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超长时间数字语音处理器──ISD-T360系列语音电路(论文文献综述)
梁金伟[1](2021)在《多模态人机交互智能轮椅》文中指出随着人口老龄化、慢性疾病、意外受伤等因素的增加,越来越多的人面临着步行能力减弱甚至丧失的困境。残疾人数量逐年增加,尤其是那些残疾程度较高的伤残患者,给家庭带来巨大的负担。轮椅是残疾患者看病就医、康复训练、地点转移、外出活动等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代步工具,但目前普及性较好的手推式和电动式轮椅还不能完全满足用户日益增长的多方面需求,而现有智能轮椅的人机交互功能较单一,大多仍处于实验室研究阶段。针对以上问题,本文设计一款多模态人机交互智能轮椅,在电动轮椅平台的基础上增加多种人机接口模块和辅助功能模块,供有不同需求的用户选用。本智能轮椅具有头姿、手势、语音、红外遥控和摇杆等多种控制方式,且各控制方式之间可以自由切换。其中头姿、手势控制基于可穿戴式设备,采用运动传感器采集加速度、角速度数据,使用四元数法进行姿态解算,并设计头部姿态控制算法和手势控制算法,分别用于检测头部姿态和识别手势,最终得出指令来控制轮椅的移动。头部姿态控制算法可以减少使用头姿控制方式控制轮椅移动时的误触问题,能够区分头部的控制指令状态和无意识的正常活动状态。本智能轮椅由电机驱动、核心控制、人机交互和辅助功能等4部分组成。人机交互部分中可穿戴设备主要由DA14580低功耗蓝牙芯片和MPU6050运动传感器组成;软件上实现用户头部姿态和手势动作的数据采集、分析及通过蓝牙发送数据。核心控制部分采用STM32微控制器为控制核心;软件上实现接收人机交互部分的数据、对辅助功能部分数据的实时采集分析以及发出相应电机驱动信号来控制电机。系统测试结果表明,多模态人机交互智能轮椅可实现通过头姿、手势、语音、红外遥控和摇杆来控制轮椅的进退、左右转、加减速和停止动作,其中头部姿态控制算法的准确率达到96%,手势控制算法的准确率达到95%。该系统满足使用时对实时性的要求,配合多种辅助功能实现轮椅的智能化控制和提升轮椅的安全性。智能轮椅与使用者可实现多种交互方式,可以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
刘奕[2](2020)在《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设备接入到移动网络,新的服务与应用层出不穷,对移动网络的容量、传输速率、延时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5G技术的出现,使得满足这些要求成为了可能。而在5G全面实施之前,提高现有网络的性能及用户感知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从5G应用场景及目标入手,介绍了现网改善网络性能的处理办法,并针对当前5G关键技术 Massive MIMO 技术、MEC 技术、超密集组网、极简载波技术等作用开展探讨,为5G技术对4G 网络质量提升给以了有效参考。
王倩[3](2019)在《基于DSP的音乐信号特征识别与再现技术研究》文中认为音乐信号的数字化及分析处理技术是数字音乐技术的核心,论文研究基于DSP的音乐信号特征识别与再现技术,旨在设计一个系统可以帮助音乐学习者进行音乐学习和音乐创作。论文针对音乐学习及创作的实际需求对音乐信号及其分析处理的建模与仿真、嵌入式系统设计等展开研究,为自动编曲、自动记谱等研究打下了基础。论文首先研究音乐信号及其分析处理算法的建模与仿真,以钢琴为研究素材结合乐音的四大要素,分析并提取钢琴音符的特征参数,建立单音符信号及乐谱信号的数学模型。研究单音符识别算法,提取信号的梅尔频率倒谱系数,改进DTW算法实现单音符识别。在单音符算法实现的基础上,结合基于能熵比的音符时值分割方法,将乐谱分割成单音符序列实现乐谱识别。