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谈大型军工企业与动态联盟(论文文献综述)
代兴宇[1](2018)在《敏捷供应商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认为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方面,社会、经济和政治环境发生剧烈的变化,科学技术推动了生产力的解放和变革,降低成本、缩短交货周期、改进服务和提高产品质量已成为了企业当前的主要难题;另一方面,全球市场经济竞争已不再是企业各自之间的竞争,企业与供应商构建了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命运共同体,企业竞争已转变为以核心企业为中心、供应链为纽带的企业群与竞争对手的企业群之间的竞争,一个软弱无力的链接可能破坏整条链的竞争力,供应商作为供应链的基本组成单元,它的优劣直接影响到产品的成本、质量和交货的及时性;因此,面对外部市场翻天覆地的变化,企业需要能够保持定力,持续研发出符合各用户需求的个性化产品去占领市场以赢得竞争。本文是在调研了国内某大型科研生产类企业实际供应商的管理的需求基础上,深入了解其工作中的痛点和难点,结合国内外企业供应商的管理的最佳实践和IT行业先进的理念及技术,构建敏捷供应商管理系统,以改善和优化企业在管理供应商的过程中的信息碎片化、交易不可追溯、审批不规范、供应商绩效评价不成体系以及资源效用低下等问题,从而使得企业可以最大化利用已有和潜在的资源提升自身实力,不断对供应商进行拓展和建立相应的战略伙伴关系,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系统采用以JAVA为主的开源技术体系,应用经典的MVC设计模式,H5和JQuery实现人机交互及个性化体验,使用Restful规范实现系统对外提供的数据查询,便于系统整合和数据共享,提升信息使用效益;系统整体架构采用微服务和Docker技术,实现系统的快速部署和动态扩缩容;对于频繁访问的信息,采用Redis多级缓存框架提升用户体验;系统全局采用统一的认证和授权,对于部分敏感信息采用加密方式入库,防止非法用户访问系统盗取保密信息或破坏系统运行;通过线下独立的进程进行机器学习,实现系统关键指标的智能化提取以供用户进行决策;系统整体采用高可用容灾方案,在一些不可抗拒的因素导致服务器节点宕机时,仍可对用户提供高质量服务。全文描述了完整的敏捷供应商管理系统的功能、管理模型以及流程的设计和实现过程,基于企业调研结论和管理理论提炼的功能域涵盖供应商档案、资质、审核、评价、合格名录、临时采购、绩效、合同以及系统管理模块,通过专业测试验证了敏捷供应商管理系统的实现,完全符合用户的期待和系统的设计目标。
陈诗含[2](2018)在《区域军民融合产业集群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军民融合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一种区域内军工企业、民营高技术企业的产业联合。论文以我国军口和民口高技术企业所在的产业集群为研究对象,基于AHP构建的军民融合产业集群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因子分析、聚类分析等计量方法,比较北京、上海、苏州、绍兴、洛阳、武汉、长沙、深圳、重庆、成都、西安11个地区的军民融合产业集群发展情况。结果显示,有关“研究开发”“技术应用”的指标是军民融合产业集群良性发展的最重要因素,重庆、武汉、成都、北京、西安、深圳在这一方面表现较好。有关“经济社会效益”的指标是次要因素,重庆、西安、苏州、北京在这一方面优于其它地区。总体来看,重庆市是我国军民融合产业集群发展的典型,西安、武汉、成都、北京、深圳等城市位于第二梯队,绍兴、长沙地区发展水平低于国家军民结合产业基地发展的平均水平。论文选取重庆璧山工业园和第二梯队中的陕西西安航天科技产业基地两个国家军民结合产业基地,进行组织形式案例分析,并结合实证分析结果,提出可以促进我国军民融合产业集群发展的政府扶持策略。
付凯[3](2017)在《WSS的采购与供应链管理提升方案》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军工科研单位也将逐步实现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国家为加快国防科技工业的发展,一开始着手对我国的军事工业进行改革。2007年3月,国防科工委出台了相关政策,鼓励非公有制经济进入国防科技产业,同时国家还从技术、信息以及服务等方面提供一些扶持措施,帮助非公有制经济尽快具备参与国防科技工业建设的资质和条件。随着非公有制经济进入军工领域,军品生产所面临的竞争也将由系统内部专项全社会,竞争将变得更加激烈。作为我国国防军事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军工科研单位也不可避免的迎来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军品生产本身面临着需求多样化、产品个性化和交付周期短等多重挑战,由于竞争者的增加,军品用户在质量、价格和交期上拥有更多的选择权,这就要求军工科研单位从产品研发到投产交付的各个环节都必须适应新的要求,否则将面临被淘汰的局面。由于外购原材料和元器件在军工产品的而价格构成中占有很大比例,同时其质量的稳定性、交货期对军工产品的可靠性和生产周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由此可见,对军工科研单位的采购过程进行研究,找出军工科研单位采购管理中的短板,运用先进的供应链管理思想对军工科研单位的采购管理进行设计,提供可行的解决方案,加强并优化军工科研单位的采购管理就显得十分重要。
王兰义[4](2016)在《导弹批生产供应链协同系统模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供应链中上下游成员之间的关系不断复杂化,供应链管理模式在工业制造企业和商品流通企业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供应链中上下游企业之间的协同问题成为学者和企业决策者共同关注的焦点。在导弹批生产供应链中,如何实现协同也成为研究的新热点。本文首先基于导弹批生产供应链国内外研究与发展现状,对导弹批生产供应链及特征进行研究,从系统科学的角度提出导弹批生产供应链的定义。同时,从协同系统、信息价值以及契约理论三个方面对供应链相关理论进行了阐述。其次,本文对导弹批生产供应链进行了系统分析,构建了导弹批生产供应链协同系统架构,并构建基于三维立体、立体展开式和三协同点构平面式导弹批生产供应链协同结构模型,以及基于战略层、信息共享层和业务层协同的导弹批生产供应链系统协同模型。此外,还分别构建了导弹批生产供应链协同信息模型、供应商选择模型及物流企业成熟度模型。在信息模型中,分析信息共享和信息不共享条件下,以及协同决策和非协同决策情况下,导弹批生产的价格、生产数量及系统利润的变化情况,验证信息共享与协同契约机制对导弹批生产供应链系统协同的重要作用,阐述导弹批生产供应链的信息共享模式的有效性;在导弹批生产供应商选择模型中,针对导弹批生产供应商的特点,构建基于模糊理论和质量功能屋的供应商选择模型;在物流企业成熟度模型中,基于涌现理论从刚性能力和柔性能力角度对关键能力元素进行选取,将成熟度划分为5个等级(初始级、成长级、竞争级、优化级和卓越级),并构建成熟度模型。最后,在科学性和现实性相结合、系统性、质与量统一、可比性、静态与动态相结合、复杂性与简洁性相一致的原则下,本文对导弹批生产供应链协同测度模型进行研究,构建包含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管理流和市场流在内的导弹批生产供应链协同指标体系,提出以复合熵权法测度模型中变量权系数,构建基于复合熵权的供应链协同程度测度模型。结合我国导弹批生产供应链系统的实际情况,提出构建其协同系统的相关政策和优化建议,这对我国导弹研究单位进行供应链的协同和优化生产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和决策参考价值。
