药物应用等特点。国医大师师经方之法不泥方,充分汲取经方的精髓,在临床中,常常应用经方中出现的药对,配以其他药物,药精力宏,临床疗效明显。还有一些大师结合地方特色、擅长特色用药,并将其与经方结合起来,加减应用,使经方疗效更加显着。此外,在多年的实践过程中,一些国医大师发现将经方中的某种药物替换成别的相似的药物,更加符合当地的环境、病人的情况,能够取得更好的疗效。通过聚类分析国医大师应用经方的270例病案,我们得出了中病显效、起效减量,中病显效、乘胜加量,用药精当、药专力宏,投石探路、不效加量,重视用药比例,剂型转换等六项经方用量策略。另外国医大师在剂量变化方面,充分做到了以人为本,合理用药,无论是加量还是减量,都是逐步进行,并不一味追求大剂量用药,或者迅速控制病情,而是在以病人安全为基础的前提下,进行治疗。并且四诊和参,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加减用药,并不照抄仲景原方,在用量方面也是根据病情的需要酌情使用,基本遵循《伤寒杂病论》的本义,在需要的情况下并不怯于使用大剂量,取得了很好的疗效。

董秀娟[10](2012)在《重症肌无力中医证治的文献资料整理研究》文中提出目的重症肌无力是现代医学病症,其治疗至今仍然是世界性的难题。本研究探讨中医认识重症肌无力辨证思维方法,通过较为全面地搜集整理历代名医有关诊治重症肌无力相关临床表现的中医文献,侧重从其病名、病因病机、证候特点、辨证论治、名医学术经验等方面,给以系统整理、归纳、分析,探讨其学术演变和递嬗关系,这一基础性研究期待能为当代重症肌无力中医理论、临床与实验研究提供准确的文献资料与理论依据。方法采用文献研究方法。传统文献研究,重视原创一手资料的发掘、收集、分类、整理、汇编、评述以及学术观点凝练。强调阅读中医诊治重症肌无力相关证候的古籍原着,核准近现代文献资料的出处。古籍原着资料截取,充分利用汇辑近人点校出版的中医古籍,论文还通过查阅重症肌无力专着及医家经验集,对近现代着名医家对重症肌无力诊治的学术思想以及临床经验进行分析整理。现代文献整理研究,主要从中国生物医学文献光盘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维普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库及手工检索等方式,检索建国后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所收载的有关重症肌无力的重要中医学术论文748篇;有关重症肌无力的专门中医论着5部;重症肌无力的中医博士学位论文12篇;硕士学位论文22篇;重症肌无力的中医科学研究报告4份;重症肌无力中医论文汇编等内部资料3本等。上述资料,取有代表性且重要性的文献资料,进行归类整理分析。结果本文由三章组成:第一章为中医诊治重症肌无力相关证候的古代文献研究,着重探讨重症肌无力相类似证侯病证学术源流探讨;第二章为中医诊治重症肌无力现代文献研究;第三章为重症肌无力临床病案查询系统及相关文献资料汇编。第一章,该章研读描述有关重症肌无力临床表现的古籍书籍及医案78本,其中收集到有关诊治该病条文共320条。通过对古代古籍文献考察发现,重症肌无力涉及到中医病名及症状的诸多方面,具体可将古医籍资料归属为“眼睑下垂”、“痿证与四肢无力、肌肉萎缩”、“吞咽困难与饮食不下”、“大气下陷,呼吸困难”四方面的症候进行归纳分析整理研究。通过对上述症候的病名、病因病机、辨证论治等方面的研究,可以发现:(一)《内经》作为中医理论体系的奠基之作,已经为后世从不同角度认识“眼睑下垂”、“痿证”、“吞咽困难”诊治提供了理论基础。(二)临床实践是检验理论学说合理与否的唯一标准。通过对“眼睑下垂”、“痿证与四肢无力、肌肉萎缩”、“吞咽困难与饮食不下”、“大气下陷,呼吸困难”病因病机及证治的分析,可知,“脾虚气陷”均可为上述症候的共同病机,且该学说虽成说最晚,但因为其阐述病因病机透彻、准确,更重要的是补中益气升阳举陷的治法方药得到了临床实践的充分检验,而被各代医家充分讨论和阐发,并绵延至今。(三)通过研读古医籍书对诊治上述四个症候的文献梳理,认为上述症候的发生以慢性虚证为多见,临证补虚药使用最多,且部分药物剂量重用。(四)通过对详细阐述张锡纯对“大气下陷”之病名、病因病机、证治进行较为系统的研究,进一步明确西医重症肌无力危象的中医认识,明确其机制及用药。及至现代,中医诊治眼睑下垂、痿证四肢无力或萎缩、吞咽困难饮食不下、大气下陷呼吸困难等,已经具备比较完善的学术理论基础;而上述临床证候是现代疾病重症肌无力主要特征,因此中医宝贵的古籍文献是我们今天认识疾病、分析证候、制定诊疗方案及实施用药的辨思源泉与理论基础。该论文通过“一病多候”的研究方法,对与重症肌无力临床表现相似的病名及症候进行“理、法、方、药”诸多方面的研究,此为本论文研究的创新点之一。第二章,现代文献调查研究凝练,对中医诊治重症肌无力有了相对完善且系统的认识。首先中医对该病的认识过程可分为四个阶段进行阐述。对于其病名的阐述认为结合其临床治疗时间长,难度大,甚至危重等特点,用虚损病症名称才能说明该病本质,故中医病名为“虚损”,且根据主要临床表现不同将其分为“睑废”、“吞咽困难”、“痿证”、“大气下陷”病名。其主要中医病因病机为:先天禀赋不足,正气亏虚,脏腑、经络功能不足及精血亏虚等,在此基础上,而复随情妄用形体,房劳过度,或七情内伤,或饮食失宜,或起居失调,或外感六淫,或手术外伤,或多产、崩漏、产后体虚,或吐泻过度,或疾病失治,或病后失养等引起脏腑经脉虚损所致,其中脾肾虚损尤为重要。中医治疗重症肌无力的基本大法可概括为培补脾肾,益气升举之法。辨证论治主要归纳为六型:脾胃虚弱证治以补中益气升举法主之,予补中益气汤加减化裁;脾肾气阴两虚证治以培补脾肾益气养阴,予补中益气汤合左归丸加减化裁;脾肾阳虚证治以益气温阳,予右归丸合理中汤加升举药加减;肝肾阴虚证治以滋补肝肾,予六味地黄汤加减:气血两亏证治以益气补血,升提阳气予十全大补汤:大气下陷证治法:病情危重,应中西医结合紧急抢救。