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黄春秋”的职责

“炎黄春秋”的职责

一、《炎黄春秋》的责任(论文文献综述)

陈爱茹,李鑫,石月,睿清,王建政,李惟,祝伟伟,李凯旋,楼宇,唐芳芳,秦振燕,高颖,晓风[1](2021)在《外国共产党总书记论中国共产党》文中指出2021年,我们迎来了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这是中国人民改变历史命运的一百年,是中华民族迎来伟大复兴的一百年,是中国为全人类发展作出卓越贡献的一百年。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找到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实现了民族独立、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实现了经济快速发展、社会长期稳定,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创造了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中国奇迹"。中国共产党的发展经验具有世界意义,其在建设社会主义方面取得的显着成就鼓舞了世界其他国家的共产党人。在2021年7月到来之际,本刊刊登"外国共产党总书记论中国共产党"笔谈,讲述了他们对中国共产党伟大而光辉历史的深刻认识。

陈晋[2](2021)在《青年毛泽东与青年马克思》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马克思和毛泽东,文化背景和家庭出身全然不同,走过的人生道路不尽相同,面临的时代课题大不相同,但他们都成为影响历史进程的大思想家和大革命家。马克思的青年时代大体指他28岁即1846年和恩格斯完成《德意志意识形态》前,原因是他们在这本书中系统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这一新的世界观。毛泽东的青年时代则以1921年参加组建中国共产党为结束的标志,那年他也是28岁。如果把他们青年时代的思想探索过程放在一起考察,不难发现一些异曲同工之处。

丁晓平[3](2021)在《“王明中毒事件”的历史真相》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事发于1943年延安整风运动时期的"王明中毒事件",是王明、孟庆树夫妇借在中央医院住院期间发生的医疗技术事故,炮制的一起莫须有的政治事件。20世纪70年代,王明在《中共五十年》一书中再次诬蔑毛泽东"给王明下毒"。因王明拿走了当年在延安中央医院的全部病历,另一部分医疗会诊和审查记录流落民间,导致多年来此事件成为一件"谜案"。本文中,笔者以新发现的原始档案和文献为物证,并采访当年的亲历者和当事人,还原"王明中毒事件"的历史真相。

王建国[4](2021)在《四渡赤水研究中的几个问题辨析与思考》文中研究指明"四渡赤水"概念的首次使用是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而不是长征时期。四渡赤水期间,中共中央和红军领导人对毛泽东的战略指挥曾经有不同看法。渡过金沙江,即便博古、李德也对毛泽东的指挥予以高度认同。在代表中共中央向共产国际汇报时,陈云更是将四渡赤水作为经典战例予以高度肯定。新中国成立后,四渡赤水作战也一直受到军界和学术界的一致推崇。毛泽东说过四渡赤水是自己的得意之笔,但他的评价并不为外界所知晓。"毛主席用兵真如神"的说法最初是艺术表达,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这一评价才逐渐为学术界所接受。所谓四渡赤水在毛泽东"亲自导演"下走上神坛的说法毫无事实根据。党史工作者必须依据客观史实进行学术创新,否则,很容易陷入历史虚无主义的泥潭。

洪家宜,曹前发,武爱民,王东旭,高振寰,宋尚有,周学海,张云龙,仲艳妮,姜晓龙,白云国,高红军,张昕欣[5](2020)在《筑起中国北方的“绿色长城”——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笔谈》文中研究指明反思与跨越:继往开来的三北工程洪家宜:我国在1978年上马三北工程,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三北地区曾有茂密的森林、肥美的草原,但因过量索取、战争破坏等因素,到20世纪70年代,森林覆盖率只有5%,三大危机触目惊心:一是风沙危害危机。从新疆到黑龙江长达万里的风沙线上,有3亿多亩农田、15亿亩牧场遭受风沙危害,沙尘暴成为春季常态。流沙对交通安全造成严重威胁,

