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食品酵母表达系统:Candida utilis

一种新型食品酵母表达系统:Candida utilis

一、一种新的食品酵母表达系统:产朊假丝酵母(论文文献综述)

谢晓阳,常霞,刘雨晴,景炳年,韩红园,魏磊,周雍,王伟[1](2022)在《赤松茸子实体多糖发酵条件优化及抗氧化活性研究》文中提出以赤松茸子实体多糖DPPH自由基清除率为响应值,结合单因素试验通过Box-Behnken设计响应面法优化赤松茸子实体多糖发酵工艺。结果表明,通过响应面优化试验,得到了液态发酵的最优条件:发酵时间为60 h、接种量为3%、初始pH为4、发酵温度为25℃。在此最佳工艺条件下,赤松茸子实体多糖DPPH清除率为89.66%。试验结果说明赤松茸子实体多糖发酵后具有较强的抗氧化活性。

谢晓阳,范毅,王伟,景炳年,陈谭星,刘雨晴,颜慧萍,曹力凡[2](2021)在《响应面法优化刺梨果多糖发酵工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研究并提高刺梨果中多糖的抗氧化活性,选取产朊假丝酵母(Candida utilis)为发酵菌种,采用酵母粉麦芽糖(YM)培养基对刺梨果多糖进行发酵。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以接种量、发酵时间、初始p H值为影响因素,刺梨果多糖DPPH自由基清除率为响应值,采用Box-Behnken试验设计建立数学模型,利用响应面法优化刺梨果多糖发酵工艺。结果表明,影响刺梨果多糖DPPH自由基清除率的主次顺序为:发酵时间>初始pH值>接种量;最佳发酵工艺为发酵时间50 h、接种量2%、初始pH值为3。在此最佳工艺条件下,刺梨果多糖DPPH自由基清除率为86.56%。结果表明刺梨果多糖具有较强的抗氧化活性。

仝丹心[3](2020)在《过表达α-淀粉酶、脯氨酰内肽酶黑曲霉的发酵调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黑曲霉是丝状真菌中曲霉属的一种,具有卓越的蛋白表达和分泌能力,能够正确进行蛋白质的各种翻译修饰,安全性广泛为人们所接受,是建立新型重组蛋白表达系统的理想选择。本课题组前期建立了食品级的黑曲霉分泌表达系统,并通过使用强启动子Pgla A6R和高效分泌信号肽Sgla A有效提高了α-淀粉酶、木聚糖酶、葡萄糖氧化酶等重组蛋白的产量。但是,在过表达脯氨酰内肽酶、酸性蛋白酶、多聚半乳糖醛酸酶的研究中发现,使用强启动子Pgla A6R和高效分泌信号肽Sgla A后,目的蛋白的表达量有所下降,并且出现了菌体生长抑制现象。推测可能是重组蛋白过度表达导致错误折叠,引发了非折叠蛋白响应。本实验以过表达α-淀粉酶、脯氨酰内肽酶的黑曲霉TH-2为材料,尝试通过改变发酵培养基中葡萄糖和木糖比例、添加蛋白分泌促进剂CPPs和内质网应激抑制剂TUDCA调控目的蛋白的表达、折叠和分泌。分析发酵条件对不同菌株中相同或不同分泌蛋白表达的调控规律。研究结果将深化对黑曲霉分泌蛋白表达调控的认识,为通过优化发酵条件提高重组蛋白的分泌表达量提供有价值的参考。获取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过表达融合Flag标签的α-淀粉酶黑曲霉的构建构建了融合Flag标签的内源α-淀粉酶基因amyAF的黑曲霉表达载体pSZHG6R-amyAF,以强启动子Pgla A6R和Sgla A信号肽调控amyAF基因的表达;采用农杆菌介导法转化黑曲霉,获得amyAF基因表达框整合在gla A基因位点的重组菌株G1A。重组菌株G1A发酵第11 d产α-淀粉酶达到最大值,为129.18 U/m L,是出发菌株TH-2的1.85倍,与之前过表达未融合Flag标签的α-淀粉酶纯合黑曲霉重组菌株(?gla A::amy A in A.niger TH-2))所测酶活结果差距不大。(2)过表达α-淀粉酶黑曲霉的发酵调控对重组菌株G1A进行摇瓶发酵培养,设置10%木糖、2%葡萄糖+8%木糖、4%葡萄糖+6%木糖、6%葡萄糖+4%木糖、8%葡萄糖+2%木糖、10%葡萄糖、10%葡萄糖+1%CPPs及10%葡萄糖+0.01%TUDCA等8种不同的发酵培养基,取摇瓶发酵第4 d的样品进行检测分析。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表明,与10%葡萄糖的发酵培养基相比,在添加木糖的培养基中,除6%葡萄糖+4%木糖的培养基中amy A基因的转录水平没有显着变化外,其他均显着降低,但最大降幅只有53%;而xyn B基因的转录水平增加了4.24-120.35倍,说明添加木糖对amy A基因的转录水平调控作用有限,而对xyn B基因的转录水平调控作用较大。添加1%CPPs后,淀粉酶基因amy A转录水平下降35%,木聚糖酶基因xyn B转录水平下降30%,内质网折叠相关基因bip A转录水平增加了0.22倍,pdi A基因转录水平增加了0.40倍。添加0.01%TUDCA后,淀粉酶基因amy A转录水平下降67%,木聚糖酶基因xyn B转录水平下降92%,bip A基因转录水平增加了3.50倍,pdi A基因转录水平增加了2.60倍。SDS-PAGE和WB检测结果表明,添加木糖后G1A菌株中木糖酶系蛋白量增加。在培养基中加入1%CPPs或0.01%TUDCA后,胞内可溶蛋白和胞内不溶蛋白都显着降低。酶活检测结果表明,不同配比的葡萄糖和木糖对α-淀粉酶的影响较小,添加1%CPPs或0.01%TUDCA对α-淀粉酶的酶活没有显着影响。这一结果明显与转录水平不一致,说明α-淀粉酶的分泌表达存在转录之后的调控。G1A菌株中木聚糖酶的表达量随着添加的木糖比例增加而逐渐提高,木糖含量为8%时,诱导表达的木聚糖酶的酶活最高,是10%葡萄糖的3.2倍。这一结果与转录水平的趋势基本一致,但差异倍数较小,说明存在转录之后的调控。(3)过表达脯氨酰内肽酶黑曲霉的发酵调控对重组菌株G1P进行摇瓶发酵培养,设置10%木糖、2%葡萄糖+8%木糖、4%葡萄糖+6%木糖、6%葡萄糖+4%木糖、8%葡萄糖+2%木糖、10%葡萄糖、10%葡萄糖+1%CPPs及10%葡萄糖+0.01%TUDCA等8种不同的发酵培养基,取摇瓶发酵第4 d的样品进行检测分析。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表明,与10%葡萄糖培养基相比,在添加木糖的培养基中,除添加10%木糖发酵培养基中prot A基因的转录水平显着降低(47%)外,其他比例变化均不显着。xyn B基因的转录水平增加约31.74-53.01倍,说明添加木糖后对prot A基因的转录调控作用不大,而对xyn B基因的转录水平调控作用较大。添加1%CPPs后,脯氨酰内肽酶基因prot A转录水平增加了1.32倍,木聚糖酶基因xyn B转录水平增加了4.66倍,内质网折叠相关基因bip A转录水平增加了1.59倍,pdi A基因转录水平增加了3.89倍。添加0.01%TUDCA后,prot A基因转录水平增加了0.67倍,xyn B基因转录水平降低58%,bip A基因转录水平降低67%,pdi A基因转录水平降低62%。以碳源为10%葡萄糖作为基准,8%葡萄糖+2%木糖培养基中脯氨酰内肽酶的酶活增加了0.67倍,10%木糖培养基中脯氨酰内肽酶的酶活降低了46%,其他碳源比例对脯氨酰内肽酶的表达量影响不大。添加1%CPPs和0.01%TUDCA,脯氨酰内肽酶的酶活分别增加了0.43和0.24倍,与转录水平结果趋势一致。以上结果表明改变发酵培养基中葡萄糖和木糖比例、添加CPPs和TUDCA对重组菌株G1P中脯氨酰内肽酶的分泌表达有促进作用,这与对重组菌株G1A中α-淀粉酶的表达影响有所不同,可能是重组菌株G1P中过表达脯氨酰内肽酶导致了折叠和转运障碍,而改变碳源、添加CPPs和TUDCA可降低这一影响。G1P菌株中木聚糖酶酶活随着木糖比例的增加而逐渐提高,当木糖含量为8%时,木聚糖酶酶活最高,约是10%葡萄糖的5.86倍。这一结果与转录水平的趋势基本一致,但差异倍数较小,说明存在转录之后的调控。G1P菌株中木聚糖酶表达结果与G1A菌株中的趋势基本一致。

