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茶的药用及营养价值(论文文献综述)
蔡金福[1](2021)在《铁观音茶树花的氨基酸组成和营养分析》文中研究指明为开发泉州市铁观音茶树花资源,开展不同时期茶树花的氨基酸组成与营养价值,利用自动氨基酸分析仪检测氨基酸组分含量,采用氨基酸比值系数法评价茶树花营养价值。结果表明,铁观音茶树花中含有17种氨基酸,其中有人体必需氨基酸7种;不同时期茶树花氨基酸总量为41.48~42.94 mg/g,人体必需氨基酸占33.34%~39.08%,药用氨基酸含量占60.15%~61.12%,鲜味氨基酸含量占24.02%~27.97%。氨基酸比值系数分(SRC)为80.75~84.89,第一限制氨基酸为蛋氨酸和胱氨酸。茶树花氨基酸均以甜味氨基酸比例为最高,鲜味氨基酸含量随着开花程度而逐渐升高,而苦味氨基酸含量则以花蕾期为最高,开花期最低。因此,铁观音茶树花氨基酸种类多、营养价值高,具有较高开发利用价值。
黄颖桢,陈菁瑛,张武君,刘保财,赵云青,邹福贤,张文晴[2](2021)在《不同花期金花茶花的品质和产量比较》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明确金花茶花的最佳采收期,为金花茶花的采收和综合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金花茶花的花蕾期、鱼嘴期、半开期、盛开期和凋谢期等5个不同花期的主要活性成分(总黄酮、茶多酚、总皂苷和粗多糖)和主要营养成分(氨基酸、蛋白质、粗脂肪、粗纤维和灰分)进行含量测定、比较。【结果】半开期金花茶花的总黄酮、茶多酚和总皂苷含量最高,其次为鱼嘴期和盛开期。金花茶花不同花期均含有7种必需氨基酸。鱼嘴期总氨基酸含量、药效氨基酸含量和鲜味氨基酸含量均较其他4个时期高,分别为5.46、3.35和1.35 g·hg-1。5个不同花期金花茶花的氨基酸比值系数分(Score of amino acid ratio coefficient,SRC)分别为59.31、62.08、56.67、57.84和57.75,蛋氨酸+胱氨酸为第一限制氨基酸;鱼嘴期的蛋白质含量最高,为5.85 g·hg-1。各花期中均含有较多的纤维,含量为16.8~17.5 g·hg-1。凋谢期脂肪的含量最高,其次是鱼嘴期。各花期的灰分含量为3.64~3.88 g·hg-1。营养成分含量的因子分析综合得分排序为:花蕾期>鱼嘴期>半开期>凋谢期>盛开期。考察不同花期金花茶花的单花重和形态表明鱼嘴期和半开期的商品性状接近,同时产量较传统采收期增加11.9%。【结论】鱼嘴期和半开期的金花茶花分别具有较高的活性成分含量、营养成分含量和产量。
蔡露,曾心美,王希,李梦霞,唐国良,陈存[3](2021)在《不同品种木芙蓉花氨基酸组成分析及评价》文中研究说明为研究不同品种木芙蓉花的营养价值,以18个木芙蓉品种花为材料,分析其氨基酸的组成和含量。结果表明:18个木芙蓉品种花均检测到17种游离氨基酸,氨基酸种类齐全;氨基酸总量为7.36~13.28 mg·g-1;必需氨基酸含量为1.92~3.42 mg·g-1,占氨基酸总量的22.33%~37.51%;以FAO/WHO模式评价,‘牡丹红’的氨基酸组成最接近人体所需氨基酸的比例,食用质量最优;木芙蓉花中呈味氨基酸含量丰富,占氨基酸总量的43.82%~66.72%,其中以鲜味氨基酸含量最多,‘锦绣紫’的呈味氨基酸含量最高;木芙蓉花中药用氨基酸含量较高,占氨基酸总量的58.73%~71.61%,‘锦绣紫’的药用氨基酸含量最多。综上所述,木芙蓉花中的氨基酸种类齐全,含量存在差异,具有较高的食用和药用开发利用价值,其中‘牡丹红’和‘锦绣紫’的开发前景最好。
耿伊雯[4](2021)在《野生罗布麻种群遗传多样性及品质评价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由于生态环境日趋恶化和经济利益驱动下的过度、无序采挖,野生罗布麻(Apocynum venetum Linn.)数量急剧下降,临近濒危。目前对不同地区野生罗布麻的药用价值的差异性和遗传多样性缺乏系统研究。本文对5个不同地区的罗布麻的化学成分进行比较研究,并对其中3个地理距离跨度极大的罗布麻居群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为罗布麻的种质资源鉴定和有效保护及合理开发利用罗布麻种质资源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果如下:1.