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例艾滋病临床分析

1例艾滋病临床分析

一、AIDS1例临床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毛静远,吴永健,史大卓[1](2021)在《中成药治疗冠心病临床应用指南(2020年)》文中研究表明1背景、目的及意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指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管腔狭窄、痉挛或阻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而引发的心脏病,简称冠心病,是临床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8》指出,我国心血管病患病率及病死率仍处于上升阶段,推算共计2.9亿心血管病患者,其中冠心病患者1 100万人。心血管病死亡率高于肿瘤及其他疾病,占居民疾病死亡构成的40%以上,居于首位。

《中成药治疗优势病种临床应用指南》标准化项目组[2](2021)在《中成药治疗冠心病临床应用指南(2020年)》文中研究指明1背景、目的及意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指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管腔狭窄、痉挛或阻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而引发的心脏病,简称冠心病,是临床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8》指出,我国心血管病患病率及病死率仍处于上升阶段,推算共计2.9亿心血管病患者,其中冠心病患者1 100万。心血管病死亡率高于肿瘤及其他疾病,占居民疾病死亡构成的40%以上,居于首位。

王菊,伍义兰,张龙举[3](2021)在《国内三十年甲型H1N1流感临床及流行特点分析》文中提出目的分析国内甲型H1N1流感的临床特点、实验室检查、影像学表现、治疗及转归,提高临床医生对该病的认识。方法系统查阅CNKI、维普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数据库,以"甲型H1N1流感"为关键词对1989年1月至2019年8月发表的中文文献进行检索,通过去重、删除资料不完整等文献后,共纳入资料完整文献62篇,共880例患者,加上本文报道的1例共881例患者。分析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表现、治疗及转归等资料。结果 881例患者中男477例,女404例,年龄50 d至86岁,平均年龄(20.4±10.0)岁;最常见临床症状是发热(99.4%,876/881),其次为咳嗽(85.0%,749/881)、咳痰(38.1%,336/881)、咽痛(37.0%,326/881)、呼吸困难(33.7%,297/881)以及乏力、全身酸痛(33.5%,295/881)等。实验室检查白细胞多在正常范围,白细胞计数减少249例(28.3%),中性粒细胞升高143例(16.2%),白细胞计数升高141例(16.0%);合并心肌损伤370例(42.0%),肝损害303例(34.4%),肾功能不全84例(9.5%)。影像学主要表现为不同程度的斑点状、斑片状或片状阴影(41.8%,362/866),多伴实变影(19.3%,167/866),少数表现为肺纹理增粗(11.3%,98/866)、磨玻璃影(4.5%,39/866),并发胸腔积液(5.5%,48/866)。最常用治疗方法是抗病毒、抗感染、抗炎、机械通气以及对症支持等治疗。综合治疗效果较好,881例患者死亡37例,病死率为4.2%,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为呼吸衰竭。结论甲型H1N1流感与一般流感病毒感染相似,是一种可防、可控、可治的传染病,经积极综合治疗,多可治愈,且预后良好。

