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愈阳方治疗慢性下肢溃疡69例临床观察

中药愈阳方治疗慢性下肢溃疡69例临床观察

一、中药愈疡方治疗下肢慢性溃疡69例临床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阙华发,曹烨民[1](2022)在《下肢慢性溃疡中医诊治与疗效评价专家共识》文中认为下肢慢性溃疡(臁疮)为周围血管科常见病、多发病,其发病多伴有下肢静脉曲张史,多发于小腿处,溃疡经久难愈,或愈后每因损伤而复发,临床治疗较为棘手。中医药的各类内服、外治疗法治疗本病的优势独特,疗效显着。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学会周围血管病专业委员会组织国内周围血管病领域专家,形成下肢慢性溃疡中医诊治与疗效评价专家共识,以期为临床医生的诊疗及科研工作提供参考。

孙屿昕[2](2021)在《中药制剂治疗溃疡性结肠炎证据图评价及网状Meta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1.文献角度梳理中药制剂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随机对照试验证据现况,理清现有干预措施种类及结局指标类型,了解临床对该病研究侧重点,确定待加强研究领域,为学者开展领域内研究提供参加依据。2.采用网状Meta分析方法对治疗轻中度溃疡性结肠炎的中成药进行疗效评价与排序,为临床实践提供循证医学证据。方法研究一系统检索中国知网、维普网、万方数据、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PubMed、Cochrnae Library从建库至2021.03(更新检索时间)。纳入不同中药制剂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系统评价;干预措施包括传统中医理论指导下的药物疗法,不区分剂型与给药途径;对照措施药物、剂型、给药途径不做限制;结局指标包括临床疗效、安全性结局、中医症状评分、炎症因子水平、免疫学指标、血液指标、电子肠镜表现、肠道菌群。研究采用Mapping review研究方法绘制纳入研究的证据分布情况,并使用AMSTAR 2评估纳入系统评价的方法学报告质量。研究二系统检索中国知网、维普网、万方数据、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PubMed、Cochrane Library从建库至2020年6月收录的中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随机对照试验(RCT),进行文献筛选、资料提取工作,分析其方法学和临床特征。研究三系统检索中国知网、维普网、万方数据、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Pub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数据库从建库至2020年10月收录的中成药治疗轻中度溃疡性结肠炎的随机对照试验,采用贝叶斯框架下的网状Meta分析方法,偏倚风险评价使用Cochrane偏倚风险评估工具ROB量表,使用Revman 5.3进行直接比较分析,使用ADDIS 1.16.5和STATA 16软件进行网状间接比较分析,对每个结局指标绘制网状结构图和Rank排序图,寻求当前最佳治疗方案。研究方案于2020年10月注册于PROSPERO平台(CRD420213867)。结果研究一纳入73项中药制剂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系统评价,纳入研究的方法学报告质量都为极低。1.4%(1/73)系统评价受试者限定为疾病活动期,1.4%(1/73)系统评价受试者为缓解期,1.4%(1/73)系统评价受试者为非急性溃疡性结肠炎爆发期,13.7%(10/73)系统评价不限制患者疾病严重程度,其他研究未对受试者病情做明确限定。46.6%(34/73)系统评价的干预措施仅为中医药干预,其余均为中西医结合干预。干预措施给药途径包括口服、灌肠、栓塞纳肛、静脉注射、穴位贴敷、超声诱导。对照措施通常包括西医临床一线用药,如美沙拉秦、柳氮磺胺吡啶、激素制剂、肠道益生菌、安慰剂等。没有研究使用空白对照。58.9%(43/73)的研究报告了有基金支持,39.7%(29/73)的研究未报告受试者的诊断标准。研究二纳入410项中药制剂治疗溃疡性结肠炎随机对照试验,涉及35727名受试者。方法学特征方面,单中心试验占比最多(337/410,82%),10.9%(45/412)试验未报告研究对象来源,双中心的试验有18项,3中心试验7项,4中心试验1项,9中心试验1项,13中心试验1项,18中心试验1项。5.1%(21/410)试验对患者或研究者进行盲法,没有试验报告结局评价人员相关盲法信息。1.7%(7/410)试验进行了随机分配隐藏。64.9%(266/410)试验未报告详细的随机序列生成方法,29.5%(/121/410)使用简单随机方法,其中随机数字表法是最常用的(n=109),随机抽签法(n=9),抛硬币法(n=1),有1项试验仅报告使用简单随机未说明具体方法;另外还包括中央随机法(n=3)、软件随机(n=13)、区间随机法(n=1)。有1项试验报告了样本量估算。0.5%(2/410)试验报告有方案注册。8.5%(35/410)试验报告了存在缺失数据,27.1%(111/410)试验报告有基金支持。平均样本量为(84.2±40.3)例。临床特征方面,59.3%(243/410)试验针对活动期UC患者,2.2%(9/410)试验针对缓解期患者,1项试验针对活动期+缓解期患者,其余38.3%(157/410)未报告疾病分期情况。涉及干预措施265种,其中中成药21种。有3种干预措施的试验超过10项,包括18种中药剂型。干预组中的中药给药途径包括7种,频率前三依次是口服(n=214)、灌肠(n=128)、口服结合灌肠(n=86),其次为药物纳肛(n=4)、静脉点滴(n=1)、口服结合贴敷(n=1)、口服结合静脉点滴(n=1)。纳入研究报告最多的结局指标是临床综合疗效指标,其次为安全性结局、中医症状评分等。研究三纳入33项中成药治疗轻中度溃疡性结肠炎的随机对照试验,受试者涉及2862例,其中男性受试者多于女性受试者(男性1209例,女性960例),每组的基线特征在特征方面具有可比性。33篇RCT中,42.4%(14/33)的试验没有报告随机数字生成的方法。三项研究实施了双盲。没有试验对结局统计分析人员实施盲法。18.2%(6/33)的试验得到了资金支持。研究共涉及19种干预措施,多数为中成药与美沙拉嗪联合使用。单独应用中成药的研究较少。网状Meta分析结果显示,在脓血便/腹痛消失率方面使用锡类散联合美沙拉嗪可能优于单独使用美沙拉嗪,并且安全性可能优于其他干预措施;在腹泻消失率/里急后重消失率方面使用康复新液联合美沙拉嗪可能优于单独使用美沙拉嗪。结论关于中药制剂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随机对照试验、系统评价数量较多,方法学和临床特征的报告存在一定不足,导致整体研究质量偏低,并且对照措施采用安慰剂的研究较少,目前得出的中成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阳性结果结局指标尚不能被视为确证性结论。领域内涉及干预措施范围较广,需要关注对于缓解期患者的药物干预及卫生经济学、生命质量、安全性指标等结局指标的报道,有针对性的开展数量更多、方法学设计更严谨、研究报告质量更高的临床研究。

