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温家宝总理访问波士顿港高度赞扬中远在美国的发展(论文文献综述)
任雨欣[1](2020)在《变译理论下中国诗句口译策略研究 ——以2004-2012温家宝总理记者会为例》文中指出本文研究变译理论指导下中国诗句口译,以2004年至2012年总理记者发布会上引用的诗句为例进行具体案例分析。本文主要针对中国诗句的特点及其口译难点,探讨变译理论翻译策略的应用,从而解决诗句口译的难点,更好地传达说话者的意图。变译理论由黄忠廉教授提出,是一种强调翻译变化的翻译理论。如今,有越来越多的人将其应用到翻译作品的过程中。然而大多数变译理论应用的研究都集中在笔译活动上,其对口译活动的指导性研究仍有很大的研究、发展空间。变译理论的指导下诗句口译的研究则更为罕见。实际上,变译理论的一些翻译策略可以更好、更有效地解决诗句口译所特有的难题。本文主要探讨该理论如何帮助译者解决诗句口译的难点。凝练,追求音韵和对称之美,以及多变的古汉语语法都是中国诗句的特色。针对其特点,口译员需要处理如何化繁为简,删除冗余部分以及消除古今语法差异。本文依据变译理论的翻译策略在诗句翻译中的应用,探讨变译理论的三种翻译策略(阐译、摘译、编译)如何解决中国古诗句口译中的困难,总结合适有效的诗句翻译方法,并为研究者和口译人员提供相关理论和应用参考。
梁焕华[2](2018)在《1979年以来美国华社音乐社团的文化传播功能研究》文中指出随着华人新移民数量的猛增,尤其是专业音乐人才和业余音乐爱好者的加入,美国华侨华人音乐团体取得了蓬勃的发展。这些中华音乐艺术团体不仅丰富了美国华人的文化生活,还吸引了越来越多的非华裔群体欣赏和学习。本文在梳理1979年以来美国华侨华人音乐社团发展概况的基础上,选取纽约长风中乐团和旧金山火凤青年国乐团进行个案研究,就其文化传播活动内容和影响力进行进行研究,以揭示美国华社音乐团体对于增强华人族裔内部的凝聚力和认同感,增进族群间的了解与沟通,以及促进中美间文化交流和民心相通三个层面的作用。最后,就美国华社音乐团体在文化传播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三方面的建议:建立和完善多种长效机制,大力培育华裔青少年文艺人才,加强与当地社会的合作和交流,以加强其文化传播功能,推动中美文化交流。
王海腾[3](2014)在《中国对美公共外交研究》文中指出本文主要研究新世纪以来的中国对美公共外交活动。探讨的核心问题是,在中美交往过程中对美公共外交可以对两国关系发挥什么样的作用?在当前中国和平崛起和构建新型大国关系的背景下应如何开展对美公共外交?随着全球公民社会的兴起、外交社会化趋势的加强以及科技传媒手段的发展,国家间社会层面的交往越来越频繁和密切,针对他国公众的公共外交活动成为各国外交的重要内容,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兴起、蓬勃发展,同样也成为中国新世纪以来开展对外交往和发展外交关系的重要形式和主要内容。中国公共外交的发展经历了在理念上不断提升、在机制上不断完善、在实践中不断丰富的发展过程,现在已经同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建立了密切的公共外交关系,并取得了积极的成效。而对美公共外交则因为中美关系的重要性和复杂性而处于重要地位,发挥尤其突出的作用。中国的对美公共外交经历了一个由起步到形成、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中美两国打开交往的大门就缘起于着名的乒乓外交。建交后的八九十年代,两国不断拓展在经济、文化、社会层面的相互交往和人员往来,对美公共外交在这些实践中开始起步、逐步形成。进入新世纪以来,对美公共外交开始走向正规化的发展轨道,通过首脑外交中的公共外交行为、孔子学院的建设、对美文化交流、对美传媒外交、经济领域的公共外交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活动,在中美关系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首脑在出访中与美国公众的互动是对美公共外交的传统活动,国家领导人的形象和魅力为美国社会提供了了解真实中国的最有效途径之一。为推广汉语和传播中华传统文化而设立的孔子学院在美国风生水起,其担负的公共外交使命仍需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文化交流是对美公共外交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对外传播中的文化内涵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明确。传媒在美国常常被称为“第四权力”,如何与美国传媒打好交道并最终服务于对美公共外交,也是对美公共外交的重要问题。经济领域的公共外交常常被忽略,随着中美经贸往来的持续上升和在美企业的增加,经济领域的公共外交需要得到重视。本文对中国对美公共外交的必要性与作用进行了剖析。公共外交的目标在于夯实中美两国关系发展的社会基础,因此必须明确公共外交致力于发展国家间社会关系的重要导向。