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购物中心的发展及其借鉴

美国购物中心的发展及其借鉴

一、美国购物中心的发展及其借鉴(论文文献综述)

李姣[1](2021)在《我国博物馆藏品利用效率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藏品是博物馆的核心,是博物馆的立馆之本。藏品利用在博物馆的工作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藏品保护与研究成果的体现,是实现博物馆文化价值和核心功能的途径。藏品资源丰富、文化需求高与藏品利用效率低,形成强烈反差,成为目前博物馆发挥效能的瓶颈,提高博物馆藏品利用效率是我国时代需求和历史必然。藏品利用的核心是实现藏品价值,实现的途径是具体利用方式。以国内外对文化遗产价值的论述为基础,从博物馆的功能出发,藏品价值可分为本体价值,这是价值的本源和基础,以及情感价值和发展价值,这二者是附延伸价值,并且笔者对具体利用方式进行逐一阐述。展出率是博物馆藏品利用最直观的体现,笔者通过随机搜集的670展览数据和数学建模手段,估算了2009-2018年各级别博物馆、各类型博物馆的展出率,显示全国平均展出率10.27%左右,且近十年展出率呈下降趋势。通过采用Lasso回归、Logistics回归、Spearman和Pearson的统计学方法,笔者结合《中国文化文物统计年鉴》公布的博物馆相关数据,得出面积、人员、经费是影响博物馆展览数量最相关的因素。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才能更加清晰地审视我国博物馆藏品利用效率的基本情况,我国博物馆藏品利用效率低表现在广度、深度、频率和真实性问题四个方面,其原因表现在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但是在现有条件下,我们无法立即解决存在的问题和消除造成藏品利用效率低的因素,本文以国际视野、科学视角和技术层面探讨提高藏品利用效率的策略。笔者从藏品本体、场地方面、延伸利用方面及藏品利用保障措施介绍国外博物馆的有益经验,在有限的人力、物力、场地等情况下,为化解我国博物馆藏品利用中面临的问题提供参考。在信息时代,我们应加强博物馆与科技的深度融合。本文以“智慧”理念为指导,以人工智能为手段,探讨目前智慧博物馆和AI博物馆在藏品利用的实践应用,并以个案探索人工智能技术在博物馆导览、图像采集、藏品修复中的设计,实现提高藏品利用效率、拓展藏品利用手段、深化藏品利用领域,并不断提升“人—藏品—数据—机”互动性。新时代,博物馆应构建智慧型藏品利用模式,为大众提供智能化的藏品研究、展示、传播。但是博物馆藏品利用工作的核心是对藏品蕴含价值的挖掘与传承,这一点并不会、也不能因“智慧”而改变,我们应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手段,最终以价值传承为目的,去推动我国的藏品利用改革之路,让藏品活起来。

孙承新[2](2020)在《CMBS产品信用风险识别和控制方法 ——以红博会展为例》文中认为企业的发展离不开资金的需求。作为资产证券化的一个类别,CMBS同样具有拓宽融资渠道、降低融资成本等优势,也能够满足不同投资者的个性化需求,因而迎合了我国金融市场发展的需求。然而,机遇与挑战并存,CMBS在蓬勃发展的过程中开始出现了违约事件,并对市场造成了一定的冲击。本文选取红博会展信托受益权资产支持专项计划作为研究案例,这是一起典型的信用风险事件。本文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以红博会展CMBS为例对CMBS产品进行信用风险识别和控制的研究。本文从借款人和担保人公司治理、经营财务情况、历史信用对产品信用风险成因进行识别,得出由于双方公司治理缺陷导致公司发生实质性债务违约,加之公司经营情况和历史信用较差,使得双方提供资金支持、差额支付和担保能力下降,从而导致基础资产现金流归集出现问题且增信措施失效,最终产品在发行一年后发生实质性违约,并通过KMV模型和Z评分模型对案例产品信用风险程度进行事后测度,且与同类产品进行对比,检验模型对产品的信用风险识别能力。通过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KMV模型和Z评分模型对CMBS产品具有较好的信用风险识别能力;(2)案例产品信用风险在发行后逐渐增大;(3)CMBS产品整体信用风险较高。本文的研究,提示投资者需关注产品的信用风险变化,及时调整交易策略,同时监管部门在相关业务指引、法律制度以及违约处置等方面尽早进行完善,为国内CMBS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市场环境。

关季阳[3](2019)在《商业改善区:美国城市中心复兴的新路径》文中指出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在郊区经济竞争、科技发展、“去工业化”等因素及20世纪初以来遗留下的城市问题等共同作用下,美国市中心开始处于破败局面。市中心的复兴与重建也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然而,城市薄弱的税收基础无法支撑其完成市中心建设,促进经济再发展。在求助联邦、州政府,尝试多种方式无果后,一些地方政府开始同当地的商业组织合作建立商业改善区。商业改善区是近些年来出现的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管理组织。在该区域内,财产或商业所有者自愿缴纳额外税收,并将这些税收用于为本区域提供独立于城市服务之外的,如街道清洁、安全、市场营销等公共服务,以吸引消费者、投资者、游客等入内,拉动区域内的经济增长。作为目前世界范围内较为流行的、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管理组织,商业改善区出现于美国市中心绝非偶然。一方面,二战后美国市中心经济的低迷、联邦政府援助资金的撤出,使得地方政府缺乏足够的资金完成市中心的重建工作,恢复城市经济。而另一方面,商业改善区所具有财政自足、自我服务等特点,既可以帮助当地政府加快市中心的重建,又可以其满足区域内商人或业主的商业需求,促进区域内部的经济发展。因此,在美国城市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商业改善区凭借自身的优势,逐渐在市中心内部兴起。尽管作为复兴经济组织,商业改善区模式并非完全的创新,但其通过私人资金提供额外公共服务,依靠私人管理改善区域环境的方式,也不失为美国城市中心复兴的一条新路径。

