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半夏泻心汤传统饮片和免煎颗粒饮片的药效对比实验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刘金荣[1](2022)在《从中药传承角度探讨中药饮片和中药配方颗粒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药饮片是根据临床用药需要,经过一定的炮制处理而形成的供配方用的中药。而随之产生的中药配方颗粒则以中药饮片作为原材料,通过一定的工艺制成颗粒,方便医生配药和患者服用。文章根据实际工作中的实践经验,并结合查阅相关文献资料,讨论传统中药饮片、小包装中药饮片、散装中药配方颗粒和小包装中药配方颗粒在应用中的优劣和应用效果,以促进中药更合理使用。
李玉婵,赵玉斌,刘金里,白亚平,杨帅,孙艳彪[2](2021)在《半夏泻心汤配方颗粒与传统中药饮片治疗寒热错杂型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疗效及安全性比较》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比较半夏泻心汤配方颗粒与传统中药饮片治疗寒热错杂型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通过随机、对照、多中心临床试验的研究方法,以石家庄市中医院脾胃科和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中医科2018年2月—2019年7月收治的寒热错杂型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患者106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配方颗粒组与临床汤剂组2组,分别给予半夏泻心汤方加减配方颗粒与传统中药饮片进行治疗,均治疗4周。比较2组患者治疗28 d后的症状积分、中医证候疗效、胃镜下疗效、患者生活质量及不良反应。结果符合方案分析集(PPS)85例,安全性分析集(SS)106例。配方颗粒组治疗前后中医症状总积分差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28 d后,中医证候疗效配方颗粒组总有效率为95.9%(47/49),临床汤剂组总有效率为83.3%(30/36),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胃镜下疗效配方颗粒组总有效率为78.4%(29/37),汤剂组总有效率为77.8%(21/27),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配方颗粒组治疗前后生活质量评分差值明显高于临床汤剂组(P<0.05)。配方颗粒组不良反应与临床汤剂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半夏泻心汤配方颗粒治疗寒热错杂型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临床疗效优于传统中药饮片,可明显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且配方颗粒不良反应与汤剂无差别。
张海红,田虎[3](2021)在《半夏泻心汤合四逆散免煎颗粒与汤剂治疗肝胃郁热型慢性胃炎疗效对比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对照研究半夏泻心汤合四逆散的中药免煎颗粒与传统中药汤剂治疗肝胃郁热型慢性胃炎临床疗效。方法:将西医诊断为慢性胃炎、中医证候诊断为"肝胃郁热证"患者60例,随机分为传统汤剂组和免煎颗粒组,每组各30例,治疗均以半夏泻心汤合四逆散为基本方加减,分别给予相应的剂型,1剂/d,分两次饭后半小时温服,连续服用4周,比较2组的疗效。结果:在总体疗效上,中药汤剂组略优于免煎颗粒组,但2组无明显差异;在单个症状改善方面,中药汤剂组对心烦易怒、反酸、口苦的治疗疗效较免煎颗粒组好,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口干、大便干燥、舌苔、脉象的改善方面,2组疗效相当;在胃镜检查方面,中药汤剂组对于改善黏膜糜烂和胆汁反流的疗效优于免煎颗粒组,在改善胃镜下黏膜水肿、出血方面2组疗效相当。结论:半夏泻心汤合四逆散的中药传统汤剂和免煎颗粒治疗肝胃郁热证慢性胃炎均具有明显疗效,但具体症状方面稍有差异,临床可根据患者症状偏重酌情选用。
郭媛媛[4](2021)在《泽泻汤配方颗粒与传统汤剂指标性成分和生物活性差异性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中药配方颗粒是新时代的产物,具有调剂快、免煎煮、携带方便等优点,患者使用率逐年增高。其成分种类、成分含量、药理药效上是否能够替代传统汤剂,逐渐成为中医药工作者讨论与研究的热点。泽泻汤出自《金匮要略》,入选《古代经典名方目录(第一批)》,其临床应用广泛、疗效确切。同时泽泻汤属于基础方,临床大量经方、验方由泽泻汤加减化裁而来,但是泽泻汤传统汤剂与配方颗粒比较的相关研究未见报道。本实验通过测定泽泻汤复方、单味药配方颗粒与传统汤剂出膏率、指标性成分含量,进行定量分析;通过建立细胞模型,进行药效分析,比较泽泻汤配方颗粒与传统汤剂的差异性,以期为泽泻汤配方颗粒临床合理应用提供参考。方法:1.通过将配方颗粒溶化后进行煎煮,模拟传统汤剂煎煮过程,比较不同煎煮时间配方颗粒与传统汤剂、配方颗粒溶化样品出膏率、指标性成分含量的差异性。2.比较三个批次泽泻汤配方颗粒溶化样品、煎煮样品与传统汤剂出膏率、指标性成分含量的差异性。3.将人肝癌细胞(Humanhepatocellularcarcinomacells,HepG2)随机分为对照组、泽泻汤配方颗粒溶化样品组、泽泻汤配方颗粒煎煮样品组、泽泻汤传统汤剂组,以MTT法比较不同给药浓度对细胞存活率的影响。4.采用油酸诱导建立HepG2细胞脂肪堆积模型,同一给药浓度下,以油红O染色法,比较泽泻汤配方颗粒溶化样品、煎煮样品、传统汤剂组吸光度,评价三者对细胞脂肪堆积的抑制作用。5.比较五个生产企业泽泻汤配方颗粒煎煮样品与溶化样品出膏率、指标性成分含量的差异性。6.比较泽泻汤配方颗粒不同生产企业出膏率、指标性成分含量的差异性。7.比较泽泻汤复方、泽泻、白术单味药配方颗粒指标性成分含量的差异性。结果:1.泽泻汤配方颗粒煎煮5min样品23-乙酰泽泻醇B、23-乙酰泽泻醇C、白术内酯II、白术内酯III含量均高于泽泻汤配方颗粒煎煮2min、10 min样品,且泽泻汤配方颗粒煎煮5 min样品特征图谱与泽泻汤传统汤剂、泽泻汤配方颗粒溶化样品特征图谱相似度较高。2.泽泻汤配方颗粒溶化样品、煎煮样品、传统汤剂指标性成分含量存在差异,但对抑制HepG2细胞脂质堆积的影响差异未达到统计学水平。3.五个生产企业泽泻汤配方颗粒煎煮样品出膏率、各指标性成分含量普遍高于溶化样品。4.五个生产企业中A生产企业出膏率、23-乙酰泽泻醇B、白术内酯Ⅱ、白术内酯Ⅲ含量较高。5.五个生产企业泽泻配方颗粒溶化样品、煎煮样品23-乙酰泽泻醇B、23-乙酰泽泻醇C含量普遍高于泽泻汤配方颗粒溶化样品、煎煮样品。结论:泽泻汤配方颗粒溶化样品、煎煮样品、传统汤剂出膏率、指标性成分含量虽有差异,但其降低脂质堆积的药效无显着性差异;不同生产企业泽泻汤配方颗粒出膏率、23-乙酰泽泻醇B、23-乙酰泽泻醇C、白术内酯II、白术内酯III含量存在差异性。本研究为泽泻汤配方颗粒临床合理使用提供参考;为泽泻汤配方颗粒与传统汤剂一致性评价提供研究思路;为泽泻、白术配方颗粒质量控制与制定标准提供参考。