采用ISSR分子标记法检测出59条多态位点,多态位点比率为89.4%,物种水平上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为0.3267,Shannon信息指数为0.4901。3个居群内的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变化范围为0.2239~0.2503,Shannon信息指数的变幅为0.3319~0.3802。3个居群的总基因多样性为(Ht)0.3267,遗传分化系数(Gst)为0.2708,基因流(Nm)为1.3463。罗布麻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罗布麻种质资源变异的主要来源是居群内和居群间的变异。2.对来源于5个不同野生罗布麻居群的29份样品进行黄酮类成分含量的测定,异槲皮苷的含量范围在0.28%~0.59%之间、芦丁含量在0%~0.39%之间、金丝桃苷含量在0.15%~0.46%之间、紫云英苷含量在0%~0.37%、槲皮素含量在0.12%~0.53%之间。5种黄酮类物质平均含量大到小依次为异槲皮苷>金丝桃苷>槲皮素>紫云英苷>芦丁。吉林白城的样品异槲皮苷、紫云英苷、金丝桃苷和槲皮素含量较高,甘肃民勤县的样品芦丁含量较高。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不同来源地的罗布麻样品含量存在差异性。3.5个野生罗布麻居群均检测出17种氨基酸,其中药用氨基酸有8种,必需氨基酸有7种。这两类氨基酸含量甘肃民勤县野生罗布麻居群的最高(分别为9.260%和6.114%),内蒙古杭锦旗野生罗布麻居群的最低(分别为4.843%和3.268%)。不同罗布麻居群叶片的药用氨基酸、必需氨基酸与总氨基酸的比值相差不大,其必需氨基酸含量与非必需氨基酸含量的比值和必需氨基酸含量与总氨基酸含量的比值均符合WHO/FAO标准模式水平,5个罗布麻居群均具有丰富的氨基酸营养价值。
李佳川,李思颖,王优,汪窝牛[5](2021)在《藤茶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质量标志物(Q-marker)预测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藤茶是民族地区民间习用的药食保健茶.我国藤茶植物资源丰富,且含有多种活性成分,包括黄酮类、酚类、氨基酸类、多糖、甾体类、挥发油等成分,极具广阔的开发利用前景和药用价值.近年来,藤茶在保健品和药品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因此藤茶的品质和质量评价成了其开发应用过程中急需解决的问题.通过查阅本草专着、医书古籍、专利、植物志和电子文献等相关资料,在对藤茶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综述的基础上,结合质量标志物(Q-marker)理论,从同属植物亲缘学关系、传统功效、传统药性、临床新用途、化学成分可测性等几方面对藤茶质量标志物进行预测分析,为藤茶质量评价研究及其全面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袁冬寅,陈家献,张芬,黄寿辉,彭靖茹,温立香[6](2021)在《虫茶的研究现状及发展前景》文中指出虫茶是我国特有的,由特种昆虫蚕食特殊植物后的排泄物加工而成的非茶之茶,含有氨基酸、蛋白质、多酚等多种活性成分,具有丰富的保健药用功能。该文总结虫茶的加工方式、生物安全性、化学成分及其药理功能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并讨论今后虫茶加工工艺的改进方向以及应用开发前景,旨在为虫茶产品的创新与品质的提升提供依据。