关泠[6](2020)在《中国当代军事百科全书编纂研究》文中指出军事百科全书编纂是以“编纂”为核心的创造性精神劳动,是社会科学文化活动中的专业实践活动。中国当代军事百科全书编纂是中国军事科学研究的重要组成,也是军事辞书编纂的重要领域。编纂实践始于20世纪80年代,它是中国军事科学发展史和辞书编纂史上的一项开创性工作。以《中国大百科全书·军事》第一版及《中国军事百科全书》第一版、第二版等为代表的一系列大型军事百科全书、辞典,系统介绍古今中外军事领域知识,全面总结军事理论与军事实践,建立起富有中国特色的军事百科知识体系,是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成果,体现了中国当代军事科学发展水平,在传播军事知识,推动军事科学发展,服务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相对于编纂实践,对军事百科全书编纂理论的探索虽然产生了一些重要的研究成果,但还不够丰富,特别是近10年鲜有系统的研究。本文以近代以来世界军事百科全书编纂谱系为框架,将中国当代军事百科全书置于该框架中研究与考量。以中国当代军事百科全书编纂历史为主线,通过回顾不同历史时期编纂机构、编纂人员、编纂成果的发展,总结军事百科全书编纂经验。通过考察军事百科全书编纂的理论依据和基础,军事知识秩序的建立过程,编纂系统工程的运行方式,研究军事百科全书编纂理论与方法。通过探讨编纂的政治性与客观性的科学考量,以及文献资料研究在编纂中的作用,研究军事百科全书编纂规律。以中国当代3部大型军事百科全书为个案,从其编纂内容、编纂实践、编纂现代化着手,研究军事百科全书编纂特色与创新。本文运用军事学、辞书学、史学、编辑出版学及传播学理论和专业知识,对中国当代军事百科全书作了系统研究。从“学科论”出发,考察军事百科全书的知识分类及其与军事学科的建立与发展的关系。从文化缔构的角度考察军事百科全书编纂体系在建立新的军事知识秩序,实现军事知识的规范化、标准化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以辞书框架理论考察军事百科全书编纂主体与编纂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本文首次对中国当代军事百科全书编纂历史进行了系统研究。查阅了1980年至2016年军事百科全书编纂原始文件、资料、档案、会议记录等,访谈了部分直接参与编纂的专家学者和重要事件亲历者,厘清了编纂中的重要事件、节点及发展脉络。通过考察中国当代军事百科全书编纂体制和机制的形成与发展,并与国内外其他百科全书编纂进行比较,提炼并总结了编纂特点、作用和贡献。通过对军事百科全书编纂与军事学科的建立及发展进行系统探索,认为编纂活动为军事学相关学科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并推动和深化了相关领域的理论研究。首次集中对编纂中若干重要历史问题的处理和解决进行探究,通过文献梳理、档案整理、访谈记录等,重点研究了解放军军战史、重要人物若干问题的编纂原则、标准,以及表述、评价标准(准则)的形成,如长征“密电事件”、抗日战争中人民军队战绩等表述的形成及我军36位军事家的确定过程等,集中反映了编纂工作与科学研究的相互促进及其统一。本文拓展了军事百科全书研究的领域,丰富了相关研究成果,为后续研究提供了思路与借鉴。

郭美池[7](2020)在《张莘夫事件与国、苏、共三方博弈》文中提出在战后东北问题中,张莘夫事件是同时涉及国民政府、苏联、中国共产党三方关系互动的典型案件之一,既反映了中、苏对东北工业归属权的争执,也是国、共争夺东北的一个具体事例。作为不同的政治主体,国、苏、共三方对此案都有着自身视角的理解与应对,并随事态发展而调整其因应之道。张莘夫事件在国方内部激起了层层波澜,东北行营职员在此案后被陆续调回重庆,东北行政接收工作也陷入停滞。为了平衡态势,苏方在张案后对东北中共军队的行动有所约束,这种策略上的“微调”表面上看似摇摆不定,实际上是苏方一以贯之的双面因应之道。事件后,中共方面更加注重对待国方接收人员的应对策略与抵制技巧,多次强调不要伤害接收人员。在宣传方面,国、苏、共三方进行了各有所异的报导与阐释,这些众口不一的言说同样也作为历史事实的一种,与最初的事件真相混杂糅合,成为我们所认知的历史。国方对张案的宣传手法有“详”有“略”,剑指中共,而避免提及苏方责任。苏方则试图转移视线,不提张案具体情形,将关注重点放在中国国内的反苏言论以及国民政府对此的纵容行为,向国方施压。而在中共的宣传叙事中,张案是国民党内反动派自导自演的惨剧,把矛头对准国民党内反动派,以防御性姿态开展宣传反攻。基于不同的叙事框架,国、共在报纸、期刊等媒介上发表新闻及言论,双方有来有往、针锋相对,将对张案的阐释纳入到整个战后宣传的博弈之下。