李曼菁[5](2020)在《半夏泻心汤传统汤剂与配方颗粒剂主要成分差异比较研究》文中指出目的:中药配方颗粒是近代出现的新型制剂,其有着携带方便、服用简单、易于贮藏且保留了中医疗效的优点,在临床上受到广泛的欢迎。但是配方颗粒上市以来一直饱受争议,其争议焦点在于是否真的能够取代传统汤剂,在成分种类、含量、药效上是否能够与传统汤剂相当。半夏泻心汤为中医学上着名经典方剂,已有上千年历史,有大量临床经验证明此方简洁有效,是中医临床常用方剂,但缺少传统汤剂与配方颗粒比较的相关文献。在临床上使用半夏泻心汤时,是否可将便捷的配方颗粒代替传统汤剂使用还有待考察。本实验通过测定半夏泻心汤中成分种类、含量,初步评价半夏泻心汤配方颗粒质量,希望能对临床使用半夏泻心汤起到指导意义。方法:1、参考《中国药典》中含量测定方法,测定黄苓、黄连、人参、炙甘草、干姜中指标成分含量,各厂家配方颗粒指标成分含量差异;并根据各单味药的指纹图谱比较出峰情况,包括出峰数量、出峰种类、共有峰含量差异,从而进一步比较黄芩、黄连、人参、炙甘草、干姜这5味药各厂家配方颗粒的成分差异。2、根据《中国药典》含量测定方法的基础上,多次实验,确立半夏泻心汤复方测定黄芩苷、盐酸小檗碱、巴马汀、黄连碱、药根碱、甘草酸、6-姜辣素的适宜色谱方法,并根据所出色谱图比较半夏泻心汤传统汤剂与各厂家配方颗粒剂成分差异。结果:1、传统饮片与配方颗粒成分比较结果黄芩比较结果:各厂家黄芩配方颗粒比较中,A厂家含量最高,为3.72%。黄连比较结果:根据所计算出的黄连各生物碱含量来看,以D厂家含量最高,分别为小檗碱3.00%,巴马汀0.81%,黄连碱0.62%,药根碱0.67%。炙甘草比较结果:各厂家配方颗粒中以A厂家炙甘草配方颗粒甘草苷含量最高,含量为0.62%;B厂家甘草酸含量最多,含量为0.97%。干姜比较结果:各厂家配方颗粒比较中A厂家干姜配方颗粒6-姜辣素含量最多,为0.08%。人参比较结果:人参皂苷Rg1含量比较:各厂家配方颗粒比较中,A厂家人参配方颗粒中人参皂苷Rg1含量最多,为0.12%。人参皂苷Re含量比较,各厂家配方颗粒B厂家人参配方颗粒人参皂苷Re含量最多,为0.21%。人参皂苷Rb1含量比较:B厂家配方颗粒含量最多,含量为0.45%。2、半夏泻心汤传统汤剂与配方颗粒剂成分比较结果指标成分比较结果:黄芩苷:以传统汤剂含量最多。传统汤剂含黄芩苷为0.416g/剂,各厂家配方颗粒剂比较中D厂家含量较高,0.176g/剂。盐酸小檗碱:以传统汤剂含量最多。传统汤剂含盐酸小檗碱为0.064g/剂,各厂家配方颗粒剂比较中A厂家含量较高,0.052g/剂。巴马汀:以传统汤剂含量最多。传统汤剂含巴马汀为0.019g/剂,各厂家配方颗粒剂比较中A厂家含量较高,0.014g/剂。黄连碱:以传统汤剂含量最多。传统汤剂含黄连碱为0.016g/剂,各厂家配方颗粒剂比较中A厂家含量较高,0.010g/剂。药根碱:以传统汤剂含量最多。传统汤剂含药根碱为0.011g/剂,各厂家配方颗粒剂比较中D厂家含量较高,0.006g/剂。甘草酸:以B厂家配方颗粒含量最多。B厂家配方颗粒剂甘草酸含量0.0436g/剂,传统汤剂甘草酸含量为0.0304g/剂。6-姜辣素:以传统汤剂含量最多。传统汤剂含6-姜辣素为0.0114g/剂,各厂家配方颗粒剂比较中A厂家含量较高,0.0041g/剂。出峰情况比较:在各色谱条件下,传统汤剂相对于配方颗粒剂出峰较多,且大部分共有峰含量较高。其中在测定甘草苷的色谱条件下,12、14号共有峰含量,传统汤剂低于配方颗粒剂。在测定6-姜辣素的色谱条件下,2号共有峰含量传统汤剂低于配方颗粒剂。结论:通过平行比较,发现配方颗粒不同厂家所测成分含量普遍存在差异。半夏泻心汤复方比较中,发现配方颗粒所含成分种类和含量普遍低于传统汤剂。研究结果为统一配方颗粒的质量标准提供了依据。
赵琼玥[6](2020)在《白芍赤芍配方颗粒研制及白芍降糖作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白芍、赤芍作为植物药材,均为毛莨科干燥根。白芍主产于安徽、浙江等地;赤芍主产于内蒙古,辽宁等地。二者作为常用药材,在药理方面既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在制剂中,传统药材饮片以重量为单位入药,但由于药材由于产地、批次、生产工艺等不同导致其有效成分含量也随之不同,药效差异较为显着。随着配方颗粒等新剂型的问世及广泛应用,使成剂质量把控成为现今关注的焦点。本论文对白芍、赤芍配方颗粒制备工艺和标准汤剂及配方颗粒的质量标准进行了研究,为标准汤剂、配方颗粒的多组分质量控制提供了一定的依据。本课题具体研究内容及:1.白芍、赤芍标准汤剂质量标准研究建立了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白芍、赤芍标准汤剂主要成分的方法确定最佳色谱条件为:乙腈-甲酸水溶液(0.1%)梯度洗脱,柱温为25℃,流动相流速为0.4ml/min,检测波长为230nm;利用UPLC-Orbitrap液质联用技术鉴别出白芍主要化学成分:没食子酰葡萄糖、芍药内酯苷、芍药苷、苯甲酰芍药苷四种化合物;通过标准汤剂方法学结果表明,该方法分离度高、专属性强、精密度高、稳定性好。利用该方法确定了白芍特征图谱中9个分离度和稳定性良好的特征峰、赤芍特征图谱中7个分离度和稳定性良好的特征峰,建立了白芍、赤芍标准汤剂的特征图谱。基于白芍9个、赤芍7个特征峰分别比较15批白芍、赤芍特征图谱的相似度,通过峰面积,相对峰面积,保留时间,相对保留时间等数据探讨不同来源不同产地的白芍、赤芍汤剂的异同。为后续白芍、赤芍配方颗粒多组分质量控质、含量指标确定,含量限度等的确定提供了依据。2.白芍、赤芍配方颗粒制备工艺及其质量标准研究对白芍、赤芍配方颗粒制备工艺进行了研究,将白芍、赤芍药材按照汤剂提取方法,浓缩蒸干至干浸膏。研磨粉碎后,通过对颗粒软材软硬度进行评价,将糊精作为首选辅料,物料比为白芍1:1.4,赤芍1:1.2。制成颗粒剂型后,以药典为标准,确定颗粒剂符合质量要求。