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医疗卫生装备》杂志再传喜讯 本刊入选“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统计源期刊”(论文文献综述)
刘小燕[1](2016)在《改革开放以来高校科技期刊的变迁与发展》文中研究说明采用数据统计与个案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从科学传播学的视角全面考察了改革开放以来高等学校主办的1 276种科技期刊创、复刊的发展历程。依据创、复刊数量规模的波动,将其发展划分为改革开放前夕的复苏期(1977-1978)、改革开放初期的的第一次规模扩张期(1979—1988)、规模稳定期(1989—1999)、新世纪的跨越发展与精品期刊战略引领期(2000—2013)等4个阶段,并选择每一发展阶段的代表性期刊或不同类型期刊,勾绘其科学史册、科技学科支撑、学术育人和科技文化传承等四大功能进化的轨迹,并从其学科分布、地域分布、办刊宗旨,以及网络传播和信息化建设所致传播方式、编辑出版形态和管理模式的变化入手,考察其演变规律。在演化发展所经历的改革开放和21世纪两个重要节点,高校科技期刊从传统出版的规模扩张到新世纪数字出版转型的节点上到底出现了哪些矛盾以及如何解决,并就此提出应对策略。研究结果表明:(一)改革开放以来新创办的高校科技期刊集中在医学(407种)、综合性自然科学(310种)、工程技术(254种)和农学(103种)这四大类型,占到总量的84.2%,与改革开放时期关注民族医疗卫生事业、成套进口工程技术设备、重视基础自然科学研究和以农为治国之本的国策大致吻合,创复刊地域集中分布在京、鄂、苏、沪、陕等五大高等教育基地,在时间特征上以1979—1988年间为创刊高潮,并形成了高校科技期刊规模扩张的顶峰,“211”“985”高校期刊渐成办刊主力,同时1978年在东部沿海沿江一带开始出现英文期刊,达到71种,显现出国际学术大融合的新趋势;(二)《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浙江大学学报》中英文版、《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复旦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等7所高校发表了263名两院院士的3340篇科技论文,在1978年—20世纪80年代末引入以SCI为导向的科技评价体系之前发文数量最多,占到32.7%。其中发文人数占7校369名两院院士总数的71.3%。这显示了评价体系引入前高校自然科学学报的自然状态,显示了与其优势学科高度契合的现象,从7所大学获选院士前发文数多于获选院士后发文的比较,也凸显了高校学报学术育人和学科孕育的独特作用;(三)在20世纪80年代末引入以SCI为导向的科技评价体系之后,很多着名高校逐渐推出“千篇工程”以及制定一系列奖励措施鼓励追求SCI论文数量,甚至泛化至科技期刊评价、学位点评估、研究生毕业、教师职称评定、高校排名、院士评选、千人计划、国家基金评审、国家奖励等越来越多的领域,最终使其收录中国科技论文的总篇数由1987年的4880篇递增至2014年的26.35万篇,所占的世界份额从0.73%上升到14.9%,并连续6年位居世界第二位,其中高校的贡献率达到80%以上,表明以SCI为主导的科学评价体系对高校产生的深刻影响远高于其他事业单位,而承受的最大代价之一就是高校科技期刊大量一流论文的外流。(四)自2009年由教育部科技司主导实施的中国高校精品·优秀·特色期刊评比,试图彰显这个特殊群体,以精品期刊建设引领高校科技期刊走出SCI的阴影,而实际上再陷其窠臼,评选伊始被SCI收录期刊的自动进入精品,门槛也渐趋增高,并越来越看重SCI,但它显然是一种有效的和有意义的矫正,985和211高校所办期刊始终占有精品期刊的绝大多数,连续3次以上获奖的占到62%,说明以高校精品科技期刊为代表的高校科技期刊群具有相对稳定性,并引领了中国高校科技期刊发展的新趋势。(五)进入21世纪之后,网络传播彻底颠覆了纸质传媒的传统地位成为传播主渠道,基于中国知网的《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网络传播分析表明,21世纪的网络传播是纸媒传播(以邮发订阅5000册为最高发行量)增量的数千倍,而网络传播本身亦逐年增长,2005—2009年下载量从103502次迅速上升至272428次,递增了2.7倍,2010年以后后呈现出平稳增长趋势,均保持在250000次以上,其中国外访问下载10827次,占总下载次数的0.48%;《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则从2005年的33072次递增至2010年的220352,递增7倍以上,其中国外访问下载2593次,占总下载次数的0.25%。这表明期刊电子版的网络传播成为传播的主要途径,纸质版的传统传播发行显得微不足道,同时在国外传播的比例仅占总下载次数的0.5%,封闭与开放、本土化与国际化、纸媒与网媒形成尖锐矛盾。研究结论认为:(一)在现有总量为1 276种高校科技期刊中的1 020种(79.9%)是改革开放的产物,历经复苏回暖→规模扩张→稳定提升→转型跨越的演化轨迹,实现了从改革开放初期以规模扩张为主的办刊模式向新世纪精品期刊的引领、网络传播与国际化的发展路径的转型,形成与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协三分天下的办刊势态,形成了距离作者、读者最近的一个期刊群体,并以科技学科支撑和学术育人为主要功能支点,以反映本校教学科研的内向性为特征的独特期刊群体,越是高层次大学的期刊其内向性越是明显,对本校学科的支撑和人才培育的作用愈加明显。像《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发表温诗铸院士的40余篇摩擦学稿件,并3次出版摩擦学专辑,创办《摩擦学》期刊、渐成世界重要的摩擦学研究重镇,并成为国际摩擦学会副主席等,有力支撑并推动了该校摩擦学学科的建设与发展。赵柏林院士在《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持续发文48年,廖山涛的代表作,包括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的成果,几乎均发表于此,显现了高校科技期刊对学科建设的支撑和科学顶尖人才的形塑的突出功能。