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强力脉痔灵治疗产后会阴肿痛及痔疮(论文文献综述)
梁小青[1](2021)在《外剥内扎术加芍倍注射术治疗中重度混合痔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外剥内扎术加芍倍注射术配合我科中药坐浴1号方苦劳汤熏洗坐浴治疗中重度混合痔术后常见并发症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与外剥内扎术加消痔灵注射术进行疗效对照,为其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提供可信的依据。方法:本课题的病例均来源于2019年11月至2020年11月期间在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胃肠肛门外科收治入院的60例混合痔患者,按照随机分配原则,分为观察组30例与对照组30例。其中观察组采取外剥内扎术加芍倍注射术治疗,对照组采取外剥内扎术加消痔灵注射术进行治疗,术后第一天均进行坐浴,随后给予肛泰栓、肛安软膏换药,每天两次。通过观察对比两组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后疼痛程度、术后肛门坠胀感程度、术后出血、术后渗液、术后创面愈合时间的情况、术后2周、1个月、3个月肛门直肠狭窄发生的情况,收集数据,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差异。运用SPSS26.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在总有效率方面: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6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9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术后肛门疼痛方面:两组术后第3、7天比较,观察组术后肛门疼痛改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术后肛门坠胀感方面:术后第3、7天,观察组改善术后肛门坠胀感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术后出血情况方面:术后第3、7天,观察组改善术后出血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术后渗液情况方面:术后第3、7天,观察组在改善术后渗液方面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住院时间方面: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临床具有可比性,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7)术后创面愈合时间情况方面:两组患者的术后创面愈合时间临床具有可比性,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8)术后1个月、3个月肛门直肠狭窄发生情况方面:两组患者在术后第1、3个月,观察组肛门直肠狭窄发生情况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1)外剥内扎术加芍倍注射术治疗中重度混合痔可以缩短住院时间,促进患者恢复。(2)外剥内扎术加芍倍注射术治疗中重度混合痔可以有效改善术后肛门疼痛、肛门坠胀感、术后出血、减少渗出液、降低肛门直肠狭窄发生率等术后并发症。(3)外剥内扎术加芍倍注射术治疗中重度混合痔安全性好且远期疗效优,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郭仕琪[2](2020)在《自动弹力线套扎术联合铜离子电化学疗法治疗混合痔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表明背景:临床上经保守治疗无效的痔应选择手术治疗,针对混合痔出血、脱出症状的手术方式有很多,术式的联合应用顺应了改善症状与保护肛门功能的微创趋势,术后并发症、复发率不容忽视,而目前尚无统一术式。自动弹力线套扎术与铜离子电化学治疗因其安全有效、创伤小,在临床应用中发现,将两者联合应用能够提高疗效、保持各自原有的固脱、止血的基础上取长补短、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扩大适应症范围。目的:本研究旨在客观评价自动弹力线套扎术联合铜离子电化学疗法与痔上黏膜环切术两种手术方式治疗混合痔(同时伴有出血、脱出症状)的临床疗效,比较两种手术方式的优势与不足,选择合理的手术方式,以减少术后并发症,提高临床疗效。方法:本研究的60个病例均来源于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2019年5月至2019年11月诊断为混合痔(同时伴有出血、脱出症状)的住院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两组患者麻醉方式均为腰麻,由同一医师行手术治疗,观察组予以自动弹力线套扎术联合铜离子电化学疗法,对照组采用痔上黏膜环切术治疗。