建立了白芍、赤芍颗粒剂主要成分含量高效液相色谱测定方法,并进行方法学考察(包括专属性、线性、精密度、重现性、加样回收率、稳定性),结果表明本,该方法可靠、准确、专属性强、重现性好。利用该方法测定十五批白芍、赤芍标准汤剂及配方颗粒的各指标成分含量,并计算各成分的转移率。白芍汤剂-颗粒的传递率芍药内酯苷传递率分布于30-100%;芍药苷传递率于68-98%;苯甲酰芍药苷传递率分布于27-67%。在白芍汤剂-颗粒过程中能够稳定传递的对照品为芍药苷。赤芍汤剂-颗粒的儿茶素传递率分布于78%-99%;芍药内酯苷传递率分布于78-99%;芍药苷传递率于89-99%;苯甲酰芍药苷传递率分布于70-102%。由此可得出结论,在赤芍汤剂-颗粒中能够稳定传递的成分为儿茶素、芍药内酯苷、芍药苷。在上述研究基础上,制订了白芍、赤芍配方颗粒质量标准(草案)。3.白芍提取物降糖作用机制的初步研究四氧嘧啶有选择性地破坏小鼠胰岛β细胞,减少胰岛素分泌进入血液循环,进而导致小鼠血糖升高,在动物实验中常用来糖尿病小鼠造模。高浓度胰岛素诱导HepG2细胞多用来成胰岛素抵抗模型。这两种模型常用来探究药物对糖尿病的作用机制,其结果稳定良好,置信区间大。四氧嘧啶造模成功的糖尿病小鼠较高概率的出现多饮、多食、多尿、消瘦、血糖值高于15mmol/L等糖尿病明显体征和症状。灌胃给药30d白芍提取物后,高中低剂量组上述糖尿病体征明显好转。糖尿病实验指标经测量后,各治疗组均具有较好的降血糖效果。白芍高剂量组在下调空腹血糖、提升糖耐量、增加肌糖原含量、促进胰岛素分泌等方面作用较为显着,白芍中、低剂量组在下调空腹血糖、提升糖耐量方面有较为明显的作用,但对于提升血清胰岛素含量,肝肌糖原含量效果不显着。胰岛素抵抗实验中,白芍提取物及芍药苷皆可促进肝细胞对外周葡萄糖的吸收,改善胰岛素抵抗。芍药苷组及白芍提取物组对胰岛素改善作用相似,而白芍提取物中芍药苷含量约占2.5%,及白芍提取物中芍药苷含量小于0.1mg/ml,说明白芍提取物中除芍药苷发挥改善胰岛素抵抗作用外,仍有其他物质可辅助发挥改善胰岛素抵抗作用。综上所述,本文对白芍、赤芍配方颗粒的制备工艺和药材-汤剂-配方颗粒的质量传递过程进行系统的研究,制订了白芍、赤芍配方颗粒的质量标准(草案),为实现中药配方颗粒在临床应用中的标准化、现代化、国际化奠定基础。在此基础上,开展了白芍提取物对糖尿病小鼠降糖作用机制的初步研究,为白芍的临床降糖作用提供药理学资料。
张云新[7](2020)在《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小儿过敏性紫癜(寒热错杂证)汤粒剂型对照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初步观察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小儿过敏性紫癜(寒热错杂证)免煎剂与汤剂对照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来自于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符合小儿过敏性紫癜(寒热错杂证)纳入标准的78例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随机数字表法按照1:1的比例将病例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各39例,试验组使用半夏泻心汤免煎剂治疗,对照组使用半夏泻心汤自煎剂治疗,疗程均为4周。观察并记录两组内及两组间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变化情况、两组有效率、安全性及停药2月后复发率,并用SPSS2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试验结束后试验组2名患儿脱落,对照组1名患儿脱落,实际完成75例纳入结果统计。2.两组患儿在性别和年龄的分布上没有明显统计学差异,表示两组之间具有可比性(P>0.05);3.试验组与对照组组内治疗前后比较:两组药物在治疗在改善患儿各主、次症上均有明显疗效(P<0.01);4.两组组间治疗后对比:两组在改善主、次症证候积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疗效评价比较:试验组患儿痊愈率(43.2%)与对照组患儿痊愈率(52.6%)之间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有效率均为100%;6.皮疹复发率比较:停药2月后试验组患儿皮疹复发率(13.5%)与对照组患儿皮疹复发率(10.5%)之间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两组在预防小儿过敏性紫癜皮疹复发方面的疗效相近。7.安全性评价:两组患儿在试验过程中均未出现不良反应。结论:初步观察发现半夏泻心汤加减免煎颗粒剂及自煎剂两种剂型在治疗小儿过敏性紫癜寒热错杂证临床疗效显着且无差异,运用安全,均能有效治疗小儿过敏性紫癜寒热错杂证。
袁荣献,刘天翔[8](2019)在《半夏泻心汤免煎中药配方颗粒和半夏泻心汤中药饮片治疗胃溃疡的效果对比》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比较用半夏泻心汤免煎中药配方颗粒和半夏泻心汤中药饮片治疗胃溃疡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17年2月至2018年3月在贵阳中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进行治疗的100例胃溃疡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将其随机平均分为Control组(n=50)和Research组(n=50)。对Control组患者使用半夏泻心汤中药饮片进行治疗。对Research组患者使用半夏泻心汤免煎中药配方颗粒进行治疗。然后,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Research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高于Control组患者,P <0.05。结论:使用半夏泻心汤免煎中药配方颗粒治疗胃溃疡的效果较好。
