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一年前又关闭了三个水泥厂

济南一年前又关闭了三个水泥厂

一、济南市年前再关停3家水泥厂(论文文献综述)

孙建[1](2021)在《重整融资法律制度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重整融资属于企业融资的范畴,直接目的是解决重整企业的融资困境。重整融资不仅是重整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而且对于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及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我国现行《企业破产法》正式引入了破产重整制度,但是对于重整融资制度,无论是立法、司法解释还是司法文件均涉及较少,存在立法和制度上的缺位和缺陷,突出表现在重整融资方式不够多元、融资方案缺乏法律规制、重整融资市场不够健全,府院联动机制未形成闭环等方面。根据取得资金的基础,重整企业的融资方式主要包括资产融资、债权融资、股权融资几种类型。制定重整融资方案时,既需要不拘一格地获取资金,又需要结合各种融资方式的特点,综合考虑企业情况、效益成本、融资环境,选择具体的融资方式或融资方式组合。重整融资方案应当作为重整计划的必要条款。法院在审查重整计划时,也应将重整融资方案的可行性作为是否批准重整计划的重要依据。同时,构建重整融资制度还需要统筹用好市场和政府“两只手”,离不开重整融资市场的培育和府院联动机制的健全。重整融资市场的培育,主要体现在重整投资人的培育、重整资本市场的培育和重整融资信息化建设的加强。府院联动机制作为我国破产法律制度的一大特色,反映了司法权主导、行政权配合共同完成市场主体救治和退出任务的现实需要。政府参与重整融资制度既有正当性基础,也需要把握好参与边界,核心问题在于厘清法院和政府的职责范围,具体应做到坚持市场化的原则、遵循法治化的底线、体现专门化的要求和实现制度化的效果。综上,重整融资是企业重整的基础和前提,对该命题的深入挖掘和梳理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本文以重整企业融资为研究对象,紧紧围绕我国重整融资中的现实问题,通过国内外重整融资的相关理论、立法现状和典型案例的比较分析,期望为完善我国重整融资制度提出有益的建议。

朱振华[2](2017)在《乡民艺术与民间自治传统 ——以鲁中地区三德范村年节“扮玩”为个案》文中研究表明"扮玩"是鲁中地区三德范村在年节期间举行的一种村落集体性社火表演活动。以扮玩为文本的艺术表演不仅承载了谋求族群认同、凝聚村落共同体的文化功能。在此基础上,三德范人还充分运用礼俗智慧,以"扮玩"活动所体现的艺术传统和公共精神为纽带,在实现集体行动的自治机制里潜行着一套历久而弥新的民间自治传统。通过对三德范村的田野深描,本文进一步从国家政治、民间社会、民众生活互动的角度,揭示了它们之间在更深层次上存在着的那种复杂而深厚的同生共存关系。作为社区单元,即使不考虑自然环境和人口、生活等主客观条件,单纯就所谓的乡村治理而言,三德范的"村治模式"也是一个比较特殊的存在。从1930年代末起至今,作为一个大自然村,三德范村的基层权力设置先后经历了 13次变化——从庄、区、乡、镇、村、革委会,到大队、管委会、办事处,最终到"经济联合社" "管理区"合署办公,共治"一庄四村"的政治格局。但是,无论国家政治如何风云变幻或社会、文化怎样转型,迭次的历史变迁却又都乱中有序,即都指向了它始终保持着自己介于"村""镇"之间的村落个性和独树一帜的基层权力设置。换言之,在近现代民族国家权力下行的过程中,三德范村沿袭并潜藏着一套既接受国家威权的调度,又始终由生活主体调控村落政治的自治传统。田野调查发现,这种乡村秩序景观的生成绝非是一种国家与社会的分析框架下,某一方因"控制与反控制""治理与被治理"的二元对立而被动的对抗、碰撞、失控的产物。从长时段、大区域和民间社会"微政治"的视野观察,三德范村能够基本保持"变与不变"之间的微妙平衡,恰恰是由中国礼俗社会中国家政治、村落传统、民众等多元主体、多重力量共同建构、反复磋商、多样合作的结果。本文认为,这种"礼(国家礼制)俗(民众生活)互动"的政治传统至今仍然在中国北方民间社会的整体运行中发挥着深层影响,而且是国家借助文化传统实现社会和日常生活统一的根本逻辑。从三德范村观察现代中国乡土社会,"国与家""官与民" "公与私"的边界并不清晰,既非疏离也非对抗关系。换言之,三德范村包括"扮玩"传承在内的乡村社会发展,既因应着国家政治意识形态的落地,也在很大程度上契合了村落民俗传统的神圣性基础和自治逻辑,这同样是国家意志、村落传统、民众生活实践等复杂因素碰撞、磋商、妥协的成果。简言之,本着上述田野发现,本研究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目前讨论乡土社会语境下的乡民艺术的表演文本、叙事体系、社会组织形态的论着较多,但本文从村落语境和田野调查出发,将乡民艺术上升为仪式、政治与权力的讨论,并从民间自治传统的角度进行阐发,这种学术理路及进路具有新意。二是以往的民间自治研究大多讨论国家制度安排或以功能性的民间社团实现某种文化调适的现象。本文则从日常生活叙事和节日生活叙事出发,进一步勾画出了国家政治、地方社会和生活主体多元互动的逻辑和机制,这对惯常的"国家/社会"二元分析模式无疑是有力的纠正和补充。三是"民间自治"作为具有中国文化特质的社会传统,当前越来越淹没在西方民主模式的假设和讨论之中。本文通过田野调查和学理分析,从乡民艺术的角度寻绎了中国民间自治传统的文化机理和现实意义,这在一定程度对当前陷入困境的中国"村民自治"制度发展具有理论创新和实证意义上的借鉴价值。有鉴于此,本文的主体结构如下:绪论:介绍了本文的研究理念与论文结构,重点梳理了本文所涉及的国内外有关研究成果。鉴于本文所关注的核心问题是国家与地方社会、村落传统的建构关系,而实现论文研究目标的主要方法是村落单元的田野调查。因此除了展示论文写作的立意和进路外,还说明、解释了写作者对研究方法的思索和田野经历。第一章"流变的村落生活":从村落进行时态的生活实践出发,以民族志范式深描三德范村的人文地理与民众生活叙事的场域。本章说明,无论是村落聚居形态还是乡土文化空间,村落都不是一个静态的、超稳定的系统。这是理解三德范的村落文化和传统,以及乡土特质、日常生活衍变的逻辑起点。同时,本章所描述的地理、水文、人口、交通、种植、商贸、劳作模式等各有关地方性知识,不仅构成了"扮玩"文本与民间自治传统生发的语境,而且与之形成了互文效应。第二章"村落内部的组织体系":除了土地、河流、资源和物候搭建的生存环境,村落就是由多维的组织生活复合而成的共同体。如果说生态环境为村落内部的劳作模式、文化心态搭建了现实的基础,那么实现乡民集体行动的深层次结构则潜藏在村落内部的组织体系及其运作机制之中。本章通过对历史变迁中的村落内部几种组织形态的考察,"扮玩"叙事的组织传统与运行机制,理解并把握国家政治、村落、乡民等多元主体的建构过程。第三章"国家、村落与乡民艺术":本章试图分析的是在中国传统社会时期以来,在人地关系和基层组织设置普遍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国家政治对乡民艺术的复杂态度。通过解读扮玩叙事的历史脉络,抽绎国家在乡土社会的下渗逻辑,以及这种设置对乡民艺术的组织活动造成的影响。通过考察三德范村"扮玩"在短短二十余年间几个历史节点的事件遭遇,让我们以"活在当下"的姿态透视乡土生活变迁的同时,反思国家、村落、乡民互动机制的历史逻辑。第四章:"表演、仪式与村落自治":在传统意义上,扮玩具有促使村落凝聚为"共同体"的公共性功能,这种功能的建构机制是理解其公共机制的关键。本文认为,象征仪式"报官"是理解这种公共机制的主要窗口。本章以三德范村年节扮玩的表演文本及其表演场域的深描为立足点,集中对其象征仪式"报官"的组织机制和历史变迁进行考察。本章认为,作为一种流动的传统,原本具有实际文化功能的象征性仪式"报官",在民间自治传统完成了现代转换以后,在礼俗互动的共同作用下才最终丧失了存在理由和意义。结语:我们从对这个鲁中村落乡民艺术与自治机制的梳理可以看出,中国社会语境下的"自治"并非一种远去的传统,而主要建立在西方话语体系下的村治逻辑不能从根本上解释和回答乡土中国的实践问题。三德范村的乡民艺术表演及其所交织的自治机制说明,民间自治传统不仅没有成为现代化的障碍或随着社会变革而消失,反而以礼俗互动的姿态成为新时期建构国家和地方关系最可借用的传统资源。从民俗学本位出发,站在村落语境和区域生活整体的立足点上,将对民间自治传统的理解纳入到对村落社会及其运作机制的观察,不仅可以为研究中国乡土社会提供广阔的视角,而且会更加贴近不断变革的中国农村,并有望为当前如火如荼的乡村建设做出贡献。

