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米氧化钛-乙二醇溶胶溶液的研究

纳米氧化钛-乙二醇溶胶溶液的研究

一、纳米氧化钛-乙二醇溶胶溶液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许维锐[1](2017)在《二氧化钛及其复合纳米材料抗菌性能、作用机制的研究及应用》文中研究说明病原菌一旦在适宜的条件下,将会以指数方式增长,如何解除病原菌对人类的威胁,是一直以来研究的热点,从源头上控制病原菌的传播,减轻病菌的肆虐,是一条十分有效的路径。病原菌进入血液循环,产生毒素和其他代谢产物,危害人类健康和生命,导致数以百万计的人因为细菌感染而死亡。由于人类对抗生素的滥用,致使多药耐药菌感染问题日益严峻;临床应用的抗菌剂,通常存在着较严重的耐药性甚至过敏反应,开发新型抗菌材料成为迫切的需要。纳米材料由于表面积增大和晶格破损而产生特殊的物理化学性质,往往表现出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纳米抗菌剂抗菌机理主要是:(1)与细菌内的遗传物质相结合,抑制DNA、RNA和蛋白质的合成,使细菌失活;(2)与细菌细胞膜相互作用,催化细菌细胞膜裂解,使细菌死亡;(3)与细菌菌体内的化学基团结合,使蛋白酶丧失活性,导致细菌死亡。纳米抗菌剂具有持久性、耐热性、生物相容性和不易产生耐药性等优点,受到科研界的广泛认可和高度重视。本研究分为以下三章:第一章:绪论,主要介绍了常见的引起细菌感染疾病的细菌菌种和对人类健康的影响,抗生素的历史及当今面临的困局,纳米医药在细菌感染方面的作用,最后重点介绍了二氧化钛纳米材料在抗菌方面的应用。第二章:采用自组装方法合成了氧化石墨烯-壳聚糖(GO@CS)薄膜,并将不同质量比例的二氧化钛(TiO2)负载在GO@CS薄膜上(GO:CS:TiO2内各组分的比例分别是1:20:2,1:20:4和1:20:8),进一步研究了TiO2在GO:CS:TiO2的含量对于抑制黑曲霉(A.niger)和枯草芽孢杆菌(B.subtilis)生长的影响。通过TEM图对GO:CS:TiO2上TiO2的分布及尺寸进行分析;通过菌落平板生长法、电导率法和考马斯亮蓝法、激光共聚焦法和扫描电子显微镜等研究了GO:CS:TiO2对黑曲霉和枯草芽孢杆菌的抗菌性能;通过测量草莓和芒果的多酚氧化酶和超氧化物歧化酶的变化,植物组织培养和动物细胞生物相容性验证了GO:CS:TiO2具有极好的生物相容性。其中,当GO:CS:TiO2的比例是1:20:4时,能够同时获得最佳的抗菌性能和生物相容性。我们相信,这些发现揭示了GO:CS:TiO2抗菌材料在应用方面的巨大的潜力。第三章:以大肠杆菌(E.coli)和金黄色葡萄球菌(S.aureus)为代表性的病原菌,对人类健康及经济环境造成巨大的威胁。为了控制这类病原菌的传播,减少危害,从源头上控制病原菌的增殖至关重要。有鉴于此,我们通过一种简易的方法,合成了二氧化钛-五氧化二钒(TiO2@V2O5)纳米抗菌剂。通过对TiO2进行改性,能够有效改善光敏性能,当与细菌菌膜相互作用时,能够产生活性氧使细菌菌膜发生损坏,从而起到抑菌作用。在本文中,我们通过一系列的表征,证明了TiO2@V2O5是一种分散均匀、稳定的球形纳米粒子,在光照下会产生光生电流,是一种良好的光敏材料;利用纸片法,测量菌液的OD值等实验,验证了TiO2@V2O5在光照下能够表现出极佳的抗菌性能,表明TiO2@V2O5的抗菌性能可能与光敏性能有一定的联系;一系列抗菌机理的研究则揭示了TiO2@V2O5在光照下能够产生以羟基自由基为主的活性氧,这是TiO2@V2O5能够产生抗菌性能的原因;动物相容性实验和植物相容性实验表明TiO2@V2O5对环境没有危害,证明了在未来大规模的应用中,具有巨大的潜力。