吕莎[4](2020)在《孢子丝菌病临床流行病学特征分析和诊断方法的探索》文中研究说明背景:孢子丝菌病是一种被忽视的真菌病,发病率逐年上升,在巴西已被认为是公共卫生问题。吉林省作为全世界高发区之一,对吉林省的临床流行病学特征进行分析研究,对全国及全世界孢子丝菌病的流行病学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孢子丝菌病的常规诊断方法包括组织病理学检查及真菌培养,组织病理学检查缺乏特异性,真菌培养耗时长。近年来流行的分子生物学方法可做到快速诊断及分型,但对实验室条件要求较高。孢子丝菌病常发生于农村及医疗卫生条件相对较差的地区,误诊漏诊机率较大,因此探索在临床中便于实施、操作简单、敏感性高的诊断方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方法:1、收集吉林大学第二医院皮肤科(我科)2010-2019年间明确诊断为孢子丝菌病的病例,并与1990-2009年的吉林省孢子丝菌病流行病学调查分析进行对比,了解孢子丝菌病临床流行病学特征;并通过“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平台”、“维普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及“Pubmed”搜索我国孢子丝菌病的文献报道,尽量完善我国孢子丝菌病的发病区域等流行病学资料。2、收集我科明确诊断为孢子丝菌病的福尔马林固定石蜡包埋(Formalin-Fixed and Paraffin-Embedded,FFPE)组织,探索钙荧光白(Calcofluor white,CFW)荧光染色法在FFPE组织中对孢子丝菌病的诊断价值,并与之前常用特殊染色方法六胺银法(Grocott’s sliver stain,GSS),过碘酸雪夫染色(Periodic acid schiff,PAS)法在检出率、操作步骤及结果读取程度的难易性三个方面进行对比。3、探索球形孢子丝菌感染豚鼠模型建立的方法,并比较不同浓度的球形孢子丝菌悬液及不同的皮下注射方式对豚鼠孢子丝菌病模型建立的影响,为孢子丝菌素皮内试验做前期基础。结果:1、本次收集我科就诊的2133例患者中,男性758例(35.54%),女性1375例(64.46%)。职业中农民1750例,所占比例最大(82.04%)。春冬寒冷的季节更多见,比例为65.02%。发病区域中吉林省中部(长春、四平、吉林、辽源)1374例,所占比例最高(64.41%)。平均病程5.27±2.52月。临床表现中固定型1629例(占76.37%),面部固定型832例,所占比例最多(51.07%);淋巴管型501例(23.49%),四肢淋巴管型359例,所占比例最多(71.66%);播散型3例(0.14%)。皮损形态中,结节所占比例最大(43.55%)。组织病理检查可见不典型三区病变1802例,占84.48%;典型的三区病变331例,占15.52%。2、孢子丝菌病临床流行病学特征分析近10年与1990-2009年相比好发人群、好发季节、好发部位、临床表现等均未见明显变化;此次调查平均发病年龄为52±1岁,发病比例最高的是60岁以上;1990-2009年分析的平均发病年龄为45±1岁,发病比例最高的是51-60岁,发病年龄有增高趋势;此次平均发病病程为5.27±2.52月,1990-2009年未明确统计到平均病程,但大部分病程在2-6个月,比例79.55%,病程有延长趋势。3、通过“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平台”、“维普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搜索我国发表的孢子丝菌病文献,收集病例3273例;通过“Pubmed”收集病例1194例;共4467例。吉林省、黑龙江省和辽宁省发病比例居于前三位。性别明确者3986例,男性1857例,女性2129例。临床型别明确者2243例,固定型1450例,淋巴管型771例,皮肤播散型22例。241株菌株分子鉴定到种属,其中217株鉴定为球形孢子丝菌,其中长春41株,重庆37株,辽宁21株,四川19株,江西15株,北京14株,上海9株,山东9株,湖北4株,江苏6株,湖北3株,广州2株,安徽2株,内蒙古1株,河北1株,33株来源地区不明确;24株鉴定为狭义申克孢子丝菌,江西23株,湖北1株。4、100例已确诊为孢子丝菌病的FFPE组织分别进行PAS染色(简称PAS)、GSS、CFW荧光染色(简称CFW),结果显示PAS检出31例(31%),GSS检出40例(40%),CFW检出74例(74%),CFW检出率与PAS、GSS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PAS与GSS检出率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100例中仅有3例PAS诊断为阳性,1例银染为阳性,荧光染色为阴性,PAS+GSS+CFW的检出率为77%,单一荧光染色方法与三种染色方法共同的检出率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CFW操作步骤简单,结果读取容易。5、球型孢子丝菌感染豚鼠模型建立的探索,当菌悬液浓度为1×108孢子/ml时,给予四种皮下注射方式时(实验时为排除注射体积不同导致的差异,还注射了生理盐水),包括一次皮下注射0.1ml的菌悬液(简称方法1);一次皮下注射0.3ml的菌悬液(简称方法2);地塞米松连续3天皮下注射后+1次皮下注射0.1ml菌悬液(简称方法3);一次注射0.1ml菌悬液,连续3天皮下注射(简称方法4),方法3及方法4都可使豚鼠产生皮下结节,初起结节最大,约10天后可自行消退;提高菌悬液浓度为1×109孢子/ml时,方法2、3、4均可使豚鼠产生皮下结节。菌悬液浓度为1×109孢子/ml时,一次皮下注射0.3ml的菌悬液,豚鼠皮下结节的直径最大,但皮下结节维持时间并未延长。结论:1、孢子丝菌病在我国好发于吉林省,高发病率考虑和玉米秸秆的不当处理密切相关。吉林省孢子丝菌病男女发病比例为1:1.40,好发人群为中老年妇女,好发职业为农民,好发季节为春冬季节。临床表现以固定型多见,不同发病部位与临床型别之间有关联性,四肢相比于其他部位更容易表现为淋巴管型孢子丝菌病;皮损形态以结节多见。本次孢子丝菌病临床流行病学特征分析与吉林省1990-2009年相比好发人群、好发季节、好发部位、临床表现型别比例等均未见明显变化;而发病年龄和平均病程都有增高和延长趋势。2、我国孢子丝菌病男女发病比例为1:1.15;临床表现以固定型多见。吉林省、黑龙江省和辽宁省发病比例居于前三位。我国的孢子丝菌种属目前包括球形孢子丝菌和申克孢子丝菌;江西和湖北发现申克孢子丝菌,余发病地区均为球形孢子丝菌。3、CFW荧光染色法对孢子丝菌病诊断有非常重要的价值,该方法在人FFPE组织中孢子的检出率为74%,明显高于PAS、GSS;且在操作步骤、结果读取程度上明显优于GSS、PAS。4、球形孢子丝菌感染豚鼠的模型,给予皮下注射时皮损表现为皮下结节。当菌悬液浓度为109孢子/ml,一次皮下注射0.3ml时,豚鼠的皮下结节直径最大。皮下结节持续时间约10天,即可自行消退,提示我们如果想建立球形孢子丝菌慢性皮肤感染的豚鼠模型,可尝试采用出现皮损后给予免疫抑制或连续多次皮下注射球形孢子丝菌菌悬液。

