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加强审计机关廉政工作

如何加强审计机关廉政工作

一、如何加强审计机关廉政工作(论文文献综述)

雷瀚瑄[1](2020)在《Y区政府投资项目审计风险控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政府投资项目可以说是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驱动,其在弥补市场失灵、平衡投资结构、改善民生、拉动社会发展等领域的意义显着。而审计是确保项目顺利完成的重要防线,对于保证政府投资项目高质量的运作和交付,对于建设领域党风廉政建设都具有不可小觑的重要性。城镇化的快速铺展与区域经济的崛起,加大了政府投资项目审计的工作量,从而引申出基层审计工作如何改善、审计时效如何提升、审计资源如何整合,以及如何消除审计监督盲区等诸多迫切的问题。Y区审计局在具体的操作中,通过事后审计的方式来审计政府投资项目,然而由于政府投资项目的日益增多,加之涉及的投资额持续上涨,现行的方案显然无法完全隔离审计风险。在此,笔者首先围绕政府投资项目、政府投资项目审计、审计风险、风险控制展开综述,对相应配套的理论进行梳理汇总,为论文积蓄理论基础;其次,立足于Y区审计局当前的政府投资项目审计工作现状,分别从计划制定、实施推进、后期整改三个时间点切入分析审计风险,对Y区审计局目前的审计风险控制机制做出了说明;再次,引入Y区政府投资项目的具体审计案例,分析审计风险控制存在问题及其原因;最后,针对Y区政府投资项目风险控制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对策建议,促进Y区审计局能够有效地做好政府投资项目审计工作,确保风险的可控性,最大程度降低审计风险,提高审计监督力度,推动政府投资项目审计向规范化、制度化、标准化的路线靠拢。本文主要采用了文献研究法、经验总结法、案例研究法、访谈法等方法进行研究。

高晓霞[2](2020)在《国家治理体系中的审计监督研究》文中认为现代意义上的国家审计是国家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和法律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治理体系中的公共问责和监督控制系统之一。中国特色审计监督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治理体系中的审计监督作为党和国家监督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具有其内在的政治逻辑,而且要在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发挥多方面的治理功能。审计监督既是政治制度的重要内容,也是一个国家政治文明的标志,同时,强化审计监督又是坚持依法治国和加强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国家审计作为一种制度设计和制度安排,既是民主政治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民主政治的路径和手段,说到底则是民主与法治的统一。研究国家治理体系中的审计监督不能单纯从经济学的视角看问题,而要将审计监督放置在国家治理的大视野中进行考察,围绕国家治理法治化、民主化、透明化以及责任性等基本属性准确把握其对于审计监督的内在规定性及现实需求,进而以政治学的理论与方法探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监督的政治逻辑与治理功能。基于此,考察国家治理体系中的审计监督必须遵循“政治逻辑—治理功能—行动路向”的分析框架,以马克思主义权力监督理论为指导,批判性地借鉴西方权力监督多维理论视角中的合理因素,侧重运用人民主权理论、治理理论、委托代理理论等理论分析工具深入探讨审计监督作为一种政治制度在国家治理体系中所发挥的职能作用及其由于各种现实挑战而出现的期望差距,并且全面分析把政治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的行动路向。依据这一研究逻辑,首先就要基于对审计监督的历史溯源和理论阐释,深刻理解国家治理现代化对于审计监督职能的现实需求。其次,从政治学理论视角来看,国家治理体系中的审计监督作为权力监督和权力制约的一项制度安排和制度设计,其独特的政治逻辑在于其政治权力基础、政治体制优势和民主政治动因。第三,国家治理体系中的审计监督作为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所发挥的职能作用具有独到的治理功能,包括权力制约与法治功能、信息公开与透明功能以及民主参与和问责功能等。第四,从政府公共部门审计监督制度效能的角度来看,国家治理中的审计监督作为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制度支柱之一承载着党和国家以及全社会对其在国家治理体系中发挥“啄木鸟”、“看门狗”和“达摩克利斯之剑”职能作用的普遍期望。然而,审计监督制度所发挥的实际效能却始终存在一定的期望差距,主要表现为由于种种原因所导致的审计监督独立性期望差距、公开性期望差距和责任性期望差距。最后,国家治理体系中审计监督的行动路向就是要基于新时代党和国家监督体系权威性、协同性和有效性的总体要求,在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下坚持依法独立审计,实现审计全覆盖,并且在与其他监督制度有机贯通与相互协调中形成监督合力,通过审计信息公开维护公众知情权,强化审计结果信息披露和审计问责,突出技术支撑,进而更好地发挥审计监督在国家治理中的职能作用,不断提高审计监督的制度执行力和治理效能,缩小和弥合审计监督制度在独立性、公开性和责任性等方面的期望差距,进一步提升中国特色审计监督公信力。一个国家的审计体制必须与该国的政治文化传统、政治道路选择以及政治体制优势等相适应,才能在治理体系中更好地提升制度执行力和治理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监督制度作为国家审计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相结合的产物,不仅合乎审计制度的本质即民主政治的内在要求,而且符合中国的现实国情以及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现实需求,同时,也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道路选择。中央审计委员会的成立,为党统一指挥审计监督工作提供了政治制度依据和政治体制保障,是党的领导这一政治原则和党的全面领导制度在中国特色审计监督工作中的落实与体现,是符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本质要求的审计领导制度和审计管理体制创新,也是审计监督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回应社会普遍期待的根本遵循和制度保障。新时代国家治理体系中的审计监督内在地要求加强党对审计监督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依法独立审计。在此基础上,要进一步强化审计信息公开,维护公众的审计信息知情权。此外,要不断扩大公众参与,增强审计监督制度与其他监督制度的有机贯通和相互协调从而形成协同性和整体合力。最后,还要继续加大审计监督与公共问责力度,提升审计监督的有效性与实效性。总之,研究国家治理体系中审计监督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把中国特色审计监督的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只有基于以制度保障制度的治理逻辑,紧紧依靠党的全面领导制度的根本保障,不断增强制度意识,维护制度权威,依法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在审计全覆盖的过程中实现制度协同,强化审计问责,切实提高审计监督制度执行力,才能在中国特色审计监督制度优势的基础上真正实现其治理效能,避免出现“制度空转”,从而缩小和弥合审计期望差距,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中更好地发挥职能作用,在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更好地实现中国特色审计监督的治理效能。

