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超声对子宫肉瘤诊断的初步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王博[1](2021)在《局部细胞丰富及富于细胞型子宫平滑肌瘤临床危险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的:本研究通过分析我院就诊并进行手术治疗,且术后石蜡病理检查明确诊断为子宫平滑肌瘤、局部细胞丰富的子宫平滑肌瘤,富于细胞型子宫平滑肌瘤的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局部细胞丰富的子宫平滑肌瘤和富于细胞型子宫平滑肌瘤的临床特征,以期对疾病的早期诊断提供些许帮助,使诊疗更加个体化。研究方法:收集并整理2016年1月1日-2019年12月31日于吉林大学第二医院住院并进行手术治疗,且术后石蜡病理检查明确诊断为子宫平滑肌瘤、局部细胞丰富的子宫平滑肌瘤、富于细胞型子宫平滑肌瘤的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以下基本信息:入院时间、住院号、姓名、年龄、手术指征(包括月经改变/异常子宫出血、下腹疼痛、自觉下腹部包块、下腹部包块压迫症状、肌瘤增长迅速等)、孕次、产次、术前彩超检查结果、肿瘤大小(最大直径)、肿瘤位置、肿瘤个数、术后常规病理。使用统计学软件对患者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研究结果:1.UL、PCL、CL三组发病年龄均最多见于40-49岁年龄段,三组均有约80%的患者在育龄期发病(20-50岁)。2.UL、PCL、CL三组的发病年龄分布均符合正态分布。PCL的发病年龄趋势变化与CL相近。在育龄期内(20-50岁),UL、PCL、CL均随着年龄增大,发病率逐渐增加。在育龄期后(>50岁)发病率随着年龄升高而降低。3.UL组和PCL组的平均发病年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UL组和CL组的平均发病年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CL组和CL组的平均发病年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UL、PCL、CL三组的手术指征相似。手术指征为月经改变/异常子宫出血、下腹部疼痛、下腹部包块、盆腔压迫症状时,3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当手术指征为肌瘤随访过程中肌瘤增长迅速时,UL组与PCL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CL组与CL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UL组与CL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UL、PCL、CL三组在超声回声表现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从三组之间的绝经情况进行统计分析,UL组与PCL组的绝经情况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UL组与CL组的绝经情况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CL组与CL组的绝经情况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UL、PCL、CL三组在孕产次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8.UL、PCL、CL三组在肌瘤数目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9.UL、PCL、CL三组在肌瘤位置之间的差异进行统计分析,UL组与PCL组对比:浆膜下PCL发生率显着高于浆膜下UL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肌壁间PCL的发生率低于肌壁间UL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黏膜下PCL的发生率略高于黏膜下UL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UL组和CL组对比:浆膜下CL发生率显着高于浆膜下UL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肌壁间CL的发生率低于肌壁间UL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黏膜下CL的发生率高于黏膜下UL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PCL组与CL组对比:浆膜下PCL发生率明显低于浆膜下CL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肌壁间PCL的发生率明显高于肌壁间CL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黏膜下PCL的发生率明显低于黏膜下CL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10.UL、PCL、CL三组在肌瘤直径大小的差异进行统计分析,肌瘤直径>5cm,UL组和PCL组的患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CL、CL组的患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UL、CL组的患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肌瘤直径>10cm,UL、PCL、CL三组间的发病率有统计学意义(P<0.05)。肌瘤直径>15cm,UL、PCL、CL三组间的发病率有统计学意义(P<0.05)。肌瘤直径>20cm,UL、PCL、CL三组间的发病率有统计学意义(P<0.05)11.从肌瘤变性方面比较,UL组和PCL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UL组和CL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CL组和CL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结论:1.PCL、CL的平均发病均小于UL的平均发病年龄,三者均多见于育龄期女性。2.当手术指征为肌瘤增长迅速时,PCL、CL的发病风险明显升高。3.PCL超声表现多为低回声结节,与UL、CL相比无明显差异。4.绝经后患者PCL、CL的发病风险增高,且CL的发病风险高于PCL。5.肌瘤位置为浆膜下或肌壁间时,PCL、CL的发病风险增加且CL的发病风险高于PCL;肌瘤位置为黏膜下时,CL的发病风险明显高于PCL、UL。6.当肌瘤直径大于10cm,CL、PCL的发病风险增高,且CL的发病风险高于PCL。7.PCL、CL易发生水肿变性、玻璃样变性、红色变性等病理改变,但两组无明显差异。
