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吴中词派与嘉道词风(论文文献综述)
胡建次[1](2021)在《21世纪以来中国传统词学古今演变研究述论》文中研究表明21世纪以来,中国传统词学古今演变研究主要体现在5个方面:一是对传统词史演变的综合考察,二是对传统词体演变的辨析,三是对传统词作艺术风格演变的观照,四是对传统词学流派演变的论说,五是对传统词学理论批评演变的探讨。上述几个维面内容,多方位显示出传统词学古今演变研究所取得的成绩,将我国传统词学研究有力地往前予以了推进。
周荣[2](2020)在《潘承谋词学研究——兼论吴中传统词学的终结》文中认为潘承谋系清末民初吴中着名词人。作为世擅倚声的潘氏家族后人,他秉守家学,其词作既包含个人独特的生命体验,亦可见出家族词学渊源的传承。从地域文学来看,潘承谋赓续吴中词学传统,其词学观念与创作实践均受到以戈载为首的吴中词派之影响。在词学活动方面,他与众多吴地词人结社酬唱,以遗民身份组织并参与"六一词社"。潘承谋的多重身份都显示着他所具有的"传统性",颇能代表吴中传统词学的"最后辉煌"。
张利伟[3](2019)在《张鸣珂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第一章主要研究张鸣珂的生平及交游情况。张鸣珂的生平可以概括为乡邦求学、避兵沪上、参军入幕、求学崇文书院、任职书局、吴中结社、充任江西县令几个阶段。求学于薛时雨,使张鸣珂的交游由乡邦文人走向江南文坛的中心,结识了谭献、叶衍兰、张预、许景澄、李慈铭等人。张鸣珂与当时词人的交游是其词学思想以及词风形成的重要基础。张鸣珂与戈载、谭献、叶衍兰、谢章铤等人的交游,也使得张鸣珂的词学思想逐渐发生转变。张鸣珂与他人通过诗词酬唱、题画诗词、书籍赠还等方式建构起交游网络。第二章主要研究张鸣珂的词学思想。张鸣珂本人属于浙派,浙派从中期已经认识到只宗姜张的弊端,后期词人如谭献、李慈铭、黄燮清等进行自我修正,有些还成为常州词派的中坚力量。张鸣珂与词人交游中,多次提及张惠言的《词选》与周济的《宋四家词选》,可见其瓣香于周济的词学理论。同时,张鸣珂藉由乡邦词人与潘氏家族,吸纳了吴中词派的理论,并且运用到自己的创作之中。张鸣珂的词学思想为:以幽折疏宕救清空之弊;融合南北宋,以求浑化;严守音律格调;比兴风骚传统的回归等。第三章研究张鸣珂词学思想实践。在词选上,张鸣珂编选《国朝词选续》编选不拘地域、不分亲疏,而且囊括常州词派、吴中词派、浙派词人等的作品。张鸣珂词选与词学思想相对应,实现了某种融通性。张鸣珂在词学思想上向常州词派慢慢靠拢,张鸣珂的词风确是本于浙派,而由于身世经历的变化,而更为浑厚。“浑厚”或者“浑化”正是常州词派的审美追求。总体来说,张鸣珂小令宗法晚唐五代,更为清新可喜。张鸣珂的长调多宗法南宋,风格多样。既有绮丽繁密之作,又有清空婉约之作,又有偏于豪壮之作。第四章为张鸣珂的词作分类及艺术特色。张鸣珂主要的词作类型为题画词、次韵词。其次韵词可以分为拟《乐府补题》唱和、次韵前人之作、次韵友人之作。张鸣珂藉由题画寄托情怀、怀人相思、吟咏情致。其题画词具有交流功能与情感表达的功能。张鸣珂词的艺术特色主要为:意象使用的重复性,大量化用前人诗词入词,利用小序、自注增强词作的叙事功能。
陈涛[4](2019)在《杜文澜《憩园词话》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杜文澜被认为是吴中词派的殿军,《憩园词话》是其一生词学思想的总结,深刻反映了晚清词派思想合流的现象。本文通过细致比较《憩园词话》现存的四个版本之间的差异,对通行本进行了一定程度的修正,冀能更客观地还原《憩园词话》本来面目。杜文澜在编订《憩园词话》时讲求“词”、“话”并重,这使得《憩园词话》在体例上融入了词籍和词论的双重特点,为杜氏词学思想的输出创造了条件。同时,杜文澜论词主声律,严辨体,尚纤秀的观点体现出对浙西、常州、吴中三派的继承与发展,对后世词论影响深远。
