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制玩具同样有趣

自制玩具同样有趣

一、自制玩具同样乐趣无穷(论文文献综述)

李嘉茜[1](2021)在《3-6岁幼儿家长的幼儿园游戏观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左芯羽[2](2021)在《基于儿童视角的幼儿园班级美工区环境优化研究》文中指出美工区是为幼儿提供自由欣赏、自主绘画和手工制作的场所。但教育实践中美工区环境存在空间的过度装饰与材料的伪丰富性等现象,幼儿能接触的欣赏材料局限于艺术美而缺乏自然美和生活美,教师指导过于注重美工技能的教授和提供直接的示范以及传统的美工区环境创设逻辑常常与幼儿的想法相悖。因此,创设一个幼儿喜欢且符合幼儿需求的美工区环境至关重要。研究试图先厘清幼儿园班级美工区的课程价值,再考察美工区环境现状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开展行动研究以获取幼儿对美工区环境的想法并依据幼儿想法优化环境;接着分析环境对幼儿和教师发展的价值,最终对美工区环境创设提出可操作性建议。基于此,研究将思考三个关键问题:一,幼儿园班级美工区的环境创设如何进行的?二,幼儿园班级美工区的物理环境和心理环境如何?三,幼儿园班级美工区中,幼儿与教师的活动情况如何?研究采用行动研究的范式。运用观察法、访谈法和马赛克方法进行数据收集。其中运用观察法和访谈法考察幼儿园班级美工区环境的现状;运用马赛克方法中“旅行”、“自主绘画”、“自主摄影”和“幻灯片”等4种参与式工具,基于目的性抽样选取小班、中班、大班三个年龄阶段各10名幼儿作为研究参与者,让幼儿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以此收集幼儿对美工区环境的想法和期待。数据资料经过阅读原始资料、登录与寻找“本土概念”和资料的系统化等三个步骤处理,形成最终的编码结果。研究发现教育实践中美工区环境存在亟待解决的三个问题,即美工区环境创设的成人审美取向导致幼儿难以发挥主体性;美工区空间布局和材料投放未能满足幼儿审美和探究需要;幼儿对宽松自由、鼓励创造的美工氛围的深度体验被忽视。由此开展了两轮行动研究:第一轮行动研究中,优化展示性空间、探究性材料以满足幼儿互动需要。实现了空间由“缺乏主题、无序展示”到“结合主题、多位展示”和材料由“单一、高结构、陈旧繁杂”到“丰富、低结构、新颖有序”的转变,同时为幼儿提供宽松愉悦、多重互动的活动体验。反思发现美工区环境仍存在空间展示效果欠佳和材料利用率较低的问题。第二轮行动研究中,优化审美性空间、实用性材料以支持幼儿欣赏和创造。实现了空间由“出现留白、作品单一”到“填补空白、作品多样”和材料由“沉闷单调、缺乏吸引力”到“生动多样、吸引力增强”的转变,同时为幼儿营造了自主自由、鼓励创造的活动氛围。总结得出美工区空间发挥作品展示功能且提高审美价值;材料符合幼儿期待且满足幼儿创作需要以及幼儿在美工区环境的互动中获得各方面发展。通过研究得出两点结论:第一,幼儿在与空间的互动中获得动手能力、探究精神和社会交往等方面的发展,在与材料的互动中获得自主欣赏和创作的机会。同时,行动研究的开展促进教师转变环境创设的成人审美取向并学会尊重幼儿的创作意图和关注幼儿的美工作品。第二,儿童视角的美工区环境主要包括充分展示作品、具有审美价值的空间,丰富性、审美性、自然性和难度适中的材料以及自由愉悦、充满互动和鼓励创造的活动体验。基于整个研究过程及结论,提出两点建议:第一,美工区环境创设应彰显参与性、艺术性、创造性和互动性,具体操作内容包括教师明确“儿童视角”并赋予幼儿自主创设的权利;重视美工区空间展示功能并凸显艺术氛围;为幼儿提供获得审美体验和自主探索的材料;通过解读美工作品以关注幼儿情感表达。第二,美工区环境创设应具备物质条件、经验储备和多方认可,具体操作内容包括幼儿园应该为教师创设提供物质保障和精神支持;开展园本培训促进教师明确艺术发展目标;积极组织教研活动督促教师分享环境创设经验;主动与家长沟通以获得家长对美工活动的认可。

刘崇希[3](2021)在《大班幼儿角色游戏区深度学习的案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提高教育的质量是教育改革发展的主要任务,简单重复的浅层学习已不适应当前的教育的发展的需求,发展提升孩子的深度学习才能跟上教育教学改革的步伐,而深度学习的精神和幼儿园课程改革诉求高度契合,在课程游戏化改革的背景下,孩子不仅要在游戏中感受快乐,更要在游戏中实现学习的意义,深度学习对于幼儿的学习与发展意义非凡,而角色游戏区作为包含问题的真实游戏情景,同时能有持续充足的时间和空间以及灵活的问题情境,具备了支持孩子深度学习的基本条件。本研究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案例分析法、观察法、访谈法,并以文山州某幼儿园大班为研究对象,收集到了35个角色游戏活动,通过观察分析梳理之后形成游戏案例,并通过案例分析得出了大班幼儿角色游戏区深度学习的表现为游戏中积极专注的情感投入,游戏中同伴相互的合作与探究,新知识的联想与建构,想象力与创造力的充分发挥,自主解决情景中的问题,创造表征符号的出现,本研究从角色游戏的材料、教师指导、游戏主题生成、游戏后的评价、教师对游戏的关注以及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这几个方面入手分析了角色区深度学习表现产生的原因,最后得出了大班幼儿角色游戏区深度学习的支持策略,包括:利用多种形式丰富孩子的角色经验,提升材料在游戏中的支撑作用,支持大班幼儿生成各种新的游戏主题,支持各种游戏表征行为,发挥教师在游戏中的支持作用,以反思来促进提升。进行经验的迁移和建构,同时实现表征能力与合作探究能力的发展。

