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咽炎30例疗效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赵嘉宇[1](2021)在《谢氏咽安2号穴穴位注射治疗血瘀痰凝型慢喉痹疗效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本次研究旨在通过评价运用谢氏咽安2号穴穴位注射联合消肿散结利咽饮治疗血瘀痰凝型慢性咽炎的临床疗效,同时对谢氏咽安2号穴穴位注射机制进行初探。为中医经验穴位外治法治疗慢性咽炎增添一种有临床实践价值的新手段,并为该疗法提供一个规范化的治疗方案,以便于此项经验穴位在临床上的推广及应用。方法:选取江西省中医院耳鼻喉门诊2019年12月至2020年11月期间门诊慢喉痹患者(辨证属血瘀痰凝)60例,按照拆信封方式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单纯内服中药组)30例、治疗组(内服中药联合穴位注射组)30例,对照组:单纯采用内服消肿散结利咽饮治疗;治疗组:内服消肿散结利咽饮并联合谢氏咽安2号穴穴位注射外治。两组内服中药均由(江西省中医院煎药室代煎提供)煎煮至200ml中药水饮后分2小包100ml装,早晚两次温服,每次100ml;服用14天。治疗组,在内服中药的同时联合进行咽安2号穴(丹参注射液)穴位注射,隔天一次,每次1ml,疗程期间总共注射7次。两组均以2周为1个疗程。运用SPSS分析对比,评估两组疗效。结果:1.研究脱落患者0例,最终纳入治疗组30例,对照组30例,两组干预前在性别、年龄及各研究指标上无明显差异。2.联合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86.67%,其中显效15人,有效11人,无效4人;单纯内服中药组有效率66.67%,其中显效8人,有效12人,无效10人,数据检验结果,P=0.024(<0.05)此次试验联合治疗组有效率明显高于单纯内服中药组的有效率。疗效方面,表明消肿散结饮联合穴位注射治疗优于单纯内服中药。3.对两组试验组进行组间比较,根据患者各症状、体征、总积分,两组改善患者体征和症状上均有裨益。表明两组疗法均有效。治疗组疗效更优,尤其在咽异物感、咽痛、咽干、咽痒伴咳嗽。但在咽粘膜慢性充血、咽后壁淋巴滤泡增生两组的治疗效果差异不明显。4.根据两组随访1-3个月疗效回访期情况比较结果可知,单纯内服消肿散结利咽饮组对血液痰凝型慢性咽炎的复发率要远远高于联合治疗组,这说明联合治疗组对病情的稳定性要远高于单纯中药组。5.本文试验2组期间,不良反应事件未发生,所有病例安全性评价均为Ⅰ级,可见不论是联合治疗法治疗慢喉痹还是单纯中药组治疗慢喉痹均为安全的治疗方法。结论:谢氏咽安2号穴的穴位注射联合谢氏消肿散结利咽饮治疗血瘀痰凝型慢喉痹是在中医外治疗法的基础上,是对临床疗效具有良好的穴位的创新运用,可知疗效确切且该法治疗慢性咽炎较单纯采纳中药内服治疗慢喉痹更具有优势。
刘静[2](2021)在《金嗓利咽胶囊对慢性咽炎大鼠血清中CRP和ICAM-1的影响及疗效评价》文中研究指明1.目的(1)通过慢性咽炎动物模型探讨金嗓利咽胶囊的疗效及作用机理;(2)分析慢性咽炎大鼠血清中CRP和ICAM-1的表达水平与慢性咽炎的关系,进一步明确金嗓利咽胶囊治疗慢性咽炎的作用机制。2.方法将70只大鼠随机分为7组,每组10只(雌雄各半)分别作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安慰剂组、丹参酮组,金嗓利咽胶囊低、中、高剂量组。配置浓度为2.5%的氨水,用咽喉喷雾器给实验大鼠喷咽进行造模,每日上、下午各喷1次,每次3揿,连续4周;空白对照组用0.9%生理盐水予以同样方法喷咽部,制作慢性咽炎大鼠模型。造模成功后,用同样方法对其余5组实验大鼠进行造模。四周后开始用低、中、高剂量金嗓利咽胶囊和丹参酮胶囊进行灌胃治疗,安慰剂组用等量蒸馏水,每日灌胃1次,连续给药4周。疗程满后,用ELISA法检测慢性咽炎大鼠血清中CRP和ICAM-1的含量。3.结果通过观察大鼠行为以及症状体征的变化结合病理,表明慢性咽炎大鼠造模成。CP大鼠丹参酮组、金嗓利咽胶囊高、中、低剂量组、安慰剂组中CRP的含量分别是0.109±0.041、515.7±23.0、7±0.029、0.112±0.022、1262.5±49.6,证实金嗓利咽胶囊对CP大鼠具有降低CRP含量作用。CP大鼠丹参酮组、金嗓利咽胶囊胶囊高、中、低剂量组、安慰剂组中ICAM-1的含量分别是0.109±0.041、0.105±0.020、0.107±0.029、0.112±0.022、1.083±0.052,表明金嗓利咽胶囊可降低对CP大鼠机体ICAM-1的含量,中剂量组的治疗效果接近丹参酮组,效果相当。4.结论金嗓利咽胶囊可以有效降低慢性性咽炎大鼠血清中CRP和ICAM-1表达水平。金嗓利咽胶囊治疗慢性咽炎的可能作用机制是通过改变血清中CRP和ICAM-1水平。
肖伊[3](2020)在《咽部刺血疗法联合会厌逐瘀汤加减治疗慢性咽炎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研究目的通过观察对比单纯中药内服和中药加用咽部刺血治疗慢性咽炎的临床疗效,了解咽部刺血在治疗慢性咽炎中的作用。研究方法以18-60岁的60例中医辨证为瘀血阻络的慢性咽炎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内治法,内服中药会厌逐瘀汤加减;中药每日1剂,日2次,早晚饭后服。观察组:采用内外合治,内服中药会厌逐瘀汤加减,联合咽部刺血疗法;咽部刺血疗法即用三棱针点刺咽后壁曲张的静脉,增生、融合、隆起的淋巴滤泡,肥厚的咽侧索及肥厚的咽部黏膜,每周1次,5周为1疗程。观察指标及观察时点:①中医证候积分:分别于治疗前、治疗2周、治疗5周及治疗结束3个月后各记录一次,用于评价患者中医证候、症状的评定。