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右翼势力与历史教科书问题

日本右翼势力与历史教科书问题

一、日本右翼势力与历史教科书问题(论文文献综述)

余淑妮[1](2021)在《《朝日新闻》(1991-2020)“慰安妇”媒介形象建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慰安妇”议题从过去到现在,经历了从消隐到特别关注的变化过程。民众认知水平的提升离不开媒体的形象建构,在我国“慰安妇”媒介形象逐渐清晰立体的时代,日本媒体塑造的媒介形象也不应忽视。故而本文选取日本主流媒体之一的《朝日新闻》作为研究对象,分析日媒具体建构的“慰安妇”媒介形象及其影响因素,并且探析其背后建构的具体策略。本研究以1991年8月韩国金学顺老人第一次实名指证日本政府为始,对《朝日新闻》1991年至2020年有关“慰安妇”报道进行内容分析,研究发现日媒报道关注“慰安妇”群体形象,缺少对个体关注,共呈现出二战受害者、被强迫的女性、历史证人、申诉人、社会援助/捐助对象、外交战的聚焦品六种形象。各时期重点呈现的形象不同,经历了“二战受害者——社会援助/捐助对象——外交战的聚焦品”形象变化,从受害者符号转化成如今政治争夺的砝码。不变的是日媒长期建构“二战受害者”形象的坚持和避免“被强迫的女性”形象的呈现。媒介形象的建构映射了日本与国际关系的变化,特别受美国军事联盟关系的影响。其次,日本国内社会变迁和保守政党政权的扩大,催生出《朝日新闻》与日本政府立场“对抗”的媒介形象。同时,日本畸变的民族主义意识形态向内不断影响民众认知,导致日媒逐渐减少同日本政府立场“相悖”的形象出现。媒介形象的建构策略上,利用费尔克拉夫的话语分析理论,从文本、话语实践和社会实践三重维度进行具体分析。研究发现文本上使用泛政治化解读,将政治生态和媒体舆论环境共生关联,话语建构上利用引语源、引语和背景资料补充新闻事实和表达态度,社会实践上呈现“内外有别”报道方针,对内对抗政治保守主义,对外站在国家利益立场上。

唐剑明[2](2021)在《日本初中历史教科书中的中国抗日战争》文中研究表明1931年,日本发动了侵华战争。中国称之为抗日战争的这场战争,在日本被称为"日中战争"。其作为近现代史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日本的历史教育无法回避的话题。长期以来,日本的历史教育由于政治原因呈现出非右翼和右翼势力共存的态势,并且各自的意见均反映到了历史教科书当中。尤其是在如何叙述抗日战争的问题上,两者之间的差异更加明显地体现出来。

张跃斌[3](2020)在《平成时期日本右翼势力的动向和特点》文中研究指明平成时期是战后日本历史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转折期,日本右翼势力先后呈现出一些重要的动向和特点。其一,隐性右翼走向显性右翼。一些右翼政治家、右翼知识分子组织化、公开化,同时狭隘化、极端化,极富攻击性。其二,网络右翼的出现和活跃。其思想和行动源于传统右翼,但结合了当今互联网的优势,影响也大,为害也甚。其三,右翼势力进入权力中枢,右翼思想政策化。一些右翼势力长期鼓吹的思想和主张,或者体现到国家政策中,或者成为国家政策。日本的对外姿态变得愈加强硬,更具对抗性。安倍第二次执政标志着上述动向走到一个阶段性节点。

孟东洽[4](2020)在《小泉政府以来日本外交政策保守化的动因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东亚地区也在经历着历史性转变,地区秩序正处于重大而深刻的转型和变化之中,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其中,日本外交政策的保守化发展趋势尤为令人注目。自小泉执政以来,为实现其“正常国家”、“政治军事大国”的战略目标,日本推行了一系列保守化的对外战略,推行价值观外交、否认侵略历史、强化日美同盟、实施“新安保法”、解禁集体自卫权等等,日本外交政策不断走向保守。那么,究竟是何种因素导致日本外交政策不断保守化并发展至如此令人忧心的地步?日本外交政策的保守化又将带来哪些影响?这些问题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探究。自小泉执政以来,日本外交政策的保守化发展经历了,保守化程度相对较高和保守化程度相对缓和以及保守化程度急剧转型上升的三个阶段,并且呈现出政治精英主导性、战略目标明确性、军事政策激进性、发展态势曲折性的基本特征。本文从文化视角出发,以建构主义国际关系理论为分析框架,凝练出身份、规范、认知三个变量,分析论证了小泉政府以来日本外交政策保守化发展的动因。追求国家“身份”的转变是日本外交政策保守化的根本成因,其谋求“正常国家”、“政治大国”以及东亚“主导者”的身份决定了外交政策保守化的必然性;“规范”是一国外交政策制定的指导原则,塑造了日本保守外交政策持续发展的温床,等级制观念、武士道精神、和平主义等潜移默化地影响日本外交政策的未来走向;决策者认知是日本外交政策保守化的重要因素,日本决策者在历史修正主义国家利益观、威胁认知与零和博弈意识以及积极和平主义理念下,制定了一系列新保守主义的对外战略,导致日本外交政策的保守化不断发展。日本外交政策的保守化对自身、周边国家及地区局势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就自身而言,尽管有利于自民党长期执政,保证了政治的稳定性,但同时也助长了国内右翼势力的发展。在双边关系上,最重要的是导致了中日关系的紧张恶化,加剧了两国的战略博弈,激化了双方的领土争端,严重伤害了两国民众的民族情感,从而撼动了两国友好发展的根基。就地区层面而言,不仅加剧了东亚地区的安全困境,还阻碍了东亚一体化的建设进程。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应从维护国家利益和国际局势稳定出发,加强中日双方多领域、多层次的合作与沟通,缓和“中国威胁论”在日本的市场,彰显中国负责任友好大国的形象,进而对缓和日本外交政策的保守化趋势产生有利影响。

