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地下管道勘测仪发射机的设计(论文文献综述)
杜朋卫[1](2021)在《浅析城市地下管线疑难探测的方法及应用》文中研究指明地下管线是城市重要的基础设施之一,担负着城市的资源与能量输送,是当今社会信息的重要运输方式。准确的地下管线数据,已成为满足城市规划、建设发展的重要基础信息。随着地下可利用空间资源的减少以及管线施工铺设方式、管道材质的变化,疑难管线的探测已成为工作中的难点。本文结合管线自身的特点,通过选择合适的探测方法,能够尽可能地探查清地下管线的现状,为城市地下空间的合理开发利用,为城市规划建设、工程施工、管线运维、应急抢险提供准确的数据支撑。
闫旭峰[2](2020)在《管道探测中的微弱信号检测方法研究》文中指出城市中的地下管线诸如光缆、电缆以及天然气管道等是城市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城市生活中发挥着其无可替代的作用,管道安全问题关系着民生。随着管道铺设技术的发展,管道埋深在不断地增大,现有的探测设备逐渐出现探测范围不够,探测精度不足等问题,所以探测行业对管道探测设备的性能就提出了新的要求。本课题通过以下研究工作,设计出了一款高性能的管道探测系统。本文所做工作如下:基于电磁探测理论的地下管道探测技术会受到检测回路连接方法及探测频率等因素的影响,文中对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了解电磁探测原理,对现有的管道定位方式和管道埋深检测方法的优缺点进行研究与分析,为设计新型的电磁法管道探测系统提供理论支持。设计管道探测系统的硬件电路与各功能模块,验证系统对微弱信号的接收效果。优化控制软件和滤波算法,针对微弱信号硬件处理后采集上来的数据噪声问题,通过对不同滤波算法进行的仿真与实现,对比经过算法处理后的信号波形和信噪比,得出各滤波算法对不同噪声信号具有不同的滤波效果,在不同的噪声环境中切换滤波算法会有更好使用效果的结论。结合滑窗滤波与微弱信号检测技术中的数字式平均方法设计滑动平均算法,以提取信号强度值信息,减小误差,使显示数据更加稳定,最终设计出一款新型的基于电磁法的地下管道探测系统。通过实地测试数据分析来验证系统探测效果,结果表明,这款新型的地下管道探测系统探测距离可达40米,且在40米时的误差在±1.5米范围内;该探测系统还具有体积小、重量轻和易于携带等多方面优点,通过与声纳、GPS定位系统等其他设备共同使用,可以应用于水下管道探测领域。
邓诗凡[3](2020)在《城市老旧小区复杂地下管线综合探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地下管线是城市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运行状况的安全、平稳、可靠、高效对人们的日常工作和生活至关重要。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中国城市社区管网系统不断建设和完善,地下管网日益复杂,主要表现为管线种类繁多、密度大、管线材质不同、在地下分布杂乱等,特别是在城市老旧社区,这种现象更为严重。另一方面,老旧小区的管线老化严重,经常发生各种各样的故障,需要临时抢修,这要求施工人员对不同管线的种类、位置、相互关系等基础资料具有准确的了解。然而,由于以往技术限制、设计缺陷、施工不规范、管理落后,以及不同时期管线建设的材质差异,以及抢修时对管线的随意改动等各种原因,造成老旧小区的管线资料缺乏或管线信息不准确等问题。因此对城市老旧小区管线的综合探测势在必行。本论文以陕西省西北大学太白校区为研究对象,采用综合不同的探测方法对其地下管道系统进行了探测研究。首先,本文总结了老旧小区管线探测面临的困难,分析了城市老旧小区管线特点及其对探测的影响,从而针对性的建立了内外业一体化作业流程。其次,本论文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标,选择了两个在老旧小区的复杂管线中十分具有代表性的管线探测难点(近距离铸铁管线和多种材质混杂管线)区域作为工程实例,结合不同探测技术对不同材质、不同分布管线探测的优缺点,提出了多方法综合探测的合理方案,阐述了如何综合运用多种方法,包括声学探测法、电磁感应法、地质雷达法对管线进行综合探测和分析。