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心理咨询与高校德育关系初探(论文文献综述)
杨林[1](2020)在《心理健康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路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高校大学生作为青年中的进步力量,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这就要求他们不仅要具备坚定的理想信念和过硬的专业本领,还要有健康的心态和健全的人格。但是处在社会快速发展和转型时期的大学生,由于受到多元文化的冲击以及社会竞争加剧带来的影响,承受着思想与现实的沉重压力,导致心理问题和心理危机事件频发。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还严重危害了学校的安定团结和社会的和谐稳定。如何有效地预防和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实现育心与育德相统一,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攻克的难题。因此,在调查了解心理健康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困境的基础上,研究融入路径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本论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回顾。本部分剖析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背景,梳理了具体的实践历程,将其分为起步初探、快速发展、规范化发展和战略提升四个阶段。第二部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理依据。本部分通过解读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阐释两者的契合点,分析思想政治教育中蕴含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历史传统,为心理健康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理论基础和学理支撑。第三部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分析。本部分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寻找当前心理健康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所在,并从高校、家庭、社会和大学生自身四个方面分析困境存在的原因。第四部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探索。这一部分是本文的重点,是针对第三部分的困境分析寻求解决对策,主要从高校、教师、学生、家庭和社会五个角度切入,探索心理健康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路径。
李硕[2](2020)在《从“问心”到“育人” ——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嬗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其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教育,是高校人才培养体系中的重要环节,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始于20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初期以关注学生心理问题、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障碍和困扰为工作重点;2001年以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以“发展性”为指导理念,帮助学生完成个体心理发展课题,妥善解决发展中的心理矛盾,促进其个性的全面发展和人格完善;2017年末,“心理育人”成为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质量提升工程的“十大”育人体系之一,它坚持“育心”与“育德”相统一,以培育“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为终极目标,为大学生成长成才奠定良好的心理素质基础。历经三十余年的发展,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逐步实现了从“问心”到“育人”的积极转变,为加强高校育人合力,补齐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问题和短板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也成为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本文系统梳理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在障碍性心理咨询、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育人三个阶段的发展概况,揭示了心理健康教育为了更好地服务于高校“育人”工作,在理念、目标、内容、服务对象、工作队伍和工作体系六个方面的变化特点,并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环境变化、对心理育人规律的深入认识和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三个角度出发,全面分析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由“问心”向“育人”转变的深层动因。在此基础上,论文对如何进一步完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育人”功能做了深入思考,分析了目前高校心理育人工作所面临的困境和难题,从强化心理育人服务意识、推进心理育人工作队伍建设、打造校内外协同育人工作格局三个角度提出完善心理“育人”功能的科学发展策略。