袁效东[2](2017)在《不同催化体系制备PET及其共聚酯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是由乙二醇和对苯二甲酸通过熔融缩聚得到的聚合物,是典型的线型热塑性树脂材料。其主要优点有模量高、耐摩擦、绝缘性能优良、耐化学药品性优良,因此广泛用于纤维、薄膜、聚酯瓶等领域。然而,PET材料也存在成型加工困难、耐高温水解性差、熔融流动性差等问题。如能利用原位共聚改性技术制备新型共聚酯切片,一方面可以优化PET切片性能,提高产品竞争力;另一方面也可以拓展产品的应用领域。本文首先以精对苯二甲酸与乙二醇为原料,在1 L缩聚反应釜中通过熔融缩聚制备不同特性黏度的PET切片。研究特性黏度、剪切速率和温度对复数黏度、零切黏度、黏流活化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四组样品均为假塑性流体,复数黏度随剪切速率和温度的增加而降低;随特性黏度的增加,样品零切黏度、黏流活化能也逐渐增大。随后,根据前期研究中掌握的熔融缩聚制备聚酯材料的方法,分别使用三氧化二锑、钛酸四丁酯、二氧化锗作为缩聚催化剂,制备纺丝级PET切片,研究不同催化剂对PET切片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分析表明:锗系催化剂最佳聚合工艺条件:最佳酯化温度为230℃,最佳缩聚温度为275℃,最佳催化剂浓度为0.25‰。GeO2催化剂催化活性略低于锑系、钛系催化剂,产物黄度值低、透明度高、热稳定性较好。最后,针对实验过程中PET材料的缺点,加入1,4-环己烷二甲醇(CHDM)作为第三单体,制备共聚酯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1,4-环己烷二甲醇酯(PETG)。研究不同含量CHDM对共聚酯的结晶性能、热性能、力学性能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红外与核磁谱图中出现CHDM特征吸收峰证明共聚酯PETG聚合成功。热性能分析显示,CHDM的引入使共聚酯玻璃化转变温度升高,熔点降低,结晶困难甚至变为非晶态。动态力学分析显示,CHDM的引入使共聚酯链段松弛过程缩短,且CHDM含量为10%时初始储能模量最高。

夏朝辉[3](2014)在《纳米银溶胶的稳定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纳米银作为一种重要的贵金属纳米材料,由于粒径小且比表面积大,具有不同于宏观块状材料的纳米效应,在催化、微电子、生物和医药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而其稳定性是影响其应用的重要指标,有必要对其稳定性进行研究。现阶段对纳米银溶胶的稳定性研究较少且表征手段单一,利用一种新型的方法研究纳米银溶胶的稳定性研究具有较大意义。本文首先用硝酸银作为银源,三聚磷酸钠为保护剂,没食子酸为还原剂制得粒径在42nm左右的低浓度纳米银溶胶。采用Turbiscan多重光散射法初步研究了纳米银溶胶在不同温度、浓度、PEG2000浓度、碱性、离子强度等环境下的稳定性变化规律。研究发现,随着温度的升高,纳米银溶胶的透射光强度变化明显,稳定性变差;在较低浓度下有利于维持纳米银溶胶的稳定性,而较高浓度下纳米银溶胶稳定性变差;PEG2000在较低浓度下有利于维持溶胶体系的稳定,但继续加入会导致体系彻底失稳;在适量碱性下有利于该体系的稳定性保持,但过量NaOH会导致胶团结构破坏,体系失稳;而电解质的加入会导致体系絮凝,失去稳定性。其次,以硝酸银为银源,PVP为保护剂,间苯二酚为还原剂制得高浓度纳米银溶胶,通过离心洗涤去掉多余的反应物,将其超声分散于不同介质中,并改变体系的浓度,查看其稳定性变化规律。研究发现,实验制得的纳米银溶胶在乙二醇相中稳定性最好,其次是水相,最不稳定的是乙醇相;而且随着纳米银溶胶浓度的提高,体系变得不稳定;在水和乙醇混合分散介质中,水和乙醇质量比为7:3时体系最稳定,而在水和乙二醇的混合分散介质中,随乙二醇质量分数的增加,体系变得越稳定。