最后对探测工作进行了总结。本研究主要结论如下:(1)对于城市老旧小区,三种探测方法各有优势:解决“管道之间的连通性”的问题优先选择声学探测法,“探测金属管道”优先选择电磁感应法,“探测PVC管道和无裸露点金属管道”选择地质雷达法。三种方法可以相互验证,应相互配合使用,可以更有效地解决管线问题;(2)探测区域可获取的管线资料信息较少时,选择明点(裸露点,例如井)较多且集中的地方作为探测起点更有利于管线探测工作的进行;探测过程中,应根据实际问题优先选择较为便捷的探测方法,当有探测难度较大时,需要综合分析地质雷达法、电磁感应法、声探测法等多种方法的探测结果,从而得到准确可靠的结论。(3)针对不同的近距离铸铁管线分布(同源和平行),采用不同探测方法相互配合和交叉验证的方式,可以有效地解决近距离铸铁管线探测问题。对于分布密集且走向复杂的近距离同源铸铁管道,可以选择声学探测法和电磁感应法结合的探测方案,利用金属管线探测仪探测管道的走向及位置信息,利用声学探测法确定管道之间的连通性和连接方式,综合分析探测结果,可以最终确定管道分布情况。当近距离平行铸铁管道中心距离不大于0.03m时,利用金属管线探测仪可以探测出各管道的走向变化,但由于相邻管道之间的信号干扰,不能对并行管道进行准确的区分和定位,需要进一步借助地质雷达解决这一问题。由于我国老旧小区存量很大,该研究对我国老旧城市小区管线探测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中提出的探测的具体流程,探测方案的制定,探测方法的选择,探测难点(近距离铸铁管线和多种材质混杂管线)的解决等对同类小区具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叶志健[4](2020)在《基于惯性导航的高压电缆通道定位及电缆通道精细化记录技术研究》文中提出在城市电网建设中,与架空输电线路相比,电力电缆因其有提高城市土地的利用价值,增强城市电网的传输能力和可靠性,美化城市环境等优势,逐步取代架空线路成为城市电网的主体。当电缆通道横跨交通要道时,施工单位一般采用水平定向钻的非开挖的施工方式。受制于施工工艺与周围地质环境影响,采取水平定向钻施工方式所形成的电缆顶管通道并非直线,在水平与垂直方向呈抛物线状,实际弯曲形状各不相同,偏差甚至可能会达到几米。目前,现有的顶管通道探测方式诸如管线仪、探地雷达、声波探测仪等受其技术原理的限制往往会受到周围电磁干扰、管道材质、埋设深度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尤其是埋深大,周围交叉管线复杂的情况下,测量精度难以保证,给电网运维部门以及其他管线交叉施工单位带来了极大的安全隐患。另外,为电子化记录电缆路径,运维单位一般使用谷歌地球软件,以点表示接头,两点间的直线表示接头间的路径。这种记录方式比较粗放,电缆敷设方式、接头井、检修井位置等重要信息无法直观看出,给运维部门带来许多不便。鉴于以上情况,本文研究了惯性导航技术在高压电缆通道定位的应用,提出以惯导为原理的探测手段,对高压电缆顶管通道路径进行探测。通过试验对比及工程实例,表明该技术方法可适用于以上情形的管道探测中,为城市地下管线探测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手段。另外,本文还开发一款可精细化记录软件,能应用于电缆日常维护工作中,为运维单位节省翻阅资料时间,方便日常运维检修。
