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船山崇祀与近代湖湘地方文化建构(论文文献综述)
罗啸[1](2020)在《郭嵩焘法治人格与事功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郭嵩焘是中国晚清具有法治人格的代表,在其法治理念与事功建立中处处彰显法治人格。晚清中西方文明碰撞冲突不断,在西方法治文化的影响下,部分知识分子突破传统的禁锢,走出国门参与西方法治生活,学习西方先进法治理念,探寻法治真谛,郭嵩焘就是晚清先进法治人物的一个代表。第二次鸦片战争失败后,郭嵩焘参与筹办洋务过程中,其内心及行动上不断打破“夷夏之大防”观念,将西方人平等视之,主动认识西方法治文明,透过西方富强的现象看到西方富强的本质,提出着名的“本末论”。马嘉理事件爆发,郭嵩焘勇担历史重任出使西洋,成为了中国第一任外交官。出使西洋,也意味着“夷夏”观念在外力压迫下进一步被打破,中国人开始走向世界认识西方。出使期间,郭嵩焘以平等的心态参与到西方法治生活中,积极学习并运用国际法知识维护中国国家权益,赢得了西方世界的尊重与赞赏,尽展其法治人格。回国后,郭嵩焘并未上京复命,而是回到家乡投身湖湘复兴改革运动,试图将自己在西方所学到的先进理念对现实进行改造,为湖湘法治由传统向近代化转型起到了先行者的作用。在湘风促化过程中,郭嵩焘改造传统教育模式,引进西方法治教育,推动了湖湘法治教育近代化,影响了湖南维新运动的开展,被后世誉为“维新变法先驱”。郭嵩焘的法治人格影响着其事功的建立,并在事功的建立中不断完善其法治人格。湘人在郭嵩焘法治人格与事功的影响下,思想由保守逐渐走向开放,谭嗣同等人承继了郭嵩焘的法治思想,进一步推动了湖湘法治文化近代化的转型,建立了一系列法治事功。随着我国法治建设的不断推进,自觉形成完善的法治人格,养成法治思维、法治观念、法治意识是建设法治国家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应在理顺与汲取历史经验的过程中,培养现代法治人格,为不断推动法治国家建设打造坚实基础。
刘静[2](2020)在《晚清皇嗣与大礼议之争》文中认为同治十三年,清朝第十位皇帝——爱新觉罗?载淳去世,无子嗣位。慈禧太后违背礼制,扶持醇亲王奕譞长子载湉继嗣咸丰皇帝,承继大统。从此,清朝因皇嗣问题,陷入一系列的争端之中。同治皇帝死后不为其立嗣,同治的皇后在后宫名分尴尬,清穆宗、清德宗升祔太庙的昭穆次序,光绪帝本生父及监国摄政王的名分待遇,己亥建储牵扯出的大阿哥名分等问题,均引发了晚清时期激烈的大礼议之争。每一次礼仪问题发生时,朝廷总能通过集议的方式,暂时解决。不过,举朝上下对问题的讨论,并不会随之消失,自第一次立嗣光绪至第三次立嗣宣统,像同治后嗣的问题是贯穿其中的,并且由于立嗣溥儁而愈加复杂化,持续地引发着朝野的议论。礼是用来维系国家统治秩序的标准。当这种无形的制约遭到破坏或者产生变化的时候,清王朝的各阶层,都对其做出了反应,展开了激烈地讨论和争议,甚至是外国列强也参与其中。在内外各种势力的作用之下,礼仪问题最终被解决,它背后的各种政治文化关系的勾连也逐渐显现出来。
邓洪波,刘艳伟[3](2019)在《继起斯文:清末书院对船山之学的传播及湘学学统的完善》文中研究表明无论是生前还是去世之后近两百年,船山声名并不显着,船山先生及船山之学扬名,其实是较为晚近的事。随着湘籍将领的崛起,他们开始有意识地构建区域文化体系,王船山作为可资利用的地方文化资源,被赋予振兴区域文化的重任。在这一过程中,书院奉祀船山,教授船山之学,刊刻船山着作,成为推广船山及其学术的平台。而且,湖湘士人所建构出的由宋至清的湘学学统传承的脉络,很大程度上也是通过书院祭祀展现的。
张晶萍[4](2018)在《民国初年船山学社的讲演活动研究》文中提出民国初年,面对民主共和制度根基未稳、社会乱象丛生的历史背景,船山学社将传播正学、培植民国之元气作为自己的使命,坚持定期讲演船山学说,使晚清以来的"船山崇拜"发展到学理探讨、资源活化的新高度。船山学社把船山学看成是"中华民国正学之先河",分政学、哲学两科讲演船山学说,内达之身心,外达于天下万物,知行并重,吸引了大批听众,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影响。探讨民国初年船山学社的讲演及其特色,不仅有助于今人评价民国时期的船山学社本身,也能为今天的国学传播活动提供启示与借鉴。