刘庆国,潘艳青,汪琨,朱廷恒[4](2017)在《产朊假丝酵母(Candida utilis)基因工程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产朊假丝酵母是生物安全(Generally Recognized as Safe,GRAS)的微生物,也是一种重要的工业微生物。近20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产朊假丝酵母的基因表达系统和基因工程研究及开发应用取得了显着的进展,使得利用该菌表达多种物质成为可能。本文概述了产朊假丝酵母的生物学特点、外源基因表达系统、基因敲除、遗传转化等方面的研究和应用进展。

黎德超[5](2017)在《基于能量代谢调控的SAM和GSH联产发酵研究》文中提出S-腺苷蛋氨酸(S-adenosylmethionine,SAM)和谷胱甘肽(Glutathione,GSH)均为生物体内重要的含硫小分子活性化合物。SAM由底物L-蛋氨酸和ATP经S-腺苷蛋氨酸合成酶酶促合成,作为代谢中间物质参与生物体内40多种生化反应,具有转甲基、转硫和转氨丙基等作用。GSH是由谷氨酸、半胱氨酸和甘氨酸反应生成的活性三肽化合物,在维持生物体内适宜的氧化还原环境、保护蛋白质的巯基免受氧化、清除细胞内活性氧自由基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基于SAM和GSH在细胞内的重要生理功能,这两种含硫化合物在临床医学、运动保健、食品加工和化妆品等诸多领域均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在SAM和GSH生物合成过程中,作为重要的底物之一,能量物质ATP的供给和消耗速率将直接影响SAM和GSH的合成效率。与以往利用诱变技术或基因工程技术对物质代谢过程进行改造的育种方式不同,本论文通过对菌株能量代谢过程进行改造,最终实现SAM和GSH的过量合成。为此,本论文以产朊假丝酵母(Candida utilis CCTCC M 209298)为出发菌株,对其能量代谢过程中的相关基因进行改造,选育SAM和GSH高产菌株,并从分批发酵过程、关键酶活性、能量代谢物质水平及比率和转录组测序等方面分析突变株高产SAM和GSH的生理和分子机制。最后,通过在恒溶氧条件下进行分批发酵,进一步探究能量代谢在SAM和GSH联产发酵过程中的作用。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利用基因工程手段对C.utilis CCTCC M 209298能量代谢过程中的相关基因进行改造,构建一系列能量代谢改造突变株。首先,构建一个在产朊假丝酵母细胞内具有功能的表达载体,然后克隆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的ATP合成酶ATP6基因和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的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gap基因,将它们分别连接到表达载体上后电转化产朊假丝酵母,获得ATP6基因过表达菌株C.utilis ATP6和gap基因过表达菌株C.utilis gap。克隆产朊假丝酵母线粒体膜孔蛋白基因por1上下游片段,将它们与标记基因连接后,构建por1基因敲除组件,然后利用该组件对C.utilis CCTCC M 209298、C.utilis ATP6和C.utilis gap菌株的por1基因进行敲除,成功构建C.utilisΔpor1、C.utilis(ATP6Δpor1)和C.utilis(gapΔpor1)菌株。最后在摇瓶培养条件下对所构建的五株突变株合成SAM和GSH的性能进行考察,结果发现只有C.utilisΔpor1菌株胞内SAM和GSH含量增加,SAM和GSH产量达到358.1 mg/L,比对照提高了14.2%。2.在实验室规模的5 L发酵罐上,考察了五株突变株合成SAM和GSH的性能,发现只有C.utilisΔpor1菌株的SAM和GSH合成能力显着提高,SAM和GSH最高产量分别达到243.1 mg/L和294.1 mg/L,分别比出发菌株提高了28.4%和39.1%;SAM和GSH联产总量达到523.1 mg/L,比出发菌株提高了34.9%。进一步地,分析了出发菌株和C.utilisΔpor1的分批发酵过程,发现por1基因敲除能够提高线粒体的基础代谢率,使线粒体合成ATP速率增加,进而提高胞内NADH和ATP水平,同时还能显着提高了SAM合成酶(MAT)和γ-谷氨酰半胱氨酸合成酶(γ-GCS)两种关键酶的活性。采用生物信息学技术对出发菌株和突变株的转录组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发现por1敲除会激活或上调亚细胞器中配体结合、催化和蛋白酶调控子等相关基因,同时激活或上调脂肪酸合成代谢通路相关基因以及下调次级代谢物、抗生素以及多种氨基酸合成通路相关基因,这些结果为在分子层面解析C.utilisΔpor1菌株高产SAM和GSH提供了可信的证据。3.在不同恒溶氧条件下,对出发菌株和C.utilisΔpor1合成SAM和GSH的联产发酵过程进行考察。结果发现,无论是出发菌株还是por1基因敲除菌株,当溶氧水平恒定控制在30%时,SAM和GSH的联产量均达到最大,出发菌株的SAM和GSH联产量达到456.8 mg/L,比恒转速350 r/min时提高了11.9%;突变株的SAM和GSH联产量达到514.2 mg/L,比恒转速时提高了11.8%。进一步地,对30%恒溶氧条件下的SAM和GSH高产机制进行研究,结果发现,出发菌株主要通过提高胞内ATP水平以及γ-GCS酶活性,显着提高胞内GSH含量来增加SAM和GSH产量;而突变株除了提高胞内ATP水平和MAT酶活性外,在发酵后期还能增加胞内NADH含量,为SAM的过量合成提供充足的能量物质,有利于SAM的过量合成,进而提高SAM和GSH的联产产量。