王缓缓[3](2020)在《新时代高校提升心理育人质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从一个自发、个别的助人方式发展成为一个有组织、系统化的教育工作,经历了30多年的发展历程,成为高校德育和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2017年12月,教育部党组颁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将心理育人纳入了“十大”育人体系,进一步明确了心理健康教育的育人导向与要求。本文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综合哲学、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在文献研究、比较分析和社会调查的基础上,对新时代高校提升心理育人质量进行了初步研究。第一部分,对心理育人相关概念,以及心理育人提出的背景及意义进行分析,阐释了心理育人的科学内涵;从心理育人的德育定位、内容任务、目标方向、原则要求四个层面,剖析了心理育人的基本特点;通过分析心理育人的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论证了高校心理育人工作的必要性。第二部分,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以杭州下沙高教园区8所高校为例,综合问卷调查和访谈的研究结果,从高校心理育人取得的实效、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对高校心理育人工作进行现状分析和问题探讨。第三部分,对新时代高校心理育人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任务和要求、思路和举措进行研究,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提出高校提升心理育人质量的对策。
王敏[4](2020)在《高校发展型学生工作模式构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四中全会中“十四个坚持”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高校学生工作关乎“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及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学生工作模式产生的逻辑起点是为了更好地发挥学生教育、管理及服务功能,也必然要伴随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学生工作及学生主体性需求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变化。学生工作模式的演变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即以教育、教导为主的教育中心型模式阶段,教育与管理并存的管理中心型模式(即教育—管理模式)阶段,教育、管理和服务并存的服务中心型模式(即教育—管理—服务模式)阶段,现阶段学生工作模式多以服务中心型为主。近些年,学生工作模式在理论和实践等方面不断探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在具体工作中显现出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突破以往学生工作的局限,化解发展中的困惑与难题,必须转换思路,调整发展战略,将“学生发展”作为学生工作的新视野,适时构建起一种新型的“尊重学生主体性和发展性”的学生工作模式——发展型学生工作模式,这种模式可以用“教育—管理—服务—发展”形象地加以表述。发展型学生工作模式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核心,构建这种模式是实现学生工作内涵式发展,打通育人工作“最后一公里”,高效发挥学生教育、管理、服务功能的有效方式。本研究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新发展理念和习近平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观为理论基础,指导模式构建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在对高校学生工作、学生工作模式等相关概念准确界定的基础上,详细论述了发展型学生工作模式的涵义和特点,抓住“以人为本位”的核心思想,具体阐述了发展型学生工作模式的核心价值诉求。对高校学生工作模式发展的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并从教育模式、管理模式、服务模式和学工队伍构建模式四个方面总结了当前学生工作模式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从学校、学生工作队伍和学生本身三个层面分析了问题产生的原因。借鉴以往高校学生工作的有益经验,结合当前学生思想和心理发展的新特点,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核心和主线,从基本理念、基本原则、基本目标和基本内容等方面系统地阐述了发展型学生工作模式的理论体系,对发展型学生工作模式的构建进行了理论思考。