论文接着研究音乐合成算法并进行仿真,运用前述音乐信号产生算法结合乐谱进行仿真产生音乐序列信号,然后将其转换为可供播放的数据格式,实现单音符及连续音符的音乐信号再现。在完成音乐信号建模与算法研究的基础上,给出了基于BF609的DSP器件系统软硬件设计。论文首先设计系统的整体硬件结构,按照系统的功能需求分模块进行电路设计,并针对系统硬件的主要模块即音频采集模块、音频播放模块、存储模块、人机交互模块给出了详细的设计分析,其中采用音频编解码器SSM2603将音频采集模块与播放模块融为一体。系统软件设计是在硬件平台的基础上给出了系统各功能模块的算法实现流程,主要包括预处理算法、特征参数提取算法,识别算法和音乐合成算法等,这些算法程序由前述的算法仿真程序移植而来。最后,对DSP系统进行测试分析,主要包括模块测试、系统整体功能测试以及识别率测试。其中,模块测试包括音频线输出测试、音频采集模块测试、识别算法测试。在模块测试无误的基础上,对系统整体进行功能测试,验证系统工作情况。采用多组已知乐谱数据进行识别率测试,将识别结果与正确结果相比较,判断系统识别性能。测试数据显示,论文设计的DSP嵌入式系统对连续音符的识别率达到了93%。有关音乐合成算法的测试则选用多人评判的方式,经确认该算法取得了很好的钢琴合成效果。
李佳育[4](2019)在《称重系统中的诱导屏设计和压线检测》文中提出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带动着称重系统不断进步,从人工指挥到无人值守的不停车称重系统,这巨大的变化是经过反复的研究和改进得以实现的。无人值守的称重系统不仅减少了人工的操作过程,降低了人为错误和舞弊的可能性,而且加快了整个称重过程。基于环保技术公司的传统称重系统日益暴露的弊端,本文设计了新的称重系统。本文对国内外的称重系统进行了分析,结合场地情况和系统需求,设计了诱导屏和压线检测摄像机组合的无人值守称重系统。本文通过软硬件结合的方式实现诱导屏的各种功能,诱导屏主板的设计采用双核的LPC54114J256BD64为主芯片,功能电路设计包括语音电路、网络连接电路、显示电路、通信电路等。软件驱动主核Cortex-M4实现语音播报、网络连接、称重数据的处理、软件升级等功能。为减少称重数据的存储和判断,设置了过滤值和最小称重值,通过接收到的车辆称重值判断车辆所在位置,进而判断诱导屏应显示的版式内容,存入共享内存。软件驱动Cortex-MO+核实现诱导信息的显示功能,先调取共享内存中的内容,然后将字模进行转换,最后点亮字模内比特值为1的对应像素点。对车辆四个方向的压线检测主要采用了霍夫直线检测的方法,将检测到的短线段筛选后连接成目标线段,比较目标线段的长度与标线的长度,若长度差值在误差允许范围内,则判断为未压线。为了验证系统的可行性,本文编写了软件工具对系统的软件部分进行测试,也设计了硬件设备的测试方法和性能要求。在保证低成本的前提下,本系统的稳定性和速度均优于原系统。测试得到本系统的秤重时间约为10.5秒,比原系统提升了82.5%;诱导屏的稳定性为95.8%,压线检测的准确率为97.9%。
卫振琦[5](2016)在《面向多通道低码率语音编解码应用的众核处理器设计及其核间通信关键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军事与安全领域,由于无线信道带宽受限于环境噪声、频带复用、保密通信等一系列因素,低码率数字语音编解码器即声码器被广泛使用。随着语音码率降低达到300~600bps,声码器算法由于计算复杂度上升使得实时处理性能需求达到数百甚至上千MIPS(Million Instruction Per Second,每秒百万条指令),而其内存开销也因为语音参数量化码本数据的增加而超过了200kB,使得在嵌入式处理器上以较低工作频率和较少片上内存实现低码率语音实时编解码变得越来越多困难。另外,在作战指挥通信和多人语音会议等实际应用场景中需要同时处理多路语音,成倍增长的性能和内存需求为处理器设计带来了更大的挑战。