宁凯惠[8](2019)在《论宪法序言的价值构造》文中提出宪法序言是宪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宪法结构中,宪法序言有其自身的特征,并发挥着特殊的效应或功能。长期以来,我国法学界对宪法序言的价值构造尚未开展全面深入的研究。宪法序言作为主权者人民行使制宪权作出政治决断的始原的、集中的产物,蕴含着丰富的价值。宪法序言价值构造源于人民的制宪活动,集中体现了人民的最高意志和根本利益;这种意志和利益首先以制宪目的的形式呈现出来,并形成一定的价值结构。宪法序言价值一旦构造,便会随着社会历史的变化发展而发生变迁。宪法序言的价值构造通过变迁处于不断的动态调整中,其功能也随之发生变化。西方国家宪法序言以―人民主语+价值目标‖的模式进行价值构造,体现了以―自由主义‖为核心价值的宪法序言价值结构。而我国宪法序言则是以社会主义为核心,形成了―历史叙事+基本国情+国家任务+基本国策+地位与效力‖等内容所构成的―多元共生‖的价值构造模式。这一价值构造模式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意义和时代价值。从宪法序言价值构造比较维度来看,西方国家宪法序言普遍确立了个人自由或人的尊严、平等、民主、分权(包括横向分权和纵向分权)、自治(包括社会自治、民族自治和地方自治)、法治、正义等为基本要素的价值构造,而我国宪法序言则确立了社会主义、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民主专政和马克思主义指导等为基本要素的价值构造。较而言之,西方国家宪法序言价值构造具有抽象性、一般性和相对中性,而我国宪法序言价值构造则带有具体的针对性、突出的政治性和浓厚的意识形态色彩。中西宪法序言价值构造之间之所以如此不同,决定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因素构成的截然不同的宪法文化。比较而言,我国社会主义宪法序言的价值构造具有资本主义国家宪法序言的价值构造不可比拟的科学性、进步性和优越性。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新时代,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须加强宪法的实施和监督,尊崇宪法基本价值和维护宪法至上权威。面对我国宪法序言在构造要素、构造结构、构造模式、构造功能等方面进一步完善和升华的现实需要,必须在人民改革创新实践中继续完善我国宪法序言的价值构造。具体地说,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制度,以人民改革创新实践为基础,将能够全面反映人民共同价值目标的内容纳入到宪法序言中,通过增加、删除、调整和修改的方式不断优化宪法序言的价值结构,构建符合人民改革创新实践要求的宪法序言价值结构。其次,实现宪法序言价值构造模式的转变。近代立宪主义兴起以来,宪法普遍确立了―人民主语+价值目标‖的宪法序言价值构造模式,宪法序言以人民为主体,通过制宪权将人民的共同价值目标固化在宪法序言中,以体现人民的政治理想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我国宪法序言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构建了“历史叙事+基本国情+国家任务+基本政策+地位与效力”的价值构造模式,这种构造模式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体现了鲜活的时代精神,在世界立宪及宪治史上具有“中国性”的价值特质。我国宪法序言价值构造模式进一步优化和完善,必须立足于我国的基本国情和宪治文化,顺应世界宪法变迁的主潮流和大趋势,借鉴“人民主语+价值目标”宪法序言价值构造模式的合理内核和积极因素。与此相关的是,宪法序言价值构造功能的强化还必须加强我国宪法实施的制度和机制建设,尤其是完善我国的宪法监督制度和机制,着力构建中国特色的违宪审查制度。只有这样,才能从总体上形成价值构造要素更加丰富多样、构造结构更加合理优化、构造功能更加强化有效的宪法序言价值构造,从而推动我国宪法价值实现,建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宪治国家。

王春华[9](2019)在《全球治理背景下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研究》文中认为意识形态安全指占统治地位的主流思想观念形态既处于客观上的安全状态,又在主观状态上能够发挥其统领其他社会思潮、对受众产生感召力和价值认同的作用以及人们能够自觉主动践行。意识形态安全问题关乎政权稳固与国家发展,党和国家历来极为重视我国的意识形态安全工作。当前全球治理已不可逆转,中国在参与过程中不得不面对不同民族、文化、宗教之间的摩擦、碰撞甚至对立与冲突,意识形态安全难免会因不同国家的价值观、文化、政策等而受到冲击。因此,如何充分保证我国在参与全球治理过程中的意识形态独立与安全成为亟需解决的现实问题。围绕这一重要问题,本文以历史唯物主义及唯物辩证法为指导,采用文献研究法、个案分析法,将意识形态安全问题置于全球治理这一背景下进行研究。意识形态安全问题伴随着全球治理的演进过程一直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在当前全球治理的背景之下,我国的意识形态安全仍然受到一定的冲击。全球治理过程中的“普世价值”、多种社会思潮、西方中心主义的全球治理理论以及敏感外交问题冲击着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动摇着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合法性以及挑战着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性。而全球治理背景下宪政与“普世价值”的传播、人权的斗争与争论以及新自由主义在我国的扩张,实质上都是全球治理背景下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受到冲击的典型案例,而这些个案的实质也是意识形态的斗争问题。因而,为了充分保证全球治理背景下我国的意识形态安全,一方面,我们要统筹好国内国外两个大局,做好意识形态工作;另一方面,我们要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引领当前全球治理,推进全球治理走向全球善治,为实现意识形态安全打造良好的国际环境。在参与全球治理的过程中,我们既要保证我国意识形态不受侵犯,又不做意识形态的输出者,从而真正实现我国的意识形态安全。