曹福然[4](2019)在《英国工业遗产与城市复兴互益效应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科技的全面革新与全球化的深化发展,工业化进程在世界城市范围内经历广泛的结构性调整,由此在衰退的城市中出现大量的工业遗产,成为亟待城市管理者解决的重要难题。从本质上看,城市中的工业遗产问题源于工业的衰退,而工业的衰退则由城市发展的动态性与工业化的自我革命性所导致。二战后,英国面临严峻而普遍的城市衰退问题,同时大量工业建筑、构件及元素被弃置不管,严重阻碍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在实践中,随着城市管理理念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生活的变迁与大众审美的改变,英国开启依托工业遗产的城市复兴运动,并在工业遗产与城市复兴两者间产生较好的互益效应。通过研习英国大量第一手资料及调研典型案例地,立足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国际工业遗产保护委员对工业遗产的解读,以彼得·霍尔“城市发展阶段”、丹尼尔·贝尔“后工业社会”及凯文·林奇“城市意象”为理论支撑,论文首先关联研究英国城市的发展与工业遗产的转型,耦合英国城市发展的不同阶段与工业遗产的适应性再利用,并运用利益相关者分析工具,研究英国城市与工业遗产的利益相关性。最后通过类型学框架图,本文将英国可供开发的工业遗产分为三类并举例说明。首先,论文分析英国工业遗产对城市复兴的促进与发展。通过研究工业考古对城市工业社区福祉的提升、工业遗产档案对城市工业历史阐释的丰富、工业遗产文化教育对城市工业文化核心的传承、工业遗产景观对城市环境布局的优化、工业遗产博物馆对城市形象维度的延展、工业遗产旅游对城市经济发展的促进,论证以工业文化为导向对复兴策略的优化、以工业精神为导向对复兴内涵的充实、以怀旧情怀为特色对复兴效度的增强。其次,论文分析英国城市复兴对工业遗产的传承与保护。通过研究城市文化对工业遗产保护关键点的强化、城市工业社区对工业遗产保护力度的夯实、城市文化地标对工业遗产传承精髓的塑造、城市文化空间对工业遗产传承平台的搭建、城市文化区对工业文化物质化发展的增强、城市创意产业对工业文化产业化发展的推进,论证城市复兴对工业遗产保护的促进作用、城市复兴对工业遗产传承的推动作用、城市复兴对工业文化发展的优化作用。再次,论文实证研究互益效应在英国世界遗产铁桥峡谷地区的作用。通过论述该区发展历程与工业化进程,厘清该区三大利益相关者的作用与定位,研究该区十座工业遗产博物馆对地区经济复苏的促进、地区核心工业遗产景观对地区文化构建的推动,论证地区工业遗产对其复兴运动的促进;研究地区复兴对工业社区福祉的提升、地区复兴对工业文脉的传承,论证铁桥峡谷地区复兴对工业遗产的推动。最后,论文分析英国工业遗产与城市复兴互益效应对中国的启示。当前我国部分工业城市已经或即将进入去工业化后的衰退阶段,正在或将要面临与英国类似的各类城市问题,因此英国的经验与教训能够对我国产生一定的价值。基于此,论文结合相关文件、数据及案例,分析中国工业遗产与城市复兴互益效应的两大现状、三大问题、三点原因、五点潜力、五大价值,并提出十一点提升策略,由此实现论文对中国的现实意义与借鉴价值,并完成针对英国工业遗产与城市复兴互益效应从理论到实践的综合研究。

邓荟[5](2019)在《基于站城融合模式的大型铁路客站选址适应性研究》文中认为高铁的持续发展使铁路客运在城市客运中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一时间,大量铁路客站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但是,有不少城市铁路客站却出现有车无人,有人无车的现象,可见这些铁路客站并没有发挥出客站选址的预期效果。因此,本文以铁路客站选址应该实现客站与城市发展的内在融合和外在融合为目标,通过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式对我国7个城市的24个现有铁路客站进行选址适应性研究。首先,根据铁路运输发展现状、站城融合发展趋势、铁路客站选址的矛盾,明确站城融合模式是未来铁路客站发展的主要方向。并对站城融合、铁路客站选址、选址适应性的相关概念进行定义,系统的探讨了站城融合模式的理论发展基础以及铁路客站选址适应性研究内容。其次,结合站城融合特征,提出站城融合的铁路客站应该实现客站与城市发展的内在融合和外在融合机制。并从需求、空间、交通和功能四个方面出发,对我国7个城市的24个现有大型铁路客站进行选址适应性分析,总结客站选址适应性的影响因素主要包含需求性、协调性、经济性、环境性和服务性5个层面。在此基础上选取现有铁路客站选址适应性评价指标,并通过相关性分析验证指标选取的合理性。之后,运用层次分析法构建具有1个目标层,5个准则层,11个因素层,24个评价指标的现有铁路客站选址适应性评价体系,并提出以客站选址适应性水平反映样本铁路客站选址适应性评价结果。之后,利用聚类分析方法对24个现有铁路客站选址适应性水平进行分类,根据分类结果将客站选址适应性水平标准划分为适应和不适应2个类别,共6个等级。基于现有铁路客站选址适应性水平结果,提出客站选址适应性发展阶段可以分为适应前期、初适应、不适应、再适应等阶段。并总结了不同等级的铁路客站选址适应性特征,适应性较好的铁路客站普遍较好的发挥了客站的特性,一定程度上达到了客站选址对客站的期望,特别在城市发展需求、商业效益、客站服务性以及乘客便捷性表现出明显较好的特征;适应性不好的铁路客站则主要在经济效益和商业效益层面表现出明显较差的特征。最后,在对评价结果进行分析总结的基础上,提出未来铁路客站选址从整体上应该控制客站与需求、协调、经济、环境和服务的关系,从个体上应该重点加强对城市发展需求和商业效益适应能力的预测,使铁路客站选址能够快速适应城市发展,并长期、稳定的与城市保持相对融合的发展。

解菲[6](2017)在《二十世纪末期以来的美国下城再开发策略研究》文中认为下城是一座城市的心脏。然而,随着美国城市郊区化进程的发展,下城的城市地位日益下降,一系列社会问题随之而来,下城中充斥着暴力、混乱、贫穷、污染等严重问题,已然成为了衰败的代名词。尽管城市管理者实施了一系列再开发政策以促进下城振兴,但直至二十世纪下半叶,大多数美国下城仍旧存在严重的经济问题和令人堪忧的发展前景,下城衰落的窘况未有明显好转。可幸的是,二十世纪末期信息化技术的发展为下城再开发带来了契机,着重于发展高科技服务业的下城能够在大都市区中起到更为专业性的作用。得益于信息化发展,这一时期的下城再开发策略实施已然有了明显的积极效果,譬如建筑的新增和再利用、改善交通运输条件、购物中心建设、步行区建设、滨水区再开发及历史遗迹保护等再开发策略,在城市空间整合、交通通达性和容纳性提升以及综合性经济中心建设方面都有所改善,许多城市下城一改之前颓废的状态,重新焕发生机。然而,进入新世纪以来,部分再开发策略逐渐暴露出了弊端,有些策略不再适合下城再开发建设、有些策略则需要加以完善才能适应下城现状。因此,城市下城的再开发之路仍旧任重道远。

