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县大力发展养羊业

华县大力发展养羊业

一、滑县大力发展养羊业(论文文献综述)

张占仓[1](2021)在《河南乡村产业振兴的典型地域模式探析》文中研究指明在连续对河南11个省辖市超过30个县(市)现场调研和对上海、重庆等5个省(市)调研的基础上,归纳整理出河南乡村产业振兴的平原农区确保粮食安全模式、丘陵山区全域旅游模式等10种地域模式。根据对10种乡村产业振兴地域模式发展特征的研究,可以发现,河南乡村产业振兴地域模式丰富多彩,乡村产业振兴地域模式必须因地制宜,乡村产业振兴地域模式运行一定要符合市场经济规则,乡村产业振兴的根本动力在于创新驱动,乡村产业振兴对提升农民收入水平意义重大,乡村产业振兴一定要加强基层组织领导。

廖智[2](2021)在《永昌羊肉品质评价》文中指出永昌肉羊养殖历史悠久,底蕴丰富,以永昌羊肉做成的“永昌羊羔肉垫卷子”、“永昌炕锅子”等地方风味小吃享誉国内外,是着名“甘味”农产品,也受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为用科学数据支撑“永昌肉羊”品牌,推动“甘味”农产品品牌建设,本研究在永昌肉羊代表性产地——红山窑镇毛卜啦草原选取15只健康、自然放牧加短期舍饲育肥的6月龄永昌肉羊,屠宰后测定屠宰性能、安全性、肉品质等指标,并分析产地的气候、土壤、水质,生产过程等方面的特征。同时查阅国内有关绵羊屠宰性能和肉质方面的文献,以及课题组同期异地测定的179只湖羊、76只滩羊和40只杜泊羊6月龄公羔的屠宰性能和肉质数据作为对比框数据库,从多维度评价永昌肉羊的特色。结果表明:(1)产地环境方面,永昌县位于河西走廊中东部,常年气候干燥,光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四季分明。全年日照时数2874.6小时,≥0℃有效积温3051.08℃,年平均降水量255.12毫米,年蒸发量2153.48毫米,最热月均温达25.92℃,最冷月均温为-14.82℃。在毛卜啦草原随机采集了20个土壤样,检测发现土壤p H为8.74,呈弱碱性,没有检测到六六六、DDT、苯并芘等农药残留,土样中镉、汞、砷、铅、铬、铜、镍、锌等重金属含量远低于国家标准(GB 15618-2018)。畜牧业饮水主要是祁连山大气降水和冰雪融水,在放牧地抽样40份水样的p H为8.11,为天然弱碱性水源,抽测饮水样本中未检测到大肠杆菌等病菌微生物以及凯氏氮和磷;汞、镉、砷、铅等重金属,锌、硒、钡、银、铬、镁、钙、铜等常量元素的含量均符合国家农用水源地标准(NY-T 396-2000)。(2)永昌肉羊生产以放牧加补饲为主,到胴体重30-40斤上市。通过放牧草原实地调查,发现主要有甘肃霸王、蒙古韭、碱蓬、红砂、盐爪爪属和黄毛六种牧草,其粗灰分为24.63%,水分68.53%,粗蛋白17.02%,粗脂肪2.23%;富含多种矿物质元素,其中钾含量为10515.67 mg/kg、铁含量为354.89 mg/kg、镁含量为1232.00 mg/kg;重金属元素砷、铅、汞、镉、铬等远低于国家标准(GB/T13885-201),没有检测到六六六、DDT等农残;补饲牧草主要为青贮饲料、燕麦秸秆及玉米秸秆,粗蛋白含量为6.63%,粗脂肪含量0.67%,粗灰分为7.83%,水分含量为7.13%;其重金属砷、铅、汞、镉、铬等重金属含量远低于饲料原料卫生标准(GB 13078-2017),农残六六六、DDT均在国家标准(GB/T 13090-2006)范围之内。(3)屠宰性能和羊肉安全方面,永昌肉羊先放牧至5月龄,后集中育肥至6月龄屠宰。宰前活重36.81±2.27 kg,胴体重15.57±0.97 kg,背膘厚1.48 cm,眼肌面积11.41 cm2,屠宰率42.40%。羊肉表面无肉眼可见异物,没有寄生虫,且肉色鲜红。羊肉中没有检测到土霉素、金霉素、四环素等抗生素,盐酸克伦特罗、莱克多巴胺及沙丁胺醇等瘦肉精,以及磺胺二甲嘧啶、磺胺间甲氧嘧啶、磺胺间二甲氧嘧啶、磺胺邻二甲氧嘧啶(SM2、SMM、SDM、SQX)这四种磺胺类药物,镉、砷、汞等重金属;铅、镍、铬的含量也低于国家标准(GB5009.268-2016)。(4)肉品质方面,永昌肉羊屠宰后45min b*为3.99,显着(P<0.05)高于滩羊和湖羊,排酸24h后永昌羊肉L*和b*分别为41.50和8.21,显着(P<0.05)高于滩羊和湖羊。永昌羊肉肉质细嫩,剪切力为67.86 kgf,肌纤维直径为26.94μm,均显着(P<0.05)低于同类产品平均值。永昌羊肉富含多种有益脂肪酸,其中不饱和脂肪酸花生四烯酸含量为46.7 mg/100g,显着(P<0.05)高于同类羊肉产品,肌内脂肪酸的多不饱和脂肪酸与饱和脂肪酸的比率(P:S)为0.67,高于WHO理想标准值0.4;永昌肉羊氨基酸比例合理,必需氨基酸/氨基酸总量(EAA/TAA)为40.08%,必需氨基酸/非必需氨基酸(EAA/NAA)为66.51%,满足FAO/WHO所述的质量较好蛋白质的要求;永昌肉羊富含多种矿物质,其中钾含量达到3426.88 mg/100g,Fe含量为26.22 mg/100g,Zn含量为10.67 mg/100g,Mg含量为301.93 mg/100g,均显着高于同类绵羊肉;永昌羊肉具有独特的甘甜香气,膻味轻,其中鲜味氨基酸谷氨酸含量3.16 mg/kg,比同类绵羊肉高0.37g/100g,甜味氨基酸L-谷氨酰胺显着(P<0.05)高于湖羊和杜泊羊,香味核苷酸5’腺嘌呤核苷酸比湖羊和杜泊高41.42%、35.98%,没有检测到与膻味相关的辛酸,酮类及相关化学物质。永昌羊产地环境各指标检测均符合国家标准。养殖模式多为放牧+补饲,生产过程安全。肉质质量检各指标均国家标准(GB 5009.268-2016)。肉品质检测中,剪切力最小,肌肉组织纤学结果表明永昌羊肉瘦而不柴,口感细嫩,脂肪酸和氨基酸比例达到优质蛋白要求;矿物质含量高;苦味氨基酸含量低于同类绵羊、鲜香风味前体物质比例比湖羊及杜泊高,总体上永昌羊肉口感细嫩,风味鲜香、膻味轻,营养丰富。