孙成[5](2020)在《日本社会科课程中的价值观教育研究》文中指出当今世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立足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战略高度,强调要不断加强中外文明交流互鉴,大力推动教育对外开放。对思想政治教育来说,就是要坚持扎根中国大地,以更加开放自信的姿态,深入研究世界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思想政治教育现象,不断深化中外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相互交流,努力为新时代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提供有益借鉴。中日是一衣带水的近邻。日本思想政治教育历史沿革、实践方法,向来是我国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围绕重塑国家主导价值观与国际形象,日本既面临如何巩固和维系国家政权、服务国家战略整体转向,又面临如何在后冷战时代的国际体系与时代坐标下重塑国家政治认同,还面临在全球化冲击下教育引导青少年如何持守文化传统、彰显民族特质等一系列重大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日本探索形成了依托学校社会科课程进行价值观教育的基本模式,在目标确立、内容转化、方法应用等方面积累了诸多经验做法,值得我们辩证地加以观照审视。本文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按照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价值原则,对日本社会科课程中价值观教育的基本理论、历史流变、现状特点、主要困境和发展趋势,展开深入系统地批判性考察,以期全面把握日本价值观教育的内在规律与主要特点,并通过同我国的比较性分析,提出若干有益启示和对策建议。全文共包括三个部分、五个章节。第一部分为第一章,主要解决本研究的基本理论与前提性问题;第二部分为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旨在从国家顶层设计、教科书与教学内容、教学实践与实施方法三个层面,全面把握日本社会科课程价值观教育的现实样态;第三部分为第五章,重在对日本社会科课程价值观教育进行本质透视和批判反思。具体来说:第一章主要研究日本社会科课程与价值观教育的基本理论问题,通过厘定和辨析比较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的价值观教育、日本价值观教育、日本公民教育、日本社会科课程等相关概念,解决了日本社会科课程中价值观教育的“名实之辩”问题,证明了价值观教育在日本社会科课程中虽无名但有实的基本事实,并基于这一认识前提系统考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社会科课程价值观教育的历史变迁与发展历程,以期在纵向维度上宏观勾勒这一问题的历史图景。第二章主要研究日本社会科课程价值观教育的国家顶层设计。本文通过研究发现,日本社会科课程具有鲜明的国家主导性特征,在国家权力的支配下大力实施能够反映统治阶级价值取向的主导意识形态传播。身为日本中央政府行政机构之一的文部科学省精心地主导了社会科课程的顶层设计,围绕价值观教育构建了系统完备、层级分明的制度保障,具体包括三个层级:一是根本法和基本法层面的《日本国宪法》和《教育基本法》,发挥着根本性、持久性的价值理想性功能;二是教育中长期发展规划层面的“教育振兴基本计划”,发挥着时代性、灵活性的价值导向性功能;三是学校课程标准层面的《学习指导要领》,发挥着直接性、系统性的价值规范性功能,为社会科课程建构起了既崇尚民主、和平,又具备国家主义与民族主义色彩的总体价值取向。第三章主要研究日本社会科课程价值观教育的教学内容。重在从教科书维度把握日本社会科课程对教育目标的内容性转化及其意识形态取向。一是分析日本社会科课程教科书的审定制度与编写情况,选择样本并制定分析框架;二是总结归纳日本社会科课程价值观教育的内容结构及其内容形态。包括以民主、和平与爱国为主的政治价值观教育,以人权、公共精神与可持续发展理念为主的社会价值观教育,以创新、勤劳与契约精神为主的经济价值观教育,以持守传统与拥抱多元并重的文化价值观教育;三是基于意识形态取向的视角,发现日本社会科课程价值观教育主要在自我与他者形象的对立性建构中宣传和倡导日本统治阶级的价值观,以确证自我意识形态的合法性。第四章主要研究日本社会科课程价值观教育的实施方法。一是探究社会科课程价值观教育的课堂实施方法,包括基于个体经验与主体探究的问题解决学习法、从“他者”向“当事人”进行价值视角转换的情境与模拟教学法、从理性认知到价值反思的讨论与辩论教学法;二是探究日本社会科课程价值观教育的课外协同方法,包括以地域教育场馆为中心的校外协同载体和以道德课程为中心的课程间协同载体;三是探究日本社会科课程价值观教育的效果评价方法,包括基于价值冲突选择与判断的标准化测验法和基于“量规”的观察与行动分析评价法。第五章主要研究日本社会科课程价值观教育的特点、批判与启示。一是日本社会科课程价值观教育的基本特点,包括突出以国家认同重构为核心的意识形态诉求、侧重以国家顶层设计为牵引的制度保障、彰显以显隐相融为特征的内容形式、强调以实践化培育为导向的实施策略、注重以横纵衔接为目标的一体化建设;二是对日本社会科课程价值观教育进行批判性审视,包括“自由史观”与历史教科书的右翼化困境、意识形态偏见与民粹主义困境、“过度综合化”与主导性缺失困境、青少年政治冷漠与实效性困境;三是思考日本社会科课程价值观教育的启示,本文认为应当更加注重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政治导向和价值引领作用;加强大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一体化建设;构建基于中国实践与国际比较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探索形成更具亲和力与可操作性的实践教学模式。