闫毓燕[5](2019)在《光宣吴中词坛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清代词学所呈现出的强烈的地域性,是我们研究清词始终绕不开的话题。地域性词坛的研究也是我们深入理解清词发展特点的重要环节。而光宣时期作为清代词学的结穴,对清代词学发展的深化及此後词学的影响亦不容小觑。基於此研究背景,本文选择清代词学发展中地域特色鲜明的吴中词坛作为研究对象,探讨在光宣遣一时代背景下其所呈现出的地域性词学特色。在对原始文献爬梳整理的前提下,论文以光宣吴中词坛之所以能够产生独特词学发展特色的地域背景因素和人文环境因素探讨为基础,具体分析能体现词学地域特色的词学家族及具有代表性的本地词人和寓吴词人的创作,藉此呈现这一时期词坛所具有的时代风貌与地域特色,进而凸显出其在词史上独特的价值。论文除绪论外分为五部分,每一部分论述均努力呈现这一时期吴中词坛的各种风貌。第一章从地理、人文和词学等三方面,对光宣吴中词坛的发展背景进行分述,为下文的论述奠定基础。第二章和第三章分别从光宣时期活跃在吴中词坛的本籍词人和寓吴词人着手,通过对词人的词学创作和词学交游的具体论述,大致揭示这一时期该词坛的词学发展和活跃程度。这两部分既有词人个案研究,亦有以潘氏家族为代表的词学家族和以晚清四大词人为代表的词学群体的研究,通过不同的视角,对光宣时期吴中词坛生态进行较为全面的观照。第四章作为重点章节,通过具体词人词作分析,从创作空间、时令节序、情感意蕴与词学审美等方面,较为深入地剖析光宣吴中词坛的词学特色。结语部分则在上述论述的基础上,总结光宣吴中词坛的词学价值,并将其置於全国词坛的背景下,以此彰显其在晚清词坛的历史地位。总之,本文旨在展现吴中词坛在光宣时代风云际会和区域特色的影响下,如何展现出独具特色的地域性词坛的进程,并在此基础上将其作为清代地域性词坛的重要组成部分,来展现出这一词坛的独特贡献。
张玲[6](2017)在《朱祖谋词学研究》文中指出朱祖谋是晚清四大家之一,有着晚清词学集大成者之盛誉。本文以朱祖谋生平词体创作和词籍校勘着述为研究基点,结合我国词学历史之发展、传承,朱祖谋生活的社会背景和词学渊源,深入分析了朱祖谋的词学历程及成就;从朱祖谋词的题材内容、创作特色、词学批评几个方面,对朱祖谋的词学观做全面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得出他尊词体,尚雅正,力主比兴寄托;重神致、技法,以浑成为宗旨的词学观。朱祖谋一生致力于词,他在词学上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并因此对清末词坛造成了巨大的影响。作为我国古代文论中的一笔宝贵财富,朱祖谋的词学值得我们做进一步的发掘研究。
施懿真[7](2017)在《清代苏州潘氏家族诗歌研究》文中认为苏州大阜潘氏家族,在清中期以科举起家,是明清时期苏州地区新兴家族最着名的代表之一。潘氏科第鼎盛,英彦毕集,快速崛起为影响清中晚期苏州政治和文学的重要世家。潘氏家族诗歌发展与清中晚期苏州地区诗歌发展相始终,其诗歌发展是晚清吴中诗学发展的缩影。本文将潘氏家族作为个案,对其家族文学进行研究。文章共分为五章。第一章,论述潘氏家族的背景与文学概况。第二章,将潘氏家族诗歌创作分为三个阶段。潘氏家族与吴中诗坛的发展相始终,诗歌由盛世之音转为离乱之叹。同时,潘氏又积极参与吴中文会,以世家的影响力,推动苏州文化的发展。第三章,论述潘氏家族诗歌创作的共性特征。潘氏诗人在诗学旨趣呈现出兼容格调与性情,融通唐宋的特征。其诗歌中流露出的隐逸思想,是潘氏的仕隐心态和处世方式的体现。第四章,论述潘氏家族文化传承的实现。其诗歌创作具有的延续性和阶段性,也是其文化传承的特点。从科举模式下的家庭教育、诗文传家的家学传统、个人秉性、时代世风和灵活机变的家风等角度入手,分析潘氏家族文化代代传承的实现方式。第五章,以潘奕隽、潘遵祁、潘曾沂为个案,对他们的诗歌进行研究。他们的诗歌也有明显的阶段性变化,同样展现出潘氏家族的文学创作的风格变化与处世态度。