基本理念突出发展性和层次性,围绕着发展的学生观、发展的学生工作者观、发展的学生工作组织观和发展的学生工作观而展开。同时,在以人为本的原则指导下,坚持发展性、可持续性和开放性等基本原则的指导意义。围绕着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促进学生工作者全面发展、促进学生工作组织全面发展、促进学生工作全面发展等方面,确立了本研究的基本目标。在基本内容的设计上,着重突出了教育、管理和服务对学生工作模式未来发展的意义。围绕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核心目标,设计以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为核心价值诉求的发展型学生工作模式,从构建“131式”发展型学生教育模式、“131式”发展型学生管理模式和“131式”发展型学生服务模式入手,论述了发展型学生工作模式构建的实践研究内容。在系统阐述这三种模式的概念、特点以及联系与区别基础上,从“1个核心目标、3大内容体系、1个实践体系”等方面,详细论述了这三种模式构建的具体思路和实践路径,具有一定的推广性和可操作性。为确保发展型学生工作模式的正常运行,又从组织领导保障、队伍保障、物质保障、制度保障等方面建立了与之相配套的科学合理的运行保障体系。
唐善梅,郭建新[5](2010)在《高校心理咨询与德育融合存在的困难与对策》文中指出高校心理咨询与德育融合目前存在认识上的障碍、方法上的欠缺、软硬件的不足和作用的偏差,要克服以上困难,需各方面提高二者融合的意识,规范对心理咨询的管理,构建学校、家庭和社会相结合的辅导模式,尤其在高校内部要以高校德育目标为指导设置心理指导课程;建立心理档案,找准德育的切入点;加强团体心理咨询;开展心理测验增强高校德育的针对性;建立高校心理咨询工作网络平台拓宽德育途径;加强心理咨询培训造就新型的德育工作者。
米亚岚[6](2009)在《基于融合定位的高校心理咨询与德育工作优化之对策》文中研究指明心理咨询被引入高校德育工作以来,关于两者融合的思考不乏其例。本文从理念牵引到政府重视,从主体需要到客观需求,对两者融合予以探索性定位;在优化融合对策上,提出开设心理指导课程、完善心理咨询形式以及培养新型德育工作者等对策建议,为更好地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提供一些参考。
杨方旭[7](2010)在《我国高校德育中的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文中认为德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我国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接班人奠定了思想道德基础。近年来,各高校根据实际需要对德育工作进行了许多改革与创新,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到德育工作的范畴中,这使德育工作的内涵与领域得到较大拓展,增强了德育工作的针对性、科学性和可接受性。同时使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也融入了德育的功能。笔者较为认同一些研究所认为的心理健康教育具有育心、育德、育人的功能,但是,如从高校德育的角度出发来研究心理健康教育,则更应该重视其育德、育人的功能。在德育工作中,配合心理咨询、团队心理辅导、朋辈心理辅导、心理治疗等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手段或措施,让德育工作者转换教育者主体身份,与学生进行真诚的情感交流,并采取多种措施,如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教学、管理、教师培训中;通过各种思想政治教育形式积极引导大学生心理朝健康方向发展;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加强对大学生的挫折教育及课外教育指导;加强对心理健康状况欠佳者的人文关怀等,将有利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育德、育人功能的实现,也有利于提高德育内容的内化程度。
兰鸿涛[8](2009)在《浅谈心理咨询(辅导)与高校德育工作》文中研究指明大学生健康的心理已成为当今全面人才的重要标志,又是高校德育的重要内容,二者的结合,相辅相成。要提高对大学生心理咨询与高校德育相结合的认识,营造一个有利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环境,以德育为目标,积极开展心理咨询,广泛开展大学生心理普查,注重引导,强在教育,从而达到高校培养合格人才的目的。
李樱,陆祉亦[9](2009)在《论心理咨询与高校德育的互动》文中认为长期以来,在高校德育实践中,热衷灌输式教育,忽略心理疏导,对学生心理健康和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培养重视不够,使得学生缺乏适应社会的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本文辩证地理解心理咨询与德育的关系,把心理咨询融入德育过程中,探析建立符合当代大学生发展需要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工作的新的途径。
