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胃柿石致胃溃疡14例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陆笛[1](2019)在《‘恭城月柿’不同生育期柿果实和叶片单宁组分含量的变化规律及其形成胃柿石风险初探》文中指出柿单宁是一种重要的食品功能成分,广泛应用于食品、医疗等领域,研究柿单宁的生物生产特性对其产业应用具有重要意义。此外,临床上常见“胃柿石”的病例,对“胃柿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治疗技术上,对其成病机理的研究较少。因此,该研究以广西特色涩柿品种’恭城月柿’为实验材料,揭示其果实和叶片中总黄酮、可溶性单宁、不可溶性单宁及单宁组分含量随着生长发育进程的变化规律,为柿单宁的功能性开发利用提供基础数据。同时,以此为基础,探究“胃柿石”的成石机理,为预防和治疗“胃柿石”提供医学指导。实验测定了幼果期、膨大期、成熟前期、成熟期和成熟后期柿果肉、果皮和叶片的总黄酮、可溶性单宁和不可溶性单宁含量,并利用液质联用色谱对全部样品中6种单宁组分[没食子酸(GA)、没食子儿茶素(GC)、儿茶素(CA)、芦丁(Rutin)、表没食子儿茶素(EGC)和表儿茶素(EC)]进行了定量分析。随后,在模拟胃液中探究柿单宁与酪蛋白、果胶和甲基纤维素的絮凝情况,为“胃柿石”的成因提供参考。此研究结果表明:1.柿果肉和果皮中含有丰富的总黄酮、可溶性单宁、不可溶性单宁。柿果实中的这些生理指标含量均是随着果实进入成熟阶段显着下降;相较而言,柿叶片中的含量在整个生育期内变化不明显。2.在柿果肉中检测到GA、GC和CA3种单宁组分,其中GA含量显着高于其他组分;在柿果皮中检测到GA、GC、CA、Rutin和EGC5种组分,其中CA含量最高,EGC仅在幼果期和膨大期有痕量检出;在柿叶中检测到全部6种单宁组分,其中整个生育期CA含量极高,EGC和EC均为痕量检出。由此可知,果肉中含有较多的GA组分,果皮中含有大量的CA组分,柿叶片在整个生育期均可产出极为丰富的CA单宁组分。3.酪蛋白、果胶和甲基纤维素均能与柿(可溶性、不可溶性)单宁在模拟胃液中快速凝聚结合产生絮凝,产生的团聚状态均不稳定。不同部位的絮凝强弱顺序为柿果皮>柿果肉>柿叶,稳定性由大到小为果肉>柿果皮>柿叶。在未添加食物成分时,柿单宁就能在模拟胃液中形成较强的絮凝趋势。对于柿果实,生长初期的可溶性单宁与食物成分的絮凝情况较剧烈,且复合物较稳定;而果实不可溶性单宁则是在成熟后与食物成分的絮凝强度较大,且较稳定。柿叶中不同溶解性单宁均在成熟前期与食物成分的絮凝情况较剧烈。其中,可溶性单宁的絮凝强度大于不可溶性单宁,且稳定性较强。综上所述,对柿单宁形成“胃柿石”的风险提出猜想:相较于柿叶,食用柿果实的成石机率较大。果实生长初期可溶性单宁含量高,可溶性单宁的絮凝强度大于不可溶性单宁,由此可知,食用未熟期的柿果实更易形成“胃柿石”。涩柿果实成熟后,可溶性单宁含量还较高,应在脱涩的前提下食用,预防结石形成。果实脱涩即为可溶性单宁转化为不可溶性单宁的过程,脱涩后柿果实中的不可溶性单宁,虽在模拟胃液中的絮凝较弱,但仍应少量进食,并避免与含高含酪蛋白、果胶和甲基纤维等成分的食物一同进食。
陈多多[2](2018)在《“胃柿石”形成风险初探》文中认为我国是柿子的原产国和主产国,产量约占世界总产量的73%。柿果中的单宁含量远高于其它水果,是植物多酚的重要来源,但柿单宁的提取方法缺乏统一的溶剂提取条件;同时,柿果中高含量的单宁也是引发公众对食用柿子可能导致“胃柿石”担忧的重要因素,但目前关于“胃柿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临床治疗方面,且治疗方法间存在矛盾,此外,公众对“胃柿石”的认识存在一些误区。