姚岚[7](2016)在《泉城购物中心运营管理体系优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有了更高品质的追求。在这种情况下,购物中心应运而生。作为一个新兴的商业形态,不管是在世界还是中国,从进入本世纪开始,都得到了高度关注,获得了快速成长的机会。尤其是这两年,国内已经出现了很多可以和世界发达国家相抗衡的大型购物中心,这些项目,无论是其建筑外观的感觉,还是内部越来越人性化、综合化的装饰和布局,以及配套服务的建设,都具有了国际范。然而,在国内,与新建数量越来越多形成对比的是,倒闭的数量也日益增加,导致这个新兴业态中的众多项目因经营不善而迅速衰落的原因主要集中在资金周转不畅、管理僵硬、经营理念落后等。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即使是在供小于求的市场环境下,做好新兴业态的后期管理也是非常关键的。故而,这篇论文探索的关注点就是怎么做好购物中心的运营管理。本文以泉城购物中心为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基于本人的的工作实践和泉城购物中心的实际情况,对其展开全面分析,然后提出其运营管理体系优化的建议和措施,可为泉城购物中心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有益帮助,也可为行业内同类购物中心的发展提供借鉴。本文内容主要内容共分为以下七个主要部分:第一,绪论中介绍了这篇论文探讨的是课题所处的历史环境和研究这个课题的作用、世界上关于它有哪些学术理论以及怎么去探讨;第二,理论基础部分,讲的是对购物中心的界定、类型、特征等相关概念基础上综述购物中心定位及购物中心竞争战略;第三,泉城购物中心运营管理体系现状分析部分,分析泉城购物中心运营管理体系现行战略、运营模式、业务流程、人力资源等运营管理体系现状,探究泉城购物中心运营管理体系市场定位、资产运营、品牌建设方面的特色;第四,泉城购物中心运营管理体系评价部分,通过对泉城购物中心外部环境及内部环境的评价,分析泉城购物中心环境对运营管理造成的影响;第五,泉城购物中心运营管理体系优化部分,基于泉城购物中心外部环境及内部环境提出重塑购物中心运营模式、全面改善公司治理结构、创新公司经营管理理念、力促购物中心实现IPO等泉城购物中心运营管理体系优化策略,第六,提出泉城购物中心运营管理体系优化的保障措施;最后,提出本文研究结论与展望,力图实现本文研究学术分析意义及现实借鉴意义。

刘立壮[8](2016)在《“互联网+”背景下大都市商圈转型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几年来,我国大型都市商圈正在经历快速发展时期,受到全球经济形势低迷及电子商务冲击等的影响,现代都市商圈正在经历新一轮洗牌,许多商圈正在逐步转移业态载体,重设商业定位,开发特色主题,调整目标市场,以期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转型升级,势在必行。在现代都市商圈转型过程中,不少商圈将注意力转移到如“老字号”、高端奢侈品、国际免税店及特色品牌等品牌店面的互联网商业模式开发上。“互联网+”时代,传统商圈的发展要更好地与互联网融合,探索服务新模式,让消费者在实体购物环境中也能够享受到电商、APP带来的便利,获得更好的消费体验,从而实现高效率、低成本的产品营销,打造一种创新性的营销模式,最终对商圈的转型发展起到促进作用。理论上,本文突破了传统商圈的定义及类型划分的思维框架,结合西方商圈理论,借鉴西方都市商圈转型经验,通过分析我国传统商圈发展现状及互联网商业模式的内涵,将互联网各种商业模式在我国传统商圈转型过程中扮演的角色进行了分析,以期为探索合理的商圈布局及模式转变提供一种全新的思路,从而为我国大型都市商圈转型发展提供理论基础。实证研究上,以上海市十大商圈发展现状为样本进行案例研究。通过文献法、观察法、调查问卷法等方法依次对上海十大商圈中的“老字号”、国际免税店、高端奢侈品以及特色品牌等经营点进行了调查并作出精准分析,通过利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及结构方程检验,得出我国商圈转型发展的制约因素,同时结合国内外的经验对我国现有的商圈转型过程进行DEA效率分析,从而提出大型都市商圈转型发展过程中的模式,并对总结的模式进行优势分析及综合评价,最后提出我国大型都市商圈在未来转型发展过程中应当注意的问题及完善对策,为我国大型都市商圈互联网模式发展及创新提供了宝贵经验。

马观明[9](2015)在《购物公园设计研究》文中认为购物公园作为一种新兴的商业模式,不仅承担了商业建筑应有的购物功能,同时为广大市民提供了一个集购物、游览、餐饮、休闲、娱乐等功能于一体的城市公共活动空间。本文首先从研究背景、意义、目的及购物公园在国内外的发展状况谈起,对购物公园在设计时所会面临的一些问题和主要控制因素,以及建筑设计、景观设计方面的一些需要注重的细节进行归纳与总结。其次,通过对案例的研究,总结相关的设计理论。本文在进行理论研究同时结合实际,对实践项目进行研究分析及设计实践。希望通过不断的研究和分析,能够引起人们对购物公园设计研究的兴趣,充实相关理论研究,进而能对今后购物公园的设计有所裨益。