赵甜[4](2013)在《二氧化钛/氧化石墨纳米复合材料改性水性聚氨酯的研究》文中提出水性聚氨酯树脂简称WPU,属于皮革涂饰剂中常用的成膜物质之一,具有很多优良的独特的性能,比如良好的耐热耐寒性、耐干擦性等等。将无机纳米粒子引入到水性聚氨酯的成膜物质中,使纳米粒子与聚合物两者结合,不仅可以保持成膜物质自身的优良性能,同时也可使涂饰剂涂层获得一些新的性能如:防水性、自洁性、透气性、抗菌防霉性、阻燃性和优良的物理机械性能等等。本文将可分散性纳米TiO2、氧化钛/氧化石墨烯、功能化氧化石墨烯等无机纳米材料以机械搅拌的方式均匀的混入工业用水性聚氨酯乳液中,得到无机纳米粒子/水性聚氨酯复合材料。1、采用钛酸四丁酯为原料,乙二醇(EG)为修饰剂,通过溶胶-凝胶方法制备了可分散性锐钛矿型纳米TiO2/EG,采用傅立叶红外光谱仪(FT-IR),X-射线衍射仪(XRD),热分析仪(TGA),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等研究了TiO2/EG纳米材料的结构和性能。并将TiO2/EG添加到水性聚氨酯中,制备了TiO2/EG-WPU复合涂膜,结果表明:TiO2/EG在水性聚氨酯皮革涂饰材料中具有良好的分散性;TiO2/EG的添加显着提高了聚氨酯涂层的耐溶剂性、抗紫外线性能和抗磨性能;同时对聚氨酯树脂的耐热性也有一定程度的提高。2、以石墨粉为原料,采用Hummers’方法,制备出氧化石墨。再分别用乙醇胺(MEA)、二乙醇胺(DEA)、三乙醇胺(TEA)、水合肼对氧化石墨进行化学还原。还原后物质分别记做MNS、DNS、TNS和GNS。采用傅立叶红外光谱仪(FT-IR),X-射线衍射仪(XRD),热分析仪(TGA),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等研究对比了MNS、DNS、TNS和GNS的结构与性能。将四种还原物质添加到水性聚氨酯中,制备出MNS/WPU、DNS/WPU、TNS/WPU、GNS/WPU复合涂膜,结果表明:乙醇胺和二乙醇胺还原效果不及三乙醇胺与水合肼,得出还原能力为GNS>TNS>MNS>DNS的结论;通过将还原后物质加入聚氨酯中,测试其抗摩擦性能为TNS/WPU>DNS/WPU>MNS/WPU>GNS/WPU。3、采用四氯化钛(TiCl4)和氧化石墨为主要原料,通过原位复合的方法制备了氧化钛/氧化石墨(TiO2/GO)纳米复合材料。利用傅里叶红外光谱仪(FT-IR),X射线衍射(XRD)仪,热分析(TGA)仪,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等手段研究了TiO2/GO纳米复合材料的结构和性能。FTIR和XPS分析结果表明,石墨在氧化过程中结构层键合大量含氧官能团,部分含氧官能团进一步与纳米TiO2以化学键结合。XRD结果表明,复合后氧化石墨原有衍射峰消失。将TiO2/GO添加到水性聚氨酯(WPU)中,制备了TiO2/GO-WPU复合涂膜,结果表明:TiO2/GO的添加显着提高了聚氨酯涂层的抗紫外线性能,耐磨损性能和热稳定性能。

印立[5](2013)在《聚对苯二甲酸丙二醇酯/介孔二氧化硅SBA-15复合材料的制备和表征》文中研究表明由于具有有序的孔结构,比表面积大和高强度等特点,介孔二氧化硅逐渐受到了聚合物复合材料领域的学者们的关注,开始将其用于填充改性聚合物,聚合物/介孔二氧化硅复合材料也随之逐渐成为复合材料领域新的研究热点。聚对苯二甲酸丙二醇酯(PTT)作为线性芳香族聚酯中的新成员,在织造和工程塑料等领域有着良好的应用前景。如果能够将其与具有有序孔结构的介孔二氧化硅复合,一方面有可能拓展PTT填充改性的范围,为高性能的PTT的制备提供一条新的途径;另一方面也可以探索介孔材料的有序纳米结构是否会影响以及如何影响PTT的合成、结构与性能,从而为PTT结构与性能的控制探索新的方法。因此,本文首先通过酯交换反应的方法制备PTT,探讨了合适的合成工艺;随后基于优化的工艺条件原位聚合制备出聚对苯二甲酸丙二醇酯/介孔二氧化硅(PTT/SBA-15)复合体系,并考察了SBA-15介孔材料对复合体系中PTT的一次结构(接枝/交联)、二次结构(分子链长短)和三次结构(结晶结构)的影响,明确了原位复合体系中介孔二氧化硅SBA-15与PTT基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将原位复合的PTT/SBA-15体系作为母料与商业化的PTT熔融共混制备出复合材料,详细考查了材料的力学性能和粘弹行为。得到的初步结果如下:(1)反应温度,催化剂用量以及反应时间对PTT的聚合反应影响显着。优化的工艺条件为:催化剂用量400ppm,酯交换时间180min,缩聚温度265℃,缩聚时间40min,稳定剂用量40ppm。以此工艺得到的PTT聚酯的重均分子量约为40,200g/mol,基本达到工业品级对分子量的要求;(2)原位聚合法制备的PTT/SBA-15复合体系中,SBA-15粒子能够较好的分散于基体中,且介孔结构保持完好;不过由于SBA-15粒子内外表面的硅羟基会和PTT链段的端羟基发生缩合反应,而这种“副反应”使得PTT链段无法继续增长,因此随SBA-15浓度上升,基体PTT的分子量迅速下降:但复合体系的熔体粘度却因为SBA-15与PTT的交联/接枝反应得到了提升;(3) SBA-15粒子对PTT的结晶具有异相成核的作用,因此复合体系在等温和非等温条件下的结晶速率高于纯PTT;虽然PTT晶体的表面折叠自由能因SBA-15的成核作用而降低;但SBA-15的流动阻碍效应却会增加PTT链段的扩散活化能;此外,分子量的下降对复合体系中PTT的结晶速率影响不大;(4)将上述PTT/SBA-15复合体系作为母料与商业化的PTT共混可以制备综合性能优异的PTT复合材料:当SBA-15材料含量为0.5wt%时,与纯PTT相比,体系的拉伸强度和冲击强度分别提升了26%和10%,这是因为SBA-15粒子通过原位复合外覆的低分子量的PTT起到了增容的效果;此外,SBA-15粒子对PTT的蠕变和蠕变回复具有一定程度的抑制作用,这是由于介孔结构阻碍了分子链段的运动所致,因此复合材料中PTT的玻璃化转变温度要高于纯PTT。