赵莎莎[8](2017)在《沈传桂及其词学研究》文中认为沈传桂(1792——1849),字隐之,一字闰生,号肝若,一号伽叔,江苏长洲人。嘉庆二十四年(1819)副榜,道光十二年(1832)举人,官松陵县(今江苏吴江)教谕。与朱绶、沈彦曾、吴嘉洤、戈载、王嘉禄及陈彬华合称"吴中七子"。因其词中爱用"夕阳"二字,世人称之"沈夕阳"。现存《清梦庵二白词》五卷,分卷名为《莺天笛夜新声》一卷、《今雪雅馀》一卷、《兰骚剩谱》一卷、《小临印琴弄》一卷、《霏玉集》一卷,共230首。本文主要以沈传桂及其词作为研究对象,梳理沈传桂生平交游情况,对沈传桂及其词作进行系统的研究,进而研究沈传桂的词学思想,力求全面客观地评价沈传桂在清代词坛上的地位与贡献。第一章绪论主要阐述论文选题缘起和意义,对沈传桂研究现状进行综述。第二章对沈传桂的生平及其着作进行考述。生平考以两次中榜为线索,将沈传桂的人生际遇分为三个方面,分别是"考中副榜,初显声名"、"高中举人,交游唱和"和"屡试不售,闭户着书"。着作考方面主要是全面搜集并整理沈传桂现存的文学着作,就其版本之间的异同进行考述。第三章研究沈传桂的交游情况,主要与戈载、朱绶、邵堂、曹楙坚,蒋志凝等人的交游唱和。第四章则以沈传桂《清梦庵二白词》为研究对象,主要研究其题材内容,可分为纪时词、抒怀词、体物词,述艳词和集句词。第五章主要在细读文本的基础上进行《清梦庵二白词》的艺术特色的研究,分别从风格特征和表达技巧两方面来论述。其风格特征可分为词境清幽和词情真挚两个方面,表达技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分别是比兴寄托,意象堆砌;锻字炼句,善于用典;用调广泛,词律严谨。第六章主要是探究沈传桂词学思想及清代词学的关系。第一部分内容则是结合其词作,加之其他人为做的序以及后人的评价来总结概括沈传桂的词学思想,其词学思想共三个方面:一是溯晚唐,宗南宋;二是尊词体,重声律;三是重清空,举骚雅。第二部分则是梳理嘉道词坛的概况,并探究沈传桂词学思想与嘉道词坛间的关系。结语部分对全文内容进行总结,并且就文章内容对沈传桂进行全面客观地评价。论文附录部分为沈传桂的事迹编年,依据现有资料对沈传桂生平经历和文学创作进行了编年,方便后人的了解和查阅。本文的创新部分有三点:第一,本文是第一次对沈传桂进行系统的研究,沈传桂身为吴中词派的代表人物,一直未得到学术界的重视,故而笔者就根据现有文献资料对沈传桂进行研究。第二,沈传桂一直被世人称为沈夕阳,因此笔者在意象分析时就着重对其夕阳词进行分析。这也是一个亮点所在。第三,沈传桂的词学思想中有很多值得我们挖掘的地方,如溯晚唐,宗南宋。这些词学思想是当时很多文人都不具备的,也是其异于他人之处。
袁晓聪[9](2016)在《新世纪清词流派研究述评》文中研究说明新世纪以来,清词流派研究在文献整理、作家作品研究、实证研究、理论研究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也有一些问题值得思考:关于"流派"、"非流派"的争议,关于词派成员归属问题的讨论,关于旧观念的束缚与突破,关于格局的平衡与失衡,关于理论的创新与收获等。对清词流派研究进行全面系统的回顾,有助于词派研究的进一步深化。