刘勤,王岳,兰月,汪龙霞,罗渝昆[2](2021)在《子宫平滑肌肉瘤超声诊断及误诊分析》文中指出目的探讨子宫平滑肌肉瘤超声图像特征、分析术前超声误诊原因。方法选取于2013年6月至2018年12月经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手术病理证实为子宫平滑肌肉瘤16例患者的术前临床影像检查资料进行研究分析。结果 16例患者术前超声显示子宫内多发病灶7例,单发病灶9例;子宫肌壁间12例,黏膜下3例,宫颈部1例;形态规则9例,不规则7例;边界清晰6例,边界不清10例;病灶内部呈不均匀高回声9例,囊实混合回声4例(内有液化坏死区),低回声3例。16例中9例病灶内部或子宫黏膜下偏后方衰减不明显,后方回声略增强,彩色多普勒示病灶内血流较丰富;2例为晚期肿瘤病灶,形态不规则,内有坏死区,呈囊实混合回声改变,侵犯浆膜层向子宫外膨胀性生长,见髂血管旁淋巴结转移及盆腹腔静脉瘤栓形成。结论超声诊断子宫平滑肌肉瘤有难度和局限性,但对于子宫肌层内单发病灶,呈稍高回声或不均质回声,且边界不清,内部回声不均匀,血供丰富,病灶质地柔软,探头加压变形时可能为恶性病变,待病理诊断确诊。
韦超[3](2021)在《基于常规MRI和T2WI-影像组学对子宫肌瘤病理分型、HIFU消融难度和即刻消融率的预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第一部分MR-T2WI影像组学区分不同病理类型子宫肌瘤的诊断价值背景:子宫肌瘤为良性肿瘤,好发于育龄期女性,可引起尿频、尿急、月经量增多、盆部疼痛等一系列症状,给女性患者带来较多的痛苦或不适。子宫肌瘤最常见的三种病理类型为富细胞型、退变型及普通型,术前子宫肌瘤的病理类型的准确区分决定其治疗决策和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MRI是子宫肌瘤治疗前最重要的无创性评估手段,不同病理类型的子宫肌瘤在MRI上存在一定的信号差异,根据磁共振T2WI和DWI信号值的差异可在一定程度上区分子宫肌瘤病理类型,但不同病理类型的子宫肌瘤T2WI及DWI信号有一定重叠。影像组学通过挖掘常规影像背后高通量数据来反映组织的异质性和生物学特征,目前已应用全身诸多脏器,体现出较高的临床价值。然而影像组学在子宫肌瘤病理分型的应用相对较少,值得进一步研究。目的:总结不同病理类型子宫肌瘤T2WI及DWI信号特点,探讨影像组学区分子宫肌瘤病理亚型的可行性,重点识别富细胞型子宫肌瘤。方法:收集2015年3月至2020年6月经手术病理证实的63例65个子宫肌瘤的临床和常规MR资料,其中普通型肌瘤20例21个,富细胞型肌瘤22例23个,退变型肌瘤21例21个,回顾性分析、总结不同病理类型子宫肌瘤的T2WI、DWI信号特点及构成比。然后使用图像分割软件(ITK-SNAP)在T2WI图像上对子宫肌瘤进行三维分割和A.K软件进行特征提取,对提取的影像组学特征应用Pearson、f-SBF(随机森林函数)和10重交叉验证抽样方法进行特征选择;再利用R语言Caret包中train函数对筛选后的训练集进行训练,建立条件推理树模型,用ROC曲线和混淆矩阵计算模型总体的诊断性能。最后将65例子宫肌瘤分为富细胞型子宫肌瘤和其它组两组,将两组间有统计学差异的常规MR特征和筛选出的具有重要诊断价值的影像组学特征纳入logistic模型,比较常规MRI、影像组学和两者联合诊断富细胞型子宫肌瘤的效能。结果:1.三种病理亚型的子宫肌瘤T2WI、DWI信号构成比存在统计差异,富细胞型子宫肌瘤呈T2WI均匀高信号的比率最多(65.2%),退变型子宫肌瘤在T2WI呈混杂高信号最多(61.9%),普通型子宫肌瘤在T2WI上均呈低信号,富细胞型子宫肌瘤DWI高信号比率大于退变型子宫肌瘤和普通型子宫肌瘤(P<0.001);三组子宫肌瘤间年龄、发病部位、类型无明显统计学差异(F=1.17,P=0.317)。富细胞型子宫肌瘤和其它两种病理亚型子宫肌瘤T2WI及DWI信号构成比间也存在统计学差异(P<0.001)。2.每个病灶共提取828项特征,共筛选出12项在三类子宫肌瘤间最具有鉴别诊断价值的特征。以这些特征建立起来的条件推理树模型鉴别普通型、富细胞型和退变型子宫肌瘤训练组的AUC分别为0.97,0.82,0.91,敏感性分别为100%,70.6%,80%,特异性分别为93.8%,90%,90.6%,阳性预测值88.2%,80%,80%,阴性预测值分别为100%,84.4%,90.6%。验证组的AUC分别为0.92,0.73,0.78,敏感性分别为85.3%,50%、66.7%,特异性分别为100%,75%,75%,阳性预测值100%,50%,57.1%,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2.3%,75%,82%。3.单独的常规MR特征鉴别富细胞肌瘤和其它两类肌瘤的曲线下面积(AUC)=0.909(95%CI:0.812;0.966),正确性86.96%,敏感性82.61%,特异性95.24%,阳性预测值90.5%,阴性预测值90.9%;影像组学特征鉴别诊断的AUC=0.954(95%CI:0.872;0.991),正确性91.3%,敏感性91.3%,特异性97.62%,阳性预测值95.5%,阴性预测值95.3%;两者联合的AUC为0.997(95%CI:0.939;1),正确性95.65%,敏感性95.65%,特异性100%,阳性预测值100%,阴性预测值97.7%。结论:1.富细胞、退变型及普通型三类子宫肌瘤T2WI及DWI构成比不同,根据T2WI及DWI信号可以一定程度上识别不同类型子宫肌瘤,但不同病理亚型子宫肌瘤间MR信号之间存在重叠。2.条件推理树三分类模型可以有效区分子宫肌瘤的三种病理学亚型,其中鉴别普通型子宫肌瘤诊断效能最高,富细胞型最低。3.单独的影像组学特征或常规MRI特征法建立起有效的富细胞型子宫肌瘤鉴别诊断模型;影像组学和常规MRI联合则可以建立起具有较高的模型拟合度和准确性的鉴别诊断模型,两者联合的鉴别诊断价值依次高于影像组学特征和常规MRI。第二部分MR常规特征联合影像组学预测子宫肌瘤HIFU治疗难度背景:子宫肌瘤HIFU治疗前需对消融难度和投放剂量进行评估;能效因子(EEF)是对子宫肌瘤HIFU消融难度判断和肌瘤投放量化最重要的指标。以常规MRI为基础的EEF预测模型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但常规MRI基于定性影像学,不同信号强度之间存在交叉,人眼常无法识别,具有一定局限性。影像组学则可以从常规影像学图像上挖掘海量数字信息以反映组织内部的细微差别,在EEF的预测方面具有潜在价值,值得进一步研究。目的:分别建立HIFU治疗子宫肌瘤所需EEF的常规MRI预测模型以及常规MRI、影像组学特征联合预测模型,探讨模型中EEF的影响因素,并对两种模型进行比较,进一步探索影像组学对常规MRI的附加价值。方法:收集2015年10月至2020年3月间216例行高强度超声消融术治疗的子宫肌瘤临床和常规MRI资料,记录术前基线临床资料、MRI相关参数和术后消融结果,根据以上结果计算出实际EEF。采用图像分割软件(ITK-SNP)和影像组学提取软件(A.K.)