刘忠广[5](2019)在《地下管线探测与智慧排水系统建设》文中研究表明地下综合管线数据的综合运用,是“看不见”的地下土地资源的综合利用的典型代表,它是城市的重要基础设施,它的安全运营保证了城市高效率、高质量的运转。因此,了解区域内地下综合管线空间分布和属性情况是实现城市合理规划的一项重要基础条件。利用多种现代化手段,比如数字测绘、地球物理等,结合使用地下管线探测,从而完成对地下管线现状的调查,然后在此基础上构建完整的信息档案,并对其进行管理,通过利用该方式,不仅可以提高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还可以让应急响应、减灾防灾等得到保障,让地下管线安全运行得到保障。为贯彻落实我国颁布的相关法律法规和住房城乡建设部等五部委联合下发的《关于开展城市地下管线普查工作的通知》的文件精神,我国大部分城市开展了地下管线探测工作,并建立了地下管线管理系统。本文结合上海市浦东新区地下管线普查和台州市智慧排水系统建设项目,对地下管线探测技术与智慧排水系统建设进行了研究和探讨。论文研究了地下管线探测与智慧排水系统建设工作,着重讨论了地下管线探测作业方法、地下管线数据内外业一体化处理方法、管线探测新技术应用、智慧排水系统平台建设。论文主要研究的内容有:在分析地下管线探测技术方法,包括明显管线点的调查、隐蔽管线点探测等基础上,研究了地下管线测量和数据处理方法;研究和探讨了管线探测新技术和疑难管线探测问题,包括无纸化作业技术应用、智能井下量测系统研发与应用、非开挖管线的探测技术研究、井中磁梯度法的应用、三维阵列探地雷达技术应用;以地下管线探测数据为基础,对智慧排水系统建设作了初步探讨,实现了地下排水管线管理的系统化、信息化和智能化。
刘海刚[6](2019)在《城市地下管线勘测方法分析》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城市的发展,市区内新建了很多地下管线,为使原有的地下管线能够更好为与新建管线工程服务,往往需要对原管线实施相关改造或者报废处理,这就极大的提升了地下管线结构复杂性,为更充分利用原管线及确保其数据库与现实地下管线保持一致性,提高地下管线的勘测的精确性的方法愈来愈受关注。本文结合城市地下管线勘测的分类、特点,对地下管线勘测办法进行分析,为城市地下管线的规划设计提供更为精准的数据支撑。
安维乐[7](2019)在《阵列式探地雷达滤波去噪技术的研究与实现》文中研究说明伴随着中国经济的蓬勃发展,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命脉之一高速公路建设在近些年来也取得了飞跃式的发展。但在公路的使用过程中,路面塌陷等道路的安全问题也愈发凸显,因此对公路进行一定的探测进而排除安全隐患是很有必要的。传统的探测方法都有极大的局限性,且会对道路造成一定的物理性破坏。探地雷达作为无损检测技术的代表,因其检测速度快、准确率高等优点在公路检测中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同一般的探地雷达不同,本文中所研究的为使用了阵列天线设计的车载式探地雷达,其探测的速度更快且探测的区域面积更大。探地雷达在对回波数据进行采集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引入噪声的影响,大大增加了后期成像解译的难度且降低了目标识别准确度,针对这一问题,本文重点研究了直达波去除方法与噪声抑制技术。本文所研究的阵列式探地雷达数据采集板以Kintex-7系列的FPGA作为主控芯片,为了实现对高频回波信号的采集,本文通过延迟电路的设计,使作用于收发天线的触发信号延迟动态可调,进而使雷达产生延迟后的脉冲信号,最终通过等效采样的方式实现对雷达回波信号的采集;且通过对收发天线的配置,实现一发双收的工作模式。雷达回波信号中的直达波能量最强,当探测的目标处于地下较浅位置时,有效目标的回波会被淹没于直达波中,所以本文通过采用均值法即平均抵消法以及利用奇异值分解的方法实现对直达波的去除。且针对探地雷达的回波为非平稳性的信号,采用小波变换的方法来对回波数据进行处理,利用噪声分量主要集中在小波系数的高频部分这一特性,采取小波阈值去噪的方法对含噪的回波信号进行初步去噪,且使用了多种阈值函数方法。又因为单采用小波阈值去噪方法时存在去噪不彻底的缺陷,引入小波域的维纳滤波这一思想,结合了维纳滤波与小波去噪两者的优点,最后的实验结果也说明此联合去噪算法可以在有效的去除噪声的同时也可以较好的保护有用的目标信号信息。