王治业[6](2014)在《高产蛋白菌株重离子诱变选育及发酵条件的优化和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产朊假丝酵母((?)Candida utilis)在工业中是一种较为重要的微生物,常被用于生产多种有用的生物物质,它被美国的FDA认证为可作为食品添加剂的酵母,在许多国家允许直接用作牲畜饲料。近年来产朊假丝酵母在发酵法生产蛋白饲料和秸秆饲料中被广泛应用,是饲料生产中用途最为广泛的微生物菌种之一。本研究以产朊假丝酵母(编号GSICC-50350)为出发菌株,采用重离子辐射诱变育种技术,对产朊假丝酵母菌株进行诱变选育;通过对诱变后的产朊假丝酵母菌株的筛选和生长条件、发酵条件的优化,得到了一株产蛋白含量较高,性能稳定的菌株,希望应用在工农业废弃物及农副产品下脚料生产蛋白质饲料中。研究结果如下:1、利用重离子辐照对产朊假丝酵母菌(编号GSICC-50350)进行诱变,并从中筛选出正突变菌株,得到重离子诱变的最适诱变方式为离子注入辐照和最适剂量为40Gy;诱变后的菌体生物量和蛋白质含量普遍较高,为进一步利用重离子辐照诱变产朊假丝酵母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2、通过筛选得到了产蛋白质量较高的菌株一株,编号为Y-2-B,其蛋白质含量达到38.26%,比诱变前的19.99%提高了41.3%;对此菌种进行稳定性测试(传代9次并进行蛋白质测定),性状稳定。3、对产朊假丝酵母Y-2-B菌株的最适培条件进行了研究,确定了培养基最佳碳源、氮源、无机盐及其添加比例;通过单因素试验及正交试验对其发酵条件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该菌株的最佳发酵条件为:培养培养温度30℃、摇床转速为180r/min、接种量为10%、发酵时间为32h时,其发酵液中的蛋白质含量最高,蛋白质含量为42.2%。4、以产朊假丝酵母Y-2-B为出发酵菌株,复合黑曲霉、热带假丝酵母和酿酒酵母,采用分步固态发酵果渣生产菌体蛋白饲料。通过单因素试验及正交试验对发酵物料的固液比、酸碱度、温度、接种量、多菌种分阶段接种培养及共发酵时间进行了优化研究,确定最佳发酵条件为:m料:V水=60%,初始pH5.5,温度30℃,黑曲霉的接种量7.5%,复合酵母液的接种量10%,黑曲霉在发酵初期接入,复合酵母液在发酵24h后接入,共培养时间为72h。在最佳菌种配比和发酵条件下,发酵终产物的粗蛋白质含量从4.97%增加至27.60%,增长了22.63%,达到优质蛋白饲料标准。

黄鹭强[7](2013)在《降酸酵母菌株的构建及其在枇杷酒酿造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认为枇杷酒的发酵多采用酿酒酵母,其利用苹果酸的能力较低,发酵结束后大部分留在成品中。因苹果酸口感酸涩,酒体柔和指数较低,影响枇杷酒的品质。本研究通过克隆粟酒裂殖酵母苹果酸通透酶(mae1)基因,构建整合型质粒,并在产朊假丝酵母中表达,使重组酵母菌株具有降解苹果酸的能力。将降酸酵母菌株投放于发酵后的枇杷原酒进行降酸发酵,消耗酒中部分苹果酸,同时增加枇杷酒部分香气成分,改善枇杷酒的感官品质。研究结论如下:1、采用Trizol法提取粟酒裂殖酵母的总RNA,以报道的粟酒裂殖酵母的苹果酸通透酶(mae1)的序列为依据设计引物,分别以基因组和cDNA为模板,克隆得到苹果酸通透酶(mae1)基因。通过双酶切、回收、连接,构建重组表达质粒pSH47-mae1。将pSH47表达质粒上的gal启动子换成PGK1启动子,成功的构建了重组表达质粒pSH47-PG-mae1。将线性化的重组质粒以同源重组的方式整合到产朊假丝酵母的基因组中表达。通过菌液PCR检验和摇瓶筛选,获得重组菌株CU-6。经连续传代实验表明,重组酵母菌株CU-6有良好的传代稳定性。2、研究了SO2浓度、糖度、酒精度、接种量、温度5个单因素对重组酵母CU-6降酸的影响,筛选出3个主因素(SO2浓度、糖度、酒精度)。利用中心组合设计试验的原理设计交互试验,采用响应面分析法优化枇杷酒的降酸工艺条件。通过响应面分析法得到枇杷酒降酸优化工艺:初始SO2浓度50mg·L-1,酒精度7.8%,残糖量4.3g·L-1。在苹果酸浓度4.5g·L-1,接种量1.5%,发酵温度为24℃的条件下发酵5d,产朊假丝酵母CU-6的在枇杷酒中的理论降酸量可达到1.82g·L-1。实验实际值为1.80±0.02g·L-1,与理论值十分接近。3、研究6种固定化材料对重组酵母菌株CU-6在枇杷酒的降酸影响。其中2%海藻酸钠+1.4%SiO2+0.6%PVA组合固定化酵母CU-6,降酸效果最好。研究发现固定化后酵母CU-6耐受SO2和酒精度能力适度提高,在SO2浓度80mg·L-1和酒精度为11%时,降酸量仍可达到1.6g·L-1。该材料制作的固定化微球连续使用5次以上,酵母的降酸能力仍保持较好。4、采用固定化酵母CU-6降酸处理后的枇杷酒,感官品质发生一定的变化。早钟和解放钟为原料酿造的枇杷酒经处理后,双乙酰影响较小,色度的影响较大,分别下降了37%和55%,总酸分别下降1.43和1.35g·L-1,柔和指数分别提高1.44和1.37。降酸处理使枇杷酒中的香气成分比例发生了改变,部分醇类物质比例提高,如苯乙醇、柏木醇等,部分酯类物质的比例提高,如丁二酸二乙酯等,部分酮类物质增加较多,如5-羟基-4-辛酮。5、固定化重组酵母菌株CU-6降酸处理后的枇杷酒,其营养组成未发生明显变化。降酸前后的矿物质含量保留较好。降酸处理后游离氨基酸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其中必需氨基酸苏氨酸、缬氨酸、蛋氨酸、异亮氨酸、亮氨酸、苯丙氨酸等明显增加。早钟和解放钟枇杷酒中的抗氧化活性物质含总酚、总黄酮和维生素C。研究发现,两种枇杷酒降酸前后总抗氧化能力均比对照的国产解百纳干红低,但高于国产雷司令干白;羟自由基清除能力均高于国产解百纳干红,但低于国产雷司令干白;对DPPH自由基表现出较好的清除作用,且随着稀释倍数的增加能力逐渐减弱,当将其稀释20倍时DPPH自由基的清除能力均仍能维持在60%以上。

殷金玲[8](2013)在《免疫康的制备及增强免疫力功能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益生菌及其胞外多糖近些年成为食品科学研发的重点。经常有新的益生菌被发现,并且益生菌的益生作用机制也在不断发展。益生菌胞外多糖的研究进展逐渐引起大家的重视。为了改善人体免疫力低下及日益严重的亚健康问题,本实验选用了54种有益于人体健康的水果和蔬菜制成了含有大量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的果蔬汁。并以果蔬汁作为培养基,在国家规定的可用于食品的菌种名单(卫办监督发〔2010〕65号)和可用于保健食品的真菌菌种名单(卫法监发〔2001〕84号附件)中选择了20种能有效提高免疫力的益生菌在果蔬汁中培养。从中选取了六种产胞外多糖较多的益生菌:长双歧杆菌、短双歧杆菌、嗜热链球菌、保加利亚乳杆菌、德氏乳杆菌乳亚种和嗜酸乳杆菌。对六种菌进行组合,筛选出产胞外多糖最多的益生菌组合:长双歧杆菌、嗜酸乳杆菌、保加利亚乳杆菌和嗜热链球菌。以这4种菌为种子进行了果蔬汁发酵,在超滤后加入人参提取物制成免疫康。使用制成的免疫康对小鼠进行30天灌胃,进行小鼠迟发型变态反应(DTH),ConA诱导小鼠脾淋巴细胞转化实验(MTT法),血清溶血素测定,抗体生成细胞实验(PFC),小鼠碳廓清实验和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吞噬鸡红细胞实验。其中小鼠的各项指标都有所改善,证实了免疫康可以从体液免疫、细胞免疫和单核巨噬细胞系统方面改善机体免疫力。并对免疫康的应用进行了药效学评价。

