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与核供热堆耦合的海水淡化系统及蒸发工艺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Solomykov Aleksandr[1](2020)在《核能供热的中俄比较及基本热负荷优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集中供热能源需求不断增长,节能减排压力随之增加。目前,中国面临着调整能源结构和改善大气环境质量的迫切需要,寻找有效、可靠、经济的清洁供热能源的相关课题越来越受到重视。核能是真正意义上的清洁能源,其环保性、高能量密度性以及稳定性等优势是核能供热技术研究的起点。目前,中国核能供热技术正处于起步阶段,在设计、施工、运行管理、标准规范等各方面都亟待开展系列深入的研究。首先,详细梳理了俄罗斯与中国核能供热技术发展的历程。将俄罗斯的核能供热归纳为五个发展阶段,中国有四种核能供热技术在不同时期得到发展。分析了俄罗斯核能供热关键技术及其主要技术参数,包括AST-500反应堆的低温核能供热、核电站汽轮机组抽汽供热以及目前世界领先的漂浮式核能热电厂,并与中国低温核能供热堆及核电站汽轮机组抽汽供热技术进行了对比,指出俄罗斯目前核能供热技术以核电站汽轮机组抽汽供热为主;给出了俄罗斯和中国未来核能供热战略政策的对比;对与核能供热密切相关的长输供热管网技术也进行了比对分析;对俄罗斯和中国的核电站通风技术标准进行了对比研究,梳理了两国相关标准体系,进行了中俄两国核电站通风技术标准化相互借鉴探析,为进一步完善两国核电站暖通空调标准及防火规范提出了相关建议。研究表明:中国和俄罗斯在核能供热领域具有很强的互补性,俄罗斯成熟的核能热电联产技术和经验对中国发展核能供热具有较大的参考价值。其次,研究了低温核能供热堆最佳基本热负荷比例。在分析中国低温核能供热堆供需矛盾的基础上,提出基于反应堆功率调节范围及热负荷延续时间图的低温核能供热堆热负荷比例确定方法。在低温核能供热堆功率条件而范围为20%时,以东北地区典型城市为例,计算出低温核能供热堆最佳基本热负荷比例为0.30.5。针对中国非供暖期集中供热负荷较低的问题,提出提高低温核能供热堆热负荷因子的措施,包括跨季节蓄热系统、供热及海水淡化联供以及冷热联产技术。再次,基于一次能源相对节约率(RPES)建立核能热电联产热化系数优化模型,研究了核能热电联产的优化基本热负荷。通过对常规热电厂与核能热电厂评价指标的综合分析,以核能热电联产系统的最大一次能源相对节能率作为目标函数,建立了核能热电联产热化系数优化模型;同时,建立了核能热电联产系统的能耗及供热量等重要参数的计算方法;对核能热电联产最佳热化系数进行多因素多水平正交试验分析,确定了核能热电联产最佳热化系数的关键影响因素敏感性排序。对中国北方集中供热区的92座城市进行了主要影响因素对核电站供热系统最佳热化系数影响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6个主要条件参数中,供暖热负荷延续时间曲线的无因次量β与最佳热化系数相关度最高。得到了在不同影响因素变化范围内的最佳热化系数回归公式。在不考虑常年性热负荷条件下,综合考虑其他主要影响因素,基于一次能源相对节约率模型估算的核电站供热系统最佳热化系数范围为0.6130.735。
薛媛[2](2019)在《基于电站余热利用的多效蒸馏海水淡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世界人口增加,工业发展以及环境污染的加重,淡水资源紧缺已经成为人们需要直面并解决的尖锐问题,海水淡化作为一种获取淡水资源的开源措施,得到了蓬勃发展。热法海水淡化中又以低温多效蒸馏在我国应用最广,但是由于生产过程需要大量能量,限制了其发展。另一方面,作为我国主要发电形式的燃煤电站又具有大量的多种类,多品位的余热。