方凌[8](2019)在《探地雷达收发电路的研究与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探地雷达(Ground Penetrating Radar,GPR)技术是一种被广泛采用的无损地球物理测量技术,它利用电磁波在不连续的介质中会发生透射和反射的原理来探测地下目标与地质现象,在城市管道检测、矿物勘探、生命救援探测等工程实践场景中都有越来越广泛的应用。随着人们对探地精度、深度的要求越来越高,对高性能探地雷达的收发电路进行深入研究和探索也越来越有必要。本文主要研究了超宽带脉冲式探地雷达收发电路的设计与实现,通过对多种发射机和接收机的实现方案进行对比分析,提出了复用性强、参数易调整数字式脉冲探地雷达发射机设计方案和实时采样接收机方案。发射机以高速DAC为脉冲产生源,配合衰减器、放大器等前端模拟电路来实现;接收机以高速ADC为核心,具有高采样率、高动态范围等优点。本文的主要工作如下:首先,本文调研和对比了国内外研究现状,总结了当前探地雷达技术的发展方向和发展趋势,分析了探地雷达的几种主要类型。然后,详细介绍了探地雷达技术的基本理论,研究电磁波尤其是脉冲电磁波在地下介质中的传播特点,并设计了探地雷达收发电路的系统结构。其次,本文研究了阶跃恢复二极管、雪崩晶体管作为超宽带脉冲产生器的传统技术方案,并对其典型电路进行仿真和实测,针对其局限性,设计了一种采用高速DAC为核心,以高性能FPGA作为主控制器,配合放大器和衰减器等射频前端来产生脉冲宽度、重频、脉冲幅度均独立可调的数字式探地雷达发射机,同时设计实现了高增益宽带天线。在研究了传统超宽带雷达接收机的实现方式后,本文选用高速ADC作为接收机核心,配合外围滤波器、放大器、衰减器等模拟信号前端电路,设计并实现了高动态范围、高采样率的实时采样探地雷达接收机。最后,本文根据设计方案,对发射机和接收机电路进行了实物制作和详细的测试。发射机可产生最窄1.8ns、最高12.7V、重频超过100MHz脉冲信号;接收机的采样率可达1000MHz,动态范围达48dB,并对收发电路进行了外场实验,验证了其地下目标探测的功能。测试结果表明本文完成了对探地雷达发射机和接收机电路的设计与调试工作。本文设计的脉冲可变探地雷达收发电路具有集成度高、参数灵活可调、扩展性强等特点。
唐青[9](2019)在《输气管道河流穿越段外防腐层检测技术研究》文中指出油气管网中穿越江河的管道数量正在逐年增加,穿越河流的管道主要依靠外防腐层和阴保系统进行保护。由于常规的路上埋地管道检测方法无法直接应用于河流穿越段管道,致使管道外防腐情况无法被准确掌握,这给管道的运行安全留下了一定的隐患。本文以输气管道河流穿越段为研究对象,对管道河流穿越段外防腐层检测相关技术进行了研究,基于现有管道河流穿越段外防腐层检测系统,开展改进研究,并进行室内及现场试验。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调研国内外现有的输气管道水下穿越段外防腐层检测技术,及相应的检测系统,对其性能特点进行分析,并总结其发展方向。(2)分析管道水下穿越段外防腐层检测系统的原理,建立管地系统信号传输模型,对输气管道水下穿越段外防腐层评估方法进行分析,确定R(管地回路纵向电阻)、L(管地回路中的电感)、C(管地回路中的电容)、G(管地回路中的电导)等参数为测量的关键参数,并研究相关参数变量对管道上信号传输变化的影响。(3)分析现有输气管道河流穿越段外防腐层检测系统的性能特点、组成等,确定系统的不足之处,在此基础上,提出输气管道水下穿越段外防腐层检测系统发射机、接收机及分析软件的改进方案,以及新增RTK定位测量集成改进方案。(4)对输气管道河流穿越段外防腐层检测系统进行实验室标定,并对系统进行现场试验研究,对仪器在功能和使用上的存在的问题进行进一步的修改和完善,以确保仪器在现场的适用性和功能的完整性,并通过实地测试验证改进方案的应用效果。
邓诗凡,张智华,李想,吴倩鑫,张世强[10](2019)在《城市老旧小区内外业一体化给水管线探测》文中指出随着城市小区不断的建设和完善,地下管线种类繁多,分布复杂,特别是老旧小区不同时期建设的管网构成更为复杂,图件资料匮乏,维护非常困难,其中给水管线的问题尤为突出.本研究首先分析了城市老旧小区给水管线特点及其对探测的影响,结合不同探测技术对不同材质管线探测方法的优缺点,提出了多方法综合探测的合理方案.最后以某小区的管线探测工程为例,介绍了管线探测内外业一体化作业流程,阐述了如何综合运用多种方法,包括声学探测法、电磁感应法、地质雷达法对给水管线进行综合探测和分析.该研究对于我国大量城市老旧小区管线的管理和维护具有重要意义.
