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增加牛奶的蛋白质和脂肪含量

如何增加牛奶的蛋白质和脂肪含量

一、如何提高牛奶的蛋白质和脂肪含量(论文文献综述)

吴芳芳[1](2021)在《谷歌翻译错误类型及译后编辑策略 ——《基因开关》第一至五章翻译实践报告》文中提出翻译工具的高效率和低成本的特点有目共睹,优秀的翻译工具也因此受到语言服务商的肯定,越来越多地运用于翻译实践。诚然,机器翻译还有进步空间,就目前来看,绝大多数机器翻译的译文还不足以达到客户要求。而逐渐兴起的译后编辑可以有效修正机器翻译的勘误。机器翻译结合译后编辑的模式(MTPE)既能保留机器翻译的高效,又能保有人工翻译的质量。因此,在世界各地,许多语言服务商已经广泛使用该模式进行翻译。本文是一篇采用MTPE模式进行翻译实践而产出的实践报告,源文本是一本名叫《基因开关》(The Switch)的科普类书籍。根据赖斯和纽马克的文本类型理论,该文本属于科普性文本,同时兼具感召功能。源文本涉及大量生物学知识及术语,行文严谨、逻辑清晰,适合采用MTPE模式进行翻译。因此,笔者在SDL Trados翻译软件的帮助下,利用谷歌机器翻译引擎Google Translate预翻译文本,然后对机器翻译的译文进行译后编辑和校对。基于本次翻译实践,笔者在翻译多维质量标准MQM模型的指导下,从准确性和流畅性两个角度总结了谷歌翻译的错误类型,包括欠额翻译、未翻译、错误翻译、错误语法、理解困难;并在文本类型理论的指导下,从准确性和流畅性角度给出译后编辑的策略,包括补充、替换、重组句子结构、调整语序、重写,并辅以例句加以解释说明。

雷子玉[2](2021)在《便携式近红外仪现场评价生鲜乳主要营养指标》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郑思凡[3](2021)在《乳蛋白多态性和乳成分对牛乳凝乳性能的影响》文中认为据调查,在牛乳制造干酪前期加工过程中,存在不凝乳的现象,会严重影响产品品质。针对这种现象,本研究对我国本土荷斯坦奶牛生产的牛乳进行多角度分析其不凝乳的原因。对不同类型凝乳特性的牛乳进行分析,采集了1071头荷斯坦奶牛血样,使用PCR扩增和测序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κ-CN和β-LG的基因型多态性,在明确了基因型的基础上,采集乳样开展牛乳凝乳能力(MCP)评价。在初步筛选的基础上,选择凝乳性能好(WC)、凝乳性能差(PC)和不凝乳(NC)样品,在牛乳蛋白基因型、牛乳成分分析、理化特性、离子分布、流变学特性、乳蛋白多态性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结论如下:1.通过对统计分析的奶牛样本中β-LG和κ-CN基因分型检测,显示β-LG有3种基因型(AA、AB和BB),κ-CN有6种基因型(AA、AB、AE、BB、BE和EE),并且酪蛋白和乳球蛋白的不同基因型牛乳的凝乳频率存在明显差异,有4%~8%的牛乳存在不凝乳现象。分泌κ-CN AB基因型和β-LG AB基因型牛乳的母牛所占比例最高,分别为39.70%和48.48%。β-LG基因型为AA的牛乳凝乳效果较好,更适于加工干酪;研究发现κ-CN BB基因型牛乳具有较好的凝乳性能,E等位基因对凝乳时间较A等位基因的作用强。基因型对牛乳中离子含量及分布影响较小,均未检测出有显着性差异,但在不同基因型牛乳中可以看出,蛋白质含量差异明显,对凝乳能力影响显着。2.将分析筛选的三类牛乳样品进行处理,通过流变仪对牛乳凝乳过程的动态流变分析、牛乳成分及理化特性的检测,数据结果显示WC样品的在较短的时间(11min)内形成了状态紧实,凝胶结构稳定的凝乳(G’,139.35 Pa;G’为弹性模量),与PC和NC样品形成了鲜明对比,在时间和凝胶强度上存在明显差异。凝乳性能好的样品中钙离子含量较高,总胶体磷酸钙含量越高,对酶凝胶越有利。p H值显着影响牛乳MCP的变化,p H值与凝乳时间呈正比,p H值越小,凝乳时间越短。牛乳中乳清蛋白的相对浓度较高对酶凝具有不利影响,相反,CN相对含量越高的牛乳其凝乳性能越好。酪蛋白胶束大小与牛乳的凝乳性能呈反比。蛋白粒径也会影响牛乳的凝乳效果,粒径越小,凝乳越快。3.通过对牛乳蛋白进行分离纯化分析,高速有效地检测出牛乳中的蛋白质种类和相对含量。证明在WC样品中可以看出α-CN和κ-CN等蛋白含量要比PC和NC样品高;通过对牛乳蛋白的多态性地高效分离,在NC和PC样品中,牛乳含有较多形态的蛋白,如磷酸化等形式,从而影响牛乳的凝乳性能;对牛乳的蛋白质相对含量进行定量,结果显示WC牛乳中κ-CN含量最高(10.38%),并且显着性分析差异明显(p<0.05),并且其他种蛋白含量在NC、PC样品中含量相对较低,证明了蛋白质含量对牛乳性能的显着影响,尤其是κ-CN含量,与凝乳性能呈正相关。综上所述,基因型多态性、乳蛋白多态性及含量以及牛乳成分差异,都会影响牛乳的凝乳性能。

宋佳慧[4](2021)在《牛奶成分对咖啡感官品质的影响规律及相关机制分析》文中认为咖啡是世界三大饮料之一,在中国的销售额近年来飞速增长,但以往关于咖啡的研究以黑咖啡的品种和加工过程的影响为主,与中国消费者偏好牛奶咖啡的消费现状脱轨。牛奶的成分在牛奶咖啡中经常被改变,因此了解牛奶成分对咖啡风味的影响规律及相关机制对中国咖啡行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驱动中国消费者牛奶咖啡喜好度的感官属性分析为基础,研究牛奶中非脂乳固体和乳脂肪对不同烘焙度咖啡主要感官属性强度的影响规律,并从相关风味化合物释放特性改变的角度,探讨了牛奶组分影响咖啡感官特征的化学机制。主要的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驱动消费者牛奶咖啡喜好的关键感官属性分析:724名牛奶咖啡消费者进行线上问卷调查表明,消费者饮用牛奶咖啡的关键驱动因素是其感官特征,从不同维度来看,香气、味道和口感的重要性依次递减。进一步,以5种市售牛奶咖啡为样品,对194名消费者开展现场品评为基础的九点喜好度测试、全面选择测试(CATA),测试结果的惩罚-提升分析发现:提高消费者喜好的关键香气属性依次为奶香味、咖啡味和焦糖味,而烟味和焦糊味的存在则会降低消费者的喜好。此外,牛奶咖啡的顺滑感和甜度也会显着提高消费者的喜好评价,而苦味则会抑制消费者喜好。进一步,采用外部偏好图分析也获得了类似的结果。牛奶成分对咖啡感官属性的影响规律:(1)感官属性强度变化:采用定量描述性分析对添加不同梯度非脂乳固体和乳脂肪的浅焙、中焙和深焙咖啡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非脂乳固体与乳脂肪均会显着降低大部分黑咖啡的原有特征属性(如烟味、苦味等),同时显着增强甜味、焦糖味、奶香味和醇厚感。但对于咖啡的生豆味和焦香味,非脂乳固体起增强作用,而乳脂肪则反之。这些影响在不同烘焙度咖啡中的趋势一致,但具体影响程度不同,最终导致非脂乳固体放大了不同烘焙度样品的感官差异,而乳脂肪则会减弱样品间的感官差异,但这两者均会使咖啡风味向消费者更喜好的方向改进。(2)单口饮用的动态变化:动态主导感受(TDS)评价结果表明,非脂乳固体增强了牛奶咖啡饮用过程中的风味变化的层次感(焦香味、奶香味和甜味),乳脂肪的添加则使黑咖啡的一些负面属性(如糊味、烟草味)消失,使奶香味占据主导地位。(3)连续饮用的动态变化:多口TDS结果显示,与单口TDS相比,连续饮用过程中咖啡的整体感受没有发生较大变化,但非脂乳固体会使不利于消费者喜好的苦味逐渐增强,乳脂肪会使促进消费者喜好的奶香味逐渐减弱,使焦香味逐渐增强。也就是说,虽然二者都促进了咖啡风味的改善,但连续饮用可能会使这一作用削弱。牛奶成分对咖啡中关键风味物质释放与感官表现的影响机制:(1)对游离呈味物质的影响及机制:对咖啡中的游离咖啡因、绿原酸和有机酸和游离氢离子含量的检测表明,非脂乳固体能与呈现酸味和苦味的绿原酸少量结合,降低与酸味相关的游离氢离子含量,而乳脂肪对咖啡液中游离呈味物质的含量并未产生影响。这些现象与非脂乳固体和乳脂肪的添加抑制咖啡感官评价中苦味和酸味的趋势不完全相符,由此推测牛奶咖啡味觉感知的变化可能是牛奶成分本身与味觉受体间发生作用而影响咖啡滋味的感受。(2)对挥发性风味物质释放的影响及机制:对牛奶咖啡的挥发性成分的释放率进行了比较的结果表明,一方面,非脂乳固体和乳脂肪会的影响咖啡的挥发性物质的释放,其中由于非脂乳固体中乳清蛋白和酪蛋白的结合与推斥作用、乳糖和盐的盐析作用,使得其降低了6种化合物的释放,促进了12种化合物的释放;而乳脂肪则是由于其保留疏水性成分的作用,使得62种挥发性物质被抑制释放。另一方面,牛奶中的非脂乳固体或乳脂肪的添加均能引入牛奶的挥发性成分,使咖啡中癸酸、2-庚酮、2-壬酮、2-十一酮等成分的含量增加。(3)气味活性成分与感官表现的关系:通过GC-O鉴定出48种受到非脂乳固体或乳脂肪影响顶空浓度发生显着变化的气味活性成分,通过PLSR建立气味活性成分与咖啡香气的良好关系,浅、中、深咖啡中,模型的拟合优度分别达到0.613、951和0.945。根据PLSR分析,确定21种成分与咖啡的烟味、糊味和酸味正相关,其中分别有4种和21种受到非脂乳固体和乳脂肪的影响释放量显着减少。确定28种物质与咖啡的焦香味正相关,其中7种受到非脂乳固体的影响释放量增加,25种受到乳脂肪的影响释放量显着减少。共鉴定出3种与奶香味正相关化合物,它们均源于牛奶本身,随非脂乳固体和乳脂肪的增加而增加。

