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高职高专数学教育改革的几点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谢武[1](2020)在《我国高等职业院校综合实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时代背景的发展变化与经济社会的转型升级,我国越来越重视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作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承担者,高等职业院校负担着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重任。如何有效评价我国高职院校的发展现状与综合实力是值得研究的问题。本研究从高职院校评价的现实需求出发,通过文献调研国内外高职院校评价的研究与应用现状,梳理国内外高职院校评价的评价目的、评价主体、评价对象、评价方法、评价指标等;结合利益相关者理论、核心竞争力理论、系统论、新时代职业教育相关思想等相关理论,归纳了高职院校评价方案应秉持的构建原则与设计理念;结合我国高职院校评价现状与已有文献研究成果,构建了包含基础投入实力、人才培养实力、社会服务实力、社会影响实力等4项一级指标,基础设施、师资结构、培养资源、经济发展、院校建设等17项二级指标,总占地面积、在岗专任教师总数、高职教育培养规模、校企合作实训基地、示范建设等95项三级指标的高职院校综合实力评价指标体系。本研究分别选择北京市25所高职院校和全国27所第一批“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作为实证研究对象,对各层级指标进行数据收集、整理、清洗、归一和计算分析,得出使用高职院校综合实力评价指标体系的评价结果。将评价结果与官方评价结果、其他机构评价结果及专家主观评价结果对比发现:高职院校综合实力评价指标体系具有较高的可信度,并体现了一定的时代性与创新型。
刘奕[2](2020)在《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文中指出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设备接入到移动网络,新的服务与应用层出不穷,对移动网络的容量、传输速率、延时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5G技术的出现,使得满足这些要求成为了可能。而在5G全面实施之前,提高现有网络的性能及用户感知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从5G应用场景及目标入手,介绍了现网改善网络性能的处理办法,并针对当前5G关键技术 Massive MIMO 技术、MEC 技术、超密集组网、极简载波技术等作用开展探讨,为5G技术对4G 网络质量提升给以了有效参考。
方媛琳[3](2019)在《线性代数在工程测量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指出作为一门基础课程,线性代数是学习工程测量专业必修的工具性专业基础课,而课程教学的效果将直接影响工程测量专业学生后续相关专业课程的学习和终身教育等问题。本文旨在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通过对我院目前数学课程教学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分析学生学科能力迁移不足的原因,并找出解决的方案。通过对笔者所在学院的教学现状的调查,发现我院的线性代数课程存在以下问题,也是导致学生线性代数学科能力迁移应用困难的主要成因:第一,我院学生基础薄弱,差异大,缺乏实践机会。高职院校的招生水平参差不齐,导致大部分高职学生数学基础薄弱,普遍缺乏应用数学的能力。第二,课程教学学时少,教学内容多,实用性不高,教学效果不佳。教学内容与专业课程之间联系不强,教学过程中缺少实践性和应用性内容,与高职学生专业的契合不足,与专业课程背景融合不深入,没有高职院校专业的特色,没有体现线性代数在专业中的迁移应用。第三,数学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等有待提高。教师缺乏丰富的社会经历和系统的知识储备,知识结构太单一,对测量专业背景和知识了解不深。第四,作业布置、教学考核模式比较单一,没有层次感。通过调查分析得出,以上四点是影响线性代数课程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针对以上问题,本文总结了基于为专业服务的改革原则和途径,整理了线性代数在测量专业中的应用案例,分析得出了通过案例教学、项目化教学等教学方法,将数学建模思想融入线性代数课堂的教学实践中,是实现课堂教学改革的必由之路,并给出了两个教学案例。本文最后就教学大纲的调整、教学内容的改革、教学方法的创新、教师队伍的建设、课程评价体系的完善等多个方面提出了基于专业服务的线性代数课程的教学改革对策和建议。本文的创新点是:将数学建模思想和建构主义思想融入线性代数课堂教学中,实现线性代数与工程测量专业的融合,强化线性代数为测量专业服务的工具性作用。