赵婧玮[9](2019)在《基于临床及实验探讨半夏泻心汤的促胃肠动力作用及脑肠肽相关机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研究首先通过数据挖掘的方法梳理了蒋健教授治疗痞满的有效医案,归纳出以“半夏泻心汤”为基本用方的痞满病诊治特色;利用Meta分析评价了半夏泻心汤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有效性及安全性,与蒋健教授治疗痞满病的诊疗思路基本一致;同时通过动物实验验证了半夏泻心汤的促胃肠动力作用,并从脑肠轴-脑肠肽的角度探讨其作用机制。研究一基于数据挖掘方法分析蒋健教授痞满医案中潜在诊治规律目的:利用数据挖掘的方法,分析蒋健教授治疗痞满病的诊治特色,通过梳理蒋健教授本人的临证经验,为半夏泻心汤能治疗痞满病提供循证研究的依据。方法:利用Epidata软件构建蒋健教授临证医案数据库。选取蒋健教授2016年12月至2018年12月在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专家门诊收治的以痞满为主要中医诊断的有效病例,将原医案文本形式转换为数据挖掘技术可以分析识别的数据格式,利用IBM SPSS Modeler中的Apriori节点,通过频数分析、关联规则、网络直观图等多种方法,分析研究了蒋健教授治疗痞满病有效医案中“病-症-证-方-药”之间潜在的交互关系。结果:通过多种数据挖掘的方法,获得了蒋健教授治疗痞满病有效医案中“病-症-证-方-药”交互关系的核心数据;基于对痞满病有效医案的数据挖掘结果,归纳出以“半夏泻心汤”为基本用方,以“理”法为基,根据临床需要配合消、清、化、补等组方原则,可用于治疗各种虚实痞满病证的诊治特色;为从循证医学的角度研究半夏泻心汤对痞满病的治疗作用提供了依据。结论:半夏泻心汤辛开苦降调畅气机,可作为治疗痞满的基本方。研究二半夏泻心汤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Meta分析目的:评价半夏泻心汤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本研究共检索了中国知网(CNKI)、维普中文期刊数据库(VIP)、万方数字化期刊全文数据库(Wan Fang data)、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Pub Med和Cochrane Library,共6个数据库,检索所有已发表的期刊文献、学术论文、会议论文。检索日期为建库至2018年12月31日。采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revman5.3软件对纳入的文献进行偏倚风险评价,并进行数据的整合分析。结果:本研究共纳入25项RCT,共计2428例患者,其中半夏泻心汤组共1264例,对照组共1164例,最小样本30例,最大样本90例。比较西药组,半夏泻心汤或半夏泻心汤加减方可提高总有效率[OR=3.89,95%CI(3.02,5.01),Z=10.52,P<0.05];提高治愈率[OR=2.42,95%CI(1.94,3.01),Z=7.94,P<0.05];半夏泻心汤可以降低中医症候评分,尤其是在改善胃胀、早饱、嗳气、纳差等方面;半夏泻心汤在提高空腹血浆胃动素方面与西药效果相当[RR=2.63,95%CI(-18.86,24.12),Z=0.24,P>0.05];在增加了不良反应发生率方面半夏泻心汤与西药比较无统计学差异[OR=0.44,95%CI(0.19,1.04),Z=1.87,P>0.05]。结论:证明半夏泻心汤可有效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对本研究结果的解释应谨慎。半夏泻心汤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还需得到高质量的随机对照研究的进一步验证。研究三初步探讨半夏泻心汤的促胃肠动力作用及脑肠肽相关机制目的:初步探讨半夏泻心汤的促胃肠动力作用及其机理,为该方的临床运用提供药理依据。方法:1.药效学研究:(1)小鼠适应性喂养之后,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胃复安组(10mg/kg)、低剂量组(半夏泻心汤4.71g/kg生药)、中剂量组(半夏泻心汤9.43g/kg生药)、高剂量组(半夏泻心汤18.86g/kg生药)。各给药组连续灌胃给药14天,空白对照组及模型组均予同等容积蒸馏水。末次给药后除空白对照组外其余各组给予阿托品腹腔注射(10mg/kg),20min后进行胃排空实验和小肠推进率实验。(2)建立胃动力障碍性功能性消化不良大鼠模型,以胃排空实验和小肠推进率实验验证造模成功后,使用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分为模型组、莫沙必利组(10mg/kg)、半夏泻心汤低剂量组(3.3g/kg生药)、中剂量组(6.6g/kg生药)、高剂量组(13.2g/kg生药),同时设空白对照组。各组连续灌胃给药14天,空白对照组及模型组均予同容积的蒸馏水。研究期间持续记录大鼠的体重、耗食量变化,并于末次给药后进行胃排空实验和小肠推进率实验。2.机理研究:运用Real-time PCR和Western blotting法对各组大鼠胃组织和下丘脑组织中的脑肠肽(Ghrelin、CCK、SS、SP、CGRP、VIP)进行检测。采用SPSS21.0统计软件包对实验结果进行处理。结果:1.药效学研究:(1)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小鼠腹腔注射阿托品后,胃排空和肠推进率均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莫沙必利组和半夏泻心汤低、中、高剂量组胃排空率和肠推进率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空白对照组比较,阳性对照药组和半夏泻心汤低、中、高剂量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与模型组比较,半夏泻心汤低剂量组,中剂量组,高剂量组和莫沙必利组的胃排空率与小肠推进率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机理研究:与模型组比较,半夏泻心汤组和莫沙必利组均可不同程度增加胃窦组织中Ghrelin、SP的表达,进而升高下丘脑中Ghrelin、SP的表达;与模型组比较,半夏泻心汤组胃窦组织CCK、VIP、CGRP的表达均降低,下丘脑组织中CCK、VIP、CGRP表达亦降低;值得注意的是,模型组SS于胃窦中表达减少,但在下丘脑中表达水平相反,究其原因,可能与循环血中进入下丘脑的相应激素含量减少,引起负反馈调节,从而使下丘脑内SS表达升高有关。结论:半夏泻心汤具有改善阿托品阻滞胃肠动力小鼠模型/胃肠动力障碍型功能性消化不良大鼠模型胃肠动力的作用;其作用机制与上调具有胃肠促进的脑肠肽Ghrelin、SP、下调具有胃肠抑制作用的脑肠肽CCK、VIP、SS、CGRP有关。