朱远洋[5](2021)在《基于图像的浊液浓度检测方法研究及应用》文中研究指明浊液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包含悬浊液和乳浊液。浊液成分分析在食品、环境、工业、医药等领域有着重要应用。针对现有化学分析法、光学吸收法等浊液浓度测量方法存在测量时间长、对操作人员的专业性要求高、价格昂贵、不利于移动性快速检测等问题。采用数字摄像头代替传统的光电检测系统,结合图像处理、数据分析技术和神经网络算法,进行图像特征提取和模型建立,实现基于图像的浊液浓度检测方法和装置,并应用于浊度测量和牛奶成分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如下:(1)基于颜色分量提取和分析方法,对散射和透射模式下的浊液图像进行分析,设计了基于850 nm近红外的双摄像头测量装置和浊液图像分析软件,搭建了水质浊度测量系统。通过分析样品浊度与不同色彩空间中不同颜色分量的关系,结合偏最小二乘法,建立了浊度检测模型。经过对比分析,最佳的散射比透射亮度检测模型的平均绝对百分比误差(MAPE)为0.83%。(2)采用透射方式建立了可见光摄像头和近红外摄像头的测量装置。基于对样品溶液的图像亮度、色差和浊度数据分析,分别建立了可见光和近红外光的亮度、色差的浊度检测模型。对所提出的模型进行对比分析,并提出“可见光-近红外”融合测量模型。所选模型与商业浊度仪测量结果的相关性都高于0.999,融合模型的MAPE在1.05%以内,均方误差(MSE)为1.14。(3)在水质浊度测量的基础上,研究图像法在牛奶成分分析中的应用。设计了一种基于近红外宽带发射器(650–1050 nm)和异形比色皿的牛奶成分分析系统。采用灵敏度范围为700–1100 nm的近红外摄像头获取牛奶的散射、透射和色散的光学信息图像。使用图像边缘检测算法和梯度提升决策树(GBDT)算法建立了蛋白质和脂肪检测模型。通过测试得到蛋白质模型的MAPE为0.59%,测量误差为±0.02%,脂肪模型的MAPE为1.00%,测量误差为±0.04%。

张清阳[6](2021)在《基于多肽组学对不同品种牛奶品质及光氧化特征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牛奶是人们最重要的食物种类之一,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牛奶的品质和安全也是消费者共同关注的问题。现阶段我国乳品行业面临的主要问题包括以次充好,如利用其他品种牛奶冒充售价高的娟姗牛奶。另外加工和销售阶段遇到的牛奶光照氧化也严重降低了牛奶品质,带来了食品安全风险。本研究通过利用多肽组学技术,建立了娟姗牛奶掺假识别的方法,并找出了牛奶光氧化特征性标记物,为牛奶光氧化程度的准确判定奠定了基础。主要研究内容如下:首先,基于高效液相色谱-飞行时间串联质谱技术,建立多肽组学的分析方法,对市售的18种品牌的牛奶样品做光照与避光处理,并进行分析,共找出10种差异性肽,其中差异性最大的m/z 529.2783可作为牛奶光氧化潜在的标志性肽。其次,基于多肽组学技术,对中国荷斯坦牛,娟姗牛和乌拉圭荷斯坦牛的牛奶中差异性肽进行表征,并对不同品种牛奶中乳成分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娟珊牛奶乳蛋白质、乳脂肪和非脂乳固形物均显着高于中国荷斯坦牛奶和乌拉圭荷斯坦牛奶(P<0.05),中国荷斯坦牛奶中乳蛋白质和非脂乳固形物均显着高于乌拉圭荷斯坦牛奶(P<0.05),在三种奶牛品种的牛奶中发现共同存在差异的肽21种,其中在娟姗牛奶中含量较高的αS1-酪蛋白172-198(m/z 1012.8032)、αS1-酪蛋白181-198(m/z 1029.0029)、αS1-酪蛋白183-199(m/z 715.3499)、αS1-酪蛋白180-198(m/z1072.5206)可作为区分娟姗牛奶和其它品种牛奶的潜在标志性肽。最后,对不同品种牛奶光照后进行感官评价,并基于多肽组学对光照前后不同品种牛奶差异性肽进行对比。结果发现,中国荷斯坦牛奶在光照一天后氧化味和阳光味显着高于娟姗牛奶和乌拉圭荷斯坦牛奶(P<0.05),第三天基本达到氧化味和阳光味的峰值,在中国荷斯坦牛奶、娟姗牛奶和乌拉圭荷斯坦牛奶中分别找到2、8、3种产生变化的肽段,并且发现m/z 529.2783在三种牛奶中均随光照时间增加而增多,在含氧量和光照强度相同的情况下,娟姗牛奶中m/z 529.2783增长缓慢。