在当前国际格局深刻变革和新兴国家群体崛起的背景下,中国提出构建新型大国关系的理念,这对如何建立中美之间的良性互动以及推动国际社会和平发展颇具启示,而公共外交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国家的真正强大和国际地位的提高,必然伴随着国际新理念新规范的提出,文明多样性如何在实践中实现而不仅仅是一句口号,中国对美公共外交可以有所作为。新世纪以来对美公共外交在许多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两国公众的往来与沟通进一步加强,美国公众的中国印象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两国关系在曲折中不断向前发展。但不可否认的是,当前中国对美公共外交仍然存在诸多困境,原因是多方面的。既包括两国公众固有的价值观和政治观念的差异,也包括部分媒体的误导和歪曲等因素。当前对美公共外交存在的困境主要有两国话语体系存在差异,以及对美公共外交的影响力有限等。本文最后提出了中国进一步加强对美公共外交的对策建议。文章指出,中国对美公共外交还处在发展的初级阶段,未来还有许多工作要做。公共外交的理念需要进一步革新,对美公共外交要切实推动两国社会交往,完善立法与机制建设,加大民间力量的参与范围和程度。公共外交的公众导向需要进一步明确,对美公共外交要针对不同的社会群体,明晰重点群体的重要特征,对于不同交往对象区分不同交往方式。公共外交的效能需要持续提升,对美公共外交要重视“心灵政治”层面的沟通,形象塑造和观念传播要贴近美国公众,交往方式和交往内容都要遵循双向性和互动性原则。此外,公共外交研究需要不断加强,对美公共外交要自觉推动软实力的提高,无论是弘扬传统文化还是介绍当代中国,都要向世界说明一个真实的中国,只有拥有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中国才能实现全面的、真正的崛起。
何正玲[4](2012)在《当代中国公民网络政治参与问题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网络日益成为中国公民赖以生存的一种存在方式,中国政治现代化的进程中崛起了一种新的政治现象——网络政治参与。网络政治参与改变着中国政治的传统逻辑,激活了中国的民主活力,给转型时期的中国政治发展带来了难得的机遇,但同时也使之面临严峻的挑战。网络政治参与究竟会对中国的政治生态产生怎样的影响?如何正确认识、引导当代中国公民的网络政治参与,使之真正成为推动中国民主进程的发展契机?本文以传统的政治参与理论为理论基础,以我国公民传统政治参与和网络政治参与的实践为依据,坚持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则,采取政治学、哲学、历史学、传播学等多学科视域的研究方法,对当代中国公民的网络政治参与的现状及其成因进行了深刻剖析,并对其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本文除去引言还包括六章内容。引言是论文的导论部分,主要阐述选题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论文的基本思路、研究方法以及创新之处等。第一章,主要阐述中国公民网络政治参与兴起的背景:网络社会的崛起。中国公民网络政治参与兴起的语境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网络社会的日益崛起。于是理清网络社会的形成及其特征、中国网络社会的发展历史及其对中国公民政治生活的影响就成为无法回避的话题,将为进一步研究中国公民的网络政治参与奠定基础。第二章,主要对网络政治参与进行理论概述。笔者以传统政治参与理论为基础,通过对比、分析、归纳总结,提出了网络政治参与的概念,并对网络政治参与的特征进行了概括。对网络政治参与的主体、客体、以及网络政治参与的基本形式等概念,也提出了不同于传统政治参与的新的思考。本章还对制约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的诸要素进行了分析,并就网络政治参与的“虚拟”与“现实”关系问题进行了探讨。第三章,描述了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到当前中国公民政治参与实践的发展轨迹。本章通过追溯网络时代前中国公民传统政治参与的发展历程,对照研究中国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的现状,总结经验、汲取教训,从而真正把握我国公民政治参与的内在逻辑及其发展脉络,更好地引导和推动中国公民网络政治参与有序发展。第四章,主要阐述网络政治参与对于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机遇和挑战。从机遇的角度来看,网络政治参与拓宽了参与的渠道,提高了公民政治参与的热情;有助于推动中国公民的政治社会化过程,提高公民素质;有助于推动中国政治文化的转型,加快公民社会的形成;有助于推动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入进行,完善政治发展机制。