韩东银[3](2014)在《阳泉市区大气污染物扩散及空气质量控制研究》文中指出经深入细致调研,本文发现阳泉市区具有:山地中“西谷东盆”而建成区被圈闭的特殊地貌环境;静风频率高、逆温层发育、全年盛行偏西风、夏季盛行偏东风且风速较小、“北槽南涡”降雨天气形势等特殊气候条件;资源型企业、煤矸石山和山城机动车尾气的污染源特点。运用多年监测数据和山区河谷型城市多源扩散模型,经宏观对比和微观分析,揭示出:本区特殊的地貌、气候、污染源等因素复合形成了不均衡、复杂和不利扩散的大气污染物扩散场,该扩散场在高度上明显分层、在平面上明显分区。模拟了本区2006-2010年大气污染扩散状况,得到了分区分层的污染源污染物扩散规律。基于大气污染物总量控制、酸雨监测控制和PM2.5实时监测控制等三种污染物削减方法,提出了本区空气质量优化控制系统。

山东省人民政府[4](2013)在《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山东省2013-2020年大气污染防治规划》和《山东省2013-2020年大气污染防治规划一期(2013-2015年)行动计划》的通知》文中研究指明鲁政发[2013]12号各市人民政府,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各大企业,各高等院校:现将《山东省2013—2020年大气污染防治规划》和《山东省2013—2020年大气污染防治规划一期(2013—2015年)行动计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吴丽娟[5](2012)在《新塘镇产业发展对城镇空间演变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长期以来,我国绝大多数城镇以经济利益最大化作为城镇发展的首要目标,经济发展成为影响城镇空间演变最为关键的要素,而产业发展是推动经济发展的核心,因此也直接影响城镇空间演变。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向纵深推进,尤其是一些发达地区简政放权,赋予城镇乃至村级行政单位自主权进行招商引资,这极大地丰富了城镇的产业类型,催生了新的产业组织形态,调整了产业的空间布局。与之相伴随的城镇职能、用地规模、用地结构、空间形态和用地布局也面临较大调整。然而,目前学术界就产业发展对城镇空间演变的影响研究存有不足。大多学者基于经济学、地理学和规划学科的各自视角,或关注于产业的区位选址与空间聚集,或侧重于城镇空间演变的特征与机制,仅有少部分学者试图综合研究产业发展对城镇空间演变的影响。而这类影响研究大多停留在定性描述案例地区产业与城镇空间发展的各自特征,关于两者的定量关联分析较少,内在的影响机制尚不明晰,影响特征也不够凸显。新塘镇位于广州城市边缘,是一个典型的以产业尤其是工业来推动的城镇,其产业的时空演变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我国发达地区边缘城镇产业与经济发展的普遍规律和基本历程,如改革开放后乡镇企业的兴起、纺织服装专业街区的形成以及汽车、摩托车等重工业的发展等。同时也较明显地表现出我国发达地区专业镇经济的发展特征,以及专业镇经济向园区经济转型的趋势。本文试图从经济地理与规划学科结合的角度,就新塘镇产业发展对城镇空间演变的影响进行实证研究。通过引入“产业空间组织”这一中间纽带,构建产业发展对城镇空间演变的影响机制,并深入探讨产业发展对城镇职能、用地规模、用地结构、空间形态和用地布局等方面的影响特征。本文在为相似地区提供一定发展借鉴的同时,也试图构建该类影响研究的基本框架与思路。

夏伟荣[6](2010)在《小城镇工业用地的调整 ——以汉川市小城镇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农村工业化和开发区热的迅速推进,大量的良田被粗放的工业企业占领,到今日18亿亩耕地红线危危可及,小城镇土地问题和工业用地的调整显得刻不容缓。随着小城镇工业外界环境发生的变化,工业用地的调整也在各方面的组织和关注下不断推进。这既是保护耕地、推进土地集约利用的需要,也是为小城镇工业创造新的竞争环境的需要。本文的研究思路是理论分析和实例研究相结合。以区域理论及土地利用理论为基础,利用系统及区域的观点,将小城镇放在区域——小城镇——农村腹地的构成的整体系统中,研究小城镇工业用地调整的方向、途径和政策。全文主体内容由六章构成。第一章、导论首先介绍了论文研究的现实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进而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和动态作了综述和评价;最后,对本文研究的思路、方法和文章的技术路线进行了说明。第二章、相关概念辨析首先对小城镇概念进行界定,对小城镇、建制镇和集镇的概念进行比较分析,进而对本文的研究范围进行了界定。然后分析了小城镇、镇区、镇域的区别。最后,对小城镇的类型按照空间位置和发展动力模式进行了分类。第三章、小城镇工业及工业用地的相关理论本章主要介绍了劳动地域分工理论、区域产业结构理论、企业聚集理论、工业区位理论、土地集约利用原理与产业结构以及城市规划与土地使用制度等理论基础。第四章、小城镇工业用地的问题及成因分析首先阐述了我国小城镇工业的发展历程和小城镇工业用地形态变化的一般过程,进而分析了小城镇工业用地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最后阐述了小城镇工业用地与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联系。第五章、小城镇工业用地的调整首先是宏观上,分析区域内小城镇工业产业的选择和工业用地的调整与工业园区的布置。然后是微观上,小城镇工业用地区位的选择和土地的可持续利用。接着介绍了当前小城镇工业用地发展的集中典型案例。最后是相关政策和制度的调整建议。第六章、实例研究——汉川市小城镇工业用地的调整本章以笔者的家乡汉川市小城镇工业用地的调整为例,进行了实例分析论证。