杨彪[7](2021)在《生鲜和均质牛乳主要成分光谱检测方法及便携式仪器研发》文中研究表明牛乳的营养价值和商业价值主要由其脂肪、蛋白质、乳糖和总固形物含量决定,因此检测牛乳主要成分含量对乳制品加工和奶牛日常管理具有重要意义。传统的牛乳中脂肪、蛋白质、乳糖和总固形物含量检测方法分别是索氏提取法、凯氏定氮法、高效液相色谱法和烘箱干燥法等,这些方法准确性和重复性较高,但存在检测速度较慢、操作复杂且每次只能测量一种乳成分的不足。为了克服传统检测方法的缺点,国内外研究者致力于声学、电学、光学等技术开发了多种牛乳主要成分检测仪。其中光学方法由于检测速度快且能同时测量多种乳成分等优点,备受广大科研工作者关注,但目前牛乳主要成分含量对其光学参数,如约化散射系数(μs’)和吸收系数(μa)等的影响规律方面的研究较少;均质处理提高牛乳成分预测精度的原因尚不明确;市场上的乳成分检测仪体积和功耗较大,难以实现牛乳成分现场检测。针对上述问题,本文开展了基于光谱法的牛乳成分检测方法与便携式仪器开发方面的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1)采用积分球技术和逆倍增算法,研究了牛乳中脂肪、蛋白质、乳糖和总固形物对其500-950 nm波长范围内光学参数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随着牛乳中脂肪和总固形物含量的升高,其μs’线性升高;加入酪蛋白之后,牛乳μs’变大,但μs’的变化幅度与蛋白质含量的关系不明显;加入乳糖之后,牛乳μs’变化不大且无明显规律;牛乳的μa值远小于μs’且受乳成分影响较小。该结果解释了为何采用反射光谱采集方式预测牛乳成分精度较高,为确定乳成分检测仪光谱采集方式提供了理论依据。(2)研究了脂肪、蛋白质、乳糖和总固形物含量对牛乳样本的紫外/可见光谱、可见/短波近红外光谱和漫反射多光谱的影响。结果表明,在183-663 nm波长范围内,乳成分对吸光度光谱影响由大到小依次是总固形物、脂肪、蛋白质和乳糖;在633-1122 nm波长范围内,乳成分对漫反射光谱影响由大到小依次是脂肪、总固形物、蛋白质和乳糖;在410-940 nm波长范围内,乳成分对漫反射多光谱影响由大到小依次是脂肪、总固形物、蛋白质和乳糖。该结果为采用光谱技术预测牛乳各主要成分精度差异提供了理论依据。(3)研究了均质压力与牛乳粒径分布的关系。分析了高压均质压力对牛乳的紫外/可见光谱、可见/短波近红外光谱、近红外光谱和漫反射多光谱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随着均质压力的上升,牛乳分散体系中微粒尺寸明显减小,各种微粒的粒径更加接近;在183-461 nm波长范围内,均质压力的改变对其光谱影响较大,对其光谱稳定性的影响与波长有关;在633-1122 nm波长范围内,均质乳的漫反射率略大于生鲜乳,且光谱稳定性更高;在901-1725 nm波长范围内,均质乳的漫反射率大于生鲜乳且光谱稳定性更高。该结果解释了为何高压均质处理会提高基于光谱技术的乳成分检测精度。(4)以微型可见/短波近红外光谱仪为光谱检测模块,微型卤钨灯为光源,开发了牛乳成分检测仪硬件系统并编写了光谱采集软件和乳成分分析软件。用偏最小二乘回归算法建立了预测牛乳中脂肪、蛋白质、乳糖和总固形物含量的模型,并用独立样本验证了乳成分检测仪的检测性能。试验结果表明,对于生鲜乳,所开发的乳成分检测仪检测脂肪、蛋白质、乳糖和总固形物含量的均方根误差(RMSE)分别为0.14%,0.14%,0.08%和0.27%。对于均质乳,RMSE分别为0.10%,0.12%,0.08%和0.21%。该乳成分检测仪的研发为中小养殖场或乳制品企业快速、现场检测多种乳成分提供了技术支持。(5)以微型紫外/可见光谱仪为光谱检测模块,氘灯为光源,开发了牛乳成分检测仪硬件系统并编写了光谱采集软件和乳成分分析软件。用偏最小二乘回归算法建立了预测生鲜乳和均质乳中脂肪、蛋白质、乳糖和总固形物含量的模型,并用独立样本验证了乳成分检测仪的性能。试验结果表明,对于生鲜乳,所开发的乳成分检测仪检测其脂肪、蛋白质、乳糖和总固形物的RMSE分别为0.35%、0.19%、0.13%、0.46%;对于均质乳,RMSE分别为0.17%、0.14%、0.09%、0.27%。该乳成分检测仪的研发表明紫外/可见光谱技术也能用于牛乳多成分、快速、现场检测,但精度低于基于可见/近红外光谱技术的乳成分检测仪。(6)以多光谱传感器作为光谱检测模块,微型卤钨灯作为光源,开发了基于多光谱技术的牛乳成分检测仪硬件系统,编写了配套的多光谱采集软件和乳成分分析软件。用偏最小二乘回归算法建立了预测生鲜乳和均质乳中脂肪、蛋白质、乳糖和总固形物含量的模型,并用独立样本验证了乳成分检测仪的性能。试验结果表明,对于生鲜乳,所开发乳成分检测仪在测量其脂肪、蛋白质、乳糖和总固形物时的RMSE分别为0.37%、0.34%、0.16%、0.53%,对于均质乳,RMSE分别为0.23%、0.31%、0.14%、0.41%。该乳成分检测仪的研发为小型养殖场超低成本、现场乳成分检测提供了解决方案。

谭冬飞[8](2021)在《基于组学技术的复原乳识别及牛奶光氧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牛奶已经逐渐成为我国人均消费量增长最快的食品之一。近年来虽然牛奶产量不断增加,但原料奶仍然供不应求,一些不法商贩利用复原乳勾兑成液态乳销售而不进行标识,不断冲击着我国原料乳市场。然而,目前对于复原乳的检测手段单一、操作复杂,鉴别能力低,因此建立全面的、高效的复原乳检测方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另一方面,随着消费者对乳制品美观的追求,越来越多的透明包装牛奶出现在市场,导致牛奶光氧化问题引发社会广泛关注。而目前国内对于牛奶光氧化问题缺乏系统的评价体系和方法,鉴于此,本文基于组学技术建立复原乳和超高温灭菌乳(UHT)鉴别方法、构建牛奶光氧化评价指标体系,对于控制原料奶质量、优化产品设计、保证乳品质量安全十分必要。主要内容及结果如下:(1)利用非靶向代谢组学技术和多元统计方法筛选出能够用于鉴别UHT奶和复原乳的60种差异性代谢物。并基于筛选的差异性代谢物建立拟靶向代谢组学方法可以实现液态乳高通量的分析,并对实际掺混复原乳样品进行检测,结果表明该方法及PCA模型可鉴别复原乳的最低掺混比例能达到10%。其次,通过HCA分析发现复原乳在肽段、脂质和核苷酸等营养成分较UHT奶存在较大损失。该结果为实现复原乳掺混鉴别和保障原料乳质量提供新的技术和数据支持。(2)为了更好的解释差异肽段的来源,建立了基于多肽组学的复原乳检测方法。共筛选并鉴定出33种差异性肽段,其中11种肽段来源于αs1-酪蛋白,22种肽段来源于β-酪蛋白。通过不同加工温度实验和储藏期实验发现,来源于β-酪蛋白的肽段不仅与加热温度有关,而且其含量在储藏期过程中呈现明显上升,这主要与荧光假单胞细菌蛋白酶和组织蛋白酶水解有关;而来源于αs1-酪蛋白的肽段仅与加工温度有关,而与储藏时间无关。这些肽段可以很好地用来作为牛奶储藏期和热加工工艺水平的生物标记物。(3)基于非靶向代谢组学技术,结合多元统计分析方法,筛选出吲哚-3-甲醛、尿酸、光色素和核黄素4种能够表征牛奶光氧化水平的差异代谢物,并研究了储藏过程中光照、氧气等光氧化关键因素对其含量变化规律的影响。研究发现,氧气的含量影响牛奶光氧化程度,而光照强度影响牛奶光氧化发生的速率。四种差异性代谢物的变化规律与氧气和光照也密切相关,尿酸的降解与1O2的氧化有关,是牛奶中良好的抗氧化剂;吲哚-3-甲醛的产生与色氨酸光氧化有关,并且与感官评价具有很好的相关性(r>0.87),是评价牛奶光氧化的重要指示物之一;核黄素作为牛奶中重要的光敏剂之一,其诱导了牛奶光氧化的发生。因此,该结果为评价牛奶光氧化水平,了解光氧化机理提供新的参考依据和理论支持。