中药以升阳举陷,扶正纳气为主,主方升陷汤加减或参附汤。(鼻饲胃管给药)辅助用药:中成药可选苏合香丸等以豁痰开窍醒神。其他兼证给予对症加减用药。第三章,将笔者参加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课题“中医五脏相关理论继承与创新研究”《重症肌无力证候流行病学调查研究信息采集表》通过计算机处理设计为“重症肌无力临床病案资料查询系统”。该查询系统纳入了重症肌无力病人基本资料,诊断、并发症、合并症,治疗前后临床症状评分,五脏相关性,中药治疗,西医治疗等。研究者可通过上述资料的录入导出数据库资料进行统计分析,更好的将理论与实践进行结合,发现并凝练相关成果,进一步探讨将重症肌无力临床病案查询系统研发成为重症肌无力中医症候诊断模型。通过对详细梳理现代诊治重症肌无力名老中医的学术经验,凝练各医家学术成果,并对其学术研究进行论证分析,比较其学术研究的科学性、实用性及可行性,对现代医家诊治重症肌无力百家争鸣的现状给予客观评价,认为以邓铁涛教授牵头的“脾胃虚损,五脏相关”为现代诊治该病的主流,且张静生、李庚和、曹洪欣教授均延续该基础对该病进行进一步深入探讨研究,而从肝、奇经论治亦有其独特疗效。通过对34篇博士硕士学位论文的研究内容进行系统整理,一方面了解目前中医证治重症肌无力最为前沿的研究项目,探讨研究其意义。另一方面,对其研究内容进行归类整理分析,结果显示临床研究发现中医诊治重症肌无力,可以缓解重症肌无力临床症状,减少该病复发,减轻西药治疗引起的毒副作用,提高生存质量,减轻经济负担,且明显提高重症肌无力危象抢救成功率等独特优势;实验研究发现中医干预重症肌无力动物模型及诊治重症肌无力后,对其免疫机制有正向调节作用;方法论研究中医诊治重症肌无力结果示证明重症肌无力传变与中医五脏传变具有一致性,且通过研制重症肌无力生存质量量表,进一步用于评价中医诊治重症肌无力的疗效。该部分将理论研究与实际临床相结合的探讨模式,为本论文创新点之二。结论文献研究是中医认识重症肌无力等现代医学病症重要方法。论文通过对重症肌无力的古代及现代文献从纵向、横向两方面的研究,展现中医对重症肌无力的认识与辨思。中医诊治重症肌无力相关证候的理法方药,包含了从《黄帝内经》到明清二千多年的时间长河里历代医家经验,也包含了现代百年来医家学者的经验,非常珍重与宝贵。论文曾在掌握资料的时间跨度、检索文献标目细度上努力,凝练相关学术观点,力图给现代学界关于重症肌无力的概念、学术源流、病因病机、证候特点、辨证论治、方要研究等方面一个相对清晰的认识,且通过建立“重症肌无力病例系统”将理论与实际临床紧密结合,指导临床实践。

二、邓铁涛教授验案2则(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邓铁涛教授验案2则(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伤寒杂病论》相关方证的双心疾病辨证论治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双心疾病研究进展综述
    参考文献
前言
1 双心疾病的内涵与中医学对“双心”的认识
    1.1 双心疾病的内涵与临床特点
    1.2 中医学对心脏与心神关系的认识
2 双心疾病在《伤寒杂病论》中相关病症研究
    2.1 《伤寒论》中心神症状与心胸症状
    2.2 《金匮要略》中心神病症与心胸病症
        2.2.1 心神症状与心胸症状
        2.2.2 心神疾病
        2.2.3 心胸疾病
    2.3 双心疾病在《伤寒杂病论》中相关原文证候分析
        2.3.1 胸中窒,烦
        2.3.2 胸满,默默,心烦
        2.3.3 胸满,烦惊,谵语
        2.3.4 悸
        2.3.5 烦,悸
        2.3.6 惊,悸
        2.3.7 心痛,烦
        2.3.8 胸中痛,喜太息
3 基于《伤寒杂病论》原文主治的双心疾病相关方证研究
    3.1 桂枝甘草汤证
    3.2 栀子豉汤证
    3.3 小柴胡汤证
    3.4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证
    3.5 柴胡桂枝干姜汤证
    3.6 小建中汤证
    3.7 炙甘草汤证
4 现代拓展应用的双心疾病相关方证
    4.1 桂枝汤证
    4.2 黄芪桂枝五物汤证
    4.3 当归四逆汤证
    4.4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证
    4.5 桂枝加龙骨牡蛎汤证
    4.6 大柴胡汤证
    4.7 柴胡桂枝汤证
    4.8 人参汤/理中丸证
    4.9 四逆汤证
    4.10 真武汤证
    4.11 四逆散证
    4.12 半夏泻心汤证
    4.13 半夏厚朴汤证
    4.14 黄连阿胶汤证
    4.15 乌梅丸证
    4.16 桂枝茯苓丸证
讨论
    1 双心疾病在《伤寒杂病论》中相关病症的规律与特点
        1.1 心神、心胸病症与六经病
        1.2 心神、心胸病症与杂病
    2 《伤寒杂病论》方在心血管疾病和精神心理疾病领域应用规律
    3 双心疾病在《伤寒杂病论》中相关方证的辨证论治规律
        3.1 营卫不和,心气受损
        3.1.1 营卫不和与心脏病证
        3.1.2 营卫不和与心神病证
        3.1.3 辨治絜要
        3.2 枢机不利,气滞心胸
        3.2.1 枢机不利与心脏病证
        3.2.2 枢机不利与心神病证