本文针对燃煤电站与海水淡化耦合的系统,对传统的利用汽轮机抽汽进行海水淡化的水电联产机组进行了变工况计算,分析海水淡化系统辅助调峰的能力,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三种新型的综合利用燃煤电站抽汽余热,烟气余热以及排汽余热的低温多效蒸馏系统,并对这几种系统的性能进行研究。针对600MW燃煤机组和低温多效蒸馏的耦合系统,分析其变工况运行特性。通过改变抽汽量和抽汽压力可知,抽汽量的增加会降低机组发电量引起煤耗以及制水量上升,抽汽压力的下降则会降低制水量,但同时也降低了供电煤耗。对于低温多效蒸馏系统,抽汽量的阶跃性增加不仅会引起二次蒸汽量的增加,也会使各效蒸发器内的浓盐水浓度骤增,各效蒸发温度骤降并随着效数增加愈加明显,抽汽压力下降所引起的动态响应则恰好相反。此外,单台耗汽量为50t/h的低温多效蒸馏系统对燃煤机组的发电性能影响甚微,当抽汽量小于238t/h时,机组的调峰能力基本保持不变,最高可达477MW,当抽汽量继续增大,调峰能力则骤降,在保证汽轮机低压缸最小通流量的情况下,所有的抽汽量全部用于海水淡化时,抽汽量的两个极限值可分别满足19个和3.75个产水量为12000m3/d的低温多效蒸馏系统额定工况运行时的耗汽。建立了三种新型低温多效蒸馏系统的模型,并研究了基本运行参数对发电和制水性能的影响。与产水量为12000m3/d的系统相比,引入烟气作为预热源的低温多效蒸馏系统最大制水量约为其制水量的1.28倍,造水成本由3.14$/m3下降至2.45$/m3。当同样产生12000m3/d的淡水时,耗汽量由50t/h下降至36.1t/h,减少了 13.9t/h,相当于增加发电量2.98MW,节约供电煤耗约1.53g/kWh。而当烟气用作首效热源时,低温多效蒸馏系统制水量仅约为5328m3/d,但是造水成本同样最低约为2.19$/m3,此时节约的汽轮机抽汽可增加发电量约10.75MW,供电煤耗下降约6.05g/kWh。而烟气用于加热600MW机组的7#,8#凝结水时约节约煤耗1.26g/kWh。烟气余热的回收,降低了进入脱硫塔的烟气温度,可节约脱硫水耗约42.35t/h。针对使用烟气预热海水的低温多效蒸馏系统,研究了效间温差,蒸汽喷射器(Thermal Vapor Compressor,TVC)安装位置以及进料流量对系统的影响。在最高蒸发温度为61.7℃和最低蒸发温度为46℃且均保持不变的情况下,温差减小可以提高造水比,但同时总制水成本先下降后上升,当温差为2.5℃即总效数为7时,成本最低。不同的TVC安装位置也意味着不同的产水性能,当各效进料流量都相同时,为了产生最多的淡水,TVC安装位置的后移减少了总进料流量,但使各效进料海水温度增加,从而提高了造水比,降低了制水成本;考虑到蒸汽喷射器安全运行需满足压缩比大于1.81,TVC的建议安装位置为第5效至第7效。当安装在第5效之后,前后进料流量的质量比由0增加到1时,造水比下降由14.45下降至11.02,制水成本由2.039 $/m3上升至2.187 $/m3。系统(?)分析则表明,TVC中的(?)损失最大,冷凝器的(?)效率最低。为进一步强化烟气-海水的换热,基于板翅式换热器中的波纹翅片,研究了开孔,错列分布以及间断技术对翅片性能的影响。对于多孔形波纹翅片,孔径越大,通道内的流体混合越强,换热性能越好,流动阻力也越大。在研究范围之内,开孔半径为1.5mm的翅片性能更好;锯齿形波纹翅片的错开比增大,可促进流体和翅片之间的换热,但同时也增加了流动阻力,错开比为0.4时,虽然翅片的性能评价指标随雷诺数的减小,但是研究范围之内仍然最具优势;间断式波纹翅片,提高换热的能力有限,且断开间距的增加,促进了翅片表面的涡流产生,流动阻力增大;研究范围之内,断开距离为1mm时的翅片整体热力性能更优。波纹翅片的纵横比也会影响翅片的热力性能。不同纵横比下,多孔形波纹翅片提高换热的能力最为突出,流动阻力也最大;间断式波纹翅片提升换热能力有限,但同时流动阻力也无无明显变化;锯齿形波纹翅片的换热性能介于两者之间,且当风速较小,纵横比较大时,能够有效降低流动阻力。当纵横比为0.45时,多孔形波纹翅片最具优势,PEC值最高可达1.24。研究结果表明,打孔有利于增强换热,提高努塞尔数;错列布置有利于降低摩擦系数;断开技术则在提高换热性能的同时可以减少换热面积,节约耗材。