王婧媛[10](2016)在《清代苏州潘氏家族词学研究》文中提出吴中潘氏家族有“贵潘”之称,由商入仕,地位显贵,是科举世家,亦为清代的文学世家。本文主要从潘氏家族的词学着述与活动、潘氏词人的创作及其与清代词坛的联系三个方面进行研究。第一,潘氏词人的词学着述与活动。本章首先简要说明潘氏文人的文学着述,以求对潘氏家族的文学创作与活动有整体的把握,进而对潘氏族中的词人及其词集有一个详细的考证。而其词学活动则主要指族内外文人间以词唱和的盛况,此外,还指潘氏为多种词集进行的校勘和注释等工作。第二,潘氏词人的创作研究。潘氏词人的创作可从其内容、分期和风格进行研究。其创作内容主要从独抒胸臆和以词会友两个方面表现,潘氏词人的创作可以太平天国运动界线分为前期和后期,而其风格则具有家族的一致性和个体的差异性。第三,潘氏词人和清代词坛。潘氏家族凭借其在吴中的社会地位和自身的词学造诣,积极组织和参与词坛唱和,与各地官员均有交流之作。潘氏常在京师走动,与京师词人多有交流。而潘氏作为吴中词坛的重要力量,与吴中词人密切联系、相互唱和,推动了吴中甚至清代词坛的发展。此外,潘氏词人作词和词论颇尊常州词派的创作理论,且刊刻常州词派的纲领性词集,并因此扩大的常州词派的影响。潘氏家族以清代江南贵族的典型的身份,用词这种独特的文学方式和视角,展现了清代家族的生活和社会状况,具有一定区域内词史的重大意义。
二、吴中词派与嘉道词风(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吴中词派与嘉道词风(论文提纲范文)
(1)21世纪以来中国传统词学古今演变研究述论(论文提纲范文)
一、对传统词史演变的综合考察 |
二、对传统词体演变的辨析 |
三、对传统词作艺术风格演变的观照 |
四、对传统词学流派演变的论说 |
五、对传统词学理论批评演变的探讨 |
(2)潘承谋词学研究——兼论吴中传统词学的终结(论文提纲范文)
一、潘承谋的家族词学传承 |
二、潘承谋与地域词学传统 |
三、作为吴中词社中坚的潘承谋 |
四、余论 |
(3)张鸣珂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对象 |
二、研究综述 |
三、研究方法和论文框架 |
四、论文创新点及研究意义 |
第一章 张鸣珂生平及交游情况 |
第一节 张鸣珂生平考证 |
一、张鸣珂生卒年考 |
二、张鸣珂生平考 |
第二节 张鸣珂交游情况 |
一、张鸣珂与诗人交游 |
二、张鸣珂与词人交游 |
三、张鸣珂与书法家、画家等的交游 |
第三节 张鸣珂的文坛交游途径 |
一、书籍往还形成的交游网络 |
二、题画诗词与书画酬赠 |
三、《校经图》题咏与《春柳》诗唱和 |
小结 |
第二章 张鸣珂词学思想 |
第一节 不主一派: 张鸣珂师承对象的变化 |
一、檇李鸳水之乡邦领袖的尊崇 |
二、与吴中词人的词学互动 |
三、黄燮清对其词学思想的指导 |
四、转师周之琦、周济 |
第二节 融合多派:张鸣珂词学思想 |
一、以幽折疏宕救清空之弊 |
二、融合南北宋以求浑化 |
三、严守格律宫调 |
四、比兴风骚传统的回归 |
小结 |
第三章 张鸣珂词学思想实践 |
第一节 编选《国朝词续选》 |
一、道光至民初的词选概况 |
二、“新浙派”、“新吴派”的词选及词评 |
三、《国朝词续选》的编选情况 |
第二节 张鸣珂词创作特点 |
一、清新可喜的小令: 宗晚唐五代 |
二、多种风格兼具的长调: 宗法南宋 |
小结 |
第四章 张鸣珂词分类及艺术特色 |
第一节 张鸣珂步韵酬唱词 |
一、拟《乐府补题》唱和 |
二、步韵前人之词 |
三、步韵友人之作 |
第二节 张鸣珂题画词 |
一、晚清题画词的繁盛 |
二、张鸣珂题画词分类 |
三、题画词“词心”: 自我感怀与群体情感 |
第三节 张鸣珂词艺术特色 |
一、张鸣珂词意象特征 |