②生命质量调查问卷:分别于治疗前、治疗2周、治疗5周及治疗结束3个月后各记录一次,用于评价患者焦虑程度的变化情况。③咽部体征:分别于治疗前、治疗2周、治疗5周及治疗结束3个月后各观察一次,记录咽部黏膜充血、咽黏膜干燥、咽后壁淋巴滤泡增生、咽侧索肥厚于治疗前、治疗2周、治疗5周及治疗结束3个月后的变化。治疗结束,根据症状和咽部黏膜状态进行疗效评估。采用Excel表格和SPSS 20.0软件包对所收集资料进行数据处理与分析。研究结果(1)中医证候评分和慢性咽炎生活质量评分。治疗前两组患者基线资料经统计学处理,均P>0.05,结果显示,治疗前两组患者中医证候评分及生活质量评分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2)组间疗效比较。观察组中显效22例,占73.33%;有效6例,占20%;无效2例,占6.67%;总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中显效9例,占30%;有效15例,占50%;无效6例,占20%。观察组与对照组疗效进行统计学处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0.01)。(3)组内证候总积分比较。观察组中医证候总积分治疗2周与治疗前对比,t值为18.728,=0.000<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5周与治疗2周对比,t值为13.577,P=0.000<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中医证候总积分治疗2周与治疗前对比,t值为10.133,P=0.000<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5周与治疗2周对比,t值为13.990,P=0.000<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4)组间证候总积分比较。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中医证候总积分治疗2周对比,方差不齐,采用非参Mann-Whitney秩和检验,Z值为-4.756,P=0.000<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5周对比,资料呈正态分布,且方差齐,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t值为-2.540,P=0.014<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5)一般活动质量评分比较。观察组治疗后与治疗前一般活动质量评分对比,采用配对t检验进行统计学处理,t值为9.772,P=0.000<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治疗后与治疗前对比,t值为7.084,P=0.000<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组间治疗后对比,t值为-1.760,P=0.084>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精神情绪质量比较。观察组治疗后与治疗前精神情绪质量评分对比,采用配对t检验进行统计学处理,t值为7.091,P=0.000<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治疗后与治疗前对比,t值为8.697,P=0.000<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组间治疗后对比,t值为-0.709,P=0.481>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研究结论(1)咽部刺血联合中药和单纯中药治疗均能有效缓解慢性咽炎的临床症状;(2)咽部刺血联合中药和单纯中药治疗均能改善慢性咽炎患者的生活质量;(3)咽部刺血联合中药治疗慢性咽炎较单纯使用中药疗效更优、起效更快。
王娟[4](2020)在《桔麦感毒颗粒治疗老年慢性咽炎(气阴两虚证)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提出目的:通过观察桔麦感毒颗粒治疗老年慢性咽炎(气阴两虚证)的临床疗效,客观评价桔麦感毒颗粒治疗老年慢性咽炎(气阴两虚证)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将从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老年病科门诊收集的符合纳入标准的62例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1例。试验组给予桔麦感毒颗粒(黄芪9g、射干9g、桔梗9g、麦冬9g)口服,3次/日,对照组采用玄麦甘桔颗粒口服,3次/日,总疗程为21天。分别观察治疗当日、治疗7天后、14天后、21天后两组患者的症状及局部体征情况,统计分析临床疗效。结果:1.试验组和对照组组间基线资料(年龄、性别、病程、病情)方面比较无统计学差异,两组具有可比性。2.症状体征积分比较:两组治疗前后比较,试验组在咽痒、咽痛、干咳有痰、咽黏膜充血、疲倦乏力、平素易感方面积分减少优于对照组(P<0.05),在咽干、咽黏膜干燥少津、虚烦口渴、自汗盗汗方面两组积分均有下降,组间比较无差异(P>0.05)。在减轻症状体征总积分方面:两组均能减少症状体征总积分,试验组总积分减少优于对照组(P<0.05)。3.症状体征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结束后,试验组临床治愈、显效、有效、无效病例数分别为:1例、9例、15例、4例,总有效率为86.21%。对照组依次为:0例、3例、19例、8例,总有效率为7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试验期间无不良事件发生。结论:桔麦感毒颗粒治疗老年慢性咽炎(气阴两虚证)疗效确切,能有效改善患者咽部症状和体征,无明显毒副作用,有进一步研究和推广价值。