信健[10](2015)在《商业地产投资回收期的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房地产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组成部分,房地产行业的发展拉动着国民经济的增长[1]。在房地产业极大促进社会财富增长的同时,由于带动作用明显的特点,过度发展的同时会对其它行业的发展方向产生很大冲击,一定程度上导致社会宏观发展的不稳定、不协调。住宅地产作为房地产快速发展的主要方向,首当其冲地被国家重点调控,其发展趋于缓和,同时商业地产却由于其独特优势而发展越来越迅速。然而商业房地产门槛高,维持正常运营的资金链压力大,投资回收期很长,一个企业如果没有足够的资金后盾而涉足持有型商业地产很容易导致资金链的断裂。此外,城市的经济增长是一个相对缓慢的过程,任何类型的商业地产的发展需要城市有强大的经济实力和消费能力来做支撑,太原市作为二三线城市之一,它的商业地产容量是有限的,商业地产大量涌现之后可能会由于市场饱和而出现问题。本文在这样的背景下,采用投资回收期法来研究太原市某个特定的商业地产曲折发展的案例,对于太原市商业地产的良好发展有一定借鉴的经济意义。商业房地产是一个投资开发与回收,再投资再回收的过程,并且由于商业地产投资额大,开发周期长的特点,投资商都是希望能快速地回收资金。投资回收期在一定程度上显示了项目短期内的资金流动性,即投资回收期越短,资本循环周期越短,风险越小,盈利越大;投资回收期越长,资本循环周期越长,风险越大,盈利越小。投资回收期的预测一定不能忽视,如果其预测错误将会有非常严重的后果,比如将一个本不可能回收资金的项目判断为可以快速回收资金的项目而盲目建设,导致财产和资源上的浪费;将一个会快速回收资金的项目预测为不能回收资金而没有去建设,最后被其它公司抢占先机的话,也会后悔莫及。所以能否合理预测投资回收期对于商业房地产项目的投资开发是很重要的。本文通过研究现今经济形势下的太原市商业地产投资回收期的影响因素,为本市商业地产的发展提供一些合理建议。本文首先陈述了国内外的商业房地产研究现状,接着通过商业地产的概念、分类、特征、国内外商业地产的发展历程、商业房地产的租售模式以及研究投资回收期对商业地产决策的作用进而引出投资回收期的相关定义、作用和应用,最后通过对太原市部分商业房地产投资回收期的调研分析,主要以家具商场中的原红星美凯龙太原店(现太原黎氏阁北中环店)项目为例,通过对其静态投资回收期和动态投资回收期的分析并与太原市其它典型家具商场进行合理比较,进而深入分析引起投资回收期差别的各种因素,从而得出本文的研究结果。在文章最后提出了本文研究的不足之处和对太原市商业地产发展的一些建议。

二、美国购物中心的发展及其借鉴(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美国购物中心的发展及其借鉴(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博物馆藏品利用效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相关概念与研究范围界定
        1.1.1 藏品、展品、文物概念界定
        1.1.2 研究范围
    1.2 提高博物馆藏品利用效率的必要性与机遇
        1.2.1 国家层面的文化服务需求
        1.2.2 博物馆的自身发展需求
        1.2.3 公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1.2.4 信息技术的发展
        1.2.5 “智慧”理念的普及
    1.3 国内外研究述评
        1.3.1 国内研究概况
        1.3.2 国外研究概述
        1.3.3 小结
第二章 藏品利用——藏品价值的实现
    2.1 藏品价值体系
        2.1.1 国内相关价值体系论述
        2.1.2 国外相关价值体系论述
        2.1.3 博物馆功能与藏品利用的价值
    2.2 本体价值利用
        2.2.1 陈列展览
        2.2.2 科学研究
        2.2.3 文物复制、仿制
        2.2.4 藏品着书出版
        2.2.5 藏品外借——以广东省博物馆2017 年展览为例
    2.3 情感价值利用
        2.3.1 社会教育活动
        2.3.2 文博类电视节目
        2.3.3 新媒体传播
    2.4 发展价值利用
        2.4.1 数字化利用
        2.4.2 文创产品开发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我国博物馆藏品利用基本情况研究——以陈列展览为例
    3.1 数据采集的基本情况
        3.1.1 随机收集展览的基本情况
        3.1.2 随机收集展览的主办博物馆基本情况
    3.2 估算全国博物馆藏品展出率
        3.2.1 建立估算全国博物馆藏品展出率的数学模型
        3.2.2 收集展览的展品数量的正态性检验
        3.2.3 根据数学模型估算全国博物馆藏品展出率
    3.3 影响博物馆藏品展出相关因素的筛选建模和校正
    3.4 影响博物馆藏品展出的相关因素分析
        3.4.1 相关性分析的统计学方法
        3.4.2 博物馆级别与藏品展出的相关性分析
        3.4.3 博物馆类型与藏品展出的相关性分析
        3.4.4 展览数量与客观因素的相关性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我国博物馆藏品利用效率分析
    4.1 藏品利用效率低的表现
        4.1.1 广度问题
        4.1.2 深度问题
        4.1.3 频率问题
        4.1.4 真实性问题——以《国家宝藏》节目为例
    4.2 藏品利用效率低的内部原因
        4.2.1 藏品研究不足
        4.2.2 展览场地限制
        4.2.3 利用方式单一
        4.2.4 利用观念狭隘
        4.2.5 藏品的同质化
        4.2.6 专业人才缺乏
    4.3 藏品利用效率低的外部原因
        4.3.1 法规尚待完善
        4.3.2 利用资金不足
        4.3.3 缺少馆际交流
        4.3.4 外界参与性低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国外博物馆提高藏品利用效率的探索与实践
    5.1 从藏品本体着手
        5.1.1 Curator(策展人)制度
        5.1.2 文物登录制度
        5.1.3 重视科学研究
    5.2 从场地方面着手
        5.2.1 开放内部空间——库房
        5.2.2 拓展展厅空间——高密度陈列方式
        5.2.3 “藏品+”模式开发外部空间
    5.3 从延伸利用着手
        5.3.1 注重教育服务工作
        5.3.2 藏品数字化工作
        5.3.3 文创产品开发
    5.4 藏品利用的保障措施
        5.4.1 多渠道经费来源
        5.4.2 建设志愿者队伍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智慧理念下博物馆提高藏品利用效率方式分析
    6.1 智慧理念下的博物馆
        6.1.1 智慧博物馆起源
        6.1.2 技术系统
        6.1.3 智慧博物馆藏品利用的实践应用
    6.2 人工智能时代的AI博物馆
        6.2.1 人工智能概述
        6.2.2 人工智能的发展政策与规划
        6.2.3 目前AI在博物馆藏品利用中的应用
    6.3 人工智能对博物馆藏品利用的影响
        6.3.1 提高藏品利用效率
        6.3.2 拓展藏品利用手段
        6.3.3 深化藏品利用领域
        6.3.4 提升智能化互动性
    6.4 人工智能给博物馆藏品利用带来的机遇分析
        6.4.1 国际趋势、国家战略是关键动力
        6.4.2 促进博物馆事业发展是核心支撑
        6.4.3 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应用是外在推动因素
        6.4.4 理论研究、学科融合是有利保证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人工智能技术在藏品利用方面的个案探索
    7.1 一种基于人工智能的自动导览装置在藏品利用中的设计
        7.1.1 导览对于博物馆藏品的重要性
        7.1.2 人工智能技术在博物馆导览中应用的必要性
        7.1.3 自动导览装置的模块设计
        7.1.4 自动导览装置的工作方法
    7.2 一种基于VR技术的图像采集处理装置及其方法
        7.2.1 技术背景
        7.2.2 模块设计
        7.2.3 图像存储模块的图像处理方法
        7.2.4 具体工作流程
    7.3 一种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非结构性破损壁画修复方法
        7.3.1 研究背景
        7.3.2 生成对抗网络算法的介绍
        7.3.3 损失函数
        7.3.4 修复壁画的结果
    7.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一、主要结论
    二、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附表
附录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作者简介