全面比较两组术式的疗效评分、术后症状评分、术后并发症评分、随访1个月情况及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等,通过SPSS25.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从而全面客观评价两组手术方式。结果:试验组与对照组在基线资料(性别、年龄、病程、内痔数量、外痔切口数量)的统计中无显着性差异(>0.05)。在临床疗效的比较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术中出血量低于对照P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术前、术后第1、3、7、14、21天的便血评分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试验组便血停止时间少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试验组和对照组的疼痛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术后水肿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在术后下坠急便感方面的评分优于对照组,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术后尿潴留评分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在随访1个月的残痔评分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且试验组与对照组中均未出现术后肛门功能异常和肛门狭窄。结论:自动弹力线套扎术联合铜离子电化学疗法与痔上黏膜环切术在治疗同时伴有出血、脱出症状的混合痔时,其临床疗效相当,且在术后便血情况、术中出血量、术后便血停止时间、肛门下坠急便感方面有显着优势,较之单一微创术式,联合术式可以互为辅助,增强加固、止血作用,拓宽手术适应症的范围,减少发生术后并发症的可能性,对肛门功能损伤程度较小,安全有效,操作便捷,可供临床医生尤其是青年医生选择。
曾慧明[3](2019)在《补中益气汤加减治疗产后痔脾虚气陷证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观察补中益气汤加减治疗产后痔脾虚气陷证的治疗效果,客观评价补中益气汤加减在治疗产后痔脾虚气陷证中的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此次研究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6例脾虚气陷证产后痔患者按照随机分组原则分为治疗组33例和对照组33例。对照组予以地奥司明片1.0g口服,日二次。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予以补中益气汤加减口服日一剂,日二次,两组患者均于治疗两周后停药,拟定量化评分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在治疗后第1、2周的评分数据,记录复查及随访结果,计算出总体疗效、近期复发情况和安全性。运用SPSS20.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结果:1.两组患者在治疗后1周的肛门坠胀感、排便乏力、痔核大小指标改善方面比较有显着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2.两组患者在治疗后总体疗效对比有显着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3.治疗组和对照组在治疗后症状缓解时间上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4.治疗组和对照组在治疗结束3个月后复发情况上有极显着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1.两组治疗方法,对产后痔脾虚气陷证的治疗均安全、有效,地奥司明片联合补中益气汤加减治疗产后痔脾虚气陷证疗程结束后在总体疗效上要优于单独应用地奥司明片。2.地奥司明片联合补中益气汤加减治疗脾虚气陷证产后痔在治疗结束3个月后复发率低于单独应用地奥司明片,说明地奥司明片联合补中益气汤加减中西医结合治疗产后痔脾虚气陷证长期疗效优于地奥司明片。
