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美国水产品食品卫生要求介绍(论文文献综述)
孙彤彤[1](2021)在《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业已取得长足进步,但受农业经营规模、技术进步程度、国际环境形势等条件变化影响,中国农业发展及其国际竞争力提升仍然面临很大挑战。当前,国际农业交流合作已成为世界各国把握新的趋势和格局的重要途径和必然趋势,面临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环境,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是关键,而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需要汲取其他国家的经验和教训。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世界各国的现代农业在工业化的推动下均得到了一定发展,其中,美国的农业发展具有代表性和先进性。美国农业历经一个多世纪的发展塑造了世界一流的农业强国,对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进行深入研究,对促进中国农业发展及增强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为研究对象,在对农业国际竞争力的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后,确定了农业国际竞争力的理论内涵及分析框架,以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等理论为基础,以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历史演进为背景,综合评价了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水平,详细分析了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成本优势与差异化优势,深入探讨了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并结合美国提升农业国际竞争力的经验教训,针对中国农业发展困境提出对增强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启示。回顾南北战争以来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历史演进情况,可以将其划分为三个时期:(1)1860年至1945年是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发生重大变化的历史时期。在此期间,美国农业先后经历了农业半机械化(1860-1914年)与农业机械化(1915-1945年)阶段,美国农业完成了由手工到半机械化、基本机械化、再到全面机械化的生产方式转变,这一时期的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主要依靠简单机械化来维持。(2)1945年至2000年间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推动下发生了重大变化。二战以后,美国形成了以家庭农场为主体的农业社会结构,美国农业区域化和专业化更加明显,并实现了农业科学化,这一时期的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主要依靠农业科技创新来提升。(3)2000年以后美国农业进入“新时代经济”。在此期间,美国农业经济实现空前增长,农业贸易迅速扩张并且持续保持贸易顺差,这一时期的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主要依靠外部市场需求来支撑。本文建立了包含农业国际竞争力的评价指标、农业国际竞争力的路径选择、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因素的分析框架,分别对应竞争力结果、竞争力维度、竞争力来源三个层面。第一部分从显示性指标和解释性指标两方面对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进行测度与评价。基于显示性指标的评价:从国际市场占有率看,美国农业出口竞争优势明显,但有减弱趋势,其中植物产品比较优势最为突出,其次是活动物及动物产品、食品及饮料等;从净出口情况看,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不具有明显竞争优势,因为美国对农业进口依赖程度也很高,其中谷物产品、稻草秸秆及饲料具有较强净出口能力。基于解释性指标的评价:从建立的国际竞争力“基础——形成过程——结果”三个层面评价指标体系的实证结果来看,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综合得分在18个观察对象中排名第一,其中,美国农业在国际竞争力形成过程指标上表现最好,可以发现美国充足且高素质的科技人才及雄厚的研究开发资金,有效地将美国现有技术和自然资源转化为农业生产力,同时美国在农业适用技术和专利开发方面具有显着优势,这大幅提升了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第二部分从成本优势与差异化优势两个维度探讨美国农业国际竞争优势的获取路径。可以得出两点结论:第一,美国较高的农业生产成本在一定程度上被其更高产量所抵消,同时较低的内陆运输成本和装卸成本弥补了其较高的农场价格劣势,促使美国农业获得成本优势,进而提高国际竞争力水平;第二,美国在食品供应安全方面走在世界前列,各种农产品质量附加值均较好,健全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及专业化的农业营销方式促进美国农业差异化优势快速形成,农业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第三部分根据迈克尔·波特的“钻石模型”理论,从基本因素和辅助因素两方面讨论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基本因素包括农业生产要素、农业需求条件、农业相关与支持性产业和农业经营主体,辅助因素包括政府因素和历史机遇。通过对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分析可知,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获得由一定的农业经营规模、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健全的相关支持产业和有效的联邦政府行为等多个方面综合决定。然而,美国农业仍面临长期产能过剩、中小型农场经营压力增大、农业环境保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问题。美国提升农业国际竞争力的经验教训给中国农业发展带来重要启示。相较于美国农业,中国农业尚面临农产品国内库存高企与国际市场进口大量增加、农业科技推广与创新体系仍有许多不足、农业育种和加工及冷链等社会化服务发展落后、农业经营规模太小且农业劳动者素质普遍偏低等问题。基于中国农业发展困境及上述对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深入研究,现阶段中国提升农业国际竞争力可以通过持续深入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工作、加快推进农业相关支持产业发展、多种形式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增强农业劳动者素质和能力建设四个方面来实现。