江鑫[3](2021)在《祛湿解毒活血汤联合生肌愈疡膏治疗臁疮(湿热瘀阻型)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1.观察祛湿解毒活血汤联合生肌愈疡膏治疗臁疮(湿热瘀阻型)的临床疗效。2.通过动态监测治疗前、治疗后14d、治疗28d后血清中白介素-1(Inter leukin-1,IL-1)、白介素-6(Inter leukin-6,IL-6)水平,探讨祛湿解毒活血汤联合生肌愈疡膏治疗臁疮(湿热瘀阻型)的可能作用机制,为临床使用中医药防治臁疮提供一些理论参考。方法:收集来自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中医外科门诊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臁疮患者病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予祛湿解毒活血汤内服联合生肌愈疡膏外用;对照组予羟苯磺酸钙胶囊口服联合磺胺嘧啶银乳膏外用。治疗14d为1疗程,观察周期为28d。记录患者治疗前、治疗14d、治疗28d的创面面积、血清中IL-1、IL-6水平;记录治疗14d、治疗28d的溃疡创面愈合率、溃疡愈合速度;记录治疗前、治疗后的创面具体症状积分(创面肉芽、创面气味、创面渗出脓液、创面疼痛感)及创面症状总积分,并将这些观察指标进行分析对比。结果:1、将两组患者的总有效率进行对比,治疗组90%,高于对照组83.33%,治疗组有效率显着优于对照组(P<0.01)。2、两组患者的溃疡创面面积以及IL-1、IL-6水平,在治疗14d、治疗28d均进行组间及组内分析,发现治疗14d、治28d后,两组溃疡面积、IL-1、IL-6水平均较治疗前有改善,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3、将两组患者的创面愈合率、创面愈合速度在治疗14d、治疗28d后进行组间对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4、将两组患者的具体创面积分(创面肉芽、创面气味、渗出脓液、创面疼痛感)及总积分在治疗后进行组内及组间对比,其中两组患者的创面肉芽积分、创面气味积分、创面疼痛感积分以及创面总积分在治疗后均较治疗前降低,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创面渗出脓液积分在治疗后,两组患者的渗出脓液积分均较治疗前降低。而治疗后,治疗组的脓液积分是高于对照组的(P<0.05)。结论:1、祛湿解毒活血汤联合生肌愈疡膏治疗臁疮(湿热瘀阻型)疗效肯定,相比羟苯磺酸钙胶囊联合磺胺嘧啶银治疗方案,疗效更为显着。体现了中医药在治疗下肢慢性静脉性溃疡方面的优势和特色,该方案值得临床应用推广。2、通过观察治疗前后的血清中IL-1、IL-6的水平,得出祛湿解毒活血汤联合生肌愈疡膏方案促进创面愈合,可能与通过调控血清中IL-1、IL-6的含量有关。但具体的作用机制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江鑫,张琦,吴斐,孙波,杨来香,王万春[4](2020)在《臁疮的中医外治法研究概况》文中指出臁疮由于其疮面长久难以收口,或已收口容易复发的特点,是临床棘手的皮肤外科疾病之一,而中医外治法由于操作方便,见效明显,成本低廉,易为医者与患者接受。文章基于国内中医外治治疗臁疮的现状,通过查阅国内不同医家运用中医外治法治疗臁疮经验,对中医外治法治疗臁疮的临床研究概况进行综述。