李明[4](2019)在《苦劳汤对混合痔TST术加外剥内扎术术后并发症影响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混合痔是肛肠科常见疾病,对于由外痔引起或内痔III度以上的混合痔最佳治疗方式首选手术治疗,随着医学发展,科技的进步,混合痔手术以混合痔TST术加外剥内扎术逐渐代替传统手术方式。此手术方式较传统手术痔核切除更彻底,并能上提下移的肛垫,保留了完整的肛垫及正常的黏膜桥,术后对肛门的舒缩功能和精细感觉无太大损伤,术后复发概率更低;但此手术术后创面较单一的混合痔TST术大,产生这些术后并发症的概率更高。本课题通过观察苦劳汤坐浴治疗对混合痔TST术加外剥内扎术术后创面愈合的临床疗效,通过记录患者治疗前、后术口疼痛评分、渗出症状评分、肛缘水肿评分等,验证苦劳汤坐浴治疗对术后创面促愈作用。方法:本课题的病例均来源于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胃肠肛门外科,时间为2017年12月到2018年12月。将在此期间住院并符合纳入标准的76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8例,其中治疗组术后第一天开始给予苦劳汤(药物组成:苦参、十大功劳各60g、芒硝、荆芥穗、五倍子各30g、七叶莲、两面针各50g,冰片2g)熏洗坐浴,随后给予肛泰栓、肛安软膏换药。对照组则给予1:5000高锰酸钾液熏洗坐浴,随后给予肛泰栓、肛安软膏换药。分别于术后第2、7、14天观察患者的诸多症状,如疼痛,水肿,渗出液,肉芽形态等,收集临床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经过临床观察,收集数据,统计学处理,两组患者疼痛症状评分比较:术后第2天无显着差异(P>0.05),术后7、14天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水肿症状评分:术后第2天无显着差异(P>0.05),术后7、14天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创面渗液评分:术后第2、7、14天均具有显着性差异,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肉芽形态评分:在术后2、7、14天均具有显着性差异,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未发生严重的药物不良反应。结论:通过应用苦劳汤坐浴治疗混合痔TST术加外剥内扎术术后创面,能明显改善术后创面疼痛,减轻水肿,减少渗出液,促进创面肉芽正常生长,且安全无明显毒副作用,可在混合痔TST术加外剥内扎术术后应用。
徐亚云[5](2018)在《中药湿热敷联合熏洗及综合护理干预产后会阴肿痛95例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观察中药湿热敷联合熏洗治疗产后会阴肿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2018年1月至2018年4月期间自然分娩的产后会阴肿痛患者19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9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产后护理,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中医中药等适宜技术护理。比较2组患者会阴肿痛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会阴肿痛的总有效率为93.6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6.84%(P<0.05)。结论:应用中医中药等中医适宜技术护理对产后会阴肿痛疗效显着,见效快,创伤小,值得在产科应用推广。
邓敏[6](2017)在《激光坐浴机联合痔疮外洗液坐浴治疗混合痔术后水肿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提出目的:观察激光坐浴机联合痔疮外洗液坐浴方治疗混合痔外剥内扎术(Milligan-Morgan术,M-M术)后水肿的临床疗效,通过记录患者治疗前、后肛缘水肿评分及相关症状的变化,探讨激光坐浴机联合痔疮外洗液坐浴方治疗混合痔混合痔外剥内扎术后创面水肿的机制。方法:将80例混合痔混合痔外剥内扎术后患者按随机数表分配方法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采用激光坐浴机联合痔疮外洗液坐浴,对照组采用激光坐浴机联合高锰酸钾溶液坐浴,以7天为一个疗程,均予治疗两个疗程,分别记录治疗后第3、7、14天每个患者伤口水肿及疼痛的评分变化,并记录两组治疗后住院天数。结果:(1)临床疗效比较:观察组总有效率94.73%,对照组总有效率81.5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认为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2)水肿评分比较:治疗第3天、第7天、第14天后,对两组治疗后水肿评分进行统计分析,两组治疗后水肿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疼痛评分比较:治疗第3天、第7天、第14天后,对两组治疗后疼痛评分进行统计分析,两组治疗后疼痛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治疗后住院天数比较:对两组治疗后住院天数进行统计分析,两组治疗后住院天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激光坐浴机联合痔疮外洗液的临床疗效优于激光坐浴机联合高锰酸钾溶液,激光坐浴机联合痔疮外洗液治疗痔术后水肿可有效地降低水肿体积评分,减轻术口疼痛,缩短患者住院时间。