张莹莹[10](2019)在《半夏泻心汤物质基准质量表征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药经典名方是中医药数千年临床实践的结晶,具有组方合理、疗效确切、安全性高等特点,为中医药理论的精髓之一,是我国独具特色的医疗技术,是中医药治病救人的重要手段。本课题立足江中公司助消化类产品研发战略目标,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会同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公布的第一批《古代经典名方目录》中选取在胃肠道疾病方面有良好临床治疗效果的半夏泻心汤为研究对象,开展关于半夏泻心汤物质基准质量表征的相关研究,为后期研发人员做半夏泻心汤的开发研究奠定基础。物质基准是指按照原方古籍记载的药材剂量、煎煮方式制备的标化复方制剂的参照,除成型工艺不同外,其他制备过程应与古籍记载基本一致。物质基准质量标准的建立,对中药现代剂型质量的一致性及稳定性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本课题以半夏泻心汤物质基准为研究对象,从鉴别、多成分含量测定、指纹图谱等质量表征方法对其进行研究,既保证了对物质基准的整体质量评价,又从量上对有效成分进行控制,具体研究结果如下:(1)半夏泻心汤复方由半夏9g、干姜6g、黄芩6g、黄连3g、人参6g、炙甘草6g、大枣12g组成,制备工艺根据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疗机构中药煎药室管理规范》等相关要求对复方中饮片进行煎煮、浓缩进一步制成冻干粉,即得半夏泻心汤物质基准。(2)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建立了干姜中有效成分6-姜辣素的含量测定方法,阴性无干扰,方法学考察结果符合中国药典药品质量标准分析方法相关规定。(3)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建立了同一色谱条件下黄连、黄芩中有效成分盐酸小檗碱、黄芩苷的含量测定方法,阴性无干扰,方法学考察结果符合中国药典药品质量标准分析方法相关规定。(4)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建立了人参中有效成分人参皂苷Rb1的含量测定方法,阴性无干扰,方法学考察结果符合中国药典药品质量标准分析方法相关规定。(5)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建立了炙甘草中有效成分甘草苷、甘草酸的含量测定方法,阴性无干扰,方法学考察结果符合中国药典药品质量标准分析方法相关规定。(6)建立半夏泻心汤物质基准中等极性部位指纹图谱,确定了半夏泻心汤中等极性部位指纹图谱中的4个特征色谱峰,即黄芩苷、人参皂苷Rb1、甘草酸、盐酸小檗碱。同时将半夏泻心汤HPLC图分别与其组方中各单味药及缺阴性HPLC图相比较,通过比对相应色谱峰的保留时间及吸收曲线,共指认25个特征色谱峰,其中有15个色谱峰来自黄芩,6个色谱峰来自黄连,2个色谱峰来自炙甘草,1个色谱峰来自干姜,1个色谱峰来自人参。(7)对物质基准中干姜和人参进行薄层鉴别,阴性无干扰,方法学考察结果符合中国药典药品质量标准分析方法相关规定。
二、半夏泻心汤传统饮片和免煎颗粒饮片的药效对比实验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半夏泻心汤传统饮片和免煎颗粒饮片的药效对比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从中药传承角度探讨中药饮片和中药配方颗粒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应用中的优势与不足 |
1.1 传统中药饮片 |
1.1.1 优势 |
1.1.2 不足 |
1.2 小包装中药饮片 |
1.2.1 优势 |
1.2.2 不足 |
1.3 散装颗粒剂 |
1.3.1 优势 |
1.3.2 不足 |
1.4 小包装颗粒剂 |
1.4.1 优势 |
1.4.2 不足 |
2 应用效果 |
2.1 中药饮片和配方颗粒的区别 |
2.2 配方颗粒的疗效受提取制备工艺的影响 |
2.3 配方颗粒剂疗效受到质疑原因 |
3 结语 |
(2)半夏泻心汤配方颗粒与传统中药饮片治疗寒热错杂型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疗效及安全性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纳入标准 |
1.2 排除标准 |
1.3 剔除及脱落标准 |
1.4 一般资料 |
1.5 治疗方法 |
1.6 观察指标 |
1.6.1 中医症状积分及中医证候疗效 |
1.6.2 胃镜下疗效 |
1.6.3 生活质量(PRO量表)评分 |
1.6.4 安全性指标 |
1.7 统计学方法 |
2 结 果 |
2.1 2组研究完成情况 |
2.2 2组治疗前后中医症状总积分比较 |
2.3 2组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
2.4 2组胃镜下疗效比较 |
2.5 2组PRO量表评分比较 |
2.6 2组安全性评价 |
3 讨 论 |
(3)半夏泻心汤合四逆散免煎颗粒与汤剂治疗肝胃郁热型慢性胃炎疗效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与方法 |
1 入组标准 |
1.1 中医证候诊断标准 |
1.2 西医诊断标准 |
2 一般资料 |
3 研究方法 |
4 观察指标 |
5 疗效评价标准 |
5.1 证候疗效评价 |
5.2 胃镜疗效标准 |
6 统计学方法 |
结 果 |
1 2组临床疗效比较 |
2 2组患者治疗前后症状积分比较 |
3 2组患者治疗前后单个症状积分 |
4 2组患者治疗前后胃镜检查比较 |
讨 论 |
(4)泽泻汤配方颗粒与传统汤剂指标性成分和生物活性差异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中药配方颗粒与传统汤剂一致性评价研究进展 |
综述二: 泽泻汤配方颗粒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一章 泽泻汤配方颗粒共煎、单独溶化、传统汤剂比较分析 |
第一节 出膏率比较分析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第二节 指标性成分含量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小结与讨论 |