对子宫肌瘤横断位T2WI图像进行三维分割和特征提取,对提取的影像组学特征应用最大相关最小冗余(minimum redundancy and maximum correlation,mRMR)方法进行筛选,保留20个与EEF具有较高相关性但是互相无冗余的特征。采用SPSS软件对常规MRI参数和常规MRI、影像组学联合参数分别建立多重线性回归模型,找出两种模型EEF相关参数值,并对两种模型预测效能进行统计学比较,最终模型的预测效能的验证采用预测EEF值和实际EEF值相关性分析。结果:1.常规MRI模型结果显示子宫肌瘤T1WI增强程度(X11:轻度=0,中度=1,重度=2)、T2WI信号强度(X9:低信号=0,等信号=1,高信号=2);子宫肌瘤的位置(X4:前壁=0,后壁=1,侧壁=2)正向影响EEF,肌瘤大小(X2:用最大直径表示)负向影响EEF,回归方程为EEF=12.11+4.261X11﹣2.067X2+3.868X9+3.371X4。2.常规MRI和影像组学特征联合模型结果显示wavelet_HHH_firstorder_Skewness(X12)、T1WI强化程度(X11:轻度=0,中度=1,重度=2)、T2WI信号强度(X9:低信号=0,等信号=1,高信号=2)和DWI信号强度(X10:低=0,等=1,高=2)正向影响EEF,original_shape_Maximum2DDiameter Slice(X13)负向影响EEF,回归方程为:EEF=14.901+58.177X12+3.753X11﹣0.260X13+3.089X9+2.828×X10。3.常规MR模型调整后的R2为0.144,所拟合的模型具有统计学意义(F=19.176,P<0.05),模型的Durbin-Watson值为2.007。常规MRI和影像组学特征联合模型R2为0.297,模型具有统计学意义(F=9.739,P<0.05),Durbin-Watson值为1.958。联合模型预测的EEF值为9.61[3.60;15.22]J/mm3,实际EEF值为6.24[3.40;11.01]J/mm3,两者相关系数r=0.5。结论:1.常规MRI,常规MRI和影像组学特征联合均可建立合理的EEF预测模型。2.常规MR模型显示EEF与T1WI强化程度、T2WI信号强度和子宫肌瘤的位置正相关,与子宫肌瘤最大直径(Dmax)负相关。3.联合模型显示EEF与wavelet_HHH_firstorder_Skewness、子宫肌瘤T1WI强化程度、T2WI和DWI信号强度正相关,而与original_shape_Maximum2DDiameter Slice负相关。4.联合模型对EEF预测效能显着大于常规MRI模型,影像组学对常规MR具有重要的补充价值,最终预测模型预测的EEF值和实际EEF具有中度相关性,具有一定推广价值。第三部分MR常规特征联合影像组学预测子宫肌瘤HIFU术后即刻消融率背景:子宫肌瘤HIFU消融术后的即刻消融率(NPVR)是评估疗效的重要参数,与长期预后密切相关。MRI是子宫肌瘤HIFU术前评估和病例筛选的最重要手段,目前临床术前常用常规MRI进行初步疗效预测和消融难度判断,并已有相关研究基于常规MRI建立了NPVR预测模型,结果显示常规MRI在预测子宫肌瘤术后NPVR方面具有重要价值。影像组学在识别组织的异质性和细微差别方面优于常规影像,已广泛应用在全身诸多脏器病变的诊断、鉴别诊断、疗效预测等方面,并显示了较好的临床价值,但目前尚未有影像组学特征应用于建立子宫肌瘤HIFU术后NPVR预测模型的报道,影像组学特征预测子宫肌瘤HIFU术后消融率的价值值得进一步探讨。目的:分别建立子宫肌瘤HIFU术后NPVR的常规MRI和常规MRI、影像组学特征联合预测模型,探讨模型中NPVR的影响因素,并对两种模型进行比较,进一步探索影像组学对常规MRI的附加价值。方法:收集2015年10月至2020年3月间216例行高强度超声消融术治疗的子宫肌瘤临床和MRI资料,记录术前临床资料和MR参数和术后消融结果,根据以上结果计算出NPVR。采用ITK-SNP和A.K.软件分别对子宫肌瘤横断位T2WI图像进行三维分割和特征提取,对提取的影像组学特征应用最大相关最小冗余(minimum redundancy and maximum correlation,mRMR)方法进行筛选,保留20个与NPVR具有较高相关性但是互相无冗余的特征。采用SPSS软件对常规MR参数值和常规MR参数值、组学参数值分别建立多重线性回归模型,找出与两种模型NPVR相关参数值,并对两种模型预测效能进行统计学比较。最终模型的预测效能的验证采用预测NPVR值和实际NPVR值相关性分析。结果:1.常规MR模型结果显示子宫肌瘤HIFU术前T2WI信号强度(X9:低信号=0,等信号=1,高信号=2)、T1WI强化程度(X11:轻度=0,中度=1,重度=2)、子宫肌瘤的位置(X4:前壁=0,后壁=1,侧壁=2)均负向影响NPVR,回归方程为:NPVR=103.851-11.868X9﹣5.64X11-2.984X4。2.常规MR和影像组学特征联合模型结果显示HIFU术前子宫肌瘤T2WI信号强度(X9:低信号=0,等信号=1,高信号=2)、T1WI强化程度(X11:轻度=0,中度=1,重度=2)、子宫肌瘤的位置(X4:前壁=0,后壁=1,侧壁=2)、glszm_Size Zone Non Uniformity(X12)、wavelet_HHH_firstorder_Skewness(X13)均负向影响NPVR,回归方程为:NPVR=104.030﹣11.886X9﹣5.459X11﹣2.776X4﹣0.20X12﹣16.913X13。3.常规MR模型和联合模型调整后的R2分别为0.385、0.408,所拟合的模型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参数间不存在共线性问题,模型的Durbin-Watson值均接近标准值2。最终的联合预测模型所预测的NPVR值为81[71;91]%,实际NPVR值为89[77;97]%,两者相关系数为r=0.655(P<0.001)。结论:1.常规MRI,常规MRI和影像组学特征联合均可建立合理的EEF预测模型。2.常规MR模型显示HIFU术前子宫肌瘤T2WI信号强度、T1WI强化程度、子宫肌瘤的位置负向影响NPVR。3.联合模型显示HIFU术前T2WI信号强度、T1WI强化程度、子宫肌瘤的位置、glszm_Size Zone Non Uniformity、wavelet_HHH_firstorder_Skewness均负向影响NPVR。4.联合模型对子宫肌瘤HIFU术后NPVR预测效能稍大于常规MRI模型,提示影像组学对常规MRI有一定补充价值,但价值有限。联合模型预测NPVR和实际NPVR具有较好的相关性,具有一定临床价值。