秦少华,董谦[3](2020)在《河北省肉羊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问题及对策建议——基于唐县养殖户的调研》文中研究表明唐县肉羊育肥业是河北省羊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基于唐县肉羊养殖户的实地调研,了解到唐县肉羊规模化养殖发展迅速,现今基本实现全舍饲养殖,市场销售方式和渠道稳定,组织化程度明显提高,但还存在种羊繁育滞后、养殖成本高、环境问题突出、利益联结机制等问题,针对制约唐县肉羊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突出问题,提出了进一步加快唐县肉羊产业发展的对策。

张译木[4](2020)在《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民思想政治教育效能提升研究》文中提出乡村振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构成部分,农民群体是乡村振兴的主力军。加强农民群体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农民群体思想政治觉悟和文化道德素质,是助力新时代农民养成正确价值观、积极参与乡村社会治理的重要路径。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农民群体层次呈现多样化趋势,农民的价值观念日趋复杂多元,现行的农民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已经难以实现其有效性。因此,从自主性视角出发,在顺应农民群体自主意识日渐强烈的趋势下,有效引导其发挥自主性,建构农民思想政治教育效能提升机制,积极引导农民树立健康向上的价值观,是创新农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也是在乡村振兴中发挥农民主力军作用的必要保证。本文依循在历史研究中梳理问题、在文本阅读中提炼观点、在现实反思中建构体系的研究理路,共分为六部分。第一章,绪论。包括选题缘起及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思路与方法、论文创新与不足。第二章,主要阐述自主性视角下乡村振兴中农民思想政治教育质量提升机制研究的相关概念。通过对概念的梳理界定,有针对性的挖掘到了研究的理论、历史、现实依据。第三章,阐述自主性理论、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理论基础。分别从三个历史阶段:革命战争时期农民思想政治教育萌芽、新中国成立初期农民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开放以来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设计及实践,循序渐进阐述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心路历程。第四章,从农民自主性角度透视从革命战争时期、新中国成立初期到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运行机制。第五章,阐述乡村振兴中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支撑,深度描写农民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典型教育模式及运行机制。第六章,深度剖析乡村振兴中农民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阻碍因素及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对于乡村振兴中农民思想政治教育效能提升机制的建议。