李青凌[6](2019)在《日本右翼势力关于中国“慰安妇”问题言论析评》文中研究说明日军“慰安妇”制度受害者,是一个受尽苦难却“无声无息”的群体。她们曾在日本发动的侵略战争中饱受磨难,艰难生存下来的一小部分幸存者,在战后却因种种原因被长时间地隐匿、遗忘。1991年8月,韩国籍“慰安妇”受害者金学顺,第一个站出来作证日军强征“慰安妇”后,这一群体才开始受到人们的关注,日军在战争期间强征女性充当“慰安妇”的血腥历史才渐渐为世人所知。2012年,安倍晋三再次当选日本首相后,不断推动日本国会对《日本国宪法》进行修改。随着日本政治与社会的集体右转,为了服务于安倍的相关政策和策略,日本右翼势力毫不犹豫地担任起了“先锋队和排头兵”的角色。2014年,以《产经新闻》为首的右翼媒体势力,开始针对“慰安妇”问题发表一系列谬论。2016年,日本右翼势力中的“有识派”代表,成立“中国人慰安妇问题研究会”,针对中国学界的“慰安妇”研究进行攻击。日本右翼势力针对中国“慰安妇”问题发表的一系列攻击性言论,是反映日本右翼势力思想理论、目标方针的重要载体,也是研究日本右翼势力发展、变化的重要资料。同时,通过日本右翼势力发表的种种谬论在日本的反响,可以看出日本社会、日本国民乃至日本这个国家,对日本在二战期间所作所为的态度与看法。本文通过对日本右翼势力发表的攻击中国“慰安妇”问题的一系列言论与观点,进行系统地整理和归纳。在此基础上,以近30年来“慰安妇”研究中,发现的各类档案史料、日军“慰安妇”受害幸存者的口述证词及学界调查研究着作为主要依据,对日本右翼势力攻击中国“慰安妇”问题的言论进行分类、分析与批判,并指出,这些言论都是毫无根据的谎言。本文认为,日本右翼势力攻击中国“慰安妇”研究的行为,是日本右翼势力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遗留下来的历史问题进行黑白颠倒的一个缩影。在日本,对“慰安妇”问题进行正确性认识与传播,有利于促进日本社会与国民对战争问题进行认识与反省,是十分必要且重要的。然而,无孔不入的日本右翼势力,加紧了对日本社会各个阶层的渗透。他们企图通过篡改历史的卑鄙手段,抹杀当代日本青年关于战争的记忆。另一方面,日本右翼势力与自民党的“难解难分”,则进一步加剧了日本政治的右倾与《日本国宪法》的修改进程。日本右翼势力在“慰安妇”问题上的动向,直接体现了当代日本右翼思想、行动、目标、方针的变化,是值得继续追踪研究的一个课题。

崔荣耀[7](2017)在《韩国新右翼历史教科书美化日本侵略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005年1月25日,以安秉直及其弟子李荣熏为代表的韩国新右翼势力组织了标榜“新自由主义”的右翼团体,并于创立了“教科书论坛”。该论坛旨在修改“具有左倾倾向的中小学历史教科书”,以纠正韩国社会对韩国近现代史的所谓“错误认识”。为此,该论坛先后出版了《新编教科书:韩国近现代史》、《韩国现代史》等歪曲史实,美化日本侵略、带有明显亲日倾向的教科书,此举在韩国国内引起轩然大波。本文鉴于目前我国学术界尚未对此引起足够重视的实际情况,在全面介绍韩国新右翼的概念、特点的基础上,详细分析了新右翼历史教科书的出版过程及引发的争议,并在与韩国普通历史教科书的对比分析中,试图阐释韩国新右翼历史教科书美化日本侵略的谬误,进而指出韩国新右翼美化日本侵略的原因及实质。本文的绪论部分,主要介绍韩国新右翼历史教科书问题的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以及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和方法论。第一章详细介绍了韩国新右翼的概念、形成背景及其特征,并在此基础上具体分析新右翼历史教科书的出版过程和引发的争议,进而指出新右翼历史教科书在相关近现代史方面存在的历史认识问题。第二章通过与韩国普通历史教科书的对比,详细分析韩国新右翼历史教科书美化日本侵略的问题,包括美化日本在韩暴行、歪曲韩国民族解放运动,以及夸大日本殖民统治对韩国近代化的影响等问题。第三章结合韩国社会实际情况,全面剖析韩国新右翼美化日本侵略之背后的政治、经济原因,并据此进一步探讨新右翼美化日本侵略的根源和实质。本文的结论部分,主要对全文内容进行总结与反思,强调日韩两国历史教科书问题的相似性以及警惕右翼势力险恶用心的必要性。