徐冬煜,茹翱[4](2021)在《弥散加权成像联合多普勒超声对子宫肉瘤与子宫肌瘤的鉴别诊断》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弥散加权成像(DWI)联合多普勒超声在鉴别诊断子宫肉瘤和子宫肌瘤上的临床应用。方法将2015年7月-2019年10月湖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37例子宫肉瘤患者和71例子宫肌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在术前10 d内完成多普勒超声及DWI检查。比较、分析子宫肉瘤和子宫肌瘤患者的多普勒血流分布特点、DWI影像学特点及ADC值,同时对比DWI、多普勒超声以及二者联合在鉴别诊断子宫肉瘤、子宫肌瘤上的诊断效能。结果子宫肉瘤的血流较丰富、血流形态不规则;子宫肌瘤的血流量较少,血流形态较规则,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子宫肉瘤在T2WI、DWI多表现为高信号,边缘较模糊,部分子宫肉瘤内膜受累;子宫肌瘤的T2WI、DWI信号高低不定,多数子宫肌瘤边缘规整,内膜基本无受累情况。子宫肉瘤、子宫肌瘤在T1WI信号强度、囊变坏死及出血比例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T2WI、DWI、边缘规整程度、内膜受累上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子宫肉瘤、子宫肌瘤内部的ADC值均明显低于周边正常肌层,子宫肉瘤内部的ADC值明显低于子宫肌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WI联合多普勒超声在鉴别子宫肉瘤上的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度分别为100.00%、97.18%、98.15%,均明显高于多普勒超声和DW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子宫肉瘤与子宫肌瘤的血流分布特点及DWI影像学特点差异显着,具有一定特征性。DWI联合多普勒超声在鉴别诊断子宫肉瘤、子宫肌瘤上准确性较高,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王丹丹[5](2021)在《子宫肉瘤临床特征及其术前诊断方法的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回顾性对比分析子宫肉瘤及子宫肌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评估和探讨两组患者术前的临床特征及辅助检查结果的差异,为临床实践中提高对子宫肉瘤的术前诊断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20年12月期间在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进行手术并经病理明确诊断的子宫肉瘤患者26例,随机选取同期住院手术并经病理证实的子宫肌瘤患者104例。对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临床表现、盆腔超声、盆腔MRI检查、血LDH及NLR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两组患者上述指标的差异。采用SPSS 26.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或Mann-Whitney U秩和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率n(%)表示,率的比较采用卡方(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采用ROC曲线分析血LDH及NLR的诊断价值及最佳临界值,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26例子宫肉瘤患者年龄40~74岁,中位年龄48岁,其中病理类型包括:平滑肌肉瘤12例、子宫内膜间质肉瘤12例、腺肉瘤2例;26例患者临床表现为:腹痛、腹胀42.3%(11/26),压迫症状7.7%(2/26),经量增多、经期延长46.2%(12/26),不规则阴道流血15.4%(4/26),无症状0.0%(0/26)。104例子宫肌瘤患者年龄25~66岁,中位年龄45岁,其中病理类型包括:平滑肌瘤59例、平滑肌瘤伴变性43例、富细胞性平滑肌瘤2例;104例患者临床表现为:腹痛、腹胀17.3%(18/104),压迫症状16.3%(17/104),经量增多、经期延长42.3%(44/104),不规则阴道流血7.7%(8/104),无症状25.0%(26/104)。子宫肉瘤与子宫肌瘤两组比较,其年龄、临床表现为腹痛、腹胀以及无症状有统计学差异(P<0.05)。2.盆腔超声显示子宫肉瘤病灶大小为82.68±32.38mm,其中单发53.8%1(14/26),多发46.2%(12/26);回声类型为低回声26.9%(7/26),混合回声73.1%(19/26);血流丰富程度为无血流57.7%(15/26),少量或点状血流30.8%(8/26),血流丰富11.5%(3/26)。子宫肌瘤病灶大小为69.79±26.59m,其中单发38.5%(40/104),多发61.5%(64/104);回声类型为低回声51.0%(53/104),混合回声49.0%(51/104);血流丰富程度为无血流72.1%(75/104),少量或点状血流15.4%(20/104),血流丰富8.7%(9/104)。子宫肉瘤与子宫肌瘤两组比较,前者超声显示病灶回声类型以混合回声为主,与后者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3.两组患者术前行盆腔MRI共32例,包括子宫肉瘤7例及子宫肌瘤25例。盆腔MRI显示子宫肉瘤病灶在T1WI呈低信号85.7%(5/7),高信号28.6%(2/7);在T2WI呈低信号28.6%(2/7),高信号42.9%(3/7),混杂信号28.6%(2/7);增强扫描为弱强化42.9%(3/7),不均匀强化42.9%(3/7),均匀强化14.3%(1/7)。子宫肌瘤病灶在T1WI呈等信号44.0%(11/25),低信号32.0%(8/25),高信号12.0%(3/25),混杂信号12.0%(3/25);T2WI呈等信号4.0%(1/25),低信号32.0%(8/25),高信号32.0%(8/25),混杂信号32.0%(8/25);增强扫描为弱强化20.0%(5/25),均匀强化60.0%(15/25),不均匀强化20.0%(5/25)。子宫肉瘤与子宫肌瘤两组比较MRI各参数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4.子宫肉瘤患者血LDH为188.50(157.00,250.00)U/L,NLR值为2.25(1.41,3.41),子宫肌瘤患者血LDH为152.00(140.50,169.00)U/L,NLR值为1.59(1.33,1.99)。子宫肉瘤患者血LDH及NLR均显着高于后者(P<0.01)。LDH的AUC为0.758,临界值为176.00 U/L,NLR的AUC为0.672,临界值为2.21。定义LDH≥176.00U/L、NLR≥2.21为阳性,LDH阳性诊断子宫肉瘤的灵敏度为66.7%、特异度为81.4%,NLR阳性诊断子宫肉瘤的灵敏度为53.8%、特异度为86.5%。LDH及NLR同时阳性诊断子宫肉瘤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33.3%、100%、100%、85.8%。结论:1.与子宫肌瘤相比,子宫肉瘤患者发病年龄较高,且腹痛、腹胀是子宫肉瘤患者更为常见的临床表现。2.与子宫肌瘤相比,子宫肉瘤患者盆腔超声的病灶回声类型以混合回声为主。3.与子宫肌瘤相比,血LDH≥176.00 U/L、NLR≥2.21或二者联合对子宫肉瘤有一定的临床辅助诊断价值。