周升强[5](2020)在《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对农牧民生计影响研究 ——以北方农牧交错区为例》文中提出北方农牧交错区作为农业区与牧业区之间的农牧过渡带及生态脆弱区,长期以来始终面临保护草原生态与改善农牧民生计的双重压力。为应对日益严峻的草原生态退化问题,改善农牧民生计状况,我国自2011年起在北方农牧交错区实施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以下简称“草原生态补奖政策”)。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实施以来,北方农牧交错区草原生态环境有了明显好转,其效用与影响得到了肯定,但在政府要生态与农牧民要生计之间仍然存在严重的激励不相容问题。禁牧与草畜平衡措施实施背景下农牧民牧业成本普遍上升,生计脆弱性高,可持续性低,致使草原生态补奖政策无法有效调动农牧民保护草原生态的积极性,制约了政策目标的实现。结合当前北方农牧交错区保护草原生态与改善农牧民生计二者矛盾仍然突出的现实背景,亟需探究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实施背景下农牧民的生计状况以及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对农牧民生计的影响,以通过进一步完善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实现草原生态保护与农牧民生计改善的有机结合。本文在梳理国内外有关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对农牧民生计影响研究的基础上,基于外部性理论、公共产品理论、农民分化理论、可持续生计理论及生态经济人等理论构建了北方农牧交错区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对农牧民生计影响的理论分析框架,运用北方农牧交错区核心区实地调研数据,归纳总结了当前北方农牧交错区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实施背景下农牧民生计的现状与问题,分别就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对农牧民分化、生计资本、牧业生计、生计对草地资源的依赖度、收入以及收入稳定性的影响机制进行了实证分析,并从完善草原生态补奖政策与改善农牧民生计的视角提出了相应的建议,以期为实现草原生态保护和农牧民生计改善双重目标的有机结合提供一定的理论与实证支持。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当前北方农牧交错区草原生态补奖政策的实施虽在宏观层面已取得良好效果,但农牧民生计仍存在诸如生计缓冲能力弱、牧业生计活动与补奖目标相悖、生计对草地资源依赖度高、收入来源单一且稳定性低等问题。北方农牧交错区草原生态补奖政策的实施对于促进草原生态的恢复,增加农牧民收入,转变牧业生产方式,调整牧业生产结构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宏观层面已取得了良好的生态、经济与社会效应。农牧民微观层面的调研数据表明,农牧民普遍认为草原生态补奖政策的实施引致牧业生产成本明显增加,对于家庭收入增加的作用有限,农牧民对政策的总体满意度并不高。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实施背景下农牧民内部呈现出明显的分化趋势,且农牧民生计资本存量低,生计缓冲能力弱,牧业生计活动与草原生态补奖政策目标相悖,生计对草地资源依赖度高,收入来源单一,收入稳定性处于低水平,如何实现草原生态保护与农牧民生计改善双重目标的有机结合仍是北方农牧交错区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实施过程中亟需解决的重点问题。(2)草原生态补奖政策促进了农牧民职业维度的水平分化,但对收入维度的垂直分化影响并不显着。以非农牧就业比例衡量的农牧民职业维度的水平分化测算结果表明,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实施后越来越多的农牧民家庭选择将家庭劳动力由农牧业就业转移至非农牧就业,农牧民职业维度的水平分化日益显现,且实证回归结果表明补奖金额对农牧民职业维度的水平分化具有显着的正向促进作用。根据农牧民牧业收入、农业收入与非农牧收入(不包括草原生态补奖收入)占家庭总收入的比重以及生计活动的差异可将农牧民分为牧业为主型、农业为主型、均衡型、高兼型与深兼型五种类型的农牧民。样本数据的描述性统计结果表明农牧民收入维度的垂直分化与所获补奖金额呈现出两极分化的态势,即兼业化程度越高,所获补奖金额越少,收入与生计对牧业依赖度越高,所获补奖金额越高。实证分析结果表明补奖金额对农牧民收入维度的垂直分化虽不具有显着影响,但就影响方向而言具有负向影响,草原生态补奖政策的实施强化了农牧民收入维度垂直分化的“内卷化”。(3)当前北方农牧交错区农牧民生计资本存量低,生计缓冲能力弱,但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可通过影响自然资本与物质资本进而增强农牧民生计资本。当前北方农牧交错区农牧民生计资本总值较低,生计缓冲能力极弱,且生计资本存在属性间的分异。实证结果表明补奖金额对农牧民生计资本总值具有显着的正向影响,补奖金额越多,农牧民的生计资本总值越高,以现金补偿为主的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对增强农牧民生计资本具有正向的促进作用,通过提高补奖标准,增加农牧民的补奖收入对于增加农牧民的生计资本总量,提高其谋生能力具有现实的可行性。通过补奖金额对农牧民生计资本影响的分解回归得出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对农牧民生计资本总值的正向影响主要是通过补奖金额对自然资本与物质资本的正向促进作用实现的。(4)草原生态补奖政策与农牧民减畜及减畜率之间存在“U型”关系,与农牧民牲畜养殖规模以及继续从事牧业生产的意愿之间存在显着的“倒U型”关系。实证回归结果表明补奖金额与农牧民是否减畜及减畜率之间均存在“U型”关系,且由于当前补奖标准偏低,农牧民补奖收入不高,对于大部分农牧民而言,补奖收入与农牧民是否减畜以及减畜率之间的关系多处于“U型”曲线的左侧,即补奖收入越多农牧民越倾向于不减畜,且减畜农牧民的减畜率越低。非农牧就业对农牧民是否减畜以及减畜农牧民的减畜率均具有显着的正向促进作用,且在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影响农牧民是否减畜中具有正向调节作用,但在政策影响农牧民减畜率中的调节作用并不明显。补奖金额与农牧民牲畜养殖规模以及继续从事牧业生产的意愿之间存在显着的“倒U型”关系,且由于当前补奖标准偏低,农牧民补奖收入不高,补奖收入与农牧民牲畜养殖规模以及继续从事牧业生产意愿之间的关系多处于“倒U型”曲线的左侧。农牧民生计分化对牲畜养殖规模的扩大具有抑制作用,且在草原生态补奖政策与牲畜养殖规模二者关系中具有调节作用。即在“倒U型”曲线的左侧,生计分化能够弱化补奖金额对牲畜养殖规模扩大的促进作用;在“倒U型”曲线的右侧,生计分化能够促使补奖金额对牲畜养殖规模的负向影响趋于放缓,有助于避免因补奖金额的增加引致牲畜养殖数量的锐减。(5)草原生态补奖政策与以家庭生计活动和收入度量的农牧民生计对草地资源的依赖度之间均存在显着的“倒U型”关系,且生计资本在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对农牧民生计对草地资源依赖度的影响中具有中介效应。实证回归结果表明补奖金额与以家庭生计活动和收入度量的农牧民生计对草地资源的依赖度之间均存在显着的“倒U型”关系,在补奖收入未达到拐点所需的补奖收入之前,补奖收入越多农牧民生计活动与收入对草地资源依赖度越高。通过对拐点的计算结果得出,由于当前补奖标准偏低,农牧民所获补奖收入普遍低于拐点所需的补奖收入值,导致农牧民生计对草地资源的依赖度将随着补奖收入的增加而呈现上升趋势。纳入生计资本的实证回归结果表明自然资本在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对家庭生计活动对草地资源依赖度的影响中具有完全中介效应,自然资本与物质资本在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对家庭收入对草地资源依赖度的影响中具有部分中介效应。(6)草原生态补奖政策能够重点增加贫困农牧民的收入,增强其收入稳定性。补奖金额对促进贫困农牧民增收,尤其是对促进贫困农牧民中的中等收入水平群体增收效果显着,反映出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具有显着的益贫效应,能够缓解贫困农牧民的贫困程度。补奖金额能够显着促进贫困农牧民牧业收入的增加,但对农业与非农牧业收入影响并不显着,即草原生态补奖政策的益贫效应主要通过增加贫困农牧民的牧业收入来实现,表明在实施草原生态补奖政策的同时,通过舍饲圈养或以草定畜的方式,合理的利用和发挥北方农牧交错区的资源禀赋优势,引导牧业产业的发展,寻求生态补偿与产业扶贫相结合能够更好地发挥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助力脱贫攻坚的作用。补奖金额能够显着促进贫困农牧民收入稳定性的提高,表明草原生态补奖政策能够通过提高贫困农牧民的收入稳定性,在抑制贫困农牧民返贫,巩固脱贫攻坚效果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根据以上结论,提出北方农牧交错区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实施过程中应加强对异质性农牧民微观利益的关注;以提高补奖标准为核心,进一步完善草原生态补奖机制;着力提升农牧民非农牧就业能力以引导劳动力要素的非农牧转移;着力提升农牧民的生计资本,降低农牧民生计对草地资源的依赖度;同时,应结合当前的“精准扶贫”战略,继续推进草原生态补奖政策扶贫的实施等政策建议。