竟辉[10](2018)在《当代中国自由主义与新左派思潮比较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社会思潮作为社会变迁的风向标、民众心理的显示器和价值观念的调适仪,在一定时期内对一个国家的建设、民族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与文化的繁荣产生着重要影响。改革开放以来,对内思想解放程度的跃升、自由舆论平台的拓展和对外文化交流机会的增多、融入全球市场的加速,为中国多样化社会思潮的生成与发展提供了深厚土壤和广阔空间。一时间,个体与国家、本土与外来、传统与现代、民族与世界兼而有之的社会思潮在我国思想文化领域擘画了一幅异彩纷呈的景象。然而,社会思潮并不是人们心理动向和思想观点的单纯再现,其鲜明的阶级立场、明确的价值取向、强烈的政治诉求、系统的制度安排决定着它必然会向国家政策乃至国家政权渗透抑或侵蚀。在犹如万花筒般的当代中国社会思潮中,自由主义和新左派思潮就是衍生于改革开放新时期并有着强烈意识形态倾向和确定政治制度意向的社会思潮。随着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社会变革程度和思想分化裂度的不断加深,自由主义与新左派思潮围绕国内社会现实问题展开了激烈论战。这一激烈论战在当今中国意识形态领域斗争中居于核心地位,它既从宏观层面反映了人们对中国向何处去的担心忧虑和认识分歧,也从微观层面折射出不同社会阶层、社会群体间复杂尖锐的利益矛盾和价值冲突。可以说,自由主义与新左派思潮之争,是在中国社会现代化转型关键时刻发生的一次具有方向性、全局性的重大思想交锋。双方在体制内外、官方民间都有着一定的号召力、影响力,也都试图通过遮蔽、解构甚至颠覆主流意识形态而为中国社会发展寻找出路。但由于二者在方案设计上脱离中国发展实际,在利益关切上疏离广大人民群众,在价值理念上背离社会主流价值观,因而弥漫着浓厚的乌托邦色彩。毋庸置疑,自由主义与新左派思潮的较量已是当代中国社会的一种客观事实。通过对中西方自由主义和中国新左派思潮的学理概述,阐释了中西方自由主义的理论渊源、流变过程,同时分析了中国新左派思潮的概念内涵、理论依据和心理基础,从而展现了中国自由主义与西方自由主义、中国新左派思潮与西方新左派之间的内在关联。以此为切入点,通过梳理当代中国自由主义的生成环境、发展脉络、存在形式和当代中国新左派思潮的现实成因、嬗变历程、表现样态,能够从中发掘和总结出某些规律性特点。诚然,自由主义与新左派思潮的演进所凸显的只是当前中国社会思潮多样化图景的冰山一角。在这个多样化图景中,自由主义与新左派思潮并非孤立的个体,二者同其他社会思潮存有密切联系。我们说自由主义与新左派思潮在基本立场、现实评价、政治主张等方面相对立,但并不排斥它们在意识形态、社会变革、现代建构和问题意识等方面有融通之处。反观20余年来自由主义与新左派思潮的论争,其深刻的论争背景、宏大的论争主题、丰富的论争内容和嬗变的论争过程向人们呈现出当代中国社会思潮的纷争乱象。总体来看,无论是在理论的完整性方面,还是在实践的操作性方面,当代中国自由主义与新左派思潮都包含着太多的价值变量,它们针对的虽是同样的中国问题,却表现出不同的价值关怀。囿于各自理论逻辑的依附性、政治逻辑的排他性和思维逻辑的教条性,当代中国自由主义与新左派思潮既有理论主张上的误区和偏差,也有价值认知上的分野和悬殊。这主要表现在如何看待中国的市场经济、民主政治、文明模式、社会性质、改革开放、自由平等和全球化进程上。显而易见,这种内在的价值裂变向人们揭示了中国自由主义反马克思主义和中国新左派思潮非马克思主义主义的意识形态本质。为此,我们有必要再次审视我国意识形态建设的应然地位和实然境遇,从比较自由主义和新左派思潮各自价值诉求的视角出发,整体上把握二者同主流意识形态之间的离合关系,继而重点剖析和论证它们潜在的意识形态危害。然而问题在于,对任何一种思想体系的价值评价都要结合其所处的环境和所经的阶段来进行。众所周知,社会急剧转型的中国正遭受着思想分化、共识瓦解的阵痛。自由主义与新左派思潮论战的发生和发展,正好从某个侧面印证了这种阵痛背后所隐藏着的思想资源的短缺、匮乏。所以,面对新时代我国意识形态建设的艰巨任务,我们不仅要善于剥离自由主义与新左派思潮的糟粕成分,努力规避它们的话语陷阱;而且还要勇于汲取自由主义与新左派思潮的有益资源,准确把握它们的发展动向,通过不断对其价值整合,使之更好地契合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但从根本上说,要跳出自由主义与新左派思潮的理论窠臼,突破自由主义与新左派思潮的意识形态藩篱,除了必要的价值批判和资源借鉴外,更为重要的是要在实践层面予以超越。这就要求我们从原则遵循、方法探求和目标建构三个方面同向发力、同时发力,在高擎改革开放旗帜、维护意识形态安全和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中彻底化解自由主义走“改旗易帜邪路”、新左派思潮走“封闭僵化老路”的风险。

二、《炎黄春秋》的责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炎黄春秋》的责任(论文提纲范文)

(1)外国共产党总书记论中国共产党(论文提纲范文)

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是引领中国人民不断奋斗的历史
中国共产党百年发展的成功经验与重要贡献
中国始终在前进
百年中国共产党的成就具有重要的世界意义
中国共产党百年成就源于始终保持本色
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是引领未来的历史大事件
中共为世界社会主义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不断自我革新的百年奋斗历程
中共始终把人类发展作为重要关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引领中国走向高质量发展道路

(2)青年毛泽东与青年马克思(论文提纲范文)

对文史哲持有罕见的兴趣和相当深入的研究
看重精神生活,注重培养崇高的心性志向
有影响的政治活动从主办报刊开始
分析比较各种社会思潮后,创立或确定理论信念

(3)“王明中毒事件”的历史真相(论文提纲范文)

“王明中毒事件”及其治疗会诊的来龙去脉
王明“尿中曾证明有过微量的汞”不等于确诊为“慢性汞中毒”
中共中央组成最高审查委员会,金茂岳写出“检讨信”

(4)四渡赤水研究中的几个问题辨析与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公开使用“四渡赤水”概念始于何时
二、“大跃进”前,对“四渡赤水”作战的评价是否“争议纷呈”
三、“‘大跃进’年代出现后”,毛泽东有没有导演“四渡赤水”“神话”
四、改革开放以来,学术界对“四渡赤水”评价的总体趋势是什么
五、不能以演义方法和历史虚无主义的态度对待历史研究
结语