冷佳明[7](2021)在《油茶木屑培养食用菌技术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湖南省大力开展油茶低产林改造工作,产出了大量油茶林的剩余废弃物,其中主要为油茶木屑,若按以往方式就地填埋或焚烧都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危害,也是资源利用极度浪费的表现。油茶木屑内有机碳含量丰富,且含有大量的木质素、纤维素,若将其开发利用,作为食用菌栽培原料,可以为食用菌生长提供充足的碳源和营养物质。而油茶树体内含有较高浓度茶皂素,是一种具有显着抑菌性的皂苷化合物,利用油茶木屑作为基质用于食用菌培养时,其内的茶皂素是否会对食用菌造成影响还未可知。为实现油茶木屑资源化利用,本文通过开展茶皂素对食用菌菌丝生长的影响及耐受性菌种筛选试验、油茶木屑内茶皂素降解试验、油茶木屑代料栽培食用菌试验及对栽培出的食用菌子实体内营养元素及重金属含量的测定,探究利用油茶木屑栽培食用菌的可行性。(1)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抑制法研究5种常见食用菌对不同质量浓度茶皂素的耐受性,结果表明:5种食用菌对茶皂素的耐受性由强到弱依次为茶树菇>平菇>杏鲍菇>香菇>海鲜菇。茶树菇和平菇分别在茶皂素质量浓度低于5 mg/mL、2mg/mL的培养基中菌落生长良好,对茶皂素的耐受性显着高于另外3种食用菌,可以作为供试菌种进行栽培试验。(2)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油茶木屑堆置腐解过程中茶皂素含量变化,结果表明:刚经过粉碎处理的新鲜油茶木屑内茶皂素初始含量为152.78mg/g,整个堆置腐解过程中茶皂素含量在不断下降。0d-60d为茶皂素快速降解期,堆置60 d后降解速率逐渐减弱,90 d时茶皂素含量仅剩3.8 mg/g,茶皂素降解率达97.51%,120 d时油茶木屑内茶皂素含量为3.34mg/g,与90 d时的含量差异不显着。说明90d后油茶木屑内茶皂素含量已经达到较低水平,继续降解茶皂素效果并不明显。(3)利用油茶木屑按不同比例替代棉籽壳栽培平菇和茶树菇,比较不同配方间菌丝生长速率、菌丝长势、菌丝满袋时间、单袋平均产量、菌盖直径与厚度,菌柄直径与长度及生物学转化率,筛选合适配方。结果表明:栽培料中油茶木屑含量在20%-60%时,对平菇菌丝生长有促进效果,40%时菌丝生长最快,超过80%时菌丝生长受到抑制;木屑含量20%时产量最高,生物学转化率达98.6%,超过传统配方(CK)且差异显着。栽培料中添加20%-60%油茶木屑对茶树菇菌丝生长无较大影响,添加量超过80%时对菌丝生长产生抑制;油茶木屑含量在40%时,茶树菇菇体品质最佳,产量接近CK且差异不显着(P>0.05)。油茶木屑作为基质可用来栽培平菇和茶树菇,合适的基质占比为:(平菇)油茶木屑20%-40%,棉籽壳50%-70%,麦麸8%,碳酸钙2%;(茶树菇)油茶木屑40%,棉籽壳40%,麦麸13%,玉米粉5%,碳酸钙2%。(4)对栽培出的平菇、茶树菇子实体内三大营养成物质及氨基酸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平菇配方1、2的总糖含量较高,蛋白质、粗脂肪及氨基酸含量虽不及对照组,但显着高于配方3、4;茶树菇配方2最优,其内总糖、蛋白质及氨基酸含量均显着高于其他配方及对照组。
代娜[8](2020)在《绿茶在板栗面包加工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认为面包作为一种烘焙类的产品,因其独特的口感和便捷性,深受现代消费者的喜爱。随着现代化脚步不断的加快,市场的日益扩大,消费者对产品的需求越来越高,便捷已不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日益增长的营养需求已逐渐成为市场争夺的热点。我国是产板栗及茶叶的大国之一。随着板栗种植业不断扩大,板栗市场出现供大于需的现象。目前很多板栗加工企业缺少板栗深加工技术,导致板栗产品种类较少、板栗销售渠道窄等问题;茶叶在加工生产的过程中会产生约5%的茶叶沫,这些茶叶沫因不能再次加工而被浪费,但茶叶沫中的营养价值并不会因粉碎加工而降低。综上所述,有必要进行板栗及茶叶深度开发。本实验在面包加工过程中加入板栗粉,拟开发一款板栗面包,利用板栗的营养成分增加面包营养价值,为进一步提高板栗面包的口感及货架期,利用绿茶粉作为天然抗氧化剂加入到板栗面包的制作工艺中。其主要研究内容及成果如下:(1)板栗粉添加量及板栗面包的制作工艺研究。通过比较不同比例的板栗粉对面包的质构特性及口感的影响,确定板栗粉的最适宜添加量,同时研究在面包加工过程中酵母含量、醒发时间的影响。试验结果显示板栗粉最佳添加量为30%。(2)绿茶粉对板栗面包品质的影响。