陈微,张立君[3](2018)在《海水淡化技术在国内外核电站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介绍了国内外核电站对海水淡化技术的应用实例,并分析目前国内外核电站中海水淡化装置的应用差异,将核能与海水淡化装置有机结合起来,以核能取代淡化水制取的原始动力源,已然成为核能海水淡化的主流技术。认为核能海水淡化是未来淡化水技术的发展趋势,核能海水淡化装置的经济性、安全性、以及耦合的优化形式是核能海水淡化技术全面推广必须解决的问题。
李卫华,张亚军,郭吉林,郑文祥[4](2009)在《一体化核供热堆Ⅱ型的开发及应用前景初步分析》文中研究说明在NHR-200的基础上,清华大学核能与新能源技术研究院开发了一体化核供热堆Ⅱ型(NHR/Ⅱ-200)。本文主要阐述NHR/Ⅱ-200的一体化技术、自稳压原理、全功率自然循环冷却、非能动安全系统等一体化核供热堆的主要技术特征及核供热堆的安全特性。NHR/Ⅱ-200通过适度提高一体化核供热堆的参数,在三回路提供1.5 MPa蒸汽。NHR/Ⅱ-200不仅可应用于区域供热、热法海水淡化,还可提供工业蒸汽,并与膜法海水淡化相耦合进行海水淡化。
刘万琨[5](2007)在《海水淡化和电厂水电热联产》文中研究指明地球上水的总储量是很丰富的,但能够被人类直接利用的淡水资源却非常少。全球目前已有14亿人口缺乏安全清洁的饮用水,即平均每5人中便有1人缺水用。21世纪将是争水的世纪,这已是不争的事实。海水(苦咸水)淡化是解决淡水紧缺的一条最有效的重要战略途径,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的共识。文章分析了人类水的形势、出路及海水淡化的原理和方法,综合介绍了世界和我国海水淡化研究及产业的现状和前景,指出人类淡水应用的广阔前景,并建议工厂尽早开发水电联产的汽轮机组,以拓展工厂产品的市场空间。
姬文状,贾海军,宋二猛[6](2006)在《大型核能海水淡化实验平台及其数据测控系统》文中提出介绍了大型双塔4效核能海水淡化实验平台的组成和实验流程。为了更好地测量温度、压力、流量等各种热工参数,实验平台采用了不同的测量方案和仪器,并且基于LabVIEW平台和V isual Basic程序,建立了2套数据测控系统,有效地保证了实验数据的采集、存储和分析。
张亚军,贾海军[7](2006)在《核能海水淡化及山东核能海水淡化厂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淡水和化石燃料能源供应短缺问题是当今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面临的重大社会发展问题。大规模从海水中生产淡水是一个消耗大量能源的过程,因而核能海水淡化技术必将成为越来越有前途和广阔市场的技术.清华大学开展了使用200MW核供热堆进行商业规模核能海水淡化的研究,并于2003年得到国家有关部门的批准,拟在山东烟台建设核能海水淡化厂,已从核能海水淡化厂选址、厂址气象、环境、地质和海况分析,反应堆的设计、安全分析,海水淡化设施的选择、与反应堆的最佳耦合、经济性等各个方面和层次,在国内第一次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和分析,完成了项目可行性报告,得到了最有说服力的、可信的第一手资料,为我国的核能海水淡化的研究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姬文状,贾海军[8](2006)在《适于核能海水淡化的低温多效蒸馏技术研究》文中提出针对核能海水淡化技术,探讨了核能与海水淡化厂耦合的不同方式。水平式低温多效蒸馏由于其传热性能好、能耗低,传热温差较小,以及容易维修等优点,是非常适合与低温核供热堆耦合的海水淡化技术。在分析低温多效蒸馏海水淡化技术的基础上,建立了水平式低温多效蒸馏海水淡化物理模型,编写VB程序,并分析比较等温差分配和等传热面积分配两种方案的产水特性,结果表明等传热面积分配方案性能较好。