(5)筑起中国北方的“绿色长城”——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笔谈(论文提纲范文)

反思与跨越:继往开来的三北工程
中共五代领导集体关注三北
三北工程与“两山”理论
为龙江大粮仓撑起绿色屏障
砥砺奋进中的甘肃三北工程
气壮山河的治山兴林凯歌
绿染天山南北,筑牢生态屏障
陕西毛乌素:昔日沙地变绿洲
宁夏白芨滩:绿染黄沙着华章
河北塞罕坝:塞外高原筑起“绿色长城”

(6)中国当代军事百科全书编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来源及意义
    1.2 关键概念界定
    1.3 文献综述
        1.3.1 百科全书研究的主要专着和论文
        1.3.2 中国军事百科全书的研究
    1.4 主要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1.5 研究理论及其说明
第二章 编纂概述
    2.1 军事百科全书的性质、特点
    2.2 军事百科全书的功用
    2.3 编纂指导思想及目的
        2.3.1 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2.3.2 为中国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服务
    2.4 出版、修订与版别
第三章 编纂发展历程
    3.1 编纂历史背景
        3.1.1 新时期社会文化需求和军队建设总目标催生
        3.1.2 中国国防现代化和军事斗争准备迫切需要
        3.1.3 新军事革命强力推动
    3.2 编纂历程及阶段
        3.2.1 编纂的开创与奠基(1980~1986)
        3.2.2 编纂的专业化与全面建设(1986~2002)
        3.2.3 编纂的纵深化、系统化、多元化发展(2002~2016)
    3.3 编纂领导机构与组织机构
        3.3.1 兼具行政性和学术性的领导机构
        3.3.2 从临时性机构到正式定编的组织机构
    3.4 权威型的撰写和编审人员
    3.5 专业型的专门编纂人员
第四章 编纂理论与方法:博采、萃取与确定
    4.1 博采:基于军事科学研究成果
        4.1.1 “学科论”与军事百科全书总体设计
        4.1.2 以军事科学研究为基础
    4.2 萃取:军事知识秩序的建立
        4.2.1 积淀与初建
        4.2.2 完善与架构
        4.2.3 传承与创新
    4.3 确定:系统工程的运行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政治性与客观性:科学考量标准
    5.1 坚持政治原则
        5.1.1 “事关国家和军队的科学文化基本建设”
        5.1.2 反映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研究成果
        5.1.3 政治性问题的处理解决
        5.1.4 作为“武器”的军事百科全书
    5.2 秉持客观性
        5.2.1 人物条目评价原则的提出
        5.2.2 尊重历史,实事求是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文献资料研究与条目撰写审定
    6.1 研究必须充分地占有文献资料
        6.1.1 编纂的广度、深度取决于文献资料的占有度
        6.1.2 基础建设与长远保存
    6.2 藏用并重
        6.2.1 文献资料建设
        6.2.2 文献资料核对
    6.3 条目专题资料与条目撰写、审定
        6.3.1 “因条而宜”建立条目专题资料系统
        6.3.2 收集、鉴别、取舍——以“段德昌”条目专题资料为例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编纂特色与创新
    7.1 编纂内容
        7.1.1 知识内容:从填补空白到全面反映
        7.1.2 知识体系:在创新中发展
        7.1.3 文体语言:百科体裁与军事特色
    7.2 编纂实践
        7.2.1 “国家编纂体制”
        7.2.2 “小核心、大外围”的编纂机制
        7.2.3 与其他百科全书编纂模式之比较
    7.3 编纂现代化设想
        7.3.1 编纂技术平台现代化
        7.3.2 构建军事知识服务体系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编纂与军事学科的建立、发展
    8.1 推动军事辩证法学科建设
        8.1.1 条目范畴的确定
        8.1.2 学科的建立
        8.1.3 在发展中调整
    8.2 拓展军队政治工作学科范畴
        8.2.1 学科之争
        8.2.2 学科体系的完善
    8.3 夯实军事法学科研究基础
        8.3.1 学科的增设
        8.3.2 填补军事法研究空白
    8.4 构建军事装备学科理论体系
        8.4.1 反映军事装备知识增长
        8.4.2 创新发展军事装备理论
    本章小结
第九章 若干重要历史问题的研究与解决
    9.1 解放军军战史若干重要问题
        9.1.1 长征“密电事件”的争论
        9.1.2 西路军相关条目的表述
        9.1.3 抗日战争中人民军队战绩问题
        9.1.4 对百团大战的认识和评价
    9.2 军事人物相关问题
        9.2.1 清除“左”的影响——以被错杀人物条目为例
        9.2.2 稳妥处理历史遗留问题——以“项英”“粟裕”条目为例
        9.2.3 人物评价“功是功,过是过”——以“林彪”条目为例
        9.2.4 人物图片阐释知识语言
        9.2.5 解放军“军事家”的论证和确定
        9.2.6 中华民国时期军事人物评价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7)张莘夫事件与国、苏、共三方博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
    (二)学术史回顾
    (三)文章结构
一、战后东北经济接收的困境
    (一)逐鹿东北——战后东北接收问题
    (二)以“经济”为筹码:中苏经济合作交涉
    (三)抚顺煤矿归属之争
二、张莘夫事件始末
    (一)张莘夫等人遇害经过
    (二)谁来负责?——事发后的交涉与调查
    (三)审判莫广成
三、因应之道:三方视角下的张莘夫事件
    (一)国方的认知与反应
    (二)苏联叙事及其策略的“微调”
    (三)“接收”与“反接收”:中共抵制策略的完善
四、众口不一:各方舆论势力博弈
    (一)国、苏、共三方的宣传策略
    (二)诉诸文字的较量
    (三)因接收而殉国:张氏形象的塑造
    (四)舆情万象
    (五)观宣传之后效
结语
征引文献
附录
致谢