通过质构试验及感官分析,结果显示当绿茶粉添加量为4%时,板栗面包口感最佳,有淡淡的茶香味,软硬适中,能被实验者接受,同时可以降低板栗面包的油腻感;通过面包色差分析,当绿茶粉添加量添加量为4%,板栗面包色泽呈淡绿色。通过面包中茶多酚含量的测定,结果显示,面包经烘培后,茶多酚含量损失45%,但仍保留其活性。综合评定,添加4%的绿茶粉既能提高板栗面包的口感和风味,又能保留绿茶粉中的的多酚活性。(3)绿茶粉对板栗面包货架期的影响。根据GB 7099—2015《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糕点、面包》中规定,面包的过氧化值(以脂肪计)应小于等于0.25/100g。通过试验测显示:未添加绿茶粉的板栗面包在储藏第4d过氧化值已达到0.3g/100g,既已出现明显的酸败,而添加4%的绿茶粉后,板栗面包的储藏周期延长至7d。通过对绿茶面包中的总酚含量测定显示,绿茶板栗面包在储藏第3d时,总酚含量为总含量的47%左右,储藏第7d,总酚含量损失达到90%以上,表明7天后,绿茶粉中的多酚物质活性已失活。同时进一步分析储藏期间板栗面包的内部结构变化,结果显示,在储藏第5d时,未添加绿茶粉的板栗面包,其面包内部的面筋网络结构已全部坍陷,未见内部多孔结构,表明面包已老化酸败,而添加4%的绿茶粉的板栗面包,其内部依然保有面筋网络结构,这与酸败实验的结果保持一致。综合分析表明,添加4%的绿茶粉可以延长板栗面包货架期。
郑瑛珠[9](2020)在《茶叶的主要化学成分及其营养价值》文中研究说明茶叶在我国拥有悠久的传承历史,各种饮茶、制茶、种茶的习惯和技术在传承和发展的过程中,能够受到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民俗文化、民间文化的影响和熏陶,并呈现出全新的文化形态——茶文化。然而在实际饮用中,茶叶的营养价值逐渐得到社会大众的普遍重视,并在现代社会发展中得以传承和发扬。本文结合茶叶基本的化学成分,探析茶叶的营养价值和药理价值,探究茶叶在传播和发展中的现实价值。
李先民,李春牛,卜朝阳,黄展文,黄昌艳,卢家仕[10](2020)在《6种金花茶组植物花朵的氨基酸成分分析及其营养价值评价》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分析、评价6种金花茶组植物花朵的氨基酸成分,为金花茶组植物的开发利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6种金花茶组植物盛开期花朵为材料,测定其17种氨基酸含量,参考WHO/FAO标准模式谱及氨基酸比值系数法进行营养价值分析,并进行氨基酸主成分分析与评价。【结果】6种金花茶组植物花朵均含有常见的17种氨基酸(包括7种人体必需氨基酸),氨基酸总量为3.73~5.93 g/100g。其中,谷氨酸和异亮氨酸含量相对较高,而亮氨酸和缬氨酸含量较低;种间的精氨酸和缬氨酸含量差异不显着(P>0.05,下同),其余15种氨基酸含量在种间均存在极显着差异(P<0.01);夏石金花茶花朵中除蛋氨酸和亮氨酸外,其他氨基酸含量及总氨基酸、必需氨基酸、非必需氨基酸、药用氨基酸和鲜味氨基酸含量均处于最高或较高水平。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不能以某一个或几个氨基酸指标评价金花茶组植物花朵中氨基酸成分,应由所有氨基酸指标进行综合评价;6种金花茶组植物花朵中氨基酸比值系数分(SRC)排序为红顶金花茶>罗斯曼金花茶>龙州金花茶>显脉金花茶>夏石金花茶>崇左金花茶。【结论】6种金花茶组植物花朵的氨基酸种类齐全且含量较高,种间差异明显,其中红顶金花茶花朵的氨基酸营养价值最高。
二、茶的药用及营养价值(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茶的药用及营养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1)铁观音茶树花的氨基酸组成和营养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材料与方法 |
1. 材料与试剂 |
2. 仪器设备 |
3. 氨基酸测定 |
4. 营养价值评价 |
二、结果与分析 |
1. 铁观音茶树花的氨基酸组成 |
2. 铁观音茶树花中各种必需氨基酸的模式谱比较 |
3. 氨基酸比值系数法对铁观音茶树花中蛋白质营养价值的评价 |
三、小结与讨论 |
(4)野生罗布麻种群遗传多样性及品质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罗布麻研究概况 |