何怡洁[5](2020)在《桔麦代茶饮治疗慢性咽炎(阴虚肺燥证)的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通过临床研究,观察桔麦代茶饮治疗慢性咽炎(阴虚肺燥证)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从而为中医药治疗慢性咽炎的发展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开放性随机对照法,将2019年11月-2019年12月来自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呼吸内科及驷马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诊就诊的60例阴虚肺燥型慢性咽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治疗组30例。对照组采用西地碘含片(北京华素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含服,一次1片,一日3次,两组疗程均为14天。治疗组采用王飞教授自拟方桔麦代茶饮,一日一袋,总饮用量控制在500~1000ml左右。治疗期间,通过随访调查记录两组患者分别在治疗前、治疗7天后、治疗14天后的临床症状体征评分表,最后将所获得的临床数据进行整理和统计学分析,从而对比评价两组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结果:(1)治疗7天后,两组咽干、咽粘膜干燥的积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症状体征积分总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14天后,两组咽干、干咳无痰或少痰、咽粘膜干燥的积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症状体征积分总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两个疗程的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6%,愈显率为10.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5%,愈显率为0%。结论:研究结果显示,对照组与治疗组的治疗方法对慢性咽炎阴虚肺燥证患者的症状体征评分改善均有一定效果,且安全性均较高,而桔麦代茶饮总体有效率更高,且随着疗程增加,其对于咽干、干咳无痰或少痰、咽粘膜干燥等症状体征的改善尤为明显,体现了中药在治疗本病方面的优势,可见使用桔麦代茶饮治疗慢性咽炎阴虚肺燥证值得在临床推广。
黄虹芝[6](2020)在《板蓝根颗粒联合布地奈德气雾剂治疗慢性咽炎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评价板蓝根颗粒联合布地奈德气雾剂治疗肺卫失宣型慢性咽炎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7年9月-2018年5月南京瑞东医院收治的80例肺卫失宣型慢性咽炎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分组的方法分为对照组(40例)和治疗组(40例)。对照组吸入布地奈德气雾剂,初始剂量为0.5 mg/次,3次/天,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再口服板蓝根颗粒,1袋/次,3次/天,两组患者连续治疗2周。比较治疗前后患者的临床疗效、中医证候疗效及血清中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水平。对患者治疗前后肝、肾功能的安全性指标如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血清尿素氮(BUN)、血清肌酐(Scr)进行测定。结果:对两组患者年龄、病程、治疗前体征等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无显着差异,具有临床可比性。①临床疗效比较:经过2周治疗后治疗组患者治愈5例,显效18例,有效12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2.11%;对照组患者治愈2例,显效12例,有效10例,无效13例,总有效率为64.86%,经Ridit统计学分析,两组比较分析,P<0.05,两组数据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②中医证候疗效:经过治疗后两组患者的主症、次证、体征均得到显着改善(P<0.05)。治疗组治愈6例,显效19例,有效11例,中医证候疗效总有效率94.74%,对两组积分进行组间T检验,发现治疗组在改善慢性咽炎的症状方面具有更加显着的作用(P<0.05或P<0.01),说明板蓝根颗粒联合布地奈德气雾剂治疗慢性咽炎较单纯使用布地奈德气雾剂的治疗效果更好,尤其在改善咽干、咽痒、大便干燥、小便赤黄、咽后壁淋巴滤泡增生、咽后壁血管扩张等症状方面具有显着的优势(P<0.01)。