唐滢[9](2012)在《蜂蜜非酒精发酵饮料的研制》文中提出本文对蜂蜜中产香酵母进行了筛选和鉴定,并对蜂蜜非酒精发酵饮料的发酵工艺和澄清剂进行了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从龙眼蜂蜜中分离初筛出4株起酵时间短、产酒精能力强且产酯量高的酵母菌:4、5、11、15号菌株。通过对它们进行耐酸性、耐糖度试验,形态和API20C AUX鉴定,得出4号菌株(产朊假丝酵母Candida utilis)在糖度为10%-30%,pH3-6能较好的产气和生长,耐糖度和耐酸性都强于其它菌株,适用于蜂蜜发酵饮料的生产。(2)对4号菌株进行了基本生理特性的研究。确定其最适生长温度为26℃,最适生长pH4.5。(3)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对发酵剂驯化效果的研究,得到最佳驯化条件为:Lb:St菌种比例1:1,蜂蜜汁质量分数50%,发酵温度42℃,接种量6%。(4)在蜂蜜乳酸发酵产酸单因素实验基础上采用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对乳酸发酵产酸的条件进行了优化,得到初始糖度(X1)、接种量(X2)、发酵温度(X3)、初始pH (X<sub>4)与总酸(Y)的数学模型为:Y=1.41127-0.02123X1+0.02061X2-0.04909X12-0.03543X22-0.04511X32-0.03203X42-0.01156X1X3+0.01080X1X4+0.01080X2X3-0.01156X2X4,通过模型分析确定蜂蜜乳酸发酵产酸的最佳条件为:初始糖度12%、接种量6%、发酵温度40℃、初始pH6.5,总酸最高为14.1g/L。(5)通过对T1(Candida utilis)、T2(耐高温酿酒酵母)、T3(葡萄酒专用酵母)这三种菌种发酵性能比较,发现T1为蜂蜜非酒精发酵饮料酵母发酵的最适菌种。(6)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对蜂蜜非酒精发酵饮料酵母发酵工艺的研究,得到最佳工艺条件为:T1接种量6%,发酵温度28℃,发酵时间16h,pH4.5。(7)对蜂蜜非酒精发酵饮料在400-780nm波长范围的吸光度进行了研究,确定澄清度测定的最佳波长为680nm。采用分光光度法比较五种澄清剂对饮料的澄清作用,研究表明,五种澄清剂得到最佳澄清效果时的添加量分别为:果胶酶0.3%,硅藻土0.1%,壳聚糖0.15%,明胶0.2%,琼脂0.05%。澄清剂在最佳添加量下透光率按大小依次为壳聚糖,硅藻土,琼脂,果胶酶,明胶。其中,壳聚糖的澄清效果最好,最佳添加量为0.15%,透光率为95.2%。

刘宾[10](2011)在《大豆主要致敏原的免疫检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通过切胶回收纯化获得纯度93%的大豆β-伴球蛋白α亚基,作为抗原制备出α亚基多克隆抗体PcAb-60K-A;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α亚基抗原表位进行预测,选取其特异的抗原表位85EQDERQFPFPR95作为半抗原,进行人工合成后,分别与载体蛋白KLH和BSA偶联作为免疫抗原和包被抗原,制备出α亚基特异多克隆抗体PcAb-60K-B和单克隆抗体McAb-60K(属于轻链为κ的IgG1,效价约为67,000);PcAb-60K-A识别β-伴球蛋白α同时,还与α′亚基产生交叉反应,而PcAb-60K-B和McAb-60K能实现对α亚基的特异识别,而与包括β-伴球蛋白α′和β亚基在内的豆粕其他蛋白没有交叉反应;以McAb-60K和合成的包被抗原为工具,建立了定量检测大豆及豆粕中α亚基的竞争酶联免疫吸附法,该方法有效检测范围在0.65-29.84 ng/mL,IC50能达到4.42 ng/mL,具有较好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人工合成大豆致敏蛋白P34的cDNA全长序列,通过原核表达系统pET-28a (+)和His亲和层析,获得纯度超过92%的P34融合蛋白;以P34融合蛋白为抗原成功制备出P34特异多克隆抗体PcAb-P34,效价能够达到729,000,并且与豆粕中其他蛋白没有交叉反应;用P34融合蛋白和PcAb-P34建立了大豆P34蛋白的间接酶联免疫吸附法,其标准曲线R2为0.9831,在一定范围内具有较高精密度和可重复性。人工合成大豆致敏蛋白Gly m Bd 28K的cDNA全长序列,通过原核表达系统pET28a-28a (+),表达了Gly m Bd 28K融合蛋白,经His亲和层析,获得纯度超过90%的融合蛋白;以Gly m Bd 28K融合蛋白为抗原,制备出Gly m Bd 28K特异多克隆抗体PcAb-28K,效价能够达到27,000,并且与豆粕中其他蛋白没有交叉反应;以纯化的Gly m Bd 28K融合蛋白和PcAb-28K建立了大豆Gly m Bd 28K蛋白的间接酶联免疫吸附检测法,其标准曲线R2为0.9910,在一定范围内具有一定精密性和重复性。用本研究建立的免疫检测方法检测显示,α亚基、具致敏活性的P34和Gly m Bd 28K在大豆种子中含量分别为46.8μg/mg、4.62μg/mg和2.96μg/mg;在豆粕中分别为8.9μg/mg、3.91μg/mg和1.21μg/mg。经发酵处理的豆粕中α亚基、具致敏活性的P34和Gly m Bd 28K含量都被显着降低。酿酒酵母对α亚基分解效率最高,然后是产朊假丝酵母、扣囊拟内孢霉、白地霉和枯草芽孢杆菌;产朊假丝酵母和酿酒酵母对P34发酵脱敏效率最高,然后是扣囊拟内孢霉、白地霉和枯草芽孢杆菌,酿酒酵母、产朊假丝酵母和扣囊拟内孢霉发酵72 h豆粕中都未检出P34蛋白;产朊假丝酵母和酿酒酵母对Gly m Bd 28K脱敏效果最好,然后是扣囊拟内孢霉、白地霉和枯草芽孢杆菌,这5种菌发酵72 h豆粕中都未检出具致敏活性的Gly m Bd 28K。此外,本研究还用人工合成的大豆球蛋白A1a和A3酸性多肽基因序列,分别构建了原核表达载体pET30a-A1a和pET30a-A3,经0.8 mmol/L的IPTG诱导5 h,A1a和A3表达量最大;His亲和层析,获得了纯度达到90%的A1a融合蛋白和91%的A3融合蛋白,并且都具有免疫活性,为大豆球蛋白免疫检测方法的建立做好了准备,为从亚基水平上进一步研究大豆球蛋白致敏机理奠定了初步基础。