1.1.1 罗布麻的分布 |
1.1.2 罗布麻植物学基本特征 |
1.1.3 罗布麻生理生化特性 |
1.1.4 罗布麻的药用价值 |
1.1.5 罗布麻的遗传多样性 |
1.2 研究目的意义 |
1.3 研究内容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1.1 罗布麻遗传多样性研究的供试材料 |
2.1.2 化学成分测定的供试材料 |
2.2 研究方法 |
2.2.1 基于ISSR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
2.2.2 黄酮类化合物检测 |
2.2.3 游离氨基酸含量测定 |
2.3 数据处理 |
3 结果与分析 |
3.1 罗布麻的遗传多样性 |
3.1.1 ISSR引物标记多态性分析 |
3.1.2 3 个野生罗布麻居群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
3.1.3 3 个野生罗布麻居群的遗传结构特征 |
3.1.4 遗传距离分析 |
3.1.5 3 个野生罗布麻居群的聚类分析 |
3.2 罗布麻叶片的黄酮类物质含量 |
3.2.1 不同居群罗布麻叶中5 种黄酮类物质含量的差异性 |
3.2.2 各黄酮类物质含量的相关性 |
3.2.3 各黄酮类物质含量与环境气候因子的相关性分析 |
3.2.4 各黄酮类物质含量的主成分分析 |
3.2.5 各黄酮类物质含量的聚类分析 |
3.3 罗布麻叶片的氨基酸含量 |
3.3.1 不同罗布麻居群氨基酸的组成及含量分析 |
3.3.2 不同罗布麻居群药用氨基酸含量分析 |
3.3.3 不同罗布麻居群必需氨基酸含量分析 |
3.3.4 不同居群罗布麻叶氨基酸含量聚类结果分析 |
3.3.5 不同居群罗布麻营养价值评价 |
4 讨论 |
4.1 不同居群罗布麻的遗传多样性 |
4.1.1 3 个野生罗布麻居群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
4.1.2 罗布麻的遗传结构与分化 |
4.1.3 野生罗布麻种质资源多样性的保护 |
4.2 不同居群罗布麻黄酮类物质评价 |
4.3 不同居群罗布麻氨基酸物质评价 |
5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5)藤茶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质量标志物(Q-marker)预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源分布现状 |
2 化学成分 |
2.1 黄酮类 |
2.2 酚类 |
2.3 多糖 |
2.4 甾体类 |
2.5 挥发油类 |
2.6 营养成分 |
3 药理作用 |
3.1 抗氧化作用 |
3.2 抑菌防腐作用 |
3.3 抗肿瘤作用 |
3.4 抗炎镇痛、祛痰止咳 |
3.5 降三高(高血糖、高血压、高血脂) |
3.6 保肝护肝 |
3.7 免疫增强作用 |
3.8 心血管保护作用 |
3.9 其他作用 |
4 藤茶质量标志物(Q-marker)的预测分析 |
4.1 基于植物亲缘学及化学成分特有性证据的Q-marker预测分析 |
4.2 基于传统功效的Q-marker预测分析 |
4.3 基于传统药性的Q-marker预测分析 |
4.4 基于新的药效用途的Q-marker预测分析 |
4.5 基于化学成分可测性的Q-marker预测分析 |
4.6 基于不同采收期及不同部位成分含量变化的Q-marker预测分析 |
4.7 基于不同加工方式成分含量变化的Q-marker预测分析 |
5 结语 |
(6)虫茶的研究现状及发展前景(论文提纲范文)
1 虫茶的加工工艺 |
2 虫茶的品质特征及化学成分 |
2.1 虫茶的品质特征 |
2.2 虫茶的化学成分 |
3 虫茶的生物安全性评价 |
4 虫茶的药理作用 |
4.1 降血糖作用 |
4.2 降血压作用 |
4.3 降血脂作用 |
4.4 抗氧化作用 |
4.5 抑菌作用 |
4.6 抗炎症作用 |
4.7 抗肿瘤作用 |
5 虫茶的开发利用前景 |
5.1 虫茶初制加工的建议 |
5.1.1 加强对植物原料栽培技术的研究,为开发优质产品提供保障 |
5.1.2 加强对昆虫养殖技术的研究,提升虫茶产品的产量与质量 |