热孜万古丽·阿巴斯[4](2019)在《我国教育管理学知识图谱研究 ——基于1979-2018期刊文献的实证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改革开放以来,在知识高度分化与新兴学科不断涌现的整体背景下,我国教育管理学逐渐走向成熟与专业化。基于四十余年纷繁复杂的研究成果,对学科已有研究开展系统性、理论性的回顾与反思,既有助于厘清学科发展的历史脉络,又有助于准确掌握学科的内在逻辑结构,是学科建设中不可或缺的基础性研究工作。然而,现有对学科整体审视的研究,多为学者凭借自身知识积累所作的阶段性的回顾与展望,又或是囿于某一分支学科、具体研究领域当中。既有研究在视角上缺少全景维度与长时间段的系统检视,难以从海量繁杂信息中洞悉学科发展的真实样貌和客观动态规律,系统性的学科审思需引入新的研究范式加以完善。知识图谱作为反映科学知识发展进程以及结构关系的一种知识管理工具,能有效克服以上不足。通过对海量复杂信息开展缜密的数据挖掘与分析,可动态展现学科的演进特征,探究学科发展的动力机制,发现学科发展过程中的缺失与薄弱环节,对拓宽学科研究广度与挖掘研究深度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与实践价值。鉴于此,本研究尝试将知识图谱方法运用于我国教育管理学学科发展的研究当中,以学科归宗、学科渗透、学科价值为研究基点,以正视学科发展的复杂本质、顺应跨学科的发展态势为研究原则,通过构建三维矩阵(以学科给养、主题演化、知识流动、学术群体为目的维,以各类知识单元为对象维,以统计分析、引文分析、共引分析、聚类分析等科学计量分析为方法维),将CNKI中1979-2018年我国教育管理学38162篇文献信息转化成一系列的知识图谱,以期更深层次地揭示学科结构的相似性与承接性,具体的研究过程及研究发现如下:(1)“学科给养”视角。分别从人力、物力、财力等层面呈现学科演进与发展的动力来源与基础条件。总体来说,学科目前仍处于成长阶段,学科发展的内部与外在条件整体较好,高等院校引领拉动学科发展,但机构之间“贫富”差距较大。此外,研究成果分布在829种不同的期刊上,涉及教育学、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等14个学科,呈现学科交叉性强,领域广泛等特性。(2)“发展轨迹”视角。前述文献样本涉及到的50351个关键词之间存在强弱关系,通过对这些关键词开展共现分析与聚类分析,挖掘出学科知识结构之间的亲疏关联。整体来看,学科经40年的发展,已形成了较明确的范畴体系,整体呈现“核心—衍生—边缘”的主题格局。阶段性分析表明,学科演进过程中新老话题的更替,存在明显的“政策依赖”特性,与繁荣的应用研究相比,基础性研究量少质低,纵向连贯性研究不足。(3)“知识关联”视角。通过探测突现词把握学科研究前沿。学科研究中具有时代特征“变”的研究域,是学科发展对时代变迁和社会发展的积极回应。综合“主题演化”的分析结果可知,关注度高的热点领域,容易聚集集体智慧创造新知识,引领学科的发展方向。对前述38162篇文献样本涉及到的144618篇参考文献开展引文分析,结果显示,滋养学科发展的奠基性文献在学科发展初期较为欠缺,这与学科发展初期学术研究规范性存在欠缺有关,因学科研究更注重现实性与实用性,学术积累在延续性和体系上较为薄弱。(4)“学术群体”视角,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分别对作者合作与作者共被引形成的“显性网络”与“隐性网络”进行考察。整体而言,作者合作构成的“显性网络”密度低,“权威学者”之间的学术联系不紧密,“师生型”、“同事型”是合作的主要方式,网络中派系林立的程度值不高,整体科研合作网络仍处于待优化的初级阶段。基于核心作者共被引构成的“隐性网络”按照研究领域可分为10个学术群体,研究跨领域特性明显,但不具备明显的学派效应。整体上来看网络连通性好,信息传递快,具有典型的“小世界”效应,存在“学术明星”现象。(5)综合上述分析,研究基于知识图谱视角,总结出我国教育管理学学科发展的范式特征,并对学科研究中存在的现实问题进行反思。从建构均衡化教育管理学学科体系、打造本土化教育管理学学术格局、完善教育管理学学科制度化建设等层面提出完善我国教育管理学研究的一系列建议。研究借由宏观概括、中观分析、微观扫描对我国教育管理研究的四十年进行回溯与总结,结合学科发展范式特征提出展望,客观呈现学科总体图景、发展态势与结构特征,为后续研究把握研究重点、捕捉研究前沿、规范学科布局奠定了研究基础。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未来还需进一步扩充基础数据,扩大文献样本的来源范围,将学术着作、学位论文吸纳进来,同时增加中外教育管理学研究的横向对比,以客观评价我国教育管理学在国际学术领域的地位、优势与差距。此外,还需丰富研究内容,将学科研究成员的知识结构与研究取向纳入学科建设的重点考察范围,进一步完善本研究。
杜绍坤,王建平,王洪林,马池德[5](2014)在《关于高职高专数学教材建设的几点思考》文中指出文中针对高职高专高等数学教材的现状,分析了教材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其产生原因,根据高职高专将来的发展趋势,提出了高职高专高等数学教材建设的几点思考与建议。
焦慧平,肖德华[6](2011)在《通过数学建模活动促进高职高专院校教育教学改革》文中提出从高职高专院校培养高技能人才目标出发,依据开展数学建模活动的实践经验,阐述了高职高专院校开展数学建模活动的重要意义,对以数学建模为切入点推动高职高专数学教学改革提出了几点思考。