郭心钢[6](2020)在《晚清民国晋西南的农民经济与社会变迁》文中研究表明学界对于中国传统乡村社会存在这样一种认识上偏见。一方面农民以农为本,以商为末,虽然从事一些非农职业,但较少从事商业活动,众多人口附着在土地之上,形成紧张的人地关系。另一方面农民固守土地,安土重迁,与村庄以外的地区来往较少,活动空间十分有限,从而使乡村在整体上呈现出封闭性特征。论文运用新发现的农户档案资料,研究晚清民国晋西南虞乡县西部、中条山北麓的12个村庄,发现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较多受到生态环境的制约。这些村庄背山面水,碱荒、砂石地分布较广,土质较差,还饱受水旱灾害的不断侵袭,多数农户耕种土地的收入不足以维持家庭生计。同时,环境又丰富了人们的生计方式。当地农民开发并形成类型多样的副业和家庭手工业,有以担柴割草和烧木炭为主的“跑山”业,有以果树和蔬菜为主的果蔬业,有以制作小型农具为主的编制业,有以技术工匠和家庭作坊为主的手工业,有以面制熟食为主的饮食业,有以畜禽为主的农家饲养业,以及其他乡村服务业。副业是土地收益之外农户的重要收入来源,有些甚至超过土地收益。此外,经营副业使农民较多地与地方集市紧密联系起来。另一方面,晋西南地区的农民有着外出“从商”的传统和风气。晚清民国时期,由于地方社会秩序的混乱、土地收益的微薄、商业利润的吸引和农民自身对家庭生计的理性安排,当地一部分农民特别是青壮年男性劳力离开乡村,前往周边的乡镇和县城以及黄河对岸的陕西、河南等地,从事或大或小的商业活动。其中,以受雇型的学徒、店员、伙计等职业为主,也不乏一些自营、合营等资本较大的商人。农民的从商活动显示出一定的阶层差异。一些农民仅以从商收入作为家庭贴补,另一些家庭生活则主要地或全部依赖从商收入。农民通过外出从商,扩大了活动空间,开阔了视野见识,熏染了风俗习惯,巩固和拓展了社会关系网络。村庄与外界的联系变得紧密,村庄内部凝聚力也因同业、同乡的关系而得以加强。“从商”在当地乡村经济和社会结构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光绪大祲中,山西特别是晋西南地区的人口受到巨大损失,这深刻影响和改变了当地乡村经济和社会正常发展的节奏。晚晴民国时期,或是官方倡导,或是民间自发,来自豫、鲁、陕、冀等省的客民陆续流入晋西南地区。从生计方式看,当地客民多以出卖劳力、担柴割草、开荒或租种土地,以及自有的小手工艺为生。从婚姻形式看,男性客民多是入赘当地或被收养为子,女性客民则以童养、改嫁、被贩卖等形式嫁入当地。客民的不断流入,客观上填补了当地人外出从事副业、商业所造成的劳力空缺,实现了区域间劳动力市场的平衡。同时,客民也带来了一些新的生产技术、生活方式,促进了区域间的社会文化交流。可以说,客民广泛参与到了当地的劳动力市场、土地交易市场和婚姻市场当中,深刻形塑着当地的人口、婚姻、家庭、文化、经济和社会的结构。基于流动性的分析视角,与以往学界对传统中国乡村社会的认识不同,我们认为晚清民国时期晋西南乡村人口流动性较强,既有本地居民流出,也有外地客民流入,因此导致当地的人群关系比较复杂。同时,二者的人口流动呈现出差异性、阶段性和延续性等特点。土客的经济方式存在差异,土着农民“重商轻农”、“重副轻农”;外来客民则“重农轻商”、“善副善工”,双方在土地关系、雇佣关系和家庭关系等方面相互补充、调剂,从而客观上实现了一种平衡。农民是否具有“理性”是个假问题。不同阶层的农民都有“理性”,只是表现形式不同而已。因为家长的个体素质、家庭内部发展状况、外部社会环境的差异,农民家庭对未来发展的期待和对生计伦理的安排表现出不同理解。贫穷农户以维持基本生存和温饱为首选,中等农户试图抓住机遇和有利条件实现家庭发展,富裕农户希冀努力巩固和扩大现有的资本财富。理性的阶层差异,刺激农民采取相应的生计模式,促进家庭间的生产合作,推动社会的横向和纵向流动。总之,晚清民国时期晋西南乡村整体上呈现出流动性、开放性特征,农民在家庭经济发展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发挥着自身“理性”。“晋西南模式”所反映出的传统时期中国农民经济的诸个特征,与学界的一些传统认识或观点相左。这对于反思日本中国史学者的“村庄共同体”理论和黄宗智的“过密化”理论,以及重新认识中国农民都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袁树葱[7](2018)在《甘肃环县舍饲养羊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畜牧业的快速发展,天然草地已无法满足放牧畜牧业的需要。退耕还草、封山禁牧、划区轮牧、舍饲养畜等的实施,不仅保护了草地生态环境,还提高了养殖效率和生产率,增加了农牧民经济收入,对现代畜牧业的生产和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本研究以甘肃省环县为例,通过查阅相关研究资料和走访调研环城镇、曲子镇、甜水镇、八珠乡和天池乡5个乡镇,从不同角度着重分析了限制环县舍饲养羊规模化发展的因素,并针对性地提出了解决方案和对策。主要结果如下:草畜产业是环县的传统产业,舍饲养羊规模和产出不断增长,作用日益突出,不仅补齐了天然草地退化的短板,还促进了环县草食畜牧业的现代化发展。截止2015底,环县人工草地留存面积173.3万亩,羊饲养量达到了114.14万只,存栏量为77.84万只,出栏量为36.31万只,较往年均有所增长。5个乡镇舍饲养殖规模均有差异,主要羊品种为环县滩羊、陇东黑山羊和白绒山羊,其中环城镇由于龙头企业和养殖专业合作社较多,地理位置优越,规模养殖较为发达。环县舍饲养羊的发展主要得益于国家和地方政策的支持,饲草料供应保障的加强,龙头企业和合作社的规模化带动等方面。影响环县舍饲羊产业发展的突出因素体现在:1)舍饲基础设施较差;2)养殖技术和管理水平低下;3)饲草料供应仍显不足;4)农户舍饲意识淡薄,规模化养殖程度低等方面。提出如下解决方案和对策,主要包括:1)加大舍饲基础设施建设投入;2)提升养殖技术和管理水平;3)整合人工草地资源,建立饲草料生产加工基地;4)充分发挥合作社和新型企业的作用,规模化发展等措施。综上所述,环县舍饲养羊改变了传统粗放的羊养殖方式,保护和改善天然草地生态环境,还有效地推进科学羊养殖,保证羊畜产品的质量安全,提高品质和生产效益。舍饲养羊的发展能够促进环县羊产业的现代化发展,具有较好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睢攀博,李俊强,齐萌,余复昌,罗楠楠,宁长申[8](2015)在《安阳地区羊肠道寄生虫感染情况调查》文中研究表明为了解安阳地区羊肠道寄生虫感染情况,采用显微镜检测技术对滑县、内黄县、汤阴县、林州市和安阳县共计880份羊粪便样品进行了寄生虫感染情况调查。结果检测到球虫、贾第虫、隐孢子虫、圆线虫、毛尾线虫、绦虫和吸虫7种肠道寄生虫,共发现589份寄生虫阳性粪便样品,寄生虫总感染率为66.93%(589/880)。其中,球虫感染率为55.00%,贾第虫感染率为1.82%,隐孢子虫感染率为0.34%,圆线虫感染率为18.86%,毛尾线虫感染率为2.16%,绦虫感染率为2.39%,吸虫感染率为2.73%,以球虫和圆线虫为本地区优势虫种。