李潭[5](2015)在《军民结合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系统构建及评价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知识经济时代和军民融合的大背景下,知识产权在军民结合企业长远发展过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军民结合企业是一种特殊类型的企业,往往处在尖端技术的最前沿,一方面要在国防核心领域掌握关键技术,为维护国家安全提供保障;另一方面还要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亟需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所以更需要重视知识产权,对知识产权的开发、运营和保护进行有效规划和管理。除此之外,军民结合企业在知识产权管理过程中,还需要将军用、民用技术及设备进行有效融合,将普通知识产权和国防知识产权进行有效整合,从而达到企业资源的优化配置,这就加大了知识产权管理的复杂性。因此,借鉴发达国家经验,构建一套完整的军民结合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系统,以战略为核心,激励知识产权价值开发,提升价值运营能力,加强价值保护,不断完善知识产权制度,使军民结合企业在适应新时期武器装备研制需要的同时,又能适应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具有非常重大的现实意义。本文首先对军民结合企业的概念范围以及知识产权管理系统进行了界定,分析了军民结合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的特殊性,然后对比了发达国家与我国军民结合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模式的区别。其次,基于生存系统模型(VSM)构建了一个开放适应性的军民结合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系统,深入分析了系统结构及子系统之间的关系,此管理系统包括战略子系统、价值子系统和军民协调子系统。然后在此基础上对各个子系统开展了研究:以适应性战略管理的理论为基础,构建了适应性的知识产权战略子系统,主要维度包括知识产权开发的深度和广度、运营的产权化及产品化、保护的强度及军民结合的紧密度,继而构建了军民结合企业知识产权战略选择模型,并且明确了战略转换的方式;将价值子系统分为价值开发模块、价值运营模块及价值保护模块,对三个模块的关系进行了重构,并给出了判定三个模块发展协同度的方法;基于交叉融合创新源理论构建了军民结合企业知识产权军民协调子系统,并提出了动力模型和增加内外军民协调的有效途径。再次,根据军民结合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系统的特点,构建了军民结合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系统初选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灰类白化方法对关键指标进行筛选,然后构建了基于数据包络分析及群组决策特征根法的评价方法,对6个典型军民结合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系统运行的有效性进行了实证分析。最后,分别从军民结合企业角度和政府角度提出了保障军民结合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系统有效运行的建议和对策。
李冉[6](2014)在《HX公司信息化规划方案设计 ——以发动机协同试验为例》文中认为HX公司是一家国有大型军工企业。国有军工企业作为一种特殊的企业形式在我国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与发展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具有独特的地位。如何让军工企业在全球化的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是一件关乎国家核心利益的大事。企业信息化是目前企业普遍追求的提高企业效益的方式,也是企业结合自身特点,融合国际先进管理理念改造自身管理模式,提高企业国际竞争力的一种途径。虽然信息化对企业的作用巨大,但由于我国国有企业的特点,存在体制、管理等方面原因,我国国有企业信息化工作不容乐观,在实际运行中反映出来的低素质、低效率问题突出,信息化建设成功率较低,已经成为企业改革发展的严重障碍,必须研究解决。本文第一部分首先介绍了国外军工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先进水平和信息化所发挥的巨大作用,介绍了国内军工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和应用水平,接着从大环境到HX公司企业自发展需求阐述了课题背景和进行信息化建设研究的意义和目的,明确了信息化以协同为特征的发展思路,确定了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框架。第二部分介绍了HX公司概况和信息化建设现状,对信息化建设情况进行了初步梳理归纳。第三部分则结合Hx公司体制、业务、管理等方面的特点,从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出发,以试验业务为例,调查研究究竟是什么制约了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效果,梳理信息化建设过程存在哪些问题和不足,从信息化系统本身和信息化项目建设两个方面提炼导致信息化建设瓶颈的关键问题。第四部分针对发现的问题,制定HX公司信息化规划原则,同样以试验业务为例进行了协同试验信息化方案规划设计。第五部分对研究进行总结并预测企业信息化建设实施效果。
乔玉婷[7](2012)在《武器装备竞争性采购的产业组织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武器装备竞争性采购对于提高装备建设的质量和效益具有重要作用。竞争性采购的顺利推进有赖于产业组织数量、规模、结构和能力的优化,需要产业组织的发展与之相适应。从事武器装备科研生产的产业组织随着国家经济体制和武器装备获取方式的变化而不断演进。本文从武器装备采购方式演变的维度将产业组织历史演进划分为三个阶段并对其进行述评。武器装备竞争性采购需要建立融入国家创新体系和国家工业基础的新型产业组织。竞争性采购通过降低承包商的机会主义行为和由于资产专用性可能获得的可占用性租金从而降低交易成本,并影响产业组织的形态、边界、组织创新和治理。与此对应,产业组织通过内部创新、组织治理和组织边界的合理控制降低其交易费用,提高组织效率,使其成为竞争性采购下组织选择的优先形式。本文以交易费用为切入点,遵循威廉姆森的“三分法”,从企业组织、中间性组织和市场组织研究武器装备竞争性采购的产业组织问题,构建本文分析框架。主要结论有:企业组织是面向武器装备竞争性采购的基本组织单元,具有典型的科层特性。竞争性采购对企业组织的影响路径主要包括对企业的竞争战略、企业边界、内部治理和投融资的影响。企业组织要通过持续的技术创新、组织革新与军民融合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竞争性采购对同质与异质企业的长期和短期边界、有形和无形边界具有不同影响。企业要根据自身核心竞争优势和特点选择恰当的企业边界,并以合适的方式融入企业网络组织。用“减法”思维对企业进行“瘦身”,形成“小实体、大网络”的格局。根据企业组织的资产专用性程度和企业所提供武器装备的重要程度实行不同的改制模式和股权结构。通过企业预算约束硬化、融资结构优化和投资理性化实现企业资本运行优化。将军民融合作为企业组织治理的重要方式。产业集群是一种介于科层企业组织和市场组织之间的中间性组织,是武器装备竞争性采购下的一种组织创新和政策工具。