(2)CMBS产品信用风险识别和控制方法 ——以红博会展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1.2 研究内容和方法
    1.3 创新与不足
2 文献综述
    2.1 关于资产证券化特点与功能的研究
    2.2 关于资产证券化风险的研究
    2.3 关于资产证券化产品信用风险识别和控制的研究
    2.4 文献评述
3 案例介绍
    3.1 产品发行的市场环境
    3.2 产品基本信息
    3.3 产品交易结构和基础资产现金流归集
    3.4 标的物业情况
    3.5 产品信用增级方式及触发机制
    3.6 产品发行之后的兑付及违约情况
4 案例分析
    4.1 产品信用风险成因分析
    4.2 增信措施失效的分析
    4.3 产品信用风险程度的事后测度
5 结论与建议
    5.1 研究结论
    5.2 投资建议
    5.3 监管含义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3)商业改善区:美国城市中心复兴的新路径(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综述
    (三)本文涉及的主要概念
一、商业改善区在美国市中心兴起的背景
    (一)美国城市中心的衰落
    (二)对美国城市管治经验的吸取与总结
二、商业改善区的自身优势
    (一)“民主”的建立过程
    (二)管理高效精准
    (三)资金来源稳定
    (四)提供服务灵活多样
    (五)业主投资风险低
三、建立商业改善区的评析
    (一)商业改善区对于市中心复兴路径的创新
    (二)建立商业改善区的积极影响
    (三)建立商业改善区的消极影响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4)英国工业遗产与城市复兴互益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国内外工业遗产研究现状述评
        二、国内外城市复兴研究现状述评
        三、国内外工业遗产与城市复兴关联研究现状述评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第四节 创新点与重难点
        一、创新点
        二、重难点
        三、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第一节 工业遗产与城市复兴的界定
        一、工业遗产及其特点、类型、价值
        二、城市复兴及其目标、原则、策略
    第二节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语境中的工业遗产
        一、世界遗产委员会对工业遗产的推崇
        二、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的地位及其对工业遗产的强调
        三、国际工业遗产保护委员会对工业遗产的重视
    第三节 核心理论
        一、彼得·霍尔的“城市发展阶段”理论
        二、丹尼尔·贝尔的“后工业社会”理论
        三、凯文·林奇的“城市意象”理论
    第四节 英国可供开发工业遗产类别
        一、工业生产类遗产
        二、工业交通类遗产
        三、工业社会类遗产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英国城市的复兴、工业遗产的转型及两者利益相关性
    第一节 城市的衰落与复兴
        一、郊区化与逆城市化的形成
        二、去工业化进程的开启
        三、后现代城市的提出
    第二节 城市复兴的演进
        一、物质与社会复兴时期(1950s-1970s)
        二、企业复兴时期(1980s)
        三、邻区更新时期(1990s-2010)
        四、紧缩时代的复兴(2010至今)
    第三节 工业遗产的转型:适应性再利用
        一、工业考古在城市中的渐进开展
        二、工业遗产景观在城市中的提出与保护
        三、工业遗产档案在城市中的存留与价值
        四、工业遗产博物馆在城市中的有效建立
        五、工业遗产旅游在城市中的勃兴
        六、工业遗产文化教育在城市中的倡议与发展
    第四节 城市复兴关联工业遗产的利益相关者及互动关系
        一、工业遗产主导的两对互动关系
        二、地方政府主导的两对互动关系
        三、空间环境主导的两对互动关系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英国工业遗产助力城市复兴的推进发展
    第一节 工业文化为导向对复兴策略的优化
        一、工业考古提升城市工业社区的福祉
        二、工业遗产档案丰富城市工业历史的阐释
    第二节 工业精神为核心对复兴内涵的充实
        一、工业遗产文化教育传承城市工业文化的核心
        二、工业遗产景观优化城市环境的布局
    第三节 怀旧情怀为特色对复兴效度的增强
        一、工业遗产博物馆延展城市形象的维度
        二、工业遗产旅游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英国城市复兴促进工业遗产的传承保护
    第一节 城市复兴促进工业遗产保护
        一、城市文化强化工业遗产保护的关键点
        二、城市工业社区夯实工业遗产保护的力度
    第二节 城市复兴推动工业遗产传承
        一、城市文化地标塑造工业遗产传承的精髓
        二、城市文化空间搭建工业遗产传承的平台
    第三节 城市复兴优化工业文化发展
        一、城市文化区增强工业文化的物质化发展
        二、城市创意产业推进工业文化的产业化发展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铁桥峡谷地区工业遗产与城市复兴的互益效应作用
    第一节 铁桥峡谷的辉煌与衰退
        一、塞文河对地区发展的重要作用
        二、达尔比家族的工业技术创新与工业精神
        三、铁桥峡谷——英国首个世界文化遗产的成型
        四、铁桥峡谷的衰退
    第二节 铁桥峡谷区域复兴关联工业遗产的主要利益相关者
        一、社区与志愿者的重要贡献
        二、铁桥峡谷博物馆信托基金的重要作用
        三、铁桥国际文化遗产研究中心的重要影响
    第三节 铁桥峡谷工业遗产对地区复兴的推动
        一、十座工业遗产博物馆促进地区经济的复苏
        二、核心工业遗产景观推动地区文化的构建
    第四节 铁桥峡谷地区复兴对工业遗产的反哺
        一、地区复兴提升工业社区的福祉
        二、地区复兴传承地区的工业文脉
    第五节 本章小节
第七章 英国工业遗产与城市复兴互益效应对中国的启示
    第一节 我国工业遗产与城市发展的进程与现状
        一、学术研究起步较晚
        二、实践案例发展有限
    第二节 现存的问题及原因
        一、认知理念相对落后
        二、城市创意产业与工业文化结合有限
        三、城市优势与工业遗产开发失焦
        四、工业化进程迅猛
        五、农业文化的影响
        六、发展路径不同
    第三节 中国工业遗产与城市复兴的互益潜力
        一、潜在资源丰厚,时机恰当
        二、早期管理经验丰富,物质基础较好
        三、工业遗产饱含中国特色
        四、老工业城区需求旺盛
        五、工业化的特殊性赋予的优势
    第四节 中国工业遗产与城市互益效应的价值分析
        一、组成中国文化的重要环节
        二、构成中国城市肌理的重要物证及人文遗存
        三、形成针对中国不同群体在不同方面的重要价值
        四、促成国计民生的改善及民族自豪感、爱国情操的培养
        五、实现对中国城市开展工业遗产旅游的多方价值
    第五节 中国工业遗产与城市复兴互益效应的提升策略
        一、提升认知理念水平
        二、重视城市创意产业与工业文化的有机结合
        三、基于城市优势,聚焦工业遗产旅游开发
    第六节 本章小节
第八章 研究总结与展望
    第一节 总结
    第二节 展望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科研成果等
致谢