钟志葵,罗守才,韦承波[9](2013)在《柳江县养羊业发展的现状、制约因素及对策》文中研究说明柳江县地处广西中部,山多地少,温度适宜,日光充足,四季常绿,十分适合发展养羊业。如何实现养羊业快速发展成为当前柳江县畜牧人的重要课题。1发展状况近年来,我县注重抓好养羊业规模生产,把养羊业生产向规模养殖小区方向不断深化,形成了以百朋、里高、成团等乡镇为主的山羊养殖带区,建立圈养山羊示范小区达到36个,圈养山羊示范户660户,圈养山羊3.68万只。项目带动周边养殖户种草1.2万亩(每亩667平方米),出栏肉羊8.48万只,总

张万寿[10](2013)在《影响黄土高原半干旱区农户舍饲养羊采纳行为的社会经济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表明本文运用生态经济学、计量经济学、区域经济学和新制度经济学的理论与方法,从农户微观经济主体追求最大经营效益的角度,以2007年和2011年分别在黄土高原半干旱区甘肃省兰州市榆中县北山中连川乡、定西市安定区鲁家沟镇、白银市靖远县乌兰镇红嘴村和山西省忻州市神池县长畛乡对765户农户进行的随机入户调查数据为依据,对黄土高原半干旱区影响农户舍饲养羊采纳行为的相关社会经济因素进行了综合分析,从中确定了关键性的影响变量,为黄土高原半干旱区实现经济结构多元化,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提供微观理论支持。结论与建议如下:舍饲养羊在黄土高原半干旱区各地的推广实施分处初始、扩展、普及和成熟四个前后相续的不同阶段。妇女多而学龄前、学龄中儿童少的农户更愿意采纳舍饲养羊。黄土高原半干旱区大量青壮年男劳动力外出寻找非农就业机会,妇女留守在家成为农业生产的主力军,这种人口结构总体看适合舍饲养羊的推广实行。产粮多的农户采用舍饲养羊的可能大,每年有大量马铃薯销售的农户接受舍饲养羊的可能小。改变不恰当的过度单一马铃薯耕作模式有助于作物家畜综合生产系统的可持续性。在舍饲圈养养殖业尚处于初始阶段的地区,农户从事包括紫花苜蓿在内的豆科饲草种植是其接受舍饲养羊的显着促进因素;在舍饲养羊处于扩展阶段的地区,随着羊群规模的扩大,饲料缺口逐渐拉大,由于紫花苜蓿在一年生长期内产生的地上生物量非常显着地低于玉米、小麦等谷类作物,因此此时单纯在更大规模上退耕种草并无助于这一问题的解决,研究显示,这些地区紫花苜蓿种植与农户是否接受舍饲养羊间缺乏显着关联。改进耕作制度,提高作物单产,广泛实施粮食作物与豆科饲草的轮作间作,为紫花苜蓿种植开辟足够或更多的空间,是黄土高原半干旱区在保护退耕成果的基础上突破饲料瓶颈,普及舍饲养羊的重要环节。有较长养羊经历的农户更可能采用舍饲养羊,农技推广人员一般可以改善农户对待舍饲养羊的态度。制定适当的政策鼓励文化程度高的乡村年青人专心务农参与舍饲养羊、建立畅通的羊只市场渠道,黄土高原半干旱区舍饲养羊的普及程度还可进一步提高。本文定量测算了调查区农户销售羊只和马铃薯这两种主要产品时搜寻交易信息的机会成本,结果显示羊只销售的信息交易成本远大于马铃薯,揭示信息交易成本是阻碍舍饲养羊经济效益充分发挥的重要影响因素。不成熟、不完善的市场环境是产生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两种产品不同的品质特性、周边区域经济发展特点也与这一现象的发生存在较为密切的关系。本文认为,养殖农户组织起来,形成必要的生产规模,实现向社会化大生产的组织形式转变,是黄土高原半干旱区克服交易成本障碍,推动舍饲养羊更大发展的必要前提。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是保障舍饲养羊农户经济利益,实现本地生产生态双赢的较适宜的养殖户经济组织途径。

二、滑县大力发展养羊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滑县大力发展养羊业(论文提纲范文)

(1)河南乡村产业振兴的典型地域模式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河南乡村产业振兴的主要地域模式
    1. 平原农区确保粮食安全模式
    2. 丘陵山区全域旅游模式
    3. 乡村集体经济发展模式
    4. 特色种养加产业链延伸模式
    5. 地方特色农产品规模化种植加工模式
    6. 以“巧媳妇工程”为依托的服装产业集群发展模式
    7. 传统文化特色小镇建设模式
    8. 普惠金融试验发展模式
    9. 农村电商发展模式
    1 0. 乡村土地资源盘活模式
三、结论与启示
    1. 河南乡村产业振兴地域模式丰富多彩
    2. 乡村产业振兴地域模式必须因地制宜
    3. 乡村产业振兴地域模式运行一定要符合市场经济规则
    4. 乡村产业振兴的根本动力在于创新驱动
    5. 乡村产业振兴对提升农民收入水平意义重大
    6. 乡村产业振兴一定要加强基层组织领导