戴磊[7](2009)在《基于模糊数学的高职高专学生素质评价研究》文中提出素质教育是目前国家正在提倡的一种教育观念,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教育模式或方法。怎样把学生在学校里学习的知识转化成学生的综合素质并体现在日常的生活中,这就需要结合高职院校自身的具体办学特点以及学生潜质发展来实现。在以就业导向的背景下,高职高专院校应根据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结合高职高专学校自身发展的实际情况,必须尽快运用以就业为导向的素质人才培养模式,能够较好地改善目前在以就业为导向背景下实施素质教育的各种问题。在以就业为导向的素质本位人才培养模式中,知识结构、思想品德、能力素质、身体素质是构成人才素质的四个重要要素。需要说明的是,在这四个要素之间他们并不是彼此孤立存在的,而是相辅相成的,并且四个要素处于我们所说的人才素质的不同层面,通过四个要素间的相互紧密联系才能构成人的全面发展。本文通过研究现有的高职院校学生素质综合评价模式和当前社会发展对高职院校学生各方面素质的需求,分析了原有模式在评价目标、内容和方法上都存在许多不足,主要表现为定性分析和主观判断研究较多,定量分析和客观评价研究较少;指标设计过粗,指标体系过于陈旧,指标体系中要求高职高专学生应该具备的素质已经不能满足时代发展的需要。尤其是道德素质、能力素质。由统计学基础知识可知,学生素质是用文字描述的品质标志,具有模糊性和不确定性,无法用精确的数值来衡量,为此,本文通过建立多层次模糊综合评判模型,以期达到客观有效地综合评价高职高专学生素质的目的。本文通过对高职高专学生素质调查分析,构建了高职院校学生素质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由两级指标构成。评价体系采用模糊数学确定该指标体系权重,能够较好地体现当今高职院校学生应该具备各方面素质,使学生适应当代社会发展需要。
孟繁慧[8](2015)在《高职高专数学教学改革的几点体会》文中指出高职高专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数学作为公共基础课,在教学上还存在着一些问题,要通过对数学教学的改革,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
林华[9](2012)在《高职高专数学教学学生专业技能培养研究》文中认为根据对高职高专数学教学的现状分析,要实现把数学知识转化为学生的专业技能这一教学目标,首先,要改革现行的教材体系,根据需要分为经济数学、工程数学、管理数学等。其次,数学课要从基础课定位为专业课,依据学科关联度重新划分教研部,给专业课教师与数学课教师的交流学习创造机会,使数学教师能够充分了解专业课对数学的需求。再次,数学教学要走出书斋,探索产学研一体化的教学新模式。
中国职教学会职教期刊编辑专业委员会[10](2009)在《第七次全国优秀职教文章评选结果》文中指出
二、高职高专数学教育改革的几点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高职高专数学教育改革的几点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高等职业院校综合实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政策背景 |
1.1.2 高职教育的发展现状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国内外研究述评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第2章 高职院校综合实力评价的理论基础 |
2.1 利益相关者理论 |
2.1.1 利益相关者的概念 |
2.1.2 利益相关者的类型 |
2.2 核心竞争力理论 |
2.2.1 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概念 |
2.2.2 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 |
2.2.3 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特征 |
2.3 系统论 |
2.3.1 系统论的概念与内涵 |
2.3.2 系统论的基本方法 |
2.3.3 系统论的基本原理 |
2.4 新时代职业教育相关思想 |
2.4.1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职业教育思想 |
2.4.2 新时代职业教育主要矛盾分析 |
第3章 高职院校综合实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3.1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
3.1.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总体原则 |
3.1.2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具体原则 |
3.2 评价指标的来源 |
3.2.1 理论来源 |
3.2.2 政策来源 |
3.2.3 实践来源 |
3.3 评价指标体系的分层初构 |