荣卫龙[7](2009)在《朔州市中心城区环境综合整治规划》文中指出本文通过调查分析朔州市中心区的社会经济和环境状况,分析朔州市中心区目前存在的环境问题,结合创建环保模范城市的要求,制定各规划水平年的环境保护目标与污染治理指标,并提出相应的工程治理措施,逐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使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达到创建环保模范城市、建设宜居城市的目的。通过现场调查与数据分析,对朔州市的环境质量现状进行了研究。分析结果表明朔州市的环境空气质量一般,特别是工业烟尘、工业粉尘以及工业SO2排放达标率均达不到创建环保模范城市的要求。此外,朔州市中心区地表水水环境质量一般,中心区水质监测断面有部分水质仅达到V类甚至劣V类。究其原因,除了产业结构和工业布局的不合理之处外,其主要原因就是环境保护投资不足,各项环境保护设施缺乏。对人口和各项经济发展指标的预测结果表明,随着经济的发展,朔州市中心区的废水量及主要污染物产生量均有逐年递增的趋势,同时,由于各项建设的开展,环境空气质量和水环境质量都将进一步恶化,进而直接影响到全市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的身体健康。综合上述结果,为了逐步改善朔州市中心区的环境质量,本规划认为要着力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加强对重点污染的整治,发展和完善城市集中供气和供热工程,改善城市能源消费结构,严格控制机动车尾气污染物排放。另外,还应严格控制“三废”排放量,提高“三废”处理能力和综合利用能力,确保工业废水达标排放,并且按照各流域制定水污染物总量控制计划并严格实施,加强市中心区的绿化与生态建设,确保全年空气API≤100的天数超过310天,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90%以上,医疗以及危险废物处理率达到100%,各项环境指标达到创建环保模范城市的要求,初步形成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

郭昆鹏[8](2009)在《成都市某区能源替代及限煤禁煤可行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能源是人类生存的物质基础,直接关系到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在区域经济规划和城市建设中,科学合理的能源结构是至关重要的,调整好能源结构是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改善人居环境质量的关键。大气环境质量问题是经济发展中新出现的重要问题,不少国内外学者都开始进行关注。本文主要研究燃煤对大气环境质量的影响和研究区域大气环境容量,分析能源替代及限煤禁煤可行性研究。为当地政府的科学决策提供依据,对研究区域和同类其他地区大气环境质量的改善具有积极意义。为了研究各个区域、各行业的主要污染源和主要污染物,以及对研究区域能源结构进行分析和评价,采用了等标负荷法对其分析和评价。评价结果表明,主要污染物为可吸入颗粒物、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主要污染源为等标污染负荷排前16位的企业,占总负荷90%以上。为了研究污染物排放量与环境质量响应模型,本文对近五年污染源调查数据与大气环境质量监测数据进行了相关性分析,分析发现,二氧化硫的排放量与其在空气中的浓度及大气污染指数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说明要降低空气中的二氧化硫浓度,必须消减它的排放量。烟尘的排放量与大气中的可吸入颗粒物不具有明显的相关性,说明它在空气中的来源复杂,要降低它在空气中的含量,必须采取多种途径。为了研究该区域的大气环境容量,根据其地形、地貌和气象特点,结合达标规划的实际需要,采用A-P值法作为环境空气质量模拟的数学模型。计算结果表明,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的环境剩余容量还有一定的发展空间,而可吸入颗粒物的现状不乐观,因此要严格控制它的排放。为了研究能源替代及限煤禁煤的可行性,根据研究区域的天然气、电、液化气等清洁能源发展规划,提出了能源替代方案,论证全区全面禁煤、限煤的可行性,分析研究区域能源结构与能源替代可行性,主要从替代能源的优越性、技术可行性、能源供应量和配套硬件设施和经济可行性上分析,分析结果表明,与煤炭相比,虽然替代能源有资源、技术和环保的保障,由于一些替代能源的配套硬件设施??完善,所以实行清洁能源逐步替代,新建工业、商业、服务、文化和集中居住区等必须使用清洁能源,事业单位和居民完全禁煤,对工业企业燃煤污染源实行严格控制,逐渐扩大清洁能源替代所占比例,最终实现全面禁煤。为了预测能源替代前后对大气环境的影响,根据研究区域的实际情况,本文采用箱式模型进行预测,根据能源结构的调整和消耗量的增加预测了2010年、2020年能源调整前后的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量,从预测可以看出,在不采取任何燃煤污染控制措施方案的前提下,2010、2015年都能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到2020年可吸入颗粒物、二氧化硫的平衡浓度都会超过国家二级标准,导致环境空气质量恶化,最终会造成全区环境空气严重污染。采取燃煤污染措施后,燃煤量减少对全区的可吸入颗粒物和二氧化硫产生的环境效果非常明显,到2020年这些污染物的平衡浓度都能达到国家一级标准,研究区域的环境空气质量将会有明显的提高。

江淑敏[9](2009)在《我国碳市场构建的设想》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前气候变化正影响着全球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解决气候变化问题,世界各国进行了一系列谈判。2005年2月16日《京都议定书》生效,促进了全球碳市场的发展。《京都议定书》为世界各国之间就温室气体排放权展开贸易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框架,使温室气体排放权可以像商品那样被买卖,孕育出了一种崭新的温室气体排放权交易市场。根据《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的相关规定,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可以参加以项目为基础的碳排放权交易。由于能源利用效率较低以及对能源需求的迅速增加,决定了中国在实施CDM项目上的巨大潜力。随着我国政府对控制二氧化碳排放的更加重视,以及世界范围内碳排放权交易实践的不断展开,我国环保部门也开始尝试用碳排放权交易对我国的环境污染进行治理。通过对碳排放权交易的研究,可以确定其在中国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有利于为我国环境管理开发新的政策工具,促进环境管理目标的实现。通过本文的研究,以我国目前的碳交易市场现状、潜力为基础,结合我国所处的国际市场中的地位,论证得出我国建立一个统一而完善的碳交易市场对于实现有效遏制气候变暖、减缓温室效应、维护生态安全的巨大作用;该研究对于开展二氧化碳减排工作也有一定的实际指导意义。另一方面,利用期货市场进行碳排放权交易对于推动我国天气或是气候期货的开发和上市具有积极的作用,有利于促进相关企业利用这一金融产品有效控制风险,进而达到控制二氧化碳排放的目的。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以下五个部分:第一部分,分析碳市场建立的理论基础。从可持续发展理论、外部性理论、稀缺资源论、所有权学派与科斯定理、期货市场理论分别论述。第二部分,分析国际和国内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现状。对于国际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分析了《京都议定书》下的碳排放权交易、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类型、国际碳排放权交易量及价格等,对于国内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分析了中国CDM发展现状、中国CDM开发领域及潜在市场以及我国目前正在实施的CDM项目。第三部分,论证我国建立碳市场的必要性、意义及原则。我国建立碳市场,是提高我国碳交易价格、增强我国议价能力的需要;是规范国内企业交易操作的需要;是应对国际压力和全面参与国际公约的需要。我国建立碳市场,有利于我国气候资源的优化配置;有利于推进我国参加清洁发展机制;有利于我国环境保护与经济可持续发展。我国碳市场构建应遵循效率与公平相结合、市场与政府相结合、制度与技术相结合、经济与环境相协调的原则。第四部分,对我国建立碳市场的思路及具体构想。我国的碳排放交易应该分为两类,国内交易和国际交易。国内交易应建立在总量管制和排放权交易的市场机制之上,按照国家规划(如十一五规划)对各省规定碳排放总量,各省再将具体额度按规定对企业下发。如果企业实际排放量低于各地政府分配给的额度,则可以把多余的额度拿到市场上出售,获取经济利益。如果企业实际排放量超过各地政府分配给的额度上限,则需要到市场上购买在数量上等于超出部分的排放许可额度。如果企业不能或不愿购买减排量来弥补超额排放的指标,那政府就对企业实施罚款。国际交易则主要是同国外购买商交易,开发CDM项目,提供与芝加哥气候交易所(CCX)和欧洲气候交易所相同产品的交易。我国碳市场的建立应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起步阶段,应建立相应法律法规和加强相关研究;第二阶段是发展阶段,建立碳排放权现货交易市场;第三阶段是完善阶段,建立碳排放权期货交易市场。第五部分,对我国碳市场构建的建议。建议有:建立碳市场管理机构、建立碳市场研究机构、设立碳排放权交易中心和碳交易所、加强金融创新,服务碳交易市场、开发可再生能源、加强国际交流等。