王学斌[5](2018)在《学术与政治的复杂交织:1919年“颜李从祀事件”探析》文中研究指明1919年"颜李从祀事件"的出现,其内外因缘颇为复杂。自晚清曾国藩于直隶兴学始,外籍学者在此收徒讲学,北学遂呈南北兼具、中西融汇之特色,此为颜李学能于之后复兴的学术渊源。同时,占籍天津的徐世昌出任总统后,急需一套学说来为自己的统治合法性服务,亦要应对风起云涌的新文化思潮。因徐氏对北学的地域文化认同及曾主持编纂《大清畿辅先哲传》,使其自然极力将颜李学这一"畿辅自有之学派"抬升为"天下学",以供其加强意识形态控制之用,这是徐氏尊崇颜李学的现实动因。故1919年"颜李从祀事件",折射出学术与政治的复杂交织。该事件虽未能改变颜李学在儒家学术谱系中的位置,但对民国颜李学研究的升温,确也有客观促进之效。
李烨梧[6](2016)在《论郭嵩焘在晚清湖湘文化建构中的作用》文中提出湖湘文化是中国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近代更是以其独特的风格受到了世人的关注。湖湘文化的发展,一方面是长期发展演变积淀的结果,另一方面也离不开后人的主动建构。在近代挖掘先贤资源、建构湖湘文化的过程中,郭嵩焘做出了独特的贡献。郭嵩焘作为近代中国走向世界的先驱,其政治思想、外交思想等早已引起了人们的关注,相关研究成果十分丰富,但对他如何建构湖湘文化方面,尚无系统研究。本文即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全面探讨郭嵩焘为建构湖湘文化所进行的活动、在此过程中的思想、对湖湘文化发展的贡献,以期一方面丰富郭嵩焘的研究,另一方面推进对近代人们建构湖湘文化的认识。全文共五部分:绪论部分阐明了本文的写作缘由,分析相关研究现状,本文的研究思路与主要创新之处。第一章以郭嵩焘对王船山先生的推崇、挖掘和宣传为视角,探讨郭嵩焘在树立地方先贤典范过程的活动、思想与贡献。郭嵩焘他不仅研读《船山遗书》,推崇船山思想,而且在湖南首先建立船山祠,开展船山纪念活动,扩大船山在湘人中的知名度,树立船山作为湖湘文化的先贤典范形象;并开启奏请王船山从祀文庙之先河,推动王船山由“山林之野”跃居“庙堂之高”、由地方先贤上升为国家褒扬的偶像。第二章以郭嵩焘参与《湖南省志》、《褒忠录》为视角,探讨郭嵩焘在湖南历史书写中的独特思想及贡献。正是由于郭嵩焘等人的坚持,光绪版《湖南省志》凸显了湖湘新形象,而《褒忠录》也塑造了湖南作为“忠义之邦”的形象。这些活动都包含着郭嵩焘在湖湘文化建构中的规划及实践。第三章以郭嵩焘对湖南先哲学者的挖掘、表彰与纪念、对湘水校经堂的复兴等活动为视角,探讨郭嵩焘对构建湖湘知识谱系的思考与贡献。结论是对全文的归纳与提升。
刘觅知[7](2015)在《近代社会思潮演进格局下的船山学研究》文中指出王船山,即王夫之(1619—1692),字而农,号姜斋,世称船山先生。是明末清初杰出的思想家,与顾炎武、黄宗羲并称为明末清初三大儒。基于明朝灭亡的残酷教训,王船山以“六经责我开生面”的创新精神和“七尺从天乞活埋”的悲壮情怀,对中国古代的思想文化,尤其是哲学进行了总结性的研究。王船山一生着述丰富,体系庞大,他的着作现今大部分收录在《船山全书》中,后人对他的生平事迹、交友活动、学术思想、政治主张等各方面都相继开展了一系列的考证和研究,学界将这一类的学术性研究泛称为“船山学”。王船山继承和发展了我国古代着名思想家王充、张载等人的理论,对传统文化尤其是理学进行了中肯的批判、修正和总结,称得上是宋明理学的终结者和中国古代哲学发展的最高峰。但是相比顾炎武、黄宗羲等其他明末清初学者的研究,近代以前,对王船山的研究没有引起学术界的足够重视,船山学的传播范围也相对狭窄得多,直至到了19世纪中晚期,由湖南开始才出现了一股波及全国的研习船山学的热潮。而且可以明显的发现,近代船山学研究的发展与近代中国许多社会思潮的产生相伴相随。在近代几次影响较大的社会思潮中,都可以发现王船山学术思想活跃的踪迹。