奚立民,曹树勇[6](2011)在《纳米固体酸TiO2/SO42-制备、表征及催化酯化动力学》文中指出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新型的纳米固体超强酸催化剂Ti O2-2/SO 4,并用酸碱滴定、XRD、TEM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所研制的Ti O2-2/SO 4催化剂为晶态纳米粒子,平均粒径为34 nm,分散性较好;以丁二酸和正丁醇酯化反应为探针反应考察了催化剂的性能。得到最宜的工艺条件:丁二酸为0.1 mol,n(正丁醇)/n(丁二酸)=2.1,催化剂1.0 g,甲苯10 ml作带水剂,反应温度70℃,反应时间3 h,酯化率95.3%。催化剂焙烧温度600℃,催化剂重复使用6次仍保持较高活性。提出了无催化剂和以Ti O22/SO-4为催化剂时的酯化反应动力学模型。

奚立民,曹树勇[7](2011)在《纳米固体酸TiO2/SO42-制备、表征及催化酯化动力学》文中研究指明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新型的纳米固体超强酸催化剂TiO2/SO42-,并用酸碱滴定、XRD、TEM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所研制的TiO2/SO42-催化剂为晶态纳米粒子,平均粒径为34 nm,分散性较好;以丁二酸和正丁醇酯化反应为探针反应考察了催化剂的性能。得到最宜的工艺条件:丁二酸为0.1 mol,n(正丁醇)/n(丁二酸)=2.1,催化剂1.0 g,甲苯10 ml作带水剂,反应温度70℃,反应时间3 h,酯化率95.3%。催化剂焙烧温度600℃,催化剂重复使用6次仍保持较高活性。提出了无催化剂和以TiO2/SO42-为催化剂时的酯化反应动力学模型。

沈国良,张晓辰,李银苹,刘红宇,宁桂玲[8](2011)在《金属乙二醇盐合成工艺的研究》文中指出介绍了乙二醇盐催化剂的合成研究进展,详细介绍和评述了金属法、碱法、Nelles法、醇交换法等制取乙二醇钠、乙二醇钾、乙二醇锑、乙二醇钛、乙二醇铝等二元醇盐催化剂的工艺技术,乙二醇盐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慕科仪[9](2010)在《超微粉体表面改性及其在聚酯中的分散性能研究》文中提出超微粉体(包括微米粉体和纳米粉体)在聚酯中的分散,可赋予聚酯多种优异功能。将纳米TiO2添加到聚酯纤维中,可提高纤维的抗紫外及抗老化等性能;将微米SiO2分散于聚酯薄膜中,可使薄膜具有良好的开口性能。然而,由于超微粉体比表面能大,因此在聚合物制备过程中有很强的团聚倾向,致使超微粉体在聚酯中应有功能的发挥受到影响。因此,进行微米和纳米超微粉体在聚酯体系中分散技术的比较研究具有理论和实际意义。本文采用超声波、机械搅拌、研磨、乳化等方法对纳米TiO2、微米SiO2超微粉体/EG共混体系进行分散处理,利用激光粒度仪测定了处理前后粉体在EG中的粒径大小及分散效果;选用硅烷偶联剂KH570、钛酸酯偶联剂NDZ-201等改性剂对超微粉体进行了表面化学改性,并利用红外光谱(IR)、热失重(TG)等手段表征了粉体表面改性效果,利用分光光度计考察了偶联剂添加量对粉体/EG体系分散稳定性的影响。采用原位聚合的方法制备了PET/粉体复合体系。采用扫描电镜(SEM)、X射线衍射仪(XRD)、差示扫描量热仪(DSC)、紫外分光光度计等方法研究了粉体在PET中的分散性以及聚酯/粉体复合材料的结晶性能、热性能、抗紫外性能。为了进行抗紫外聚酯可纺性初步研究,本研究将原位聚合所得PET/TiO2复合切片进行了纺丝实验,比较了添加粉体前后聚酯纤维性能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研磨及超声处理均可使超微粉体在EG中的粒径变小,粒度分布变窄;根据应用要求,合理选择锆珠或钢珠等研磨介质,可实现对研磨后粉体粒径的控制;硅烷偶联剂KH570能够在微米SiO2表面接枝,接枝率约为9%;钛酸酯偶联剂NDZ-201能够在纳米TiO2表面接枝,接枝率约为6%;添加4%的NDZ-201改性纳米TiO2和添加2%的KH570改性微米SiO2可以分别使两种粉体在EG中的分散稳定性达到最佳。与纯聚酯相比,聚酯/粉体复合材料结晶度增加,玻璃化温度(Tg)、结晶温度(Tc)、熔点(Tm)均呈下降的趋势;经改性处理后的粉体在聚酯中的分散性得到提高,添加了纳米TiO2粉体的聚酯复合材料同纯聚酯相比具有更好的抗紫外性能。纺丝实验结果表明,聚酯/纳米TiO2复合材料具有良好的可纺性和可牵伸性,生产过程中无断头、毛丝等现象。与纯聚酯纤维相比,所制得的抗紫外纤维断裂强度下降约6%,断裂伸长率下降约5%。