首先,本文运用主成分分析法以湖南省为例识别面向竞争性采购的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结果表明湖南省在合成材料制造业集群、有色金属压延加工业集群、电子元器件制造业集群和其他通用设备制造业集群方面具有集群总体竞争优势,应延伸产业链,在武器装备的分包和配套层次为竞争性采购提供产业和技术支撑。其次,在定量识别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的基础上,本文构建GEMS模型,以湖南省军民两用特种材料集群为例,评价其产业集群的竞争力。结果表明该集群GEMS值为423.506分,具有较强竞争优势。但其本地和外部市场得分较低,存在一定的集群发展风险。最后,提出基于集群剩余的内部网络治理和基于价值链剩余的集群外部治理建议。军民融合是集群在竞争性采购下一种重要的治理方式,将产业集群的军民融合模式归纳为“依托型”、“互动型”和“嵌入型”。市场是一种交易性组织。理想的市场追求交易成本最小化,竞争性市场存在着降低交易费用耗散的趋势。有效竞争下“寡头主导,大中小共生”的市场组织是竞争性采购下市场组织的理想模式。交易费用是造成装备采购市场较高行政壁垒和结构壁垒的重要因素。潜在企业进入对军方有利。潜在企业进入的前提是其在装备市场获得的利润要能补偿进入的交易费用和对于专用资产投资引致的沉没成本。民用企业进入装备采购市场初期应主要以互补共生或合作竞争的形式,从而减少自身进入的交易成本。装备采购市场的垄断以及市场失灵需要政府管制。市场交易费用节约下武器装备竞争性采购的市场治理应通过改革军工集团的行政垄断、设计竞争保护“影子团队”、扶持和保护中小企业等方式培育竞争主体;弱化装备采购市场的市场壁垒和降低企业退出市场的沉没成本来构建装备采购的可竞争性市场。应明确政府定位,清晰管制边界;合并管制条文,提高管制绩效;丰富管制手段,防止管制“俘获”来规范政府管制行为。
余德海[8](2012)在《航天型号研制过程中的知识共享关键问题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知识已取代土地、劳动力和资本成为最重要的资源要素。知识共享作为提升知识使用价值的最重要的知识管理模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航天型号属于高新技术知识集成的复杂系统,其研制过程必然伴随大量新技术、新知识的产生、获取、积聚、交流、转化、应用、创新和集成,航天型号研制的过程就是知识共享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知识资源的共享水平对提升航天型号研制能力和水平,提高航天型号的研制效率和成功率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在计划经济环境下,由于没有竞争的压力,在航天型号研制中容易实现知识共享。但随着国家“寓军于民”战略的实施和军方武器装备研制采购竞争机制的引入,以及随着军工企业科技实力的提升,军工领域的竞争日益加剧,达到白热化程度。为构筑竞争优势,防范核心知识流失,参与航天型号研制的企业知识共享意愿明显下降,倾向于技术封锁和知识垄断,严重制约了航天型号的研制和发展。在新的竞争环境下,如何打破知识垄断,促进航天型号研制中的知识共享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此,本文主要开展了以下研究工作:①在分析航天型号研制组织管理模式基础上,提出了航天型号联合体的概念;在深入界定知识共享概念和知识共享要素分析基础上,借鉴系统工程中霍尔三维结构模型建立了知识共享三维结构模型;利用知识共享理论和知识共享三维结构模型,从知识共享客体、知识共享主体、知识共享渠道、知识共享路径等方面对航天型号研制中的知识共享问题进行了梳理和分析,建立了航天型号研制知识共享模型,为进一步分析航天型号研制中的知识共享问题提供了分析框架和理论基础。研究分析发现:航天型号研制知识共享存在着纵向知识共享和横向知识共享两种模式,两类模式具有不同特征;型号研制队伍在航天型号研制知识共享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②分别针对航天型号联合体两种知识共享模式(纵向知识共享和横向知识共享),构建了航天型号联合体知识共享的博弈模型,分析了联合体成员间知识共享的可行性、实现条件和影响因素。分析表明:在横向知识共享模式下,知识共享双方的知识投入、知识的可共享性、知识吸收转化能力、知识协同能力以及成本水平对双方知识共享行为有重要影响;在纵向知识共享模式下,双方的知识投入比例、奖励因子、惩罚因子、合作次数、收益系数对双方知识共享行为有重要影响;在各种影响因素综合作用下,型号联合体成员间知识共享的实现条件可以满足,知识共享行为有发生可能性。据此,提出了促进型号联合体成员间知识共享的策略。③对航天型号研制知识共享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理论分析,提出了研究假设,建立了概念模型;运用问卷调查取得的数据和SPSS17.0软件对航天型号研制知识共享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航天型号研制知识共享主要受知识特性(内隐性、复杂性、系统性)、知识提供方特性(知识传授能力)、知识接受方特性(知识接受意愿、知识吸收能力)、合作关系特性(组织相容度、知识关联度和信任程度)、知识共享环境特性(型号两总支持程度、激励政策、知识共享平台)影响。提高研制单位的知识接受意愿、知识吸收能力、知识传授能力可以促进型号研制知识共享水平的提高;改善研制单位之间的合作关系,特别是提高研制单位之间的组织相容度、知识关联度和信任程度可以促进型号研制知识共享水平的提高;改善知识共享环境,特别是取得型号两总支持、建立知识共享激励机制、完善知识共享平台可以促进型号研制知识共享水平的提高。④构建了航天型号研制知识共享支撑体系,提出了“基于知识共享支撑体系驱动的知识共享实现模式”。支撑体系由知识共享平台、制度体系、型号文化、知识共享机制、资源保障等五部分组成,并通过案例进行了分析和验证。研究表明,该体系能支持型号研制知识共享的实现。
许嵩,钟庭宽[9](2011)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世界军工企业国际竞争与合作》文中研究指明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防工业全球化成为国防工业发展的必然选择。世界国防工业在经历特许生产、合作生产、合作研发阶段之后,军工企业竞争与合作呈现出国际合作模式多样化、跨国兼并重组并多寡头化、主战场由国内转向国际、范围经济快速发展等若干新趋势。
王越[10](2010)在《H产品网络化研发与制造协同管理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在网络化研发与制造相关概念与理论的支撑下,先是构建了一个供联盟各个子企业间进行网络化工作的协同工作平台,这样一来就使得信息得到共享,资源得到优化。在这个工作平台的基础上进行网络化的研发与制造。接下来主要研究H产品网络化研发的协同管理问题,根据H产品研发的特点分析了H产品网络化研发组织的类型,确定了组织的基本类型之后就对整个研发任务进行分解(WBS),同时进入到实际的网络化研发联盟的运营阶段,这个阶段的协同管理主要关注对文化的协同管理、研发知识的协同管理、权利的协同管理和人力资源的协同管理。在整个研发联盟任务完成后,建立了一个评价指标体系对该研发联盟的协同效率进行评价。文章的最后部分研究了H产品网络化制造联盟的协同管理问题,同样是先将整个联盟的制造任务进行分解(WBS),在任务分解的基础上进入到具体的计划生产阶段,在这个阶段具体分析了该制造联盟生产计划及实施中的协同管理问题并提出解决的对策。在联盟的制造任务完成之后同样构建了指标评价体系进行联盟协同效率的评价。
二、谈大型军工企业与动态联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谈大型军工企业与动态联盟(论文提纲范文)
(1)敏捷供应商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与意义 |
1.1.1 课题背景 |