(8)论宪法序言的价值构造(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宪法价值研究现状
        二、宪法序言研究现状
        三、价值构造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方法
        一、规范分析法
        二、价值分析法
        三、比较分析法
        四、文献分析法
    本章小结
第一章 宪法序言的一般理论
    第一节 宪法序言的含义
        一、宪法序言的称谓
        二、宪法序言的内涵
        三、宪法序言的功能
    第二节 宪法序言的特征
        一、形式多样性
        二、内容多元性
        三、价值普遍性
        四、文明归属性
    第三节 宪法序言的定位
        一、宪法序言的文本性定位
        二、宪法序言的规范性定位
    第四节 宪法序言的类型
        一、“明示性序言”和“非明示序言”
        二、社会主义国家宪法序言和资本主义国家宪法序言
        三、西方国家宪法序言和非西方国家宪法序言
        四、英美法系宪法序言和大陆法系宪法序言
        五、基督教国家宪法序言和伊斯兰国家宪法序言
    第五节 宪法序言的效力
        一、宪法序言有效说
        二、宪法序言无效说
        三、宪法序言效力折衷说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宪法序言价值构造之本体
    第一节 作为法的价值最集中体现的宪法序言价值
        一、法的价值
        二、宪法价值
        三、宪法序言的价值
    第二节 宪法序言的价值构造者——人民
        一、“我们人民”
        二、价值构造
        三、宪法序言价值构造的本质属性
    第三节 宪法序言价值构造的要素
        一、制宪目的
        二、宪法原则
        三、价值元素
        四、国家任务
    第四节 宪法序言价值构造的类型
        一、“立宪宗旨型”
        二、“基本原则型”
        三、“宏观纲领型”
        四、“价值宣示型”
    第五节 宪法序言价值构造的功能
        一、法律体系整合功能
        二、宪法修改约束功能
        三、宪法解释指导功能
        四、宪法变迁规制功能
        五、宪法评价基准功能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宪法序言价值构造之发生
    第一节 宪法序言发生概述
        一、制宪权理论
        二、宪法序言与制宪权
    第二节 宪法序言价值构造之发生主体
        一、间接主体:人民
        二、直接主体:制宪者
    第三节 宪法序言价值构造之发生客体
        一、间接客体:人民意志
        二、直接客体:制宪者意志
    第四节 宪法序言价值构造之发生中介
        一、作为主客体联结的中介
        二、制宪权作为宪法序言价值构造发生的中介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宪法序言价值构造之变迁
    第一节 宪法序言价值构造变迁概述
        一、宪法变迁的内涵和类型
        二、宪法序言价值构造变迁的类型
    第二节 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宪法序言价值构造的变迁
        一、美国宪法序言价值构造的变迁
        二、法国宪法序言价值构造的变迁
        三、德国宪法序言价值构造的变迁
    第三节 社会主义国家宪法序言价值构造之变迁
        一、社会主义国家宪法发展概述
        二、社会主义国家宪法序言价值构造的变迁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宪法序言价值构造之比较
    第一节 宪法序言价值构造比较一般理论
        一、宪法序言价值构造比较的概念
        二、宪法序言价值构造比较的标准
    第二节 资本主义国家宪法序言价值构造比较
        一、资本主义国家宪法序言价值构造之同
        二、资本主义国家宪法序言价值构造之异
    第三节 社会主义国家宪法序言价值构造比较
        一、社会主义国家宪法序言价值构造之一致性
        二、社会主义国家宪法序言价值构造之差异性
    第四节 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国家宪法序言价值构造比较
        一、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国家宪法序言价值构造之共性
        二、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国家宪法序言价值构造之个性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我国宪法序言价值构造的演变、特征与完善
    第一节 我国宪法序言价值构造之发生
        一、我国宪法序言价值构造的发生
        二、我国宪法价值构造的定型
    第二节 我国宪法序言价值构造之变迁
        一、1954 年宪法序言的价值构造
        二、1975 年宪法序言的价值构造
        三、1978 年宪法序言的价值构造
        四、1982 年宪法序言的价值构造
        五、我国宪法序言价值构造变迁的超稳价值
    第三节 现行宪法序言的价值构成
        一、现行宪法的序言
        二、现行宪法序言的价值构造
    第四节 我国现行宪法序言价值构造的特征
        一、宏观纲领性
        二、意识形态性
        三、高级背景性
        四、党导立宪性
        五、结构层级性
        六、结构开放性
    第五节 我国现行宪法序言价值构造的完善
        一、构造结构之优化
        二、构造模式之转型
        三、构造要素之合理
        四、构造功能之强化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9)全球治理背景下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与依据
    二、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三、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四、研究重点、难点与创新点
        (一)研究重点
        (二)研究难点
        (三)研究创新点
    五、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二)理论联系实际法
        (三)综合研究法
        (四)个案分析法
第一章 全球治理与意识形态安全基本理论概述
    第一节 全球治理基本理论概述
        一、治理的内涵
        二、全球治理的内涵
        三、全球治理的主要内容
    第二节 意识形态安全基本理论概述
        一、安全的内涵
        二、意识形态安全的内涵
        三、意识形态安全的维度
    第三节 全球治理与意识形态安全
        一、全球治理的历史考察
        二、全球治理演进中意识形态安全问题的演变
第二章 全球治理背景下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受到的冲击
    第一节 西方中心主义的全球治理理论的冲击
        一、全球治理理论形成的背景
        二、全球治理理论动摇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合法性
    第二节 全球治理中“普世价值”的冲击
        一、全球治理中的“普世价值”实质
        二、“普世价值”冲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导性
    第三节 多元治理主体传播多种社会思潮的冲击
        一、全球治理中治理主体的局限性
        二、多元社会思潮冲击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度
    第四节 敏感外交问题的挑战
        一、敏感外交问题的实质
        二、敏感外交问题挑战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性
第三章 全球治理背景下我国意识形态安全斗争的典型案例
    第一节 宪政和“普世价值”
        一、宪政与“普世价值”的传播
        二、宪政与“普世价值”的实质
    第二节 人权问题
        一、人权问题的斗争
        二、人权斗争的实质
    第三节 新自由主义
        一、新自由主义的扩张
        二、新自由主义的实质
第四章 全球治理背景下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路径探析
    第一节 准确把握全球治理背景下意识形态安全问题
        一、认清意识形态安全的重要地位
        二、把握当前全球治理背景下意识形态安全问题的特征
    第二节 统筹国内国外两个大局做好意识形态工作
        一、准确把握国内外发展大势
        二、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经验
        三、掌握意识形态工作主动权