        3.2.3 气机郁滞与火热内郁
        3.2.4 辨治絜要
        3.3 本经自病,心君受邪
        3.3.1 本经自病与心脏病证
        3.3.2 本经自病与心神病证
        3.3.3 辨治絜要
        3.4 痰瘀内阻,使道不通
        3.4.1 水饮
        3.4.2 血瘀
        3.4.3 痰饮
        3.4.4 辨治絜要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伤寒论》心神症状相关原文
    附录二 《伤寒论》心胸症状相关原文
    附录三 《金匮要略》心神症状相关原文
    附录四 《金匮要略》心胸症状相关原文
个人简介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致谢

(2)现代岭南名医头痛医案收集整理及数据挖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理论研究
    1.1 岭南医家医案研究概况
        1.1.1 “岭南”地域界定及岭南医学
        1.1.2 现代岭南名医的界定
        1.1.3 岭南医家医案收集整理
        1.1.4 祖国医学对头痛的研究
        1.1.5 现代医学对头痛的研究
第二章 现代岭南名老中医头痛医案收集整理
    2.1 医案的收集
        2.1.1 收集范围
        2.1.2 收集方法
        2.1.3 医案的纳入与排除标准
        2.1.4 医案资料的整理
        2.1.5 相关问题处理
    2.2 收集结果
第三章 基于数据挖掘的岭南名老中医头痛医案证治规律研究
    3.1 研究对象
        3.1.1 涉及医家
        3.1.2 涉及文献
    3.2 选案标准
        3.2.1 头痛诊断标准
        3.2.2 医案纳入标准
        3.2.3 医案排除标准
    3.3 研究方法
        3.3.1 统计学依据
        3.3.2 数据规范化
    3.4 研究结果与分析
        3.4.1 一般情况分析
        3.4.2 频数分析
        3.4.3 高频药物因子分析
        3.4.4 高频药物聚类分析
        3.4.5 关联规则分析
    3.5 数据挖掘结果讨论
        3.5.1 岭南地区头痛病证特点
        3.5.2 岭南名医头痛论治特点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3)从热论治老年性痴呆诊疗经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上篇 文献学习:名老中医治疗老年性痴呆用药规律分析
    1 研究目的
    2 资料与方法
        2.1 资料
        2.2 研究方法
        2.3 数据提取与录入
        2.4 规范化与归类处理
        2.5 数据挖掘与分析
    3 研究结果
        3.1 医案基本情况
        3.2 名老中医治疗老年性痴呆总体用药规律分析
        3.3 名老中医从“虚”“痰”“瘀”论治老年性痴呆的用药规律分析
        3.4 名老中医从“热”论治老年性痴呆用药规律分析
    4 讨论
    5 小结
中篇 实践解析:胡镜清研究员从热论治老年性痴呆诊疗经验研究
    1 研究目的
    2 研究资料
    3 研究方法
        3.1 门诊病历资料整理
        3.2 病例关键信息提取
        3.3 数据分析
    4 研究结果
        4.1 基本资料
        4.2 疾病资料
        4.3 总体用药规律分析
        4.4 基于肾虚髓减病机的用药规律分析
        4.5 基于“热化”病机的用药规律分析
        4.6 胡镜清研究员与名老中医治疗老年性痴呆常用药物比较
    5 讨论
    6 小结
下篇 融汇新知:从热论治老年性痴呆的理论研究
    1 “虚”“痰”“瘀”不仅是老年性痴呆发病的基础,更是化热之源
    2 “痰瘀化热”是老年性痴呆病情进展的关键病机
    3 老年性痴呆平台期不忘辨热,波动期更要注重清热泻火
    4 验案举隅
    5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语
附录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4)广州中医药大学馆藏广东省中医献方普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当代献方研究现状与研究意义
    1.1 研究现状
        1.1.1 岭南地区单方、验方研究
        1.1.2 献方运动及献方研究
        1.1.3 民族医学的验方、单方、秘方研究
        1.1.4 名医经验方收集整理
        1.1.5 验方、单方、秘方的应用价值与现阶段问题
    1.2 研究意义
第二章 献方收集与整理
    2.1 研究方法
    2.2 献方收集
        2.2.1 广东省中医献方专辑
        2.2.2 中医期刊所载广东省中医献方收集
    2.3 献方整理
        2.3.1 献方纳入标准
        2.3.2 献方排除标准