张亚莎[8](2017)在《日本中学历史教科书问题研究 ——以“南京大屠杀”为中心》文中提出进入21世纪以来,日本中学历史教科书关于战争历史的记述成为影响中日关系的主要问题之一。教科书问题的表现形式主要是日本右翼势力利用修改中学历史教科书,企图达到淡化、否认其侵略亚洲邻国的目的。现有的研究成果已经充分地揭露日本历史教科书问题,但是人们通常仅仅关注历史教科书中关于侵略战争一言一语的描述,而忽视历史教科书中体现的历史观的表述,以致于无法提出教科书问题的正确应对策略。文章试图以“南京大屠杀”事件在日本中学历史教科书的记述演变情况为例,以管窥豹,了解日本历史教科书的发展历程,深层思考,以出应对策略为研究目的。论文内容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主要阐述了教科书问题的研究现状与不足、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等;第二部分主要是对日本中学历史教科书问题的剖析,包括对其发展历程的阐述,笔者主要对战后日本国内出现的三次大规模的篡改历史教科书事件作了简单介绍;第三部分,“南京大屠杀”事件的有关记述是日本历史教科书问题当中最具有争议一部分内容,笔者重点研究了“南京大屠杀”事件的记述情况,对不同时期不同版本全面了解日本历史教科书关于该事件的记述演变情况,主要采用对比分析的研究方法,对“南京大屠杀”记述的几个有争议的部分都作了具体分析;第四部分内容是笔者关于日本历史教科书问题的深层思考,提出有别于现有研究领域的全新观点,全面、正确认识教科书问题;第五部分内容,结合第四部分对教科书问题的深层认识,对日本历史教科书的历史认识问题尝试着提出了应对策略,其策略的中心措施则是建构真正意义上的对话,从政府认识、民间情感、学术研究三个方面思考了中国为走向历史和解的应对策略。

王维虎[9](2012)在《日本右翼势力的发展与中日关系研究》文中认为日本右翼势力是随着日本天皇制专制政权的建立而出现的,主张天皇主义、国粹主义和大亚洲主义,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大规模的侵略战争,不仅给亚洲各国造成了无数的人间惨剧,也给日本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二战后,由于美国对日本军国主义肃清的不彻底和日本政府对右翼势力采取了纵容、放任的态度以及财团对右翼势力的支持,使日本的右翼团体死灰复燃,形成了战后右翼势力。冷战结束后,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急剧变化,日本战后长期被压抑着的大国意识复苏,同时,国内政治出现右倾化。在这样的背景下,形成了以新右翼等为代表的当代右翼势力,他们继承战前的右翼思想,歪曲历史、美化侵略战争、鼓吹“中国威胁论”、在中日领土争端问题上不断挑起事端,影响中日友好关系的正常发展。戴季陶在《日本论》中曾说,要晓得它(日本)的过去如何,方才晓得它的现在是从哪里来的。晓得它现在的真相,方才能够推测它将来的趋向是怎样的。……无论是怎样反对它、攻击它,总而言之,非晓得它不可①。同样,日本右翼问题也如此。我们也要如此—既要了解它的过去,清楚它的现状,预测它的未来。本文通过对日本右翼的发展的梳理,着重就日本右翼势力的发展所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希望对中日关系的良性发展有更全面的理解和把握。本文分为三章:第一章,首先对右翼和日本右翼的概念作出界定,接着论述了日本右翼的思想理论。第二章,论述了日本右翼势力发展的政治主张。并分析了不同阶段的特征。第三章,论述了日本右翼势力发展所产生的影响。首先论述了右翼势力的发展对日本的影响,主要从政治、国家安全和外交、文化等方面论述;其次论述了日本右翼势力的发展对中日关系的影响,主要从日本右翼势力与中日关系的敏感问题着手,并分析了日本右翼势力影响下中日关系的现状以及如何看待日本右翼势力发展的影响。结论,就日本右翼势力影响下的中日关系前景做了展望以及对发展中日关系提出一些看法。

张天明[10](2009)在《1980年以来日本历史教科书问题研究述评》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日本历史教科书问题属于历史认识问题,即日本人如何认识当年对中国及其他亚洲国家所进行的侵略问题。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日本右翼和保守势力不断修改历史教科书,篡改历史,美化侵略,严重动摇了日本与中、韩等国交往的政治基础,阻碍了中日关系的健康发展。1980—1989年,我国学术界主要简单介绍和分析了日本历史教科书问题;1990—1999年,集中探讨"家永教科书诉讼案";进入21世纪,则较为全面地研究了日本历史教科书问题的发展历程、表现、实质、原因、影响、对策等方面,更为关注日本历史教科书的历史观,重视中日共同历史研究,注重借鉴欧洲教科书问题解决的经验。