沈国良,张晓辰,李银苹,刘红宇,宁桂玲[10](2010)在《金属二元醇盐合成工艺的研究》文中认为介绍了乙二醇盐催化剂的合成研究进展,详细介绍和评述了金属法、碱法、Nelles法、醇交换法等制取乙二醇钠、乙二醇钾、乙二醇锑、乙二醇钛和乙二醇铝等二元醇盐催化剂的工艺技术,乙二醇盐是一类性能稳定的、很有发展前途的酯化反应、酯(醇)交换反应和水解反应的催化剂。

二、纳米氧化钛-乙二醇溶胶溶液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纳米氧化钛-乙二醇溶胶溶液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二氧化钛及其复合纳米材料抗菌性能、作用机制的研究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细菌性疾病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1.2.1 细菌性疾病的简介
        1.2.2 大肠杠菌
        1.2.3 结核杆菌
        1.2.4 链球菌
        1.2.5 梅毒
        1.2.6 葡萄球菌
        1.2.7 绿脓杆菌
    1.3 抗生素耐药性的危机
        1.3.1 抗生素史
        1.3.2 抗生素的危机
        1.3.3 新抗生素的困局
    1.4 纳米抗菌材料研究进展
        1.4.1 纳米抗菌材料的简介
        1.4.2 纳米二氧化钛抗菌材料
    1.5 本课题的立题依据、意义和研究内容
    参考文献
第二章 氧化石墨烯-壳聚糖生物聚合膜负载二氧化钛纳米粒子,用于抗菌、保鲜研究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实验仪器和试剂
        2.2.2 GO@CS@TiO_2的合成和表征
        2.2.3 抗菌平板实验
        2.2.4 抗菌作用随时间而变化
        2.2.5 抗菌作用随浓度而变化
        2.2.6 电导率法和考马斯亮蓝染色实验
        2.2.7 激光共聚焦荧光检测细菌的完整性
        2.2.8 细菌的形态特征检测
        2.2.9 保鲜实验
        2.2.10 生物相容性实验
    2.3 结果和讨论
        2.3.1 GO@CS@TiO_2的形貌和表征
        2.3.2 抗菌实验
        2.3.3 电导率法和考马斯亮蓝染色实验
        2.3.4 激光共聚焦荧光检测细菌的完整性和细菌的形态特征检测
        2.3.5 保鲜实验
        2.3.6 生物相容性实验
    2.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TiO_2@V_2O_5纳米颗粒的光敏性能,光协同增强其抗菌能力及机理的研究
    3.1 引言
    3.2.材料与方法
        3.2.1 实验仪器和试剂
        3.2.2 TiO_2@V_2O_5纳米材料的合成
        3.2.3 抗菌实验
        3.2.4 激光共聚焦抗菌实验与细菌的形态特征检测
        3.2.5 抗菌机理研究
        3.2.6 生物相容性实验
    3.3 结果与讨论
        3.3.1 TiO_2@V_2O_5的合成与表征
        3.3.2 纳米颗粒抗菌活性研究实验
        3.3.3 TiO_2@V_2O_5抗菌机制及其对细菌形态的影响
        3.3.4 抗菌机制的研究
        3.3.5 TiO_2@V_2O_5生物相容性的评价
    3.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硕士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致谢