仇磊[3](2019)在《公众视角下审计结果公告对反腐认知的影响研究》文中提出腐败是权力滥用的外在表征,是阻碍人类社会发展的重大障碍。它不是仅仅存在于一个时期抑或是一个地区,而是遍布于全球各个地区、各个时代。十九大报告中,习总书记要求“健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改革审计管理体制”“把党内监督同国家机关监督、民主监督、司法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贯通起来”,形成统一的监督体系,打好反腐倡廉新战役,因而政府审计工作在国家腐败治理体系中也愈发重要。审计结果公告作为政府审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其传播效果与认知作用却是一个极其重要而又容易被忽视的问题,所以本文从公众认知角度出发,研究审计结果公告的认知影响效应,总结审计结果公告传播行为存在的不足,以此提出相关政策建议。在文献综述部分,本文梳理了关于审计结果公告的研究文献,包括审计结果公告质量与影响、审计结果公告信息传播的影响因素及传播作用两方面;对公众反腐的研究文献也进行了研究,包括社会公众参与反腐的制度建设与作用以及社会公众反腐认知两方面。同时,本文对关键概念进行界定,并梳理了社会主义反腐理论、信息认知理论。之后,本文探索了审计结果公告对反腐认知的影响框架,即审计结果公告内容对反腐认知的影响、审计结果公告行为对反腐认知的影响两条影响路径。紧接着,本文利用前后对照实验研究了审计结果公告内容对反腐认知的影响,发现审计结果公告对反腐认知存在显着影响,其中审计评价信息对反腐资源支配能力认知存在负向影响;审计发现信息对反腐工作履行认知与反腐工作成果认知存在负向影响;审计整改信息对腐败惩治力度认知存在正向影响,对腐败损失挽回认知存在负向影响。通过案例本文研究了审计结果公告行为对反腐认知的影响,发现目前审计机关的公告行为仍存在缺乏公告解读,公告时效性低等问题,加剧了审计结果公告信息认知影响的负面效应,亟需解决。最后本文总结了本文的主要结论,并从公告内容与公告行为两个方面提出了政策建议。本文可能存在的创新点在于,从信息受众--社会公众的角度出发,对反腐认知的影响效果进行研究,来发现审计结果公告传播存在的不足,并以此来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为后续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徐会超[4](2019)在《审计全覆盖背景下政府购买审计服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事业也进入了新时代,“审计全覆盖”是新时代审计事业的重要特征和内在要求。“审计全覆盖”既是政策与背景,又是目标与要求。要实现对公共资金、国有资产、国有资源和领导干部经济责任情况审计全覆盖,需要国家审计机关、政府内部审计机构不断完善自身建设,但在人员数量不足、相关专业技能不够的情况下,需要向会计师事务所等社会机构购买审计服务。政府购买审计服务成为当前我国实现审计监督全覆盖的重要手段,有利于凝聚审计力量、形成审计合力,整合审计资源、优化审计资源配置,从而构建各方审计力量共同参与的“大审计”格局。“审计全覆盖”不仅要求覆盖面要全,更要求提高审计质量,增强审计监督整体效能。政府购买审计服务横跨“政府”和“市场”,成为了沟通和连接国家审计、政府内部审计和社会审计的桥梁和纽带,既有利于拓宽审计覆盖面,也有利于提高审计质量。本文针对政府购买审计服务的国内外发展历程与现状、理论基础与法律依据、购买审计服务的动因、政府购买审计服务的采购环节、实施审计服务过程中的职责划分与责任承担、风险防控与质量控制等基本问题进行系统深入研究,这些研究有助于丰富政府购买审计服务的研究内容体系,推进该问题研究的系统性与深入性,能为更好地开展政府购买审计服务实践提供更加完善的理论支撑;同时,本文研究还具有直接的现实意义,有助于更好地推动政府购买审计服务实践。本文对以下主要问题进行研究,并得出相应的研究结论:第一,关于政府购买审计服务的政策法律依据与理论基础方面。经过对文献、资料及政策法律整理与分析,本文认为我国政府购买审计服务的政策法律依据已经基本完善,既有党中央、国务院的政策依据,又有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行政规章等层级的法律规范依据。但遗憾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中却没有明确规定,审计署也没有制定统一的审计机关购买审计服务管理办法,建议在审计法修订时对政府购买审计服务进行明确规定授权,并由审计署出台相关具体规定。在理论基础方面,在审计全覆盖背景下,我国政府购买审计服务的理论基础可以表述为:以“免疫系统论”为核心、以公共受托经济责任理论等其他相关理论为辅助的理论体系,这一体系既包括交易成本理论、新公共管理理论、协同治理理论等“共性”理论基础,更包括“免疫系统论”、公共受托经济责任理论等“个性”理论基础。第二,关于政府购买审计服务的动因方面。经过实证分析,本文认为在审计全覆盖背景下,政府购买审计服务的主要动因可以从三个层面进行解构:第一个层面是宏观的国家要求即政策法律驱动层面,国家通过制定政策要求实现“审计全覆盖”、通过法律规定授权政府适当购买社会审计服务、整合审计资源,这成为政府购买审计服务的顶层驱动因素;第二个层面是具体的审计机关和内部审计机构需求层面,审计机关和内部审计机构对完成繁重审计工作任务的追求、通过社会审计力量参与来弥补自身人员数量和专业素质不足的现实需要、对降低交易成本和提高审计质量的追求等方面因素是政府购买审计服务的直接驱动因素;第三个层面是社会审计机构需求,承接审计机关和内部审计机构委托的审计业务是社会审计机构的重要业务与收入来源之一,该利益诉求是政府购买审计业务的间接驱动因素。第三,关于政府购买审计服务的采购环节方面。经实证研究发现,不同采购方式的采购效率和效果存在一定的差异。招标方式的成交效率最低、耗时最长,其次是竞争性磋商,采购最快的是竞争性谈判;但相比竞争性谈判,政府利用招标和竞争性磋商的购买方式更容易选择到具备良好市场声誉的高质量会计师事务所;而高质量的会计师事务所比其他事务所的成交价格更高且“折扣”更少,这符合审计定价原理。本文认为在审计全覆盖背景下政府购买审计服务的集中采购环节,不能只求“采购速度快”、“成交价格低”,而应突出“质量导向”。建议在公开招标数额标准以下的,多采用竞争性磋商的采购方式,增加磋商机会,采用综合评分法确定供应商,并在评审过程中选聘一定的注册会计师担任评审专家,尽量避免“价低者得”、“忽视质量”的情形。第四,关于政府购买审计服务实施审计业务环节方面。本文认为在审计全覆盖背景下、实施审计业务过程中,风险防范和质量控制是核心,合同签订与履行是关键,职责划分与责任承担是保障。经过问卷调查与分析,本文发现实施审计业务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是“风险防范与质量控制”、“签订业务合同”、“绩效考核及责任划分”,其次是“现场指导监督”、“业务培训”和“中期检查与考核”等环节。风险方面,“社会审计机构职业能力不胜任风险”、“社会审计机构独立性风险”和“寻租(廉政)风险”是可能存在的“很大”的风险,其次是“业务合同约定不明确风险”、“审计目标偏离风险”和“业务垄断风险”。对于防范政府购买审计服务过程中的风险、控制审计质量措施方面,“加强全程跟踪监督与沟通”最为重要,其次是“完善中介机构的选任程序”、“规范合同签订与履行”,“加大对违规人员或机构的处罚力度”以及“强化对社会审计机构的服务绩效评价”也很重要。此外,关于职责划分和责任承担方面,依据免疫系统论的理论基础,政府购买审计服务实质上是“免疫系统”借助外界力量,“借助”并非全部“转让”,最终发挥免疫功能的仍旧是自身的“免疫系统”,因此,“服务”可以购买,但“责任”不能外包,在社会审计机构实施审计服务时,审计机关与内部审计机构应当全程指导、跟进和监督,对于社会审计机构提供的审计结果,如果审计机关与内部审计机构采纳并形成审计意见,其责任应由审计机关或内部审计机构承担。依据本文研究,结合其他研究文献,本文从完善相关政策法律、强化依法购买审计服务,厘清购买审计服务的业务种类与范畴,健全购买方式与程序,注重风险风范与质量控制,明确相关主体职责划分与责任承担等方面,对审计全覆盖背景下完善政府购买审计服务提出了政策建议。本文的创新点主要有:一是本文认真梳理政府购买审计服务的国内外发展历程与现状,重点对其政策法律依据的现状进行系统分析,提出当前我国政府购买审计服务的政策依据需要尽快转化为法律依据;关于政府购买审计服务依据的规范性文件效力等级偏低,需要在更高效力等级的规范性文件《审计法》中进行授权;并建议审计署出台相关具体规定。二是更系统全面地阐释政府购买审计服务的理论基础,尝试重构了以“免疫系统论”为核心、以公共受托经济责任理论等其他相关理论为辅助的理论基础体系。此外,在政府购买审计服务动因、采购环节、实施审计业务环节等研究方面有所创新。系统分析了政府购买审计服务的驱动因素,不同采购方式的采购效率与效果,实施审计业务环节的各方权利义务、风险防范与质量控制、职责划分与责任承担等问题。在研究方法方面,现有关于政府购买审计服务的研究文献大多数是用规范研究的方式进行的,实证研究论文极为少见,本文通过手工收集的近3000个样本,对相关问题进行实证研究,具有一定的创新性。