(二)SCI评价体系由单一的期刊采购订阅依据,不恰当地的向各个领域特别是高等教育各个层面的泛化使用,以及唯SCI马首是瞻和SCI崇拜的形成,直接导致高校科技期刊生态严重失衡,以科学大师为主构成的学术高地似乎渐被夷为平地,民族自主创新、大众创新、万众创新的保护面临极大风险。一方面,我国科研活动产出的论文数量被SCI收录的数量在世界上的地位越来越高,而另一方面,由于SCI在科研绩效评价中的不当泛化,我国绝大多数高水平论文发表于国外SCI外文期刊,导致高校科技期刊等中文科技期刊的地位和水平岌岌可危,大多沦为教师评职和研究生毕业的自留地,并每年向国外期刊支付2.5亿元的版面费。这显然不利于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不利于大众创新、万众创新国家重大战略的推进和落实,不利于我国(?)学技术文化综合竞争力、核心竞争力的提升,不利于高校知识服务产业的发展。(三)网络传播、数字出版、精品期刊引领了21世纪高校科技期刊新的发展方向,互联网逻辑下高校科技期刊面临着数字化、国际化与专业化办刊模式的挑战与转型。在新常态的出版格局中,高校科技期刊面临大量随俗为变和与时俱进的新问题,除云框架下的网络传播进一步提升以外,XML、微信等技术也在为科技期刊所用,使传播更为顺畅,集群发展、应对国际竞争、数字化发展、规范文章显示度、明确作者的贡献度、提升期刊内容的传播度,均是前所未有的新问题,预示着更新管理方式、办刊理念、传播方式、建立精品意识、特色意识、依靠新的科技不断改造出版业等议程设置,将决定高校科技期刊的未来走向。(四)高校科技期刊在青年教师和博硕士研究生培养中、在高校学科建设中的创新、累积、传承作用方面、在高校知识创新的传播交流中,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彰显了其强大的育人功能、学科培育功能和窗口效应,《清华学报》等期刊发展的百年史无可辩驳地证实了这一论点。它也从理论上证实,纯粹意义上的大学就是知识分子的精神家园,是生产知识和思想的场所,而知识和思想的生产必须写成文字经由媒介发表才会作用于社会和传之后世,这就是高校科技期刊之所以产生和之所以存在的逻辑基础。在这个意义上,高校科技期刊就是高校师生精神家园的一部分,是知识和思想生产链条最重要的终端。目前,它已融为中国现代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成为国家科技发展水平、民族文化软实力和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构成要素之一,也是民族自主创新的重要媒介载体。因此,我们应该在国家知识创新体系、高等学校创新体系的大框架下,重新认识和挖掘高校科技期刊的作用和潜力,使其成为高校知识创新的重要园地。其中,尤其是不以SCI论英雄,调整以SCI为导向的科学评价体系,鼓励科技工作者将原创成果用母语在国内期刊发表,大幅度提高对优秀中文科技期刊的支持力度,积极推进科技期刊本土化和民族自主创新战略,恢复和修复高校科技期刊的原生态,汲取历史教训,在办好纸质期刊的基础上,将重点转向数百倍、数千倍于纸质期刊发行量的网络传播效益的最大化追求,将信息化建设和管理的成败与否作为当代高校科技期刊竞争取胜的关键,以网络传播、数字出版、精品期刊为引领,以此切入和突破,求生存、求发展,回归本真、守正创新,积极应对集群化、国际化、专业化、市场化、虚拟化、网络化、信息化的挑战,开创其美好未来。正所谓: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以达纲举目张之效。
甄宏丽[2](2012)在《初夜必痛的谬论——性恐惧的罪魁祸首》文中研究指明科学研究发现,处女膜上面神经末梢并不丰富,处女膜破裂本身不会引起明显疼痛。但是自古以来人们都会有一个心理预设,即初夜会疼痛,因此女性才会把阴道被首次撑开的胀满的感觉和阴道黏膜被摩擦的感觉定义为痛觉,这造成了很多女性性恐惧的悲剧。大家的评论众说纷纭,加之临床病例中这方面问题的凸显,在这里就这
沈敏,鲁玉红[3](2009)在《加强质量意识 丰富品牌内涵——2009年中华医学会电子版系列杂志编辑学习研讨会纪要》文中认为
王元荪,陈黎[4](2007)在《专利介绍》文中研究指明
刘凯[5](2013)在《面向荆楚文化传承的数字出版产业建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旨在提出促进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以数字出版为龙头,引领数字形态文化资源制作产业集群构建数字文化资源体系,创立面向数字时代的数字形态文化服务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通过荆楚文化资源考察和面向三网融合服务产业的荆楚数字文化资源体系构建,论证上述政策建议的可行性。通过数字出版中英文学术文献检索和统计,发现数字出版学术研究的重大缺陷是没有讨论并发现数字出版的社会服务功能、时代文明功能和文化经济功能,从而难以为数字出版的历史使命进行定位。基于科学存在原型结构,数字出版作为一种客观的文化存在,其时间结构可以通过文化资源创造发展轨迹加以辨识,其空间结构可以通过文化资源框架加以辨识,其物质结构可以通过产业价值评价框架加以辨识。通过文化资源中英文学术文献检索和统计,发现由于缺乏考察规范,现有的学术研究对于文化资源的审视很难具有可对比性。文化资源的讨论,必须重视两类问题,一是应该建构文化资源组成因素框架,明晰研究对象:二是应该厘清文化资源的客观属性,界定研究边界。基于科学存在原型结构,逐次考察文化资源研究行为和研究对象,抽象文化资源认知体系。发现文化资源学术研究,应该考察文化资源客观自然系统,辨析文化资源语言载体系统,发掘文化资源认知对象,建构文化资源认知形态,探索文化资源认知本体,而展开文化资源有序研究的前提在于通过构建文化资源组成成份框架确定研究对象。通过实证穷举,建立文化资源组成因素一阶结构框架。以技术支撑框架和生产支撑框架为基础,通过文化资源的形成与累积历程的回溯与展望,提出人类文明断代判据,对应地建构起文化资源创造发展轨迹。文化资源创造发展轨迹表明,数字形态文化资源构建与服务将是数字文明的物质基础,数字形态文化资源网络集群创造模式将是数字文化资源构建的基础。