刘雪薇[2](2020)在《中国含磷废物产生格局与资源化潜力》文中研究表明磷是地球上生命体所必需的营养元素,磷循环与粮食安全、环境污染等全球性关键问题有着极为紧密的关系。人类活动极大地改变了自然磷循环,人口增加、化肥的广泛使用、农业生产规模的扩张导致大量含磷废物(简称“磷废物”)的产生,未被循环利用的磷废物排放到环境介质中,一方面造成了磷矿石资源的浪费,另一方面也加剧了水体的污染负荷。缓解这一系列资源与环境问题的一个有效措施是提高磷废物的循环效率。但目前缺少磷废物的定量分析框架,磷废物产生量、循环量以及资源化潜力不明晰,因此有必要弥补这一知识空白。本研究基于物质流分析方法原理构建了磷废物核算模型(P-WAM)。该模型采用“产品流-废物流-循环流”的磷流划分方法,按照磷矿石供应链上各人类活动类别梳理磷废物种类,核算各磷废物的产生量、循环量与排放量。接着,使用P-WAM模型定量分析了中国1900~2015年的磷废物产生与循环格局的历史演变趋势,并分析磷废物产生与循环的影响因素。构建磷废物预测模型,设定不同调控情景,使用预测模型模拟不同情景下2020~2050年磷废物的产生、循环与排放格局以及磷矿石消耗量,并分析不同的废物资源化路径对磷矿石资源消耗和环境排放的影响。最后开展磷废物资源化技术评估研究,构建了适用于磷废物资源化技术的评估方法,建立了涵盖经济、环境、资源三个目标层以及14个指标的评估体系。基于相同系统边界与功能单位对35种资源化技术进行生命周期评价,各技术的生命周期评价结果作为环境效益指标,在资源效益评估中包含了“减少磷矿石消耗”这一指标。采用层次分析法与TOPSIS方法对各指标值作标准化确定最终评价结果,并根据评估结果筛选出优先推广的技术。本研究的主要结论如下:使用P-WAM对中国1900~2015年磷废物产生、循环与排放情况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在过去一个多世纪中国各类含磷产品量显着增长。从1950年到2015年,磷肥消费量增长了两千多倍,磷矿石消费量则增长了上万倍。磷肥施用量的增加导致粮食单产的提高,农作物磷从1900年到2015年增加了3倍以上。从1900年到2015年,磷废物年产生量增长了近7倍,从1.2 Mt P y-1增加到8.7 Mt P y-1。在1950年以前增长速度缓慢,1978年开始进入快速增长期。在过去一个世纪,畜禽养殖是磷废物产生量最大的系统,由于猪和家禽的养殖量迅速增加,马、驴、骡在总量中的占比持续下降,畜禽养殖磷废物产生强度(PWI)呈下降趋势。磷矿采选和磷化工生产的磷废物增长速度最快,两个系统最主要的磷废物分别是磷尾矿和磷石膏,随着磷化工工业对矿石品质的要求不断提高,磷矿采选与磷化工生产的PWI不断提高。水产养殖系统PWI远高于其他系统,以及水产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张,导致近年来水产养殖磷废物增长迅速,并且目前尚未出现减缓趋势。各子系统磷废物产生量的演变趋势主要受到经济发展、城市化率提升、农业种植方式改变以及居民饮食结构变化的影响。从1900年到2015年,磷废物的循环量从0.9 Mt P y-1增长到4.6 Mt P y-1。总体磷废物循环率(PWR)先缓慢上升在逐年下降,从75%下降到53%。磷废物循环量较大的子系统是畜禽养殖、农产品加工和农业种植,占磷废物循环总量的90%。农业种植的PWR从50%逐渐下降到不足20%,畜禽养殖则是在1990年以后快速下降。由于城镇人口比例大幅上升,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迅速提升,居民消费系统的PWR下降最为显着,从91%下降到15%。磷化工生产和废物处理系统的PWR均呈现上升趋势。在20世纪早期,最重要的磷汇是内陆水体,其次为大气,约70%的磷排放进入内陆水体,30%损失到大气中。耕地土壤磷盈余量从1960年开始迅速增加,目前耕地已经成为最大的磷汇,非耕地磷排放量则从1990年开始大幅增加,成为第二大磷汇。1950年之前,90%的非耕地磷排放来自居民消费系统,但在过去几十年非耕地磷汇从单一贡献者向多个贡献者转变,居民消费的贡献比不断下降,逐渐被磷矿采选、磷化工生产、畜禽养殖和废物处理系统取代。在20世纪早期,80%的内陆水体磷排放来自农业种植,但其贡献比逐年减少为29%,水产养殖的贡献比则从1990年起迅速上升,目前已经成为内陆水体磷的最大贡献者。农业种植是最大的磷排放源,虽然1980年之后在总量中的占比逐渐下降,但目前依然贡献了超过一半的磷排放量。畜禽养殖是第二大排放源,占总量的12%。在过去30年,磷矿采选和磷化工生产的磷排放量增加最为迅速,二者在总排放量中的占比分别达到9%和7%。水产养殖排放量也显着增长,目前占比达到9%。居民消费对总排放的贡献比不断下降,从1900年的7%下降到目前的2%。各系统向不同磷汇的排放情况也发生较大变化。农业种植的主要磷汇从内陆水体变为耕地,畜禽养殖则从内陆水体变为非耕地。水产养殖向海洋的排放量迅速增加。含磷废物调控情景分析的结果表明更加健康平衡的饮食结构显着增加了磷废物的产生量,增加磷产品进口与控制农田磷输入可有效减少磷废物的产生。提高废物循环率以及减少农田磷输入可以大幅削减磷的排放量。磷废物循环是实现磷矿石资源可持续性最为有效的途径。在综合措施情景中2050年磷肥消费量下降到不足2Mt P,磷矿石则降至3.3 Mt P。在资源化率相同的情况下,提高肥料化利用比例将大幅减少磷矿石消耗量,但磷肥消费量和磷排放量将增加,提高饲料化利用比例将显着减少磷排放量。从保障磷矿石资源可持续性角度来看,肥料化是最优的资源化路径,从环境减排的角度来看饲料化利用更好。基于多标准决策分析框架构建了资源化技术评估方法,评估体系包含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资源效益三个目标层和14个底层指标。根据三个目标层分数以及总评分数筛选出经济、环境效益均表现良好的适宜优先推广的技术,T03尾矿生产钙镁磷肥,T30黑水虻协同餐厨垃圾厌氧发酵,T25生活垃圾全组分回收,T35污泥厌氧消化+农业利用。而在三方面表现存在较大差异的技术有T09秸秆热解多联产系统,T11秸秆制乙醇,T12秸秆直燃发电,T15秸秆制颗粒燃料,T16秸秆造纸,T28地下土壤渗滤,T32污泥制水泥,因此这需要更深入的分析以确定其推广价值并开展现有技术改进以及新技术研发。秸秆、生活垃圾、生活污水的资源化技术种类较为丰富,但各技术在不同方面的表现差异十分显着,因此未来可以获取更详尽的技术参数对这类资源化技术进行深入评估。
宋燕玲[3](2020)在《卫生与植物卫生措施对我国农产品出口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1995年乌拉圭回合通过了《卫生与植物卫生措施协定》并正式生效,随着协议的执行,发达国家的SPS通报已经成了发展中国家农产品出口的主要障碍。我国作为农业大国,自2002我国加入WTO以来,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外贸出口额也不断增加。但随着SPS措施的实施,关税壁垒在降低的同时,非关税壁垒也在不断拔高,新型的SPS和TBT等非关税壁垒已取代关税成为阻碍贸易的主要因素。由此,深入研究SPS措施的内容和实施情况,并结合当前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的现状和受阻情况,分析典型农业贸易伙伴国的SPS实施对我国农产品贸易的影响很有必要。本文采用经典的供给需求分析理论,以定性的方法来探究SPS措施对我国农产品出口额贸易效应的影响与福利效应。同时,在实证分析中,假设价格指数的变动会影响消费者剩余,同时SPS措施也会在长期和短期对我国农产品出口额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借鉴引力模型的建模思维并加以改进,将静态地理距离转化为动态经济距离变量,同时借鉴前人对于技术性贸易壁垒系数的研究,量化SPS贸易壁垒,以此来构建多元回归模型,最后以面板校正标准误的回归方法来衡量SPS措施对我国农产品出口在长期和短期的影响程度。研究结果表明,由于我国还是发展中国家,入世以来,对于SPS措施的应对还存在很多不足,加上自身SPS通报体系还尚未完善,导致在短期和长期SPS措施都起到了抑制农产品出口的作用。值得注意的是,发达国家GDP增速已较为缓慢,因此虽然进口国GDP对我国农产品出口有较大的拉动作用,但未来并不是促进我国农产品出口的主要动力,因此对于如何应对SPS措施来促进我国出口,这变成了值得探讨的话题。最后上述研究,本文根据研究结论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为我国农产品出口如何应对SPS措施带来的影响来建言献策。
胡倩[4](2020)在《基于HACCP普陀渔村水产品加工食品安全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舟山拥有极为丰富的渔业资源,渔业作为舟山的重要支柱产业,对全国每年的捕捞量贡献极大。水产品加工业与渔业密切相关,同时渔村水产加工是舟山水产加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一些食品安全事件的频频发生,让人们开始高度关注食品安全问题,在这种背景下,本文研究舟山渔村水产品加工食品安全问题,对于保障该地区该产业的安全发展以及社会的持续稳定意义重大,也可以促进该地区的经济进步。本文详细分析总结了国内外对于食品安全管理工作的研究成果,以舟山普陀渔村地区的水产品加工食品安全问题为研究对象,结合笔者的实际工作经验,分析了该地区水产品加工小企业、小作坊在原料捕捞、生产加工、产品流通、政府监管等环节中出现的食品安全问题,总结了该地区产生水产品加工食品安全问题的原因:加工主体层面有经营者自身食品安全意识薄弱,资金投入少以及缺乏有效的质量管理体系,政府监管层面基层管理任务繁重,政府财政投入及技术支持不够和政府缺少对食品信息公开工作的认识,社会共治层面则包括消费者食品安全意识不强及缺少社会力量参与。最后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普陀渔村水产品加工食品安全提升对策,加工主体层面需提高食品安全意识、抱团经营打造特色园区、应用HACCP原理指导生产,政府层面须构建专业的食品安全监管网络、增加财政投入积极引导支持、推行建立食品安全事故责任保险,社会共治层面须提升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认识,打造食品安全治理网络。