夏立新[9](2021)在《基于mRNA-miRNA分析的牛乳脂代谢功能基因筛选及KLF6基因功能验证》文中认为作为奶牛重要的经济性状,乳脂率是影响牛奶品质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奶牛遗传育种研究领域的重要课题。随着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等新育种方法的应用,奶牛分子育种发展非常迅速,但重要经济性状相关功能基因的筛选和功能基因的调控机制解析依然是奶牛遗传育种领域的热点和难点。本研究以乳腺上皮细胞为研究对象,采用RNA-seq和mi RNA-seq联合分析方法,筛选与乳品质相关的功能基因,同时对KLF6等基因对乳脂代谢的调控机制进行解析,其结果为优质奶牛改良提供候选基因,为了解乳腺上皮细胞中脂质代谢的调控机制及解析奶牛乳品质重要经济性状的调控机制提供理论依据。1牛乳脂代谢功能基因筛选与鉴定对高乳脂率(4.85%)和低乳脂率(3.41%)奶牛的原代乳腺上皮细胞进行RNA-seq,共筛选到829个差异表达基因。进一步地,将RNA-seq数据与试验室前期发表的mi RNA-seq数据进行联合分析,共鉴定到190个差异表达基因(包括159个上调的差异表达基因和31个下调的差异表达基因)和33个差异表达mi RNAs(包括11个上调的差异表达mi RNAs和22个下调的差异表达mi RNAs)。基于mi RNAs与基因之间的靶标关系,构建乳脂代谢相关m RNA-mi RNA调控网络。双荧光素酶报告试验和q PCR试验结果表明,mi R-148a与PDE4D基因、mi R-2382-5p与SOD3、NDRG2和KLF6基因、mi R-2425-5p与ADAMTS1基因之间存在靶标关系,证实靶标关系预测的准确性。对联合分析鉴定到的190个差异表达基因进行功能注释,选择富集在脂质代谢相关GO条目中的18个差异表达mi RNAs及其靶向调控的27个差异表达基因(p<0.05),构建脂质代谢相关m RNA-mi RNA调控网络。其中,其中mi R-21-3p和mi R-148a能够促进牛乳腺上皮细胞中甘油三酯的合成,相反的,mi R-2382-5p和mi R-2425-5p能够降低牛乳腺上皮细胞中甘油三酯的含量。并且,mi R-2382-5p可以通过调节脂质代谢相关基因促进甘油三酯的分解。同时,对mi R-2382-5p的两个靶基因NDRG2和KLF6在细胞水平进行功能验证。结果表明NDRG2和KLF6基因的表达水平与牛乳腺上皮细胞中甘油三酯和胆固醇的含量呈正相关。2细胞水平解析KLF6基因对乳脂代谢的调控机制本研究利用CRISPR/Cas9技术构建牛乳腺上皮细胞KLF6基因敲除细胞系(KLF6-/-)。从KLF6-/-中提取DNA进行PCR,PCR产物测序结果显示,KLF6基因产生了DNA序列的大片段缺失,同时氨基酸编码序列发生移码变异;从KLF6-/-中提取RNA进行q PCR,结果表明KLF6基因的m RNA不表达。同时,KLF6-/-中甘油三酯和胆固醇含量显着降低(p<0.05),单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显着降低(p<0.05),其中棕榈油酸、油酸和γ-亚麻酸等10种脂肪酸(p<0.05)在KLF6-/-中的含量显着低于野生型牛乳腺上皮细胞(WT)。RNA-seq数据共获得4936个上调的差异表达基因和4596个下调的差异表达基因,其中包括与脂质代谢密切相关的FASN、FABP3、VLDLR、NDRG2和PPARγ基因等。筛选脂质代谢相关的GO条目(p<0.05),包括脂肪酸β氧化、脂肪细胞分化调节、棕色脂肪细胞分化调节、非常长链脂肪酸代谢过程和脂肪酸生物合成过程,构建脂质代谢相关GO条目与差异表达基因之间的调控网络。对差异表达基因进行KEGG通路富集分析,其中有47个差异表达基因显着富集在脂肪酸代谢通路、14个差异表达基因显着富集在脂肪酸生物合成通路和21个差异表达基因显着富集在脂肪酸延伸通路。分别对WT和KLF6-/-进行代谢组学分析,正离子模式鉴定到342个代谢物,负离子模式鉴定到294个代谢物。各类代谢物中数量占比最高的是脂质及脂质样分子(29.874%),其次为有机酸和衍生物(24.843%),说明在乳腺上皮细胞中,脂质代谢是十分重要的生物进程。对负离子模式下的差异代谢物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很多脂质及脂质样分子种类的代谢物含量存在显着差异(p<0.05),包括1,2-二硬脂酰基-sn-甘油-3-磷酸-1-丝氨酸、1-棕榈酰基-2-亚油酰基-sn-甘油-3-磷酸胆碱、1,2-二硬脂酰基-sn-甘油-3-磷酸-1-丝氨酸和1-硬脂酰基-2-油酰基-sn-甘油-3-磷酸-(1’-sn-甘油)。对差异代谢物进行KEGG富集分析,显着富集的通路包括氧化磷酸化、柠檬酸循环、甘油磷脂的新陈代谢、胰岛素信号通路和胰高血糖素信号通路(p<0.05)。3小鼠体内KLF6基因对乳脂代谢的调控机制研究利用CRISPR/Cas9技术构建KLF6基因乳腺组织特异性敲除小鼠模型。PCR产物测序结果显示,在纯合型小鼠中,KLF6基因上的lox P位点被Cre基因识别并成功发生DNA片段的剪切;q PCR和Western Blot试验结果显示纯合型小鼠乳腺组织中KLF6基因m RNA和蛋白不表达,即KLF6基因乳腺组织特异性敲除小鼠模型构建成功。此外,对小鼠进行组织形态学观察,发现小鼠各器官(心脏、肝脏、脾脏、肺脏、肾脏、肌肉和脂肪)形态正常,说明KLF6基因在乳腺组织的敲除并不会引起小鼠的疾病发生。使用ELISA试剂盒检测乳汁中甘油三酯的含量,结果显示纯合型小鼠乳汁中甘油三酯含量显着低于杂合型小鼠和野生型小鼠(p<0.05)。乳腺组织的形态学分析表明,纯合型小鼠的乳腺组织中脂肪细胞的直径小于野生型小鼠,且纯合型小鼠乳腺组织中甘油三酯和胆固醇含量显着减少(p<0.05)。此外,在纯合型小鼠的乳腺组织中,调控脂解作用的相关基因(ATGL、PKA、HSL和FABP4基因)的表达水平显着上调。综上所述,本研究通过m RNA-mi RNA分析精准筛选到KLF6基因等乳脂代谢候选调控因子。在乳腺上皮细胞中,KLF6基因通过调控乳脂代谢相关基因,参与到脂肪酸合成与代谢相关通路,影响细胞中脂质及脂质样分子种类的代谢物含量,进而作用于甘油三酯、胆固醇和脂肪酸等乳脂代谢指标。在小鼠乳腺组织中,KLF6基因能够作用于脂肪细胞脂解作用的调控通路,引起乳腺组织中脂肪细胞的形态学变化以及甘油三酯和胆固醇含量变化,进而影响乳脂率。本试验从细胞水平和试验动物水平解析KLF6基因对脂质代谢的调控机制,为优质奶牛改良提供候选基因,为进一步研究奶牛的乳脂代谢调控机制提供理论依据。