李贝[5](2020)在《静脉1号治疗下肢静脉性溃疡(湿瘀互结型)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研究静脉1号方治疗下肢静脉性溃疡(湿瘀互结型)的安全性及治疗疗效,拓宽下肢静脉性溃疡的中医治疗思路,缩短下肢静脉性溃疡的临床缓解周期,让湿瘀互结型下肢静脉性溃疡患者有更好的治疗选择,为今后临床实践中下肢静脉性溃疡的治疗提供可靠的谴方用药依据。为中医药治疗下肢静脉性溃疡探索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选取山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周围血管病科住院部60例湿瘀互结型下肢静脉性溃疡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表法分组,获得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治疗组给与静脉1号方口服,同时外用生肌玉红膏纱条。对照组给与马栗种子提取物片口服,同时外用生肌玉红膏纱条。两组均治疗8周,8周后观察溃疡疮面愈合情况、中医症候改善情况以及有无不良反应等,应用SPSS25.0软件系统进行统计学处理,客观评价静脉1号方治疗湿瘀互结型下肢静脉性溃疡的临床疗效。结果经8周治疗后,临床研究结果显示:在促进疮面愈合方面,静脉1号治疗下肢静脉性溃疡的总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治疗下肢静脉性溃疡的总有效率为86.67%,经相关统计学分析(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在促进疮面愈合方面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在改善中医症候方面,静脉1号治疗下肢静脉性溃疡总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6.67%,经相关统计学分析(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在改善中医症候方面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在溃疡愈合所需时间上,治疗组溃疡疮面完全愈合所用时间为36.91±11.02,对照组溃疡疮面完全愈合所用时间为48.00±5.80,经相关统计学分析(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治疗组在溃疡愈合所需时间上短于对照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静脉1号治疗下肢静脉性溃疡(湿瘀互结型)的临床优势优于马栗种子提取物片,静脉1号在促进疮面愈合、缩短疮面愈合时间、改善中医症候等方面优于马栗种子提取物片,且治疗期间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广,以指导临床实践,缩短病程,提高疗效,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宋爽[6](2019)在《三黄祛瘀汤内服外洗治疗气虚血瘀证臁疮30例临床观察》文中提出目的:通过应用三黄祛瘀汤内服外洗治疗气虚血瘀证臁疮30例,观察三黄祛瘀汤的临床疗效及探究其作用机理,为日后中医中药治疗臁疮的临床应用提供新的思路及借鉴。方法:本研究总共观察符合纳入标准30例患者,病人来源均为2018.1-2019.1至我院皮肤科门诊就诊患者,治疗上均予以三黄祛瘀汤口服,每日三次,每次150ml,及加用三黄祛瘀汤外洗局部皮损处后使用三黄祛瘀汤浸透纱布湿敷于疮面,最后纱布包扎换药治疗,每日1次。治疗疗程共30天,每10天观察1次,分别于治疗前、治疗10天后、治疗20天后、治疗30天后(治疗结束)观察并记录溃疡面治疗前后的疗效,包括皮损面积、色泽、分泌物、局部感觉、新生肉芽组织、中医证候及不良反应情况等;治疗结束1月后对治疗结果判定为临床痊愈的患者进行随访,观察是否有复发情况发生,最终对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疾病评判:临床痊愈9例,显效6例,有效11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86.67%,无效率13.33%,可见三黄祛瘀汤内服外洗治疗气虚血瘀证臁疮对于皮损的愈合总体疗效较好。中医证候评判:有效率100%,中医证候改善疗效显着。(2)在肉芽组织、色泽上治疗前后对比在统计学上均有显着差异,其中肉芽组织在治疗10天时与治疗前无差异,从治疗20天开始有显着差异,色泽及中医证候改善均在10天时就有显着差异。结论:三黄祛瘀汤内服外洗治疗气虚血瘀证臁疮可见较好疗效,对于肉芽组织的生长及色泽的改善有良好作用,中医证候亦可见显着改善,而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及复发,故三黄祛瘀汤应用于气虚血瘀证臁疮疗效良好,安全性高,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推广。