胥效文[10](2007)在《西安市大气环境系统分析方法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现代化建设的高速发展,大气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该问题已经成为国际学术界的研究热点和重点。本论文以古城西安为应用背景,定性研究和定量探讨了大气环境污染评价、估计、预测、治理规划等问题。论文主要结论如下:1论文结合近十年来西安市的大气环境质量统计数据和近两年来西安市空气质量日报的详细统计数据,通过历史对比、横向城市对比等方法研究了城市化进程对西安市城市大气环境质量的影响。西安市的大气污染物主要为总悬浮颗粒物和扬尘,且目前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有逐渐加重的趋势。2针对西安市大气环境的实际问题,研究了城市化进程对大气环境的影响,定性建立了大气环境评价指标、大气污染的预报估计方法,提出了西安市大气环境治理和规划的宏观策略。根据市区环境质量状况,论文提出要实现西安市市区大气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从实施能源结构调整、合理调整工业布局和产业结构、发展清洁生产、实施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严格控制机动车尾气、建立有效的城市空气质量监控系统等多方面加强管理,为经济建设提供有力的环境保障。3为了深入研究大气质量定量评价问题,论文在分析大气环境质量一般评价方法的基础上,给出了大气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指标和模糊综合评判方法。4在分析现有大气估计方法的基础上,给出了大气质量专家系统估计系统与污染物评价方法。5在对大气质量预测研究方面,论文研究了数值模式中的平流扩展方程,推导并建立该数值模式,以此获得大气污染物长距离输送过程中的一般规律。研究了大气污染物的欧拉网格方程,并对部分变量的参数化进行了改进,调整时间步长和空间步长以提高计算结果的精度。6应用有关方法并结合西安市区大气环境质量数据,对西安市大气质量进行了评价、预测。应用第五章建立的简化大气扩散方程和有关大气数据分析了厂矿企业排烟、汽车尾气对城市居民生活的影响。

二、济南市年前再关停3家水泥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济南市年前再关停3家水泥厂(论文提纲范文)