第二章 泽泻汤配方颗粒溶化样品、煎煮样品、传统汤剂定量比较 |
第一节 出膏率比较分析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第二节 指标性成分含量测定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小结与讨论 |
第三章 泽泻汤配方颗粒溶化样品、煎煮样品、传统汤剂药效比较 |
第一节 对人肝癌细胞活力的影响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第二节 对油酸诱导人肝癌细胞脂肪堆积的影响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小结与讨论 |
第四章 五个生产企业泽泻汤配方颗粒煎煮样品、溶化样品定量比较 |
第一节 出膏率比较分析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第二节 指标性成分含量测定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小结与讨论 |
第五章 泽泻汤配方颗粒不同生产企业定量比较 |
第一节 出膏率比较分析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第二节 指标性成分含量测定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小结与讨论 |
第六章 五个生产企业泽泻汤复方、单味药指标性成分含量比较 |
第一节 A生产企业泽泻汤复方与单味药指标性成分含量比较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第二节 B生产企业泽泻汤复方与单味药指标性成分含量比较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第三节 C生产企业泽泻汤复方与单味药指标性成分含量比较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第四节 D生产企业泽泻汤复方与单味药指标性成分含量比较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第五节 E生产企业泽泻汤复方与单味药指标性成分含量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小结与讨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5)半夏泻心汤传统汤剂与配方颗粒剂主要成分差异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综述一 配方颗粒研究进展 |
综述二 半夏泻心汤研究进展 |
第二部分 实验部分 |
前言 |
实验一 半夏泻心汤中单味饮片与各厂家配方颗粒比较 |
第一节 黄芩苷含量比较 |
第二节 盐酸小檗碱、巴马汀、黄连碱、药根碱含量比较 |
第三节 甘草苷、甘草酸含量比较 |
第四节 6-姜辣素含量比较 |
第五节 人参皂苷Rg1、Re、Rb1含量比较 |
实验二 半夏泻心汤复方传统汤剂和配方颗粒剂指标成分的含量测定 |
第一节 复方中黄芩苷含量比较 |
第二节 复方中盐酸小檗碱、巴马汀、黄连碱、药根碱含量比较 |
第三节 复方中甘草酸含量比较 |
第四节 复方中6-姜辣素含量比较 |
第三部分 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6)白芍赤芍配方颗粒研制及白芍降糖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白芍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 |
1.1.1 白芍中的化学成分 |
1.1.2 白芍的药理作用 |
1.2 赤芍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 |
1.2.1 赤芍中的化学成分 |
1.2.2 赤芍的药理作用 |
1.3 配方颗粒 |
1.3.1 标准汤剂的概念和意义 |
1.3.2 配方颗粒的含义及发展现状 |
1.4 立题依据和研究思路 |
第2章 白芍标准汤剂质量标准研究 |
2.1 仪器与试剂 |
2.1.1 仪器 |
2.1.2 材料与试剂 |
2.2 实验方法 |
2.2.1 十五批白芍药材检查 |
2.2.2 白芍标准汤剂样品制备 |
2.2.3 白芍标准汤剂特征图谱方法学研究 |
2.2.4 白芍标准汤剂特征图谱标准研究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白芍药材检查结果 |
2.3.2 白芍标准汤剂特征图谱法学研究 |
2.3.3 白芍特征图谱标准研究结果 |
2.4 结论 |
第3章 赤芍标准汤剂质量标准研究 |
3.1 仪器与试剂 |
3.1.1 仪器 |
3.1.2 材料与试剂 |
3.2 实验方法 |
3.2.1 十五批赤芍药材检查 |
3.2.2 赤芍标准汤剂样品制备 |
3.2.3 赤芍标准汤剂特征图谱方法学研究 |
3.2.4 赤芍标准汤剂特征图谱标准研究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赤芍药材检查结果 |
3.3.2 赤芍标准汤剂特征图谱方法学研究 |
3.3.3 赤芍特征图谱标准研究结果 |
3.4 结论 |
第4章 白芍配方颗粒制备工艺及质量标准研究 |
4.1 仪器与试剂 |
4.1.1 仪器 |
4.1.2 材料与试剂 |
4.2 实验方法 |
4.2.1 白芍配方颗粒的制备工艺研究 |
4.2.2 白芍配方颗粒的质量标准研究 |
4.2.3 白芍“药材-标准汤剂-配方颗粒”的相关性研究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白芍配方颗粒的制备工艺研究 |
4.3.2 白芍配方颗粒质量标准研究结果 |
4.3.3 白芍“药材-标准汤剂-配方颗粒”的相关性研究结果 |
4.3.4 白芍配方颗粒特征图谱研究 |
4.3.5 白芍配方颗粒质量标准(草案) |
4.4 结论 |
4.4.1 白芍配方颗粒的制备工艺 |
4.4.2 白芍“药材-标准汤剂-配方颗粒”相关性 |
4.4.3 白芍配方颗粒质量标准 |
第5章 赤芍配方颗粒制备工艺及质量标准研究 |
5.1 仪器与试剂 |
5.1.1 仪器 |
5.1.2 材料与试剂 |
5.2 实验方法 |
5.2.1 赤芍配方颗粒的制备工艺研究 |