(5)基于站城融合模式的大型铁路客站选址适应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对象与内容
        1.2.1 研究对象
        1.2.2 研究内容
        1.2.3 研究范围
    1.3 研究目标与关键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关键点
    1.4 研究方法与框架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框架
第二章 站城融合与铁路客站选址相关研究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站城融合
        2.1.2 铁路客站选址
        2.1.3 选址适应性
    2.2 站城融合理论研究
        2.2.1 理论基础
        2.2.2 相关理论
        2.2.3 站城融合
    2.3 铁路客站选址适应性
        2.3.1 铁路客站
        2.3.2 铁路客站选址适应性
    2.4 国内外相关研究
        2.4.1 站城融合相关研究
        2.4.2 铁路客站选址相关研究
        2.4.3 适应性在交通领域相关研究
        2.4.4 国内外研究进展小结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站城融合模式下的铁路客站选址
    3.1 国内外铁路客站站址发展
        3.1.1 国内外铁路客站发展历程
        3.1.2 国内外铁路客站站址发展特点
    3.2 站城融合案例与特征分析
        3.2.1 站城融合案例
        3.2.2 站城融合特征
    3.3 站城融合机制
        3.3.1 铁路客站的站址与城市空间发展的历史演变
        3.3.2 铁路客站选址与城市发展
        3.3.3 站城融合机制解析
        3.3.4 站城融合标准
    3.4 铁路客站选址目的与要求
        3.4.1 实现铁路客站与城市的内在融合
        3.4.2 实现铁路客站与城市的外在融合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现有铁路客站选址适应性分析
    4.1 需求:铁路客站选址适应的前提条件
        4.1.1 历年铁路客运量分析
        4.1.2 铁路客站与城市的发展需求关系
    4.2 铁路客站站址与城市空间的适应性分析
        4.2.1 铁路客站站址与邻接区空间
        4.2.2 铁路客站站址与城市空间
    4.3 铁路客站站址与城市交通的适应性分析
        4.3.1 铁路客站站址与对外交通
        4.3.2 铁路客站站址与内部交通
    4.4 铁路客站站址与城市功能的适应性分析
        4.4.1 铁路客站站址的城市功能拓展
        4.4.2 铁路客站站址与城市功能设施
    4.5 铁路客站选址适应性影响因素
        4.5.1 需求性
        4.5.2 协调性
        4.5.3 经济性
        4.5.4 环境性
        4.5.5 服务性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现有铁路客站选址适应性评价
    5.1 客站选址适应性评价指标
        5.1.1 指标选取原则
        5.1.2 铁路客站选址适应性评价指标筛选
        5.1.3 指标解析与分类
        5.1.4 指标相关性分析
    5.2 铁路客站选址适应性评价体系构建
        5.2.1 层次分析法
        5.2.2 指标权重赋予
        5.2.3 评价体系构建
    5.3 铁路客站选址适应性评价
        5.3.1 指标原始评价
        5.3.2 数据无量纲化
        5.3.3 评价结果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铁路客站选址适应性评价结果与建议
    6.1 铁路客站选址适应性结果解析
        6.1.1 选址适应性水平分类
        6.1.2 选址适应性水平发展阶段
    6.2 铁路客站选址适应性特征分析
        6.2.1 基于准则层(B)的铁路客站选址适应性特征分析
        6.2.2 基于因素层(C)的铁路客站选址适应性特征分析
    6.3 未来铁路客站选址建议
        6.3.1 整体控制
        6.3.2 个体适应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6)二十世纪末期以来的美国下城再开发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概念界定
    (二)选题缘由与意义
    (三)国内外学术研究资料综述
        1. 国外学术界的研究情况概述
        2. 国内学术界的研究情况概述
    (四)研究方法与资料来源
        1. 研究方法
        2. 资料来源
一、二十世纪末期以前美国下城再开发策略的发展
    (一)美国下城再开发策略的发展演变
        1.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以前的美国下城再开发策略发展
        2.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至二战后的美国下城再开发策略发展
        3.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末期的美国下城再开发策略发展
    (二)信息化对美国下城再开发策略发展的影响
二、二十世纪末期以来美国广泛使用的主流下城再开发策略
    (一)住房空间再开发:增加新住宅
    (二)工业废弃空间整合:棕色地带再开发
    (三)企业中心空间整合:办公大楼的发展
    (四)封闭的购物中心
    (五)改善交通运输条件
三、二十世纪末期以来美国具有创新性的下城再开发策略
    (一)步行区建设
    (二)历史遗迹保护建设
    (三)滨水区再开发
四、二十世纪末期以来美国下城再开发策略的评析
    (一)二十世纪末期下城再开发策略的积极成效
    (二)新世纪下城再开发策略面临的新挑战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7)泉城购物中心运营管理体系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方法
    1.3 研究技术路线
    1.4 本文创新点
第二章 相关理论概述
    2.1 购物中心相关概念
        2.1.1 购物中心含义
        2.1.2 购物中心类型
        2.1.3 购物中心与传统百货的区别
    2.2 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2.2.1 国外文献综述
        2.2.2 国内文献综述
    2.3 运营管理理论概述
        2.3.1 运营管理的概念
        2.3.2 运营管理体系构建理论
    2.4 购物中心竞争战略理论
第三章 泉城购物中心运营管理体系现状与问题分析
    3.1 泉城购物中心简介
    3.2 泉城购物中心运营管理体系现状
        3.2.1 战略发展目标
        3.2.2 企业组织结构
        3.2.3 人力资源现状