戴志晶[10](2007)在《论高校心理咨询与德育的融合》文中研究说明高校心理咨询与德育的融合是对高校德育新内容、新途径、新方法的探索,也是大学生日常教育和管理的重要内容。本文通过对高校心理咨询与德育的比较研究,提出了二者结合的有效途径,以期提高高校德育教育的有效性。首先,论文从高校德育需要心理咨询、两者相互影响方面论述了高校心理咨询与高校德育融合的必要性,指出把心理咨询引入高校德育领域,实现两者的结合并得到发展,无论对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还是发展高校心理咨询都是有价值的。其次,心理咨询作为高校德育的一种辅助形式和手段,从观念、内容和方法上,给德育的创新和发展提供了启示。本文通过对心理咨询与德育的内容、目标、方法的比较分析,认为两者之间相辅相成、相互补充。正因为如此,我国高校德育对心理咨询的理论和方法,才有较大的兼容性,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方面殊途同归。再次,高校心理咨询与德育的融合尚处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还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有待改进。论文从几个方面指出了高校心理咨询与德育融合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最后,将心理咨询工作纳入德育的整体之中,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指出了两者的结合途径,并且力求心理咨询与德育在实现结合的过程中遵循对彼此的工作有利、对双方学科的发展有利的原则,以取长补短,共同促进。实现高校心理咨询与德育内在合理的融合,不仅可能,而且必要。实现两者结合的过程,是德育改革深化的过程,是高校心理咨询发展的过程,也是中国特色的高校心理咨询模式的形成过程。
二、心理咨询与高校德育关系初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心理咨询与高校德育关系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1)心理健康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四)创新与不足之处 |
一、心理健康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回顾 |
(一)实践背景 |
(二)实践历程 |
二、心理健康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理依据 |
(一)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 |
(二)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契合点 |
(三)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心理健康教育的历史传统 |
三、心理健康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分析 |
(一)心理健康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表现 |
(二)心理健康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困境的原因分析 |
四、心理健康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探索 |
(一)高校:完善育人体系,健全融入保障 |
(二)教师:统筹教学要素,创新融入过程 |
(三)学生:提高重视程度,增强融入自觉 |
(四)家庭:转变教育观念,筑牢融入基础 |
(五)社会:发挥教育合力,改善融入环境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心理健康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调查问卷 |
后记 |
(2)从“问心”到“育人” ——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嬗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引言 |
1.1 选题起缘 |
1.1.1 问题的提出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问题的研究述评 |
1.2.1 国内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研究 |
1.2.2 国外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研究 |
1.3 写作思路和研究方法 |
1.3.1 写作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论文的创新之处 |
2.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从“问心”到“育人”的发展历程 |
2.1 阶段一:障碍性心理咨询 |
2.1.1 单一的工作内容 |
2.1.2 单薄的工作力量 |
2.1.3 单独的工作机构 |
2.2 阶段二: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 |
2.2.1 综合性的工作内容 |
2.2.2 专业化的工作队伍 |
2.2.3 成体系的教育网络 |
2.3 阶段三:心理育人 |
2.3.1 全面性的工作内容 |
2.3.2 全员性的工作队伍 |
2.3.3 全方位的工作体系 |
3.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从“问心”到“育人”的发展特点 |
3.1 教育模式由西方化走向本土化 |
3.2 教育目标由具体走向系统 |
3.3 教育内容由心理拓展至价值观层面 |
3.4 服务对象由个别学生覆盖到全体师生 |
3.5 工作队伍由专兼结合走向全员育人 |
3.6 工作格局由“单兵作战”到“四位一体” |
4.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从“问心”到“育人”的发展动因 |
4.1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环境变化 |