二、日本右翼势力与历史教科书问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日本右翼势力与历史教科书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1)《朝日新闻》(1991-2020)“慰安妇”媒介形象建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
        一 研究缘起
        二 研究背景
    第二节 研究视角与研究意义
        一 研究视角与研究问题
        二 研究意义
    第三节 理论基础:文化表征理论与新闻话语分析
        一 文化表征理论
        二 话语分析
    第四节 研究方法
        一 研究样本的选择
        二 研究方法
        三 研究问题与类目建构
        四 编码信度检测
        五 论文创新点
    第五节 论文结构
第一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形象与媒介形象
    第二节 “慰安妇”研究
        一 “慰安妇”历史研究
        二 从媒介角度对“慰安妇”问题的研究
    第三节 大众传媒中“慰安妇”形象研究
第二章 “慰安妇”议题的媒介呈现
    第一节 《朝日新闻》报道的文本分析
        一 报道数量:四个峰值
        二 报道类别:事件报道为主,解读式报道凸出
        三 文本体裁:“消息”和“通讯”占大篇幅
        四 图片使用:较少使用新闻图片
        五 报道立场与倾向:不偏不倚
    第二节 报道主题及其报道内容
        一 日本政府回应及其态度
        二 “慰安妇”自身行为方式
        三 公共外交主体——美国、韩国和其余国际社会
        四 日方赔偿——从“亚洲妇女基金会”到“和解与治愈基金会”
        五 朝日新闻误报案
        六 “慰安妇”相关纪念日/雕像/电影/展览
        七 其他
    第三节 章节小结
第三章 “慰安妇”的媒介形象与社会情境
    第一节 “慰安妇”在日本社会的情况
    第二节 “慰安妇”的媒介形象
        一 “慰安妇”媒介形象的总体描述
        二 “慰安妇”媒介形象的具体建构分析
        三 不同形象在同一篇报道中的搭配关系分析
    第三节 媒介形象如何表征社会
        一 媒介形象与国际关系的相互影响
        二 媒介形象与冷战后日本社会变迁
        三 媒介形象与日本民族主义思潮
    第四节 章节小结
第四章 媒介形象的建构策略分析
    第一节 文本向度分析——文本表达的特征
        一 词频建构统一主题
        二 单一修辞使用表客观
        三 “局势”分析凸显宏观结构
    第二节 话语向度分析——多重话语的交织
        一 话语描述:新闻引语
        二 话语建构的互文性:背景资料的使用
    第三节 社会实践向度分析——社会现实的影响
    第四节 章节小结
第五章 日媒建构的“慰安妇”媒介形象总述
    第一节 日媒建构的“慰安妇”媒介形象
        一 日媒建构“慰安妇”形象的变与不变
        二 日媒“慰安妇”形象是国际关系变化的折射
        三 日媒的“慰安妇”形象建构受日本国内社会发展变迁的影响
    第二节 “慰安妇”媒介形象的意义生产策略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A:图表目录
附录 B:内容分析编码表
附录 C
致谢

(3)平成时期日本右翼势力的动向和特点(论文提纲范文)

一、隐性右翼走向显性右翼
二、网络右翼的出现和活跃
三、日本的内外政策呈现右翼色彩
    (一)安倍晋三与日本右翼
    (二)安倍晋三的内外政策特征
        第一,强化与中国的对抗。
        第二,制裁和威胁韩国。
        第三,强化军事力量,摆脱相关限制。
小结