以文化资源创造发展轨迹模型、文化资源组成因素一阶结构和资源规模为考察维度,以地域空间为背景,建构文化资源三维考察模型。以武汉地域为调查对象,在文化资源组成因素一阶结构下,简化设立荆楚基础文化资源框架,建构面向三网融合信息服务产业的武汉市地域基础文化资源三维考察模型;分别获得武汉地域非物质文化遗产类文化资源规模、博物(纪念)馆文化资源规模、艺术团体文化资源规模、图书音像出版类文化资源规模、期刊出版类文化资源规模,以及旅游类文化资源规模。证明在武汉地域,实体形态荆楚文化资源具有海量规模。根据文化资源组成因素一阶结构框架,提出数字形态文化资源构成框架,认为在当前,数字文化资源形式主要由实体文化资源的数字化内容、直接构建并运行于互联网络的数字资源和虚拟交互数字内容等3种表现形式组成。对应归纳出数字形态文化资源制作与发布流程,总结出数字文化资源工业化制造体制,表明数字文化资源制作产业是构建数字形态文化资源体系不可或缺的基础。在实体文化资源考察结果的基础上,通过主成分分析法对武汉地域内的数字文化资源建构路径进行考察。基于对数字文化资源的调查数据,提出4项能够表征武汉市地域基础文化资源数字化建设进展的指标,进行标准化变形后,提取到1个主成分;通过主成分综合模型,计算出武汉市基础文化资源数字化建设综合得分。经过得分排序,可以发现,在武汉地域内出版行业文化资源的数字化程度最高,群艺馆、博物馆、文物保护单位数字化程度较低。荆楚数字文化资源制作产业集群当前的工作任务是构建网站系统、虚拟旅游平台、音视频数据库、3D文物观看平台。基于数字文化资源3种表现形态,建立荆楚文化数字资源分类框架,由此产生包括24个大类、75个子类的数字形态文化资源组成成分框架,推论出由75类数字形态文化资源制作产业构建的荆楚文化数字资源制作产业集群。根据文化资源组成因素一阶结构框架,不同类型的实体文化资源之间缺少逻辑关联,导致文化资源和文化资源制作产业呈现为孤岛型结构。只有数字出版能够从逻辑上,向下引领文化资源制造产业,向上支撑三网融合信息服务产业,故而数字出版能够担当引领数字文化资源制作产业集群发展的龙头,承担起构建数字文化服务战略新兴性产业的重任。面向数字文化服务战略新兴性产业构建,以数字出版为龙头,提出荆楚文化数字形态资源制作产业集群科技发展促进政策备选框架,包括荆楚文化数字形态资源关键制作技术创新计划研究选题备选清单、荆楚文化数字形态资源制作示范流程培育计划研究选题备选清单、荆楚文化数字形态资源制作企业成长扶植计划研究选题备选清单、荆楚文化数字形态资源制作产业集群振兴计划研究选题备选清单等。
尤伟杰[6](2011)在《《武警医学》期刊学术发展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综合分析《武警医学》期刊的学术水平及外部环境因素,探索适合期刊发展的战略模式,使《武警医学》能够充分反映武警部队医学优势学科水平,代表武警部队医学科技的发展方向。方法:首先对武警部队卫勤系统的职能体系和《武警医学》的宗旨、任务进行介绍,之后运用引文分析法、数值统计法、文献计量法,分析了《武警医学》期刊的学术水平及外部环境因素。(1)将武警部队1999~2008年发表在《武警医学》以外的中文医学文献的被引用指标与《武警医学》文献数据作一对比,明确两者的影响力和被关注度是否一致;(2)分析武警部队1999~2008年发表在《武警医学》以外的中文医学文献中高被引论文的学科、机构分布,以初步明确武警部队医学优势学科的主要研究领域和机构,选择高被引论文发文量排名前十位的医疗机构制作学科h指数雷达图,分析其学科结构;(3)对《武警医学》1999~2008年发文中高被引论文的学科、机构分布进行统计,并与武警部队医学优势学科、机构进行对比,明确《武警医学》发文水平与武警部队医学优势学科的吻合程度,以及外流的高质量论文的基本情况;(4)对《武警医学》2004~2008年发表的全部论文中高被引论文的栏目分布进行分析,评价各栏目运作绩效,明确特色栏目;(5)通过电话访谈的形式,对武警部队10个医疗机构共30名医务人员,就《武警医学》期刊在学术水平、服务部队等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调查;(6)分析目前国内、外期刊业发展和竞争态势,以及军队医学期刊的现状。通过以上方法,明确《武警医学》期刊存在的内部优势、劣势及外部机会、威胁,在此基础上,运用SWOT分析,研究并提出期刊的发展策略。结果:(1)1999~2008年武警部队发表医学文献26894篇,其中《武警医学》发文4336篇,发文数在刊载武警部队医学论文的期刊中居首位,占16.12%,说明该刊在武警部队有着广泛的影响和认可度;(2)1999~2008年武警部队发表的医学论文数呈逐年增长态势;《武警医学》发文自2005年后总体呈下降走势,与期刊近年来不断提高论着、述评等大篇幅、高水平论文的发文比重,降低个案、经验交流等短篇文章的比例有关;(3)1999~2008年武警部队发表在《武警医学》以外的医学文献共22558篇,平均被引频次为2.98次,1999~2008年《武警医学》发文4336篇,平均被引频次为2.47次;(4)《武警医学》在武警部队各医疗机构的影响力并不均衡,表现在有些单位倾向于在《武警医学》发表高水平论文,而有些单位高水平论文则倾向于投到其他专业期刊;(5)武警部队发表在《武警医学》以外期刊的高被引医学论文共1993篇,刊载高被引论文数最多的前31种期刊总发文678篇,占总数的34%(678/1993),其中专业性期刊26种,综合性期刊仅5种;(6)武警部队发表在《武警医学》以外的医学论文中,高被引论文数最多的前十个学科依次为:药理学、基础医学、骨科、心血管内科、中药药理、医院管理、护理、放射影像诊断、消化内科及肿瘤研究等;发文数最多的前十个单位依次是:武警总医院、武警医学院、武警医学院附属医院、武警广东总队医院、武警上海总队医院、武警湖北总队医院、武警安徽总队医院、武警北京总队医院、武警浙江总队医院、武警江苏总队医院;(7)《武警医学》发表高被引论文数最多的前十个学科与武警部队医学优势学科分布不完全相符,有些学科存在差异;两者发文量最多的前十个单位基本相符;(8)《武警医学》救援医学、卫勤保障、专家论坛等特色栏目产生高被引论文的能力较强,表明期刊具有明显的军事医学特色;依靠专家学者办刊,提高了学术质量;(9)电话访谈结果表明,《武警医学》期刊存在的主要问题依次为“论着中基础研究性论文太多,临床研究文章偏少,不容易看懂”,占36.7%;“临床经验类文章内容雷同,学术水平一般”,占33.3%;“救援医学类文章刊登间隔时间较长,年刊登期数较少”,占16.7%;“护理类文章重复前人工作的较多,创新性不强”,占13.3%;“没有在线编辑审稿系统,作者投稿、查稿不方便”,占10%;“编校质量还需提高,时有错别字”,占6.7%。