3.3.1 评价指标体系一级指标的初构 |
3.3.2 评价指标体系二级指标的初构 |
3.3.3 评价指标体系三级指标的初构 |
3.4 基于德尔菲法的评价指标体系修正 |
3.4.1 专家咨询小组的确定 |
3.4.2 专家咨询问卷的制定 |
3.4.3 专家咨询意见的评价 |
3.4.4 专家咨询结果的讨论 |
3.5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
3.5.1 层次分析法概述 |
3.5.2 指标权重的确定方法 |
3.5.3 各层指标权重的确定 |
3.6 确定的高职院校综合实力评价指标体系 |
第4章 高职院校综合实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应用比较 |
4.1 对象选择 |
4.2 数据来源 |
4.3 评价过程 |
4.4 基于评价指标体系的计算结果 |
4.4.1 评价结果的计算方法 |
4.4.2 评价结果 |
4.5 评价结果的对比分析 |
4.5.1 与官方评价结果的对比分析 |
4.5.2 与其他排名结果的对比分析 |
4.5.3 与专家排名结果的对比分析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研究结论与创新 |
5.1.1 研究结论 |
5.1.2 研究创新 |
5.2 研究局限与展望 |
5.2.1 研究局限 |
5.2.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2)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 4G网络现处理办法 |
2 4G网络可应用的5G关键技术 |
2.1 Msssive MIMO技术 |
2.2 极简载波技术 |
2.3 超密集组网 |
2.4 MEC技术 |
3 总结 |
(3)线性代数在工程测量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目的、意义及方法 |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文献综述与理论依据 |
2.1 高等职业教学数学课程教学改革综述 |
2.2 工程测量专业课程与线性代数衔接的研究综述 |
2.3 理论依据 |
第三章 高职工程测量中线性代数课程现状的分析 |
3.1 调查目的 |
3.2 调查的对象 |
3.3 调查的方法与内容 |
3.4 调查结果分析 |
第四章 线性代数与工程测量结合的原则与途径 |
4.1 线性代数与工程测量结合的原则 |
4.2 线性代数与工程测量结合的途径 |
第五章 线性代数在工程测量专业中的应用举例 |
5.1 n阶行列式的概念的教学案例 |
5.2 线性代数与测量专业课程融合的实操性考核方案 |
第六章 高职工程测量中线性代数课程教学的建议 |
6.1 课程教学大纲的调整 |
6.2 教材教学内容的改革 |
6.3 教学方法的建议 |
6.4 师资建设的建议 |
6.5 课程评价体系的完善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在校生《线性代数》学习状况调查问卷 |
附录二:数学教师访谈提纲 |
附录三:测量专业教师访谈提纲 |
致谢 |
(4)我国教育管理学知识图谱研究 ——基于1979-2018期刊文献的实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 |
一、选题缘由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核心概念及文献综述 |
一、核心概念界定 |
二、文献综述 |
第三节 研究设计 |
一、研究问题与研究思路 |
二、技术路线 |
三、可能的创新点 |
第四节 研究基础 |
一、数据来源及检索策略 |
二、研究方法 |
三、知识图谱绘制流程 |
四、辅助软件 |
第二章 我国教育管理学“学科给养”的知识图谱 |
第一节 我国教育管理学研究文献的时序分布 |
一、我国教育管理学期刊论文时序分布 |
二、基于学科成长规律的基本判断 |
第二节 我国教育管理学研究文献的空间分布 |
一、我国教育管理学研究机构分析 |
二、我国教育管理研究文献的期刊分布 |
第三节 我国教育管理研究基金项目分析 |
一、我国教育管理学基金项目资助年度分布 |
二、我国教育管理学基金类别分析 |
三、我国教育管理学典型基金项目分析 |
第四节 结论与讨论 |
一、学科知识生产仍处于成长阶段 |
二、学科发展呈现交叉性强领域广的特点 |
三、学科发展存在分化不均的现象 |
第三章 我国教育管理学“发展轨迹”的知识图谱 |
第一节 我国教育管理学研究主题的整体展现 |
一、数据选择与研究方法 |
二、我国教育管理学研究主题的整体性分析 |
第二节 我国教育管理学研究主题的时间演化 |
一、1979-1989 年我国教育管理学研究主题分析 |
二、1990-1999 年我国教育管理学研究主题分析 |
三、2000-2009 年我国教育管理学研究主题分析 |
四、2010-2018 年我国教育管理学研究主题分析 |
第三节 结论与讨论 |
一、我国教育管理学研究主题的特点总结 |
二、我国教育管理学研究主题的演进总结 |
第四章 我国教育管理学“知识关联”的知识图谱 |
第一节 我国教育管理学研究前沿 |
一、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