本文以柿子为主要研究对象,旨在评估“胃柿石”的形成风险,采用实验分析与产地调研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首先基于超声辅助提取法研究可溶性与不溶性柿单宁提取的最佳溶剂条件;然后通过体外模拟实验评估“胃柿石”的可能形成风险;最后,采用动物实验、人体试食和产地调研相结合的方法进一步评估了食用柿果导致“胃柿石”的风险;结果表明,正常食用柿果并不会导致“胃柿石”的形成。研究成果为阐明“胃柿石”的形成和治疗机制以及合理评估食用柿子导致“胃柿石”的风险提供科学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柿单宁提取溶剂的优化基于超声辅助提取技术,研究了乙酸乙酯、不同浓度的甲醇、乙醇、丙酮等有机溶剂溶液及其对应的经过1%HCl酸化的溶液对不同溶解性柿单宁的提取效果,结果表明:当提取剂为80%丙酮溶液时,可溶性柿单宁的提取效果最佳,提取量为15.53 mg/g,约为传统水浴方法的9倍;当提取剂为含1%盐酸的无水甲醇时,不溶性柿单宁的提取效果最佳,提取量为30.36 mg/g,约为传统水浴方法的12倍。本文提出的方法能有效地缩短柿单宁的提取时间,提高柿单宁的提取率。(2)通过体外模拟实验研究“胃柿石”的形成风险在体外模拟胃液体系中采用比浊法、动态光散射技术和TEM等分析手段研究了大豆分离蛋白、酪蛋白、明胶和卵磷脂等四种食物成分与柿单宁的结合趋势:四种食物成分均可与柿单宁发生絮凝作用,絮凝趋势表现为:卵磷脂>明胶>大豆分离蛋白>酪蛋白,且可溶性单宁>不溶性单宁。在不添加食物成分时,柿单宁在模拟胃液体系中也能发生絮凝。在不同的胃酸条件下,柿单宁与不同食物的絮凝趋势不同:对于明胶,低酸>高酸;对于卵磷脂,高酸>低酸。果胶和纤维素能增强柿单宁与不同食物成分之间的絮凝作用。进一步的,通过胃蛋白酶、可口可乐以及5%的NaHCO3的沉淀溶解实验,发现胃蛋白酶能促使柿单宁与四种食物成分结合形成的沉淀减少或溶解,而可口可乐和5%的NaHCO3并未使沉淀溶解,结果表明柿单宁与食物成分形成的沉淀与文献报道的“胃柿石”的成分、结构并不相同,也说明多酚与蛋白质形成沉淀并不意味着其会诱导“胃柿石”的形成。同时,研究了柿果与四种食物的结合趋势,发现柿果不能直接与食物发生凝聚作用形成团状。(3)研究了体内“胃柿石”的形成风险通过体内动物实验和人体试食实验两个方面对“胃柿石”的形成进行研究。在动物实验方面,选取120只SD大鼠并将其均分成六组,然后采用不同的处理方法喂养30天,解剖发现所有大鼠体内均未形成“胃柿石”,将动物实验结果进行剂量换算,结果表明,健康成年人在每天食用2个柿果的情况下,连续食用30天,并不能导致“胃柿石”形成。此外,与对照组相比,不同处理方法对大鼠的生长发育,胃的分泌功能及组织结构,血常规、血生化及尿常规等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较小;同时,我们也检测了血清抗氧化能力的相关指标,结果表明柿单宁能增强血清中抗氧化酶的活力。在人体实验方面,选取50位身体健康的成年人为志愿者,在保持正常饮食的情况下,每人每天食用2-4个柿果,持续30天,实验结束未发现有“胃柿石”患者,人体试食结果表明,成年人在保持正常饮食的情况下,每天食用2-4个柿果,连续食用30天,并不会导致“胃柿石”的形成。(4)研究了恭城县消费者对柿果及其制品的食用情况采用随机抽样的方式在恭城县涩柿主产区林业局、水果市场和合作社的工作人员及当地农户中选取200人作为对象,然后采用问卷调查方式统计其对柿果及其制品的食用情况,结果表明,97.7%的被调查对象喜欢食用柿果,每天食用2-3个柿果的居多,食用时间跨度通常为3-6个月,调查对象日常饮食会有牛奶、鸡蛋、肉等的摄入,未发现有“胃柿石”患者。同时,走访恭城县医院和诊所,咨询消化科医生,未发现有“胃柿石”病例。产地调研结果表明:正常食用柿子并不会导致“胃柿石”的形成。