李英杰[5](2020)在《技术性贸易措施视角下对美出口食品企业安全卫生管理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经济全球化与贸易自由化持续加深,国际贸易壁垒形式发生明显变化,传统的关税壁垒正在减少,非传统的技术性贸易壁垒与日俱增,即以限制进口为目的并对国际贸易造成障碍的技术性贸易措施,表现形式为通过严格的技术法规、标准、强制性认证和合格评定程序来提高进口产品市场准入的技术门槛,达到限制进口的目的。因其隐蔽性强、运用灵活等特点,成为发达国家常用的贸易保护主义手段。当前中国入世不断深入,中国出口食品贸易迅猛增长,中国目前已是全球食品最大贸易输出国,在国际市场上具备很强竞争力,但中国也是受到技术性贸易壁垒影响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据不完全统计,美国对我国采取技术性贸易措施最多,对我国进口食品提出高于国际标准的准入要求,限制进口甚至直接采取自动扣留措施。美国技术性贸易措施主要体现在食品安全法规中,因其体系完备,数量繁多,内容全面,要求严苛,并且不断修订完善,推陈出新。不熟悉法规的企业没机会进入美国市场,熟悉法规的企业也难免被各种技术性贸易措施困扰,无所适从,难以应对。基于此,本文从出口食品企业实际需求作为出发点,以技术性贸易措施为切入点,以出口食品企业安全卫生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研究等方法,运用全面质量管理(TQM)等相关理论,围绕对美出口食品企业安全卫生管理现状,比较中美两国食品法规差异,研究美国食品法规支撑的技术性贸易措施,探讨美国食品法规体系对我出口食品企业影响及要求,多角度发现我出口食品企业安全卫生管理存在问题,深入剖析原因,并辅以数据统计分析和通报典型案例加以说明,从提升企业责任意识、加强对美国食品法规研究、建立和实施“危害分析和关键控制点HACCP”为核心的“金字塔”食品安全卫生控制体系,即以良好操作规范GMP为基础,卫生标准操作程序SSOP为铺垫,食品防护FD为支撑,持续改进安全卫生管理体系四个方面提出对策及建议,出口食品企业只有全面了解和掌握美国食品法规体系,以生产符合美国食品法规标准的产品为基本遵循,以强化产品品质为质量目标,以提升安全卫生管理水平为根本宗旨,才能持续提高产品国际竞争力,积极抢占美国食品市场份额,不断扩大出口创汇。
侯昊晨[6](2020)在《基于LCA的海参行业清洁生产评价与应用研究》文中提出海参是我国重要的水产养殖品种之一,近年来海参行业已经成为我国北方地区的渔业支柱产业,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和集约化水平的提高,其带来的资源环境问题也逐渐显现,企业内部存在资源能源消耗高,废弃物排放量大,上下游企业间缺乏基于环境绩效的合作伙伴筛选和协调机制等问题。清洁生产作为将整体预防的环境战略持续应用于生产过程、产品和服务的方法,可以有效识别生产过程环境影响关键节点,为海参行业资源优化管理及污染控制提供实施途径。目前,我国海参行业清洁生产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海参生产缺乏清洁生产评价技术和指标体系,供应链企业间缺少基于环境绩效的绿色供应商筛选方法和绿色网络体系。针对上述问题,本文基于生命周期评价(Lifecycle assessment,LCA)开展了海参行业清洁生产评价与应用研究,将清洁生产的系统边界从企业内部延伸到供应链层面,分别进行了海参行业生命周期评价、海参行业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及海参行业绿色供应链网络设计与优化三个方面的研究,上述研究能够为清洁生产在海参生产企业尺度和供应链尺度的实施提供技术支持和实践指导,具有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以海参生产过程与生产技术为研究对象,建立了基于企业实际生产数据的生命周期清单,量化并分析了生命周期环境影响。海参生产过程生命周期评价结果表明:室内人工育苗、滩涂池塘养殖及盐渍海参加工阶段的环境影响潜值分别1.21E-08 yr、7.39E-09 yr 和 1.11E-09 yr,室内人工育苗阶段具有最大的环境影响,海洋水生生态毒性潜值(MAETP)是贡献度最大的环境影响类型,电力、化石能源消耗及较大的海水需求量是海参生产过程环境影响关键因素。海参生产技术生命周期评价结果表明:生态网箱育苗的环境影响潜值为1.15E-09 yr,与室内人工育苗相比降低了 90.50%;外海底播增殖的环境影响潜值为4.16E-10 yr,与滩涂池塘养殖相比降低了 94.37%,证明上述生态技术在降低环境影响方面具有优越性。根据生命周期评价结果本文提出调整能源类型等多项环境影响改进措施。(2)建立了包括海参育苗、养殖及加工业三个方面的海参行业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将产地适宜性指标纳入海参育苗和养殖业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中,通过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的权重,以大连市两家大型海参生产企业的育苗、养殖及加工阶段为例分别开展清洁生产水平评价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两家企业在育苗、养殖及加工阶段的清洁生产水平均为Ⅱ级—国内清洁生产先进水平,案例企业清洁生产水平较好,但仍然具有一定清洁生产改进潜力,上述评价结果与企业实际生产情况基本一致,证明本文建立的海参行业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具有一定的适用性。最后根据评价结果,提出案例企业海参育苗、养殖及加工阶段实施清洁生产的关键节点并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清洁生产改进措施。(3)针对海参行业供应链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本文首先从企业角度建立了适用于海参生产企业绿色供应链合作伙伴的筛选方法,指导企业选择绿色供应链最佳合作伙伴。而后从供应链角度构建了基于绿色生产、绿色采购及绿色消费三个要素,节点企业、技术模式及供应职能三个层级,环境、经济及生产三个绩效系统耦合的海参行业绿色供应链网络,在此基础上构建了绿色供应链网络优化模型,该模型以综合能耗最小化和产品利润最大化为优化目标,采用多目标遗传算法结合改进逼近理想解法计算优化结果,为海参行业构建绿色供应链网络提供技术支持。在网络优化案例研究中,以原料采购量和市场需求量作为约束条件,分别设定了四种绿色供应链网络优化方案,优化结果表明:不约束市场需求量及原料采购量的优化方案S4(生态网箱育苗—外海底播增殖—底播盐渍加工—精品门店销售)综合能耗为51600 kgce,产品利润为1185万元,在四种优化方案中综合绩效最优。研究结果表明:海参行业供应链层面的清洁生产应通过绿色生产、绿色采购及绿色消费的共同实施来降低环境影响,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及产品利润。
阮梦圆[7](2020)在《SPS,SPS合作与我国水产品进口贸易》文中提出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进程的推进,区域间的经济合作发展成为了新的趋势。为了不断扩大对外开放、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中国在区域贸易合作与自由贸易发展方面,积极与其他国家开展合作。在农产品贸易中水产品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近年来,随着中国水产品贸易政策转向进出口并重,因而关于水产品进口贸易影响相关问题的研究也越来越重要。为了规避跨国农产品贸易中带来的风险传播,在食品安全卫生方面,WTO各成员国可以根据《实施卫生与植物卫生措施协定》(SPS协定)制定实施SPS措施来保障本国居民以及动植物生命健康安全。但另一方面,由于SPS措施的实施所可能导致的技术性贸易壁垒问题,区域间的经济合作迅速发展起来。为了保障我国进口水产品质量安全,并避免由此可能导致的技术性贸易壁垒,我国在实施SPS措施的同时也在积极参与各类SPS合作,在上述背景下,本文考察了中国围绕水产品所实施的SPS措施对我国水产品进口的影响,以及中国各自由贸易协定中所包含的SPS合作条款对SPS的水产品进口贸易的调节效应;并就如何更好地发挥SPS合作的调节作用提出对策。因此,本文选取2011年—2017年中国与25个进口目标国的水产品进口金额与重量数据作为计量分析的样本数据,实证检验分析SPS措施及合作对于中国水产品进口贸易的影响。通过引力模型的实证检验结果表明,中国的SPS措施对水产品进口金额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而对进口重量的抑制作用并不显着,我国各FTA中的SPS合作条款对SPS水产品进口效应的调节影响还未体现出来。在此基础上,本研究提出了一些对策,期望今后我国能够更加积极地把握SPS措施对水产品进口贸易的促进作用,以及使SPS合作在自由贸易协定中发挥出对水产品进口的影响作用。