陶玉雪[7](2007)在《膀胱经取穴隔姜灸治疗脾肾阳虚型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论文主要包括文献综述和临床研究部分。文献综述两篇。第一篇“2002年至2007年我国溃疡性结肠炎的流行病学及中西医治疗概况”,对近五年来,国内文献中报道的溃疡性结肠炎(简称UC)的临床资料及治疗情况加以总结分析。第二篇“灸法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临床研究与实验室研究进展”,介绍了灸法(隔姜灸、隔药饼灸、温针灸等),以及灸法联合其他方法(中药口服、中药灌肠等)治疗UC的情况,以及相关的实验研究。临床研究,目的了解足太阳膀胱经取穴隔姜灸治疗脾肾阳虚型UC的疗效。方法采用自身前后对照试验法,筛选2006年5月至2007年5月我科门诊及住院患者中符合UC诊断标准和中医辨证分型标准的病例8例,根据拟定的治疗方案给予隔姜灸足太阳膀胱经相应穴位,观察治疗前后中医症候的改善情况。结果本法治疗脾肾阳虚型UC的显效率为25%,总有效率为100%。结论隔姜灸治疗脾肾阳虚型UC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安全、低廉、易于掌握,可在基层医院及患者中推广。

王媛媛[8](2006)在《中药TLSJ法配合蛆分泌物对DM大鼠体表ulcer作用及超微结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生物治疗是近年来重又兴起的治疗方法。应用无菌蛆促进伤口愈合,为体表难治性创面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手段。中药托里生肌解毒法在辅助治疗溃疡中经过数千年的验证同样具有稳定确切的疗效。本研究希望通过这两种方法的结合探讨其对糖尿病大鼠体表溃疡动物模型的治疗作用及其作用机理,研究其对糖尿病皮肤损伤及病理学等超微结构的干预作用,从而为寻找治疗糖尿病体表溃疡理想可靠的中药方剂提供靶向。方法:3月龄雄性普通级SD大鼠,按75mg/kg注射链脲佐菌素(Sigma,临用前溶解在0.01mmol/L的枸橼酸缓冲液中,PH4.2),其余10只大鼠给予等剂量枸橼酸缓冲液腹腔注射。1周后当动物血糖浓度≥16.7mmol/L时,糖尿病模型复制成功,取30只作为实验组,并以正常SD大鼠10只为正常对照组。以5%盐酸氯胺酮注射液(50mg/kg)腹腔推注麻醉后,背部剃毛,常规消毒。在无菌条件下用特制打孔器在鼠背中部脊柱上下两处各打一圆孔,深至皮下,直径1.8cm,创面面积为2.54cm2。各组大鼠每天灌胃给药一次,连续4周。中药治疗组(TLSJ+DM)喂以托里生肌1号方3ml/只/d;单纯蛆疗组(MDT+DM)、正常对照组(NORM)和模型对照组(DM)均喂以生理盐水3ml/只/d。每日分别以蛆分泌物、生理盐水各1.5ml湿敷中药治疗组,单纯蛆疗组创面,上部创面湿敷蛆分泌物、下部创面湿敷生理盐水。每隔4天检测各组动物残余创面面积并记录创面愈合时间;伤后7、14、21天取创面组织,在光学显微镜下不同创面的病理学改变,用免疫组织