郭强[5](2014)在《AIDS合并带状疱疹近况》文中提出艾滋病(AIDS)合并带状疱疹与患者的服务性职业和吸毒史有一定关联,且与多性伴、不洁性行为以及合并性病较常见。临床皮损严重,诊断、治疗及愈后与一般带状疱疹患者无明显区别,所以对部分服务行业、吸毒者、婚外性行为、过去或正患有性病的以及皮损严重的带状疱疹患者,应选择性进行艾滋病病毒(HIV)筛查。

易雪梅,丁杨峰,涂宏钢[6](2012)在《以红皮病和口腔念珠菌感染为主要表现AIDS 1例》文中提出报道以红皮病为突出表现AIDS 1例。患者男性,64岁,因"全身发疹2个月,伴发热1周"收入院。查体发现体重明显下降,双睑结膜充血,口腔上颚,颊黏膜密集点滴状白色伪膜,全身弥漫暗红色斑片,伴有褐色痂皮脱屑。口腔黏膜真菌涂片(+),HIV-1(+)。确诊AIDS,红皮病,口腔念珠菌感染。后死于肺部感染。

陈霞琳,汪迎,高胡进,肖立萍,张凯,黄静[7](2012)在《后天麻痹性斜视41例病因分析》文中认为目的探讨后天麻痹性斜视的年龄、性别分布特点及常见病因。方法对41例(43只眼)复视患者采用角膜映光法、同视机及红玻璃片等方法检查眼位、眼球运动及复视像,辅以血液生化、甲状腺功能,CT、MRI等影像学检查,分析后天麻痹性斜视常见病因及年龄、性别分布情况。结果 41例(43只眼)中50岁以上占75.6%,50岁以下占24.4%;男:女=32:9;病因中血管性疾病占36.58%,糖尿病占26.83%,眼外伤占9.75%,颅脑外伤、肿瘤分别占7.32%,重症肌无力、Graves眼病分别占4.88%,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占2.44%;50岁以上病因以血管性疾病和糖尿病居多,50岁以下以眼外伤、颅脑外伤居多。结论后天麻痹性斜视病因复杂,应对患者进行全面的检查。

康晶,胡克[8](2011)在《17例肺曲霉病临床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肺曲霉病的临床特征、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收集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和中南医院呼吸科和胸外科2003年2009年间17例肺曲霉病确诊病例,对其病例特点进行分析。结果 17例患者中男性13例,女性4例,平均年龄44.3岁。确诊方法:手术病检确诊8例,经纤维支气管镜病检确诊9例。基础疾病:肺癌4例,急性白血病1例,支气管扩张2例,空洞性肺结核1例,AIDS 1例,肺大疱1例,肺囊肿1例。症状方面:咯血8例(痰中带血丝或少量咯血7例,日咯血量大于100 m l1例),咳嗽咳痰6例,干咳3例,胸痛3例,呼吸困难4例,发热4例(高热1例,低热3例)。1例是在健康体检时胸片发现左上肺占位手术后确诊。X线影像学表现:占位性病变7例(其中4例与肺癌并存),肺实变5例,多发结节4例,空洞形成3例,典型"新月征"仅1例。手术前均被误诊为肺结核或肺癌。结论肺曲霉病临床表现无特异性,痰培养阳性率不高,高分辨率CT检查在诊断中起重要作用,确诊需要病理依据。肺曲霉病患者易被误诊为肺结核、肺癌或并发于肺结核或肺癌。手术既可确诊又可切除病灶。