理学经世思潮兴盛时,主张治学和为政都要关注社会、要讲求实效的曾国藩、郭嵩焘、彭玉麟等理学经世派将王船山视为儒学道统的传承者,积极弘扬船山学理学经世的主张和见解;维新思潮兴起后,倡导民权、抨击专制的维新人士梁启超、谭嗣同、唐才常等则积极肯定王船山趋势更新的发展观和变革理念,积极为社会改良运动造势;民主革命思潮发展起来后,主张民族革命、弘扬国粹的辛亥革命志士章太炎、章士钊、刘人熙等大力宣扬王船山的民族主义思想,积极适应革命排满的需要;及至现代新儒学思潮产生后,主张以民族文化为本位,积极复兴儒学的熊十力、钱穆、贺麟等现代新儒家,积极借鉴船山学来构建适合近代社会发展的的哲学体系;而到了马克思主义思潮兴起后,嵇文辅、侯外庐、张岱年等学者又努力挖掘和弘扬了船山学里蕴含的唯物史观和辩证法思想。上面提及的这些学者们身处不同地域,来自不同的社会阶层,其学术观点、政治见解也各有千秋,但他们均能够将王船山视为自己的同道或益友,积极从船山学中汲取养料,为他们倡导的社会改良运动或革命运动提供理论支持。在这些仁人志士们的学术思想中或人格情操里.都或多或少可以发现受船山学影响的痕迹,船山学受到近代如此多的学者的青睐,这是一个十分值得探讨和研究的事情。同时船山学发展、演变的过程,恰好还吻合了近代中国主流社会思潮的发展,而且彼此之间还有着密切的联系和互动,因此本文即以船山学与中国近代社会思潮的发展关系为研究对象,通过二者之间的互动,认识到历次社会思潮的兴起,不仅丰富了船山学的内容,也推动了船山学的发展,更加有利于船山学较好地实现了从传统文化向近代文化的过渡和转型,但同时船山学也积极地促进了近代社会思潮的活跃,并且还为近代的社会改良运动和革命运动提供了有力理论支持,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近代化转型从学术思想方面做出来贡献。因此本文把近代的船山学研究作为近代中国社会思潮研究的个案,试图通过剖析这一阶段船山学发展嬗变向度和转型机制,来透显近代社会各主要思潮产生、兴盛和衰老的过程,以及进一步探究在面临西方文化渗透的情况下,近代知识群体在寻求中华民族复兴的道路上,对中西文明所做的沟通和融合,并力图揭示作为传统文化精粹之一的船山学,曾经给予了近代国人救亡图存的精神动力,今天在中华民族崛起的道路上,我们仍然可以继续弘扬船山的精神,坚持走自己的路,努力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思想文化体系。
杨微[8](2013)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船山学社研究》文中提出船山学社本是民国初年刘人熙等湖南士绅于1914年在长沙成立的一个以研究和宣扬船山学说为宗旨的学术团体。20世纪20年代一度中辍,到1932年,船山学社正式改组,这使船山学社呈现出新的特点。改组后的船山学社开展了许多社务活动,如举行祭祀、举行讲演、出版学报等,通过对船山学社改组的背景、改组后的活动、社务管理模式等方面的研究,可以比较全面的了解船山学社在三十年代的活动状况,有助于我们认识王船山思想在民国年间的传播与转化,有助于我们认识民国年间湖湘文化的发展情况,有助于认识民国年间的社会状况。全文由绪论、四章及结语共六个部分组成。绪论主要阐释选题缘由及有关船山学社的研究状况,阐明本文的创新点及思路。第一章主要是介绍船山学社的由来以及分析学社改组的历史背景。对于改组的历史背景的分析从全国大背景和湖南特定背景两方面来进行,其中主要将思想文化领域的政策等作为切入点进行分析。第二章主要是探究船山学社改组的经过、重点介绍船山学社中几个关键人物以及改组后的社务管理模式。对于船山学社改组经过的探讨,本文试图理清船山学社改组与湖南省政府省党部之间的关系;通过介绍船山学社中几个重要人物的情况,探析他们对于船山学社改组及发展的贡献。第三章主要是论述船山学社改组后进行的主要活动。对于学社开展的演讲活动,本文将学报上摘录下来的演讲题录信息列表后进行简要分析,探讨船山学社同人注重传播船山哪些着作及思想。第四章主要是阐述船山学社的思想阵地——续刊《船山学报》的内容、出版发行情况等。其中通过对《船山学报》中登载的书信内容的统计分析,从中可对《船山学报》的社会反响情况略见一斑。结语是对本文的归纳和总结。