从挑战的角度来看,网络政治参与对发展中国家的政治稳定提出了挑战;对公民主流政治文化建设提出了挑战;增加了政府治理的难度,对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出了挑战等。第五章,是本文的重点。主要对当代中国公民网络政治参与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深入分析研究,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本章首先探讨了当代中国公民网络政治参与过程中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如网络政治参与中的非理性倾向、无序化状态、网络技术的“数字鸿沟”问题、网络环境下的政治信任问题等。其次,对这些问题背后存在的深层次原因进行深入挖掘。最后,有针对性地提出一些富有建设性的对策。第六章,对中国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的发展前景进行展望。本章首先分析了目前存在着的两种截然对立的态度:乐观主义和悲观主义。然后表明了笔者对于中国公民网络政治参与发展前景的基本观点:超越盲目乐观或悲观主义的论调,以积极、理性的建设性态度对待中国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的发展,在理想与现实之间寻求平衡,探索一条适合中国的网络民主发展道路。
中远集运[5](2011)在《从“波士顿登陆”到“地中海明珠”》文中提出温家宝总理在波士顿港康利码头说,中国企业在美国有七百家,而美国企业在中国有四万家,中国在美国的企业还太少,希望有更多的中国企业走出来,像中远一样努力创业。"走出去"战略,让"COSCO"这个民族品牌扬名世界。如今,中远的远洋航线覆盖全球1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600个港口。放眼世界任何一片海域,人们都能看见飘扬着五星红旗、印有"COSCO"标志
刘广雄[6](2010)在《中国维和英雄》文中研究说明北京时间2010年1月13日凌晨5时53分,海地强震。联合国驻海地稳定特派团大楼瞬间倒塌,8名中国维和人员被埋入废墟。中国维和警察防暴队,一个略显陌生的名词在接下来的10天之内全方位进入公众视野。10年维和,彰显中国负责任大国形象;8名中国警察,为世界和平献出宝贵生命。2010年1月22日,国务院、中央军委发布命令,追授李钦、钟荐勤、和志虹同志"维和英雄"荣誉称号。2010年5月3日,第八支中国赴海地维和警察防暴队壮丽凯旋。从缉毒勇士到维和英雄,从缅北丛林到加勒比岛国,来自中国禁毒斗争最前沿的云南公安边防部队独立组建中国第六、第八支中国赴海地维和警察防暴队。10年维和的风雨历程,鲜为人知的异国风情,惊心动魄的战斗场面,铁骨柔肠的家国情怀,强震之后的生死救援,痛失战友后的顽强奋战,交织成一曲"责任、荣誉、国家"的英雄壮歌。
陈娜[7](2010)在《中国对美院外游说之研究》文中认为游说(英文写作Lobbying)又称为院外游说,起源于19世纪的美国,原意指说客在饭店走廊或大厅对国会议员进行劝说,后泛指利益集团(美国国内及国外的团体)为实现自己的利益,与美国政府或国会进行的沟通交流活动。本文的院外游说主要针对美国国外的政府或企业对美国政府或国会的游说活动。游说至今已经成为美国政治领域中一项必不可少、合理合法的公关活动。美国国内外的利益集团都无比看重游说。尤其是美国国外的利益集团,为了切身利益都积极争取对美关系,在美国大力开展游说活动。其中以色列、日本和中国台湾地区最为突出。相比之下,中国对美游说无论是理论研究或是游说实践方面,都还比较薄弱。随着中美两国关系的日益紧密,双方的冲突与摩擦也与日俱增,针对美国开展游说活动也变得更加必要与迫切。本文通过采用文献研究、比较研究、案例研究等方法,对以色列、日本及中国台湾地区等美国国外利益集团在美的院外游说现状进行深入研究,总结其规律,建构了一个包括游说目标、游说对象、游说组织、游说战略、游说结果的院外游说研究框架,据此对中国对美游说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再通过对“2009年中美轮胎特保案”案例的分析,对提出的研究框架进行验证,发现除了框架所包含的几个因素之外,游说的外部环境对于游说活动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本文的研究结论将进一步丰富我国对游说的理论研究,对促进我国游说制度与游说规范的建设以及我国对美游说实践的完善与发展提供一定的帮助与启示,尤其希望能对中国企业如何有效处理与美国政府的关系及相互的沟通提供一定的启示与帮助。
崔秀芝[8](2006)在《Cosco——中国“航母”的战略与策划》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Cosco,中国远洋集团,拥有80000多职工,1400多亿资产,子公司遍布全球100多个国家,堪称中国国有企业的航母。“中远”力争在国际航运业中名列前茅,经过自身的不懈努力,终于实现了目标。