二、张鸣珂词对前代诗词的化用 |
三、剪裁精致的小序 |
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张鸣珂生平简谱 |
附录二: 浙图藏《秋风红豆楼词抄□卷》考述 |
附录三: 《秋风红豆楼词》与《寒松阁词》相同词作对比 |
附录四: 《秋风红豆楼诗》七卷稿本 |
作者简历 |
(4)杜文澜《憩园词话》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憩园词话》之版本 |
第一节 福建师范大学馆藏清钞本 |
第二节 唐圭璋《词话丛编》本 |
第三节 南京图书馆馆藏稿本 |
第四节 各版本比较与考异 |
一、南京图书馆稿本与潘费校钞本 |
二、南京图书馆稿本与《词话丛编》本 |
第二章 《憩园词话》之体例 |
第一节 以词人为核心的录词系统 |
一、录入研究 |
二、补录研究 |
三、附录研究 |
第二节 以词作为核心的批评系统 |
一、目的研究 |
二、视角研究 |
三、方法研究 |
第三节 以词调为核心的考证系统 |
一、目的研究 |
二、方法研究 |
三、成果研究 |
第三章 《憩园词话》之词学 |
第一节 《憩园词话》的声律论 |
一、形成背景 |
二、持论特点 |
三、具体表现 |
第二节 《憩园词话》的辨体论 |
一、词诗之辨 |
二、词曲之辨 |
三、词体之辨 |
第三节 《憩园词话》的风格论 |
一、主纤秀,摒粗豪 |
二、尚清空,反堆砌 |
三、重气韵,绝叫嚣 |
第四章 《憩园词话》之价值 |
第一节 词史成就 |
一、留存词作 |
二、记录历史 |
三、以词存史 |
第二节 思想价值 |
一、调和浙、常 |
二、广纳吴中 |
三、融汇三派 |
第三节 影响意义 |
一、精研律书 |
二、发展词律 |
三、推重词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5)光宣吴中词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起与研究意义 |
二、研究范围界定 |
三、研究现状及问题提出 |
四、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第一章 光宣吴中词坛的发展背景 |
第一节 光宣吴中词坛的地理背景 |
一、山水之助的地理特色 |
二、优越的地理位置 |
第二节 光宣吴中词坛的地域文化背景 |
一、尚文传统——教育、刻书与藏书 |
二、尚雅传统——雅趣、雅士与雅集 |
第三节 光宣吴中词坛的词学背景 |
一、音乐传统 |
二、词学传统 |
第二章 光宜吴中本土词人与词学家族 |
第一节 吴派代有後继者——本土词人的创作概况与词学影响 |
一、光宣吴中词坛本土代表词人述略 |
二、本土词人对光宣吴中词坛的影响 |
第二节 吴中词学推君家——潘氏家族词学创作 |
一、光宣时期潘氏词人词学活动 |
二、潘氏家族与光宣吴中词坛 |
第三章 寓吴词人与光宣吴中词坛——以晚清四大词人为中心 |
第一节 晚清四大词人与苏州的因缘际会 |
第二节 晚清四大词人与光宣吴中词坛的词学交游 |
一、结社雅集 |
二、词集序跋及批校 |
三、词笺往来 |
第三节 晚清四大词人的词学创作与光宣吴中词坛 |
第四节 晚清四大词人词学活动对光宣吴中词坛的影响 |
一、词学理念的继承与新变 |
二、创作风气的浸润与重振 |
三、词史地位的提升和奠定 |
第四章 光宣吴中词坛词学特色论 |
第一节 园林青山多妩媚——光宣吴中词的创作空间 |
一、自古园林多风雅——以园林为创作空间 |
二、吴郡山畔好作词——以山水为创作空间 |
第二节 吴郡四时诸景备——光宣吴中词的时令节序 |
一、风光四时各不同——四时之作 |