邱芳琳[6](2020)在《淋巴结切除术和卵巢切除术对子宫肉瘤预后影响的Meta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子宫肉瘤是一种来源于间质组织、子宫平滑肌组织或者结缔组织的非常少见的女性生殖道恶性肿瘤,其病理类型复杂多样,术前诊断困难;根据NCCN指南,子宫肉瘤的标准治疗为全子宫切除术±双侧输卵管卵巢切除术(BOS),而是否需行淋巴结切除术(LAD)目前也存在争议[1]。早期子宫平滑肌肉瘤(uLMS)仅有约3%的患者发生附件转移,卵巢切除与否对其5年生存率并没有独立的影响[2]。而对于围绝经期前的早期子宫内膜间质肉瘤(ESS)患者,在临床诊治过程中,由于受术后激素替代治疗引起的高复发率以及术后围绝经期症状出现的双重影响,是否保留卵巢存在争议[3,4]。本文基于循证医学的理论,收集已发表的有关淋巴结切除术和卵巢切除术对子宫肉瘤预后影响的研究数据,共同探讨这两种术式对子宫肉瘤疾病预后的影响。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Pubmed、Cochrane图书馆等英文数据库以及万方医学网、中国知网(CNKI)等中文数据库,在线查找有关子宫肉瘤淋巴结切除术及卵巢切除术预后因素分析的相关文献,并手工检索相关研究的参考文献及期刊。检索时间从数据库建库开始至2019年12月。检索到的文献按照Cochrane系统评价方法筛选、评价质量、提取资料、分析数据。对已筛选文献的数据按照是否在单纯全子宫切除术的基础上加行其他手术治疗,将患者分为暴露组和非暴露组。暴露组分为淋巴结切除术(LAD)组和双侧输卵管卵巢切除术(BOS)组,并将其分开统计、讨论。最后,通过应用统计学软件Stata分析生存风险HR及复发率RR,以研究手术方式对子宫肉瘤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通过计算机检索,初步检索出208篇文章,严格筛选后纳入24篇研究,所纳入的文献中包含英文文献22篇及中文文献2篇,研究的类型均为队列研究及病例对照研究,包含患者4544人。LAD组因存在较大异质性(生存风险比研究组:I2=58.1,P=0.008;复发率研究组:I2=62.5,P=0.006),故整体均选用随机效应模型,并进一步行敏感性分析检验异质性来源。BOS组异质性较小(生存风险比研究组:I2=0,P=0.612;复发率研究组:I2=47.7,P=0.039),各研究组间具有同质性,选用固定效应模型计算统计量。Meta分析结果如下:(1)与单纯子宫切除术相比,子宫肉瘤患者加行LAD的合并生存风险比为1.05(95%CI=0.82-1.3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与单纯子宫切除术相比,子宫肉瘤患者加行LAD的复发率合并OR值为0.80(95%CI=0.61-1.0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与单纯子宫切除术相比,子宫肉瘤患者加行BOS的合并生存风险比为0.71(95%CI=0.42-1.1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与单纯子宫切除术相比,子宫肉瘤患者加行BOS的复发率合并OR值为0.49(95%CI=0.34-0.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LAD对子宫肉瘤的术后总生存率及复发率无影响,不推荐患者常规行LAD。2.BOS可降低子宫肉瘤患者的复发率,但对总生存率无影响;对于年轻、I期或II期患者,保留卵巢时需制定个体化方案,综合考虑利弊。
霍晓光,赵玲,刘晓[7](2019)在《室间隔膜部瘤内活动性血栓并下肢动脉栓塞超声表现1例》文中研究说明患者男,55岁,因"左下肢出现疼痛、麻木,皮温降低、活动障碍2 d"入院。既往"心房颤动"病史10年,未服用药物。体格检查:双肺呼吸音粗糙,心率162次/min,律不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明显杂音,桡动脉脉率162次/min,脉率欠规整。左侧下肢肤色略青紫,无水肿,局部皮肤干燥,肌肉松弛无力,皮温较对侧明显降低,腓肠肌无压痛,足靴区皮肤感觉减退,腘动脉、足背、胫前、后动脉未触及搏动,足趾、踝可自主活动。超声检查:室间隔膜周部呈囊袋样突向右心室,范围约14 mm×14 mm,其内见大小约13 mm×11 mm团状类圆形中高回声,边界清晰,内回声尚均匀,未见明确蒂结构与室壁相连,随心脏收缩舒张而摆动,动度明显,未见形变(图1)。室壁瘤部室壁运动消失,
朱熠,张国楠[8](2019)在《子宫(肌瘤)分碎术前超声检查对鉴别子宫肉瘤的应用价值》文中提出子宫肉瘤是一种罕见且恶性程度极高的疾病,易与子宫良性平滑肌瘤混淆而被超声检查漏诊。随着腹腔镜微创手术的广泛开展,通过子宫分碎器辅助完成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切除术或全子宫切除术的患者越来越多。但是,当该类技术误用于子宫肉瘤时,可使患者面临子宫肉瘤扩散的风险。虽然目前尚无明确的有关子宫肉瘤的超声诊断标准指导在子宫分碎术前识别高风险患者,但某些非典型影像学征象可能提示子宫肉瘤。不幸的是,这些征象往往在超声报告中被忽视,导致诊治延迟和不良预后。因此,我们需要特别关注超声检查和准确、详细的报告在子宫(肌瘤)分碎术前的重要性。本文着重对子宫(肌瘤)分碎术前超声检查对鉴别子宫肉瘤的应用价值进行综述。
李洪林[9](2019)在《子宫内膜癌中MiR-23a的表达及其对SIX1调控的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索miR-23a抑制子宫内膜癌发生发展的作用机制。通过检测miR-23a在子宫内膜样癌组织、癌旁组织以及子宫内膜癌细胞系中的表达情况,寻找miR-23a下游靶点及其对SIX1影响的研究,初步探讨miR-23a通过靶向调控SIX1抑制子宫内膜癌的发展,为子宫内膜癌的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理论基础和依据。方法:第一部分:研究miR-23a在子宫内膜样癌组织、癌旁组织以及子宫内膜癌细胞系中的表达水平:1)应用qRT-PCR方法检测16例患者子宫内膜样癌组织、癌旁组织中miR-23a的表达情况,所有组织标本均来自于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妇科,行手术切除的病人,收集新鲜未经任何干预治疗的子宫内膜样癌组织及相应癌旁组织标本。2)培养Ishikawa细胞、HEC1B细胞细胞系,qRT-PCR检测miR-23a在各细胞系中的表达水平,将miR-23a模拟物或miR-23a ASO转染到Ishikawa细胞或HEC1B细胞中,检测miR-23a表达水平。3)为了测试miR-23a在子宫内膜癌细胞系中的作用,将miR-23a模拟物或miRNA con转染到Ishikawa细胞或HEC1B细胞中,通过细胞功能试验,如克隆形成实验、划痕实验、transwell实验,检测miR-23a对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的影响。