    第三节 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营造意识形态安全格局
        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目标
        二、以人类命运共同体引领全球治理变革
        三、以人类命运共同体共享共建安全格局
总结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10)当代中国自由主义与新左派思潮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目的和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目的
        1.1.3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述评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的内容、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的根本内容
        1.3.2 研究的基本思路
        1.3.3 研究的主要方法
    1.4 研究的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1.4.1 研究拟有创新点
        1.4.2 研究的不足之处
第二章 中西语境下的自由主义与中国的新左派思潮
    2.1 西方自由主义的源流与意蕴
        2.1.1 西方自由主义的理论渊源
        2.1.2 西方自由主义的历史演进
        2.1.3 西方自由主义的价值硬核
    2.2 中国自由主义的流变与命运
        2.2.1 中国自由主义的百年流变
        2.2.2 中国自由主义的理论实质
        2.2.3 中国自由主义的历史命运
    2.3 中国新左派思潮的理论考察
        2.3.1 新左派思潮由来与概念
        2.3.2 新左派思潮的理论依据
        2.3.3 新左派思潮的心理基础
第三章 当代中国自由主义与新左派思潮的缘起发展
    3.1 当代中国自由主义的缘起发展
        3.1.1 当代中国自由主义的生成环境
        3.1.2 当代中国自由主义的发展脉络
        3.1.3 当代中国自由主义的四重面貌
    3.2 当代中国新左派思潮的缘起发展
        3.2.1 当代中国新左派思潮的现实成因
        3.2.2 当代中国新左派思潮的嬗变历程
        3.2.3 当代中国新左派思潮的表现样态
    3.3 两大社会思潮呈现的规律性特点
        3.3.1 理论根基的依附性
        3.3.2 实践取向的政治性
        3.3.3 受众群体的广泛性
        3.3.4 价值理念的排他性
        3.3.5 认知方法的教条性
第四章 当代中国自由主义与新左派思潮的现实定位
    4.1 当代中国主要社会思潮的一般图景
        4.1.1 当代中国社会思潮的萌生及其特征
        4.1.2 自由主义与其他社会思潮相互关系
        4.1.3 新左派思潮与其他社会思潮之关联
    4.2 中国自由主义与新左派思潮的融通
        4.2.1 意识形态:自由主义与新左派思潮的共同属性
        4.2.2 社会变革:自由主义与新左派思潮的共同论域
        4.2.3 现代建构:自由主义与新左派思潮的共同主旨
        4.2.4 问题意识:自由主义与新左派思潮的共同心理
    4.3 中国自由主义与新左派思潮的论争
        4.3.1 中国自由主义与新左派思潮的论争背景
        4.3.2 中国自由主义与新左派思潮的论争主题
        4.3.3 中国自由主义与新左派思潮的论争内容
        4.3.4 中国自由主义与新左派思潮的论争过程
第五章 当代中国自由主义与新左派思潮的价值裂变
    5.1 当代中国自由主义的理论误区
        5.1.1 经济领域推崇“三化政策”
        5.1.2 政治领域宣扬“宪政民主”
        5.1.3 文化领域存有“崇洋心态”
        5.1.4 意识形态领域主张多元化
        5.1.5 民生领域倡导“福利个人化”
        5.1.6 价值观领域标榜“普世价值”
    5.2 当代中国新左派思潮的理论偏差
        5.2.1 追求绝对平等
        5.2.2 拒斥市场经济
        5.2.3 钟爱全面民主
        5.2.4 鼓吹历史虚无观
        5.2.5 反对全球化进程
        5.2.6 鼓吹新改革开放观
    5.3 当代中国自由主义与新左派思潮的价值分野
        5.3.1 崇拜市场与反对市场的力量博弈
        5.3.2 间接民主与直接民主的不同偏爱
        5.3.3 文明趋同论和距离论的口舌之辩
        5.3.4 自由优先或平等至上的情感纠结
        5.3.5 全球化与反全球化间的内在张力
        5.3.6 社会性质上姓社姓资的定性分歧
第六章 当代中国自由主义与新左派思潮意识形态危害
    6.1 当代中国意识形态建设的战略地位、中心任务和多重困境
        6.1.1 当代中国意识形态建设的战略地位
        6.1.2 当代中国意识形态建设的中心任务
        6.1.3 当代中国意识形态建设的现实困境
        6.1.4 当代中国意识形态建设的实践要求
    6.2 当代中国自由主义与新左派思潮同主流意识形态关系辨析
        6.2.1 当代中国自由主义与主流意识形态
        6.2.2 当代中国新左派思潮与主流意识形态
    6.3 当代中国自由主义与新左派思潮意识形态危害的主要表现
        6.3.1 抽离我国意识形态建设的经济基础
        6.3.2 恶化我国意识形态建设的社会环境
        6.3.3 消解民众对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认同
        6.3.4 弱化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绝对领导
        6.3.5 争夺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网络阵地
第七章 当代中国自由主义与新左派思潮的应然启示
    7.1 竭力规避中国自由主义与新左派思潮的话语陷阱
        7.1.1 促进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相结合
        7.1.2 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
        7.1.3 深化国企改革与民企发展的互动
        7.1.4 健全分配制度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7.1.5 拓展公民合理有序政治参与渠道
        7.1.6 以打造命运共同体扞卫国家主权
    7.2 合理借鉴中国自由主义与新左派思潮的理论资源
        7.2.1 以市场机制为动力促进经济发展
        7.2.2 以人民民主为目标统摄政治实践
        7.2.3 以思想争鸣为遵循推动文化繁荣
        7.2.4 以共享共富为导向引领社会改革
        7.2.5 以反腐倡廉为抓手维护党的形象
        7.2.6 以问题回应为契机增进话语认同
    7.3 准确把握中国自由主义与新左派思潮的发展动向
        7.3.1 场所分布的多域化
        7.3.2 表现形式的学术化
        7.3.3 政治诉求的公开化
        7.3.4 传播路径的网络化
        7.3.5 受众对象的低龄化
第八章 当代中国自由主义与新左派思潮的实然超越
    8.1 在实现中国梦过程中始终高擎改革旗帜
        8.1.1 坚持全面深化改革的正确方向
        8.1.2 遵循全面深化改革的思想方法
        8.1.3 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价值目标
        8.1.4 激发全面深化改革的主体力量
        8.1.5 优化全面深化改革的内外环境
    8.2 多元社会思潮中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
        8.2.1 夯实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经济基础
        8.2.2 创新我国政治文明发展的民主形式
        8.2.3 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作用
        8.2.4 优化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社会环境
        8.2.5 坚持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绝对领导
        8.2.6 改善和创新网络意识形态治理模式
    8.3 自觉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
        8.3.1 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8.3.2 深度发掘优秀传统文化
        8.3.3 促进不同文明交流互鉴
        8.3.4 强化理论学习宣传教育
        8.3.5 培植理性平和社会心态
        8.3.6 坚决与错误思潮作斗争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四、《炎黄春秋》的责任(论文参考文献)