(4)小泉政府以来日本外交政策保守化的动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理论意义
        三、现实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述评
        一、国内的研究现状
        二、国外的研究现状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第三节 研究思路和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四节 文章的创新点与不足
第二章 外交政策的相关概念及理论分析框架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一、外交政策及相关概念界定
        二、日本外交政策保守化的内涵
    第二节 外交政策的建构主义分析框架
        一、建构主义的基本理论架构
        二、建构主义与外交政策分析
    第三节 外交政策的建构主义分析框架下本文的变量因素
        一、身份:身份是国家外交政策制定的根本动因
        二、规范:规范是国家外交政策制定的指导原则
        三、认知:决策者认知是国家外交政策制定的重要因素
第三章 日本外交政策保守化的发展阶段及特点
    第一节 日本外交政策保守化的表现
        一、否认侵略历史意图摆脱战后体制
        二、激化与周边国家的领土争端
        三、强化安保体制以谋求实质修宪
        四、强化日美同盟并谋求对美平等性
        五、接触与遏制的两面性对华外交
    第二节 日本外交政策保守化的发展阶段
        一、保守化程度相对较高阶段(2001-2006)
        二、保守化程度相对缓和阶段(2006-2010)
        三、保守化程度急剧上升阶段(2010-至今)
    第三节 日本外交政策保守化的特点
        一、政治精英主导性
        二、战略目标明确性
        三、防卫政策激进性
        四、发展态势曲折性
第四章 日本外交政策保守化的动因分析
    第一节 身份:日本国家身份转变决定了其外交政策保守化的必然性
        一、战败国到“正常国家”身份的转变
        二、经济大国向政治大国身份的转变
        三、东亚地区“主导者”身份遭遇挑战
    第二节 规范:规范塑造了日本外交政策保守化发展的温床
        一、等级制观念下对国家地位的执着追求
        二、武士道精神下对国家武装实力的推崇
        三、和平主义规范的弱化为军事发展“松绑”
    第三节 认知:决策者认知推动了日本保守外交政策的制定
        一、历史修正主义下的国家利益观
        二、威胁认知和零和博弈意识的强化
        三、“消极和平主义”向“积极和平主义”的转变
第五章 日本外交政策保守化产生的影响
    第一节 日本外交政策保守化的国内效应
        一、有利于自民党的长期执政
        二、助长了国内右翼势力的发展
    第二节 日本外交政策保守化对中国的影响
        一、加剧中日两国的战略竞争
        二、激化中日两国的领土争端
        三、伤害中日两国的民族情感
    第三节 日本外交政策保守化对东亚地区的影响
        一、加剧了东亚地区的安全困境
        二、阻碍了东亚一体化建设进程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5)日本社会科课程中的价值观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一、研究缘起
        (一)深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需要
        (二)深化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需要
        (三)日本学校价值观教育的样本意义和独特价值
    二、研究综述
        (一)国内研究
        (二)国外研究
    三、研究设计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价值
        (四)创新之处
第一章 日本社会科课程与价值观教育
    一、价值观、价值观教育的内涵界定与学科阐释
        (一)价值与价值观的基本内涵
        (二)价值观教育的基本内涵
        (三)比较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价值观教育的学科阐释
    二、日本社会科课程及其与价值观教育的关系辨析
        (一)日本价值观教育及相关概念辨析
        (二)日本社会科课程的内涵界定、教学科目和学习领域
        (三)社会科课程:日本学校价值观教育的主要载体
    三、日本社会科课程价值观教育的历史流变
        (一)战后民主化改革中的民主主义导向时期
        (二)经济高速增长中的国家主义与能力主义结合时期
        (三)政治保守化转向中的右倾异变时期
        (四)国家正常化路线中的公共主义本位时期
第二章 日本社会科课程价值观教育的国家顶层设计
    一、以根本法和基本法确立民族性价值理想
        (一)《日本国宪法》与《教育基本法》中的三大价值理想
        (二)社会科课程创生与价值理想的确立
        (三)价值理想的挑战与困境
    二、以教育中长期规划树立时代性价值导向
        (一)日本时代性价值困境与《教育振兴基本计划》
        (二)“公共”价值导向确立中的社会科课程改革
    三、以学校课程标准制定指导性价值规范
        (一)《学习指导要领》的内容结构与总体特征
        (二)《学习指导要领》中的社会科课程价值体系
        (三)《学习指导要领》的最新修订与价值观目标深化
第三章 日本社会科课程价值观教育的教学内容
    一、日本社会科课程教科书及其内容分析方法
        (一)日本社会科课程教科书审定与编写情况
        (二)日本社会科课程教科书的样本选择与依据
        (三)基于日本社会科课程教科书的内容分析框架
    二、日本社会科课程价值观教育的内容结构
        (一)以民主、和平与爱国为主的政治价值观教育
        (二)以人权、公共精神与可持续发展为主的社会价值观教育
        (三)以创新、勤劳与契约精神为主的经济价值观教育
        (四)以持守传统与拥抱多元并重的文化价值观教育
    三、日本社会科课程价值观教育内容的意识形态取向
        (一)意识形态取向:课程分析与教科书研究的重要视角
        (二)他者形象建构:以偏见和失实性描述刻画价值对立面
        (三)自我形象建构:以回避和美化凸显自我价值优越性
第四章 日本社会科课程价值观教育的实施方法
    一、日本社会科课程价值观教育的课堂教学方法
        (一)问题解决学习法:基于个体经验与主体探究的价值认同
        (二)情境与模拟教学法:从“他者”向“当事人”的价值视角转换
        (三)讨论与辩论教学法:从理性认知到价值反思
    二、日本社会科课程价值观教育的课外协同方法
        (一)校外协同:以地域教育场馆为中心
        (二)校内协同:以课程间协同为主体
    三、日本社会科课程价值观教育的效果评价方法
        (一)标准化测验的评价方法——基于价值冲突的选择与判断
        (二)基于量规的观察与行动分析评价法——以表现性评价为中心
第五章 日本社会科课程价值观教育的特点、批判与启示
    一、日本社会科课程价值观教育的基本特点
        (一)突出以国家认同重构为核心的意识形态诉求
        (二)侧重以国家顶层设计为牵引的制度保障
        (三)彰显以显隐相融为特征的内容形式
        (四)强调以实践化培育为导向的实施策略
        (五)注重以横纵衔接为目标的一体化建设
    二、日本社会科课程价值观教育的深层困境
        (一)“自由史观”与历史教科书的右翼化困境
        (二)意识形态偏见与民粹主义困境
        (三)“极端综合化”与主导性减弱困境
        (四)青少年政治冷漠与实效性困境
    三、日本社会科课程价值观教育的启示
        (一)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政治导向和价值引领作用
        (二)加强大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一体化建设
        (三)构建基于中国实践与国际比较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
        (四)探索形成更具亲和力和可操作性的实践教学模式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6)日本右翼势力关于中国“慰安妇”问题言论析评(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选题缘由与意义
    二 研究现状
    三 研究对象与用语界定
    四 研究方法与基本结构
第一章 日本的右翼势力
    第一节 近代日本右翼势力的产生
        一 日本右翼概念界定
        二 近代日本左翼与右翼的源流
    第二节 战后日本右翼势力的发展
        一 战后初期日本右翼势力的复苏
        二 20世纪60-70年代日本右翼势力的离合
        三 20世纪80-90年代日本右翼势力的聚合
    第三节 日本右翼势力的变化与“新型”日本右翼势力
        一 新鲜血液——“有识派”
        二 新目标主导下的“修正”——从政治领域到历史领域
第二章 日本右翼攻击中国“慰安妇”问题的代表性团体
    第一节 媒体“领头人”——《产经新闻》
        一 《产经新闻》的产生与发展
        二 《产经新闻》的代表性社论
        三 《产经新闻》的舆论行动
    第二节 学界“有识派”的代表与行动
        一 樱井良子
        二 高桥史朗
        三 西冈力
        四 北村稔
    第三节 政治性右翼势力代表——日本会议
        一 日本会议的缘起
        二 日本会议在日本政治、社会、教育等领域的行动
        三 日本会议的目标
第三章 日本右翼势力攻击中国“慰安妇”问题的言论及其批判
    第一节 右翼关于中国学界研究日军“慰安妇”情况的言论及其批判
        一 “中国学界对‘慰安妇’问题的研究是借日本东风”
        二 “中国学界的研究只是对日本的研究进行介绍,少有自己独立的研究成果”
        三 “‘中国慰安妇问题’是中国政府利用中国研究者实行的谋略”
    第二节 右翼关于中国“慰安妇”受害者的言论及其批判
        一 有关受害者性质的言论及其批判
        二 有关受害者证词的言论及其批判
        三 有关受害者数量的言论及其批判
    第三节 右翼关于中国“慰安妇”受害者与战时日本军队、日本政府关系的言论及其批判
        一 “中国慰安妇的‘强征’没有被证明”
        二 “性暴力受害者是个别士兵的擅自行为,不能证明是军队有组织的犯罪行为”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7)韩国新右翼历史教科书美化日本侵略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谢辞
中文摘要
摘要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第一章、韩国新右翼的形成及其历史教科书问题的出现
    1.1 韩国新右翼的形成
        1.1.1 韩国新右翼的概念
        1.1.2 韩国新右翼形成的背景
        1.1.3 韩国新右翼的主要特征
    1.2 韩国新右翼历史教科书的出版
        1.2.1 韩国历史教科书发行制度
        1.2.2 韩国新右翼历史教科书的发行
        1.2.3 韩国新右翼历史教科书引发的争议
    1.3 韩国新右翼对近现代史的历史认识问题
        1.3.1 绝对强调市场经济和自由民主主义文明史观
        1.3.2 对开港到日韩合并时期的历史认识
        1.3.3 对日本殖民时期的历史认识
        1.3.4 对韩国光复到经济建设时期的历史认识
第二章、韩国新右翼历史教科书对日本侵略的美化问题
    2.1 对日本在韩暴行的历史认识
        2.1.1 刻意缩减日本在韩暴行描述问题
        2.1.2 美化日本在韩殖民政策问题
        2.1.3 美化日本“强行招募”暴行问题
    2.2 对韩国民族解放运动的历史认识
        2.2.1 对“三一运动”的历史认识
        2.2.2 对“实力养成运动”的历史认识
        2.2.3 对各阶层抗日运动的历史认识
    2.3 日本殖民统治对韩国近代化影响的历史认识
        2.3.1 变“殖民统治”为“融合主义”的问题
        2.3.2 夸大日本殖民统治对韩国近代化经济作用的问题
        2.3.3 夸大日本殖民统治对韩国社会生活影响的问题
第三章、韩国新右翼历史教科书问题的根源和实质
    3.1 政治原因
        3.1.1 对亲日派清算的不彻底
        3.1.2 保守执政党的“保驾护航”
        3.1.3 维护“美日韩同盟”的需要
    3.2 经济原因
        3.2.1 新右翼推行“新经济政策”的需要
        3.2.2 经济强大后畸变的爱国主义
        3.2.3 维护自身利益的需要
    3.3 历史教科书问题的根源和实质
        3.3.1 根源一:难以愈合的“历史伤痕”
        3.3.2 根源二:错综复杂的“历史观之争”
        3.3.3 韩国新右翼历史教科书问题的实质
结论
参考文献