高胜涛[10](2021)在《热应激对奶牛瘤胃和乳腺组织乳蛋白前体物代谢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乳蛋白是牛奶重要的营养指标和经济指标,热应激可降低牛奶中乳蛋白含量和产量。热应激引起乳腺酪蛋白合成所需乳蛋白前体物氨基酸和葡萄糖发生了营养重分配,降低了用于乳腺合成酪蛋白的氨基酸和葡萄糖的供给,但具体的机制仍不明确。因此,本研究以热应激条件下乳蛋白前体物的代谢变化及其机制为核心,开展如下研究:1.针对热应激时血液中游离氨基酸含量下降原因不明的问题,试验选取8头装有瘤胃瘘管的荷斯坦泌乳奶牛随机分成2组。试验分2期(对照期和试验期)进行,每期随机选择一组进行试验。在对照期,所有奶牛均饲养于热中性环境。在试验期,将4头牛随机分配到热应激组(HS)或热中性限制饲喂组(PFTN)。其中,HS组(n=4)奶牛饲养于热应激环境中,且自由采食;PFTN组(n=4)奶牛继续饲养于热中性环境,采用配对限制饲喂,采食量与HS组牛前一天的平均采食量保持一致。于每期试验期的第2、4、8 d采集瘤胃液、尾根血液样品,并进行代谢组学分析。结果表明,热应激降低了奶牛血液(Ile:31%,Met:18%,Phe:19%,Arg:20%,Lys:30%,VIP>1.15)和瘤胃液(Ile:32%,Met:47%,Phe:31%,Tyr:27%,Lys:31%,VIP>1.2)中多种氨基酸的含量,增加了血液中肌酐(12%,VIP=1.2)的含量。对血液和瘤胃液差异代谢物进行相关性分析显示,血液中肌酐与瘤胃液中多种氨基酸含量的变化具有显着负相关(P<0.05)。综合以上结果,提示热应激时瘤胃液中营养物质进入后肠道的量减少,可能是引起血液中氨基酸水平下降的原因之一。2.针对在热应激期间乳腺组织内的生理代谢变化不清楚的问题,采用2ⅹ2交叉试验设计,选取4头健康荷斯坦泌乳奶牛随机分配于HS或PFTN组。研究分为2期,每期包含对照期和试验期2个试验阶段。在对照期所有奶牛均饲养于热中性环境。在试验期,HS(n=4)组奶牛饲养于热应激环境中,且自由采食;PFTN(n=4)组奶牛继续饲养于热中性环境,且采食量与HS组牛前一天的平均采食量保持一致。30 d的空置期后,HS和PFTN组交换。在每个试验期结束时,通过活检采集乳腺组织进行RNAseq分析。结果发现超过2777个基因差异表达(FDR<0.05)。HS下调了乳蛋白主要编码基因(CSN1S2,CSN1S1,CSN3和LALBA)及调控蛋白合成(LAMTOR2,JAK1,STAT5A,STAT5B和ELF5)、氨基酸和葡萄糖转运(SLC38A10,SLC38A3,SLC2A1,SLC2A8等)的关键基因的表达。生物信息学分析显示HS降低了乳腺组织代谢活性(特别是碳水化合物和脂质代谢),增加了免疫激活和炎症反应相关基因的表达。上游调节因子分析显示TNF,IFNG,S100A8,S100A9和IGF-1在诱导/控制炎症反应中起主要作用,NF-κB在免疫激活过程中起中心作用。分析还表明HS对PPAR信号通路具有整体抑制作用。此外,在HS奶牛乳腺组织中有16个miRNA相对于PFTN奶牛差异表达。其中,bta-miR-451可能参与了能量代谢的调控;bta-miR-184,bta-miR-218和bta-miR-493可能参与了细胞增殖的调控;bta-miR-132可能参与了炎症反应的调控;而bta-miR-382与乳腺组织中m RNA表达调控可能存在协同作用。综上所述,HS可通过降低代谢相关基因的转录和增加炎症相关基因的转录,以及miRNA的差异表达直接控制乳蛋白的合成。3.针对物理降温是否可以缓解热应激诱导的乳蛋白含量降低及其机制不明的问题,选取30头经产泌乳荷斯坦奶牛,根据其最近7 d产奶量,随机分配到3个处理:热应激组(HS,n=10),物理降温组(CL,n=10),和物理降温配对限饲组(PFCL,n=10)。试验期共4周。PFCL和CL奶牛牛舍安装喷淋装置和风扇,而HS奶牛的牛舍不安装。试验期间每天1130-1330 h和1500-1600 h进行喷淋,开关频率为前两周开3分钟关6分钟,后两周开1.5分钟关3分钟。风扇常开不关。每周采集牛奶、尿液、粪便、TMR、血液和瘤胃液样本。与HS相比,PFCL提高了饲料转化效率(1.24%vs.1.49%,P<0.05)、乳蛋白产量(0.82 vs.0.94 kg/d,P<0.05)和乳脂产量(0.98vs.1.26 kg/d,P<0.05),但HS和CL奶牛的差异不显着。与HS奶牛相比,PFCL和CL奶牛具有更低的呼吸速率(分别为70.6,59.1,和60.3 bpm,P<0.05),直肠温度(38.95、38.61和38.51℃,P<0.01),肩部皮肤温度(33.95,33.25,33.40℃,P<0.01),以及更好的牛奶乳蛋白含量(3.41、3.72和3.69%,P<0.05)和乳脂含量(4.08,4.97,4.65%,P<0.01)。PFCL和CL牛的CAT活性(P<0.01)和GSH-Px活性(P<0.01)均高于HS牛。与HS相比,PFCL和CL奶牛血液中葡萄糖、蛋氨酸、苏氨酸和胱硫醚的含量分别提高了10.7%和10.3%(P<0.05)、19.0%和9.5%(P<0.05)、15.8%和12.0%(P<0.05)、9.5%和23.8%(P<0.05)。综上所述,降温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热应激诱导的乳蛋白合成的减少,其机制可能与降低氧化应激、提高血糖和关键氨基酸水平有关。综上,本研究表明:1)提示热应激时瘤胃液中营养物质进入后肠道的量减少,可能是引起血液中氨基酸水平下降的原因之一;2)热应激可通过降低乳腺组织中代谢相关基因的转录和增加炎症相关基因的转录影响乳蛋白的合成;3)物理降温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热应激诱导的乳蛋白合成的减少,其机制可能与降低氧化应激、提高血糖和关键氨基酸水平有关。

二、如何提高牛奶的蛋白质和脂肪含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如何提高牛奶的蛋白质和脂肪含量(论文提纲范文)

(1)谷歌翻译错误类型及译后编辑策略 ——《基因开关》第一至五章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Acknowledgements
摘要
Abstract
Part One Practice-based Research
    1 Introduction
        1.1 Procedure of the Project
        1.2 Source of the Project
        1.2.1 Introduction to the Author and the Book
        1.2.2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ource Text
    2 Literature Review
        2.1 An Overview of the Machine Translation
        2.2 Introduction to Google Translate
        2.3 Definition of Post-editing
        2.4 A General Review of Studies on Post-editing
        2.4.1 Domestic Studies on Post-editing
        2.4.2 Foreign Studies on Post-editing
        2.5 Introduction to Text Typology
    3 Translation Process
        3.1 Pre-translation
        3.2 Post-editing
    4 Error Categories and Analysis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 MQM Model and Post-editing Methods
        4.1 The Model of Multidimensional Quality Metrics
        4.1.1 Background of the MQM Model
        4.1.2 Content of the MQM Model
        4.1.3 The Rationality of Using the MQM Model
        4.2 Error Classification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 MQM Model
        4.3 Error Analysis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 MQM Model and Post-editing Methods
        4.3.1 Accuracy
        4.3.1.1 Mistranslation
        4.3.1.2 Untranslated Content
        4.3.1.3 Under-translation
        4.3.2 Post-editing Method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ccuracy
        4.3.2.1 Replacement
        4.3.2.2 Supplementation
        4.3.3 Fluency
        4.3.3.1 Grammar
        4.3.3.2 Unintelligibility
        4.3.4 Post-editing Method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luency
        4.3.4.1 Reorganizing the Sentence Structure
        4.3.4.2 Adjusting the Word Order
        4.3.4.3 Rewriting
    5 Conclusion
        5.1 Implications
        5.2 Limitations
    References
Part Two Translation Project