张婧[4](2020)在《黔东南T县A幼儿园苗族民间游戏园本课程开发个案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苗族民间游戏作为一种苗族幼儿喜闻乐见的娱乐活动形式,是幼儿园不可多得的优秀教育资源。本研究以黔东南T县A幼儿园为个案进行研究,从黔东南T县A幼儿园苗族民间游戏园本课程开发的目标设定、内容选择、组织与实施、评价体系这四个方面对其现状进行阐述。发现幼儿园关于苗族民间游戏的园本课程开发促进了幼儿身心健康和谐发展和幼儿园教师的专业成长,初步形成了苗族民间游戏园本特色课程,继承和弘扬了苗族民间游戏文化。其积累了许多成功的经验,如设定明晰的苗族民间游戏园本课程目标,以苗族节日习俗为主题进行开发,立足于实践关注苗族民间游戏开展的过程,注重家园合作共同拓展苗族民间游戏形式等,这些都为今后进一步的深入研究提供了实践基础和动力支持。同时,受多种因素影响,幼儿园在苗族民间游戏园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常常会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困惑,如其的内容有待整合、形式有待丰富、评价有待完善。因此,提出了整合内容、丰富形式和完善的个人思考与建议,希望更好的促进A幼儿园苗族民间游戏园本课程的开发,为民族地区的幼儿园对于民间游戏园本课程开发提供一定的案例支持和借鉴。

袁煊赫[5](2020)在《农村儿童闲暇生活方式的变迁研究 ——基于河南省L村的田野调查》文中研究说明闲暇生活是儿童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幼儿正是从这些生活实践中来获得经验的提升,为未来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为了了解不同年代农村儿童闲暇生活方式的变迁,本文以田野调查为取向,选取河南省L村为田野调查点,采取半开放式访谈,以20世纪40年代以来出生的人为访谈对象,辅之于文献法、观察法和实物分析法,从闲暇时间、闲暇空间、闲暇活动、闲暇伙伴四个方面呈现近70年来儿童闲暇生活的图景,并在此基础上对儿童闲暇生活方式的变迁进行细致的分析。通过对1949年-1978年、1978年-2000年、2000年至今这三个阶段的分析发现:1.从闲暇时间上来说,儿童的闲暇时间总量在减少,闲暇时间的分配逐渐从农业劳动转向学业活动;2.在闲暇空间上,农村儿童的活动场所经历了由以村为中心向外辐射到以村为中心,再到以家为中心的转变过程;3.在闲暇活动上,活动的内容逐渐由乡土性活动转向信息时代下的活动,户外活动减少,依赖信息媒介的活动增多;4.在闲暇伙伴上,游戏群体联系逐渐减弱,闲暇伙伴趋向成人化。儿童闲暇生活方式四个方面的变迁都显示出成人对于儿童闲暇生活的控制越来越多,这实际上是一个去乡土性的过程,此过程的转变离不开社会各场域对于儿童的影响,如家庭变迁、村庄公共生活、市场利益、教育机构和政府政策。从宏观层面上来说,这种流变轨迹也彰显出社会时代精神的演变,民主化进程的推进、信息化时代的来临以及时代碎片化特征的冲击都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着生活在社会之中的儿童。如何应对儿童闲暇生活方式所发生的变迁,引导当代以及未来儿童开展良好的闲暇生活是我们需要不断思考的问题,对于家庭、幼儿园以及社会来说,可以通过开展闲暇教育,转变闲暇观念、鼓励幼儿交往,促进幼儿发展、合理利用资源,丰富闲暇活动等来有效发挥闲暇生活的价值。

戴佳坪[6](2020)在《福建省新生代农村公办园教师精神生活个案研究》文中指出农村幼儿教师精神生活不仅影响自身,还影响其教育对象,甚至影响着当地村民,其辐射范围之广、程度之深,彰显着其独特的价值。近几年,我国农村教师精神生活的越来越受关注,现有的研究成果也为我们提供了较全面的视野。但在已有相关研究中,针对某一年龄段的农村幼儿教师精神生活研究还比较少,且目前新生代农村教师的生存状态也逐渐引起重视。因此,本研究尝试对福建省新生代农村公办园教师的精神生活进行考察,从心理生活、文化生活、心灵生活三个方面入手,结合其物质生活和社会生活背景,以期探析福建省新生代农村公办园教师精神生活的真实状态。本研究采用质性研究范式下的个案研究方法,以访谈法为主、观察法为辅收集资料。在研究过程中,采取目的性抽样和方便抽样的原则,在福建省东部、西部、中部、南部、北部各走访了一所农村公办园,共与五位教师分别进行了深度访谈。研究发现,福建省新生代农村公办园教师的精神生活各个维度存在不同困境,在心理生活方面,硬件设施不完善造成教师工作不便,使教师感到苦恼与无奈;同事间缺少专业交往、不被所隶属群体接纳,使教师感到挫败感和孤离感;现场师幼比过低,为教师开展各种教育活动增加阻碍,且不利于幼儿知识经验的获得,易导致教师产生专业失败感,降低自我效能感。在文化生活方面,园舍文化设施不到位,与教师精神需要不匹配;文化活动内容枯燥,教师艺术活动爱好受到限制。在心灵生活方面,教师欠缺职业自信,多为生存型教师职业观;且对于人生价值观的反思自主性较弱。针对以上困境,本研究提出了相应的展望。在心理生活方面,通过关注农村学前教育物质短板、落实园舍卫生清洁工作,促进物质生活向精神生活转化;帮助幼儿教师寻求心理生活方面的契合,改变教师间疏离关系,促进专业交流;通过提高现场师幼比例和加强幼儿教师专业能力,切实改善教师处境,调整其心理认知偏差。在文化生活方面,力所能及地对园舍进行改造,进而为教师们提供其所需的精神资料,建立教师精神生活家园;园所可为教师提供展示的平台,教师也应积极主动地充实自身文化活动内容,共同推进教师文化生活建设。在心灵生活方面,提供精神价值指引,帮助教师树立职业自信,促进教师职业价值观转型;引导教师主动追寻人生价值,培养其反思能力,再促进其将反思能力迁移至其教育实践中。

