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调频电视光缆系统(论文文献综述)
孟卫,刘煜[1](2015)在《数字微波技术在广播电视节目传输中的运用》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广播电视数字化的发展,广播电视信号也基本上实现了数字化,广播电视微波传输也基本实现了数字化传输,原模拟干线微波和模拟移动微波传输设备已逐渐退出历史舞台。SDH同步数字传输技术在传输利用率和灵活性方面具有明显的优越性,微波干线与光缆干线互为备份,大大提高了传输可靠性,为广播电视节目信号的安全播出提供了重要的技术保障。2012年,随着我台广电中心的建成使用,全面实现了广电微波传输网络的数字化,节目传输质量和安全播出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本文对我中心数字微波技术的运用进行了介绍,阐述了其在广播电视信号传输中的作用。
姚正中,马晓青[2](2012)在《省级发射台自动化监控管理网络优化建设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针对发射台自动化监控管理系统阐述了发射台自动化监控管理系统所处的网络环境,提出如何选择适当的网络环境与现有监测系统兼容这一问题,在其不断的改造中,发射台自动化监控管理系统的网络部署至关重要,通过对监管平台工作流程的描述以及技术、功能管理性特点的阐述,让读者进一步了解广播电视监测平台为广电服务的宗旨。与此同时,广播电视行业的逐步壮大使得资源整合以及数据传输出现存储瓶颈,需要将云技术融入到当今广电行业中,继广电行业再续发展。
王云磊[3](2011)在《调频电视发射机自动测量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广播电视发射技术、自动控制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的发展,运用计算机系统强大的运算处理能力来实现对发射机的自动监测、自动控制、自动保护,已成为高山转播台发展趋势,调频电视发射机自动测量控制系统已成为新一代发射台站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系统是通过对多种发射机的数据测量和控制系统进行分析和总结,找出不同发射机测控系统的共同点和差异,根据高山转播台的实际情况,运用计算机自动控制及通讯相关技术,构建基于RS485总线的PLC控制系统,合理设计数据库及控制界面,结合广泛流行的C#网络编程技术,实现了调频电视发射机的自动测量及远程控制功能,优化资源配置,实现发射台的科学化管理,提高了工作效率,保证了调频电视节目信号的安全优质播出本文以山东省广播电影电视局大泽山转播台调频电视发射机自动测量控制系统的开发过程为蓝本,阐述了自动测量控制系统开发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全文共分为:绪论、发射机自动测量控制系统的需求分析、发射机自动测量控制系统的设计、发射机自动测量控制系统的实现及总结与展望五个部分,按照软件工程的设计方法,从需求分析开始,通过系统建模,画流程图等,按照自顶向下的设计方法循序渐进的进行了系统软硬件的模块设计,人机界面设计等,成功的实现了预定的设计目标。
陈克军,孟宪国[4](2010)在《调频电视中波发射台与微波站气象雷达站多台站相邻建设的可行性分析与工程实践》文中研究指明本文对调频、电视、中发射台与微波站、气象雷达站相邻建设面临的电磁干扰问题进行了详实分析,并通过工程实践验证了多台站相邻建设的可行性,为此类工程建设提供了理论依据,积累了施工经验。
杨志明[5](2008)在《发射机实现自动化管理的思考与实践》文中研究表明对发射机实现自动化管理一直是技术系统不断探索、不断实践的重要技术课题。如何结合各台的工作实际,采用先进的技术,设计出一套合理、适用、可靠的自动化监测、管理系统,是确保安全优质播出的重要技术保障。本文从实现有人留守、无人值班的基本技术条件、基本功能、调频、电视方案概述等几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尚豫森[6](2001)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在广播电视覆盖网规划与管理方面的应用》文中指出本文论述将地理信息系统 (GIS)技术运用于广播电视覆盖网规划与管理的有关技术问题。通过分析 GIS技术的最新进展 ,探讨了基于 GIS技术的广播电视覆盖网规划与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方法和结构体系
