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000年,国人最关心什么(论文文献综述)
原珂[1](2016)在《中国特大城市社区冲突与治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2013年底召开的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把2011年初提出的“加强社会管理”上升为“创新社会治理”,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高度,适应中国经济社会转型与城乡结构变迁面临的新问题,以回应日益迫切的社会稳定和执政合法性的现实问题。从“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这一措辞的改变,既是社会转型、经济转轨、体制变革的要求,也是“传统社会管理”向“现代社会治理”在观念、模式、方式方法等方面的一次全面升级。在这一过程中,社区治理作为城市治理、社会治理乃至国家治理之根基,是保障社会和谐与国家稳定的重要基础。然而,社区冲突与社区治理作为一对孪生兄弟,通常形影相随,融突共生。因此,从公共冲突视角出发,将城市社区冲突与治理视为理解社会转型期中国城市基层社会生态的一个“窗口”或一把“钥匙”,意义重大且影响深远。鉴于社会转型期中国社区治理理论还相对滞后于实践的现状,特别是城市社区冲突治理理论还远远落后于现实中社区冲突解决的实况,以中国特大城市为例,通过采取“城市——区——街道——社区——小区——受访者”多阶段分层抽样与随机抽样相结合的实证调查研究方法,在北京、上海、天津、广州、深圳五大城市共选取调查样本1250个,同时充分结合国内外已有的城市社区冲突治理理论与实践经验,综合运用文献分析法、问卷调查法、深度访谈法、案例分析法、比较分析法及混合研究方法等对社会转型期中国城市社区冲突与治理进行系统化的研究。首先,根据冲突的属性不同,将社会转型期中国的城市社区冲突大致划分为社区利益冲突、社区权力冲突、社区权利冲突、社区文化冲突、社区结构冲突、社区复杂性冲突(如社区物业冲突、社区邻避冲突等)等,并针对社会转型期较为棘手的社区物业冲突进行了重点分析。其次,根据不同社区类型间的异质性,将社会转型期中国大城市的社区类型划分为五类:传统街坊式社区、单一单位式社区、综合混合式社区、过渡演替式社区以及现代商品房式社区,同时提出不同类型社区内的矛盾冲突应有所差异,并对其进行实证研究。再次,对社会转型期中国城市社区冲突产生的宏观条件、相关影响因素及主要成因等进行分析,并针对相关影响变量进行Logistics多元回归分析,在此基础上,系统论述社会转型期中国城市社区冲突的扩散过程及扩大与升级机制。第四,在对社会转型期中国城市社区冲突治理主体论述的基础上,重点分析社会转型期中国城市社区居民和基层政府解决城市社区冲突的主要途径与举措,前者包括对话和解、调解、仲裁、信访、诉讼及诉诸暴力等,后者主要涉及社区冲突和解、冲突调解、冲突管控、冲突处置和暴力强制等。第五,指出社会转型期中国城市社区冲突治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对导致这些问题的直接原因和深层原因(如主体困境、参与困境、平台困境、成本困境和制度困境等)进行系统探究。第六,对英、美、日、韩、新加坡等发达国家城市社区冲突治理的有效实践进行系统引介,并提炼出这些实践经验对社会转型期中国城市社区冲突治理的启示意义。最后,在借鉴国外现有城市社区冲突治理的有效经验基础上,结合社区转型后期中国部分城市社区冲突治理改进的实践探索与尝试,提出未来中国城市社区冲突治理改进的目标、原则及方法,并契合中国实际,进一步建议应从信念共识、多元共治、分类治理和机制建设等方面实施“因势利导,分类治理,精准化解”的精细化分类破解社区冲突之策略,以最终实现超越城市社区冲突之“管理”与“化解”,走向社区冲突“转化”,希冀为中国其它城市正在探索中的社区矛盾、纠纷或冲突化解与治理提供有意义的理论与实践借鉴价值。城市社区,是一个具有高度密集性、复杂性和异质性特征的社会生活聚合体,对一个特大城市的社区冲突进行有效治理则是一项异常艰巨的任务。