  • [1]外国共产党总书记论中国共产党[J]. 陈爱茹,李鑫,石月,睿清,王建政,李惟,祝伟伟,李凯旋,楼宇,唐芳芳,秦振燕,高颖,晓风. 炎黄春秋, 2021(07)
  • [2]青年毛泽东与青年马克思[J]. 陈晋. 炎黄春秋, 2021(05)
  • [3]“王明中毒事件”的历史真相[J]. 丁晓平. 炎黄春秋, 2021(02)
  • [4]四渡赤水研究中的几个问题辨析与思考[J]. 王建国. 军事历史研究, 2021(01)
  • [5]筑起中国北方的“绿色长城”——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笔谈[J]. 洪家宜,曹前发,武爱民,王东旭,高振寰,宋尚有,周学海,张云龙,仲艳妮,姜晓龙,白云国,高红军,张昕欣. 炎黄春秋, 2020(12)
  • [6]中国当代军事百科全书编纂研究[D]. 关泠. 河北大学, 2020(02)
  • [7]张莘夫事件与国、苏、共三方博弈[D]. 郭美池.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20(01)
  • [8]论宪法序言的价值构造[D]. 宁凯惠.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1)
  • [9]全球治理背景下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研究[D]. 王春华.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9(02)
  • [10]当代中国自由主义与新左派思潮比较研究[D]. 竟辉.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18(12)

标签:;  ;  ;  ;  ;  

“炎黄春秋”的职责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