段志强[9](2011)在《孔庙与宪政:政治视野中的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从祀孔庙事件》文中研究指明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自光绪初年以后数次被提请从祀孔庙,直到光绪末年才得以入祀两庑,最后一次请祀更掀起了广泛的激烈论争。一方面,时代的发展逐渐改变了人们对先儒与孔庙祀典的认知,三人的形象越来越脱离原来的轨道,而被塑造为新兴政治理念的代表人物;另一方面,在清末预备立宪的时代背景下,急速的政治变革遭遇了来自各个方面的质疑,因此当局试图以表彰他们来宣示立宪诚意,推动政治改革的进程。"孔庙"这个传统意识形态的核心符号,就此与"宪政"这个全新的政治理念产生了看似不可能的奇妙联系。
段志强[10](2011)在《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从祀孔庙始末新考》文中指出光绪二年,时任礼部左侍郎的郭嵩焘提请将王夫之从祀孔庙,为礼部尚书徐桐所格,光绪四年被内阁驳回;光绪十年,江苏学政陈宝琛请将顾炎武、黄宗羲从祀孔庙,得到翁同龢、潘祖荫、孙家鼐的支持,但礼部仍然议驳;光绪二十年,湖北学政孔祥霖疏请将王夫之从祀孔庙,次年复为大学士李鸿章等会同礼部议驳;光绪三十三年正月,御史赵启霖奏请将王夫之、黄宗羲、顾炎武从祀孔庙,次年九月得旨,命将三儒一并入祀。在顾、黄、王入祀孔庙的过程中,每次请祀都引发了巨大的争论,而正反双方的意见异同和势力消长,则显然与时势的变化密切相关。
二、船山崇祀与近代湖湘地方文化建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船山崇祀与近代湖湘地方文化建构(论文提纲范文)
(1)郭嵩焘法治人格与事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论 |
一、选题缘起 |
二、选题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际意义 |
三、研究动态述评 |
(一)对近代湖南人的人格事功研究 |
(二)对郭嵩焘法治人格与事功的研究 |
四、理论导引 |
(一)湖湘人格与事功 |
(二)法治人格与事功的理论分析 |
1、“人格”一词的溯源及定义探讨 |
2、法治人格的定义探析及内涵 |
3、法治人格与事功的理论阐释 |
五、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六、创新之处 |
第一章 郭嵩焘法治人格形成的时代背景与个人因素 |
第一节 晚清变局与西方法治文明的传入 |
第二节 国人对西方法治的主动传播 |
第三节 郭嵩焘的个人经历 |
一、郭嵩焘与湘军事业 |
二、参与洋务运动 |
三、出使西洋 |
四、公使回国 |
第二章 洋务先知:清醒看世界第一人 |
第一节 湖湘士人对“夷务”的探索 |
一、“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提出 |
二、湘人领导的洋务运动 |
三、郭嵩焘初涉洋务知洋情 |
第二节 郭嵩焘洋务思想及其法治人格体现 |
一、破“夷夏之防”观念 |
二、西洋立国有本有末 |
第三章 使西先觉:第一公使的法政考察 |
第一节 “马嘉理”事件的影响 |
一、中国近代外交的开端 |
二、郭嵩焘任中国第一任外交官 |
第二节 郭嵩焘对英国议会制度的考察 |
一、对“君民兼主国政”的思考 |
二、在中西民主政治之间进行对比 |
第三节 对西方司法制度的考察 |
一、对律师制度的考察 |
二、对陪审制度的考察 |
三、对狱政制度的考察 |
第四章 湘风促化:推动湖湘法治文化的近代转型 |
第一节 重振‘人心风俗’ |
一、确立王船山“道统‘地位 |
二、以王船山为核心树立湖湘典范 |
第二节 开创近代湖湘法政教育先河 |
第三节 早期维新运动先驱 |
一、建立中国式议会制度的提议 |
二、早期湖湘维新派对郭嵩焘思想的继承 |
三、近代湖湘法政事业的兴起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一、着作类 |
二、期刊类 |