马薇[5](2019)在《国家治理现代化背景下地方审计管理体制改革研究》文中指出审计监督作为国家权力监督体系中的一项关键制度安排,通过权力监督权力的根本形式发挥制约功能,进而在提升公共资源配置效率、维护国家财政经济安全、提升政府效能、促进廉政建设等方面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进入新时代,审计监督建设愈发显得迫切。为此,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改革审计管理体制”的总体要求。这意味着审计领域的改革将要走进“深水区”,触碰深层次的体制、结构等问题,以更好发挥审计监督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中的重要作用。在党中央已然进行审计管理体制改革之时,地方层面上的跟进和创新情况更为值得关注。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地方各级政府和审计机关既坚决执行党中央、国务院和审计署的改革部署,又结合本地特色实现创新发展,使得地方审计管理体制改革“始终在路上”。作为国家治理中的一项基础性制度安排,随着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和深入,现行的地方审计管理体制在诸多方面上已然无法适应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现实要求,因而推进地方审计管理体制改革具有了显着地必要性。事实上,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已然为地方审计管理体制改革的目标、内容、过程、趋向等提出了具体的要求,以更好地服务于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为在国家治理现代化背景下有效开展分析研究,本文基于已有研究成果梳理以及国家治理理论、公共受托责任理论等相关理论工具,搭建起了国家治理现代化背景下地方审计管理体制改革的分析框架。它由内外两部分组成,在内部主要由组织、权力、制度、机制等要素构成;在外部则由党的领导、审计体制、审计价值构成。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我国审计管理体制先后经历旧审计阶段、红色审计阶段、现代审计阶段、新时代审计阶段四个时期。通过回顾和梳理历史,能够清晰认识其发展成就,并归纳出发展规律以更深入的理解审计制度建设的“中国特色之路”。当然,现阶段的地方审计管理体制依然存在诸多不足。基于分析框架,这主要体现在组织设置与国家治理需求不相匹配、权力划分与国家治理趋势相违背、审计制度与国家治理体系相互脱节、审计机制与国家治理现代化运行难以契合。针对现实困境,部分地区已经展开了改革尝试。本文选取南京、广州、重庆、贵阳四地进行个案研究和比较分析,既具象化展示当下地方审计管理体制改革的现状,也试图从典型案例中获得建设性启示。基于分析框架和案例研究,本文提出,在国家治理现代化背景下推进地方审计管理体制改革应当首先明确两个前提条件,即价值取向和审计体制模型。前者包含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强调国家审计服务国家治理的内在规定性以及独立性、权威性、专业性价值的树立;后者则强调应保持行政型审计体制基本不变。在此基础上,国家治理现代化背景下地方审计管理体制改革的实施路径应当从组织、权力、制度、机制四个方面上具体展开。其中,组织设置包括审计机构的增减、地方审计委员会的建设以及组织关系厘定;权力优化涉及管理权限确认、审计职能转型和权力清单制度建设;制度建设既要注重静态层面上的良法和制度建设,也要注重程序设计以保证动态层面上的依法执法落实;机制修缮则分为内生机制、外部机制和联接机制三个方面。这四部分既相互独立,发挥独特作用,又相互统一,共同构成地方审计管理体制改革内容。总之,推进地方审计管理体制改革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的重要体现,是紧跟党中央和国家有关审计改革步伐的重要举措,亦是推进地方审计事业发展的根本出路。

赵鋆娜[6](2019)在《村级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模式研究》文中提出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新时代背景下我国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谱写决胜全面小康的“三农”篇章。巩固发展农业农村好形势,对有效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确保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大局稳定具有重大意义。村级领导干部是与“三农”问题息息相关的基层干部,是贯彻执行国家惠农方针政策的终端环节,是实现乡村良治,小康社会建设的中坚力量。这“最后一公里”的职责履行情况,直接影响到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目标的实现。据统计,自2017年以来,全国各地在村级基层党组织巡查中发现基层干部贪污挪用、侵占集体资金资产资源等腐败问题达到8.1万个。村级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模式的优劣对审计结果的好坏起主导性作用,当前村级领导干部腐败、不作为的问题与审计监督模式不当大有关系。那么,我国现阶段村级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模式是如何对村级领导干部实施监管的?各地村级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模式又是怎样发挥作用与成效的?有没有充分发挥“制度约束”的杠杆作用?村级领导干部贪腐现象问题之严重,形势之严峻,引人深思。根据我国的乡村组织形式,现存有六种村级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模式,分别是以区县审计机关为主导的乡镇模式、派驻模式和集中模式,以及以区县农经部门为主导的乡镇模式、派驻模式和集中模式,不同审计模式的审计效果大相径庭。从理论上讲,判断各种审计模式优劣或效果的标准主要包括审计的独立性、审计资源配置合理性、审计成果有效运用的程度以及审计周期的长短等四个方面,这六种审计模式的审计效果从高到低依次是审计机关-乡镇模式,审计机关-派驻模式,农经部门-乡镇模式,审计机关-集中模式,农经部门-派驻模式,农经部门-集中模式,除了审计机关-乡镇模式,其余五种均存在缺陷。然而现实状况是,仅有小部分地区成功试点并采纳实施审计机关-乡镇模式或审计机关-派驻模式,其他大部分地区的村级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依旧采用传统区县农经部门主管的审计模式,这类审计模式的最大缺陷是独立性严重不足,审计结果可信度低。审计模式的选择差异是否是各地村级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效果存在显着差异的主要原因?除了从理论方面分析审计模式的效果,本文还通过山东临沂市、苏州吴中区、湖北襄阳市、山西省平顺县、湖北省郧阳区以及福建省白塔乡的案例,细究当前村级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模式的审计效果,以佐证理论方面的分析,得出“审计模式的不同是村级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效果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因而应当站在优化审计模式的视角改善村级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制度”的结论。最后,根据理论方面和案例分析取得的结论,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对我国村级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模式的要求,本文结尾根据我国现阶段村级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模式存在的不足进行分类,提出了针对性的优化方案:针对因财力物力的局限仍需坚持农经部门主导的村级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采取“强化农经机构建设以提高农经部门主导模式独立性”的优化方案;针对不受其他因素限制有能力对村级领导干部经责审计的主管部门完成从农经部门到审计部门转变的情形,采取“逐步完成由农经部门主管到审计部门主管转变”的优化方案;针对推进集中/派驻模式转变为乡镇模式的情形,采取“建立成果应用与整改机制”的优化方案;针对在巩固的基础上实现继续优化的审计机关-乡镇模式,采取“有序推进审计模式制度建设与创新”的优化方案。

周星迪[7](2019)在《政府产业基金审计风险及防范研究》文中指出十二五以来,我国把扶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高到了促进经济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高度,政府部门开始通过政府产业基金的形式支持区域重点产业的发展。然而,随着国民经济市场化,政府产业基金体量增加的同时也暴露出更多的风险:政府过度干预、缺乏专业决策、投向分散、财政资金“刚性兑付”等。相反,政府产业基金的审计规模却依然较小,地方审计局缺乏审计的权限和资源,而审计署直属派出机构由于整体审计任务繁重,对政府产业基金的审计也缺乏应有的重视。在这样的背景下,国家亟需集聚审计力量加强对政府产业基金的审计监督,并注意过程中的审计风险防范,提高产业基金审计质量,反映和揭示政府产业基金在设立、使用、管理中存在的风险点和薄弱环节,从而保障政府产业基金规范有序地运行与国家资产的有效利用。文章基于公共受托经济责任理论、风险管理理论和PDCA循环管理理论,总结政府产业基金的发展现状、组织模式和监管政策,分析归纳了导致政府产业基金审计面临风险的原因,包括:审前风险评估不足、审计实施方案缺乏指导性、产业基金的结构复杂性和金融传染性、审计工作考评压力、审计机关资源限制和审计依据不健全等。然后通过梳理康达产业基金审计案例,结合实务,具体分析案例审计过程中防风险措施与形成案例潜在审计风险的原因。最后,基于PDCA理论,从计划、执行、检查、反馈修正四个阶段提出政府产业基金审计风险防控路径:加强产业基金审前风险评估、洞悉产业基金特征转换实施方案切入点、完善金融审计人才队伍建设、前移审计关口建立常态化取证机制、调整审计人员绩效考评体系、构建横向协作机制、尽快出台《产业基金法》,规范产业基金绩效评价等。文章通过对现有研究文献的梳理,发现大多数的国家审计风险研究主要停留在系统层面,往往缺乏对于具体审计项目类型的针对性研究。即使是结合具体审计项目类型的审计风险的研究,研究的的范围也较为局限。本文结合政府产业基金发展现状与特征,有针对性地对政府产业基金审计项目的审计风险与防范进行研究,提出有参考性的建议,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另外,本文结合实例分析政府产业基金审计风险,并将PDCA理论与全面审计风险管理相结合,为后续的研究开拓新的思路,对于促进审计全覆盖高质量发展具有一定实践意义。