综合以上分析,明确期刊存在的优势、劣势、机会、威胁,即:优势:(1)在武警部队有着广泛的影响和丰富的作者资源;(2)定位准确,品牌效应明显;(3)拥有一支素质过硬的编、审团队;(4)期刊质量管理制度健全;(5)为独立法人机构,实力雄厚;(6)论文结构实现了优化。劣势:(1)吸引创新性论文的能力还不够强;(2)营销力量薄弱;(3)地域局限性强;(4)理论性研究论文多、实用性较强的文章偏少;(5)尚未建立互动性网络平台。机会:(1)“建设现代武警卫勤”的总体思路给《武警医学》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2)科技期刊仍然是信息传播的重要载体和科技创新的重要平台;(3)国家发展精品科技期刊的政策导向明确。威胁:(1)医学期刊市场竞争所带来的威胁;(2)武警部队医院编制调整带来的影响;(3)专业性期刊较综合性期刊竞争优势明显。结论:《武警医学》是我国军事医学领域内的重要学术期刊,在武警部队有着广泛的影响力,具有鲜明的武警医学特色,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学术风格和办刊理念。运用SWOT分析,研究并提出期刊的发展策略框架为:●着眼武警卫生建设“十二五”规划,拓展为卫生事业服务功能;●立足武警医学优势学科,吸引科技创新论文;●兼顾理论性和实用性,提高服务基层能力;●建立长效机制,打造期刊特色品牌;●实施技术提升战略,加快期刊网络平台建设;●破除地域限制,“走出”武警部队争取更多市场份额;●与军队医学期刊合作,参与市场竞争;●争取国家精品科技期刊政策支持,实现可持续发展;●面向世界发展,扩大国际影响。
索再萍[7](2007)在《部队基本卫生装备选型方法与选型系统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部队基本卫生装备是配备部队和后方卫勤支援单位,满足平时与战时卫生勤务保障基本需求的装备,是卫生装备的组成部分,其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卫生装备的发展水平和卫勤保障能力。目前部队基本卫生装备的来源主要有两种途经:一是由我军自行研制,二是市购选型。如何确定市购选型基本卫生装备的指标体系,开发一个选型平台是基本卫生装备建设的重要研究课题。科学合理的基本卫生装备选型指标体系、选型方法和选型系统是基本卫生装备采购管理更加科学、公平、可靠的理想工具之一。为此,本课题开展了选型指标体系和选型方法研究,建立了部队基本卫生装备选型指标体系、选型模型,开发了选型系统,旨在使我军基本卫生装备选型工作科学、有序。通过对部队卫生装备战技指标体系和相关标准的分析,结合专家调查,确定了一个开放式的部队基本卫生装备选型指标体系。以开放式的部队基本卫生装备选型指标体系为基础,根据指标体系特点,采用改进的多目标决策法作为部队基本卫生装备选型方法,其中权重计算采用融合赋权法。据此建立了部队基本卫生装备选型模型。运用计算机编程技术与数据库技术,设计了系统数据流程与数据结构,在windows XP下利用Delphi软件开发了部队基本卫生装备选型系统。通过数据测试证明系统运行良好,显示了部队基本卫生装备选型模型的合理性和科学性。该系统为我军今后基本卫生装备选型提供一个辅助参考平台。最后,对课题研究进行了总结,阐明了本课题的研究特色,讨论了选型指标对部队基本卫生装备选型的影响及确定选型指标体系应注意的问题。同时,提出了本研究的不足之处及下一步打算。该研究的主要创新点表现为:首次进行了比较系统的部队基本卫生装备选型研究,弥补了这一领域的空白;采用改进的多目标决策法作为选型方法,弥补了传统方法的不足,使选型工作更科学合理;首次开发了开放式的部队基本卫生装备选型平台,可为装备采购工作提供参考平台。
温晓平[8](2005)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发展变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科技期刊是近现代产生并迅速发展起来的一种文献类型,农业高校学报是我国目前最为重要的农业科技文献类型之一。《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以下简称《学报》)作为我国西北地区创办最早的综合性农业科学学术期刊,对其进行深入研究有助于了解我校及其西北农业科学研究的发展变化,彰显《学报》在我国西部乃至全国农业科学研究中的地位与作用。本研究运用历史学、编辑学、文献计量学的理论与方法及EXCELL软件的统计分析功能等量化研究手段,纵横交叉、点面结合,多层次、多视角地研究了《学报》的历史变迁、载文学科类别、作者群、引文信息等,分析了《学报》载文学科类别与学校科研领域演替的关系,并对《学报》在全国农业高校学报、全国农林类期刊、全国所有高校学报及全国所有期刊中的地位进行了总体评价,以期为《学报》的进一步发展提高、建设国际化期刊及适应我校的发展规划而提供决策依据。 研究结果表明,《学报》起源于1936年7月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创办的《西北农林》(1936~1947年),在其发展变化的近70年中,《学报》的刊名依次变更为《西北农报》(1946~1948年)、《西北农学院学报》(1956~1960年,1978~1985年)、《西北农业大学学报》(1986~2000年)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其发展过程中屡经创办、停刊、复刊,但其发展变迁明显经历了初创与发行、确立与发展、稳定与成熟和迈向国际化4个发展阶段,《学报》也逐步发展成为现在的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全国综合性农业科学核心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农林类核心期刊,并被国内外20多家权威数据库或文摘期刊固定转载或收录。 《学报》刊载论文的梳理结果表明,《学报》于解放前共出版5卷18期,分别是《西北农林》2卷5期57篇,《西北农报》3卷13期124篇;1956~2004年《学报》共出版32卷169期,刊载论文3737篇。对所有论文学科分类的研究表明,《学报》载文涉及的学科由解放前的4类扩增到《西北农业大学学报》时期的28类,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自然科学版)》时期稳定为20类。《学报》刊载论文以农业科学类论文占主导地位,与《学报》综合性农业科学学术期刊的定位相符。在《学报》1936~2004年刊载的3918篇论文中,农业科学类论文最多,达2695篇,占总论文数的68.79%,是学报论文的主体类别;其次有生物科学类论文306篇,占总论文的7.81%,是近几年发展较为迅速的一门学科;排第3位的是经济类论文,有189篇,占总论文数的4.82%;轻工业、手工业类有127篇,排第4位,占总论文数的3.24%。随着刊载论文数的增加,农