面向特定应用,ASIP(Application Specific Instruction Processor,专用指令处理器)通过对指令集和流水线架构进行定制和优化,可实现比GPP(General Purpose Processor,通用处理器)或通用DSP(Digital Signal Processor,数字信号处理器)更高的执行效率,同时又拥有ASIC(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专用集成电路)所欠缺的可编程性和可配置性。而针对应用的并行执行需求,基于异构众核架构的处理器可实现较高的处理性能和功耗效率。因此,本文采用ASIP的设计方法对面向多通道低码率MELPe(Enhanced Mixed Excitation Linear Prediction,增强型混合激励线性预测)声码器应用的异构众核处理器进行研究和实现。本文首先通过定位声码器应用性能瓶颈制定了异构多核协同执行策略,并对异构众核处理器的性能加速比和功耗效率进行建模和研究。本文设计了一款面向多通道低码率声码器应用的异构众核ASIP,在NoC(Network on Chip,片上网络)中集成了大小异构处理核和共享内存核。针对应用性能瓶颈,本文为处理核设计了一种专用ISE(Instruction Set Extension,指令集扩展),可在单条指令内完成定点数计算与后处理,并且采用了一种“流水级跳跃”技术提升扩展指令执行效率。另外,本文还提出一种嵌套循环加速技术,采用循环体自动计数和跳转有效减少了处理核执行循环运算的时间。然后,本文对面向NoC众核处理器的核间通信问题进行研究。最后,本文基于SMIC 40nm工艺完成了异构众核ASIP的芯片实现,并对应用进行移植和优化,在较低工作频率下实现了低码率声码器应用在异构众核ASIP上的实时处理。本文对NoC众核处理器的多核同步控制和核间数据传输这两个核间通信关键问题进行了研究,并取得了如下技术创新。在多核同步控制方面,针对采用集中式锁同步方案带来的核间通信阻塞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分布式排队锁同步技术。通过对取锁队列中不同处理核的同步控制单元进行分布式轮询访问,实现了排队锁的获取与释放。同步控制单元内采用FIFO存储同步请求,通过本地轮询减少了核间通信量。本文提出的锁同步技术在处理核增加时依然具有较低的同步延迟。本文针对以往栅栏同步方案不支持多栅栏并发执行以及扩展性不高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PS(Packet Switching,包交换)和CS(Circuit Switching,电路交换)混合交换NoC的栅栏同步技术。当栅栏同步请求在PS子网络中传输时,可同时在CS子网络中建立专用通路减少传输延迟。通过在CS crossbar(交叉开关)中动态合并同步请求可有效减少核间通信量。该技术对比以往方案具有更低的同步延迟,并且支持并发栅栏的高效执行。在核间数据传输方面,针对CS NoC专用通路建立时间过长导致通信效率下降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PS-CS混合交换NoC的低延迟核间DMA(Direct Memory Access,直接内存访问)传输技术。当在PS子网络中传输数据时,通过配置crossbar的双向传输端口可在CS子网络中建立部分专用通路。根据后续传输请求可动态延长通路,从而进一步减少数据传输延迟。当多个DMA传输并发执行时,采用该技术可显着提升核间数据传输效率。综上所述,本文设计了一款面向多通道低码率声码器应用的异构众核ASIP,并对面向NoC众核处理器的核间通信关键问题进行了研究。本文为面向特定应用的高功耗效率ASIP实现提供了理论依据和设计参考。