宋二猛,贾海军,王玉华,姜胜耀[9](2005)在《高温多效蒸馏及在核能海水淡化方面的应用》文中指出作为安全和清洁的能源,核能大规模应用于海水淡化可以从能源和水安全两个方面有效缓解我国当前面临的严峻形势。清华大学目前正在研究与低温核供热堆耦合的多效蒸发海水淡化技术。作为选择方案之一,高温多效蒸馏海水淡化所需蒸汽参数恰好与核供热堆提供的蒸汽参数一致。因而清华大学在高温多效蒸馏海水淡化研究领域开展了实验和理论研究工作。本文介绍了高温多效蒸馏海水淡化技术的特点、发展情况及目前清华大学开展的有关实验研究的进展。
杜小泽,吴少融[10](2005)在《竖管多效蒸发海水淡化系统的启动特性》文中认为建立大型竖管多效蒸发海水淡化系统的动态启动控制模型,通过数值分析研究,对系统的启动过程和启动特性进行理论探索.分析了初始原料海水流量以及最高饱和温度等运行参数的选择对系统启动过程的影响.研究了启动阶段,原料海水流量与系统的造水比以及启动时间之间的耦合影响;计算结果为原料海水流量的优化提供了依据.研究还表明,在启动之初,系统即可稳定地承担作为热源的低温核供热堆的额定产热量,显示该系统和核供热堆具有良好的耦合特性.建立的启动模型在经过实验验证加以完善之后,可以作为分析系统动态运行特性的理论基础.
二、与核供热堆耦合的海水淡化系统及蒸发工艺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与核供热堆耦合的海水淡化系统及蒸发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核能供热的中俄比较及基本热负荷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核能供热技术发展及研究现状 |
1.2.2 核能供热系统的基本热负荷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目标 |
1.3.2 主要研究内容 |
1.3.3 本研究技术路线 |
2 中俄核能供热技术发展与关键技术的对比 |
2.1 中俄核能供热技术发展历程分析 |
2.1.1 俄罗斯核能供热技术发展历程 |
2.1.2 中国核能供热技术发展历程 |
2.2 中俄核能供热的关键技术的对比 |
2.2.1 俄罗斯核能供热的关键技术 |
2.2.2 中国核能供热的关键技术 |
2.2.3 中俄核能供热的关键技术对比 |
2.3 中俄核能供热经验及发展战略对比 |
2.3.1 俄罗斯核能供热经验及发展战略 |
2.3.2 中国核能供热经验及发展战略 |
2.4 中俄长输供热管网技术对比研究 |
2.4.1 俄罗斯长输供热管网技术 |
2.4.2 中国长输供热管网技术 |
2.4.3 中俄长输供热管网技术对比探析 |
2.5 中俄核电站通风系统设计标准的对比 |
2.5.1 核电站通风系统特点 |
2.5.2 俄罗斯核电站通风系统设计标准体系及特点 |
2.5.3 中国核电站通风系统设计标准体系及特点 |
2.5.4 中俄核电站通风系统设计标准体系对比分析 |
2.6 俄罗斯核能供热技术对中国的相互借鉴 |
2.7 本章小结 |
3 低温核能供热堆的基本热负荷分析 |
3.1 低温核能供热堆设计及运行的基本参数 |
3.1.1 低温核能供热堆基本热负荷比例 |
3.1.2 低温核能供热堆热负荷因子 |
3.1.3 核反应堆的功率调节范围 |
3.2 低温核能供热堆的供热能力及运行特点 |
3.2.1 低温核能供热堆的功率调节范围分析 |
3.2.2 中国集中供热系统全年热负荷变化特点 |
3.2.3 中国低温核能供热堆的供需矛盾分析 |
3.3 低温核能供热堆最佳基本热负荷比例分析 |
3.3.1 前苏联低温核能供热站的基本热负荷比例 |
3.3.2 中国低温核能供热系统热负荷类型的确定 |
3.3.3 中国低温核能供热堆基本热负荷确定方法 |
3.4 提高低温核能供热堆热负荷因子措施的分析 |
3.4.1 跨季节蓄热系统 |
3.4.2 水热联产技术 |
3.4.3 冷热联产技术 |
3.5 本章小结 |
4 基于一次能源相对节约率的核能热电联产热化系数优化 |