③炎性因子水平:经过治疗后,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血液中的炎性因子中性粒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水平均有显着下降(P<0.05),治疗组中性粒细胞的数量由治疗前的(2.42±0.68)×109·L-1下降到(1.48±0.35)×109·L-1;嗜酸性粒细胞由(0.41±0.07)×109·L-1下降为(0.28±0.04)×109·L-1。经治疗后,两组血清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同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经过治疗后,治疗组CRP、IL-6水平显着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两组的炎性因子水平,发现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④安全性指标:对患者治疗前后肝功能指标: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和肾功能指标:血清肌酐(Scr)、血清尿素氮(BUN)检测分析,两组间不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临床观察期间患者没有出现肠胃功能不适、皮疹过敏等不良反应。结论:板蓝根颗粒联合布地奈德气雾剂治疗肺卫失宣型慢性咽炎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较高的安全性,能显着改善慢性咽炎患者的肺卫失宣证临床症状和体征,有效降低患者炎性因子水平,具有较好的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杨景森,穆俊霞[7](2017)在《中医药治疗喉痹的临床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喉痹是中医喉科的一个常用病名,其概念历代认识不一,内容较为复杂。建国以后为了利于学术交流,对病名进行了规范。《中医耳鼻咽喉科学》[1]认为:喉痹是指咽痛或异物感不适,咽部红肿,或喉底有颗粒状突起为主要特征的咽部疾病。近年来,诸多医家对喉痹进行了较为广泛的研究,并取得了很好的疗效。现作如下综述。1病因病机喉痹可分为急性喉痹和慢性喉痹。其中,急喉痹以实热证居多,其病因病机多是外邪热毒蕴结
高洁[8](2016)在《针灸治疗慢性咽炎的系统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检索2016年1月前针灸方法治疗慢性咽炎(排除急性咽炎)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 RCT),纳入针灸或针灸联合药物与药物治疗慢性咽炎来对照的RCT研究,通过系统评价对针灸改善慢性咽炎临床症状的疗效采取评价,分析临床取穴规律,为针灸治疗慢性咽炎的临床运用提供循证医学依据。方法:文献检索:检索国内外数据库:①中文数据库: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1995-2016)、维普数据库(1995-2016)、万方数字化期刊(2016年1月1日以前)以及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1995-2016);②英文数据库:The Cochrane Library (2016), PubMed (1995-2016); EMBASE (1995-2016);③手工检索本校图书馆相关资料;④ http://scholar.google.com等网络资料、灰色文献数据库和会议文献数据库(CMCC)上进行补充检索。确定文献:由两名系统评价员按照本系统评价的诊断、纳入及排除标准,对资料进行提取,选出所有针灸或者针灸联合药物治疗慢性咽炎的临床随机对照实验,如遇到问题存在分歧,通过讨论或由其他方仲裁解决。数据分析:对纳入的文献依据评价员手册(5.1.0)和GRADE证据等级进行文献质量评价,再通过Cochrane协作网专用统计软件包(Review Manager 5.3.5),进行定性和meta分析。结果:(1)总共纳入21篇符合标准的文献,其总样本量为2200例受试者,试验组1145例,对照组1055例。按照干预措施分组,针灸与药物对照12篇,针灸结合基础治疗与基础治疗对照9篇;(2)主要结局指标总有效率分析,针灸与药物对照组RR=1.29,95%CI[1.22,1.36],针灸结合基础治疗与基础治疗对照组RR=1.18,95%CI[1.11,1.25];治愈率分析,针灸与药物对照组RR=1.97,95%CI[1.66,2.34],针灸结合基础治疗与基础治疗对照组RR=1.51,95%CI[1.27,1.81];(3)对针灸治疗慢性咽炎后血管内皮细胞黏附分子(VCAM-1)及血清IL-2、TNF-a进行定性分析。结论:(1)基础治疗的前提下,增加针灸疗法能提高临床总有效率及治愈率,改善症状与体征,证据等级为中级,给予推荐;(2)针灸疗法比西药更能提高慢性咽炎的总有效率及治愈率,证据等级为中级,给予推荐;(3)基础治疗前提下,加用针灸疗法可以改善咽喉部症状量表评分,但量表不够规范,证据等级不高,有待进一步研究改善;(4)针灸疗法在改善慢性咽炎血管内皮细胞黏附分子(VCAM-1)及血清IL-2、TNF-a比药物疗法更有优势,证据等级均为低级或者极低级,其临床可靠性不能评估,只能为临床提供参考,有待以后对此深入研究;(5)由于缺乏不良反应数据,无法对针灸治疗慢性咽炎安全性作出客观评价。
陈骁锐,陈小宁[9](2015)在《慢喉痹的中西医治疗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慢喉痹是耳鼻咽喉科常见的慢性疾病之一。对近10年来文献报道的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治疗慢喉痹的方法进行综述。参考文献22篇。