陈莉[7](2020)在《1949年以来外国儿童文学理论在中国的译介与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考察中国百余年来的儿童文学发展,1949年是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70年来,中国儿童文学界一方面译介外国儿童文学理论和作品,一方面建构和创作本土儿童文学理论和作品,在相互借鉴、相互促进的过程中,经过一代代人的努力,走出了一条儿童文学发展的中国道路。本论文主要采用比较文学“接受——影响”的研究方法,探讨1949年以来外国儿童文学理论在中国的译介与影响。论文实证性地描述这一过程,具体呈现译介的成果及其与中国儿童文学理论建构和作品创作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探究外国儿童文学理论的译介对中国儿童文学发展的价值和意义,揭示其中值得重视的历史经验。本论文共分七部分:绪论:简要说明选题的理由和意义、研究现状以及研究的基本思路与方法,并对五四以来外国儿童文学理论的译介史作一简述。第一章:评述“十七年”及“文革十年”时期在苏联儿童文学理论影响下的中国儿童文学。内容包括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对“十七年”时期外国儿童文学理论译介及传播的概述。二是以儿童文学评论家兼作家陈伯吹为例,讨论“十七年”时期中国儿童文学理论受到的外来影响。三是结合当时的儿童文学作品,具体呈现外来影响在儿童文学创作中的表现,并以这一时期有较大影响的儿童文学作家张天翼、严文井和孙幼军的创作为例作深入探讨。四是以几部儿童小说为样本,探究揭示“文革十年”时期中国儿童文学理论及创作的基本特征。第二章:评述1976年至1980年期间,“后苏式文论”影响下的中国儿童文学。内容包括三个方面:一是1976至1980年期间,在历史的惯性中译介外国儿童文学。二是“后苏式文论”时期中国儿童文学理论建设。三是以科幻文学作家郑文光、叶永烈为例,讨论科幻儿童文学创作在挣脱历史惯性时发生的变化。第三章:评述改革开放初期(1981-1989年)时外国儿童文学理论在中国的译介及影响。主要讨论的问题有三个:一是八十年代外国儿童文学理论译介和传播概述。二是以鲁兵、胡从经、洪汛涛、王泉根两代学者为例,讨论这一时期中国儿童文学理论受到的外来影响。三是以这一时期具有代表性的儿童文学作家郑渊洁、周锐、冰波、柯岩和沈石溪等人的作品为例,讨论中国儿童文学创作受到的外来影响。第四章:评述改革开放进入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1990-1999年)期间时,外国儿童文学理论在中国的译介及影响。主要从三个方面展开:一是对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时期外国儿童文学理论译介和传播情况的概述。二是以汤锐、孙建江、王泉根、方卫平、朱自强、刘绪源、彭懿等七位青年学者为例,讨论1990-1999年期间中国儿童文学理论受到的外来影响。三是以孙幼军、秦文君、曹文轩、梅子涵、汤素兰、陈丹燕、彭懿和杨红樱两代儿童文学作家为例,讨论这一时期中国儿童文学创作受到的外来影响。第五章:本章以新世纪以来外国图画书理论在中国的译介及影响为研究内容,分为三个方面:一是以日本图画书理论家、编辑和出版人松居直先生的图画书理论为例,简要阐述这一图画书理论在中国的译介及传播过程。二是从学者接受、儿童文学教材中的体现、原创图画书月刊的发展等方面着手,探究以松居直先生为代表的日本图画书理论对中国的影响。三是以第一届丰子恺儿童图画书奖获奖作品为例,分析中国原创图画书发展的现状,展望其未来的发展趋势。结语:在回顾70年来外国儿童文学理论在中国的译介和影响的基础上,分析探究这一译介和影响对中国儿童文学发展的价值和意义,并对中国儿童文学的发展提出展望。总之,新中国成立后对苏联儿童文学理论的全方位译介及其影响,导致中国儿童文学发生了结构性的变化,推动了二十世纪中国儿童文学的发展,并由此改变了中国儿童文学的外在风貌。改革开放后对外国儿童文学理论的译介,为中国儿童文学提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外国儿童文学理论的借鉴及影响,使得新时期以来中国儿童文学理论的建构和儿童文学作品的创作,都呈现出多样性和丰富性,在绚烂的世界儿童文学地图中展示出中国儿童文学的独特性。因此,探究1949年以来外国儿童文学理论的译介及其影响,有助于我们理清中国儿童文学发展的来龙去脉,有助于我们评判中国儿童文学的特征及意义,有助于我们总结历史经验,进而推动中国儿童文学的发展。

王蕾[8](2019)在《丰子恺“人生艺术化”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文中认为在现当代作家中,丰子恺(1898—1975)是一位文艺全才,他的“人生艺术化”思想更是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在今天我国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过程中,依然可以在丰子恺的“人生艺术化”思想中找到可资借鉴的要素,本论文运用资料筛选整理、跨学科研究、个案分析的方法进行撰写,对丰子恺的这一思想进行系统化梳理,以求为和谐社会的建设、为解决现代人的精神危机助一臂之力。绪论部分主要探讨论文写作缘起、丰子恺研究的现状、研究思路和方法。第一章论述丰子恺“人生艺术化”思想形成的原因。有出身环境的作用,有传统文化的作用,有良师的作用,有赴日本留学的作用,有益友的作用,有古今中外作家文艺理论家的作用,有时代环境的作用。第二章探讨丰子恺“人生艺术化”思想的内涵。从苦闷说、绝缘说、有情化、童心说、重趣味、小中见大、先器识而后文艺、曲高和众、艺术的人生、人生的艺术几方面分析,力图使人全面理解丰子恺的“人生艺术化”思想。第三章探讨丰子恺的“人生艺术化”思想在其生活和创作中的表现,从生活中的艺术和自然中的艺术两方面解析。通过对丰子恺的生活琐事的解析和丰子恺散文的精细化阅读,以期更好地理解和践行他的“人生艺术化”思想。第四章探讨丰子恺“人生艺术化”思想的当代价值,从现代性反思和美育价值两方面论述,以期对当代社会有所助益。

李小东[9](2019)在《童声童趣:晚清儿童的游戏及其乐趣——以回忆史料为中心的考察》文中认为游戏是儿童乐趣的重要来源,传统社会中游戏的乐趣多被成人表述所掩盖。文章利用形成于民国、共和国时期的回忆史料,最大程度上贴近晚清儿童的表述,呈现晚清儿童的游戏:玩玩具与自制玩具、与成人一起游戏、恶作剧与顽皮等。时代的变革,使原被压抑在成人世界话语中的儿童游戏乐趣得以表达,通过游戏,儿童建构了属于自己的游戏世界,也体验到了属于自己的乐趣,虽然这一乐趣往往处在成人世界的干预之下。