陈嘉惠[8](2020)在《国内市售乳制品及上海等地市售水产品质量安全的风险分析》文中研究指明乳制品和水产品质量安全已成为全球食品质量安全重点关注的问题之一。因此,对影响乳制品和水产品质量安全的危害因素进行分析并开展相应的风险评估工作,可为食品相关监管部门提供科学的预警信息,从而预防乳制品和水产品安全事件的发生,保证人们的饮食安全。本论文采用蒙特卡罗模拟、定量风险评估和故障树分析(Fault tree analysis,FTA)等方法,对国内市售液态乳中致病性微生物和化学危害因素进行了风险评估;在此基础上,通过机器学习算法构建了乳制品安全风险预警模型,可定性预测中国市售乳制品的安全性。同时,针对上海等地区市售动物源性水产品(以下简称水产品)面临的质量安全问题,采用风险评估方法对中国东部沿海地区水产品中化学污染物及副溶血性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Vp)的风险进行了研究,构建了相应的风险评估模型;使用全局空间自相关、热点分析和时空扫描等方法分析了中国长三角地区兽药残留的空间分布格局及时空分布特征。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国内市售乳制品质量安全的风险评估及预警首先,对液态乳中致病性微生物的危害进行了研究,分析了温度和时间对液态乳供应链环节中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S.aureus)和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E.coli)生长的影响,分别建立了市售液态乳中这两种菌污染的定量风险评估模型。结果表明,在未热处理途径和热处理途径中,不同p H液态乳(6.4-6.8)中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最终平均污染浓度较高,大于105 CFU/m L的概率均在3.9%以上,对人体存在一定的健康风险影响;不同p H液态乳中大肠杆菌的最终平均污染浓度超过106 CFU/m L的概率均为0.1%,所造成的健康风险较低。此外,还构建了生牛乳中牛结核杆菌(Mycobacterium bovis)的风险评估模型,结果显示,生牛乳携带牛结核杆菌的平均概率为4.75×10-4,人均消费1kg生牛乳,携带牛结核杆菌的平均概率为0.016,存在一定健康风险。在评估了液态乳中致病性微生物的风险之后,进一步分析了供应链中可能导致液态乳化学危害事件发生的因素,并构建了液态乳化学危害事件的故障树。结果显示,影响液态乳中化学危害事件的关键因素有生产企业反馈机制不完善、政府部门忽视或者没有良好的监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未进行抽检。此外,还分析了液态乳供应链中化学危害因素脆弱性的差异,结果显示,三组人群(消费者、生产企业和食品监管部门)都认为液态乳供应链容易受到化学危害因素的影响。针对乳制品中存在的各种潜在风险,采用2014-2017年中国乳制品抽检数据结合机器学习算法构建了乳制品安全定性预测模型,结果显示使用集成算法Adaboost构建的模型效果优于其他算法,模型的灵敏度、特异性和准确率分别为62.50%、91.67%和72.22%,表明该模型预测效果较好,可用于乳制品质量安全的定性预测;基于该预测模型,我们还构建了在线预测系统,用户可通过http://www.biotechshu.com:8080/Mpredict访问该系统。2上海等地市售水产品质量安全的风险评估统计分析东部沿海地区居民水产品的膳食摄入情况,采用膳食暴露评估方法对水产品中的镉、铅、汞、孔雀石绿、硝基呋喃进行风险评估。结果显示,2-4岁男性儿童和4-7岁女性儿童由于食用水产品摄入的镉、汞和铅的平均暴露量均高于其他年龄组。所有年龄组居民每日因食用鱼类摄入的孔雀石绿的含量在安全范围内(暴露边界值大于10000),因食用鱼类摄入的硝基呋喃具有一定的健康风险(硝基呋喃代谢物的暴露边界值小于10000)。根据文献调查的副溶血性弧菌在水产品中的污染情况,评估了东部沿海地区居民生食水产品可能引发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的风险,结果表明,东部沿海地区居民因生食水产品而患病的概率为8.34×10-7,风险较低。采用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方法分别对2017-2019年上海、江苏、浙江和安徽(长三角城市群)水产品中兽药残留的超标率和检出率的时空分布情况、聚类情况等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2017-2019年水产品中兽药残留的总体超标率和检出率呈现空间随机性分布,热点分析和时空扫描分析结果显示水产品中兽药检出和超标情况存在聚集性。
王炳龙[9](2019)在《供应链视角下水产品安全的监管研究》文中指出进入新世纪以来,伴随着收入增加和消费理念的变化,人们对水产品的消费需求不断增强,并推动了整个行业的发展与壮大;与此同时水产品安全问题频发。若水产品安全供应不能得到保障,政府公信力就面临着挑战,监管机构工作权威性则不断被削弱。因此水产品的安全监管问题事关我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和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问题,是具有深远意义的研究课题。本文借助供应链的视角,运用文献研究法、定性分析法与系统研究法剖析水产品的安全监管问题,其间关注了水产品(人工养殖野生捕捞)获取、流通、加工、储存以及消费等各个环节中的安全监管,并为我国水产品安全的监管提出有效的对策和建议。文章主体内容共分为六个章节。第一章作为导论的章节,介绍了研究的背景和意义,对国内外研究情况进行介绍评述,确定了文章的研究方法和思路。第二章进行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介绍。对水产品安全,水产品安全监管的定义进行解释,以及介绍了供应链理论、牛鞭效应理论和信息不对称理论等。第三章分为两个小部分,一部分对我国水产品安全的监管的历史沿革进行归纳和总结,并介绍了我国现有的监管体系,另外一部分则是分析研究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第四章主要从市场准入,信息追溯和召回制度方面进行剖析研究对水产品安全的案例分析研究,归纳总结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第五章通过对美、欧、日在水产品安全的监管制度进行归纳总结,从中发现一些对我国水产品安全的监管工作的借鉴意义。第六章在供应链视角下提出了监管对策,提出水产品安全的监管的总体要求、水产品供应链中监管措施以及弱化监管中牛鞭效应的策略。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针对我国水产品安全的监管问题以供应链的全视角展开研究,吸纳了一些发达经济体的监管工作经验,并提出一些针对性的策略建议。
郭安琦[10](2019)在《SPS措施对中国水产品出口的二元边际影响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全球经济发展迅猛,水产品贸易在国际间互动往来愈加频繁,既健康又美味的水产品深受各国消费者的青睐。根据Uncomtrade数据库统计,世界水产品出口额从2002年的512.56亿美元上升到2017年的875.35亿美元,上涨幅度高达70.78%。中国位列世界水产品出口总额榜首,由中国渔业统计年鉴可知,2002年中国水产品出口额以55.8亿美元成功的成为水产品第一大出口国。2011年,中国水产品出口额首次突破百亿美元,2019年,水产品出口额突破200亿美元,连续17年蝉联世界第一。这表明中国水产品的出口极大的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外汇收入。在水产品市场不断扩大的背景下,有关因进口水产品而产生的食品安全事件以及动植物疾病事件越来越多,因此其质量安全问题成为关系到民生的重要问题。在中国加入WTO之后,各国也加强了对《实施卫生与动植物卫生措施协定》(SPS措施)的使用。此外由于SPS措施比关税和传统的非关税壁垒更加隐蔽和灵活,因此也常常被一些国家用来当作借口以阻止其他国家的水产品进入本国市场。根据WTO组织发布的数据,截止到2018年,世界上所有国家SPS通报共计发起了 25056项,2017年中国水产品遭受到1061项通报,直接和间接的影响了中国水产品的出口。SPS措施使中国水产品在出口时遭受其他国家的禁止、拒绝以及扣留,使水产品的出口企业的出口成本大幅度的增加。本文选取2002-2017年HS92编码下03类水产品作为研究产品对象,首先对中国水产品出口国家的价值量进行排名,在排名前列的国家中选择其对中国水产品的SPS通报数大于每年5起的国家作为目标国,最终选择了日本、美国、韩国、以及部分欧盟和东盟国家(共有26个)。这26个国家占据中国水产品出口贸易总额的80%以上,足以说明中国水产品出口的整体情况。采取理论分析法、实证分析法相结合,首先对中国水产品出口贸易及遭受SPS措施的现状进行了解与分析;其次对中国水产品出口的二元边际进行分解并构建了 SPS措施的量化指标;最后实证研究了贸易伙伴国的SPS措施对中国水产品出口二元边际的影响,并进一步探讨了不同经济水平国家的SPS措施对中国水产品出口的二元边际影响。实证结果表明,SPS措施对中国水产品出口总额具有显着的抑制效应。具体来看,SPS措施对中国水产品的集约边际具有显着地抑制作用,而对扩展边际具有不显着的促进效应;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SPS措施对中国水产品出口的扩展边际影响都不显着;而发达国家的SPS措施对中国水产品出口的集约边际具有显着的抑制效应,发展中国家对中国水产品出口集约边际的抑制效应统计上不显着。从实证结果得到的启示是:中国应该增加水产品的扩展边际来维持水产品出口贸易的长期发展,加大水产品创新的力度,生产具有高附加值的水产品;将水产品贸易的重点转向一些低SPS壁垒的发展中国家,减少出口成本与风险;逐步完善水产品生产出口标准体系,缩短与发达国家之间的距离。本文的创新点在于:第一,研究对象的选择方面,本文聚焦于中国水产品出口研究,贸易伙伴国不仅仅选择日本、美国、欧盟、韩国这些发达国家还选择了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东盟中的部分发展中国家,样本覆盖范围更加全面;第二,本文的研究视角方面,本文基于微观角度,在企业异质性的假设下,不仅仅考察SPS措施对水产品出口总量的影响,还考察其因贸易成本的变化而对出口水产品种类的影响。即将水产品出口贸易的总量划分为扩展边际和集约边际,分别考察SPS措施对扩展边际和集约边际的影响;第三,对贸易伙伴国按照经济水平进行划分,实证对比研究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的SPS措施对中国水产品贸易的影响。