        2.3.3 数据校订校勘
第三章 献方体例
    3.1 《中医药验方汇编上编》编撰体例
    3.2 《中医药验方汇编下编》编撰体例
    3.3 《广东省中医验方选集》编撰体例
    3.4 《广东省各县市中医验方交流汇编第一集》编撰体例
    3.5 《广州市中医验方选第一集》编撰体例
    3.6 《中医验方汇集(五九年第一辑)》编撰体例
    3.7 《中医验方汇编(第一集)》编撰体例
    3.8 《常用草药验方集解》编撰体例
    3.9 《广州中医学院教职工献方特辑》编撰体例
第四章 献方统计
    4.1 九种献方专辑统计
        4.1.1 《上编》统计
        4.1.2 《下编》统计
        4.1.3 《广东省献方集》统计
        4.1.4 《各县市献方集》统计
        4.1.5 《广州市献方集》统计
        4.1.6 《兴宁县献方集》统计
        4.1.7 《高要县献方集》统计
        4.1.8 《荔湾区献方集》统计
        4.1.9 《广州中医学院教职工献方特辑》统计
    4.2 九种献方分类统计
        4.2.1 内科
        4.2.2 外科
        4.2.3 妇产科
        4.2.4 儿科
        4.2.5 骨伤科
        4.2.6 皮肤科
        4.2.7 五官科
    4.3 九本着述献方人统计
        4.3.1 献方人特点
        4.3.2 献方人介绍(献方数最多前十位)
        关济民
        何中和
        赵思兢
        邬碧泉
        赵裕才
        邓鹤芝
        李庭芬
        赵芳伯
        覃振安
        陶葆荪
第五章 中医献方专题讨论
    5.1 献方运动产生的历史背景
        5.1.1 献方运动的产生
        5.1.2 广东省献方运动启动与发展
        5.1.3 广东省献方在全国献方运动中的地位
        5.1.4 为什么要献方
        5.1.5 存在问题
    5.2 传染病献方数量居首
    5.3 广州中医学院教职工献方质量较高
        5.3.1 名医所献,疗效当佳
        5.3.2 经验传承,实属宝贵
        5.3.3 用方心得,佐证佳效
        5.3.4 疫病献方,应时之需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统计学审核证明

(5)“心痞证”文献、验案数据库的建立与挖掘及痰瘀互结证型的中医方药临床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数据库的建立与挖掘
    1. 研究资料与方法
        1.1 医案来源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1.3 数据库的建立
        1.4 数据处理
    2. 数据处理结果
        2.1 频数统计
        2.2 关联规律
第二部分 临床疗效观察
    1. 研究标准
        1.1 冠心病心绞痛西医诊断标准
        1.2 心痞证中医辨证标准
        1.3 中医证候积分标准
        1.4 试验病例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病例来源与分组方法
        2.2 治疗方法
        2.3 观测指标及方法
        2.4 疗效判断标准
        2.5 统计学方法
    3. 临床资料分析
    4. 研究结果
        4.1 临床症候总疗效比较
        4.2 中医症候积分比较
        4.3 心绞痛疗效比较
        4.4 治疗后冠心病心绞痛轻重分度比较
        4.5 心绞痛积分比较
    5. 不良反应
讨论
    1. 数据挖掘在病案研究中的运用
    2. 名老中医治疗“心痞证”方药使用规律
        2.1 频数结果统计分析
        2.2 关联分析
    3. “心痞证”痰瘀互结证临床疗效分析
        3.1 临床观察结果分析
        3.2 “心痞证”痰瘀互结证病因病机
        3.3 组方分析
    4. 膏方疗效分析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心痞证”的病因病机探讨
    1. 中医对胸痹心痛的认识
    2. 中医对痞满的认识
    3. 中医对“心痞症”的认识
    参考文献
附录
    附表1 心绞痛症状积分表
    附表2 中医症状积分表
致谢
附件

(6)基于属性偏序方法的现代岭南名中医脾胃病证治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1章 文献研究
    1.1 中医脾胃病研究概况
        1.1.1 源流发展
        1.1.2 病因病机
        1.1.3 治则治法
    1.2 岭南医学学术经验传承概况
        1.2.1 晋唐宋元时代岭南医学发展概述
        1.2.2 明清时期岭南脾胃学说发展概述
        1.2.3 近现代岭南脾胃学说发展概述
第2章 属性偏序理论的数学基础
    2.1 知识发现的基础知识
        2.1.1 大数据时代与知识发现
        2.1.2 知识发现对象及分类