梁恩富[9](2006)在《何恩良教授治疗慢性下肢溃疡经验总结》文中指出何恩良教授认为,慢性下肢溃疡以脾虚为本,热邪与湿邪兼加为标,本虚标实所致。何教授数十年来专研体表皮肤溃疡的愈合,对慢性下肢溃疡的愈合规律及辨证治疗有独到见解。在下肢慢性溃疡的治疗上他遵循审因论治的原则;注重内外结合治疗,擅从脾胃论治;祛腐生肌并用,兼顾清热收湿,养阴益血;从中西医两方面阐释了煨脓长肉的原理,认为“津液”是创面愈合的关键。对养生调护提出了宝贵的经验。

刘明[10](2006)在《“四畔理论”在静脉性溃疡的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挖掘整理中医外科学“四畔理论”,探讨在中医“四畔理论”指导下应用中医外治药物治疗静脉性溃疡的临床疗效和药效机制。方法:首先进行四畔理论的文献整理研究。利用中医文献数据库,按照文献学研究方法,总结出“四畔理论”形成与发展脉络和基本内容。根据“四畔理论”进行四畔辨证,从而确立了“凉血散瘀治法”。临床研究应用“龙珠软膏”四畔用药结合“愈疡灵软膏”疮面用药,治疗静脉性溃疡60例,随机对照观察。实验研究应用数字定量观察、免疫组化、激光多普勒等技术观察四畔用药对溃疡模型的疮面肉芽生长、上皮生长情况、局部微循环、溃疡修复细胞DNA复制、溃疡内源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表达等指标。结果:梳理了中医古籍中有关四畔理论的相关内容,理清其历史沿革,构建起独具中医特色的四畔理论,进一步拓宽了其适用范围。临床研究表明:加用四畔疗法组总有效率为97.5%,优于对照组(P<0.05)。动物实验表明:四畔疗法能有效地改善疮面局部微循环,增加局部血流灌注量、红细胞流速,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显着性差异(P<0.01)。可提高局部bFGF水平和DNA含量,促进成纤维细胞的增殖和新生毛细血管的形成及胶原基质的合成,并能有效提高疮面收缩及再上皮化速率,与对照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四畔理论是中医的独特理论之一,可用以指导静脉性溃疡的辨证论治,提高临床疗效,疗效机制明确。

二、中药愈疡方治疗下肢慢性溃疡69例临床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药愈疡方治疗下肢慢性溃疡69例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下肢慢性溃疡中医诊治与疗效评价专家共识(论文提纲范文)

1 病因病机
2 诊断
    2.1 诊断要点[3-7]
        2.1.1 临床表现
        2.1.2 辅助检查
    2.2 鉴别诊断
3 中医辨证[3-10]
    3.1 湿热毒蕴证
    3.2 湿热瘀阻证
    3.3 气虚血瘀证
    3.4 脾虚湿盛证
4 治疗
    4.1 治疗原则
    4.2 中药辨证论治
        4.2.1 湿热毒蕴证
        4.2.2 湿热瘀阻证
        4.2.3气虚血瘀证
        4.2.4 脾虚湿盛证
    4.3 中成药治疗
    4.4 中医外治法
        4.4.1 蚕食清创术
        4.4.2 中药贴敷疗法
        4.4.2. 1 祛腐类中药外敷
        4.4.2. 2 生肌类中药外敷
        4.4.3 缠缚疗法
        4.4.4 中药熏洗疗法
        4.4.5 中药溻渍疗法
        4.4.6 艾灸疗法
        4.4.7 砭镰法
5 疗效评价[7,27-28]
    5.1 主要指标
    5.2 次要指标
        5.2.1 创面愈合时间
        5.2.2 创面愈合速度
        5.2.3 中医证候积分
    5.3 疗效评价标准
        5.3.1 疾病疗效评价标准
        5.3.2 中医证候疗效评价标准
6 预防与调护[3-7,62]