(1)重整融资法律制度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现状
    三、创新之处
    四、研究思路
    五、研究方法
第一章 重整融资制度概述
    一、重整融资与企业融资
    二、重整融资的制度价值
    三、重整融资的制度变迁
    四、重整融资的相关理论
第二章 资产融资的法律规制
    一、资产出售
    二、资产证券化
第三章 债权融资的法律规制
    一、借款融资
    二、发行债券
    三、可转债
第四章 股权融资的法律规制
    一、增资
    二、减资
    三、股份让渡
    四、债转股
    五、股权调整相关问题及处置
第五章 重整融资方案的制定和审查
    一、重整融资方案与重整计划的关系
    二、重整融资方案制定的基本原则
    三、重整融资方案相关问题及建议
第六章 重整融资的市场培育
    一、重整投资人的培育
    二、重整资本市场的培育
    三、重整融资信息化建设
第七章 重整融资中的府院联动
    一、府院联动的基础
    二、府院联动的边界
    三、政府介入重整融资的比较分析
    四、我国府院联动的反思及建议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2)乡民艺术与民间自治传统 ——以鲁中地区三德范村年节“扮玩”为个案(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的缘起、对象与意义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研究对象
        (三) 研究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一) 关于中国社会性质的讨论
        (二) 民间自治传统研究
        (三) 民俗学视野的民间自治研究
    三、研究方法的思索
        (一) 主位叙事
        (二) 文献研究
    四、田野经历
第一章 流变的村落生活
    第一节 村落空间的历史变迁
        一、缺水与治水
        二、山地和煤井
        三、官道与集市
    第二节 生活文化及其变迁
        一、村名:雅俗之争
        二、雅趣:生活的艺术
        三、信仰:俗神与上帝
        四、死生:丧葬改良
    小结
第二章 村落内部的组织体系
    第一节 传统组织体系的衰落与重塑
        一、武术传统的沉浮
        二、乡规民约的兴衰
        三、四村一社的诞生
    第二节 通婚圈、宗亲与巷道
        一、通婚圈: "好闺女不出庄"
        二、家族:"同姓不同宗"
        三、巷道:"一根胡同一伙人"
    小结
第三章 国家、村落与乡民艺术
    第一节 国家政治与扮玩叙事
        一、权力设置与社火组织
        二、以礼化俗和艺术衍变
        三、文化转型和参与热情
    第二节 礼物、传承人和象征资源
        一、礼物流动的叙事
        二、消弭传承人的争端
        三、传媒艺术的话语权力
    小结
第四章 表演、仪式与村落自治
    第一节 表演文本与组织机制
        一、表演文本
        二、领袖人物
        三、经济运作
    第二节 "报官":官民互动的仪式变迁
        一、缘起:"灯官"叙事
        二、自治:"报官"仪式
        三、悬念:"今年报谁的官"
    小结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一、地方文献
    二、学术着作
    三、学术论文
    四、英文文献
致谢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3)阳泉市区大气污染物扩散及空气质量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详细摘要
Detailed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的背景
        1.1.2 研究的意义
    1.2 研究现状、存在问题及发展趋势
        1.2.1 大气污染扩散方面研究现状、存在问题及发展趋势
        1.2.1.1 研究现状
        1.2.1.2 存在问题
        1.2.1.3 发展趋势
        1.2.2 城市空气质量控制方面研究现状、存在问题及发展趋势
        1.2.2.1 研究现状
        1.2.2.2 存在问题
        1.2.2.3 发展趋势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1.3.1 主要内容
        1.3.2 主要方法
2 大气环境特征分析
    2.1 自然环境概况
        2.1.1 自然地理环境
        2.1.2 地形地质环境
        2.1.3 地表水及地下水环境
        2.1.4 矿产资源及其产业
        2.1.5 气象环境及其它
    2.2 特殊地貌特征分析
        2.2.1 流水地貌
        2.2.2 山地地貌和丘陵地貌
        2.2.3 丘陵被山地所夹而成的盆地地貌
        2.2.4 人工高地地貌
    2.3 特殊气候特征分析
    2.4 本章小结
3 污染源调查与特征分析
    3.1 概述
    3.2 高架污染源调查结果
    3.3 2006 年以前中低架污染源调查结果及污染物削减量
    3.4 2006 年以来中架源的调查结果
    3.5 2006 年以来低架源调查结果
    3.6 煤矸石面源调查与分析
        3.6.1 煤矸石山治理情况
        3.6.2 矸石山污染形成的面源
        3.6.3 矸石山污染物浓度监测及测算
        3.6.4 矸石山污染物排放量测算
    3.7 交通线源及线源形成的面源调查与分析
        3.7.1 交通线源及面源情况
        3.7.2 交通流量的调查
        3.7.3 研究区交通污染源排放特点
        3.7.4 交通污染物排放量计算方法
    3.8 本章小结
4 空气质量与酸雨监测及所反映的大气污染物扩散场特征
    4.1 环境空气质量及酸雨监测
        4.1.1 监测点布设情况
        4.1.2 监测结果所反映的污染物时空分布及污染态势
    4.2 环境监测所反映出的大气污染物扩散场特征
        4.2.1 酸雨与空气监测点位所反映大气污染特征变化的对比
        4.2.2 历年酸雨成因机制反映的污染物扩散特征
        4.2.3 环境监测及酸雨机制所反映的大气污染物扩散场特征
    4.3 本章小结
5 大气污染扩散模拟及所反映的大气污染物扩散特征
    5.1 大气污染扩散特征模式及扩散模拟软件选用
        5.1.1 大气污染扩散模式一般概述
        5.1.2 研究区固定源和移动源大气污染扩散模式
        5.1.3 扩散模拟软件
    5.2 研究区大气扩散状况模拟与结果分析
        5.2.1 研究区大气扩散状况模拟
        5.2.2 模拟计算与监测结果统计分析——模拟结果符合性分析
    5.3 模拟结果所反映的大气污染扩散特征
    5.4 本章小结
6 空气质量控制研究
    6.1 概述
    6.2 污染物总量控制模型和削减方法研究
        6.2.1 常用的大气污染物总量控制模型
        6.2.2 研究区大气污染物总量控制和削减模式
        6.2.3 研究区大气污染物总量控制和削减模式的模拟验证
        6.2.3.1 运用模式的大气环境容量核算成果
        6.2.3.2 运用模式的总量控制及大气污染物削减计算成果
        6.2.4 运用模式的削减量预测
        6.2.4.1 运用模式的大气环境容量核算成果
        6.2.4.2 运用模式的总量控制及大气污染物削减计算成果
    6.3 酸雨监测污染物控制削减方法研究
    6.4 PM_(2.5)实时监测污染物控制削减方法
    6.5 空气质量优化控制系统
    6.6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本论文主要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5)新塘镇产业发展对城镇空间演变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产业发展直接影响城镇空间演变
        1.1.2 新产业空间改变边缘区城镇空间
        1.1.3 新塘镇是以工业化促进城镇发展的典型代表
        1.1.4 产业发展影响城镇空间演变的相关研究不足
        1.1.5 研究意义
    1.2 核心概念
        1.2.1 产业与产业结构
        1.2.2 主导产业与产业集群
        1.2.3 产业空间组织
        1.2.4 城镇空间与城镇空间结构
    1.3 研究方法和研究框架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框架
第二章 产业与城镇空间发展的基础研究
    2.1 产业与城镇空间发展的基本理论
        2.1.1 产业区位理论
        2.1.2 区域空间发展理论
        2.1.3 城镇内部结构模式
    2.2 产业与城镇空间发展的基本规律
        2.2.1 产业结构变迁的基本规律
        2.2.2 城镇空间演变的影响因素
        2.2.3 城镇空间形态的演化阶段
        2.2.4 不同城镇发展阶段的产业特征
    2.3 产业发展影响城镇空间演变的理论体系
        2.3.1 产业发展与城镇空间的基本关系
        2.3.2 产业发展对城镇空间的作用原理
        2.3.3 产业发展对城镇空间的影响方面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新塘镇产业发展的时空演变
    3.1 研究前提
        3.1.1 研究区概况
        3.1.2 研究时段
        3.1.3 研究范围
        3.1.4 数据处理
    3.2 产业发展的背景条件
        3.2.1 自然条件对产业发展的基础控制作用
        3.2.2 交通条件对产业发展的引导和约束
        3.2.3 社会环境变迁对产业发展的关键作用
        3.2.4 广州中心城市对新塘产业发展的决定作用
    3.3 产业与空间布局的阶段特征
        3.3.1 新塘镇工业化过程
        3.3.2 工业点孕育发展时期(1978-1992 年)
        3.3.3 专业街区快速形成时期(1992-2004 年)
        3.3.4 工业园集中建设时期(2004-2010 年)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新塘镇产业空间组织的发展特征
    4.1 产业空间组织概况
        4.1.1 产业空间组织的类型
        4.1.2 产业空间组织的分布
    4.2 产业的空间组织模式
        4.2.1 汽车摩托车产业的组织模式
        4.2.2 纺织服装产业的组织模式
    4.3 产业空间组织的区位特征
        4.3.1 汽车摩托车产业的区位特征
        4.3.2 纺织服装产业的区位特征
    4.4 产业空间组织的规模特征
        4.4.1 企业用地规模
        4.4.2 企业产值规模
        4.4.3 企业地均产值
    4.5 产业空间组织的形态特征
        4.5.1 汽车摩托车独立企业的形态特征
        4.5.2 汽车摩托车工业园的形态特征
        4.5.3 纺织服装专业街区的形态特征
        4.5.4 纺织服装工业园的形态特征
    4.6 产业空间组织的演变特征
        4.6.1 汽车摩托车独立企业的演变特征
        4.6.2 汽车摩托车工业园的演变特征
        4.6.3 纺织服装专业街区的演变特征
        4.6.4 纺织服装工业园的演变特征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新塘镇产业发展对城镇空间演变的影响特征
    5.1 产业发展对城镇空间演变的影响机制
    5.2 产业发展对城镇职能演变的影响特征
        5.2.1 对立竞争阶段:珠江三角洲重点工业卫星镇
        5.2.2 错位竞争阶段:广州东翼大组团组成部分
        5.2.3 合作竞争阶段:广州东部副中心城区重要组成部分
    5.3 产业发展对用地规模演变的影响特征
        5.3.1 建设用地规模变化
        5.3.2 重点建设地区分化
    5.4 产业发展对用地结构演变的影响特征
        5.4.1 用地结构调整
        5.4.2 用地结构变化指数
    5.5 产业发展对空间形态演变的影响特征
        5.5.1 城镇拓展方向变迁
        5.5.2 城镇中心位移
        5.5.3 城镇外部空间形态
        5.5.4 片区空间形态特征
    5.6 产业发展对用地布局演变的影响特征
        5.6.1 工业用地拓展
        5.6.2 用地布局结构调整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6.1 研究的主要结论
    6.2 研究的主要创新点