4.1 核能热电联产的热力学评价指标 |
4.1.1 热电联产系统能源利用效率 |
4.1.2 热电分产系统能源利用效率 |
4.1.3 热电联产系统一次能源相对节约率(RPES) |
4.1.4 热电联产系统的热化系数 |
4.1.5 热力网输送效率 |
4.2 基于RPES的核能热电联产热化系数优化模型建立 |
4.2.1 核能热电联产一次能源相对节约率计算模型 |
4.2.2 核能热电联产与热电分产系统能耗的计算 |
4.2.3 核能热电联产供热量的计算 |
4.2.4 基于RPES的核能热电联产热化系数优化模型 |
4.3 核能热电联产热化系数优化模型关键控制变量的确定 |
4.3.1 核能热电联产二回路热力系统的控制变量 |
4.3.2 供热系统的控制变量 |
4.4 核能热电联产最佳热化系数影响因素分析 |
4.4.1 基于正交试验的热化系数影响因素敏感性分析 |
4.4.2 气候参数对最佳热化系数的影响 |
4.4.3 长输供热管网输送效率对最佳热化系数的影响 |
4.4.4 锅炉房热效率对最佳热化系数的影响 |
4.4.5 核电站汽轮机组抽汽热功率对最佳热化系数的影响 |
4.4.6 一次管网输送效率对最佳热化系数的影响 |
4.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主要符号表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2)基于电站余热利用的多效蒸馏海水淡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表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
1.2 燃煤电站低品位热量回收利用的研究概述 |
1.2.1 燃煤电站内部烟气余热利用系统 |
1.2.2 燃煤电站外部烟气余热利用系统 |
1.3 海水淡化技术研究现状 |
1.3.1 膜法海水淡化技术发展概述 |
1.3.2 热法海水淡化技术发展概述 |
1.3.3 多效蒸馏法发展现状 |
1.4 本文的研究内容 |
第2章 水电联产机组的变工况运行特性分析 |
2.1 引言 |
2.2 水电联产模型 |
2.2.1 物理模型的建立 |
2.2.2 数学模型的建立 |
2.3 结果分析与讨论 |
2.3.1 模型验证 |
2.3.2 参数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电厂余热利用的新型低温多效蒸馏系统 |
3.1 引言 |
3.2 新型多效蒸馏系统模型 |
3.2.1 系统模型的建立 |
3.2.2 传统低温多效蒸馏海水淡化系统 |
3.3 结果分析与讨论 |
3.3.1 方案一系统性能研究 |
3.3.2 方案二系统性能研究 |
3.3.3 方案三系统性能研究 |
3.3.4 经济性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蒸汽喷射器对低温多效蒸馏系统的影响 |
4.1 引言 |
4.2 安装蒸汽喷射器的低温多效蒸馏系统优化分析 |
4.2.1 数学模型的建立 |
4.2.2 参数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烟气换热器的选型与优化 |
5.1 引言 |
5.2 模型的建立 |
5.2.1 波纹形翅片物理模型的建立 |
5.2.2 数值模拟的控制方程 |
5.2.3 波纹型翅片的热力学方程 |
5.3 模型验证 |
5.4 结果分析与讨论 |
5.4.1 开孔半径对流动特性的影响 |
5.4.2 错开比对流动特性的影响 |
5.4.3 断开距离对流动特性的影响 |
5.4.4 纵横比对流动特性的影响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研究工作的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3)海水淡化技术在国内外核电站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我国核电站的应用 |