杨杰[6](2011)在《基于OMAP的水下语音通信系统硬件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前世界各国在海洋的开发和海洋军事领域的投入逐年增加,水声通信技术的研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作为传统通信手段的语音通信也成为水声通信中的应用热点。由于受到水声信道中可利用的工作频率低、带宽窄的限制,水声语音通信对语音数据的压缩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而水声信道具有的随机空变-时变-频变以及严重多途干扰等问题也使得水声通信中需要使用运算量较大的通信算法来克服这些问题。本文在OMAP-L137最小系统的基础上,设计并实现了针对水声语音通信的嵌入式信号处理硬件平台,采用AMBE-3000语音编解码芯片以实现对语音数据的实时压缩/解压缩。使用FPGA作为信号处理的协处理器,来辅助OMAP-L137完成复杂算法的运算。本文根据系统的设计要求,从功能、任务的角度将硬件系统分为系统供电模块、语音处理模块、嵌入式系统模块以及信号处理模块4部分。分模块详细阐述了主芯片的选型、电路原理图、PCB的设计以及硬件调试。完成了嵌入式开发环境的构建和嵌入式系统的移植,并编写了语音处理模块的调试程序,以及信号处理模块调试程序中的FPGA部分。最后测试了语音处理模块的压缩回放质量以及信号处理模块的Codec功能和数据通路。
江波[7](2009)在《基于BF533的G.729语音编码系统的研究和设计》文中研究表明语音编码是数字语音通信中的一项关键技术。近20年来,随着固定电话和移动通信的高速发展,语音压缩编码理论与技术也得到了长足的进步,并在很多领域获得了广泛的应用。在目前的各种语音编码方案中,CELP(码激励线性预测)技术已成为最重要、最成功的语音编码技术之一。ITU-T于1996年3月公布了G.729语音编码标准,标准使用CS-ACELP(共轭结构代数码本激励线性预测)编码方案。CS-ACELP算法基于CELP编码模型,同时摒弃了CELP计算复杂度高和存储量大等缺点,能提供较低码率、高质量、低延迟的语音编码,是当前一种理想的编码算法。1982年,首枚数字信号处理器(DSP)问世以及随后的飞速发展,为语音编码器的实现和应用奠定了基础。如今,随着各种高速通用数字信号处理器芯片性能价格比的迅速提高,各种新型语音编码算法理论已经突破计算机仿真的范畴,进入到实用阶段。论文所采用ADSP-BF533芯片是一款性价比很高的DSP芯片,支持包扩G.729在内的多种ITU-T推荐的语音编码标准。本论文首先详细介绍了当前主流的语音编码技术的基本理论,以此为基础深入研究和阐述了G.729语音编码算法的基本原理,并对算法的自适应码书搜索和固定码书搜索等关键模块进行了优化和改进,降低了算法的运算量。其次,简要回顾了DSP芯片的相关理论知识和工程知识,重点介绍了ADI公司Blackfin系列DSP芯片的特点和技术,并详细研究了ADSP-BF533芯片的内部硬件结构和各种外设接口,并以ADSP-BF533 EZ-kit Lite开发板为硬件平台,提出了一套完整的语音编码系统的设计方案,包括系统硬件结构和系统软件设计。然后,实现了语音编码算法源程序在开发板上的移植,并对现有程序进行了C语言级和汇编语言级的优化。优化之后,编码速度提高13倍之多,效果相当明显。最后,进行了Matlab仿真实验,结果证明优化后的程序代码较好的完成了编解码功能,这也基本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刘嘉勇,方勇[8](2003)在《基于VoiceDSP的语音监控装置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以ISD公司的语音DSP芯片T360SA为核心,采用89C51单片机、大容量闪烁存储卡、PCM编解码器及相关接口电路,设计出一个数字语音记录装置,它记录时间长,话音自然度和可懂度好,可应用于铁路调度、电力调度、工厂等进行电话语音的监督记录。
邓蕾[9](2001)在《数字语音记录仪的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用最新的语音数字信号处理器、常用单片机、大容量快速闪烁存储卡和通用编解码器 ,设计了一个数字语音记录设备 .它记录时间长 ,话音自然度和可懂度好 ,具有较高的性能价格比 .