    6.3 研究的主要不足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6)小城镇工业用地的调整 ——以汉川市小城镇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导论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1.1.1 在城乡统筹发展的政策下,发展小城镇具有纽带作用
        1.1.2 分散的乡镇工业造成小城镇工业用地分散
        1.1.3 由于工业外部环境和土地政策的需要,小城镇急需改变工业用地现状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2.1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1.2.2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1.3 研究思路、技术路线和基本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技术路线
        1.3.3 论文研究的基本方法
第二章 小城镇相关概念辨析
    2.1 小城镇的概念和研究范围
        2.1.1 小城镇的概念界定
        2.1.2 本文研究的小城镇范围
    2.2 小城镇、镇区、镇域以及镇的涵义辨析
    2.3 小城镇发展的类型
        2.3.1 小城镇的空间位置分类
        2.3.2 小城镇发展动力模式分类
    2.4 小城镇工业用地的界定
        2.4.1 关于小城镇工业的辨析
        2.4.2 关于小城镇工业用地调整内涵
第三章 小城镇工业及工业用地的相关理论基础
    3.1 劳动地域分工理论
    3.2 区域产业结构理论
    3.3 企业集群理论
    3.4 工业区位理论
    3.5 土地集约利用原理与产业结构
    3.6 城市规划与土地使用制度
    3.7 产业政策与小城镇发展
第四章 小城镇工业用地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4.1 小城镇工业发展历程
        4.1.1、解放初期到1978年改革开放前夕
        4.1.2、改革开放后的发展历程按照年代大体可分为3个发展阶段
    4.2 小城镇工业用地形态变化发展的一般规律
    4.3 小城镇工业用地存在的问题
        4.3.1 小城镇工业用地分散,规划严重滞后
        4.3.2 小城镇工业用地占地面积大,土地利用率低
        4.3.3 小城镇工业用地违法占地现象严重
    4.4 导致小城镇工业用地现状的成因
        4.4.1 小城镇工业布局分散直接导致小城镇工业用地的分散
        4.4.2 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限制乡镇工业只能分散发展
        4.4.3 不合理的土地制度是限制小城镇工业用地科学调整的重要原因
        4.4.4 乡镇企业对经济效益最大化的发展追求
    4.5 小城镇工业用地与城乡一体化发展
        4.5.1 小城镇工业用地的现状极大的破坏了生态环境
        4.5.2 小城镇工业用地现状对小城镇建设的影响
        4.5.3 小城镇工业用地的分散布局对农民生活的影响
        4.5.4 小城镇工业用地分散布局对乡镇工业自身发展的制约
第五章 小城镇工业用地的调整
    5.1 区域背景下的小城镇工业产业的选择
        5.1.1 以"城镇连绵带"形态存在的小城镇群或城镇带的工业产业的选择
        5.1.2 城市周边存在的小城镇工业产业的选择
        5.1.3 空间上独立形态发展的小城镇工业产业的选择
    5.2 区域范围内,小城镇工业企业的聚集与调整
        5.2.1 企业聚集是小城镇工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5.2.2 促进小城镇工业聚集的方式和措施
        5.2.3 小城镇工业聚集与一般工业聚集的异同
    5.3 小城镇工业用地的调整与工业园区的布置
        5.3.1 小城镇工业用地的聚集
        5.3.2 小城镇工业园区的布置
    5.4 小城镇工业用地的区位选择与土地可持续利用
        5.4.1 小城镇工业用地的区位选择
        5.4.2 小城镇工业用地的可持续利用
    5.5 当前小城镇工业用地发展的几种典型模式
        5.5.1 第一种:相对分散型工业用地模式
        5.5.2 第二种:集聚型用地模式
        5.5.3 第三种:生态型工业用地模式
    5.6 小城镇工业用地的政策和制度的调整建议
        5.6.1 区域协调的制度安排
        5.6.2 小城镇土地制度的调整建议
        5.6.3 归并过多过小的城镇,以小城镇行政区划调整来促进工业用地的调整
        5.6.4 其它配套政策和制度的调整建议
第六章 实例研究—汉川市小城镇工业用地的调整
    6.1 关于汉川市基本简介
    6.2 汉川市工业发展的区域背景分析
        6.2.1 汉川市工业发展的区域背景
        6.2.2 汉川市工业发展的动力分析以及工业发展定位
    6.3 汉川市小城镇工业的历史沿革及现状
        6.3.1 汉川市小城镇工业的历史沿革
        6.3.2 汉川市小城镇工业发展现状及不利因素分析
    6.4 汉川市小城镇工业用地的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
    6.5 汉川市工业用地的调整
        6.5.1 汉川市工业产业的选择与布局
        6.5.2 汉川市工业用地的调整与工业园区的建设
        6.5.3 汉川市小城镇工业用地调整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促进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7)朔州市中心城区环境综合整治规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环境规划的含义及作用
    1.2 国内外环境规划的发展现状
        1.2.1 国外环境规划发展概况
        1.2.2 国内环境规划发展概况
        1.2.3 环境规划发展趋势
    1.3 环境规划与其他环境规划的关系
        1.3.1 环境规划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关系
        1.3.2 环境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的关系
    1.4 环境规划的理论基础
        1.4.1 环境容量理论
        1.4.2 空间结构理论
        1.4.3 复合生态系统理论
        1.4.4 可持续发展理论
    1.5 我国环境规划的层次结构
    1.6 环境规划的编制程序
    1.7 环境规划的内容及目的
    1.8 课题背景及解决的主要问题
        1.8.1 课题背景和由来
        1.8.2 规划范围及规划年限
        1.8.3 规划依据
        1.8.4 规划编制原则
        1.8.5 规划指标体系
        1.8.6 规划总体设计与技术路线
        1.8.7 规划的主要任务及解决的问题
2 朔州市中心区环境保护现状调查和发展分析
    2.1 朔州市社会经济发展现状
    2.2 朔州市中心区基础设施建设现状
    2.3 朔州市中心区环境保护现状
        2.3.1 工业布局现状
        2.3.2 工业能耗现状
        2.3.3 大气环境现状
        2.3.4 水环境现状
        2.3.5 固体废物排放与处理现状
        2.3.6 噪声环境质量现状
        2.3.7 生态环境保护现状
        2.3.8 环境保护投资现状
    2.4 城市发展趋势分析
        2.4.1 社会经济发展预测
        2.4.2 环境压力预测
    2.5 城市发展存在的问题
        2.5.1 经济产业结构不合理,能源利用率比较低
        2.5.2 城市污水管网建设有待完善,污染源不能稳定达标
        2.5.3 城市能源结构单一,企业技术落后,煤烟型污染严重
        2.5.4 固体废物处理能力有待加强
        2.5.5 环境管理能力有差距,不适应新形势需要
        2.5.6 环境宣传教育不完善,环保意识有待提高
    2.6 城市发展优势与定位
        2.6.1 发展优势
        2.6.2 发展定位
3 朔州市中心城区环境保护目标及可达性分析
    3.1 规划目标
    3.2 规划指标
        3.2.1 创建省级环保模范城市指标及达标分析
        3.2.2 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指标及达标分析
        3.2.3 规划目标分解
    3.3 环境保护目标可达性分析
        3.3.1 经济承受能力分析
        3.3.2 城市建设考核达标分析
        3.3.3 节能减排措施分析
        3.3.4 空气环境治理达标可达性分析
        3.3.5 城市水域功能区达标分析
        3.3.6 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达标分析
        3.3.7 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置率达标分析
        3.3.8 工业固体废物处置达标分析
        3.3.9 危险废物处置达标分析
        3.3.10 环境管理指标达标分析
4 朔州市中心城区环境功能分区
    4.1 大气环境功能分区与保护目标
    4.2 水环境功能分区与保护目标
    4.3 固体废弃物处置目标
    4.4 声环境功能分区与保护目标
5 朔州市中心城区大气环境保护规划
    5.1 朔州市中心区大气环境现状现状分析与评价
        5.1.1 朔州市大气环境质量现状分析
        5.1.2 朔州市中心区大气污染物排放以处理现状
        5.1.3 朔州市大气环境质量评价预测
        5.1.4 朔州市中心区环境空气污染主要原因
    5.2 朔州市中心区大气环境综合治理总体思路
    5.3 朔州市中心区大气环境综合整治专项规划
        5.3.1 优化工业布局,调整产业结构
        5.3.2 创建循环经济示范企业,打造资源节约型朔州
        5.3.3 落实重点节能工程,抓好重点行业节能
        5.3.4 推进燃煤结构调整,深化环境保护工作
        5.3.5 机动车尾气污染防治,实施环保定期检测
        5.3.6 制定扬尘污染控制办法,加强大气环境综合整治
        5.3.7 规范建材化工行业市场,减少污染物排放
        5.3.8 实施总量控制,落实节能减排工作
    5.4 本章小结
6 朔州市中心城区水环境保护规划
    6.1 朔州市中心区水环境质量现状分析与评价
        6.1.1 水环境现状分析
        6.1.2 朔州市中心区水污染物排放及处理现状
    6.2 朔州市中心区水污染的原因分析
        6.2.1 河流水环境容量小,水体纳污能力差
        6.2.2 工业污染未全面达标排放,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低
        6.2.3 城市排水基础设施薄弱,污水处理能力有待加强
        6.2.4 地下水保护力度不够,饮用水源存在被污染的威协
        6.2.5 产业结构不合理,工业布局松散
    6.3 朔州市中心城区水环境综合整治专项规划
        6.3.1 落实节能节排政策,实施污染排放总量控制计划
        6.3.2 七里河流域水污染治理规划
        6.3.3 恢河流域水污染治理规划
        6.3.4 源子河流域水污染治理规划
        6.3.5 完善水源地水环境监测体系,优先保障饮用水安全
    6.4 本章小结
7 朔州市中心城区声环境保护规划
    7.1 朔州市中心区声环境现状分析与评价
        7.1.1 城市区域环境噪声质量状况
        7.1.2 道路交通噪声环境质量状况
        7.1.3 朔州市中心区声环境污染发展趋势分析
    7.2 朔州市中心区声环境保护专项规划
        7.2.1 加强噪声达标区的建设与管理
        7.2.2 加强社会生活噪声防治
        7.2.3 加强建筑施工噪声控制
        7.2.4 加强工业噪声防治
        7.2.5 加强交通噪声控制
        7.2.6 强化声环境监控能力
        7.2.7 声环境保护规划建设项目
    7.3 本章小结
8 朔州市中心城区固体废弃物污染防治规划
    8.1 朔州市中心区固体废弃物污染现状分析评价
        8.1.1 朔州市中心区固体废物排放创模达标情况分析
        8.1.2 朔州市中心区固体废物排放及处置情况分析
        8.1.3 朔州市中心区固废处理达标差距分析
    8.2 朔州市中心区固体废物处理专项规划
        8.2.1 强化生活垃圾处理,实施分类收集
        8.2.2 加强工业固废综合利用,完善工业固废安全处置
        8.2.3 强化危险废物污染防治,实施危险废物集中处置
    8.3 本章小结
9 朔州市中心城区环境规划方案实施的对策保证体系
    9.1 建立完善的环境管理考核机制
        9.1.1 加强政府环境保护机构能力建设
        9.1.2 建立完善环境与经济发展考核机制