(2)不同催化体系制备PET及其共聚酯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聚酯概述
    1.2 聚酯工业发展历史
    1.3 PET的合成与结构
        1.3.1 工艺路线
        1.3.2 反应机理
    1.4 PET聚酯催化剂研究进展
        1.4.1 PET聚酯缩聚催化剂反应机理
        1.4.2 PET聚酯缩聚催化剂种类
        1.4.3 PET聚酯缩聚催化剂研究方向
    1.5 PET聚酯改性方法
        1.5.1 共混改性PET
        1.5.2 共聚改性PET
        1.5.3 无机纳米改性PET聚酯材料
    1.6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及研究内容
第二章 不同特性黏度PET切片的制备及加工特性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原料
        2.2.2 主要实验设备及仪器
        2.2.3 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的制备
    2.3 性能测试
        2.3.1 特性黏度测试
        2.3.2 端羧基含量测试
        2.3.3 色相测试
        2.3.4 热性能测试
        2.3.5 TGA测试
        2.3.6 流变测试
    2.4 实验结果与讨论
        2.4.1 常规性能分析
        2.4.2 热性能分析
        2.4.3 流变性能分析
        2.4.4 零切黏度的拟合
    2.5 黏流活化能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PET锗系催化剂聚合条件研究及对产品性能影响分析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原料
        3.2.2 主要实验设备及仪器
        3.2.3 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的制备
    3.3 性能测试
        3.3.1 特性黏度测试
        3.3.2 端羧基含量测试
        3.3.3 色相测试
        3.3.4 热性能测试
        3.3.5 TGA测试
        3.3.6 流变测试
        3.3.7 XRD测试
        3.3.8 DMTA测试
    3.4 实验结果与讨论
        3.4.1 GeO2催化剂工艺探究
        3.4.2 常规性能分析
        3.4.3 热性能分析
        3.4.4 结晶性能分析
        3.4.5 流变性能分析
        3.4.6 动态力学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1,4-环己烷二甲醇改性PET共聚酯的合成与性能测试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原料
        4.2.2 主要实验设备及仪器
        4.2.3 改性共聚酯PETG的制备
    4.3 性能测试
        4.3.1 FT-IR测试
        4.3.2 NMR测试
        4.3.3 特性黏度测试
        4.3.4 端羧基含量测试
        4.3.5 色相测试
        4.3.6 热性能测试
        4.3.7 TGA测试
        4.3.8 XRD测试
        4.3.9 DMTA测试
    4.4 实验结果与讨论
        4.4.1 PETG共聚酯的FTIR分析
        4.4.2 PETG共聚酯的NMR分析
        4.4.3 PETG共聚酯的常规性能分析
        4.4.4 PETG共聚酯的热性能分析
        4.4.5 PETG共聚酯的结晶性能分析
        4.4.6 PETG共聚酯的动态力学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致谢