张颖[10](2014)在《基于近二十年文献回顾探讨慢性咽炎的中医证治规律》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课题通过对近二十年有关中医临床治疗慢性咽炎的文献进行搜集整理,对其中的证候分型、治法方药进行统计,分析探讨慢性咽炎的中医证治规律,进一步为中医临床治疗慢性咽炎提供依据。方法:收集1994年1月至2013年12月生物医学期刊发表的有关慢性咽炎的中医临床研究文献,对其中医证型、治法、方药进行归纳,并用EXCEL软件建立相关数据库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入选186篇文献,共16257例病例。1.常见中医证型:①肺肾阴虚型占总数的31.83%;②阴虚火旺型15.71%;③气滞痰阻型13.92%;④其他证型38.54%。2.常用治法:①滋补肺肾、养阴利咽,占31.83%;②滋阴降火、清热利咽,占15.71%;③行气化痰、解郁利咽,占13.92%;④其他治法占38.54%。3.各证型中出现频率最高的10味中药有:①肺肾阴虚型:玄参7.96%,麦冬7.96%,甘草6.86%,桔梗6.24%,生地黄5.46%,牡丹皮3.74%,北沙参3.43%,浙贝母3.28%,山药3.28%,石斛3.12%;②阴虚火旺型:玄参7.94%,桔梗7.35%,甘草7.35%,麦冬6.76%,生地黄4.71%,射干2.65%,知母2.65%,牡丹皮2.65%,北沙参2.65%,赤芍2.65%;③气滞痰阻型:半夏7.29%,甘草7.29%,茯苓6.71%,桔梗6.41%,厚朴5.25%,紫苏3.50%,玄参3.21%,浙贝母2.92%,橘皮2.92%,郁金2.62%。4.高频用药归经:肺经21.62%,肝经18.78%,胃经17.90%,脾经13.10%,其他归经28.60%。结论:1.慢性咽炎的主要中医证型为:①肺肾阴虚型②阴虚火旺型③气滞痰阻型。2.慢性咽炎的主要治法为:①滋补肺肾、养阴利咽;②滋阴降火、清热利咽;③行气化痰、解郁利咽。3.主要证型常用药物:①肺肾阴虚型:玄参、麦冬、甘草、桔梗、生地黄、牡丹皮、北沙参、浙贝母、山药、石斛;②阴虚火旺型:玄参、桔梗、甘草、麦冬、生地黄、射干、知母、牡丹皮、北沙参、赤芍;③气滞痰阻型:半夏、甘草、茯苓、桔梗、厚朴、紫苏、玄参、浙贝母、橘皮、郁金。
二、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咽炎30例疗效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咽炎30例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谢氏咽安2号穴穴位注射治疗血瘀痰凝型慢喉痹疗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一、中医学对慢喉痹的认识 |
1.病名溯源 |
2.中医病因病机研究 |
3.慢喉痹的中医治法 |
二、西医对慢性咽炎的认识 |
1.流行病学研究 |
2.病因研究 |
3. 慢性咽炎的发病机制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一般资料与方法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病例纳入标准 |
1.4 病例排除标准 |
1.5 脱落及剔除标准 |
2.研究方法 |
2.1 临床分组 |
2.2 试验材料 |
2.3 治疗方案 |
2.4 研究流程示意图 |
2.5 观察指标 |
2.6 观察时间点 |
2.7 疗效判定标准 |
2.8 数据分析处理 |
2.9 安全性的评价标准 |
3.研究结果分析 |
3.1 试验病例情况 |
3.2 两组基本情况分析 |
3.3 两组症状体征治疗前比较 |
3.4 基本情况与临床疗效关系结果 |
3.5 两组在治疗 1 周后治疗比较 |
3.6 两组治疗(1 个疗程)14 天后症状体征积分比较 |
3.7 两组治疗前后症状体征积分比较 |
3.8 两组治疗(1 个疗程)14 天后临床疗效的对比 |
3.9 两组 1-3 月后随访复发情况 |
3.10 两组试验安全性分析 |
4.讨论 |
4.1 穴位注射疗法概述 |
4.2 药效穴位分析 |
4.3 穴位选择---咽安 2 号穴 |
4.4 谢氏经验方消肿散结利咽饮 |
4.5 临床疗效分析与评价 |
4.6 存在的不足 |
4.7 未来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表 1 主要症状体征积分累计表 |
作者简介 |
(2)金嗓利咽胶囊对慢性咽炎大鼠血清中CRP和ICAM-1的影响及疗效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Abbreviation) |
引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一、祖国医学对慢性咽炎的认识 |
1.病因病机 |
2.传统医学对慢性咽炎的治疗 |
2.1 内治法 |
2.2 外治法 |
二、中医药对慢性咽炎治疗的现代研究 |
1.现代医家对慢喉痹的辨证论治 |
2.经验方治疗喉痹 |
三、现代医学对慢性咽炎的认识 |
1.概念 |
2.病因 |
3.病理分类 |
4.现代医学治疗 |
4.1 去除病因 |
4.2 药物治疗 |
4.3 手术治疗 |
5.CRP和ICAM-1在CP领域的相关研究 |
6.流行病学调查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一、研究方案 |
1.实验动物 |
2.主要试剂与仪器 |