        2.1.3 知识发现模式
        2.1.4 知识发现的步骤
    2.2 知识发现技术在中医药行业中的应用
        2.2.1 中医辨证分析
        2.2.2 专家诊疗系统
        2.2.3 中药方剂的研究
        2.2.4 中医脾胃病知识发现研究现状
    2.3 属性偏序结构模式发现方法的理论基础
        2.3.1 偏序结构图的哲学原理基础
        2.3.2 偏序结构图的数学理论基础
        2.3.3 形式概念分析基础
        2.3.4 属性偏序结构图
第3章 岭南名中医脾胃病医案数据收集和整理
    3.1 文献收集内容
        3.1.1 本研究中岭南名中医范围
        3.1.2 本研究中搜索文献资源范围
    3.2 知识库构建
        3.2.1 数据来源
        3.2.2 数据准备
    3.3 数据规范化
        3.3.1 主要症状、舌脉、脉象规范化
        3.3.2 方剂、中药规范化
        3.3.3 其他规范化规定细则
        3.3.4 形式背景的建立
第4章 基于属性偏序方法的岭南名中医脾胃病医案知识发现
    4.1 基于属性偏序方法的岭南名中医中医脾胃病医案知识发现
        4.1.1 胃痛
        4.1.2 泄泻
        4.1.3 便秘
    4.2 基于属性偏序方法的岭南名中医消化系疾病医案知识发现
        4.2.1 慢性胃炎
        4.2.2 消化性溃疡
第5章 讨论
    5.1 基于属性偏序方法的现代岭南名中医胃痛证治规律分析
        5.1.1 基于属性偏序方法的现代岭南名中医胃痛诊断分析
        5.1.2 基于属性偏序方法的现代岭南名中医胃痛证型-用药分析
        5.1.3 小结
    5.2 基于属性偏序方法的现代岭南名中医泄泻证治规律分析
        5.2.1 基于属性偏序方法的现代岭南名中医泄泻诊断分析
        5.2.2 基于属性偏序方法的现代岭南名中医泄泻证型-用药分析
        5.2.3 小结
    5.3 基于属性偏序方法的现代岭南名中医便秘证治规律分析
        5.3.1 基于属性偏序方法的现代岭南名中医便秘诊断分析
        5.3.2 基于属性偏序方法的现代岭南名中医便秘证型-用药分析
        5.3.3 小结
    5.4 基于属性偏序方法的现代岭南名中医慢性胃炎证治规律分析
        5.4.1 基于属性偏序方法的现代岭南名中医慢性胃炎诊断分析
        5.4.2 基于属性偏序方法的现代岭南名中医慢性胃炎证型-用药分析
        5.4.3 小结
    5.5 基于属性偏序方法的现代岭南名中医消化性溃疡证治规律分析
        5.5.1 基于属性偏序方法的现代岭南名中医消化性溃疡诊断分析
        5.5.2 基于属性偏序方法的现代岭南名中医消化性溃疡证型-用药分析
        5.5.3 小结
    5.6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附件2:不涉及统计分析证明
致谢
详细摘要

(7)国医大师邓铁涛学术经验传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研究目的与意义
    2 研究现状
    3 研究方法
第一章 邓铁涛学术团队学术资料的收集整理
    1.1 邓铁涛学术资料的收集整理
        1.1.1 资料收录原则
        1.1.2 资料收集结果
    1.2 邓铁涛学术团队学术资料的收集整理
        1.2.1 邓铁涛学术团队人员名单
        1.2.2 邓铁涛学术团队与邓铁涛学术思想相关的学术资料收录原则
        1.2.3 资料收集结果
    1.3 总结
第二章 邓铁涛学术经验传承内涵研究
    2.1 邓铁涛学术渊源简介
    2.2 邓铁涛对五脏相关学说研究的传承
        2.2.1 邓铁涛学术团队对五脏相关学说的研究历程
        2.2.2 邓铁涛对五脏相关学说的研究
        2.2.3 邓铁涛的学生对五脏相关学说的研究
        2.2.4 小结
    2.3 邓铁涛对脾胃学说研究的传承
        2.3.1 邓铁涛学术团队对脾胃学说的研究历程
        2.3.2 邓铁涛对脾胃学说的研究
        2.3.3 邓铁涛的学生对脾胃学说的研究
        2.3.4 小结
    2.4 邓铁涛对中国医学史研究的传承
        2.4.1 邓铁涛学术团队对中国医学史的研究历程
        2.4.2 邓铁涛对中国医学史的研究
        2.4.3 邓铁涛的学生对中国医学史的研究
        2.4.4 小结
    2.5 邓铁涛对岭南医学研究的传承
        2.5.1 邓铁涛学术团队对岭南医学的研究历程
        2.5.2 邓铁涛对岭南医学的研究
        2.5.3 邓铁涛的学生对岭南医学的研究
        2.5.4 小结
    2.6 邓铁涛对中医诊断学研究的传承
        2.6.1 邓铁涛学术团队对中医诊断学的研究历程
        2.6.2 邓铁涛对中医诊断学的研究
        2.6.3 邓铁涛的学生对中医诊断学的研究
        2.6.4 小结
    2.7 邓铁涛对神经肌肉病研究的传承
        2.7.1 邓铁涛学术团队对神经肌肉病的研究历程
        2.7.2 邓铁涛对神经肌肉病的研究
        2.7.3 邓铁涛的学生对神经肌肉病的研究