田利光[9](2010)在《我国艾滋病高流行地区HIV与肠道寄生虫合并感染研究》文中提出我国是寄生虫病流行较严重的国家,某些经济欠发达的农村地区寄生虫病的发病率仍然维持在较高水平,同时由于非法采供血等原因,我国中部的农村地区也是HIV流行严重的地区,因此HIV和寄生虫合并感染的情况可能大量存在。有关研究显示,寄生虫感染后常引起的机体免疫应答由Th1型向Th2型转化,有利于HIV病毒DNA的复制并促进病程的进展,导致HIV进展为AIDS的病程加速;另外,HIV感染也会恶化寄生虫感染的自然病情,造成某些寄生虫病临床症状加重以及治疗困难。HIV感染者合并寄生虫感染,尤其是肠道寄生虫混合感染造成的HIV感染者体内病毒复制增加以及慢性腹泻、消瘦、营养不良等是造成HIV感染者病情进展加速甚至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研究艾滋病的防治同时,肠道寄生虫引起的混合性感染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如何预防和控制HIV与寄生虫合并感染已经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但是我国相关研究报道较少。本研究通过开展相关调查研究来了解我国HIV/AIDS高流行地区肠道寄生虫病的流行情况及HIV阳性人群合并寄生虫感染现状,探索合并感染对免疫功能的影响以及常见合并感染寄生虫的种类和可能的影响因素,为预防和控制合并感染的发生,减少合并感染对HIV/AIDS感染者的危害提供参考数据。本次研究首先开展了针对全部人群的现况调查,共调查了1291人,其中参与粪检720人,参与血检568人,接受问卷调查607人。检测了9种常见肠道寄生虫,其感染率分别为蛔虫0.56%、钩虫4.03%、鞭虫0.28%、华支睾吸虫0.42%、人芽囊原虫21.39%、贾第虫3.89%、阿米巴1.67%、隐孢子虫4.44%、粪类圆线虫0%。肠道蠕虫的感染率为4.72%,肠道原虫的感染率为24.31%。贾第虫和隐孢子虫感染与年龄存在相关关系(P<0.05),贾第虫感染率最高的是小于6岁年龄组,感染率为7.84%;隐孢子虫感染率最高的是60岁以上年龄组,感染率为6.76%。贫血的患病率为34.7%,HIV感染率为8.1%,HIV合并肠道寄生虫的感染率为2.3%。在调查的46名HIV阳性感染者中,合并人芽囊原虫感染率为19.6%,合并隐孢子虫感染率为13.0%,HIV阳性感染者合并隐孢子虫的感染率显着高于HIV阴性人群(P<0.001)。结果显示,当地肠道寄生虫感染率高。其中蠕虫感染率较低,以钩虫感染为主;原虫感染率较高,以人芽囊原虫、隐孢子虫和贾第虫为主。HIV阳性人群中,合并蠕虫感染率低,合并原虫感染率高,合并隐孢子虫感染率显着高于普通人群,提示在HIV/AIDS人群中开展合并肠道寄生虫的研究,尤其是合并肠道原虫感染的研究应该引起广大科研和医务工作者的关注。在对一般人群调查的基础上,又开展了针对HIV阳性人群和HIV阴性人群寄生虫感染情况研究,共调查了HIV阳性309人,HIV阴性315人,结果显示,当地HIV感染者合并肠道蠕虫感染率为4.3%(13/302),感染率最高的为钩虫3.64%(11/302),HIV阳性人群和HIV阴性人群在肠道蠕虫感染方面差别无统计学意义。HIV感染者合并肠道原虫的感染率为23.2%(70/302),感染率最高的为人芽囊原虫16.23%(49/302),其次为隐孢子虫8.28%(25/302)。在HIV阳性人群中女性人芽囊原虫感染率(20.13%)显着高于男性(11.89%),而隐孢子虫感染率(4.40%)则显着低于男性(12.59%)。