第二部分:miR-23a下游靶点SIX1及其对子宫内膜癌细胞生物学行为影响的研究。1)使用microRNA.org、TargetScan、miRanda等软件寻找miR-23a的靶点,在其靶点的列表上发现了SIX1。为了测试miR-23a和SIX1之间是否存在直接作用,采用双荧光报告系统检测的方法,在萤火虫荧光素酶基因下游插入野生型或突变型SIX1 3’UTR。将pGL3-SIX1 UTR WT,pGL3-SIX1 UTR Mut和pGL3构建体分别转染到HEC1B细胞中,给予miR-23a模拟物或miRNA con,检测荧光素酶活性。2)为了验证miR-23a和SIX1在子宫内膜样癌组织中的关系,选取30例子宫内膜样癌组织标本,IHC的方法检测SIX1的表达,并且将30个病例分成2组:SIX1低和高表达组。qRT-PCR的方法检测上述两组中的miR-23a表达(SIX1低和高表达组:每组n=15)。分析miR-23a和SIX1在子宫内膜样癌组织中的表达是否存在相关性。3)为了研究SIX1对子宫内膜癌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使用SIX1质粒或siRNA提高或降低HEC1B或Ishikawa细胞中SIX1的表达,通过细胞功能试验,如克隆形成实验、划痕实验、transwell实验,检测SIX1对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的影响。4)不同miR-23a处理子宫内膜癌细胞系后,Western blot检测SIX1蛋白质表达水平。在HEC1B细胞中,用miR-23a ASO或ASO con处理,检测SIX1蛋白表达水平;在Ishikawa细胞中,用miR-23a模拟物或miRNA con处理,检测SIX1蛋白表达水平。第三部分:初步探讨miR-23a通过靶向调控SIX1抑制子宫内膜癌的发展。1)miR-23a敲低或过表达后,通过同时添加SIX1 siRNA或质粒,来检测对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的影响。在HEC1B或Ishikawa细胞中,qRT-PCR检测在不同处理组中miR-23a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检测不同处理组中SIX1蛋白表达的水平。通过细胞功能试验,如克隆形成实验、划痕实验、transwell实验,检测不同处理组对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的影响。2)为了验证miR-23a模拟物和/或紫杉醇Taxol的抑制作用并确定miR-23a是否在体内调节SIX1表达,将Ishikawa细胞裸鼠成瘤。检测不同处理组肿瘤体积大小。Western blot评估小鼠肿瘤中的SIX1的表达水平。结果:第一部分:1)与癌旁组织相比,miR-23a表达水平在子宫内膜样癌组织中平均减少42%(分别为P<0.05)。2)miR-23a模拟物或miR-23a ASO转染到Ishikawa细胞或HEC1B细胞中,miR-23a的表达增加或降低(分别为P<0.05)。3)细胞功能实验结果显示,过表达miR-23a可抑制Ishikawa细胞和HEC1B细胞的增殖、迁移及侵袭能力(分别为P<0.05):克隆实验结果显示,miR-23a模拟物转染细胞后,细胞增殖能力明显减弱(分别为P<0.05);划痕实验结果显示,miR-23a模拟物转染细胞后,划痕空间显着变宽(分别为P<0.05);transwell测定的结果显示,miR-23a模拟物转染细胞后,侵袭的细胞显着减少(分别为P<0.05)。第二部分:1)miR-23a显着降低野生型SIX1 3’UTR相对的荧光素酶活性(P<0.05),但miR-23a不能降低突变型SIX1 3’UTR相对的荧光素酶活性(P>0.05)。结果表明miR-23a可能直接与SIX1 3’UTR结合。2)在SIX1低和高表达组织样品之间,miR-23a的表达存在显着差异(P<0.05),表明miR-23a和SIX1在子宫内膜样癌组织中的表达存在负相关性。3)SIX1质粒组或siRNA组处理HEC1B细胞或Ishikawa细胞后,SIX1蛋白的表达分别增加或减少(分别为P<0.05)。细胞功能实验结果显示,SIX1的表达增加或减少后,HEC1B细胞或Ishikawa细胞的增殖、迁移及侵袭能力增强或减弱。克隆实验结果显示:SIX1的表达增加或减少后,HEC1B细胞或Ishikawa细胞增殖能力分别显着增强或减弱(分别为P<0.05)。划痕实验结果表明:在HEC1B细胞或Ishikawa细胞中升高或降低SIX1,导致划痕宽度显着缩小或增大(分别为P<0.05)。transwell结果显示:在HEC1B或Ishikawa细胞中,SIX1表达增加或减少后,侵袭的细胞数目显着增多或减少(分别为P<0.05)。4)在HEC1B细胞中用miR-23a ASO处理后,SIX1蛋白表达水平显着增高(P<0.05)。在Ishikawa细胞中用miR-23a模拟物处理,SIX1蛋白表达水平显着降低(P<0.05)。总之,miR-23a可以下调子宫内膜癌细胞中SIX1的表达。第三部分:1)在HEC1B细胞中,miR-23a ASO组中miR-23a表达水平降低(P<0.05),而SIX1 siRNA+miR-23a ASO组与miR-23a ASO组相比较,miR-23a的表达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Ishikawa细胞中,miR-23a模拟物组中miR-23a表达水平增加(P<0.05),而SIX1质粒+miR-23a模拟物组与miR-23a模拟物组相比较,miR-23a的表达水平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果证明,当miR-23a的敲低或过表达后,通过添加SIX1 siRNA或质粒,miR-23a的表达没有减少或增加。但是在miR-23a ASO或miR-23a模拟组中,miR-23a的敲低或过表达后,SIX1表达增加或减少(分别为P<0.05),同时在HEC1B细胞或Ishikawa细胞中添加SIX1siRNA或质粒,SIX1表达减少或增加(分别为P<0.05)。结果表明miR-23a靶向调控子宫内膜癌细胞中SIX1的表达。细胞功能实验结果显示:克隆实验,划痕实验和transwell测定的结果表明,在HEC1B细胞或Ishikawa细胞中,miR-23a ASO或miR-23a模拟组中miR-23a的敲低或过表达后,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增强或减弱(分别为P<0.05),但是当miR-23a敲低或过表达后,可以通过下调或上调SIX1的表达来恢复,从而改变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分别为P<0.05)。总之,miR-23a可以通过靶向SIX1来抑制子宫内膜癌的发展。2)与MOCK对照组相比,紫杉醇Taxol组的平均肿瘤体积显着减小(P<0.05)。与模拟物阴性对照组相比,miR-23a模拟物和miR-23a模拟物+Taxol组的平均肿瘤体积显着减小(分别为P<0.05)。此外,与Taxol组相比,miR-23a+Taxol组的平均肿瘤体积显着减小(P<0.05)。Western blot检测小鼠肿瘤中的SIX1表达水平,结果显示:miR-23a模拟物组和/或Taxol组,SIX1的表达水平降低(分别为P<0.05)。与Taxol组比较,miR-23a模拟物+Taxol组中SIX1的表达水平显着降低(P<0.05)。用miR-23a模拟物和/或Taxol处理的小鼠,其体重没有显着差异,所测试的小鼠中没有因实验方法出现不良反应,并且通过血细胞计数或观察肝脏以及肾功能,没有观察到毒性作用。这些结果证明了miR-23a模拟物和/或Taxol的抗肿瘤作用和安全性。总之,上述结果表明miR-23a可通过靶向调控SIX1抑制体内子宫内膜癌的发展。结论:本研究发现miR-23a可能是子宫内膜癌细胞中的“抑癌基因”,miR-23a-SIX1相互作用的异常改变可能与子宫内膜癌的发展有关。本研究结果表明SIX1被miR-23a靶向调控,当miR-23a敲低或过表达后,通过在体外添加SIX1siRNA或质粒,改变细胞功能,导致细胞增殖,迁移,侵袭功能被下调或上调。miR-23a可通过靶向调控SIX1抑制子宫内膜癌的发展。miR-23a可能作为子宫内膜癌治疗的靶点。