廖海娜[10](2019)在《旅游地产自然式户外儿童游乐场设计策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城市化建设加速、科技创新及经济日益发展,城市中的儿童却与自然环境越来越脱节。出现在城市公园、儿童公园及住宅小区等城区中的传统户外儿童游乐场,通常是在平整的场地中堆砌游乐设备为主。这类游乐场难以满足儿童挑战、探索、社交等需求,也难以让儿童在游玩中强健体魄。本文在此背景下,展开对旅游地产自然式户外儿童游乐场进行设计研究,旨在提升旅游地产的游玩品质、增加项目吸引力。本文围绕如何为旅游地产中的儿童创造更好的游乐环境为目标,通过大量的文献总结以及多个实景案例的实地考察、问卷调查等方式,对自然式户外儿童游乐场进行归纳总结,并研究了旅游地产中自然式户外儿童游乐场的设计方法与策略。论文共分为五大部分:第一部分:通过文献综述,将国内外传统的户外儿童游乐场、自然式儿童游乐场的背景、发展历程、理论现状进行研究梳理,提出研究框架和思路。第二部分:通过对大量的案例进行分析归纳,梳理总结出旅游地产户外无动力儿童游乐场的空间类型、功能分区及构成元素。通过对优秀案例进行剖析,借鉴优秀设计思路、设计方法,总结并发现自然式儿童游乐场的发展趋势及重要性。第三部分:以儿童为主体进行研究,从身体、心理及行为模式、户外活动特征、游戏特征等方面,分别按0-3岁、3-6岁、6-12岁进行年龄分组,并探讨不同年龄儿童与自然式场地之间的关系,最后总结对应的设计建议。第四部分:从游客对自然式儿童游乐场的认识度、游客接受度、游乐项目、体验感及具体需求等方面,进行调查问卷内容设计,调查家长们对于自然式儿童游乐场的使用需求,通过了解家长们对孩子亲自然的引导行为,提高儿童对于自然游乐场的参与度。并对国内外5个项目的现场考察、记录、调研及分析,将传统游乐场与自然式游乐场两者进行对比分析,进一步对自然式儿童游乐场进行定义、分类及总结。第五部分:根据调查及研究结论,总结出旅游地产自然式儿童游乐场的重点:多维度的社会交往空间、合理区分年龄段及分区、有可探险活动的自然区、有充足的体育运动空间。最后从空间布局、竖向设计、硬景设计、软景设计、色彩材质等五大方面,有针对性的提出设计策略和科学设计方法。期待该研究设计及建设提供启示,促进户外儿童游乐场的自然化更新,满足儿童接触自然的需求。

二、自制玩具同样乐趣无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自制玩具同样乐趣无穷(论文提纲范文)