(3)乳蛋白多态性和乳成分对牛乳凝乳性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概述
        1.1.1 牛乳及干酪产品营养价值研究
        1.1.2 牛乳的凝乳特性
        1.1.3 牛乳凝乳特性评价方法
        1.1.4 乳蛋白基因多态性和蛋白种类多态性对凝乳性能的影响
        1.1.5 牛乳凝乳性能的其他影响因素
    1.2 国内外凝乳机制影响因素的研究现状
    1.3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
    1.5 创新点
2 材料与方法
    2.1 样品来源
    2.2 材料与试剂
    2.3 仪器与设备
    2.4 实验方法
        2.4.1 样品采集
        2.4.2 牛乳蛋白基因型分析检测
        2.4.3 牛乳基本组成分析
        2.4.4 牛乳流变特性及微观结构分析
        2.4.5 乳蛋白多态性分析
    2.5 数据处理与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基因多态性对凝乳性能的影响
        3.1.1 牛乳基因型与频率及凝乳频率之间的关系
        3.1.2 不同基因型牛乳成分差异及理化特性对凝乳性能的影响
        3.1.3 牛乳蛋白基因型对牛乳凝胶特性的影响
        3.1.4 小结
    3.2 影响不同凝乳类型牛乳形成因素的差异分析
        3.2.1 不同凝乳类性牛乳动态流变学分析结果
        3.2.2 不同凝乳种类牛乳成分及矿物元素分布差异分析
        3.2.3 应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对凝乳微观结构扫描结果
        3.2.4 小结
    3.3 乳蛋白多态性对凝乳性能的影响
        3.3.1 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分析结果
        3.3.2 毛细管电泳对牛乳蛋白的分离纯化结果
        3.3.3 超高效液相色谱对牛乳蛋白多态性分析
        3.3.4 小结
4 结论
5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4)牛奶成分对咖啡感官品质的影响规律及相关机制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写符号
第一章 绪论
    1.1 牛奶咖啡概述
        1.1.1 牛奶咖啡的组成
        1.1.2 不同咖啡中牛奶的差异
        1.1.3 咖啡及牛奶咖啡在中国的消费和发展
    1.2 驱动消费者喜好的感官因素研究方法
        1.2.1 定性方法
        1.2.2 定量方法
    1.3 描述样品特征的感官评价方法
        1.3.1 描述性分析方法
        1.3.2 饮用过程中的动态变化
    1.4 牛奶对咖啡风味的影响的研究概况
        1.4.1 咖啡风味及与化学成分的关系
        1.4.2 牛奶对咖啡风味的影响研究进展
        1.4.3 牛奶中的基本成分对风味物质呈味能力的影响研究
    1.5 立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6 课题研究内容
第二章 驱动消费者对牛奶咖啡喜好的关键感官属性分析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方法
        2.3.1 牛奶咖啡样品的选择与制备
        2.3.2 问卷法研究牛奶咖啡的消费情况和消费动机
        2.3.3 消费者测试方法及流程
        2.3.4 数据分析
    2.4 结果与讨论
        2.4.1 问卷调查法确定牛奶咖啡的消费动机
        2.4.2 基于惩罚-提升分析确定驱动消费者喜好的关键感官属性
        2.4.3 基于外部偏好图确定驱动不同类型消费者喜好的关键感官属性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牛奶成分对咖啡感官属性的影响规律
    3.1 实验材料与设备
        3.1.1 实验材料
        3.1.2 仪器与设备
    3.2 实验方法
        3.2.1 不同烘焙度咖啡豆的制备
        3.2.2 咖啡液的制备
        3.2.3 不同蛋白质和乳脂肪含量牛奶咖啡制备
        3.2.4 描述性分析
        3.2.5 动态主导感官评价(TDS)
        3.2.6 多口-动态主导感官评价(多口-TDS)
    3.3 数据分析
    3.4 结果与讨论
        3.4.1 牛奶对咖啡静态感官的影响
        3.4.2 牛奶对咖啡动态感官属性的影响——单口TDS评价
        3.4.3 牛奶对咖啡连续饮用过程中动态感受的影响——多口TDS评价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牛奶成分对咖啡中关键风味物质释放与感官表现的影响机制
    4.1 实验材料与设备
        4.1.1 实验材料
        4.1.2 仪器与设备
    4.2 试验方法
        4.2.1 咖啡样品的制备
        4.2.2 游离呈味物质的分离
        4.2.3 有机酸含量的检测
        4.2.4 咖啡因和绿原酸的检测
        4.2.5 顶空固相微萃取方法
        4.2.6 GC-MS方法
        4.2.7 GC-O评价
    4.3 数据分析
    4.4 结果与讨论
        4.4.1 非脂乳固体和乳脂肪对滋味物质的影响
        4.4.2 非脂乳固体对挥发性化合物释放的影响及原因
        4.4.3 乳脂肪对挥发性化合物释放的影响及原因
        4.4.4 关键气味活性成分及与样品风味的关系
    4.5 本章小结
主要结论与展望
    主要结论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网络问卷
附录2:消费者品尝问卷
附录3:网络问卷中样本的社会人口学分布
附录4:TDS采集软件简介
附录5: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5)基于图像的浊液浓度检测方法研究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化学分析法
        1.2.2 光学吸收法
        1.2.3 其他测量方法
        1.2.4 图像特征法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和方法
    1.4 论文结构和技术路线
        1.4.1 论文结构
        1.4.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相关理论及方法
    2.1 浊液浓度光学测量原理
    2.2 数字摄像头的成像原理
    2.3 颜色分量提取方法
        2.3.1 CIE Lab颜色空间转换算法
        2.3.2 灰度空间转换算法
        2.3.3 色差算法
    2.4 图像特征提取方法
        2.4.1 卷积层
        2.4.2 激活层
        2.4.3 池化层
    2.5 梯度提升决策树算法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图像颜色分量的水质浊度检测系统
    3.1 水质浊度测量系统的设计
        3.1.1 测量系统的总体框架
        3.1.2 光源及驱动电路
        3.1.3 数字摄像头
        3.1.4 浊度分析软件
    3.2 透射和散射式检测的对比分析实验
        3.2.1 实验结果与数据
        3.2.2 有效颜色分量的浊度检测模型
        3.2.3 测量系列标准浊度的对比实验
        3.2.4 实际样本的对比测量
        3.2.5 分析和讨论
    3.3 可见光和近红外光检测的对比分析实验
        3.3.1 全量程(0–1000 NTU)模型的对比实验
        3.3.2 低浊度(0–100 NTU)模型的对比实验
        3.3.3 高浊度(100–1000 NTU)模型的对比实验
        3.3.4 实际水样的对比测量
        3.3.5 分析和讨论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图像边缘特征的牛奶成分分析系统
    4.1 牛奶成分分析系统的设计
        4.1.1 分析系统的总体设计
        4.1.2 近红外宽带数字摄像头
        4.1.3 光源及其驱动电路
        4.1.4 牛奶成分分析软件
    4.2 特征提取与实验数据
    4.3 图像法牛奶成分检测模型的建立
        4.3.1 模型评价指标
        4.3.2 牛奶成分检测建模与参数调整
    4.4 模型测试结果与分析
        4.4.1 蛋白质模型的测试
        4.4.2 脂肪模型的测试
        4.4.3 牛奶成分分析系统的测试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主要研究成果与意义
    5.2 主要创新点
    5.3 不足之处和进一步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出版或发表的论着、论文
致谢

(6)基于多肽组学对不同品种牛奶品质及光氧化特征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牛奶的理化指标及肽
        1.1.1 乳脂肪
        1.1.2 乳蛋白质
        1.1.3 非脂乳固形物
        1.1.4 牛奶中的肽
    1.2 牛奶品质的影响因素
        1.2.1 奶牛品种
        1.2.2 饲养管理
        1.2.3 饲料添加剂
        1.2.4 泌乳期
        1.2.5 奶牛疾病
    1.3 光氧化对牛奶的影响
        1.3.1 牛奶中的光敏剂
        1.3.2 蛋白质氧化
        1.3.3 脂肪氧化
        1.3.4 牛奶光氧化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1.4 多肽组学应用的研究进展
        1.4.1 多肽组学在蛋白酶功能和消化过程研究中的应用
        1.4.2 多肽组学在筛选标志物和功能性肽中的应用
    1.5 研究目的和意义
    1.6 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图
        1.6.1 主要研究内容
        1.6.2 技术路线图
第2章 多肽组学分析方法的构建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样品
        2.1.2 试验试剂与材料
        2.1.3 试验仪器
        2.1.4 试验方法
        2.1.4.1 质谱样品采集前处理方法
        2.1.4.2 质谱样品采集方法条件
        2.1.5 数据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光照与避光牛奶中差异性肽
        2.2.2 光照与避光牛奶样品10 种差异肽的层次聚类分析(HCA)
    2.3 讨论
    2.4 小结
第3章 不同品种牛奶中多肽的差异分析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样品
        3.1.2 试验试剂与材料
        3.1.3 试验仪器
        3.1.4 试验方法
        3.1.4.1 乳成分测定方法
        3.1.4.2 质谱样品采集前处理方法
        3.1.4.3 质谱样品采集方法条件
        3.1.5 数据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不同品种牛奶乳成分对比
        3.2.2 不同品种牛奶中的差异性肽
        3.2.3 不同品种牛奶中21 种差异肽的层次聚类分析(HCA)
        3.2.4 潜在标志性肽的相对含量分析
    3.3 讨论
    3.4 小结
第4章 不同品种牛奶光照后感官评价及多肽组学差异分析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样品
        4.1.2 试验试剂与材料
        4.1.3 试验仪器
        4.1.4 试验方法
        4.1.4.1 感官评价
        4.1.4.2 质谱样品采集前处理方法
        4.1.4.3 质谱样品采集方法条件
        4.1.5 数据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不同品种牛奶光照后感官评价分析
        4.2.2 不同品种牛奶光照前后差异性肽
        4.2.3 光氧化潜在标志性肽在不同品种牛奶中的变化
    4.3 讨论
    4.4 小结
结论与创新点
展望与设想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作者简介
附录1