(2)永昌羊肉品质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国内外绵羊生产状况及发展前景
        1.1.1 国外绵羊生产状况及发展前景
        1.1.2 国内绵羊生产状况及发展趋势
    1.2 .甘肃羊产业现状
        1.2.1 永昌县肉羊产业情况
        1.2.1.1 永昌肉羊养殖历史
        1.2.1.2 永昌肉羊产业现状
    1.3 影响羊肉品质的因素
        1.3.1 产地环境对羊肉品质的影响
        1.3.2 生产过程对羊肉品质的影响
        1.3.3 屠宰性能
        1.3.4 肉用品质评价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1.5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内容
        1.5.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永昌羊产地环境分析
    2.1 材料与方法
        2.1.1 .实验材料和数据采集
        2.1.2 主要仪器设备
    2.2 实验方法
        2.2.1 土壤测定方法
        2.2.2 水样测定方法
    2.3 结果与分析
        2.3.1 .气候环境分析
        2.3.2 土壤资源
        2.3.3 水资源
    2.4 讨论
    2.5 小结
第三章 生产过程分析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实验仪器与设备
    3.2 实验方法
        3.2.1 饲草料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饲养管理调查
        3.3.2 牧草分析
        3.3.3 饲草料分析
    3.4 讨论
    3.5 小结
第四章 永昌肉羊屠宰性能和安全品质分析
    4.1 实验材料
        4.1.1 试验动物
        4.1.2 实验材料及仪器
    4.2 实验方法
        4.2.1 肉质安全性检测
        4.2.2 布鲁氏杆菌的测定
        4.2.3 屠宰性能测定
    4.3 数据处理
    4.4 结果与分析
        4.4.1 流行病学调查及安全性检测
        4.4.2 屠宰性能测定
    4.5 讨论
    4.6 小结
第五章 肉品质分析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试验动物
        5.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5.3 实验方法
        5.3.1 肉用品质的测定
        5.3.2 营养成分的测定
        5.3.3 脂肪酸的测定
        5.3.4 代谢组学检测差异风味前体物质
        5.3.5 肌纤维组织特性的测定
    5.4 数据处理
    5.5 结果与分析
        5.5.1 肉用品质结果与分析
        5.5.2 营养指标的测定结果与分析
        5.5.3 代谢组学检测差异风味前体物质
        5.5.4 背最长肌肌纤维组织学特性
    5.6 讨论
    5.7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土壤各元素测定
    附录2 水样各元素测定
    附录3 饲料及饲草中各元素测定
    附录4 永昌羊肉中风味化合物测定
致谢

(3)河北省肉羊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问题及对策建议——基于唐县养殖户的调研(论文提纲范文)

1 唐县肉羊产业发展现状
    1.1 肉羊规模化养殖快速发展
    1.2 已基本实现全舍饲养殖
    1.3 市场销售方式和渠道稳定
    1.4 组织化程度明显提高
2 唐县肉羊产业存在的问题
    2.1 种羊繁育滞后
    2.2 养殖成本较高
    2.3 标准化程度较低
    2.4 环境问题突出
    2.5 利益联结机制不完善
3 促进唐县肉羊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
    3.1 加快推进种羊场的建设,培育优质肉羊生产基地
    3.2 加强对养殖户的技术培训力度,提高生产水平
    3.3 提高养殖场的标准化水平,增强环境治理能力
    3.4 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提高龙头组织对养殖户的示范带动作用