人芽囊原虫感染率在HIV阳性人群和HIV阴性人群之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而HIV阳性人群隐孢子虫感染率(8.28%)显着高于HIV阴性人群(2.97%),两者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01)。提示HIV感染者合并隐孢子虫感染的机会增加,应加强HIV感染人群合并隐孢子虫感染的监测和研究。对HIV与隐孢子虫合并感染影响因素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最终进入模型的变量为男性(OR=6.700,95%CI:2.030,22.114)、年龄42岁以下(OR=4.148,95%CI:1.348,12.761)、体内IL-2水平<77pg/ml(OR=0.226,95%CI:0.076,0.674)和个人卫生习惯好(OR=0.324,95%CI:0.105,0.994)。即男性、年龄在42岁以下、体内IL-2水平大于77pg/ml以及个人卫生习惯不好的HIV感染者更易合并隐孢子虫感染。提示我们在预防和控制HIV合并隐孢子虫感染时应当将上述人群作为重点防治对象。本研究对HIV阳性人群和HIV阴性对照人群进行了免疫因子检测,结果显示HIV合并蠕虫感染者体内IL-10和IFN-r水平下降,IL-4上升,Th2型细胞免疫效应增强,抑制Th1型细胞免疫效应,T值(T=Th1/(Th1+Th2))下降,不利于机体的抗HIV病毒免疫反应。HIV与蠕虫合并感染的联合作用可使机体Th1/Th2免疫失衡呈增强效应,合并蠕虫感染可加速使体内CD4+T淋巴细胞水平下降。HIV合并人芽囊感染后体内IL-2水平上升,其他各免疫因子变化不明显。HIV合并隐孢子虫感染后体内CD4+T淋巴细胞和CD4/CD8比值明显下降。提示HIV阳性人群合并肠道蠕虫或隐孢子虫感染可加破坏机体的免疫平衡,影响机体的免疫功能,对机体的抗HIV病毒免疫反应不利,有加速HIV感染进展为AIDS的可能。本研究结果显示,HIV阳性人群合并隐孢子虫感染几率最高。隐孢子虫体积微小,普通病原学诊断方法误诊、漏诊率较高。本研究探索使用巢式PCR技术来检测粪便中隐孢子虫卵囊,并利用基因测序以及构建系统发育树等方法来确定隐孢子虫的基因型。通过巢式PCR检测、基因测序和系统发育树分析,证实本次检测到的隐孢子虫为火鸡隐孢子虫(Cryptosporidium meleagridis)和贝氏隐孢子虫(C.baileyi)。本次研究采用Whatman公司生产的FTA Card来抽提粪便中隐孢子虫DNA的技术,其操作简单,敏感度高,证明是一个较好的抽提粪便中隐孢子虫卵囊的方法,值得推广。本研究开展了对隐孢子虫水源性传播途径的探索性调查,使用Filta-Max xpress快速法对当地地表水和日常生活饮用水进行检测,发现当地生活饮用水隐孢子虫卵囊的阳性率为30.43%,地表水的阳性率为55.56%。池塘水中隐孢子虫卵囊检出率高于河水,桶装水隐孢子虫卵囊检出率高于井水,直接饮用受到隐孢子虫卵囊污染的桶装水可能是当地隐孢子虫感染的主要途径之一。综合上述研究结果,当地蠕虫感染率较低,以钩虫感染为主;原虫感染率较高,以人芽囊原虫、隐孢子虫和贾第虫感染为主。HIV阳性人群合并肠道寄生虫感染率高,其中合并蠕虫感染率低,合并原虫感染率高。HIV阳性人群合并隐孢子虫感染的几率高。HIV与蠕虫合并感染可引起HIV阳性人群体内Th2型细胞反应增强,抑制了Th1型细胞反应,有利于HIV病毒在体内的复制,可加速HIV感染者进展为AIDS。合并人芽囊原虫感染对机体免疫功能无显着影响。HIV与隐孢子虫合并感染的联合作用造成CD4+T淋巴细胞数量下降呈相加效应。HIV阳性人群合并感染的隐孢子虫有火鸡隐孢子虫(C.meleagridis)和贝氏隐孢子虫(C.baileyi)两种。当地地表水和浅井水隐孢子虫卵囊阳性检出率高,饮用受到隐孢子虫卵囊污染的桶装水或浅井水是当地感染隐孢子虫的主要途径之一。