冀睿[8](2019)在《立宪政治与近代中国审计制度的生长》文中研究说明现代意义上的审计制度源自于西方国家,在西方国家立宪政治的发展中,审计制度得到了重要的改造,从传统迈向了现代化的演进道路。晚清至民国时期,国家动荡,政局起伏。随着欧风美雨的影响,立宪救国成为主流话语体系的共识。在近代中国立宪政治的发展进程中,审计制度拉开了改革的帷幕,接受了立宪政治的现代化改造,并受制于国家宪制的整体布局和权力分配。本文旨在立宪政治的视角下,以我国晚清到民国时期的审计制度变迁为研究对象,在近代中国立宪政治的发展中,探讨审计制度的生长和变化的轨迹;分析立宪政治对审计制度的改造,对立宪政治发展进程中的审计制度生长路径进行梳理;同时,将立宪政治作为审计制度创设和成长的框架和动力,解释近代中国各种审计制度从选择、创立到演变的根本原由,探讨各种审计权力配置模式及制度构造与宪制之间的关系;寻求审计制度演变的深刻意涵,揭示审计制度发展的历史启示。为贯彻这一意旨,本文主要从五个方面展开论述。导言部分,说明了本文的研究缘由,梳理了与本文研究相关的研究成果,提出了本文研究的创新之处,阐述了本文的研究思路,并对本文采用的研究方法等进行阐释。第一章,立宪政治与审计制度的塑造。本章对审计制度的兴起和改造进行了研究,特别是结合英、法、德三国的宪制发展背景,分析了审计制度的兴起,并就英、法、德三国的立宪政治发展对于审计制度的改造进行了探讨。本章还分析了立宪政治中的审计权型构,对于审计权的立法配置模式、司法配置模式、行政配置模式和独立配置模式进行了阐述和分析。此外,本章从人民主权、权力的监督和制约、代议制、税收的合法性控制四个方面研究了审计制度对立宪政治的支撑性,审计制度不仅接受了立宪政治的改造,也对立宪政治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支撑作用。对西方国家的立宪政治与审计制度之间关系的揭示,将为近代中国立宪政治发展进程中的审计制度构建及改造提供重要的参考和借鉴。第二章,晚清立宪的筹谋与审计制度之构想。伴随着晚清立宪政治的发展,西方近代审计制度被引入中国。本章探讨了晚清立宪背景下的近代中国审计制度的发生基础,并从立宪政治之诉求、统一财权的刺激以及治理贪腐之需要三个方面分析了预备立宪对于审计制度的需求。本章还深入地阐述了晚清政府对于域外审计制度模式的权衡与选择,探讨了日本审计制度对晚清审计制度改革的重要影响,并分析了晚清政府构建独立型审计制度的原因。此外,本章还对于晚清预备立宪中的审计制度设计思路进行了分析和阐述,研究了预备立宪中审计制度构想的超越与缺憾。晚清审计制度的改革设想虽然未能付诸实践,但对于晚清政府从财政视角认识和理解宪制体系的运行有着积极的促进意义,也为此后民国时期审计制度的创建与发展提供了参照和比较。第三章,共和立宪与审计制度的再造。在西方近代审计制度的影响下,北京政府完成了晚清预备立宪时期未完成的谋划,建立了共和制背景下的新型审计制度。本章对北京政府时期的审计制度创设和变迁进行了研究,结合北京政府时期的时局发展,对北京政府初期审计制度的缺失和再现的原因进行了深入地探讨。本章还分析了审计制度的入宪尝试以及在宪制中的初创,共和宪制体系中的审计制度不再是维护君主专制的国家工具,已成为保障人民的财政知情权、财政监督权和财政问责权的利器。此外,本章结合北京政府时期的立宪风潮,分析了宪制的变迁对审计制度的重要影响,探讨了不同宪制下权力的整体布设对于审计制度变化的影响。北京政府时期审计制度的演进历程,为国民政府五权宪制下的审计制度续演提供了有益的经验。第四章,五权宪法下审计制度的嬗变。本章对五权宪法体系下的审计制度变迁进行了深入考查。结合五权宪法理论体系,本章对孙中山先生的审计制度构想进行了探讨,分析了五权宪法理论体系中监察制度和审计制度之间的关系,五权宪法理论体系中的监察型审计制度凝聚着中西审计制度的不同特色,统合了行政监察和财政监督,弥补了监察机关在财政监督领域的不足。本章深入研究了国民政府时期“监审合一”制度的初创,并对初创后监察机关和审计机关之间的相互协调、相互监督的关系进行了深入分析。本章还对初创后的“监审合一”制度和“监审分立”制度之间的往复变化进行了分析;并结合五权宪制的建立,阐述了这一时期有关审计权力配置的论争,研究了“监审合一”制度在宪制体系中的确立和发展。第五章,对近代中国审计制度生长的思考。本章对近代中国审计制度的贡献进行了总结和思索,分析了审计制度在财政监督与制约方面发挥的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并从提升监察效能、预算执行的财经监察以及审计问责方面阐释了审计制度对于推动监察制度发展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同时,对近代中国审计制度的发展进行了反思,阐述了不同的政治结构和审计权力配置对于审计制度发展的影响,并对近代中国“监审合一”制度的历史发展和变迁进行了回顾和思考。此外,本章还分析了近代中国审计制度对现行审计制度变革的可能性启示,通过对我国现行审计制度发展的检视,分析了审计机关和监察机关之间的相互关系;并结合对审计制度的历史发展的借鉴,探讨了现行行政型审计制度的未来改革路径,以推动审计制度在我国国家监督体系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刘婉卿[9](2018)在《政府绩效审计在反腐中的作用缺失及完善路径研究 ——以深圳市为例》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反腐败取得成就的新闻屡见报端。社会各界对腐败给国家人民利益带来的损害深恶痛绝,一批“大老虎”的落马涉及的腐败金额之巨大更是严重动摇了党和政府公信力。新时代反腐败形成了高压态势,但社会稳定和高效发展的主题仍然离不开对权力的监督,反腐败斗争是持续并将长期存在的国家治理需求。信息时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也给腐败行为提供给了更广泛的庇护,给反腐败提出了新的难题。我国“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要求依法执政,决不允许腐败等违法违纪行为发生。运用一切可以运用的手段打击腐败,是维护廉政和清明的政治环境的必然要求。国家审计作为廉政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门,反腐是其法定的职责和权限,应当进一步加强审计的反腐能力,不仅要适应新时代的发展节奏,从技术手段上提高对腐败行为的打击力度,加大对绩效审计的推广,从理论学习和工作实践中寻找绩效审计提升的具体路径;还应注重加深绩效审计成果在反腐中的有效转化,切实发挥其对腐败行为的预防、揭露和打击作用。新公共管理运动中带来了绩效政府管理模式的革新,也给国家审计技术带来的创新。绩效审计模式受到广泛认可,并在政府审计中被大规模推广。其继承了并能更有效地发挥国家审计的反腐功能。本文就绩效审计在反腐中的作用缺失及完善路径进行了论述。文章第三章以深圳市政府绩效审计为例,并选取B区文产专项绩效审计案例分析,发现虽然现阶段政府绩效审计在反腐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存在作用缺失的现状。第四章试图从绩效审计自身技术发展、审计环境以及新时期腐败的新特征等方面寻找制约绩效审计在反腐中作用发挥的因素,分析造成作用缺失的深层次原因。第五章对国外运用绩效审计反腐的经验进行了总结,以美、英、澳大利亚等西方国家为代表,以获得我国在该方面发展的启示。第六章就第三章和第四章中反映的作用缺失原因,借鉴第五章中总结的国外方面经验,试图有针对性地找出完善政府绩效审计在反腐中的作用路径,并从绩效政府建设和加强依法治国两个方面给出了建议。

上海审计学会课题组,林忠华[10](2018)在《审计机关审计风险管理体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审计机关如何紧紧围绕新时代新任务新要求履行好审计监督职责,特别是坚决打好"三大攻坚战",对审计机关风险管理提出新的更高要求。本文结合工作实际,认为审计风险主要有五大类:审计独立性风险、审计质量风险、审计公开风险、审计保密风险、审计廉政风险,通过识别这五类审计风险的表现形式,分析各类风险形成的外部环境因素和审计机关审计人员自身因素,提出审计风险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覆盖审计机关所有部门和岗位,需要全体人员参与,做到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管理,通过建立风险识别与评估机制、风险防控机制、信息与沟通机制、监督和责任追究机制、支持与保障机制,构建审计机关审计风险管理体系,从而提高审计机关履职能力。