1.1.2 课题的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供应商管理系统现状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1.4 本论文章节组织 |
第二章 相关理论与技术分析 |
2.1 供应商理论 |
2.1.1 供应商 |
2.1.2 供应商管理 |
2.1.3 供应链 |
2.1.4 供应链管理 |
2.1.5 敏捷供应链管理 |
2.2 系统建设相关技术 |
2.2.1 J2EE技术体系 |
2.2.2 MVC模式 |
2.2.3 经典MVC框架 |
2.2.4 数据库设计 |
2.2.5 Redis |
2.2.6 Docker |
2.2.7 安全技术 |
2.2.8 兼容性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敏捷供应商管理系统需求分析 |
3.1 供应商档案管理 |
3.2 供应商资质管理 |
3.3 供应商审核管理 |
3.4 供应商评价管理 |
3.5 合格供应商名录管理 |
3.6 供应商临时采购管理 |
3.7 供应商绩效管理 |
3.8 供应商合同管理 |
3.9 供应商系统管理 |
3.9.1 用户管理 |
3.9.2 角色管理 |
3.9.3 权限管理 |
3.10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敏捷供应商管理系统总体设计 |
4.1 系统架构设计 |
4.1.1 架构设计原则 |
4.1.2 总体架构设计 |
4.1.3 应用架构设计 |
4.1.4 数据架构设计 |
4.1.5 技术架构设计 |
4.2 系统总体功能设计 |
4.2.1 供应商档案管理 |
4.2.2 供应商资质管理 |
4.2.3 供应商审核管理 |
4.2.4 供应商评价管理 |
4.2.5 合格供应商名录管理 |
4.2.6 供应商临时采购管理 |
4.2.7 供应商绩效管理 |
4.2.8 供应商合同管理 |
4.2.9 供应商系统管理 |
4.3 系统界面设计 |
4.4 系统服务设计 |
4.5 系统接口设计 |
4.6 数据模型设计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敏捷供应商管理系统详细设计与实现 |
5.1 系统总体实现 |
5.1.1 系统登录 |
5.1.2 系统主页 |
5.2 系统各功能模块实现 |
5.2.1 供应商档案管理 |
5.2.2 供应商资质管理 |
5.2.3 供应商审核管理 |
5.2.4 供应商评价管理 |
5.2.5 合格供应商名录管理 |
5.2.6 供应商临时采购管理 |
5.2.7 供应商绩效管理 |
5.2.8 供应商合同管理 |
5.2.9 供应商系统管理 |
5.3 系统接口实现 |
5.3.1 合同管理接口 |
5.3.2 绩效管理接口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敏捷供应商管理系统测试 |
6.1 系统测试 |
6.1.1 软件测试 |
6.1.2 测试分类 |
6.1.3 测试模型 |
6.1.4 测试驱动开发 |
6.2 测试环境 |
6.2.1 主机环境 |
6.2.2 磁盘配置 |
6.2.3 主机网络 |
6.3 测试案例 |
6.3.1 系统登录 |
6.3.2 档案管理 |
6.3.3 审核管理 |
6.3.4 评价管理 |
6.3.5 名录管理 |
6.3.6 合同管理 |
6.3.7 绩效管理 |
6.3.8 临时采购管理 |
6.4 测试结论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2)区域军民融合产业集群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选题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研究综述 |
1.3.1 军民融合产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1.3.2 军民融合产业发展评测的方法 |
1.3.3 军民融合产业发展的影响因素 |
1.3.4 军民融合产业的组织形式 |
1.3.5 军民融合产业的政府扶持 |
1.3.6 小结 |
1.4 研究方法、基本思路与创新点 |
1.4.1 研究方法 |
1.4.2 基本思路 |
1.4.3 创新点 |
第二章 军民融合产业集群发展研究的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1.1 “军民融合”战略思想的历史回顾 |
2.1.2 军民融合的内涵 |
2.2 公共产品供给主体选择理论 |
2.2.1 公共产品供给主体选择的影响因素 |
2.2.2 公共产品供给主体选择的标准 |
2.3 产业集群组织形式 |
2.3.1 基于市场结构的组织形式 |
2.3.2 基于社会网络结构的组织形式 |
2.4 理论对政府扶持军民融合产业集群发展研究的借鉴 |
第三章 区域军民融合产业集群发展实证研究 |
3.1 构建评价军民融合产业集群发展的指标体系 |
3.2 区域军民融合产业集群发展的实证研究:基于客观数据 |
3.2.1 样本来源与数据处理 |
3.2.2 实证研究 |
3.3 区域军民融合产业集群发展的实证研究:基于主观评分 |
3.3.1 样本来源与数据处理 |
3.3.2 实证研究 |
3.4 结果分析 |
第四章 政府扶持军民融合产业集群发展的策略研究 |
4.1 典型军民结合产业基地的产业组织形式 |
4.1.1 重庆璧山工业园 |
4.1.2 陕西西安航天科技产业基地 |
4.2 问题分析 |
4.3 政府扶持策略 |
第五章 政策建议 |
5.1 提高企业持续发展能力:国有企业资产证券化 |
5.2 整合技术研发资源:非国防高校国防科技创新资源重整 |
5.3 扩大企业间溢出:建设军民融合服务平台 |
5.4 政府扶持:完善相关政策,支持地区产业集群发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3)WSS的采购与供应链管理提升方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4 论文结构安排 |
第二章 供应链管理相关理论概述 |
2.1 供应链的概念与发展 |
2.2 供应链管理的特征与目标 |
2.3 供应链管理的作用和意义 |
2.4 供应链模式下的采购管理 |
2.5 采购管理的发展趋势 |
第三章 WSS采购与供应链现状分析 |
3.1 WSS历史沿革和企业概况 |
3.2 军工企业特性和问题 |
3.2.1 市场垄断性 |
3.2.2 需求不确定性 |
3.2.3 生产风险性 |
3.2.4 企业之间的竞争性 |
3.2.5 管理模式特殊性 |
3.3 WSS供应链管理状况分析 |
3.3.1 供应链基本状况 |
3.3.2 采购流程状况 |
3.3.3 库房管理状况 |
3.3.4 供方管理状况 |
3.4 主要问题分析 |
3.4.1 采购管理问题 |
3.4.2 库房管理问题 |
3.4.3 供方管理问题 |
第四章 WSS采购流程优化设计方案 |
4.1 采购流程优化需求分析 |
4.2 采购流程设计 |
4.3 特殊物资处理办法 |
第五章 WSS常备物资库设计方案 |
5.1 常备物资库清单管理 |
5.2 常备物资库补库管理 |
第六章 供方评价制度设计方案 |
6.1 供方评级制度 |
6.2 现场审核标准 |
第七章 研究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A 现场审核评分标准 |
致谢 |
(4)导弹批生产供应链协同系统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供应链相关研究及评述 |
1.3.1 供应链合作伙伴关系 |
1.3.2 供应链协同效用 |
1.3.3 供应链决策机制与方法 |
1.3.4 供应链信息共享与价值 |
1.3.5 供应链协作契约设计 |
1.3.6 导弹生产供应链管理 |
1.3.7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1.4 研究框架结构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技术路线 |
第2章 导弹批生产供应链协同相关理论及发展现状 |