二、美国水产品食品卫生要求介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美国水产品食品卫生要求介绍(论文提纲范文)
(1)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关于农业国际竞争力基本概念的研究 |
1.2.2 关于农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模型的研究 |
1.2.3 关于农业国际竞争力评价体系的研究 |
1.2.4 关于农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方法的研究 |
1.2.5 关于农业国际竞争力影响因素的研究 |
1.2.6 关于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相关研究 |
1.2.7 研究述评 |
1.3 文章框架与研究方法 |
1.3.1 文章框架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
1.4.1 创新点 |
1.4.2 不足之处 |
第2章 相关概念、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
2.1 相关概念 |
2.1.1 产业的内涵 |
2.1.2 农业的内涵 |
2.1.3 国际竞争力的内涵 |
2.1.4 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内涵 |
2.2 理论基础 |
2.2.1 比较优势理论 |
2.2.2 要素禀赋理论 |
2.2.3 竞争优势理论 |
2.3 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分析框架 |
2.3.1 农业国际竞争力的评价指标 |
2.3.2 农业国际竞争力的路径选择 |
2.3.3 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因素 |
2.3.4 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分析框架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历史演进 |
3.1 农业机械化时期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1860-1945 年) |
3.1.1 土地制度改革促进美国农业经济大发展 |
3.1.2 农业半机械化与农业基本机械化的实现 |
3.1.3 以简单机械化维持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 |
3.2 农业现代化时期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1945-2000 年) |
3.2.1 家庭农场成为美国农业社会经济结构主体 |
3.2.2 农业机械化全面进步与农业科学化的实现 |
3.2.3 以农业科技创新提升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 |
3.3 新时代经济时期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2000 年以后) |
3.3.1 新世纪以来美国农业经济实现空前增长 |
3.3.2 农业贸易迅速扩张且持续保持贸易顺差 |
3.3.3 以外部市场需求支撑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测定与评价 |
4.1 基于显示性指标的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实证分析 |
4.1.1 显示性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4.1.2 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具体测定 |
4.2 基于解释性指标的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实证分析 |
4.2.1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4.2.2 评价指标数据的处理 |
4.2.3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
4.2.4 选择合适的评价方法 |
4.2.5 样本与数据来源 |
4.2.6 评价结果与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成本优势与差异化优势分析 |
5.1 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成本优势分析 |
5.1.1 美国农业生产成本的总体变化 |
5.1.2 美国农业生产成本的构成分析 |
5.1.3 美国农业成本优势分析——以大豆和玉米为例 |
5.1.4 一个案例:美国与巴西大豆在中国市场的价格优势分析 |
5.2 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差异化优势分析 |
5.2.1 以农业质量获取差异化优势 |
5.2.2 以农业安全保障获取差异化优势 |
5.2.3 以农业专业化营销获取差异化优势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基本影响因素分析 |
6.1 生产要素对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分析 |
6.1.1 丰富的天然资源为美国农业提供竞争基础 |
6.1.2 高水平的人力资本提高美国农业生产效率 |
6.1.3 技术创新是美国农业经济增长的强劲动力 |
6.2 需求条件对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分析 |
6.2.1 国内需求助推美国农业竞争优势快速形成 |
6.2.2 国际需求驱动美国农业竞争优势明显增强 |
6.2.3 新兴市场促使美国农业竞争优势得以维持 |
6.3 相关与支持性产业对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分析 |
6.3.1 种子培育体系为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奠定基础 |
6.3.2 农产品加工业使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得到强化 |
6.3.3 冷链物流业促进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迅速扩张 |
6.4 农业经营主体对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分析 |
6.4.1 家庭农场在美国农业经营方式中占据主导地位 |
6.4.2 独资经营是美国农场类型中最常见的组织形式 |
6.4.3 专业化农场经营创造和保持美国农业竞争优势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辅助影响因素分析 |
7.1 政府因素对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分析 |
7.1.1 美国农业价格支持政策 |
7.1.2 美国农业资源支持政策 |
7.1.3 美国农业出口市场计划 |
7.1.4 美国农业信贷和税收政策 |
7.1.5 美国农业保险补贴机制 |
7.2 历史机遇对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分析 |
7.2.1 西进运动给美国农业发展带来重要契机 |
7.2.2 第二次世界大战促进美国农业发展提速 |
7.2.3 科技革命加快了美国农业科技创新步伐 |
7.2.4 世界人口暴增使美国农业继续蓬勃发展 |
7.3 本章小结 |
第8章 美国提升农业国际竞争力的经验教训及对中国的启示 |
8.1 美国提升农业国际竞争力的主要经验 |