二、如何加强审计机关廉政工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如何加强审计机关廉政工作(论文提纲范文)

(1)Y区政府投资项目审计风险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内文献综述
        1.2.2 国外文献综述
        1.2.3 研究评述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重难点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重难点
    1.4 研究方法
第2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政府投资项目
        2.1.2 政府投资项目审计
        2.1.3 政府投资项目审计风险
        2.1.4 政府投资项目审计风险控制
    2.2 理论基础
        2.2.1 公共受托责任理论
        2.2.2 审计“免疫系统”理论
        2.2.3 风险管理理论
第3章 Y区政府投资项目审计风险及其控制的现状分析
    3.1 Y区政府投资项目审计工作的基本情况
        3.1.1 Y区审计局基本情况
        3.1.2 政府投资项目审计内容
        3.1.3 政府投资项目审计流程
    3.2 Y区政府投资项目审计风险的基本情况
        3.2.1 政府投资项目审计风险的表现
        3.2.2 政府投资项目审计风险的特点
        3.2.3 政府投资项目审计风险的成因
        3.2.4 政府投资项目审计风险的影响
    3.3 Y区政府投资项目审计风险的现状分析
        3.3.1 审计项目计划阶段
        3.3.2 审计项目实施阶段
        3.3.3 审计项目整改阶段
    3.4 Y区政府投资项目审计风险控制机制及其运行情况
        3.4.1 审计风险控制机制的构成
        3.4.2 审计风险控制机制的运行情况
    3.5 Y区政府投资项目审计风险控制的效果
        3.5.1 审计计划制定得到优化
        3.5.2 审计实施流程更加规范
        3.5.3 审计监督作用明显提升
        3.5.4 审计组织制度得到加强
        3.5.5 审计工作效果显着提升
第4章 Y区政府投资项目审计风险控制的案例分析
    4.1 案例一:审计计划制定阶段的典型案例
        4.1.1 项目背景
        4.1.2 审计风险控制情况分析
    4.2 案例二:审计实施阶段的典型案例
        4.2.1 项目背景
        4.2.2 审计风险控制情况分析
    4.3 案例三:审计整改阶段的典型案例
        4.3.1 项目背景
        4.3.2 审计风险控制情况分析
    4.4 案例调查结论
        4.4.1 案例的综合分析
        4.4.2 案例的调查结论
第5章 Y区政府投资项目审计风险控制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分析
    5.1 审计风险控制存在的问题
        5.1.1 审计风险控制力度不强
        5.1.2 审计风险控制效果不佳
        5.1.3 审计监督约束不够全面
        5.1.4 审计风险控制经验欠缺
    5.2 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5.2.1 审计管理体制尚不独立
        5.2.2 风险控制机制设置欠妥
        5.2.3 审计整改落实机制缺失
        5.2.4 审计工作队伍力量薄弱
第6章 加强Y区政府投资项目审计风险控制的对策建议
    6.1 保持审计独立性
        6.1.1 积极配合工作,争取地方政府支持
        6.1.2 提升人员素质,确保职业胜任能力
        6.1.3 加强法规宣传,推进职业道德建设
    6.2 完善审计风险控制机制
        6.2.1 完善审计相关政策制度
        6.2.2 建立审计管理考核机制
    6.3 建立审计整改监督机制
        6.3.1 完善审计公开制度,加大社会监督力度
        6.3.2 发挥人大监督作用,促进审计整改落实
        6.3.3 落实法律法规规定,增强审计监督权威
        6.3.4 加强部门协同合作,形成督促整改合力
        6.3.5 加强审计机关管理,落实整改检查工作
    6.4 充实审计队伍力量
研究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对Y区审计局资深审计人员的访谈提纲
致谢

(2)国家治理体系中的审计监督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本文选题的理由与研究价值
    二、国内外关于审计监督的研究现状
    三、本文的研究逻辑与研究内容
    四、本文的核心概念和研究方法
    五、本文的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第一章 审计监督的历史由来、理论基础与现实需求
    第一节 国家治理中审计监督的由来与发展
        一、中国审计监督的历史由来与当代发展
        二、外国审计监督的发展历程与不同模式
    第二节 国家治理中审计监督的理论基础
        一、西方权力监督与制约理论
        二、马克思主义权力监督理论
        三、本土化的权力监督理论探索
    第三节 国家治理对审计监督的现实需求
        一、国家治理法治化与审计监督
        二、国家治理透明化与审计监督
        三、国家治理责任性与审计监督
第二章 国家治理体系中审计监督的政治逻辑
    第一节 审计监督的政治权力基础
        一、理解审计监督的政治学思维
        二、审计监督的政治权力分析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中的审计监督权
    第二节 审计监督的政治体制保障
        一、政治体制赋予审计监督政治使命
        二、政治体制凸显审计监督的政治职能
        三、政治体制改革决定了审计监督发展方向
    第三节 审计监督的民主政治动因
        一、审计监督源于民主政治的深层推动力
        二、审计监督随民主政治的发展而不断强化
        三、审计监督服务于民主政治的价值目标
第三章 国家治理体系中审计监督的治理功能
    第一节 审计监督的依法治权功能
        一、审计监督的经济控制功能
        二、审计监督的权力制约功能
        三、审计监督的民主与法治功能
    第二节 审计监督的信息公开功能
        一、审计监督的信息输入功能
        二、审计监督的信息处理功能
        三、审计监督的信息输出功能
    第三节 审计监督的民主问责功能
        一、审计监督是责任政府中的责任追究机制
        二、审计监督是协同治理中以问责为导向的建设性制度安排
        三、审计监督是民主治理中的政治信任增进机制
第四章 国家治理体系中审计监督的期望差距
    第一节 审计监督的独立性期望差距
        一、审计独立性及其期望差距
        二、审计体制不畅导致审计监督独立性期望差距
        三、审计能力不足导致审计监督独立性期望差距
    第二节 审计监督的公开性期望差距
        一、委托代理关系中的审计监督公开性期望差距
        二、政府公共信息垄断导致审计监督公开性期望差距
        三、审计信息公开不足导致审计监督公开性期望差距
    第三节 审计监督的责任性期望差距
        一、审计体制悖论导致审计监督责任性期望差距
        二、审计权责失衡造成审计监督责任性期望差距
        三、审计监督的问责困境导致审计监督责任性期望差距
第五章 国家治理体系中审计监督的行动路向
    第一节 在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下依法独立审计
        一、加强党对审计工作的领导,依法独立审计
        二、改革审计管理体制,保障依法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
        三、正确理解审计监督的独立性
    第二节 通过审计信息公开维护公众知情权
        一、强化审计信息公开,维护公众的信息知情权
        二、在审计监督中促进政府信息公开
        三、基于审计监督权推进审计监督信息公开
    第三节 在公共问责中提升审计监督公信力
        一、优化审计监督问责体系
        二、增强审计监督的问责效能
        三、提升审计监督公信力
结语:更好地发挥中国特色审计监督的治理效能
    一、国家治理体系中审计监督的法治化
    二、国家治理体系中审计监督的民主化
    三、国家治理体系中审计监督的全覆盖
参考文献
后记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3)公众视角下审计结果公告对反腐认知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2 文献综述
        1.2.1 审计结果公告研究现状
        1.2.2 公众反腐研究现状
        1.2.3 文献评述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1.4 研究思路、结构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与结构
        1.4.2 研究方法
    1.5 预期创新
2 理论基础
    2.1 关键概念界定和说明
        2.1.1 反腐及其类型
        2.1.2 反腐认知
    2.2 基本理论
        2.2.1 社会主义公众反腐理论
        2.2.2 政府审计反腐理论
        2.2.3 信息认知理论
3 审计结果公告对反腐认知的影响框架研究
    3.1 框架构建的依据
    3.2 框架内容
        3.2.1 反腐认知
        3.2.2 审计结果公告
    3.3 审计结果公告对反腐认知的影响框架
        3.3.1 审计结果公告内容对反腐认知的影响
        3.3.2 审计结果公告行为对反腐认知的影响
        3.3.3 审计结果公告对反腐认知的影响框架
4 审计结果公告内容对反腐认知的影响研究
    4.1 假设提出
    4.2 研究方法
        4.2.1 实验设计与被试
        4.2.2 实验任务与实施
    4.3 实验结果与分析
        4.3.1 审计评价信息对反腐认知的影响
        4.3.2 审计发现信息对反腐认知的影响
        4.3.3 审计整改信息对反腐认知的影响
        4.3.4 实验结论
5 审计结果公告行为对反腐认知的影响研究
    5.1 公开行为对反腐认知的影响
    5.2 公开时机对反腐认知的影响
    5.3 公开透明度对反腐认知的影响
    5.4 公开方式对反腐认知的影响
6 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
    6.1 主要结论
    6.2 改善审计结果公告的政策建议
        6.2.1 加强审计结果公告内容设计
        6.2.2 推动审计结果公告行为建设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
附录 B
附录 C