卓玛措[3](2017)在《可口可乐合并胃镜破碎术治疗胃柿石23例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治疗可口可乐联合胃镜破碎术治疗胃柿石的效果。方法:将46例胃柿石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23例进行胃镜破碎术治疗,研究组23例患者服用可口可乐联合胃镜破碎术予以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和对照组的治愈率分别为91.30%、65.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100.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78.26%(P<0.05);对照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21.74%,显着高于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P<0.05)。结论:可口可乐合并胃镜破碎术治疗胃柿石疗效确切,创伤小,经济,操作安全方便,减少了一系列并发症的发生。
李梦丽,陈多多,李春美[4](2017)在《对柿结石认识误区的思考》文中提出对于"吃柿子得结石"的观点,本文对现有柿结石患者的症状特点、治疗方法及柿结石可能的形成机制进行了归纳和总结,并利用多酚—蛋白质相互作用机制对现有观点进行了分析,发现"吃柿子得结石"的观点与现有理论有许多冲突之处。指出通过进一步科学实验探明柿结石的本质,明确柿结石与食用柿子之间的关系非常必要。只有科学认识柿结石,纠正关于食用柿子的传统偏见和误解,才能指导大众科学合理地食用柿果及柿子产品,充分发挥柿果的营养作用,促进我国柿子产业的健康发展。
覃信,陈家坤,梁梦月,廉永红[5](2017)在《胃结石中医治疗概况》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中医及中西医结合治疗胃结石的临床报道较多,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对近10年中医及中西医结合治疗胃结石的文献进行综述,为该病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池添雨,张玫[6](2011)在《老年人胃石所致机械性溃疡的临床特点浅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胃石(gastric bezoar)是因进食某些食物(柿子、山楂、黑枣等)或药物,在胃内聚集形成特殊的凝固物或硬块,既不能被消化,也不能顺利通过幽门。它包括四大类:植物性胃石、动物性胃石、药物性胃石、混合性胃石。在北京地区主要以植物性胃石为主,有显着的季节性,多于秋冬季节发生。胃石并发机
阳敦学,林昌升[7](2010)在《胃溃疡并胃柿石内镜检查漏诊一例》文中研究表明
张贺军,崔荣丽,金珠[8](2010)在《胃石症临床特征分析及其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关系》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总结胃石症患者的临床特征,分析胃石形成的可能原因及幽门螺杆菌的作用.方法:收集2005-2009年经内镜检查诊断胃石症患者93例,对胃石症患者胃黏膜活检标本进行病理学观察并判定幽门螺杆菌感染状况.结果:本组资料中胃石症检出率为0.2%(93/41845),以女性、中老年患者略多见;患者就诊时间集中于秋、冬季;胃石以单发为主且主要位于胃底黏液池中;81.8%胃石症患者合并发生溃疡,以角切迹为好发部位;29.7%的胃石症(22例)胃黏膜存在肠上皮化生,其中13.6%(3/22)的病例存在轻度异型增生;43.2%的胃石症患者存在幽门螺杆菌感染.结论:胃石症检出率较低;胃石症患者常伴发溃疡,尤以角切迹溃疡多见;幽门螺杆菌感染可能参与胃石的形成及胃石症患者溃疡的形成.