2.1 导弹批生产供应链的定义及特征 |
2.1.1 导弹生产供应链的定义 |
2.1.2 导弹批生产供应链的结构 |
2.1.3 导弹批生产供应链的特征 |
2.1.4 导弹批生产供应链与传统供应链的区别 |
2.2 国内外武器供应链管理发展现状 |
2.2.1 外军武器装备供应链管理发展现状 |
2.2.2 我军武器装备供应链管理发展现状 |
2.3 导弹批生产供应链协同的基础理论 |
2.3.1 供应链协同系统理论 |
2.3.2 供应链信息价值理论 |
2.3.3 供应链契约理论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导弹批生产供应链协同系统分析 |
3.1 导弹批生产供应链协同系统构架 |
3.2 导弹批生产供应链协同的类型 |
3.2.1 生产运作的协同 |
3.2.2 整体合作式的协同 |
3.3 导弹批生产供应链协同结构模型 |
3.3.1 三维立体协同结构模型 |
3.3.2 立体展开式协同结构模型 |
3.3.3 三协同点构平面式协同结构模型 |
3.4 导弹批生产供应链协同系统管理模型 |
3.4.1 导弹批生产供应链战略层协同系统管理模型 |
3.4.2 导弹批生产供应链信息共享层协同系统管理模型 |
3.4.3 导弹批生产供应链业务层协同系统管理模型 |
3.5 导弹生产供应链战略组织协同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导弹批生产供应链信息共享协同研究 |
4.1 导弹批生产供应链基础研究 |
4.1.1 导弹日常生产协同分析 |
4.1.2 导弹批生产供应链基础模型 |
4.2 信息共享条件下协同系统模型分析 |
4.3 非信息共享协同系统模型分析 |
4.4 两种信息是否共享情况下对比 |
4.5 导弹批生产供应链信息价值分析 |
4.5.1 导弹批生产供应链信息共享模式构建 |
4.5.2 导弹批生产供应链中信息共享效用 |
4.5.3 信息共享的价值 |
4.6 导弹批生产供应链信息协同数据分析 |
4.7 本章小结 |
第5章 导弹批生产供应链业务层协同研究 |
5.1 导弹批生产协同中的供应商选择 |
5.1.1 导弹批生产供应商选择理论 |
5.1.2 导弹批生产供应商的选择方法 |
5.1.3 导弹批生产供应商的选择数据分析 |
5.2 导弹批生产物流企业能力成熟度研究 |
5.2.1 导弹批生产物流企业能力成熟度理论 |
5.2.2 基于涌现的导弹批生产物流企业能力成熟度模型 |
5.2.3 导弹批生产物流成熟度数据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导弹批生产供应链协同系统的测度 |
6.1 协同测度指标体系构建 |
6.1.1 指标体系构建分析 |
6.1.2 指标体系的构建 |
6.2 测度模型构建 |
6.3 各指标的赋值方法 |
6.3.1 定量指标的计算 |
6.3.2 定性指标的赋值方法 |
6.4 测度模型的应用及分析 |
6.5 构建导弹批生产供应链协同系统的对策建议 |
6.5.1 导弹批生产供应链协同系统的构建对策 |
6.5.2 导弹批生产供应链协同系统的优化建议 |
6.6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5)军民结合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系统构建及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论文研究的背景、目的及意义 |
1.1.1 论文研究的背景 |
1.1.2 论文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1.3 论文的总体思路和研究方法 |
1.3.1 论文研究的总体思路 |
1.3.2 论文研究方法 |
1.4 论文的创新之处 |
第2章 军民结合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现状分析 |
2.1 军民结合及发展现状 |
2.1.1 军民结合的涵义 |
2.1.2 我国军民结合的发展历程及现状 |
2.2 军民结合企业的界定及分类 |
2.2.1 军民结合企业的界定 |
2.2.2 军民结合企业的分类 |
2.3 军民结合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系统的涵义及特殊性 |
2.3.1 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系统的涵义 |
2.3.2 军民结合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的特殊性 |
2.4 我国军民结合企业及其知识产权管理现状 |
2.4.1 我国军民结合企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
2.4.2 军民结合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现状及存在问题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军民结合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系统构建及运行机制 |
3.1 军民结合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系统构建的理论起点 |
3.1.1 一般系统论 |
3.1.2 复杂性科学研究 |
3.2 军民结合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系统构建的逻辑分析 |
3.2.1 军民结合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系统涌现的实现条件及过程 |
3.2.2 军民结合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系统的构建原则 |
3.2.3 军民结合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系统的定位 |
3.3 军民结合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系统的构建 |
3.3.1 生存系统模型 |
3.3.2 基于生存系统模型的军民结合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系统框架 |
3.4 军民结合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系统运行机制 |
3.4.1 军民结合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系统外部动态适应机制 |
3.4.2 军民结合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系统内部协同机制 |
3.4.3 军民结合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系统进化机制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适应性的军民结合企业知识产权战略子系统分析 |
4.1 适应性军民结合企业知识产权战略 |
4.1.1 军民结合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的涵义 |
4.1.2 战略适应性的涵义 |
4.1.3 适应性军民结合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的涵义 |
4.2 军民结合企业知识产权战略子系统构建 |
4.2.1 军民结合企业知识产权战略子系统框架 |
4.2.2 军民结合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维度 |
4.3 军民结合企业知识产权战略子系统监测因素分析 |
4.3.1 军民结合企业知识产权战略子系统特定环境因素 |