唐明道[10](2000)在《超长时间数字语音处理器──ISD-T360系列语音电路》文中认为
二、超长时间数字语音处理器──ISD-T360系列语音电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超长时间数字语音处理器──ISD-T360系列语音电路(论文提纲范文)
(1)多模态人机交互智能轮椅(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外智能轮椅研究现状 |
1.2.2 智能轮椅人机交互方式研究现状 |
1.3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姿态控制算法设计 |
2.1 姿态识别方法分析 |
2.2 基于MPU6050 的头部姿态控制算法设计 |
2.2.1 头部姿态控制算法需求分析 |
2.2.2 头部动作定义 |
2.2.3 头部姿态控制算法设计 |
2.3 基于MPU6050 的手势控制算法设计 |
2.3.1 手势控制算法需求分析 |
2.3.2 手势动作定义 |
2.3.3 手势控制算法设计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智能轮椅硬件设计 |
3.1 智能轮椅硬件总体设计方案 |
3.2 人机交互部分硬件设计 |
3.2.1 头姿和手势控制模块 |
3.2.2 红外遥控模块 |
3.2.3 语音控制模块 |
3.2.4 摇杆控制模块 |
3.3 核心控制部分硬件设计 |
3.4 辅助功能部分硬件设计 |
3.4.1 翻倒检测模块 |
3.4.2 距离检测模块 |
3.4.3 声音报警模块 |
3.4.4 按键模块 |
3.5 电机驱动部分硬件设计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智能轮椅软件设计 |
4.1 智能轮椅软件总体设计方案 |
4.2 可穿戴设备软件设计 |
4.2.1 可穿戴设备软件主要功能 |
4.2.2 可穿戴设备软件配置流程 |
4.2.3 头姿控制模块软件设计 |
4.2.4 手势控制模块软件设计 |
4.3 核心控制部分软件设计 |
4.3.1 核心控制部分软件主要功能 |
4.3.2 核心控制部分软件设计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系统调试及结果分析 |
5.1 多模态人机交互智能轮椅样机 |
5.2 蓝牙通信功能测试 |
5.3 人机交互部分的测试及分析 |
5.3.1 头部姿态控制功能测试 |
5.3.2 手势控制功能测试 |
5.3.3 语音控制功能测试 |
5.3.4 红外遥控功能测试 |
5.3.5 摇杆控制功能测试 |
5.4 辅助功能部分 |
5.4.1 距离检测功能测试 |
5.4.2 翻倒检测功能测试 |
5.5 智能轮椅长距离运行测试 |
5.6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2)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 4G网络现处理办法 |
2 4G网络可应用的5G关键技术 |
2.1 Msssive MIMO技术 |
2.2 极简载波技术 |
2.3 超密集组网 |
2.4 MEC技术 |
3 总结 |
(3)基于DSP的音乐信号特征识别与再现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对照表 |
缩略语对照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论文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音乐识别技术发展现状 |
1.2.2 音乐合成技术发展现状 |
1.2.3 DSP技术发展现状 |
1.3 论文研究内容与结构安排 |
1.3.1 研究内容 |
1.3.2 论文结构安排 |
第二章 音乐特征分析及钢琴音符建模 |
2.1 音乐特征分析 |
2.2 钢琴发声原理 |
2.3 信号预处理 |
2.3.1 预加重 |
2.3.2 加窗分帧 |
2.3.3 端点检测 |
2.4 短时傅里叶变换 |
2.5 音符数学模型研究 |
2.5.1 音符时域包络建模 |
2.5.2 音符谱分析 |
2.5.3 音符数学模型建立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Matlab的钢琴音符识别与合成算法设计与仿真 |
3.1 特征参数提取 |
3.1.1 线性预测倒谱系数LPCC |
3.1.2 梅尔频率倒谱系数MFCC |
3.2 基于动态时间归整的单音符识别算法 |
3.2.1 动态时间规整算法原理 |