1.1 红沿河核电站 |
1.2 宁德核电站 |
1.3 三门核电站 |
1.4 海阳核电站 |
2 国外核电领域的应用 |
2.1 低温供热核反应堆的海水淡化 |
2.2 依托现有核电站的海水淡化 |
3 国内外核电站海水淡化技术的对比 |
4 展望 |
(4)一体化核供热堆Ⅱ型的开发及应用前景初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NHR/Ⅱ-200的技术特征及安全特性 |
1.1 NHR/Ⅱ-200的技术特征 |
1.2 NHR/Ⅱ-200的安全特性 |
1.2.1 可靠的停堆手段 |
1.2.2 堆芯的淹没并冷却 |
1.2.3 停堆后长期可靠的余热排出 |
1.2.4 放射源的有效隔离 |
2 NHR/Ⅱ-200的应用前景 |
2.1 海水淡化技术及市场需求 |
1) 与MED工艺相耦合 |
2) 与反渗透工艺相耦合 |
3) 海水淡化市场需求 |
2.2 工业蒸汽 |
2.3 汽水联供 |
3 结论 |
(6)大型核能海水淡化实验平台及其数据测控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系统 |
(1) 原蒸汽回路 |
(2) 海水回路 |
(3) 产水回路 |
2 数据测控系统 |
2.1 数据测量方案及仪器 |
(1) 温度测量 |
(2) 流量测量 |
(3) 压力和压降测量 |
(4) 液位测量 |
2.2 数据采集及处理系统 |
(1) 基于LabVIEW6i平台的虚拟仪器热工测量系统 |
(2) 基于RS232串口通信采集卡结合VB程序的热工测量系统 |
3 结论 |
(9)高温多效蒸馏及在核能海水淡化方面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概述 |
2 高温VTE-MED海水淡化技术的发展 |
3 高温VTE-MED海水淡化技术在国内的研究进展 |
4 结论 |
(10)竖管多效蒸发海水淡化系统的启动特性(论文提纲范文)
引 言 |
1 控制模型 |
1.1 初始原料海水流量的选择 |
1.2 其他各效的控制模型 |
1.3 目标输出 |
2 系统的启动特性分析 |
3 结 论 |
四、与核供热堆耦合的海水淡化系统及蒸发工艺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核能供热的中俄比较及基本热负荷优化研究[D]. Solomykov Aleksandr. 大连理工大学, 2020(02)
- [2]基于电站余热利用的多效蒸馏海水淡化研究[D]. 薛媛.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19(01)
- [3]海水淡化技术在国内外核电站的应用[J]. 陈微,张立君. 水处理技术, 2018(11)
- [4]一体化核供热堆Ⅱ型的开发及应用前景初步分析[J]. 李卫华,张亚军,郭吉林,郑文祥. 原子能科学技术, 2009(S2)
- [5]海水淡化和电厂水电热联产[J]. 刘万琨. 东方电气评论, 2007(02)
- [6]大型核能海水淡化实验平台及其数据测控系统[J]. 姬文状,贾海军,宋二猛. 实验技术与管理, 2006(11)
- [7]核能海水淡化及山东核能海水淡化厂研究进展[A]. 张亚军,贾海军. 第一届海水淡化与水再利用西湖论坛论文集, 2006
- [8]适于核能海水淡化的低温多效蒸馏技术研究[A]. 姬文状,贾海军. 第四届北京核学会核应用技术学术交流会论文集, 2006
- [9]高温多效蒸馏及在核能海水淡化方面的应用[J]. 宋二猛,贾海军,王玉华,姜胜耀. 水处理技术, 2005(07)
- [10]竖管多效蒸发海水淡化系统的启动特性[J]. 杜小泽,吴少融. 化工学报, 200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