三、学位论文类 |
四、报刊、文件类 |
附录 |
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2)晚清皇嗣与大礼议之争(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意义 |
二、学术史回顾 |
三、资料来源和文章构思 |
第一章 光绪继位所引发的大礼议之争 |
第一节、同治皇后及后嗣的争议 |
第二节、穆宗帝后升祔大礼议 |
第三节、围绕皇帝本生父的各种争议 |
小结 |
第二章 己亥建储所引发的中外关注 |
第一节、戊戌政变后的废帝图谋及国内外反应 |
第二节、己亥建储 |
第三节、大阿哥的废黜 |
小结 |
第三章 溥仪继位所引起的礼仪争议 |
第一节、关于立嗣溥仪的争议 |
第二节、有关光绪和慈禧葬祭的争议 |
第三节、监国摄政王载沣 |
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3)继起斯文:清末书院对船山之学的传播及湘学学统的完善(论文提纲范文)
一、清中期以前王船山及其学说传播概况 |
二、书院与船山之学的传播 |
三、船山之学与湘学学统的完善 |
四、结语 |
(4)民国初年船山学社的讲演活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民国危机与船山学脉的延续 |
二、由船山以津逮邹鲁 |
三、以船山学修身应世 |
四、兼顾学术研讨与国学传播 |
(6)论郭嵩焘在晚清湖湘文化建构中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意义 |
第二节 研究现状 |
第三节 本文的思路与创新之处 |
第一章 表彰船山,树立地域文化典型形象 |
第一节 推崇《船山遗书》 |
第二节 开展船山纪念活动 |
一、执着“船山祠”的设立 |
二、奏请船山从祀文庙 |
三、开展船山纪念活动 |
第二章 编修史志,书写地域文化崭新精神 |
第一节 修立《湖南通志》的初心 |
第二节 编纂《褒忠录》的理念 |
第三章 挖掘乡贤,构建湖湘文化知识谱系 |
第一节 设立祠堂,景仰先贤 |
第二节 赞赏考据,重建知识谱系 |
一、表彰湖南考据学者 |
二、重释湘水校经堂 |
第三节“流传百代千龄后,定识人间有此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7)近代社会思潮演进格局下的船山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其意义 |
1.2 研究综述 |
1.2.1 关于“船山学”概念的论述和船山学研究的分期讨论 |
1.2.2 关于中国近代社会思潮的界定 |
1.2.3 船山学与中国近代社会发展研究综述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1.3.2 研究重点 |
1.3.3 研究方法 |
第2章 船山学的特点及近代知识群体对船山学的认识 |
2.1 王船山的生平事迹和着作考述 |
2.2 王船山的学术特征 |
2.3 近代知识群体对船山学的诠释和重建 |
第3章 理学经世思潮兴起和船山学中经世致用思想的彰显 |
3.1 理学经世思潮兴起 |
3.2 湘籍官绅传播船山学和复兴湖湘文化的热忱 |
3.3 邓显鹤首次系统刊刻《船山遗书》船山学初显光彩 |
3.4 曾国藩刊刻金陵版《船山遗书》促使船山学显名于天下 |
3.5 郭嵩焘对王船山的敬重和推崇 |
3.6 彭玉麟创立船山书院及对船山学的弘扬 |
第4章 维新思潮兴起和对船山学变革思想的弘扬 |
4.1 维新变法思潮兴起 |
4.2 谭嗣同人格精神和学术思想与船山学的渊源 |
4.3 梁启超对船山学研究的新视角和新方法 |
4.4 刘人熙积极弘扬王船山道德救世的理念 |
4.5 清末社会思潮变迁与王船山入祀孔庙 |
第5章 民主革命思潮中船山民族主义思想的诠释 |
5.1 民主革命思潮兴起 |
5.2 国粹派对船山思想的弘扬和诠释 |
5.3 章太炎对王船山“夷夏大防”思想的借鉴和阐发 |
5.4 《船山学报》的创办及对船山学的推广 |