(7)生鲜和均质牛乳主要成分光谱检测方法及便携式仪器研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光在复杂介质中的传输理论研究进展
        1.2.2 均质预处理对牛乳微观结构和光谱的影响研究进展
        1.2.3 牛乳中主要成分含量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1.3 现有研究存在的问题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5 论文组织结构
第二章 牛乳主要成分含量对其可见/短波近红外光学参数影响规律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实验样本与试剂
        2.2.2 主要实验仪器及软件
        2.2.3 单一乳成分变化样本配制方法
        2.2.4 基于单积分球技术测量牛乳总反射率和总透射率
        2.2.5 基于逆倍增算法计算牛乳光学参数
    2.3 结果与分析
        2.3.1 脂肪含量变化对牛乳光学参数的影响规律
        2.3.2 蛋白质含量对牛乳光学参数的影响规律
        2.3.3 乳糖含量对牛乳光学参数的影响规律
        2.3.4 总固形物含量对牛乳光学参数的影响规律
    2.4 小结
第三章 牛乳主要成分含量对其光谱的影响规律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与方法
        3.2.1 实验材料
        3.2.2 实验仪器
        3.2.3 实验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脂肪含量变化对牛乳光谱的影响规律
        3.3.2 蛋白质含量对牛乳光谱的影响规律
        3.3.3 乳糖含量变化对牛乳光谱的影响规律
        3.3.4 总固形物含量变化对牛乳光谱的影响规律
    3.4 小结
第四章 均质压力对牛乳光谱的影响规律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实验样本
        4.2.2 实验设备与软件
        4.2.3 实验方法
    4.3 结果与分析
        4.3.1 均质压力对牛乳粒径分布的影响
        4.3.2 均质压力对紫外/可见吸光度光谱的影响
        4.3.3 均质压力对可见/短波近红外漫反射光谱的影响
        4.3.4 均质压力对近红外漫反射光谱的影响
    4.4 小结
第五章 基于可见/短波近红外光谱的牛乳成分检测仪的开发与验证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牛乳样本采集与预处理方法
        5.2.2 光谱采集方法
        5.2.3 光谱预处理和模型评估方法
    5.3 硬件设计
        5.3.1 硬件整体设计
        5.3.2 光学系统设计
        5.3.3 电气系统设计
        5.3.4 机械结构设计
    5.4 软件设计
        5.4.1 软件总体设计与架构
        5.4.2 光谱采集软件
        5.4.3 乳成分分析软件
    5.5 结果与分析
        5.5.1 牛乳主要成分统计分析
        5.5.2 牛乳可见/短波近红外漫反射率光谱
        5.5.3 建模结果
        5.5.4 牛乳成分检测仪性能验证
    5.6 小结
第六章 基于紫外/可见光谱的牛乳成分检测仪开发与验证
    6.1 引言
    6.2 材料与方法
        6.2.1 牛乳样本采集及预处理方法
        6.2.2 光谱采集方法
        6.2.3 建模与模型评估方法
    6.3 硬件设计
        6.3.1 硬件整体设计与工作原理
        6.3.2 运算控制平台选型
        6.3.3 光源和光谱仪选型
        6.3.4 比色皿
    6.4 软件设计
        6.4.1 软件总体设计与架构
        6.4.2 紫外/可见光谱采集软件
        6.4.3 乳成分分析软件
    6.5 结果与分析
        6.5.1 预热时间与稳定性测试
        6.5.2 牛乳主要成分统计
        6.5.3 牛乳的紫外/可见光谱
        6.5.4 建模结果
        6.5.5 仪器性能验证
    6.6 小结
第七章 基于多光谱的乳成分检测仪的开发与验证
    7.1 引言
    7.2 材料与方法
        7.2.1 牛乳样本采集及预处理方法
        7.2.2 牛乳多光谱数据采集方法
        7.2.3 建模与模型评估方法
    7.3 硬件设计
        7.3.1 硬件整体设计与工作原理
        7.3.2 运算控制平台选型
        7.3.3 光学部件设计与选型
        7.3.4 多光谱传感器选型
        7.3.5 输入输出模块设计
        7.3.6 供电方案设计
        7.3.7 壳体机械设计
    7.4 软件设计
        7.4.1 软件总体设计与软件架构
        7.4.2 多光谱数据采集软件
        7.4.3 乳成分分析软件
    7.5 结果与分析
        7.5.1 牛乳主要成分统计
        7.5.2 预热时间与稳定性测试
        7.5.3 牛乳的漫反射多光谱
        7.5.4 建模结果
        7.5.5 仪器性能验证
    7.6 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主要创新点
    8.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附件

(8)基于组学技术的复原乳识别及牛奶光氧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我国牛奶生产及发展现状
    1.2 原料奶掺混问题
    1.3 复原乳检测方法
        1.3.1 基于糠氨酸和乳果糖的检测方法
        1.3.2 基于5-羟甲基糠醛的检测方法
        1.3.3 基于热不稳定蛋白的检测
        1.3.4 其他检测方法
    1.4 牛奶光氧化问题
        1.4.1 光氧化主要机理
        1.4.2 乳脂肪光氧化
        1.4.3 乳蛋白光氧化
        1.4.4 影响光氧化的主要因素
        1.4.5 氧化检测方法
    1.5 代谢组学技术
        1.5.1 代谢组学技术研究概述
        1.5.2 代谢组学在乳制品领域的研究
    1.6 论文研究意义及内容
        1.6.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6.2 主要研究内容
        1.6.3 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基于代谢组学技术鉴别UHT乳和复原乳
    2.1 前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仪器和试剂
        2.2.2 样品的采集
        2.2.3 样品前处理方法
        2.2.4 仪器分析
        2.2.5 数据处理
    2.3 结果与讨论
        2.3.1 数据质量控制分析
        2.3.2 多元统计分析
        2.3.3 单变量统计分析
        2.3.4 差异代谢物筛选
        2.3.5 差异代谢物的定性及轮廓分析
        2.3.6 差异代谢物的生物学功能解释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建立拟靶向代谢组学鉴别UHT乳和复原乳
    3.1 前言
    3.2 材料和方法
        3.2.1 仪器和试剂
        3.2.2 样品的采集
        3.2.3 样品前处理方法
        3.2.4 仪器分析
        3.2.5 数据处理
    3.3 结果与讨论
        3.3.1 仪器条件的优化
        3.3.2 判别模型建立
        3.3.3 实际样品的验证
        3.3.4 不同掺混比例样品验证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多肽组学鉴别UHT乳和复原乳
    4.1 前言
    4.2 材料和方法
        4.2.1 仪器和试剂
        4.2.2 样品的采集
        4.2.3 样品的前处理方法
        4.2.4 仪器分析
        4.2.5 数据处理
    4.3 结果与讨论
        4.3.1 数据质量控制
        4.3.2 多元统计分析
        4.3.3 差异肽段筛选
        4.3.4 不同加工温度和储藏时间差异肽段变化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代谢组学筛选牛奶光氧化评价的生物标记物
    5.1 前言
    5.2 材料和方法
        5.2.1 仪器和试剂
        5.2.2 样品的采集及处理
        5.2.3 样品的前处理
        5.2.4 仪器分析
        5.2.5 数据处理
    5.3 结果与讨论
        5.3.1 数据质量控制分析
        5.3.2 多元统计分析
        5.3.3 单变量统计分析
        5.3.4 光氧化差异代谢物筛选
        5.3.5 光氧化差异代谢物定性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于拟靶向代谢组学探究氧气和光照对光氧化的影响
    6.1 前言
    6.2 材料和方法
        6.2.1 仪器和试剂
        6.2.2 样品的采集及处理
        6.2.3 样品前处理方法
        6.2.4 仪器分析
        6.2.5 感官评价
        6.2.6 数据处理
    6.3 结果与讨论
        6.3.1 感官评价结果
        6.3.2 差异代谢物变化规律及生物学解释
        6.3.3 感官得分与代谢物变化规律的相关性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
    7.1 基于代谢组学对UHT奶和复原乳的鉴别
    7.2 基于多肽组学对UHT奶和复原乳掺混鉴别
    7.3 基于代谢组学筛选牛奶光氧化评价指标及影响因素
    7.4 创新点
    7.5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附录 A
致谢
作者简历