武伯光,游苏宁[9](2003)在《中华内科杂志发展简史》文中研究说明
杨明,伍振峰,王芳,藏振中,钟光德[10](2016)在《中药制药实现绿色、智能制造的策略与建议》文中提出随着国家逐步贯彻落实《中国制造2025》,加快完善制造业创新体系,绿色、智能制造已成为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突破口。传统的中药制药行业生产水平较低、工艺粗放、生产设备落后、自动化水平低,严重制约着制药行业整体水平的提高,影响着药品的质量与安全。本文结合中药制药行业的现状,对中药绿色、智能制造的内容原则、机遇及挑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策略与建议,以期为中药制药行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提供借鉴。
二、《医疗卫生装备》杂志再传喜讯 本刊入选“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统计源期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医疗卫生装备》杂志再传喜讯 本刊入选“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统计源期刊”(论文提纲范文)
(1)改革开放以来高校科技期刊的变迁与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1.1 高校科技期刊的历史演变与社会功能 |
1.1.2 高校学科优势与作者群 |
1.1.3 改革开放以来高校科技期刊的裂变式发展 |
1.2 研究现状 |
1.3 研究思路及方法 |
1.4 研究内容 |
1.5 可能的创新之处 |
第二章 高校科技期刊参与改革开放的科学氛围酝酿 |
2.1 对全国科学大会精神的传播 |
2.1.1 对《通知》的报道 |
2.1.2 反思与体会 |
2.1.3 高校召开科学报告会呼应科学的春天 |
2.1.4 推动高校学报的复刊、创刊 |
2.2 参与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讨论 |
2.2.1 媒介参与作为自然科学领域真理标准讨论的起点 |
2.2.2 自然科学领域介入真理标准讨论的三个维度 |
2.2.3 报刊之于讨论的舆论动员与社会建构 |
2.3 参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讨论 |
2.3.1 科学与生产的辩证关系 |
2.3.2 科学是不是生产力 |
2.3.3 科学技术对生产力以及社会变革的作用 |
第三章 改革开放前夕高校科技期刊的复苏(1977—1978) |
3.1 “文革”背景 |
3.2 概况统计 |
3.3 学科分布 |
3.4 区域分布 |
3.5 从新创刊科技期刊发刊词看办刊新愿景 |
第四章 改革开放初期的第一次规模扩张(1979—1988) |
4.1 概况统计 |
4.2 学科分布 |
4.3 区域分布 |
4.4 从新创刊科技期刊发刊词看办刊宗旨的与时俱进 |
4.4.1 期刊服务于高校教学和科研 |
4.4.2 期刊作为产学研的纽带服务于现代化建设 |
4.4.3 呼吁学术的“百家争鸣、百花齐放” |
4.4.4 倡导“引进来”“走出去” |
4.4.5 扶植新生力量,形成“人才成长的阵地” |
4.4.6 呼吁学术创新 |
4.4.7 发刊词提出多角度历史使命,达成实现新时期学术愿景的社会共识 |
4.5 学报的准专辑化出版 |
4.6 高校学报的历史功能 |
4.6.1 两院院士在学报的发文情况 |
4.6.2 科学研究的水平决定了学报的水平 |
4.6.3 学报与学科成长的互动关系 |
第五章 改革开放初期的规模稳定(1989-1999) |
5.1 概况统计 |
5.2 学科分布 |
5.2.1 医学期刊的精细化 |
5.2.2 环境科学期刊的兴盛 |
5.2.3 工程技术期刊的特色化 |
5.2.4 交通运输期刊的兴起 |
5.2.5 农学期刊的现代化与实用性 |
5.3 区域分布 |
5.4 从发刊词看高校科技期刊的时代使命 |
5.4.1 科技进步催生的边缘学科 |
5.4.2 时代气息的准确定位 |
5.4.3 对全人类生存问题的关注 |
5.5 清华大学中国知网的起步 |
第六章 新改革开放时期高校科技期刊的网络传播(2000-2013) |
6.1 数字出版与网络传播背景 |
6.2 清华大学中国知识基础设施工程的推进 |
6.3 高校科技期刊信息化建设的发展 |
6.4 高校科技期刊网络传播的典型案例 |
6.4.1 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网络传播个案分析 |
6.4.2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网络传播个案分析 |
第七章 21世纪高校科技期刊发展趋势——精品与特色科技期刊建设 |
7.1 全国精品与特色期刊与教育部名刊建设的背景 |
7.2 第一届至第五届高校精品科技期刊分析 |
7.2.1 地域分布 |
7.2.2 学科分布 |
7.2.3 主管单位 |
7.2.4 主办高校层次 |
7.2.5 刊期分布 |
7.2.6 语种分布 |
7.2.7 获奖频次 |
7.2.8 高校精品科技期刊的显性特征 |
7.3 第五届高校精品科技期刊评比办法的调整 |
7.4 第一届至第五届高校特色科技期刊分析 |
第八章 21世纪高校科技期刊发展趋势——国际影响力提升 |