二、一种新的食品酵母表达系统:产朊假丝酵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一种新的食品酵母表达系统:产朊假丝酵母(论文提纲范文)

(1)赤松茸子实体多糖发酵条件优化及抗氧化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与试剂
    1.2 培养基
    1.3 仪器与设备
    1.4 方法
        1.4.1 发酵原液制备
        1.4.2 多糖的制备及含量测定方法
        1.4.3 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的测定
        1.4.4 铁离子还原能力的测定
        1.4.5 发酵工艺优化单因素试验
        1.4.6 发酵工艺优化响应面试验设计
2 结果与分析
    2.1 绘制标准曲线
    2.2 发酵工艺优化单因素试验
        2.2.1 发酵时间对赤松茸子实体多糖DPPH清除率的影响
        2.2.2 接种量对赤松茸子实体多糖DPPH清除率的影响
        2.2.3 初始p H对赤松茸子实体多糖DPPH清除率的影响
        2.2.4 发酵温度对赤松茸子实体多糖DPPH清除率的影响
    2.3 发酵工艺优化响应面试验
        2.3.1 BB试验设计和结果
        2.3.2 回归方差分析显着性检验
        2.3.3 响应面分析
        2.3.4 验证试验
3 结论

(2)响应面法优化刺梨果多糖发酵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与试剂
        1.1.1 原料和菌株
        1.1.2 化学试剂
        1.1.3 培养基
    1.2 仪器与设备
    1.3 方法
        1.3.1 刺梨发酵酵母菌的选择
        1.3.2 发酵液制备
        1.3.3 刺梨多糖的制备
        1.3.4 多糖含量的测定
        1.3.5 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的测定
        1.3.6 铁离子还原能力的测定
        1.3.7 发酵工艺优化单因素试验
        1.3.8 发酵工艺优化响应面试验设计
2 结果与分析
    2.1 刺梨发酵微生物的选择
    2.2 发酵工艺优化单因素试验
        2.2.1 发酵时间对刺梨果多糖DPPH自由基清除率的影响
        2.2.2 接种量对刺梨果多糖DPPH自由基清除率的影响
        2.2.3 初始p H值对刺梨果多糖DPPH自由基清除率的影响
    2.3 发酵工艺优化响应面试验
        2.3.1 BB试验设计和结果
        2.3.2 响应面分析
        2.3.3 验证试验
3 结论

(3)过表达α-淀粉酶、脯氨酰内肽酶黑曲霉的发酵调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微生物表达系统概况
        1.2.2 丝状真菌蛋白分泌途径及其质量控制研究进展
        1.2.3 分泌蛋白表达过程的发酵调控
    1.3 本论文主要研究的内容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1.1 菌种和载体
        2.1.2 酶和主要生物试剂
        2.1.3 引物
        2.1.4 培养基
        2.1.5 常用试剂的配制
        2.1.6 各种实验仪器
    2.2 试验方法
        2.2.1 PCR扩增
        2.2.2 目的片段的回收
        2.2.3 连接反应
        2.2.4 大肠杆菌的转化
        2.2.5 质粒提取
        2.2.6 大肠杆菌重组质粒的鉴定
        2.2.7 序列分析
        2.2.8 冻融法转化农杆菌
        2.2.9 农杆菌介导法转化黑曲霉
        2.2.10 黑曲霉纯合重组菌株的SDS-PAGE检测
        2.2.11 α-淀粉酶的酶活测定
        2.2.12 脯氨酰内肽酶酶活测定
        2.2.13 Western Blot
        2.2.14 RNA提取、反转录和荧光定量PCR
        2.2.15 菌丝体免疫荧光染色
3 结果与分析
    3.1 过表达α-淀粉酶黑曲霉的发酵调控
        3.1.1 α-淀粉酶基因amyAF黑曲霉表达载体的构建
        3.1.2 α-淀粉酶基因amyAF农杆菌转化子的筛选和鉴定
        3.1.3 α-淀粉酶基因amyAF黑曲霉重组菌株的筛选和鉴定
        3.1.4 重组菌株G1A的 SDS-PAGE检测
        3.1.5 重组菌株G1A的酶活测定
        3.1.6 重组菌株G1A的发酵调控分析
        3.1.7 重组菌株G1A中α-淀粉酶的细胞定位
    3.2 过表达脯氨酰内肽酶黑曲霉的发酵调控
        3.2.1 转录水平分析
        3.2.2 蛋白水平分析
        3.2.3 酶活水平分析
4 讨论
    4.1 碳源对黑曲霉分泌蛋白表达的影响
    4.2 添加CPPs对黑曲霉分泌蛋白表达的影响
    4.3 添加TUDCA对黑曲霉分泌蛋白表达的影响
    4.4 存在的问题和研究展望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4)产朊假丝酵母(Candida utilis)基因工程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产朊假丝酵母的生物学特点
2 产朊假丝酵母表达系统
    2.1 表达载体主要元件的选择
    2.2 表达载体及外源基因表达
3 C.utilis基因敲除系统
4 C.utilis的遗传转化方法
5 C.utilis表达外源基因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
6 展望