4.1.1 社会转型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严峻挑战 |
4.1.2 高校育人环境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高要求 |
4.1.3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变化的新要求 |
4.2 对高校心理育人规律的深入认识 |
4.2.1 心理是开展“三观”教育的重要因素 |
4.2.2 心理健康是道德自律的形成基础 |
4.2.3 心理是理想信念确立的主体性因素 |
4.3 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客观需要 |
4.3.1 心理健康与德 |
4.3.2 心理健康与智 |
4.3.3 心理健康与体 |
4.3.4 心理健康与美 |
5.完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育人”功能的思考 |
5.1 高校心理育人工作成效初显 |
5.1.1 “育人”为本的目标体系基本确立 |
5.1.2 “四位一体”工作格局初步形成 |
5.2 高校心理育人工作目前所面临的困境 |
5.2.1 心理育人服务意识不强 |
5.2.2 心理育人能力不足 |
5.2.3 心理育人合力不够 |
5.3 高校心理育人工作的优化策略 |
5.3.1 增强心理育人服务意识 |
5.3.2 推进心理育人队伍建设 |
5.3.3 提升心理育人合力 |
5.3.4 处理好心理育人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
结语 |
附录:访谈提纲(教职工) |
附录:访谈提纲(学生) |
参考文献 |
(3)新时代高校提升心理育人质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
1.选题背景 |
2.选题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
1.国内研究概况 |
2.国外研究概况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1.研究思路 |
2.研究方法 |
(四)研究的重难点和创新之处 |
1.研究的重点、难点 |
2.研究的创新点 |
一、高校心理育人的内涵与特点 |
(一)心理育人的科学内涵 |
1.心理育人的含义 |
2.心理育人提出的意义 |
(二)心理育人的基本特点 |
1.心理育人的德育定位 |
2.心理育人的内容任务 |
3.心理育人的目标方向 |
4.心理育人的原则要求 |
(三)心理育人的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 |
1.理论基础 |
2.实践依据 |
二、高校心理育人现状分析和问题探讨 |
(一)高校心理育人的现状分析 |
1.高校对心理育人的重视程度 |
2.高校心理育人的开展情况 |
3.心育对象的体验感受 |
(二)高校心理育人存在的主要问题探析 |
1.心育和德育的契合点把握不准确 |
2.心育的“三全育人”落实未到位 |
3.心育重“矫治”轻“发展” |
(三)原因分析 |
1.传统育人思想的影响 |
2.传统育人模式的束缚 |
三、新时代高校提升心理育人质量的对策 |
(一)新时代高校提升心理育人质量的机遇与挑战 |
1.恰逢的机遇 |
2.面临的挑战 |
(二)新时代高校提升心理育人质量的任务与要求 |
1.完善心育主渠道,加强课程建设 |
2.整合心育师资力量,加强队伍建设 |
3.优化心育途径,加强载体建设 |
4.综合多学科,加强心育的理论支撑 |
(三)新时代高校提升心理育人质量的思路与举措 |
1.明确心育理念,实现“育心”向“育人”的转化 |
2.尊重德育和心育的独特性,把握好二者的契合点 |
3.尊重规律,提高心理育人的科学性和实效性 |
4.发展中国特色,做好本土化研究 |
5.紧跟时代步伐,在创新中谋发展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1 :调查问卷 |
附录2 :访谈提纲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4)高校发展型学生工作模式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发展趋势 |
1.3 主要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3.1 主要研究方法 |
1.3.2 研究技术路线 |
1.4 本研究创新之处 |
2 本研究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学生工作 |
2.1.2 高校学生工作 |
2.1.3 高校学生工作模式 |
2.1.4 高校发展型学生工作模式 |
2.2 本研究的理论基础 |
2.2.1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
2.2.2 科学发展观 |
2.2.3 习近平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观 |
2.3 本章小结 |
3 高校学生工作模式发展的现状分析 |
3.1 高校学生工作模式发展成绩显着 |
3.1.1 学生工作模式的目标和理念得到明确 |
3.1.2 学生工作模式的内容得到深化 |
3.1.3 学生工作队伍建设得到加强 |
3.2 高校学生工作模式发展存在的问题 |
3.2.1 教育模式:过于突出教育的共性和塑造的统一性 |
3.2.2 管理模式:过于突出管理的约束性和规范性 |
3.2.3 服务模式:过于突出服务的“大而全”,强调“包下来、管到底” |
3.2.4 队伍构成模式:专职人员配备比例不足,队伍缺乏稳定性 |
3.3 高校学生工作模式发展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3.3.1 学校对学生工作及其模式构建重视不够 |
3.3.2 学生工作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发展缓慢 |