        2.7.4 小结
    2.8 邓铁涛对心血管病研究的传承
        2.8.1 邓铁涛学术团队对心血管病的研究历程
        2.8.2 邓铁涛对心血管病的研究
        2.8.3 邓铁涛的学生对心血管病的研究
        2.8.4 小结
    2.9 总结
第三章 邓铁涛诊治重症肌无力学术经验传承研究
    3.1 邓铁涛诊治重症肌无力经验简介
    3.2 邓铁涛的学生诊治重症肌无力经验整理
        3.2.1 邓中光诊治重症肌无力经验简介
        3.2.2 刘小斌诊治重症肌无力经验整理
        3.2.3 邱仕君诊治重症肌无力经验整理
        3.2.4 刘友章对重症肌无力的经验简介
        3.2.5 张世平对重症肌无力的研究简介
        3.2.6 李顺民对重症肌无力的研究简介
        3.2.7 刘凤斌对重症肌无力的研究简介
        3.2.8 乞国艳对重症肌无力的研究简介
    3.3 邓铁涛治疗重症肌无力团队临床现状简介
    3.4 全国名老中医治疗重症肌无力验案分析
        3.4.1 医案的收集、整理与汇编
        3.4.2 医案收集结果
        3.4.3 医案分析
    3.5 全国其他主要中医治疗重症肌无力团队选介
        3.5.1 上海李庚和团队
        3.5.2 北京黄坤强团队
        3.5.3 浙江裘昌林团队
    3.6 总结
第四章 邓铁涛学术经验传承谱系及传承特点
    4.1 邓铁涛学术经验传承谱系
    4.2 邓铁涛学术团队的传承特点
        4.2.1 坚信中医,热爱中医
        4.2.2 理论临床,兼修并重
        4.2.3 执着学术,搭建平台
        4.2.4 包容学生,爱护学生
        4.2.5 教学相长,后继有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邓铁涛第一作者论文题录(截至2014-12-31)
    附录2:邓铁涛着作(截至2015-12-31)
    附录3:经广州中医药大学邓铁涛研究所认定是邓铁涛亲撰的论着
    附录4:与邓铁涛相关的其他资料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统计学审核证明
详细摘要

(8)国医大师诊治心律失常文献整理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中医对心律失常相关病证的认识
    1.1 心律失常相对应的中医病名及其沿革
        1.1.1 国医大师对心律失常的中医病名探讨
        1.1.2 心律失常的中医相关病名沿革
    1.2 心律失常的病因病机
        1.2.1 外感六淫
        1.2.2 情志内伤
        1.2.3 气血阴阳失常
        1.2.4 饮食不当
        1.2.5 他病或失治误治
        1.2.6 房劳伤肾
        1.2.7 药物影响
    1.3 心律失常的治疗原则
        1.3.1 调和阴阳
        1.3.2 扶正祛邪
        1.3.3 整体论治
第二章 国医大师辨治心律失常的特色
    2.1 第一届国医大师辨证处方特色
        2.1.1 邓铁涛注重心脾祛痰瘀
        2.1.2 李辅仁补养气血重扶正
        2.1.3 路志正立足中焦重升降
        2.1.4 郭子光重视脉诊畅气血
        2.1.5 颜正华重辨虚实调气血
        2.1.6 任继学明辨虚实必求本
        2.1.7 李振华调理心脾重气阴
        2.1.8 朱良春倡导脉诊调虚实
        2.1.9 裘沛然立足气阳重温通
        2.1.10 颜德馨倡导衡法分期治
        2.1.11 张镜人立足脾胃施膏方
        2.1.12 张琪辨别虚实治病求本
        2.1.13 周仲瑛整体辨证重病机
        2.1.14 李玉奇立足心肾重舌诊
        2.1.15 张学文辨证四要倡脉诊
    2.2 第二届国医大师辨证处方特色
        2.2.1 王琦体质辨证重血运
        2.2.2 阮士怡注重脾肾兼散结
        2.2.3 刘志明立足心肾重宗气
        2.2.4 李士懋辨识火郁重脉诊
        2.2.5 李今庸注重病机用方精
        2.2.6 陈可冀重视肾阳调肝脾
        2.2.7 段富津气血辨证调虚实
        2.2.8 徐经世基于本虚重舌诊
        2.2.9 唐祖宣立足火衰兼祛邪
第三章 国医大师诊治心律失常验案管窥
    3.1 感受外邪
        3.1.1 李玉奇医案(气虚外感心脉阻,益气祛瘀清热瘥)
        3.1.2 王琦医案(外感诱发心悸病,益气温阳通血脉)
        3.1.3 李士懋医案(外感郁热发心悸,清宣郁热畅气机)
        3.1.4 李辅仁医案(心肾不足受外感,分步论治病痊愈)
    3.2 阴虚火旺
        3.2.1 朱良春医案(阴虚火旺心动速,滋阴降火诸证愈)
        3.2.2 李振华医案(阴虚火旺心动速,清养心肾泻肝热)
        3.2.3 刘志明医案(阴液亏虚心悸发,滋阴降火宁心神)
        3.2.4 李济仁医案(阴虚阳亢血脉阻,滋阴清热兼祛瘀)
    3.3 痰湿内蕴
        3.3.1 王绵之医案(痰气内阻发咳嗽,化痰理气活血脉)
        3.3.2 路志正医案(阳明湿热蕴结证,清利湿热和气血)