(2)基于儿童视角的幼儿园班级美工区环境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问题提出
        一、美工区环境存在空间的过度装饰与材料的伪丰富性等现象
        二、幼儿接触的欣赏材料局限于艺术美而缺乏自然美和生活美
        三、教师指导过于注重美工技能技巧的教授和提供直接的示范
        四、传统的美工区环境创设逻辑常常与幼儿的想法和期待相悖
    第二节 研究意义
        一、研究促进幼儿运用艺术语言表达审美体验和艺术想象
        二、研究促进教师支持幼儿获得审美经验并关注幼儿创作内容
    第三节 研究目的
    第四节 文献综述
        一、幼儿通过美工区活动获得艺术表现和情感表达能力的统整发展
        二、教师多途径支持幼儿创造性美术表达和尊重幼儿创作意图
        三、美工区环境创设由幼儿审美倾向取代成人审美标准
    第五节 研究问题
    第六节 研究设计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对象
        三、研究范式
        四、研究方法
        五、研究伦理
第一章 幼儿园班级美工区的课程价值阐释——理论基础
    第一节 美工区活动培养幼儿科学探究、审美表征和社会交往能力
        一、欣赏美工材料及作品为幼儿获得审美体验和科学认知创造条件
        二、探索美工材料为幼儿动作发展和审美表征提供机会
        三、分享美工材料及作品为幼儿营造自由交往和语言表达的氛围
    第二节 美工区活动促进教师审视审美性环境价值并关注幼儿的美工体验
        一、教师重审美工区环境的审美价值并注意幼儿经验获取的需要
        二、教师学习美术鉴赏与表现知识以掌握美工区活动指导必备技能
        三、教师通过创设审美性环境和组织多形式美工活动促进幼儿探索
    第三节 作为支持幼儿审美与创造的场所促进艺术领域课程生成
        一、美工区环境支持幼儿开展自由欣赏、自主绘画和手工制作活动
        二、美工区活动为生成课程提供资源并推动课程目标和内容的制定
第二章 幼儿园班级美工区教育实践中游戏环境存在的问题——现状研究
    第一节 美工区环境创设的成人审美取向导致幼儿难以发挥主体性
        一、环境创设以教师想法为主——“根据自己的经验和想法进行”
        二、教师了解儿童想法的渠道单一——“我就是问孩子需要什么”
        三、教师与儿童想法存在偏差——“孩子真正喜欢的没有很了解”
    第二节 美工区空间布局和材料投放未能满足幼儿审美和探究需要
        一、美工区空间布局未能达到幼儿对作品呈现和审美设计的期待
        二、美工区材料的投放与管理限制幼儿自主探究的美工活动方式
    第三节 幼儿对宽松自由、鼓励创造的美工氛围的深度体验被忽视
        一、过分强调规则意识——“有些材料不能玩,弄脏了老师要说”
        二、美工创意较欠缺——“一个孩子做了新东西,其他都会模仿”
第三章 优化展示性空间、探究性材料满足幼儿互动的需要——第一轮行动研究
    第一节 行动计划:幼儿参与环境优化以改善物质环境和营造心理氛围
        一、明确行动研究解决的问题
        二、确定行动研究的具体步骤
    第二节 环境优化:呈现展示为主的空间、丰富低结构的材料和自由充满互动的活动体验
        一、运用马赛克方法收集幼儿想法:幼儿渴望审美、探究、情感表达和互动的环境
        二、依据幼儿想法和实际需要优化环境:美工区从“空间利用不善、材料投放不合理”到“空间综合利用、材料投放更合理”
    第三节 总结反思:美工区空间展示效果欠佳且材料利用率较低
        一、美工区空间的展示效果欠佳
        二、美工区部分材料利用率较低
第四章 优化审美性空间、实用性材料支持幼儿欣赏和创造——第二轮行动研究
    第一节 行动计划:幼儿参与环境优化以弥补环境不足和增强活动体验
        一、明确行动研究拟解决的问题
        二、确定行动研究的具体步骤
    第二节 环境优化:呈现及时更新的展示空间、不同功能的材料和自主创新综合活动体验
        一、运用马赛克方法收集幼儿想法:幼儿渴望童趣、实用、自由表现和创意的环境
        二、依据幼儿想法和实际需要优化环境:美工区从“空间内容陈旧、材料更新不足”到“空间添补新作、材料及时更新”
    第三节 总结反思:美工区环境兼具审美价值和创造价值
        一、美工区空间发挥作品展示功能且提高审美价值
        二、美工区材料符合幼儿期待且满足幼儿创作需要
        三、幼儿在与美工区环境的互动中获得各方面发展
第五章 研究结论
    第一节 环境优化促进幼儿艺术创造和教师转变情感回应方式
        一、幼儿在美工区活动中习得探究、交往和艺术创造的经验
        二、教师为幼儿的美工区活动提供物质环境支持和情感回应
    第二节 美工区环境优化呈现出展示性、探究性和互动性的环境
        一、儿童视角对美工区空间、材料和活动体验提出具体要求
        二、优化成果符合幼儿对展示空间、探索材料和深度互动氛围的期待
第六章 教育建议
    第一节 美工区环境创设应彰显参与性、审美性、创造性和互动性
        一、教师明确“儿童视角”并赋予幼儿自主创设的权利
        二、教师重视美工区空间展示功能并彰显其艺术氛围
        三、教师为幼儿提供获得审美体验和自主探索的材料
        四、教师通过解读幼儿美工作品以关注幼儿情感表达
    第二节 美工区环境创设应具备物质条件、经验储备和多方认可
        一、幼儿园为教师进行环境创设提供物质保障和精神支持
        二、幼儿园开展园本培训促进教师明确幼儿艺术发展目标
        三、幼儿园积极组织教研活动督促教师分享环境创设经验
        四、幼儿园主动与家长沟通以获得家长对美工活动的认可
参考文献
附录
硕士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3)大班幼儿角色游戏区深度学习的案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第一节 选题缘由
        一、深度学习是教育变革的现实需要
        二、深度学习和幼儿园课程改革诉求高度契合
        三、幼儿深度学习的实践探索是学界研究的新热点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深度学习理论研究
        (一)深度学习概念
        (二)深度学习理论基础
        (三)深度学习策略
        (四)深度学习评价
        二、幼儿深度学习的实践探索
        (一)幼儿深度学习策略
        (二)幼儿深度学习方法
        三、幼儿园角色游戏的相关研究
        (一)角色游戏对幼儿发展价值的研究
        (二)角色游戏特点的研究
        (三)关于角色游戏材料的研究
        (四)角色游戏的教师指导策略
    第三节 研究的目的
    第四节 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第五节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二)案例分析法
        (三)观察法
        (四)访谈法
    第六节 研究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 角色游戏区与幼儿深度学习概述
    第一节 角色游戏区概述
        一、角色游戏区的内涵
        二、角色区游戏的特征
        三、大班幼儿角色区游戏的特点
    第二节 幼儿深度学习概述
        一、深度学习内涵
        二、幼儿深度学习的内涵
        三、幼儿深度学习的特征
    第三节 角色区游戏与幼儿深度学习的关系
        一、角色区游戏促进幼儿的深度学习
        二、深度学习提升幼儿角色区游戏水平
第三章 大班幼儿角色游戏区深度学习的表现
    第一节 游戏中积极专注的情感投入
    第二节 游戏中同伴相互的合作与探究
    第三节 想象力与创造力的充分发挥
    第四节 新旧知识的联想与建构
    第五节 自主解决情境中的问题
    第六节 创造性表征符号的出现
第四章 大班幼儿角色游戏区深度学习产生的原因分析
    第一节 投放适宜材料
        一、材料投放具有层次性
        二、高低结构材料投放合理
        三、加入开放性材料
    第二节 丰富的游戏主题
    第三节 教师对于幼儿角色游戏区的持续观察
    第四节 重视游戏后的评价反思环节
第五章 大班幼儿角色游戏区中深度学习的支持策略
    第一节 利用多种形式丰富孩子的角色经验
        一、家园合作
        二、集体教学
        三、谈话活动
        四、绘本阅读
    第二节 提升材料在游戏中的支撑作用
        一、有层次性的投放材料
        二、收集开放材料包
        三、开放区角材料
    第三节 支持大班幼儿生成新的游戏主题
    第四节 支持幼儿各种游戏表征行为
    第五节 发挥教师在游戏中的支持作用
        一、转变教师观念,找准教师角色定位
        二、提升教师专业素养,促进深度指导
    第六节 以评价反思促提升
        一、以问题为导向展开评价与思考
        二、重视教师的游戏支持反思
第六章 结论与反思
    第一节 研究的启发
        一、角色游戏区对于口吃幼儿具有改善作用
        二、角色游戏区让教师更加了解幼儿的个性特点
        三、角色游戏促进同伴间的相互学习
        四、将深度学习的理念运用于环境创设
        五、将深度学习理念根植于孩子的户外游戏
    第二节 研究的不足
    第三节 研究的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教师访谈提纲
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致谢