(5)基于能量代谢调控的SAM和GSH联产发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S-腺苷蛋氨酸
        1.1.1 S-腺苷蛋氨酸概述
        1.1.2 SAM的生产
    1.2 谷胱甘肽
        1.2.1 谷胱甘肽概述
        1.2.2 GSH的生产
    1.3 SAM和GSH联产发酵
    1.4 能量代谢调控及其在产物合成中的作用
    1.5 产朊假丝酵母菌株改造
        1.5.1 外源基因的表达
        1.5.2 基因敲除
    1.6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及主要内容
        1.6.1 研究意义
        1.6.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基于能量代谢途径中相关基因改造的产朊假丝酵母突变株的构建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菌种和培养基
        2.2.2 试剂和重组DNA技术
        2.2.3 ATP6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
        2.2.4 gap基因表达载体构建
        2.2.5 por1基因敲除元件的构建
    2.3 结果
        2.3.1 ATP6基因过表达菌株的构建
        2.3.2 gap基因过表达菌株的构建
        2.3.3 por1基因敲除菌株的构建
        2.3.4 C. utilis ATP6菌株por1基因的敲除
        2.3.5 C. utilis gap菌株por1基因的敲除
        2.3.6 摇瓶培养条件下各突变株合成SAM和GSH能力比较
    2.4 讨论
    2.5 小结
第三章 SAM和GSH联产发酵过程及高产机制解析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菌种
        3.2.2 培养基
        3.2.3 培养方法
        3.2.4 分析方法
    3.3 结果
        3.3.1 分批培养条件下各突变株SAM和GSH联产发酵过程分析
        3.3.2 分批发酵动力学分析
        3.3.3 SAM和GSH合成中的关键酶活性
        3.3.4 胞内辅因子分析
        3.3.5 线粒体功能分析
        3.3.6 转录组学分析
    3.4 讨论
    3.5 小结
第四章 恒溶氧条件下SAM和GSH联产发酵研究
    4.1 引言
    4.2 材料和方法
        4.2.1 菌株
        4.2.2 培养基
        4.2.3 培养方法
        4.2.4 分析方法
    4.3 结果
        4.3.1 不同溶氧条件下出发菌株合成SAM和GSH的分批发酵过程分析
        4.3.2 不同溶氧条件下突变株合成SAM和GSH的分批发酵过程分析
        4.3.3 分批发酵动力学参数分析
        4.3.4 胞内辅因子水平及比率
        4.3.5 SAM和GSH合成关键酶活性
    4.4 讨论
    4.5 小结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6)高产蛋白菌株重离子诱变选育及发酵条件的优化和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Abbreviations)
第一章 绪论
    1.1 单细胞蛋白
        1.1.1 单细胞蛋白及其生产价值
        1.1.2 可用于生产单细胞蛋白的微生物
        1.1.3 菌体蛋白饲料的功能
        1.1.4 菌体蛋白饲料发酵生产的影响因素
        1.1.5 菌体蛋白饲料的生产工艺
        1.1.6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 产朊假丝酵母(Candida utilis)
    1.3 重离子辐照诱变选育微生物
        1.3.1 重离子束概述
        1.3.2 重离子辐照诱导微生物效应
        1.3.3 重离子辐照在微生物育种中的应用
    1.4 混和发酵
        1.4.1 混和发酵特点
        1.4.2 混和菌发酵法生产菌体蛋白
    1.5 研究目的、意义和内容
        1.5.1 研究依据
        1.5.2 目的意义
        1.5.3 研究思路
        1.5.4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重离子辐照诱变选育高产蛋白产生菌
    2.1 材料与方法
        2.1.1 出发菌种株的选择
        2.1.2 仪器
        2.1.3 培养基与培养方法
        2.1.4 菌株的预处理
        2.1.5 菌种辐照剂量
        2.1.6 辐照后菌种的保藏
        2.1.7 致死剂量的确定
        2.1.8 突变菌株选育
        2.1.9 酵母菌的计数
        2.1.10 细胞生物量测定
        2.1.11 酵母菌中蛋白质含量测定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贯穿辐照GSICC-50350产朊假丝酵母
        2.2.2 注入辐照GSICC-50350产朊假丝酵母
        2.2.3 注入辐照诱变高产菌株的筛选
    2.3 讨论
    2.4 结论
第三章 产朊假丝酵母生长条件的优化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实验材料
        3.1.2 实验仪器
        3.1.3 实验方法
        3.1.4 分析检测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2 培养基组成优化
        3.2.3 最佳发酵工艺条件的优化
        3.2.4 多因素正交实验优化
    3.3 结论
第四章 协同多菌种分步固态发酵废渣生产菌体蛋白饲料的工艺优化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材料
        4.1.2 主要试剂
        4.1.3 主要仪器
        4.1.4 黑曲霉种子接种量确定
        4.1.5 复合酵母液及其接种量优化
        4.1.6 接种及培养方法的确定
        4.1.7 固态发酵工艺条件的优化
        4.1.8 实验工艺流程
        4.1.9 测定指标
    4.2 结果与分析
        4.2.1 接种量的确定
        4.2.2 接种及培养方法的确定
        4.2.3 固态发酵条件的优化
    4.3 讨论
    4.4 结论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所获得的科研成果