3.2.2 DTW算法改进 |
3.3 音符时值分割及多音符识别 |
3.3.1 基于能熵比的音符分割算法 |
3.3.2 基于高频内容的音符分割算法 |
3.3.3 多音符识别算法仿真 |
3.4 音乐信号再现技术的建模与仿真 |
3.4.1 基于正弦波的钢琴乐音合成 |
3.4.2 包络函数应用 |
3.5 GUI操作界面设计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DSP的钢琴音符识别与再现系统硬件设计 |
4.1 系统硬件设计方案 |
4.2 DSP选型及主控制器介绍 |
4.3 基础电路设计 |
4.3.1 时钟电路 |
4.3.2 电源电路 |
4.3.3 复位电路 |
4.4 音频采集与播放模块 |
4.4.1 SSM3603 工作原理 |
4.4.2 SSM2603 音频输入 |
4.4.3 SSM2603 音频输出 |
4.4.4 采样频率设置 |
4.4.5 通信协议 |
4.5 存储模块 |
4.5.1 Flash存储器 |
4.5.2 DDR2 SDRAM存储 |
4.6 人机交互模块 |
4.6.1 键盘控制模块 |
4.6.2 显示模块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DSP的钢琴音符识别与再现系统软件设计 |
5.1 软件整体结构设计 |
5.2 DSP系统初始化设计 |
5.2.1 电源和时钟初始化 |
5.2.2 TWI和 SSM2603 初始化 |
5.2.3 DDR2 SDRAM初始化 |
5.2.4 LCD初始化 |
5.2.5 矩阵键盘初始化 |
5.3 音频数据采集 |
5.4 预处理 |
5.5 特征提取 |
5.6 模式识别 |
5.7 钢琴音乐再现 |
5.7.1 音频格式简介 |
5.7.2 数字音乐合成 |
5.8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系统测试 |
6.1 模块测试 |
6.1.1 音频线输出测试 |
6.1.2 音频信号采集测试 |
6.1.3 音符识别算法测试 |
6.2 系统测试 |
6.3 识别率测试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4)称重系统中的诱导屏设计和压线检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称重系统的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称重系统方案及其原理分析 |
2.1 称重系统方案分析 |
2.2 称重原理分析 |
2.2.1 电桥电路 |
2.2.2 动态称重与静态称重分析 |
2.3 LED诱导屏亮度调节方案分析 |
2.4 压线检测方案分析 |
2.4.1 图像灰度化和二值化 |
2.4.2 Canny边缘检测算法 |
2.4.3 逆透视变换 |
2.4.4 霍夫直线检测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系统方案设计和电路设计 |
3.1 系统方案设计 |
3.2 LPC54114J256BD64芯片引脚分配 |
3.3 电源电路设计 |
3.4 显示电路设计 |
3.5 语音播报电路设计 |
3.6 网络连接电路设计 |
3.7 通信电路设计 |
3.8 外部存储电路和外部时钟电路设计 |
3.9 本章小结 |
第4章 诱导屏和压线检测软件设计 |
4.1 开发环境介绍 |
4.1.1 Keil uVision5 |
4.1.2 Microsoft Visual Studio |
4.2 诱导屏软件设计 |
4.2.1 显示功能的软件设计 |
4.2.2 网络连接与通信协议的制定 |
4.2.3 升级设计 |
4.2.4 称重数据处理软件设计 |
4.2.5 车牌存储和出入厂方向的逻辑判断 |
4.3 压线检测软件设计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系统测试与性能分析 |
5.1 硬件测试 |
5.2 软件测试 |
5.2.1 LED诱导屏测试 |
5.2.2 压线检测结果测试 |
5.2.3 系统测试 |
5.3 系统性能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本文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缩略语对照表 |
致谢 |
(5)面向多通道低码率语音编解码应用的众核处理器设计及其核间通信关键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符号对照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低码率语音编解码算法及其嵌入式实现方案 |