(4)黔东南T县A幼儿园苗族民间游戏园本课程开发个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问题的提出
        (一)黔东南T县苗族民间游戏传承之必要
        (二)黔东南T县苗族学前儿童发展之必要
        (三)黔东南T县A幼儿园园本课程开发之必要
    二、概念界定
        (一)苗族民间游戏
        (二)园本课程
        (三)园本课程开发
    三、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四、文献综述
        (一)文献统计
        (二)文献内容的分析
        (三)研究述评
    五、研究内容、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思路
        (三)研究方法
第一章 走进黔东南T县A幼儿园
    一、黔东南T县浓厚的苗族文化氛围
        (一)黔东南T县被誉为“天下苗族第一县”
        (二)黔东南T县苗族民间游戏多彩纷呈
    二、黔东南T县A幼儿园全瞰
        (一)黔东南T县A幼儿园生态位置
        (二)黔东南T县A幼儿园办园特色
第二章 黔东南T县A园苗族民间游戏园本课程开发的现状
    一、苗族民间游戏园本课程的目标设定
        (一)目标设定的相关内容
        (二)目标设定的相关依据
    二、苗族民间游戏园本课程的内容选择
        (一)苗族民间游戏的收集
        (二)苗族民间游戏的选择
        (三)苗族民间游戏的创编
    三、苗族民间游戏园本课程的组织与实施
        (一)苗族民间游戏的组织
        (二)苗族民间游戏的实施
    四、苗族民间游戏园本课程的评价体系
        (一)园本课程的评价主体
        (二)园本课程的评价内容
        (三)园本课程的评价方式
第三章 黔东南T县A园苗族民间游戏园本课程开发的成效与成功经验
    一、A园苗族民间游戏园本课程开发的成效
        (一)促进了幼儿身心健康和谐发展
        (二)促进了幼儿园教师的专业成长
        (三)幼儿园初步形成了园本特色课程
        (四)继承和弘扬了苗族民间游戏文化
    二、A园苗族民间游戏园本课程开发的成功经验
        (一)苗族民间游戏园本课程目标明晰
        (二)以苗族节庆节日习俗为主题开发
        (三)立足实践关注苗族民间游戏过程
        (四)家园合作拓展苗族民间游戏形式
第四章 黔东南T县A园苗族民间游戏园本课程开发的困惑与思考
    一、黔东南T县A园苗族民间游戏园本课程开发的困惑
        (一)A园苗族民间游戏园本课程的内容有待整合
        (二)A园苗族民间游戏园本课程的形式有待丰富
        (三)A园苗族民间游戏园本课程的评价有待完善
    二、黔东南T县A园苗族民间游戏园本课程开发的思考
        (一)整合A园苗族民间游戏园本课程的内容
        (二)丰富A园苗族民间游戏园本课程的形式
        (三)完善A园苗族民间游戏园本课程的评价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5)农村儿童闲暇生活方式的变迁研究 ——基于河南省L村的田野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一)闲暇生活方式对于儿童发展的价值
        (二)对儿童闲暇权利的思考
        (三)社会变迁对于农村儿童闲暇生活方式的影响
    二、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三、文献综述
        (一)有关儿童闲暇生活的研究
        (二)儿童闲暇生活的变迁研究
        (三)儿童闲暇生活教育的研究
        (四)相关研究述评
    四、核心概念界定
        (一)农村儿童
        (二)闲暇生活方式
        (三)闲暇教育
第二章 研究设计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内容
    三、研究取向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取向
        (二)有关田野点
        (三)进入研究现场
        (四)研究方法
    四、研究思路
    五、年代划分的依据
    六、研究对象
第三章 农村儿童闲暇生活方式的历史流变
    一、闲暇时间
        (一)充足的闲暇时光(1949年-1978年)
        (二)自由的闲暇时光(1978年-2000年)
        (三)被支配的闲暇时光(2000年至今)
    二、闲暇空间
        (一)以村为中心向外辐射(1949年-1978年)
        (二)以村为中心(1978年-2000年)
        (三)以家为中心(2000年至今)
    三、闲暇活动
        (一)乡土性的活动(1949年-1978年)
        (二)多元化的活动(1978年-2000年)
        (三)信息时代下的活动(2000年至今)
    四、闲暇伙伴
        (一)多元伙伴(1949年-1978年)
        (二)平行伙伴(1978年-2000年)
        (三)垂直伙伴(2000年至今)
第四章 农村儿童闲暇生活方式的历史流变分析
    一、农村儿童闲暇生活方式历史流变脉络
        (一)闲暇时间:自然向机械
        (二)闲暇空间:开放向封闭
        (三)闲暇活动:乡土向现代
        (四)闲暇伙伴:同龄向成人
    二、社会各场域对于农村儿童闲暇生活方式的影响
        (一)家庭变迁影响
        (二)村庄公共生活散场
        (三)市场利益冲击
        (四)教育机构滋生
        (五)政府政策辐射
    三、农村儿童闲暇生活方式历史流变背后的时代精神
        (一)民主化进程的推进
        (二)信息化时代的来临
        (三)碎片化特征的冲击
    四、儿童闲暇教育的开展
        (一)开展闲暇教育,转变闲暇观念
        (二)鼓励幼儿交往,促进幼儿发展
        (三)合理利用资源,丰富闲暇活动
第五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6)福建省新生代农村公办园教师精神生活个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
        一、研究者自身的困惑
        二、追寻农村幼儿教师精神生活的价值
        三、直面农村幼儿教师精神生活的困境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精神生活相关研究
        二、农村教师精神生活相关研究
        三、新生代农村教师相关研究
        四、已有研究述评
    第三节 概念界定
        一、新生代农村公办园教师
        二、精神生活
    第四节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第五节 研究内容与研究设计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设计
第二章 理论基础
    第一节 人的需要理论
    第二节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第三章 福建省新生代农村公办园教师精神生活现状
    第一节 东园A教师精神生活现状
        一、心理生活:单调但有压力
        二、文化生活:无聊且有需求
        三、心灵生活:自卑而又质朴
    第二节 西园B教师精神生活现状
        一、心理生活:乐观且有期待
        二、文化生活:枯燥但求改变
        三、心灵生活:简单而又满足
    第三节 中园C教师精神生活现状
        一、心理生活:积极且受支持
        二、文化生活:不满但有规划
        三、心灵生活:知足却具能动
    第四节 南园D教师精神生活现状
        一、心理生活:累但只能适应
        二、文化生活:有爱好却受限
        三、心灵生活:平淡但求充实
    第五节 北园E教师精神生活现状
        一、心理生活:厌倦却没办法
        二、文化生活:无趣且没条件
        三、心灵生活:安逸追求开心
第四章 福建省新生代农村公办园教师精神生活困境
    第一节 心理生活困境
        一、硬件设施VS教师情绪:设施不完备增添教师消极心理
        二、同事关系VS教师心态:缺乏专业交往使教师感到茫然
        三、师幼比例VS教师认知:师幼比例影响教师自我效能感
    第二节 文化生活困境
        一、文化设施VS精神需要:文化设施与精神需要并不匹配
        二、文化活动VS艺术爱好:内容枯燥乏味且艺术活动停摆
    第三节 心灵生活困境
        一、职业价值观VS职业发展:欠缺职业自信的生存型状态
        二、人生价值观VS人生态度:对人生观的反思自主性较弱
第五章 福建省新生代农村公办园教师精神生活展望
    第一节 心理生活展望
        一、促物质向精神转化:关注物质短板,落实卫生工作
        二、寻求心理上的契合:改变疏离关系,促进专业交流
        三、调整心理认知偏差:提现场师幼比,加强专业能力
    第二节 文化生活展望
        一、建立精神生活家园:适当改造园舍,提供精神食粮
        二、推进文化生活建设:园所提供平台,教师积极改变
    第三节 心灵生活展望
        一、提供精神价值指引:树立职业自信,促进观念转型
        二、对人生价值的追寻:培养反思能力,迁移至教育中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学研究成果
致谢