8.1.1 一定的农业经营规模是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前提条件 |
8.1.2 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是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内在动力 |
8.1.3 强势的相关支持产业是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有力支撑 |
8.1.4 有效的联邦政府行为是农业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保障 |
8.2 美国提升农业国际竞争力的主要教训 |
8.2.1 长期产能过剩易使美国爆发农业经济危机 |
8.2.2 农业企业垄断使中小型农场经营压力增大 |
8.2.3 农业发展过程中造成的资源与环境的破坏 |
8.3 中国提升农业国际竞争力的主要困境 |
8.3.1 农业科技推广与创新体系仍然存在着许多不足 |
8.3.2 农产品国内库存高企与国际市场进口大量增加 |
8.3.3 农业育种和加工及冷链等社会化服务发展落后 |
8.3.4 农业经营规模太小且农业劳动者素质普遍偏低 |
8.4 对提升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启示 |
8.4.1 持续深入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工作 |
8.4.2 加快推进农业相关支持产业发展 |
8.4.3 多种形式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 |
8.4.4 增强农业劳动者素质和能力建设 |
8.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2)中国含磷废物产生格局与资源化潜力(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绪论 |
1.1.选题背景 |
1.2.科学问题 |
1.3.研究目的及意义 |
1.4.研究内容 |
1.5.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6.论文框架 |
2.研究综述 |
2.1.人类活动驱动的磷循环 |
2.1.1.磷流定量核算 |
2.1.2.磷资源耗竭期估算 |
2.1.3.磷排放的环境影响 |
2.2.磷管理的研究进展 |
2.2.1.磷管理策略研究 |
2.2.2.磷素管理定量研究方法 |
2.3.磷废物资源化研究进展 |
2.3.1.资源化技术 |
2.3.2.技术评估方法 |
2.4.小结 |
3.磷废物核算模型与数据 |
3.1.系统边界 |
3.2.磷废物核算模型 |
3.2.1.P-WAM框架 |
3.2.2.核算原则 |
3.2.3.流核算方法 |
3.3.磷废物分析指标 |
3.4.数据来源 |
4.中国含磷废物产生格局演变 |
4.1.磷资源消耗与磷产品生产 |
4.2.磷废物产生量总体格局 |
4.2.1.磷矿采选子系统(PM) |
4.2.2.磷化工生产子系统(CP) |
4.2.3.农业种植子系统(CF) |
4.2.4.畜禽养殖(AH) |
4.2.5.水产养殖(AQ) |
4.2.6.农产品加工(AP) |
4.2.7.居民消费系统(HC) |
4.2.8.废水处理与固废处置系统 |
4.3.磷废物产生的影响因素 |
4.4.本章小结 |
5.中国磷废物循环利用与环境排放的演变 |
5.1.磷废物的循环利用 |
5.1.1.磷矿采选子系统(PM) |
5.1.2.磷化工生产子系统(CP) |
5.1.3.农业种植子系统(CF) |
5.1.4.畜禽养殖子系统(AH) |
5.1.5.水产养殖子系统(AQ) |
5.1.6.农产品加工子系统(AP) |
5.1.7.居民消费子系统(HC) |
5.1.8.废水处理(WW)与固废处置子系统(SW) |
5.2.磷废物的环境排放 |
5.2.1.磷汇 |
5.2.2.磷源 |
5.3.结果验证 |
5.4.磷废物资源化利用的影响因素与政策建议 |
5.5.本章小结 |
6.磷废物趋势预测与调控 |
6.1.磷废物预测模型 |
6.1.1.预测模型框架 |
6.1.2.情景设定 |
6.1.3.变量预测 |
6.2.预测结果分析 |
6.2.1.总量结果 |
6.2.2.分系统结果 |
6.2.3.资源化路径模拟结果 |
6.2.4.预测模型验证 |
6.3.本章小结 |
7.磷废物资源化技术的评估 |
7.1.磷废物资源化技术简介 |
7.2.磷废物资源化技术评估方法 |
7.2.1.底层指标的计算 |
7.2.2.多目标决策 |
7.3.磷废物资源化技术评估结果 |
7.4.本章小结 |
8.结论与展望 |
8.1.主要结论 |
8.2.主要创新点 |
8.3.研究不足与展望 |
附录 |
参考文献 |
主要科研成果 |
致谢 |
(3)卫生与植物卫生措施对我国农产品出口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方法 |
1.3 研究框架与主要内容 |
1.3.1 研究框架 |
1.3.2 主要内容 |
第2章 国内外文献综述 |
2.1 技术性贸易壁垒对出口贸易的影响 |
2.2 SPS措施对农产品出口贸易影响 |
第3章 SPS措施及其理论依据 |
3.1 SPS措施概念及内容解析 |
3.1.1 SPS措施的由来 |
3.1.2 SPS协定的内容解析 |
3.2 SPS措施实施的理论依据 |
3.2.1 需求层次理论 |
3.2.2 信息不对称理论 |
3.2.3 博弈中的占优理论 |
3.3 SPS措施的贸易和福利效应分析 |
3.3.1 SPS措施对我国农产品出口的贸易效应分析 |
3.3.2 SPS措施对我国农产品出口的福利效应分析 |
第4章 我国农产品出口以及遭受SPS通报的现状 |
4.1 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现状 |
4.1.1 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的总量 |
4.1.2 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的产品结构 |
4.1.3 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的市场结构 |
4.2 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遭受SPS通报的现状 |
4.2.1 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遭受SPS通报的概况 |
4.2.2 美、日、欧的SPS管理体系及制度 |
4.2.3 我国遭受美、日、欧SPS通报措施概况 |
4.2.4 我国农产品出口受阻原因分析 |
第5章 SPS措施对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的实证研究 |
5.1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
5.1.1 引力模型 |
5.1.2 模型构建 |
5.1.3 样本选取 |
5.2 计量结果分析 |
5.2.1 单位根检验 |
5.2.2 模型检验 |
5.2.3 结果分析 |
第6章 政策建议与研究展望 |
6.1 政策建议 |
6.1.1 补短板,倒逼出口规范升级 |
6.1.2 聚合力,培养行业龙头企业 |
6.1.3 引人才,积蓄行业软硬实力 |
6.1.4 强协会,构造政企锦囊智库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基于HACCP普陀渔村水产品加工食品安全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2.3 研究评述 |
1.3 研究方法与思路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思路 |
1.3.3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相关理论 |
2.1 相关概念 |
2.1.1 水产品 |
2.1.2 水产品加工 |
2.1.3 食品安全 |
2.2 理论基础 |
2.2.1 信息不对称理论 |
2.2.2 新公共管理理论 |
第三章 HACCP体系及国内外成功经验启示 |
3.1 HACCP体系 |
3.2 国内外应用情况及经验启示 |
3.2.1 美国应用及经验启示 |
3.2.1.1 美国应用情况 |
3.2.1.2 美国的应用启示 |
3.2.2 加拿大应用情况及经验启示 |
3.2.2.1 加拿大应用情况 |
3.2.2.2 加拿大的应用启示 |
3.2.3 我国HACCP体系应用情况及启示 |
第四章 普陀渔村水产品加工业基本情况与存在的问题 |
4.1 普陀渔村水产品加工业基本情况 |
4.1.1 普陀渔村水产品加工单位 |
4.1.2 普陀渔村水产品品种 |
4.1.3 普陀渔村水产品加工业历年产值 |
4.1.4 普陀渔村水产品加工安全管理现状 |
4.2 舟山普陀渔村水产品加工中存在的食品安全问题 |
4.2.1 原料捕捞环节存在的问题 |
4.2.2 生产加工环节存在的问题 |
4.2.3 产品流通环节存在的问题 |