        3.2.4 公司运营模式
    3.3 泉城购物中心运营管理体系特色
        3.3.1 市场定位较为清晰
        3.3.2 资产运营走上正轨
        3.3.3 品牌建设基础较好
    3.4 泉城购物中心运营管理的劣势
        3.4.1 运营管理模式不统一
        3.4.2 企业治理结构不完整
        3.4.3 运营管理理念不先进
        3.4.4 内部管控体系不完善
第四章 泉城购物中心运营管理体系环境评价
    4.1 泉城购物中心运营管理外部环境评价
        4.1.1 宏观环境分析
        4.1.2 行业环境分析
        4.1.3 外部因素评价矩阵(EFE)定量化分析
    4.2 泉城购物中心运营管理内部环境评价
        4.2.1 确定内部评价因素
        4.2.2 内部因素评价矩阵(IFE)定量化分析
第五章 泉城购物中心运营管理体系优化方案
    5.1 泉城购物中心运营管理体系优化的目标
    5.2 泉城购物中心运营管理体系优化的原则
    5.3 泉城购物中心运营管理体系优化方案
        5.3.1 优化购物中心运营模式
        5.3.2 优化购物中心治理结构
        5.3.3 优化购物中心经营管理理念
        5.3.4 优化购物中心内部控制体系
第六章 泉城购物中心运营管理体系优化保障措施
    6.1 积极调整企业发展战略
    6.2 全面调整企业组织结构
    6.3 全面提升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水平
        6.3.1 强化员工培训力度
        6.3.2 改革企业绩效考核体系
        6.3.3 重新设计企业薪酬体系
        6.3.4 加强企业团队建设
    6.4 全面建设企业核心文化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8)“互联网+”背景下大都市商圈转型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互联网下我国商圈转型背景
        1.1.2 我国大型都市商圈已经迎来崭新的转型时代
        1.1.3 相关政策的支持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研究综述
        1.3.1 国外商圈转型发展研究综述
        1.3.2 国内商圈转型发展研究综述
        1.3.3 研究评述
    1.4 相关理论基础
        1.4.1 商圈竞合理论
        1.4.2 互联网经济
        1.4.3 产业集聚和产业集群理论
        1.4.4 优势产业理论
        1.4.5 产业融合理论
    1.5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5.3 研究的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我国大型都市商圈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2.1 我国城市商圈发展现状分析
        2.1.1 我国城市商圈发展背景
        2.1.2 城市产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
        2.1.3 城市商圈发展布局分析
    2.2 城市商圈在发展过程中的主要问题
        2.2.1 商业网点规划布局缺乏科学性
        2.2.2 业种业态结构缺乏合理性
        2.2.3 基础配套设施不完善
        2.2.4 城市商圈品牌效应不明显
        2.2.5 城市商圈经营管理水平较低
        2.2.6 政府作用及相关政策不完善
    2.3“互联网+”的背景对城市商圈发展的影响
        2.3.1 加快传统行业新业态的衍生
        2.3.2 为政府政策制定提供目标导向
    2.4 城市商圈发展趋势分析
        2.4.1 国际化和社区化双向发展
        2.4.2 粗放式扩张转向内涵式提升。
        2.4.3 类购物中心体验式发展
        2.4.4 智慧商圈网络变革
第三章 国内外经验借鉴
    3.1 国外商圈转型模式
        3.1.1 日本模式
        3.1.2 美国模式
    3.2 国内商圈转型模式
        3.2.1 上海徐家汇
        3.2.2 宝山城市综合体
        3.2.3 重庆解放碑
    3.3 国外转型模式的启示
        3.3.1 合理选择空间扩展模式
        3.3.2 层级商圈定位明确
        3.3.3 加强区域商圈管理管治
第四章 商圈转型瓶颈的内部机理研究
    4.1 商圈转型内部机理适用性范围
        4.1.1 互联网经济飞速发展
        4.1.2 业种业态结构落后
        4.1.3 竞争趋同化现象严重
    4.2 商圈转型制约因素分析
        4.2.1 描述性统计分析
        4.2.2 信度分析
        4.2.3 效度分析
        4.2.4 商圈转型发展制约因素的因子分析
    4.3 商圈转型瓶颈的结构方程分析
        4.3.1 模型构建
        4.3.2 模型分析及假设检验
        4.3.3 结论分析与诠释
第五章 基于DEA的国内商圈经营模式的效率分析
    5.1 案例采集与遴选
    5.2 基于DEA的商圈经济增长效率测度
        5.2.1 数据分析与处理
        5.2.2 效率评价指标确定
        5.2.3 结果分析
    5.3 基于DEA的商圈客流量效率测度
        5.3.1 DMU选择与处理
        5.3.2 评价数据处理
        5.3.3 结果分析
第六章”互联网+”背景下商圈转型模式优化机制
    6.1 重视转型过程中各元素的定位
        6.1.1 以满足消费者需求为转型导向
        6.1.2 以契合互联网经济为转型支撑
        6.1.3 以打造精细化标准为转型关键
    6.2 构建精准的双线融合体系
        6.2.1 协同模式构建
        6.2.2 协同模式保障
    6.3 商圈转型模式优化机制
        6.3.1 转型主体
        6.3.2 转型载体
        6.3.3 转型方向
        6.3.4 转型标准
第七章 完善我国大都市商圈转型发展的建议
    7.1 改善经营网点引客导向
        7.1.1 体验式消费
        7.1.2 特色文化嵌入
        7.1.3 品牌引进差异化
    7.2 完善政府配套支持设施
        7.2.1 调整业态布局
        7.2.2 建设智慧生态圈
        7.2.3 优化互联网消费环境
    7.3 以消费者需求层级为导向进行商圈功能设计
        7.3.1 社交需求
        7.3.2 自我实现需求
    7.4 提升商圈品牌价值
        7.4.1 塑造特殊品牌的品牌效应
        7.4.2 加强业态错位经营
        7.4.3 特色商铺聚集效应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1.1 定量定性分析
        8.1.2 模型优化分析
    8.2 研究局限性
    8.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致谢