二、我国教育管理学研究前沿的整体分析 |
三、我国教育管理学研究前沿的阶段分析 |
第二节 我国教育管理学知识基础 |
一、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
二、我国教育管理学文献共被引分析 |
三、我国教育管理学期刊共被引分析 |
第三节 结论与讨论 |
一、基于研究前沿的分析 |
二、基于研究基础的分析 |
第五章 我国教育管理学“学术群体”的知识图谱 |
第一节 我国教育管理学科学者分布状态 |
一、高产作者界定标准 |
二、高产作者产出与分布分析 |
第二节 我国教育管理学合作网络解析 |
一、数据选择与研究方法 |
二、我国教育管理学研究合作状况整体分析 |
三、我国教育管理学研究合作网络特征分析 |
第三节 我国教育管理学学术群体的知识图谱 |
一、数据来源和分析架构 |
二、作者共被引网络分析 |
第四节 结论与讨论 |
一、基于学者合作状况的分析 |
二、基于学术群体构成的分析 |
第六章 研究总结与展望 |
第一节 主要工作及发现 |
一、基于“学科给养”视角的研究发现 |
二、基于“发展轨迹”视角的研究发现 |
三、基于“知识关联”视角的研究发现 |
四、基于“学术群体”视角的研究发现 |
第二节 知识网络视角下我国教育管理学学科发展特点 |
一、我国教育管理学学科发展的动力机制 |
二、学科交叉与互涉促进分支学科不断生成 |
三、以混合团体为基础聚合的学术共同体 |
第三节 学科视角下完善我国教育管理学研究的展望 |
一、建构均衡化的教育管理学科体系 |
二、打造本土化的教育管理学学术格局 |
三、完善教育管理学学科制度化建设 |
第四节 研究不足与展望 |
一、研究不足 |
二、后续研究设想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术语缩写列表 |
附录二 数据索引 |
附录三 本研究涉及的部分法律与政策文件 |
附录四 1979-2018 年我国教育管理学部分着作统计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5)关于高职高专数学教材建设的几点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 高职高专数学课的重要地位与作用 |
2 高职高专数学教材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
2.1 教材编写形式与方法单一 |
2.2 教材板式设计不够新颖 |
2.3 教材内容与现实的应用联系较少 |
3 高职高专数学教材建设的几点思考 |
3.1 高职高专数学教材应当是一个完整的体系, 不能是零散数学知识的堆彻 |
3.2 高职高专高等数学教材应当与实际应用接轨 |
3.3 高职高专数学教材不能理论性太强亦不能过分降低难度 |
3.4 高等数学教材应当多样化, 编写适合不同专业学生学习的数学教材 |
3.5 高等数学教材应当添加相应的预备知识内容 |
3.6 要根据高职高专院校开设数学课程的目的与任务进行教材编写 |
3.7 高职高专数学教材应是理论课、习题课、实验课的综合 |
(6)通过数学建模活动促进高职高专院校教育教学改革(论文提纲范文)
一、积极开展数学建模活动的重要意义 |
(1) 开展数学建模活动是高职高专院校培养复合型高技能人才的需要。 |
(2) 开展数学建模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竞争意识的需要。 |
(3) 开展数学建模活动是高职高专院校数学教学改革的需要。 |
(4) 开展数学建模活动是打造高职高专院校高水平教师队伍的需要。 |
二、数学建模活动的开展与探索 |
(1) 领导重视, 是高职高专院校成功开展数学建模活动的前提。 |
(2) 加强宣传, 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是开展数学建模活动的基础。 |
(3) 强化培训, 团队合作, 是开展数学建模活动的重要环节。 |
(4) 强化保障体制, 是推动数学建模活动顺利开展的有效支撑。 |
三、促进高职高专院校数学建模教育改革的几点思考 |
(1) 完善、落实激励奖励政策, 促进数学建模活动的持续开展。 |
(2) 把数学建模的思想和方法融入到高职高专院校数学教学中, 使更多的学生收益。 |
(3) 开设数学实验课程或数学建模课程。 |
(7)基于模糊数学的高职高专学生素质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的背景 |
1.1.1 国内外学生素质研究现状及动态 |
1.1.1.1 国外学生素质教育 |
1.1.1.2 国内学生素质教育 |
1.1.2 高职高专学生素质教育现状 |
1.2 研究目的 |
1.3 选题的意义 |
1.4 研究的方法 |
第二章 相关理论研究 |
2.1 模糊数学模型相关理论 |
2.1.1 模糊数学及数学模型的概述 |
2.1.2 模糊数学模型建立及评价 |
2.2 高职高专学生素质概述 |
2.2.1 素质 |
2.2.2 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关系 |
2.2.3 素质和人才 |
2.2.4 普通高校教育与高职高专教育的差异 |
2.3 高职高专学生素质评价的内涵和意义 |
2.3.1 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内涵 |