4.2.4 政府监管环节存在的问题 |
第五章 舟山普陀渔村水产品加工食品安全问题成因分析 |
5.1 加工主体层面 |
5.1.1 经营者自身食品安全意识薄弱 |
5.1.2 受规模限制缺少资金投入 |
5.1.3 缺乏有效的质量管理体系 |
5.2 政府层面 |
5.2.1 基层部门工作任务繁杂 |
5.2.2 政府财政投入及支持不足 |
5.2.3 政府对信息公开工作认识不足 |
5.3 社会共治层面 |
5.3.1 消费者食品安全意识不强 |
5.3.2 社会力量未形成共治合力 |
第六章 舟山普陀渔村水产加工食品安全提升对策 |
6.1 加工主体层面 |
6.1.1 提高加工主体食品安全意识 |
6.1.2 抱团经营打造特色园区 |
6.1.3 应用HACCP体系指导生产 |
6.2 政府监管层面 |
6.2.1 构建专业的食品安全监管网络 |
6.2.2 增加财政投入积极引导支持 |
6.2.3 推行食品安全事故责任保险 |
6.3 社会共治层面 |
6.3.1 提升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认识 |
6.3.2 打造食品安全治理网络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5)技术性贸易措施视角下对美出口食品企业安全卫生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一、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
二、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
三、国内外研究述评 |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三、技术路线图 |
第四节 本文的创新之处 |
第一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
一、质量管理 |
二、安全卫生管理 |
三、技术性贸易措施 |
第二节 相关理论基础 |
一、系统管理理论 |
二、事故致因理论 |
三、全面质量管理(TQM)理论 |
第三节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对美出口食品企业安全卫生管理现状 |
第一节 对美出口食品企业概况 |
一、对美出口食品企业出口历程 |
二、对美出口食品企业概况 |
三、对美出口食品企业面临形势 |
第二节 对美出口食品企业安全卫生管理概况 |
一、对美出口食品企业安全卫生管理现状 |
二、对美出口食品企业安全卫生管理趋势 |
第三节 对美出口食品企业安全卫生管理效果 |
一、对美出口食品企业安全卫生管理主要内容 |
二、对美出口食品企业安全卫生管理成效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中美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差异及对出口食品企业影响和要求 |
第一节 美国食品安全监管体系 |
一、美国食品管理机构 |
二、美国食品安全法规 |
三、美国进口食品管理制度 |
第二节 中美食品监管体制及主要食品安全卫生法规比较 |
一、中美食品安全监管体制比较 |
二、中美主要食品安全卫生法规比较 |
第三节 美国食品法规体系对中国出口食品企业影响和要求 |
一、美国重要食品法规对中国出口食品企业的影响 |
二、美国重要食品法规要求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对美出口食品企业安全卫生管理主要问题及原因 |
第一节 对美出口食品通报统计分析及案例分析 |
一、对美出口食品通报统计分析 |
二、对美出口烤鳗药残超标通报案例分析 |
三、对美出口冻章鱼感官污秽或腐败通报案例分析 |
第二节 美国官网通报出口食品企业存在的问题 |
一、法规和标准掌握不充分 |
二、源头管理不到位 |
三、原料把关不严格 |
四、生产加工不规范 |
五、运输管理不适合 |
六、标签管理不严谨 |
第三节 美国官方现场检查出口食品企业存在的问题 |
一、相关规范与程序执行不到位 |
二、危害分析建立与关键控制措施实施不完善 |
三、工艺规程备案不符合法规要求 |
四、偏差处理不规范 |
第四节 出口食品企业自身管理存在的问题 |
一、主体责任意识不够 |
二、对相关法规和标准掌握不到位 |
三、生产车间存在质量安全卫生隐患 |
四、自检自控不严格 |
五、实验室管理和检测能力薄弱 |
六、质量体系运行不平稳 |
第五节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对美出口食品企业安全卫生管理对策建议 |
第一节 提升企业责任意识 |
一、加强企业自律 |
二、加强政府监管 |
三、加强行业协会监督 |
第二节 加强对美国食品法规研究 |
一、企业主动研究 |
二、监管机构帮扶 |
三、社会力量支持 |
第三节 构建和完善食品安全卫生“金字塔”管理体系 |
一、巩固GMP要点 |
二、提升SSOP要点 |
三、完善HACCP要点 |
四、强化FD要点 |
第四节 持续改进安全卫生管理体系 |
一、制定不合格品控制程序 |
二、制定产品标识和可追溯性程序 |
三、制定生产设备操作和保养程序 |
四、制定员工培训计划 |
五、建立内部审核制度 |
第五节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基于LCA的海参行业清洁生产评价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缩写表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我国海参行业生产现状 |
1.1.2 海参行业生产流程分析 |
1.1.3 海参行业资源环境问题分析 |
1.2 清洁生产研究进展 |
1.2.1 清洁生产定义与政策介绍 |
1.2.2 清洁生产研究与应用现状 |
1.3 清洁生产技术研究进展 |
1.3.1 生命周期评价技术 |
1.3.2 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 |
1.3.3 绿色供应链管理研究进展 |
1.4 海参行业清洁生产 |
1.4.1 海参行业清洁生产研究现状 |
1.4.2 海参行业清洁生产研究问题 |
1.5 研究目的、内容及技术路线 |
1.5.1 研究目的 |
1.5.2 研究内容 |
1.5.3 技术路线 |
2 海参行业生命周期评价研究 |
2.1 引言 |
2.2 海参生产过程生命周期评价 |
2.2.1 目标与范围的确定 |
2.2.2 海参生产工艺流程简介 |
2.2.3 清单分析 |
2.2.4 影响评价 |
2.2.5 结果解释与改进措施 |
2.3 海参生产技术生命周期评价研究 |
2.3.1 育苗技术生命周期评价 |
2.3.2 养殖技术生命周期评价 |
2.4 不确定性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3 海参行业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
3.1 引言 |
3.2 海参育苗业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 |
3.2.1 指标体系技术规范 |
3.2.2 一级指标选取说明 |
3.2.3 二级指标及基准值选取说明 |
3.2.4 指标权重计算及指标体系确定 |
3.2.5 企业清洁生产评价计算方法 |
3.2.6 案例研究 |
3.3 海参养殖业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 |
3.3.1 指标体系技术规范 |
3.3.2 一级指标选取说明 |
3.3.3 二级指标及基准值选取说明 |
3.3.4 指标权重计算及指标体系确定 |
3.3.5 企业清洁生产评价计算方法 |
3.3.6 案例研究 |
3.4 海参加工业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 |
3.4.1 指标体系技术规范 |
3.4.2 一级指标选取说明 |
3.4.3 二级指标及基准值选取说明 |
3.4.4 指标权重计算及指标体系确定 |
3.4.5 企业清洁生产评价计算方法 |
3.4.6 案例研究 |
3.5 本章小结 |
4 海参行业绿色供应链网络设计与优化研究 |
4.1 引言 |
4.2 供应链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
4.3 海参行业绿色供应链合作伙伴筛选方法 |
4.4 海参行业绿色供应链网络设计 |
4.4.1 绿色要素 |
4.4.2 结构层级 |
4.4.3 绩效内容 |
4.5 海参行业绿色供应链网络优化 |
4.5.1 网络优化模型 |
4.5.2 网络优化算法 |
4.5.3 网络优化案例研究 |
4.6 本章小结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创新点 |
5.3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海参生产过程与技术生命周期清单数据蒙特卡罗模拟结果 |
附录B 海参行业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权重调查问卷及评价结果 |