(2)中药制剂治疗溃疡性结肠炎证据图评价及网状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说明
文献综述
    1. 溃疡性结肠炎疾病概述
        1.1 定义
        1.2 临床表现与诊断
        1.3 病情严重程度分类
    2. 流行病学信息
    3. 患者生活质量
    4. 疾病治疗
        4.1 现代医学治疗现况
        4.2 我国传统医学治疗现况
    5. 小结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一部分 中药制剂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的证据图评价
    1. 背景
    2. 研究方法
        2.1 文献纳入与排除标准
        2.2 资料来源与检索
        2.3 文献筛选
        2.4 数据提取与文献方法学质量评价
        2.5 资料分析
    3. 结果
        3.1 文献检索与筛选
        3.2 文献基本情况
        3.3 文献发表情况
        3.4 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
        3.5 结局指标报告情况
        3.6 证据分布图
    4. 讨论
        4.1 研究主要发现
        4.2 研究优点与局限性
    5. 小结
第二部分 中药制剂治疗溃疡性结肠炎随机对照试验文献的方法学质量和临床特征系统性评价
    1. 背景
    2. 资料与方法
        2.1 文献检索策略
        2.2 纳入与排除标准
        2.3 文献筛选及资料提取
        2.4 统计分析
    3. 结果
        3.1 一般资料
        3.2 纳入研究方法学设计特征
        3.3 纳入研究临床特征
        3.4 结局指标报告情况
    4. 讨论
        4.1 该领域RCT方法学特征存在的不足
        4.2 该领域RCT临床特征存在的不足
        4.3 研究的局限性
    5. 小结
第三部分 基于随机对照试验的中成药辅助治疗轻中度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的网状Meta分析
    1. 背景
    2. 方法
        2.1 研究方案注册
        2.2 资料来源与检索
        2.3 文献纳入与排除标准
        2.4 文献筛选
        2.5 数据提取
        2.6 偏倚风险评估
        2.7 资料分析
    3. 结果
        3.1 研究筛选
        3.2 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
        3.3 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评价
        3.4 Meta分析结果
        3.5 网状Meta分析结果
        3.6 一致性分析及发表偏倚
        3.7 Rank排序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3)祛湿解毒活血汤联合生肌愈疡膏治疗臁疮(湿热瘀阻型)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注释表
引言
历史回顾
1 研究目的
2 临床资料和研究方法
    2.1 病例来源
    2.2 研究方法
    2.3 诊断标准
    2.4 纳入标准
    2.5 排出标准
    2.6 中止、剔除标准
    2.7 治疗方法
    2.8 观察指标
    2.9 不良反应事件处理及评估
    2.10 统计学分析
3 结果
    3.1 基线资料分析
    3.2 两组患者总有效率对比分析
    3.3 两组患者观察指标分析
    3.4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及脱落分析
    3.5 两组患者安全性分析及随访调查
讨论
    1 祛湿解毒活血汤分析
        1.1 方药组成
        1.2 单药分析
        1.3 方解分析
    2 生肌愈疡膏分析
        2.1 生肌愈疡膏组成
        2.2 生肌愈疡膏与“煨脓长肉”理论的关联性
        2.3 生肌愈疡膏熬制方法
    3 祛湿解毒活血汤联合生肌愈疡膏治疗臁疮的疗效分析
    4 磺胺嘧啶银乳膏作为对照组外用药的选择依据
    5 羟苯磺酸钙胶囊作为对照组口服药的选择依据
    6 将白介素-1、白介素-6 作为疗效观察指标的依据
    7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

(4)臁疮的中医外治法研究概况(论文提纲范文)

1 病因病机
2 治疗方法
3 中医外治法研究概况
    3.1 中药膏剂
    3.2 药纱外敷
    3.3 中药熏洗
    3.4 针刺疗法
    3.5 灸法
    3.6 散剂
    3.7 中医外治联合西医疗法
4 小结