杜福文,黄丽华,杜福亮[10](2009)在《以神经精神症状为首发表现的人类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23例临床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23例以神经精神症状为首发表现的人类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以神经精神症状为首发表现的AIDS临床资料。结果23例中以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发病最常见(18例),其中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7例,结核性脑膜炎4例,化脓性脑膜炎4例,病毒性脑炎3例;其次为HIV相关性痴呆综合征和急性脑梗死(各2例);罕见为HIV相关性急性多发性神经根炎1例。临床表现颇具多样性,首发症状缺乏特异性,首诊误诊率为100%。结论以神经精神症状为首发表现的AIDS临床并非少见,表现复杂多样,容易误诊为神经精神疾病而延误诊治。

二、AIDS1例临床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AIDS1例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中成药治疗冠心病临床应用指南(2020年)(论文提纲范文)

1 背景、目的及意义
2 指南制定方法
    2.1 临床问题构建
    2.2 中成药遴选
    2.3 检索策略
    2.4 文献纳入及排除标准和资料提取
        2.4.1 纳入标准
        2.4.2 排除标准
        2.4.3 资料提取
    2.5 纳入文献的方法学质量评价
    2.6 证据综合分析
    2.7 证据质量评价与推荐标准
    2.8 推荐意见形成
3 推荐意见及证据描述
    3.1 稳定性心绞痛
        3.1.1 临床问题
        3.1.2 推荐意见
        3.1.3 证据描述
        3.1.3.1 通心络胶囊(1C)
        3.1.3.2 脑心通胶囊(1C)
        3.1.3.3 丹蒌片(2B)
        3.1.3.4 麝香保心丸(1B)
        3.1.3.5 复方丹参滴丸(1B)
        3.1.3.6 丹红注射液(2D)
        3.1.3.7 红花注射液(2C)
        3.1.3.8 芪参益气滴丸(1C)
    3.2 不稳定性心绞痛
        3.2.1 临床问题
        3.2.2 推荐意见
        3.2.3 证据描述
        3.2.3.1 通心络胶囊(1C)
        3.2.3.2 脑心通胶囊(2D)
        3.2.3.3 丹蒌片(2C)
        3.2.3.4 麝香保心丸(1B)
        3.2.3.5 复方丹参滴丸(1C)
        3.2.3.6 血府逐瘀胶囊(2D)
        3.2.3.7 丹红注射液(1C)
        3.2.3.8 红花注射液(2D)
        3.2.3.9 参麦注射液(2C)
    3.3 急性心肌梗死
        3.3.1 临床问题
        3.3.2 推荐意见
        3.3.3 证据描述
        3.3.3.1 麝香保心丸(1B)
        3.3.3.2 参麦注射液(2C)
    3.4 围介入手术期
        3.4.1 临床问题
        3.4.2 推荐意见
        3.4.3 证据描述
        3.4.3.1 通心络胶囊(1C)
        3.4.3.2 脑心通胶囊(2D)
        3.4.3.3 丹蒌片(2B)
        3.4.3.4 麝香保心丸(1C)
        3.4.3.5 复方丹参滴丸(1C)
        3.4.3.6 丹红注射液(2C)
        3.4.3.7 参麦注射液(2C)
    3.5 冠心病心律失常
        3.5.1 冠心病合并室性期前收缩
        3.5.1.1 临床问题
        3.5.1.2 推荐意见
        3.5.1.3 证据描述
        3.5.1.3.1 稳心颗粒(1B)
        3.5.1.3.2 参松养心胶囊(1C)
        3.5.2 冠心病合并缓慢性心律失常
        3.5.2.1 临床问题
        3.5.2.2 推荐意见
        3.5.2.3 证据描述
        3.5.3 冠心病合并阵发性心房颤动
        3.5.3.1 临床问题
        3.5.3.2 推荐意见
        3.5.3.3 证据描述
        3.5.3.3.1 参松养心胶囊(1C)
        3.5.3.3.2 稳心颗粒(1C)
    3.6 冠心病心力衰竭
        3.6.1 临床问题
        3.6.2 推荐意见
        3.6.3 证据描述
    3.7 心绞痛急性发作
        3.7.1 临床问题
        3.7.2 推荐意见
        3.7.3 证据描述
        3.7.3.1 速效救心丸(1C)
        3.7.3.2 复方丹参滴丸(1C)
        3.7.3.3 麝香保心丸(1C)
        3.7.3.4 宽胸气雾剂(1C)
4 中成药治疗冠心病药物推荐及证候分型判断流程(见图1、图2)
5 本指南的局限性及不足之处
    5.1 药物的遴选
    5.2 干预措施
    5.3 结局指标
    5.4 证据的筛选
    5.5 诊断标准
    5.6 辨证分型
    5.7 共识结果
6 更新计划
    6.1 更新时间
    6.2 更新方法

(2)中成药治疗冠心病临床应用指南(2020年)(论文提纲范文)