3 实验方法 |
3.1 实验动物分组 |
3.2 造模 |
3.3 造模成功后用药 |
3.4 留取标本 |
4.实验结果 |
4.1 血清中ICAM-1和CRP的含量 |
第三部分 技术路线图 |
第四部分 讨论 |
1.金嗓利咽胶囊的组方 |
2.方中药物的药理作用 |
3.金嗓利咽胶囊的临床研究 |
4.金嗓利咽胶囊对慢性咽炎大鼠血清中CRP和 ICAM-1 的影响 |
第五部分 结论 |
第六部分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中医药治疗慢性咽炎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致谢 |
(3)咽部刺血疗法联合会厌逐瘀汤加减治疗慢性咽炎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咽部刺血疗法文献的研究 |
1 刺血疗法文献的研究 |
1.1 《黄帝内经》关于刺血疗法的研究 |
1.2 《内经》后至清代医家关于刺血疗法文献的研究 |
2 咽部肌膜瘀血阻络病机的研究 |
2.1 咽喉与经络的关系 |
2.2 咽部肌膜瘀血阻络病机的研究 |
3 咽部刺血疗法的文献研究 |
3.1 咽部外治法的优势与现状 |
3.2 刺血疗法治疗咽喉疾病的起源与发展 |
4 总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慢性咽炎的中西医诊治概况 |
1 西医学对慢性咽炎的认识 |
1.1 流行病学特点 |
1.2 病因与影响因素 |
1.3 发病机制 |
1.4 病理 |
1.5 诊断 |
1.6 治疗 |
1.7 小结 |
2 中医学对慢性咽炎的认识 |
2.1 中医学对慢性咽炎的认识 |
2.2 中医学对慢性咽炎病因病机的认识 |
2.3 中医治疗慢喉痹概况 |
2.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前言 |
1 研究目标 |
2 临床资料 |
2.1 研究对象 |
2.2 诊断标准 |
2.3 纳入标准 |
2.4 排除标准 |
2.5 剔除标准 |
2.6 脱落标准 |
2.7 病例分组 |
3 研究方案 |
3.1 研究设计类型 |
3.2 研究方法 |
3.3 样本量 |
3.4 入组与治疗 |
3.5 观察指标 |
3.6 疗效评定 |
3.7 安全性评价 |
3.8 患者知情同意 |
3.9 质量控制 |
3.10 统计学方法 |
4 研究结果 |
4.1 一般情况 |
4.2 观察指标基线比较 |
4.3 疗效评分 |
4.4 两组治疗前后主症、次症积分比较 |
4.5 慢性咽炎生活质量评分 |
4.6 复发率比较 |
4.7 安全性评价 |
5 讨论 |
5.1 会厌逐瘀汤对瘀血阻络型咽炎的疗效分析 |
5.2 中医药治疗能改善慢性咽炎患者的生活质量 |
5.3 刺血疗法结合中药治疗慢性咽炎的优越性 |
6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个人简历 |
(4)桔麦感毒颗粒治疗老年慢性咽炎(气阴两虚证)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1.中医学对慢喉痹的认识及证治研究 |
1.1 慢喉痹的病名与病因病机认识 |
1.2 慢喉痹的证型研究 |
1.3 慢喉痹的治疗研究 |
2.西医对慢性咽炎的认识及治疗现状 |
2.1 慢性咽炎的定义与病因认识 |
2.2 慢性咽炎的治疗现状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研究目的 |
2.病例来源 |
3.相关标准制定 |
4.研究方法 |
4.1 试验设计方法 |
4.2 样本含量估算 |
4.3 分组及治疗方法 |
4.4 观察内容 |
4.5 安全性评价标准 |
4.6 临床疗效判定 |
5.数据管理及统计方法 |
6.伦理要求 |
7.研究结果 |
7.1 研究对象的纳入 |
7.2 一般病例资料比较 |
7.3 疗效分析 |
8.安全性评价 |
第三部分 讨论 |
1.老年人慢喉痹气阴两虚证的认识 |
1.1 体质与慢喉痹病证性质的从化 |
1.2 老年人的生理病理特点 |
1.2.1 人口老龄化现状 |
1.2.2 老年人的生理特点 |
1.2.3 老年人的病理特点 |
1.3 慢喉痹的主要症状为咽喉不适 |
1.3.1 咽部的生理认识 |
1.3.2 咽与脏腑的关系 |
1.3.3 气阴两虚致咽部不适 |
1.4 老年慢喉痹的中医学发病机理 |
1.4.1 正气亏虚是发病内在因素 |
1.4.2 邪正交争,虚热上炎,发为喉痹 |
2.桔麦感毒颗粒的作用机理探讨与讨论 |
2.1 桔麦感毒颗粒的组方依据 |
2.2 基础方感毒清治疗慢喉痹理论探讨 |
2.2.1 对毒的认识 |
2.2.2 气阴两虚生毒 |
2.2.3 感毒清治疗慢喉痹药味配伍巧用 |
2.3 桔麦感毒颗粒的方解 |
3.临床试验疗效分析 |
结论 |
问题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1 |
综述 慢性咽炎中医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2 |
附件 |
附件1:随机数字表 |
附件2:临床试验观察表 |
附件3: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
(5)桔麦代茶饮治疗慢性咽炎(阴虚肺燥证)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1 药食同源理论的研究进展 |
1.1 药食同源的含义 |
1.2 药食同源理论的历史源流 |
1.3 药食同源理论的现代应用 |
1.3.1 饮食防病 |
1.3.2 饮食疗病 |
1.4 问题与展望 |
2 中药代茶饮治疗慢性咽炎的理论依据 |