8.1 国家提升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的背景 |
8.2 SCI对中国的影响 |
8.2.1 SCI引入中国的最初愿景 |
8.2.2 SCI泛化导致的学术畸形 |
8.2.3 唯SCI论的评价体系对中国科技期刊与民族自主创新的冲击与伤害 |
8.3 高校英文科技期刊的发展与现状 |
8.3.1 高校英文科技期刊概况 |
8.3.2 SCI收录的我国高校英文科技期刊统计 |
8.3.3 高校英文科技期刊的现状与预期发展路径 |
8.4 国家六部委“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中的高校英文科技期刊个案研究 |
8.4.1 《浙江大学学报》(英文版) |
8.4.2 《纳米研究》(Nano Research) |
8.4.3 《国际口腔科学杂志》(英文版) |
结论 |
一、改革开放以来高校科技期刊的演化轨迹 |
二、高校科技期刊的重要历史功能 |
三、SCI热与民族自主创新战略的矛盾 |
四、高校科技期刊的转型之路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4)专利介绍(论文提纲范文)
※专利名称:用于形成扩展非织造网的方法 |
※专利名称:非织造的无定形纤维网及其制造方法 |
※专利名称:水刺无纺布打孔模及无纺布生产方法 |
※专利名称:纤维非织造布 |
※专利名称:卫材用高白度粘胶短纤维及其生产工艺 |
(5)面向荆楚文化传承的数字出版产业建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数字出版的起源追溯 |
1.2 数字出版研究的整体状态 |
1.2.1 数字出版中文学术研究状态 |
1.2.2 数字出版英文检索文献研究综述 |
1.2.3 本节小结 |
1.3 数字出版产业价值的考察 |
1.3.1 产业价值评价框架 |
1.3.2 数字出版文明发展历史轨迹定位的考察 |
1.3.3 数字出版的社会功能 |
1.3.4 数字出版产业任务 |
1.3.5 数字出版在文化发展中的地位 |
1.4 本文的框架结构 |
第2章 文化资源学术文献研究方向考察 |
2.1 文化资源中文学术文献的研究方向 |
2.2 cultural resources学术文献研究方向考察 |
2.3 小结 |
第3章 文化资源创造发展轨迹模型 |
3.1 文明断代 |
3.2 文化资源的创造特征 |
3.2.1 原始文明时代文化资源构建 |
3.2.2 农业文明时代文化资源构建 |
3.2.3 工业文明时代文化资源构建 |
3.2.4 数字文明时代文化资源构建 |
3.3 文化资源的发展历程 |
第4章 文化资源考察框架 |
4.1 科学存在原型结构 |
4.2 文化资源考察结构 |
4.2.1 文化资源客观自然系统 |
4.2.2 文化资源的语言载体系统 |
4.2.3 文明资源认知对象 |
4.2.4 文化资源组成因素一阶结构 |
4.2.5 文化资源组成因素二阶结构 |
第5章 荆楚实体基础文化资源考察 |
5.1 基于文化资源三维考察模型的基础文化资源调查方案 |
5.2 武汉地域荆楚实体文化资源调查结果 |
5.2.1 非物质文化遗产类文化资源调查 |
5.2.2 博物(纪念)馆 |
5.2.3 艺术团体文化资源调查 |
5.2.4 图书音像出版类文化资源调查结果 |
5.2.5 期刊出版类文化资源调查 |
5.2.6 旅游类文化资源调查 |
5.3 小结 |
第6章 数字文化资源制作产业 |
6.1 文化资源数字化形式 |
6.1.1 纸印文献资源数字化 |
6.1.2 直接在网络上产生的数字化资源 |
6.1.3 基于虚拟技术的数字形态文化资源 |
6.2 数字文化资源的制作与发布流程 |
6.2.1 纸印出版物和影音像出版物数字化流程 |
6.2.2 网络原创文学的发布流程 |
6.2.3 网络广播剧的生产流程 |
6.2.4 手机单机游戏的制作流程 |
6.2.5 网络游戏开发流程 |
6.2.6 基于虚拟现实交互的数字文化资源构建 |
6.3 数字文化资源制作产业 |
6.3.1 纸印出版物和影音像出版物数字资源制作及服务产业 |
6.3.2 网络原创文学数字资源制作及服务产业 |
6.3.3 网络广播剧数字制作及服务产业 |
6.3.4 手机游戏数字资源制作及服务产业 |
6.3.5 网络游戏数字资源制作及服务产业 |
6.3.6 基于虚拟现实交互的数字文化资源制作及服务产业 |
6.4 小结 |
第7章 荆楚文化数字资源调查 |
7.1 非物质文化遗产类文化资源数字化状况调查 |
7.2 历史文物类文化资源数字化状况调查 |
7.2.1 可移动类历史文化资源数字化状况调查 |
7.2.2 不可移动类历史文化资源数字化状况调查 |
7.3 数字期刊类文化资源数字化状况调查 |
7.4 图书类文化资源数字化状况调查 |
7.5 艺术剧团类文化资源数字化状况调查 |
7.6 旅游类文化资源数字化状况调查 |
7.7 武汉市地域基础文化资源调查数据主成分分析 |
7.7.1 主成分分析模型 |
7.7.2 数据分析 |
7.8 小结 |
7.8.1 武汉市地域基础文化资源数字化建设状况评估 |
7.8.2 武汉市地域实物形态基础文化资源及数字化建设的现状 |
第8章 数字出版产业发展政策设计 |
8.1 数字出版产业对于荆楚文化数字资源制作的战略性先导地位 |
8.2 以数字出版为龙头的荆楚文化数字资源制作产业集群科技发展促进政策备选框架 |
8.2.1 以数字出版为龙头的荆楚文化数字资源制作产业集群科技发展促进政策框架设计 |
8.2.2 以数字出版为龙头的荆楚文化数字资源关键制作技术创新计划研究选题备选清单 |
8.2.3 以数字出版为龙头的荆楚文化数字资源制作示范流程培育计划研究选题备选清单 |
8.2.4 以数字出版为龙头的荆楚文化数字资源制作企业成长扶植计划研究选题备选清单 |
8.2.5 以数字出版为龙头的荆楚文化数字资源制作产业集群振兴计划研究选题备选清单 |
8.3 小结 |
第9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科研成果 |
(6)《武警医学》期刊学术发展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问题的提出 |
研究及应用现状 |
研究内容 |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1 《武警医学》期刊学术水平评价 |