5.2.2 赤芍配方颗粒的质量标准研究 |
5.2.3 赤芍“药材-标准汤剂-配方颗粒”的相关性研究 |
5.3 结果与讨论 |
5.3.1 赤芍配方颗粒的制备工艺研究 |
5.3.2 赤芍配方颗粒质量标准研究结果 |
5.3.3 赤芍“药材-标准汤剂-配方颗粒”相关性研究结果 |
5.3.4 赤芍配方颗粒特征图谱研究 |
5.3.5 赤芍配方颗粒质量标准(草案) |
5.4 结论 |
5.4.1 赤芍配方颗粒的制备工艺 |
5.4.2 赤芍“药材-标准汤剂-配方颗粒”相关性 |
5.4.3 赤芍配方颗粒质量标准 |
第6章 白芍降糖作用机制初步研究 |
6.1 仪器与试剂 |
6.1.1 仪器 |
6.1.2 材料与试剂 |
6.2 实验方法 |
6.2.1 白芍对糖尿病模型小鼠的降糖作用机制初步研究 |
6.2.2 白芍对HepG2 细胞胰岛素抵抗的影响 |
6.3 结果与讨论 |
6.3.1 白芍对糖尿病模型小鼠的降糖作用机制初步研究结果 |
6.3.2 白芍对HepG2 细胞胰岛素抵抗的影响结果 |
6.4 结论 |
第7章 总结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致谢 |
(7)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小儿过敏性紫癜(寒热错杂证)汤粒剂型对照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理论研究 |
1.中医学对小儿过敏性紫癜的认识 |
1.1 病名认识 |
1.2 病因病机认识 |
1.3 辨证分型 |
1.4 治疗 |
2.现代医学对小儿过敏性紫癜的认识 |
2.1 病因认识 |
2.2 发病机制研究 |
2.3 治疗措施 |
3.中药汤剂的研究进展 |
3.1 中药汤剂的起源 |
3.2 中药汤剂的发展 |
3.3 中药汤剂的现状 |
4.中药免煎颗粒剂的发展 |
4.1 免煎颗粒剂的起源与发展 |
4.2 免煎颗粒剂的制备流程 |
4.3 免煎颗粒剂的现状 |
试验研究 |
1.研究目的 |
2.研究对象 |
2.1 病例来源 |
2.2 中医诊断标准 |
2.3 西医诊断标准 |
2.4 临床病例选择标准 |
3.研究方法 |
3.1 分组方法 |
3.2 治疗方法 |
4.临床观察与评估 |
4.1 安全性评估 |
4.2 临床观察指标 |
4.3 中医症候疗效评定标准 |
4.4 疾病疗效标准 |
4.5 统计学方法 |
4.6 技术路线图 |
试验结果 |
1.一般情况比较 |
1.1 性别比较 |
1.2 年龄比较 |
1.3 治疗前两组中医症候积分比较 |
2.治疗后两组结果比较 |
2.1 治疗前后组内积分比较 |
2.2 治疗后两组间症状积分比较 |
2.3 两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
2.4 两组治疗后疾病疗效比较 |
2.5 复发率比较 |
3.安全性评价 |
4.试验结果小结 |
结论 |
讨论 |
1 试验结果讨论 |
2.半夏泻心汤加减的方义分析 |
问题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半夏泻心汤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8)半夏泻心汤免煎中药配方颗粒和半夏泻心汤中药饮片治疗胃溃疡的效果对比(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疗效判定标准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9)基于临床及实验探讨半夏泻心汤的促胃肠动力作用及脑肠肽相关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主要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基于数据挖掘方法分析蒋健诊治痞满的规律 |
1 资料与方法 |
1.1 资料来源 |
1.2 纳入标准 |
1.3 排除标准 |
1.4 数据录入与规范化 |
2 数据挖掘软件及方法 |
2.1 频数分析 |
2.2 关联规则分析 |
3 结果 |
3.1 关于痞满辨证分型、诱发因素及症状的分析 |
3.2 关于痞满的处方用药分析 |
3.3 治疗痞满的常用药对及中药关系网络 |
3.4 针对痞满主症的对应用药 |
4 基于数据挖掘蒋健教授对痞满的诊治特色 |
4.1 以半夏泻心汤为基本用方 |
4.2 理法为基,辩证施法 |
第二部分 半夏泻心汤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META分析 |
1 资料与方法 |
1.1 文献纳入标准 |
1.2 文献排除标准 |
1.3 文献检索方法 |
1.4 文献筛选方法 |
1.5 数据提取方法 |
1.6 文献质量评价 |
1.7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文献检索及筛选结果 |
2.2 纳入文献的基本特征 |
2.3 纳入文献的偏倚风险评价 |
2.4 各项结局指标的Meta分析结果 |
2.4.1 总有效率的比较 |
2.4.2 治愈率的比较 |
2.4.3 中医症候评分比较的描述性评价 |
2.4.4 空腹血浆胃动素的比较 |
2.4.5 安全性比较 |
3 讨论 |
3.1 本研究与其他研究的比较 |
3.2 本研究的主要结论 |
3.3 本研究的局限性 |
第三部分 半夏泻心汤促胃肠动力学及其机制研究 |
实验1 半夏泻心汤对胃肠运动障碍模型小鼠的的影响 |
1.实验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实验药物 |
1.3 实验试剂 |
1.4 实验器材 |
2 实验方法 |
2.1 实验动物分组及给药 |
2.2 胃肠动力障碍模型 |
2.3 结果判断指标 |
2.3.1 胃排空实验 |
2.3.2 小肠推进率实验 |
3 数据处理 |
4 实验结果 |
4.1 半夏泻心汤对胃肠运动障碍模型小鼠胃排空的影响 |
4.2 半夏泻心汤对胃肠运动障碍模型小鼠小肠推进率的影响 |
5 小结 |
实验2 半夏泻心汤对胃动力障碍性功能性消化不良大鼠行为学,组织形态学,胃肠动力学方面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实验药物 |
1.3 实验试剂 |
1.4 实验器材 |
1.5 实验设备 |
2 实验方法 |
2.1 造模方法 |
2.2 实验分组与给药 |
2.3 动物模型评价方法 |
2.3.1 大鼠胃肠组织病理学检查 |
2.3.2 大鼠胃排空率检测 |
2.3.3 大鼠小肠推进率检测 |