1.1.2 NoC异构众核处理器架构与核间通信关键问题 |
1.2 研究现状分析 |
1.2.1 ASIP性能加速技术 |
1.2.2 基于NoC的众核处理器多核同步控制 |
1.2.3 面向NoC众核处理器的核间数据传输技术 |
1.3 本文主要工作与技术创新 |
1.3.1 本文主要工作 |
1.3.2 本文研究成果与技术创新 |
1.4 论文结构安排 |
第二章 低码率声码器性能分析与异构众核处理器建模 |
2.1 低码率声码器性能分析 |
2.1.1 MELP及MELPe算法关键技术 |
2.1.2 MELPe声码器算法复杂度分析 |
2.1.3 MELPe声码器应用性能需求分析 |
2.2 异构众核处理器建模 |
2.2.1 多核并行加速模型 |
2.2.2 异构众核处理器性能加速比与功耗效率建模 |
2.2.3 面向低码率声码器应用的异构众核架构探索 |
2.3 面向低码率声码器应用的ASIP设计要点 |
2.3.1 针对多核协同执行策略的异构众核ASIP |
2.3.2 针对定点数运算性能瓶颈的处理核ISE |
2.3.3 针对循环运算性能瓶颈的处理核指令集与循环加速技术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面向多通道低码率声码器应用的异构众核ASIP设计 |
3.1 面向多核协同执行策略的异构众核处理器设计 |
3.1.1 基于NoC的异构众核架构 |
3.1.2 异构处理核与共享内存核 |
3.1.3 多核同步控制 |
3.1.4 核间数据传输 |
3.2 面向低码率声码器性能瓶颈的ASIP处理核设计 |
3.2.1 ASIP处理核的VLIW流水线架构 |
3.2.2 ASIP处理核的SIMD指令集架构 |
3.2.3 循环控制指令与嵌套循环加速 |
3.2.4 专用ISE与深流水线数据通路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NoC众核处理器多核同步控制与核间数据传输研究 |
4.1 面向NoC众核处理器的分布式排队锁同步 |
4.1.1 自旋锁与排队锁同步机制 |
4.1.2 同步控制单元 |
4.1.3 面向NoC的分布式排队锁 |
4.1.4 分布式排队锁同步性能评估 |
4.2 基于PS-CS混合交换NoC的栅栏同步—HyBar |
4.2.1 栅栏同步机制模式 |
4.2.2 HyBar栅栏同步请求 |
4.2.3 采用Hy Bar实现栅栏同步 |
4.2.4 栅栏同步性能评估 |
4.3 基于PS-CS混合交换NoC的核间DMA传输—HyDMA |
4.3.1 核间DMA传输控制单元 |
4.3.2 核间DMA传输请求 |
4.3.3 采用HyDMA实现核间DMA传输 |
4.3.4 核间DMA传输性能评估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异构众核ASIP芯片实现与低码率声码器移植优化 |
5.1 异构众核ASIP芯片实现与编程环境开发 |
5.1.1 芯片实现与测试 |
5.1.2 汇编工具链及众核仿真器开发 |
5.1.3 VLIW编译器后端开发 |
5.2 低码率声码器应用移植与优化 |
5.2.1 应用移植 |
5.2.2 应用优化 |
5.2.3 应用性能评估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项目 |
(6)基于OMAP的水下语音通信系统硬件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论文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水下语音通信系统简介 |
1.3 论文的研究和发展的国内外现状 |
1.4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水下语音通信系统硬件总体设计 |
2.1 系统硬件设计要求 |
2.2 系统硬件总体设计 |
2.3 主要芯片选型 |
2.3.1 核心处理器选型 |
2.3.2 语音处理器选型 |
2.3.3 信号协处理器选型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系统硬件设计 |
3.1 系统硬件方案 |
3.2 系统原理图设计 |
3.2.1 系统供电模块设计 |
3.2.2 语音处理模块设计 |
3.2.3 嵌入式系统模块设计 |
3.2.4 信号处理模块设计 |
3.3 系统PCB设计 |
3.3.1 PCB绘制前设计 |
3.3.2 布局布线设计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系统硬件调试 |
4.1 系统供电模块调试 |