2.1 茶的药用起源 |
2.2 中药代茶饮的起源 |
2.3 中药代茶饮的特点 |
2.4 中药代茶饮的临床应用进展 |
2.5 慢性咽炎的用药特点 |
2.6 中药代茶饮治疗慢性咽炎的优势分析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研究目的 |
2 病例选择 |
2.1 病例来源 |
2.2 诊断标准 |
2.2.1 慢性咽炎的西医诊断标准 |
2.2.2 慢喉痹(阴虚肺燥证)的中医证候诊断标准 |
2.3 纳入标准 |
2.4 排除标准 |
2.5 剔除标准 |
2.6 脱落标准 |
2.7 终止研究标准 |
3 研究方案 |
3.1 病例分组 |
3.2 用药前教育 |
3.3 对照药选择及依据 |
3.4 病例分组、试验用药、给药方法及疗程 |
3.5 观察项目及方法 |
3.5.1 疗效性观察指标 |
3.5.2 安全性观察指标 |
3.6 疗效判定标准 |
3.7 安全性评价 |
3.8 统计方法 |
3.9 技术路线 |
4 研究结果 |
4.1 纳入病例情况 |
4.2 一般资料比较 |
4.2.1 两组性别分布情况 |
4.2.2 两组年龄分布情况 |
4.2.3 两组病程分布情况 |
4.3 两组治疗前症状体征积分分布情况 |
4.4 两组治疗后组间比较 |
4.4.1 治疗7天后主要观察指标比较 |
4.4.2 治疗14天后主要观察指标比较 |
4.4.3 两组治疗后总有效率对比 |
4.5 两组治疗前后组内比较 |
4.6 安全性评价 |
第三部分 讨论 |
1 现代医学对慢性咽炎的研究概况 |
1.1 发病机制 |
1.1.1 感染性因素 |
1.1.2 非感染性因素 |
1.2 治疗 |
1.2.1 病因治疗 |
1.2.2 生活方式干预 |
1.2.3 局部治疗 |
1.3 结论 |
2 桔麦代茶饮立方依据 |
2.1 阴虚肺燥是慢性咽炎的重要病机 |
2.1.1 咽与肺的联系 |
2.1.2 不良生活方式对慢性咽炎病机的影响 |
2.1.3 古今文献研究 |
2.2 桔麦代茶饮方解及现代研究 |
2.2.1 桔梗 |
2.2.2 麦冬须根 |
2.2.3 菊花 |
2.2.4 薄荷 |
3 桔麦代茶饮的浸泡效果理论探讨 |
3.1 制备工艺 |
3.2 包装材料 |
3.3 浸泡方法 |
3.4 结论 |
4 桔麦代茶饮治疗慢性咽炎的疗效分析 |
结论 |
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中医学对慢喉痹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件 |
附件1 随机数字表 |
附件2 临床症状体征评分表 |
附件3 CRF评分表 |
附件4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
(6)板蓝根颗粒联合布地奈德气雾剂治疗慢性咽炎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1 现代医学对慢性咽炎的认识 |
1.1 慢性咽炎病因学 |
1.2 慢性咽炎发病机制 |
1.3 慢性咽炎病理变化 |
1.4 慢性咽炎诊断标准 |
1.5 慢性咽炎治疗方法 |
2 中医学对慢性咽炎的认识 |
2.1 慢性咽炎病名探讨 |
2.2 慢性咽炎病因病机 |
2.3 慢性咽炎中医治疗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资料 |
2.1 一般资料 |
2.2 诊断标准 |
2.3 纳入标准 |
2.4 排除标准 |
2.5 剔除和脱落标准 |
2.6 脱落病例的处理 |
2.7 受试者的纳入方式 |
2.8 受试者退出试验的条件及步骤 |
3. 研究方法 |
3.1 药物 |
3.2 分组和治疗方法 |
3.3 临床疗效判定标准 |
3.4 中医证候疗效标准 |
3.5 安全性评价标准 |
3.6 血清炎性因子水平测定 |
3.7 数据管理 |
3.8 数据统计与分析 |
3.9 试验的质量控制 |
4 研究结果 |
4.1 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分析 |
4.2 临床研究结果 |
4.3 安全性指标分析 |
5 讨论 |
5.1 立论依据 |
5.2 临床疗效分析 |
5.3 机理探讨 |
6 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7)中医药治疗喉痹的临床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病因病机 |
2 辨证分型 |
3 中医治疗 |
3.1 急性喉痹的治疗 |
3.1.1 汤剂 |
3.1.2 中成药 |
3.1.3 雾化吸入法 |
3.1.4 其他疗法 |
3.2 慢性喉痹的治疗 |
3.2.1 汤剂 |
3.2.1. 1 古方治疗 |
3.2.1. 2 自拟方 |
3.2.2 中成药 |
3.2.3 雾化吸入 |
3.2.4 其他疗法 |
4 讨论 |
(8)针灸治疗慢性咽炎的系统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1 定义 |
1.1 咽喉的生理特征 |
1.2 咽与脏腑经络的关系 |
2 流行病学 |
3 临床表现 |
4 发病机制 |
4.1 中医学观点 |
4.2 现代医学观点 |
5 治疗现状 |
6 存在问题 |
资料与方法 |
研究流程图 |
1 本研究的纳入和排除标准 |
1.1 研究类型的纳入和排除标准 |
1.2 研究对象的纳入和排除标准 |
1.3 干预措施的纳入和排除标准 |
1.4 结局指标 |
2 文献检索 |
2.1 检索范围 |
2.2 检索方法及途径 |
2.3 检索策略 |
2.4 原文索取 |
3 文献筛选 |
3.1 初筛 |
3.2 二次筛选 |
3.3 三次筛选 |
4 数据提取 |