(8)日本中学历史教科书问题研究 ——以“南京大屠杀”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依据
    二、选题意义
    三、研究现状
第一章 对日本中学历史教科书问题的剖析
    第一节 日本中学历史教科书事件发展历程研究
        一、教科书内容的“改恶”——三次攻击教科书事件
        二、教科书内容的“改善”——民间追责活动
        三、日本现行中学历史教科书问题
    第二节 日本中学历史教科书问题的原因研究
        一、制度原因
        二、政治原因
第二章 日本中学历史教科书问题——以“南京大屠杀”为例
    第一节 分析“南京大屠杀”事件记述的演变情况
        一、1955年以前的历史教科书
        二、1955年到80年代中后期的历史教科书
        三、80年代中后期到90年代中期的历史教科书
    第二节 不同版本日本中学历史教科书对“南京大屠杀”的叙述
    第三节 分析“南京大屠杀”记述的主要问题
        一、“南京大屠杀”称谓记述问题
        二、“遇难人数”记述问题
        三、“南京大屠杀”原因记述问题
第三章 关于日本中学历史教科书问题与历史教育的思考
    第一节 历史教科书中关于“南京大屠杀”的称谓
    第二节 历史教科书中关于“南京大屠杀”遇难人数记述
    第三节 如何正确认识日本中学历史教科书问题
        一、正确认识日本中学历史教科书的地位
        二、全面认识日本中学历史教科书问题
第四章 如何应对日本中学历史教科书问题
    第一节 尽力制止右翼教科书进入学校
    第二节 走向历史和解——中日共同历史研究
    第三节 促进民间文化交流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9)日本右翼势力的发展与中日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 选题的由来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四、 重点、创新点与不足
    五、 研究的方法
第一章 日本右翼势力的形成和发展演变
    一、 日本右翼势力的形成
        (一)“右翼”概念的由来
        (二) 日本右翼与右翼势力
    二、 日本右翼势力的思想理论
        (一) 日本右翼思想的基点
        (二) 日本右翼思想的萌芽
        (三) 日本右翼思想的形成
    三、 日本右翼势力的发展演变
        (一) 二战前右翼势力的发展演变
        (二) 二战后右翼势力的发展演变
        (三) 冷战后右翼势力的发展演变
第二章 日本右翼势力发展的政治主张和特征
    一、 日本右翼势力发展的政治主张
        (一) 修改和平宪法、谋取做政治大国
        (二) 篡改历史教科书、为侵略战争翻案
        (三) 反美、反华并举
        (四) 大力宣扬大和民族优越论
    二、 日本右翼势力发展的特征
        (一) 二战前右翼势力发展的特征
        (二) 二战后右翼势力发展的特征
        (三) 冷战后右翼势力发展的特征
第三章 日本右翼势力的发展对中日关系的影响
    一、 日本右翼势力的发展对日本的影响
        (一) 对日本国内政治的影响
        (二) 对日本国家安全战略与外交政策的影响
        (三) 对日本社会文化的影响
    二、 日本右翼势力的发展对中日关系的影响
        (一) 日本右翼势力与中国问题
        (二) 日本右翼势力影响下中日关系的现状
        (三) 如何看待日本右翼势力对中日关系的影响
结束语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10)1980年以来日本历史教科书问题研究述评(论文提纲范文)