二、节序忽换意味长——节序之作 |
第三节 吴宫花草埋径幽——光宣吴中词的情感意蕴 |
第四节 吴音妙解形神备——光宣吴中词的审美风尚 |
结语: 光宣吴中词坛价值分析和历史定位 |
一、光宣吴中词坛的价值分析 |
二、光宣吴中词坛的历史定位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本人公开发表的论文 |
附录: 晚清四大词人光宣吴中词坛词学活动年表 |
致谢 |
(6)朱祖谋词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 |
二、研究综述 |
三、研究方法及思路 |
四、论文创新点 |
第一章 朱祖谋词的创作观 |
第一节 朱祖谋词创作的社会文化背景 |
一、社会背景 |
二、词学理论渊源 |
第二节 朱祖谋词作的题材内容 |
一、反映时事 |
二、展现满清遗老家国难忘的情怀 |
第三节 朱祖谋词的创作特色 |
一、疏密平衡,独辟蹊径 |
二、笔力苍坚,沉郁顿挫 |
三、含蓄隐秀,情思深隐 |
第二章 朱祖谋词学批评观 |
第一节 《宋词三百首》中的词评 |
第二节 《望江南》与《清词坛点将录》中的词评 |
第三章 朱祖谋词论 |
第一节 尊词体,尚雅正,力主比兴寄托 |
一、尊词体、尚雅正 |
二、力主比兴寄托 |
第二节 重神致,以浑成为宗旨 |
第三节 技法论 |
一、严于格律的词体观 |
二、重体格 |
第四章 朱祖谋词学的价值 |
第一节 朱祖谋词学着述的价值 |
一、词的创作 |
二、词籍编撰 |
第二节、朱祖谋词学思想的价值 |
一、推动词学发展 |
二、培育人才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7)清代苏州潘氏家族诗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清代苏州潘氏家族文化述略 |
第一节 苏州地域文化环境 |
第二节 潘氏世系及文化概况 |
第三节 潘氏家族主要诗人 |
第二章 潘氏家族诗歌创作的发展历程 |
第一节 第一阶段 |
一、吟功颂盛的思想内容 |
二、雄浑恣意与温雅平和 |
第二节 第二阶段 |
一、寄情闲逸的内容题材 |
二、自然清逸的诗歌风格 |
三、诗词相类,竞为倚声 |
第三节 第三阶段 |
一、潘氏政治立场与作为 |
二、战争纪事,时代悲歌 |
三、艺术特征与诗歌风格 |
第四节 潘氏家族诗歌创作与吴中诗坛 |
一、诗会风流——潘氏家族的文化活动 |
二、诗学嬗变——清中晚期诗学变革与家族选择 |
第三章 潘氏家族诗歌创作的共性特征 |
第一节 温柔敦厚,兼重性情 |
第二节 嗣唐正轨,融通唐宋 |
第三节 寄情山水的隐逸情怀 |
一、诗歌体现——诗意生活,随性自适 |
二、潘氏诗人的仕宦经历与隐逸心态 |
三、隐逸心态产生的原因 |
第四章 潘氏家族诗歌创作与文化传承的实现 |
第一节 潘氏家族诗学传承的特点:延续性与阶段性 |
一、延续性 |
二、阶段性 |
第二节 传承累积的途径 |
一、科举模式的家庭教育 |
二、诗文传家的家学传统 |
第三节 嬗变的原因 |
一、个人因素——个人秉性,际遇差异 |
二、社会因素——地位变化,时代世风 |
三、家族因素——讲求实学,灵活机变 |
第五章 潘氏家族代表性诗人诗歌研究 |
第一节 潘奕隽 |
一、生平经历 |
二、诗歌思想内容 |
第二节 潘遵祁 |
一、生平经历 |
二、诗歌思想内容 |
第三节 潘曾沂 |
一、生平经历 |
二、诗歌思想内容 |
结语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8)沈传桂及其词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二章 沈传桂生平与着作考述 |