附录C 海参生产企业清洁生产水平评价表 |
作者简介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
致谢 |
(7)SPS,SPS合作与我国水产品进口贸易(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2 研究内容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法 |
1.3 可能的创新点与不足 |
第2章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
2.1 农产品贸易的影响因素 |
2.2 TBT/SPS的含义与衡量 |
2.3 TBT/SPS的贸易效应 |
2.4 自由贸易协定中的TBT/SPS合作 |
2.5 既有文献评述 |
第3章 相关概念界定与作用机制 |
3.1 SPS相关概念界定 |
3.2 SPS合作的理论基础 |
3.3 SPS、SPS合作对进口贸易的作用机制 |
第4章 我国的水产品进口、SPS与 SPS合作现状 |
4.1 我国水产品进口贸易现状 |
4.2 SPS与 SPS合作 |
第5章 SPS、SPS合作对我国水产品进口影响的实证分析 |
5.1 模型构建 |
5.2 变量衡量与数据来源 |
5.3 计量结果与分析 |
第6章 结论与对策 |
6.1 本文结论 |
6.2 对策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8)国内市售乳制品及上海等地市售水产品质量安全的风险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乳制品质量安全的概述 |
1.1 乳制品质量安全的现状 |
1.2 乳制品质量安全的主要危害因素 |
1.3 乳制品质量安全的常见风险分析方法 |
2 水产品质量安全的风险监测 |
2.1 水产品质量安全的现状 |
2.2 水产品质量安全的主要污染物 |
2.3 水产品质量安全的常见风险分析方法 |
3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二章 市售乳制品质量安全的风险评估及预警 |
1 数据与方法 |
1.1 数据的收集与预处理 |
1.2 计算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液态乳中致病性微生物的风险评估 |
2.2 液态乳中化学危害事件的风险分析 |
2.3 基于机器学习的乳制品安全预警 |
3 讨论 |
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上海等地市售水产品质量安全的风险分析 |
1 数据与方法 |
1.1 数据的收集与预处理 |
1.2 计算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东部沿海地区水产品中化学污染物及副溶血性弧菌的风险评估 |
2.2 长三角地区水产品中兽药残留的风险分析 |
3 讨论 |
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全文总结 |
附录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参与的课题 |
致谢 |
(9)供应链视角下水产品安全的监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导论 |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
1.研究背景 |
2.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动态 |
1.国外相关研究 |
2.国内相关研究 |
3.国内外研究评述 |
(三)本文研究方法、研究思路和监管逻辑图 |
二、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一)基本概念 |
1.水产品安全 |
2.水产品安全的监管 |
(二)理论基础 |
1.供应链理论 |
2.牛鞭效应理论 |
3.信息不对称理论 |
三、我国水产品安全的监管沿革、现状及主要问题 |
(一)我国水产品安全的监管沿革 |
1.1949‐1978年各主管部门为主,卫生部门为辅助监管 |
2.1979‐1992年卫生行政部门领导,主管部门负责监管 |
3.1993‐2012年实行由多部门分段监管 |
4.2013年至今“大部制”改革,实现相对统一监管 |
(二)我国水产品安全的监管现状 |
(三)我国现行水产品安全的监管存在的主要问题 |
1.水产品安全的监管的特殊性 |
2.水产品安全的监管过程中的牛鞭效应 |
3.水产品安全的监管手段固化 |
四、我国水产品安全监管案例分析 |
(一)大菱鲆安全事件 |
(二)安全事件反映出来的监管存在的问题 |
1.养殖过程的监管存在的问题 |
2.市场准入制度不健全 |
3.信息追溯制度不健全 |
4.召回制度不健全 |
五、主要发达经济体水产品安全的监管体系及借鉴意义 |
(一)美国水产品安全的监管体系 |
1.美国安全监管相关的机构设置 |
2.美国安全监管相关的法律法规 |
(二)欧盟水产品安全的监管体系 |
1.欧盟水产品安全的监管管理模式 |
2.欧盟水产品安全的监管法律体系 |
3.欧盟水产品的检验、检测及认证体系 |
4.欧盟水产品安全的预警系统、可追溯体系 |
(三)日本水产品安全的监管体系 |
1.日本的水产品安全的监管机构 |
2.日本水产品安全的监管法律体系 |
(四)对我国水产品安全的监管的借鉴意义 |
1.调整政府职能,完善安全监管制度和体系 |
2.健全支撑体系,实现有效的工作平台 |
3.推进行业自律,实现内部自控 |
六、供应链视角下水产品安全的监管对策 |
(一)供应链视角下水产品安全的监管思路 |
1.实现环节的无疏漏全监管 |
2.做到相关主体的全面参与 |
3.建设信息共享平台 |
4.捋清监管职责和相互关系 |
5.国家法律与社会道德的保障 |
(二)供应链视角下水产品安全的监管具体措施 |
1.加强生产环节的监管 |
2.促进流通环节的监管 |
3.推进消费环节的反向监管 |
4.弱化监管中的牛鞭效应 |
七、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SPS措施对中国水产品出口的二元边际影响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水产品贸易研究 |
1.2.2 二元边际研究 |
1.2.3 SPS措施对出口贸易的影响 |
1.2.4 SPS措施对贸易的二元边际影响的研究 |
1.3 主要内容与结构 |
1.4 创新与不足 |
1.4.1 创新之处 |
1.4.2 不足之处 |
2 相关概念及基本理论 |
2.1 二元边际概念 |
2.2 SPS概念 |
2.3 基本理论 |
3 中国水产品出口贸易及遭遇SPS措施现状与特征 |
3.1 中国水产品的出口现状 |
3.1.1 中国水产品出口贸易额稳步上升 |
3.1.2 出口市场集中 |
3.1.3 中国各种类水产品出口情况 |
3.2 中国水产品出口遭遇SPS措施的概况 |
3.2.1 中国水产品出口遭到主要贸易伙伴国扣留的总体情况 |
3.2.2 中国水产品出口遭到主要贸易伙伴国扣留的国别情况 |
4 SPS措施对中国水产品出口二元边际影响的实证分析 |
4.1 构建SPS措施量化指标 |
4.1.1 SPS措施数据来源和说明 |
4.1.2 中国水产品遭受的SPS壁垒系数 |
4.2 中国出口水产品的二元边际 |
4.3 构建模型 |
4.3.1 引力模型 |
4.3.2 数据来源 |
4.4 实证检验 |
4.4.1 异方差检验 |
4.4.2 实证结果及分析 |
4.4.3 稳健性检验 |
4.5 小结 |
5 结论与政策建议 |
5.1 结论 |
5.2 政策建议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四、美国水产品食品卫生要求介绍(论文参考文献)
- [1]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研究[D]. 孙彤彤. 吉林大学, 2021(01)
- [2]中国含磷废物产生格局与资源化潜力[D]. 刘雪薇. 南京大学, 2020(09)
- [3]卫生与植物卫生措施对我国农产品出口的影响研究[D]. 宋燕玲.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2020(08)
- [4]基于HACCP普陀渔村水产品加工食品安全问题研究[D]. 胡倩. 浙江海洋大学, 2020(01)
- [5]技术性贸易措施视角下对美出口食品企业安全卫生管理研究[D]. 李英杰. 福建师范大学, 2020
- [6]基于LCA的海参行业清洁生产评价与应用研究[D]. 侯昊晨. 大连理工大学, 2020(07)
- [7]SPS,SPS合作与我国水产品进口贸易[D]. 阮梦圆. 长江大学, 2020(02)
- [8]国内市售乳制品及上海等地市售水产品质量安全的风险分析[D]. 陈嘉惠. 上海大学, 2020(02)
- [9]供应链视角下水产品安全的监管研究[D]. 王炳龙. 曲阜师范大学, 2019(02)
- [10]SPS措施对中国水产品出口的二元边际影响分析[D]. 郭安琦. 东北财经大学, 201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