2.3.2 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意义 |
第三章 运用模糊数学构建学生素质模型 |
3.1 学生素质模型的构建原则 |
3.1.1 三个维度 |
3.1.2 一个目标 |
3.1.3 四项内容 |
3.2 学生素质模型构建指标分析 |
3.3 构建评价因素集 |
3.4 学生素质各项指标权重的确立 |
3.5 构建评语集 |
3.6 单因素模糊评价数学模型 |
3.6.1 进行模糊综合评价 |
3.6.2 模糊综合评价指标的处理 |
第四章 高职高专学生素质调查分析 |
4.1 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简介 |
4.2 昆冶高专学生素质调查分析 |
4.2.1 学生自我素质评价 |
4.2.2 教师对学生素质评价 |
4.2.3 社会对昆冶高专学生素质评价 |
4.3 昆冶高专学生素质现状分析 |
4.4 当前昆冶高专学生综合素质存在的问题 |
第五章 数学模型在学生素质评价中的应用 |
5.1 昆冶高专学生素质评价指标权重的确立 |
5.1.1 一级指标权重系数的确定 |
5.1.2 二级指标权重系数的确定 |
5.1.3 权重系数汇总 |
5.2 数学模型的应用 |
5.3 对策及建议 |
5.3.1 提高昆冶高专学生素质的对策 |
5.3.2 提高昆冶高专学生素质的建议 |
5.3.3 学生素质的多级因素综合评价 |
5.3.3.1 多级因素综合评价实践意义 |
5.3.3.2 多级因素综合评价的理论价值 |
第六章 总结 |
6.1 结论 |
6.2 实施素质评价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8)高职高专数学教学改革的几点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
一、高职高专院校数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
1、受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 教学模式陈旧 |
2、课程设置减少 |
3、教学内容落后 |
二、高职高专数学教学改革的体会 |
1、制定符合高职高专学校特点的教学目标 |
2、教学改革的核心是教学内容的改革 |
(1) 设计生动、活泼、有趣的教学内容, 激发学生的兴趣 |
(2) 对深奥难懂的知识点降低难度, 注重数学思想的学习 |
(3) 理论联系实际, 明确学习目的 |
(4) 培养数学应用能力 |
3、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
(1) 采用启发式教学, 让学生充分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
(2) 方法与技巧综合运用, 提高学习能力 |
4、改变传统教育观念,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
(1) 培养创新意识 |
(2) 培养创新精神 |
(3) 培养创造能力 |
5、重视应用, 学会解决现实问题 |
结论 |
(9)高职高专数学教学学生专业技能培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文献综述与研究基础 |
制约高职高专数学知识向专业技能转化的因素分析 |
在高职高专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几点对策 |
四、高职高专数学教育改革的几点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高等职业院校综合实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D]. 谢武. 湖北工业大学, 2020(10)
- [2]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J]. 刘奕. 数码世界, 2020(04)
- [3]线性代数在工程测量中的应用研究[D]. 方媛琳. 广州大学, 2019(01)
- [4]我国教育管理学知识图谱研究 ——基于1979-2018期刊文献的实证分析[D]. 热孜万古丽·阿巴斯. 华东师范大学, 2019(08)
- [5]关于高职高专数学教材建设的几点思考[J]. 杜绍坤,王建平,王洪林,马池德. 河北工程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4(02)
- [6]通过数学建模活动促进高职高专院校教育教学改革[J]. 焦慧平,肖德华. 中州大学学报, 2011(01)
- [7]基于模糊数学的高职高专学生素质评价研究[D]. 戴磊. 昆明理工大学, 2009(03)
- [8]高职高专数学教学改革的几点体会[J]. 孟繁慧.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5(09)
- [9]高职高专数学教学学生专业技能培养研究[J]. 林华. 职业教育研究, 2012(12)
- [10]第七次全国优秀职教文章评选结果[J]. 中国职教学会职教期刊编辑专业委员会. 职业教育研究, 20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