1 背景、目的及意义
2 指南制定方法
    2.1 临床问题构建
    2.2 中成药遴选
    2.3 检索策略
    2.4 文献纳入及排除标准和资料提取
        2.4.1 纳入标准
        2.4.2 排除标准
        2.4.3 资料提取
    2.5 纳入文献的方法学质量评价
    2.6 证据综合分析
    2.7 证据质量评价与推荐标准(表1~3)
    2.8 推荐意见形成
3 推荐意见及证据描述
    3.1 稳定性心绞痛
        3.1.1 临床问题
        3.1.2 推荐意见
        3.1.3 证据描述
        3.1.3. 1 通心络胶囊(1C)
        3.1.3. 2 脑心通胶囊(1C)
        3.1.3. 3 丹蒌片(2B)
        3.1.3. 4 麝香保心丸(1B)
        3.1.3. 5 复方丹参滴丸(1B)
        3.1.3. 6 丹红注射液(2D)
        3.1.3. 7 红花注射液(2C)
        3.1.3. 8 芪参益气滴丸(1C)
    3.2 不稳定性心绞痛
        3.2.1 临床问题
        3.2.2 推荐意见
        3.2.3 证据描述
        3.2.3. 1 通心络胶囊(1C)
        3.2.3. 2 脑心通胶囊(2D)
        3.2.3. 3 丹蒌片(2C)
        3.2.3. 4 麝香保心丸(1B)
        3.2.3. 5 复方丹参滴丸(1C)
        3.2.3. 6 血府逐瘀胶囊(2D)
        3.2.3. 7 丹红注射液(1C)
        3.2.3. 8 红花注射液(2D)
        3.2.3. 9 参麦注射液(2C)
    3.3 急性心肌梗死
        3.3.1 临床问题
        3.3.2 推荐意见
        3.3.3 证据描述
        3.3.3. 1 麝香保心丸(1B)
        3.3.3. 2 参麦注射液(2C)
    3.4 围介入手术期
        3.4.1 临床问题
        3.4.2 推荐意见
        3.4.3 证据描述
        3.4.3. 1 通心络胶囊(1C)
        3.4.3. 2 脑心通胶囊(2D)
        3.4.3. 3 丹蒌片(2B)
        3.4.3. 4 麝香保心丸(1C)
        3.4.3. 5 复方丹参滴丸(1C)
        3.4.3. 6 丹红注射液(2C)
        3.4.3. 7 参麦注射液(2C)
    3.5 冠心病心律失常
        3.5.1 冠心病合并室性早搏
        3.5.1. 1 临床问题
        3.5.1. 2 推荐意见
        3.5.1. 3 证据描述
        3.5.1. 3. 1 稳心颗粒(1B)
        3.5.1. 3. 2 参松养心胶囊(1C)
        3.5.2 冠心病合并缓慢性心律失常
        3.5.2. 1 临床问题
        3.5.2. 2 推荐意见
        3.5.2. 3 证据描述
        3.5.3 冠心病合并阵发房颤
        3.5.3. 1 临床问题
        3.5.3. 2 推荐意见
        3.5.3. 3 证据描述
        3.5.3. 3. 1 参松养心胶囊(1C)
        3.5.3. 3. 2 稳心颗粒(1C)
    3.6 冠心病心力衰竭
        3.6.1 临床问题
        3.6.2 推荐意见
        3.6.3 证据描述
    3.7 心绞痛急性发作
        3.7.1 临床问题
        3.7.2 推荐意见
        3.7.3 证据描述
        3.7.3. 1 速效救心丸(1C)
        3.7.3. 2 复方丹参滴丸(1C)
        3.7.3. 3 麝香保心丸(1C)
        3.7.3. 4 宽胸气雾剂(1C)
4
5 本指南的局限性及不足之处
    5.1 药物的遴选
    5.2 干预措施
    5.3 结局指标
    5.4 证据的筛选
    5.5 诊断标准
    5.6 辨证分型
    5.7 共识结果
6 更新计划
    6.1 更新时间
    6.2 更新方法

(4)孢子丝菌病临床流行病学特征分析和诊断方法的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第一章 综述—孢子丝菌病的研究进展
    1.1 前言
    1.2 病原体
    1.3 流行病学
        1.3.1 孢子丝菌病分布地区
        1.3.2 孢子丝菌病原体的分布
        1.3.3 传播方式
        1.3.4 住院率与死亡率
    1.4 临床表现
        1.4.1 临床表现类似于其他疾病的孢子丝菌病
        1.4.2 特殊部位的孢子丝菌病
        1.4.3 系统型孢子丝菌病
    1.5 诊断
        1.5.1 诊断方法
        1.5.2 孢子丝菌病诊断方法的适用途径
    1.6 孢子丝菌病的治疗
        1.6.1 系统药物治疗
        1.6.2 辅助治疗
        1.6.3 病原菌抗真菌药物敏感性的研究
        1.6.4 新的抗真菌药物的研发
        1.6.5 治疗评价
    1.7 孢子丝菌的免疫机制
        1.7.1 孢子丝菌的致病毒力
        1.7.2 宿主免疫
        1.7.3 疫苗
    1.8 总结
第二章 孢子丝菌病临床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2.1 前言
    2.2 吉林省孢子丝菌病临床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2.2.1 材料与方法
        2.2.2 结果
    2.3 我国孢子丝菌病临床流行病学特征
    2.4 讨论
    2.5 结论
第三章 CFW荧光染色法在FFPE组织中对孢子丝菌病的诊断价值探索
    3.1 前言
    3.2 实验材料
        3.2.1 主要仪器和设备
        3.2.2 主要试剂
        3.2.3 组织切片
    3.3 试验方法
        3.3.1 切片
        3.3.2 染色
    3.4 实验结果
        3.4.1 不同染色方法的结果检出率及分析
        3.4.2 PAS、GSS、CFW染色方法的对比
    3.5 讨论
    3.6 结论
第四章 球形孢子丝菌感染豚鼠模型建立的探索
    4.1 前言
    4.2 实验材料
        4.2.1 实验菌株来源
        4.2.2 实验动物来源
        4.2.3 实验主要仪器设备
        4.2.4 实验主要试剂和药物
    4.3 实验方法
        4.3.1 培养基的制作
        4.3.2 菌种鉴定
        4.3.3 真菌转种培养
        4.3.4 菌悬液的制备
        4.3.5 实验动物的分组及动物模型的建立
        4.3.6 临床观察及统计学方法
        4.3.7 病理切片的制作
        4.3.8 真菌培养
    4.4 实验结果
        4.4.1 菌株鉴定结果
        4.4.2 动物模型的建立
        4.4.3 组织病理检查
        4.4.4 真菌培养
    4.5 讨论
    4.6 结论
第五章 结论
    5.1 主要结论
    5.2 创新点及不足
    5.3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5)AIDS合并带状疱疹近况(论文提纲范文)