吴莉娟[7](2013)在《改良TST术治疗混合痔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改良TST术治疗混合痔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30例混合痔患者按随机原则分成试验组、对照组各15例,试验组采用“改良TST术”治疗,对照组采用“TST术”治疗。观察两组病例的临床疗效及术后并发症,包括标本切除量、术中出血、术后疼痛、术后二便情况、肛门坠胀、术后肛缘水肿及肛缘赘皮残留等指标,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在标本切除量、术后疼痛、术后第一次大便通畅情况、术后肛缘水肿、肛缘赘皮残留方面,试验组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中出血量、术后小便情况、术后大便次数、肛门坠胀等方面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近期随访均无复发。结论:改良TST术不仅有效地保留了原有术式保护肛垫组织的优势;且对肛垫组织具有更好的悬吊效果,在提高临床疗效的同时减少并发症,是一种疗效确切、安全可靠的治疗痔的方法。
任晓颖[8](2011)在《一效膏在混合痔外剥内扎术后应用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一效膏在混合痔外剥内扎术后切口换药中减轻局部疼痛、水肿,促进切口愈合的作用。方法:根据随机、对照的科研设计原则,采用随机法将符合试验标准的103个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52例和对照组51例。对52例混合痔外剥内扎术后患者(治疗组)给予由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制剂室提供的一效膏换药,并与51例采用马应龙麝香痔疮膏(武汉马应龙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生产)换药的混合痔外剥内扎术后患者(对照组)进行疗效对比,以科学的评价其临床疗效。结果:通过临床观察,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其术后疼痛程度、水肿程度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两组在创面愈合时间上有极其显着差异(p<0.01),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一效膏具有良好的消炎、消肿止痛、收敛生肌效果。混合痔外剥内扎术后患者采用一效膏换药,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既减少了患者术后肛门疼痛、水肿等并发症的发生,又减少了切口愈合时间。此方法安全有效,使用方便,价格低廉,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孙晓艳[9](2011)在《“∧形皮瓣游离固定术”治疗蝴蝶形混合痔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探讨痔个体化手术治疗方案,观察“Λ形皮瓣游离固定术”治疗蝴蝶形混合痔的临床疗效及优势。方法:本研究采用随机对照的方法,将广安门医院2010年3月-2011年4月收治的60例确诊为蝴蝶形混合痔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组,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痔核个数、术前主症等一般情况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两组患者治疗组采用Λ形皮瓣游离固定术,对照组采用传统外剥内扎术。比较两组术后疼痛、出血、水肿、尿潴留、肛门狭窄等并发症和后遗症评分及患者满意度的评分,比较两组术后痔核脱落时间、创面愈合时间、住院时间和恢复正常工作时间。实验结果经SPSS16.0数据分析系统进行分析,计数资料均采用X2,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组间进行均数t检验。