第一节 沈传桂生平考述 |
第二节 沈传桂着作考述 |
第三章 沈传桂交游考述 |
戈载 |
朱绶 |
蒋志凝 |
曹楙坚 |
王嘉禄 |
邵堂 |
第四章 《清梦庵二白词》题材内容 |
第一节 《莺天笛夜新声》之纪时 |
第二节 《今雪雅馀》之抒怀 |
第三节 《兰骚剩谱》之体物 |
第四节 《小临卬琴弄》之述艳 |
第五节 《霏玉集》之集句 |
第五章 《清梦庵二白词》艺术特色 |
第一节 清幽、真挚的风格特征 |
第二节 精巧、谨严的表达技巧 |
第六章 沈传桂词学思想与清代词坛 |
第一节 沈传桂词学思想 |
第二节 沈传桂与嘉道词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沈传桂事迹编年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9)新世纪清词流派研究述评(论文提纲范文)
一、关于“流派”、“非流派”的争议 |
二、关于流派成员归属问题的讨论 |
三、旧观念的束缚与突破 |
四、格局的平衡与失衡 |
五、理论的创新与收获 |
(10)清代苏州潘氏家族词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本课题研究的现状及不足 |
二、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三、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及主要方法 |
第一章 潘氏词人生平与着述 |
第一节 潘氏词人小传及词集考 |
第二节 潘氏词人的词学活动 |
一、族内唱和 |
二、族外唱和 |
三、其他词学活动 |
第二章 潘氏词人创作研究 |
第一节 潘氏词人的创作内容 |
一、独抒胸臆 |
二、以词会友 |
第二节 潘氏词人的创作分期 |
一、潘氏家族词人的前期创作 |
二、潘氏家族词人的后期创作 |
第三节 潘氏词人的创作风格 |
一、创作风格的一致性 |
二、创作风格的差异性 |
第三章 潘氏词人与清代词坛 |
第一节 潘氏词人与京师词坛 |
第二节 潘氏词人与常州词派 |
第三节 潘氏词人与吴中词派 |
结语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四、吴中词派与嘉道词风(论文参考文献)
- [1]21世纪以来中国传统词学古今演变研究述论[J]. 胡建次.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02)
- [2]潘承谋词学研究——兼论吴中传统词学的终结[J]. 周荣. 今古文创, 2020(05)
- [3]张鸣珂词研究[D]. 张利伟. 浙江大学, 2019(01)
- [4]杜文澜《憩园词话》研究[D]. 陈涛. 华东师范大学, 2019(09)
- [5]光宣吴中词坛研究[D]. 闫毓燕. 苏州大学, 2019(04)
- [6]朱祖谋词学研究[D]. 张玲. 云南师范大学, 2017(02)
- [7]清代苏州潘氏家族诗歌研究[D]. 施懿真. 浙江大学, 2017(12)
- [8]沈传桂及其词学研究[D]. 赵莎莎. 安徽大学, 2017(08)
- [9]新世纪清词流派研究述评[J]. 袁晓聪.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6(03)
- [10]清代苏州潘氏家族词学研究[D]. 王婧媛. 江苏师范大学, 201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