(4)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民思想政治教育效能提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缘起及意义
        1.1.1 选题缘起
        1.1.2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国内研究现状
        国外研究
        研究述评
    1.3 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思路
    1.4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1.4.1 创新点
        1.4.2 不足之处
第2章 乡村振兴战略与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概述
    2.1 乡村振兴战略
        2.1.1 乡村振兴战略的涵义
        2.1.2 乡村振兴战略的时代特征
        2.1.3 乡村振兴战略的时代作用
    2.2 农民思想政治教育
        2.2.1 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
        2.2.2 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涵义
    2.3 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
        2.3.1 农民思想政治教育是推进乡村经济健康发展的前提
        2.3.2 农民思想政治教育是乡村振兴战略政策实施的抓手
        2.3.3 农民思想政治教育为乡村振兴提供精神支柱
        2.3.4 农民思想政治教育为乡村民主化建设提供群众基础
    2.4 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民思想政治教育效能提升的理论依据
        2.4.1 自主性理论与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耦合性
        2.4.2 自我效能理论与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耦合性
第3章 农民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历程
    3.1 革命战争时期农民思想政治教育萌芽
        3.1.1 中国共产党早期农民思想政治教育(1921-1924)
        3.1.2 大革命时期农民思想政治教育(1924-1927)
        3.1.3 土地革命时期农民思想政治教育(1927-1937)
        3.1.4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农民思想政治教育(1937-1949)
    3.2 新中国成立初期农民思想政治教育
        3.2.1 新中国成立初期思想政治教育顶层设计
        3.2.2 新中国成立初期农民思想政治教育基层实践及效果
    3.3 改革开放以来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设计及实践
        3.3.1 中国共产党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顶层设计
        3.3.2 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实践
    3.4 农民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经验及教训
        3.4.1 农民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经验
        3.4.2 农民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教训
第4章 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民思想政治教育效能提升的基本元素
    4.1 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支撑
        4.1.1 乡村振兴战略对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需求
        4.1.2 乡村振兴对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要求
        4.1.3 乡村振兴对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需求
    4.2 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
        4.2.1 理想信念教育
        4.2.2 民主法治教育
        4.2.3 道德观念教育
    4.3 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特点
        4.3.1 面对文化多元化与价值冲突
        4.3.2 经济利益多元化对农民思想政治教育形成挑战
        4.3.3 社会结构分层对思想政治教育形成影响
    4.4 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民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方式
        4.4.1 “灌输式”思想政治教育及运行机制
        4.4.2 “主体弱位式”思想政治教育及运行机制
        4.4.3 “融入式”思想政治教育及运行机制
第5章 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民思想政治教育效能提升的现实考量
    5.1 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民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优势及成就
        5.1.1 “灌输式”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优势及成就
        5.1.2 “主体弱位式”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势及成就
        5.1.3 “融入式”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优势及成就
    5.2 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民思想政治教育效能提升中的问题
        5.2.1 群众个体能力限制了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发挥
        5.2.2 思想政治教育脱嵌于农民的日常需求
        5.2.3 农民思想政治教育制度机制不完善
    5.3 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民思想政治教育效能提升中存在问题的根源
        5.3.1 农民思想政治教育与实际需求脱节
        5.3.2 制度设计限制了农民主动性的发挥
        5.3.3 农民自身局限削弱了自主行动能力
第6章 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民思想政治教育效能提升的路径选择
    6.1 发挥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性作用
        6.1.1 形成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自觉认知
        6.1.2 完善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场域活动
        6.1.3 提升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参与能力
    6.2 丰富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活实践
        6.2.1 在学习中提升农民的获得感
        6.2.2 在劳动中提高农民的光荣感
        6.2.3 在业余生活中强化农民的兴趣感
    6.3 强化农民思想政治教育效能提升的机制
        6.3.1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设计吸纳农民主体需求机制
        6.3.2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设计吸纳农民兴趣机制
        6.3.3 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建设保障农民合法权益机制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5)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对农牧民生计影响研究 ——以北方农牧交错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及评述
        1.3.1 草原生态补奖政策研究
        1.3.2 农牧民分化
        1.3.3 农牧民生计研究
        1.3.4 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对农牧民生计影响研究
        1.3.5 国内外研究评述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1.6 研究区域概况及数据来源
        1.6.1 研究区域概况
        1.6.2 数据来源
    1.7 论文可能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 概念界定、理论基础与研究框架
    2.1 基本概念
        2.1.1 草原生态补奖政策
        2.1.2 农牧民
        2.1.3 农牧民分化
        2.1.4 农牧民生计
    2.2 理论基础
        2.2.1 外部性理论
        2.2.2 公共产品理论
        2.2.3 农民分化理论
        2.2.4 可持续生计理论
        2.2.5 生态经济人理论
    2.3 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对农牧民生计影响的理论框架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北方农牧交错区草原生态补奖与农牧民生计现状及问题
    3.1 北方农牧交错区草原生态补奖政策的实践与效果
        3.1.1 北方农牧交错区草原生态补奖政策的演变
        3.1.2 基于宏观视角的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实践效果
        3.1.3 基于农牧民微观视角的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实践效果
    3.2 北方农牧交错区农牧民生计现状
        3.2.1 农牧民分化现状
        3.2.2 农牧民生计资本现状
        3.2.3 农牧民牧业生计现状
        3.2.4 农牧民生计对草地资源的依赖度
        3.2.5 农牧民收入及收入稳定性现状
    3.3 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实施背景下农牧民生计现存问题
        3.3.1 农牧民分化显着
        3.3.2 生计缓冲能力弱
        3.3.3 牧业生计活动与补奖目标相悖
        3.3.4 生计对草地资源依赖度高
        3.3.5 收入稳定性水平较低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对农牧民分化的影响
    4.1 理论分析
    4.2 变量选取与模型设立
        4.2.1 数据、变量选取与描述性统计
        4.2.2 模型设立
    4.3 实证结果分析
        4.3.1 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对农牧民职业维度水平分化的影响
        4.3.2 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对农牧民收入维度垂直分化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对农牧民生计资本的影响
    5.1 理论分析
    5.2 变量选取与模型设立
        5.2.1 数据、变量选取与描述性统计
        5.2.2 模型设立
    5.3 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对农牧民生计资本的影响
        5.3.1 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对农牧民生计资本总值的影响
        5.3.2 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对农牧民生计资本影响的分解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对农牧民牧业生计的影响
    6.1 理论分析
        6.1.1 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对农牧民减畜影响的理论分析
        6.1.2 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对农牧民牲畜养殖规模影响的理论分析
        6.1.3 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对农牧民继续从事牧业生产意愿影响的理论分析
    6.2 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对农牧民减畜行为的影响
        6.2.1 数据、变量选取与描述性统计
        6.2.2 模型设立
        6.2.3 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对农牧民减畜行为影响的实证分析
    6.3 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对农牧民牲畜养殖规模的影响
        6.3.1 数据、变量选取与描述性统计
        6.3.2 模型设立
        6.3.3 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对农牧民牲畜养殖规模影响的实证分析
    6.4 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对农牧民继续从事牧业生产意愿的影响
        6.4.1 数据、变量选取与描述性统计
        6.4.2 模型设立
        6.4.3 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对农牧民继续从事牧业生产意愿影响的实证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对农牧民草地资源依赖度的影响
    7.1 理论分析
    7.2 变量选取与模型设立
        7.2.1 数据、变量选取与描述性统计
        7.2.2 模型设立
    7.3 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对农牧民生计草地资源依赖度的影响
        7.3.1 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对农牧民生计活动草地资源依赖度的影响
        7.3.2 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对家庭劳动力就业草地资源依赖度的影响
        7.3.3 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对农牧民收入草地资源依赖度的影响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对农牧民收入及其稳定性的影响
    8.1 理论分析
    8.2 变量选取与模型设立
        8.2.1 数据、变量选取与描述性统计
        8.2.2 模型设立
    8.3 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对农牧民收入的影响
    8.4 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对农牧民收入稳定性的影响
    8.5 本章小结
第九章 结论、建议与展望
    9.1 研究结论
    9.2 对策建议
    9.3 研究不足及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6)晚清民国晋西南的农民经济与社会变迁(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学术史回顾
    二、研究视角
    三、研究区域
    四、资料介绍
    五、研究框架
第一章 自然和人文环境
    第一节 地质地貌
    第二节 林木、植被和野生动物
    第三节 水系和水文
    第四节 地方社会秩序
    第五节 人口流入
    小结
第二章 土地的占有、交易和粮产
    第一节 土地占有
    第二节 土地交易
    第三节 粮食产量
    小结
第三章 农家副业
    第一节 副业的类型
    第二节 副业在农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
    小结
第四章 农业雇工
    第一节 雇工的供需机制
    第二节 雇工的收入
    第三节 雇工的社会关系
    小结
第五章 农民“从商”
    第一节 农民从商的动因
    第二节 从商者的社会身份
    第三节 从商的时空特征和工作类型
    第四节 “从商”在地方社会中的影响
    小结
第六章 生计模式、家庭结构与农民理性
    第一节 农民的生计模式及其调适
    第二节 农民家庭的分与合
    第三节 “晋西南模式”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7)甘肃环县舍饲养羊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国内外进展
    2.1 舍饲养羊模式
        2.1.1 舍饲养羊的概念
        2.1.2 舍饲养羊方式和环节
    2.2 发展舍饲养羊模式的必要性
        2.2.1 有利于提高羊产业总体生产水平,改善饲养效果
        2.2.2 有利于生态恢复,加快畜牧业生产方式转变
        2.2.3 有利于提高经济收入,促进社会发展
    2.3 国外羊产业现状
    2.4 我国羊产业现状和舍饲养羊
    2.5 甘肃省羊产业的发展现状
    2.6 影响舍饲养羊的因素
        2.6.1 饲养环境和基础设施建设
        2.6.2 羊品种的选育
        2.6.3 饲养密度和生产规模
        2.6.4 饲草料供应
        2.6.5 舍饲养殖技术水平和科学管理
        2.6.6 成本和市场价格
        2.6.7 政策保障
    2.7 问题的提出
第三章 研究内容和方法
    3.1 环县自然地理概况
    3.2 研究内容
    3.3 研究方法
    3.4 技术路线
第四章 环县舍饲养羊现状
    4.1 环县羊产业现状
        4.1.1 羊养殖规模
        4.1.2 羊存栏量和出栏量
        4.1.3 羊品种培育及其规模养殖
        4.1.4 羊肉生产量
        4.1.5 羊绒毛生产量
    4.2 环县农牧业从业人口充足
    4.3 环县农牧业经济持续增长
        4.3.1 涉农产业和经济概况
        4.3.2 农牧民经济状况
    4.4 舍饲生产案例
        4.4.1 环县中盛羊业发展有限公司
        4.4.2 环县百富勤农民养殖专业合作社
    4.5 促进环县舍饲羊生产的主要因素
        4.5.1 较大的政策扶持力度
        4.5.2 人工草地的建植和氨化青贮技术的推广
        4.5.3 龙头企业和羊产业合作社的带动
第五章 环县舍饲养羊的问题和发展对策
    5.1 环县舍饲养羊的突出问题
        5.1.1 舍饲基础设施落后
        5.1.2 技术和管理水平低下
        5.1.3 饲草料供应不足
        5.1.4 农户舍饲意识淡薄,规模化程度低
    5.2 环县舍饲养羊的发展对策
        5.2.1 加大舍饲基础设施建设投入
        5.2.2 提升养殖技术和管理水平
        5.2.3 扩大人工草地栽培面积,提高饲草料生产和加工能力
        5.2.4 充分发挥合作社和新型企业作用,规模化发展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8)安阳地区羊肠道寄生虫感染情况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1材料与方法
    1.1粪便样品来源
    1.2样品检查方法
    1.3统计方法
2结果与分析
    2.1羊肠道寄生虫总体感染情况
    2.2羊肠道寄生虫感染情况的地区分布
    2.3寄生虫混合感染情况
    2.4不同饲养方式的羊肠道寄生虫感染情况
    2.5优势虫种的感染强度测定
3讨论
    3.1羊肠道寄生虫总体感染情况
    3.2肠道原虫感染情况
    3.3肠道蠕虫感染情况
    3.4不同饲养方式肠道寄生虫的感染情况