从城市社区冲突管理到城市社区冲突治理,从传统的社区冲突处置到社区冲突化解、再到社区冲突转化,不仅是理念上的一次革新,更是实践中的一场革命。当然,治理城市社区冲突并不是为了消灭冲突,而是为了弥合分歧,转化矛盾,化解冲突,为冲突治理创造更为有效消解的合理路径。一个客观事实是,城市社区冲突化解与治理机制的形成是一个系统的社会工程,其不仅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党和政府的正确引导、社区机构的合理设置、社区制度的健全、社区结构的优化以及社区运行机制的顺畅与社区治理体系的完善等,更需要社区主体成员间平等的社会关系、共同的社区认同等。不论如何,冲突虽是社会发展进程中广泛存在的一种现象,但从冲突走向和谐则始终是人类社会孜孜以求的生存状态。之所以研究城市社区冲突,最终目的在于更有效地进行冲突预警、良性控制冲突、适度管理冲突、高效化解与治理冲突,合理转化冲突,以维护社区秩序与稳定,促进社区和谐,实现社会和平。
张鹏[2](2015)在《傅抱石客蜀时期故实画考论》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为傅抱石(1904-1965)个案研究。以1937年抗战军兴后的傅氏“客蜀时期”为时空截面,以其丰赡的艺术成就中至为重要但学界关注尚不充分的“故实画”为研究对象,主要以文献考证与“知人论世”方法对之进行了多维而深入的考索与研析。持论立场有二,一是将傅抱石作为一个蕴藉着丰富人格、情感和思想的生命个体,清检并阐释他在这一特定时期创作的大量的寄托其生存所感与生命所思的故实画,通过对这些或源自学术理性或发乎心灵律动的作品的系统研究,深察并追复其人。捐弃“熟悉地遮蔽着”的若干因素,力求叙述出一个真实而鲜活的傅抱石形象。其二,将傅抱石作为一个超越单纯画家身份的学者和文人,置之于20世纪中国思想史、学术史脉络和文人精神谱系上予以讨论,拓延传统视角对其丰富性的拘囿与羁绊,抉发并呈现其沉潜于故实画中的学者思致与文人襟怀。导论部分在梳理故实画学脉和立足傅氏艺术本体的基础上界定了研究对象与范畴,对本选题研究现状作了全面回溯之后确定了选题价值与意义。第一章“傅抱石故实画画题考”在释说了传统故实画源流与特征的背景下将细致统计出的傅氏客蜀时期创作的265帧故实画进行了画题分类与解题,重点考察了傅氏故实画在承嗣画史传统之上的理性创新。第二章“傅抱石故实画生成论”,从内外两方面论析傅氏客蜀时期数量众多、画题集中的故实画的生成条件与缘由,将故实画的生成问题置于傅氏内在天性、学养与外在社会、交游、时代环境等关系中综合查检。第三章“傅抱石故实画精神论”,重点通过对“东晋六朝”和“明清之际”两个系列故实画图像的细微解读来挖掘傅氏心态、情感与思想,重点解析故实画与六朝精神、遗民情怀的深层关联。附录一“傅抱石故实画编年汇录(1930-1965)”是论文撰写前期文献工作的成果,对目前能够查实的作品进行了“竭泽而渔”的统计汇编。附录二“傅抱石题画款识补辑”,在《傅抱石美术文集续编》辑傅氏题画款识53则之外补辑71则。
赵法涛[3](2015)在《抗战前夕《泰晤士报》涉华报道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十年来,随着关于抗日战争的历史资料及档案的不断发掘,抗战史研究出现了―大抗战史‖的概念,一则是时间跨度增加为14年,再则为抗战史研究视域扩展到国外。笔者正是在《泰晤士报》数据库的帮助下,试图在国际视域下对抗战史的研究有所贡献。而本研究即是在―大抗战史‖的背景下,借助历史学与新闻学的跨学科平台,从国际关系的视角出发,展现抗战前夕的中、日、英的互动关系,勾勒出变动的中国时局。对于抗战而言,―西安事变‖与―七七事变‖是抗战史上的两个标志性事件,前者开启了国共和谈的大门,后者则迎来了全面抗战的局面。而二者之间的时段,看似是国共和谈直进的过程,是中日备战的平静时段,然《泰晤士报》却并不平静,涉华之报道相当频繁。面对这样的反差,笔者通过对《泰晤士报》在1936年12月至1937年7月的涉华报道进行文本分析,探究《泰晤士报》描述的中国与过往史料所呈现的有何不同。笔者透过《泰晤士报》对此时段较频繁的报道,从―西安事变‖、―佐藤外交‖、中方的抗争三个方面解析暗流涌动的1937年之中国。而报道与以往史料的不同,加之报道本身的深度,也有利于笔者补充新视角下抗战前夕的中国。论文认为,以国际视域研究此时的中国,有助于笔者跳出既有的国共研究,探析出中日关系及国际大环境对中国格局的影响。而中国时局之变化也同样影响了日本政策的调整。