(7)降酸酵母菌株的构建及其在枇杷酒酿造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 枇杷的栽培、生产及产品开发现状
        1.1 枇杷概述
        1.2 枇杷的生物学特性
        1.3 枇杷的栽培状况
        1.4 枇杷及其相关产品研发和生产
    2. 果酒降酸的研究现状
        2.1 物理降酸法
        2.2 化学降酸法
        2.3 生物降酸法
    3. 生物技术在果酒降酸中研究状况
        3.1 微生物降酸机理
        3.2 降酸微生物的研究
        3.3 固定化降酸技术
    4. 本论文目的意义与研究内容
        4.1 研究目的和意义
        4.2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降酸酵母菌株的构建
    第一节 苹果酸通透酶基因(mae1)的克隆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总 RNA 的提取
        2.2 mae1 基因的克隆
        2.3 阳性克隆子的筛选
        2.4 测序结果及分析
        3 小结
    第二节 苹果酸通透酶基因(mae1)的整合表达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pSH47-mae1 阳性克隆子的筛选、验证
        2.2 pSH47-mae1 重组质粒线性化
        2.3 重组酵母的筛选及 PCR 验证
        2.4 mae1 基因表达转化子的筛选
        2.5 重组酵母菌株 CU-6 培养特性
        2.6 产朊假丝酵母 CU-6 传代稳定性
        3.小结
第三章 酵母菌株降酸工艺的优化
    1 材料与方法
        1.1 菌种
        1.2 主要仪器
        1.3 主要试剂
        1.4 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单因素试验
        2.2 响应面优化试验
    3 小结
第四章 降酸酵母菌株的固定化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菌种
        1.2 材料
        1.3 主要试剂
        1.4 主要仪器
        1.5 培养基
        1.6 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海藻酸钠浓度对酵母 CU-6 降酸的影响
        2.2 氯化钙浓度对 CU-6 降酸的影响
        2.3 菌浓对 CU-6 降酸的影响
        2.4 不同固定化材料微球的电镜结构研究
        2.5 不同固定化材料微球的的降酸效果比较
        2.6 固定化酵母微球的耐酒精能力
        2.7 固定化酵母微球的耐 SO2能力
        2.8 固定化酵母微球的回收次数研究
    3. 小结
第五章 降酸处理对枇杷酒品质影响的研究
    第一节 降酸处理前后枇杷酒理化成分的变化
        1 材料与方法
        1.1 菌种
        1.2 材料
        1.3 主要试剂
        1.4 主要仪器
        1.5 测定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酵母 CU-6 对枇杷酒柔和指数的影响
        2.2 酵母 CU-6 对枇杷酒双乙酰和色度的影响
        2.3 酵母 CU-6 对枇杷酒的总糖的影响
        3 小结
    第二节 降酸处理前后枇杷酒香气的变化
        1 材料与方法
        1.1 菌种
        1.2 材料
        1.3 主要试剂
        1.4 主要仪器
        1.5 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早钟枇杷酒降酸处理香气的变化
        2.2 解放钟枇杷酒降酸处理香气的变化
        3 小结
第六章 枇杷酒营养成分及抗氧化特性的研究
    第一节 枇杷酒营养成分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主要试剂
        1.3 主要仪器
        1.4 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维生素
        2.2 游离氨基酸
        2.3 矿物质成分
        3 小结
    第二节 枇杷酒抗氧化特性的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主要试剂
        1.3 主要仪器
        1.4 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功效成分含量比较
        2.2 总抗氧化能力
        2.3 清除羟自由基能力
        2.4 DPPH 自由基清除能力
        3 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1. 主要结论
    2. 研究创新点
    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8)免疫康的制备及增强免疫力功能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益生菌的常见菌种
        1.1.1 保加利亚乳杆菌
        1.1.1.1 生长特性
        1.1.1.2 应用
        1.1.2 发酵乳杆菌
        1.1.3 德氏乳杆菌乳亚种
        1.1.3.1 培养基组成
        1.1.3.2 酸化研究
        1.1.4 干酪乳杆菌
        1.1.4.1 培养基组成
        1.1.4.2 益生功效
        1.1.4.3 应用
        1.1.5 罗伊氏乳杆菌
        1.1.5.1 生理特性
        1.1.5.2 生理功效
        1.1.6 瑞士乳杆菌
        1.1.6.1 酸性
        1.1.6.2 活菌含量
        1.1.6.3 生理功效
        1.1.7 嗜酸乳杆菌
        1.1.7.1 适应能力
        1.1.7.2 生理功效
        1.1.7.3 前景展望
        1.1.8 鼠李糖乳杆菌
        1.1.8.1 发酵及冻干保护的研究
        1.1.8.2 胞外多糖的研究
        1.1.8.3 肽聚糖含量的测定
        1.1.8.4 LGG 菌株的研究
        1.1.9 唾液乳杆菌
        1.1.9.1 代谢过程的研究
        1.1.9.2 脱基因毒性的研究
        1.1.10 植物乳杆菌
        1.1.10.1 在食品中应用
        1.1.10.2 作为生物防腐剂的应用
        1.1.10.3 肠道的定植
        1.1.10.4 高密度培养
        1.1.11 约氏乳杆菌
        1.1.11.1 约氏乳杆菌作用
        1.1.12 卷曲乳杆菌
        1.1.12.1 培养条件
        1.1.12.2 卷曲乳杆菌作用
        1.1.13 副干酪乳杆菌
        1.1.13.1 培养条件
        1.1.13.2 副干酪乳杆菌鉴定
        1.1.13.3 生理功效
        1.1.13.4 应用
        1.1.14 嗜热链球菌
        1.1.14.1 β-半乳糖苷酶
        1.1.14.2 生理功效
        1.1.15 长双歧杆菌
        1.1.15.1 培养基组成
        1.1.15.2 生理功效
        1.1.15.3 冷冻干燥
        1.1.16 短双歧乳杆菌
        1.1.17 青春双歧杆菌
        1.1.17.1 生理功效
        1.1.18 产朊假丝酵母
        1.1.18.1 培养条件
        1.1.18.2 表达系统
        1.1.19 蝙蝠蛾拟青霉
        1.1.20 乳酸克鲁维酵母
        1.1.20.1 提供乳糖酶
        1.1.20.2 表达外源蛋白
    1.2 益生菌胞外多糖
        1.2.1 食品发酵的发展现状及其应用
        1.2.1.1 固态发酵与液态发酵
        1.2.1.2 纯种发酵与自然发酵
        1.2.2 发酵产物的提取与精制主要方法
        1.2.2.1 离子交换法
        1.2.2.2 膜分离法
        1.2.2.3 离子交换膜电渗析分离法
        1.2.2.4 凝胶层离法
        1.2.2.5 沉淀法
        1.2.2.6 吸附法
        1.2.2.7 溶媒萃取法
        1.2.3 发酵食品的应用
        1.2.3.1 酒精饮料、葡萄酒
        1.2.3.2 蔬菜发酵
        1.2.3.3 谷类食品发酵
        1.2.3.4 豆类发酵
    1.3 果蔬深加工现状
        1.3.1 制作固体果蔬粉
        1.3.2 从果蔬中提取酵素
    1.4 提高免疫力的产品及作用
        1.4.1 导致免疫力下降因素
        1.4.1.1 皮肤、黏膜被破坏
        1.4.1.2 心理情绪因素
        1.4.1.3 身体过度劳累
        1.4.1.4 身体锻炼不够
        1.4.1.5 身体老化导致免疫力低下
        1.4.1.6 膳食平衡失调
        1.4.2 改善免疫力的方法
        1.4.2.1 提高睡眠质量
        1.4.2.2 多进行体育锻炼
        1.4.2.3 保持好心态
        1.4.2.4 多饮开水
        1.4.2.5 衡饮食
        1.4.3 提高免疫力的食物
    1.5 提高免疫力药效学实验
        1.5.1 抗体生成细胞(PFC)实验
        1.5.2 小鼠碳廓清实验
        1.5.3 血清溶血素含量测定
        1.5.4 鼠腹腔巨噬细胞吞噬鸡红细胞实验
        1.5.5 ConA 诱导小鼠脾淋巴细胞转化实验(MTT 法)
        1.5.6 小鼠迟发型变态反应(DTH)试验
第2章 益生菌的筛选
    2.1 材料
    2.2 方法
        2.2.1 果蔬培养基的制备
        2.2.2 菌种活化和接种
        2.2.3 胞外多糖产量的测定
        2.2.4 益生菌发酵组合筛选
        2.2.5 人参提取物的制备
        2.2.6 免疫康的制备
    2.3 结果
        2.3.1 葡萄糖标准曲线
        2.3.2 单菌种胞外多糖生成量
        2.3.3 组合菌发酵胞外多糖含量测定
    2.4 讨论
第3章 免疫康增强免疫力功能实验研究
    3.1 材料
    3.2 方法
        3.2.1 剂量选择
        3.2.2 实验方法
        3.2.2.1 小鼠迟发型变态反应(DTH) 测定
        3.2.2.2 Con A 诱导小鼠脾淋巴细胞转化实验(MTT 法)
        3.2.2.3 血清溶血素测定
        3.2.2.4 抗体生成细胞(PFC) 检测
        3.2.2.5 小鼠碳廓清实验
        3.2.2.6 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吞噬鸡红细胞实验
    3.3 结果
        3.3.1 免疫康小鼠 DTH 测定结果
        3.3.2 免疫康小鼠脾淋巴细胞转化测定结果
        3.3.3 血清溶血素测定
        3.3.4 抗体生成细胞(PFC)
        3.3.5 小鼠碳廓清实验
        3.3.6 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吞噬鸡红细胞实验结果
    3.4 讨论
第4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致谢