4.3.2 军民结合企业知识产权战略子系统自身因素 |
4.4 军民结合企业知识产权战略制定 |
4.4.1 军民结合企业知识产权战略基本模式 |
4.4.2 军民结合企业知识产权战略模式的选择 |
4.5 军民结合企业知识产权战略转换 |
4.5.1 军民结合企业知识产权战略转换理论基础 |
4.5.2 军民结合企业知识产权战略转换过程模型 |
4.5.3 军民结合企业知识产权战略转换方式的选择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军民结合企业知识产权价值子系统分析 |
5.1 军民结合企业知识产权价值子系统的构建 |
5.1.1 军民结合企业知识产权价值子系统模块划分 |
5.1.2 军民结合企业知识产权价值子系统模块互动关系分析 |
5.2 军民结合企业知识产权价值开发模块 |
5.2.1 军民结合企业知识产权价值开发过程分析 |
5.2.2 军民结合企业知识产权价值开发的动力因素 |
5.3 军民结合企业知识产权价值运营模块 |
5.3.1 军民结合企业知识产权价值确认 |
5.3.2 军民结合企业动态知识产权价值运营模式 |
5.4 军民结合企业知识产权价值保护模块 |
5.4.1 军民结合企业知识产权价值保护的内涵 |
5.4.2 军民结合企业知识产权预警 |
5.5 军民结合企业知识产权价值子系统内部协调度 |
5.5.1 军民结合企业知识产权价值子系统协调度内涵 |
5.5.2 价值开发、运营与保护模块发展度评价模型 |
5.5.3 军民结合企业知识产权价值子系统协调指数 |
5.5.4 军民结合企业知识产权价值子系统协调发展测度模型 |
5.6 区域知识产权管理系统的发展度和协调度 |
5.6.1 区域知识产权价值开发、运营与保护发展度及发展协调度计算 |
5.6.2 区域知识产权管理价值子系统协调发展分类 |
5.6.3 评价结果及分析 |
5.7 本章小结 |
第6章 军民结合企业知识产权军民协调子系统分析 |
6.1 军民结合企业知识产权军民协调子系统的构建 |
6.1.1 军民结合企业外部的军民协调 |
6.1.2 军民结合企业内部的军民协调 |
6.1.3 基于交叉融合创新源理论的军民结合企业知识产权军民协调子系统 |
6.2 军民结合企业知识产权军民协调的动力模型 |
6.2.1 技术优势驱动力 |
6.2.2 利益追求牵引力 |
6.2.3 战略需求和融合文化支撑力 |
6.3 军民结合企业知识产权军民协调途径 |
6.3.1 军民结合企业内部知识产权军民协调的主要途径 |
6.3.2 军民结合企业外部知识产权军民协调的主要途径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军民结合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系统运行效果评价 |
7.1 军民结合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系统运行效果评价的内容 |
7.1.1 战略匹配度 |
7.1.2 运行效果 |
7.2 军民结合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系统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
7.3 军民结合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系统评价指标初选 |
7.3.1 知识产权战略子系统初选评价指标体系 |
7.3.2 知识产权价值子系统初选评价指标体系 |
7.3.3 知识产权军民协调子系统初选评价指标体系 |
7.4 军民结合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系统评价关键指标的确定 |
7.4.1 灰类白化方法概述 |
7.4.2 灰类白化方法的步骤 |
7.4.3 关键指标选取结果及指标涵义 |
7.5 军民结合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系统运行效果评价模型构建及实证分析 |
7.5.1 军民结合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系统运行效果评价模型构建 |
7.5.2 军民结合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系统运行效果评价实证分析 |
7.6 本章小结 |
第8章 保障军民结合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系统有效运行的对策 |
8.1 从军民结合企业角度提出的对策 |
8.1.1 健全军民结合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组织结构 |
8.1.2 完善军民结合企业知识产权管理制度 |
8.1.3 建设军民结合企业的知识产权文化和军民结合观念 |
8.2 从政府角度提出的对策 |
8.2.1 加大知识产权宣传、教育和培训的力度 |
8.2.2 加强国防知识产权管理法规及执法能力的建设 |
8.2.3 构建军民结合创新体系并加强其制度保障 |
8.2.4 建立国防知识产权管理系统和协作机制 |
8.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附录A 军民结合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系统评价指标重要性问卷调查表 |
附录B 军民结合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系统评价指标评分问卷调查表 |
(6)HX公司信息化规划方案设计 ——以发动机协同试验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内容框架 |
第二章 HX公司概况和信息化建设现状 |
2.1 HX公司概况 |
2.2 信息化建设现状 |
2.2.1 初步构建了基本的网络基础支撑平台 |
2.2.2 办公自动化在企业管理中得到初步应用 |
2.2.3 数字化设计工具得到了一定的应用 |
2.2.4 调度通讯控制系统成熟可靠 |
2.2.5 技术安全系统开始部署 |
第三章 HX公司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
3.1 信息化系统本身的问题 |
3.1.1 缺少快速高效的协同试验验证和管理平台 |
3.1.2 生产加工过程信息传递方式落后 |
3.1.3 技术安全手段不能满足安全生产的需要 |
3.1.4 成本管理和试验过程脱节 |
3.1.5 网络环境支撑能力不足 |
3.2 信息化项目建设存在的问题 |
3.2.1 项目实施缺乏顶层设计 |
3.2.2 需求分析工作不够,与现实应用脱节严重 |
3.2.3 信息化人员的主动性不够,目标性偏离 |
3.2.4 业务人员对信息化信心不足,支持不够,诉求不清 |
3.2.5 后续跟踪和持续改进工作不足 |
第四章 HX公司信息化方案规划设计 |
4.1 规划原则 |
4.1.1 目标顶层设计原则 |
4.1.2 信息化与业务高度融合原则 |
4.1.3 信息加工快捷人性化 |
4.1.4 信息高度共享原则 |
4.1.5 严格用户权限管理保证数据安全 |
4.2 规划内容——以协同试验业务为例 |
4.2.1 发动机协同试验综合信息系统 |
4.2.2 发动机协同试验平台系统 |
4.2.3 发动机协同试验数据处理系统 |
4.2.4 质量管理系统 |
4.2.5 资源信息系统 |
4.2.6 成本管理系统 |
4.2.7 数据采集与监控系统 |
4.2.8 远程异地视频会议系统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武器装备竞争性采购的产业组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
表目录 |
图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基本概念界定 |
1.2.1 武器装备 |
1.2.2 武器装备竞争性采购 |
1.2.3 产业组织 |
1.2.4 交易费用 |