吴诗熳,姚振威[10](2018)在《增强T2 FLAIR序列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应用》文中认为增强T2 FLAIR序列目前主要应用于脑膜炎和多发脑转移的诊断,其他方面的应用并没有引起重视。在常规增强检查后增加T2FLAIR序列应用于脑原发肿瘤的诊断可以增加更多的信息,有助于鉴别诊断;对多发性硬化活性病灶的显示,脑炎与胶质瘤的鉴别病变也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本文根据笔者的临床应用体会对常规增强后加扫T2 FLAIR序列在中枢神经系统常见原发肿瘤和变性、脑炎的应用进行概述。
二、超声对子宫肉瘤诊断的初步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超声对子宫肉瘤诊断的初步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局部细胞丰富及富于细胞型子宫平滑肌瘤临床危险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第2章 综述 |
第3章 资料和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纳入标准 |
3.3 排除标准 |
3.4 临床、病理资料收集的项目 |
3.5 统计学方法 |
第4章 结果 |
4.1 UL、PCL、CL年龄构成 |
4.1.1 UL、PCL、CL年龄构成比例 |
4.1.2 UL、PCL、CL年龄构成变化趋势 |
4.1.3 UL、PCL、CL平均发病年龄 |
4.2 UL、PCL、CL手术指征对比分析 |
4.3 UL、PCL、CL超声回声表现分析 |
4.4 UL、PCL、CL绝经情况分析 |
4.5 UL、PCL、CL孕产次分析 |
4.6 UL、PCL、CL肌瘤数目、(最大)肌瘤位置、肌瘤直径对比分析 |
4.6.1 UL、PCL、CL肌瘤数目对比分析 |
4.6.2 UL、PCL、CL肌瘤位置(最大)对比分析 |
4.6.3 UL、PCL、CL肌瘤直径(最大)对比分析 |
4.7 UL、PCL、CL的病理分析 |
第5章 讨论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致谢 |
(2)子宫平滑肌肉瘤超声诊断及误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与方法 |
一、对象 |
二、仪器与方法 |
结果 |
一、术前超声表现 |
二、病理特征 |
三、超声与病理诊断结果对照 |
讨论 |
一、子宫平滑肌肉瘤临床与超声影像特点及鉴别诊断要点 |
(一)子宫平滑肌瘤 |
(二)子宫肌瘤变性 |
(三)子宫内膜癌 |
二、误诊分析 |
(3)基于常规MRI和T2WI-影像组学对子宫肌瘤病理分型、HIFU消融难度和即刻消融率的预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写略语 |
中文摘要 |
ABSTACT |
第一部分 MR-T_2WI影像组学区分不同病理类型子宫肌瘤的诊断价值 |
引言 |
1.材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影像学检查 |
1.3 影像资料分析 |
1.4 影像组学数据处理 |
1.5 特征筛选及模型建立 |
2.统计学方法 |
3.结果 |
3.1 一般资料和常规影像 |
3.2 影像组学特征的提取和模型建立 |
3.3 常规MR特征与影像组学特征联合鉴别富细胞型子宫肌瘤 |
4.讨论 |
5.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MRI常规特征联合影像组学预测子宫肌瘤HIFU治疗难度 |
引言 |
1.材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影像学检查 |
1.3 术前影像资料分析 |
1.4 影像组学数据处理 |
1.5 子宫肌瘤HIFU治疗 |
1.6 子宫肌瘤HIFU术后MR评价 |
2. 统计学方法 |
3.结果 |
3.1 子宫肌瘤基线资料 |
3.2 子宫肌瘤HIFU消融结果 |
3.3 子宫肌瘤HIFU术前影像组学特征 |
3.4 基于常规MRI的 EEF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的构建 |
3.5 基于常规MRI和影像组学特征的EEF多元线性联合回归模型的构建 |
3.6 子宫肌瘤HIFU消融EEF预测模型效能评估 |
3.7 HIFU消融子宫肌瘤EEF预测模型验证 |
4.讨论 |
5.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MRI常规特征联合影像组学对HIFU治疗子宫肌瘤术后消融率的预测研究 |
引言 |
1.材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影像学检查 |
1.3 术前影像资料分析 |
1.4 影像组学数据处理 |
1.5 子宫肌瘤HIFU治疗 |
1.6 子宫肌瘤HIFU术后MR评价 |
2.统计学方法 |
3.结果 |
3.1 子宫肌瘤基线资料 |
3.2 子宫肌瘤HIFU消融结果 |
3.3 子宫肌瘤HIFU术前影像组学特征 |
3.4 基于常规MRI的 NPVR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的构建 |
3.5 基于常规MRI和影像组学特征的NPVR多元线性联合回归模型的构建 |
3.6 子宫肌瘤HIFU术后NPVR预测模型效能评估 |
3.7 子宫肌瘤HIFU术后NPVR预测模型效能验证 |
4.讨论 |
5.结论 |
参考文献 |
全文总结 |
第?及第三部分附图 |
附录 |
致谢 |
综述 多参数MRI在子宫肌瘤HIFU术前评价和疗效预测中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4)弥散加权成像联合多普勒超声对子宫肉瘤与子宫肌瘤的鉴别诊断(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资料来源 |