(9)蜂蜜非酒精发酵饮料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 蜂蜜概述
        1.1 蜂蜜的化学成分及其功能
        1.2 蜂蜜在发酵饮料上的应用
    2 酵母菌概述
        2.1 酵母菌功能特性
        2.2 蜂蜜中的酵母菌及其研究进展
        2.3 酵母菌的鉴定
    3 乳酸菌概述
        3.1 乳酸菌的保健功能
        3.2 乳酸菌发酵饮料的研究进展
    4 蜂蜜非酒精饮料概述
    5 饮料澄清技术的研究
        5.1 澄清方法
        5.2 澄清技术的应用
    6 研究的意义和目的
        6.1 研究意义
        6.2 研究目的
        6.3 创新点
第二章 蜂蜜中生香酵母菌的分离筛选及特性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与仪器
        1.2 试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酵母菌的分离
        2.2 酵母菌的筛选结果
    3. 结论与讨论
第三章 蜂蜜非酒精发酵饮料乳酸发酵工艺的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与仪器
        1.2 试验方法
        1.3 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菌种驯化的结果
        2.2 驯化菌种和未驯化菌种的比较
        2.3 蜂蜜非酒精发酵饮料乳酸发酵单因素实验结果
        2.4 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试验结果与分析
        2.5 数学模型分析
    3 结论与讨论
第四章 蜂蜜非酒精发酵饮料酵母发酵工艺的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与仪器
        1.2 试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蜂蜜非酒精发酵饮料酵母发酵单因素实验结果
        2.2 蜂蜜非酒精饮料酵母发酵工艺的优化
    3.结论与讨论
第五章 蜂蜜非酒精发酵饮料澄清工艺的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与仪器
        1.2 试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澄清度测定波长的确定
        2.2 不同澄清剂对蜂蜜非酒精发酵饮料的澄清作用
        2.3 不同澄清剂最佳添加量对饮料澄清和成分影响的比较
        2.4 饮料氨基酸含量测定结果
        2.5 产品的质量指标
    3 结果与讨论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1.结论
    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10)大豆主要致敏原的免疫检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大豆蛋白
        1.2.1 大豆蛋白的分类
        1.2.2 大豆蛋白的营养价值与应用
    1.3 大豆致敏蛋白
        1.3.1 β-伴球蛋白α亚基
        1.3.2 P34/Gly m Bd 30K
        1.3.3 Gly m Bd 28K
        1.3.4 大豆球蛋白酸性多肽
        1.3.5 其他致敏蛋白
    1.4 大豆抗原蛋白与食物过敏
        1.4.1 食物过敏
        1.4.2 大豆致敏蛋白引起的过敏反应
        1.4.3 大豆抗原蛋白脱敏处理
    1.5 大豆抗原蛋白检测研究
        1.5.1 免疫印记
        1.5.2 酶联免疫吸附检测(ELISA)
        1.5.3 免疫组织化学技术
        1.5.4 聚合酶链式反应(PCR)
        1.5.5 高效液相(HPLC)
    1.6 大豆抗原蛋白抗体制备
        1.6.1 过敏病人血清
        1.6.2 过敏动物血清
        1.6.3 重组表达抗原蛋白制备抗体
        1.6.4 合成肽制备抗体
    1.7 存在的问题、解决方案及技术路线
        1.7.1 存在问题及解决方案
        1.7.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β-伴球蛋白α亚基cELISA 检测方法建立
    2.1 引言
    2.2 材料
        2.2.1 主要试剂和耗材
        2.2.2 实验动物和植物材料
        2.2.3 主要仪器
        2.2.4 B 细胞表位预测软件
        2.2.5 主要缓冲液配制
    2.3 方法
        2.3.1 蛋白提取
        2.3.2 Bradford 法蛋白定量
        2.3.3 β-伴球蛋白的α亚基切胶回收
        2.3.4 免疫兔子
        2.3.5 Western blotting
        2.3.6 β-伴球蛋白的α亚基B 细胞表位预测
        2.3.7 抗β-伴球蛋白α亚基PcAb 和McAb 制备
        2.3.8 PcAb-60K-A、B 和McAb-60K 特异性分析
        2.3.9 cELISA 检测方法的建立
        2.3.10 β-伴球蛋白α亚基含量测定
    2.4 结果与分析
        2.4.1 α亚基切胶纯化
        2.4.2 α亚基B 细胞表位预测
        2.4.3 抗原制备
        2.4.4 PcAb-60K-A 和B 特异性
        2.4.5 McAb 的制备
        2.4.6 cELISA 检测方法
        2.4.7 大豆和豆粕中 β-伴球蛋白 α 亚基含量检测
    2.5 讨论
    2.6 小结
第三章 P34 蛋白iELISA 检测方法建立
    3.1 引言
    3.2 材料
        3.2.1 主要试剂和耗材
        3.2.2 实验动物和植物材料
        3.2.3 质粒和菌株
        3.2.4 主要仪器
        3.2.5 培养基和主要缓冲液配制
    3.3 方法
        3.3.1 P34 基因和引物合成
        3.3.2 E.coli 感受态制备
        3.3.3 P34 原核表达载体构建
        3.3.4 重组P34 蛋白的原核表达
        3.3.5 PcAb 制备
        3.3.6 Western blotting 检测
        3.3.7 iELISA 检测方法的建立
        3.3.8 P34 蛋白含量测定
    3.4 结果与分析
        3.4.1 P34 基因合成
        3.4.2 P34 原核表达载体构建
        3.4.3 P34 融合蛋白的原核表达
        3.4.4 P34 融合蛋白的纯化
        3.4.5 PcAb 制备
        3.4.6 Western blotting 检测
        3.4.7 iELISA 检测方法
        3.4.8 P34 蛋白含量
    3.5 讨论
    3.6 小结
第四章 Gly m Bd 28K 蛋白iELISA 检测方法建立
    4.1 引言
    4.2 材料
    4.3 方法
        4.3.1 Gly m Bd 28K 基因和引物合成
        4.3.2 Gly m Bd 28K 原核表达载体构建
        4.3.3 重组Gly m Bd 28K 蛋白的原核表达
        4.3.4 PcAb 制备和效价测定
        4.3.5 Western blotting 检测
        4.3.6 iELISA 检测方法的建立
        4.3.7 Gly m Bd 28K 蛋白含量测定
    4.4 结果与分析
        4.4.1 Gly m Bd 28K 基因合成
        4.4.2 Gly m Bd 28K 原核表达载体构建
        4.4.3 Gly m Bd 28K 融合蛋白的原核表达
        4.4.4 PcAb 制备
        4.4.5 Western blotting 检测
        4.4.6 iELISA 检测方法
        4.4.7 Gly m Bd 28K 蛋白含量
    4.5 讨论
    4.6 小结
第五章 大豆球蛋白酸性多肽分析和表达
    5.1 引言
    5.2 材料
        5.2.1 质粒和菌株
        5.2.2 主要试剂
        5.2.3 分析软件
    5.3 方法
        5.3.1 11S 球蛋白酸性多肽序列分析
        5.3.2 基因和引物合成
        5.3.3 原核表达载体构建
        5.3.4 重组蛋白的原核表达
        5.3.5 Western blotting 检测
    5.4 结果与分析
        5.4.1 11S 球蛋白酸性多肽同源性分析
        5.4.2 基因合成
        5.4.3 原核表达载体构建
        5.4.4 重组蛋白的原核表达
        5.4.5 Western blotting 检测
    5.5 讨论
    5.6 小结
第六章 结论
    1.本研究的主要结论
    2.本研究主要创新点
    3.后续工作设想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四、一种新的食品酵母表达系统:产朊假丝酵母(论文参考文献)

  • [1]赤松茸子实体多糖发酵条件优化及抗氧化活性研究[J]. 谢晓阳,常霞,刘雨晴,景炳年,韩红园,魏磊,周雍,王伟. 中国食品添加剂, 2022(01)
  • [2]响应面法优化刺梨果多糖发酵工艺研究[J]. 谢晓阳,范毅,王伟,景炳年,陈谭星,刘雨晴,颜慧萍,曹力凡. 中国酿造, 2021(04)
  • [3]过表达α-淀粉酶、脯氨酰内肽酶黑曲霉的发酵调控研究[D]. 仝丹心. 东北农业大学, 2020(07)
  • [4]产朊假丝酵母(Candida utilis)基因工程研究进展[J]. 刘庆国,潘艳青,汪琨,朱廷恒. 工业微生物, 2017(04)
  • [5]基于能量代谢调控的SAM和GSH联产发酵研究[D]. 黎德超. 苏州大学, 2017(05)
  • [6]高产蛋白菌株重离子诱变选育及发酵条件的优化和应用研究[D]. 王治业. 兰州理工大学, 2014(10)
  • [7]降酸酵母菌株的构建及其在枇杷酒酿造中的应用研究[D]. 黄鹭强. 福建农林大学, 2013(11)
  • [8]免疫康的制备及增强免疫力功能实验研究[D]. 殷金玲. 吉林大学, 2013(08)
  • [9]蜂蜜非酒精发酵饮料的研制[D]. 唐滢. 福建农林大学, 2012(12)
  • [10]大豆主要致敏原的免疫检测研究[D]. 刘宾.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1(10)

标签:;  ;  ;  ;  ;  

一种新型食品酵母表达系统:Candida utilis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