高扬[9](2004)在《温家宝总理访问波士顿港高度赞扬中远在美国的发展》文中研究表明 12月10日,正在美国访问的温家宝总理专程来到波士顿港康利码头,看望停靠在该码头的中远集运“大河”轮船员及当地码头工人,受到了在那里迎接的中远集团魏家福总裁、马萨诸塞州罗姆尼州长、中远集装箱运输公司许立荣总经理、中远美洲公司张立勇总裁、麻州港务局科伊总裁、中远“大河”轮船员及当地港务局员工和码头工人的热烈欢迎。在会见中,温总理发表了热情洋
二、温家宝总理访问波士顿港高度赞扬中远在美国的发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温家宝总理访问波士顿港高度赞扬中远在美国的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1)变译理论下中国诗句口译策略研究 ——以2004-2012温家宝总理记者会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ACKNOWLEDGEMENTS |
abstract |
摘要 |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 |
1.1 Research Background |
1.2 Research Significance |
1.3 Research Methods |
1.4 Layout of the Thesis |
Chapter Two LITERATURE REVIEW |
2.1 Development on Translation Variation Theory |
2.2 Studies on Chinese Poetry Translation |
2.3 Studies on Interpretation on Press Conference |
Chapter Three TRANSLATION VARIATION THEORY AND INTERPRETING OFVERSES OF CHINESE POEMS |
3.1 Translation Variation Theory |
3.1.1 Introduction to Translation Variation Theory |
3.1.2 Translation strategies and pragmatic value of the TVT |
3.2 Interpreting of Verses of Chinese Poems |
3.2.1 Chinese poetry itself and its characteristics |
3.2.2 Difficulties of interpreting of verses of Chinese poems |
Chapter Four CASE STUDY---STRATEGIES EMPLOYED IN CHINESE VERSES INTERPRETING |
4.1 Explaining Interpreting |
4.2 Selective Interpreting |
4.3 Edited Interpreting |
Chapter Five CONCLUSION |
REFERENCES |
APPENDIX |
(2)1979年以来美国华社音乐社团的文化传播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a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与选题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四、创新之处与不足之处 |
第一章 1979年以来美国华社音乐社团的兴起与繁荣 |
第一节 美国华社音乐社团的兴起与繁荣 |
第二节 美国华社音乐社团的蓬勃发展:数量、类型和分布 |
第三节 美国华社音乐社团的特点 |
第二章 纽约长风中乐团的文化传播活动探析 |
第一节 举办大型中国音乐汇演,向美国当地民众展现中华音乐 |
第二节 成立长风少年中乐团,举办暑期夏令营 |
第三节 举办“长风奖”中国民族乐器作曲大赛,与美国主流乐团形成良好合作 |
第三章 旧金山火凤青年国乐团的文化传播活动探析 |
第一节 举办多种类型的音乐演出,创作优质的民族音乐作品 |
第二节 免费提供青少年音乐教育,传承与传播中华音乐文化 |
第三节 与中国和当地艺术团体合作,开展跨国跨文化交流 |
第四章 美国华社音乐社团文化传播的功能分析 |
第一节 增强居美华人对族裔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
第二节 以音乐增进华裔与非华裔之间的了解与沟通 |
第三节 促进中美间文化交流和民心相通 |
第五章 借力海外华人音乐社团助推“中华文化走出去”的对策建议 |
第一节 大力培育华裔青少年文艺人才,传延中华文化星星之火 |
第二节 建立和完善多种长效机制,实现多方的协同参与 |