(7)1949年以来外国儿童文学理论在中国的译介与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选题理由
    二 选题意义
    三 研究现状回顾
    四 基本思路和研究方法
第1章 苏联儿童文学理论烛照下的中国儿童文学
    1.1 “十七年”时期译介的苏联儿童文学理论
        1.1.1 苏联儿童文学理论译介概述
        1.1.2 有影响的苏联儿童文学理论家及其理论思想
    1.2 “苏式文论”强势影响下的中国儿童文学理论建设
        1.2.1 “全盘译介”模式中的中国儿童文学理论建设
        1.2.2 陈伯吹儿童文学理论思想述评
    1.3 “十七年”时期“苏式文论”烛照下的中国儿童文学创作
        1.3.1 受“苏式文论”规约的中国儿童文学创作
        1.3.2 不敢逾矩的儿童文学作家及其作品
    1.4 “文革”期间处于闭环式发展状态的中国儿童文学理论及创作
        1.4.1 “文革”时期中国儿童文学理论及创作概述
        1.4.2 “文革”期间有代表性的儿童文学作家及其创作
第2章 “后苏式文论”影响下的中国儿童文学
    2.1 在历史的惯性中译介外国儿童文学
        2.1.1 “文革”结束初期对外国儿童文学的译介和传播
        2.1.2 走出泥沼时译介的外国儿童文学理论及作品
    2.2 “后苏式文论”时期中国儿童文学理论建设
        2.2.1 走出闭环式发展状态的中国儿童文学理论
        2.2.2 蒋风儿童文学理论思想述评
    2.3 挣脱历史惯性的一次尝试:中国科幻儿童文学创作发生的变化
        2.3.1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中国儿童文学创作概述
        2.3.2 郑文光和叶永烈的科学文艺思想及代表作品
第3章 改革开放视域下的外国儿童文学理论及影响Ⅰ
    3.1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引进的外国儿童文学理论及其影响
        3.1.1 以开放的姿态译介外国儿童文学理论及作品
        3.1.2 以上笙一郎为代表的外国儿童文学理论家及理论思想内涵
        3.1.3 这一时期译介的外国儿童文学作品
    3.2 中国儿童文学理论在改变中寻求建设之路
        3.2.1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国儿童文学理论建设概述
        3.2.2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国儿童文学理论家及其理论思想述评
    3.3 向文学性与儿童性回归的中国儿童文学创作
        3.3.1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国儿童文学创作概述
        3.3.2 这一时期有代表性的儿童文学作家及其创作
第4章 改革开放视域下的外国儿童文学理论及影响Ⅱ
    4.1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译介的外国儿童文学理论
        4.1.1 外国儿童文学理论译介走向多元化
        4.1.2 多元、系统地译介外国儿童文学作品
    4.2 多层次、多渠道建设中国儿童文学理论
        4.2.1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国儿童文学理论建设概述
        4.2.2 这一时期主要的儿童文学理论家及其理论思想内涵
    4.3 百花齐放、和而不同的中国儿童文学创作
        4.3.1 生机盎然的中国儿童文学创作现状
        4.3.2 异彩纷呈的儿童文学创作
第5章 新世纪以来外国图画书理论在中国的译介及影响
    5.1 外国图画书理论的译介和传播:以日本松居直先生为例
        5.1.1 松居直其人和他倡导的图画书理论
        5.1.2 松居直图画书理论的译介及传播过程
        5.1.3 松居直推崇的图画书在国内的译介情况简述
    5.2 以松居直先生为代表的日本图画书理论对中国的影响
        5.2.1 关注图画书阅读及图画书创作
        5.2.2 多途并举阐释松居直的图画书理论
    5.3 中国原创图画书扫描:以第一届丰子恺儿童图画书奖获奖作品为例
        5.3.1 星星点灯:更多的儿童文学作家投身图画书创作
        5.3.2 丰子恺儿童图画书奖的缘起及发展
        5.3.3 图画书中的童年书写:以《团圆》、《荷花镇的早市》为例
结语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文章
致谢

(8)丰子恺“人生艺术化”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1.选题背景和意义
    2.研究现状
    3.研究思路及方法
第一章 丰子恺“人生艺术化”思想的成因
    1.1 出身环境的影响
    1.2 传统文化的影响
    1.3 良师益友的影响
    1.4 游学日本的经历
    1.5 古今中外的作家、文艺理论家的影响
    1.6 时代环境的影响
第二章 丰子恺“人生艺术化”思想的内涵特色
    2.1 “人生艺术化”思想的心理基础——苦闷说
    2.2 “人生艺术化”思想的主要特点
        2.2.1 绝缘说
        2.2.2 有情化
        2.2.3 童心说
        2.2.4 重趣味
        2.2.5 小中见大
        2.2.6 先器识而后文艺
    2.3 “人生艺术化”的实现途径——曲高和众
    2.4 “人生艺术化”的最终目的——艺术的人生人生的艺术
第三章 丰子恺“人生艺术化”思想的主要表现
    3.1 生活中的艺术
        3.1.1 饮食的艺术
        3.1.2 着装的艺术
        3.1.3 住的艺术
        3.1.4 行的艺术
        3.1.5 用的艺术
    3.2 自然中的艺术
第四章 丰子恺“人生艺术化”思想的当代价值
    4.1 现代性反思
        4.1.1 现代社会诗意生活的缺失
        4.1.2 现代社会人与人的冷漠和隔膜
        4.1.3 片面强调科技忽视艺术的危害
    4.2 美育价值
        4.2.1 提升人的精神境界
        4.2.2 救治人心灵的良药
        4.2.3 人际和谐的润滑剂
        4.2.4 美化人们的生活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9)童声童趣:晚清儿童的游戏及其乐趣——以回忆史料为中心的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一、问题的提出
二、儿童的“工具”与“工作”:有关玩具的乐趣
三、两个世界的碰撞:和成年人一起玩
四、儿童世界的“规矩”:调皮与恶作剧
五、结语