4.1 文献一般信息 |
4.2 设计方案和实施方法 |
4.3 纳入试验的基线资料 |
4.4 治疗组及对照组的干预措施 |
4.5 其他 |
5 方法学评价 |
5.1 文献质量评价 |
5.2 证据等级评定 |
5.3 报告形式 |
6 统计分析 |
6.1 合并数据处理 |
6.2 meta-分析 |
6.3 定性分析 |
结果分析 |
1 文献检索及结果 |
2 纳入研究的特征和质量评价 |
2.1 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 |
2.2 文献质量评价 |
3 Meta-分析 |
3.1 主要结局指标总有效率分析 |
3.2 主要结局指标痊愈率分析 |
3.3 次要结局指标分析 |
3.4 定性分析 |
3.5 GRADE证据质量分级 |
讨论 |
1 针灸治疗慢性咽炎疗效总结 |
1.1 偏倚风险评估 |
1.2 证据质量等级 |
1.3 定量分析总结 |
1.4 定性分析总结 |
2 本研究存在的问题 |
2.1 研究质量证据等级整体偏低 |
2.2 检索数据库不够全面 |
2.3 缺失信息无法获取 |
3 本研究的发现 |
3.1 疗效评价 |
3.2 针灸治疗慢性咽炎的取穴规律 |
3.3 针灸治疗慢性咽炎的理论依据 |
结论 |
1 结果 |
2 研究的意义 |
问题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件一: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件二:数据提取表 |
附件三:检索策略 |
附件四:偏倚风险总结表 |
附件五:证据等级表 |
附件六:纳入文献特征表 |
附录七:排除文献特征表 |
附件八:公开发表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9)慢喉痹的中西医治疗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中医治疗进展 |
2西医治疗 |
3中西医结合治疗 |
4结语 |
(10)基于近二十年文献回顾探讨慢性咽炎的中医证治规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慢性咽炎的研究近况 |
1 西医对慢性咽炎的认识 |
1.1 慢性咽炎的诊断标准 |
1.2 慢性咽炎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
1.3 慢性咽炎的病理表现 |
1.4 慢性咽炎的临床表现 |
1.5 慢性咽炎的治疗 |
2 中医对慢性咽炎的认识 |
2.1 对病名的认识 |
2.2 对病因病机的认识 |
2.3 对慢性咽炎的治疗 |
第二部分 研究目的、方法、结果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方法 |
2.1 文献来源 |
2.2 研究对象的选择 |
2.3 搜索方法 |
2.4 纳入标准 |
2.5 排除标准 |
2.6 实验步骤 |
2.7 药物分类标准 |
3 研究结果 |
3.1 中医分型 |
3.2 中医治法 |
3.3 基础方剂 |
3.4 治疗药物种类 |
3.5 高频用药分析 |
3.6 常见证型的高频用药分析 |
第三部分 讨论 |
1 常见证型高频用药相关研究 |
1.1 肺肾阴虚型 |
1.2 阴虚火旺型 |
1.3 气滞痰阻型 |
2 高频用药归经分析 |
3 本课题的不足之处与进一步的研究思路 |
3.1 本课题的不足之处 |
3.2 进一步的研究思路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入选文献 |
致谢 |
四、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咽炎30例疗效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谢氏咽安2号穴穴位注射治疗血瘀痰凝型慢喉痹疗效研究[D]. 赵嘉宇.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金嗓利咽胶囊对慢性咽炎大鼠血清中CRP和ICAM-1的影响及疗效评价[D]. 刘静.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咽部刺血疗法联合会厌逐瘀汤加减治疗慢性咽炎的临床研究[D]. 肖伊.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4]桔麦感毒颗粒治疗老年慢性咽炎(气阴两虚证)的临床疗效观察[D]. 王娟.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02)
- [5]桔麦代茶饮治疗慢性咽炎(阴虚肺燥证)的疗效观察[D]. 何怡洁.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02)
- [6]板蓝根颗粒联合布地奈德气雾剂治疗慢性咽炎临床疗效观察[D]. 黄虹芝.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8)
- [7]中医药治疗喉痹的临床研究进展[J]. 杨景森,穆俊霞. 山西中医学院学报, 2017(04)
- [8]针灸治疗慢性咽炎的系统评价[D]. 高洁.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6(05)
- [9]慢喉痹的中西医治疗研究进展[J]. 陈骁锐,陈小宁. 山东中医杂志, 2015(07)
- [10]基于近二十年文献回顾探讨慢性咽炎的中医证治规律[D]. 张颖. 甘肃中医学院, 201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