(4)审计全覆盖背景下政府购买审计服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二、主要概念阐释与界定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四、研究思路与框架
第一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关于政府内部审计外包的研究
        一、关于政府内部审计外包动因的研究
        二、关于政府内部审计外包独立性的研究
        三、关于政府内部审计外包风险的研究
    第二节 关于政府审计外包的研究
        一、关于政府审计外包的综合研究
        二、关于政府审计外包特定环节或特定业务类型外包的研究
        三、国外政府审计业务外包经验的研究
    第三节 关于政府购买审计服务的研究
        一、关于政府购买注册会计师服务的专题研究
        二、关于政府购买审计服务与审计资源整合的研究
        三、关于政府购买审计服务审计收费与风险等方面的研究
    第四节 文献述评
第二章 理论概述
    第一节 政府购买审计服务的发展历程与现状
        一、国外政府购买审计服务的发展历程与现状
        二、我国政府购买审计服务的发展历程与现状
    第二节 理论基础
        一、现有相关理论基础简论
        二、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础整合与重构
第三章 审计全覆盖背景下政府购买审计服务动因的实证研究
    第一节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第二节 研究设计
        一、数据来源与样本说明
        二、模型构建与变量定义
    第三节 实证结果与分析
        一、样本分年份、省份和采购方式统计
        二、描述性统计、列联检验
        三、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四、稳健性检验
    第四节 本章结论与讨论
第四章 审计全覆盖背景下政府购买审计服务采购环节的实证研究
    第一节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第二节 研究设计
        一、数据来源与样本说明
        二、模型构建与变量定义
    第三节 实证结果与分析
        一、样本分布
        二、描述性统计
        三、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四、稳健性检验
    第四节 本章结论与讨论
第五章 审计全覆盖背景下政府购买审计服务实施环节的实证研究
    第一节 问卷调查的基本情况
    第二节 问卷调查的信度效度检验
        一、信度检验
        二、效度检验
    第三节 问卷调查的结果分析
        一、对审计全覆盖背景下政府购买审计服务认可程度的分析
        二、政府购买审计服务考虑社会审计机构相关条件的情况分析
        三、实施审计业务过程中各个环节的重要程度分析
        四、政府购买审计服务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风险分析
        五、防范政府购买审计服务过程中的风险、控制审计质量的措施分析
    第四节 本章结论与讨论
第六章 研究结论、政策建议与研究展望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政策建议
        一、完善政策法律依据,强化依法购买审计服务
        二、厘清政府购买审计服务的业务种类与范畴
        三、健全购买方式与程序
        四、注重风险防范与质量控制
        五、明确政府购买审计服务的职责划分与责任承担
    第三节 研究创新、局限与展望
        一、本文创新
        二、研究局限
        三、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博士在读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附录
致谢

(5)国家治理现代化背景下地方审计管理体制改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及意义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进展
        三、国内外研究评述
    第三节 研究方法、研究内容与研究创新
        一、研究方法
        二、论文主要内容
        三、创新之处
第一章 国家治理现代化背景下地方审计管理体制改革:一个分析框架
    第一节 核心概念剖析
        一、国家治理
        二、国家审计
        三、地方审计管理体制
    第二节 理论基础分析
        一、国家治理理论
        二、公共受托责任理论
    第三节 国家治理现代化背景下地方审计管理体制改革的逻辑进路
        一、国家治理现代化背景下地方审计管理体制改革的必然性
        二、国家治理现代化对地方审计管理体制改革提出的新要求
        三、国家治理现代化背景下的地方审计管理体制改革的框架搭建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我国审计管理体制的沿革及评述
    第一节 我国审计管理体制的沿革
        一、旧审计阶段:封建社会及民国时期
        二、红色审计阶段:革命根据地时期和新中国成立之初
        三、现代审计阶段:改革开放之后
        四、新时代审计阶段:党的十八大以来
    第二节 我国审计管理体制发展取得的成就
        一、及时有效披露相关信息,提升了政府透明度
        二、发挥权力制约和监督作用,保障了国家治理稳定有序
        三、推进审计信息化建设,提高了审计质量
        四、丰富审计内容和审计形式,维护了人民根本利益
    第三节 我国审计管理体制发展的基本规律
        一、审计法制化趋向
        二、审计功能不断扩展
        三、审计民主化特征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当下地方审计管理体制的困境及生成机理
    第一节 现实困境
        一、组织设置与国家治理需求不相匹配
        二、权力划分与国家治理趋势相违背
        三、审计制度与国家治理体系相互脱节
        四、审计机制与国家治理运行难以契合
    第二节 生成机理
        一、审计体制的制约
        二、政府职能转型滞后
        三、对审计的认识有待提高
        四、利益协调困难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若干典型个案:地方审计管理体制改革的实践探索
    第一节 多地审计管理体制改革实践概述
        一、南京市审计管理体制改革概述
        二、广州市审计管理体制改革概述
        三、重庆市审计管理体制改革概述
        四、贵阳市审计管理体制改革概述
    第二节 多地审计管理体制改革实践的比较研究
        一、组织建设层面的比较
        二、权力配置层面的比较
        三、制度建设层面的比较
        四、机制修缮层面的比较
    第三节 多地审计管理体制改革实践的启示
        一、坚持党的领导,高扬党的旗帜
        二、坚持协调发展,理顺多重关系
        三、坚持全面改革,谋求深化发展
        四、坚持效益目标,提升审计质量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国家治理现代化背景下地方审计管理体制改革的前置设计
    第一节 根本条件:地方审计管理体制改革的价值取向
        一、毫不动摇的思想指导: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二、鲜明的主题设置:强调国家审计服务国家治理的内在规定性
        三、有效的改革原则:独立性、权威性、专业性价值的保障
    第二节 基础条件:国家审计体制确认
        一、审计组织模式优化
        二、审计领导体制模式调整
        三、国家审计体制确认的意义阐明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国家治理现代化背景下地方审计管理体制改革的路径探索——组织及其权力
    第一节 组织和权力优化的原则坚守
        一、独立性和联系性的把握
        二、一致性和特殊性的统一
        三、全面性和重点性的兼顾
    第二节 地方审计组织设置及关系优化
        一、组织设置之“加减法”应用
        二、发挥地方审计委员会的作用
        三、组织关系厘定
    第三节 审计权力优化与规范
        一、审计管理权限确认
        二、审计职能转型
        三、权力清单制度建立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国家治理现代化背景下地方审计管理体制改革的路径探索——制度与机制
    第一节 制度与机制建构的条件设立
        一、价值取向:公共性确立
        二、要素供给:可行性把握
        三、注意事项:衔接性处理
    第二节 审计制度建设
        一、良法:夯实改革创新的合法性
        二、制度:强化改革创新的规范性
        三、程序:提升改革创新的秩序性
    第三节 审计机制修缮
        一、内生机制
        二、外部机制
        三、联接机制
    本章小结
研究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后记