        3.3.3 段富津医案(痰湿内阻兼气虚,健脾益气血脉畅)
        3.3.4 唐祖宣医案(水走肠间气上逆,泄水祛瘀温阳气)
    3.4 气阴两虚
        3.4.1 邓铁涛医案(气阴两虚痰瘀阻,益气养阴祛痰瘀)
        3.4.2 路志正医案(心情紧张心悸生,益气养阴宁心神)
        3.4.3 阮士怡医案(气阴两虚水瘀阻,益气养阴祛水瘀)
        3.4.4 刘尚义医案(气阴两虚心动悸,滋阴复脉养心神)
    3.5 气血亏虚
        3.5.1 张镜人医案(风心病显脉结代,养心健脾组膏方)
        3.5.2 颜正华医案(气血亏虚水湿停,益气养血健脾愈)
        3.5.3 刘志明医案(气血亏虚心悸发,健脾养心定心神)
        3.5.4 段富津医案(气血亏虚发心悸,益气养血兼温通)
    3.6 阳气亏虚
        3.6.1 裘沛然医案(冠心病少阴阳虚,滋阴温阳起沉疴)
        3.6.2 郭子光医案(心动过缓少阴病,急投麻附细辛汤)
        3.6.3 刘祖贻医案(心阳虚衰瘀血滞,温阳活血养气阴)
        3.6.4 洪广祥医案(阳虚痰瘀外感因,温阳散寒祛痰瘀)
    3.7 气虚痰瘀
        3.7.1 周仲瑛医案(心肺同病痰瘀阻,豁痰祛瘀通胸阳)
        3.7.2 颜德馨医案(阳气虚弱心悸重,温阳益气衡法施)
        3.7.3 李今庸医案(络脉血瘀心悸动,活血破瘀安心神)
        3.7.4 孙光荣医案(气虚血瘀痰热蕴,益气祛瘀清痰热)
    3.8 情志不遂
        3.8.1 方和谦医案(木旺土虚致心悸,疏肝健脾兼养血)
        3.8.2 任继学医案(恼怒诱发心悸动,疏肝利胆清痰热)
        3.8.3 徐景藩医案(情志抑郁胃心病,益气疏肝养胃阴)
        3.8.4 徐经世医案(肝强脾弱心失养,健脾疏肝和脉络)
    3.9 气滞血瘀
        3.9.1 李济仁医案(气滞血瘀脉络阻,祛痰活血通络愈)
        3.9.2 张学文医案(宗气不畅血脉阻,宣通宗气活血脉)
        3.9.3 李士懋医案(气滞火郁发心悸,行气疏肝兼清热)
        3.9.4 段富津医案(血瘀气滞胸闷痛,祛瘀行气扶正痊)
第四章 国医大师治疗心律失常用药特点初探
    4.1 资料
        4.1.1 处方来源
        4.1.2 纳入标准
    4.2 研究方法
        4.2.1 制定文献检索范围
        4.2.2 进行病例搜集
        4.2.3 药物整理
    4.3 结果
        4.3.1 中药频次排序
        4.3.2 药物性味归经
        4.3.3 药物类别
        4.3.4 不同地域国医大师用药特点
        4.3.5 药物修治方法
    4.4 讨论
        4.4.1 本于心虚重气阴
        4.4.2 脏腑相关示大法
        4.4.3 因地制宜当活用
        4.4.4 重视修治擅遣药
结语
参考文献
在校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统计学审核证明

(9)国医大师经方方药应用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文献综述一:国医大师学术经验总结研究的述评
文献综述二:经方方药研究进展
前言
研究目的
研究对象和方法
    1、研究对象
    2、纳入标准
        2.1 国医大师纳入标准
        2.2 病案纳入标准
    3、研究方法
        3.1 收集已发表的病案
        3.2 文献标记
        3.3 分类整合已纳入的病案
        3.4 建立国医大师应用经方病案数据库
数据分析及挖掘结果
    1. 经方遣方规律
        1.1 概况
        1.2 国医大师遣方规律
        1.3 讨论
    2. 经方用药规律
        2.1 概论
        2.2 医论
        2.3 用量规律
        2.4 讨论
总结与展望
    1、总结
        ① 经方遣方规律
        ② 经方用药规律
    2、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10)重症肌无力中医证治的文献资料整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引言
第一章 中医对重症肌无力相关证候的古籍文献记述及认识
    第一节 眼睑下垂
        一、关于眼睑下垂证候的描述
        二、关于眼睑下垂病因、病机及相关证治的认识沿革
        三、其他眼部症状如复视或斜视
        四、讨论
    第二节 四肢无力、肌肉萎缩
        一、相关证候描述的沿革
        二、病因病机的探讨
        三、辨证治疗分析
        四、讨论
    第三节 吞咽困难
        一、相关证候描述记载
        二、病因病机的探讨
        三、辨证论治分析
        四、讨论
    第四节 呼吸困难
        一、相关证候描述
        二、病因病机的探讨
        三、辨证治疗分析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章 重症肌无力中医证治的现代文献整理
    第一节 人类认识重症肌无力疾病历史