一 研究概述
二 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 日本历史教科书问题的发展历程研究
    (二) 日本历史教科书问题的表现研究
    (三) 日本历史教科书问题的实质研究
    (四) 日本历史教科书问题的影响研究
    (五) 日本历史教科书问题的原因分析
        1.政治原因
        2.经济原因
        3.思想原因
        4.社会心理原因
        5.教科书制度原因
    (六) 日本历史教科书问题的对策探讨
三 研究的不足

四、日本右翼势力与历史教科书问题(论文参考文献)

  • [1]《朝日新闻》(1991-2020)“慰安妇”媒介形象建构研究[D]. 余淑妮. 上海师范大学, 2021(12)
  • [2]日本初中历史教科书中的中国抗日战争[J]. 唐剑明.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01)
  • [3]平成时期日本右翼势力的动向和特点[J]. 张跃斌. 晋阳学刊, 2020(04)
  • [4]小泉政府以来日本外交政策保守化的动因研究[D]. 孟东洽. 山东大学, 2020(03)
  • [5]日本社会科课程中的价值观教育研究[D]. 孙成.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6)
  • [6]日本右翼势力关于中国“慰安妇”问题言论析评[D]. 李青凌. 上海师范大学, 2019(08)
  • [7]韩国新右翼历史教科书美化日本侵略问题研究[D]. 崔荣耀.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7(03)
  • [8]日本中学历史教科书问题研究 ——以“南京大屠杀”为中心[D]. 张亚莎. 湖南师范大学, 2017(01)
  • [9]日本右翼势力的发展与中日关系研究[D]. 王维虎. 西北师范大学, 2012(04)
  • [10]1980年以来日本历史教科书问题研究述评[J]. 张天明. 抗日战争研究, 2009(04)

标签:;  ;  ;  ;  ;  

日本右翼势力与历史教科书问题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