二、地下管道勘测仪发射机的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地下管道勘测仪发射机的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浅析城市地下管线疑难探测的方法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引 言 |
2 管线的探测难点 |
3 疑难管线的探测方法 |
3.1 选择合适的探测方法 |
3.2 密集管线的探测方法 |
(1)水平压线法 |
(2)垂直压线法 |
(3)倾斜压线法 |
3.3 非金属及深埋管线探测的方法 |
(1)探地雷达探测原理 |
(2)天线频率的选择 |
(3)项目案例 |
(4)探测结果 |
3.4 非开挖管线探测的方法 |
(1)项目案例 |
(2)导向仪探测 |
(3)穿线法(示踪探测法) |
(4)两种探测方法结果对比 |
4 结 语 |
(2)管道探测中的微弱信号检测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外管道发展现状 |
1.2.2 国内外电磁法管道探测设备研究现状 |
1.3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
1.4 本文章节安排 |
第2章 电磁法管道探测理论分析 |
2.1 电磁法探测原理 |
2.2 定位与埋深检测原理 |
2.2.1 管道定位方式 |
2.2.2 管道埋深检测方法 |
2.3 检测影响因素分析 |
2.3.1 检测频率对探测效果的影响 |
2.3.2 探测方式对探测效果的影响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管道探测系统的硬件方案设计 |
3.1 发射机功能及电路设计 |
3.1.1 主控芯片选型 |
3.1.2 H桥电路 |
3.1.3 输出电流监测电路 |
3.2 接收天线硬件方案设计 |
3.2.1 主控最小系统和485电路 |
3.2.2 程控选频电路 |
3.2.3 程控放大电路 |
3.3 接收机硬件方案设计 |
3.3.1 50Hz陷波电路 |
3.3.2 程控放大电路 |
3.3.3 AD转换电路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管道探测系统软件设计 |
4.1 发射机控制 |
4.1.1 主控流程 |
4.1.2 SPWM控制流程与原理 |
4.1.3 PID控制流程与原理 |
4.2 接收机控制 |
4.2.1 主控流程 |
4.2.2 AD采集控制程序 |
4.2.3 485通信 |
4.3 滤波算法 |
4.3.1 中值滤波 |
4.3.2 Savitzky-Golay平滑滤波 |
4.3.3 扩展卡尔曼滤波 |
4.3.4 FIR窗函数滤波 |
4.4 滑动平均算法提取信号强度值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系统功能验证和分析 |
5.1 功能测试与理论验证 |
5.1.1 测试环境搭建 |
5.1.2 数据采集与滤波功能测试 |
5.1.3 强度值变化理论验证 |
5.2 检测模型搭建与实地测试数据验证 |
5.2.1 检测模型建立 |
5.2.2 实地测试数据采集 |
5.2.3 测试数据分析 |
5.3 系统改进与分析 |
5.3.1 优化与改进 |
5.3.2 同类产品对比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致谢 |
(3)城市老旧小区复杂地下管线综合探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2 城市小区地下管线特点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内外管线探测技术发展现状 |
1.3.2 我国城市小区管线探测技术的发展及应用 |
1.4 研究区概况 |
1.5 研究主要内容 |
第二章 地下管线探测常用方法 |
2.1 电磁感应法 |
2.1.1 电磁感应法原理 |
2.1.2 金属管线探测仪常用方法 |
2.1.3 探测方法的选择 |
2.2 地质雷达法 |
2.2.1 地质雷达原理 |
2.2.2 地质雷达的相关参数 |
2.2.3 研究区雷达参数的确定 |
2.3 声学探测法 |
2.3.1 声学探测法原理 |
2.3.2 声学探测法可靠性验证实验 |
2.4 不同方法管线探测实例 |
2.4.1 声学探测法探测实例 |
2.4.2 电磁感应法探测实例 |
2.4.3 探地雷达法探测实例 |
第三章 管线探测内外业一体化作业流程 |
3.1 管线探测的基本原则 |
3.2 内业基本资料搜集 |
3.3 井盖普查及基本信息采集 |
3.3.1 井盖编号 |
3.3.2 井内基本信息采集 |
3.4 管线探测 |
3.5 地理定位 |
3.6 内业成图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近距离铸铁管道密集区综合探测实验 |
4.1 探测区地表见管分布概况 |
4.2 近距离同源给水铸铁管道探测 |