        一、病名的确立
        二、临床表现、病因研究
        三、病理机制探讨研究史
        四、与胸腺瘤或胸腺功能异常
        五、治疗研究史
    第二节 中医对重症肌无力病名病位的认识
        一、病名
        二、病位
    第三节 重症肌无力中医病因病机特点认识
        一、以虚为主的脏腑病因病机及证候特点
        二、“奇经亏虚,真元颓废”病因病机
        三、督阳不振,脾肾亏虚病因病机
        四、大气下陷
    第四节 中医对重症肌无力证候特点认识
        一、眼肌受累证候分析
        二、咀嚼吞咽肌群受累证候分析
        三、躯干和肢体肌群受累证候分析
        四、其他特征
    第五节 中医对重症肌无力辨证特点认识
        一、现代西医临床分型
        二、归类整理分析中医证型特点
        三、中医辨证分析与现代西医诊治的相关研究
    第六节 中医对重症肌无力方药治疗认识
        一、重点医家对重症肌无力分型论治研究
        二、专方专药
        三、依法论治
        四、针灸及综合疗法
    小结
        一、现代中医诊治重症肌无力的认识史
        二、中医对重症肌无力认识的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
第三章 重症肌无力临床病案资料查询系统及相关文献资料汇编
    第一节 重症肌无力临床病案资料查询系统建立
        一、基本资料录入
        二、病史资料录入
        三、基本症状录入
        四、五脏相关录入
        五、西药治疗录入
        六、中药治疗录入
        七、信息查询处理
        八、操作程序简介
    第二节 名老中医名中医诊治重症肌无力学术经验整理
        一、国医大师邓铁涛教授
        二、北京市名老中医刘弼臣
        三、陕西省名老中医杜雨茂
        四、安徽省名老中医王任之
        五、北京市名老中医王永炎
        六、四川省名老中医范中林
        七、河北省名老中医吴以岭
        八、天津市名老中医李宝珍
        九、四川省名老中医张德修
        十、北京市名老中医尚尔寿
        十一、云南省名老中医孟如
        十二、贵阳省名老中医李声岳
        十三、江西名老中医黄调钧
        十四、辽宁名老中医张静生
        十五、着名中医曹洪欣
        十六、上海市名老中医李庚和
        十七、诊治重症肌无力中医专家陈贯一
        十八、着名中医内科专家王新陆
        十九、名老中医孙慎初
        小结
    第三节 博士硕士论文资料汇编
        一、中医对重症肌无力研究博士论文整理分析
        二、中医对重症肌无力研究硕士论文整理分析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论
    一、研究结论
    二、本研究创新点
    三、存在问题与展望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四、邓铁涛教授验案2则(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伤寒杂病论》相关方证的双心疾病辨证论治规律研究[D]. 李令康.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0(02)
  • [2]现代岭南名医头痛医案收集整理及数据挖掘研究[D]. 方珣.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6)
  • [3]从热论治老年性痴呆诊疗经验研究[D]. 吴珊. 陕西中医药大学, 2020(01)
  • [4]广州中医药大学馆藏广东省中医献方普查研究[D]. 郑文洁.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8)
  • [5]“心痞证”文献、验案数据库的建立与挖掘及痰瘀互结证型的中医方药临床干预研究[D]. 代君.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9(06)
  • [6]基于属性偏序方法的现代岭南名中医脾胃病证治规律研究[D]. 刘洋.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3)
  • [7]国医大师邓铁涛学术经验传承研究[D]. 黄子天.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6(11)
  • [8]国医大师诊治心律失常文献整理与研究[D]. 谭志洪.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6(02)
  • [9]国医大师经方方药应用规律研究[D]. 王婷婷.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2(10)
  • [10]重症肌无力中医证治的文献资料整理研究[D]. 董秀娟.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2(10)

标签:;  ;  ;  ;  ;  

邓铁涛教授2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