朱伟宁[9](2010)在《软坚排石汤治疗胃结石(食滞胃肠型)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观察软坚排石汤治疗胃结石(bezoar),中医辨证为食滞胃肠型的临床疗效,并从理论和临床研究两个方面探讨软坚排石汤治疗食滞胃肠型胃结石的机制。方法:临床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胃结石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给予软坚排石汤,对照组(30例)给予5%碳酸氢钠注射液,奥美拉唑肠溶胶囊,枸橼酸莫沙必利片,两组均以2周为一疗程。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临床研究显示,治疗组中医证候疗效、胃镜疗效等均优于对照组(P<0.05或P<0.01)。治疗组能明显改善上腹部胀满、腹痛、恶心、呕吐、纳呆、食少、嗳气等症状,其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或P<0.01)。两组治疗期间均未发生不良反应。结论:软坚排石汤是治疗食滞胃肠型胃结石的有效方剂,其机理可能与抑酸、促进胃肠运动、保护胃黏膜等有关。
薛小军[10](2010)在《胃、小肠双柿石2例分析》文中指出
二、胃柿石致胃溃疡14例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胃柿石致胃溃疡14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恭城月柿’不同生育期柿果实和叶片单宁组分含量的变化规律及其形成胃柿石风险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第一章 前言 |
1.1 柿概况 |
1.1.1 柿简介及分类 |
1.1.2 国内外栽培状况 |
1.1.3 柿的综合利用价值 |
1.2 单宁概况 |
1.2.1 单宁简介及分类 |
1.2.2 单宁结构研究进展 |
1.2.3 单宁提取技术研究现状 |
1.2.4 单宁含量的测定 |
1.2.5 单宁的开发利用 |
1.3 胃柿石 |
1.3.1 胃结石简介 |
1.3.2 胃结石成因分析 |
1.3.3 胃结石的临床治疗 |
1.3.4 胃结石的预防 |
1.4 研究的目的、意义和内容 |
1.4.1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4.2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不同生育期柿果实和叶片总黄酮和单宁分析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实验材料 |
2.1.2 主要化学试剂和仪器设备 |
2.1.3 实验方法 |
2.1.4 统计分析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柿果实不同生育期单果重、硬度和色差的变化 |
2.2.2 柿果实和叶片总黄酮含量的变化 |
2.2.3 柿果实和叶片可溶性单宁含量的变化 |
2.2.4 柿果实和叶片不可溶性单宁含量的变化 |
2.3 讨论 |
2.3.1 柿不同部位总黄酮的分布规律 |
2.3.2 柿不同部位可溶性单宁的分布规律 |
2.3.3 柿不同部位不可溶性单宁的分布规律 |
第三章 不同生育期柿果实和叶片单宁组分分析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实验材料 |
3.1.2 主要化学试剂和仪器设备 |
3.1.3 实验方法 |
3.1.4 统计分析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单宁混合标准品的液相色谱分析 |
3.2.2 柿样品中各单宁组分含量 |
3.3 讨论 |
3.3.1 柿单宁组分在不同生育期和不同部位中的分布规律 |
第四章 模拟胃液体系中“胃柿石”形成风险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实验材料 |
4.1.2 主要化学试剂和仪器设备 |
4.1.3 实验方法 |
4.1.4 统计与分析 |
4.2 结果和分析 |
4.2.1 浊度的测定结果 |
4.2.2 粒径的测定结果 |
4.2.3 电位的测定结果 |
4.3 不同食物成分对柿果实和叶片单宁浊度的影响 |
4.3.1 不同食物成分对柿果实和叶片单宁复合物粒径的影响 |
4.3.2 不同食物成分对柿果实和叶片单宁复合物Zeta电位的影响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主要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2)“胃柿石”形成风险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 研究问题的由来 |
2 柿单宁提取方法的研究现状 |
2.1 柿单宁的结构 |
2.2 柿单宁的提取方法 |
3 胃结石概述 |
3.1 胃结石简介 |
3.2 “胃柿石”的病因和影响因素 |
3.3 胃石症的治疗方法 |
3.4 “胃柿石”认识的误区分析 |
4 研究目的、意义和主要内容 |
4.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4.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柿单宁提取溶剂的优化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材料和仪器设备 |
1.2 实验方法 |
1.3 统计与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可溶性单宁与不溶性单宁提取溶剂的选择 |
2.2 提取方法的检验 |
2.3 高效液相色谱分析 |
3 小结 |
第三章 模拟胃液体系中“胃柿石”的形成风险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材料和仪器设备 |
1.2 实验方法 |
1.3 统计与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浊度的测定结果 |
2.2 粒径的测定结果 |
2.3 电位的测定结果 |
2.4 复合物微观形貌结果 |
2.5 胃酸的影响 |