胡玲[4](2003)在《美国青少年的品格教育及其借鉴意义》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1983年,美国《国家在危机中》报告书发表。该报告书揭露了美国中小学教育中存在的严重问题,其中“学生价值观混乱”是报告揭露的四大主要问题之一。物资十分富足而青少年的道德观念和行为每况愈下,引起了美国社会的广泛关注,品格教育的重要性在美国重新得到提升,90%的公众认为向青少年传授核心的价值观念十分重要。 本文综合运用文献法、历史法和比较法,依据大量资料对美国文化价值观、美国伦理道德思想和美国学校品格教育的发展进行历史的追溯,就美国青少年品格教育的现状进行“得”“失”和对策的分析。 中美两国由于地理环境、文化历史背景、社会制度和发展过程等因素的不同,在青少年品格教育的具体要求和做法上也呈现出巨大的差异。通过这些差异的对比,本文力求从美国对青少年进行品格教育的一些做法中发现其特色,剔其糟粕,取其精华,寻求借鉴。
元健[5](2002)在《伤心是种说不出的痛15次召回》文中研究表明 2000年的时候可能大多数中国人还没有听说过"召回"这个词,可到了2001年年末,"召回"却成了汽车业的流行语,两个朋友见面时,玩笑话已经变成了;你的车还没召回呀?! 其实也难怪,谁让有那么多公司前赴后继的给我们引见"召回"呢。
顾琪[6](2001)在《尴尬的生存 ——1945-1949中国自由主义政治立场》文中提出20世纪40年代的最后几年是中国面临两种路向选择的关键时期,这是今天的我们依据已成为事实的历史做出的判断。一直以来我们被告知说,我们的国家在1945-1949年面对的是大地主大资产阶级专政与代表劳动人民利益的无产阶级专政之间的生死之争,然而历史真的是以这样简单的二元对立的面貌出现的吗? 回溯这一段乃至更前时段的历史,我们可以发现事实决非如此简单,也许可以笼统地说,自受到俄国革命的炮声震动以来,中国就开始面临着两条道路的选择。但是,正如中国的自由主义者所说,现代史上的两大实力派——国民党与共产党之间的对立并不能等同于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之间的对立。在自由主义者看来,国共两党只不过是为了政权而进行生死搏斗的两个政党,其间并无正义与非正义之分,因此他们希望由自己代表的自由主义政治路线能够真正为中国人民所接受并为之造福。最初这种立场是完全独立于两党之外的,然而时势的发展以及冷酷的政治斗争环境很快就向他们昭示了这种立场的不可行性。怀着救国民于水火之中的迫切希望,自由主义者在痛苦的无奈之中对自身的学理体系做了修改。他们从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学理中撷取了自认为最有可能将人民导向幸福完满生活的部分,将之调和为新的理论体系,以期换取国共在现实中合作的可能。但是他们恰恰又忽略了他们本已认识到的一点,即中国的一切都有不可错认的中国特色,国民党所代表的是中国式的“资本主义”,共产党所代表的是中国式的“社会主义”,以他们认识中的“主义”为基型去调和中国式的“主义”,这无疑会导致不可避免的历史失败。这种失败给中国带来的最严重的后果就是自由主义自此在它的百年历史中沉默了50年之久。
顾山[7](2000)在《2000年国人最关心什么》文中认为
顾山[8](2000)在《2000年:国人最关心什么?》文中研究表明 2000年是新旧世纪的交替之年,具有承前启后的重大意义。在新的一年,国人的心态如何,他们最关心什么呢?国企三年改革与脱困目标能实现吗?用三年左右时间使大多数国有大中型亏损企业摆脱困境,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2000年是国有企业三年改革与脱困的最后一年,也是
顾山[9](2000)在《2000年:国人最关心什么》文中研究表明