4.3 近距离平行管线区分 |
4.3.1 电磁感应法为主其他方法辅助探测 |
4.3.2 探地雷达法为主其他方法辅助探测 |
4.4 综合分析结果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不同材质管道密集区综合探测实验 |
5.1 探测区地表可见管道概况 |
5.2 实验方案 |
5.3 区域B探测过程及结果 |
5.3.1 电磁感应法探测结果及分析 |
5.3.2 声学探测法探测结果及分析 |
5.3.3 地质雷达法探测结果及分析 |
5.4 主管道走向探测 |
5.4.1 PVC主管道探测 |
5.4.2 铸铁主管道 |
5.5 入户管道探测 |
5.5.1 井内入户管道 |
5.5.2 直埋入户管道探测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与不足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作者简介 |
(4)基于惯性导航的高压电缆通道定位及电缆通道精细化记录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
1.2.1 地下管线非开挖技术发展动态 |
1.2.2 地下管线探测技术发展动态 |
1.2.3 电缆通道记录技术发展动态 |
1.3 论文研究内容与章节安排 |
1.3.1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1.3.2 论文章节安排 |
第2章 主网电缆运维管理现状 |
2.1 非开挖管线管理现状 |
2.2 地下管线路径探测技术现状 |
2.2.1 电磁感应法 |
2.2.2 电磁波反射法 |
2.3 非开挖埋管电缆事故案例 |
2.3.1.某 110kV电缆线路断线故障案例 |
2.3.2 某 110kV因钻探导致事故停运案例 |
2.4 电缆通道记录管理现状 |
2.4.1 电缆线路一览表管理现状 |
2.4.2 输电电缆路径图以及输电线路地理平面图管理现状 |
2.4.3 电缆坐标一览表管理现状 |
2.4.4 存在问题 |
2.5 小结 |
第3章 基于惯性导航技术的高压电缆通道定位技术研究 |
3.1 惯性导航技术原理及仪器选用 |
3.1.1 惯性导航法原理 |
3.1.2 惯性导航技术的分类 |
3.1.3 惯性导航技术与传统测量技术对比 |
3.2 惯性导航探测设备选用 |
3.2.1 电缆顶管管道基本参数分析 |
3.2.2 电缆顶管曲率分析 |
3.2.3 外型尺寸的确定 |
3.2.4 可变径支架 |
3.2.5 基于霍尔传感器的里程计 |
3.2.6 产品选用 |
3.3 探测作业标准 |
3.3.1 惯性陀螺仪作业流程 |
3.3.2 作业前准备 |
3.3.3 .利用惯性陀螺仪开展现场作业 |
3.3.4 地下管线数据处理 |
3.4 应用案例 |
3.4.1 某地市局惯性陀螺仪现场试验 |
3.4.2 某地市局高架桥地基施工现场某220kV电缆路径复测试验 |
3.4.3 某地市局利用惯性陀螺仪测量某110kV电缆顶管通道失败案例 |
3.5 效益分析 |
3.5.1 经济效益 |
3.5.2 社会效益 |
3.6 小结 |
第4章 电缆通道精细化记录技术研究 |
4.1 各类电缆通道记录方式比较 |
4.1.1 谷歌地球记录方式 |
4.1.2 某管道运维公司软件 |
4.2 电缆通道精细化记录技术研究 |
4.2.1 实现功能需求 |
4.2.2 具体应用场景 |
4.3 应用案例 |
4.4 效益分析 |
4.4.1 经济效益 |
4.4.2 社会效益 |
4.5 小结 |
第5章 结论 |
5.1 本文主要成果及创新点 |
5.2 对未来电缆通道运维的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5)地下管线探测与智慧排水系统建设(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 |
1.3 研究的内容 |
2 地下管线探测 |
2.1 明显管线点调查 |
2.2 隐蔽管线点探测 |
2.3 地下管线测量 |
2.4 数据处理及图形编绘 |
3 管线探测新技术研究与应用 |
3.1 无纸化作业技术应用 |
3.2 智能井下量测系统研发与应用 |
3.3 非开挖管线的探测技术研究 |
3.4 井中磁梯度法的应用 |
3.5 三维阵列探地雷达技术应用 |
4 智慧排水系统建设 |
4.1 建设目标 |
4.2 软件平台 |
4.3 总体设计 |
4.4 智慧排水系统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6)城市地下管线勘测方法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城市地下管线勘测的种类划分及其特征 |
1.1 城市地下管线勘测的种类划分 |
1.2 城市地下管线勘测特征 |
2 城市地下管线项目勘测办法 |
2.1 尚未还土地下管道与已完竣地下管道的勘测方式 |
2.2 提高已竣工地下管道工程勘测精准度的具体方法 |
3 结束语 |