1.1 《武警医学》期刊基本情况 |
1.2 《武警医学》期刊学术水平文献计量学评价 |
1.2.1 文献统计分析的要求和本文运用到的分析方法 |
1.2.2 数据选取原则及统计方法 |
1.2.3 计量结果和分析 |
1.3 《武警医学》期刊读、作者调查 |
1.3.1 调查方法 |
1.3.2 调查结果 |
1.3.3 结果分析 |
2 《武警医学》期刊发展策略的SWOT 分析 |
2.1 SWOT 分析方法的步骤 |
2.1.1 分析环境因素 |
2.1.2 构造SWOT 矩阵 |
2.1.3 制定行动计划 |
2.2 《武警医学》期刊外部环境因素分析 |
2.2.1 国际环境 |
2.2.2 国内环境 |
2.2.3 军队医学期刊发展现状 |
2.3 《武警医学》期刊SWOT 分析结果 |
2.3.1 优势 |
2.3.2 劣势 |
2.3.3 机会 |
2.3.4 威胁 |
2.3.5 SWOT 矩阵配对策略 |
2.4 《武警医学》期刊发展策略选择 |
2.4.1 着眼未来战略 |
2.4.2 核心竞争力战略 |
2.4.3 市场渗透战略 |
2.4.4 特色品牌战略 |
3 《武警医学》期刊学术发展策略框架 |
3.1 立足武警部队,着眼未来发展 |
3.1.1 着眼“十二五”规划,突出军事医学特色 |
3.1.2 兼顾理论性和实用性,提高服务基层水平 |
3.1.3 顺应数字化发展潮流,推动医学科技创新 |
3.2 完善运行模式,加强内涵建设 |
3.2.1 立足武警医学优势学科,吸引科技创新论文 |
3.2.2 实施技术提升战略,加快期刊网络平台建设 |
3.2.3 面向世界发展,扩大国际影响 |
3.3 创新管理体制,赢得发展契机 |
3.3.1 争取国家精品科技期刊政策支持,实现可持续发展 |
3.3.2 破除地域限制,“走出”武警部队争取更多市场份额 |
3.3.3 与军队医学期刊合作,参与市场竞争 |
3.4 建立长效机制,打造特色品牌 |
3.4.1 充分发挥情报学方法在特色栏目运作中的作用 |
3.4.2 拓宽稿源渠道,保持救援医学栏目旺盛的生命力 |
3.4.3 立足前沿领域,提高专家论坛组稿水平 |
4 主要结论及讨论 |
4.1 主要结论 |
4.2 讨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发表的文章 |
个人简历 |
致谢 |
(7)部队基本卫生装备选型方法与选型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
1.5 课题的研究方法 |
1.6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部队基本卫生装备选型指标体系 |
2.1 选型指标体系建立的目的和意义 |
2.2 选型指标体系的要求 |
2.3 开放式选型指标体系的建立 |
2.3.1 通用性能指标 |
2.3.1.1 基本性能指标 |
2.3.1.2 适应性指标 |
2.3.2 特殊性能指标 |
2.3.3 售后服务指标 |
2.3.4 特征性能指标 |
2.4 小结 |
第三章 部队基本卫生装备选型方法研究 |
3.1 选型、评估相关方法 |
3.2 部队基本卫生装备选型方法相关理论 |
3.2.1 AHP法原理和步骤 |
3.2.2 GAHP原理和步骤. |
3.3 部队基本卫生装备选型方法与选型模型 |
3.3.1 指标集 |
3.3.2 指标量化和指标值规范化处理 |
3.3.2.1 指标量化 |
3.3.2.2 指标值规范化处理 |
3.3.3 确定指标权重集 |
3.3.3.1 主观权重 |
3.3.3.2 客观权重 |
3.3.3.3 融合权重 |
3.3.4 综合值、性价比计算 |
3.4 小结 |
第四章 部队基本卫生装备选型系统的设计与开发 |
4.1 选型系统设计 |
4.1.1 主要研究目的 |
4.1.2 总体设计 |
4.1.3 功能模块设计 |
4.1.4 数据存储和数据结构设计 |
4.2 开发工具的选择与开发流程 |
4.3 系统的实现 |
4.3.1 选型指标体系树状结构实现 |
4.3.2 获得主观权重的算法实现 |
4.3.3 融合权重、综合值和性价比计算 |
4.4 系统操作 |
4.5 小结 |
第五章 部队基本卫生装备选型系统数据测试 |
5.1 数据收集 |
5.2 半自动生化分析仪的选型综合值 |
5.3 结果讨论 |
5.4 小结 |
第六章 研究总结和展望 |
6.1 研究总结 |
6.1.1 选型指标体系 |
6.1.2 选型方法 |
6.1.3 选型软件平台的开发与实现 |
6.2 主要创新点 |
6.3 不足之处和下一步工作 |
6.3.1 不足之处 |
6.3.2 下一步工作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 "部队基本卫生装备选型方法与选型系统设计"课题的专家调查表 |
附录2 "部队基本卫生装备选型方法与选型系统设计"课题的专家调查表 |
附录3 实现融合权重、综合值和性价比计算的主要程序 |
综述 |
文稿刊用通知 |
其它文章 |
(8)《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发展变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言 |
1.1 选题的基本依据 |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3 研究现状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5 论文可能创新之处 |
第二章 《学报》的发展历史 |
2.1 《学报》的创刊背景 |
2.1.1 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的创办 |
2.1.2 学校科学研究的展开和科研成果的涌现 |
2.2 《学报》的初创与发行 |
2.2.1 《西北农林》、《西北农报》的创刊、停刊及合刊 |
2.2.2 刊载论文的学术水平简析 |
2.3 《学报》的确立与发展 |
2.3.1 确立与发展的历史背景 |
2.3.2 《西北农学院学报》的出版发行 |
2.3.3 《西北农学院学报》的停刊 |
2.3.4 《西北农学院学报》的复刊 |
2.3.5 刊载论文的学术水平评析 |
2.4 《学报》的稳定与成熟 |
2.4.1 《学报》趋于稳定的标志——《西北农业大学学报》的发行 |