结果:治疗组平均痔核脱落时间(6.20±1.126)天,对照组平均痔核脱落时间(6.97±1.066)天,两组平均痔核脱落时间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组平均创面愈合时间(5.30±0.702)天,对照组平均创面愈合时间(23.40±2.966)天,两组平均创面愈合时间比较,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组平均恢复正常工作时间(30.30±7.875),对照组平均恢复正常工作时间(46.67±11.012),治疗组优于对照组;两组术后并发症:术后疼痛情况方面,术后第一天疼痛积分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术后第三天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术后第七天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两组患者术后第一天水肿积分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术后第三天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术后第七天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两组病人术后第一天出血积分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术后第三天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术后第七天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患者满意度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两组患者术后尿潴留情况、肛门狭窄的情况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两组患者住院时间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6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100%,经统计学分析,P=0.806,无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组创面愈合时间早于痔核脱落时间,治疗组大大缩短了创面愈合时间,能有效减轻术后疼痛、水肿、出血等并发症,减轻患者痛苦,患者满意度高。结论:“Λ形皮瓣游离固定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痛苦小、并发症少、创面愈合快、患者满意度高的治疗混合痔的新技术,具有临床应用和推广价值。
侯艳梅[10](2011)在《减张切口外剥内扎合内括约肌松解术治疗嵌顿痔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和评价“减张切口外剥内扎合内括约肌松解术”对嵌顿痔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确诊的108例嵌顿痔患者随机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其中试验组54例采用“减张切口外剥内扎合内括约肌松解术”,对照组54例采用“传统外剥内扎术”。对两组患者术后近期疗效、术后出血、排尿情况、肛缘水肿、肛门疼痛、排便情况、肛门功能、切口愈合时间等指标进行观察统计。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症状积分均较治疗前降低,两组在近期疗效、术后出血、排尿情况、术后24小时内肛门疼痛、肛管狭窄、肛门失禁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后肛缘水肿、术后72小时肛门疼痛、排便情况、住院时间及切口愈合时间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试验组优于对照组。结论:“减张切口外剥内扎合内括约肌松解术”在有效治愈嵌顿痔的同时,能充分保护肛门功能,减轻术后肛缘水肿、肛门疼痛、大便困难等并发症,缩短切口愈合时间,是临床治疗嵌顿痔的良好术式。
二、强力脉痔灵治疗产后会阴肿痛及痔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强力脉痔灵治疗产后会阴肿痛及痔疮(论文提纲范文)
(1)外剥内扎术加芍倍注射术治疗中重度混合痔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文献回顾 |
1 痔的认识 |
1.1 祖国医学对痔的认识 |
1.2 祖国医学对痔的病因病机的认识 |
1.3 西医对痔的认识 |
1.4 西医对痔的病因病机的认识 |
2 痔的治疗 |
2.1 痔的中医治疗 |
2.2 痔的西医治疗 |
3 中西医结合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2.1 西医诊断标准 |
1.2.2 中医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剔除和脱落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分组方法 |
2.2 术前准备 |
2.2.1 术前准备工作 |
2.2.2 术前检查 |
2.3 手术方式 |
2.4 术后常规护理 |
2.5 药物来源 |
3 统计学处理 |
4 研究结果 |
4.1 病例脱落情况 |