(9)购物公园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缘起与意义
        1.1.1 课题研究的背景缘起
        1.1.2 课题研究的意义与目的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文献综述
    1.3 研究方法及框架
        1.3.1 文献法
        1.3.2 实地调研法
        1.3.3 对比归纳法
        1.3.4 研究框架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研究
    2.1 基本概念
        2.1.1 购物公园的定义
        2.1.2 购物公园的主要特征
        2.1.3 购物公园的表现模式
    2.2 购物公园设计的理论基础
        2.2.1 “体验建筑”与“场所制造”
        2.2.2 体验式消费
        2.2.3 积极空间与消极空间
第三章 案例调研
    3.1 日本大阪——难波公园(Namba Park)
        3.1.1 项目背景
        3.1.2 设计概念
        3.1.3 设计分析
        3.1.4 案例分析
    3.2 新加坡——怡丰城(Vivo City)
        3.2.1 项目背景
        3.2.2 设计概念
        3.2.3 设计分析
        3.2.4 案例分析
    3.3 中国北京——蓝色港湾(Solana)
        3.3.1 项目背景
        3.3.2 设计概念
        3.3.3 设计分析
        3.3.4 案例分析
    3.4 中国深圳——COCO Park
        3.4.1 项目背景
        3.4.2 设计概念
        3.4.3 设计分析
        3.4.4 案例分析
    3.5 案例归纳
第四章 设计方法研究
    4.1 选址与定位
        4.1.1 项目选址的研究分析
        4.1.2 项目定位的研究分析
    4.2 主要控制因素
        4.2.1 市场的影响因素
        4.2.2 城市规划的控制因素
    4.3 总体规划布局
        4.3.1 总平面设计要素
        4.3.2 车行交通
        4.3.3 步行交通
        4.3.4 环境研究
        4.3.5 技术指标
    4.4 建筑设计
        4.4.1 平面设计
        4.4.2 立面设计
        4.4.3 剖面设计
    4.5 景观设计
        4.5.1 硬质景观
        4.5.2 种植设计
        4.5.3 水景
        4.5.4 入口空间
        4.5.5 广场
        4.5.6 步行街
        4.5.7 中庭
        4.5.8 屋顶花园
第五章 设计实践——以临港某购物公园为例
    5.1 项目背景及分析
        5.1.1 上位规划与区位分析
        5.1.2 现状概况的S.W.O.T.分析与解决方式
        5.1.3 案例对实践项目的借鉴
    5.2 方案设计
        5.2.1 建筑设计
        5.2.2 景观设计原则及理念
        5.2.3 景观总体布局
        5.2.4 竖向设计
        5.2.5 种植设计
        5.2.6 交通设计
        5.2.7 照明设计
        5.2.8 景观小品设计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10)商业地产投资回收期的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4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1.4.1 国外研究现状
        1.4.2 国内研究现状
    1.5 研究方法
    1.6 研究框架
第二章 商业房地产概述
    2.1 商业房地产的概念
    2.2 商业房地产的分类
    2.3 商业房地产的特征
    2.4 商业房地产的发展
        2.4.1 国外商业房地产的发展
        2.4.2 国内商业房地产的发展
    2.5 商业房地产的经营模式
        2.5.1 商业地产经营模式概述
        2.5.2 不同类型的商业地产经营模式及其优缺点分析
        2.5.3 全国商业地产经营模式选择情况
    2.6 商业房地产相关理论
    2.7 研究投资回收期对商业地产决策的作用
第三章 投资回收期的相关理论
    3.1 投资回收期的定义
        3.1.1 静态投资回收期
        3.1.2 动态投资回收期
        3.1.3 其它投资回收期
    3.2 投资回收期的指标作用
    3.3 投资回收期的应用
        3.3.1 投资回收期法的使用状况
        3.3.2 采用回收期法的注意事项
        3.3.3 一些解决回收期法缺陷的方法
第四章 太原市部分商业房地产投资回收期的影响因素分析
    4.1 商业地产投资环境
        4.1.1 宏观环境
        4.1.2 城市区位
        4.1.3 商业地产投资回收期的影响因素
    4.2 典型家居建材商场分析
        4.2.1 选取商场的基本概况
        4.2.2 数据获取
        4.2.3 数据计算与分析
第五章 结论及建议
    5.1 本文结论和不足
        5.1.1 本文结论
        5.1.2 本文不足
    5.2 对于太原市投资商业地产的一些建议
        5.2.1 商业地产成功的几大因素
        5.2.2 太原市商业地产发展中的风险因素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四、美国购物中心的发展及其借鉴(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博物馆藏品利用效率研究[D]. 李姣. 西北大学, 2021(11)
  • [2]CMBS产品信用风险识别和控制方法 ——以红博会展为例[D]. 孙承新. 暨南大学, 2020(04)
  • [3]商业改善区:美国城市中心复兴的新路径[D]. 关季阳. 渤海大学, 2019(01)
  • [4]英国工业遗产与城市复兴互益效应研究[D]. 曹福然. 华中师范大学, 2019(07)
  • [5]基于站城融合模式的大型铁路客站选址适应性研究[D]. 邓荟. 西南交通大学, 2019(03)
  • [6]二十世纪末期以来的美国下城再开发策略研究[D]. 解菲. 渤海大学, 2017(08)
  • [7]泉城购物中心运营管理体系优化研究[D]. 姚岚. 西北大学, 2016(05)
  • [8]“互联网+”背景下大都市商圈转型模式研究[D]. 刘立壮.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2016(02)
  • [9]购物公园设计研究[D]. 马观明. 上海交通大学, 2015(01)
  • [10]商业地产投资回收期的影响因素研究[D]. 信健. 太原理工大学, 2015(09)

标签:;  ;  ;  ;  ;  

美国购物中心的发展及其借鉴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