(5)静脉1号治疗下肢静脉性溃疡(湿瘀互结型)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临床资料
研究方法
研究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表1
附表2
附表3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6)三黄祛瘀汤内服外洗治疗气虚血瘀证臁疮30例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引言
第一部分 临床资料
    1 研究目的
    2 研究对象
        2.1 病例来源
        2.2 诊断标准
        2.2.1 中医诊断标准
        2.2.2 西医诊断标准
        2.2.3 中医证型诊断标准
    3 纳入标准
    4 排除标准
    5 脱落及剔除标准
第二部分 研究方案
    1 研究总体设计
    2 技术路线图
    3 治疗方法
        3.1 三黄祛瘀汤组方成分
        3.2 中医内治法:口服三黄祛瘀汤
        3.3 中医外治法:外洗三黄祛瘀汤
        3.3.1 外洗法
        3.3.2 外洗中药三黄祛瘀汤成分剂量及用法
        3.4 药物来源
    4 治疗注意事项及医嘱
        4.1 注意事项
        4.2 医嘱
    5 观察指标
        5.1 一般资料
        5.2 病程病史
        5.3 治疗疗程观察时间及随访时间
        5.4 疗效观察指标
        5.4.1 皮损各项观察指标评分
        5.4.2 中医证候评分
    6 疗效评定标准
    7 安全性观察
        7.1 不良反应事件记录
        7.2 不良反应分级评分
    8 随访
    9 统计学处理
第三部分 结果分析
    1 病例完成情况
    2 一般情况
        2.1 病人性别分布情况
        2.2 病人年龄分布情况
        2.3 病人病程情况
        2.4 病人病史情况
    3 治疗疗效分析
        3.1 治疗前后总体疗效情况
        3.2 治疗前后皮损面积对比
        3.3 治疗前后皮损各项观察指标评分对比
        3.4 治疗前后中医证候评分对比
        3.5 安全性及不良反应情况
        3.6 随访情况
        3.7 研究结果分析
第四部分 讨论
    1 中医对臁疮的病因、病机认识
        1.1 病名溯源
        1.2 古代中医对臁疮病因、病机的认识
        1.3 现代中医对臁疮病因、病机的认识
        1.4 臁疮的辩证论治
        1.5 臁疮的治疗
        1.5.1 中医外治法
        1.5.2 中西医结合治疗
    2 西医对臁疮的发病机制的认识
        2.1 发病机制
        2.2 分类
        2.3 西医治疗
        2.3.1 非手术治疗
        2.3.2 手术治疗
    3 本研究选病选方依据
        3.1 三黄祛瘀汤来源及选用依据
        3.2 组方分析及现代药理研究
        3.3 选用外洗法依据
        3.3.1 外洗法定义
        3.3.2 传统医学对外洗法作用机理的认识
        3.3.3 现代医学对中药外洗机理的认识
结论
问题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1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2
附件1

(7)膀胱经取穴隔姜灸治疗脾肾阳虚型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文献综述一
    2002
    年至2007
    年我国溃疡性结肠炎的流行病学及中西医治疗概况 文献综述二
    灸法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临床与实验室研究进展 前言 临床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致谢 个人简历

(8)中药TLSJ法配合蛆分泌物对DM大鼠体表ulcer作用及超微结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正文
    (一) 中文摘要
    (二) 英文摘要
    (三) 前言
    (四) 材料和方法
    (五) 结果
    (六) 讨论
    (七) 结论
    (八) 致谢
    (九) 参考文献
    (十) 附图
二、文献综述
    (一) 综述
    (二) 参考文献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9)何恩良教授治疗慢性下肢溃疡经验总结(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名词术语对照
英文摘要
中文摘要
正文
    遵循审因论治
    注重内外结合,擅从脾胃论治
    祛腐生肌并用,兼顾清热收湿,养阴益血
    煨脓长肉,认为“津液”是创面愈合的关键。
    调护养生之道
参考文献
致谢
综述
个人简历