1.2.5 武器装备竞争性采购的产业组织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武器装备竞争性采购的研究 |
1.3.2 武器装备竞争性采购与企业组织研究 |
1.3.3 武器装备竞争性采购与中间性组织研究 |
1.3.4 武器装备竞争性采购与市场研究 |
1.4 研究意义与方法 |
1.4.1 研究意义 |
1.4.2 研究方法 |
1.5 研究思路与主要创新点 |
1.5.1 研究思路 |
1.5.2 主要创新点 |
第二章 新中国武器装备采购方式演变下产业组织变迁与启示 |
2.1 计划经济时期指令性订货下的产业组织 |
2.1.1 历史背景 |
2.1.2 基本情况 |
2.1.3 简要评析 |
2.2 转轨时期指令性合同订货下的产业组织 |
2.2.1 历史背景 |
2.2.2 基本情况 |
2.2.3 简要评析 |
2.3 市场经济时期竞争性采购下的产业组织 |
2.3.1 历史背景 |
2.3.2 基本情况 |
2.3.3 简要评析 |
2.4 几点启示 |
第三章 武器装备竞争性采购下产业组织的分析框架 |
3.1 武器装备竞争性采购与产业组织互动的一般分析 |
3.1.1 产业组织是武器装备竞争性采购的产业基础 |
3.1.2 竞争性采购是产业组织发展的外部因素 |
3.1.3 竞争性采购下产业组织发展的目的 |
3.2 武器装备竞争性采购下产业组织分析的理论基础 |
3.2.1 产业组织分析从传统的“两分法”到“三分法” |
3.2.2 竞争理论演进与产业组织理论的发展 |
3.2.3 交易费用理论整合下的产业组织 |
3.3 武器装备竞争性采购产业组织研究的“三分法” |
3.3.1 “三分法”对于分析竞争性采购下产业组织的适应性 |
3.3.2 交易费用框架整合下武器装备竞争性采购的产业组织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面向武器装备竞争性采购的科层组织:企业 |
4.1 武器装备竞争性采购的企业组织一般机理 |
4.1.1 企业组织特性及其交易费用 |
4.1.2 竞争性采购对企业组织的影响路径 |
4.1.3 竞争性采购的企业组织理想模式 |
4.2 竞争性采购的企业组织问题剖析 |
4.2.1 军工企业组织市场主体地位未完全确立制约竞争效果 |
4.2.2 同行业内企业组织发展不均衡制约竞争格局 |
4.2.3 企业组织治理欠规范制约竞争能力 |
4.3 企业交易费用节约下竞争性采购的组织治理 |
4.3.1 通过技术创新和组织革新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 |
4.3.2 根据核心竞争优势选择恰当的企业边界 |
4.3.3 依据资产专用性和武器装备重要程度完善企业内部治理 |
4.3.4 通过改善预算约束和投融资结构优化企业资本运行 |
4.3.5 军民融合:竞争性采购下的一种重要企业治理方式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面向武器装备竞争性采购的中间性组织:产业集群 |
5.1 武器装备竞争性采购下产业集群的一般机理 |
5.1.1 武器装备竞争性采购产业集群的基本理论 |
5.1.2 产业集群的组织特性及其交易费用 |
5.1.3 产业集群:竞争性采购下的一种组织创新与政策工具 |
5.2 竞争性采购下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的辨识与竞争力评价 |
5.2.1 竞争性采购下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的辨识与测度 |
5.2.2 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的竞争力评价及实证分析 |
5.2.3 全国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总体分析 |
5.3 竞争性采购的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风险 |
5.3.1 集群内生风险 |
5.3.2 集群外生风险 |
5.3.3 集群风险的案例分析:以湖南省军民两用特种材料集群为例 |
5.4 竞争性采购的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治理 |
5.4.1 产业集群治理的理论分析 |
5.4.2 竞争性采购下装备制造业集群治理思路 |
5.4.3 军民融合:竞争性采购下一种重要的集群治理方式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面向武器装备竞争性采购的交易性组织:市场 |
6.1 武器装备竞争性采购与交易性组织市场的一般机理 |
6.1.1 武器装备采购市场组织的内涵与外延 |
6.1.2 武器装备采购市场组织的特性及交易费用 |
6.1.3 市场组织:影响竞争性采购绩效的交易平台 |
6.2 竞争性采购下市场组织的理想模式 |
6.2.1 有效竞争是武器装备竞争性采购下市场组织的理想模式 |
6.2.2 可竞争性市场是武器装备采购下市场组织的现实回归 |
6.3 竞争性采购下市场组织问题剖析 |
6.3.1 交易费用与竞争性采购的市场壁垒问题 |
6.3.2 交易费用与竞争性采购的市场结构问题 |
6.3.3 交易费用与竞争性采购市场的政府管制问题 |
6.4 市场交易费用节约下竞争性采购的产业组织治理 |
6.4.1 培育武器装备采购市场的竞争主体 |
6.4.2 构建武器装备采购下的可竞争性市场 |
6.4.3 规范武器装备竞争性采购下的政府管制 |
6.4.4 完善竞争性采购实施方的相关政策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主要结论与研究展望 |
7.1 主要结论 |
7.2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附录A 武器装备采购竞争程度对企业投资影响的赋值与编程 |
附录B 湖南省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辨识分析数据与编程 |
(8)航天型号研制过程中的知识共享关键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论文的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对研究问题的界定 |
1.1.3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领域的研究现状分析 |
1.2.1 知识共享的研究现状 |
1.2.2 航天及相关领域知识共享研究现状 |
1.2.3 研究现状存在的问题 |
1.2.4 本文拟研究的主要问题 |
1.3 论文的课题来源与研究目的 |
1.3.1 论文的课题来源 |
1.3.2 论文的研究目的 |
1.4 论文的创新及研究内容 |
1.4.1 论文的创新之处 |
1.4.2 研究方法 |
1.4.3 论文的研究内容及框架 |
2 航天型号研制中的知识共享模式分析 |
2.1 航天型号研制的管理模式 |
2.1.1 航天型号的概念、特点及分类 |
2.1.2 航天型号的研制过程及管理 |
2.2 知识共享 |
2.2.1 知识的内涵、特征及分类 |
2.2.2 知识共享的概念、特征和类型 |
2.2.3 知识共享要素分析 |
2.3 航天型号研制中的知识共享分析 |
2.3.1 知识共享客体分析 |
2.3.2 知识共享主体分析 |
2.3.3 知识共享手段分析 |
2.3.4 知识共享路径分析 |
2.3.5 航天型号研制知识共享模型 |
2.4 航天型号联合体的两种知识共享模式 |
2.5 本章小结 |
3 航天型号联合体知识共享的可行性分析 |
3.1 问题的提出 |
3.2 基于博弈论的航天型号联合体知识共享可行性分析 |
3.2.1 博弈的概念及分类 |
3.2.2 航天型号联合体知识共享的博弈特征分析 |
3.2.3 航天型号联合体横向知识共享博弈分析 |
3.2.4 型号联合体纵向知识共享博弈分析 |
3.3 促进型号研制联合体知识共享的策略 |
3.4 本章小结 |
4 航天型号联合体知识共享影响因素概念模型与研究假设 |
4.1 问题的提出 |