1.2 方法 |
1.2.1 多普勒超声检查 |
1.2.2 DWI检查 |
1.2.3 图像分析及标准 |
1.2.4 ADC值测定 |
1.3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子宫肉瘤、子宫肌瘤内部的血流分布特点 |
2.2 子宫肉瘤、子宫肌瘤的DWI影像学特点 |
2.3 子宫肉瘤、子宫肌瘤各部位的ADC值 |
2.4 DWI联合多普勒超声在鉴别子宫肉瘤上的诊断效能 |
3 讨论 |
(5)子宫肉瘤临床特征及其术前诊断方法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研究对象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子宫肉瘤的诊治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淋巴结切除术和卵巢切除术对子宫肉瘤预后影响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手术治疗 |
2.2 化疗治疗 |
2.3 放疗治疗 |
2.4 激素治疗 |
2.5 生物治疗 |
第3章 资料与方法 |
3.1 纳入与排除标准 |
3.1.1 纳入标准 |
3.1.2 排除标准 |
3.2 文献检索及资料提取 |
3.2.1 检索范围 |
3.2.2 检索策略 |
3.2.3 文献筛选 |
3.2.4 资料提取 |
3.3 纳入研究的质量评价与一般情况 |
3.4 统计分析 |
第4章 结果 |
4.1 纳入文献资料特点 |
4.2 META分析结果 |
4.2.1 暴露组(LAD)和非暴露组生存率的Meta分析 |
4.2.2 暴露组(LAD)和非暴露组复发率的Meta分析 |
4.2.3 暴露组(BOS)和非暴露组生存率的Meta分析 |
4.2.4 暴露组(BOS)和非暴露组复发率的Meta分析 |
第5章 讨论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8)子宫(肌瘤)分碎术前超声检查对鉴别子宫肉瘤的应用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1 子宫肉瘤及子宫肌瘤的灰阶超声征象 |
2 子宫肉瘤的彩色多普勒血流征象 |
3 经阴道三维超声的术前预判研究 |
4 其它影像诊断方法 |
5 子宫分碎术前诊断流程 |
6 结 语 |
(9)子宫内膜癌中MiR-23a的表达及其对SIX1调控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符号说明 |
前言 |
研究现状、成果 |
研究目的、方法 |
一、研究miR-23a在子宫内膜样癌组织及子宫内膜癌细胞系中的表达情况 |
1.1 对象和方法 |
1.1.1 试验材料和设备 |
1.1.2 方法 |
1.1.3 统计学方法 |
1.2 结果 |
1.2.1 与癌旁组织相比,子宫内膜样癌组织中miR-23a的表达减少 |
1.2.2 miR-23 过表达抑制子宫内膜癌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 |
1.3 讨论 |
1.3.1 microRNA |
1.3.2 microRNA与子宫内膜癌 |
1.3.3 miR-23a与子宫内膜癌 |
1.4 小结 |
二、miR-23a下游靶点SIX1 及其对子宫内膜癌细胞生物学行为影响的研究 |
2.1 对象和方法 |
2.1.1 试验材料和设备 |
2.1.2 实验方法 |
2.1.3 统计学方法 |
2.2 结果 |
2.2.1 SIX1 基因可能是miR-23a的下游转录后靶标 |
2.2.2 子宫内膜样癌组织中miR-23a和 SIX1 表达呈负相关性 |
2.2.3 SIX1 可促进子宫内膜癌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 |
2.2.4 miR-23a可以下调子宫内膜癌细胞中SIX1 的表达 |
2.3 讨论 |
2.3.1 SIX1 的结构 |
2.3.2 SIX1 在人类肿瘤中的表达及作用 |
2.3.3 SIX1 在子宫内膜癌中的作用 |
2.4 小结 |
三、初步探讨miR-23a通过靶向调控SIX1 抑制子宫内膜癌的发展 |
3.1 对象和方法 |
3.1.1 试验材料和设备 |
3.1.2 实验方法 |
3.1.3 统计学方法 |
3.2 结果 |
3.2.1 miR-23a通过靶向调控SIX1 抑制子宫内膜癌的发展 |
3.2.2 miR-23a模拟物和/或紫杉醇通过降低SIX1 的表达抑制子宫内膜癌的发展 |
3.3 讨论 |
3.3.1 miR-23a直接靶向子宫内膜癌细胞的SIX1 |
3.3.2 miR-23a模拟物和/或Taxol的抗肿瘤作用 |
3.3.3 miR-23a可能作为子宫内膜癌的治疗靶点 |
3.4 小结 |
全文结论 |
论文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综述 microRNA-23a在人类肿瘤中的作用机制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10)增强T2 FLAIR序列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软脑膜病灶检出 |
垂体微腺瘤 |
多发性硬化 |
脑膜脑炎 |
四、超声对子宫肉瘤诊断的初步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局部细胞丰富及富于细胞型子宫平滑肌瘤临床危险因素分析[D]. 王博. 吉林大学, 2021(01)
- [2]子宫平滑肌肉瘤超声诊断及误诊分析[J]. 刘勤,王岳,兰月,汪龙霞,罗渝昆. 中华医学超声杂志(电子版), 2021(05)
- [3]基于常规MRI和T2WI-影像组学对子宫肌瘤病理分型、HIFU消融难度和即刻消融率的预测研究[D]. 韦超. 安徽医科大学, 2021(01)
- [4]弥散加权成像联合多普勒超声对子宫肉瘤与子宫肌瘤的鉴别诊断[J]. 徐冬煜,茹翱. 中国妇幼保健, 2021(05)
- [5]子宫肉瘤临床特征及其术前诊断方法的分析[D]. 王丹丹. 大连医科大学, 2021(01)
- [6]淋巴结切除术和卵巢切除术对子宫肉瘤预后影响的Meta分析[D]. 邱芳琳. 吉林大学, 2020(08)
- [7]室间隔膜部瘤内活动性血栓并下肢动脉栓塞超声表现1例[J]. 霍晓光,赵玲,刘晓. 临床超声医学杂志, 2019(12)
- [8]子宫(肌瘤)分碎术前超声检查对鉴别子宫肉瘤的应用价值[J]. 朱熠,张国楠. 肿瘤预防与治疗, 2019(06)
- [9]子宫内膜癌中MiR-23a的表达及其对SIX1调控的机制研究[D]. 李洪林. 天津医科大学, 2019(02)
- [10]增强T2 FLAIR序列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应用[J]. 吴诗熳,姚振威.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201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