(9)基于mRNA-miRNA分析的牛乳脂代谢功能基因筛选及KLF6基因功能验证(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表
引言
第一篇 文献综述
    第一章 KLF6 基因研究进展
        1.1 KLF家族研究进展
        1.2 KLF6 基因概述
        1.3 KLF6 基因对动物脂质代谢的影响
    第二章 转录组测序技术研究进展
        2.1 转录组测序概述
        2.2 转录组测序在动物脂质代谢研究中的应用
        2.3 多组学联合分析方法在动物脂质代谢研究中的应用
    第三章 代谢组学研究进展
        3.1 代谢组学概述
        3.2 代谢组学在动物脂质代谢的研究进展
    第四章 基因编辑技术研究进展
        4.1 基因编辑技术概况
        4.2 CRISPR/Cas9 技术在动物脂质代谢研究中的应用
第二篇 研究内容
    第一章 基于m RNA-mi RNA联合分析的牛乳脂代谢功能基因筛选与鉴定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1.3 结果
        1.4 讨论
        1.5 小结
    第二章 KLF6 基因敲除细胞系构建及其对乳脂代谢的调控机制研究
        2.1 试验材料
        2.2 试验方法
        2.3 结果
        2.4 讨论
        2.5 小结
    第三章 KLF6 基因乳腺组织特异性敲除小鼠模型建立及其对乳脂代谢的调控作用
        3.1 试验材料
        3.2 试验方法
        3.3 结果
        3.4 讨论
        3.5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导师简介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获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10)热应激对奶牛瘤胃和乳腺组织乳蛋白前体物代谢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牛乳及乳制品供需现状
        1.1.1 全球牛奶需求量持续增加
        1.1.2 热应激成为限制奶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1.2 热应激与THI
        1.2.1 奶牛热应激的产生
        1.2.2 THI及其与热应激的关系
    1.3 热应激的危害
        1.3.1 热应激增加奶牛站立时间,增加蹄病发生率
        1.3.2 热应激增加奶牛乳房炎发病率
        1.3.3 热应激引起奶牛能量负平衡
        1.3.4 热应激降低奶牛生产性能
        1.3.5 热应激对乳成分的影响
    1.4 热应激引起瘤胃代谢异常和机体炎症反应
        1.4.1 热应激时奶牛瘤胃发生SARA类似的异常代谢
        1.4.2 内毒素进入内循环的机制仍不明确
        1.4.3 热应激引发机体炎症反应
    1.5 热应激对奶牛机体物质代谢的影响
        1.5.1 热应激对脂代谢的影响
        1.5.2 热应激对碳水化合物代谢的影响
        1.5.3 热应激对蛋白质代谢的影响
        1.5.4 选题目的和意义
        1.5.5 研究内容
        1.5.6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基于代谢组分析热应激对瘤胃及血液中物质代谢的影响
    2.1 前言
    2.2 材料方法
        2.2.1 伦理声明
        2.2.2 试验动物与试验设计
        2.2.3 瘤胃液与血液采集
        2.2.4 瘤胃液和血液代谢组分析
    2.3 结果
        2.3.1 血液和瘤胃液代谢组色谱图
        2.3.2 热应激奶牛瘤胃液代谢组变化
        2.3.3 热应激奶牛血液代谢组变化
        2.3.4 热应激奶牛血液与瘤胃液代谢组学关联分析
    2.4 讨论
    2.5 小结
第三章 基于RNAseq分析热应激对奶牛乳腺组织代谢的影响
    3.1 前言
    3.2 材料方法
        3.2.1 伦理声明
        3.2.2 试验动物与试验设计
        3.2.3 组织样品采集
        3.2.4 总RNA提取
        3.2.5 文库准备与测序
        3.2.6 测序数据分析
    3.3 结果与讨论
        3.3.1 热应激对乳腺组织基因表达的影响
        3.3.2 热应激显着下调了乳腺组织中乳蛋白合成相关基因的表达
        3.3.3 热应激降低了乳腺组织中主要葡萄糖和氨基酸转运体的基因表达
        3.3.4 热应激抑制了乳腺组织中代谢相关通路
        3.3.5 热应激对乳腺组织中脂代谢的影响
        3.3.6 热应激对乳腺组织中氨基酸代谢的影响
        3.3.7 热应激对乳腺组织中碳水化合物代谢的影响
        3.3.8 热应激诱导激活了乳腺组织中的炎症反应
    3.4 小结
第四章 基于RNAseq分析热应激奶牛乳腺组织中miRNA表达谱
    4.1 前言
    4.2 材料方法
        4.2.1 伦理声明
        4.2.2 试验动物与试验设计
        4.2.3 组织样品采集
        4.2.4 总RNA提取
        4.2.5 小RNA文库构建与测序
        4.2.6 测序数据分析
    4.3 结果
        4.3.1 测序数据产出情况
        4.3.2 已知miRNA和新miRNA识别及其靶基因预测
        4.3.3 差异表达miRNA
        4.3.4 差异表达miRNA的靶基因的功能富集
    4.4 讨论
    4.5 小结
第五章 通风喷淋可以缓解热应激对奶牛乳蛋白合成的影响
    5.1 前言
    5.2 材料方法
        5.2.1 伦理声明
        5.2.2 试验设计与试验动物
        5.2.3 样品采集与数据收集
        5.2.4 样品分析
        5.2.5 数据分析
    5.3 结果
    5.4 讨论
    5.5 小结
第六章 结论
    6.1 全文结论
    6.2 本研究创新点
    6.3 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四、如何提高牛奶的蛋白质和脂肪含量(论文参考文献)

  • [1]谷歌翻译错误类型及译后编辑策略 ——《基因开关》第一至五章翻译实践报告[D]. 吴芳芳. 浙江大学, 2021(08)
  • [2]便携式近红外仪现场评价生鲜乳主要营养指标[D]. 雷子玉. 武汉轻工大学, 2021
  • [3]乳蛋白多态性和乳成分对牛乳凝乳性能的影响[D]. 郑思凡. 烟台大学, 2021(12)
  • [4]牛奶成分对咖啡感官品质的影响规律及相关机制分析[D]. 宋佳慧. 江南大学, 2021(01)
  • [5]基于图像的浊液浓度检测方法研究及应用[D]. 朱远洋. 淮北师范大学, 2021(12)
  • [6]基于多肽组学对不同品种牛奶品质及光氧化特征的研究[D]. 张清阳. 河北工程大学, 2021(08)
  • [7]生鲜和均质牛乳主要成分光谱检测方法及便携式仪器研发[D]. 杨彪.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01)
  • [8]基于组学技术的复原乳识别及牛奶光氧化研究[D]. 谭冬飞.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1(01)
  • [9]基于mRNA-miRNA分析的牛乳脂代谢功能基因筛选及KLF6基因功能验证[D]. 夏立新. 吉林大学, 2021
  • [10]热应激对奶牛瘤胃和乳腺组织乳蛋白前体物代谢的影响[D]. 高胜涛.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1(01)

标签:;  ;  ;  ;  ;  

如何增加牛奶的蛋白质和脂肪含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