(6)村级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新时代下乡村振兴战略
        1.1.2 村级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模式法律依据
    1.2 文献综述
        1.2.1 村级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模式分类
        1.2.2 村级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授权制度
        1.2.3 村级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内容变化
        1.2.4 村级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成果应用
    1.3 目的与意义
        1.3.1 目的
        1.3.2 意义
    1.4 研究框架与方法
        1.4.1 研究框架
        1.4.2 研究方法
    1.5 本文创新之处与不足
        1.5.1 创新之处
        1.5.2 不足之处
2 理论综述
    2.1 概念界定
        2.1.1 经济责任
        2.1.2 经济责任审计
        2.1.3 村级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
        2.1.4 村级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模式
    2.2 理论基础
        2.2.1 受托责任理论
        2.2.2 委托代理理论
        2.2.3 人本管理理论
        2.2.4 权力制衡理论
3 村级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模式研究框架及效果分析
    3.1 审计模式效果理论分析框架
    3.2 现行审计模式的效果分析
        3.2.1 审计机关-集中模式
        3.2.2 审计机关-派驻模式
        3.2.3 审计机关-乡镇模式
        3.2.4 农经部门-集中模式
        3.2.5 农经部门-派驻模式
        3.2.6 农经部门-乡镇模式
    3.3 审计模式效果分析结论
        3.3.1 审计效果评价
        3.3.2 审计模式总结
4 村级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模式实践案例分析
    4.1 审计机关-集中模式:湖北省襄阳市
        4.1.1 开展背景
        4.1.2 审计模式确定
        4.1.3 实践经验与成效
        4.1.4 存在的不足与问题
    4.2 审计机关-派驻模式:苏州市吴中区
        4.2.1 开展背景
        4.2.2 审计模式确定
        4.2.3 实践经验与成效
        4.2.4 存在的不足与问题
    4.3 审计机关-乡镇模式:山东省临沂市
        4.3.1 开展背景
        4.3.2 审计模式确定
        4.3.3 实践经验与成效
        4.3.4 存在的不足与问题
    4.4 农经部门-集中模式:山西省平顺县
        4.4.1 开展背景
        4.4.2 审计模式确定
        4.4.3 实践经验与成效
        4.4.4 存在的不足与问题
    4.5 农经部门-派驻模式:湖北省郧阳区
        4.5.1 开展背景
        4.5.2 审计模式确定
        4.5.3 实践经验与成效
        4.5.4 存在的不足与问题
    4.6 农经部门-乡镇模式:福建省白塔乡
        4.6.1 开展背景
        4.6.2 审计模式确立
        4.6.3 实践经验与成效
        4.6.4 存在的不足与问题
    4.7 审计模式实践案例的归纳总结
        4.7.1 审计模式实践案例初步评价
        4.7.2 审计模式实践案例比较分析
        4.7.3 实践模式效果总结
5 村级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模式的优化
    5.1 乡村振兴战略对村级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模式优化的要求
        5.1.1 强化党对审计组织体系的领导
        5.1.2 凸显乡村振兴战略下的审计内容侧重
        5.1.3 统筹审计资源完善现有审计模式
        5.1.4 配备独立的专职人员
    5.2 因地制宜优化现有村级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模式
        5.2.1 强化农经机构建设以提高农经部门主导模式的独立性
        5.2.2 逐步完成由农经部门主管到审计部门主管的转变
        5.2.3 建立审计成果运用与整改机制
        5.2.4 有序推进审计模式的制度建设与创新
参考文献
后记

(7)政府产业基金审计风险及防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政府产业基金审计的研究
        1.2.2 审计机关审计风险研究
        1.2.3 审计机关审计风险防范研究
        1.2.4 文献述评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框架
        1.3.3 研究内容
    1.4 创新之处
2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政府产业基金
        2.1.2 审计风险
        2.1.3 审计质量
    2.2 理论基础
        2.2.1 公共受托经济责任理论
        2.2.2 风险管理理论
        2.2.3 PDCA循环理论
3 产业基金发展现状分析
    3.1 发展现状
        3.1.1 基金规模
        3.1.2 基金资本来源
        3.1.3 基金行业分布
    3.2 组织模式
        3.2.1 公司制基金组织模式
        3.2.2 信托制基金组织模式
        3.2.3 有限合伙制基金组织模式
    3.3 监管政策
4 政府产业基金审计内容及审计风险分析
    4.1 政府产业基金审计内容
        4.1.1 政府产业基金审计现状
        4.1.2 政府产业基金审计目标
        4.1.3 政府产业基金审计流程
    4.2 政府产业基金审计风险表现
    4.3 政府产业基金审计风险原因
        4.3.1 审前风险评估不足
        4.3.2 审计实施方案缺乏指导性
        4.3.3 产业基金的结构复杂性和金融传染性
        4.3.4 基金项目管理团队频繁流动导致取证渠道不畅
        4.3.5 审计工作考评压力
        4.3.6 审计机关资源限制
        4.3.7 政府产业基金审计依据不健全
5 康达产业基金审计风险案例分析
    5.1 案例基本情况
        5.1.1 康达基金介绍
        5.1.2 发现被审计单位问题
    5.2 审计过程中的审计风险防控分析
        5.2.1 审计项目准备阶段的审计风险防控
        5.2.2 审计项目实施阶段的审计风险防控
        5.2.3 审计项目报告阶段的审计风险防控
    5.3 案例审计风险形成原因分析
        5.3.1 审计方案不完善影响审计质量
        5.3.2 取证渠道不畅导致取证风险
        5.3.3 人员考评机制不当引发“抓大放小“
        5.3.4 审计资源限制造成审计盲区
        5.3.5 缺乏绩效评价依据导致评价失真
6 基于PDCA循环的政府产业基金审计风险防控路径
    6.1 审计风险防控计划阶段(Plan)
        6.1.1 加强产业基金审前风险评估
        6.1.2 洞悉产业基金特征,完善审计实施方案
        6.1.3 完善金融审计人才队伍建设
    6.2 审计风险防控执行阶段(Do)
        6.2.1 大数据挖掘穿透产业基金投资结构链条
        6.2.2 审计关注基金章程和投资协议
        6.2.3 前移审计关口建立常态化取证机制
        6.2.4 实现项目管理终身责任制,建立人员流动清单
    6.3 审计风险防控检查阶段(Check)
        6.3.1 实施“立体复核”,细化资料管理
        6.3.2 做好政府产业基金定期回访工作
    6.4 审计风险防控反馈修正阶段(Act)
        6.4.1 调整人员绩效考评体系
        6.4.2 构建横向协作机制缓解审计资源不足
        6.4.3 出台《产业基金法》规范产业基金绩效评价
        6.4.4 建立“容错免责”机制
7 总结
参考文献
后记