(10)旅游地产自然式户外儿童游乐场设计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儿童“自然缺失症”盛行
        1.1.2 儿童自然场地的缺乏
        1.1.3 儿童亲近自然的价值
        1.1.4 自然式儿童游乐场的益处
    1.2 研究对象及相关概念
        1.2.1 旅游地产
        1.2.2 户外无动力儿童游乐场
        1.2.3 自然化设计
    1.3 文献综述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国内外文献评述
    1.4 研究目的
    1.5 研究意义
    1.6 研究方法
    1.7 研究框架
第二章 旅游地产户外儿童游乐场的发展与建设
    2.1 户外儿童游乐场的现状与发展
        2.1.1 国外现状及发展历程
        2.1.2 国内现状及发展历程
        2.1.3 国内外现状对比总结
    2.2 旅游地产户外儿童游乐场案例收集
        2.2.1 空间类型
        2.2.2 构成元素
        2.2.3 功能分区
    2.3 旅游地产户外儿童游乐场优秀案例
        2.3.1 成都麓湖——云朵乐园
        2.3.2 成都麓湖——红石公园
        2.3.3 悉尼Blaxland河滨公园儿童游乐场
        2.3.4 澳大利亚悉尼达令港游乐场设计
    2.4 旅游地产户外儿童游乐场发展趋势
        2.4.1 按不同年龄明确分区
        2.4.2 具备明确的设计主题
        2.4.3 设置人性的看护空间
        2.4.4 设施与地形紧密结合
        2.4.5 塑造丰富的游戏地形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自然式儿童游乐场设计及儿童研究
    3.1 不同年龄儿童的身体、心理及行为模式分析
        3.1.1 (0-3 岁)儿童的身体、心理及行为特点归纳
        3.1.2 (3-6 岁)儿童的身体、心理及行为特点归纳
        3.1.3 (6-12 岁)儿童的身体、心理及行为特点归纳
    3.2 不同年龄儿童活动特征与自然式场地的关系
        3.2.1 小于1.5 岁儿童活动分析及自然化设计建议
        3.2.2 (1.5-3 岁)儿童活动分析及自然化设计建议
        3.2.3 (3 岁-6 岁)儿童活动分析及自然化设计建议
        3.2.4 (6 岁-12 岁)儿童活动分析及自然化设计建议
    3.3 不同游戏种类与自然式场地的关系
        3.3.1 社交类游戏与自然式场地的关系
        3.3.2 体能类游戏与自然式场地的关系
        3.3.3 智能类游戏与自然式场地的关系
    3.4 不同设施类型及自然式场地的关系
        3.4.1 儿童年龄与身高的关系
        3.4.2 儿童游乐设施类型
        3.4.3 小于1.5 岁儿童与自然式设施的关系
        3.4.4 (1.5-3 岁)儿童与自然式设施的关系
        3.4.5 (3-6 岁)儿童与自然式设施的关系
        3.4.6 (6-12 岁)儿童与自然式设施的关系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实地场地调研
    4.1 调研对象
        4.1.1 传统儿童公园户外儿童游乐场
        4.1.2 旅游地产自然式户外儿童游乐场
    4.2 调研方法
    4.3 调研分析
        4.3.1 传统儿童公园户外儿童游乐场分析
        4.3.2 旅游地产自然式户外儿童游乐场分析
    4.4 两种公园户外无动力儿童游乐场的对比小结
        4.4.1 功能分区对比
        4.4.2 规模面积对比
        4.4.3 游乐项目对比
    4.5 使用者需求调查
        4.5.1 问卷内容设计
        4.5.2 问卷统计及结论
    4.6 其他影响因素
        4.6.1 气候温度的影响
        4.6.2 运营管理策略影响
    4.7 调研小结
第五章 旅游地产自然式户外儿童游乐场设计策略
    5.1 整体设计策略
        5.1.1 建造自由、开放、富有创意的环境
        5.1.2 创造基于自然的吸引人的游戏方式
        5.1.3 合理地管理风险来营造安全的环境
        5.1.4 提供儿童体验自然的多种功能空间
    5.2 场地布局自然式设计策略
    5.3 竖向自然式设计策略
        5.3.1 利用自然地形基础
        5.3.2 创造人工坡地地形
        5.3.3 人工自然地形互补
        5.3.4 坡度的直观感受与适用范围
    5.4 园林硬景自然式设计策略
        5.4.1 水体设计
        5.4.2 铺装设计
        5.4.3 构筑物设计
        5.4.4 园路设计
        5.4.5 游乐设施设计
        5.4.6 服务设施设计
    5.5 园林软景自然式设计策略
        5.5.1 植物氛围凸显主题化
        5.5.2 植物品种选择乡土树种
        5.5.3 植物种植禁忌
        5.5.4 植物空间营造
    5.6 色彩材质自然式设计策略
第六章 实例应用
    6.1 背景及项目定位
    6.2 区位及规划条件
    6.3 位置及设计范围
    6.4 简介及设计定位
    6.5 设计理念及构思
    6.6 景观分区及主题
        6.6.1 山林——火山山林景观区(6-12 岁)
        6.6.2 湿地——白鹭景观区(3-6 岁)
        6.6.3 洞穴——蛇蜥景观区(1.5-3 岁)
        6.6.4 草丛——海南兔子区(0-1.5 岁)
        6.6.5 浅滩——白贝景观区(0-12 岁全年龄)
    6.7 年龄分区及对策
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功能分析及游乐项目分析
    附录2 儿童项目面积分析
    附录3 旅游地产项目中的户外儿童游乐场案例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四、自制玩具同样乐趣无穷(论文参考文献)

  • [1]3-6岁幼儿家长的幼儿园游戏观研究[D]. 李嘉茜. 河北大学, 2021
  • [2]基于儿童视角的幼儿园班级美工区环境优化研究[D]. 左芯羽. 广西师范大学, 2021
  • [3]大班幼儿角色游戏区深度学习的案例研究[D]. 刘崇希.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4]黔东南T县A幼儿园苗族民间游戏园本课程开发个案研究[D]. 张婧. 贵州师范大学, 2020(06)
  • [5]农村儿童闲暇生活方式的变迁研究 ——基于河南省L村的田野调查[D]. 袁煊赫. 河南大学, 2020(02)
  • [6]福建省新生代农村公办园教师精神生活个案研究[D]. 戴佳坪. 闽南师范大学, 2020(01)
  • [7]1949年以来外国儿童文学理论在中国的译介与影响[D]. 陈莉. 新疆大学, 2020(06)
  • [8]丰子恺“人生艺术化”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D]. 王蕾. 西北大学, 2019(04)
  • [9]童声童趣:晚清儿童的游戏及其乐趣——以回忆史料为中心的考察[J]. 李小东. 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06)
  • [10]旅游地产自然式户外儿童游乐场设计策略[D]. 廖海娜.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6)

标签:;  ;  ;  ;  ;  

自制玩具同样有趣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