(3)纳米银溶胶的稳定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纳米银材料及其溶胶稳定性
    1.2 溶胶稳定性相关理论
        1.2.1 DLVO 理论
        1.2.2 空间稳定理论
        1.2.3 空位稳定理论
        1.2.4 纳米颗粒的分散与稳定
        1.2.5 纳米颗粒分散稳定性的影响因素
    1.3 纳米溶胶稳定性研究现状
        1.3.1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1.3.2 Zeta 电位法
        1.3.3 透射电镜及观察法
    1.4 Turbiscan 多重光散射法原理
        1.4.1 背散射理论
        1.4.2 透射理论
        1.4.3 测量原理
    1.5 Turbiscan 多重光散射法的应用
        1.5.1 石油化工方面
        1.5.2 生物医药方面
        1.5.3 食品检测方面
        1.5.4 其他方面
    1.6 本课题研究的内容和意义
        1.6.1 研究内容
        1.6.2 研究意义
第二章 实验部分
    2.1 实验试剂及仪器
        2.1.1 实验试剂
        2.1.2 实验仪器
        2.1.3 研究对象的选取
    2.2 实验方法和步骤
        2.2.1 低浓度纳米银溶胶体系
        2.2.2 高浓度纳米银溶胶的再分散稳定性研究
    2.3 表征手段
第三章 低浓度纳米银溶胶的稳定性研究
    3.1 纳米银溶胶的表征
    3.2 温度变化对纳米银溶胶稳定性的影响
    3.3 浓度变化对纳米银溶胶稳定性的影响
    3.4 聚乙二醇(PEG)的加入对纳米银溶胶稳定性的影响
    3.5 环境碱性变化对纳米银溶胶稳定性的影响
    3.6 电解质浓度变化对纳米银溶胶稳定性的影响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高浓度纳米银溶胶的分散稳定性研究
    4.1 纳米银溶胶的表征
        4.1.1 纳米银溶胶的热分析表征
        4.1.2 纳米银溶胶的粒度表征
    4.2 不同分散介质对纳米银溶胶分散稳定性的影响
    4.3 纳米银溶胶浓度变化对其分散稳定性的影响
        4.3.1 纳米银溶胶在水中浓度变化对稳定性影响
        4.3.2 纳米银溶胶在乙二醇相中浓度变化对稳定性的影响
    4.4 纳米银溶胶在混合分散介质中的分散稳定性
        4.4.1 在水-乙醇混合分散介质中的分散稳定性
        4.4.2 在水和乙二醇混合分散介质中的分散稳定性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4)二氧化钛/氧化石墨纳米复合材料改性水性聚氨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绪论
    1.1 水性聚氨酯的发展历史
    1.2 聚氨酯的分类
    1.3 水性聚氨酯的结构与特性
    1.4 水性聚氨酯的改性
        1.4.1 交联改性
        1.4.2 –NCO 封端改性
        1.4.3 复合改性
    1.5 选题背景和课题的提出
    参考文献
2 乙二醇表面修饰纳米 TiO_2的合成及其对水性聚氨酯的改性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试剂
        2.2.2 仪器与测试
        2.2.3 EG 原位改性纳米 TiO_2的制备
        2.2.4 TiO_2/EG-WPU 复合涂膜的制备
    2.3 结果与讨论
        2.3.1 FT-IR 谱图分析
        2.3.2 XRD 分析
        2.3.3 TG 分析
        2.3.4 TEM 分析
        2.3.5 TiO_2/EG-WPU 复合薄膜的 TG 分析
        2.3.6 TiO_2/EG-WPU 复合薄膜的吸水性分析
        2.3.7 TiO_2/EG-WPU 复合薄膜的紫外分析
        2.3.8 TiO_2/EG-WPU 复合薄膜的摩擦性能分析
        2.3.9 反应机理的提出
    2.4 结论
    参考文献
3 功能化石墨烯改性水性聚氨酯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试剂
        3.2.2 功能化石墨烯的制备
        3.2.3 功能化石墨烯/水性聚氨酯复合涂膜的制备
        3.2.4 仪器与测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实验现象比较
        3.3.2 XRD 谱图解析
        3.3.3 FT-IR 谱图解析
        3.3.4 XPS 谱图解析
        3.3.5 TG 谱图解析
        3.3.6 SEM 谱图解析
        3.3.7 电导率表征
        3.3.8 还原石墨烯/聚氨酯摩擦性能表征
    3.4 结论
    参考文献
4 氧化钛/氧化石墨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改性水性聚氨酯的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试剂
        4.2.2 TiO_2/GO 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
        4.2.3 TiO_2/GO-WPU 复合涂膜的制备
        4.2.4 仪器与测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FT-IR 谱图解析
        4.3.2 XRD 分析
        4.3.3 TG 分析
        4.3.4 XPS 分析
        4.3.5 TEM 分析
        4.3.6 SEM 分析
        4.3.7 TiO_2/GO-WPU 复合涂膜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4.3.8 TiO_2/GO-WPU 复合膜的摩擦学性能和热性能
        4.3.9 反应机理的提出
    4.4 结论
    参考文献
结束语
    1 本文主要结论
    2 主要存在的问题
    3 工作展望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5)聚对苯二甲酸丙二醇酯/介孔二氧化硅SBA-15复合材料的制备和表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PTT的合成
        1.1.1 PDO的合成
        1.1.2 PTT的合成
        1.1.3 PTT合成中所用的催化剂
        1.1.4 反应机理
    1.2 PTT的结构
    1.3 PTT的性能
        1.3.1 PTT的基本性能
        1.3.2 PTT纤维的性能
        1.3.3 PTT的纺丝工艺
    1.4 PTT的应用
        1.4.1 PTT纤维
        1.4.2 PTT工程塑料
    1.5 PTT的改性
        1.5.1 共聚改性
        1.5.2 共混改性
        1.5.3 填充改性
    1.6 聚合物/介孔二氧化硅复合材料
        1.6.1 介孔二氧化硅概述
        1.6.2 聚合物/介孔二氧化硅复合材料的研究进展
    1.7 研究内容和意义
第二章 聚对苯二甲酸丙二醇酯的合成
    2.1 前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原料
        2.2.2 实验仪器
        2.2.3 PTT的制备
        2.2.4 测试与表征
    2.3 结果与讨论
        2.3.1 酯交换过程
        2.3.2 缩聚反应
        2.3.3 PTT聚酯合成工艺总结
        2.3.4 PTT聚酯的表征
    2.4 结论
第三章 原位聚合制备PTT/SBA-15复合材料
    3.1 前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原料
        3.2.2 实验仪器
        3.2.3 PTT/SBA-15复合材料的制备
        3.2.4 测试与表征
    3.3 结果与讨论
        3.3.1 SBA-15介孔材料的形貌及结构
        3.3.2 PTT/SBA-15复合材料的表征
        3.3.3 SBA-15与PTT作用机理的探究
    3.4 结论
第四章 PTT/SBA-15复合材料的结晶行为
    4.1 前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原料
        4.2.2 性能测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非等温结晶和培融行为
        4.3.2 等温熔融结晶动力学
        4.3.3 成核机理探讨
        4.3.4 非等温熔融结晶动力学
    4.4 结论
第五章 PTT/SBA-15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
    5.1 前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实验原料
        5.2.2 实验仪器
        5.2.3 PTT/SBA-15复合材料的制备
        5.2.4 测试与表征
    5.3 结果与讨论
        5.3.1 PTT/SBA-15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
        5.3.2 PTT/SBA-15复合材料的蠕变性能
    5.4 结论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6)纳米固体酸TiO2/SO42-制备、表征及催化酯化动力学(论文提纲范文)