(7)阵列式探地雷达滤波去噪技术的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
1.2.1 探地雷达的发展历史及现状 |
1.2.2 探地雷达信号滤波去噪技术的研究现状 |
1.3 本文研究内容及结构安排 |
第2章 探地雷达及回波信号去噪的相关理论基础 |
2.1 探地雷达的基本理论基础 |
2.1.1 探地雷达的电磁理论 |
2.1.2 地下介质中的电磁传播特性 |
2.1.3 电磁波的反射与透射 |
2.1.4 探地雷达的参数选择 |
2.1.5 探地雷达的数据回波形式 |
2.2 小波分析的基本理论 |
2.2.1 小波变换 |
2.2.2 多分辨分析 |
2.3 维纳滤波的基本理论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探地雷达信息采集板设计实现 |
3.1 阵列式探地雷达系统的整体设计 |
3.1.1 雷达系统的组成 |
3.1.2 雷达系统的工作流程 |
3.1.3 系统的通信流程 |
3.2 数据采集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
3.2.1 数据采集板的设计 |
3.2.2 等效采样 |
3.2.3 延时电路 |
3.2.4 串口通信 |
3.2.5 收发天线的设计 |
3.3 回波数据的预处理 |
3.3.1 FIR滤波器的参数设置 |
3.3.2 数字滤波器在FPGA中的设计与实现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探地雷达回波信号滤波去噪技术的研究 |
4.1 gprMax道路结构模型的建立 |
4.1.1 gprMax建模理论 |
4.1.2 gprMax正演模拟 |
4.2 直达波去除 |
4.2.1 均值法去除直达波 |
4.2.2 基于奇异值分解的直达波去除 |
4.3 小波阈值去噪 |
4.3.1 小波阈值去噪的基本原理 |
4.3.2 小波基与分解层数的选择 |
4.3.3 阈值的选择 |
4.3.4 阈值函数的选取 |
4.4 改进后的小波阈值去噪 |
4.5 仿真实验与结果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致谢 |
(8)探地雷达收发电路的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对照表 |
缩略语对照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探地雷达介绍 |
1.2 国内外研究基础与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探地雷达的主要类型 |
1.4 本文的主要内容和工作 |
第二章 探地雷达技术基础 |
2.1 探地雷达基本原理 |
2.2 超宽带脉冲信号分析 |
2.3 介质的电性质与电磁波传播参数 |
2.4 探地雷达参数分析 |
2.4.1 发射信号功率与探测深度 |
2.4.2 探地雷达的垂直分辨率 |
2.5 探地雷达系统方案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探地雷达发射机的研究与设计 |
3.1 系统方案分析 |
3.2 脉冲源产生模块方案分析及设计 |
3.2.1 基于阶跃恢复二极管的脉冲产生方案。 |
3.2.2 基于雪崩三极管的脉冲产生方案 |
3.2.3 数字式脉冲产生方案 |
3.2.4 几种方案对比 |
3.3 数字式脉冲产生器设计 |
3.3.1 数字式脉冲产生器总体设计 |
3.3.2 主控制器FPGA的选择 |
3.3.3 副控制器MCU的选择和设计 |
3.3.4 输出电路设计 |
3.3.5 时钟系统设计 |
3.3.6 电平转换电路设计 |
3.3.7 电源系统设计 |
3.4 增益控制模块设计 |
3.5 放大链路设计 |
3.6 天线设计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探地雷达接收机的研究与设计 |
4.1 系统方案分析 |
4.1.2 关键指标分析 |
4.1.3 探地雷达信号采样方式的选择与比较 |
4.2 ADC的选型与设计 |
4.3 模拟输入前端 |
4.3.1 低通滤波器设计 |
4.3.2 放大电路设计 |
4.3.3 增益控制电路设计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探地雷达收发电路的整体设计和测试 |
5.1 雪崩三极管脉冲产生电路测试 |
5.2 PCB版图设计 |
5.2.1 数字式脉冲源的PCB版图设计 |
5.2.2 高速AD采样电路的PCB版图设计 |
5.3 增益控制电路的测试 |
5.4 放大链路的测试 |
5.4.1 发射机放大链路指标测试 |
5.4.2 接收机放大链路指标测试 |
5.5 天线测试 |
5.6 发射机测试 |
5.6.1 脉冲产生模块输出性能测试 |
5.6.2 发射机整体测试 |
5.7 接收机测试 |
5.8 收发电路整体测试 |
5.9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9)输气管道河流穿越段外防腐层检测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发展方向 |