第三节 加强与当地社会的合作和交流,拓宽文化传播的深度和广度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中国对美公共外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选题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内外公共外交的研究进程 |
(二)国内外公共外交的研究现状 |
(三)对国内公共外交研究的评述 |
三、研究方法 |
四、论文结构与主要内容 |
第一章 理论框架:社会视角下的公共外交 |
一、国际政治的社会学转向 |
(一)国际政治的国家—社会理论 |
(二)国际政治的社会学转向 |
二、建构主义与公共外交 |
(一)建构主义分析模式 |
(二)建构主义与公共外交 |
三、公共外交的三层进程分析 |
(一)交往模式与公共外交的交往层面 |
(二)认知模式与公共外交的认知层面 |
(三)建构模式和公共外交的建构层面 |
第二章 中国对美公共外交的发展过程 |
一、中国公共外交的兴起 |
(一)各国公共外交的兴起 |
(二)中国公共外交的发展过程 |
(三)中国发展公共外交的原因与动力 |
二、对美公共外交的历史演变 |
(一)对美公共外交的源起(1971 年——1978 年) |
(二)对美公共外交的起步(1979 年——1999 年) |
(三)对美公共外交的形成(2000 年——至今) |
第三章 中国对美公共外交的主要内容 |
一、首脑外交中的公共外交行为 |
(一)中国领导人对美公共外交 |
(二)对美首脑外交的公共外交效应 |
(三)国家首脑的品牌塑造 |
二、孔子学院的建设 |
(一)在美孔子学院的发展 |
(二)孔子学院的汉语推广 |
(三)孔子学院的公共外交效用 |
三、中美文化交流与传媒外交 |
(一)文化交流的公众化 |
(二)对美文化交流 |
(三)文化交流的机制建设 |
(四)对美传媒外交 |
四、经济领域的对美公共外交 |
(一)经济领域公共外交的起步 |
(二)开展经济领域公共外交的动因 |
(三)经济领域公共外交的主要内容 |
第四章 中国对美公共外交的作用与成效 |
一、对美公共外交的作用与意义 |
(一)推动中美关系顺利发展 |
(二)加强与美国社会深入交往 |
(三)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 |
(四)推动世界文明多样性 |
二、对美公共外交的目标与成效 |
(一)交往层面:中美社会交往增进 |
(二)认知层面:美国公众中国观改善 |
(三)建构层面:中美关系的社会基础加强 |
第五章 中国对美公共外交的对策建议 |
一、革新公共外交理念,构建多方参与机制 |
(一)加强公共外交战略设计,完善立法和机制建设 |
(二)构建多方参与机制,充分发挥社会力量 |
二、明确公共外交公众导向,提高不同群体针对性 |
(一)对美智库公共外交 |
(二)对美利益集团公共外交 |
三、重视公共外交成效,推动交往内容方式的提升 |
(一)丰富公共外交的内涵 |
(二)提升公共外交的互动性 |
余论:崛起中国家的公共外交 |
一、国家崛起中的观念建构 |
二、公共外交中国际理念的提出 |
附录 在美孔子学院一览表 |
参考文献 |
(4)当代中国公民网络政治参与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引言 |
一、 选题意义 |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
三、 论文的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四、 论文的创新之处 |
第一章 网络社会的崛起:中国公民政治参与的新时代 |
一、 网络社会的崛起:社会结构的新形态 |
二、 网络政治参与的兴起:当代中国公民政治参与的新形式 |
第二章 网络政治参与的理论分析 |
一、 网络政治参与的涵义与特征 |
二、 网络政治参与的主体 |
三、 网络政治参与的基本形式 |
四、 制约网络政治参与的诸要素 |
五、 网络政治参与的“虚拟”与“现实”问题 |
第三章 当代中国公民政治参与实践发展轨迹 |
一、 网络时代前中国公民的传统政治参与状况 |
二、 当代中国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的几个发展阶段 |
三、 中国网民的发展情况与网络政治参与 |
第四章 网络政治参与对于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机遇和挑战 |
一、 政治发展与政治参与的关系 |
二、 网络政治参与对于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机遇 |
三、 网络政治参与对于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挑战 |
第五章 当代中国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的主要问题及对策研究 |
一、 当代中国公民网络政治参与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二、 当代中国公民网络政治参与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