2.4.2 学校的发展壮大是《学报》稳定成熟的基础 |
2.4.3 《学报》获得的荣誉 |
2.4.4 刊载论文的学术水平提高、数量增加 |
2.5 《学报》迈向国际化 |
2.5.1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自然科学版)》的创立 |
2.5.2 《学报》获得的荣誉 |
2.5.3 《学报》作用与地位的巩固 |
第三章 《学报》刊载论文的分析 |
3.1 《学报》刊载论文数量的统计 |
3.2 论文的学科分类 |
3.2.1 总体分类 |
3.2.2 《学报》各个发展阶段载文的学科分类 |
3.3 几种重要学科论文的分类特点 |
3.3.1 农业科学类论文涉及范围广泛,但有所侧重 |
3.3.2 生物科学类研究全面展开 |
3.3.3 经济学研究持续强劲 |
3.3.4 数理科学和化学类基础科学研究得到加强 |
3.4 基金论文分析 |
3.4.1 《学报》刊载论文涉及基金项目众多 |
3.4.2 基金论文率逐年提高 |
第四章 《学报》作者群分析 |
4.1 作者的地区分布状况 |
4.1.1 《学报》作者涉及的地区十分广泛,但发展并不均衡 |
4.1.2 作者涉及的地区数的年际变化较大,《学报》的影响力有待巩固和提高 |
4.2 平均作者数 |
4.3 作者的合着情况 |
4.4 作者所在机构(单位) |
4.5 年龄结构 |
4.6 职称结构 |
4.7 学历结构 |
4.8 核心作者的分布 |
第五章 《学报》刊载论文的引文分析 |
5.1 引文的分年度统计分析 |
5.2 平均引文率 |
5.3 引文数量的频数分布 |
5.4 引文的语种分布 |
5.5 引文类型 |
5.6 引文的年代分布 |
5.7 引用期刊的分布 |
第六章 《学报》刊载论文学科发展与学校科研领域演替的关系 |
6.1 对农业科学研究更为重视,但其在相对比例呈下降趋势 |
6.2 生物科学类论文迅速增加,学校的生物技术研究发展迅速 |
6.3 轻工业手工业类论文数量上升,农产品加工研究成为特色 |
6.4 数理科学和化学类论文增多,基础科学研究得到加强 |
第七章 《学报》的总体评价及发展对策 |
7.1 总体评价 |
7.1.1 期刊引用计量指标分析 |
7.1.2 期刊来源计量指标分析 |
7.1.3 《学报》总体地位评述 |
7.2 《学报》的发展对策 |
7.2.1 取得的成绩 |
7.2.2 问题与对策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9)中华内科杂志发展简史(论文提纲范文)
主 管 |
主 办 |
编 辑 |
总编辑 |
编辑部主任游苏宁 |
出 版 |
广告代理 |
广告经营许可证 |
印 刷 |
发 行 |
订 购 |
邮 购 |
定 价 |
中国标准刊号 |
2003年版权归中华医学会所有 |
中华内科杂志创刊50周年纪念目 次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贺信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吴阶平题词 |
我与中华内科杂志 |
(10)中药制药实现绿色、智能制造的策略与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1 我国制药行业的现状 |
2 中药绿色、智能制造的内容 |
2.1 绿色制造 |
2.1.1 优化药品生产工艺 |
2.1.2 使用节能降耗制药设备 |
2.1.3 循环利用药材资源 |
2.1.4 强化节能减排核心技术研究与开发 |
2.2 智能制造 |
2.2.1 智能制造助推传统中药制造水平升级 |
2.2.2 智能制造有利于药品质量保证,满足新版GMP的要求 |
2.2.3 智能制造可以降低劳动力成本 |
2.2.4信息化及智能化集成成就未来的“智慧工厂” |
2.2.5 在线检测与分析技术是中药智能制造的核心 |
3 中药制造企业实现绿色、智能制造的机遇与挑战 |
3.1 机遇 |
3.2 挑战 |
4 中药制药实施绿色、智能制造的策略与建议 |
4.1 发展策略 |
4.2 思路与建议 |
4.2.1 夯实基础,标准先行 |
4.2.2 协同创新,突破共性关键技术 |
4.2.3 制药工艺与装备深度融合,提升智能化水平 |
4.2.4 发挥移动互联网平台作用,创新制造、管理、服务模式 |
4.2.5 培育和引进融合型人才,强化人才队伍建设 |
5 结语 |
四、《医疗卫生装备》杂志再传喜讯 本刊入选“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统计源期刊”(论文参考文献)
- [1]改革开放以来高校科技期刊的变迁与发展[D]. 刘小燕. 西北大学, 2016(04)
- [2]初夜必痛的谬论——性恐惧的罪魁祸首[J]. 甄宏丽. 中国性科学, 2012(03)
- [3]加强质量意识 丰富品牌内涵——2009年中华医学会电子版系列杂志编辑学习研讨会纪要[J]. 沈敏,鲁玉红.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 2009(10)
- [4]专利介绍[J]. 王元荪,陈黎. 非织造布, 2007(05)
- [5]面向荆楚文化传承的数字出版产业建构研究[D]. 刘凯. 武汉理工大学, 2013(S2)
- [6]《武警医学》期刊学术发展策略研究[D]. 尤伟杰.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 2011(07)
- [7]部队基本卫生装备选型方法与选型系统设计[D]. 索再萍.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 2007(04)
- [8]《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发展变迁研究[D]. 温晓平.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5(05)
- [9]中华内科杂志发展简史[J]. 武伯光,游苏宁. 中华内科杂志, 2003(04)
- [10]中药制药实现绿色、智能制造的策略与建议[J]. 杨明,伍振峰,王芳,藏振中,钟光德. 中国医药工业杂志, 201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