1.4 研究目标与主要研究内容 |
1.4.1 研究目标 |
1.4.2 主要研究内容 |
1.5 主要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1.5.1 主要研究方法 |
1.5.2 技术路线 |
第2章 河流穿越段外防腐层检测系统理论研究 |
2.1 管道河流穿越段检测系统工作原理 |
2.1.1 检测原理及步骤 |
2.1.2 管道走向定位 |
2.1.3 管线埋深测量及计算 |
2.1.4 破损点定位 |
2.2 管地系统电流信号传输特性模型 |
2.3 管地模型系统参数的确定 |
2.3.1 管地回路的纵向电阻 |
2.3.2 管地回路中的电感 |
2.3.3 管地回路中的电容 |
2.3.4 管地回路中的电导 |
2.3.5 防腐层绝缘电阻的计算方法 |
2.4 河流穿越段外防腐层状况评估方法研究 |
2.4.1 防腐层质量与电流传输变化关系研究 |
2.4.2 检测用交流信号频率的影响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管道河流穿越段检测系统的改进设计 |
3.1 改进前检测系统 |
3.1.1 系统特点及功能需求 |
3.1.2 检测系统整体框架 |
3.1.3 检测系统参数 |
3.2 发射机改进方案 |
3.2.1 硬件拓扑设计 |
3.2.2 升压电路设计 |
3.2.3 逆变电路设计 |
3.3 接收机改进方案 |
3.3.1 磁场传感器 |
3.3.2 FPGA控制器件 |
3.3.3 ARM嵌入式系统 |
3.4 检测系统新增RTK定位测量集成 |
3.4.1 RTK原理 |
3.4.2 检测系统集成RTK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管道河流穿越段外防腐层检测系统的检测试验 |
4.1 检测系统室内试验 |
4.1.1 检测系统的主要技术指标 |
4.1.2 磁场传感器的实验室校验 |
4.2 检测系统现场试验 |
4.2.1 穿越段A检测 |
4.2.2 穿越段B检测 |
4.2.3 穿越段C检测 |
4.2.4 穿越段D检测 |
4.2.5 穿越段E检测 |
4.2.6 现场试验结论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工程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10)城市老旧小区内外业一体化给水管线探测(论文提纲范文)
0 引 言 |
1 老旧小区给水管线特点 |
1.1 管道敷设方式的多样性 |
1.2 管道材质的多样性 |
1.3 管道埋设的复杂性 |
2 地下管线探测技术 |
2.1 声学探测法 |
2.1.1 声学探测法原理 |
2.1.2 声学探测法探测实例 |
2.2 电磁感应法 |
2.2.1 电磁感应法原理 |
(1)直接法 |
(2)感应法: |
2.2.2 电磁感应法探测实例 |
2.3 探地雷达法 |
2.3.1 探地雷达法原理 |
2.3.2 探地雷达法探测实例 |
3 管线探测过程 |
3.1 内业基本资料搜集 |
3.2 井盖普查及基本信息采集 |
3.2.1 井盖编号 |
3.2.2 井内基本信息采集 |
3.3 管线探测 |
3.4 地理定位 |
3.5 内业成图 |
(1)全站仪测量数据导入: |
(2)数据整理: |
(3)绘制管线图: |
(4)草图匹配: |
(5)管线属性录入: |
(6)综合成图: |
4 综合探测实例 |
5 结论及展望 |
四、地下管道勘测仪发射机的设计(论文参考文献)
- [1]浅析城市地下管线疑难探测的方法及应用[J]. 杜朋卫. 城市勘测, 2021(01)
- [2]管道探测中的微弱信号检测方法研究[D]. 闫旭峰. 河北科技大学, 2020(06)
- [3]城市老旧小区复杂地下管线综合探测研究[D]. 邓诗凡. 西北大学, 2020(02)
- [4]基于惯性导航的高压电缆通道定位及电缆通道精细化记录技术研究[D]. 叶志健.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5]地下管线探测与智慧排水系统建设[D]. 刘忠广. 山东科技大学, 2019(06)
- [6]城市地下管线勘测方法分析[J]. 刘海刚. 居舍, 2019(19)
- [7]阵列式探地雷达滤波去噪技术的研究与实现[D]. 安维乐.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9(02)
- [8]探地雷达收发电路的研究与设计[D]. 方凌.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9(02)
- [9]输气管道河流穿越段外防腐层检测技术研究[D]. 唐青. 西南石油大学, 2019(06)
- [10]城市老旧小区内外业一体化给水管线探测[J]. 邓诗凡,张智华,李想,吴倩鑫,张世强.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19(05)