1 年龄与职业
2 不洁性行为与吸毒
3 临床表现
4 AIDS相关CD4+T淋巴细胞计数
5 治疗与预后
6 小结

(6)以红皮病和口腔念珠菌感染为主要表现AIDS 1例(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治疗
2 讨 论

(7)后天麻痹性斜视41例病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与方法
    一、对象
    二、临床表现
    三、辅助检查
结 果
讨 论
    一、麻痹性斜视的年龄分布及病因分布
    二、麻痹性斜视的性别特点
    三、麻痹性斜视病因

(8)17例肺曲霉病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与方法
    一、 研究对象
    二、临床表现
    三、影像学表现
    四、病理学和病原学结果
    五、治疗与转归
讨 论
    一、危险因素
    二、临床表现
    三、影像学表现
    四、诊断
    五、治疗

(9)我国艾滋病高流行地区HIV与肠道寄生虫合并感染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研究背景
    研究目的
    研究内容
    技术路线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我国农村HIV/AIDS高流行地区肠道寄生虫感染现况调查
    前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我国HIV感染人群合并肠道寄生虫感染研究
    前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HIV与肠道寄生虫合并感染对机体免疫功能影响研究
    前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巢式PCR检测隐孢子虫的实验研究
    前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五部分 HIV/AIDS高流行地区水中隐孢子虫污染情况调查
    前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第六部分 中国1986-2006年艾滋病和寄生虫文献分析
    前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总结
综述 被忽视的肠道寄生虫病和艾滋病混合感染
    隐孢子虫
    微孢子虫
    蓝氏贾第鞭毛虫
    粪类圆线虫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问卷调查表和知情同意书
    附录2 SAS程序
    附录3 基因测序结果图
    附录4 HIV感染者合并弓形虫感染现况调查
    附录5 三苯双脒治疗钩虫感染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效果观察
    附录6 博士期间发表论文及申请专利
致谢
发表文章

(10)以神经精神症状为首发表现的人类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23例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首发症状
    1.3 门诊首诊
    1.4 入院体检
    1.5 辅助检查
    1.6诊断
2 讨论

四、AIDS1例临床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中成药治疗冠心病临床应用指南(2020年)[J]. 毛静远,吴永健,史大卓.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21(09)
  • [2]中成药治疗冠心病临床应用指南(2020年)[J]. 《中成药治疗优势病种临床应用指南》标准化项目组.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2021(04)
  • [3]国内三十年甲型H1N1流感临床及流行特点分析[J]. 王菊,伍义兰,张龙举. 中国呼吸与危重监护杂志, 2021(03)
  • [4]孢子丝菌病临床流行病学特征分析和诊断方法的探索[D]. 吕莎. 吉林大学, 2020(08)
  • [5]AIDS合并带状疱疹近况[J]. 郭强. 中国艾滋病性病, 2014(03)
  • [6]以红皮病和口腔念珠菌感染为主要表现AIDS 1例[J]. 易雪梅,丁杨峰,涂宏钢. 中国真菌学杂志, 2012(06)
  • [7]后天麻痹性斜视41例病因分析[J]. 陈霞琳,汪迎,高胡进,肖立萍,张凯,黄静. 临床眼科杂志, 2012(04)
  • [8]17例肺曲霉病临床分析[J]. 康晶,胡克. 临床肺科杂志, 2011(02)
  • [9]我国艾滋病高流行地区HIV与肠道寄生虫合并感染研究[D]. 田利光.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10(12)
  • [10]以神经精神症状为首发表现的人类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23例临床分析[J]. 杜福文,黄丽华,杜福亮.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09(18)

标签:;  ;  ;  ;  ;  

1例艾滋病临床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