4.2 概念模型的建立 |
4.2.1 模型自变量的提取 |
4.2.2 模型因变量的选取 |
4.3 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分析及研究假设 |
4.3.1 知识特性与知识共享绩效 |
4.3.2 知识提供方特性与知识共享绩效 |
4.3.3 知识接受方特性与知识共享绩效 |
4.3.4 合作双方的关系特性与知识共享绩效 |
4.3.5 环境特性与知识共享绩效 |
4.4 本章小结 |
5 航天型号研制知识共享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
5.1 问卷设计与数据收集 |
5.1.1 问卷的设计方法 |
5.1.2 变量的测度 |
5.1.3 问卷的设计 |
5.1.4 问卷发放和回收情况 |
5.1.5 样本的基本情况 |
5.2 数据处理与分析方法 |
5.3 变量的信度和效度分析 |
5.3.1 变量的信度分析 |
5.3.2 变量的效度与因子分析 |
5.4 相关分析 |
5.5 回归分析 |
5.6 研究结果讨论 |
5.7 本章小结 |
6 航天型号联合体知识共享支撑体系研究 |
6.1 基于知识共享支撑体系驱动的知识共享实现模式 |
6.2 知识共享支撑体系的构建 |
6.2.1 构建知识共享平台 |
6.2.2 构建知识共享制度体系 |
6.2.3 营造知识共享型文化 |
6.2.4 构建知识共享机制 |
6.2.5 建立资源保障体系 |
6.3 XX 型号联合体知识共享案例分析 |
6.3.1 案例背景 |
6.3.2 GH 公司与 E 所知识共享支撑条件分析 |
6.3.3 GH 公司与 E 所知识共享的效果评价 |
6.4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局限 |
7.3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A.航天型号联合研制知识共享调查问卷 |
B.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从事的科研工作 |
C.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从事的科研工作 |
(9)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世界军工企业国际竞争与合作(论文提纲范文)
一、全球化是世界各国国防工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
(一) 武器装备研制生产的高科技化、复杂化 |
(二) 提高武器装备研制生产的经济可承受性 |
(三) 国际产业分工体系的确立 |
(四) 军事大国巩固和开拓军贸市场的需要 |
二、国防工业全球化合作类型及发展历程 |
(一) 国防工业全球化合作类型 |
(二) 国防工业全球化发展历程 |
三、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军工企业竞争与合作新趋势 |
(一) 国际合作模式呈现多样化 |
(二) 跨国兼并, 多寡头格局正在形成 |
(三) 军工企业竞争主战场由国内转向国际 |
(四) 大型军工集团借多元化实现范围经济 |
四、军工企业开展国际合作的风险分析 |
(一) 军事技术溢出对技术原创企业可能造成经济利益上的损失 |
(二) 军工企业跨国合作存在不同程度泄密风险 |
(三) 过度依赖国际合作可能丧失国防工业的自主性 |
(四) 军事技术的国际扩散提高了国际安全风险 |
(10)H产品网络化研发与制造协同管理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的背景 |
1.1.2 研究的意义 |
1.2 论文的主要内容安排 |
1.3 创新点 |
1.4 本章小结 |
第2章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 |
2.1 虚拟企业 |
2.2 协同管理 |
2.3 协同工作平台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H产品研发与制造协同工作平台的搭建 |
3.1 协同工作平台的提出 |
3.2 协同工作平台的功能 |
3.3 H产品协同工作平台的分析与构建 |
3.3.1 H产品研发与制造特点分析 |
3.3.2 H产品研发与制造协同工作平台构建 |
3.3.3 H产品研发与制造协同工作平台功能介绍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H产品网络化研发的协同管理 |
4.1 网络化研发组织的类型 |
4.2 网络化研发组织的组织形式 |
4.3 网络化研发管理概述 |
4.3.1 组建期管理 |
4.3.2 运营期管理 |
4.3.3 解体期管理 |
4.4 H产品网络化研发组建期的协同管理 |
4.4.1 H产品网络化研发的工作分解结构(WBS) |
4.4.2 H产品网络化研发的网络计划图 |
4.5 H产品网络化研发运营期的协同管理 |
4.5.1 文化协同管理 |
4.5.2 研发知识协同管理 |
4.5.3 权利协同管理 |
4.5.4 人力资源协同管理 |
4.6 H产品网络化研发联盟企业解体期的协同效率评价 |
4.6.1 研发联盟运行阶段协同效率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
4.7 本章小结 |
第5章 H产品网络化制造的协同管理 |
5.1 网络化协同制造概述 |
5.1.1 网络化协同制造的产生背景 |
5.1.2 网络化协同制造的处理流程 |
5.2 网络化制造与研发协同管理的对比分析 |
5.3 H产品网络化制造组建期的协同管理 |
5.3.1 H产品网络化制造的工作分解结构(WBS) |
5.3.2 H产品网络化制造的网络计划图 |
5.4 H产品网络化制造生产计划协同管理 |
5.4.1 H产品网络化制造生产计划概述 |
5.4.2 H产品网络化制造生产计划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
5.4.3 H产品网络化制造生产计划具体协同管理分析 |
5.5 H产品网络化制造联盟企业解体期的协同效率评价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四、谈大型军工企业与动态联盟(论文参考文献)
- [1]敏捷供应商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D]. 代兴宇. 电子科技大学, 2018(03)
- [2]区域军民融合产业集群发展研究[D]. 陈诗含. 西北大学, 2018(01)
- [3]WSS的采购与供应链管理提升方案[D]. 付凯. 河北地质大学, 2017(03)
- [4]导弹批生产供应链协同系统模型研究[D]. 王兰义.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6(01)
- [5]军民结合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系统构建及评价研究[D]. 李潭.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15(06)
- [6]HX公司信息化规划方案设计 ——以发动机协同试验为例[D]. 李冉. 内蒙古大学, 2014(03)
- [7]武器装备竞争性采购的产业组织研究[D]. 乔玉婷.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2012(04)
- [8]航天型号研制过程中的知识共享关键问题研究[D]. 余德海. 重庆大学, 2012(02)
- [9]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世界军工企业国际竞争与合作[J]. 许嵩,钟庭宽. 军事经济研究, 2011(08)
- [10]H产品网络化研发与制造协同管理问题研究[D]. 王越. 吉林大学, 20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