4.2 语音处理模块调试 |
4.2.1 语音协处理芯片硬件配置 |
4.2.2 语音协处理芯片软件配置 |
4.3 嵌入式系统模块调试 |
4.3.1 嵌入式开发环境的构建 |
4.3.2 嵌入式操作系统移植 |
4.4 信号处理模块调试 |
4.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附录 |
(7)基于BF533的G.729语音编码系统的研究和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理论研究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
1.4 本文的研究内容和组织结构 |
第2章 语音编码技术概论 |
2.1 语音信号产生的数学模型 |
2.2 语音信号的线性预测分析(LPA) |
2.2.1 线性预测分析的基本原理 |
2.2.2 线谱对(LSP)分析 |
2.3 语音信号的矢量量化 |
2.3.1 矢量量化的基本原理 |
2.3.2 矢量量化的失真测度 |
2.3.3 矢量量化器的设计 |
2.4 感觉加权滤波器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IUT-T G729语音编解码算法的研究和改进 |
3.1 G729的基本原理 |
3.2 编码器原理 |
3.3 解码器原理 |
3.4 算法的优化和改进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BF533的G729编码系统的实现 |
4.1 数字信号处理器(DSP) |
4.1.1 数字信号处理器概述 |
4.1.2 Blackfin系列DSP芯片 |
4.1.3 ADSP-BF533芯片介绍 |
4.1.3.1 ADSP-BF533内核结构 |
4.1.3.2 存储器管理 |
4.1.3.3 程序控制器 |
4.1.3.4 中断处理 |
4.1.3.5 DMA控制器 |
4.1.3.6 UART和SPORT |
4.1.4 ADSP-BF533的指令系统 |
4.1.5 开发工具 |
4.2 系统硬件结构设计 |
4.2.1 系统功能及硬件结构 |
4.2.2 A/D和D/A模块 |
4.2.3 外部存储器的扩展 |
4.2.4 串行收发接口 |
4.2.5 JTAG仿真接口及动态电源管理 |
4.3 系统软件设计 |
4.3.1 硬件初始化程序 |
4.3.2 语音编解码程序 |
4.3.3 中断服务程序 |
4.4 源程序优化 |
4.4.1 C语言级优化 |
4.4.2 汇编语言级优化 |
4.5 实验结果及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和成果 |
(9)数字语音记录仪的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功能特点 |
2 结构特点 |
2.1 CODEC接口 |
2.2 Flash接口 |
2.3 MicroWIRE接口 |
3程序流程图 |
四、超长时间数字语音处理器──ISD-T360系列语音电路(论文参考文献)
- [1]多模态人机交互智能轮椅[D]. 梁金伟. 哈尔滨理工大学, 2021(09)
- [2]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J]. 刘奕. 数码世界, 2020(04)
- [3]基于DSP的音乐信号特征识别与再现技术研究[D]. 王倩.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9(02)
- [4]称重系统中的诱导屏设计和压线检测[D]. 李佳育. 苏州大学, 2019(04)
- [5]面向多通道低码率语音编解码应用的众核处理器设计及其核间通信关键问题研究[D]. 卫振琦. 上海交通大学, 2016(01)
- [6]基于OMAP的水下语音通信系统硬件设计[D]. 杨杰.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11(05)
- [7]基于BF533的G.729语音编码系统的研究和设计[D]. 江波. 浙江工业大学, 2009(02)
- [8]基于VoiceDSP的语音监控装置设计研究[J]. 刘嘉勇,方勇. 微电子学与计算机, 2003(05)
- [9]数字语音记录仪的设计研究[J]. 邓蕾. 四川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1(01)
- [10]超长时间数字语音处理器──ISD-T360系列语音电路[J]. 唐明道. 电子产品世界, 2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