三、 当代中国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的发展路径 |
第六章 当代中国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的前景探析 |
一、 乐观主义:古典直接民主的复兴 |
二、 悲观主义:质疑网络民主的现实性 |
三、 理想与现实之间:中国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的政治图景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出版着作情况 |
(7)中国对美院外游说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国内外关于游说的研究综述 |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与研究框架 |
1.3.1 主要研究内容及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1.3.2 研究框架 |
1.4 本文的研究方法 |
1.5 本文研究的创新点 |
2 研究的理论基础 |
2.1 游说 |
2.1.1 古代游说的涵义——说服 |
2.1.2 现代意义的游说——院外游说(Lobbying) |
2.1.3 院外游说的策略和主要方式 |
2.2 公共关系 |
2.2.1 公共关系的定义 |
2.2.2 公共关系职业 |
2.3 利益集团 |
2.3.1 利益集团的定义 |
2.3.2 利益集团游说活动的本质 |
2.4 本章小结 |
3 美国院外游说发展概况 |
3.1 美国院外游说的现状 |
3.2 美国院外游说的制度基础 |
3.2.1 宪政基础 |
3.2.2 三权分立制度设计 |
3.2.3 美国国会体制及其立法程序 |
3.2.4 政治行动委员会 |
3.2.5 有关游说的立法 |
3.3 美国院外游说的社会组织基础 |
3.3.1 美国国内利益集团对国会的游说 |
3.3.2 美国国外利益集团对国会的游说 |
3.3.3 总统与国会的双向游说 |
3.4 美国院外游说存在的问题 |
3.5 本章小结 |
4 美国国外的利益集团在美游说 |
4.1 以色列对美的院外游说与美国的中东政策 |
4.1.1 美国犹太游说集团的力量源泉 |
4.1.2 美国犹太游说集团施加政治影响力的方式 |
4.1.3 成功案例——1973 年中东战争 |
4.2 日本对美的院外游说与美日贸易摩擦 |
4.2.1 “银弹委员会” ——纵横美国的日本游说团 |
4.2.2 日本对美游说策略 |
4.2.3 日本对美游说的成功案例——“东芝事件” |
4.3 台湾对美国的院外游说与美国的台湾政策 |
4.3.1 台湾在美国的游说力量 |
4.3.2 台湾对美游说的策略 |
4.3.3 成功案例—1995 年李登辉访美事件 |
4.4 以色列、日本与台湾的比较分析及对中国的借鉴意义 |
4.5 本章小结 |
5 中国对美院外游说 |
5.1 中美关系发展历程概述 |
5.1.1 中美关系回顾 |
5.1.2 奥巴马时代的中美关系展望 |
5.2 美国国会与中美关系 |
5.3 美国媒体与中美关系 |
5.3.1 美国媒体概况 |
5.3.2 美国媒体对美国对华政策的影响 |
5.4 中国对美院外游说现状及存在问题 |
5.4.1 中国对美院外游说现状 |
5.4.2 中国对美院外游说的进展 |
5.4.3 中国对美院外游说存在的问题 |
5.5 中国对美院外游说应有的策略 |
5.6 本章小结 |
6 案例分析 |
6.1 中美轮胎特保案案例简介 |
6.2 案例分析 |
6.2.1 游说目标 |
6.2.2 游说对象 |
6.2.3 游说组织 |
6.2.4 游说战略 |
6.2.5 游说结果分析 |
6.3 本章小结 |
7 结语 |
参考文献 |
四、温家宝总理访问波士顿港高度赞扬中远在美国的发展(论文参考文献)
- [1]变译理论下中国诗句口译策略研究 ——以2004-2012温家宝总理记者会为例[D]. 任雨欣. 内蒙古大学, 2020(01)
- [2]1979年以来美国华社音乐社团的文化传播功能研究[D]. 梁焕华. 暨南大学, 2018(06)
- [3]中国对美公共外交研究[D]. 王海腾. 中共中央党校, 2014(10)
- [4]当代中国公民网络政治参与问题研究[D]. 何正玲. 东北师范大学, 2012(05)
- [5]从“波士顿登陆”到“地中海明珠”[J]. 中远集运. 中国远洋航务, 2011(05)
- [6]中国维和英雄[J]. 刘广雄. 中国作家, 2010(10)
- [7]中国对美院外游说之研究[D]. 陈娜.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0(06)
- [8]Cosco——中国“航母”的战略与策划[J]. 崔秀芝. 公关世界, 2006(11)
- [9]温家宝总理访问波士顿港高度赞扬中远在美国的发展[J]. 高扬. 中国远洋航务公告, 20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