尚豫森[7](2001)在《用GIS建立我省广播电视覆盖网规划与管理系统》文中研究指明本文论述将地理信息系统 (GIS)技术运用于广播电视覆盖网规划与管理的有关技术问题。通过分析GIS技术的最新进展 ,探讨了基于GIS技术的广播电视覆盖网规划与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方法和结构体系
李礼[8](2000)在《浅谈医科院校电化教学中的CATV与HFC》文中提出本文主要介绍了电视教学中 CATV和 HFC传输系统。同时对双向光缆和调频光缆传输系统做了介绍。指出改造、开发、利用这种传输系统是提高教学效益的一条有效途径
黄吴明[9](2000)在《调频电视光缆系统》文中指出 我国目前还很少用调频光缆系统来传送模拟电视信号,但随着有线电视网的日益扩大,传送距离要求越来越远,调幅电视光缆系统已经不能完成传送任务。为此,许多同志就认为只能靠数字系统来解决,可数字系统的成本是非常高的,一般有线电视台不可能负担得起,特别是将来真正进入市场经济后,过高的成本是要造成亏损的。所以,调频系统是一种可以考虑的方案,它的成本只比调幅系统稍高一些,但传输距离可达几百千米,传输质量也
黄吴明[10](2000)在《有线电视网改造的设想》文中指出
二、调频电视光缆系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调频电视光缆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1)数字微波技术在广播电视节目传输中的运用(论文提纲范文)
1 数字微波传输技术的特点 |
2 我中心数字微波传输技术系统组成 |
3 数字微波传输系统中各设备工作简介 |
4 数字微波传输技术在我台的重要作用 |
(2)省级发射台自动化监控管理网络优化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网络环境现状分析 |
1.1 发射传输网的网络环境 |
1.2 监控管理网的网络需求 |
1.3 实现共网组构的网络结构 |
2 发射台自动化监控管理平台的网络部署 |
2.1 网络传输拓扑结构的设计 |
2.2 中心平台的组构 |
3 省级发射台自动化监控管理平台应用启示 |
3.1 共网互联组构的统一应用 |
3.2 系统技术性应用特点 |
3.3 系统功能管理特点 |
3.4 下一代监测网的云技术应用 |
4 结束语 |
(3)调频电视发射机自动测量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高山转播台自动化建设的必枯性 |
1.2 国内外研究现况 |
1.3 论文的主要工作 |
2 系统需求分析 |
2.1 系统需求分析 |
2.1.1 总体需求 |
2.1.2 系统功能性需求 |
2.1.3 系统非功能行需求 |
2.2 可行性分析 |
3 控制系统的设计 |
3.1 系统硬件设计 |
3.1.1 系统硬件总体设计 |
3.1.2 系统硬件详细设计 |
3.1.2.1 系统总体框图 |
3.1.2.2 供电系统详细设计 |
3.1.2.3 信号传输系统详细设计 |
3.1.2.4 数据采集控制系统详细设计 |
3.1.2.5 环境监测系统详细设计 |
3.1.2.6 发射机系统详细设计 |
3.1.2.7 安全防护系统详细设计 |
3.2 系统软件设计 |
3.2.1 Visual C#.NET开发语言及环境简介 |
3.2.2 系统软件总体功能设计 |
3.2.3 UML系统建模 |
3.2.4 程序流程图(框图、处理过程设计) |
3.2.5 系统软件模块设计 |
3.2.6 数据库设计 |
4 控制系统的实现 |
4.1 系统主界面的实现 |
4.2 主要参数显示的实现 |
4.2.1 整体观察 |
4.2.2 动态浏览 |
4.2.3 手动控制 |
4.2.4 环境监控 |
4.2.5 报警浏览 |
4.3 菜单栏功能的实现 |
4.3.1 报警查询 |
4.3.2 报表统计 |
4.3.3 数据回放 |
4.3.4 名称设置 |
4.3.5 用户管理 |
4.4 自动控制操作的的实现 |
4.4.1 使能设置 |