4.2 一般情况对比 |
4.2.1 两组性别比较 |
4.2.2 两组年龄比较 |
4.2.3 两组内痔分期比较 |
5.安全性评价 |
第三部分 讨论 |
1 痔的注射疗法的发展 |
2 芍倍注射液的组成及药理作用 |
3 芍倍注射液的药用特点 |
4 消痔灵的用药特点 |
5 熏洗疗法 |
6 苦劳汤方药分析及药理作用 |
7 对混合痔术后出现常见并发症的认识 |
7.1 从中医角度认识混合痔术后并发症 |
7.1.1 术后疼痛 |
7.1.2 术后出血 |
7.1.3 术后渗出物 |
7.2 从现代医学角度认识混合痔术后并发症 |
7.2.1 术后疼痛 |
7.2.2 术后出血 |
7.2.3 术后渗出液 |
8 研究结果分析 |
8.1 改善术后肛门疼痛效果分析 |
8.2 改善术后肛门坠胀感效果分析 |
8.3 改善术后术后出血、渗出液效果分析 |
8.4 住院时间、创面愈合效果分析 |
8.5 肛门直肠狭窄发生率低效果分析 |
9 问题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知情同意书 |
综述 痔疮中西医治疗概况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2)自动弹力线套扎术联合铜离子电化学疗法治疗混合痔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中医外治法治疗痔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套扎疗法治疗痔的进展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前言 |
1. 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剔除标准 |
1.6 终止研究标准 |
1.7 随访要求 |
2. 研究方法 |
2.1 试验设计 |
2.2 治疗方法 |
2.3 观察项目及检测时点 |
2.4 统计分析 |
2.5 技术路线图 |
3. 研究结果 |
3.1 基线资料比较 |
3.2 两组疗效比较 |
3.3 两组术中出血量比较 |
3.4 术后两组便血评分比较 |
3.5 两组术后便血停止时间比较 |
3.6 两组疼痛评分比较 |
3.7 两组水肿评分比较 |
3.8 两组下坠急便感评分比较 |
3.9 两组术后尿潴留情况比较 |
3.10 两组术后肛门功能比较 |
3.11 两组术后残痔情况比较 |
3.12 两组术后肛门狭窄评分比较 |
4. 研究结果分析 |
4.1 疗效评价 |
4.2 术中出血量情况 |
4.3 便血及停止便血情况 |
4.4 疼痛情况 |
4.5 水肿情况 |
4.6 下坠急便感 |
4.7 尿潴留情况 |
4.8 残痔情况 |
4.9 肛门狭窄 |
4.10 肛门功能 |
5. 讨论 |
5.1 中医对痔的认识 |
5.2 西医对痔的认识 |
5.3 RPH-4联合ECTCI对减少出血的优势 |
5.4 RPH-4联合ECTCI对减轻术后并发症的优势 |
5.5 联合术式的必要性 |
第三部分 结语 |
1. 结论 |
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3)补中益气汤加减治疗产后痔脾虚气陷证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个人简介 |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
致谢 |
(4)苦劳汤对混合痔TST术加外剥内扎术术后并发症影响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文献回顾 |
1 痔的认识 |
1.1 中医对痔的认识 |
1.2 西医对痔的认识 |
2 痔的治疗 |
2.1 中医对痔治疗方法的认识 |
2.2 西医对痔治疗方法的认识 |
3 中西医对混合痔术后的认识 |
3.1 中医对混合痔术后的认识 |
3.2 西医对混合痔术后的认识 |
4 现代医学对混合痔术后并发症的治疗方法 |
4.1 熏洗坐浴 |
4.2 药物内服 |
4.3 药物外涂 |
4.4 其他疗法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1.1 一般资料 |
1.2 诊断标准 |
1.3 病例选择 |
2 治疗方法 |
2.1 术前准备 |
2.2 分组方式 |
2.3 手术方式 |
2.4 手术操作 |
2.5 术后处理 |
2.6 药物来源 |
3 观察指标 |
3.1 疼痛评分 |
3.2 水肿症状评分 |
3.3 肉芽形态评分 |
3.4 创面渗液评分(均以 12h 纱布渗湿层数计分) |
3.5 创面愈合时间 |
3.6 安全性观察 |
4 疗效判定标准 |
5 统计学方法 |
6 结果与分析 |
6.1 两组患者一般情况对比 |
6.2 临床疗效对比 |
7 安全性分析 |
8 治疗前后创面图片对比 |
第三部分 讨论 |
1 苦劳汤的组成及方义分析 |
2 苦劳汤组方药物的现代药理研究 |
3 苦劳汤对预防混合痔术后并发症的疗效分析 |
3.1 苦劳汤对预防术后水肿疗效分析 |
3.2 苦劳汤对预防术后疼痛疗效分析 |
3.3 苦劳汤对预防术后渗出液及肉芽组织增生疗效分析 |