顾山[10](2000)在《2000年:国人最关心什么?》文中研究指明 2000年是新旧世纪的交替之年,具有承前启后的重大意义。新千年,国人的心态如何,他们最关心什么呢? 国企3年改革与脱困目标能实现吗? 用3年左右时间使大多数国有大中型亏损企业摆脱困境,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2000年是国有企业3年改革与脱困的最后一年,也是关键一年。为了努力实现这一目标,十五届四中
二、2000年,国人最关心什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2000年,国人最关心什么(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特大城市社区冲突与治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与选题意义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选题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一、关于冲突和社会冲突的研究 |
二、关于城市社区冲突的研究 |
第三节 概念梳理与理论支撑 |
一、概念梳理 |
二、相关理论 |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三、调研方案与基本数据分析 |
第一章 城市社区冲突的类型与特征 |
第一节 中国城市社区及其类型与特点 |
一、中国城市社区概述 |
二、中国城市社区类型与特点 |
第二节 社会转型期的中国城市社区冲突 |
一、社会转型中的城市社会冲突 |
二、中国城市社区冲突及现况 |
第三节 城市社区冲突的类型 |
一、社区利益冲突 |
二、社区权力冲突 |
三、社区权利冲突 |
四、社区文化冲突 |
五、社区结构冲突 |
六、其它社区冲突:社区复杂性冲突 |
第四节 城市社区冲突的主要特征 |
一、社区冲突的显现化、多样化与复杂化 |
二、社区冲突的多发性与群体性 |
三、社区冲突根源的多样化与交叉化 |
四、社区冲突主体的重叠性 |
五、社区冲突的复合性 |
六、社区冲突的非对抗性 |
第二章 不同类型城市社区内的冲突程度比较分析 |
第一节 提出假设 |
第二节 比较分析 |
一、社区冲突频率分析 |
二、社区冲突烈度分析 |
三、社区冲突程度的比较分析 |
第三节 主要发现 |
第三章 城市社区冲突的相关致因、扩散过程及升级机制 |
第一节 城市社区冲突生成的宏观条件和相关影响因素 |
一、宏观条件 |
二、相关影响因素 |
三、冲突主要成因 |
第二节 城市社区冲突的扩散过程与升级机制 |
一、城市社区冲突的扩散过程分析 |
二、城市社区冲突扩大与升级机制分析 |
第四章 城市社区冲突治理主体及现行解决方法 |
第一节 城市社区冲突治理的主体 |
第二节 城市居民解决社区冲突的主要途径 |
一、调解 |
二、对话和解 |
三、诉讼 |
四、仲裁 |
五、信访 |
六、诉诸暴力 |
第三节 城市基层政府解决社区冲突的主要举措 |
一、社区冲突和解 |
二、社区冲突调解 |
三、社区冲突管控 |
四、社区冲突处置 |
五、暴力强制 |
第五章 城市社区冲突治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 |
第一节 城市社区冲突治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
一、社区冲突治理的组织机构不完善 |
二、社区冲突治理的体制机制不健全 |
三、治理手段相对较为单一 |
四、基层政府干预失当或者不作为 |
五、社区冲突治理宣传教育工作不到位 |
六、社区参与不足 |
第二节 城市社区冲突治理存在问题的直接原因 |
一、社区冲突治理理念落后,跟不上时代步伐 |
二、基层政府公信力流失严重,合法性权威受到影响 |
三、社区居民主人翁意识弱化,社区认同感持续下降 |
四、社区社会组织发育缓慢,社会力量弱小 |
五、社区冲突治理过于“碎片化”,难以形成合力 |
六、相关法规政策建设滞后,冲突依法治理水平较低 |
第三节 城市社区冲突治理存在问题的深层原因 |
一、主体困境:社区冲突主体的重叠性与冲突主客体的同一性 |
二、参与困境:社区参与不足,但社区冲突数量高居不下 |
三、平台困境:社区冲突的频发与冲突化解制度平台的缺失 |