5.1.3 加强对虫茶生产工艺的研究,扩展与提高虫茶的消费群和档次 |
5.2 虫茶深加工研究与开发的建议 |
5.2.1 虫茶食品的开发 |
5.2.2 虫茶保健品的开发 |
5.2.3 虫茶药品的研发 |
5.2.4 虫茶兽药饲料的研发 |
6 总结 |
(7)油茶木屑培养食用菌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前言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基质栽培食用菌研究进展 |
1.2.2 茶皂素抑菌特性及机理研究进展 |
1.2.3 食用菌营养价值与食品安全研究进展 |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4 技术路线 |
2 茶皂素降解规律研究及耐受菌种筛选 |
2.1 供试材料与菌株 |
2.2 主要试剂与仪器 |
2.3 试验方法 |
2.3.1 茶皂素耐受性菌种筛选 |
2.3.2 木屑腐解过程中茶皂素含量测定 |
2.4 结果与分析 |
2.4.1 不同食用菌对茶皂素的耐受能力 |
2.4.2 油茶木屑腐解过程中茶皂素降解规律分析 |
2.5 讨论 |
3 油茶木屑栽培食用菌试验 |
3.1 试验材料 |
3.2 试验方法 |
3.2.1 栽培料碳、氮元素含量的测定 |
3.2.2 油茶木屑内重金属含量的测定 |
3.2.3 试验配方设计 |
3.2.4 基质前期处理 |
3.2.5 拌料、装袋 |
3.2.6 灭菌、接种 |
3.2.7 发菌及出菇期管理 |
3.2.8 食用菌测定指标与方法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栽培料的碳氮比测定 |
3.3.2 油茶木屑内重金属含量 |
3.3.3 各配方间发菌效果比较 |
3.3.4 各配方间出菇情况比较 |
3.4 讨论 |
4 食用菌子实体内营养成分分析 |
4.1 试验材料 |
4.2 试验方法 |
4.2.1 样品采集 |
4.2.2 食用菌内总糖含量测定 |
4.2.3 食用菌内蛋白质含量测定 |
4.2.4 食用菌内粗脂肪含量测定 |
4.2.5 食用菌内氨基酸含量测定 |
4.2.7 相关性分析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不同配方对平菇子实体内三大营养物质的影响 |
4.3.2 不同配方对平菇子实体内氨基酸的影响 |
4.3.3 不同配方对茶树菇子实体内三大营养物质的影响 |
4.3.4 不同配方对茶树菇子实体内氨基酸的影响 |
4.4 讨论 |
5 结论 |
6 创新点与展望 |
6.1 创新点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
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
致谢 |
(8)绿茶在板栗面包加工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1.1 面包简介 |
1.2 面包的研究现状 |
1.3 面包安全问题概述 |
1.4 板栗 |
1.4.1 板栗概述 |
1.4.2 板栗研究现状 |
1.5 绿茶研究进展 |
1.5.1 茶叶概述 |
1.5.2 茶叶的主要功效 |
1.5.3 茶叶在烘焙类食品中应用现状 |
1.6 研究目的以及内容 |
1.6.1 研究目的 |
1.6.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板栗面包工艺研究 |
2.1 引言 |
2.2 实验材料及仪器设备 |
2.2.1 实验的材料及其试剂 |
2.2.2 主要仪器 |
2.3 实验方法 |
2.3.1 样品准备 |
2.3.2 面包制作工艺 |
2.3.3 影响因素优化 |
2.3.4 面包比容测定 |
2.3.5 面包全质构测定 |
2.3.6 面包感官评定 |
2.3.7 数据统计分析 |
2.4 结果与分析 |
2.4.1 酵母粉添加量对面包品质的影响 |
2.4.2 醒发时长对板栗面包品质的影响 |
2.4.3 板栗粉含量对面包品质的影响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绿茶对板栗面包品质的影响 |
3.1 引言 |
3.2 实验材料及仪器设备 |
3.2.1 实验的材料及其试剂 |