4 高锰酸钾的药理分析及其临床应用 |
5.结果总结 |
6.存在问题和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5)中药湿热敷联合熏洗及综合护理干预产后会阴肿痛95例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一般资料 |
2 治疗方法 |
2.1 对照组 |
2.2 治疗组 |
2.2.1 中药湿热敷 |
2.2.2 中药熏洗 |
2.2.3 综合护理 |
3 疗效观察 |
3.1 疗效标准 |
3.2 统计学方法 |
3.3 治疗结果 |
4 讨论 |
(6)激光坐浴机联合痔疮外洗液坐浴治疗混合痔术后水肿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文献回顾 |
1 痔的认识 |
1.1 中医对痔的认识 |
1.1.1 中医古籍对痔的描述 |
1.1.2 中医对痔病的病因病机认识 |
1.2 西方医学痔关于的认识 |
1.2.1 西医痔的病因学说 |
2 痔的治疗 |
2.1 痔的中医治疗方法 |
2.1.1 中医内治法(辩证分型) |
2.1.2 中医外治法 |
2.2 西医治疗方法 |
2.2.1 非手术治疗 |
2.2.2 手术治疗方法 |
3 痔术后肛缘水肿形成原理 |
3.1 中医对痔术后肛缘水肿病因病机的认识 |
3.2 西医对痔术后肛缘水肿的发病机理的认识 |
4 痔术后肛缘水肿的现代医学治疗 |
4.1 熏洗坐浴 |
4.2 西药内服 |
4.3 中药膏剂外涂 |
4.4 其他疗法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1.1 一般资料 |
1.2 诊断标准 |
1.2.1 混合痔诊断标准 |
1.2.2 痔术后水肿的诊断标准 |
1.3 病例选择 |
1.3.1 病例的纳入标准 |
1.3.2 病例排除标准 |
1.3.3 病例的剔除与脱落标准 |
1.3.4 脱落处理 |
2 治疗方法 |
2.1 一般准备 |
2.2 观察组 |
2.3 对照组 |
3 观察指标 |
3.1 肛缘水肿评分 |
3.2 疼痛评分 |
4 疗效判定标准 |
5 统计方法 |
6 结果与分析 |
6.1 病例脱落情况 |
6.2 两组患者一般情况比较 |
6.2.1 两组患者年龄之间的比较 |
6.2.2 三组患者性别之间的比较 |
6.2.3 两组患者治疗前肛缘水肿评分情况比较 |
6.2.4 两组患者治疗前术口疼痛评分情况比较 |
6.3 两组患者治疗后肛缘水肿指标 |
6.4 两组患者治疗后肛门疼痛指标 |
6.5 两组术后术后感染指标 |
6.6 两组治疗后住院天数比较 |
6.7 两组治疗后总体疗效比较 |
7 结果 |
8 安全性评价 |
第三部分 讨论 |
1 肛缘水肿的基本病机 |
2 激光坐浴机的原理及其对肛缘水肿的治疗 |
3 痔疮外洗液的组成及方义分析 |
4 组方药物的现代药理研究 |
5 高锰酸钾的药理分析及其临床应用 |
6 结果总结 |
7 存在问题和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缩略词表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7)改良TST术治疗混合痔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2 临床资料和方法 |
2.1 病例来源 |
2.2 一般资料 |
2.3 诊断标准 |
2.4 纳入病例标准 |
2.5 排除病例标准 |
2.6 受试者的纳入方式 |
2.7 受试者退出试验的条件 |
2.8 中止试验的条件 |
2.9 病例脱落及剔除标准 |
3 治疗方法 |
3.1 均衡性 |
3.2 术前准备 |
3.3 麻醉方法 |
3.4 手术方法 |
3.5 术中注意事项 |
3.6 标本处理、术中出血及手术操作时间观察 |
3.7 术后相关处理及注意事项 |
4 观察和评价标准 |
4.1 观察指标 |
4.2 疗效判定 |
4.3 安全性评价标准 |
5 术后情况观察 |
5.1 肛门疼痛 |
5.2 小便 |
5.3 大便 |
5.4 出血 |
5.5 肛门坠胀 |
5.6 肛缘水肿 |
5.7 肛缘赘皮残留 |
5.8 肛管直肠狭窄 |
5.9 随访 |
6 结果与分析 |
6.1 统计方法 |
6.2 统计结果 |
6.3 结果分析 |
7 讨论 |
7.1 中西医对痔的认识 |
7.2 手术方式 |
7.3 手术原理 |
7.4 吻合器荷包缝合方式改进的研究现状 |
7.5 手术要点 |
7.6 术后并发症分析 |
7.7 研究意义 |
8 结论 |
9 问题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综述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
病例报告表 |
(8)一效膏在混合痔外剥内扎术后应用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文献综述 |
1.临床资料 |
2 治疗方法 |
3.结果 |
分析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9)“∧形皮瓣游离固定术”治疗蝴蝶形混合痔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1 痔分类的历史和现状 |