四、成本困境:社区冲突控制成本的上升与治理成效的下降 |
五、制度困境:社区冲突治理呈“有法律却秩序失范”的困境 |
第六章 国外城市社区冲突治理的经验与启示 |
第一节 国外城市社区冲突治理的方法与有效实践 |
一、美国的社区调解制度 |
二、英美的社区听证会 |
三、日本居民参与式的社区规划 |
四、韩国的环境冲突管理制度建设 |
五、新加坡的“全国对话”机制 |
六、西方的各种对话方法与机制 |
第二节 国外城市社区冲突治理对中国的启示 |
一、以人为本,因势疏导 |
二、重视相关法律法规建设,制度较为完善 |
三、完善组织机构,提高其互联互动性 |
四、强调主体多元化,渠道多样化 |
五、提升冲突治理工作的专业性与社会参与性 |
六、因地制宜,结合实际 |
第七章 中国城市社区冲突治理改进的总体思路 |
第一节 中国城市社区冲突治理改进的目标与原则 |
一、目标:从冲突管理走向冲突治理 |
二、指导原则 |
第二节 中国城市社区冲突治理改进的主要策略 |
一、信念共识:转变观念,正视城市社区冲突的积极功能 |
二、多元共治:不同主体协同共治 |
三、分类治理:不同类型社区内的不同属性的社区冲突治理方法不一,各有侧重 |
第三节 中国城市社区冲突治理改进的机制建设 |
一、内部机制建设:优化社区层面的冲突治理机制 |
二、外部机制建设:构建多元主体参与的社区冲突治理机制 |
三、内外联动机制建设:构建互联互动、合作互惠的冲突机制 |
第四节 超越管理与化解:走向社区冲突转化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A 中国特大城市社区冲突与治理研究调查问卷 |
附录B 中国特大城市社区冲突与治理研究访谈提纲 |
附录C 调查实施细则 |
附录D 访谈资料 |
附录E 深圳罗湖区物业管理改革试点名录及改革举措 |
个人简历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2)傅抱石客蜀时期故实画考论(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第一节 释题 |
一、故实、故事、故实画 |
二、傅抱石故实画 |
三、客蜀 |
第二节 研究现状回顾 |
一、傅抱石人物画研究评述 |
二、关于傅抱石“客蜀”的重要论述 |
第三节 选题意义、方法与主要内容 |
第一章 傅抱石故实画画题考 |
第一节 故实画画题传统回溯 |
一、早期礼教特征故实画及其画题的产生 |
二、“像”“图”之别:故实画应具有情节性 |
三、故实画画题拓展与“小人物、大山水”构图 |
四、《广川画跋》中的实证方法对画题故实解读的启发 |
第二节 傅抱石故实画画题分类与解题 |
一、画题分类 |
二、画题解题 |
第三节 傅抱石故实画画题新义详察 |
一、旧题出新 |
二、老题新作 |
三、自制新题 |
第二章 傅抱石故实画生成论 |
第一节 天性与趣尚 |
一、希古天性 |
二、“史的癖嗜”与“心仪其人” |
第二节 求知与学养 |
一、“客中无书”:知识资源匮乏中的故实画创作 |
二、文献考析:《佩文斋书画谱》等有限资料是故实画题材的重要来源 |
三、学、艺并进:传统学术对故实画的滋养 |
四、图像追述:中、日绘画的观看与摹习经验对故实画的作用 |
第三节 时代与交游 |
一、作为大时代精神记录的故实画 |
二、傅抱石交游影响中的故实画 |
第三章 傅抱石故实画精神论 |
第一节 故实画与六朝精神 |
一、“衣冠西渡”中的六朝研究 |
二、画面释读与心态解析 |
三、“东晋六朝”系列故实画的学理探求 |
第二节 故实画与遗民情怀 |
一、人间可哀之曲:心境投契下的石涛“史画” |
二、傅抱石对石涛的“遗民”想象 |
三、遗民情怀中的“民族”主题 |
余论 |
参考文献 |
图版 |
附录一 |
附录二 |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科研成果 |
后记 |
(3)抗战前夕《泰晤士报》涉华报道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选题意义 |
1.3 研究现状及文献综述 |
1.3.1 关于《泰晤士报》的现有研究 |
1.3.2 关于抗日战争的现有研究 |
1.3.2.1 中国学界对抗战史的研究 |