2.3.4 大鼠一般状态评价 |
2.3.5 大鼠日常耗食量统计 |
3 数据处理 |
4 实验结果 |
4.1 大鼠胃窦、空肠组织切片结果 |
4.2 大鼠胃排空率和小肠推进率实验结果 |
4.3 大鼠一般状态 |
4.4 大鼠体重变化情况 |
4.5 大鼠耗食量变化情况 |
5 小结 |
实验3 半夏泻心汤对胃动力障碍性FD大鼠胃粘膜及下丘脑脑肠肽相关基因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器材 |
1.2 实验试剂 |
1.3 引物序列 |
1.4 试验药物 |
1.5 实验动物 |
2 实验方法 |
2.1 造模方法 |
2.2 实验分组及给药 |
2.3 取材 |
3 Real-time PCR具体步骤 |
3.1 组织总mRNA提取 |
3.2 RNA浓度测定 |
3.3 RNA逆转录c DNA |
3.4 Real-time PCR荧光检测 |
4 数据处理 |
5 实验结果 |
6 小结 |
实验4 半夏泻心汤对胃动力障碍性FD大鼠胃粘膜及下丘脑脑肠肽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器材 |
1.2 实验试剂 |
1.3 试验药物 |
1.4 实验动物 |
2 实验方法 |
2.1 造模方法 |
2.2 实验分组及给药 |
2.3 取材 |
3 WB步骤 |
3.1 配置主要溶液 |
3.2 总蛋白提取 |
3.3 BCA蛋白质定量 |
3.4 BCA蛋白样本变性 |
3.5 DS-PAGE凝胶电泳分离蛋白 |
3.6 转膜 |
3.7 膜的封闭和抗体孵育 |
3.8 显影 |
4 数据分析与处理 |
5 实验结果 |
6 小结 |
讨论 |
1 胃肠动力障碍的模型选择 |
2 半夏泻心汤的促胃肠动力作用 |
2.1 对临时性胃肠动力障碍小鼠的影响 |
2.2 对胃肠动力障碍性FD大鼠的影响 |
3 半夏泻心汤促胃肠动力作用的效应机制 |
创新点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综述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现代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二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 |
附录三 |
附表1 中药术语表 |
附表2 中医症状、体征分类术语表 |
(10)半夏泻心汤物质基准质量表征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创新点 |
引言 |
参考文献 |
第一章 与复方及方中诸药相关的文献调研 |
1.1 半夏泻心汤复方的文献调研 |
1.2 七味中药的文献调研 |
1.3 处方药物剂量的调查 |
第二章 半夏泻心汤物质基准定性鉴别研究 |
2.1 仪器和材料 |
2.2 半夏泻心汤物质基准冻干粉的制备 |
2.3 半夏泻心汤物质基准冻干粉阴性样品的制备 |
2.4 方法与结果 |
2.4.1 干姜定性鉴别 |
2.4.2 人参定性鉴别 |
2.5 小结 |
第三章 半夏泻心汤有效成分含测方法研究 |
3.1 仪器和材料 |
3.2 实验方法与结果 |
3.2.1 6-姜辣素含测方法研究 |
3.2.2 黄芩苷、盐酸小檗碱含测方法研究 |
3.2.3 人参皂苷Rb_1含测方法研究 |
3.2.4 甘草苷、甘草酸铵含测方法研究 |
3.3 小结 |
第四章 半夏泻心汤中等极性指纹图谱方法研究 |
4.1 仪器与材料 |
4.2 实验方法与结果 |
4.2.1 样品制备 |
4.2.2 中等极性指纹图谱色谱条件优化 |
4.2.3 半夏泻心汤中等极性部位HPLC指纹图谱的研究 |
4.2.4 方法学验证 |
4.2.5 HPLC指纹图谱中色谱峰来源确认 |
4.2.6 半夏泻心汤HPLC指纹图谱中单味药有效成分的指认 |
4.3 半夏泻心汤中等极性部位HPLC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 |
4.4 小结 |
第五章 结果与讨论 |
参考文献 |
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成员名单 |
个人简介 |
四、半夏泻心汤传统饮片和免煎颗粒饮片的药效对比实验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从中药传承角度探讨中药饮片和中药配方颗粒的应用[J]. 刘金荣.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2(04)
- [2]半夏泻心汤配方颗粒与传统中药饮片治疗寒热错杂型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疗效及安全性比较[J]. 李玉婵,赵玉斌,刘金里,白亚平,杨帅,孙艳彪.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21(33)
- [3]半夏泻心汤合四逆散免煎颗粒与汤剂治疗肝胃郁热型慢性胃炎疗效对比研究[J]. 张海红,田虎. 中医药临床杂志, 2021(08)
- [4]泽泻汤配方颗粒与传统汤剂指标性成分和生物活性差异性分析[D]. 郭媛媛.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
- [5]半夏泻心汤传统汤剂与配方颗粒剂主要成分差异比较研究[D]. 李曼菁.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0(01)
- [6]白芍赤芍配方颗粒研制及白芍降糖作用研究[D]. 赵琼玥. 吉林大学, 2020(08)
- [7]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小儿过敏性紫癜(寒热错杂证)汤粒剂型对照临床研究[D]. 张云新.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02)
- [8]半夏泻心汤免煎中药配方颗粒和半夏泻心汤中药饮片治疗胃溃疡的效果对比[J]. 袁荣献,刘天翔. 当代医药论丛, 2019(13)
- [9]基于临床及实验探讨半夏泻心汤的促胃肠动力作用及脑肠肽相关机制[D]. 赵婧玮. 上海中医药大学, 2019(03)
- [10]半夏泻心汤物质基准质量表征方法研究[D]. 张莹莹.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1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