        9.1.3 实行领导干部环保保护问责制
    9.2 强化环境法制建设
        9.2.1 建立和健全环境保护法规
        9.2.2 加大环境执法监管力度,严厉打击各类环境违法行为
        9.2.3 加强宣传力度,发动群众积极参与和监督
    9.3 拓宽资金渠道,保证规划所需要资金
        9.3.1 增加环保投入
        9.3.2 确保现有环保资金的投入与正确使用
        9.3.3 扩大环保投资渠道
        9.3.4 建立环保投资公司,为向环境保护银行过渡打好基础
        9.3.5 充分发展市场经济的作用
    9.4 发展环保产业,开展环境交流与合作
        9.4.1 发展环保产业
        9.4.2 开展环境交流与合作
        9.4.3 吸取其他先进管理经验和环保技术
    9.5 朔州市中心区环境保护监管及监测能力建设规划
        9.5.1 环境监管能力建设规划
        9.5.2 环境监测能力建设规划
        9.5.3 环境信息能力建设规划
        9.5.4 环境应急中心建设规划
    9.6 本章小结
10 结论与展望
    10.1 结论
    10.2 创新点
    10.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8)成都市某区能源替代及限煤禁煤可行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课题来源
    1.2 课题研究的意义、目的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化石能源危害方面的研究
        1.3.2 清洁能源可行性研究
        1.3.3 能源结构调整趋势研究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第2章 研究区域大气环境质量现状和污染源状况
    2.1 研究区域环境空气质量现状
        2.1.1 监测分析采用的标准和监测点位
        2.1.2 2003 年—2008 年大气环境质量空间和季节平均值变化规律
        2.1.3 近期的大气质量现状分析
        2.1.4 研究区域空气污染的来源分析
    2.2 环境空气质量现状评价
        2.2.1 评价因子及评价标准
        2.2.2 评价方法及评价模式
        2.2.3 环境空气质量现状评价结果与分析
    2.3 污染源状况
        2.3.1 主要污染源现状调查
        2.3.2 2007 年污染物排放总量
    2.4 污染源和污染物状况评价
    2.5 大气环境容量的研究
        2.5.1 A-P 值法计算大气环境容量
        2.5.2 总量控制规划指标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研究区域能源结构现状与需求分析
    3.1 能源结构现状
        3.1.1 煤炭
        3.1.2 燃料油
        3.1.3 液化气
        3.1.4 天然气
        3.1.5 电力
    3.2 能源消耗结构分析
    3.3 能源需求的预测
        3.3.1 工业源
        3.3.2 生活源
        3.3.3 交通源
    3.4 污染物变化预测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替代能源及限煤禁煤可行性分析
    4.1 以电代煤可行性研究
        4.1.1 以电代煤优越性分析
        4.1.2 以电代煤技术可行性分析
        4.1.3 电的资源量和配套硬件设施分析
        4.1.4 以电代煤经济可行性分析
    4.2 以天然气替代煤可行性研究
        4.2.1 以天然气替代煤优越性分析
        4.2.2 天然气技术可行性分析
        4.2.3 天然气的资源量和配套硬件设施比较
        4.2.4 以天然气替代煤经济可行性分析
    4.3 以液化气替代煤可行性研究
        4.3.1 以液化气替代煤优越性分析
        4.3.2 液化气替代煤技术可行性分析
        4.3.3 液化气的资源量和配套硬件设施分析
        4.3.4 以液化气替代煤经济可行性分析
    4.4 以秸秆成型燃料替代煤可行性研究
        4.4.1 以秸秆成型替代煤优越性分析
        4.4.2 以秸秆成型替代煤技术可行性分析
        4.4.3 秸秆的资源量和配套硬件设施分析
        4.4.4 以秸秆替代煤经济可行性分析
    4.5 以沼气替代煤可行性研究
        4.5.1 以沼气替代煤优越性分析
        4.5.2 以沼气替代煤技术可行性分析
        4.5.3 沼气的资源量和配套硬件设施分析
        4.5.4 以沼气替代煤经济可行性分析
    4.6 限煤禁煤研究及预测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能源调整前后大气环境质量的预测
    5.1 混合层高度 h 的确定
    5.2 预测模型的选取
    5.3 模型验证与修正
    5.4 预测结果分析
    5.5 本章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9)我国碳市场构建的设想(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生存与发展带来严重的挑战
        1.1.2 应对气候变化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
        1.1.3 碳减排成为世界各国重要措施
        1.1.4 《京都议定书》对中国的机遇与挑战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初始碳排放权的合理配置研究
        1.2.2 清洁发展机制在我国的研究进展
        1.2.3 森林碳汇研究进展
        1.2.4 碳市场研究进展
    1.3 研究意义
    1.4 主要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2 碳市场建立的理论基础
    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 外部性理论
    2.3 稀缺资源论
    2.4 所有权学派与科斯定理
    2.5 期货市场理论
        2.5.1 期货交易的概念及其基本特征
        2.5.2 期货市场的功能作用
3 国际和国内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现状
    3.1 国际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现状
    3.2 国内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现状分析
        3.2.1 中国CDM 发展现状
        3.2.2 中国CDM 开发领域及潜在市场
4 我国建立碳市场的必要性、意义和原则
    4.1 我国建立碳市场的必要性
        4.1.1 建立碳市场,增强我国议价能力
        4.1.2 建立碳市场,规范国内企业交易操作行为
        4.1.3 建立碳市场,应对国际压力
    4.2 我国建立碳市场的意义
        4.2.1 有利于我国气候资源的优化配置
        4.2.2 有利于推进我国清洁发展机制
        4.2.3 有利于我国形成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的制度安排
    4.3 我国碳市场的构建的原则
        4.3.1 效率与公平相结合的原则
        4.3.2 市场与政府相结合的原则
        4.3.3 制度与技术相结合的原则
        4.3.4 经济与环境相协调的原则
5 我国碳市场构建的设想
    5.1 起步阶段——加强制度建设和基础研究
        5.1.1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建立相应部门
        5.1.2 加强对CDM 项目开发的研究
        5.1.3 加强对碳排放总量控制和初始排放权分配的研究
    5.2 发展阶段——建立碳排放权现货交易市场
        5.2.1 交易对象
        5.2.2 交易主体
        5.2.3 交易制度
        5.2.4 交易方式
    5.3 完善阶段——建立碳排放权期货交易市场
        5.3.1 我国建立碳排放权期货交易市场的必要性
        5.3.2 我国建立碳排放权期货交易市场的可行性
        5.3.3 构建中国碳交易期货市场的设想
6 我国碳市场构建的建议
    6.1 建立碳市场管理机构
    6.2 建立碳市场研究机构
    6.3 设立碳排放权交易中心和碳交易所
    6.4 加强金融创新,服务碳市场
    6.5 开发可再生能源
    6.6 加强国际交流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10)西安市大气环境系统分析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城市发展与环境综述
    1.2 城市大气环境问题综述
    1.3 西安城区大气污染研究状况
    1.4 支持大气污染研究的技术方法
        1.4.1 大气污染研究科学现阶段的特点
        1.4.2 大气污染科学研究的重点领域和发展方向
    1.5 主要研究内容及论文结构安排
第二章 城市化进程对西安市区大气环境的影响分析
    2.1 城市化进程导致环境问题综述
        2.1.1 生态环境的早期破坏
        2.1.2 近代城市环境问题
        2.1.3 当代城市环境问题
        2.1.4 西安市城市历史环境问题
    2.2 城市大气环境影响因素综述
        2.2.1 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现状
        2.2.2 能源利用问题
        2.2.3 大气污染防治
        2.2.4 大气污染监督管理
        2.2.5 大气污染实用治理技术
        2.2.6 我国治理大气污染状况
    2.3 城市区域大气环境问题的主要研究方法
        2.3.1 历史对比法
        2.3.2 城郊对比法
        2.3.3 城市内部不同性质下垫面对比法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西安市区大气环境治理和规划的有关问题
    3.1 西安市区污染源调查与评价
        3.1.1 能源消耗状况
        3.1.2 大气污染调查与评价
        3.1.3 西安地区主要污染源
    3.2 西安市区大气环境治理与规划框架
        3.2.1 西安市区大气环境评价问题
        3.2.2 西安市区大气环境预测问题
    3.3 西安市区大气环境治理与规划总体策略
        3.3.1 合理调整工业布局和产业结构
        3.3.2 发展生态工业
        3.3.3 实施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
        3.3.4 控制机动车尾气污染
        3.3.5 发展公共交通事业
        3.3.6 建立有效的市区空气质量监控系统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大气评价指标研究
    4.1 大气环境质量一般评测
        4.1.1 大气环境质量综合污染指数法
        4.1.2 模糊多目标决策法
    4.2 大气评价指标
        4.2.1 模糊综合评判方法
        4.2.2 主要污染影响因子的指标模糊确认
        4.2.3 大气质量样本达标状况的判别分析
    4.3 大气估计方法
        4.3.1 能量估计
        4.3.2 大气环境质量估计方法
        4.3.3 大气质量专家系统估计系统与污染物评价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大气污染的预报方法的研究
    5.1 大气污染预报方法研究
        5.1.1 大气污染潜势指数预报方法
        5.1.2 污染浓度指数(DAMI)的预报
        5.1.3 大气污染的集成预报方法
    5.2 大气污染数值模式推导
        5.2.1 数学模式中的气体动力学问题
        5.2.2 坐标变换
        5.2.3 等面积投影
        5.2.4 实际运算的数学模式
    5.3 酸雨区域数值模式预报体系的研究与建立
        5.3.1 酸雨数值模式推导
        5.3.2 酸雨欧拉网格系统的求解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大气评价、预测方法的实际应用
    6.1 西安市大气质量评价
    6.2 西安市区酸雨预报
    6.3 大气污染扩散结果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及展望
    7.1 主要结果
    7.2 研究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和科研工作情况