3.3.3 学生主动参与学生工作的积极性不高 |
3.4 本章小结 |
4 高校发展型学生工作模式构建的理论思考 |
4.1 发展型学生工作模式构建的基本理念 |
4.1.1 发展的学生观 |
4.1.2 发展的学生工作者观 |
4.1.3 发展的学生工作组织观 |
4.1.4 发展的学生工作观 |
4.2 发展型学生工作模式构建的基本原则 |
4.2.1 坚持“以人为本”原则 |
4.2.2 坚持发展性原则 |
4.2.3 坚持可持续原则 |
4.2.4 坚持开放性原则 |
4.3 发展型学生工作模式构建的基本目标 |
4.3.1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
4.3.2 促进学生工作者全面发展 |
4.3.3 促进学生工作组织全面发展 |
4.3.4 促进学生工作全面发展 |
4.4 发展型学生工作模式构建的基本内容 |
4.4.1 教育是学生工作的根本内容 |
4.4.2 管理是学生工作的基础内容 |
4.4.3 服务是学生工作的核心内容 |
4.5 本章小结 |
5 高校发展型学生工作模式构建的实践探索 |
5.1 “131式”发展型学生教育模式的构建 |
5.1.1 “1个核心目标” |
5.1.2 “3大学生教育内容体系” |
5.1.3 “1个学生教育实践体系” |
5.2 “131式”发展型学生管理模式的构建 |
5.2.1 “1个核心目标” |
5.2.2 “3大学生管理内容体系” |
5.2.3 “1个学生管理实践体系” |
5.3 “131式”发展型学生服务模式的构建 |
5.3.1 “1个核心目标” |
5.3.2 “3大学生服务内容体系” |
5.3.3 “1个学生服务实践体系” |
5.4 本章小结 |
6 高校发展型学生工作模式运行的保障体系 |
6.1 发展型学生工作模式运行的组织领导保障 |
6.1.1 组织领导保障的内涵 |
6.1.2 组织领导保障的具体内容 |
6.1.3 组织领导保障需处理的逻辑关系 |
6.2 发展型学生工作模式运行的队伍保障 |
6.2.1 加大管理力度,提升队伍发展质量 |
6.2.2 突出服务意识,拓宽队伍发展空间 |
6.2.3 重视科研能力,提高队伍发展水平 |
6.3 发展型学生工作模式运行的物质保障 |
6.3.1 经费与资金投入保障 |
6.3.2 基础设施保障 |
6.4 发展型学生工作模式运行的制度保障 |
6.4.1 学生工作的宏观制度保障 |
6.4.2 学生工作的微观制度保障 |
6.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A 高校学生工作模式实践运行调查情况问卷(学生版) |
附录B 高校学生工作模式实践运行调查情况问卷(辅导员版)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5)高校心理咨询与德育融合存在的困难与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一、高校心理咨询与德育融合存在认识上的障碍 |
二、高校心理咨询与德育融合存在方法上的欠缺 |
三、高校心理咨询与德育融合存在软硬件上的不足 |
四、高校心理咨询与德育融合中存在作用偏差 |
(一) 提高心理咨询与高校德育相结合的重要性认识 |
(二) 规范对高校心理咨询的管理 |
(三) 构建学校和家庭及社会相结合的辅导模式 |
(四) 构建高校内部心理咨询与德育的融合模式 |
1. 以高校德育目标为指导设置心理指导课程。 |
2. 建立心理档案, 找准德育的切入点。 |
3. 加强团体心理咨询, 重视反省意识在德育中的作用。 |
4. 开展心理测验增强高校德育的针对性。 |
5. 建立高校心理咨询工作网络平台拓宽德育途径。 |
6. 加强心理咨询培训造就新型的德育工作者。 |
(6)基于融合定位的高校心理咨询与德育工作优化之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一、心理咨询与高校德育的融合定位 |
(一) 理念牵引, 从“人本”的动力目标看心理咨询与高校德育的融合 |
(二) 政府重视, 从宏观政策导向看心理咨询与高校德育的融合 |
(三) 主体需要, 从大学生心理现状看心理咨询与高校德育的融合 |
(四) 客观需求, 从德育工作发展的滞后性看心理咨询与高校德育的融合 |
二、优化心理咨询与高校德育融合的对策 |
(一) 依靠德育目标导引方向, 开设心理指导课程, 拓宽德育教学领域 |
(二) 开展朋辈心理咨询作为德育工作的辅助手段, 完善德育途径 |
(三) 提倡“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的方针, 加强德育工作者的心理咨询培训, 培养新型的德育工作者 |
(四) 加强高校与心理咨询专业机构合作, 推动学校、家庭和社会相结合的新型辅导模式 |
(7)我国高校德育中的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导言 |
(一) 心理健康教育、高校德育相关理论概述 |
(二) 选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三) 选题的目标意义、方法及突破点 |
一、新时期心理健康教育在高校德育工作中的引入及应用分析 |
(一) 我国高校德育工作发展状况及存在问题分析 |
(二) 新时期心理健康教育在高校德育工作中的引入 |
(三) 当前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
(四) 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的成因分析 |
(五) 心理健康教育在高校德育中的应用分析 |
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德育功能研究 |
(一) 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德育功能界定 |
(二)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功能——育心 |
(三) 心理健康教育的第二功能(派生功能)——育德 |