1.3.2.2 海外学界对抗战史的研究 |
1.4 研究概要及创新之处 |
第二章 《泰晤士报》对抗日战争的报道概况 |
2.0 必要的引言 |
2.1 《泰晤士报》对15年中日战事的报道概况(1931-1945) |
2.2 《泰晤士报》抗战前夕涉华报道的概况 |
第三章 《泰晤士报》中的―西安事变‖ |
3.1 事变的背后:谁是推手? |
3.2 事变之走向:如何解决? |
3.3 事变之影响:谁是赢家? |
第四章 《泰晤士报》中的―佐藤外交‖ |
4.1 欧洲的幻想:中日共促和平 |
4.2 日本的示好:瓦解国共和谈 |
4.3 佐藤的危机:军部失去耐心 |
第五章 《泰晤士报》中的―中方抗争‖ |
5.1 中国的抗辩:―温和‖背后的利益 |
5.2 英国的失落: 不可寄望于他人 |
5.3 重启的抗战:统一战线的达成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The Times部分文章英文原文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4)美国青少年的品格教育及其借鉴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序言 |
第一章 美国文化价值观和美国伦理道德思想 |
第一节 美国文化价值观 |
第二节 美国伦理道德思想的发展脉络 |
第二章 美国学校教育价值观和美国学校品格教育的发展 |
第一节 美国学校教育价值观 |
第二节 美国学校品格教育发展的历史考察 |
第三章 美国青少年品格教育的“得”“失”与对策 |
第一节 美国校园的特色——青少年品格教育的“得” |
第二节 美国校园的忧虑——青少年品格教育的“失” |
第三节 美国校园的希望——青少年品格教育的对策初探 |
第四章 美国青少年品格教育的借鉴意义 |
第一节 中美两国青少年品格教育的差异比较 |
第二节 美国青少年品格教育对我国的启示 |
附录一: 美国中学生需要什么样的品格?——美国劳工部“SCANS报告”-----“品格”问题调查(1997年) |
附录二: 美国学校教育目标 |
附录三: 美国喜鹊孩高中的社会学习课程 |
主要参考文献 |
后记 |
(6)尴尬的生存 ——1945-1949中国自由主义政治立场(论文提纲范文)
引 言 |
楔 子 |
一、 中国自由主义的演进 |
二、 战后自由主义中兴的历史背景 |
三、 一以贯之的政治基本理念 |
四、 储安平:战后初期自由主义政治的理论基础 |
五、 从政协路线到联合政府 |
六、 中间路线的尴尬与破灭 |
七、 民主统一阵线与反民主阵线的对峙——自由的湮灭 |
八、 尴尬的生存 |
结语 |
注释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公开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四、2000年,国人最关心什么(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特大城市社区冲突与治理研究[D]. 原珂. 南开大学, 2016(04)
- [2]傅抱石客蜀时期故实画考论[D]. 张鹏. 中国艺术研究院, 2015(12)
- [3]抗战前夕《泰晤士报》涉华报道研究[D]. 赵法涛. 清华大学, 2015(08)
- [4]美国青少年的品格教育及其借鉴意义[D]. 胡玲. 南京师范大学, 2003(02)
- [5]伤心是种说不出的痛15次召回[J]. 元健. 汽车与驾驶维修, 2002(01)
- [6]尴尬的生存 ——1945-1949中国自由主义政治立场[D]. 顾琪. 湘潭大学, 2001(01)
- [7]2000年国人最关心什么[J]. 顾山. 市场经济导报, 2000(09)
- [8]2000年:国人最关心什么?[J]. 顾山. 党政干部文摘, 2000(04)
- [9]2000年:国人最关心什么[J]. 顾山. 安徽税务, 2000(02)
- [10]2000年:国人最关心什么?[J]. 顾山. 经济视角, 200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