(10)“四畔理论”在静脉性溃疡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四畔理论的文献研究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结论
        (一) 四畔及相关概念
        (二) 四畔理论的历史沿革
        (三) 四畔理论涵盖的范围
        (四) 四畔理论的中医理论基础
        (五) 四畔理论的病理生理基础
        (六) 四畔辨证的内容和方法
        (七) 传统四畔疗法
        (八) 四畔疗法的改革
        (九) 应用四畔疗法的注意事项
第二部分 四畔理论应用于静脉性溃疡的临床研究
    材料与方法
        一、病例来源
        二、一般资料
        (一) 性别
        (二) 年龄
        (三) 病程
        (四) 发病部位
        (五) 临床类型
        (六) 创面面积
        三、临床诊断标准
        (一) 静脉性溃疡诊断标准
        (二) 静脉性溃疡中医辨证分型标准
        四、病例选择及排除标准
        (一) 纳入标准
        (二) 排除标准
        五、治疗方法
        六、观察指标及方法
        (一) 安全性观察
        (二) 疗效观察
        (三) 统计学方法
    结果
        一、总疗效
        二、分类疗效
        三、溃疡面色泽
        四、伤口渗液量
        五、新生肉芽组织变化
        六、新生上皮组织变化
        七、对创面细菌的观察
        八、CET 检测结果
        九、安全性观察
第三部分 四畔疗法促进溃疡愈合的实验研究
    材料与方法
        一、实验材料
        (一) 实验动物
        (二) 实验器材
        (三) 实验试剂
        (四) 实验药品
        二、实验方法
        (一) 造模及换药方法
        (二) 分组
        (三) 换药方法
        (四) 取材、检测指标与方法
        (五) 统计学处理
    结果
        一、肉芽组织湿重比较(见表15、图9)
        二、HE 染色观察形态学变化(如表16,附图9-12)
        三、肉芽组织中BFGF 的测定(如表17、图11,附图13-16)
        四、肉芽组织DNA 含量的测定(如表18、图12)
        五、肉芽组织中胶原纤维密度值的测定(如表19、图13,附图17-20)
        六、创面局部微循环的观测
        七、观测大鼠创面收缩及上皮化速率(如表21、图15,表22、图16,图F-1、2、3)
    讨论
        一、静脉性溃疡的发病率和诊治现状
        二、四畔理论对静脉性溃疡局部辨证的启示
        (一) 瘀血内着是静脉性溃疡发病的基础
        (二) 热毒内蕴是静脉性溃疡发病的重要环节
        三、四畔理论对静脉性溃疡治疗的启发
        四、方药解析及剂型选择
        五、四畔理论治疗静脉性溃疡的疗效机制探讨
        (一) 促进溃疡肉芽生长
        (二) 促进溃疡上皮爬行
        (三) 促进局部血液循环
        (四) 促进溃疡修复细胞增殖
        (五) 促进溃疡修复细胞DNA 复制
        (六) 促进溃疡内源性细胞生长因子(BFGF)的表达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附录
致谢
详细摘要

四、中药愈疡方治疗下肢慢性溃疡69例临床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下肢慢性溃疡中医诊治与疗效评价专家共识[J]. 阙华发,曹烨民. 上海中医药杂志, 2022
  • [2]中药制剂治疗溃疡性结肠炎证据图评价及网状Meta分析[D]. 孙屿昕.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
  • [3]祛湿解毒活血汤联合生肌愈疡膏治疗臁疮(湿热瘀阻型)的临床疗效观察[D]. 江鑫.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1(01)
  • [4]臁疮的中医外治法研究概况[J]. 江鑫,张琦,吴斐,孙波,杨来香,王万春.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20(20)
  • [5]静脉1号治疗下肢静脉性溃疡(湿瘀互结型)的临床研究[D]. 李贝.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20(08)
  • [6]三黄祛瘀汤内服外洗治疗气虚血瘀证臁疮30例临床观察[D]. 宋爽.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9(04)
  • [7]膀胱经取穴隔姜灸治疗脾肾阳虚型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研究[D]. 陶玉雪.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7(02)
  • [8]中药TLSJ法配合蛆分泌物对DM大鼠体表ulcer作用及超微结构研究[D]. 王媛媛. 大连医科大学, 2006(11)
  • [9]何恩良教授治疗慢性下肢溃疡经验总结[D]. 梁恩富.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06(12)
  • [10]“四畔理论”在静脉性溃疡的应用研究[D]. 刘明.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06(02)

标签:;  ;  ;  ;  ;  

中药愈阳方治疗慢性下肢溃疡69例临床观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