3.2.2 主要仪器 |
3.3 实验方法 |
3.3.1 样品准备 |
3.3.2 面包制作工艺 |
3.3.3 面包比容测定 |
3.3.4 面包全质构测定 |
3.3.5 面包感官评定 |
3.3.6 面包色差的测定 |
3.3.7 面包中茶多酚含量的测定 |
3.3.8 数据统计分析 |
3.4 结果与分析 |
3.4.1 绿茶粉添加量对板栗面包品质的影响 |
3.4.2 绿茶添加量对板栗面包色差的影响 |
3.4.3 绿茶粉中的茶多酚在面包加工过程的变化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绿茶对板栗面包货架期的影响 |
4.1 引言 |
4.2 实验材料及仪器设备 |
4.2.1 实验的材料及其试剂 |
4.2.2 主要仪器设备 |
4.3 实验方法 |
4.3.1 样品准备 |
4.3.2 面包保水性测定 |
4.3.3 油脂的提取 |
4.3.4 酸价测量 |
4.3.5 过氧化值测定 |
4.3.6 总酚的含量测定 |
4.3.7 面包结构测定 |
4.3.8 数据分析 |
4.4 结果与分析 |
4.4.1 面包保水性能测定 |
4.4.2 酸价及过氧化值测定的变化 |
4.4.3 面包中总酚含量的变化 |
4.4.4 面包内部结构的变化 |
4.5 本章小结 |
结语 |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茶叶的主要化学成分及其营养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 茶叶的基本化学成分 |
1.1 茶多酚 |
1.2 蛋白质和氨基酸 |
1.3 生物碱和芳香烃 |
1.4 有机酸、维生素和酶 |
2 茶叶中的营养价值 |
2.1 营养成分 |
2.2 药理价值 |
2.2.1 咖啡碱 |
2.2.2 茶多酚 |
3 结语 |
(10)6种金花茶组植物花朵的氨基酸成分分析及其营养价值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方法 |
1.2.1 试验设计 |
1.2.2 测定项目及方法 |
1.3 统计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6种金花茶组植物花朵中的氨基酸组成 |
2.2 6种金花茶组植物花朵的必需氨基酸组成及其与模式谱比较 |
2.3 6种金花茶组植物花朵氨基酸的SRC |
2.4 6种金花茶组植物花朵必需氨基酸的主成分分析 |
3 讨 论 |
4 结 论 |
四、茶的药用及营养价值(论文参考文献)
- [1]铁观音茶树花的氨基酸组成和营养分析[J]. 蔡金福. 中国茶叶, 2021(08)
- [2]不同花期金花茶花的品质和产量比较[J]. 黄颖桢,陈菁瑛,张武君,刘保财,赵云青,邹福贤,张文晴. 福建农业学报, 2021(08)
- [3]不同品种木芙蓉花氨基酸组成分析及评价[J]. 蔡露,曾心美,王希,李梦霞,唐国良,陈存. 食品工业科技, 2021(20)
- [4]野生罗布麻种群遗传多样性及品质评价研究[D]. 耿伊雯.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1(02)
- [5]藤茶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质量标志物(Q-marker)预测分析[J]. 李佳川,李思颖,王优,汪窝牛.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1(03)
- [6]虫茶的研究现状及发展前景[J]. 袁冬寅,陈家献,张芬,黄寿辉,彭靖茹,温立香. 食品研究与开发, 2021(09)
- [7]油茶木屑培养食用菌技术研究[D]. 冷佳明.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21
- [8]绿茶在板栗面包加工中的应用研究[D]. 代娜. 扬州大学, 2020(05)
- [9]茶叶的主要化学成分及其营养价值[J]. 郑瑛珠. 福建茶叶, 2020(11)
- [10]6种金花茶组植物花朵的氨基酸成分分析及其营养价值评价[J]. 李先民,李春牛,卜朝阳,黄展文,黄昌艳,卢家仕. 西南农业学报, 20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