5.5 西学东渐下船山学研究的新发展 |
第6章 现代新儒学思潮与船山学研究的新发展 |
6.1 现代新儒学思潮兴起 |
6.2 熊十力新唯识论哲学体系下对船山学的阐释和修正 |
6.3 钱穆宋学观视野下对船山学的认识和理解 |
6.4 贺麟“新心学”哲学观与船山学的关系 |
6.5 第一代现代新儒家其他学者对船山学的研究 |
第7章 马克思主义思潮与船山思想研究的新范式 |
7.1 马克思主义思潮兴起 |
7.2 嵇文甫开创了用唯物史观研究船山学的先河 |
7.3 侯外庐“早期启蒙说”视野下的船山学研究 |
7.4 张岱年的船山学研究和对“文化综合创新论”的影响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A 近代船山学文献资料及大事简表(1829----1949) |
附录 |
致谢 |
(8)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船山学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三十年代船山学社改组的历史背景 |
1.1 船山学社的由来 |
1.2 船山学社的改组背景 |
第二章 三十年代船山学社改组经过及改组后社务管理模式 |
2.1 船山学社的改组 |
2.2 船山学社的管理模式 |
第三章 船山学社改组后的主要活动 |
3.1 举行祭祀 |
3.2 举行学术演讲 |
3.3 举行季课 |
第四章 三十年代船山学社学术阵地——续刊《船山学报》 |
4.1 《船山学报》的出版发行 |
4.2 《船山学报》的主要内容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9)孔庙与宪政:政治视野中的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从祀孔庙事件(论文提纲范文)
一 |
二 |
三 |
四 |
结 论 |
(10)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从祀孔庙始末新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 《三儒从祀录》及其史料价值 |
二 三儒从祀建议之提出 |
三 郭嵩焘请祀王夫之 |
四 陈宝琛请祀黄宗羲、顾炎武 |
五 孔祥霖请祀王夫之 |
六 赵启霖请祀王夫之、黄宗羲、顾炎武及其允准 |
七 余波 |
四、船山崇祀与近代湖湘地方文化建构(论文参考文献)
- [1]郭嵩焘法治人格与事功研究[D]. 罗啸. 湖南师范大学, 2020(12)
- [2]晚清皇嗣与大礼议之争[D]. 刘静. 华东师范大学, 2020(10)
- [3]继起斯文:清末书院对船山之学的传播及湘学学统的完善[J]. 邓洪波,刘艳伟. 船山学刊, 2019(02)
- [4]民国初年船山学社的讲演活动研究[J]. 张晶萍.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8(05)
- [5]学术与政治的复杂交织:1919年“颜李从祀事件”探析[J]. 王学斌. 社会科学战线, 2018(07)
- [6]论郭嵩焘在晚清湖湘文化建构中的作用[D]. 李烨梧. 湖南师范大学, 2016(02)
- [7]近代社会思潮演进格局下的船山学研究[D]. 刘觅知. 湖南大学, 2015(02)
- [8]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船山学社研究[D]. 杨微. 湖南师范大学, 2013(S1)
- [9]孔庙与宪政:政治视野中的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从祀孔庙事件[J]. 段志强. 近代史研究, 2011(04)
- [10]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从祀孔庙始末新考[J]. 段志强. 史学月刊, 20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