2.6 果胶和纤维素的影响 |
2.7 沉淀的溶解及其机理探索 |
2.8 柿果与食物在模拟胃液体系中的作用 |
3 小结 |
第四章 体内“胃柿石”的形成风险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材料和仪器设备 |
1.2 实验方法 |
1.3 样品的采集 |
1.4 测定指标 |
1.5 人体试食实验 |
1.6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冻干柿子粉的营养成分测定结果 |
2.2 不同处理方法对大鼠体重变化的影响 |
2.3 不同处理方法对大鼠日增重、进食量和食物利用率的影响 |
2.4 “胃柿石”形成概率统计 |
2.5 不同处理对大鼠胃液分泌功能的影响 |
2.6 脏器系数测定结果 |
2.7 血清抗氧化指标测定结果 |
2.8 胃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 |
2.9 血常规测定结果 |
2.10 血生化测定结果 |
2.11 尿常规测定结果 |
2.12 人体试食结果 |
3 小结 |
第五章 恭城县消费者对柿果及制品食用情况的调查 |
1 对象与方法 |
1.1 问卷来源及内容 |
1.2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被调查者的性别 |
2.2 被调查者的年龄 |
2.3 被调查者的受教育程度 |
2.4 被调查者对柿果的可接受程度及其原因 |
2.5 被调查者食用柿果的持续时间 |
2.6 被调查者食用柿果的频率 |
2.7 被调查者的饮食习惯 |
2.8 被调查者食用柿果时的饱腹感 |
2.9 被调查者食用柿果后身体有无不适症状 |
3 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1 主要结论 |
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Ⅰ 问卷调查表 |
附录Ⅱ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4)对柿结石认识误区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 目前柿结石患者诊治状况及成因推测 |
1.1 柿结石患者病例特点 |
1.2 现有柿结石形成机制 |
1.3 现有柿结石的治疗方法 |
2 目前关于柿结石认识的误区分析 |
2.1 柿结石诊断误区 |
2.2 通过蛋白质—多酚互作理论分析目前柿结石形成机制学说的误区 |
3 结论与展望 |
(5)胃结石中医治疗概况(论文提纲范文)
1 中医病因病机 |
2 治疗方法 |
2.1 传统方剂加减治疗 |
2.2 自拟方加减治疗 |
2.3 中成药治疗 |
2.4 单味药治疗 |
2.5 中药结合外治法治疗 |
2.6 中西医结合治疗 |
3 结语 |
(8)胃石症临床特征分析及其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材料和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2 结果 |
2.1 一般资料 |
2.2 内镜下表现 |
2.3 组织病理学观察 |
3 讨论 |
(9)软坚排石汤治疗胃结石(食滞胃肠型)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临床研究 |
一、临床资料 |
(一) 西医诊断标准 |
(二) 中医诊断标准 |
(三) 病例纳入标准 |
(四) 病例排除标准 |
(五) 病例一般资料 |
二、治疗方法 |
三、观察指标 |
四、疗效评定标准 |
(一) 证候疗效判定标准 |
(二) 主要症状的疗效评价 |
(三) 胃镜疗效判定标准 |
五、统计学处理方法 |
六、治疗结果 |
(一) 治疗后症状的变化 |
(二) 中医证候疗效对比 |
(三) 治疗前后症状积分的变化 |
(四) 治疗前后胃镜下胃石的变化 |
(五) 不良反应及心肝肾功能观察 |
讨论 |
一、现代医学对胃结石的认识 |
(一) 胃结石的发病原因及机制 |
(二) 胃结石的治疗 |
二、中医学对胃结石的认识 |
(一) 中医归属及发展沿革 |
(二) 病机述要 |
(三) 病理因素 |
(四) 治则治法 |
三、软坚排石汤方药分析 |
(一) 方解 |
(二) 现代药理研究 |
四、软坚排石汤治疗胃结石作用机制探讨 |
(一) 制酸 |
(二) 促进胃肠运动 |
(三) 溶石 |
(四) 保护胃黏膜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中文详细摘要 |
(10)胃、小肠双柿石2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病历摘要 |
2 讨论 |
四、胃柿石致胃溃疡14例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恭城月柿’不同生育期柿果实和叶片单宁组分含量的变化规律及其形成胃柿石风险初探[D]. 陆笛. 广西大学, 2019(01)
- [2]“胃柿石”形成风险初探[D]. 陈多多. 华中农业大学, 2018(01)
- [3]可口可乐合并胃镜破碎术治疗胃柿石23例临床研究[J]. 卓玛措. 陕西医学杂志, 2017(12)
- [4]对柿结石认识误区的思考[J]. 李梦丽,陈多多,李春美. 医学争鸣, 2017(04)
- [5]胃结石中医治疗概况[J]. 覃信,陈家坤,梁梦月,廉永红. 亚太传统医药, 2017(10)
- [6]老年人胃石所致机械性溃疡的临床特点浅析[J]. 池添雨,张玫. 临床荟萃, 2011(19)
- [7]胃溃疡并胃柿石内镜检查漏诊一例[J]. 阳敦学,林昌升. 临床误诊误治, 2010(11)
- [8]胃石症临床特征分析及其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关系[J]. 张贺军,崔荣丽,金珠.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2010(16)
- [9]软坚排石汤治疗胃结石(食滞胃肠型)的临床研究[D]. 朱伟宁.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0(03)
- [10]胃、小肠双柿石2例分析[J]. 薛小军. 中国误诊学杂志, 20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