(四) 心理健康教育的辅助功能——育人 |
三、实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德育功能的对策措施 |
(一) 加大对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德育功能整合力度 |
(二) 结合各校德育工作实际,大力开展心理咨询活动 |
(三) 在高校德育工作中全面实施心理辅导 |
(四) 提高高校实施心理治疗的能力 |
(五) 在实践中加强师生情感交流 |
(六) 高度重视,加大对师生的心理关怀力度 |
结束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8)浅谈心理咨询(辅导)与高校德育工作(论文提纲范文)
1 加强心理咨询 (辅导) 与高校德育相结合的重要性的认识 |
1.1 正确认识心理咨询与高校德育的相互关系 |
1.2 新时期高校德育需要心理咨询的介入 |
1.3 心理咨询是培养大学生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之一 |
2 营造一个有利于心理咨询在高校德育中运用的环境 |
2.1 加强对高校心理咨询的管理 |
2.2 切实加强心理咨询知识的宣传、普及力度 |
3 以高校德育目标为指导, 积极开展心理咨询 |
3.1 积极开展心理咨询活动, 培养大学生高尚的道德品质 |
3.2 开设心理指导课, 进一步丰富德育内容, 培养大学生健全的人格 |
4 广泛开展大学生的心理普查 |
4.1 广泛开展心理普查, 帮助教师了解大学生 |
4.2 广泛开展心理普查, 帮助大学生认识自己 |
(9)论心理咨询与高校德育的互动(论文提纲范文)
一心理咨询是实现德育的有效途径 |
1. 心理咨询与高校德育的联系 |
2. 心理咨询是高校道德教育的重要载体 |
二心理咨询在高校德育中存在的问题 |
1. 混淆心理问题与思想政治问题 |
2. 心理咨询的方法和形式不完善 |
3. 心理咨询的软硬件建设不足 |
三提高心理咨询在高校德育功能中的对策 |
1. 加强对高校心理咨询的管理 |
2. 建设和谐的育人环境 |
3. 建立高校心理咨询工作网络平台 |
(10)论高校心理咨询与德育的融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写作背景 |
1.2 高校心理咨询与德育融合研究现状 |
1.3 论文的写作思路及创新之处 |
第2章 高校心理咨询与德育融合的必要性分析 |
2.1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高校德育需要心理咨询 |
2.2 高校德育能够促进心理咨询的发展 |
2.3 心理咨询影响高校德育环境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高校心理咨询与德育融合的可能性分析 |
3.1 心理和思想及行为的互动关系 |
3.2 高校心理咨询与德育本质上的一致 |
3.3 高校心理咨询与德育在内容上的相关 |
3.4 高校心理咨询与德育在目标上的相关 |
3.5 高校心理咨询与德育在方法上的相关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高校心理咨询与德育融合存在的问题分析 |
4.1 高校心理咨询与德育融合的认识不一致 |
4.2 高校心理咨询与德育融合的方法和形式运用不充分 |
4.3 高校心理咨询与德育融合的软硬件建设不足 |
4.4 高校心理咨询与德育融合中的作用偏差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高校心理咨询与德育融合对策分析 |
5.1 宏观上统筹高校心理咨询与德育的融合 |
5.1.1 提高高校心理咨询与德育融合的重要性认识 |
5.1.2 规范对心理咨询的管理 |
5.1.3 构建家庭和学校及社会相结合的辅导模式 |
5.1.4 加强高校心理咨询与德育融合的课题研究 |
5.2 微观上规划高校心理咨询与德育的融合 |
5.2.1 以高校德育目标为指导设置心理指导课程 |
5.2.2 广泛的开展大学生心理普查 |
5.2.3 个体咨询和团体咨询相结合奠定高校学生良好的心理基础 |
5.2.4 开展心理测验增强高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 |
5.2.5 建立高校心理咨询工作网络平台拓宽德育途径 |
5.2.6 加强心理咨询培训造就新型的德育工作者 |
5.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四、心理咨询与高校德育关系初探(论文参考文献)
- [1]心理健康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路径研究[D]. 杨林.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6)
- [2]从“问心”到“育人” ——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嬗变研究[D]. 李硕. 浙江大学, 2020(08)
- [3]新时代高校提升心理育人质量研究[D]. 王缓缓. 浙江工商大学, 2020(08)
- [4]高校发展型学生工作模式构建研究[D]. 王敏. 东北林业大学, 2020(01)
- [5]高校心理咨询与德育融合存在的困难与对策[J]. 唐善梅,郭建新. 学理论, 2010(11)
- [6]基于融合定位的高校心理咨询与德育工作优化之对策[J]. 米亚岚. 高等教育研究学报, 2009(04)
- [7]我国高校德育中的心理健康教育研究[D]. 杨方旭. 贵州大学, 2010(08)
- [8]浅谈心理咨询(辅导)与高校德育工作[J]. 兰鸿涛. 科教文汇(上旬刊), 2009(03)
- [9]论心理咨询与高校德育的互动[J]. 李樱,陆祉亦. 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01)
- [10]论高校心理咨询与德育的融合[D]. 戴志晶.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