(9)柳江县养羊业发展的现状、制约因素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发展状况
2 制约因素
3 对策

(10)影响黄土高原半干旱区农户舍饲养羊采纳行为的社会经济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黄土高原地理特点和主要问题
        1.1.1 黄土广布、沟壑纵横、地形破碎
        1.1.2 冬寒夏热、降水不均、过渡性强
        1.1.3 河沟众多,径流细小,水源缺乏
        1.1.4 土地广阔,坡耕地多,林草稀少
    1.2 黄土高原摆脱农业困局的出路
    1.3 羊产业在黄土高原半干旱区的重要地位
    1.4 发展舍饲养羊,实施羊只圈养的必要性
    1.5 舍饲养羊实施中出现的社会经济问题
    1.6 研究内容及创新
    1.7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农户舍饲养羊采纳决策的社会经济影响因素分析
    2.1 问题的提出
    2.2 研究方法和研究区简介
    2.3 分析方法
    2.4 实证模型
    2.5 结果
    2.6 讨论
        2.6.1 黄土高原半干旱区实施舍饲养羊的可行性
        2.6.2 人力资本
        2.6.3 耕作制度
    2.7 小结
第三章 农户羊只销售中信息交易成本测算
    3.1 问题的由来
    3.2 概念框架与交易成本测算
    3.3 研究方法和研究区简介
    3.4 实证模型
    3.5 结果
    3.6 讨论
    3.7 小结
第四章 舍饲养羊农户交易障碍的深层根源及破解途径分析
    4.1 市场交易的风险、不确定性与农民对市场的不适应性
        4.1.1 市场价格波动风险
        4.1.2 市场信息失真不畅
        4.1.3 从众心理过度竞争
    4.2 养羊业生产和产品的自然属性
        4.2.1 生产过程的生物性
        4.2.2 生产布局的分散性
        4.2.3 市场调节的滞后性
    4.3 组织起来降低市场交易成本减少交易的不确定性
    4.4 羊产业经济组织组建的特殊要求
        4.4.1 运作上的灵活性
        4.4.2 形式上的多样性
        4.4.3 以村社社区为基础
第五章 黄土高原半干旱区舍饲养羊适宜的组织模式分析
    5.1 不同形式经济组织形成的产品自然属性基础
    5.2 不同形式经济组织形成的交易技术结构基础
    5.3 舍饲养羊产品交易技术结构对养羊农户市场交易行为的影响
    5.4 养羊产品自然属性和交易技术结构对农民经济组织形式的影响
    5.5 黄土高原半干旱区舍饲养羊产业化经营的适宜组织模式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四、滑县大力发展养羊业(论文参考文献)

  • [1]河南乡村产业振兴的典型地域模式探析[J]. 张占仓. 区域经济评论, 2021(03)
  • [2]永昌羊肉品质评价[D]. 廖智. 兰州大学, 2021(11)
  • [3]河北省肉羊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问题及对策建议——基于唐县养殖户的调研[J]. 秦少华,董谦. 农业与技术, 2020(21)
  • [4]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民思想政治教育效能提升研究[D]. 张译木. 吉林大学, 2020(08)
  • [5]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对农牧民生计影响研究 ——以北方农牧交错区为例[D]. 周升强.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0(02)
  • [6]晚清民国晋西南的农民经济与社会变迁[D]. 郭心钢. 山西大学, 2020(12)
  • [7]甘肃环县舍饲养羊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D]. 袁树葱. 兰州大学, 2018(10)
  • [8]安阳地区羊肠道寄生虫感染情况调查[J]. 睢攀博,李俊强,齐萌,余复昌,罗楠楠,宁长申. 畜牧与兽医, 2015(10)
  • [9]柳江县养羊业发展的现状、制约因素及对策[J]. 钟志葵,罗守才,韦承波. 养殖技术顾问, 2013(06)
  • [10]影响黄土高原半干旱区农户舍饲养羊采纳行为的社会经济因素分析[D]. 张万寿. 兰州大学, 2013(10)

标签:;  ;  ;  ;  ;  

华县大力发展养羊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