(8)立宪政治与近代中国审计制度的生长(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导言
    一、研究的缘起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创新
    四、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五、需要说明的事项
第一章 立宪政治下审计制度的塑造
    一、立宪政治与审计制度的历史演变
        (一)审计制度的发端
        (二)审计制度的兴起
        (三)立宪政治对审计制度的改造
    二、立宪政治中的审计权型构
        (一)审计权的立法配置模式
        (二)审计权的司法配置模式
        (三)审计权的行政配置模式
        (四)审计权的独立配置模式
    三、审计制度对立宪政治的支撑
        (一)审计制度对人民主权原则的践行
        (二)审计制度对国家权力的监督和制约
        (三)审计制度与代议制的关联
        (四)审计制度对税收的合法性控制
第二章 晚清立宪的筹谋与审计制度之构想
    一、近代中国审计制度的发生基础
        (一)君主立宪的时代背景
        (二)近代中国审计制度的传统资源
    二、预备立宪对于审计的制度需求
        (一)立宪政治对审计的诉求
        (二)统一财权的刺激
        (三)治理贪腐的迫切需求
    三、晚清政府对域外审计制度模式的权衡与选择
        (一)晚清政府对域外审计制度模式的权衡
        (二)晚清政府对域外审计制度模式的选择
    四、预备立宪中的审计制度设计思路
        (一)预备立宪中审计制度的总体设计思路
        (二)预备立宪中审计制度的具体设计
    五、预备立宪中审计制度构想的超越与缺憾
        (一)预备立宪中审计制度构想的超越
        (二)预备立宪中审计制度构想的缺憾
第三章 共和立宪与审计制度的再造
    一、共和政治的初定
    二、审计制度设立之曲折
        (一)审计制度缺失的缘由
        (二)审计制度重置的起因
        (三)审计制度的再现
        (四)审计制度入宪的尝试
    三、宪制中审计制度的引入
        (一)宪制的变化
        (二)审计制度的宪法初创
    四、立宪风潮下审计制度的起伏
        (一)“曹锟宪法”中审计制度的变化
        (二)审计制度的演进
第四章 五权宪法下审计制度的嬗变
    一、五权宪法体系的构思
        (一)五权宪法体系的架构
        (二)五权宪法体系中的审计制度构想
    二、从“监审合一”到“监审分立”
        (一)“监审合一”制度的初现
        (二)“监审分立”制度的重置
    三、“监审合一”制度的续演
        (一)“监审合一”制度的重现
        (二)“监审合一”制度的延续
        (三)“监审合一”制度的确定
第五章 对近代中国审计制度生长的思考
    一、近代中国审计制度的贡献与反思
        (一)近代中国审计制度的贡献
        (二)近代中国审计制度的反思
    二、近代中国审计制度对我国现行审计制度的可能性启示
        (一)我国现行宪制中的审计制度现状检视
        (二)我国现行宪制中的监察制度重塑对审计制度的影响
        (三)近代中国审计制度对我国现行审计制度变革之启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9)政府绩效审计在反腐中的作用缺失及完善路径研究 ——以深圳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第二节 有关绩效审计与反腐败的文献综述
        一、国外相关文献综述
        二、国内相关文献综述
        (一)政府绩效审计在国家治理中的作用研究
        (二)国家审计在反腐中的作用研究
        (三)政府绩效审计发展困境和完善路径研究
    第三节 主要研究方法
第二章 核心概念与理论基础
    第一节 核心概念界定
        一、绩效审计与政府绩效审计
        二、腐败与反腐败
    第二节 相关理论基础及指导思想
        一、新公共管理的绩效政府理论及其对本文的指导意义
        (一)绩效政府理论的背景与内容
        (二)绩效政府理论对本文的指导意义
        二、依法治国指导思想及其对本文的指导意义
        (一)依法治国指导思想的背景与内容
        (二)依法治国指导思想对本文的指导意义
第三章 政府绩效审计在反腐中作用发挥的现状及缺失表现
    第一节 深圳市运用绩效审计反腐的现状
        一、深圳市绩效审计反腐的揭露机制
        二、深圳市绩效审计反腐的预防机制
        三、深圳市绩效审计反腐的惩治机制
        四、深圳市绩效审计反腐案例分析
        (一)审计项目概况
        (二)审计案例经验
    第二节 深圳市政府绩效审计在反腐中作用缺失的表现
        一、政府绩效审计在反腐中的覆盖领域不足
        二、政府绩效审计受主观因素影响
        三、审计问责强制性和约束力有限
        四、已取得的反腐成果难以与绩效审计直接挂钩
第四章 政府绩效审计在反腐中作用缺失的原因分析
    第一节 审计技术水平限制绩效审计的应用和推广
        一、审计方法欠缺及专业人才储备不足
        二、现有的绩效审计评价体系不配套
    第二节 绩效审计环境存在薄弱环节制约绩效审计反腐效果
        一、绩效政府建设不健全
        二、绩效审计反腐的法制建设不完善
    第三节 腐败行为表现出新特点加大反腐难度
    第四节 部门协同性不足弱化绩效审计反腐
第五章 国外政府绩效审计反腐的经验及启示
    第一节 美国政府绩效审计反腐的经验及启示
        一、美国政府绩效审计项目覆盖率高
        二、美国政府绩效审计独立性受法律保护
        三、美国政府绩效审计指标操作性强
        四、美国反腐法治建设相对完善
        五、美国经验启示
    第二节 英国政府绩效审计反腐的经验及启示
        一、英国政府绩效审计指标体系内容丰富
        二、英国政府关注绩效审计细节
        三、英国反腐法律将腐败独立定罪
        四、英国经验启示
    第三节 澳大利亚绩效审计反腐的经验及启示
        一、澳大利亚专门设有绩效审计司
        二、澳大利亚计算机审计技术被广泛运用于反腐当中
        三、澳大利亚经验启示
第六章 提升政府绩效审计在反腐中作用的具体路径
    第一节 构建绩效政府层面的完善路径
        一、强化建设绩效政府意识
        (一)加深社会主体对“绩效政府”的认识
        (二)完善绩效政府管理体系
        二、审计机关内部机构改革提升绩效审计独立性
        三、提升绩效审计反腐的技术水平
        (一)加快研发具备反腐功能的政府绩效审计指标
        (二)创新绩效审计反腐的技术方法
        四、建立“大数据”共享机制提高部门反腐的协同性
    第二节 加强依法治国层面的完善路径
        一、加快推进反腐败和绩效审计立法
        二、增设绩效审计单独报告及公开制度
        三、增加审计反腐联席会议制度及公告制度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10)审计机关审计风险管理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审计风险和审计风险管理概念界定
二、审计风险的表现形式
    (一)审计独立性风险方面
        1. 参与管理造成的独立性风险
        2. 外部干预造成的独立性风险
    (二)审计质量风险方面
        1. 审计实施不到位产生风险
        (1)查核问题不够深入,只反映表面现象,未揭示问题本质
        (2)审计取证不到位
        2. 审计评价或责任界定不准确产生风险
        (1)对改革创新事项的审计容易产生风险
        (2)对领导干部经济责任界定不当带来风险
        (3)对政策标准不甚明确存在争议的事项评价容易产生风险
        3. 超越法定职权或违反法定审计程序带来风险
        4. 审计自由裁量权运用不当产生风险
    (三)审计公开风险方面
        1. 社会公众质疑审计机关全面履职的风险
        2. 社会公众质疑审计机关公正履职的风险
    (四)审计保密风险方面
        1. 审计现场疏于管理产生风险
        2. 电子数据安全性存在风险
    (五)审计廉政风险方面
        1. 个别审计人员违纪违规
        2. 个别审计人员缺乏廉政意识
三、产生风险的原因分析
    (一)审计独立性风险产生的原因
        1. 参与管理影响审计独立性的原因
        2. 外部干预影响审计独立性
    (二)审计质量风险产生的原因
        1. 外部环境因素
        2. 审计机关自身因素
    (三)审计公开风险产生的原因
    (四)审计保密风险产生的原因
    (五)审计廉政风险产生的原因
四、审计机关审计风险管理体系的具体构建
    (一)建立风险识别与评估机制
    (二)建立风险防控机制
        1. 清理退出议事协调机构、建立干预审计行为登记报告制度,应对独立性风险
        2. 完善审计质量控制制度,应对审计质量风险
        3. 完善审计公告制度,应对审计公开风险
        4. 完善审计保密工作制度,应对审计保密风险
        5. 完善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应对审计廉政风险
    (三)完善信息与沟通机制
    (四)建立监督和责任追究机制
        1. 完善审计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度
        2. 加强审计保密工作的监督与考核
        3. 加强廉政风险防控的监督
    (五)建立支持与保障机制
        1. 加强人才培养
        2. 加强技术支持
        3. 加强思想教育

四、如何加强审计机关廉政工作(论文参考文献)

  • [1]Y区政府投资项目审计风险控制研究[D]. 雷瀚瑄. 西南大学, 2020(05)
  • [2]国家治理体系中的审计监督研究[D]. 高晓霞.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3)
  • [3]公众视角下审计结果公告对反腐认知的影响研究[D]. 仇磊. 南京审计大学, 2019(02)
  • [4]审计全覆盖背景下政府购买审计服务研究[D]. 徐会超.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19(02)
  • [5]国家治理现代化背景下地方审计管理体制改革研究[D]. 马薇. 苏州大学, 2019(07)
  • [6]村级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模式研究[D]. 赵鋆娜. 南京审计大学, 2019(08)
  • [7]政府产业基金审计风险及防范研究[D]. 周星迪. 南京审计大学, 2019(08)
  • [8]立宪政治与近代中国审计制度的生长[D]. 冀睿. 西南政法大学, 2019(08)
  • [9]政府绩效审计在反腐中的作用缺失及完善路径研究 ——以深圳市为例[D]. 刘婉卿. 深圳大学, 2018(01)
  • [10]审计机关审计风险管理体系研究[J]. 上海审计学会课题组,林忠华. 审计研究, 2018(03)

标签:;  ;  ;  ;  ;  

如何加强审计机关廉政工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