1.引言
2.实验部分
    2.1仪器与试剂
    2.2催化剂的制备
    2.3催化剂的表征
    2.4催化活性试验
    2.5产物检验
3.结果与讨论
    3.1催化剂的结构
    3.2催化剂的性能
        3.2.1工艺条件对催化性能的影响
        3.2.2催化剂再生对性能的影响
        3.2.3焙烧温度对催化剂性能的影响
    3.3酯化反应动力学
        3.3.1排除内外扩散的影响
        3.3.2动力学模型建立
        3.3.3动力学模型验证
4.结论

(8)金属乙二醇盐合成工艺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金属与乙二醇反应制取乙二醇盐
2 金属氢氧化物或氧化物与乙二醇反应制取乙二醇盐
3 金属卤化物与乙二醇反应制取乙二醇盐
4 醇解法制取乙二醇盐
5 金属醋酸盐与乙二醇反应制取乙二醇盐
6 结束语

(9)超微粉体表面改性及其在聚酯中的分散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聚酯简介
    1.2 我国聚酯工业现状
    1.3 超微粉体简介
        1.3.1 超微粉体的团聚机理
        1.3.2 超微粉体分散与稳定机理
    1.4 粉体的处理与改性工艺
        1.4.1 机械分散方法
        1.4.2 化学处理方法
        1.4.3 偶联剂对粉体的表面改性机理
    1.5 原位聚合法制备聚酯及其复合材料
    1.6 超微粉体在聚酯产品中的应用
        1.6.1 纳米TiO_2 在抗紫外聚酯中的应用
        1.6.2 微米SiO_2 提高聚酯开口性能的应用
第2章 实验部分
    2.1 实验原料
    2.2 实验仪器
    2.3 实验方法
        2.3.1 粉体在EG 中的分散
        2.3.2 聚酯/超微粉体复合材料的制备工艺
        2.3.3 聚酯切粒的压片工艺
    2.4 结构与性能测试
        2.4.1 粉体粒度分析
        2.4.2 红外光谱分析
        2.4.3 热失重分析
        2.4.4 紫外光透过率分析
        2.4.5 扫描电镜分析
        2.4.6 特性黏度测定
        2.4.7 热力学分析
        2.4.8 结晶度测试
第3章 结果与讨论
    3.1 超微粉体在EG中的分散性能研究
        3.1.1 机械法研磨超微粉体的粒径分析
        3.1.2 化学方法处理超微粉体分析
        3.1.3 偶联剂最佳添加量的理论分析
        3.1.4 超微粉体在EG 中的沉降实验
    3.2 聚酯/超微粉体复合材料的制备
        3.2.1 粉体的加入对反应时间的影响
        3.2.2 扫描电镜观察粉体在聚酯中的分散性能
        3.2.3 聚酯/粉体复合材料的特性粘度分析
        3.2.4 聚酯/TiO_2 粉体复合薄片抗紫外性能测试
        3.2.5 聚酯/超微粉体复合材料的热性能分析
        3.2.6 聚酯/超微粉体复合材料的结晶性能分析
    3.3 聚酯复合材料的可纺性研究
        3.3.1 抗紫外聚酯纺牵工艺研究
        3.3.2 抗紫外纤维的性能研究
结论
参考文献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四、纳米氧化钛-乙二醇溶胶溶液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二氧化钛及其复合纳米材料抗菌性能、作用机制的研究及应用[D]. 许维锐. 暨南大学, 2017(02)
  • [2]不同催化体系制备PET及其共聚酯性能研究[D]. 袁效东. 浙江理工大学, 2017(07)
  • [3]纳米银溶胶的稳定性研究[D]. 夏朝辉. 天津大学, 2014(05)
  • [4]二氧化钛/氧化石墨纳米复合材料改性水性聚氨酯的研究[D]. 赵甜. 河南大学, 2013(02)
  • [5]聚对苯二甲酸丙二醇酯/介孔二氧化硅SBA-15复合材料的制备和表征[D]. 印立. 扬州大学, 2013(04)
  • [6]纳米固体酸TiO2/SO42-制备、表征及催化酯化动力学[A]. 奚立民,曹树勇. Proceedings of 2011 AASRI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AASRI-ITED 2011 V3), 2011
  • [7]纳米固体酸TiO2/SO42-制备、表征及催化酯化动力学[A]. 奚立民,曹树勇. Proceedings of 2011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Fuzzy Systems and Neural Computing(FSNC 2011 V7), 2011
  • [8]金属乙二醇盐合成工艺的研究[J]. 沈国良,张晓辰,李银苹,刘红宇,宁桂玲. 化学世界, 2011(01)
  • [9]超微粉体表面改性及其在聚酯中的分散性能研究[D]. 慕科仪. 北京服装学院, 2010(06)
  • [10]金属二元醇盐合成工艺的研究[A]. 沈国良,张晓辰,李银苹,刘红宇,宁桂玲. 第七届全国工业催化技术及应用年会论文集, 2010

标签:;  ;  ;  ;  ;  

纳米氧化钛-乙二醇溶胶溶液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