1.1 痔分类的历史 |
1.2 痔分类的现状 |
1.3 问题与展望 |
2 痔治疗的进展 |
2.1 内治法 |
2.2 外治法 |
2.3 手术 |
2.4 问题与展望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前言 |
“八形皮肤瓣游离固定术”治疗蝴蝶形混合痔的临床研究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10)减张切口外剥内扎合内括约肌松解术治疗嵌顿痔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2 临床资料 |
2.1 病例来源 |
2.2 一般资料 |
2.2.1 性别构成 |
2.2.2 年龄分布 |
2.2.3 病程分布 |
2.2.4 病史比较 |
2.2.5 嵌顿时间比较 |
2.2.6 嵌顿后病理变化比较 |
2.3 诊断标准 |
2.3.1 西医诊断标准 |
2.3.2 中医诊断标准 |
2.4 纳入病例标准 |
2.5 排除病例标准 |
2.6 病例的剔除和脱落标准 |
2.7 病例的退出与中止 |
3 治疗方法 |
3.1 均衡性 |
3.2 术前准备 |
3.2.1 心理辅导 |
3.2.2 术前检查 |
3.2.3 备皮灌肠 |
3.3 手术方法 |
3.4 术中注意事项 |
3.5 术后处理 |
4 观察指标 |
4.1 临床疗效观察 |
4.1.1 便血 |
4.1.2 脱出 |
4.1.3 疼痛 |
4.2 术后并发症观察 |
4.2.1 肛门疼痛 |
4.2.2 术后出血 |
4.2.3 排尿情况 |
4.2.4 肛缘水肿 |
4.2.5 排便情况 |
4.3 术后肛门功能观察 |
4.3.1 肛门失禁 |
4.3.2 肛管狭窄 |
4.4 住院时间及切口愈合时间观察 |
5 疗效判定标准 |
6 安全性评价标准 |
7 结果及分析 |
7.1 统计学方法 |
7.2 统计结果 |
7.3 结果分析 |
7.3.1 一般资料分析 |
7.3.2 临床疗效分析 |
7.3.3 术后并发症分析 |
7.3.3.1 术后肛门疼痛分析 |
7.3.3.2 术后排便情况分析 |
7.3.3.3 术后肛缘水肿分析 |
7.3.3.4 术后出血分析 |
7.3.3.5 术后排尿情况分析 |
7.3.4 术后肛门功能情况分析 |
7.3.5 术后住院时间及切口愈合时间分析 |
8 讨论 |
8.1 嵌顿痔的手术时机选择 |
8.2 本术式的理论基础 |
8.2.1 行减张切口的意义 |
8.2.2 行内括约肌松解术的意义 |
8.2.2.1 内括约肌的解剖及功能 |
8.2.2.2 行内括约肌松解的必要性 |
8.2.2.3 行内括约肌松解的优点 |
8.2.2.4 内括约肌松解对肛门功能的影响 |
9 结论 |
10 问题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综述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
四、强力脉痔灵治疗产后会阴肿痛及痔疮(论文参考文献)
- [1]外剥内扎术加芍倍注射术治疗中重度混合痔的临床研究[D]. 梁小青.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1(02)
- [2]自动弹力线套扎术联合铜离子电化学疗法治疗混合痔的临床观察[D]. 郭仕琪.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3]补中益气汤加减治疗产后痔脾虚气陷证的临床研究[D]. 曾慧明.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19(02)
- [4]苦劳汤对混合痔TST术加外剥内扎术术后并发症影响的临床研究[D]. 李明.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19(03)
- [5]中药湿热敷联合熏洗及综合护理干预产后会阴肿痛95例临床研究[J]. 徐亚云. 江苏中医药, 2018(12)
- [6]激光坐浴机联合痔疮外洗液坐浴治疗混合痔术后水肿的临床疗效观察[D]. 邓敏.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17(03)
- [7]改良TST术治疗混合痔的临床疗效观察[D]. 吴莉娟.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3(06)
- [8]一效膏在混合痔外剥内扎术后应用的临床研究[D]. 任晓颖.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11(01)
- [9]“∧形皮瓣游离固定术”治疗蝴蝶形混合痔的临床研究[D]. 孙晓艳.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1(09)
- [10]减张切口外剥内扎合内括约肌松解术治疗嵌顿痔的临床研究[D]. 侯艳梅.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