4.4.2 开关机设置 |
4.5 应急处理操作的实现 |
4.5.1 电源故障 |
4.5.2 开机故障 |
4.5.3 控制器故障 |
4.6 远程监测与控制的实现 |
5 总结与展望 |
5.1 系统的特点 |
5.2 系统的不足 |
5.3 改进方案 |
5.4 设计心得与收获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4)调频电视中波发射台与微波站气象雷达站多台站相邻建设的可行性分析与工程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1 基本情况 |
2 技术可行性分析 |
2.1 可能构成的干扰源 |
2.2 气象雷达干扰理论分析 |
2.3 工程实例参考 |
3 工程建设实践 |
3.1 微波传输系统建设 |
3.2 卫星信号接收系统建设 |
3.3 调频电视中波相互干扰防范措施 |
4 结束语 |
(6)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在广播电视覆盖网规划与管理方面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前言 |
2 GIS技术最新进展 |
3 系统应具备的基本功能 |
4 详细功能设计 |
5 地图数据需求分析 |
5.1 地图比例尺的选择 |
5.2 属性数据与地图数据的连接 |
5.3 地图分层 |
5.4 地图量算与空间分析 |
6 系统设计 |
6.1 系统目标 |
6.2 系统框架 |
6.3 业务决策应用系统 |
6.4 设计目标 |
6.5 各个子系统设计 |
6.5.1 基础信息管理系统 |
6.5.2 广播电视覆盖网规划与管理应用信息系统 |
7 数据库建设方案 |
8 结束语 |
(7)用GIS建立我省广播电视覆盖网规划与管理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
1 GIS技术最新进展 |
2 系统应具备的基本功能 |
2.1 信息查询 |
2.2 空间分析与辅助决策 |
2.3 空间、属性数据管理与数据更新 |
2.4 专题信息的提取与统计分析 |
2.5 覆盖网规划设计 |
2.6 多媒体数据的管理与调用 |
3 详细功能设计 |
4 地图数据需求分析 |
4.1 地图比例尺的选择 |
4.2 属性数据与地图数据的连接 |
4.3 地图分层 |
4.4 地图量算与空间分析 |
5 系统设计 |
5.1 系统目标 |
5.2 系统框架 |
5.3 业务决策应用系统:见图3 |
5.4设计目标 |
5.5 各个子系统设计 |
6 数据库建设方案 |
7 结束语 |
(10)有线电视网改造的设想(论文提纲范文)
1 有线电视电缆网 |
2 光缆电缆混合网 |
3 双向光缆系统 |
4 调频电视系统 |
5 支线的改造问题 |
6 数字化问题 |
四、调频电视光缆系统(论文参考文献)
- [1]数字微波技术在广播电视节目传输中的运用[J]. 孟卫,刘煜. 数字通信世界, 2015(11)
- [2]省级发射台自动化监控管理网络优化建设研究[J]. 姚正中,马晓青. 广播与电视技术, 2012(10)
- [3]调频电视发射机自动测量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王云磊. 中国海洋大学, 2011(S1)
- [4]调频电视中波发射台与微波站气象雷达站多台站相邻建设的可行性分析与工程实践[J]. 陈克军,孟宪国. 广播与电视技术, 2010(12)
- [5]发射机实现自动化管理的思考与实践[J]. 杨志明. 内蒙古广播与电视技术, 2008(01)
- [6]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在广播电视覆盖网规划与管理方面的应用[J]. 尚豫森. 广播与电视技术, 2001(06)
- [7]用GIS建立我省广播电视覆盖网规划与管理系统[J]. 尚豫森. 西部广播电视, 2001(04)
- [8]浅谈医科院校电化教学中的CATV与HFC[J]. 李礼. 中国医学教育技术, 2000(01)
- [9]调频电视光缆系统[J]. 黄吴明. 有线电视技术, 2000(01)
- [10]有线电视网改造的设想[J]. 黄吴明. 中国有线电视, 2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