四、济南市年前再关停3家水泥厂(论文参考文献)

  • [1]重整融资法律制度问题研究[D]. 孙建.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2]乡民艺术与民间自治传统 ——以鲁中地区三德范村年节“扮玩”为个案[D]. 朱振华. 山东大学, 2017(08)
  • [3]阳泉市区大气污染物扩散及空气质量控制研究[D]. 韩东银.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2014(11)
  • [4]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山东省2013-2020年大气污染防治规划》和《山东省2013-2020年大气污染防治规划一期(2013-2015年)行动计划》的通知[J]. 山东省人民政府. 山东省人民政府公报, 2013(17)
  • [5]新塘镇产业发展对城镇空间演变的影响研究[D]. 吴丽娟. 华南理工大学, 2012(01)
  • [6]小城镇工业用地的调整 ——以汉川市小城镇为例[D]. 夏伟荣. 西北大学, 2010(09)
  • [7]朔州市中心城区环境综合整治规划[D]. 荣卫龙. 南京理工大学, 2009(01)
  • [8]成都市某区能源替代及限煤禁煤可行性研究[D]. 郭昆鹏. 成都理工大学, 2009(02)
  • [9]我国碳市场构建的设想[D]. 江淑敏. 山东师范大学, 2009(09)
  • [10]西安市大气环境系统分析方法研究[D]. 胥效文. 西北工业大学, 2007(03)

标签:;  ;  ;  ;  ;  

济南一年前又关闭了三个水泥厂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